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二轮训练:微专题3.2散文核心知识再回顾

时间:2019-05-13 10:0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高考语文二轮训练:微专题3.2散文核心知识再回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高考语文二轮训练:微专题3.2散文核心知识再回顾》。

第一篇:2014高考语文二轮训练:微专题3.2散文核心知识再回顾

训练8 小说阅读

温馨寄语 小说阅读的核心题点主要有:

1.句段作用和某处情节作用分析题。这种题型虽然与散文阅读中的句段作用题有些相似,也是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作答,但所写的内容已不同了。小说中的内容作用主要是指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主题表现等方面,而结构作用则是指情节方面。某处情节作用主要是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思考。无论是哪种作用,都必须细读所给文字。

2.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题。这种题型是必考题。考查角度有三:一是整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这是最主要的考查角度。答题应筛选出该文字的相关文字(包括正面文字和侧面文字),在此基础上思考、评判,注意用语的准确性和要点的全面性。二是局部分析概括人物性格或心理。对此,先要细读、精读所给文字,并注意联系上下文。多为分析型,分析时一定要和具体的语言文字结合起来。三是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既有自身的作用,又有对主要人物的衬托、对比作用,还有情节结构方面作用,要综合分析。

3.探究文本意蕴。小说探究主要从主题和艺术特点两方面命题。小说主题探究多是谈阅读启示或思想、情感意蕴,对此,要注意从人物、情节、环境,甚至艺术手法角度探究,尤其是人物角度,应为主角度。小说艺术特点探究多是谈情节安排、环境作用、艺术构思等方面,对此,探究仍要注意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综合思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王 蒙

太忙。友谊也就成了奢侈。一位没有忘干净名字的小学时同学,想谈谈:吃着烤白薯走过的胡同,老师的绰号,爱撅嘴的同位子女生。一位老同事,结婚时吃了许多脆枣,值班时六轮手枪走了火„„叙旧像吃什锦火锅,好吃,需要吃得起。他推辞掉了。

等离休以后,他一定天天吃什锦佳肴,喝着董郎一类的酒怀旧。冲这一点,也得废除终身制。

但是秘书还是要他接见了她。她老伴十天前死了。是无官无名无足轻重的角色,是他下属的下属的下属。但是死了,重要的最后一回。而且女同志说,有重要的话,面谈。

女同志含泪给他鞠了一个深躬。五十多岁样子,头发差不多都白了,喘气挺重。他吃了一惊。年轻的时候,他们这一辈对领导倒是衷心拥戴尊敬。轮到他当领导了,他更习惯的是被抱怨,如果不是嘲笑和没完没了的纠缠。

“谢谢您,谢谢您!”女同志用嘶哑的嗓音说。准是哭哑了的。“我丈夫最后的时刻还说到了您。”

什么?说到我?怎么会说到我?他吓了一跳!死人的事是很麻烦的。不开追悼会就更麻烦。要停尸谈判。讣文上要加更美好的形容词。党龄要往早里算。不光彩的一切要往没里平反。还要解决亲属的城市户口。通往火化的道路坎坷崎岖。

女同志含泪而不无欣慰地继续讲下去:“我丈夫说,他一事无成,他微不足道。但您关 1

心他。您是唯一关心了他的领导。现在您的职位和声望更加显赫,而他得到了您的关心。您使一个小人物临终时感到了温暖。谢谢您!死者感谢您,九泉含笑。后死者也感谢您„„对不起,我耽误了您的时间,再见,告辞了„„”

请留步?这是怎么回事?素昧平生,毫无印象,却奉献了跨越两岸的感激之情。„„无功受谢„„但是,怎么办呢?对一个服丧的未亡人说,不,我根本不认识你,也不认识你的丈夫,你的感谢像是在发昏,没有什么值得温暖和感激的„„

“这个,这个,”他说,“请保重,请节哀。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请留下地址和姓名„„”他看到了女同志眼里的泪花,他的眼睛也湿润了。

五天以后,随着汽车驶过一个坑洼时的大颠簸,他想起来了。两年前,他担任厅长的时候,去省委开会,随着一个颠簸,车抛锚了。司机说,要半个小时才能叫另一辆车来。他没有法子,便走入附近的一个居民楼。恰好他的身患不治之症的一个下属的下属住在这所楼里。他去看望了他。他看到一个苍白的蓬首垢面的病人,因他的到来而显出笑容。他永远忘不了病人从被子下面伸出的细瘦枯黄带汗的手。那手握他的时候,竟比他的健康高贵的手有力得多。回家后为洗手打了三遍扇牌香皂。他没有说是因为车的引擎出了毛病。他没想到这个病人又活了那么长时间。

他不知道应该自责还是自慰。需要一种古板的诚实,冒着刺伤善良者的危险,退回他不配得到的感激,还是就这样接受了一个人临终前念念不忘的刻骨铭心的感情?他看了看自己的手,觉得掌心发热,确实有许多待援的手伸向了他。

1. 小说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从旁叙述的方式,交代了“他”的身份、忙碌的现状和厌烦的心理,丰满了人物形象;②为下文顺便探望患病的下属而得到真诚的感谢作铺垫。

2. “那手握他的时候,竟比他的健康高贵的手有力得多。”请分析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握手是出于礼节性的敷衍行为;“那手”却是出于惊喜和感激,发自内心。②用对比手法,点明了人物的不同身份,暗示了不同人物的心理。

3. 小说中的“他”有着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厌恶现状却忠于职责,对繁忙心有不满但推掉了叙旧活动,能够接待女同志,处理麻烦事;②老于世故却不乏良知,能够在方便时看望患绝症的下属,后来良心发现,意识到自己的职责。

4. 作品心理叙述较多,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有助于刻画“他”的形象特征:地位高贵,经历丰富,厌于事务,尚有良知。②有助于小说情节的安排和推进。③有助于小说主旨的挖掘和升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查 问

(俄)契诃夫

那天中午。地主沃尔迪烈夫,一个高大壮实、头发剪短、眼睛突出的男子,脱掉大衣,拿绸手绢擦一阵额头,胆怯地走进衙门里。那儿满是用钢笔写字的沙沙声。„„

“我想在这儿查问一点事情,不知该找谁接洽?”他对看门人说。那人正从办公室深处走出来,手里托着盆子,上面放着玻璃杯。“我要在这儿打听一点事情,并且要一份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那您就往那边走,老爷!诺,找窗子旁边坐着的那一位!”看门人用托盘指着尽头的窗子。

沃尔迪烈夫嗽了嗽喉咙,往窗子那边走去。那边是一张绿色桌子,桌面上满是斑点,倒好像那桌子害了斑疹伤寒似的。桌子的边上放着两叠厚厚的蒙着一层灰尘的案卷,一本还算整洁的翻开的簿子放在醒目的桌子中央。一个青年靠桌子坐着,头上竖起四撮头发,鼻子很长而且生着粉刺,身上穿着褪色的制服。他把大鼻子戳到纸上,正在写字。他右边鼻孔旁边有一只苍蝇在散步,他就不时努出下嘴唇,往鼻子底下吹气,这就给他的脸添上极其操心的神情。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在您这儿,”沃尔迪烈夫小心地对他说,“查问一下我的案子?我姓沃尔迪烈夫。„„顺便我要一份三月二日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文官把钢笔探进墨水瓶里蘸墨水,然后看一看:笔尖上蘸的墨水是不是太多了?他相信墨水不致滴下来,于是沙沙响地写起来。他的嘴唇努出去,然而用不着再吹气:苍蝇飞到他耳朵上去了。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查问一下?”沃尔迪烈夫过一分钟又问道。“我姓沃尔迪烈夫,是地主„„”

“伊凡·阿历克塞伊奇!”文官对空中喊了一声,仿佛没看见沃尔迪烈夫似的。“等商人亚里科夫来了,你就对他说,要他在给警察局的呈文副本上签个字!我已经跟他说过一千回了!”

