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教学大纲夏玲[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10:5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写作教学大纲夏玲[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写作教学大纲夏玲[本站推荐]》。

第一篇:新闻写作教学大纲夏玲[本站推荐]

《新闻采访写作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新闻采访写作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前提和保证,是新闻学的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打好从事各种新闻工作(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业务基础。

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新闻记者、新闻敏感、新闻价值、隐性采访等基本概念及其内涵;能熟练应用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了解新闻采访的特殊方法;具有对采访素材整理加工的能力;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符合规范的消息;掌握通讯文体写作的基本知识;了解因媒体而异的新闻写作。

[教学内容]

《新闻采访写作教程》总目录

第一讲什么是新闻第二讲新闻价值

第三讲你准备好当记者了吗?第四讲新闻写作基本 第五讲新闻稿件的结构第六讲新闻的导语要领 第七讲直接引语第八讲新闻的语言

第九讲新闻视觉化与描写第十讲新闻故事化的技巧 第十一讲让你的报道流畅起来第十二讲新闻敏感与新闻点 第十三讲信源与采访第十四讲采访方法与技巧1

第十五讲记者的提问与倾听第十六讲采访的类型

第十七讲文献研究第十八讲数字的运用

第十九讲人物报道第二十讲会议报道

第二十一讲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第二十二讲人权与战争报道 第二十三讲财经报道第二十四讲法制与犯罪报道 第二十五讲社会新闻报道第二十六讲科学新闻报道 第二十七讲健康与医学报道第二十八讲灾难新闻报道

第二十九讲调查性报道第三十讲专栏与评论写作

第三十一讲网络与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第三十二讲新闻职业道德与伦理

《新闻写作学》 胡欣武汉大学出版社

绪论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报道内容的价值取向

第五节 新闻写作的思维特征与运用

第二章 新闻体裁

第一节 新闻体裁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新闻体裁的特点

第三节 新闻体裁的分类

第四节 新闻体裁的选用

第三章 消息(上)

第一节 消息概述

第二节 倒金字塔式与消息结构

第三节 标题和消息头

第四节 导语

第五节 背景

第六节 主体和结尾

第四章 消息(下)

第一节 动态消息和简讯

第二节 综合消息

第三节 经验性消息

第四节 述评性消息

第五节 人物消息

第六节 公告新闻

第五章 通讯(上)

第一节 通讯概述

第二节 通讯的主题

第三节 通讯的题材

第四节 通讯的结构

第五节 通讯的表达

第六章 通讯(下)

第一节 人物通讯

第二节 事件通讯

第三节 工作通讯

第四节 风貌通讯

第七章 新闻特写和专访

第一节 新闻特写

第二节 专访

第八章 现场短新闻的深度报道

第九章 广播电视新闻

第十章 散文式新闻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二、学时分配与考试要求

课程设置为一个学期开设,每周4节课,每学期80学时,每学期考试一次,计入学期毕业成绩,平时作业及平时考查占40%,期末考试占60%。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新闻采访写作教程》 李希光清华大学出版社

《新闻写作学》 胡欣武汉大学出版社

参考教材、参考书目和学生阅读书目:新闻报道学 桑义磷著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记者传播模式论 王中义著 新华出版社 1996年版新闻报道学 王欣荣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年版怎样发现新闻 潘堂林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新闻表现艺术 宋兆宽著 大连出版社 1991年版高级新闻写作 周胜林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新闻写作方法论 艾丰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3年版新闻报道与写作 [美]麦尔文•曼切尔著 艾丰等编译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81年版新闻写作研究 周立方著 新华出版社 1994年版名记者新闻业务讲稿 刘海贵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新闻思维与新闻心态 徐熊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新闻写作艺术 邱沛篁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年新闻报道形式大全 林永年著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现场短新闻概要 彭朝丞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2年版现场短新闻写作技巧 刘文波著 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怎样写经济新闻 彭朝丞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3年版漫谈经济报道 董玉琴著 新华出版社 1998年版漫谈社会新闻 成鸿昌、赵娟萍编著 新华出版社 1997年版深度报道与新闻思维 程世寿著 新华出版社 1991年版新闻写作技法新探 彭朝丞著 解放军出版社 1967年版新闻采访写作新编 刘海贵、尹德刚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22 特写写作技巧 [美]丹尼尔•威廉森著 新华出版社 1986年版新闻评论学 范荣康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8年版新闻评论学原理 周永固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现代新闻评论学 丁法章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新闻评论探索 李德民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1年版新闻标题学 彭朝丞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6年版新闻编辑的艺术 彭朝丞著 中国新闻出版社 1988年版新闻编辑学 钟立群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7年版

30新闻采访方法论 艾丰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2年版

新闻采访例话 王武录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7年版

专业采访报道学 蓝鸿文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采访学教程 罗以澄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头条新闻捕捉 郑海宁著 北京出版社 1990年版

四、教学基本方法及相关说明

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掌握新闻写作“综合性 运用性”特点的基础上,体现本学科的技能性、当代性,强调学以致用。

2、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之以必需的实践环节,每章节均需安排新闻写作案例教学、实践或讨论。

3、任课教师应特别注重实践性、参与性和互动性教学,强调为社会实践服务的理念。

4、本大纲作为新闻专业必修课使用,其他专业作为选修课参考使用。大纲制定人:夏玲

第二篇:《新闻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新闻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2005年制订,2006年修订)

课程编号:140031 英 文 名:News Writing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前 置 课:新闻采访学 后 置 课:编辑学 学 分:3学分 课 时:54课时 主讲教师:宋祖华

选定教材:周胜林、尹德刚、梅懿,当代新闻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经济新闻方向)的学科基础课。

新闻写作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也是和新闻采访、新闻编辑等课程关联度很强的课程,主要包括新闻和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新闻报道文体分类及其演变过程,国内外新闻写作的基本理念,媒体的发展对新闻写作的新要求,消息的基本构成和写作要求,新闻的结构形式,新闻主题的提炼,新闻材料的选择,新闻语言的运用及各类新闻的写作等教学内容。教学目的:

本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讲授新闻和新闻报道的属性、特点、文体分类和写作基本要求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例分析讲解、优秀作品研读和写作练习等,提高他们的新闻写作能力。教学方法:

本课程授课依据理论联系实际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授课,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讲解法。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等内容,主要采用讲解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个案分析法。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国内外优秀作品和失败案例的分析,在巩固学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其对作品的感性、个性、丰富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写作技能。

三、讨论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选取典型案例,组织同学讨论,启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现他们的认知误区并予以纠正。

四、练习法。选取典型材料或主题,通过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及其课堂讲解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

新闻与新闻报道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闻的特点和属性,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理解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了解新闻报道的新意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

一、新闻的缘起和定义

二、新闻价值

三、新闻本源与新闻根据

四、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新闻报道

一、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二、用事实说话

三、新闻报道意识的发展 思考题:

1、新闻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2、如何用事实说话?

3、新时期的新闻报道要有什么新意识?

第二章 新闻报道体裁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

初步认知常见的新闻报道体裁,了解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报道体裁的演变历史,掌握其基本特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报道体裁的类型及其一般特点

一、消息

二、通讯

三、特写

四、深度报道

第二节

新闻报道体裁的演变历程及其规律

一、消息的演变历程

二、深度报道的演变历程

三、通讯的演变历程

四、新闻特写的演变历程 思考题:

1、新闻报道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新闻报道体裁的类型主要有哪几种?

3、什么叫解释性报道?它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4、什么叫述评新闻?它与新闻述评之间的关系?

5、通讯可以分为几类?

6、简述新闻特写的演变。

第三章 消息的构成及一般写作规范

课时分配:9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把握消息的基本构成,掌握消息的标题、导语、躯干、结尾等部分的基本写作要求,训练消息写作的基本技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 消息标题

一、消息标题的基本构成

二、消息标题写作的基本原则

三、消息标题写作的艺术

第二节 消息导语

一、消息导语的基本使命

二、消息导语的发展历程:第一代导语和第二代导语

三、消息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四、消息导语的类型及其写作要点

第三节 消息主体

一、消息主体的两大功能

二、消息主体的写作要求

第四节 新闻背景与消息结尾

一、新闻背景的定义

二、新闻背景材料的类型和作用

三、如何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四、消息结尾的作用

五、消息结尾的方法 思考题:

1、消息标题的结构组合有哪几种情况?

2、消息导语有哪几种类型?

3、如何选择和利用新闻背景?

4、消息主体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5、消息结尾要注意什么?

第四章 新闻结构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让学生认知新闻的几种基本结构形式,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写作要求,理解新闻的结构艺术和“文章无定式”的基本原理,获得组织新闻结构的最基本技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 倒金字塔式结构

一、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历史演变

二、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基本特点

三、倒金字塔式结构的优点和不足

第二节 时间顺序式结构

一、时间顺序结构的特点

二、时间顺序式结构的优劣

第三节 悬念式结构、并列式结构等

一、悬念式结构

二、并列式结构

三、引导式结构

四、其他结构

第四节 新闻结构的基本原则及创新

一、新闻结构的基本原则

二、新闻结构的创新 思考题:

1、简述倒金字塔结构的发展历程。

2、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3、时间顺序式结构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4、悬念式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5、如何运用新闻结构?

第五章 新闻材料与新闻主题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要求:

理解各种新闻材料在来源、功能和价值等方面的区别,掌握新闻材料鉴别的几个重要方面,掌握新闻材料选择的基本原则;了解新闻主题的基本特性,理解主题与事实、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掌握选择和确定主题的几个重要层面,并通过练习获取提炼主题的基本技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材料

一、新闻事实与新闻材料的关系

二、新闻材料的分类与辨别

三、选择新闻材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新闻主题

一、新闻主题的基本特点

二、选择和确定主题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三、选择与确定新闻主题的操作步骤 思考题:

1、什么是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第三手材料?

2、第一手材料是不是绝对可靠的,为什么?

3、如何进行新闻材料的鉴别?

4、新闻主题是什么?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5、如何选择和确定新闻主题?

6、提炼新闻主题常见的方法有哪些?

第六章 新闻语言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新闻腔的弊端,理解新闻语言要符合语言规范和适应时代发展的道理;掌握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锻炼新闻语言表达的基本技巧。教学内容:

第一节 正确认识新闻语言

一、新闻语言与“新闻腔”

二、新闻语言的时代气息

三、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准确、清晰、生动

第二节 准确:新闻语言的核心特征

一、准确在新闻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新闻语言准确的几个维度

第三节 清晰: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一、清晰:新闻语言的特殊要求

二、各种新闻文体对清晰度的不同要求

第四节 新闻语言要形象生动

一、新闻与文学对语言形象生动的不同要求

二、新闻语言形象生动的几个主要层面 思考题:

1、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为什么要避免新闻腔?

3、新闻语言如何适应时代发展?

4、新闻语言要做到准确,应注意哪些问题?

5、如何使新闻报道语言形象生动有特色?

第七章 各种类型新闻的写作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动态新闻、综合新闻、述评新闻、事件新闻、非事件新闻、人物新闻、会议新闻等新闻文体的写作特点和基本写作技巧,使学生能够对不同文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较深刻地认识。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动态新闻

一、动态新闻的定义

二、动态新闻的主要特点

三、动态新闻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 综合新闻

一、综合新闻的特点

二、综合新闻的适用范围与写作要求

第三节 述评新闻

一、述评新闻的特点

二、述评新闻的写作要求

第四节 事件新闻和非事件新闻

一、事件新闻与非事件新闻的特点

二、事件新闻的写作要求

三、非事件新闻的写作要求

第五节 人物新闻和讣闻

一、人物新闻的特点

二、人物新闻的写作要求

三、人物新闻对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品格的要求

四、讣闻的特点与写作

第六节 会议新闻

一、会议新闻的重要性

二、会议新闻的特点

三、对不同的会议的不同写法

四、敢于创新,突破会议新闻的模式化窠臼 思考题:

1、动态新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综合新闻?

3、述评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是什么?

4、事件新闻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5、非事件新闻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6、人物新闻在写作上有什么具体要求?

7、如何进行会议新闻的选择?

第八章 通讯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写作技巧

课时分配:9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通讯的发展史,掌握通讯的特点,明确通讯的分类,掌握通讯的主题、结构和通讯写作的基本表现方法,锻炼学生通讯写作的基本技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通讯的发展历程

一、通讯体裁溯源

二、民主革命时期的通讯

三、1949年之后30年间的通讯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通讯

第二节 通讯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一、通讯的基本特点

二、通讯与其它新闻文体的区别

三、通讯的分类

第三节 通讯对各种基本表达方法的独特要求

一、通讯对叙述手法的独特要求

二、通讯对描写手法的独特要求

三、通讯对议论手法的独特要求

四、通讯对抒情手法的独特要求

第四节 通讯的主题

一、通讯主题的基本特点

二、通讯主题语消息主题、小说主题的区别与联系

三、通讯主题的提炼

第五节 通讯的结构

一、通讯结构的分类

二、纵式结构

三、横式结构

四、纵横结合的结构

五、通讯的开头和结尾

第六节 不同类型通讯的写作

一、人物通讯的写作

二、事件通讯的写作

三、工作通讯的写作

四、风貌通讯的写作 通讯的开头和结尾 思考题:

1、通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和其它新闻文体有什么区别?

2、通讯中各种表现手法有什么特殊要求?

3、通讯为什么要提炼主题?如何提炼主题?

4、通讯有哪几种结构方式?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5、通讯的开头和结尾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6、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7、事件通讯写作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

8、工作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9、如何写作风貌通讯?

第九章 特色通讯的写作

课程分配:6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新闻特写、速写和素描,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人物专访和花 絮等文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领,理解各种文体之间的异同,锻炼学生的基本写作技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特写、新闻速写和新闻素描

一、新闻特写的基本特点

二、新闻特写写作的基本要求

三、新闻速写和新闻素描的基本特点

四、新闻特写、新闻速写和新闻素描的异同

第二节 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的由来和特点

二、深度报道的几种形式

三、解释性报道的产生与发展

四、解释性报道的写作要求

五、系列性报道的写作

第三节 花絮与人物专访

一、花絮的基本特点

二、花絮的分类

三、花絮的写作要求

四、人物专访的兴起

五、人物专访采写的基本要求 思考题:

1、新闻特写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新闻速写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深度报道有哪几种形式?

4、解释性报道有什么特点?

5、花絮有什么特点?

6、人物专访为何受到媒体青睐?

第十章 相近报道文体

课时分配:8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现场新闻与视觉新闻、文化新闻与娱乐新闻、预告新闻与预测新 闻、精确新闻与数字新闻等相近报道文体的异同,掌握现场新闻、视觉新闻、预测新闻、精确新闻、数字新闻等文体的基本写作要领,通过练习培养学生不同文体的写作能力。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场新闻与视觉新闻

一、现场新闻的特点

二、视觉新闻的含义及基本特点

三、现场新闻和视觉新闻的异同

第二节 文化新闻与娱乐新闻

一、文化新闻的特点

二、娱乐新闻的含义和作用

三、文化新闻与娱乐新闻的关系

第三节 预告新闻与预测新闻

一、预告新闻和预测新闻的异同

二、预告新闻的写作要求

三、预测新闻的意义及其写作特点

第四节 精确新闻与数字新闻

一、精确新闻的特点

二、精确新闻的写作要求

三、写活数字新闻的方法 思考题:

1、现场新闻和视觉新闻对当今的新闻报道有何重要意义?

2、如何看待娱乐新闻的价值?

3、预测新闻和预告新闻有何异同?

4、如何写作预测新闻?

5、精确新闻是什么?有何写作基本要求?

