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19-05-15 06:5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篇: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科技、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古诗词就是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化史上永放着瑰丽夺目的光彩。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小学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本文尝试提出几点优化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小学古诗教学的现状――多了“肢解”,少了整体意境感悟

古诗由于音韵齐整、结构简洁、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这些特点,因而便于朗诵,是一种朗朗上口的语言材料,历来受人欢迎。也正因此,学生学习古诗并非开始于小学阶段,一般的孩子在幼儿阶段便已接触古诗了,背诵古诗被很多家长当作是培养子女的一项具体措施,很多家长把子女会背多少诗当作“教子有方”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孩子是否聪明的一个重要参考。但只需稍微冷静思考,这种古诗学习只是停留在“朗诵”的层面上。当然,限于幼儿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也不宜作过深要求。可是,对于古诗创作原意――诗以言志,表现一种意境、境界,这种古诗学习无疑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花费了家长的诸多精力,倾注了家长满腔热情,牺牲了儿童诸多玩耍嬉戏时间,有的还可能是以违背儿童自身意愿为代价,却仅仅得到这种低水平的效果。这样的投入和这样的教育,可谓事与愿违。

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因现今的教学评价体制得不到根本变革,考试仍是主要手段,大多教师还处在“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水平。教师们不得不将精力放在与考试有关的教学内容上,如要考默写故要求背诵;要考重点词意故要求个个词语掌握;要考诗句意思故要求学生一句一句将其抄下来并背出;要考中心思想故要求死记“表现了什么”“歌颂了什么”,等等。至于龚自珍为什么会写《已亥杂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为什么要倒装,这些不会考的内容,则忽略去教。?@样的教学势必带来这样的后果:生吞活剥、肢解诗意。

其实,古诗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最讲究的是在简练的区区几十字中必须蕴藏着丰富的意境,用司空图的话来说就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很多诗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千古传诵,就是因为诗内蕴含了丰富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所以学习古诗,仅会背诵诗句,机械地记住意思,而不去考虑寓于实境中的虚境和化为景物的情思,从审美角度看,显然达不到目的。把握诗歌的竟境不仅仅在于感知,主要靠感悟,只有“悟”才能透过诗歌形象的“形”见出“神”,透过“境”见出“情”,那种要求学生记住什么、背出什么的教学是不可能使学生领悟到神形兼备、虚实相生的意境的。

这种多了肢解、少了整体意境感悟,只求“是什么”而不顾 “为什么”的古诗教学现状,不能不说是古诗词教学的一种遗憾。

二、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新课改要求小学古诗词教学培养小学生感受古文魅力的能力。小学生年龄尚小,古诗词对他们来说显得比较晦涩难懂,久而久之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将古诗词编成故事

听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鉴于小学生不易理解古诗词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古诗所述内容,发挥想象力,将诗歌编于一个小故事内,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古诗内容描述出来。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可编成这样一则故事:唐朝时,有个诗人叫王之涣。有一天傍晚,他去登游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站在楼上,诗人极目远眺。向西看,只见一轮红日已经接近了山头,并且正在逐渐往山后落下去;向东望,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不息,一直向遥远的大海流去。于是便得到了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此时可及时向学生指明诗句中的“白日”“入海流”等词语与所述故事内容的对应处,并简要介绍之所以用“入海流”而不写“流入海”是古诗在用词的对仗、音韵平仄上的要求所致)诗人在楼上看到了这么壮观的景色后想,如果还想看得再远些、看得再多些,就像自己在学习上、工作上要再取得更大成绩,该怎么办呢?那就得再爬上一层楼,于是他又得了两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时须向学生交待“千里目”并不仅指看到的景物,还隐含着事业方面的积极进取)教师以这样的故事将《登鹳鹊楼》一诗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并了解诗句是如何写出来的,然后再根据诗歌进行教学,为学生学习远离生活实际的古诗创造了一个感性的环境,使小学生感受到古诗中隐含的道理和韵味,在这“故事引入”的基础上,再进行“熟读理解”和“品读背诵”这两步教学环节,所花力气不大,学生却学得饶有趣味,远比一开始就“就诗歌进行教学”的效果好得多。

