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文学习方法
第一步:背诵名句名段名篇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还要在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初中阶段背诵的文言诗文总量在2万字左右,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而近年中考,命题相对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曹刿论战》、《出师表》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彩,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赵翼《论诗》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第二步:积累实词熟悉句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实词积累在150个左右;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学生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也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
在句的认读方面,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如表判断的“„„者„„也”;表疑问的“何„„有”,还应重视词性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词性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关键词词性的改变,句义也就跟着变化,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性去理解了,如《黄生借书说》中“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的“汗牛”就不能解释为“出汗的牛”,应解释为“使牛出汗”。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性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
第二篇:小古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方法
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
邹春艳
文言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对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学习文言文呢?下面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一、学习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其中,文言实词又包括五个方面:①古今异义。语言是演变的,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些词在演变的过程中词义出现了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的现象,成为了古今异义词。②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需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③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意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的复词。④通假字。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在学习过程中,当我们用一个实词的常见义项不能合理地解释,而恰恰又能找到一个形近或音同的词可以合情合理地解释时,这个字便是通假字。辨别通加字不重要,关键是能合理的解释,使上下文文意贯通。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文言特殊句式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宾语前臵句、定语后臵句、状语后臵句。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
二、了解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一般以“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原则。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就高中生而言,一般只要求做到前两点即可。
文言文翻译方法一般有直译、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臵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还可具体的采用“六字”翻译法,即“留、对、换、补、删、调”的翻译方法。①留:保留一些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文言文中国名、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以及古今同义的词语等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②对:即对译。按照原文的字数、词序和句式,逐词逐句的翻译。例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蒲松龄《狼》)对译为:“咬断了它 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③换:遇到古今异义不同的词或现代汉语中已不用的词,可以用现代汉语说法去臵换古代的说法。例如: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这里,“将”可换成“率领”,“并”可换成“合”,“逆”可换成“应战”。④补:文言文中多省略,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使句意完整。例如: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二章)“使子路反见之”前省略了“子”,“至”前省略了“子路”,“行”前省略了“隐者”,这些翻译时都要补出。⑤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译为“沛公的侍卫樊哙”这里,“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⑥调:就是调换语序,把某些特殊句式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应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三、把握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文章内容。
1、学习文言文要树立语境意识,运用“以文解文、以事解文、以理解文”的方法较准确地理解文章。①“以文解文”,即根据古人行文的特点,根据词所处的位臵,在语境中较科学的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习中可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例如:“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做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了。也可以借助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古人行为往往有对称性的特点,在相似的语言环境中,处于对应位臵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由此求得正确解释。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箭”与“奔”相对,都作宾语,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为“奔马”。还可以借助上下文中,对应的事、人等等进行理解。②“以事解文”,这里的“事”指的是有关事实背景。学习时,可通过对课下注释的阅读,对此进行了解。③“以理解文”,既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合理理解。例如:可通过体会文章人物性格,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感情态度,所叙述的事件,所表达的情感等等理解文章。
2、学习文言文要树立古文文体意识,通过把握文体特征,快速把握文章内涵。古文的文体大致有:记(包括: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例如:《梦溪笔谈》。)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例如:《原君》(黄宗羲))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例如:《马说》《师说》)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例如:《六国论》)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序、跋(赠序: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例如:《送东阳马生序》)史传(一般先介绍某人的生平、性格、经历,然篇二:文言文入门学习及方法整理
如何学习文言文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
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 “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
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