“我想查问我同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的诉讼,”沃尔迪烈夫喃喃地说,“这个案子是大家都知道的。我恳切地请求您为我费一费神。”

文官仍然没看见沃尔迪烈夫,正捉住他嘴唇上一只苍蝇,仔细观察它,然后把它扔了。地主嗽一嗽喉咙,拿出方格手绢大声擤鼻子。然而这也无济于事。文官仍然不理他。他们沉默了两分钟光景。沃尔迪烈夫从表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放在文官面前那本翻开的簿子上。文官皱起额头,带着操心的脸色把簿子拉过去,合上了。

“我要查问一点小事,„„我只想弄清楚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是根据什么理由„„。我可不可以打搅您一下?”

可是文官只顾想心思,站起来,搔着胳膊肘,不知什么缘故走到一个橱柜那儿去了。过了一分钟,他回到他的桌子这边来,又摆弄簿子:这回簿子上又放了一张一卢布钞票。

“我只打搅您一分钟。„„我只要查问一点小事。„„”

文官却没有听见。他动手抄写一个什么文件。

沃尔迪烈夫皱起眉毛,灰心地打量所有那些笔底下沙沙响的人。

“他们写个没完!”他暗想,叹气。“他们写个没完,叫他们都见鬼去吧!”

他离开桌子,在房子中央站住,绝望地垂下双手。看门人又端着玻璃杯穿过房间,大概留意到沃尔迪烈夫脸上的狼狈神情了,因为他走到沃尔迪烈夫面前,轻声问道:

“哦,怎么样?问过了吗?”

“问过了,可是人家不愿意理我。”

“那您就给他三卢布好了,„„”看门人小声说。

“我已经给过两卢布了。”

“那您就再给一卢布。”

沃尔迪烈夫回到桌子那边,在翻开的簿子上放了一张绿色钞票。

文官又把簿子拉到跟前来,动手翻阅,随后,忽然间,仿佛出于无意似的,抬起眼睛瞧着沃尔迪烈夫。他的鼻子开始发亮,转红,由于微笑而起皱纹了。

“哦,„„您有什么事要我效劳吗?”他问。

“我想查问一下我的案子。„„我是沃尔迪烈夫。”

“很高兴,先生!是古古林一案吧?很好,先生。那么认真说来,您要查问的究竟是什么。”

沃尔迪烈夫就向他陈述他的要求。

文官活跃起来,仿佛一股旋风把他卷进去了似的。他查档案,吩咐人抄写副本,给申请人端椅子,所有这些事一刹那间全办完了。他甚至谈了谈天气,问了问收成。等到沃尔迪烈夫起身走出去,他就送他下楼,殷勤而恭敬地赔着笑脸,做出他随时愿意在申请人面前跪下去磕头的样子。不知什么缘故,沃尔迪烈夫倒觉得过意不去,就顺从某种内心的冲动,从衣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来,递给文官。那一人不住鞠躬,赔着笑脸,把钞票接过去,而且用的是一种近乎魔术师的手法:钞票只在空中一闪,就无影无踪了。„„

“哎!这些人啊,„„”地主暗自想着,走到外面街道上,站住,用手绢擦额头。

5. 阅读这篇小说,指出文中三次写“一只苍蝇”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衬托人物形象。写文官无暇驱赶苍蝇,仿佛他的工作十分繁忙操心;写文官捉住苍蝇仔细观察,既显示他的无聊,又掩饰他对地主的无视,从而刻画出文官虚伪、冷漠的性格特征。

6.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场景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将桌上斑点比喻成斑疹伤寒,形象地写出衙门的恶习流传之广;②积满灰尘的案卷,间接写出衙门的官员无所事事的工作状态;③翻开的簿子为下文写地主给文官三个卢布作铺垫。

7. 小说以“查问”为题,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查问”为线索,小说围绕地主“查问案子”展开故事情节,以“得到查问案子的结果”为结局,层层推进,线路清晰。②以“查问”为事件,小说通过地主去衙门查问案子的小事,亲历了送出三卢布前后文官的态度变化,揭露了衙门官员的丑恶面目。

8. 结合文中“文官”这一人物形象,谈谈你对社会的思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官是一个装腔作势、唯利是图、卑躬屈膝的衙门工作人员形象;能对衙门作风和腐败现象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并提出惩治方法即可。具体略。

第二篇:2014高考语文二轮训练:微专题7.10实用类文本阅读

训练10 实用类文本阅读

温馨寄语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核心题点主要有二: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做该类题,要认真阅读题干,准确理解筛选的标准。筛选信息一定要全面。为此,要注意那些分散、隐含的信息。必要时可划分层次,分析句子结构。

2.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成功因素题。做该类题,要特别善于从具体材料中提炼人物性格品质,即要有化实为虚的方法能力。人物成功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分析时要全面考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遏制信息战——知识军事的时代使命

沈伟光

①20世纪是历史最丰富多彩的时期,人类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发明了大规模摧毁物质和生命的手段和方法。今天,正在到来的信息战,不仅可以有选择地摧毁物质和生命,而且把攻击指向国家的“神经系统”和人员的心理精神领域,使战争的破坏性、不确定性和盖然性更大了。因此,充分研究信息战,揭示其破坏性、危害性,遏制信息战的实施,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安全环境,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军事的历史使命。

②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信息要素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每个国家而言,不管它是处在工业时代的经济,还是农业时代的经济,都必须直接或超越实现与信息时代的转轨。如同大工业时代孕育出机械化战争一样,信息时代也必然催生出信息战。

③综观历史进程,每一个时代都是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物,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一个时代的序幕。这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演进与发展的规律,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辩证逻辑。人类军事活动及其战争行为也是循着这一逻辑从远古走来的。

④冶炼技术开创了农业社会的新文明,但同时推演出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争画面。⑤蒸汽机的革命性进步,打开了人类社会的工业之门,但也展现出了铁甲雄兵、炮火硝烟、死伤遍野的残酷战争景观。

⑥微电子和计算机促成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迎来了信息时代,但却正在勾画弹炮来无影、光电定乾坤的战争神话。

⑦从美洲到欧洲,从西方到东方,信息战的狂飙正在波及整个世界,信息战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

⑧海湾战争已作为“首次信息战”载入史册,伊拉克由于几乎丧失了全部信息权在战争中不堪一击,美军因拥有信息优势而以微乎其微的代价获得战争胜利;为结束波黑冲突,北约运用部分信息战手段,攻击要害目标,并在谈判时运用计算机模拟战争的可能结果,迫使波黑各方接受了和平方案;海地事件中,美军因强大的信息威慑而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俄罗斯车臣冲突中,杜达耶夫由于使用手提电话被跟踪定位而毙命;黑客的攻击每年导致全球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⑨信息战理论日趋完善,战略的、战术的、技术的,涉及军事领域的方方面面,成为一门军事学学科,并开始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一切领域渗透,信息战学科作为下个世纪最重要的交叉科学的地位已经确立。

⑩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支撑,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的兴起和不断成熟,并大量应用于军事领域,使信息战的发展大大超出未来学家和战略家们的预想,正在成为未来战争舞台上的主角。