2.引导学生进行绘画

绘画是小学生的天性,为了提升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所写对象以图画的形式再现出来,化文字为图像、化抽象为形象,充分利用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这一心理特点来为古诗这一抽象学习材料的学习服务。画图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去进行;可以在“引入”“讲授”等过程中出现,也可以在学完全诗后作为“巩固”手段而采用。如学完《咏鹅》一诗,我便让学生画一幅简单的彩色画,学生都能在画中表现出“曲项”“向天”“浮”“白”“绿”“红”等词的意思。学生的绘画过程,不仅是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的过程,更是一次进行感受美、表现美的审美教育过程。又如,教学杜甫的《绝句》一诗,我结合自己的介绍、讲述,在黑板进行简笔画:柳树上的黄鹂、青天上的白鹭、窗外可见积雪的西岭、门口停泊着的船只(要注意所用粉笔的颜色必须和诗中所述一致)。此时我的板画首先可让学生感知诗歌所涉及的具体事物形象,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记忆表象,在两者的同化中获得成功感,产生愉悦感,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图画让学生感受到这一首诗以区区28个字容纳了这么多事物,感受到中国古诗巨大的容量,感受到中国古诗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

3.引导学生进行表演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纷呈、气象千万,有不少诗歌内容充满生活气息而富于童趣。在这一类诗歌教学中运用表演法,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表演法指的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表演动作,充分利用直观动作思维来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如《咏鹅》一诗,所描写的对象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动物――鹅,它长而弯的脖子、雪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在水面自由自在游泳的形象为学生所熟悉。在学诗过程中,我结合自身的肢体语言(如向上伸手臂为鹅的脖子;并拢的五指为鹅头;大拇指与其他四个手指微开微合为鹅在唱歌;双手前后轻轻拨动为鹅掌拨水)来表现“曲”“向天歌”“浮”“拨”等动作,这样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在学完后让学生一边念着古诗一边以动作表现,这种操作实践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主体精神的培养都有百利而无一害,至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则是调动了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其效果当然是远远超过死记硬背了。

4.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古诗的特点,运用范读、齐读、串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文合辙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深入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如我在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时,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第一、第二、第四句的“晓”“鸟”“少”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我强调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

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加强小学古诗词教学至关重要,值得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小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基。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田县龙泉镇第二完全小学)

第二篇:新课改下高效古诗词教学探索

新课改下高效古诗词教学探索

古诗词赏析历来是中、高考热点,又是难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为此,笔者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猜阅标题,高屋建瓴。

欣赏诗词最先接触的是标题。标题是诗词的题眼,通过题眼这个“微言”,我们可以搜集到藏有诗词之“大义”的相关信息。阅读标题是敲开诗词欣赏这扇难启之门的砖头,我们千万不能放过。

阅读标题要学会抓点猜测:⒈抓时间:有没有时间性词语。⒉抓地点:有没有表示地点的词语。⒊抓人物:有没有写到人(物),又有哪些人(物)。⒋抓事件:是否涉及到某个背景事件,写到某个具体事情。⒌抓感情:抒发了什么感情,表达了什么思想。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认真阅读标题之后,我们猜测:“蝉”→写的也许是夏秋季节;“狱”→可能会有写“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无奈;可能会写“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气;可能会写因犯“莫须有”罪的悲愤;可能会写视死如归毫无畏惧的气节;“咏”→歌咏、赞美蝉,可能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蝉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二、注重作者,知人论世。

⒈注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任何诗词总是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定社会的状况,我们在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以把作者放回到大的时代背景中,力图站在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的高度来解读作品,挖掘出作者所赋予的深意。

⒉注重作者的创作风格。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把握住了这种风格,等于添了把打开古诗词鉴赏方便之门的钥匙,让我们心中多了些底气,胸中存有“成竹”。

