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青年报:解决文山会海的关键所在
北京青年报:解决文山会海的关键所在2004-3-10 14:19:56 红网
新华社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大陕西代表团听取意见时,对咸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立勇代表提出的要解决文山会海的问题表示赞同。温家宝说,文山会海的根子在于政府职能转变。过去政府管了许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这也是人员膨胀、机构庞大、文山会海的根源,更为重要的是它束缚生产力,因此我们要转变政府职能,把应该交给企业、中介机构、市场的事情交出去,政府集中精力抓大事。
不少地方各级领导干部成天陷入文山会海之中不能自拔,不但会像张立勇代表形容的那样“没有时间抓落实,没有时间听取群众意见,和群众交朋友,对基层的真实情况了解得就更少”,而且还会直接影响群众对领导干部工作的认识和评价。如果报纸上、电视上连篇累牍都是些不痛不痒的会议新闻,难免会给读者和观众一个突出印象,好像领导干部一天到晚都在召开会议、贯彻会议,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涉文山、游会海。应该说,群众有这种“误解”并不十分可怕,最可怕的是,时间一长,有的领导干部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习惯,把开会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工作方式,相信通过开会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其实,答案恰恰相反。温家宝总理说得好:“去年非典那么厉害,我们没怎么开会就把事情办了,并且把抗击非典这件大事办得还不错。这说明不开会也能把事情办好嘛。”
我们经常看到,每当一个地方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之后,有关负
责人或主管领导就会翻箱倒柜找出一些会议通知、会议记录来,试图证明自己对这些问题是高度重视的,是专门开会认真研究并布置层层传达了的,现在出了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下面没有狠抓落实。以为只要开过会就算行使了职权、尽到了责任,一旦出了问题就把自己推脱得干干净净,这既说明一些干部缺乏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还表明他们消极、怠惰、低能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他们中有的人除了通过文山会海来显示并强化自己高高在上的权威之外,是不是就不会干别的了?
这种工作状态和工作作风,显然远远落后于当前转变政府职能的客观要求。温家宝总理指出,政府要抓的大事,一个是经济增长、居民就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四项指标,一个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政府职能的四个方面,特别是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因为“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与这些新型的职能要求相比,传统的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的工作方式,只能说是政府工作的一小部分,在文山会海之外,无论是负责宏观决策的领导干部,还是负责办理落实具体事务的公务员,都有大量的、艰苦的、深入细致的工作要做。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水平,这是解决文山会海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二篇:《北京青年报》 笔试感想
记者就是万金油
——北京青年报笔试所想
昨天参加北青的招聘考试,同行的有灯哥、岳坤峰,考场还意外看到华师的徐绪爽。只招十个人,貌似600多人来考试了。算是第一次正式的参加笔试,考过了也是实习生,只是纳入作为人才储备库,所以并不抱多大的期望。考完了感触只有一个,当记者的真的什么都得知道。
总体来看,笔试形式类似于公务员考试。客观题一个半小时,相当于行测,100分;主观题两个小时,100分,看着像是把申论改成了新闻评论。
