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论文大纲

时间:2019-05-13 10:3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论文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论文大纲》。

第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论文大纲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

一、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概念

相关理论分析

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

传统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概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产生的背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现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特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阶段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金筹集

报销比例和逐级转诊手续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状分析

新型农村医疗存在的问题

。。。。。。发展障碍

六、国外农民医保模式

免费医疗保障

商业医疗保险

社区合作医疗保障

社会医疗保险

七、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第二篇: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论文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截至2009年年底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农村居民。“新农合”自从实施以来,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了许多弊端。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概述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提出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已表明,在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200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2003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意见》指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lO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地开始推行。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容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原则

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原则。合作医疗资金由政府、集体、农民三方负担,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按时足额缴纳合作医疗经费;乡(镇)、村集体给予资金扶持;中央和地区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平衡的原则,既保证这项制度持续有效运行,又使农民能够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原则。

(3)筹集标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个人每年缴费标准不应低于10元,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相应提高缴费标准。乡镇企业职工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适当扶持。扶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类型、出资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财政每年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资助不低于人均10元,具体补助标准和负担比例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1)政府支持

政府的作用在早期主要是制定合作医疗的发展政策、宣传和发动群众。

由于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所以,给予合作医疗一定的资金支持是政府的一种责任。在实践中也大多以村为单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举办。

(2)集体扶持

农民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对象,不像城镇职工那样有可以归属的工作单位,因此,他们只有依靠最基层的集体组织——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承担着国家和政府管理农村和农民事务的绝大部分职能,故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也同样离不开农村集体组织的扶持。这种扶持不仅仅是在操作层面上,而且还包含一定的经济支持。

(3)自愿参加

自愿参加的原则考虑到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自主权,合作医疗的实施主要靠政府的宣传和动员,让农民充分了解合作医疗的政策和可能带来的福利,在此基础上让农民自主选择。

(4)具有互助共济的合作保险性

农民以户为单位参加合作医疗,交纳的费用和享受的补偿不是完全对等的,村办村管或乡办乡管的合作医疗实现了特定区域内的参加者之闻的相互共济,具有一定的费用分担、风险共担、互助互济等合作保险的特性。

1.3.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新 从制度设计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以往在农村实施过的历次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承担主要筹资责任

对合作医疗,中央政府在以往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中,都强调要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和民主监督,但对政府的经济责任从未做出规定,以往的农村合作医疗主要由村集体和农民承担筹资责任,政府财政一般不予直接支持。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衰减,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主要依靠农村集体和农民为主进行筹资就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开放后历次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努力均归于失败的教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有效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先要在合作医疗的筹资制度的设计方面有创新。2002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规定“实行农民个人缴纳、集体扶持和国家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并明确指出,从2003 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给予lO元的补助资金,地方财政的补助每人每年不低于lO元钱,农民也出lO元钱。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中成为筹资主体之一,并且承担主要的筹资责任。

(2)目标主要是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

与以往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以保“小病”为主不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内容之一是大病统筹.基于近年来农户因无力负担大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从现实需要的紧迫性出发,政府明确规定实行大病统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实际上表明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遏制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将大病统筹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目标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政府是组织制度实施的主体

以往农村合作医疗由村集体和农民筹建,其主要形式是“村办村管”、“村办乡管”和“乡村联办”,乡(镇)及其以上政府不承担合作医疗制度的组织、发动和管理的责任,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由政府推动。省及省以下的政府部门都设立了管理机构或经办机构,这些机构的人员和办公经费需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就使得组织和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内容之一,政府成为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政府系统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它的动员力量和组织力量在推行新制度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要求,政府还承担着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措主要资金来源的重要责任,而且地方政府的筹资责任有下限而无上限,农民和中央政府的筹资水平有明确标准,从而在农民筹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筹资责任。这样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力度事实上成为考核

地方执政绩效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具有推动和实施该制度的积极性。(4)制度实施以县(市)为单位

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上是在一个行政村的范围内或乡镇范围内统筹医疗资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以行政村和乡镇为界。新型农村合给予lO元的补助资金,地方财政的补助每人每年不低于lO元钱,农民也出lO元钱。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中成为筹资主体之一,并且承担主要的筹资责任。