三、研读注释,暗渡陈仓。

古诗词鉴赏中,提供给学生的注释量有限,有的寥寥数字,有的短短几行,但它很有价值,它是命题者给你的某种暗示。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或创作缘由,那是在提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倾向。有些注释帮你解词释句,那是在向你说明本诗词的史事用典或情境理趣。有的则简介作者,可能是在暗示你本诗词的写作风格或艺术特点。

例如,杨万里的《初人淮河》,其中诗句“中流以北即天涯”,命题者给出“天涯”的注释;原指极远地区,这里指宋金以淮河为界的边境线。由此回头再看第二句“人到淮河意不佳”,意思就不言自明了。

四、深挖内容,反复揣摩。

对诗词本身的阅读可分以下两个步骤:一是通读全诗,明确题材体式。二是连缀意象,探明立意。

意象,即意之象,就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主观情感、来自外部世界的客观物象,是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再简单一点说,即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古诗词中的意象,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基于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意象的解读、连缀,领悟和把握附着其上的内涵底蕴。

⒈解读单个的特殊意象。意象因其文化环境和古代文人不断创作和丰富,表现出开放性特点,又因其兼融并蓄与自身的扬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些意象本身有着被普遍认同的象征内涵。解读单个的特殊意象对古诗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接触到此类意象时,可先考虑它的象征内涵。

如:因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故“莲”常比作高洁的人格。“柳”与“留”谐音,故“柳”蕴含着朋友间的离情别意,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丝”与“思”谐音,故“丝”在古典诗词里常作双关语,暗含着情人间绵绵无绝的相思情,如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成了深寓着哀思、别情的象征意象,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喻愁,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松”代表的则是一种傲霜斗雪、不折不挠的形象。“竹”则象征了民族气节。

⒉连缀整首诗的多组意象。意象的营构多取决于作者的人生态度、情感体验和周遭环境,我们只要把整首诗中的诸多意象连缀起来,进而叠加、碰撞、整合,然后发挥想像,不难体察并探明作品的立意主旨和艺术境界。

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由涧边、幽草、深树、黄鹂、春潮、急雨、横舟等七组意象,组成了一幅景色清丽,境界深幽的风景画,盎然春意,扑面而来。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意象直接组合,虽寥寥数语,然游子羁旅之愁、故乡之思,跃然纸上,达到了言简意丰的效果。

⒊围绕“情语”,遍寻词句。古诗词中,除记叙、描写之外,不乏直接抒发浓郁情感的句子,围绕此类“情理语”,遍寻词句,能够较快把握作者对景、物、人、事的态度、看法、感情,从而归纳出诗词的主旨。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一种绵绵无绝的愁思。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表现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

⒋透视技巧,通悟特色。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要为思想感情服务,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体验和审美趣味总是离不开诗词创作中多样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

五、整体权衡,全面参照。

诗题、作者、注释、诗词本身,如单看某一方面的内容,可能会以偏概全,因此,通盘考虑,综合评价,从总体上斟酌探究,再三权衡,可以深化因单方感受所得的粗浅印象,使感受不断趋于全面、细致、丰富、深入,且更接近于作品形象的实际,从而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废。如朱熹《观书有感》,单看诗作内容,可能会误以为是一首纯粹的写景明理诗,再看标题,不难发现,它实际上是以景作比,表达观书所思,揭示出盎然理趣。

六、诀窍点拨,落笔生辉。

⒈反复诵读,细细吟咏。读要读准节奏,读通层次,把握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吟咏要细,要慢,可以闭眼想象,最好做到作品之境与读者之情汇合交融,泯然为一。

⒉多用专门术语,多写书面雅词。如涉及到诗词内容、作者思想感情的有:忧国忧民、旷达乐观、感时伤逝、热爱生活、怀念家乡、淳朴诚挚、愁苦哀怨、雄心壮志、恬淡闲适、怀才不遇等。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课改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江苏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 施银燕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如何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走上自己的特色之路,这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老师正在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教师须将新课改理念有步骤地转化为外在的行动,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行。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评价方式