公共知识好几十道题,文学、时政、经济、法律、社会、体育貌似都有,很庆幸平时什么都关注一下,至少有个印象,错把证监会主席写成了吴定富(其实是郭树清,这题灯哥占便宜了;谁让吴定富是保监会主席,还是我们校友)。数学推理、逻辑判断和语法问题不大,发现学理科还是有一点好处的。最后是把一篇法新社的报道翻译成中文,可怜只知道是法国就叙利亚问题,申请召开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忘了怎么痛苦地翻完的,尴了个尬。
主观题给了六段材料,记得有一段是关于央视记者调查达芬奇被质疑勒索的,都是和舆论监督、媒体效益、传播效果、新闻伦理几个方面相关。第一题20分,评论每段材料的媒体行为。第二题60分,结合材料就以上四个方面写一篇作文,1500字以上。第三题20分,谈谈如何解决报道目的和采访手段之间的矛盾,还是考新闻伦理。手写断了也没把作文写完,不过看旁边作为似乎都没写完。
之前专业老师、师兄师姐都提过这个观点,记者首先是个杂家,还必须是自己跑的口方面的专家。在经济周刊一个多月,发现记者来自新闻、经济、英语、出版、外交各个专业。幸遇06新闻的李凤桃师姐,不过她常在外地做调查报道,偶尔来开例会也只停留几个小时,至今没怎么聊过。记者跑的口和所学专业几乎没关系,金融、能源、文化、医药、高科技、汽车、产业、资本……能者居之。
未来我跑的口是什么,我希望是体育。
第三篇:关于整治文山会海
关于整治文山会海、检查评比泛滥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清理文山会海、检查评比活动的精神,我社按照“全面清理、严格审核、大幅减少、统一规范”的原则,深入清理审核文山会海及各种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着力解决发文开会、检查评比活动过多过滥问题,推动机关改进工作作风,并逐步建立长效机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会议的统筹协调,精简行文
社党委高度重视,责成办公室牵头进一步提高会议、文件的质量及运行效率。一是遵循“删、短、精”的目标和要求精简会议,在会议的组织和管理上,坚持“能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必要开的会议要短开、能合并的会议集中开”的原则。二是采取信息手段精简会议和文件。对可当面通知或通过电话解决的问题,或已通过会议形式布置的工作,一般不发文。对上级文件或会议精神可在会上传达的不另发文。三是大力提高会议效率和质量、会议召开前,制定周密的计划和方案,明确会议主题,严格控制出席人员和会议规模,不安排与会议无关的部门和人员参加。会议召开时,要精心组织实施,尽量缩短领导讲话稿篇幅,提倡写短文、开短会的务实风气。四是严格遵循文件会议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经费预算和审批工作,压减文件会议费用,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文件会议数量。
二、规范各项评比检查工作
我社严格按照确需、有效、清廉的原则开展各项检查、评比和表彰活动,坚决砍掉可有可无、意义不大的检查、评比和表彰活动。杜绝借检查、评比和表彰之名,行“吃、拿、卡、要”之实的行为。明确清理检查评比工作的重点,要求不得弄虚作假,重点检查是否有不符合法律、法规或者是不符合实际需要的项目,有否有基层出钱或以其他名目收费的项目等。
关于整治文山会海、检查评比泛滥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清理文山会海、检查评比活动的精神,我社按照“全面清理、严格审核、大幅减少、统一规范”的原则,深入清理审核文山会海及各种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着力解决发文开会、检查评比活动过多过滥问题,推动机关改进工作作风,并逐步建立长效机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会议的统筹协调,精简行文
社党委高度重视,责成办公室牵头进一步提高会议、文件的质量及运行效率。一是遵循“删、短、精”的目标和要求精简会议,在会议的组织和管理上,坚持“能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必要开的会议要短开、能合并的会议集中开”的原则。二是采取信息手段精简会议和文件。对可当面通知或通过电话解决的问题,或已通过会议形式布置的工作,一般不发文。对上级文件或会议精神可在会上传达的不另发文。三是大力提高会议效率和质量、会议召开前,制定周密的计划和方案,明确会议主题,严格控制出席人员和会议规模,不安排与会议无关的部门和人员参加。会议召开时,要精心组织实施,尽量缩短领导讲话稿篇幅,提倡写短文、开短会的务实风气。四是严格遵循文件会议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经费预算和审批工作,压减文件会议费用,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文件会议数量。
