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提高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模版)
怎样提高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娄烦中学王晓红
文言文,习惯上是指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传承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习中国的民族文化,了解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强调诵读和积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是很多学生的学习障碍。一方面许多学生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自己不愿思考;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依赖参考书或资料。长此以往,在语言的理解上,一出现陌生的文言文,就产生畏难心理,失去了阅读的信心,更谈不上理解课文内容。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诵读,熟悉文本,培养语感
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吸收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领悟文章的文脉,了解文言文遣词造句的一般规律,并深入体会作者形诸文字的内在思想感情。
勤读多背,在背诵中领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基本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诵读培养出来的。然而,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学者观书,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疏通课文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以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效果。此外,诵读要做到忠实于原文,力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思路、读出感情、读出特色。
我在教学《滕王阁序》的时候,就运用了诵读法去组织教学。作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文辞优美,极富艺术感染力,但由于用典较多,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阅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读法进行教学,很可能教师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所以,笔者在引导学生明确句读、理解典故含义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了诵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读准句读、明确内容、赏析名句,并进而体味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所传递的美妙境界。这样,一方面避开了讲读法的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美,感悟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立足文本,营造自由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以文本为基础,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那么,应如何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借助字典、自主阅读课文的习惯
高中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所以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之前,教师不妨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查阅字典,自主阅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地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阅读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预习也可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熟悉课文,走入课文,并进而理解课文,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分析,多引导,多给学生读和感受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的时候,我先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预习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在学生对课文内容逐渐熟悉的前提下,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是怎样展开的”和“孟子如何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让学生诵读课文,回答问题。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因而发言踊跃,说得头头是道。笔者在略作总结之后,要求学生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疑问,这时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古人为什么那么强调人口数量之于国家的重要呢”,对这位敢于质疑的学生,笔者给予了肯定,但笔者并不急于回答他提出的问题,而是把问题交给其他学生,要求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找出答案。这样,在引导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对大胆质疑的行为的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重比较阅读,鼓励自主合作探究
所谓比较阅读是指把相关的作品放到一起来欣赏,比较异同,让学生在对比中熟悉课文,对课文相关内容有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增加文言积累,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存在大量可供比较的文言作品,如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等,教师可将相关的作品放到一起教学,让学生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比较,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熟悉作品,获得对作品更为全面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阿房宫赋》时笔者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在指导学生阅读《阿房宫赋》之后,笔者又让学生阅读了贾谊的《过秦论》,并让学生通过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从不同角度去自主解读秦灭亡的原因,同时借助文本自主品味“赋”与“论”的不同特色。实践证明,运用比较阅读法组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较阅读,可以是课文与课文的比较,也可以是课文与影视作品的比较。现在很多影视作品都是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有一定的文言含量,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如能将其运用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并加以比较,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文言素养。
三、突破文本,注重拓展阅读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仅仅依靠课内的文言文,还远远不够,因此,在平时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即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凭兴趣,自觉、主动地阅读?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推荐故事性较强的阅读篇目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文言离我们这个时代太遥远了;深奥难懂的先秦散文,往往让学生望而生畏,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不妨选择一些古代寓言、传说或传记等故事性较强的文章,例如《聊斋志异》、《世说新语》、《说苑》、《新序》等,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轻轻松松地阅读,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发现,文言其实并非面目可憎,反而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和文言的距离拉近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2)鼓励学生作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教师应鼓励学生作读书笔记,让学生将所读文章中的精彩片断记下来,并运用到作文中去。另外,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总会有自己的体会,所以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让学生写下自己对所读文章的主旨或文中某一方面的感受,并深入阐述,做到读而有感,这样,以读促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实现以写促读的目的。
在教授新教材文言文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文言文仅靠讲,是没有出路的,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从课内到课
外,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由自觉阅读转为自主阅读,并形成能力,养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总之,要想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除了以上一些方法之外同,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多读文言文原著,多积累词语、句式以及文化常识,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而且随着阅读量的扩大,古典文学中优秀的营养就会在学生的思想中积淀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在阅读过程中得以提升!