附录:参考书目

1、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丁柏铨.当代新闻文体写作[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

3、程道才.西方新闻写作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4、(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刘海贵、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6、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7、孔祥军.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消息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8、董广安.新闻传播精品导读·通讯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美)沃尔特·福克斯.新闻写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0、刘保全、彭朝丞.消息范文评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1、周胜林.高级新闻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2、穆青.新闻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执笔人: 宋祖华 2006年 3 月 审定人: 黄建远 2006年 3 月 系负责人: 李程骅 2006年 4 月

第三篇:新闻教学大纲(精选)

《新闻理论》教学大纲

宋建武鞠宏磊编写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

前言.................5 第一编新闻本体论...................6 第一章新闻是什么............6 第一节报道论.................6

一、“报道论”认为新闻是一种报道或传播活动

二、“报道论”的主要优缺点

.....................................................................................................6 第二节事实论

..................................................................................................................................6

一、“事实论”认为新闻指事实、事物、现象的本身

.............................................................6

二、“事实论”的主要问题

.........................................................................................................7 第三节工具论(手段论)

...............................................................................................................7

一、“功能说”。...........................................................................................................................7

二、“功能论”的主要问题

.........................................................................................................7 第二章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8 第一节新闻的真实性

.......................................................................................................................8

一、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8

二、辨析:宏观真实和微观真实

...............................................................................................8 第二节新闻的客观性

.......................................................................................................................8 第三节新闻的实践性

.......................................................................................................................8

一、新闻活动是人类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实践过程的一部分。...............................................8

二、新闻活动是感性与理性两个认识过程的统一

...................................................................8 第三章新闻与社会的关系.......................................................................................................................9 第一节公共性:新闻与公共事务和政府

.......................................................................................9

一、什么是新闻的公共性...........................................................................................................9

二、新闻公共性的典型表现:舆论的形成和舆论引导

...........................................................9 第二节阶级性和党性:新闻与阶级和政党

...................................................................................9

一、什么是阶级性、党性...........................................................................................................9

二、如何划分阶级.....................................................................................................................10

三、无产阶级报纸的党报理论

.................................................................................................10 课堂讨论....................................................................................................................................10 第三节人民性:新闻与公众

.........................................................................................................10

一、关于人民性问题的争论——新闻与公众的关系

.............................................................10

二、新闻报道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

.........................................................................................11 第四节新闻与各种经济利益集团的关系

.....................................................................................11

一、新闻与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

.............................................................................................11

二、特殊利益集团影响新闻出版活动的手法

.........................................................................11

三、“新闻专业主义”

...............................................................................................................11 课堂讨论....................................................................................................................................11 第二编新闻权利论

................................................................................................................................12 第四章自由概念与表达的自由

.............................................................................................................12 第一节自由概念和表达的自由

.....................................................................................................12

新闻理论

一、自由的概念.........................................................................................................................12

二、表达自由.............................................................................................................................12 课堂讨论....................................................................................................................................13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与表达自由.....................................................................................13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13

二、马克思主义的表达自由.....................................................................................................13 课堂讨论....................................................................................................................................14 第五章新闻媒体的权利和义务.............................................................................................................15 第一节公众的知情权与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权.........................................................................15

一、新闻媒体的权利与义务.....................................................................................................15

二、新闻媒体的采访权从那里来?.........................................................................................15

三、新闻媒体如何获得采访权?.............................................................................................15

四、为什么不由政府来行使采访权?.....................................................................................15 第二节公众的接近权与新闻媒体均衡报道的义务.....................................................................16

一、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公众的权利.........................................................................................16

二、如何实现接近权?.............................................................................................................16

三、媒体均衡报道的义务(不等同于“公正”、“中立”)...................................................16 第三节新闻媒体的编辑权与核实的义务.....................................................................................16

一、编辑权的起源和背景.........................................................................................................16

二、关于编辑权的争论实质.....................................................................................................16 第六章新闻传播制度与政策.................................................................................................................17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制度和政策.....................................................................................17

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制度的理论基础.................................................................................17

二、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功能.................................................................................................17

三、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制度的运行机制.................................................................................18

四、中国的新闻传播政策.........................................................................................................20 第二节现代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制度和法律.............................................................................21

一、现代西方新闻传播制度的理论基础.................................................................................21

二、西方新闻传播制度的动力机制.........................................................................................24

三、新闻传播制度的平衡机制.................................................................................................25

四、现代西方新闻传播制度的功能.............................五、现代西方新闻传播的法律制度...............第三编新闻媒体论............第七章新闻媒体的功能..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媒体功能的观点........32

一、媒体是劳动者集体用作表达的工具(列宁)——最基本的功能。.............................32

二、列宁对功能的具体分析.......课堂讨论...............32 第二节现代西方的新闻媒体功能论...................32

一、环境监测。..............32

二、社会沟通。........32

三、文化传承(大众传播理论的说法)。.....................32 第八章新闻媒体的运营................34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节新闻媒体业的资源补偿机制.......................................34

一、媒体业的资源补偿方式.....二、什么样的信息适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34 第二节新闻媒体的管理模式.....................35

一、我国的媒体制度改革...................35

二、媒体内部的管理模式..............................35 课堂讨论......................35

新闻理论 前言

《新闻理论》是新闻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和入门课,是培养学生新闻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通过对新闻、新闻媒介、新闻权利等新闻理论的基本内容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掌握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本课程教 学大纲由宋建武、鞠宏磊编写。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编新闻本体论

第一章新闻是什么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新闻”的基本概念,通过分析几种不同的定义模式,使学生明确几种新闻定义的优点和问题,从而全面理解什么是“新闻”。重点和难点是新闻的概念。学时分配:(4课时)

第一节报道论

一、“报道论”认为新闻是一种报道或传播活动

陆定一(1943):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他此类定义:

李大钊: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王中: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

戴邦: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人民大众关心的重要的事实的报道。姚福申(1998):新闻是为受众所关注的新近事实的报道。郑保卫(1999):新闻是公众关注的最新事实信息的报道。朱继东:新闻是最近发生的具有传播价值的客观事实的反映。

刘建明: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陈述。美国约斯特: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

二、“报道论”的主要优缺点

(一)“报道论”的优点:

这一定义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强调新闻是人类的主观对客观事实的 反映。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反映论的角度而言,“报道”本身包含了人类的主观对客观事物作 出反映,并形成观念,进而转换成特定符号进行传播的过程。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出 发提出的。强调新闻是人类的主观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反映 – 形成观念 – 转换成符号 – 传播)

(二)“报道论”的缺点:

“新近发生的”外延太广。新闻不可能是所有的信息,而是对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的基本信息。(信息学对信息的定义:可以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因素,具有支持决策的功能。)所以应从信息的 性质、功能来区别新闻与其他信息。

第二节事实论

一、“事实论”认为新闻指事实、事物、现象的本身

胡乔木的新闻定义: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其他此类定义:

徐宝璜: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

新闻理论

邵飘萍:新闻者,最近时间内所发生,认识一切关系人生兴味、实益之事物现象也。

黄天鹏:新闻就是最多数人所注意而感到兴趣的最新事实。范长江: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喻权域:新闻就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芮必峰(1997年):新闻不是事实的反映,不是事实的报道,也不是事实的信息,新闻就是

事实。

法国贝尔纳·瓦耶纳:新闻即刚发生和刚发现的事物。俄国科尔尼洛夫:新闻是值得社会重视的新的事实。美国布莱尔:新闻是新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美国莫特:新闻是最近报道的事情。

二、“事实论”的主要问题

这种观点过分强调新闻的“事实性”,从哲学、语言角度讲这种说法存在错误:事实本身不能 成为传播对象,必须转化为信号后才可用于传播,转化为符号的过程也是人主观反映客观。

第三节工具论(手段论)

一、“功能说”。

认为新闻是一种实现某种目标、完成某项使命的功能或手段。

甘惜分: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日本小野秀雄:新闻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对具有现实性的事实的报道和批判,是用最短时距的

有规律的连续出现来广泛传播的经济范畴的东西。

二、“功能论”的主要问题

新闻的功能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所以从工具论角度难以限定新闻的含义。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章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使得学生掌握新闻的几个本质特 征。重点是新闻的真实性,难点是新闻的客观性。学时分配:(6课时)

第一节新闻的真实性

一、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是指主观对客观的复制是否符合事物原貌

由于编、解码的不同导致认知的不同,因此新闻报道中应尽量使用中性、通用的语言,否则易 造成对事物的误解。

二、辨析:宏观真实和微观真实

依靠认识工具建立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盲人摸象”、“走马观花”的例子说明事物存在局

部真实、阶段真实,因此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仅要看到微观真实,而且应该从宏观上把握 事物的整体发展。

第二节新闻的客观性

“一般的公正”——客观报道的原则: “共同的公正”:在报道新的事实、争议时,报刊所能保持的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姿态。“一般的公正”:一种对等原则,是报刊的一种形式上的总体姿态,就具体报道而言,便是客

观报道。

特点:陈述事实;对倾向的流露隐蔽自然;不造成直接对读者施加观点影响的印象。

客观报道的方式适应人们接受信息时的心理状态,报刊的社会性和现代权利义务观念对公正原

则起促进作用。

“一般的公正”只是一种职业道德或自律,实现程度依具体情况而定,贯彻的程度是有限的。

第三节新闻的实践性

一、新闻活动是人类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实践过程的一部分。

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需要——人类生存环境的新近变迁是人类最初的信息交往内容,因 而可以说新闻活动是人类认识社会和自然的实践过程的一部分。

二、新闻活动是感性与理性两个认识过程的统一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而新闻传播活动中既包括感性认识,又包括在此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新闻 传播活动是感性与理性两个认识过程的统一,这是新闻活动实践性的重要体现。

新闻理论

第三章新闻与社会的关系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通过分析新闻的公共性、新闻的阶级性和党性、新闻的人民性 等问题,使学生了解新闻与社会的关系。重点是新闻的公共性和党性,难点是如何认识新闻与社会 各个利益集团的关系。

学时分配:(8课时)

第一节公共性:新闻与公共事务和政府

一、什么是新闻的公共性

新闻的公共性是指新闻信息与其它种类的信息相比较,具有社会必要信息的性质,是一个社会 及其特定社群有效沟通和互动所需要的基本信息。新闻信息和新闻活动因此而成为公共事务的一部 分,具有公共性。

二、新闻公共性的典型表现:舆论的形成和舆论引导

(一)什么是舆论

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通过带有价值判断 的社会评价 , 如对具体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的褒扬或批判 , 造成一种社会氛围 , 从而对社会成员的价 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二)舆论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

1.由社会公众自发形成。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优点是控

制成本较低, 社会成员认同度高。局限性在于控制范围较小, 控制方式简单 , 易受偶然性影响, 控制 预见性差。

2.由社会组织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众传媒广为宣传而形成。实现舆论控制:(1)舆论导向;(2)舆论监督。

(三)舆论的一律和不一律:

毛泽东 1955年提出,从人民民主专政对敌人和对人民两种作用的角度论述。“一律”两层意 思:(1)社会本身在舆论不一律和一律的矛盾中前进;(2)(对敌人)国家职能在舆论上的体现。舆论不一律是舆论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作为宣传策略,保持一定的不一律状态往往比坚持一律取 得更大效果。

第二节阶级性和党性:新闻与阶级和政党

一、什么是阶级性、党性

阶级: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由于所处地位、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不同而划分的社会集团。由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一个集团能够占 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表明人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它的存 在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不同的阶级地位决定不同的政治立场和精神面貌。阶级的 矛盾和对立必然引起激烈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党性:某特定阶级的阶级利益的最终体现。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二、如何划分阶级

(一)什么是阶级

(二)什么是划分阶级的标准?

三、无产阶级报纸的党报理论

(一)列宁奠定党报理论:

1.党性:党的观念或意识,而非几个人的小组意识。

2.衡量报纸党性的标准:党纲;党章;党的策略决议(争取把握政策)3.党报的党性原则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观念上,应把党报视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

(2)在组织上,党报的采写编评人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上面的观念在组织上的落 实)

(3)在实际作用上,党的中央机关报应当成为全党的思想中心(4)党报必须进行反“左”反“右”两方面的斗争 4.“机关报”:接受党的思想指导,由党的一个机构创办,主要用于指导党的各级组织工作 的报纸。

5.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1)时时刻刻考虑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2)服从党的组织领导和原则;(3)服从党的宣传纪律。

(二)毛泽东的党报思想

1.毛泽东谈到的党报的党性,指党报工作者要有“党的机关报”的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宣传 党的方针政策,并且符合党的政策或策略。2.联系群众——“全党办报”,“群众办报”。3.通过党报组织工作。

4.典型报道:通过典型事例的报道和在报上展开讨论,达到说服人和指导工作的目的。毛泽 东“傍着活事件来讨论”的思想,就是基于典型事例展开。5.“政治家办报”:毛泽东批评《人民日报》不能及时宣传贯彻他在 1957年

2月最高国务会

议上的重要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 3月他的《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

议上的讲话》时,批评《人民日报》是“死人办报”、“书生办报”,要求要“政治家办报”。这 个观点于

1957年提出,公开发表于 1959年。课堂讨论

党报模式是否应该改革?如何改革?

第三节人民性:新闻与公众

一、关于人民性问题的争论——新闻与公众的关系

(一)关于人民性的争论:

1.胡绩伟、王若水:认为人民性高于党性;“党是可能犯错误的,但人民不会。” 2.胡乔木:认为人民性在社会主义社会无理论意义。人民的利益归根结底在于党性。

新闻理论

(二)课堂讨论:为何还要提出人民性?

1.人民性——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

2.中国社会的构成日趋复杂(资本家、公务员阶层等),我国社会人民内部各阶层既有矛盾 又有统一,“人民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如果只强调党性,就可能导致对我国社会发展有贡献的其他阶级的合法利益的忽视。

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要求它须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不同于新闻媒体与权力组织的关

系。新闻媒体可以选择站在权力组织一边或对立面,但拥有最大多数读者、得到他们的承认才能生 存。现代市场经济中,新闻媒体的发展也必须得到人民的承认,鉴于新闻媒体和人民之间的这种天 然关系,恩格斯把报刊作为了解当前人民状况的一种途径。马恩从报刊的经济、政治利益方面判断 反映人民思想和情绪的程度。

二、新闻报道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

新闻媒体传播新闻除了受到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新闻媒体本身现状、事件发展过程和人的认 识能力限制、空间传递限制等)影响,还受到政治(阶级、党派、政府、政客)、经济、文化传统 等牵制。

报纸传播新闻的特点——“有机报纸运动”:马克思讲述新闻传播的特点:报道真实性,表现

为各位记者从不同角度,依事件发生顺序进行报道的总和,每篇报道可能片面,甚至有误差但后面 的报道自然纠正前面的差误。“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人们对 新发生的事实的反映过程与事实的变动发展同步展开,随着对事实变动的反映而深化。一般报纸最 后关于某一事件的报道,真实性程度较高。

课堂讨论:如何看待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如何理解和处理人民性与党性的关系?

