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10:2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总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结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粗浅地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指导、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扩展了大棚西瓜、地膜花生、设施蔬菜、优质瘦肉型猪、奶牛养殖“三种两养”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大棚西瓜、设施蔬菜、地膜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6万亩和15万亩,奶牛、生猪常年存栏量分别达到3万头和38万头,被评为“xx大棚西瓜之乡”、“xx花生之乡”和“国家食品工业基地县”。扶持发展了xx、xx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了花生、西瓜等深加工项目,新建改造了xx花生米、xx蔬菜等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2005年,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8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1%。指导建立了西瓜、生猪等48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了5000多人的农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流通能力,使农民在流通环节上得到了最大收益。另一方面,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了xx板材、xx石雕、xx电热毯等8个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小区,引导现有和新建企业向小区集中发展,靠产业聚集扩大规模,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拉动农民增收。规划建设了107国道和xx、xx公路两侧经济隆起带,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沿路投资置业,开店办厂,在全市形成了大上快上民营经济的热潮。采取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租赁承包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72元,同比增长9.2%。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我们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力度,为农民茶余饭后、农闲时间读书、看报,学知识、学科技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农村“两室”,乡镇成人学校等教育资源,定期举办先进适用技术、法律法规等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技水平。深入开展“公民道德进万家”活动,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民知荣辱、明是非、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引导农民成立鼓乐队、秧歌队、戏曲班等业余文化小组,经常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寓教于乐,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指导各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增强了广大农民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等群众组织,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效遏制了农村封建迷信、赌博和红白事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一对好婆媳”、“友好邻居”等评选活动,树立、宣传文明进步典型,在全市营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尚,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魅力

近年来,我们以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为契机,深入实施农村“三化二建一改”工程(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建规模养殖小区、建沼气池,改厕),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硬化方面,采取“一争、二拿、三出”的形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一争”,即抓住国家和省市加大对农业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积极争引项目和资金;“二拿”,即市、乡两级财政分别拿出部分创建奖励资金。2004年以来,我市财政每年拿出几百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缓解资金瓶颈制约;“三出”,即村集体带头出一点,工商企业主动出一点,农民群众自愿出一点。目前,我市已经圆满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目标,村级主要道路基本达到了硬化标准。在净化上,坚持标本兼治、双管齐下,做到“一整治、二清扫、三保证”。一整治,即环境集中整治;“二清扫”,即组织清扫队定期定时清扫;“三保证”,即与每户签定责任状,让其保证不乱倒垃圾、不乱堆柴草、不乱泼脏水。在绿化上,积极实施“一网三绿”工程,“一网”,即田间林网。“三绿”,即房前屋后庭院绿、主干街道两侧绿、活动场所重点绿。今年,全市完成田间林网植树10万棵,村庄绿化7万棵,绿化荒滩1万亩。加快“两建、一改、一设”步伐。“两建”,即建规模养殖小区,实行畜禽集中饲养,根除畜禽乱跑现象;建沼气池,采取财政补贴、干部示范带头等方式,引导农民建设沼气池,全市沼气池数量已突破1万个。“一改”,即改厕,建设三段式冲水厕

医疗卫生下乡活动,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活动载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更多地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和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二篇: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总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结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粗浅地谈一下自己的认