新课程改革是语文教学界的一场革命, 新课改、新理念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语文教学正在发生着变化。中职的语文教学也正经历着一场革命,一批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正身体力行地实践新课改精神,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服务。”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的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中职的语文课教学开始尝试走出应试教学的模式,走向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而且,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中职的语文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开始逐步结合,走上了一条为学生的专业成长和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道路。

但是,我们也应该更冷静地看到:习惯势力的惰性已经成为我们实施变革、继续前行的严重阻力,中职语文教学已暴露出诸多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弊端;同时,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目前中职的语文教学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不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理性思考。直面存在的问题,正是为了更好地搞好教学。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职的语文教学目标定位发生了变化,新的形势对中职 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理念、模式正在被打破,新的理念、模式尚在建立过程中。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中职的许多语文教师甚至感到无所适从。

近些年来逐渐升温的“普高热”,使得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素质与以往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有鉴于此,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对一线人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而不是仅仅是让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学。教与学需要沟通融合,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有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出一条新路,真正与社会、与学生专业成长相适应。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中级人才,更多的是一线从业人员,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写作应用文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通过朗读竞赛、读后感悟交流、手抄小报比赛、演讲辩论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了突破,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应承担的责任。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思维和技术“设置平台”,使人类及其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厚重的人文修养。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突显其工具性,更不能丢弃其文学性、人文性。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是中职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

那么技能型人才到底需要具备怎样的语文知识、语文水平呢?这需要中职语文教师深入实践、深入思考,需要教师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教材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

二、大胆整合、慎重取舍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并不高。他们毕业后就要走向社会,面临就业,对他们而言,如何获得择业就业的能力是关键所在。只有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革新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才能收到实效。这也是职校教师所应该直接关注的迫切的问题。

针对中等职校学生的特殊情况,一些地区的学校开始尝试大胆整合教材,在职一年级完成省编教材教学后,将中职学生第二年的语文学习与其专业结合,实施“专业语文”的教学,这应该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比如,旅游专业,语文教学侧重于口语训练以及游记类文章的写作,开设口语交际课,创设情境,让学生从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口语交际的要领,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财经类专业开设财经应用文、办公室常用应用文体的写作等等。这些初步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较前大有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许多的相关知识,学生的新知旧学、实践能力在无形中都得到了锻炼、提高。

当然,这种做法是否科学,我想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作为中等职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些革新是否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是否符合学生的求知需求;我们教给学生的东西,学生对此是否能够吸收等等。由于文化课新课改在中等职业学校刚刚推行,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所以我们需要逐步摸索。但只要抓准课改的精神,结合实际,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相信是能够逐步提高语文教学内涵的。

现在,各地对编写教材有很高的热情,一些学校自编了校本课程。但因为多种因素的制约,编写人员缺乏专业的系统知识,缺乏应有的编辑技术,自编教材系统性不强,漏洞颇多。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也明显感到自编教材尚嫌“幼稚”,远不能与省编教材相比。省编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职教”的特色,系统性强;但是,选用材料还是过于“陈旧”,“普高”特色浓郁。试想: 3 一群在中考中就已“失利”的学生,本来文化课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件头疼的事,如果进入职校后,语文学习于他们而言仍是要求过高,学生就会拒绝接受,整节语文课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无意义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权,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自主课堂,我想,语文教学会更有实效。如果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也许会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但这些,都必须是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之下,必须有序、正常、科学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对教材的取舍要慎之又慎。

三、评价方式方式趋向多元化。

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通过有效的鼓励性欣赏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点对中等职校的学生尤其重要。对中职学生经常报以赞许的评价,肯定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会在无形中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评价开始改变过去评价形式和手段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语文成绩的评价,除了以试卷考试评价之外,还将学生的口语表达、书写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从而使中职的语文教学评价方式趋向多元化。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评价作用。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教师的恰当评价可以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信心,使其奋发向上。