第四节新闻与各种经济利益集团的关系

一、新闻与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

1.什么是特殊利益集团

2.新闻与各种特殊利益集团的关系

二、特殊利益集团影响新闻出版活动的手法

三、“新闻专业主义”

出现背景:媒体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存在权利分解需要。

20世纪 60年代,德国新闻工作者提出资本的权利只应存在于经营领域,不应在编辑领域中,编辑权应由专业人员掌握。

课堂讨论

如何看待“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编新闻权利论

第四章自由概念与表达的自由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从原理上介绍自由的概念和关于自由的理论,使学生明确新闻 活动自由的理论渊源。本章重点和难点在于结合现实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学时分配:(8课时)

第一节自由概念和表达的自由

一、自由的概念

(一)从哲学的认识论角度,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决定了人的自由度,认识越充分,就越

自由。从中国古典哲学角度:随心所欲,无所止。

(二)柏林:个人的愿望和实现愿望的能力的函数。

(三)从法学的角度:人类社会中各成员的权力边界,自由的享有以不侵犯他人自由为前提。

二、表达自由

(一)什么是表达自由

公民享有的受法律规定、认可与保障的,使用各种媒介手段与方式公开发表、传递自己的观点、主张、意见、情感等内容而不受任何他人或组织干涉、限制或侵犯的权利。我国宪法对表达自由只 做了原则性规定。

(二)表达自由的理论渊源

表达自由起源于古罗马贵族内部,古罗马社会普遍有表达自由(奴隶除外)为什么各国普遍没将“新闻自由”“新闻侵权”写入法律?因为新闻本身只是客体,新闻活动 的主体是人,新闻本身没有行为能力,所以法律上的规范表述应为新闻报道侵权或媒体侵权,“新

闻自由”“新闻侵权”这些概念不够科学。表达自由最开始是从出版自由开始的。出版

press:原义是压,当时的技术条件——印刷——出版物——出版——新闻媒体(语言解

构主义的分析方法)。

出版自由不等同于言论自由。出版不仅是对某观点的记录,还有复制及大规模传播过程在其中。表达自由在尚未出现出版问题之前,并未受到当局的过多限制,但当出版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

分时,它的强大力量可以影响到人们的决策,所以出版自由具有了很强的政治性。无论民主社会还 是专制社会,掌控出版都是统治的有效手段。

现在的新闻媒体不是个人的力量可以运作的,不是个人执业的行业,只能是大集团运作。个人 无论多么优秀,力量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社会分工在新闻媒体的体现。现在的新闻传播活动对传播 技术依赖性强,新闻媒体功能越多,影响越大,自由就越少,即积极自由越多,消极自由就越少。

新闻报道与政府的矛盾。如“五角大楼案件”

新闻报道与其他社会成员的矛盾。如沙立文诉《纽约时报》诽谤。不同的政治体制具有不同的控制方式。

新闻理论

课堂讨论

2005年中宣部《关于加强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中不允许媒体进行跨区域、跨行业的监督,为什么?

跨地区监督的行为扰乱了传统的政治控制秩序,与我国的现行政治体制有冲突。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与表达自由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一)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

一个阶级须拥有实现自由的条件才能真正拥有自由,否则自由就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二)自由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目的:人类具有追求自我解放、自身利益价值、幸福的目标

手段:实现自由的过程能够使人的创造力、积极性和潜能得到极大发挥。

(三)自由的阶段性

人类对自由的认识受社会发展制约,自由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的表达自由

(一)表达自由权利的重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者对实现表达自由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者:人民的自由权利从抽象到具体,从虚假到真实。

步骤:①、把出版报刊的物质资料收归国有,避免资本介入出版领域;

②、采取赎买制度,对广告实行垄断经营。(①②为客观条件); ③、将这部分生产资料分配给能够代表劳动人民的政党。

深远影响: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行使自由的方式——“个人权利,集体行使”,尤其在传播 领域。

(三)、列宁:“个人权利,集体行使”。

1.起源于列宁的想法:既要让个人享有权利,但又要防止个人享有权利的实际能力不同而导 致实际的不平等,因此,要在劳动者自愿结合的基础上,“个人权利,集体行使”。2.引起的矛盾是:集体如何行使权利?

自由权利本质上是个人化的,与实现自由的前提条件——集体行使有一定的矛盾性。肯尼思·阿罗在《公共选择与个人价值》中论证了“一般不可能定理”,提出民主与自由是一 对悖论。

从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个人的自由权利与集体占有资源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应该认识到实现 自由的复杂性。

列宁关于出版自由的基本思想——摆脱私人资本对出版活动的控制;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出版自 由思想的重点——保障劳动人民拥有实现自由的实际条件。

(四)马恩关于出版自由的论述:

1.现代“自由”观念产生的市场经济背景——出版自由政策与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相匹配。出版活动中人的自由权并非天赋,而是现代市场经济原则在观念和社会领域的反映或折射,同 时也会反作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发展。

2.在比较中确定现代出版自由的基本内涵。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以法治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社会对出版自由的治理也须是法治的。由必要的法律程序解决新闻诉 讼而不是由行政官员主管意识作出判决。

恩格斯“绝对出版自由”的概念,说明了这种法治管理的特征:法律保障,包括不以思想倾 向衡量媒体是否违法,司法权独立于行政权等。

3.出版自由政策与媒体的监督职责

(1)在专制制度下,新闻出版的职责或义务由当权者“规定”;

(2)在新闻出版自由政策下,大众媒体作为可自由发表意见的广泛公开的交往媒体,社会监 督成为由它的工作特征引申出来的职责;(3)报刊的首要职责是“陈述事实”;

(4)媒体监督,主要体现在对当权者或先行法定秩序不断提出批评,这种自由的报道、讨论,在民主制国家里是推动社会发展完善的一种机制。4.出版自由与法

从法律上保护而非限制出版自由,是马恩论述出版与法的基本前提。马恩认为,涉及出版的法 律法规及案例习惯法,需具备以下特征:

(1)这种法律不是预防性的。若是预防性,必然要将所有报道和意见假定为怀疑对象,等于 扼杀了自由的交流。

(2)这种法律须与党派认同相区别。法律只干预违法问题,不干预其他正常的意见内容(3)法律规定应当是明确的,而非模糊的,尤其在涉及新闻出版方面,法律用语的含糊会使 主观任意性为所欲为。(4)司法权独立于行政权

5.没有出版自由便没有工人运动 6.现代出版自由的局限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自由是精神交往得以发展的最好条件,但马恩认为,它存在自由

形式与实质之间的矛盾,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出版自由比以往的社会给了更多人(包括无产阶级)精神交往的自由,但它得以实现的直接动因,主要还是为了资产阶级本身利益。

自由的界限是法律,或者说自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马克思:“权利永 远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文化发展。”马克思认为,消灭阶级,每个人的自由 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才是实现真正出版自由的条件。

7.马克思、恩格斯“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 马恩认为“交往”与“传播”

2个概念内涵基本相同,广义上讲,任何物质交流都需要信息交 换,否则物质交流无法进行。马恩将二者融合论述,“交往”是与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历史发 展、社会形态等概念联系起来考察问题的,因此获得的是相当宏观的“交往”或“传播”概念。

“交往”的社会作用: 1.“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是一个部落或民族的

粘合剂;2.不同社会形态间的交往,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活力,打破孤立状态加 快矛盾暴露,尽快产生改革需要;

3.交往一旦产生,就会冲破阻力,发展成“世界交往”,使各 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

课堂讨论

出版商业化对自由的影响

新闻理论

第五章新闻媒体的权利和义务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以公众的知情权为基础,探讨媒体的报道权、公众对媒体的接近权、媒体的均衡报道义务、媒体的编辑权,使学生理解公众的知情权与媒体权利义务间的辩证关 系。

学时分配:(8课时)

第一节公众的知情权与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权

一、新闻媒体的权利与义务

主要包括采访权,报道权,对信息的编辑权,核实义务,均衡报道的义务。

二、新闻媒体的采访权从那里来?

公众的知情权范围是公众信息,既有政府的、社会组织的、还有企业的、个人的信息。目前争议——公众对企业信息的知情权到底有多大? 公众知情权的边界:公共事务及与之相关的事务。

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公民做出正确选择——基本前提是要有充分的信息。现代民主的假设条件:

①公民有充分的理性(有否判断能力,能否负责)②公民有足够的信息为判断依据。

三、新闻媒体如何获得采访权?

现代社会大多数新闻媒体机构采访权是由事实授权获得,而不是法律授权。因为社会成员个人 采访公信度的问题及成本效率等因素,只能新闻采访活动只能通过专业组织来行使,这实际上是由 社会分工形成的事实授权。新闻信息收集、甄别、分析、传播都是由专业人士完成,才能比较正确、比较完整,也就有一定的公信力。

事实授权:公众在事实上将自己获知信息的权利交给媒体。这是社会为了更有效使用权利而做 出的安排。如果每个人都自己去了解事实,社会成本将大大增加,也不可能达到;所以由某一社会 机构来承担该职能。西方大多数媒体是私营,不应享有公共权力,所以没有法律授权。

NHK、BBC等一部分媒体机构报道权通过一种宪章来授权,是法律授权。我国新闻媒体拥有一种行政授权。

四、为什么不由政府来行使采访权?

历史渊源:

①政府本身就是公众需要了解其信息的机构; ②公众不相信政府提供信息的正确性。

虽然采访权不是法律权利,没有法律特征,但是由于舆论的、道德的、非制度的因素促使社会 组织接受媒体的采访。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节公众的接近权与新闻媒体均衡报道的义务

一、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公众的权利

知情权、接近权。

二、如何实现接近权?

1.公民的接近权:公众使用、监督媒体,通过媒体表达意愿、回答他人质疑的权利。这是一 种公民个人的媒体使用权。20世纪 60年代产生这个概念。

2.媒体强势,公民个人弱势,主流媒体权威性。如何实现接近权,还有难度,需要一段很长 的路要走。

英国的“新闻评议会”(社会名流代表民众对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监督),如对报道的内容是 否侵害善良风俗进行监督。

3.答辩权:广义上答辩权可归属于接近权的一部分。指公民通过媒体对批评进行答辩的权利。在西方,答辩权是约定成俗的一种惯例。

三、媒体均衡报道的义务(不等同于“公正”、“中立”)

新闻媒体有义务对事件、报道中正反方观点进行均衡报道,给与双方同样的版面进行报道。

第三节新闻媒体的编辑权与核实的义务

一、编辑权的起源和背景

媒体运作越来越复杂,媒体发展的需要使媒体内部出现了分工。

二战后,日本搞“民主化”,1948年后,新闻媒体中新闻专业人员与财阀的矛盾越来越深,编辑权由谁掌握成为争论话题。1948年

2月,日本新闻协会发表声明:媒体编辑权应属于媒体从 业人员。

二、关于编辑权的争论实质

编辑权的实质是由谁决定、取舍什么信息进入公共领域,即对公共信息的认定权。就外部而言,编辑权归属于媒体,这属于社会公众对媒体事实授权的过程。

就内部而言,编辑权如何分配?就商业媒体而言,总编辑是作为经营者由媒体所有者派过来的,不可能违背所有者的意志。实际上在现实社会中编辑权是属于媒体所有者的。

大部分总编辑担任双重角色:专业标准+商业意图。编辑权之争不仅是新闻与广告,内部经营 者与专业人士的冲突,还有背后的经济或政治因素存在,最终处理就是由专业人士及经营者都能接 受的共同角色——总编辑来调节。

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是好的,但不现实,而且专业的判别标准的科学性怎样证明?

新闻理论

第六章新闻传播制度与政策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分两节,分别介绍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制度和政策以及现代西 方国家的新闻传播制度和法律。重点是掌握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新闻传播体制的特点,难点是比较两 者的异同并能正确认识。

学时分配:(8课时)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制度和政策

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制度产生时的社会背景

从 18世纪中期到 19世纪中期 ,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无 产阶级革命的空前高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奠定了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无产阶级政党 成立并提出了独立的战斗纲领 ,办起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 ,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权国家。社会主义 新闻传播制度就是在无产阶级在一部分国家夺取了政权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后 ,在无产阶级报 刊的基础上走上历史舞台的。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报刊理论和人民报刊理论

1.关于自由报刊的论述

自由报刊的命题是马克思于 1842年撰写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提出 的。他说:“自由报刊的本质 ,是自由所具有的刚毅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受检查的报刊的特 性,是不自由所固有的怯懦的丑恶本质,这种报刊是文明化的怪物,洒上香水的畸形儿。”他于当 年底撰写的《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谈到报刊时指出:“这个具有公民头脑和市民胸怀的补充 因素就是自由报刊。”

2.关于人民报刊的论述

人民报刊的命题也是马克思在 1842年抗议当局查封《莱比锡总汇报》时写的文章中推出的,“假定所有这些指控都是有根据的„„问题所涉及的仅仅是某一种报刊的存在呢,还是真正的报刊 即人民报刊的不存在呢?”

同自由报刊理论一样,这里的“人民报刊”也是一个群体概念,指的是具有人民性的自由报刊,它们不围绕上流社会和个别人旋转,它们的对立面是反人民,反民族和反时代的非自由报刊。其思 想认为在内容方面,人民报刊应着重报道本国的事件,把人民的目光从国外引向国内,集中反映人 民的生活和斗争,成为人民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者,把人民同国家和世界联系起来。就性质说,人民 报刊应是人民的喉舌,人民群众的表达者,人民联系世界的有声的纽带,是人民及其政党的真正学 说的公开表露。马克思明确指出人民报刊具有人民性,其主要标志是表达一定的人民精神,报刊不 能围绕个别人旋转,成为表现个别人物观点的出版物,成为上流社会的出版物,而要围绕精神上的 天体-民族旋转,表现人民的生活和人民的精神。人民报刊的人民性,是人民报刊的思想的灵魂。

二、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功能

(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制度的功能

一是分配资源和权利。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制度确立了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新闻传播资源归全体人民所 有,人民是新闻传播业的主人,但通常以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占有并经营媒体的具体形式来体现,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即“个人权利集体行使”。这是防止私人和资本垄断,保障媒介和资源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的根本

制度,也是实行社会主义表达自由的重要基础。

二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传播的整体运作秩序。

新闻传播制度在新闻传播业的运行中,有着根本性的作用。新闻传播制度决定着新闻业的整体

面目。新闻传播制度包括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 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 务问题。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传播的整体运行方式,社会主义国家传媒 机构的隶属关系、传播宗旨、管理方式和经营运作模式。

三是确立了党对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社会主义新闻业具有十分明确的政治性,党性原则成为新闻业的最高原则,因而社会主义新闻

业特别重视新闻传播的政治功能和宣传功能。

四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新闻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也会对社会制度发挥相当程度的能动作

用。新闻传播制度必然要维护本社会的社会制度,为巩固和发展该社会制度服务。社会主义新闻传 播制度必然要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社会主义的 生存与发展、共产主义的理想实现服务。

三、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制度的运行机制

根据列宁的社会主义自由理论:公民个人的权利是通过由劳动者集体占有资源来行使的。这主 要是为了避免资本的进入给个人权利造成损害,所以社会主义传播制度不允许公民个人创办媒体,在运作上也只能是完全国有的运作体制。

但是,这种体制存在政事不分,主体不清,信息不灵,因循守旧,效率低下等弊病,不利于媒 体自主运营,又导致媒体内部管理松弛,适应不了市场竞争的形势。所以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在上 述制度的运行中引入了有限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故此,与西方传播制度不同,目前我国的传播运作体制是一种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

(一)我国新闻传播的宏观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对新闻事业实行管理的主要机构有: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出版

总署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在我国,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各地党委宣传部具体领导各级新闻媒介。党委(通过宣传部)批准 或直接任命各新闻媒介的主要负责人,制定新闻政策,审查重大的新闻报道和重要评论,监督、审 查财务收支状况。

1.报纸、期刊

对于报纸、图书、电子音像制品的出版行政管理的部门,是新闻出版总署。在省,自治区,直 辖市和较大的市,则设有新闻出版局对该地区地方性的有关事务进行管理和监督。国家由政府部门来对报纸进行管理工作,基本上是从 1987年设立国家新闻出版署开始的。它