识和思考。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只有千方百计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指导、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扩展了大棚西瓜、地膜花生、设施蔬菜、优质瘦肉型猪、奶牛养殖“三种两养”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大棚西瓜、设施蔬菜、地膜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6万亩和15万亩,奶牛、生猪常年存栏量分别达到3万头和38万头,被评为“xx大棚西瓜之乡”、“xx花生之乡”和“国家食品工业基地县”。扶持发展了xx、xx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了花生、西瓜等深加工项目,新建改造了xx花生米、xx蔬菜等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2005年,全市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8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1。指导建立了西瓜、生猪等48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建了5000多人的农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的流通能力,使农民在流通环节上得到了最大收益。另一方面,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了xx板材、xx石雕、xx电热毯等8个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小区,引导现有和新建企业向小区集中发展,靠产业聚集扩大规模,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拉动农民增收。规划建设了107国道和xx、xx公路两侧经济隆起带,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民沿路投资置业,开店办厂,在全市形成了大上快上民营经济的热潮。采取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租赁承包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同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72元,同比增长9.2。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我们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农村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力度,为农民茶余饭后、农闲时间读书、看报,学知识、学科技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农村“两室”,乡镇成人学校等教育资源,定期举办先进适用技术、法律法规等培训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技水平。深入开展“公民道德进万家”活动,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民知荣辱、明是非、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引导农民成立鼓乐队、秧歌队、戏曲班等业余文化小组,经常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寓教于乐,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指导各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增强了广大农民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会等群众组织,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有效遏制了农村封建迷信、赌博和红白事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一对好婆媳”、“友好邻居”等评选活动,树立、宣传文明进步典型,在全市营造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尚,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魅力

近年来,我们以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为契机,深入实施农村“三化二建一改”工程(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建规模养殖小区、建沼气池,改厕),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硬化方面,采取“一争、二拿、三出”的形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一争”,即抓住国家和省市加大对农业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积极争引项目和资金;“二拿”,即市、乡两级财政分别拿出部分创建奖励资金。2004年以来,我市财政每年拿出几百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缓解资金瓶颈制约;“三出”,即村集体带头出一点,工商企业主动出一点,农民群众自愿出一点。目前,我市已经圆满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目标,村级主要道路基本达到了硬化标准。在净化上,坚持标本兼治、双管齐下,做到“一整治、二清扫、三保证”。一整治,即环境集中整治;“二清扫”,即组织

第三篇:浅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是一个农业县市,全市总人口756838人,其中农村人口就有634880人,农村劳动力有31.57万人。由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民的收入不高,生活水平较低,是国家贫困县市之一。近年来,农村经济受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农村经济出现了新的徘徊局面,突出表现在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不仅成为农

村稳定的隐患,而且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拖累。因此,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对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意见,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措施之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就**市而言,全市60多万农业人口,有农村劳动力近30万,而真正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很小。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学到新知识、新技术,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从**市的农村现状看,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农民外出打工收入,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占收入的比例不断增大,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在8000元左右,对农村家庭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转移一人,致富一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办法之一,同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1.**市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市,近几年来农业效率下降,农业收入下降,农民收入之所以还有所增加,主要是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长。根据农村百户住户资料推算,2005年全市外出务工总收入已达到2.1个亿。在农产品下跌阶段,也正是依靠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走出山里,走进小城镇,走进大城市在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因此,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缓解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

2.农民外出打工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熟悉了城市,同时也转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些农民在经过几年的打工生活后,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他们回乡后,去办企业,带动了一方农村脱贫致富,也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在不断增多,与劳务输出有关的中介和服务行业应运而生,给我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是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二是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关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再次是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的大多数脏、累、苦、险等城市人不愿从事的工作,就满足了城市用工的需要,支援了城镇建设,也没有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构成实质性的竞争。

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办法之一,同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六、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及对策

在农业增长潜力有限的条件下,要改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局面,只有及时转变思路,跳出“农”

外进行思维,以产业领域并向非农行业和城市的转移,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大力提高农民的劳务收入并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新一轮快速增长。

1.增加教育投资。从农民自身来讲,其素质不高是阻碍其外出寻求就业机会的主要原因,所以要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的实际,在切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农村初高中学历教育的比重,提高农村后

备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和就业机会。还要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力兴办各类成人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适应能力,拓展其就业空间。

2.增强组织程度。经过多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和市场,许多人已适应了当地的市场情况,在当前我市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和农民就业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要有步骤地建立为农民外出提供服务的民间中介咨询组织或政府劳务信息服务机构,减少劳动力外出的盲目性,因其信息闭塞而政府缺少组织是造成农民盲目外出的重要根源。