第二篇:怎样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怎样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八中学魏梅莲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引导、注意启发,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文言文;培养;阅读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教改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学会”,而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语文教学,同样必须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 北师大版”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的比例不小,而且,中考文言文分值占20分左右。可见,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教学,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成绩很重要。
学生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但其共同的一点,是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深究问题的所以然,在深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则要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归纳,要使学生学会善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
一、以重点带一般,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中学文言文篇目的数量随着年级的增高而越来越多,字词句知识越来越丰富。由于反映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词语、典故,学生不熟悉,表达方式与白话文也有较大差异,学生学习时有较大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如果老担心学生不懂,讲课时不厌其烦,大包大揽、详之又详地“灌”,除会增添学生的厌倦情绪外,更严重的是学生的能力被你的“满堂灌”,灌走了。
其实,任何一篇课文,总有个困难与容易、重点与一般的区分,只要我们讲课时,抓住重点、弄清难点、引导得法,很多问题学生是有能力自行解决的。
在《岳阳楼记》(初中第五册)中,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一段文字。这组句子,意思不难理解。但有三项知识需向学生交待:一是“属”的读音、意义;二是“于„„上”;三是“作文”。“属”文中有注音、释义,学生看注解可以自行解决;“于„„上”在此是介词短语,教师稍作提示,学生可说出准确的含义;第三项,这里既是重点,又是阅读文言文时的一个知识点,教师在讲读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古今意义的差异,还要理解与全文的关系。
不同的年级,重点、难点各有不同。第六册《鱼,我所欲也》中有一组这样的句子:“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这几句话,结构基本相同,反反复复,也没有艰深难懂的词,一般的意思,学生尚可理解。但如果不把“向为”的“为”的宾语和“不受”的宾语弄清楚,全句的意思是难以准确表述出来的。因此,在讲读中,须启发学生了解这两个省略了的宾语各是什么。“为”是介词,跟另一个名词组成介宾结构,这个介宾结构是“为礼义”,即上文“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中的那个“礼义”;“不受”的“受”,是个及物动词,跟另一个名词组成动宾结构,这个动宾结构是“受万钟”。学生理解后,就能把整个句子省略了的成分补充起来,成了“向为(礼义)身死而不受(万钟),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这个“为”是动词“做”,“之”是代词,指“不顾礼义的事”。这个分句的重点和难点解决了,其他两个分句就理解了。
抓住重点,带动一般,教师“举一”,学生“反三”,学生学得灵活,自读能力也就逐渐提高了。
二、以提纲作指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知识是零碎而分散的,必须把这些知识归类,使它系统化,让学生有一全面的认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学生年级不同,知识水平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具体做法也不求一致。或在讲完一课后,或在讲完一个单元后,或在一个学段后,要求学生把该掌握的知识,有目的有重点地列成提纲,让学生按提纲要求,把相关的知识分门别类地归在一起,从中找出其规律,特点,使对知识有更全面的认识。
初中文言教材,文言知识很丰富,词性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句式„„等等。有些知识容易掌握,有些知识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然后把它归类,从中认识它的规律性,才能掌握。教师要多举例句,让学生能说出各句中知识点和它的意思。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特点后,以后遇到这类情况,就有判断的依据了。
通过引导,学生不但读懂了课文,而且对课外自读课文的知识归类方法也掌握了。第三 抓背诵,抓识记促能力培养
学生既要识记课文内容,还要记住分析的要点,特别是重点课文的课下注释学生若能记住,就更好了。我们可以让学生将每个课文的重点虚词、一词多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知识归纳整理,进行比较记忆。这样一定能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答题能力。
第三篇:怎样提高中学生的听力能力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听力能力
听、说、读、写是英语教学中四个重要环节。首先是听,听力的重要性不言而明。听不懂,何来交谈?中学学生也包括老师非常注意英语语法、基础知识与阅读训练,而忽视了听力,这样造成现在的好多学生听不懂,甚至上课也觉得吃力。那么到底怎样来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呢?在此,我谈谈我的看法:
一、首先从思想上解放我们师生,重视英语听力,同时也要克服听不懂的思想包袱。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只要我们有条件,准备一些听力材料,每天抽空10~20分钟来听听英语,模拟其中的语音语调,坚持下去,效果会慢慢出来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一位外籍老师来,哪怕是讲座也行。但是目前对学生真正有压力的还是中考。许多学生一旦进行考试,就无形增加压力,而抑制他们的听力能力。这时我们需要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怎样让他们轻松上阵,减轻恐惧心理,给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因此每次考试之前,我们给他们放点音乐来减轻压力。另外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有让他们知道怎样来听。如果碰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或这个句子暂时听不出,就让他们放过去,继续听下去,也许这些单词和句子对问题不会有影响。
二、改变传统的单词记忆方法
我们记单词的方式都是传统的,单纯地通过书面拼写来记单词。当然这种记单词的方法无可厚非,但要想该单词在听力中也能听出,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方式来尝试。可以先看后听。因为很多单词学生书面形式非常熟悉,在语法、阅读等书写方面考试中绝对不会轻易失分,但一旦形式转变为听力,很多学生就会对此很陌生了,想了老半天也想不出来,以至影响其它内容。因此在记住书面拼写的同时,听音跟读乃至反复朗读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保证了读音正确,另一方面可以听熟单词。记忆“听力词汇”就是记住单词的发音及其相对词义,就是听熟单词,不仅仅是记住书面拼写。
三、利用中学英语教材作为听力材料,进行精听与泛听
中学英语课本每个单元都有对话与阅读课文。我们时时可以利用这些原材料进行听力训练,而且这些课文的朗读磁带都非常标准。语音、语调都相当接近地道英语。首先我们好好利用每个单元的对话,在讲对话之前,我们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带着我们课前设置的问题,听这段对话,然后回答。这个要求只要学生进行泛听,也就是说,听出与问题相关的东西就够了。至此我们英语中的精听与泛听都有其优点,精听可以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提高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在做听写和细节题时,可以提高正确率。通过泛听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还能有助于提高语音、语调,熟悉连续、失暴、缩略等等。
所以我们平时好好利用手头的材料进行精听与泛听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听力材料要多样化
对于学生来说,某些他们熟悉的材料可能听起来较为容易,但不熟悉或不感兴趣的材料,他们听起来就困难得多。但一般听力测试中经常考查的特殊信息,有时间(时间点和时间段)、频率、地点或场所、人物、原因、目的、结果、所属、数量、价格、判定、比较和筛选等。
它们的内容涉及到谈论平常的事、人与人的关系,谈谈人的工作、做事情的目的等。相对内容不是单一的,所以我们平时也应该尽量多选不同的听力题材让学生逐个适应。例如有的同学喜欢有关政治,有的喜欢体育、娱乐,而有的喜欢科技。我们不能单靠我们老师喜欢什么也同样让学生听什么样的内容,如果这样,只能事倍功半。因为不同题材与体裁的选词、语调、语速都有差异。比如:学校生活和环境保护在英语选词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题材与体裁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适宜不同的语音、语调和语速,而且他们心理也很稳定。
五、重视朗读,注意个别英美发音与拼写的差别
学生进行朗读或对话表演还比较有兴趣,也比较积极。毕业班的学生就截然不同了。他们只要求语法练习、阅读练习而基本上忽视了朗读练习。其实朗读就听力而言有很多益处。1)朗读是一种潜在的听力训练,经常朗读可以提高听力水平。2)朗读时若能正确处理好连读、失暴、缩略、弱音、语音语调等的变化,多次反复之后,听觉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些问题。
六、注意听的技巧,习惯于听后的重复模仿
有些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并不突出,但前面的听力部分做的相当理想。这与他们平时的听力能力有关,当然与他们的听力技巧也有关。一篇文章后常有2-4个题,在我们听之前,首先有十几秒钟给他们通读一遍。这时要快速、静心地记住这几个问题,同时看问题时,我们也能先猜一下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以便心中有个数。然后带着这几个问题去听。在听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边听边记(尤其是一些数字),有针对性地听取与问题有关的题材、关键词,有些与题目无关的东西一时听不出来,别紧张,还有第二遍,也许他们与问题无关。这就是所谓的跳听,做到有的放矢。当然个别题目需整体理解,不是靠一两个句子就能够解决的,这需要全听。
如今英语的作用越显要,作为一种交流工具,首先要理解别人的话。那么听是第一关。听懂了就会大胆地张口说出他要想讲的话,学有所用。作为老师,我门没有理由不重视英语听力,而且要想办法使学生的听力水平提高。
第四篇:中学生怎样提高写作技巧
中学生怎样提高写作技巧
中学生在积累学习写作技巧的同时,必须首先向生活学习。中学生只有勤于观察生活,深入体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技巧真正得到提高。这样的作文才不会脱离实际,没有灵魂!
经常写作的人基本上都知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就是写作的源泉,那么,中学生应该如何在平时的生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呢?中学生怎样能够在写作文的时候能够获得更高的分数呢?其实,只要中学生用心观查就会发现,丰富多采的大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生活,为中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中学生在积累学习写作技巧的同时,必须首先向生活学习。中学生只有勤于观察生活,深入体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技巧真正得到提高。这样的作文才不会脱离实际,没有灵魂!
