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津农业国际化调研材料
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着力打造新津外向型农业新亮点
——关于加快推进新津都市现代农业国际化进程的思考
农业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农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国际交换,不断扩大农业贸易、投资、技术、劳务对外依存度的过程。
成都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成都要主动担当起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历史使命;在市委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新初书记更是明确要求把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上重要日程,加快构建起符合现代发展规律、融入全球发展进程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县级农发部门来讲,为切实有效贯彻落实市委要求,加快实现新津农业的全面现代化和充分国际化,我们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讨论,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新津都市现代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几点思考,就如何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形成新津发展外向型农业新亮点提出了的一些粗略打算和安排,以期为相关工作的加快推进提供理论现实依据和实施路径指导。
一、为什么要加快推进新津农业国际化
(一)推进农业国际化符合农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不断增强,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一部分,也必将摆脱过去的封闭,步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单就国内农业资源的进行开发已足以不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世界范围内的农业资源相对丰富,通过推动农业国际化来实现农业资源的国际化配置势在必行。
1(二)推进农业国际化符合市委的决策部署
针对第三圈层,新初书记在市十二届党代会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按照“兴二优一”思路,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加快优化特色农业和旅游业。新初书记还谈到,农业同样可以建设国际化、世界级的产业基地;要推进农业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走出一条内陆地区发展农业外向型经济的新路子。可见,加快推进新津农业国际化进程是完全符合市委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决策的。
(三)推进农业国际化符合新津的现实需求
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幸福新津”的总体目标,要求新津的都市现代农业要实现效益倍增。而作为资源小县、国土小县的新津,发展现代农业没有规模化的优势,通过农业的国际化,利用国际资源与市场,大力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做大产业规模,提升综合效益是必由之路。同时,新津农业的国际化,还将为新津其它产业的国际化提供基础保障和有力支撑。
二、新津已具备推进农业国际化的有利条件
从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离国际化还有很大差距。但从新津农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和地理区位来看,可以在某些方面率先突破,推动新津农业向国际化进程迈进。
(一)具备推进农业国际化的良好氛围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格局向中西部转移,省委对成都的发展提出了“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重大要求,成都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总体目标。中央、省、市的战略决策为我们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加快推进农业国际化步伐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二)具备推进农业国际化的物流通道
新津交通区位优势独特,境内有成昆铁路可直达东南亚,有大件路、成雅(成乐)高速和即将建成的成绵乐城际铁路直达乐山港实现通江达海,距全国航空第四城——双流机场18公里(目前,双流机场已开通国际直航航线27条,中转航线7条,货运航线11条),拥有市级国际铁路枢纽及现代物流功能区。物流运输的方便、快捷,为新津加快推进农业国际化步伐构建了对接国际物流大循环的交通基础。
(三)具备推进农业国际化的合作交流平台
目前,新津拥有台湾农产品贸易、展示和技术交流平台——四川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有生态有机高效农业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国际有机产业峰会,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合作与交流平台——中法乡村旅游论坛。这些平台的创建、发展和成熟,为新津加快推进农业国际化搭建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四)具备推进农业国际化的产业基础
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新津拥有希望食品、伍田食品、得益绿色食品、汇泉罐头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得益绿色食品出口澳大利亚、美国等10多个国家,还引进了中粮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在高端种业方面,我县有新津种子公司,其杂交水稻种子远销越南、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及中亚国家,年出口种子近1000吨;引进了四川西南科联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我县建立玉米制种基地,其生产的雅玉系列产品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比对照品种增产幅度大,推广潜力大。在生态有机高效农业方面,我县有翔生有机生态农场、古藤堡葡萄产业园、牧歌立体
智能农业等一大批高端化、精品化的农业项目,以及被列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这个有利契机。在都市休闲农业方面,我县有获得“全球低碳景区最佳范例”、“全球人居环境杰出贡献奖”的花舞人间。