⑪以信息战为重心的军事革命正在一些国家兴起,带来军事思想、编制体制、装备发展、军事训练、人的观念的一系列变革。一些国家已建立了信息战组织体系,成立了军队、民间多种形式、各个层次的信息战研究机构;创办了信息战学院,在大学开设有关信息战理论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在军队组建信息战部队,设立信息战指挥中心,加强军队的信息化建设。

⑫由此可见,各国军事家正在为迎接信息战而做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走在世界信息战前列的美国已着手制定信息战战略,建立一体化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系统;秘密研究进攻性信息战和防御性信息战措施;进行信息战模拟演习。核战争的阴云尚未散去,信息战的阴霾又笼罩在人类头上。

1. 从文章内容看,信息战的危害性体现在哪里?它引发了军事领域的哪些变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信息战的危害性体现在:它可以有选择地摧毁物质和生命,也可以把攻击指向国家的“神经系统”和人员的心理精神领域。

(2)信息战引发了军事思想、编制体制、装备发展、军事训练、人的观念等一系列变革。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第一问的信息区间在第①段,可以提取“不仅可以有选择地摧毁物质和生命,而且把攻击指向国家的‘神经系统’和人员的心理精神领域,使战争的破坏性、不确定性和盖然性更大了”加以概括整合。第二问的答题区间在第⑪段,可以提取“以信息战为重心的军事革命正在一些国家兴起,带来军事思想、编制体制、装备发展、军事训练、人的观念的一系列变革”加以概括整合。

2. 文章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线部分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一系列说明方法。通过列举海湾战争、波黑冲突、海地事件等例子,说明信息战具有巨大的破坏性,而且正在波及整个世界。通过把海湾战争中的双方伊拉克和美军进行比较,写出了信息战的巨大威力。通过列举由于黑客的攻击所造成的损失的数字,写出了信息战的巨大破坏力。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以及它们各自有哪些作用;然后再认真分析画线部分,判断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作用。

3. 为什么说人类军事活动及其战争行为都是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冶炼技术开创了农业社会的新文明,但同时推演出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战争画面。

(2)蒸汽机的革命性进步,打开了人类社会的工业之门,但也展现出了铁甲雄兵、炮火硝烟、死伤遍野的残酷战争景观。

(3)微电子和计算机促成的信息时代,正在勾画弹炮来无影、光电定乾坤的战争神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熊十力的狂放与疯癫

余世存

①人们给予熊先生的评价,特立独行、牛人、真人、不近人情的怪人,现代中国最具原创力的哲人,这都有意无意拉开了我们众人跟熊先生的距离,这其实是不理解熊先生跟我们没有什么两样。

②他出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个贫苦农家,幼时为人牧牛。父母相继病亡后,他读了半年乡塾而游学乡间。后受到维新派影响,读孟子、王船山书,萌发革命之志,欲物色四方豪杰,共图天下事。

③他人生的一大转折是中年改行学艺,“誓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欲明了过去群经,认清中国何由停滞不进”。革命家搞起学问来,一般学者儒生自然难以望其项背。熊十力没有像胡适那样的思想革命家一样,为当时的政治革命作补注;他是近似鲁迅那样的思想革命家,为个体的权力和心灵张目。所以他改号十力。“十力”本是佛家术语,专指佛祖如来的十种智力,熊先生取采加诸自身。

④在熊十力那里,没有疆界的言行是他拓展人性自由的关键,是他人性旅行的表现。而这种“没规矩”的言行在儒生或自以为“新”的人类眼里,都显得怪诞、书呆子气、不懂人情世故:好听一点儿的,也就是天性旷达,不喜雕饰。人们难以理解的是,他是在以自己和周围的人之间的交往而建设一种活泼的而非僵化的人情,他要激活人情而非世故地禁锢人情。初入北大,他即把通行的课堂教学改为旧式师生交流。每讲到精彩处,他常意兴陡发,情不自禁地随手在听者头上或肩上重重一拍,然后哈哈大笑。因为拍得太重,久之,学生听熊先生讲课,都要找个远离他的座位。在北大时,熊十力常与废名探讨佛经,每每意见不合,争得面红耳赤,声音越辩越高。一日,两人身着单衣,正辩到紧张时刻,忽然陷入寂静,全无声响。众人忙去探看,发现二人扭打在一起,互相卡住脖子,难发一言。熊十力因学问与梁漱溟发生争论,争论结束时,熊十力不甚解气,趁梁漱溟转身,跑上去打他三拳头,口骂“笨蛋”方休。一次,王元化来访,他恰在沐浴,于是招呼王进门,自己赤身坐澡盆之中,与王谈话,一派魏晋风度。而他的信札、著作,常写在已用过的纸背上,字迹潦草不堪。

⑤他爱吃肉,朋友弟子来看他,一般要给他买鸡买肉才好。徐复观做蒋介石侍从室官员,给他一百万元支票,被他大吼大叫地骂走;郭沫若看望他时,给他带一只老母鸡,一起痛骂蒋介石,让他快活异常。牟宗三首次见到他的恩师是1932年冬,熊十力“胡须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好像一位走方郎中”。言谈中,他忽一拍桌子,大喊:“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他说得对,因为他是以生命灌注诸子,而其他人虽然“学问正确”或“政治正确”,却把诸子当做对象,一种学术项目或学术课题的研究对象。

⑥“文革”让熊十力痛惜文化和人性的沦亡。他不断地给中央领导人写信,硬让家人寄出去,还经常写很多小纸条,甚至在裤子上、袜子上都写着对“文革”的抗议。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灰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到街上或公园里,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

⑦在这样无限寂寥的暮年,熊十力感叹:人生七十,孑然一老,小楼面壁,忽逢十祀,绝无问学之青年,后顾茫茫„„即使如此,这位现代中国新儒家最富原创性的奠基人,仍然

寄托宏愿于未来:“吾国人今日所急需要者,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一切依自不依他,高视阔步,而游乎广天博地之间,自诚自明。以此自树,将为世界文化开发新生命,岂唯自救而已哉?”

⑧话语传达出来的神奇,并不能掩盖熊十力在生活当中的平凡,当时的他也只是一个寻常的中国人,他不过把普通中国人内心都能感受到的人性“仁守”了一生,并培养了极为优秀的弟子弘扬这种道德自我、个体本位和文化自觉。

(摘自《闲话之书生不自量》,青岛出版社2008年1月版,有删

改)

4. 熊十力为什么“中年改行学艺”?他“搞起学问来”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原因是“誓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欲明了过去群经,认清中国何由停滞不进”。

(2)他搞起学问来,“一般学者儒生自然难以望其项背”(或“更深入、透彻、彻底”),“为个体的权力和心灵张目”(或触及人性,“拓展人性自由”)。

5. 作者如何评价熊十力“没规矩”的言行?请从第④段中选取一例,简要分析其“没规

矩”的言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认为“没有疆界的言行是他拓展人性自由的关键,是他人性旅行的表现”,“他是在以自己和周围的人之间的交往而建设一种活泼的而非僵化的人情,他要激活人情而非世故地禁锢人情”。

可从以下几例中任选一例:(1)讲到兴头拍打学生,(2)探讨佛经与人扭打,(3)学术争论骂人“笨蛋”,(4)赤身沐浴接待访客,(5)信札著作字迹潦草。具体略。

6. 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基本特点,这篇传记哪些方面显示了其真实性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多方面选取例子。事例来自传主不同的生活阶段:任教时期、“文革”时期。来自生活的不同方面:教学、学术探讨、吃饭上的爱好。来源也多角度:如“牟宗三”一例明显来自学生的回忆。