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
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
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
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
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
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 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
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
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习初中文言文,主要从以下四点入手:①把握文言实词和重点虚词的意义;②理解、翻译文言语句;③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在联系、内容、写作方法、技巧;④积累、背诵文中重点语句、段落,背诵80篇文言诗词。学习时,是由“解词——串意——顺意”三步完成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圈点勾画理解词义,翻译语句(附示例
一);(2)理解字词时用归纳法和比较法,即将一课中或每课中的某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通假字或虚词的不同用法加以归纳、比较,以增加记忆(附示例二);(3)理解文意的普遍联系法,即在学习中要联系前后文,联系多
个段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在条理,弄清全文大意。如果学习一篇文言课文,心中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字、词、句,就很难记得牢、理解得透。因此,只有从全文整体去对待个别的字、词、句,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联系语境揣摩,才能把握住并吃透全文。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普遍联系法的要领。(4)了解主要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还有固定句式,每种都有几种不同形式,了解这些形式,便于记忆和理解。(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边读边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1,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作代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动词,往。起拼凑语气的作用。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2,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
古今完全不同的虚词,我们只要掌握它们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国论》“而以六国破亡之颠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虚词,古今都用它,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颠覆”。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审阅,不要以今律古。
3,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表达多种语法关系,如“而”,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代词用。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可以表示偏正关系,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4,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
古人称虚词为“辞”、“语辞”、“语助”,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虚词,就表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上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如果确实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阅读时就可以扫除虚词方便的一大障碍。三,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
文言中有些实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如果一个词已经活用成了别的词,我们还按其原来的用法去解释,就会讲不通。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镜,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来说是很重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但这种情况较少。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中古以后就改变了读音,例如:“晋侯饮(yìn)赵盾酒”,这就与及物动词的其他用法区别开来了,但并不能一概而论。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3,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鸿门宴》)。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使动、意动的较少,但用着一般动词的则相当普遍。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4,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区别意动和使动。在这里,我们提供两种区别方法:第一,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第二,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意动
用法,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
二是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条件。要鉴别一个词是否已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词类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可以从它们的语法条件的变化看出来。下面举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两个名词连用,有时还可以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为谓语,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例如:“秦师遂东”。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下之,小之??,不外是矣”。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晋师军于庆柳”。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隆礼尊贤而王”。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个问题:词类的活用,是说某个词本来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属于两个词类。例如:我们不能说“晋师军于庆柳”中的“军”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四,注意掌握几种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我们主要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句式。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而文言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且往往借助某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语气。主要形式有:
⑴,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
⑵,只在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
⑶,只在谓语后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语气。
⑹,用“为”表示肯定判断。
⑺,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2,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⑵,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⑶,用助词“见”表示被动。篇三:古文学习方法 理解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第一步,理解每一个词语意思。
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以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用“加字法”和“换字法”理解词语意思,“加字法”就是扩展词语,将单音节词语扩展为双音节词语,注意意义要相关联,结合句子来体会。
“换字法”解释,则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不同。重点词语意思需要重点去记,课文下面注释一般都进行了列举,还有其他的一些特殊词语,需要进行适当补充,并进行熟练识记。