(2)目标主要是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

与以往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以保“小病”为主不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内容之一是大病统筹.基于近年来农户因无力负担大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从现实需要的紧迫性出发,政府明确规定实行大病统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实际上表明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遏制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将大病统筹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目标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政府是组织制度实施的主体

以往农村合作医疗由村集体和农民筹建,其主要形式是“村办村管”、“村办乡管”和“乡村联办”,乡(镇)及其以上政府不承担合作医疗制度的组织、发动和管理的责任,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由政府推动。省及省以下的政府部门都设立了管理机构或经办机构,这些机构的人员和办公经费需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就使得组织和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内容之一,政府成为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政府系统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它的动员力量和组织力量在推行新制度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要求,政府还承担着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措主要资金来源的重要责任,而且地方政府的筹资责任有下限而无上限,农民和中央政府的筹资水平有明确标准,从而在农民筹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筹资责任。这样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力度事实上成为考核

地方执政绩效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具有推动和实施该制度的积极性。(4)制度实施以县(市)为单位

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上是在一个行政村的范围内或乡镇范围内统筹医疗资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以行政村和乡镇为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即使在起步阶段以乡(镇)统筹的,也要逐步向以县(市)统筹过渡。与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县一级,打破了乡村界限。通过在更大范围的农民群体共同筹资和县级财政支持,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从而为实现“大病统筹”的政策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5)制度设计上考虑到相关政策的协调

任何一顼制度的顺利实施都需要有协调的制度环境,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常常在执行中遇到政策冲突,例如在过去曾经将合作医疗筹资列为农民不合理负担而予以限制,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改革开放以后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难以奏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考虑到了与相关政簧的协调性问题,在政策上明确了“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交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从而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般性分析

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目前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分别把“新农合”制度归入社会保险体系、社会救济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持前两种观点者较多。目前官方没有明确的划分,但从官方对“新农合”的定义来看,侧重于社会救济方面。从“新农合”制度建立的初衷和目的而言,是国家试图通过借助社会保险的形式,实现居民的互助共济,“新农合”应该归类于农村社会救济体系。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相比,实施“新农合”是国家从农村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出发作出的一项决策,这种政策同时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而言,还无法做到将13亿人口全部纳入国家城镇医疗保障体系,故政府借鉴了保险业的运作模式,通过“大数法则”让农民缴纳一定的经费,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2.2 “新农合”制度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

关于逆向选择问题,目前国内专家的观点普遍比较一致,都认为在“新农合”的参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新农合”实行农民自愿参与原则,即农民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山东大学刘雅静在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问题时认为,由于人们健康水平不同,不同人群面临的疾病风险不同,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必然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即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合作医疗的潜在参加人基于“理性经济人”的特性,老、弱、病、残者都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因为他们受益的概率更高;年轻健康者因其受益可能性较低,因而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如果任其自愿选择必然是大量健康者不参加,而参加者多为体弱多病者,也就是参保农民都要比未参保农民的身体状况差,长久来看,“新农合”基金必然难以为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2008年9月30日,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已达2729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8.14亿,参合率为91.5%,提前两年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截至2009年年底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农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防止农民因病致贫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3.1 农民参合积极性低,自我保健意识薄弱

在2003年的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之前我国曾有过两次重建合作医疗的高潮,但都由于投入太少和基层的应付性行为等原因而终于失败。这几起几落的重建工作给农民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极大的打击了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心。首先,原有合作医疗制度无政府参与,集体“空壳”使得农民全盘出资,报销=自费,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参与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其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的“起报点”、“最高补偿限额”、“报销比例”、“转诊程序”等词,短时期内农民无法充分理解,以致大部分农民都处于观望状态。再次,农民对合作医疗制度的期望过高,“大病统筹”原则使大多数住院人得不到多少实惠,这也让农民参合积极性大大受挫。最后,大部分农民缺乏风险意识,自我保健观念薄弱。他们存在着“小病能扛,大病没那容易恰巧碰到我”的侥幸心理,不想没病先交钱,尤其年轻人是最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的。