(2)文中有多处引用。有熊十力说过的话,有其文章中的话,也有他人的评价,这些都体现了言之有据、真实可信的特点。

(3)不夸大,不隐瞒。对熊十力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牛人、真人、不近人情的怪人”,作者并未通过一些文学手法加以渲染、夸大其词,而是通过一些典型事件来表现其特性;在选取事例时,作者也毫不避讳,不有意隐瞒,甚至连与人扭打、辱骂他人、赤身沐浴待客这样的例子也选入进来。

第三篇:201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字形

201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字形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A.不会吧?你居然不认识她?她可是响誉国际顶顶大名的小提琴家耶!B.一篇题为《题纲挈领有效复习》的文章这样说道:记忆的内容要注意“抓大放小”,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最后这段时间里,不要纠缠于细微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大的方面。

C.大度是一种做派,一种浅薄者绝难企及的人生境界。蔡元培鄙弃罢黜百家的文化专制,提倡学术自由。当然自有倾向,但含而不露,相信自己稳操胜券,故从容不迫

D.单位加强自身建设的整改意见,虽然洋洋洒洒数万字,但是缺少的就是立杆见影的措施和办法,虚化的东西太多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A.等量齐观

万家灯火

马首是瞻

跋山涉水

B.义无反顾

半途而废

毕恭毕敬

辰钟暮鼓

C.一应具全

峰回路转

横征暴敛

见异思迁

D.图鼠忌器

雷厉风行

临渊羡鱼

少不更事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告罄 股份制 劳燕分飞 骨鲠在喉

B.编纂 笔杆子 小荷尖角 竭泽而鱼

C.狂躁 露马脚 前倨后躬 唉声叹气

D.赝品 摄相机 要言不烦 磕磕绊绊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脉络 里程碑 顶顶大名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矫健 百叶窗 戳力同心 疾风知劲草 C.词藻 实名制 仗义直言 多行不义必自毙 A.般配

掉书袋

好高鹜远

文过饰非

有志者事竟成 B.寒暄

俯卧撑

既往不咎

厉行节约

事实胜于雄辨 C.厮杀

故纸堆

炙手可热

稗官野史

英雄所见略同 D.安详

连锁店

循私舞弊

轻歌曼舞

万变不离其宗

D.融洽 众生相 融会贯通 口惠而实不至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辐射 狼籍

文过饰非

山青水秀 B.缘分 喝采 不经之谈 老羞成怒 C.坐落

差池

各行其是

再接再厉 D.凭吊 踌躇

精美绝仑

声名鹊起 7.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应运而生

文意枯索

心惊胆战

去粗取经

B.婉然可见

无垠空间

卖弄技巧

虚实相生 C.空中楼阁

轻鸢剪掠

吞言咽理

凌风出尘 D.婀娜娇羞

洞悉一切

不勘重负

咀嚼再三 8.下列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烟霭

A.戏谑

A.福祉

A.涕泗

9.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糟蹋

副食店

流连忘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B.装祯

暴发户

稍安勿躁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萎靡

工夫茶

常年累月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D.斡旋

勘误表

指手划脚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10.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由于南极冰川融化的速度大大超过降雪的速度,人们担心如果南极西部冰盖开始崩蹋,海平面将上升1-1.5米。

B.劣质节能灯寿命特别短,浪费了大量工业原料;玻璃壳里的汞金属,造成了环境污染;劣质灯还存在一定幅射,破坏人体生理系统,造成情绪不稳,甚至发生病变,诱发癌症

C.江南出芳草鲜花、才子佳人,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倍出的地方,古往今来,这里孕育出诸多骁勇的斗士

D.我坐在开罗“岛屿之宫”旅店的阳光下,俯瞰平静的尼罗河。河上有白色三角帆的木船,静静地行驶,B.座右铭 B.伤脑筋 B.百叶窗 B.推销员

C.目不遐接 C.裨官野史 C.辘辘饥肠 C.斩钉截铁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D.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D.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D.仰之弥高,钻之弥艰 好像在玻璃般的水面漂行

1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宋祖英在钢琴演奏声中缓缓地从舞台下方升起,与8名小演员深情演唱《爱我中华》。

B.“莲花河畔”一楼盘倒覆事故发生后,上海将对全市基建工程进行“地毯式”检查。

C.郴州火车事故的“制动失效”说,引起不少公众质疑,铁道部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D.检出病因对症下药,比稀里糊涂乱吃药合算,而且可以避免误诊和漏诊,眈误病情

1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力能扛鼎

毁家纾难

病入膏肓

功亏一匮

B 哀声叹气

犯而不较

一筹莫展

要言不烦 C 如雷贯耳

融会贯通

额手称庆

高屋建瓴 D.饮鸠止渴

前倨后恭

宵衣旰食

曲突徙薪

13、下列句子中无错别字的一句是()

A.7月20日下午,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对备受公众关注的杭州“5.7”彪车肇事案进行一审判决,被告人胡斌一审被判有期徒刑3年。

B.继“莲花河畔”一楼盘倒覆事故发生后,26日邻近的淀浦河防汛墙又出现了70余米塌方险情,有关方面连夜组织抢险工作

C.郴州火车事故的“制动失效”说,引起不少公众置疑:两列车为何同现车站?是信号还是制动失灵?撞车列车为何到站不停?

D.湖南人身上积淀了祖辈们传下的“霸蛮”的刚硬特性,而近代的湖南人又把这种蛮劲与胸怀天下社稷民身的情怀联系在一起

1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黄山以其巍峨奇特的石峰、苍劲多姿的青松、水质清净的温泉和波滔起伏的云海闻名于世,不愧是誉满全球的旅游胜地。

B.合肥新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它的建成将使我省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有助于安徽在中部地区的新一轮竞争中夺得头酬。

C.电影《梅兰芳》真实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木讷寡言不黯世事

D.从南方的冰天雪地到汶川的断壁残垣,2008年.我们艰难跋涉;从奥运圆梦到“神七”翱翔太空,2008年,我们激情飞扬

15.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题纲 水龙头 神智不清 委曲求全 B.松弛 泊来品 明枪暗箭 精兵简政 C.安详 摄像机 唉声叹气 要言不烦 D.辐射 候车室 耳题面命 悬梁刺股

16.下列各旬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60年来,长沙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从曾经的历尽苍桑到如今的繁华都市,长沙以前所未有的大气魄、大手笔书写着发展传奇。

B.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进利,而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登上光辉灿烂的顶峰

C.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频繁断流的危机后,古老的黄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再次呈现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景象。

D.杂文的本质是说理的,这种短小的文艺性评论应该鞭挞丑恶,针贬时弊,激浊扬清,求索真理,剖析人性

【参考答案】

1.C 2.A(B.晨钟暮鼓;C.一应俱全;D.投鼠忌器。)3.D 4.C(A项“好高鹜远”的“鹜”应改为“骛”;B项“事实胜于雄辨”的“辨”应改为“辩”;D项“循私舞弊”的“循”应改为“徇”。)

5.D(A、鼎鼎大名;B、戮力同心;C、仗义执言。)