三、加快推进新津农业国际化进程的主要措施
着力“四个加快”和“两个强化”,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新津现代农业外向型水平,形成我县外向型农业新亮点。
(一)着力“四个加快”,扬长避短走出去
一是加快有机农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新津现代农业的对外知名度。结合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和我县都市现代农业“一线一品”打造,大力发展具有绿色、低碳、健康特征的生态有机农业,抓好翔生有机生态农场、古藤堡葡萄产业园、牧歌立体智能农业等项目,积极推动全县有机农业精品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以国际有机产业峰会为窗口,进一步深化对台合作,扩大国际交流,打响新津有机农业的品牌,提升新津有机农业的国际知名度,力争2012年全县有机农业面积达到1万亩,产值达到0.7亿元,成为西部地区高端生态有机农业的展示区和台湾农产品贸易、展示与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是加快高端种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新津现代农业的对外美誉度。充分利用我县种子公司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营销渠道优势,进一步加强同国际、国内科研单位及大型种子企业的合作,拓宽新津杂交水稻种子的国际市场;积极做好“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申报工作,强化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和科技培训支撑,确保今年完成4000亩杂交水稻高端种业制种基地建设任务,力争2012年全县出口优质杂交水稻种子超
过1000吨。同时,依托我县西南科联公司建设的3700余亩全程机械化玉米制种基地,积极创建西南地区首个全程机械化玉米制种出口基地,进一步提升新津高端种业的国际美誉度。
三是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新津现代农业的对外参与度。修编完善我县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规划,坚持“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中粮集团为核心,发挥其集聚效应,加快建设西南地区最大的集粮油、饮料等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园,着力构建我县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集群,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积极借助中粮集团的高端生产体系、国际品牌影响力和全球营销渠道,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充分参与国际竞争,力争2012年全县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37%,产值达到65.26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超过3600万美元。
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进一步提升新津现代农业的对外影响力。实施扶优扶强,重点扶持和培育我县得益绿色、华西希望、建中香料、汇泉罐头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支持其加快发展、扩大出口;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本地龙头企业到外面建农场、搞基地、办加工企业,谋求发展,通过“本土化”推进“国际化”,变“新津农业”为“新津人农业”。2012年,力争培育和壮大3—5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培育年产值或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家、10亿元以上的1家,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面达85%以上。
(二)着力“两个强化”,取长补短引进来
一是强化项目招商,夯实新津现代农业外向型基础。进一步完善《新津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与招商促进办法》,以及其配套政策,坚持国际
化的标准和视野,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新津农业投资环境和发展优势,创新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依托中粮等重大项目,开展“产业链招商”;用好农交会、西博会、梨花节等会节资源,开展“会节招商”;发挥翔生集团等已落户大企业桥梁纽带作用,强化“以商招商”,着力吸引国际上一批实力雄厚、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涉农企业落户新津,进一步夯实新津现代农业外向型基础。
二是强化借脑借智,提升新津现代农业外向型水平。围绕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我县现代农业外向型水平。在景观农业打造方面,积极借鉴学习“轴向式延伸、特色化布点”的城市近郊插花景观农业打造方式,引入国际知名种子企业的高端观赏类农作物品种,提升我县本土化农业景观的国际化魅力。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积极借鉴学习国际化营销手段,“以旅助农”建设田园式、生态型、国际化的都市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在专合组织建设方面,积极借鉴学习台湾农会和日韩农民专合组织的经营管理经验,引入其良种、技术、资金、理念、模式和人才,推进新津本地农民专合组织发展。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方面,围绕创新、创业和创收“三创”基地建设,加速接轨国际市场,积极引入租赁农园、体验农园、社区支持农业、会员制配送等先进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第二篇:国际化社区调研报告
**街道国际化社区管理调研报告
立足需求 积极探索
着力提升国际化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街道成立于****年*月,辖区**平方公里,基本涵盖了**新城**城组团核心部位,紧邻首都机场。总入住户数**万户,常住人口**万人,户籍人口**人,外籍人口**人,占**区外籍人数的85%以上;辖区有**个自然小区,其中**个别墅小区,**个拆迁小区和普通小区。