3.2 缺乏有力监督,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有限,长期以来缺乏民主监督的主动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缺乏配套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支撑,对服务提供者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缺乏高效制约能力,各种侵蚀问题难以避免。即使大多数地区设置了监督机构,也由于监督模式单一且极不固定等问题成效不大。另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投诉及仲裁机制,医疗纠纷解决渠道有待加强。

3.3 管理成本过高,农民压力增大

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县为单位统一审核报销,统筹层次表面上很低,可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健康状况差异又大,县政府的组织管理能力跟不上,管理成本偏高。另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县设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在乡镇成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机构人员和办公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极大地增加了县乡政府的财政负担,为了减轻压力,许多县乡政府将部分费用转嫁给卫生机构,而最终又将被循环转嫁给患者。

3.4 资金投入不足,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据统计,2004年城镇人口约为3.97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为8.66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0.7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前者是后者的13倍。我国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危房率达3316%,需要改造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达70%,60%的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医疗设备,一些村级诊所只有诸如高压消毒锅、听诊器、血压计等最基础的医疗器械。尽管近几年上级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保健需要,从而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

3.5 缺乏合理的人才机制,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因为资金不足,条件差,工资低而无法引进专业卫生人才,没有合理的人才机制,人才来了也留不住。根据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6%,大专学历人员17.1%,中专学历人员59.5%,高中以下学历人员21.8%,以上数据反映出中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是高学历人才奇缺,卫生人员素质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及对策

4.1 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制度有效实施 为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畅运作,国家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各地政府也应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规范性文件。只有在管理上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经办机构和参合患者才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

原农村合作医疗依赖于个人和集体,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集体、个人三方合作,这体现了以政府为主导个人自助共济的原则。农民基于对政府的信任才会有积极性,因此,要加大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诚信服务、取信于民,保障农民的知情权,让农民真正感受到政府以民为本,积极参合。

4.3 完善基金筹措机制,减轻农民负担

合理的筹资机制实质就是明确政府、集体、个人三方的责任和义务。在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收支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自主自愿,确定所需筹资额,并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户交纳额度。

首先,政府在将医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建立相对独立的农村合作医疗专项预算资金。其次,政府补助的基金要先到位,“即由地方财政先将合作医疗的补助金筹齐,然后中央财政注入补助金,再凭着已经到位的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收缴个人负担部分,让农民感觉到真实可靠”。最后,强调投入机制的多元化,国家通过税收杠杆,鼓励企业、社团等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财产捐助,还可以考虑发行彩券充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金,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广开筹资渠道。

4.4 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社会化程度

“小政府,大社会”是中国改革过程中正在努力的方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必然需要按照这一原则来构筑自己的运作和监督机制。如成立有农民参加的监督小组,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过程的监督,并且保证实施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定期公告相关信息。让农民代表在选择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鼓励各种社会公共组织和其他服务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作过程,这样可以节约运行成本并且提高运作的效率,调动民众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激情。同时,由于承担有关实施任务的非政府团体或组织有着其自身的利益,从而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和多部门的密切配合,在方案的设计中也要兼顾各方利益,力争用经济手段来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化。

第三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综述

筹资问题

资金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赵丕和李学军认为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困境在于多方博弈.认为“地方套中央的钱”,农民想赚中央政府的钱。并指出,需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以及卫生扶贫、卫生支农的力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措施来解决问题。但是,这些解决办法都只是一些象征性的措施,并不是实质的解决办法。

世界银行(1993)年在《投资与健康》的年报中明确指出,政府要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进行投资和管理。政府加大对医疗行业的投入,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但今天的医疗事业,出现诸多问题,政府的管理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世界银行2006年指出,中国实施的新农合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不如:保大病,会引发逆向选择。因此,世界银行建议,提高补偿水平,降低供付比例,保大病的同时,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权利。

G布罗姆(2002)提出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并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道路:富裕地区可以利用当地有利的资源支持当地医疗事业发展,贫困地区的合作医疗制度可以通过上级政府转移财政来支持。这一解决合作医疗制度的方法,并不能长久维持这一制度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的合作医疗制度。

Jutting(2003)提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三个主体:参加合作医疗的成员、合作医疗组织、医疗服务机构。三者形成合作医疗制度的分析框架。他认为,合作医疗组织要可持续发展,就要求这一医疗合作组织具有非营利性特征,避免选择和道德风险,并保持资金平衡。但在文中并没有详细具体阐明如何防御避免选择和道德风险,也没有说明如何保持资金平衡。