二、规范各项评比检查工作
我社严格按照确需、有效、清廉的原则开展各项检查、评比和表彰活动,坚决砍掉可有可无、意义不大的检查、评比和表彰活动。杜绝借检查、评比和表彰之名,行“吃、拿、卡、要”之实的行为。明确清理检查评比工作的重点,要求不得弄虚作假,重点检查是否有不符合法律、法规或者是不符合实际需要的项目,有否有基层出钱或以其他名目收费的项目等。
第四篇:文山会海自查报告
篇一:文山会海自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改进作风,切实转变文风会风,提高公务活动的效率,根据xxx号文件精神,我局从精简会议、文件数量,提高会议、文件质量入手,下大气力转变文风会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一、文件简报精简情况
(一)大力精减发文数量。今年以来,我局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严格控制发文数量,文件、简报可发不可发的公文坚决不发,可长可短的公文一定要短。没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办法,只是一般性号召的文件不发;每年例行的、内容大致重复的文件不发;能以口头、电话、电传网络等形式发布的,不以文件印发;以开会作了部署的,一般不再发;没有重要事项的会议,不发会议纪要。2008年以来,我局的发文件数逐年下降,2011年全年发文18件,比2008年下降了28%,节约了纸张、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按照规则行文。长期以来,我局一直严格按照办文程序行文,严把文件审核关。为提高文秘人员的业务能力,我局多次派他们外出培训,切实提高了我局文秘人员的写作水平和正确处理公文的能力。另外,我局规定,不得滥发和随意印制公文,联合行为未会签的不得擅自行文,自己能解决的,不得要求区委办、政府办批转或转发,从而有效控制发文范围和文件份数。拟以区委、区政府或区委办、区政府办名义印发的公文,均先交区委办、区政府办秘书股审核后再报区领导审批,从未直接送领导审签。
(三)注重文件质量。我局印发的文件注重在具体工作中的可操作性,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简明扼要,实事求是。上报的材料开门见山,不讲空话,字数一般不超过2000字;平行文一般不超过3000字;下行政策性文件一般不超过5000字;代区委办、区政府办拟发的文件一般不超过4000字。
(四)提高文件处理效率。坚持每天5次(上午9点、11点、下午1点、3点、5点)在党政网上签收文件,并及时送领导阅处,做到随到随办。
二、会议精简情况
(一)会议报批手续。我局召开会议程序是:先填写会议审批表,然后交政府办审核,未经审批的会议一律不开。
(二)会议数量。根据工作需要,做到确实需要召开的会议一定要按期召开。可开不可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可合并召开的合并召开。
(三)会议规模。局系统召开的全区性会议,会期一般不超过半天。同时尽量压缩会期规模,减少参会人员和工作人员,与会议无直接关系的县级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不邀请参加会议。
(四)会议质量。需提交区委、政府召开的会议,我局在会前认真准备,制定会议方案。会上一般不印发领导讲话,每次会议只安排一名领导讲话,发言材料不超过3000字。
(五)会议经费和会议纪律。我局召开的会议严格执行有关财务规定,厉行节约,严禁铺张浪费,尽量节省会议经费。一般不统一安排食宿,不制法证件、不发笔记本、签字笔等。开会时,要求与会人员按时到会,不得迟到、早退、顶替、缺席,如确有情况不能参会,要向局主要领导请假。
通过开展一系列转变文风会风活动和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局的机关作风建设整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真正从源头上解决了“文山会海”的问题,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篇二:清理文山会海自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县关于进一步清理文山会海、检查评比活动的精神,我镇按照全面清理、严格审核、大幅减少、统一规范的原则,全面清理、审核文山会海及各种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着力解决发文开会、检查评比活动过多过滥问题,推动机关改进工作作风,并逐步建立长效机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为加强会议的统筹协调,规范行文,进一步提高会议、文件的质量及运行效率,我镇采取有效措施对文山会海的情况进行整改:
1、遵循“删、短、精”的目标和要求精简会议,在会议的组织和管理上,坚持“能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必要开的会议要短开、能合并的会议集中开”的原则。
2、采取信息手段精简会议和文件。对可当面通知或通过电话解决的问题,或已通过会议形式布置的工作,一般不发文。对上级文件或会议精神可在会上传达的不另发文。
3、大力提高会议效率和质量、会议召开前,制定周密的计划和方案,明确会议主题,严格控制出席人员和会议规模,不安排与会议无关的部门和人员参加。会议召开时,要精心组织实施,尽量缩短领导讲话稿篇幅,提倡写短文、开短会的务实风气。
4、制定严格的文件会议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经费预算和审批工作,压减文件会议费用,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文件会议数量。
文件明显减少,据统计,截止11月15日,共发党委、政府公文79个,比去年同期下降23%,全镇动员大会及各部门以镇政府名义召开的全镇性会议大为减少。
二、我镇严格按照“确需、有效、清廉的原则开展各项检查、评比和表彰活动,坚决砍掉可有可无、意义不大的检查、评比和表彰活动,杜绝借检查、评比和表彰之名,行“吃、拿、卡、要”之实的行为。
1、召开科室和镇直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明确清理检查评比工作的重点,要求不得弄虚作假,重点检查是否有不符合法律、法规或者是不符合实际需要的项目,有否有基层出钱或以其他名目收费的项目等。
2、认真措底。经过自查,我镇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没有违反有关规定滥设的现象,不存在未经批准举办新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对镇直各单位进行检查,也没有开展相关的评比达标活动。
第五篇:《北京青年报》新闻采写规范
《北京青年报》新闻采写规范
一、发现选题的十大诀窍
1、新闻敏感24小时
记者、编辑是需要随时都保持新闻敏感性的,无论是在值班还是不值班的时候。毕竟更多的新闻是发生在办公室外的生活中。可能你在陪情侣逛街、购物时的一个新发现,就能为你带来一个精彩的选题。
关键词:随时想想——这事能做什么题
2、馅饼专砸勤快的人
西方人讲:“自助者天助”,中国人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法晚人说:“只要跑动了,一定有收获”。
勤跑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接获选题后在各事发现场间有目的跑动;二是在没有明确选题时,在新闻高发区“扫街”,寻找挖掘新闻。
根据众多社会新闻记者的实践,请你相信,只要你到了现场,而且肯动脑子思考选题,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就会降临。
3、不要放过每个细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要有“福尔摩斯”的观察力。新闻现场往往有很多关键细节能反映出新闻的本质,找到它,并挖掘下去,就能把事件的脉络捋出。
比如,去年冬天,在海淀万泉河发生一起妇女落河的事件,路人们纷纷下河施救。记者赶到现场后,发现其中有一名见义勇为者穿着军裤和病号服,十分特殊。经过采访,发现他是一名在附近309医院治病的军人,出来散步时发现此事,冒着加重病情的危险,跳入冰河。这个细节的加入,使一个普通突发事件多了一层人性的深度。
4、学会逆向解析现象
很多现象,从正面看平淡无奇,但反过来向源头一追踪,却能发现重大选题。
比如,海淀一带年前开始拆迁,这本是一则再正常不过的市政改造新闻。但记者深入追根溯源的采访后发现,拆迁后,该地段很可能是卖给了宜家,这事就大了。宜家要从马甸搬进中关村,将影响城北地区商业格局的变化,也使中关村没有生活消费区的情况发生改变。
5、多交朋友发展线人
多个朋友多条路,在负责的口内、社区或领域广交朋友,将会给你带来用之不竭的消息源泉。
线人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中职业,他们多出身自摄影爱好者,喜欢拍摄社会新闻,热线机动记者尤其应当多发展这样的线人,使自己更加耳聪目明。
