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语文教学新课改5篇

时间:2019-05-13 10:5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语文教学新课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语文教学新课改》。

第一篇:探索语文教学新课改

探索语文教学新课改

初中语文新课程的理念: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应紧密联系起来,语文课程应根置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程包括的内容: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好演员曾是人们对优秀教师课堂上的期望,因为教师在三尺讲台上的精彩表演,会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教育学生。但今天的教师更应该做一名导演,把演出的舞台让给学生,课堂上使学生不再是旁观者,接收器,而是教师指导下的积极主动地体验者。这样,学生在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时,就会学会合作,能够体验成功。

新课程实践中进行的尝试及感受:

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媒体与文字、形势与内容的合理整合,使手段的运用与目标的完成和谐统一。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探寻有丰富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象、借助画画、借助音乐、借助美读等,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会挖掘出语文课本身的美,让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第二篇:高中英语新课改教学探索

高中英语新课改教学探索

黄利娟

摘自:《襄樊致远中学》

新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它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而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人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哲学所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价值多样性及其扩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新课程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了课程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三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育人观念的转变----充满爱心、富于平等和民主精神

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力量,才会把他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地献给学生,献给教育事业。这种爱是理智的,它既具有父母对子女的爱心,但又不存在偏爱与溺爱;不存在迁就和姑息。有人说90后的孩子们“对己不克制,对人不感激,做事不努力。”有老师无奈的叹息:“我感动天,感动地,怎样才能感动你?”教师要用爱心,用伟大的人格魅力指引学生的言行;用平等,民主的精神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明辨是非善恶,完成人格的蜕变和升华。

教育的伊甸园中并非没有戒尺,风和日丽的象牙塔中是否可以造就参天大树?教师要以睿智的方法,科学的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以严肃的作风,严明的纪律,严格的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上善若水,只有持之以恒的爱心奉献,无怨无悔的真情投入,才能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

三、学科思维的转变----勤于学习和反思,具有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瞬息万变的今天,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自己的业务技能。在学习中前进,在反思中发展。

一面是新课标疾呼还教育以人性的本来面目;一面是高考上线率的疯狂较量和厮杀。教师在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时是否感到了束手无策;是否感到了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与教学行为的贯彻落实的距离。

在新课标使用的初期、在教育的转型期教师是先进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无畏的探索者、艰难的跋涉者、勇敢的开拓者。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使教学行为成为一种自觉的探索;使教学过程理性化、科学化;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收到“双赢”的效果;才能还被应试教育剪断翅膀的天使们以自由飞翔的美丽;才能迎来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教育的春天。

四、教学方法的转变与学习方法的传授

英语新课标并非只追求形式上的新颖。比如: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运用英语教学、绝对排斥母语等等。农村生源的大量涌入无疑是对我校英语教学的强大挑战。城乡差别造成享用英语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等。一个从小学到初中就对英语耳濡目染长期参加各类培训班的学生和一个仅在初中学了几句哑巴英语的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感悟能力是绝对不能同日而语的。因此,我们英语教学的任重道远不言而喻。改变教学思路,调整教学策略乃当务之急。

“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习惯是我们心灵在精神原野上踏出的一条小路,它在生命中成为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我们走下去,主宰我们的命运。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是我们英语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优秀的学习习惯包括坚持、坚韧、乐观、失败后善于激励自己,从不找借口、从不偷懒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良好的朗读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朗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朗读方法。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读有所用。通过朗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设良性竞争的学习环境。

机遇与挑战并存,探索和创新并存,付出与收获并存。要实现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创立包容有序的教学秩序,团结活泼的工作环境;我们教师要以淡定、从容的态度;坚持、执着的思考;积极、饱满的情绪;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豁达,少一些叹息,全心投入教学工作。希望我们能够坚定信念、共克时艰走出教学的彷徨;希望致远中学的教学生活是累并快乐着的!