第四篇: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摘要: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贫困医疗卫生农民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概述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提出

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已表明,在我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2002年lO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2003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意见》指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lO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地开始推行。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容

1.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减轻农民因

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1.2.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原则

自愿参加,多方筹资原则。合作医疗资金由政府、集体、农民三方负担,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按时足额缴纳合作医疗经费;乡(镇)、村集体给予资金扶持;中央和地区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平衡的原则,既保证这项制度持续有效运行,又使农民能够享有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原则。

1.2.3筹集标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农民个人每年缴费标准不应低于10元,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相应提高缴费标准。乡镇企业职工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适当扶持。扶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类型、出资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确定,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资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地区财政每年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资助不低于人均10元,具体补助标准和负担比例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

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1.3.1政府支持

政府的作用在早期主要是制定合作医疗的发展政策、宣传和发动群众。

由于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所以,给予合作医疗一定的资金支持是政府的一种责任。在实践中也大多以村为单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举办。

1.3.2集体扶持

农民作为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对象,不像城镇职工那样有可以归属的工作单位,因此,他们只有依靠最基层的集体组织——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民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承担着国家和政府管理农村和农民事务的绝大部分职能,故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也同

样离不开农村集体组织的扶持。这种扶持不仅仅是在操作层面上,而且还包含一定的经济支持。

1.3.3自愿参加

自愿参加的原则考虑到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自主权,合作医疗的实施主要靠政府的宣传和动员,让农民充分了解合作医疗的政策和可能带来的福利,在此基础上让农民自主选择。

1.3.4具有互助共济的合作保险性

农民以户为单位参加合作医疗,交纳的费用和享受的补偿不是完全对等的,村办村管或乡办乡管的合作医疗实现了特定区域内的参加者之闻的相互共济,具有一定的费用分担、风险共担、互助互济等合作保险的特性。

1.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新

从制度设计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以往在农村实施过的历次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4.1政府承担主要筹资责任

对合作医疗,中央政府在以往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中,都强调要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和民主监督,但对政府的经济责任从未做出规定,以往的农村合作医疗主要由村集体和农民承担筹资责任,政府财政一般不予直接支持。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衰减,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主要依靠农村集体和农民为主进行筹资就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开放后历次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努力均归于失败的教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有效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首先要在合作医疗的筹资制度的设计方面有创新。2002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规定“实行农民个人缴纳、集体扶持和国家补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并明确指出,从2003 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每年给予lO元的补助资金,地方财政的补助每人每年不低于lO元钱,农民也出lO元钱。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中成为筹资主体之一,并且承担主要的筹资责任。

1.4.2目标主要是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

与以往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以保“小病”为主不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内容之一是大病统筹.基于近年来农户因无力负担大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从现实需要的紧迫性出发,政府明确规定实行大病统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实际上表明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遏制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将大病统筹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目标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4.3政府是组织制度实施的主体

以往农村合作医疗由村集体和农民筹建,其主要形式是“村办村管”、“村办乡管”和“乡村联办”,乡(镇)及其以上政府不承担合作医疗制度的组织、发动和管理的责任,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由政府推动。省及省以下的政府部门都设立了管理机构或经办机构,这些机构的人员和办公经费需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就使得组织和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内容之一,政府成为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政府系统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它的动员力量和组织力量在推行新制度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要求,政府还承担着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措主要资金来源的重要责任,而且地方政府的筹资责任有下限而无上限,农民和中央政府的筹资水平有明确标准,从而在农民筹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筹资责任。这样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力度事实上成为考核

地方执政绩效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具有推动和实施该制度的积极性。

(4)制度实施以县(市)为单位

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上是在一个行政村的范围内或乡镇范围内统筹医疗资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以行政村和乡镇为界。新型农村合给予lO元的补助资金,地方财政的补助每人每年不低于lO元钱,农民也出lO元钱。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中成为筹资主体之一,并且承担主要的筹资责任。