是对新闻出版事业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机构。2000年,新闻出版署改名为新闻出版总署。除了对报刊内容的管理,对报刊经营的管理也是新闻出版署的重要职责。报刊从事经营活动需 要办理经营手续,否则不能经营。在这方面,新闻出版署与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管理。新闻出版署 还负责制定中国的新闻出版发展规划;调整报刊结构、控制总量、提高质量。

(1)批准登记制度

我国创办报刊实行审查批准制。这是我国报刊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国家可以根据社会发展规 划对新闻事业的发展规模进行宏观控制。创办报刊的审批机构是新闻出版署。

根据《出版管理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报刊管理的有关规定,创办报刊应该满足一些条件,我们

新闻理论

这里提及的是最重要的两个:

第一,有明确的专业分工范围和编辑方针,即每种报刊在整个报刊体系中有一个明确而合理的 定位。申办报刊报纸的种类和具体方针作出明确的说明。

第二,组织条件。从外部来说,就是要有确定的,能切实负责的主办单位和必要的主管机关。从内部来说,就是要有一批合格的编辑人员及其负责人。

除此之外,在指导思想上,程序方面也要满足一定条件。

(2)报刊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机关,部门)

报刊必须有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这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项特殊的制度。

报刊的主办和主管单位都是从机关报体制演变而来的。为了确保我国报刊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进 行正确舆论导向功能,所有报刊必须有确定的上级单位以及相应的党组织进行具体的领导和管理。这一制度表明在我国举办报刊的主体只能是达到一定行政级别的上级主管机关。没有上级领导的 “同人办报”和“民办报纸”是不存在的。

(3)依法出版制度

在履行法定登记注册手续取得合法出版权利后,报刊必须在出版过程中始终遵守所有登记事 项,不得任意变更。

(4)刊号和出版权专有制度

在报刊批准登记制下,出版报刊是国家依法赋予特定主体的特许权,这种权利是同权利主体的 特定条件尤其是政治条件相联系的,因而不允许通过交易的方式来转换权利主体的资格。

(5)资本准入制度

由于新闻单位仍属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而非企业,所以新闻单位的资产仍是全额国

有资产。对于外资,原则上禁止创办外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和中外合作经营的新闻媒体。自 2002 年 2月起,新《出版管理条例》开始实行。该条例允许从事图纸、报纸、期刊分销业务的中外合资 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报刊领域较为宽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系统外资金介入。

2.广播、电视

目前,我国的广电事业是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管理的。县、不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 电视由行政部门设立。其中教育电视台可以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国家禁止设立外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和中外合 作经营的广播电台、电视台。

几十年来,我国电视管理制度也曾发生过较大的变化,但基本上试行的是“条块结合”、双重 领导的管理体制。所谓“条条管理”,是指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对口领导;“块块”管理则是指各 地区党委、政府对同级所属电视台的直接领导。

从 20世纪 50年代到 70年代,作为广播事业的一部分,电视事业基本实行以“条条”为主的 垂直统一领导。当时的广播电视机构实际上是行政和事业合一的体制。1980年分级管理的体系建 立以后,基本改为实行以“块块”为主的分级管理。“条条”领导主要表现为行业管理。现在我国 电视事业已经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但电视的管理工作还长期处于靠方针政策和行政手段进行领导 的状况。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在管理体制上具有下列特点:

(1)中央和地方的双重领导管理

广播电视总局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广播电视事业,指导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广播电视宣传;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厅(局)受当地政府和广电部的双重领导,以同级政府领导为主; 广播电视宣传业务受当地单位宣传部和广电部的指导。

(2)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同广播电台、电视台是直接的上下级领导和被领导关系以至整体 和部分的关系。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不只是从事行政管理,而是具有多种领导功能。

“中央和地方各级广播电视管理机构,既是新闻宣传机关,又是事业管理机关,中心工作是宣 传”。同时,广电管理部门所领导的台都是事业单位,有条件的要实行企业经营。这种体制被称

为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事业建设和行政管理“三位一体”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体制。

3.互联网新闻传播

2000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在整个信息传播领域,目前也 是最高位阶的专门法律文件。

互联网作为电信业,按照《电信条例》规定,网络服务及一般企业上网的主管部门是信息产业 部,新闻性网站的管理则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互联网在从事那些专项的信息服务时,还应该 同时接受其他主管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同时,公安、国家安全等部门对于互联网也负有依法监督 管理的职责。

四、中国的新闻传播政策

(一)新闻政策

含义:新闻政策是政党、政府对所属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态度和策略,具体体现在其有关 新闻报道、新闻传播、新闻媒介管理与经营等活动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范中,它是政党和政府管 理、调控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手段。

本质:新闻政策的本质属性是它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并充当对新闻进行政治管 理和控制的工具。

体系:新闻政策的体系结构分为两部分,即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1.纵向结构

新闻政策在各个不同层次的分布情况以及相互关系,可称为新闻政策体系的纵向结构。

(1)总政策:顾名思义是政策体系中统领全局的政策,它居于新闻政策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其他多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也是一种指导原则。

“新闻宣传必须与当中央保持一致;正确发挥新闻舆论在当代生活中的导向作用;增强新闻宣 传的党性,遵守新闻宣传纪律;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认真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坚决维 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讲求和提高新闻时效;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坚持新闻改革,讲求宣传 艺术。”

(2)基本政策:它是面向全局的战略性政策,是以总政策为指导,对总政策的具体化,也是 连接总政策和具体政策的中间环节,一般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具体政策:它是为了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政准则,它要体现和服从于新闻总政

策和基本政策,是实现基本政策的手段和方法。我国新闻领域的各种具体政策主要是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宣部、新闻出版署等国家权威部门的具体文件来体现的。

从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的数量比例上看,构成了金字塔的形状。

2.横向结构

新闻政策体系的横向结构,是指新闻政策在纵向结构的同一层次内,新闻政策及其实施手段之 间的结构关系和分布情况。

(1)政治策略:由于媒介“总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尤其在我国,新

闻媒介的政治属性人所共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现实背景下,新闻政策中体现的政治 策略是有所不同的,“中国社会稳定程度越来越高的时候,对新闻媒介的控制会越来越宽松。”这 里所指的控制主要是政治控制。

(2)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对新闻政策的执行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行政手段构成任何一项

政策执行的不可少的基本因素。行政手段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带有强制性,它要求在政策规定的范

新闻理论

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执行,否则就要承担一定的行政责任,受到一定的处罚。”

就我国来说,主要采用的是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国务院作为我国各项全国性政务的最高指挥 机关的执行机关,其所属的新闻出版总署和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负责出版行业和广电行业的公关管 理,各省的新闻出版局和广播电视厅是它的下级机关。

(3)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

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我国对报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党报发展壮大提供 了财税、发行费率等多方面的优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经济手段作为整个新闻政策体系中的 重要部分,给媒介以内在的推动力,调动新闻政策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政治策略进行了有力 的补充和支持。

(4)法律规定:这里涉及到新闻政策法律化问题。一个成熟的现代法治国家,法律与政策是

一种互动的关系,政府的新闻政策会更多的体现在具体的法律法规中。近年来,我国加强对新闻媒 介的行政调控和一系列行政法规的出台,以及党政管理权限的明确,预示着我国正在向新闻政策的 法律化迈进。

第二节现代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制度和法律

一、现代西方新闻传播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内涵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的形式来阐 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自由主义报刊理 论的主要内涵及由此确立的基本原则有:

(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在报刊和政府的关系上,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

控制报刊;政府的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为新闻媒介的采访、发布新闻提供种种方 便。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根据权力相互制衡的原则,立法、司法、行政是一种相互制

约的关系,而公众的舆论无疑正是约束权力的一种权力。杰弗逊把出版自由的实践看作探索美国民 主政治体制如何有效运行的伟大尝试。人民有权监督政府,通过什么途径和手段来实现呢?杰弗逊 认为最主要的中介就是报刊。这个思想以后就引申为:包括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 力或第四种权力。(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该理论认为应当让人民群众、让各党派都利用

报刊充分地、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而充分地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务的充分信 息。这里有一个集中的问题,即人民通过报刊或报刊本身发表了错误的意见怎么办?穆勒对此作了 最全面的阐述:任何试图利用权威的力量来压制言论的自由表达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他的逻辑证 明是:假如被压制的言论是正确的,那么就践踏了被压制者的政治权力,而且压制者自身也被剥夺 了以错误换取真理的机会;假如被压制者的言论或思想是错误的,这也意味着大家同样失去了让真 理在同错误的公开较量中使真理国家明显的机会。因此,压制人们的言论或思想使之不能自由地表 达,必然是一种对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智慧力的掠夺。

(4)对事实的信念。基于个体主义的价值观,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强调,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

不是向公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崇尚 并提倡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现实困惑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适应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发展的需要,使其在西方各国逐渐成为主 导性理论。同时也大大推动了新闻事业的自由发展。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局限性,自 由主义报刊理论从一开始就带有片面性和空想成分,绝对自由化曾使西方新闻界陷于一片混乱。进 入

20世纪,西方报刊的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就是:支配着西方报刊的,不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 设计者们所设想的理性至上,而是利润至上、金钱至上。利润至上的原则支配西方新闻媒介,带来 一系列严重后果。

(1)资本取代政府控制了报刊

广告收入是西方报刊主要的经济来源,一批大的企业尤其财团成为大多数报刊的经济支柱,从

而掌握着报刊的生死兴衰。在利润支配下的报刊,仅仅大企业的老板们才能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意愿。

(2)煽情新闻泛滥

报刊要争取广告客户,前提是要有一定的销路。最简便的途径就是煽情新闻,这是西方大多数 大众化通俗报纸所走的共同道路。

(3)自由竞争被垄断取代,垄断扼杀意见自由市场

各垄断集团为攫取更大份额的新闻市场,凭借其雄厚实力,纷纷采用最新技术和设备,从而造 成支出大幅度上升,由此引起报业创办和维持费用呈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态势导致两方面的后果: 一是创办新的报刊更加困难,出版自由成了一句空话;同时,报业的垄断和创办新报困难,严重威 胁了报业的多元化。而众所周知,意见自由市场是以报业多元化为基础的。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面临的深刻危机所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性 的矛盾,在新闻事业中则表现为报刊的拥有者与读者利益、社会利益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是 20世纪

30年代由美国一批学者正式构建,20世纪

50年代被西方大多数国家接

受,并逐渐取代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成为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主导性理论。西方大多数国家仍把社会责 任论作为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和构建新闻工作者道德规范的理论依据。

社会责任论的提出

20世纪

40年代,一批学者惊呼“出版自由是危险的”,进而认为正是这个危险正危及资产阶 级的统治,危及资本主义制度。具体表现在:

其一,新闻媒介迅速扩展,组成了一个无孔不入的信息传播网络和体系,成为影响国家稳定和 发展方向的准权力中心。

其二,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政府不得干预新闻媒介,而新闻媒介却有监督政府的权 利。面对新闻媒介不论出于何种动机、不论是真是假的指责、批评甚或无中生有的诽谤,政府只能 被动挨打。“媒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那么,谁来监督媒介?”即便资产阶级承认新闻自由的实 践,那也是新闻自由必须满足有助于统治者去统治被统治者这一前提,背离了这一前提,就必须被 修改。

其三,新闻媒介的所作所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不满。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

第一,报刊行使巨大的权力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报刊拥有者在政治上和经济事务中宣传自己的 观点,不惜损害反对的观点。

第二,报刊从属于大商业,并且让广告客户控制其编辑方针和编辑内容。

第三,报刊抵抗社会变革。

第四,报刊对当前所发生的一切进行报道时,常常更多地将注意力投向肤浅的和煽情性的事情,而不是有意义的事情。

第五,报刊已损害了公众的道德。

第六,报刊无正当理由地侵犯了个人的隐私。

第七,报刊被一个社会经济阶层,或笼统地说“商业阶层”所控制,对于新来者来说难以进入

新闻理论

这个行业,所以自由而开放的思想市场被损害了。

报刊这些不负责任的表现,损害了信息和思想最大的自由流通,进而危害了以高度发达的市场 经济为基础的西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危及新闻媒介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社会各界难以容忍 新闻媒介的为所欲为,不断呼吁政府干预新闻媒介。危险来自新闻媒介对新闻自由的滥用。

2.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

报刊自由委员会在其总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报刊》中要求报刊对全社会负责,对报刊提出 五项具体要求。即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

(1)新闻报道的真实、全面、理智。

(2)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报刊要担负起社会成员之间交流思想观点的责 任。报刊可以不赞成他们的观点,但应该给他们公开表达的机会。(3)报刊应该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4)报刊要澄清和提出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现实)信息”。这是对新闻时间性的要求,保证每个公民能平等地共同分享信息。

社会责任论还对政府发出了呼吁,即管束和制约新闻媒介。要求制定反垄断法来制止新闻媒介 的过度集中,保持大众传播业的竞争。同时,鼓励传播行业的新投资者。试图以此维持思想和意见 的自由市场。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证公众及时、全面了解政府的政策以及政策制定的目的。必要 时,政府可以创办自己的媒介以保证上情下达,政令畅通。切实保障言论自由。

3.社会责任论的影响及问题 积极影响表现在:

第一,它为公众评价西方的新闻媒介建立了一个价值体系,成为人们对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批评 的武器,从而对传媒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第二,西方各国的新闻媒介先后都依据社会责任论建构新闻道德自律,以及同行业协会进行自 我监督和相互监督。英国等国甚至建立了新闻评议会,处理公众对新闻媒介的投诉和新闻媒介违反 职业道德的问题。

第三,由于自律以及来自各方面的的压力,新闻媒介的煽情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止。至少 在新闻界逐步形成一种风气:刊登煽情新闻是不光彩的。

第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机关的判案标准。在肯定新闻自由的同时,注意保护公民的 权利,例如隐私权、知的权利;也影响了议会、政府对新闻媒介的态度,制定了反垄断法等法律。

第五,成为新闻从业人员培训和新闻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是,社会责任论主要地仍然只是一种理论,尚未能付诸实践。其所处的困境在于:垄断的加 剧使得利润原则取代了理性原则,社会责任论要解决这一困境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向人的道德、良心呼吁,这实际上是对人的理性发出呼吁,这就造成了社会责任论理论上的自相矛盾。它一方面 对传统的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赖以立论的抽象的人性论和理性观提出怀疑和指责,另一方面又把克服 现实矛盾的方案和建议寄托在人的道德良知和人的理性觉醒上,无异于缘木求鱼。二是向政府发出 呼吁,要求政府有限制地管束新闻媒介。社会责任论者竭力保护的是出版自由的基本原则,这个基 本原则包括不受政府的干涉以及对政府的批评监督权。社会责任论者既要防范政府对新闻媒介的干 涉,又来呼吁政府管束新闻媒介,这种自相矛盾的理论无法付诸实践。

所以社会责任论的提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的矛盾,但并不能 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

除自由报刊理论和社会责任论之外的其他有关新闻传播的理论,如客观主义理论、新新闻主义 理论等等,对上述两大基本理论或延伸,或补充,或发展,或变化形式,但都不足以动摇自由报刊 理论和社会责任论的基础地位。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二、西方新闻传播制度的动力机制

无论是在自由主义思潮下还是社会责任理论的影响下,西方的新闻传播思想一直以满足公众的 信息需求为出发点的,这一受众本位机制是推动新闻传播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

(一)受众本位的理论基础

在西方新闻传播史上,影响最为广泛和久远的无疑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从 1644年英国作家