第三篇:高中生物新课改探索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和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可以说,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互动,不仅是教师所追求的,更是所期盼的,那么,教师应怎样创设一个有效互动的 课堂教学局面?下面,本人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创设一个有效互动的生物课堂教学。

一、探索正确的课堂互动元素是创设有效互动课堂教学的前提

(一)教师民主型的教学风格,能为互动式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教师的民主型教学风格能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那些被教师给予更多自主权的学生比那些被教师控制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具有更多的能动性。因 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构建师生交流、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对话意识,是实施互动式教学的支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 “一言堂”、唱“独角戏”等等垄断课堂的做法会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从而使课堂教学陷入沉闷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屈尊”和“倾 听”,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尊重和关爱,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教师要注重运用语气委婉、温和的语言,如“XX同学,你还有什 么问题?”、“XX同学,你想说什么呢?”;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意见要多予以鼓励,或表示赞许,这样,学生才有对话的信心和欲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交流对 话的时间和机会,并教育学生要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辩性的问题,如在《神经系统和神经 调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我们的手被针刺了一下立即缩回,而不会让针再扎得更深一些”,也要精心设计一些带有开放性的话题,如在《我国动物资 源的保护》教学中,提出“为保护动物资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种问题的提出,学生一定有话可说。

(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是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初中生渴望成功,针对这一重要心理特征,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激发他们 的学习热情。

初中生的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生物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相对抽象、枯燥,学生难于理解,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 知识经验、从日常生活现象、从实物、从活动、从视频、从动画等等方式、手段入手,在学生体验、体会的基础上,再通过启发、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如在 帮助学生建立反射的概念时,我通过 “学生摸奖活动”、“烫手活动”、在学生面前吃起咸梅、学生做“膝跳反射”等活动,然后引出反射概念,又通过师生共同举例,如“吃东西分泌唾液”、“听到 铃声进入教室”,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反射概念。

二、采取恰当的互动教学策略是创设有效互动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恰当的互动教学策略是实现有效互动课堂教学的关键,如,在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时,要善于运用活动、问题、情景、幽默等手 段打破冷场。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措施,使用合理有效、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

(一)运用启发策略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从日常生活现象的感性认识、从生动直观的情景作为启发的切入点和引发 点,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延伸和深入。如在 “探究环境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活动作出假设时,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启发:(1)冬天和夏天的食物,哪个季节的食物易变质、发霉?(2)雨天和干燥的天 气,哪种气候条件下的食物会先发霉?(3)我们到超市买东西时,会发现很多食物是密封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在温暖、潮湿、暴露于空气的 食物易发霉,并由此作出这样的假设:霉菌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空气充足的环境中。在学生完

成探究活动,得出上述结论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 道我们应如何保存好食品吗?这时,学生很快总结出保存食品的方法:低温、干燥、密封。

(二)设置情景策略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制造、优化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面或氛围来创设情景教学,使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它能够激发和 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

从生活入手,如在《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发霉的面包、发馊的稀饭和变质的牛奶。在学生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再设问: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我们身边是否有微生物?从而引入新课。

从社会入手,如在《预防传染病》的教学中,通过介绍非典、禽流感、爱滋病等社会关注的传染病疫情,再提问:什么是传染病?怎样预防传染病?

从活动入手,如在植物《呼吸作用》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做一个小活动:屏住呼吸,看看谁坚持的时间长。然后教师问: “大家屏气时有何感觉?”学生:“憋不住…”再迁移到植物的呼吸,教师:人需要呼吸,那么,植物是否也需要呼吸呢?