6.C(A山青水秀—山清水秀;B喝采—喝彩;D精美绝仑—精美绝伦)7.C(A去粗取经—去粗取精;B婉然可见—宛然可见;D不勘重负—不堪重负)8.C(A.遐—暇;B.裨—稗 常一长;D.艰—坚)9.A(B装帧,少安毋躁C“功夫茶”“长年累月” D“指手画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10.D(A组:蹋—塌 B组:幅—辐 C组:倍—辈)11.D(“眈”应为“耽”。眈,注视;耽,沉溺。)

12.C(A功亏一篑B 唉声叹气

犯而不校D.饮鸩止渴)

13.B(“彪”应为“飙”或“飚”;“置”应该为“质”;“民身”应为“民生”)15.C【解析】C。缘份一缘分 14.D 【解析】A项的“波滔”是“波涛”的误用,B项的“头酬”为“头筹”的误用,“凸显”“突显”只是词义有区别(前为“清楚地显露”,后为“突出地显露”),字形都是正确的。C项“不黯世事”应为“不谙世事”。

15.C(A项中“题”应为“提”;“智”应为“志”。B项中“泊”应为“舶”;D项中“题”应为“提”)16.C(A.苍桑一沧桑,B.急功进利一急功近利,D.针贬一针砭)

第四篇:201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六教案:散文阅读

200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六教案

散文阅读

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议论明理类。文意=形式(结构和手法)+内容(材料)+主旨(志向,情怀和哲理)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选材上看,考试大纲明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类型及顺序,即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由此可以看出,小说、散文仍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点体裁。从作品出处看,地方特色、名家名作仍是选文的重要方向。从考查内容看,试题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考生的创意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还间接考查了学生的写作分析能力。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理解”和“分析综合”包括七条具体要求,是阅读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分别属于B级和C级。而“鉴赏评价”包括两条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次属于E级。学生明确了以上这些要求,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拓展散文阅读,有意识地提高“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

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解题方法点拨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类

【命题角度】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答题步骤为:

①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 【命题角度】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

②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③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②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

②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

②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命题角度】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②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

③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命题角度】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命题角度】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

(二)“表达技巧”鉴赏

1.从审题入手,善于从题干及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要善于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

在题干中,常常会指明问题的区间和考查目的及要求。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很快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

2.掌握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

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间,筛选并整合答题的内容,还需学会答题技巧,善于借助原文内容,把握答题的要领

命题所涉及到的信息区间,它可以是一个小节,可以是两个小节,也可以散见于全文的相关区域。“概括”就是根据命题要求,运用求同思维从不同的信息区间,抽象出相同点。这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有些考生由于寻找相关信息的失误,而导致概括的内容完全脱离命题的要求;由于运用概括方法的不当,而导致概括的内容舍本逐末,或不够全面。由此可

见,掌握准确寻找相关信息的方法,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在概括中注意到概括角度的一致性、涵盖内容的全面性,就能减少答题的失误。

解答表达技巧类试题时,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侧重内容的一般是证明观点,或者增强表达效果,侧重形式的一般是使用什么手法和表现方法?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具体,不要笼统地贴标签

3.语言的运用,力求准确、精练、概括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题目,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①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当然找出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

②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

即: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有时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作答,如果直接使用会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特别注意用句式的变换来重组,使之成为与命题提问角度相契合的答案。

③ 语言表述力求精练。

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高度概括的题目,当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之后,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对于解释、阐述、评价性的题目,我们可删去描述性的修饰语、较长的限制语,或合并同类项,或改字缩词,或使用指代词,使语言的表述高度浓缩,以符合题目的要求。顺便提醒,对于不受字数限制的题目,不妨多答些(不能过份),在踩“点”给分的批阅方式中才能避免吃亏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首先必须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再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只要认真训练,是一定能提高解题能力的

(三)“表达作用题”类

1、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修辞方法类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

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 拟人 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 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 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3、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表: 开头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如前例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5、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渲染 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6、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构

开头结尾的谋划

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

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

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巴金:真挚朴实,富有激情,寓深刻于平淡。季羡林:“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本色天然,朴实无华,小中见大。冰心:清婉明丽。

秦牧: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文采精丽。李乐薇:写景优美,诗情画意,超凡脱俗。

林清玄:恬淡自然,蕴涵哲理;醇厚浪漫,宽容博爱;朴素浅易。贾平凹:清淡古雅。

毕淑敏:比喻形象,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富含哲理。史铁生:沧桑内敛。

余秋雨: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篇幅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近年来,以散文为阅读材料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题目,成为高考主观阅读的必考题,且在分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研究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妨做到以下“四由四巧”:

由言及境巧开拓。这个“言”也就是命题者选中的句子,要理解这个句子,当然离不开文章的上下文语境,而散文作品中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的特点,这就需要由句子本身这个“点”连及语境这个“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挖掘、领会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刻含意和丰富感情。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7题: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解答此题,就需要联系《马缨花》材料的有关内容。这篇文章以“马缨花”为题,通过马缨花新旧时代的对比,通过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结合原文内容可知,作者用“光”与“影”来分别比喻如今长在阳光下的马缨花和昔日长在庭院里的马缨花。对于两种马缨花,作者都喜欢,毕竟昔日的马缨花给了作者不少精神的慰藉,如今的马缨花则更加可爱。答案:(1)“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2)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由景及情巧揣摩。散文在情物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

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高考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第15题: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道题就是要考生通过对景的感受去体会作者蕴于其中的情。此题简要归纳“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难度不大,只需要锁定原文《我爱水》第六至八段即可;解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应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来组织答案,此外还要注意原文第四、五段中的关键句,它对下面的具体描述有着领起作用。答案:概括:(1)冬雪皎白,薄冰试步;(2)春天温柔,生机盎然;(3)夏天明媚,夕阳辉煌;(4)秋意渐深,秋荷摇曳。作用:(1)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2)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由情及旨巧体味。一篇散文的情感始终贯穿全文,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或喜、或忧、或悲、或思的情感,通过情感倾向的宣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在答题的过程中通过对散文情感的体味来把握文章的主旨也就不容忽视,在高考中这种题目也屡有出现。因此需要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由体味作者的情感进而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一问主要分析作者引用郭小川的诗句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阳关古道苍凉美》最后一段可知,它是对今天阳关的赞美,也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感情。第二问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作答。形式上,文末的句子主要是呼应开头(或标题),总括全文;内容上,主要是点明主旨,升华主题,强化观点等。答案:(1)表现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2)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由技及文巧分析。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来看,对作品方法技巧在文中运用的考查从没放松过,这实际上是考查文章表达手法、表达技巧、分析鉴赏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对文中方法技巧的分析去体味文章的意境,领会文章的主旨。这种题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表达手法、表达技巧所在句的内涵的理解角度入手考查,一种是对文中作者某种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的赏析。对这两种题型,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些手段的基本效果,联系上下语句和全文的情感基调,就能较容易地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如2008年高考江西卷第18题: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本题就是考查鉴赏散文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选材可以丰富多彩,中心应该明确统一。本文副标题已经表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悼念鲁迅先生,那么,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情况,旨在衬托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衬托那个“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之情。答案: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童时代对孙中山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一)了解背景,透视创作意图。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如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一文,虽然作者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感受到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无限景仰之情。但是要真正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下作者写此文的背景。本文写于1980年,正是十年“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对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作家就会带着一种特别的心关照周围的社会和自然。虽然文章对“文革”只字未提,但是作家在文中所写的地下森林所遭的破坏与毁灭、坚韧与顽强都无声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暗示中华民族在经历浩

劫与打击之后仍然保持民族不屈的灵魂与精神。结合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这是阅读散文的一种重要方法