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讲究方式方法,以增强评价的教育效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贯穿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促进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中职语文新课改才刚刚起步,还有更多更深入的内容需要我们去探索,未来的路还很长。任何课改都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有破有立,会有阵痛、有彷徨、有苦闷,成功与失败都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分析、思考、实践,才可能在课改的领域里挖掘出规律性的东西,课改才会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化完善,从而更好地改进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育研究》2002年)[2]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

诗,是语言的升华,是感情的寄托,是文学的源头。诗就是一位古代的知心朋友,就是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灵魂。

一、新课标关于古诗文阅读的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二、现阶段农村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现状: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农村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方面只是被动的听记和机械的做题,学生只知道机械的背古诗,背作者,背诗意。完全没有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和品味。

三、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

(一)、古诗词课堂教学

1.凸显核心古诗词讲究整体感知,这不仅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而且我国古代大诗人陶渊明就提过“不求甚解”的观点。但是古诗词年代久远、意蕴深厚,不能就仅靠一句“整体感知”来教学一首古诗,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诗词的核心价值。那么,如何凸显诗词的核心价值呢?可以说每一首古诗都承载着一个诗人的情感和灵魂。好的古诗词往往是一字立骨或一语传神,而这一“字”正是它的诗脉,它的核心价值。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抓住了诗词的灵魂;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可以避免逐字逐句的机械分析;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能引领学生直接入境,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作者练词练字的艺术。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可以围绕这一“字”来设计,那么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古诗。就可以这样来设计:在引导学生知晓诗人生平、理解诗词大意之后,可以问:“你认为整首诗中最传神的是哪个字?”抓住“绿”这个字进行分析,学生读懂了这个“绿”把春风给江南岸带来的变化鲜活的表现出来。

2.创设情境叶圣陶在《语文教学20韵》中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词都有丰富的意境,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意境,进而在自己的脑海中重建意境。何谓重建意境,就是要想方设法让诗词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身闻其声、身见其形中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最终获得审美体验,受到思想教育。就这点来看,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单靠学生的凭空想象,怎么可能把古人心中的意境完全想象出来,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事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这就要求老师结合不同的古诗词采用不同的创设方法。例如王安石的《元日》,可以联系“春节”这一生活展现情境;杜牧的《山行》,可以借助山林秋色图再现情境;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可以播放明快的钢琴曲渲染情境;《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可以扮演角色演一演来体会情境。

3.巧设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必须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因而不同的人,在读它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感受。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话只讲对了一半,因为又有谁保证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笔下那个哈姆雷特呢?读者的主体性是应该充分发挥,但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并不是说他们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这里还有一个尊重文本作者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个性化理解就需要老师深层次地解读文本,设计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或“牵一发而动全身”颇具张力的问题。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无限的兴趣和思考潜力,真正培养他们的个性化理解,同时又能使问题立于经典文本之上,使学生系统地把握文本。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有张力的问题:“‘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谁啊?”这一巧问,学生立刻明白了原来是王维在推想兄弟们在重九登高时想念自己的情景,体会诗人有创意地写作。再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同样可以设计一个张力的问题:“为什么叶绍翁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就知道有满园的春色呢?为什么他不把园中的美景写下来呢?”这是一个既有趣味性而又耐人寻味的问题。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个性化的理解:“可能叶绍

翁以前来过”,“可能只是他的猜测”,“可能他故意这么写,留给我们来想象”。老师可以顺势追问:“想象一下,假如你推开了柴门,满园会是怎样的春色呢?”这样的巧问,学生肯定会对春景有许多不同的想象,真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4.适度拓展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就是说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和教学后,势必要追求拓展,只有拓展才能更完整地体会文本中的内涵和经典,也只有拓展才能拓宽教学的视野,使教学更上一层楼。但是需要注意:是用“教材”教,所以拓展不能脱离文本,应该在对文本综合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拓展,拓展内容也应与文本内容自然融合,而不是牵强附会的结果。另外,拓展也要适度,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为了拓展而拓展,那么就本末倒置了。

(二)、开发古诗词课外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仅靠课堂时间根本不可能积累课标所规定的古诗词数量,这就要求教师开发和利用“课外古诗词背诵”这一教学资源。在新理念下,如何用好“课外古诗词教学”,值得探讨。