3.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在加快**市向中等规模城市发展的同时,合理规划中心镇的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步伐,并对地理条件好,人口流动量大,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乡建为镇、结合移民工作,对生存条件差的贫困农民集体搬迁到乡镇,增加集镇人数,并将有限的建设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以摊薄农民进城的成本。

4.搞好农民外出后的后勤工作。由于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有的家庭只剩下老弱病残,致使大量土地荒无人种,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各级要针对这一实际,组织帮工队,或把25度以上的坡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种上高效的经济林。减少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四篇: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探讨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市农办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对我市新农村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进行了粗浅探讨。

一、成效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后,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新农村建设作为总揽全局的大事来抓,因地制宜谋发展,创新机制抓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因地制宜谋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形成新格局。粮食播面107.1万亩、总产50万吨,雄倨全省第16强,巩固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地县”、“全省粮食生产大县”地位。生猪出栏185万头,建成5个万头生猪养殖小区,荣获全省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卤菜产业在规范中壮大,铜鹅出笼达95万羽,**被冠名为“中国卤菜之都”。脐橙种植面积突破6万亩,连年被指定为馈赠外国元首专用礼品。药材开发步入稳健发展轨道,草本药材面积逾2万亩。蚕桑产业订单基地近5000亩。华鹏食品等2家企业、国辉米厂等9家企业分别被评为全省、邵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菁芗”大米等14个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38家。流转土地14.6万亩,建成千亩以上示范片6个。

2、整合资金办大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按照“各炒一个菜、共做一桌席”的投入思路,整合支农资金,重点突破农村水、路、电、村部等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完成通达工程104.8公里、通畅工程878.9公里,村道硬化率近九成。整治病险水库17座,解决111个村、6.9万人安全饮水问题,被确定为全省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在完成79个村电网改造的基础上,新启动百村农网改造工程。农机总动力达34万kw,荣获“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单位”。建成沼气池6735口,改厕6.4万户。实现电话、电视村村通。16.5万亩退耕还林通过省、国家级验收,森林覆盖率达43.23%。

3、科学引导抓办点,示范村建设创立新机制。先后启动东元等9个省级示范村和安乐等36个市级示范村建设,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第一、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发挥主体作用。对建设进度严重滞后或矛盾异常激化的示范村,视情降格或淘汰,形成良性竞争局面。第二、建立挂联帮建机制,凝聚建设合力。每个示范村由1个以上市团领导挂联、4-5个市直单位援建,每个帮扶单位安排1名干部、1万元以上资金帮建。第三、建立规划编制机制,优化技术服务。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新农村建设巡回指导组,逐村提供规划编制、技术指导、项目支持等服务。第四、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强化主导作用。制订示范村目标管理考核、以奖代投办法,安排专项资金以奖代投;采取无偿供苗方式,引导拦马等9村完成村道、院落绿化;结合农村安居工程项目,帮助山口等4村60余农户完成改房。第五、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形成投入合力。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平台,整合支农资金1.37亿元,相继建成幸福、天子山2个示范片,被确定为全省示范项目区。

4、统筹推进促和谐,农村社会发展呈现新风貌。正式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扶贫工作重点比照县。移民后扶工作被省、邵阳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核定大中型水库移民2972户、8844人。减负工作常抓不懈,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口站所改革有新进展,改革方案正式出台,中型水利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农民教育培训逐步加强,建成培训基地21个。科学、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村账乡代管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制度广泛实施。村级活动场、农家书屋建设空前加强,全市新建村部79个、农家书屋52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二、问题

一是产业支撑不力。生猪、粮食等效益不高的传统产业还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其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支柱作用发挥难、农民增收致富慢;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村集体收入偏少甚至是一片空白;示范村主导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一村一品”格局尚未形成。

二是基础设施不全。农田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全市122座水库中有84座存在病险隐患,渠系水利用系数不足0.4;医疗卫生、文体活动场所、村部等公益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