另外一些词语,比如,“其”和“之”,可以借指前文出现的任何事物,且出现频率较高,需要熟练掌握。
第二步,把几个词语意思连起来理解。
一般来说,一次理解的内容,大致相当于短语的规格。操作起来,以标点符号间隔为准,逗号就可以了。相比较阅读古文的前人,我们应该比较幸运,以前的古书,都是竖排,而且没有标点符号,而现今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文言文都被加注了标点,为理解意思提供了帮助,降低了难度。
这一步骤操作时需要注意句子中词语结构前后调换,以及省略的成分。熟练掌握“换字法”和“加字法”解释词语,操作起来不成问题,擅于动脑筋的学生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发现潜在规律。如果这样,那便超出了预期效果。
第三步,整句话的理解。
将小短句连起来成为完整句子,以句号间隔为准。理解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说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几个句子连起来构成段落,几个段落连起来形成文章。如此一路行来,问题一步一步得到了化解。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
原文: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4)
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 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 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原文: 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 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 庄公及公叔段。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3)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
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篇四:古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扶差资料
理解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第一步,理解每一个词语意思。
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以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用“加字法”和“换字法”理解词语意思,“加字法”就是扩展词语,将单音节词语扩展为双音节词语,注意意义要相关联,结合句子来体会。
“换字法”解释,则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不同。重点词语意思需要重点去记,课文下面注释一般都进行了列举,还有其他的一些特殊词语,需要进行适当补充,并进行熟练识记。
另外一些词语,比如,“其”和“之”,可以借指前文出现的任何事物,且出现频率较高,需要熟练掌握。第二步,把几个词语意思连起来理解。
一般来说,一次理解的内容,大致相当于短语的规格。操作起来,以标点符号间隔为准,逗号就可以了。相比较阅读古文的前人,我们应该比较幸运,以前的古书,都是竖排,而且没有标点符号,而现今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文言文都被加注了标点,为理解意思提供了帮助,降低了难度。
这一步骤操作时需要注意句子中词语结构前后调换,以及省略的成分。熟练掌握“换字法”和“加字法”解释词语,操作起来不成问题,擅于动脑筋的学生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发现潜在规律。如果这样,那便超出了预期效果。
第三步,整句话的理解。
将小短句连起来成为完整句子,以句号间隔为准。理解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说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几个句子连起来构成段落,几个段落连起来形成文章。如此一路行来,问题一步一步得到了化解。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
原文: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 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 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原文: 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 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 庄公及公叔段。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3)
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篇五:文言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方法
高中学生平时学习用时最多的是文言文,用的时间最多的是文言文的阅读翻译和题目的练习,背诵大部分时间也用在了文言文上,可考试时却往往得不上高分,可以看出,文言文学习的效率还不高。文言文分值在高考中没减少,相反,分值有的时候还在增加,面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有点烦躁,摇头叹息,有一部分同学,见到古文头疼,不想读,不知如何是好。
在高中,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浅易古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所以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应该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要讲求适当的方法。寻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使文言文学习更加轻松,成绩上也不会成为拉分题型。
一、诵读,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文言文以生命、活力。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小组读,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语文学习的真正魅力。很多时候,我和学生都被自己的读书声打动,忘记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习的乏味。那优美旋律的早晚读,构成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要学会断句,读懂句子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环境相去甚远,古人当时又未断句分段。这几年考试,对文言文的标点又相当重视,我在课堂上加大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就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标点、分段,然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这种学习方法避免了老师的全堂硬灌,学生的死记硬背,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三、课件放映,调动多种感觉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再加上画面,拓宽空间;辅以音乐品味,使内容意境更美;辅以视觉和听觉,开拓想象的空间。自制、下载教学课件优美的图片,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上、悦耳的音乐中,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去享受学习的快乐,用快乐感化学生,从而快速理解内容,加深记忆,提升认识,带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就能把枯燥的语文知识变得丰富有趣,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不再是枯燥的词语解释记录,语法知识学习,而是学生自己从中得到快乐,这不失为更好的办法。
四、注重学习方法,无穷的力量会呈现出来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方法的引导,并且方法的介绍要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要授人以渔。我让学习有方法的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些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切实可行,很有示范性。学习的方法列举:有归纳总结法:学过一个单元后就应该对文言文的知识作小结,按照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之、者、于、以、而)概括,把松散的知识加以梳理,知识就系统化、科学化,便于复习、应考。
在练习、评讲试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学过的知识再一次巩固、复习,并通过试题提炼出重点、难点、考点,对知识的梳理更有条理。大致的题型是:字音字形字义、句子的翻译、大意的理解、人物的性格分析、朗读的节奏把握等方面,多角度理解课文。出好试题后,全班交换做题,起到了知识的补充、交流作用。积累名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到优美的句子,有警示意义的句子就摘抄,积累写作素材,这样一读多得,其乐无穷。如流传千古的名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五、分小组学习,采取竞争机制