1.培养兴趣,别出心裁“读”诗词古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读”,但是课程标准下,小学阶段古诗词背诵的篇目又如此之多,学生难免对古诗词的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和兴趣。那么别出心裁地寻求“读”的方法,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诗情画意,就成了关键之举。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仿、唱、画、演四种方法:仿,就是模仿名家朗诵。老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利用名家朗读示范引导,如聆听《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学生在聆听之后,慢慢地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老师就可以借此展开评选每周“朗读之星”活动,那学生兴趣就会大大提升,朗读水平也随之提高唱,就是以唱助读。古诗词的语言具有音乐性的特点,小学生又比较喜欢唱歌,那么何不用“唱”的方法来背诵古诗词呢?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识记,还能使学生较准确地把握诗作的情感基调,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诗人同忧患,共欢欣。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写怀》、李绅的《悯农》等等,这些诗词本来是较难背的,可

是在优美的旋律下,记诵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有些歌曲意境上取材于古诗词,如《涛声依旧》与张继的《枫桥夜泊》,演唱这类歌曲,也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记诵古诗词。画,就是缘诗作画。“诗中有画”,教师可以抓住古诗词的绘画美,去探索诗情中的画意。缘诗作画,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鲜活化,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和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如赏析杜甫的《绝句》、张志和的《渔歌子》等,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画一画,通过画画明了诗词之意。演,就是角色扮演。小学生喜欢表演,喜欢展示自己,但是如果把表演放在课堂上,一则时间上不允许;二则学生由于过度兴奋而影响课堂纪律。那么就可以放在活动课,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乐趣,而且也可以发挥他们的表演天赋。至于表演内容,可以是角色扮演,如李白的《赠汪伦》,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合作当当“小编剧”,自主创作,编写表演内容。以内容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古诗词内容广泛,学习时,可打通课内外的渠道,加以分类归纳,有助于积累与运用。这样不仅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作者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以作者为主线来整合诗词,是很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使学生用好用足用透书中提供的例诗,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成倍的积累,熟悉作者文风,从而更好地把握时代背景和作品情感,更好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

2.善于积累,可以利用班队课、活动课开展《探访诗仙李白》等古诗词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李白写作风格的把握。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对古诗词综合性的积累,必须从低段就开始实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低年级可以由老师帮扶完成积累;到了高年级,学生就自然养成了自主积累的习惯,那么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快乐。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必定要求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强调学生自主感悟的同时,也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

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转变学习方式,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彻到实处。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改之小学语文教学

中方县中兴学校

杨水清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兴趣、改革、素质教育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改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课程改革便成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新课程的改革中,走进了新课程的实施中。新课程的实施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融入生活,我们的学生也更富有个性。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该如何教呢?

一、先学后教。

我们要正确地理解新课标下关于教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先学后教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师的教应在学生“知不足”而“自反”的时刻,这样才有针对性。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学”全部按照教师的“教”去进行,那么试问一下,学生这样的“学”是真实地“学”吗?是主动地学吗?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经过“自学”、“自反”,才能“自得”。正如孟子所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自得之学可以终身用之,记闻而有得者,衰则忘之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掌握的东西,能深刻理解,学以致用,得心应手,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反思一下我们每个人的语文学习经验,现在所能记住的主要是当年的“自得”之处,至于老师当时的分析,恐怕大多数人已经淡忘了。

二、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映,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概括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这样的课堂将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前的教案只是一种预案,而每一堂课就成为一种不可重复的创造性活动。一位教师执教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当他走进教室,发现不少学生在折纸飞机,于是,灵机一动,决定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采用新的方式,从学生喜欢的折纸入手,让学生每人折一只纸船,作为送给妈妈的礼物,并且在纸上写几句话送给妈妈,然后教师让学生诵读写在纸船上的话,教师也谈起小时候折纸船的事后,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然后将学生关注的重心自然地引导本节课的课题上来。教师打破了预设的教学思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多学少教