约翰·米尔顿提出“出版自由”的口号到新闻自由主义原则的真正确立,经历了数百年的漫长过程,但一旦确立,则具备了相当的稳定性和影响力。在西方,报刊被认为是在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 第四种权力,新闻传播活动也确实享有相当自由的空间,西方记者有采访和报道的自由,他们所报 道的内容无需受事先审查,在这种宽容的环境里,他们可以根据受众爱好,自由刊登各类新闻,甚 至可以揭露某些政党、政府所不愿意泄漏的“丑闻”,以激发受众求奇心理,招徕更多的受众。

(二)受众本位的文化土壤 早在 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西方就确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体系以适应新

兴的资本主义,经过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外,西方 宣扬人的个性,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这样的文化传统也或多或少为西方新闻传播注重研究受众爱 好,迎合受众口味的受众本位机制创造了条件。

(三)受众本位的媒介平台

西方的媒介建立在私人所有制的基础上,成为私人经营的产业和经济实体,具有相当大的独立 性。首先是经济上的独立,报业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广告收入,不需要从政府那里获得财政支持,经 济上的独立直接促使成了政治上的独立,各家报纸既不从属于某个党派,也不从属于政府,因此在 新闻传播活动可以独立行事,无需事事都受到政府的牵制,这一点为“受众本位”提供了可能性。具体分析其产业运作,由于经济来源靠广告收入支撑,媒体为了扩大财源,就要争取更多的广告商,而广告商选择媒介的首要目标就是看其是否拥有广告的读者群,即报纸是否为广大公众喜爱。因此 为了争夺广告商,媒介不得不视受众为上帝,充分考虑受众的兴趣、爱好和需求,这一点又促成了 西方“受众本位”观念的发展。

(四)受众本位是媒体被尊为“第四势力”的力量之源

在西方新闻传播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受众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受众本位是新闻传播市场 运作的主要原则,也是传媒被尊称为“第四势力”的力量源泉。

追逐利润是西方各国除公共媒体之外所有媒体的基本宗旨和终极目标。从表面上看,广告是西 方各国媒体(除公共媒体外)主要的收入来源。然而,广告客户愿意付出大笔广告费并不在媒体本 身,而在于媒体所拥有的受众。那么谁拥有受众,谁拥有广告,谁就拥有利润。那么怎样能拥有庞 大的公众呢?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便是新闻获取经济利益的出发点。

在西方各国,无论是政界还是商界,各行各业都不能无视新闻传播的力量。这并非媒体自身有 什么了不起的能量,而是媒体背后庞大的受众,是舆论强大的影响力。西方是民主体制,民众的力 量是任何政府不敢小视的,无论是政府官员的上台、议会议员的当选,还是政府的重大举措,民众 手中握有的选票具有最后的发言权。而且,西方各国的社会结构一般都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市民 社会,这是一个与国家政权互为依存和互为对立的社会结构。中产阶级一般占有全国 60℅至 70℅ 的人数,他们的舆论力量构成了社会的主流意见,足以对政府造成强大的钳制力。西方各国的媒体 不依赖政府,它们的生存依赖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民众。所以,媒体宁愿得罪政府,也不敢对抗社会 的主流意见。西方的传媒,尤其那些主流媒体总是顺应并力图代表、反映主流意见,并以此来获得 它们对政府、大企业的影响力,以此构筑他们号称的“第四势力”。

可见,西方媒体以受众为中心,是西方各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新闻媒体的基本性质所使然。

新闻理论

三、新闻传播制度的平衡机制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机制造成了媒体与财团的紧密联系;资产阶级政治体系的运作方式促成了 政府与媒体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的关系;资本主义的经济与文化使媒体与大众形成了迎合和引导 的关系。尽管媒体与政府、与各利益集团经常发生冲突、对抗,但几乎所有社会学者、新闻与传播 学者都承认一个事实:西方媒体都在维护现存的制度。

(一)媒体与政府—合作和制衡

媒体与政府的合作基础是媒体对民心有较强的影响力,这也是由西方国家政体所决定的,西方 各国都号称是民主国家,其主要标志是民众对国家领导人、国家决策具有最后的决定权即所谓“主 权在民”。民主政治要求政治事务公开化、透明化,使公民在充分了解的条件下作出他们的判断与 决策。而媒体通过源源不断地提供信息、提供意见,为民众安排了议程,影响他们的思考。媒体作 为舆论工具,在政治运作中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从总体上看,媒体对政府的作用表现在:

1.发布政治信息,追踪政府动态。

2.解释政府纲领和决策,以利其顺利进行。3.提供方方面面意见,供决策者参考。

4.塑造政界人物形象,提高各种政界人物的知名度。

政府离不开媒体,反过来,媒体需要政府,一方面,政府是政治新闻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另一 方面,媒体的自身利益也需要政府的关照。日本的记者俱乐部是西方各国政府和媒体密切互动的典 型。日本政府部门都设有记者俱乐部,每家媒体都有政治部派出记者常驻俱乐部,这批政治记者和 政府都有密切关系并得到政府的认可。

此外,媒体和政府也有相互制衡的一面,媒体对政府的制约是由于媒体承担的社会职能。媒体 有职责和义务代表公众监督政府、报道政府决策,并揭露决策阶层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政府对媒 体的制约在于,必要时,政府可以动用行政的、司法的手段对媒体和新闻界进行强制的约束和管理。战时新闻审查制度、保密制度、对刑事诽谤与煽动叛乱的惩戒、对司法系统的保护、对法庭报道的 限制等都是政府对媒体控制和约束的手段。

(二)媒体与利益集团——控制与被控制

新闻提供给受众或者消费者的是信息,使人们在生活中做出选择的信息。这种选择不仅仅包括 对政策和决策者的选择,更多的时候还是对各种商品服务的选择。由此看来,媒体对各行业、各经 济利益集团所起的作用也是监督作用。然而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20世纪 90年代后新闻媒体刮起 了兼并、联合的风潮,使新闻业的垄断加剧,利益集团的影响成为新闻业的主要控制体系。

以美国为例,从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几家电子媒体集团纷纷被纳入巨型跨国集团 麾下:ABC成为娱乐巨头迪斯尼集团的一个子公司,CBS被西屋电气公司买下,NBC从属通用电 气公司,而 FOX电视网则由世界媒体巨子、澳大利亚人默多克控制,就连以独创精神铸成的泰德 所办的有线电视网 CNN,也是在三年前成为世界最大媒体集团时代---华纳公司的一部分。而所谓 的公共广播系统(PBS)和国家公共电台(NPR)虽然在创立初期的愿意使用联邦政府的经费建立 一个不为商业利益,而是为大众服务的广播电视系统,但近年来,一方面由于联邦政府一再缩减经 费,另一方面由于 PBS和 NPR的观众和听众大多属于教育程度较高的层次,各大财团纷纷出资“赞 助”PBS和 NPR的节目。在这两个系统的经费来源中,私有资本集团的比例越来越大。

这样的运作使媒体的监督作用被弱化了。原因在于它所监督的各种利益集团便是媒体的衣食父 母,媒体的主要利润来自于这些财团所作的广告。如果说政府对媒体有间接的管理制约作用的话,这些财团却直接操纵着媒体的钱袋。此外,媒体本身就是经济利益集团,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媒体 作为企业,要不被财团所控制,要不本身演变为媒介集团。在这种状态下,一旦政府所制定的公共 政策与自身的利益相关,新闻媒体所作的报道就很难公正、客观、全面。有时媒体甚至可以牺牲公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众利益,与政府、议会进行交易,以制定一个有利他们利益的公共政策。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事件 就是,20世纪 80年代中期,美国

ABC公司的老板们积极游说政府官员,争取每家广播网都能拥 有电台、电视台,数量从不足 10家扩大到每类

12家,但有关管理层一直不作答复。当时,ABC 记者以采集到的对里根政府不利的材料为交易,当 ABC高层决定砍掉这三条爆炸新闻时,共和党

人控制的政府有关部门果然有了把有关法规进行改进的意向并最终通过。双方的交易由此完成,各 获其利,各达目的。通过这场成功的“交易”,ABC实力大增,不仅旗下的“人马”愈加壮大,收益也显著提高。

(三)媒体与大众—迎合与引导的关系

新闻及其载体媒体是大众需求的产儿。满足大众的需求甚至贴近、讨好大众不但成为一种新闻 理念,更是众多新闻媒体推崇的实务性原则。19世纪

30年代美国《太阳报》就宣称它是“为公众 报道当天新闻”。

19世纪末,普利策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纽约日报》竞争导致黄色新闻的

泛滥的实质是:他们在大众面前争宠,不怕花钱、用喧嚣刺激读者,不惜血本用黄色新闻与煽情报 道刺激读者感官。导致编辑报道方针偏差,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所以,媒体不能只是简单地满足 受众,它更应该以客观、健康、正义、有趣的新闻报道引导受众。这一体现了媒体与受众的双向关 系:

1.迎合大众

大众每天所阅读、收听、收看的新闻都被认为是对社会和生活的一个反映,但这种反应决不是 一对一的映照。没有一个狗咬人的故事成了新闻,即使每天发生一千次。相反,记者和编辑们调查 和了解并猜测受众的兴趣点,于是有了充斥电视屏幕暴力犯罪,于是有了“ news you can use ”(你 可以利用的新闻)------诸如医药界的新发现、买房时要注意什么;于是编辑们发现人们不仅需要了

解现实,有时候也需要逃避现实;于是每天的新闻中夹杂着一条诸如一个可爱的小动物的感人故事。

2.引导大众

新闻不仅被动地告诉读者和听众他们所想知道的,还必须主动告诉他们所应该知道的,或者说,编辑认为大家应该知道的。如果说读者或听众决定什么内容有趣的话,编辑决定什么内容重要。普利策认为编辑们有职责(假设他们有足够的智力与远见)引导大众,而美国的绝大多数记者 和编辑们也以告诉大众他们所应该知道的为己任(并假设自己有能力作这样的判断)。

于是媒体就不仅仅对社会和世界作简单和有选择的反映了,它也在不停地塑造着这个社会,加

深一些观念,崇扬一些行为,同时也摒弃另一些。换言之,媒体从根本上影响着大众的行为与思想,而这正是媒体对政界、商界都有至关重要的原因。没有比通过媒体影响大众而获取选票或钞票更有 效的手段了。

四、现代西方新闻传播制度的功能

要考察一个制度的功能,不能孤立地对它进行分析,要把它放到整个社会系统中来看。功能体

现了子系统在总系统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与其他子系统的互动方式。新闻媒体作为西方国家的“第 四权力”,占有巨大的社会资源。一个好的新闻传播制度要能做到合理地分配资源,保障社会各个 阶层的权利,从而确保整个社会能够高效地运行。

(一)分配资源—谁在掌控媒体业

按照自由理论的设计,人人得享有言论、出版的自由和权利。简言之,谁都可以办报纸,取消 了封建时代只有拥有政府特许令的人才能从事印刷、出版的限制。把自由还给民众,媒体市场自由 化。在报刊进行作坊式生产的时代,一个人就可以办一张甚至几张报纸,同时身兼采、写、编、发 行数职。经过一百多年的市场竞争,不断的兼并、淘汰,普通的信息传播组织已经发展成了巨大的 媒体帝国,自由市场受到严重的挑战。

现代西方新闻媒体主要的运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模式:

新闻理论

1.以美国为代表的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运营模式

美国的电视从一开始就是私营的。1962年经国会批准成立的公共电视系统,无论是其规模还 是收视率都不过是私营台的补充。

私营媒体以盈利为最高目的,广告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要增加广告收入就要提高收视率。因此,私营媒体在节目内容、形式设置上更倾向娱乐化,以迎合受众。同时,若争取民众,私营媒 体往往效力于揭露政府丑闻,相对于公营媒体更具有独立性。

在私营媒体内部,其负责人往往是拥有最大股份的股东,或者就是董事长,他们对媒体拥有极 大的发言权。

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公私兼顾的双轨制运营模式。

公私兼顾的双轨制运营体制的典型代表是西欧和日本。

公营台一般通过国家立法而建立,并受政府保护。在名义上,公营台是独立的,自主经营,自 负盈亏,不受政府领导,不代表任何党派。但公营台的负责人是政府首脑任命的,视听费由政府代 收。所以,公营台常常偏向政府,本能地保护现政府的主张。

英国议会特地制定了一部《广播法》,规定广播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并由各社会阶层的代表组 成管理机构。

20世纪 80年代,西方各国陆续改变政策,从过去的“严格管制”变为“放松管制”。以美国 为例,《1996年电信法》废除了一家公司最多只能拥有几家电视台的规定;撤销了一家公司不能 同时拥有两个无限电视网的规定;电视台的营业执照从 5年延长到 8年等等。诸如此类的新政策给 西方媒体带来私有化、集中化、商业化、集中化的浪潮。这一变革是政府的政治目的、商界(包 括媒体在内)的商业利益和新技术的坚强支撑这三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

结合上述西方媒体体制的现状,可以看出,西方新闻制度在分配媒体资源上发挥着如下功能:

1.保护媒体业自由、开放的市场。西方各国政府并没有在市场准入上设定限制条件,20世纪 80年代,更是放宽了对广播、电视行业的管制,甚至取消了一个公司占有媒体市场份额的限制。2.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或保留部分公营广播台、电视台。这一举措的目的旨在加强竞争,最

终也是为了确保市场自由。但现实的情况是,在美国,公营台是作为私营台的补充存在的。即使在 采取双轨制的西欧各国,私营台发展迅速。尽管各国政府、议会采取不少措施扶植公营台,但公营 台的观众流失、收入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3.高度自由的市场、政府的鼓励政策加上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媒体私有化、垄断化、国际化的浪潮。高度垄断是当前媒体业最大的发展态势。1999年公布的世界媒体 100强中,西方 各国占有 95%的名额,尤其是美国,排名前 10位的大媒体,有 7家是美国的。在欧洲,电视的受 众市场被 2家至 6家大公司所占领,其他小台只能占有极小一部分。

可以看到,西方新闻传播制度的基调仍然是保障表达自由,最基本的就是要确保媒介市场的出 入自由。但现实的情况是,在市场已经被大企业瓜分殆尽的情况下,作为自由理论经济基础的自由 市场受到严重的破坏。有自由,却没有实现自由的现实条件,这个自由很可能也就沦为空谈。

现在各大巨头还在不断扩充自己的领地,纷纷与新媒体合作,率先抢占新的信息市场。

鉴于当前的发展态势,各国也加强了对媒体的调控。但自由主义仍将是主流原则,垄断企业控 制媒体市场的格局不会有大的改观。

(二)分配权利—谁在发出声音?