三是投入能力不强。农民自我积累能力弱,市、乡财政比较穷,投入资金相对新农村建设需求来说是杯水车薪,因此,财政扶持资金偏重于挖松土,难以形成模式各异、标准不一的示范村。

四是整体素质不高。思想观念上,部分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文化素质上,因受教育程度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慢,具有一技之长的少,体能性务工的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精神生活上,封建迷信、打牌赌博等现象依然存在,因循守旧、乱扔乱堆等陋习根深蒂固;发展能力上,农民教育培训管理体制落后,涉农教育资源没有形

成科学、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

五是各方配合不够。市直部分单位没有全面履行驻村帮扶职责,工作队员不入村、帮扶资金难到位;涉农项目、支农资金没有切实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倾斜,示范效应不明显;专业规划编制力量少、部门利益观念重,行政村规划编制进度严重滞后、质量鱼龙混杂,群众无所适从;村企对接等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引导机

制不健全。

三、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领导,不断创新机制,扎实稳步推进。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组织领导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领导。一要严格落实责任。建立一季一调度、半年一督查、年终定奖罚的督办机制,严格落实市直单位帮扶责任,要求确定1名干部、安排1万元资金驻村帮扶。对新村办工作人员和驻村帮建工作队员实行考核单列,由新村办单独考核。二要稳步增加投入。按高于上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完善以奖代投使用制度,以扶持到组到户道路硬化、环境卫生整治、规模基地建设、合作组织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为重点,整合支农资金择优扶持引导。三要健全办点机制。围绕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联动、对口帮扶、全社会参与支持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健全挂联帮建、以奖代投、动态管理、资金整合等管理机制。

第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规划编制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先导。要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切块部分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业技术力量,成立新农村建设规划指导组,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或者向外招聘资深规划编制单位,融合水利建设、集中建房、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专项规划,尽快编制出一个水平较高、代表性强的规划样板,再由各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根据规划样板,采取填空、套用办法,加快规划编制进度,实现用规划来引导主导产业发展、规范农民建房和用地、确定基础设施建设主次顺序。

第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产业扶持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产业是首要任务。一要科学谋划现代农业发展。在发展思路上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定势,确立通过综合办法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既要调整结构挖潜,又要发展非农产业增收;既要在农村发展改革上下功夫,更要在扩大开放上着力。在发展路径上确立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维。二要全面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片)和规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平台,全面加大对惠农项目、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做到惠农项目向示范村(区)倾斜、支农资金向示范村(区)集中、技术力量向示范村(区)聚集。三要加快出台现代农业扶持办法。科学制订现代农业扶持办法,对规模农业基地、优秀龙头企业、规范合作组织给予明确、具体、公平的资金扶持政策,强力推进优质稻、桔橙、生猪、铜鹅等主导产业建设及药材、蚕桑、黄金葛、高效果蔬等特色产业开发。四要全面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编制市、村两级水利发展规划,借鉴农村道路建设经验,设立农田水利建设以奖代投扶持资金,根据工程投资计划给予以奖代补扶持。持续加强农村道路、电网改造、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建设和先进农机、良种良法的推广,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至关重要。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加大宣传力度,传播健康、文明的先进文化,增强广大农民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意识。其次要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地、服务平台、师资队伍、教材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培训品牌。设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整合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扶贫资金,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助学制度等优惠政策。最后要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建立和完善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激励机制,引导农民走好传统农业向优势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优秀人才返乡回流的路子,动员和吸引有能力、有技术、有实力的在外打工人才回乡创业。同时,完善鼓励大学生回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人才输出与回流的共振效应,从而推动农民不断自主创新。