多学少教,就是教师要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学生能自学掌握的内容和与学生认知水平相距过远的内容就不必教;对于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问题,应该并且必须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既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精力,又能感到学有余力,享受“自得之美”。使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

需要指出的是,多和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教师去做辩证的认识和处理。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非常生疏,也没有相关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教师教的时间就可以多一些;反之,教师就要少教。少教,意味着要教在点子上,通过教师的教唤醒、激发学生的智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到底,课堂教学活动是必须由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的一项创造性劳动,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学习,质疑讨论;而教师绝不是旁观者,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组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不断引领学生走进豁然开朗的新境界,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观的教学情景,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麻雀》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评地:“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老麻雀很勇敢、很伟大,为了保护幼儿奋不顾身,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上好课的关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合理的组织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合理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较好的获取知识,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注重教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我们不能理解为语文教学仅是孤零零地训练一些词句,把阅读课上成仅仅是字词的训练课。难怪有人担心,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是否会割裂课文内容的完整性,是否会影响思想教育和人文性的贯彻实施。其实,坚持语言训练为本和语文教学要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是一致的。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的专责。”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情感,并借助正确的课文朗读,把感悟的情感给予充分地表达,从而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形成,促进学生口语的发展。

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在《小鹿的玫瑰花》教学中,以读为主,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读的内容来看,有全文朗读,有自然段细读,有句子精读,由整体到部分;从读的形式来看,有自由读,有指名个别读,有师引生读,有全班齐读,有朗读,有轻声读,有不出声地读……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从读的层次来看,开始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是读中领悟、读中理解,最后是感情朗读,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一次有一次的目的,一次有一次的效果。有“质”有“量”的读催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注重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巩固和发展学习的内部动机的过程;是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l、注重激发整理与复习的兴趣,加强整理方法指导。

2、注重逐步放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整理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整理习惯的形成。

(五)、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应试教育”的影响迫使教学要求无限制提高,严重偏离了教学大纲,这样一来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有碍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l、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深入钻研大纲,把握大纲要求,做到不拔高也不降低,不拖欠也不提前,不搞课内损失课外补,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遵循起点低,台阶密、步子小、容量大的原则设计课堂练习。

2、调整课外作业结构。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是减轻负担的有效措施。从前,以书面形式为主的课外作业,只是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过的习题机械地重复,其作用只能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对作业应付了事,课外作业会因此失去应有的作用。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可将单纯的书面形式变为多种形式,如口头作业、社会实践作业、语文课外活动等形式。例如,我们学了几篇有关描写春天的课文后,结合探究型课程,就可以布置“我眼中的春天”这一作业。学生可以去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谜语、谚语、古诗、诗歌、文章、故事等等;也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画成图画;可以把踏青的春景拍成照片;也可以编制春天的剪贴小报、手抄小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最后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学生在浓浓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体验了“春”的魅力,激发了对“春”的喜爱之情。同时学生的欣赏、想象等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必须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意识,采取相应的对策深化素质教育.真正转化师生角色,努力创造条件,把学生从过去被动学习的境地中解放出来,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让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传播研究》、《湖南教育杂志》

下载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1、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准确把握三个维度: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⑵ 知识与能力,⑶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努力想办法让学生......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 石门山完全小学张万军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这当然是件大好事。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

    探索新课改下的小学美术教育

    探索新课改下的小学美术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关注度的增加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美术在环境教育中的载体地位渐渐受到重视。然而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

    小学语文作业在新课改下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五篇范文)

    小学语文作业在新课改下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作业是对教学的复习、巩固与提高,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协调语......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探索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探索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因此,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如何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改进历史教学作......

    探索语文教学新课改5篇

    探索语文教学新课改 初中语文新课程的理念: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应紧密联系起来,语文课程应根置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

    新课改背景下职校语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发言稿)

    新课改背景下职校语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武进西林职业高级中学财经部 施银燕 语文新课程改革是语文教学界的一场革命, 新课改、新理念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语文教学正在发生......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索(5篇)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成效会对学生的整体语文成绩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立足于小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