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系统,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媒体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现代人对媒 体的依赖大大增强,这不仅表现在人们需要通过媒体获得信息,也同时利用媒体传播符合自身利益 的信息。这就导致了社会中各种力量对媒体的渗透。随着信息在人类社会中变得愈加重要,媒体的 权力效应和金钱效应更加明显,有效地利用媒体就意味着拥有更大的权力,获得更多的金钱。

当前西方新闻传播制度在分配权利上体现出如下特征: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反映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压制、排挤、“少数派”意见。虽然“意见自由市场”的设计旨

在保证人人得享有言论自由。但不可否认的是,媒体基于政治、商业上的考虑,自然地向主流文化 靠拢,与其结盟。一方面宣传、倡导主流文化,另一方面不报、少报非主流的声音,以保障主流文 化的稳定性。

2.西方媒体在体制上独立于政府,但其与政府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虽然不能对媒体

进行直接干涉,但它通过提供信息、政府公关等手段影响媒体,让媒体发布有利于执政党的消息,使政府政策得以顺利推行。

3.随着巨型传媒企业的不断形成和扩张,媒体“代言人”的角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媒

体的态度变得傲慢起来,它认为其所提供的就是公众应当知道的。同时,大规模的垄断导致几个大 企业控制了传播市场,信息的同质化、意见的单一化不可避免。

4.广告收入是媒体重要的经济命脉,西方媒体高度的商业化必然导致媒体在很多情形下受到

广告商的利诱和强迫。为了增加广告收入,媒体有时候不得不为广告商做一些有意或无意的宣传。媒体作为最重要的“意见自由市场”,是公民知情权实现的基础。媒体应当充分表达社会各个

阶层、不同个体的声音。但应当看到,媒体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客观的信息发布者,作为社会系 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无可避免地要受到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公众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者的地 位,被海量的信息包围,应接不暇,其所接收到的都是经过层层过滤的信息,也很难发表自己独立 的言论。“意见自由市场”已经受到极大的挤压。一个公开的每个群体都可以参与的意见平台,渐 渐成为媒体自身、政府和广告商的喉舌,“意见自由市场”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五、现代西方新闻传播的法律制度

(一)新闻法的形式

从法律形式来看,现在世界上存在四种类型的新闻法:

第一种是专门的新闻法,现在只有俄罗斯制定了这样的法律,俄罗斯 1991年制定《俄罗斯联

邦关于新闻媒体的法律》。

第二种是特殊领域的新闻媒体法,如美国的《美国通讯法》、澳大利亚《广播法》、瑞典《关 于出版自由的法律》、《关于表现自由的基本法》,以及法国《出版自由法》、《报纸法》。

第三种是宪法、刑法、民法以及其他法律中的有关新闻媒体的规定,如美国宪法修正案第1条、日本国宪法第21条等。

第四种是最广义上的新闻法,即一切涉及媒体的法律。

(二)现代西方各国的新闻法规主要形式:

由于西方各国有不同的法律传统,主要分属两大法系,新闻法规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活动法律,欧洲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此种方式。其特点是法院审

理案件只能依据和服从这些法律。

二是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标准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这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通用。

(三)、西方新闻法的核心问题

近代以来,表现自由,其中包括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越来越受到重

视。大多数立宪国家在宪法中列入保护表现自由的规定,同时必须防止滥用自由。从而在确保国家 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介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展。

(四)新闻法的主要内容——现代西方国家的新闻法主要是围绕以下五个问题进行讨论的:

1.从哪里争取自己的自由。新闻媒体怎样保障新闻活动不受国家权力、社会势力(经济强者、利益团体)的干涉。

2.为谁的自由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内容是表达自由究竟是为了新闻媒体自身还是为了新

新闻理论

闻的受众,即人民。

就新闻媒体内部而言,新闻自由究竟是给予媒体经营者的还是给予记者编辑的问题。

3.新闻媒体在多大程度上应该给予保护,例如当发生权利冲突时如何调整不同的权利利益。4.谁以何种方式保障表达自由,也就是保障表达自由的手段。例如有的国家把新闻媒体作为

一种制度性的权力,对其地位予以保护。从具体法制来看,西方国家的新闻法研究,把国家机密与 人民知情权的关系、社会秩序与表现自由的关系、个人尊严与言论自由的关系等总是作为自由研究 的对象。另外新闻机构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法讨论的内容。西方新闻法中经常讨论的题目还包括新 闻机构是否拥有特权、记者是否可以拒绝在法庭作证、新闻机构的编辑权等。20世纪中期以后有 关广播电视的法律问题受到重视。最近,因特网等新媒体的法律也被纳入新闻法的视野。

(五)以美国的判例法为例,具体阐述西方国家主要的新闻法律规定

现代西方各国新闻法律存在很大的共性,即主要是围绕着如何保障新闻自由,及在保障表达自 由的同时防止媒体权利的滥用给国家和公民个人的权益造成侵害等方面进行规定。从具体法制来 看,西方国家的新闻法研究,把国家机密与人民知情权的关系、社会秩序与表现自由的关系、个人 尊严与言论自由的关系等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另外新闻机构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法讨论的内容。

以下主要以美国的为例,具体阐述西方国家主要的新闻法律规定(美国属于普通法法系国家,主要法律框架是判例法、不成文法等):

1.知晓权和消息自由法案

知晓权即公民拥有知的权利,本来是表达自由应有的题中之意,但真正提出“知”的权利不过 是近几年的事。因为政府的保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新闻采访。

号称表达自由程度最高的美国,就有两条法律实施保密。一是 1978年的档案管理条例,规定 政府机构的负责人有权决定本部门文件的管理、使用和典藏办法;二是 1946年的行政制度法规,规定政府由于正当理由即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对有关文件保密。

在近30年中,有两件大事使公民的知晓权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一是在 1958、1966年美国国会 两次通过的消息自由法案,规定公民有权使用政府的文件、记录、政策、声明等档案材料,如申请 被拒绝,可向法院起诉。二是 1971年的“五角大楼文件案”这一案件轰动一时,在美国立法史上 具有重大意义。此外,美国国会又在 1974年通过“信息自由法案补充法案”和 1976年的“阳光法 案”,进一步削减保密范围,加快申请使用政府材料的过程。以后,西方不少国家,像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都仿效美国制定了信息自由法案。

美国的信息自由法案:该法规定,行政机构应该提供 3种信息和纪录。第一类信息,各行政机

构必须根据《联邦公开目录》公开信息。该目录记载了公众可以取得信息的场所及有关手续的规则。第二类信息,该法规定,联邦公开目录未记载而又可以公开的内容,公众也可检索查阅。第三类信 息对无必要用《联邦公开目录》公开的内容,该法也规定应供公众阅览、复印,其中包括已经表决 的命令、最终意见、行政机关采纳的政策声明、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职员手册、对职员的训 令等也在公开之例。

2.国家安全法

新闻媒介不得以任何形式危害国家安全。这是各国新闻法规不可或缺的条文,尽管表达上有所 不同。这包括:不得煽动以武力及其他手段推翻合法政府,破坏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不得泄露国 家机密;不得煽动宗教、民族对立,等等。

美国自 1884年国会通过《煽动法》、《叛国罪》两个法案以来,从未明确宣布取消过。另外,英国制定有“公务机密条例”,严禁新闻媒介泄露有关国家安全的机密。

3.诽谤法

新闻诽谤是各国涉及面最广、案情最为复杂,也是令新闻界和司法界最困扰的案件。

“不准使用新闻媒介诽谤他人”是任何国家新闻法规必备的条文。在新闻媒介,批评政府以及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政府官员时,西方国家有一个传统原则;公正评论。这里包括两个条件:一是真实,只要材料是真 实的,任何批评都将是合法的;二是公正,不是出于恶意,否则,很可能触犯诽谤罪。

美国

1960年的“沙里文案”和

1983年的“沙龙案”对确认新闻媒介对政府的批评权利具有重

大意义。西方一些国家对新闻媒介的诽谤罪的确认主要针对媒体对公民个人(包括法人组织)的侵 害,而媒体对政府及政府官员的公务活动的批评、指责,只要不涉及个人私人生活,一般都做出有 利于新闻媒介的判决。

4.隐私权

隐私权的提出:

19世纪下半叶,美国登载隐私、丑闻的报刊流行。隐私权这个权利可以定义

为自己控制有关自己信息的权利。这个概念提出当时,人们认为隐私权概念是一种防御性的概念,认为它是被侵犯后才自觉到的、具有被动性。但现在这个概念包括了积极的因素;第一,私生活“不 被了解的权利”;第二,自己的信息自己控制,如本人对于公、私营机构保存的有关自己个人的数 据拥有知情权;第三,关于自己的数据信息如有错误,本人拥有要求修改的权利。这种“本人决定 权”反映了信息高度发展社会的实际状态。

美国隐私权保护法。1974年美国制定隐私权法。该法第三条(A)款指出:“隐私权是受合众 国宪法保护的个人的基本权利”。1986年美国制定《电子通信隐私权法》,通过制度限制电话窃 听等规定保护个人的隐私权。

在确认诽谤罪时,真实性是防止触犯诽谤罪的最强大的武器;但在确认犯隐私罪时,真实不起 作用,惟一能起作用的是“新闻价值”。法院在判决时,常以传播内容是否有新闻价值作为决定性 依据。

5.表达自由与公正审判

新闻界与司法界最大的磨擦是关于记者对消息来源的保密问题。一般说,新闻媒介都不愿意公 开信息来源,而法院为调查需要,常常会强迫记者公布消息来源。

美国有“考德威尔案”作为判例。最高法院判决:宪法第一修正案以及其他宪法条款,均未给 予记者拒绝对大陪审团提供有关公益的消息之权。1978年,法院又命令《纽约时报》记者法伯交

出一个案件的采访笔记。法伯拒绝,法院以藐视法庭罪逮捕法伯,并对《纽约时报》处以罚金。英、法等国有个法令,规定只有当记者的消息来源与国家安全或司法机关无关时,他们才有权拒绝透露。

世界许多西方国家的新闻法规的倾向:表达自由必须在确保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行使,并努力为 国家利益服务,否则,就将被剥夺。

(六)广播电视专项法规

对广播电视领域来说,电波频率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在同一时间内相同频

率的电波相互干扰会损害它所承载的信息,从而影响传播和接收效果。因此,广播所需的频率资源 必须是公共性的,不能私有。它承担着公共事业的任务,必须接受严格的管理。各国制定了专门的 管理法规,使建台、传播受到了远较其他传媒严格得多的管制。一般说来,大约可分为以下几项内 容:

1.许可证制

许可证制度的产生是由于频率、频道作为公共的稀缺资源,任何电台、电视台都只能是拥有暂 时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政府代表公众对频道进行管理并以发放许可证的方式进行控制,定期对 传播内容进行审查,以保障公众利益不受侵害。

在广播电视私人经营的商业化模式的国家,尤其在美国,许可证制度是美国管制广播电视业的 核心内容。任何电台、电视台在营业前必须申请并取得 FCC颁发的营业许可证,电视台每 5年、电台每

7年更换一次。届时

FCC根据所规定的“公众利益、方便和必要原则”审核该台节目,核 准之后判断是否重新发放执照。

目前西方绝大多数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大同小异的许可证制度。

新闻理论

2.防止垄断

从公众利益出发,为防止广播电视集中在个别公司手里,美、英、德等国都先后出台《反垄断 法》,明确规定一家广播公司只能在一地拥有相对有限的广播台、电视台。美国在《 1996年电信 法》中,就全国范围而言,取消了对一家公司在全美所能拥有的广播电台数量的上限。

限制暴力、淫秽内容、保护未成年人

广播电视的巨大影响和儿童对它的易接触性,使其对未成年人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政党的社会化 过程都有广泛影响,保护未成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全国广播协会电视规定》中申明:“暴力,不论是肉体上还是心理上的”都“不能恣意利用”,并要求“避免过分渲染无故的行凶和教唆性的 行为”等。

此外,美国率先决定对电视和有线电视网络节目加强管理,进行等级分别,并在电视机内装上 “V芯片”,自动删除有害内容。加拿大、法国也开始实行电视节目的等级制。

总之,各国对广播电视业采取的保护和限制措施,同整个新闻业整体一样,总是试图在尽可能 的范围内解决政府、公众和媒介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冲突中寻求最佳的平衡方式,要求广播电视业 能在以公众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前提下自由表达和发展,由此而有了今天一系列的相关的法令、法规 和媒体自律的规范。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三编新闻媒体论

第七章新闻媒体的功能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分两节,分别介绍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对媒体功能的观点。重点 是使学生全面掌握新闻媒体的功能,难点是比较两者的异同并能正确认识。学时分配:(6课时)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媒体功能的观点

一、媒体是劳动者集体用作表达的工具(列宁)——最基本的功能。

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传播学中表述为环境监测和社会沟通。

二、列宁对功能的具体分析

(一)对外为宣传原则;

(二)对内为鼓动原则;

(三)通过办报来建党,组织和引导人民的生活(列宁的发明)。如,在苏维埃报纸专门拿出

版面来组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组织社会生活等。马克思主义认为媒体是主动的,不是旁观者。

社会主义媒体的功能:党和人民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这要求全党办报(进入执政地

位后发展为“群众办报”)。

课堂讨论

党报办给谁看?

第二节现代西方的新闻媒体功能论

一、环境监测。

这是一种客观的社会需要,媒体对自然及社会环境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将它传播出来。体现在:报道信息,报道新的变化。

媒体的监督功能是由监测功能衍生出来的。

舆论监督应叫媒体监督比较准确,因为媒体不等同于舆论本身。媒体主要是报道新闻,只是可

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对于舆论的形成有重大影响,但不是舆论本身。

二、社会沟通。

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沟通,是一种大众传播,主要以新闻信息为主。

三、文化传承(大众传播理论的说法)。

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确实涉及到多种文化的传播活动。

新闻理论

提供娱乐。

大众娱乐,个性化程度低。

媒体的基本功能为环境监测和社会沟通。小结:

1.媒体社会功能的分析、设立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以满足制度为要求。西方为大众传播;传统社会主义制度倾向于组织性传播。2.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媒体经济功能不同。

社会主义:充当劳动者集体表达的工具,没有被赋予经济利益。西方:私营机构,因此获利动机必然会很明显。两种制度的设计本身是冲突的,列宁在设立社会主义制度时,就是为了避免西方制度的弊端。马克思:“出版最大的不自由就是让它成为行业”。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八章新闻媒体的运营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通过对新闻媒体业的资源补偿机制的原理性分析,以及媒体管 理模式的初步介绍,使学生掌握新闻媒体运营的基本规律。重点和难点是:掌握如何分析什么样的 信息适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学时分配:(6课时)

第一节新闻媒体业的资源补偿机制

一、媒体业的资源补偿方式

基本模式:1.广泛传播取得影响,将影响力转化为广告进行销售。2.在版权保护之下,销售 信息本身。

二、什么样的信息适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一)新闻传播通常采用第一个模式。

新闻信息是公共信息,需要社会成员平等地最快地获得。如果采取第二种模式,有钱人会先得 到信息,穷人迟缓甚至得不到信息,这样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阻碍信息传播,社会公平。所以 第一种适用于社会成员都应知晓的、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信息。

(二)第二种模式适用于有大规模固定人群的非公共信息,可加以版权保护。

与公共信息相对的是私人信息。私人信息包括个人隐私信息和个人拥有的信息,通常是对个人 发展有用的信息,如娱乐、专业发展方面的信息,由个人购买。

所以看某个媒体机构应采取哪种商业模式,关键要看此机构所处的具体环境下传播的信息性

质。

简言之:信息公共性强的选择模式一,信息具有独特性、私人性的选择模式二。

信息在不同国情、不同社会中,公共性的分类不同。大规模的信息产品的交易必然受到版权保

护。

一般公共信息由政府部门来分配。西方国家媒体行业不能由政府部门来介入的传统使得媒体通 过广告来实现转移价值补偿。这样比较好地达到了要求,降低了受众的购买成本。《太阳报》开创 了商业报的先河,它既提供公共服务又实行商业运作的方式,比较好的解决了在商业社会中公共产 品流通的矛盾。

媒体通过广告进行价值补偿,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化报纸的成熟发展,个人负担的成本在下 降,较好地解决了商业社会里新闻信息传播的问题。

通讯社提供信息的对象不是大众,而是媒体。通讯社是一个提供各媒体新闻资源(稿)的中介 机构。

除了上面所说的商业补偿机制(这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党报最终也要走向市场)外,还有其

他的补偿形式。

(三)以

BBC为代表的,公共广播体制的补偿方式。

特征:社会及公众按一定的规则共同集资进行价值补偿。接近于马克思“社会直接为自己的生

产”。

这种补偿方式让政府置身于传播业之外。再生产靠再次募集资金。优点:强调与它相关多种利 益、多种制度的制衡,通过建立新制度来制衡旧制度。弊端: BBC不经营广告,所以对收视率不

新闻理论

重视,被批评为“英国社会的精神贵族”。日本的 NHK也采用这种模式。

(四)美国:公益电视台,完全接受社会捐助,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类似于 19世纪初的政党报纸。

(五)苏联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基础,直接动用财政来补偿的模式。

其性质是社会来生产,即政府进行的直接生产。这种模式下媒体资金来源于财政,以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为基础运转。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完全建立在事业单位的基础上。

(六)我国改革中的媒体补偿模式。

我国中央电视台目前实际上是商业运营的公营机构。

报业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有独立核算和财务。开始了我国媒体成为独立经济实体的步伐,但由于其仍是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

事业单位:1)资产全民所有。2)反映了制度需要。每个人都是受党、政府的委派进行活动。

3)运营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第二节新闻媒体的管理模式

一、我国的媒体制度改革

我国 1979年开始在媒体经营领域进行改革。媒体在经营领域发生的变化更本质地改变了我国 媒体的面貌,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七家媒体对中央政府(财政部)要求“事 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独立核算,企业化经营。打破了传统守旧的媒体模式。

(二)媒体经营体制改革发展的几个阶段:

1.自收自支,独立核算,企业化经营; 2.差额补贴。3.自负盈亏。

4.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

(三)采编经营两分开

二、媒体内部的管理模式

内部的管理模式是与它的功能相对应的。功能体现为产品和服务。

(一)什么是管理模式:

1.组织设计

2.法人治理(主要受产权的影响,我国除此之外,还有党和政府主管主办的问题)

(二)媒体的组织结构设计

(三)媒体的法人治理:

本意是解决上市公司股东(特别是:小股东)对公司的安排。

引申为:一个机构的所有者与受托人(管理者)的关系,即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委托方没有实际的行使管理责任。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点必然会出现委托代理关系。课堂讨论

1.为什么“现官不如现管”?