跑口记者在口内应注意发展“官民两条线”,毕竟有些话题让官员直接表态不是很方便,这时行业内的专家、研究者的发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6、扩充知识勤于思考
记者、编辑是杂家,知识面窄是“吃不开”的。平时勤与丰富自己的知识,培育社会责任感,一旦新闻线索来到身边,才能准确判断它的价值,正确的予以利用。
7、尝试寻找第二落点
作为报人,应当养成每日看报、看电视、上网的习惯。这不仅是了解自己的竞争者们做了什么?如何做的?也是在给自己寻找新闻线索。毕竟——网络、报纸、电视是记者、编辑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
不要因为人家已经报过了,就轻言放弃。因为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很可能是被对方编辑误处理的宝藏,通过你的分析和判断,没准就能找到精彩的第二落点。
8、不要轻言这事报过
在报纸采编出版过程中,编辑、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选题。不要急于说:“这事报过了”。而应认真判读这个选题究竟是旧闻?还是在老事件的基础上有了最新发展?亦可是对前面事件的彻底颠覆。在判读过程中,很可能一则大新闻就孕育而生。
9、动态事件一追到底
我们常常忽略身边的一类新闻资源——我们曾经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或事件现在怎样了。很可能以前你做的一则常规报道,现在已发展成为重大的事件。因此无论编辑还是接着,都应当在留存报道资料的前提下,经常回顾一下,看那些似乎陈旧的选题,在今天能否生成一个新的主打。
10、切忌扎堆相互串题
在一个新闻发布会场,或一个突发事件的现场,你经常会遇到外报的同行。大家可能是以前的同事,或哥们儿;在一起采访也确能给不愿意透露消息的当事人以压力。但这时你要注意了,别只顾着哥们间配合的热热闹闹,等大家的稿子第二天见了报,大吃一惊的可能正是你。
因为人家对现场细节的挖掘、事件深度的思考很可能都远胜于你,而你所写的人家都有。别相互串题,再熟的哥们儿在这时也存在竞争,开动脑筋,设计优于他们的独家问题,才是大家在集团采访时应注意的。
二、记者采访的“八要”、“八不要”
(一)“八要”
1、采访要用“眼耳手嘴”
采访应是全身心的,而不仅仅是用嘴问,用耳听,眼睛对细节的捕捉是消息动词的来源,手中数码相机、录音笔的使用应能为“眼看、耳听”提供更好的帮助。“眼耳手嘴”分工协作才可能提高采访效率
2、录音笔、采访本要配合使用
不要过分依赖录音机/笔,要知道回来整理录音资料的时间,可能比采访本身还多。录音设备应与采访本一起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关键的话语、数据、观点,采访本记录被访者的表述逻辑和其表情;同时,在采访本上,还应当记录被采访人的关键语段在录音笔上的时段与位置。
3、提问要提封闭问题
采访前必须有提问大纲,一次采访的成功取决于采访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多提封闭性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访效率,节省采访时间。采访前记者必须心中有数,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争取最大限度地缩短采访时间。避免与被采访者“无边闲聊”。
4、要想生动举例提问
让文章生动起来的诀窍是多向被访者提这样的问题——“比如……”;“您能举个例子吗?……”;“这是不是像……”;将对方回答的方向引向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同时也能更有效的利用时间。
5、前者答案要接着用
要学会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提问,不要期望被访者会完整的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掌握滚动式采访的技巧,第一个被访者所谈到的内容,要成为你对下一个被访者的提问,滚动式采访将使你成为一个受到别人尊敬的采访者。
6、手里要有业者名单
记者的基本功是找人,记者手里必须有一批专家或业内人士的名单,要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采访人选。
7、深度报道要勤写
多做深度报道,每一篇报道都将使你向专家型记者迈进一步。
8、批评报道要公正
采访,尤其是批评报道、争议性报道,必须采访当事人双方,并在文中予以体现,以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二)八不要