(二)把握内容,概括主题

散文取材广泛,行文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把握内容,概括主题成为中考散文阅读的主要考点之一

如何把握散文的内容与主题呢?同学们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入手(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冰心《生命》一文,我们只要抓住作者积几十年经验而写成的精警之句:“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就能提炼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要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的主题。再如王鼎钧《那树》,文中没有直接出现揭示主题的中心句或词语,但是我们可以从文中大树常年造福人类却最终被人类砍伐的不幸遭遇的众多材料中来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情感,那就是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与忧虑,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沉思考

(三)抓住线索,理清思路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虽然散文有“形散”的特点,但是为了达到“神聚”,必然有一条线索贯穿。线索可以有很多种,如时间线索、地点线索、情感线索、事物线索、发展过程线索等等。如《那树》一文则以大树的生命经历为叙事的线索,将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现时的大树的几个阶段串联起来,这样给读者层次井然的感觉。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表达的层次感。文章的脉络一般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如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事情的发展过程、思想感情的变化、描述内容的不同角度等。如勃兰兑斯《人生》就是从描述内容的不同角度进行的,作者描述人生道路上的不同境况采用了“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厂”等“四个场面”来组织行文,形象的比喻、不同的角度,使得文章思路清晰,一目了然

(四)语言品味,手法欣赏

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富于文采,需要同学们细细咀嚼,从而深化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和体会。品味语言是中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考点,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品味词语的精妙;二是句子的生动形象、内涵丰富。散文可以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手法灵活多样,对手法的辨识和对手法的表达效果的理解是散文阅读的又一重要考查点

1.品味词语:顾名思义,就是对某句话中的某一词语进行揣摩,并体会词语的深刻含义。品味词语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进行品析。如《那树》结尾说:“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闷死”一词我们就可以这样赏析:突出了人类的残忍,表达了作者无限愤恨、悲哀之情

2.品味句子:句子一般是文章里面的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描写句、抒情句、修辞句、哲理句等。品味句子时,既要有抽象的表达,也要有具体地结合内容、主题的品析,要品出句子的生动美、韵律美、内蕴美。如对《生命》中“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一句可进行如此赏析:精警之句,也是全文点题之句,富有深刻哲理,表明作者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宇宙、自然、人生的深沉感悟

下面对重要句子的一般作用进行一定的归纳:(1)中心句(概括、凝炼);(2)点睛句(深化主题、点明主旨);(3)过渡句(承上启下);(4)矛盾句(表面自相矛盾,实则内涵深刻);(5)描写句(烘托心情、渲染气氛);(6)抒情句(表明情感倾向、富有感染力);(7)修辞句(生动形象、富有文采);(8)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9)整散句(句式整齐、节奏和谐;错落有致、抑扬顿挫)

3.欣赏手法:手法主要包含对比烘托、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借景抒情、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以物喻人、铺垫伏笔、设置悬念等。在阅读散文时,一方面要准确辨识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还要分析其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如《那树》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借那树的命运来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主题,这样使得文章的切入点显得更为巧妙,更富感染力

总之,同学们要明确散文阅读的考查重点及趋势,并掌握一定的散文阅读的技法,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认真体味,不断地练习实践,这样对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掌握阅读技巧,养成阅读习惯

1.从文章整体入手,理清行文脉络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其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的“形”,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神”与“情”。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材料《长城》,作者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2.研究背景,了解创作历程。

散文通常是社会生活的折射,了解了文章的相关背景,就掌握了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文学作品阅读选文为《兽·人·鬼》,解答这篇文章的题目就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了解了创作历程,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就不难找到题目的答案了

3.借助想象,体会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联想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之心了

4.掌握手法,找准突破口。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叙事散文讲究以小见大,注重形与神的关系;写景散文注重情景交融,把握其情与景的契合是解读的关键;咏物散文则往往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手法,理解其象征手法和抒情方式是解读的重点。掌握不同类型散文的表现手法十分重要

5.明确技巧,有的放矢。阅读散文,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有:①比喻。②反衬。③对比。④象征。⑤排比。⑥变换人称。不同的人称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用“我”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他”或“她”可以写出不同人的感受。⑦反复。便于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增强文章节奏感,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凑。⑧白描手法。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⑨用典。能丰厚文章的文化底蕴,丰富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⑩寓庄于谐。能使文章行文活泼,幽默风趣。

6.瞻前顾后,辨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关联。如《话说知音》(2002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材料)文后设题: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分析这两部分,就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了

二、明辨试题类型,遵循答题程序

类型一:考查“是什么”。主要包括“说说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某某词或句子的含义是什么”。答题对策为:

1.掌握语句的特点。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寻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或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和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2.理解本义,内引外联。词语或句子的本义,即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可先将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把握准确,然后联系语境对其本义进行引申。如《灯火的温情》(2007年高考山东卷现代文阅读材料)文后设置了这样一道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这道题主要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答这道题,应先把握“冷”和“荒野”的词典义,然后理解它们的语境义,最后联系上文就可以知道:“冷”是指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荒野”指的是心境的黑暗。由此不难理解作者的观点: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

类型二:考查“怎么写”。主要包括文本怎样布局谋篇、思路层次如何安排、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等。答题对策为:

1.明确谋篇布局的方法。散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想象、联想、象征、白描、细节渲染、反语、烘托、对比等

2.掌握基本的答题程序。考查文章谋篇布局、思路层次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首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得出谋篇布局或思路层次的特点。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散文的结构层次主要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出结构层次,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其方法通常是从综合归纳各段内容入手,有主句的文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其次,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该特点的

考查文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①判定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手法;②指出该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作用;③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即表达效果)。如《总想为你唱支歌》(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现代文阅读材料)文后有这样的题目:“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道题是考查表现手法的。解答该题,第一步,要指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和想象。第二步,要回答比喻、拟人和想象的作用:使所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类型三:考查“为什么”。比如开头为什么这样写、结尾为何要这样处理等。答题对策为:

1.掌握写作技巧的作用。散文的结构手法有伏笔、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

其作用为: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上启下,首尾呼应,深化主旨,卒章显志,等等

2.遵循基本的答题程序。首先指出题目中的内容使用了什么写法(用术语),其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所在,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对其作用进行总结。如《炉火》(2007年高考辽宁卷现代文阅读材料)文后的题目:“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道题考查文章首段的作用。解答时,第一步,要指出写法:伏笔(引出下文)。第二步,要具体分析: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炉火”,却从“秋去冬来”写起,主要考虑“炉火”和“秋去冬来”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第三步,结合主旨分析: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到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留下了空间

三、关于开放性试题

1.鉴赏、赏析类试题。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泰山之思》文后第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解答鉴赏、赏析类试题的一般方法为:读懂题干,领会要求;依托文本,把握内容;亮出观点,鉴赏分析。

2.分析、评价类试题。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评价,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它强调阅读与认知的关系,既要通过阅读丰富和深化认知,又要根据自身的认知对作者的观点或文本的重要语句进行分析、评价。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弄清原文结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一定的分析、概括。

3.认识、理解类试题。此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文中某个话题或与文本相关的某一生活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梦碎雅典》文后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用第一人称,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然后再谈理由。要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应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要做到看法明确,举例恰当,表述清楚,言之成理

4.联想、想象类试题。这类试题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谈谈文章给自己认识事物带来的启发。这类试题以文本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文本,要求融入考生自己的感受、体验、观点和认识,是考生自身的认识能力与文本解读能力的完美结合,也是今后试题设置类型的发展趋势