当然,还可以从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史或人类史、以问题形式、用背景入手等等方式创设教学情景。

教学中设计出形式生动、内容感人、寓于思考的教学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要求,它能够为教学创造真实的问题情景,提供良好的学习活动氛围。

(三)形成认知冲突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抓住教学契机,刻意营造认知冲突,把事物、概念之间的矛盾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教师进一步 引导、分析、点拨,可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如有句俗语: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前面我们不是学习过“如果施肥过多时植物细胞会失水吗”,这样形成认知冲突, 既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情况及学生实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合作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比如, 在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等活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好的选择。

三、突出课改理念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创设有效互动课堂教学的保证

设计一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师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生物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别是中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作为教学设计的依 据。如在 “调查同学患近视眼的情况”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1)课前布置:①学生查找青少年近视眼诱发因素的有关资料②调查本学期与去年同一时期班级近视眼的患病 率并进行比较③患近视眼的同学与正常视力的同学某些用眼习惯的比较(2)课堂上相互交流课前的资料查找和调查情况(3)组织学生讨论:①如何克服不良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眼的发生?②应该养成怎样的良好用眼习惯。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

将教学设计的着眼点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如在《合理膳食》一节的教学片段设计如下:

1、多媒体展示能体现合理膳食重要意义的材料,以此帮助学生明白:“吃什么”、“怎样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组织学生完成“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活 动,然后讨论“如何改善自身的营养状况”。

3、组织学生完成“调查自己的饮食结构和习惯”活动,并交流设计的问卷调查表,然后讨论“如何纠正自己不良的饮 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以上将教学设计成一个个活动

单元,明确活动的目的、过程、关注点、学生体验等等,通过活动展开让课堂散发生活的气息,反映生命的价 值,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有所收获、得到发展。

(三)以问题为中心

教学设计要以三维教学目标为基础,以学生的认知为背景,设计出若干个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在问 题的展开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片段教学设计: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1906年以后的凯巴森林并以曲线图的形式反映“凯巴森林中黑尾鹿的数量变化”,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1)从1906--1925 年黑尾鹿的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1925年以后森林中黑尾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3)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 素导致这种变化的?(4)你能得出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吗?

生物教师要深刻领会、理解课程标准、课改精神,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很好的对课程内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并设计出相关的互动环节,使知 识在课堂中生成、深化,让思维在教学中被激活、被丰富,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是创设有效互动课堂教学的核心

一节课如果学习内容、知识是肤浅的,学生的思维是处于低层次的,即使表面热热闹闹,师生、生生交流不断,这种所谓 “互动”课堂教学显然缺乏实效。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知识的认识规律: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从许多个别的生物现象到生物学的基本规律、从知识经验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有价值、有思考性问题的呈现,引发学生深入的思维。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教学中,我让各学习小组 展示他们制作的生态瓶,并交流设计方案及实施情况。经过各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有的小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长,有的小组生态瓶中的生物很快就死了。根 据这种情况,马上以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不同的生态瓶中生物的存活情况不一样?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生物现象去找本质”,在 学生得出“生物的生活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生态瓶中的生物能存活较长的时间?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又能引导 学生的思维活动“运用知识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探索

——观摩全省政治新教材优质课有感

【摘要】适应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在我省有序展开。本文着重从教学改革入手,阐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2005年4月12日至15日,在临沂市一中开展了为期4天的政治新教材优质课评比活动,来自全省各地市共30多名教教师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老师们的激情演绎给在座的各位同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现撷其一二,以做思考。

来自菏泽的老师在《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框讲解关于“人大代表权利和义务”时采取了如下方式:把全班同学分成3个小组(划分选区),然后按照选举程序选举各选区的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走进各自代表的选民中间,听取选民的呼声并形成文字;在人代会上将自己的报告提交给大会。。会后接受记者采访,谈谈作为人大代表的感受。这堂课给同学们留下了鲜活而深刻的记忆。

来自青岛的老师在讲解本框时采取了如下方式:以大家所熟悉的“开心词典”为载体将本课内容贯串其中,以问题为中心,使同学们亲身感受现场抢答的兴奋和乐趣,寓教于乐,回味悠长。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给了我深深的思考。教学改革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发挥其主战场的作用。其任务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再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具有核心性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

本文以教学第一线教师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着力点,浅谈几点看法。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下(尽管素质教育口号喊了多年),教师们的教育目标不是放在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是放在对自己有利的阶段性成果上,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这样的一种教育观念指引下的教育教学,丢失了教育的主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堪称失败的教育,长此以往,我们国民的素质谈何提高?以史为鉴,面对未来。