1、采访不要全靠电话
电话采访目前被大量运用,但此种采访方式也有毙病,电话采访无法实现视觉参与,不能确定被访者的确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时必须慎重。电话反打是确定被访者身份的方法;通过电话让被访者描述现场细节是获得现场感的途径。
记住“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这句北青报的格言;一定不要把它变成“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电话”。
2、独家提问不要冒头
在新闻发布会或记者云集的场所,如果有较好的业源关系,独家视角的提问可以放到会后,在台下再单独问;否则,就只能与众多同行“分享”你的智慧结晶了。
当然,如果在会上当众提问是你唯一的选择,你就应当勇敢的举手。
3、不要拿“找不着人”当理由
任何一个采访,尤其是精彩的选题,被采访对象往往不会轻易接受采访,这就需要记者施展各种本领,或软磨硬泡,或迂回进攻,一定要尽全力挖掘与事件核心元素有关的当事人。“找不着人、人家不肯透露”绝不能成为搪塞编辑的理由。
4、专家面前不要装
在专家面前不要装行家,虚心是赢得专家尊敬的唯一途径。
5、不要直接上网扒稿
我国新闻主管部门有明文规定,不得直接刊发网上内容。网络是我们很好的消息源、线索库,但也确实存在不少待核实的东西。直接从网上扒活儿,不仅有偷懒剽窃之嫌,而且容易造成报道失实,因此这部分内容要经过核实后再转化成自己的稿件。
6、重要会议不要早退
记者在出席中宣部、市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召集的正式会议时,不得迟到、早退,以免影响本报的形象。
7、采访安全不要忽视
人身安全、器材安全、选题安全是记者在险恶采访环境中必须注意的。
人身安全是一切的基础。我们支持记者在危难险阻关头的挺身而上,但如果那是以人身安全为代价的,报社则不予支持。同时,记者应注意学习和锻炼险恶环境下自保与生存的知识、技巧,以备不时之需。
采访器材既是个人或报社的资产,也是采访留证的工具,更关乎记者的荣誉。平时记者要很好的维护器材,如果在采访时,当事人要抢夺器材,记者应奋力保护。
在现实中,一个好的选题未必能顺利的刊登见报,经济、政治、人情等因素都可能对其产生干扰。因此,记者从采访阶段起,就应注意保护选题,不象无关的人透露选题内容,对采访对象要智慧的解释选题方向等。
8、留证不要盲目而为
留取证据是纠纷类报道采写中,记者必须要做的事。但留取什么样的证据却很有讲究。一句话,要留有效证据。一但当事人对报道不满,进行到诉讼程序,有效证据就成为关键。
有效证据包括当事核心人物的采访录音、录象,关键场面的图片资料,负责调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采访记录等。
三、撰写稿件的“十八项注意”
1、先定标题再写正文
新闻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标题是文章的广告,要使文章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增强文章逻辑性。记者撰文讲究“指哪打哪”,力避文章“打哪指哪”;让人看后不知所云。交稿时必须有三重标题,以题代文。记者应多加强标题制作的能力。
2、消息多用固定结构
结构:标题+导语+第一新闻事实+背景补充+第二新闻事实+事件后续事实。
导语应提炼最有效细节,以打动读者往下看;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5W)要写全。消息应具有细节的动感,具有事实的简洁、清晰,信息的全面。必要时,可在文后单独链接相关事件。
切忌拿时间做文章的主轴,记流水帐般“娓娓道来”。
3、多用动词少用形容
写作时多使用动词,少使用形容词。文章应多用动宾词组,少用偏正词组。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使文章生动起来。诸如“因为……所以……”、“而且”、“虽然”等间词也要少用,以免影响稿件的紧凑与节奏。
4、勤着掰段别超3句
每个自然段,字数不得超过150字,两至三个句号。给读者阅读喘息的机会。篇幅如果超过1000字,每300到400字要有一个小标题。
5、严控篇幅当舍则舍
《法晚报》是一份四开小版幅的报纸,无广告时的整版刊文量不到4000字,每版刊发条数在8~10条左右,加之图片所占版位,每条消息的上限锁定400字。
信息的筛选对于消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筛选的关键是在写作之前,起好标题,标题是筛选信息的最好尺度。切不可想到哪,写到哪,最后把编辑和读者带d..了算。
6、细节取胜但别沉溺
消息以精彩的细节取胜,但不追求细节的扩展。增强消息的信息量是好的,但一定要有提领意识,不要把现场和细节简单堆砌了事。