第五篇: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核心题点保温训练12 实用类文本阅读]

训练1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温馨寄语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核心题点主要有三: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做该类题,要认真阅读题干,准确理解筛选的标准。筛选信息一定要全面。为此,要注意那些分散、隐含的信息。必要时可划分层次,分析句子结构。

2.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成功因素题。做该类题,要特别善于从具体材料中提炼人物性格品质,即要有化实为虚的方法能力。人物成功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分析时要全面考虑。

3.探究文本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题。做该类题,要紧扣传主进行。传主是传记的核心所在,先要对传主的人生经历、成绩成就及个性品质有所把握,并且注意传主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因素,看看他(她)从哪些方面对读者有哪些方面的启发;还要结合现实因素探究传主身上的时代特点和价值。组织答案宜按照“观点——理由(分析)——结论”的步骤进行。在分析部分注意“内”“外”结合:既要充分结合传主材料,又要联系现实或结合人生。(2014·永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陈忠实:乡居得静 五谷养人

胡忠伟

陈忠实话少,不会客套,他说话几乎不用形容词,偶尔一两句玩笑话,会逗乐在场所有人。别人拿他开玩笑时,他那张沟壑纵横的脸上,会现出憨厚的一笑。他生活简单、沉静,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创作上;他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对人生的感悟,他可以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灞桥西蒋村。高中毕业之前,陈忠实也谨慎地为自己谋划着未来,他的打算是:上上策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再次是回乡村。遗憾的是当年大学招生名额锐减,他落榜了,军营也对他关了门。于是他便只得归去,时在1962年。陈忠实感到了命运对自己的捉弄。

完完全全当一个农民,陈忠实显然难以接受。好在他对文学怀有强烈的兴趣。缘于此,陈忠实变得沉静起来。水深了才能沉静,而且沉静之中也许还潜藏着波澜大惊。于是,在乡村当教师、当公社干部之余,他把自己埋进了文学创作之中。

1965年初《西安日报》发表了他的散文处女作。1973年陈忠实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以后就每年一部。陈忠实大水深藏,一旦地裂土开,才见其汪与洌。1992年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的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并有高度之议,他流泪了。后来,这部小说果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版本数种,行世百万册之余,为其他众多艺术形式所使用,计有广播、绘画、泥塑、秦腔、话剧、舞剧等,并且被译为日本语、韩国语、越南语。这正是他沉静写作的开花结果。

《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我现在又回到原下祖居的老屋了。老屋是一种心理蕴藏,新房子是在老房子原来的基础上盖成的,也是一种心理因素吧„„获得的是宁静”。在一篇散文中陈忠实这样自陈心迹。这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一种心理状态。宁静,从容,甚至还有一些悠闲。

尽管现在陈忠实已达到“小康”,但他仍保持着先前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他常说:“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陈忠实习惯白天写作,晚上休息。他尊重身体的生物钟,起居有常。写作时,当顺畅地写到一定字数的时候,陈忠实便奖励自己去轻松娱乐一下,要么听秦腔,要么找知己聊天,要么找人“杀”一盘象棋。2000年腊月,陈忠实及一批文艺家应邀去外县采风。晚上休息时,主人问明日何时起来,陈忠实随口说:“睡觉睡到自然醒吧。”第二天,主人求他写字,陈忠实写了这句话,但他没有给主人,也没有依主人的要求写得很大挂在宾馆大堂,而是写了小小一幅,并主张挂在房间里。

有一年“五四”青年节,陈忠实应邀给西安的一些青年谈创作,有读者问他近年为什么没有写小说,他说:“没有写是因为没有感觉,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艺术上没有新的发现,干脆不要写。”此次谈话不久,他写了《日子》等小说,引起很大反响。《日子》写的是底层农民的“日子”,有底层农民生活的悲辛以及对社会的批判;《作家和他的弟弟》写一个作家的农民兄弟的狡猾与愚蠢,可笑与可哀,触及灵魂,滋味复杂。这些小说都写得简洁、含蓄而精到,作家与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是贴近的,而他的目光又是悠远的,有入乎其内的深刻,更有出乎其外的透视与开阔。我想,这与陈忠实近年一直住在乡下而带来的宁静的心态大有关系吧。宁静,才能产生从容和悠远。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忠实主张如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没有艺术上新的发现,就干脆不要写,《日子》等小说的创作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张。

B.陈忠实总是语言幽默诙谐,简单直观,能一语中的地体现人生感悟,如他那“馍蒸到一半,最害怕揭锅盖”的描述就是如此。

C.陈忠实高中毕业前曾谨慎地谋划未来,觉得最好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结果却受到命运的捉弄,只得回到乡村。

D.回乡村后,陈忠实怀有强烈的文学兴趣坚持创作,最终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的推荐,《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

E.2000年腊月陈忠实应邀去外县采风,第二天陈忠实写了张“睡觉睡到自然醒”的条幅送给主人,并主张挂在房间里。答案 AC 解析 B项文中说,“陈忠实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对此文中举了他对人生感悟的一例。D项原文是“接到人民出版社高贤均的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后来的事。E项并非是陈忠实写了条幅送给主人,而是主人求他写字,他写好后也没有给主人。2.结合全文,谈谈第一段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传主陈忠实进行了总体性介绍。介绍了他质朴憨厚沉静的个性、饱经风霜的相貌、简单沉静的生活、一心扑在创作上的文学态度等。②揭示陈忠实能成为杰出作家的内在原因,凸显其对文学的沉静态度与专注之心。③让读者对传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文写传主取得一系列成就作铺垫。

3.陈忠实的人生经历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出身寒门,“命运捉弄”。陈忠实出生在农村,他曾想极力走出乡村,结果考大学落榜,当兵无望,又回归乡村。②沉潜乡间专心写作,初次发表作品。在乡村,陈忠实变得沉静起来,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他的散文、小说初次发表。③《白鹿原》获得巨大成功。长期潜心写作,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受到高度肯定而得以出版,并获得茅盾文学奖,影响很大。④回乡下积蓄创作力量。发表《日子》等小说,反响很大。4.“乡居得静,五谷养人”,这两方面与陈忠实创作成功有关,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角度一:文学创作须沉静。

①文学是沉静者的事业,没有沉静之心,是无法在文学殿堂收获成功的。

②正所谓“静水深沉”,陈忠实就是在“乡居得静”中创作出《白鹿原》并获奖的;这之后,他又回到乡下,避开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力量,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③托尔斯泰静居波良纳乡间数十年,才创作出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曹雪芹晚年静居西山黄叶村,才写出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再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

角度二:文学创作须从生活的“五谷”中汲取养分。

①文学是生活的给予,文学需要从生活中获取养分,没有生活的深厚土壤,文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②陈忠实深知生活的“五谷养人”,所以他才能静居乡下,从民间“采风”,汲取养分并创作出贴近生活的《白鹿原》《日子》等优秀作品。

③施耐庵《水浒传》的成功,是因为他曾参加了元末张士诚的义军;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之所以被誉为“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因为他对法国社会全方位的解读和深刻全面的思考;鲁迅小说的深刻,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是他从家道中落中“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2014·福建师大附中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大师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人,著名文学家。被西方社会誉为除孔夫子外,最广为西方人认识的中国文人。他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化大师。

林语堂说:“我从未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说过讨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也压根儿没有。”