没有学习的竞争,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更没有效果。抓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欲望,我通过开展小组学习竞争和其他形式的活动来促进文言文的学习。开展组内抽背、小组比赛、组员问答、文言文抄写、默写等一系列活动,发动全班学生参与,积极投入学习之中,增强了学习的凝聚力,先进带动后进,组长督促,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每一次活动都给学生以促进的动力和活动的乐趣,在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为以后的学习吸取经验和教训。
第三篇:古文
1.酒以成礼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2.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3.次非杀蛟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 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船人曰:“未 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 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4.大脖子病人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5.高阳应造屋
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
6.竭泽而渔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7.功名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8.目贵明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9.自知之明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10.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11.稼穑艰难
古人欲知稼穑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薅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12.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暧而惰裁衣也。
13.孙泰轶事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众皆伏泰之义。尝于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14.蔡磷坚还亡友财
蔡磷,字勉旃,吴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致之。
15.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既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16.钱太守断鹅
万历中,钱若赓守临江,多异政。有乡人持鹅入市,寄店中后他往,.还索鹅,店主赖之,云:“群鹅,我鹅耳。”乡人讼于郡。公令人取店中鹅。计四只,各以一纸,给笔砚,分四处,令其供状。人无不惊讶。已退食,,使人问鹅供状否?答曰:“未。”少顷出,下堂视之,曰:“状已供矣。”因指一鹅曰:“此乡人鹅。”盖乡人鹅食野草,粪色清;店鹅食谷栗,粪色黄。店主伏罪。
17.博学之,审问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18.杀身成仁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19.弃书捐剑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20.陆游家训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21.病痞
余病痞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yù)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戍然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22.司马光勤学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23.昔有长者子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24.岳飞二三事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 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 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25.和尚敬茶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26.造酒忘米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参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27.尊师
第四篇:古文
画蛇添足
楚人有祠者,赐其舍人扈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左手持扈,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扈,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夺之饮其酒,为蛇者终无其酒。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以为畏狐也。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朋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揠苗助长
宋人闵其苗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庄周贷粟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和侯。监和平共处侯问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乎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者何为1 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周曰:‘我朋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夫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这肆。’‛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先生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三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自相矛盾
人有鬻矛与盾者,益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攻之盾,何如?‛其人弗通用应也。
马
桓公乘马,虎望之而伏。桓公问管仲曰:‚今寡人乘马,虎望见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对曰:‚意者,君乘 马而盘桓,迎日而驰乎。‛公曰:‚然。‛管子对曰:‚此 象也,食虎豹,故虎疑焉。‛
社鼠
夫社,束木以涂之,鼠因往诧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之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
猛狗
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清洁,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
金壶丹书
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反,则恶其臊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 :‚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人饰,裂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县牛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有而,国莫之服。‛
桔逾淮为枳 2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年内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烛邹亡鸟
景公好弋,使烛邹亡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以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脉矣。‛
鹏与焦冥
景公问晏子,曰:‚天下有极大物乎?‛晏子对曰:‚有,鹏足游浮云,背凌苍天,尾偃天间,跃啄北海,颈尾咳于天地,然而,寥寥不知六翮之所在。‛公曰:‚天下有极细者乎?‛晏子对曰:‚有,东海有虫,巢于蚊睫,再乳再飞,而蚊不为惊,臣婴不知其名,而东海渔翁命曰‘焦冥’。‛
染丝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楚王好细要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
越王好勇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其士曰:‚越国之宝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啐乱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轮人和匠人