7、用事说话少发议论
作为传媒,记者只有“搬运”新闻的相关场景与元素交给读者品位的义务,却没有自己随便点评的权力。但“搬运”那些场景及当事人的语言,却是需要记者用心的。
8、称谓别忘尊重人权
在撰写司法类报道时,对文中当事人的称谓一定要根据依法处置的进度而定,如犯罪嫌疑人等;不可将其所犯罪行或违法行为与起称谓组合,如“骗子王某”、“强奸犯李某”、“妓女岑某”、“小姐赵某”、“无照小贩张某”等。
常规报道中,应注意对来京外地人员的称呼,不要带有地域歧视,哪怕是隐性的:如“张某某是河南人”、“山西人陈某”等。
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报道,应采用化名,同时在配文图片中应使用技术手段保护其肖像不被正面刊登。
9、消息出处要写准确
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一要务。采到了哪个人或单位,一定要出处清晰,写全姓名;谁说了什么,一定要直接引语,并留足证据。这也是预防日后纠纷/冲突的重要手段。当然,在一些采访中,线人不愿暴露,或当事人尚未成年者,可单独考虑。
10、用好直接间接引语
是否使用直接引语不仅关乎消息内容的准确,而且关系到日后会不会惹官司。
我们鼓励大家多用直接引语,多用短而精,且准确的直接引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要记录准确,留证充分、有效。否则,一来被访者可以说自己没说过,二来他可以说你歪解其意。
切忌为了方便,把被访者没表达的意思,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编造出来。间接引语也要讲求准确。
11、文章署名要规范
消息类稿件,在文前署“本报讯(记者某某)”;热线体稿件,在文前署“本报某某报道”;通讯、特写、综述类大稿,在文后署“文/本报记者某某”。
为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8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名称;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记者之前;联合署名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
12、稿件体历心中有数
新闻版上的稿件分为: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言论。
13、专业术语多加注解
不少领域,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财经、科技、通信、法律、医药等,记者在撰写此类稿件时,经常需引用专业术语,这就需要勤加注解。毕竟读者不同于熟悉业务的记者,一个在业内经常使用的专业名词,却很可能成为读者阅读的障碍,如“高开低走”、“3G手机”、“ISDN”、“固体燃料”、“举证倒置”等。
14、数字要准不可连用
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对于在文中列举的以数字排序的并列内容,最后要再数一遍,不要出现“前面说是八大方面,后面实际只有七项”的乌龙情况。
对于成就报道,特别是统计报道,记者往往爱用一连串的数字来勾勒描绘,这会让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最好是用形象的比喻,如果一定要用数字,一段内不能连续使用3个。
15、多用全称少用简称
根据新闻的准确性原则,稿件中第一次出现的Government部门、公司,以及当事人的头衔、姓名,要使用全称。此后再次出现,可以使用简称。
少用“张局、王队”这样的昵称,尽管那能体现出记者的业缘关系良好,但读者却可能不知你在说谁。
16、准确运用“的、地、得”
稿件中“的、地、得”的混用,经常给校对凭添工作量。要严格依照字典上的规范,区别它们间的不同使用环境,准确运用。
的:用在定语后面或用在谓语动词后面
地:表示它前边的词或词组是状语
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
17、标点符号要写明
标点符号是帮助编辑和读者顺利读懂文章的工具。记者在写稿件时,必须忠实遵循语法规则,使用各种标点符号;禁止整段“一逗到底”。在电脑文本格式的选择上,也要确定中文标点全角模式,避免给照排拼版带来困难。
18、行文规避几大忌语
如“记者看到、记者听到、记者迅速赶到现场”,这种突出记者在采访中的行为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感到造作;可就事论事,直接描写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