除了要观察生活之外,中学生还需要大量阅读优秀的文章,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一般来说,优秀的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程度都较高,其写作技巧往往是娴熟而又富于创造性。这对于中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
中学生在多读优秀的文章的时候,大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表达写作的思想内容以及写作方式,看作者是运用哪些方式来表现思想内容,实现写作意图的,并且分析这些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及其所取得的写作效果。在此基础上,中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还应结合实际进一步思考,看哪些手法可以借鉴,经过改造为我所用。这样,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自己的写作技巧,自然会有所提高。
经常练笔也中学生提高写作的技巧之一,中学生多写作才能熟,熟才能生巧,这是不可更易的规律,任何企图改变或超越这一规律的人,那么他永远也掌握不了写作技巧,永远也写不出好文章。中学生们只有经常写,反复写,才可能在写作上获得更大的进步。文章的质量才能够不断的提高。
中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了以上的写作技巧之外,中学生们还应该知道,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写作也是一样的,所以,高水平的文章是需要磨练的。需要中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
中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对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否定写作技巧在写作中的客观作用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但是,中学生也不能把技巧绝对化,走到唯技巧论的极端。因为,决定文章价值的主要因素,还是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脱离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文章的审美价值乃至艺术性,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一点,尤其应该引起中学生的重视。
第五篇: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先说积累。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的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的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要着就是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都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
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实词的意义。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却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由于词义演变的缘故。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同上)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就会掌握得越来越多了。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
掌握虚词的用法。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2001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20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
把握文言句式。文言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我们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2001年《考试说明》规定此项在2001年高考中不设试题。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还可作为复习内容。
判断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判断词“是”,而文言文中主要借助与“者”和“也”,也可单独使用“者”或单独使用“也”,甚至两者全省略,如“刘备,天下枭雄”,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此外,文言文中还可以用“为”、“乃”、“即”、“固”、“诚”等词来表示判断。当然,文言文中有时也用“是”来表示判断,如“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被动词“被”,而文言文中表达被动的形式较多,主要有下列几种:(1)借助“见”“于”“见„„于”来表示。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等。(2)借助“为”“为„„所”来表示。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羸兵为人马所蹈藉”等。(3)借助于“受”来表示。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等。(4)从语境本身来判断,这是被动句式中最难的一种,必须根据上下文来断定。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句中的“举”即表被动,是说“函谷关被攻占了”;又如“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谋攻》)句中的“杀”字表被动,是说“(攻城的)士兵被杀了三分之一,可是城还是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难啊”。
倒置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运用很少,但在文言文中却十分普遍。主要有:(1)主谓倒置,一般为强调谓语,将谓语放到前边,如“小人哉,樊须也!”(《论语》)(2)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该宾语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该宾语也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的前边,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吞舟是漏。”(《与陈伯之书》)(3)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一般为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情况。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4)介词结构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在动词前边的做状语,在动词后边的做补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明明在动词的后边,翻译的时候却必须做妆与。如“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必须译成“向孙将军求救”,而不能说成“求救向孙将军”。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难点,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十分普遍,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它可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还可以省略介词等。
以上诸多现象把握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把这些知识在阅读实践中自如地运用。如2000年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该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试与学过的课文做比较:A项的“省”,读xǐng,作“探望”,今天仍保留着这个义项,如“省亲”。B项的“审”,课内出现过多次,如《促织》:“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审”为“详细,周详”);又如《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审”为“观察,考察”。而《归去来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中的“审”字也作“了解,知道”讲。D项的“信”作“信使”在《孔雀东南飞》中也早已见过:“自可断来信。”此处似乎并不难判断。C项的错误比较明显,“取樵”是个动宾结构,“樵”是“取”的宾语,是名词,当“柴禾”讲,不能理解为“打柴”。
文言的词语和句法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平时注意,到高三时大约只需花一天的时间,便可总结出来。但是还是有人觉得文言文阅读水平不高,那是因为或时间花得不够,或时间花得不是地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言文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章,知识便可转化为能力,就会举一反三,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也就会提高得很快;相反,平时不好好学习课文,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那么,十个有十个是不会成功的。(原载《中国考试》2000年11月号)测试要点