2.现代法人治理(整个机构主要集中于执行)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选择合适的人。

(2)定好规则。——给他足够的适当的权力去做事(授权)。(标准——①足够的权力做好 事情;②必要的监督机制监督他不做坏事。)

(3)给管理者足够的激励(成就感或者物质刺激)

特点:三权分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者明确分工。美国:董事会——实行决策,监督权。管理层 德国:三权,三个机构。中国的模式类似于美国。

美国、中国的监事会作用不大,德国监事会运作比较好。董事会主要是把人选好,制定好战略方针,进行监督。执行层执行的特点:a、授权集中,责任到人。b、(分级)分权。同一级上往往只能授权给一

个人,再由这个人向下授权。授权的同时还要分配责任。执行上集中授权与分级授权结合形成严密 的等级结构与利益结构。

3.我国媒体的法人治理结构:

(1)主体:党的机关报,国营电台、电视台。(2)治理规则:议政合一。(实际上监督也被归入议政合一中)

议政合一最早追溯到“巴黎公社”的经验。马克思反对等级授权制,反对把国家由专业官僚来 治理,要求由从公民推选出来的,可随时罢免的人组成的委员会来管理。“巴黎公社”不是首长制,而是委员会制。

我国各级、各类“体制内”组织实行的实际上都是一种委员会制。

我国新闻媒体属于国家机构中一部分。所以媒体内部实行议政合一的委员会制。

(3)存在的问题:

①政策制定的缓慢,因为每个参与人员都涉及到各自的利益。

②民主集中制本身带来的问题。一个班子通常都由一个召集人(资深人士),时间长了,他发 展成为一个独裁者,这导致民主集中制发展成为“一言堂”。“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现实存在的两个极端表现:①达成不了决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②有一个人说了算,即 以集体的名义表达个人的意见(效率提高,但风险很大)。这两点说明了从现实上对委员会制的一 个否定。

第四篇:整理精品写作教学大纲

。。

。。

《写作》教学大纲

时:102 理论学时:68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大纲执笔人:黄建成 芮 瑞

大纲审定人:黄建成 学

分:5 实践或讨论学时:34

课程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写作》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并带有师范专业的特色。开设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和今后的发展夯实“会写”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了解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步熟悉作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为将来胜任语文教学工作做好“会教”的准备。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写作现象的观照相结合;理论知识教学与写作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2)充分注意大学写作的特点,从较高层次的写作能力,尤其是研究性写作能力的培养上,进行写作训练。

(3)练笔活动宜突出重点文体(散文、文艺评论和研究性文章)。

(4)要充分利用教材《写作学教程》章后的“思考和练习”题。

3、课程教学改革

(1)完善“写作百篇工程”的改革。

(2)提倡开展研究性写作活动。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条件时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1·

课程理论教学

一、写作的性质

(一)写作的含义

(二)写作的特性:综合性、创造性、自悟性

二、学习写作的意义

(一)写作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写作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工具

三、学好写作的主要条件

(一)做人是写作之本

(二)积累是写作之源

(三)勤练是写作之径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掌握写作的含义、特点。

2、理解学习写作的途径。

3、在各类考试中,常常要考作文,甚至有些地区正尝试在语文中考中只考作文。请说说原因何在。

4、写作具有“自悟性”,请联系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体会。

5、写作的“创造”是有层次的,请结合作品谈谈不同层次的“创造”的差异。

[建议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与实例分析结合。选择的实例可以包括名家名作与学生习作。

上编

写作基础理论 第一章 写作的系统

第一节 写作主体

·2·

一、写作主体的含义

二、写作主体在写作系统中的地位

在整个的写作系统中,写作主体始终处于核心位置。

(一)写作主体成就写作客体

(二)写作主体控制写作载体

(三)写作主体影响写作受体

三、写作是写作主体素养和能力的体现

(一)写作主体的素养——生活素养、文化知识素养、思想素养、审美素养

(二)写作主体的能力——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能力

第二节 写作客体

一、写作客体的含义

二、写作客体的构成

(一)自然景物

(二)社会生活

(三)精神文化

(四)主观世界

三、写作客体的功能

(一)写作客体是触发主体写作动机和欲望的诱因

(一)写作客体是写作主体获取写作材料的源泉

(三)写作客体是延展写作构思的凭藉

(四)写作客体是检测文章价值的重要标准

第三节 写作载体

一、写作载体的含义

二、写作载体的构成要素

(一)主题

(二)材料

(三)结构

(四)语言

三、写作载体在写作中的作用

(一)写作载体在写作感知阶段的作用

(二)写作载体在写作构思阶段的作用

(三)写作载体在写作表述阶段的作用

·3·

第四节

写作受体

一、写作受体的含义

二、写作受体在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写作受体是写作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二)写作受体是文章价值的实现者

(三)写作受体是文章的再生产者

三、把握写作受体的核心因素——读者意识

(一)写作主体具有双重身份,承担双重职能

(二)写作主体要具备读者意识

(三)写作主体要顺应读者与引导读者

四、影响读者接受的因素

(一)语言知识

(二)文化素养

(三)文化传统

(四)时代意识形态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为什么说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相互协作、共同作用,构成写作的横向系统?

2、写作主体在写作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可以给我们学习写作的人怎样的启示?

3、作者怎样才能做到在顺应读者的同时引导读者?

[建议教学方法] 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注意把握写作系统的整体性,重点突出其中“写作主体”的核心位置

第二章

写作的行为过程

第一节 写作感知

一、写作感知的含义

二、感知在写作中的意义

(一)感知是获取写作材料的唯一途径

·4·

(二)感知是引发写作冲动的契机

(三)感知可以培养写作主体的心理能力

三、写作感知的特点

(一)主观情感性

(二)个体差异性

(三)对象选择性

四、写作感知的方法

(一)观察体验

(二)调查采访

(三)阅读集录

第二节

构 思

一、构思在写作中的意义

(一)构思有利于形成写作心境

(二)构思帮助孕育精神“胎儿”

(三)构思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和命运

二、写作构思的特性:目的指向性、内向凝聚性、动态多变性、个体创造性

三、写作构思的方式:发散型构思、收敛型构思、突现型构思

四、写作构思的过程:萌发阶段、孕育阶段、定型阶段

五、写作构思的内容

(一)整体构思

包括:立意、定体、选材、谋篇

(二)局部构思

包括:思考层段、推敲细节、生成句子

第三节 外 化

一、外化的含义

(一)外化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

(二)外化是继构思之后直接达成文章的心理活动

(三)外化是受制于一定文体框架的创造性活动

二、外化的方法: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三、外化的模式

(一)文句模式

(二)层段模式

·5·

(三)篇章模式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感知、构思、外化共同构成了写作的行为过程,请谈谈其整体性是如何体现的?

2、感知、构思、外化又是写作行为过程中各有特点的不同环节,请谈谈它们各自的特点、任务和意义。

[建议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集中归纳的方法,先由学生谈自己的作文过程,教师进行总结提高。

第三章 写作的环节

第一节

聚 材

一、聚材的意义

(一)聚材是使文章言之有物的保证

(二)聚材的过程能激发写作欲望,保持和增强写作热情

二、聚材的方法

(一)观察

1、观察的含义

2、观察的种类

3、观察的基本要求

4、观察的方法

5、观察能力的培养

(二)调查

1、调查的作用

2、调查的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

3、调查能力的培养

(三)阅读

1、阅读的意义

2、阅读的范围

3、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理解聚材的意义和方法。

2、聚材的过程是如何激发写作欲望、保持和增强写作热情的?

·6·

3、不同的聚材方式所聚集的写作材料有什么差别?

4、请以《校园漫步》为题,去寻找校园中的美,写出你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第二节

炼 意

一、炼意的意义

(一)意(即主旨)的含义

(二)主旨的不同类型

(三)主旨在文章中的地位

二、炼意的原则

(一)以丰富的材料为基础

(二)以先进的世界观指导炼意

(三)对材料开掘要深

(四)必须体现时代精神

三、炼意的要求

(一)主旨要正确

(二)主旨要深刻

(三)主旨要集中

(四)主旨要新颖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理解主旨的含义、类型及其作用。

2、理解炼意(确立提炼主旨)的原则、要求。

3、理解主旨与“主题”、“中心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4、就“炼意”,谈谈个人的理解。

5、根据同一材料写出来的文章,有些主旨深刻,有些主旨肤浅,这是为什么?应该怎样通过努力写出主旨深刻的文章?

[建议教学方法]

1、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2、对各种文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其主旨在类型上的差异。

3、在讲解主旨的确定和提炼时,以某一材料为中心,引导学生讨论集中。

第三节

谋 篇

·7·

一、谋篇的意义

二、谋篇中材料的选择(选材)

(一)选材的意义

(二)选材的原则

三、谋篇中材料的安排(结构)

(一)安排材料的原则

(二)材料安排的内容

1、线索和脉胳

2、段落和层次

3、过渡和照应

4、开头和结尾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掌握谋篇阶段材料的选择与聚材阶段材料的搜集之间联系与区别,两阶段中“材料”含义的差异。

2、认识材料的安排(文章结构)与事物的发展规律、内在联系及人的认识规律的关系。

3、在什么情况下文章需要运用“过渡”连接材料?

4、不同的文体安排层次有那些不同的方法?

5、阅读作品,分析其材料安排的方式。

[建议教学方法]

1、理论讲解、实例分析与练习相结合

2、在讲解“材料的安排”的具体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再补充作品例证

第四章

写作的环节(下)

第一节

用 语

一、“用语”的两方面内容——表达方式和锤炼语言

二、表述的方式

(一)叙述

1、叙述的含义

2、叙述的人称

3、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4、叙述的要求

(二)描写

·8·

1、描写的含义

2、描写的对象: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3、描写的方法 从详略分:白描、细描 从角度分: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4、描写的要求

(三)抒情

1、抒情的含义

2、抒情的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3、抒情的要求

(四)议论

1、议论的含义

2、议论的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3、论证的类型:立论和驳论

4、论证的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反证法、归谬法

(五)说明

1、说明的含义

2、说明的基本特点:解说性、科学性、客观性

1、说明的方法:定义说明、诠释说明、举例说明、分类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

三、锤炼语言

(一)锤炼语言的意义

(二)语言锤炼的要求

1、准确

2、简洁

3、生动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含义。

2、理解叙述的人称、叙述的方式。

3、理解描写按对象、角度、详略所作的分类。

4、理解抒情的方式。

5、理解说明的方法。

6、理解议论的要素、论证的类型和方法。

7、理解使文章语言准确、简洁、生动,要注意些什么?

[建议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实例分析与练习结合

·9·

第二节

运 技

一、运技的含义

二、常用技法举隅

(一)传统技法

1、比兴

2、文眼

3、指点

4、烘托

5、悬念

(二)写作中的辩证艺术

1、虚与实

2、点与面

3、疏与密

4、抑与扬

5、张与弛

三、技法和技巧的习得

(一)从生活中习得

(二)从优秀范文中习得

(三)在写作实践中习得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理解写作技法与技巧的联系与区别。

2、在写作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写作技法。

3、举例说明写作中的辩证艺术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它们对文章的主旨、结构、表达等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建议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与实例分析结合

第三节

润 改

一、文章润改的意义

(一)润改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步骤

·10·

(二)润改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之一

(三)润改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

二、文章润改的范围

(一)锤炼主旨

(二)增删材料

(三)调整结构

(四)推敲语言

三、文章润改的方法

(一)整体和局部结合

(二)修改和再调查相结合

(三)自己润改和他人润改相结合

(四)“热处理”和“冷处理”相结合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为什么说“修改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步骤?

2、如何通过润改提高写作能力?

3、如何理解通过修改“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建议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实例分析与练习结合。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后,可对名家文章修改前后的面貌进行考察,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原因、效果,再将需进行润改的文章提供给学生练习。

中编

写作文体知识 第五章 新闻性文体

第一节

一、消息概述

(一)消息的含义

(二)消息的特点: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简明性

(三)常见的消息种类:动态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

(四)消息的要素和结构

消息的要素有“五要素”和“六要素”两种。

·11· 消息写作的常用结构形式为倒金字塔结构及其变体。

二、消息的写作要领

(一)精心拟题

(二)提炼导语

(三)展开主体

(四)穿插背景

(五)写好结尾

第二节

一、通讯概述

(一)通讯的含义

(二)通讯的特点

1、较强的新闻性

2、突出的典型性

3、一定的文学性

(三)常见的通讯类型

1、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新闻小故事

二、通讯的写作要领

(一)锻炼“新闻敏感”

(二)深入调查采访

(三)选好报道角度

(四)掌握多副笔墨

(五)注意写好人物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掌握消息和通讯的含义、类型、特点及写作要领。

2、消息为什么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

3、消息导语的写作怎样才能作到准确、简洁、生动?

4、通过比较通讯与消息的异同,总结出通讯的特点和写作中要注意的问题。

5、通讯具有的文学性,与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有什么差异?