轮人操其规,将以 量度天下之圆珠笔与不圆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圆;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圆。是以圆与不圆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圆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帮何,则方法明也。‛
为义
治徒娱县子硕问子墨子曰:‚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 3
墨子与巫马子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失掺炎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注:贼:受害。燎:失火。掺(shān):持拿。
击邻家之子
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才,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手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上帝杀龙
子墨子北之齐,遇卜者。卜者曰:‚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卜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方之人不得北,北方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色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违心而虚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
削竹为鹊
公输子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而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致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子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敝,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器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攘鸡者
今有人曰,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校人烹鱼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了产使校人畜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有放弃之意)之。
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鱼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学奕 4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所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鲲鹏与斥晏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晏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止,不过数仞而下一步,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不龟手之药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以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
,则所用之异也。注:
(píng pīkuāng):在水中漂洗细絮
罔两问景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行,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知所以不名‛
罔两问景
众罔两问于景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括撮而今也,被发向也坐而今年内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 景曰:‚搜搜也,奚何稍问也,矛有而不知其所以,予蜩甲也,蛇蜕也,似之而非也,火与日吾屯也,阴与夜吾代也,彼吾所以有待邪,而况乎以无有待者乎?彼来则我与之来,彼往则我与之往,彼强阳则我与之强阳,强阳者又何以有问乎?‛
罔两问景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出,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 ;观于大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各,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为比形于天地而受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忽与浑沌
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与忽谋报浑沌之恩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5
相濡以沫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 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注:(xū):张口出气。
亡羊
臧与谷二相联系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东施效颦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女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
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 渚岸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视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
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邯郸学步
寿陵余之(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直匍匐而归耳。
山木与雁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取也。问其故曰:‚无所不可用。‛庄子曰:‚此木以材有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纪省子养斗鸡
纪省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娇而恃气。‛十日又问,曰:‚犹应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未敢应者,反走矣。‛
丰狐文豹
夫丰狐文豹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旦胥疏于江河湖之上。而求仞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网罗机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
鸢雏与鸱
夫鸢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鸢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6
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规蹈矩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妻死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所,杂乎是相与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能命,故止也。‛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鸟,非以鸟养鸟也。
说彘
祝宗人玄端以临牢策,说彘曰:‚汝奚恶死?吾将三月豢汝,十日戒,三日齐(齐能斋,斋戒),藉(jiâ,以物衬垫)白茅加汝肩尻乎?
雕俎之上,则汝为之乎?‛
为彘谋取曰:‚不如食糠糟,而错之牢策之中。‛
东野稷驾车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歆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注:①文:组绣的花纹,文弗过也意思是:指赶车的姿势优美,即使是组绣的花纹也比不上。②钩:一种形状弯曲的用具,指任马旋回,象钩一样弯曲。百:百次花齐放
钩白而反:马旋回百次,都跑在原有轨迹上。
林回弃璧
假人之亡,林回弃千金之璧,负子而趋。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怀相弃亦远矣。‛ ① 布:古代曾以布为货币。这里指钱财价值。② 挞:遭受到。
腾猿
不见夫腾猿乎?其得 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逢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① 梓豫章(niǎnzǐ):高大而笔直的木材。② 柘棘枳枸(zhâ jǐng zhǐjǔ):矮小的灌木或小乔木。
捶钩者 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注:豪芒:通毫芒,极其微细的东西。
匠石运斤成风
郢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而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注:①垩慢:用白色土涂抹垩白色土,慢通墁,涂沫 ②质(zhì):本意是箭靶,引申为行为的对象,这里指抹垩土的人。
吴王射狙