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词的古今异义 1.按 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拜 拜为上卿(《廉蔺列传》()3.比 比至南郡(《赤壁之战》()4.鄙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5.辟 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6.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7.参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劝学》)()8.池 池非不深也(《孟子》)()9.次 秦伯素服郊次(《崤之战》)()10.存 而公子亲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11.除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12.第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与妻书》)()13.董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涉江》)()14.都 中有都柱(《张衡传》)()15.伐 此五霸之伐也(《信》)()16.泛 大命将泛(《论积贮疏》)()17.放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谭嗣同》)()18.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19.管 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崤》)()20.害 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21.会 会宾客大宴(《口技》)()22.藉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赤壁之战》)()
23.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4.景 承天景命(《谏太宗十思疏》)()25.戾 鸢飞戾天者(《与朱元思书》)()26.廉 其行廉(《屈原列传》)()
27.令 便言多令才(《孔雀东南飞》)()28.略 秦进兵略地(《荆轲刺秦王》)()29.冒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活板》)()30.逆 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孔》)()31.迁 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再迁为太史令(《张》)()32.适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33.穷 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34.渠 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35.如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指南录后序》)()36.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37.速 始速祸焉(《六国论》)()38.特 特示故人耳(《记王忠肃公翱事》)()39.信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40.向 向吾不为斯役(《捕蛇者说》)()41.谢 多谢后世人(《孔》()42.寻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43.坐 何坐?坐盗(《宴子使楚》)()
停车坐爱枫林晚(《山行》)()44.严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45.再 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46.走 双兔傍地走(《木兰诗》)()47.奏 项如奉璧奏秦王(《廉》)()48.卒 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49.正 妙尽璇机之正(《张衡传》)()50.章 黑质而白章(《捕》)()51.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52.初一 初一交战(《赤》)()53.地方 地方数千里(《赤》)()54.非常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55.风流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56.故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57.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58.具体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59.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60.慷慨 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柳敬亭传》)()61.可怜 可怜体无比(《孔》)()62.结束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63.经纶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与朱元思书》)()64.其次 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狱中杂记》)()65.其实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宴子使楚》)()66. 首领 令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67.无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68.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69.因为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70.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二)一词多义 1. 乘
(1)公与之乘(《曹刿论战》)()(2)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3)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触龙说赵太后》)()(5)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崤之战》)()(6)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2. 除
(1)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信陵君窃符救赵》)()(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
(3)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3.从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廉》)()(4)樊哙从良坐(《鸿》)()(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4.辞
(1)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3)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公辞焉。(《崤》)()(4)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5)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6)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5.道
(1)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赤》)()(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5)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6)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赤》)()6.发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2)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4)使人发书至赵王(《廉》)()
(5)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促织》)()(6)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7)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8)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7.奉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荆》)()(2)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鸿》)()(3)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崤》)()(4)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赤》)()(5)何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孟子》)()(6)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7)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龙说赵太后》)()8.举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6)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7)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察今》)()(8)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孟子》)9.见