[建议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与实例分析结合·12·

第六章 评论性文体

第一节 短 论

一、短论概论

(一)短论的含义

(二)短论的特点

1、针对性和单一性

2、论辩性和群众性

二、短论的写作要领

(一)选材要“大中取小”,立意要“小中见大”

(二)题明旨显

(三)精悍活泼

(四)用语直接生动

第二节 杂 文

一、杂文概述

(一)杂文的含义

(二)杂文的特点:时评性、论辩性、形象性

二、杂文的写作要领

(一)从实入手,就实论虚

(二)取类型的手法

(三)形象化说理

(四)具有杂文笔调

第二节 文艺评论

一、文艺评论概述

(一)文艺评论的含义

(二)文艺评论的特点:理论性、艺术性、针对性

(三)文艺评论的类别:论文、文艺随笔、序跋、评点、书信体评论、对话体评论

二、文艺评论的写作要领

(一)深入研读评论对象

1、反复阅读作品

·13·

2、知人论世

(二)具体分析作品

1、抓住作品特点

2、明确评论重点

(三)掌握评论技法

1、理论与赏析结合

2、分析与鉴评结合

3、叙述与议论结合

第四节

学术论文

一、学术论文概述

(一)学术论文的含义

(二)学术论文的特点: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

(三)学术论文的种类

二、学术论文的写作要领

(一)选好课题

(二)广泛地搜集材料

(三)按基本格式写作 绪论、本论、结论

(四)处理好技术性问题

内容摘要、关键词、加注、文献目录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掌握短论“一事一议”的写法,理解短论的“大中取小”和“小中见大”。

2、为什么说杂文是“文艺性论文”?

3、掌握杂文从实入手,就实论虚的写法。

4、谈谈杂文取类型的手法与文学创作的典型化之间的异同。

5、杂文是如何进行形象化说理的?

6、结合实例分析杂文的“杂文笔调”。

7、掌握文艺评论的特点。

8、文艺评论为什么要“知人论世”?

9、如何理解文艺评论写作中的“钻进去”和“跳出来”?

10、学术论文的特点是什么?

11、学术论文的结构应该如何安排?

12、学术论文选题有哪些技巧?

·14· [建议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与实例分析结合。

在“学术论文”一节中,教师应针对本科学生的特点和水平对他们作要求,可以围绕“选题”与“基本结构”两大重点,选择正面和反面实例,通过分析比较说明问题。

“文艺评论”要作为重点文体进行训练。

第七章

解说性文体

第一节

解说词

一、解说词概论

(一)解说词的含义

(二)解说词的种类

1、实物解说词

2、画面解说词

3、音响解说词

(三)解说词的特点

1、配合性

2、写真性

3、可读性

二、解说词的写作要领

(一)紧扣事物加以解说

(二)理清事物内部联系,依次叙写

(三)根据不同对象,运用灵活的解说方法

第二节

说明书

一、说明书概述

(一)说明书的含义

(二)说明书的特点

1、实用性

2、科学性

3、通俗性

二、说明书的写作要领

(一)根据对象,采用适当的写作形式

(二)突出重点,抓住特征和关键

·15·

(三)用语准确,避免歧义;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第三节

科普说明文

一、科普说明文概述

(一)科普说明文的含义

(二)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1、知识性

2、单一性

3、通俗性

二、科普说明文的写作要领

(一)明确目的,选准角度,突出中心

(二)形式生动活泼,语言准确简明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运用解说词、科普说明文的知识,分析具体作品。

2、掌握三种解说性文体的特点。

[建议教学方法] 印发例文,进行讨论,在讨论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

第八章

审美性文体

第一节

散文

一、散文概述

(一)散文的概念及分类

1、二分法中的散文的概念

2、四分法中的散文的概念

3、狭义散文的概念

(二)狭义散文的类别: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三)散文的特点

1、取材广泛

2、形式多样,手法灵活

·16·

3、文情并茂

二、散文的写作要领

(一)感受要深,要善于在平常的事物中有细腻、独特、深刻的发现

(二)构思要巧妙,要运用联想拓展思路,用线索组织材料

(三)要有优美的意境,深刻的寓意

(四)笔法要自由疏放

第二节

微型小说

一、微型小说概述(一)微型小说的概念(二)微型小说的分类

1、情节式微型小说与非情节式微型小说

2、纪实型微型小说和诗化型微型小说(三)微型小说的特点

1、篇幅短小,文字极少

2、以小见大,以微显著

3、艺术形象的凝蕴含蓄

二、微型小说的写作要领

(一)要注意立意艺术

(二)要善于提炼核心细节并找到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要精心安排结构

1、在单一中体现曲折

2、在不全中求全

3、在微小中出精巧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理解散文的含义。

2、为什么说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3、结合散文作品分析其特点。

4、散文写作中如何才能对平常事物产生细腻、独特、深刻的感受?

5、怎样才能在散文中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6、微型小说的结构艺术是如何体现辩证特点的?

[建议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与实例分析结合

·17·

第九章

应用性文体

第一节

书 信

一、普通书信

(一)普通书信概述

(二)普通书信的写作要领

1、内容具体

2、合乎格式

3、语言口语化

二、专用书信

(一)专用书信概述

三类专用书信:证明性书信、表意性书信、应酬性书信

(二)专用书信的写作要领

1、格式规范

2、重点突出

3、用语得体

第二节

事务文书

一、简报

(一)简报概述

1、简报的含义

2、简报的类型

(二)简报的写作要领

1、简明扼要

2、迅速及时

3、准确新颖

二、总结

(一)总结概述

1、总结的含义和特点

2、总结的类型

(二)总结的写作要领

1、内容真实,材料具体

2、善于归纳,找出规律

3、安排好结构

·18·

三、调查报告

(一)调查报告概述

1、调查报告的含义

2、调查报告的类型

(二)调查报告的写作要领

1、深入调查,占有材料

2、分析研究,确立观点

3、理清思路,合理布局

4、点面结合,叙中带议

第三节

演讲稿

一、演讲稿概述

(一)演讲稿的含义

(二)演讲稿的类型

二、演讲稿的写作要领

(一)了解对象,有的放矢

(二)主题鲜明,中心突出

(三)情真意切,以情动人

(四)布局合理,曲折有致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明确普通书信与专用书信的异同。

2、如何理解简报是介于新闻和公文之间的一种中间性文体?

3、了解总结和调查报告的异同。

4、如何使演讲稿富有鼓动性?

[建议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实例分析掌握相关文体的理论知识。开展活动式教学。

·19·

第九章

教研性文体

第一节

语文教案

一、语文教案概述

(一)语文教案的含义及相关概念

(二)语文教案的特点

1、科学性

2、计划性

3、可操作性

二、语文教案的写作要领

(一)语文教案的结构

(二)语文教案的写作要求

1、吃透课文

2、合理授予

3、体现个性

第二节

语文教研稿件

一、语文教研稿件概述

(一)语文教研稿件的含义

(二)语文教研稿件的类型

1、语文教育论文

2、语文课题实验报告

3、语文研究心得

4、语文知识性短文

二、语文教研稿件的写作要领

(一)要有一个好的选题

(二)要有一个好的视角

(三)要有一点理论升华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了解语文教案与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堂实录的异同。

2、认识语文教案的基本结构。

3、熟悉语文教研稿件的类型和写作要领。

·20· [建议教学方法] 利用语文教育类杂志(如《学语文》),让学生分析自悟。

下编

中学作文教学

第十一章 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辩证关系

一、处理好师生的双边关系

二、处理好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

三、处理好作文基本功培养与特殊能力强化的关系

(一)基本能力与应试能力的矛盾

(二)一般写作能力培养与文学写作能力培养的矛盾

(三)面向全体与扶掖尖子的矛盾

四、处理好与人规矩与鼓励创新的关系

第二节 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环节

一、作文教学计划的制定

(一)作文教学计划概述

(二)作文教学计划的核心——命题

二、作前指导

(一)作前指导的原则

(二)作前指导的内容

三、作后评改

(一)作文批改

(二)作文评讲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1、理解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各种辩证关系。

2、熟悉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环节。

[建议教学方法]

·21· 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用好教材本章后的“思考与练习”。

第十二章 中学作文教学的训练文体

第一节 记叙文写作指导

一、记叙文概述

(一)记叙文的含义和特点

(二)几种常见的练习性记叙文

1、写事的记叙文

2、写人的记叙文

3、写物的记叙文

4、写景的记叙文

二、如何指导写好记叙文

(一)内容要具体生动

(二)选好题材,有点感悟

(三)在构思上下点功夫

1、角度的选择

2、线索的确定

3、技法的运用

第二节 说明文写作指导

一、说明文概述

(一)说明文的含义和特点

(二)几种常见的练习性说明文

1、实物说明文

2、事理说明文

3、程序说明文

二、如何指导写好说明文

(一)明确写作的内容和重点

(二)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做到言之有序

(三)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表现形式

·22·

第三节 议论文写作指导

一、议论文概述

(一)议论文的含义和特点

(二)几种常见的练习性议论文

1、证明性议论文

2、阐述性议论文

3、评议性议论文

4、引申性议论文

5、辩驳性议论文

6、研究性小论文

二、如何指导写好议论文

(一)论点方面的指导

1、论点的确立

2、论点的自洽

(二)论据方面的指导

1、不能以叙代议

2、注意定向叙述

3、注意典型性、多样化

(三)关于论证的指导

1、学会分析,以理服人

2、论如析薪,有条有理

[重点难点及思考题] 从比较中充分认识练习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异同。

[建议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和教师讲授并重;可集中讲授,也可把有关知识分散到上中编的内容中;分析例文以学生习作为主。

课程实验(实践)教学

实验1 名称:关于“写作特性”的讨论 学时:2 目的: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让学生明确写作的特殊性,并能够在实践中通过努力

·23· 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能力。

要求:要求学生阅读各类作品和作家的创作体验文章、作家生平经历介绍,了解作家的创作情况,围绕写作的综合性、创造性、自悟性展开讨论,并联系实际,结合自己在写作上的经验和教训,谈谈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实验2 名称:通过调查掌握写作材料 学时:4 目的:使学生掌握通过调查搜集写作材料的方法,包括掌握问卷的设计方法、根据要求进行调查和写作调查报告

要求:要求学生就所在学校学生学习态度(择业观、恋爱观、个人理想、消费状况、道德素质等)情况设计一份问卷,在班内或校内作书面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实验3 名称:查找资料,作读书笔记 学时:2 目的:使学生掌握通过查找资料搜集写作材料的方法,并培养学生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要求: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查找刘勰、曹丕等论写作的文章资料,并作读书笔记。

实验4 名称:理解“主旨”的含义 学时:2 目的:熟悉不同的主旨类型,加深对主旨含义的理解

要求:学生阅读各类文章,认真体会作者的立意,概括和归纳文章的主旨并分析各篇文章主旨属于哪一类型。

实验5 名称:材料安排练习学时:1 目的:使学生能够根据文章材料安排的原则、要求正确地安排写作材料

要求:教师提供散乱或残缺的材料,要求学生对散乱的材料排序或将残缺的材料补充完整。

实验6 名称:表达方式运用练习学时:2 目的:通过写作练习,了解学生使用表达方式的情况,使学生能够正确、自如地使用各种表达方式

要求:围绕某一话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4· 实验7 名称:文章润改练习学时:2 目的:使学生了解文章润改的范围、掌握文章润改的方法

要求:教师提供需要润改的文章或文章片段,由学生单独或分小组讨论进行润改。

实验8 名称:消息写作练习学时:2 目的:使学生掌握消息写作的方法

要求:学生从身边选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消息写作,要求写出的消息结构完整,各组成部分符合消息的特征。

实验9 名称:通讯写作练习学时:4 目的:使学生掌握通讯写作的方法,包括选择对象、深入采访、写作成文 要求: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人物为采访对象,进行深入采访,写作人物通讯。

实验10 名称:散文写作练习(一)学时:3 目的:使学生掌握托物寓意手法

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寓托物,展开联想,赋予一定的寓意。

实验:11 名称:散文写作练习(二)学时:3 目的: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产生深刻、独到的感受创造优美的意境,写作散文

要求:要求学生从身边寻找写作材料,经过观察、体验,产生细腻、独特、深刻的感受,并加以表现。

实验12 名称:微型小说 学时:2 目的:使学生掌握微型小说写作的要领,尤其是结构技巧

要求:教师提供一篇残缺的微型小说(如结尾残缺),要求学生对上下文进行考察,补

·25· 充小说中残缺的部分,使之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同时造成小说结构上的跌宕起伏的效果。

实验13 名称:学术论文的写作和讨论 学时:3 目的:使学生了解学术论文的选题、查找资料、拟定提纲、写作成文的全过程,并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

要求:教师指定一大致范围,要求学生进行选题、查找资料、拟定提纲和写作成文,并对实施每一步骤过程中的问题和心得进行记录、分析,在班级中分小组进行讨论,由教师对共同性问题进行总结。

实验14 名称:文艺评论的写作

(一)学时:3 目的:运用文艺评论写作知识,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要求:提供现成作品,就某一作品进行赏析评论。

实验15 名称:文艺评论的写作

(二)学时:3 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宏观角度观照文学现象,写作文艺评论的能力 要求:不确定具体题目,只提供写作范围,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写作成文。

实验16 名称:演讲活动 学时:2 目的:通过活动学会写作演讲稿并锻炼交际能力 要求: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班级或年级活动。

实验17 名称:写作百篇工程 学时:不限

目的:养成写作良好习惯,在多练中提高写作能力

要求:每学期不少于10篇,其中散文和带研究性的文章各占一半;习作要求工整书写或打印,并作为平日成绩的主要依据。

·26·

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灵活,采用考试(闭卷)或考查(开卷),并根据课程特点把平日写作练习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三、教学参考书目

黄建成,《写作学教程》(含配套《写作文选》,待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版。

·27·

第五篇:写作教学大纲

阅读与写作教学大纲

学时数:30 适用年级:1~9年级

一、课程性质

阅读与写作课程是语文中的重中之重,是一门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阅读与写作阶段应使学生学会“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来全面的感知作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阶段分为四个层次(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课程目的

本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正确的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还应该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熏陶感染,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阶段1~2年级 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第二阶段(3~4年级)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问。

5、能复述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与巨大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

9、养成看报读书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写作

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第三阶段(5~6年级)阅读

1、能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接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励,向往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写作

1、懂的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简单地写出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些读书笔记,学些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的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有一定速度 第四阶段(7~9年级)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情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表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学科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觉得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能力。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对象和目的。根据表达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地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 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和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下载新闻写作教学大纲夏玲[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写作教学大纲夏玲[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策划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环节内容与考核 1、设置计划与具体内容 新闻策划是一个贯穿新闻报道全程的动态的过程,主要分为三大步骤:选题策划(内容策划)、选题执行策划(方法策划)、选题实施(策划......

    新闻采编教学大纲(合集)

    《新闻采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新闻采编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2学时(32理论学时,0实训学时) 总学分:2 适用专业:音乐学(艺术教育)新闻方向 一、课程性质、目的......

    新闻英语听力教学大纲

    《VOA新闻英语听力》课程教学大纲 (VOA News, Listening Drills)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类别:专业课 2、课程学时:总学时 32 3、学 分:1 4、适用专业:教育科学系小学教育专业......

    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 实战篇 (一) 一般的新闻格式: :一、标题 (1)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新闻标题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新闻的取舍。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新闻写作

    自媒体时代的全民专业报道(总序) 传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媒体却是一个历史性的产物。 当号子、烽火狼烟、鱼肚尺素、鸿雁传书、招幌等古老媒体成为人们美好记忆的时候,当报刊、......

    新闻写作

    1、简明新闻——简讯与快讯,统称为简明新闻。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炼最短小的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它题材范围广泛,但都以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动态为主,是报道事实动态的一种简洁......

    浅谈新闻写作

    浅谈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写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方式,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如何运用手中的笔向世人展示这大千世界中发生的各种事物呢? 一、坚持真实性。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制......

    新闻写作探讨

    新闻写作探讨 一、怎样写稿 1.新闻的特点:新、短、实、快 新:要避免写新闻稿常见的几种毛病,一是把总结或报告改头换面用来投稿,这样新闻价值不高,机关味很浓,针对性不强,引不起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