第五篇: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万年地处鄱阳湖东南岸,是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地。现辖15个乡镇(6镇9乡)、151个行政村、1251个自然村,人口37万,其中农业人口27.5万人;土地面积1140.76公里,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近几年来,万年县紧紧围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始终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以立足农村实际、促进农业发展、富裕农民生活为导向,以农村文明村镇创建“五个一”工程为重点,以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为根本,时刻尊重~,关注民生,反映民情,顺应民心,走出了一条“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县、全国“三五”普法先进县、全国司法行政工作先进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我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亲民”为出发点,着力健全建设机制,努力实现创建工作的“三大突破”。天下民为本,万事民为先。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县始终把百姓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着力在全县上下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一是规范工作模式,实现了个体性领导向群体性领导的突破。过去,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主要是由宣传思想工作部门挑大梁、唱主角,1996年以后,我县创新工作方式,逐步建立起县文明委统一领导、各成员单位齐抓共管、各乡镇密切配合的创建工作模式,克服了“单打一”的格局,形成了“大合唱”的氛围。二是细化工作目标,实现了一般性号召向具体性要求的突破。为增强创建工作的操作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我县把创建文明村镇工作目标分解为宣传教育工作、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硬件建设工作、科技工作、卫生工作、文化工作、体育工作、广播电视工作等8大类54个小项,分别制定标准和要求,逐项加以落实。三是严格工作考核,实现了弹性规定向硬性规定的突破。为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我县先后建立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导向机制、帮扶乡镇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文明村镇创建考核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长效工作机制,将各项工作纳入干部实绩考核体系,与干部使用、奖惩直接挂钩,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干部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年以来,全县广大干部深入到新农村建设一线,梳理热点、难点问题4000多条,解决问题3800余件,办实事300多件,新增农村富余人员就业岗位3302个,劳务输出4.82万人,纳入社会救助体系的农村特困群众达7800人。

二、以“为民”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建设平台,努力改善农村的“三大环境”。改善农村的发展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农民的迫切希望。我县始终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重点是大力实施农村文明村镇创建“五个一”工程,突出抓好小康示范村建设。一是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超前”和“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注重县城总体规划与乡、村规划相结合,以乡镇和行政村所在地为主,由县建设部门统一规划设计,并提供风格迥异的小康楼图纸供农民选用,有效避免“千村一面”和“年年建新房,不见新村庄”的现象。截止今年6月底,全县15个乡镇已有13个制定了乡镇建设规划,20%以上的行政村制定了村级规划,大部分村的建设规划正在制定当中。二是狠抓示范。根据县域实际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县以“公路沿线文明走廊”创建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确定了10个乡(镇)和30个村作为农村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示范点,并从中选择了像石镇镇、富林村等一批班子强、基础好、经济较富裕的村镇,率先启动,以点带面,梯度推进。同时,落实了县级领导干部挂点和县直单位共建制度,建立了为民便民的服务体系,规范了服务内容、办事程序、工作制度和创建目标、创建责任人等制度,并一一张贴上墙,有力推动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年,我县石镇镇被推荐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乡镇的候选单位。三是多元投入。实行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林业、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等各项涉农项目资金,着力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信贷投入为辅助、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年,全县仅用于解决农村公路建设、县城饮水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水利基础设施以及林业改造建设等方面的国债资金就达2047万元。四是完善设施。坚持从“一看树二看路,三看卫生四看居住”的要求出发,以“五改三建”(即改水、改路、改厕、改橱、改圈,建公路、建沼气、旧城改造)工程为载体,大力整治“脏、乱、差”,积极倡导“净、绿、美”,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目前,我县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97.88%;改厕受益户5.35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投资600万元兴建沼气池,农村沼气池总量超过1万个;农村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农村电费每度下降了0.5元;15个乡镇全部贯通水泥(油)路,通水泥路的行政村92个,占总数的60.9%;农村移动电话和电话覆盖率达99%,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已达50%;乡乡镇镇都建有条件优良、环境优美的光荣院(敬老院、福利院)。

三、以“爱民”为立足点,着力抓住建设根本,努力提高农民的“两大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因此,我县坚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全面实施“素质工程”,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方面,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开展了“解放思想学教活动”、“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江西”和“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万年在行动”主题教育,纵深推进了以“关注民情、心系百姓”为主题的“民情系列”活动,形成了“让农民得实惠、让干部受教育”的长效机制;以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契机,广泛开展了“农村家庭道德评议”、“首届十大道德标兵”和星级信用农户、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涌现出“全国农村学习实践‘xxxx’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