作为**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街道,针对辖区涉外机构多、高档别墅多、外籍人员多这一实际情况,街道秉承“以文化为媒,以服务为先”的宗旨,积极探索涉外国际化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努力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全覆盖、无盲点。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创新物业管理模式为依托,提高社区管理水平**街道将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化解物业纠纷作为街道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于2011年1月,建立了区住建委和街道物业联合监管机制。物业管理模式创新以来,在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保障居民合法权益、优化物业公司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区居民、物业公司等各方的支持和好评,(一)健全组织,成立三级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在全市 率先建立了首个街道层面的物业管理服务办公室,辖区*个社区全部设立了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站,每个园区设定了1名专职工作人员,形成“街道-社区-园区”三级物业管理服务组织。
(二)创新机制,实施物业监管联合考核。**街道办与区住建委协商,将原由区住建委负责考核的《北京市物业服务企业及项目负责人违法违规行为记分标准》规定中的*大类共**项内容,区住建委将物业监管职能以委托形式下放到空港街道办事处,由空港街道办事处代为考核,加大从源头及时有效化解物业纠纷的力度。
(三)突出重点,着力化解物业矛盾纠纷。物业管理模式创新后,街道协调公安、司法、住建委、物业公司、业委会共同参与物业纠纷矛盾调解,方便了业主反映问题,方便了街道和居委会现场协调和监督解决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据统计,**街道2010年物业纠纷为40起,2011年矛盾纠纷仅10起,2012年目前只有3起,无越级访。通过实施物业监管模式,使物业公司成长环境更加优化,民意诉求渠道更加畅通,有效提升了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以强化社区服务为宗旨,提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
(一)便民服务全覆盖。推行“管家”式管理服务模式,即50户业主设一名“管家”,管家负责与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具体内容包括,开通24小时双语客服热线,为居民提供报 事、报修、急救、出租车、入境登记、居住证办理、投诉建议等各种服务;为每位业主发放便民联系卡,内容包括联系人、电话和各项便民服务项目等;针对外籍居民设立了一站式受理窗口,并配有多种外文版本的涉外规范性文件,为境外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指南,包括入境登记、居住证办理、子女入学等各方面,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二)定期培训强素质。居委会协调物业及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人员、物业员工以及园区内保姆、保洁人员开展技能、双语等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从而为外籍居民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三)个性服务促和谐。采用通知公告(书面通知、短信、电子邮件、电话联系)、社区网站、《月讯》、业主月度座谈会、客户满意度调查、民意调查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与居民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并及时有效的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传达给每一位居民。
(四)志愿服务保稳定。从外籍居民的意愿和兴趣出发,深入挖掘社区的各类社会资源、人才资源,组织壮大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促进外籍志愿者在维护辖区稳定、促进社区管理、加强互助服务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三、以开展文化活动为纽带,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宿感
(一)完善硬件设施,搭建社区居民交流平台。国际化社区都设有居民活动场所,其中,室内有游泳、健身、乒乓 球、羽毛球等设施,室外有网球、足球、儿童乐园、采摘等活动区域,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二)丰富文体活动,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充分挖掘文化的纽带作用,增强外籍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是开展传统民间活动。在传统节日期间,积极营造节日氛围,给予外籍居民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在组织社区活动前,广泛征求和听取外籍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开展包饺子、吃粽子、舞狮、赛龙舟等中华传统民间活动,搭建外籍居民与社区进行信息传递、交流的平台,引导他们融入中国文化,营造中西互融、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二是针对外国的传统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各社区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居住在社区内的外籍居民切实感受到家的氛围。三是开展共建友谊活动。社区经常组织外籍居民与辖区共建单位开展联谊活动,如篮球赛、足球赛等,强化了共驻共建意识,增进了友谊。
(三)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凝聚引领作用。针对国际化社区人员素质较高且经济较为宽裕的特点,街道积极引导社区居民成立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语言翻译类等社会组织,在满足了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社区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国际化社区慈善组织积极组织居民参加冬衣送温暖、建母亲水窖、为贫困人员献爱心等活动,今年北京遭遇特大暴雨,捐赠衣被2000余件,为 受灾群众送去了温暖的关怀。
第三篇:国际化社区调研报告
**街道国际化社区管理调研报告
立足需求 积极探索
着力提升国际化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街道成立于****年*月,辖区**平方公里,基本涵盖了**新城**城组团核心部位,紧邻首都机场。总入住户数**万户,常住人口**万人,户籍人口**人,外籍人口**人,占**区外籍人数的85%以上;辖区有**个自然小区,其中**个别墅小区,**个拆迁小区和普通小区。