教育的主导者始终是教师。作为教育先锋队的教师,如果观念不转变,那么我们教育改革就失去了基本的指针。所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理应成为此次教育改革的首要议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这种教学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这是一种典型的教条主义思想在作崇。这种理念不是关注学生而是从书本和老师出发,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宗旨。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这种做法是师道尊严思想的产物。它使得以教为主,教学脱节,既压抑了学生思想,又助长了教师教育的惰性。这其中残留着封建残余思想,与新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为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是本本主义的怪胎。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浩如烟海的信息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而来时,我们教育者如何应对?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在过程体验中学习知识,发现方法,提高能力,使自己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必须走出为教而教的怪圈,向着实践的需要迈进。

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教学改革必须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得到根本转变。

一、要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改为寓教于乐、增加兴趣式的探讨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陈旧,不少教师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水平上;教学方法单调,往往是不加分析地使用讲授法,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存储知识的口袋,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此影响下,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往往是“背”字当头,思维方式总是处在一个平面上。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理应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方法,努力树立生本理念,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在信息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集直观、实用、高效于一身,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再如本文前面提到的以竞答方式教学、回答记者问等方式都不失为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这都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需要我们摒弃以前单一的教学方式。二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今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我在讲授经济生活时就经常以事实来引入课堂的学习。譬如在学习价格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就会以同学们家长贩卖蔬菜为例来讲解:今天蔬菜是2元一斤,这里的2元是指什么?可不可以是1元?可不可以是10元?为什么?家长怎样才能盈利?如果今年蔬菜比较便宜,你们家长是怎么办的?如此,我就把学生带入课堂内容的学习,使他们明白,原来经济生活离我们很近,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会将同学们自由组成合作小组,让他们将自己家长经营蔬菜或其他商品遇到盈利或亏损时的应对措施集中起来,然后我再加以总结,进而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样,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又让他们在具体的体验中尝试了过程的艰辛,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培养了情商,做到了三维一体教学的有机统一。前面提到的几位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些都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

在新课程改革有序进行的过程中,作为主战场的教学改革,理应成为我们各位一线教育工作者施展才能的舞台。我们也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此次课改的重任,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有一个质的飞跃,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篇: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探索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探索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因此,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如何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改进历史教学作了一些探索,正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这场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的问题,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及日常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一、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

要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目标,不但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与学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教师只关注学生记了多少知识,成绩怎样。其实,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是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老师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能从历史史实和材料的学习中,得出、验证并掌握教材内容的历史结论。传统的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意识来说,是正确的。但是,以新的课程意识来认识问题,就可以发现,这种教学过程完全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例如:疑问、茫然、顿悟、开朗、自傲、喜悦等,他们希望课堂的学习证实的不仅仅是学科结论,更想证实自己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甩掉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认识态度。

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情境式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主题设置跟教学内容相同的情景,使师生融入这种课堂情景以完成教学任务。那如何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呢?关键就是要使过去能够“活现”出来,所谓“活现”就是说要使学生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有哪些“活现”的途径呢?一要利用直接材料,如利用本地各种历史遗迹去帮助学生明白其他各地方的历史;二要依靠大量的间接材料,如历史模型、历史图画、地图图表和教师口头说明等;三是采取一些活泼的教学方法。2.合作式教学方法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要成为一个愿意跟学生交换意见、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兴趣、聆听学生心声的人,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合作伙伴”。合作学习具体操作过程如下:笔者把所任教学班分为若干个历史学习小组,明确且切合实际提出各个小组学习的目标。在教学中让各小组学生主动参与,让各小组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对于作业,各小组有时自己批改,有时互相批改、对于自己的错题也能自我批改,查书印证,力求做到触类旁通。对于教材的学习,笔者鼓励各小组学生说出一些不同于教材、不同于老师的想法,可以大胆假设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但要证据确凿,言之有理。对于做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分析试卷的科学性、有效性,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缺陷,完成试卷后,让各小组学生自己改或互改,这对提高学习成绩、完善学习方法有很大作用。对于目标,各小组在组内确立各位成员的目标,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水平,而对组外,确立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对于达标的组员或小组,要互相勉励,互相交流成功经验,并且重新制定最高和最低目标。假如没有达到目标,组员就会去分析原因,查漏补缺,并对目标适时调整。这样一来,小组就会在不断的竞争与合作中前进,成绩也会不断提升。3.历史知识的串联式教学方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把相关的历史知识按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移联系起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步骤:

(1)前后联系法:即以时间为序,指导学生将认知对象的重要知识及历史发展线索进行分析整合。例如: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等。

(2)中西结合法:即以空间为序,把中国跟西方的历史相结合进行联系归纳比较,如教学本节讲到中共七大标志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时,除了要引导学生联系起陈独秀的右倾思想、王明的左倾思想、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外,还要引导学生联想起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的诞生,并将三者进行比较,通过互相交流、互相结合、互相启发,从而获得对无产阶级理论更多的认知。4.材料教学法

历史材料是进行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它包括文献典籍、图表、实物、图片、笔记碑文和考古资料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材料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显然,这种材料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运用材料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比较、分析、理解史实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史实的归纳、推断、评价甚至是论证的能力。材料教学法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说明观点;第二,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第三,选取某一主题,罗列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整理归纳,并且解析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测,得出自己的结论。5.开放式教学法

历史教师应重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熟悉历史过程,切实提高历史思维的质量,尤其是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要过于迷信课本上的结论,而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及时介绍某一领域历史研究的最新方向,广泛地推介史学界对某一历史课题的不同观点。例如,关于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实行的恐怖政策,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历来对这一政策的评价不一,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这是在内外形势紧急的非凡条件下采用的非常手段,其主要作用是拯救革命,因而功勋卓著,应给以肯定;第二,它打击面过宽,处决的人太多,而且在恐怖统治下形成了一种心态,即当权者利用恐怖手段排除异己,维护权力,不愿结束恐怖统治,其危害性很大,应给予否定;第三,在评价这一政策时,将两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功过参半。这种区别于教材的史学研究成果可以引导学生深钻教材,积极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探寻新知。其次,教师在对学生的熟悉能力和其对某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进行评价时,更要注重采用宽松的开放性尺度,答应学生有不同的哪怕看起来是错误的观点。6.探究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改的一个亮点。笔者认为,实施探究式历史教学应有以下的三步骤:

(1)导读疑问。创设适宜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细致备课,熟知教材,设计具有探索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核心,从而达到探索历史的目的。如初三世界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中,笔者设疑有: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该政策有何内容?应如何评价?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何原因?有何内容?有何结果?应如何评价?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征?有何积极性和消极性?⑤斯大林的经济体制对我国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2)学生自学教材。学生依据问题,带着疑问,独立地自主地阅读教材,自我思考,自主探究,实现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的外在控制转化为学生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3)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探究教学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学生要主动地参与,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就会运用史实的眼光审视现实的热点问题,就能获得探究历史所带来的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体现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有时附加几张挂图)是传统历史教学的基本工具和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条件下的历史教学的需要了。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运用是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目标是相一致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引起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也将引起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有利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形成。因此,现代化教育技术和历史课程的整合,是探索历史教学改革、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下载探索语文教学新课改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语文教学新课改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1 源远流长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虽然有很多优点,但用现在的眼光看,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而且也让我们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教......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1近几年,为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语文教学正朝着改革的方向迅猛前进。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期以来......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1 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在影响着教师的行为,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当前新课改的实施,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精心组织学生......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1 1、教师语言之大忌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课改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江苏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 施银燕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如何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走上自己的特色之路,这是......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科技、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古诗词就是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

    语文新课改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我们应该拿什么样的课堂献给学生”这样一个关系到新课程理念能否真正变成课堂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能否不断深化的带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