”1名、第三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1户、全省首届“十大道德标兵”1人,省级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3户、地市级标兵户36户、县级“十星农户”5101户。另一方面,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了“科技活动月”、“百名医生进千村”、“阳光工程”培训等活动。精心编制农村普法简易教材,扎实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坚持不懈地普及推广自然科学、医疗卫生等科学知识,有效遏制了xx和封建迷信活动,率全省之先实现了农村死亡人员遗体火化率达100%的目标;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兴建了300余幢农村中小学教学楼,每所农村学校都配备了电脑,适龄儿童就学率达100%;组织XX多名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帮助近15万农民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建立了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依托、村文化室为基础、各文化户为补充”的四级文化网络,全县15个乡镇都建有文化站,陈营镇文化站荣获省级“百强文化站”称号,汪家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乡。

四、以“富民”为主攻点,着力突出建设目的,努力促进农业经济的“两大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在于兴县富民。近年来,我县围绕“两个65%”目标和省委提出的“20字”方针,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紧紧抓住“基地”、“产业”、“企业”三要素,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万年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一是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全面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战略,狠抓特色农产品基地及昌万公路和206国道沿线瓜果、蔬菜、蚕桑、花卉苗木高效经济作物带建设,以贡米、生猪、珍珠为主的特色种养发展迅速。去年,全县高效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达46%,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2%;特色种养产业超粮食产值的专业村遍及15个乡镇,已达30多个,各类种养基地达26个,直接辐射带动农户3.8万户;农民人均收入达2775元,净增542元,增长24.3%。二是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坚持把发展农业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环节,大力培育新兴农业企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县农业企业已达187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6家,国家无公害产品和“绿标”产品13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达60多家,带动农户3万多户。三是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着眼于整合周边3市18县(市、区)近6亿斤商品粮资源,去年兴建了江南米业批发市场,今年1-5月已完成交易额达3327.9万元。投资7000万元的招商项目万年珍珠城已基本竣工;面积达6000㎡的万昌综合市场,年交易额达1亿元以上。~年,全县有农产品上市为主的有形市场29个,以粮食、肉食品为主的上市商品成交量达7.7万吨,上市成交额达4.1亿元。同时,注重小城镇建设与市场培育、发展非农产业相结合,使城镇建设与产业建设互动发展。石镇镇招商引资兴建了石镇商贸广场,可容纳10000多人进行交易,带动了鄱、余、万、乐四县(市)附近市场繁荣;大源镇结合辖区仙人洞、神农宫的旅游开发,投资80万元,将镇区街道修缮一新,吸引了一批外来客商投资兴业,去年新增个私业户30户。

回顾万年建设新农村的历程,我们体会到,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倾情~是前提,体察民情是关键,关注民生是核心,实现民富是根本”。在这些方面,我们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村镇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县虽有87%的乡镇完成了所在地的建设规划,但村级规划相对落后,近4/5的行政村尚未形成规划,绝大多数的自然村基本无规划,而且规划水平不高,局限于当前现状,缺乏长远眼光。二是农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以公路交通、农田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和以卫生、教育等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上饶市连接波、余、万三县的唯一咽喉要道——万弋公路,是省会南昌经昌万公路,直通浙江的第二条东西走向主通道。但由于线形差,半径小,特别是盘岭山头山高路窄,弯多坡陡,行车艰难,已成为滨湖三县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另外,位于全省12条重点堤防工程之一的梓埠联圩的大型泵站姚坊电排站年久失修,已临近报废程度,威胁到波、余、万三县五乡(镇)8万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等等。三是农民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我县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社会新风,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赌博和一些陈旧落后的风俗在农村还一定程度的存在,特别是少数农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不足,片面的把市场经济理解为“金钱”的经济,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有所减弱。四是城镇化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起步晚、起点低、水平低,小城镇非农产业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24:1,差距较大。同时,农民在创收、户籍、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享受水平低于城镇居民增收门路不多、渠道不宽,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规划先行,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重点要抓好“四个一”。