(1)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往纳谏》)()(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鸿》)()(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5)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6)图穷而匕首见(《荆》)()10.信(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
(2)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3)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4)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5)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6)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孔》)()(7)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三)通假字和古今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2.召有司案图(《廉》)()3.张良处,要项伯(《鸿》)()4.堕军实而长寇仇(《崤之战》)()5.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6.被明月兮珮宝璐(《涉江》)()7.颁白者不负担于道路矣(《孟子》)()8.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促织》)()9.技盖至此乎?(《庖》)()
10.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11.甚矣,女之不惠。(《愚公移山》)()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13.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1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1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16.“离骚”者,犹离忧也。(《屈》)()17.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1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19.文王之辟风雨也(《崤之战》)()20.五万兵难卒合(《赤》)()21.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2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23.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2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5.图穷而匕首见(《荆》)()26.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27.天下云集,赢粮而景丛。(《过秦论》)()28.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29.汝识之乎?(《石》)()3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的活用
(1)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3)范增数目项王(《鸿》)()(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6)遂墨以葬文公(《崤》)()(7)序八州而朝同列(《过》)()
(8)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10)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1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1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2. 动词的活用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2)外连衡而斗诸侯(《过》)()
(3)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4)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崤》)()(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6)文嬴请三帅(《崤》)()3. 形容词的活用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2)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赤》)()(3)斫其正,养其旁条。(《病梅馆记》)()(4)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5)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谋攻》)()(6)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7)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8)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
文言实词参考答案
(一)词的古今异义 1.按 查究
5.辟 征召
9.次 停驻
13.董 正
17.放 被委任
21.会 适逢
25.戾 到达
29.冒 涂盖
33.穷 不得志
37.速 招致
41.谢 劝告
45.再 两次
49.正 道理
53.地方 土地纵横 57.交通 彼此相连 61.可怜 可爱
65.其实 它的果实 69.因为 于是写了
(二)一词多义 1.乘
(1)驾,坐
(5)“四”的代称
2.除
(1)台阶
3.从
(1)听从,顺从
(5)堂房亲属
4.辞
(1)文辞,词句
(5)口实
5.道
(1)赶路,取道
(5)治国之道之人 6.发
(1)出发
(5)打开
7.奉
(1)捧着
(5)侍奉,侍候
8.举
(1)拿着
(5)攻下,占领
2.拜 授官
3.比 等到
4.鄙 边远之地6.病 困苦不堪 7.参 检查
8.池 护城河10.存 慰问,抚恤
11.除 被任命,授官
12.第 但,只 14.都 大
15.伐 功业
16.泛 覆灭18.顾 拜访,看望 19.管 钥匙
20.害 嫉妒 22.藉 践踏 23.间 参与
24.景 大26.廉 方正 27.令 美好
28.略 夺取30.逆 预料 31.迁 放逐 /调任,提升
32.适34.渠 他 35.如 往,到
36.微 无,没有38.特 只,不过 39.信 实在,确实
40.向 以前42.寻 不久 43.坐 犯„„罪 / 因为
44.严 尊重46.走 跑 47.奏 呈献
48.卒 最终,终于50.章 花纹 51.卑鄙 出身低微
52.初一 刚开始 54.非常 意外事故 55.风流 繁华景象
56.故事 旧事 58.具体 形体齐备 59.绝境 与外界隔绝之地 60.慷慨 感慨叹息,意气昂扬 62.结束 整好装束 63.经纶 策划,治理
64.其次 第二等 66.首领 头颅 67.无论 更不用说
68.牺牲 祭祀用的牲畜 70.中间 其中夹(2)登(3)趁着,凭借
(4)四马一车为一乘(6)趁着,凭借(2)清除,去掉(3)清理,整治
(4)拜官,任职(2)带领,率领(3)跟随
(4)挨着,依傍(6)同“纵”,合纵(2)致辞,说话(3)推辞,辞掉
(4)责备,审讯(6)告别(2)学说,主张(3)治国之道
(4)道理,规律(6)赶路,取道(2)派遣,派出(3)发生,发出
(4)发送(6)发动(7)抒发
(8)点燃(2)进献(3)机遇,送给
(4)遵奉,遵照(6)供给,供养(7)俸禄(2)提出,举出(3)发动
(4)被举用(6)尽,完(7)做
(8)全,都
9.见
(1)拜见,谒见
(2)赵见,接见(3)会见,见面
(4)被(5)第一人称“我”(6)出现10.信
(1)诚实
(2)确实,实在(3)相信
(4)信物,凭证(5)送信的人
(6)任意,随便(7)通“伸”
(三)通假字和古今字 1.不 否
2.案 按 3.要 邀
4.堕 隳5.得 德
6.珮 披 7.颁 斑
8.裁 才9.盖 何
10.曷 何 11.惠 慧
12.生 性13.邪 耶
14.蚤 早 15.郤 隙
16.离 罹17.罢 疲
18.畔 叛 19.辟 避
20.卒 猝21.莫 暮
22.有 又 23.禽 擒
24.受 授25.见 现
26.厌 餍 27.景 影
28.直 值29.识 志
30.知 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1)花 开花
(2)事 侍奉(3)目 用眼睛看
(4)族 族灭(5)声 伸张
(6)墨 穿黑衣(7)序 使„„序,统制
(8)利 以„„为利(9)鉴 以„„为借鉴
(10)函 用匣子(11)舟 乘舟
(12)日、月 天天、月月2.动词活用
(1)出、入 出产的、收入的(2)斗 使„„争斗(3)走 使„„逃跑(4)勤 使„„劳苦(5)哀 为„„哀
(6)请 为„„请求3.形容词活用
(1)小、大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2)轻锐 轻装的队伍、精锐的队伍(3)正 正枝(4)明 表明(5)全 使„„完整
(6)怪 觉得奇怪(7)奇 感到奇怪
(8)迟 以为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