吴王浮于江,登乎狙山,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有一狙焉委蛇攫搔,见巧乎于王。王射之,敏给捕捷矢。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王顾谓其反,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便以傲予,以纛此殛乎,戒之哉!‛
长梧封人
长梧封人谓子弈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沾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孰 之,以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注:①(yōu):锄地,熟,此意为仔细。②蘩(fán):通‚繁‛,繁茂。③厌(yàn):通餍,饱飧(sūn):晚餐,引伸为熟食。
纬萧者得珠
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睡也,使用权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注:①锻:槌破。
②骊龙:传说中一种黑色的龙。
③ 奚微之有:哪里有一丁点存呢?意思是会被骊龙干干净净的吃掉。
狙公养狙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 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注 橡树上的果实橡子。
沤鸟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类舞而不下也。注:沤鸟:即鸥鸟,海鸥。
锟 剑与火浣布
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绲 之剑,火烷之布。其剑长尺有咫,练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火浣之布,浣之必投于火,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皇子以为无此物,传之者妄。
注:①咫(zhǐ):八寸,有:通又 ②疑:拟,好象。
负暄献曝
宋国有田犬,常以,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 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之者,以献吾君,交有重赏。‛ 注:①
(yùn):旧絮(fãn):乱麻②暨(jì):及,到。东作:春天里的农作物。③(ào):能奥,深
玉为楮叶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然化而不恃智巧。‛ 注① 丰杀:肥瘦②茎柯:枝干③毫芒:指叶的尖细部分。④ 以巧食宋国:用技巧在宋国谋食。食宋国即食于宋国。
藏契者
宋人有游于道者,得人遗契乾,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千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注:齿:古代的符契刻齿之后一分为二,双方收存,验时看二者是不是符合,以辨真伪。
简子放征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原野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入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如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9
庄里丈人
庄里丈人字长,子曰:‚盗。‛少子曰:‚殴。‛盗出行,其父在后追呼之曰:‚盗。‛盗窃案吏闻,因缚之。其父高呼‚殴。‛喻吏遽而声不转,但言殴,殴吏因殴之几殪。注① 字长子:给长子取名字。②喻:使之了解明白。③ 遽:急迫④声不转:意思是声音未转为平缓。⑤殪:死。
蒙鸠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苔。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所系者然也。
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则几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折其精,是以辟耳目之欲,而远蚊虻之声,闲居静思则通。注① 射:射覆,猜谜。②败:扰乱③辟(pì):屏除排除。④(jì):传说中的人名⑤空石:传说中的地名。
涓蜀梁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梁 其为人者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交纳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
宵行:走夜路。②背:转身③比:及,等到。
欹器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引盖为右座之器。‛孔子曰:‚吾闻右座之器者,虚岁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岁则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注:①虚岁则欹:空虚就倾倒。②挹(yì)欹(jī)③恶(wū)何哪里
荆人遗弓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 人得这,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祟闻之曰:‚去其而可矣。‛
注①索:寻找②去其‚荆‛而可矣,‚荆人遗这,荆人得之‛去掉‚荆‛就是‚人遗之人得之。‛
逐臭 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有人说其臭者,昼夜随之,弗能志。竭池求珠
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恶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注:抵罪:抵,触犯,抵罪指犯罪。
攫金者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事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殊:极,这晨是根本完全的意思。
宋人御马
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倒而投这溪水,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倒而投之溪水,如此者三,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不得造父这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于御。注① 取:同‚趣‛取道:赶路②倒:当作刭(jǐng)割颈割头 ③ 溪水:水名④造父:周穆王时驾驭车马尼拉能手⑤道:这里指方法技术。
养由基射神白猿
荆廷尝有神出鬼没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养成由基有先中,中之者矣。
注①养由基:春秋时楚国人
神:灵巧②矫(jiǎo)矫正,调整。操:拿。③先中之者:在射中之前就有了射中的东西,意即射中之前就掌握了精湛的技巧。
尹儒学御
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爱秋驾于其师。明日往朝,其师望而谓之曰:‚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今日,将教子以秋驾,尹儒反而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已。‛
注①秋驾:指一种快速驾马的精深御术②爱惜:舍不得道:驾马的门道,方法。③未可与:不能接受。
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风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不得之故,则狗恶性循环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者也,百事也尽然。注:①狗恶:狗不好②还:回来③疾:努力;耕:耕作④有以:有办法。
偏枯之药
鲁人有公孙绰乾,千人曰;‚我能起死人。‛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 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全乾也。偏枯:半身不遂
相剑者
相剑者曰:‚自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韧也,黄白杂则坚且韧,良剑也。‛难乾曰:‚白所以为不韧也,黄所以不野也,黄白杂不坚11 且不韧也。又柔则卷,坚则折,剑折且卷,焉得为得为利剑?‛ 剑之情未革,而或以为良,而或以为恶。说使之也,故有以聪明,听说,则妄说者止;无以聪明听,则尧、桀无别矣。注:难(nàn):诘难反驳。
相狗
齐有善相狗乾,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千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望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则桎其后足,狗乃取鼠。
注:假:借,这里是请的意思。
第五篇:古文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全文翻译: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陌上桑对照翻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
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
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木兰诗译文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 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刁斗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雄兔静卧时两只脚时时爬搔,雌兔静卧时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贴着地面跑时,怎么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