(2)目标主要是减轻农民的大病经济负担

与以往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以保“小病”为主不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内容之一是大病统筹.基于近年来农户因无力负担大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从现实需要的紧迫性出发,政府明确规定实行大病统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实际上表明减轻农民的大病经

济负担、遏制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将大病统筹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目标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政府是组织制度实施的主体

以往农村合作医疗由村集体和农民筹建,其主要形式是“村办村管”、“村办乡管”和“乡村联办”,乡(镇)及其以上政府不承担合作医疗制度的组织、发动和管理的责任,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则由政府推动。省及省以下的政府部门都设立了管理机构或经办机构,这些机构的人员和办公经费需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就使得组织和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为政府日常工作的内容之一,政府成为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体。政府系统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它的动员力量和组织力量在推行新制度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要求,政府还承担着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措主要资金来源的重要责任,而且地方政府的筹资责任有下限而无上限,农民和中央政府的筹资水平有明确标准,从而在农民筹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主要筹资责任。这样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力度事实上成为考核

地方执政绩效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具有推动和实施该制度的积极性。

(4)制度实施以县(市)为单位

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上是在一个行政村的范围内或乡镇范围内统筹医疗资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以行政村和乡镇为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即使在起步阶段以乡(镇)统筹的,也要逐步向以县(市)统筹过渡。与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县一级,打破了乡村界限。通过在更大范围的农民群体共同筹资和县级财政支持,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从而为实现“大病统筹”的政策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5)制度设计上考虑到相关政策的协调

任何一顼制度的顺利实施都需要有协调的制度环境,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常常在执行中遇到政策冲突,例如在过去曾经将合作医疗筹资列为农民不合理负担而予以限制,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改革开放以后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难以奏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考虑到了与相关政簧的协调性问题,在政策上明确了“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交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从而使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五篇: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摘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广大农民的健康和利益密切相关,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可持续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截至2009年年底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农村居民。“新农合”自从实施以来,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了许多弊端。现将近年来相关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观点作一综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般性分析

1.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定性,目前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分别把“新农合”制度归入社会保险体系、社会救济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持前两种观点者较多。目前官方没有明确的划分,但从官方对“新农合”的定义来看,侧重于社会救济方面。从“新农合”制度建立的初衷和目的而言,是国家试图通过借助社会保险的形式,实现居民的互助共济,“新农合”应该归类于农村社会救济体系。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相比,实施“新农合”是国家从农村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出发作出的一项决策,这种政策同时也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而言,还无法做到将13亿人口全部纳入国家城镇医疗保障体系,故政府借鉴了保险业的运作模式,通过“大数法则”让农民缴纳一定的经费,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1.2 “新农合”制度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

关于逆向选择问题,目前国内专家的观点普遍比较一致,都认为在“新农合”的参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新农合”实行农民自愿参与原则,即农民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自主选择是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山东大学刘雅静在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问题时认为,由于人们健康水平不同,不同人群面临的疾病风险不同,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在“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必然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即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合作医疗的潜在参加人基于“理性经济人”的特性,老、弱、病、残者都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因为他们受益的概率更高;年轻健康者因其受益可能性较低,因而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如果任其自愿选择必然是大量健康者不参加,而参加者多为体弱多病者,也就是参保农民都要比未参保农民的身体状况差,长久来看,“新农合”基金必然难以为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2008年9月30日,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已达2729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8.14亿,参合率为91.5%,提前两年实现了中央提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截至2009年年底已覆盖全国90%以上的农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防止农民因病致贫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2.1 农民参合积极性低,自我保健意识薄弱

在2003年的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之前我国曾有过两次重建合作医疗的高潮,但都由于投入太少和基层的应付性行为等原因而终于失败。这几起几落的重建工作给农民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极大的打击了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心。首先,原有合作医疗制度无政府参与,集体“空壳”使得农民全盘出资,报销=自费,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参与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其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的“起报点”、“最高补偿限额”、“报销比例”、“转诊程序”等词,短时期内农民无法充分理解,以致大部分农民都处于观望状态。再次,农民对合作医疗制度的期望过高,“大病统筹”原则使大多数住院人得不到多少实惠,这也让农民参合积极性大大受挫。最后,大部分农民缺乏风险意识,自我保健观念薄弱。他们存在着“小病能扛,大病没那容易恰巧碰到我”的侥幸心理,不想没病先交钱,尤其年轻人是最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的。