一是搞好一个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始终坚持把科学规划置于首位,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按照“群众积极性高的村镇优先、移民扶贫村镇优先、空心村优先”的原则,结合村村通项目的实施,以建设中心村、中心镇为重点,将村镇建设计划纳入县城总体规划,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地对全县城乡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加快县乡村城镇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在操作中,规划要由城建部门统一实施,经费可由县乡两级分担,不应增加农民负担。计划到~年,全县所有乡镇和3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建设规划;到~年,5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村级规划;到XX年,所有行政村完成村级建设规划;力争到2020年全县农村人口减至20万人,基本安置在中心村。

二是抓好一批典型,加快新农村建设。结合小康示范村工程和文明村镇创建“五个一”工程,按照规划统一、建房面积统一、建房高度统一、式样立面统一、外墙面砖统一“五统一”的原则,积极推广“四位一体”(即猪舍、厕所、沼气池、瓜果蔬菜种植)的能源生态模式,突出抓好10个示范乡(镇)、30个重点村的规划建设,全面启动“百万小康生态村”示范工程,努力使新落成的村庄成为“风格独特、功能完善、整洁净美、生活富裕”的花园式、生态型的小康生态村。力争到XX年,全县30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成为小康生态村,达到中等小康水平生活的农户4000户;到2020年,全县100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成为小康生态村,达到中等小康水平生活的农户10000户。

三是突出一个整治,改善农村环境。按照“总体部署,分步推进”的原则,以“五改三建”工程为载体,大力开展“建设新农村,建设好家园”活动,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全面改善农村环境。重点是狠抓农村宅基地整治,通过拆旧建新、专项整治、村庄整理,盘活存量宅基地,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农村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卫生、文化等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三拆四清两取缔”工程,即拆除违章违法建筑和露天粪坑、棚厕;清除乱堆乱放杂物、暴露垃圾和不良文化及其它有碍观瞻现象;取缔沿路摊贩和非法市场,力争农村环境“一年有起色、三年大变样、五年换新貌”。同时,不断创新载体,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四是抓住一个根本,发展农村经济。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把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两大动力源。重点是要按照“有限区域、无限发展”和“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的思路,做大做强贡米、生猪、珍珠三大特色产业。依托世界稻作起源和贡米原产地保护的品牌优势,加快江南米业市场的建设步伐,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带动鄱阳湖水稻主产区的18个县(市、区)、900余万农民种植贡米系列优质稻,力争到XX年,贡米系列优质稻基地达1000余万亩,着力形成全国最重要的优质稻生产基地之一;以鄱、余、万滨湖三县为主,抓紧规划建设珍珠产业带,同创“鄱阳湖”特色珍珠品牌,力争到XX年,珍珠养殖面积扩大到15万亩,同时切实加强与诸暨的联系与合作,不断提升珍珠产业化层次,全力打造全国高品质特色淡水珍珠养殖基地和国际特色珍珠产加销中心;以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养殖为重点,切实推进生猪养殖标准化小区建设,积极引进知名精深加工企业,力争到XX年,生猪出栏突破100万头,努力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猪出口加工基地。同时,把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作为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着力破解农业投入、农村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本文作者系中共万年县委副书记)

下载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和思考

    近年来,千灯镇把新农村建设全面融入“两个率先”的进程之中。今年,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各项指标的同时,新农村建设也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10月17日,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千灯时,对......

    实践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实践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国家对人民有着巨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一直在变化着,农民的生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最近几年农村正......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一、 我市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十五”期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农村社会生产力......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一、我市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十五”期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农村社会生产力水......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业促农业、以城市带乡村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为农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包 磊) 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强大的工作动力,全乡上下以认真负责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