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拿着棍子、石头等简单防御工具,与警察展开了肉搏战。他早年苦练的棒球技术发挥了威力,他投起石头来,又准又狠。围观的群众不断叫好,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弹药”。搏斗中,他的眉头被击中,鲜血直往外冒,周围的人劝他回家休息,他坚决不肯。妻子看见林语堂满身是血地回来了,很是心疼,她不许他再上街。可一不留神,林语堂又偷偷地带了一袋石头出门了。

林语堂在美国留学期间受过胡适的资助。后来胡适任民权同盟北平分会的会长,撰文反对“释放一切政治犯”的主张。林语堂认为他违背了民权同盟的章程,不顾与胡适的私人交情,坚

决赞成将他开除出会。

林语堂的介直感动了陈友仁,1927年他邀请林语堂到汉口的革命政府担任外交部秘书长,地位仅次于陈友仁这个部长,但半年后林语堂即离开了武汉。这六个月,是林语堂一生中惟一的官场生涯。他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一是管自己的事的,一是管人家的事的。前者属于吃植物的,如牛羊;后者属于肉食者,如鹰虎。林语堂说吃植物的不能和吃肉食的在一起共事,于是决定辞官。

林语堂说:“我是农家的儿子,在山里长大,我心思和偏好都简朴。童年时与自然接近,足为我一生智识与道德上的后盾,使我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林语堂是中外闻名的学者,但他的天性中却充满了真稚。

林语堂曾一度心血来潮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只好寄居在朋友家中。妻子非常担忧,每天都重复说:“我们没钱了,我们欠人家钱。”林语堂天性乐观,他说:“我像一个皮球,你把我压在深水里,我还是会浮到水面。你别担心,我写过了不少东西,这支邋遢的笔还可以赚两个钱。”

在上海居住时,幼女林相如七岁生日那天,林语堂一早起来就跑到厨房,用糖霜在蛋糕上写上女儿的名字,高兴得像个小孩子。大家唱“生日快乐”时,他为女儿们甜美的歌声感动不已,流下泪来,他不停地亲着相如,并送给她一元钱。林语堂一家常年在国外生活,但他一直教三个女儿学习中文,亲自为她们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等。一次,林为女儿们讲授唐诗,讲到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时,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诗中的故事,哭得涕泗横流,将书都打湿了。和女儿们一起读《红楼梦》,有时他也哭得眼泪汪汪的。

曾跟随林语堂编撰英汉词典的马骥伸说:“他从不矫饰,极少挑剔;对一切新鲜的人、事、物都充满了纯真的好奇,但大都浅尝辄止,并不耽溺。”

林语堂生活上不拘小节,在宴席上,他弄不清自己的酒杯和邻人的酒杯,经常喝错,看上去常常糊里糊涂。有一次,他和夫人应邀去一个美国朋友家中吃饭,结果弄错了日子,提前一个星期去了,二人知道弄错后还傻傻地一直坐在朋友家的客厅里,朋友的夫人只好马上准备饭食,胡乱给他们做了点吃的。

第一个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中文的是王国维,翻译为“欧穆亚”,此后,“humour”出现多种译法,林语堂译为“幽默”,最终是林的译法普及开来,他也被称作“幽默大师”。在上海,林语堂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他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他在《一夕话》中还写道:“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

1932年底,蔡元培和宋庆龄成立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林语堂和鲁迅都加入其中。后来林语堂办《论语》,做了“幽默大师”,鲁迅不能理解,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

1934年,林语堂和同行意见不和,离开《论语》,另起炉灶,办起了《人间世》。《人间世》走的也是谈幽默的路子,遭到左翼文人的攻击。鲁迅也说幽默文学是“麻醉文学”。林、鲁两人关于翻译究竟应该“信达雅”还是“直译”发生争执,惹得鲁迅十分

不快,林语堂批评鲁迅是“左倾急进主义”,是想“做偶像”。两年之后,林语堂远赴美国,终此一生,就再没有同鲁迅见过面。

1976年3月23日,林语堂病逝于香港,享年八十二岁。

5.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林语堂研制中文打字机,结果没弄成,几乎倾家荡产,作者是要用此事说明文人不能进行科学研究。

B.1925年底,“首都革命”爆发,林语堂和群众一起,同警察搏斗,头部受伤也不在乎,可见林语堂性格中有好斗的天性。

C.林语堂偏好简朴,鄙视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的势利。他在武汉做官六个月,由于受到别人的排挤,他便主动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D.林语堂天性乐观,偏好简朴,生活上不拘小节,从不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外部世界充满纯真好奇。

E.林语堂生活中不时表现得糊里糊涂,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多的心思都用到了做学问上,不关心生活中的小事。答案 DE 解析 A项林语堂研制打字机失败一事意在表明他的乐观。B项说林语堂天性好斗不妥。C项文中没提林语堂做官受到别人排挤。

6.林语堂为人正直耿介,请概括这种性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写讨好当局的文章,不说讨好别人的话。②为了正义同反动警察搏斗。③不顾与胡适的私交,支持开除胡适。④辞官结束官场生涯。(答出三点即可)7.综观全文,请谈谈林语堂在文化方面的贡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是中外闻名的学者。②著作颇丰。③曾编撰英汉词典。④将英文单词“humour”译成“幽默”,最终普及。⑤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提倡幽默文学。(答出三点即可)8.林语堂提倡幽默文学,做了“幽默大师”;鲁迅却强烈反对,他认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是没有幽默可言的,“只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对此你赞成谁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我赞成林语堂在文学上提倡幽默风格,走幽默文学的路子。①生活中总有不顺,幽默实际上是面对挫折的一种乐观精神。②文学作品中有幽默成分,会提升文学的感染力,幽默不等于不爱国。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林语堂的特长在此,没有幽默就没有林语堂。(观点二)我赞成鲁迅的观点,以笔作刀枪回敬敌人。

①革命的作家,应有大视野,不能沉浸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说说笑笑”。②国家**,民族危亡,作家的使命是用文章唤醒人民,幽默的风格效果不好。

③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没有幽默可言,犀利尖刻是有效手段。

下载2014高考语文二轮训练:微专题3.2散文核心知识再回顾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高考语文二轮训练:微专题3.2散文核心知识再回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 第6章 选做题

    选做题 [推荐时间:25分钟=5分钟(语基+默写)+20分钟(两篇选做题)] 一、语言基础知识 1.(2010·重庆)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雪中送炭笑容可鞠 戕......

    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词鉴赏 2008年4月24日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石柔①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训练及答案解析

    语文学习资料 高频考点训练(四) 时间:25分钟分值:100分 每日必练 15分钟限时训练 1.(2013·全国大纲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女红(ɡōnɡ).商埠(fǔ)......

    201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成语和熟语[五篇范文]

    201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成语和熟语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产业要发展,测试需先行,数字电视测试仪器作为数字电视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处于行业的前沿,与......

    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精美哲理散文30篇(二)

    201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精美哲理散文30篇(三) 21、附耳细说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 第5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五)

    小说阅读(五) [推荐时间:40分钟=15分钟(语基+默写)+25分钟(小说)]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角色/掎角之势 ..甲壳/金蝉脱壳 ..B......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 第3章 古诗鉴赏(二)

    古诗鉴赏(二) [推荐时间:30分钟=15分钟(语基+默写)+15分钟(三首古诗)] 一、语言基础知识 1.(2010年张家界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 第3章 古诗鉴赏(一)

    古诗鉴赏(一) [推荐时间:30分钟=15分钟(语基+默写)+15分钟(三首古诗)] 一、语言基础知识 1.(2010·江西)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绚丽(xuàn).B.赦免(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