2.2 缺乏有力监督,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有限,长期以来缺乏民主监督的主动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缺乏配套的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支撑,对服务提供者

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缺乏高效制约能力,各种侵蚀问题难以避免。即使大多数地区设置了监督机构,也由于监督模式单一且极不固定等问题成效不大。另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投诉及仲裁机制,医疗纠纷解决渠道有待加强。

2.3 管理成本过高,农民压力增大

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县为单位统一审核报销,统筹层次表面上很低,可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健康状况差异又大,县政府的组织管理能力跟不上,管理成本偏高。另一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县设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在乡镇成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机构人员和办公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极大地增加了县乡政府的财政负担,为了减轻压力,许多县乡政府将部分费用转嫁给卫生机构,而最终又将被循环转嫁给患者。

2.4 资金投入不足,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据统计,2004年城镇人口约为3.97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为8.66亿,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0.7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前者是后者的13倍。我国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危房率达3316%,需要改造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达70%,60%的乡(镇)卫生院缺乏基本医疗设备,一些村级诊所只有诸如高压消毒锅、听诊器、血压计等最基础的医疗器械。尽管近几年上级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保健需要,从而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

2.5 缺乏合理的人才机制,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因为资金不足,条件差,工资低而无法引进专业卫生人才,没有合理的人才机制,人才来了也留不住。根据卫生部《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我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大学本科学历人员1.6%,大专学历人员17.1%,中专学历人员59.5%,高中以下学历人员21.8%,以上数据反映出中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是高学历人才奇缺,卫生人员素质低。3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及对策

3.1 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制度有效实施

为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畅运作,国家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各地政

府也应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规范性文件。只有在管理上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经办机构和参合患者才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合积极性

原农村合作医疗依赖于个人和集体,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集体、个人三方合作,这体现了以政府为主导个人自助共济的原则。农民基于对政府的信任才会有积极性,因此,要加大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诚信服务、取信于民,保障农民的知情权,让农民真正感受到政府以民为本,积极参合。

3.3 完善基金筹措机制,减轻农民负担

合理的筹资机制实质就是明确政府、集体、个人三方的责任和义务。在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收支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自主自愿,确定所需筹资额,并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户交纳额度。

首先,政府在将医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建立相对独立的农村合作医疗专项预算资金。其次,政府补助的基金要先到位,“即由地方财政先将合作医疗的补助金筹齐,然后中央财政注入补助金,再凭着已经到位的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收缴个人负担部分,让农民感觉到真实可靠”。最后,强调投入机制的多元化,国家通过税收杠杆,鼓励企业、社团等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财产捐助,还可以考虑发行彩券充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金,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广开筹资渠道。

3.4 完善监督机制,提高会化程度

“小政府,大社会”是中国改革过程中正在努力的方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必然需要按照这一原则来构筑自己的运作和监督机制。如成立有农民参加的监督小组,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作过程的监督,并且保证实施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定期公告相关信息。让农民代表在选择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鼓励各种社会公共组织和其他服务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作过程,这样可以节约运行成本并且提高运作的效率,调动民众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激情。同时,由于承担有关实施任务的非政府团体或组织有着其自身的利益,从而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和多部门的密切配合,在方案的设计中也要兼顾各方利益,力争用经济手段来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化。

下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论文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问题研究论文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张兵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研究》(项目批准号为07BJY097),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推进新型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上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实现“四大突破” 2011-01-10 07:11:52 来源: 上海市政府网 区级统筹,补助提升,实时报销,跨区就医——2010年上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顺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管理制度 2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管理制度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 第1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管理制度 一、就医转......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以及农村疾病人口数量激增,在农民收入依旧比较低条件下,疾病成为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辛苦奋斗3......

    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历程、困境和对策 ----------李瑞明 自2003年开始,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速度很快,在为部分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方面取得了初......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公共经济学》期中作业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几点思考 06公管一班温伟20061131120 【内容提要】本文先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出的背景,接着提出其筹集资金方式以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论文

    摘 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政府针对当前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而制定的一项惠民政策,这对缓解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是一项有力举措,目前这项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论文

    试论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