作为**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街道,针对辖区涉外机构多、高档别墅多、外籍人员多这一实际情况,街道秉承“以文化为媒,以服务为先”的宗旨,积极探索涉外国际化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努力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全覆盖、无盲点。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创新物业管理模式为依托,提高社区管理水平**街道将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化解物业纠纷作为街道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于2011年1月,建立了区住建委和街道物业联合监管机制。物业管理模式创新以来,在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保障居民合法权益、优化物业公司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区居民、物业公司等各方的支持和好评,(一)健全组织,成立三级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在全市 率先建立了首个街道层面的物业管理服务办公室,辖区*个社区全部设立了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站,每个园区设定了1名专职工作人员,形成“街道-社区-园区”三级物业管理服务组织。
(二)创新机制,实施物业监管联合考核。**街道办与区住建委协商,将原由区住建委负责考核的《北京市物业服务企业及项目负责人违法违规行为记分标准》规定中的*大类共**项内容,区住建委将物业监管职能以委托形式下放到空港街道办事处,由空港街道办事处代为考核,加大从源头及时有效化解物业纠纷的力度。
(三)突出重点,着力化解物业矛盾纠纷。物业管理模式创新后,街道协调公安、司法、住建委、物业公司、业委会共同参与物业纠纷矛盾调解,方便了业主反映问题,方便了街道和居委会现场协调和监督解决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据统计,**街道2010年物业纠纷为40起,2011年矛盾纠纷仅10起,2012年目前只有3起,无越级访。通过实施物业监管模式,使物业公司成长环境更加优化,民意诉求渠道更加畅通,有效提升了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以强化社区服务为宗旨,提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
(一)便民服务全覆盖。推行“管家”式管理服务模式,即50户业主设一名“管家”,管家负责与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具体内容包括,开通24小时双语客服热线,为居民提供报 事、报修、急救、出租车、入境登记、居住证办理、投诉建议等各种服务;为每位业主发放便民联系卡,内容包括联系人、电话和各项便民服务项目等;针对外籍居民设立了一站式受理窗口,并配有多种外文版本的涉外规范性文件,为境外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指南,包括入境登记、居住证办理、子女入学等各方面,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二)定期培训强素质。居委会协调物业及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人员、物业员工以及园区内保姆、保洁人员开展技能、双语等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从而为外籍居民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三)个性服务促和谐。采用通知公告(书面通知、短信、电子邮件、电话联系)、社区网站、《月讯》、业主月度座谈会、客户满意度调查、民意调查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与居民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并及时有效的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传达给每一位居民。
(四)志愿服务保稳定。从外籍居民的意愿和兴趣出发,深入挖掘社区的各类社会资源、人才资源,组织壮大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促进外籍志愿者在维护辖区稳定、促进社区管理、加强互助服务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三、以开展文化活动为纽带,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宿感
(一)完善硬件设施,搭建社区居民交流平台。国际化社区都设有居民活动场所,其中,室内有游泳、健身、乒乓 球、羽毛球等设施,室外有网球、足球、儿童乐园、采摘等活动区域,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二)丰富文体活动,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充分挖掘文化的纽带作用,增强外籍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是开展传统民间活动。在传统节日期间,积极营造节日氛围,给予外籍居民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在组织社区活动前,广泛征求和听取外籍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开展包饺子、吃粽子、舞狮、赛龙舟等中华传统民间活动,搭建外籍居民与社区进行信息传递、交流的平台,引导他们融入中国文化,营造中西互融、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二是针对外国的传统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各社区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居住在社区内的外籍居民切实感受到家的氛围。三是开展共建友谊活动。社区经常组织外籍居民与辖区共建单位开展联谊活动,如篮球赛、足球赛等,强化了共驻共建意识,增进了友谊。
(三)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凝聚引领作用。针对国际化社区人员素质较高且经济较为宽裕的特点,街道积极引导社区居民成立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语言翻译类等社会组织,在满足了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社区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国际化社区慈善组织积极组织居民参加冬衣送温暖、建母亲水窖、为贫困人员献爱心等活动,今年北京遭遇特大暴雨,捐赠衣被2000余件,为 受灾群众送去了温暖的关怀。
第四篇:农业调研
发挥农业优势 推进产业互动(调研
文章)
按照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书记春城同志在蒲江县调研时的指示精神,加快实施“三基地一轴心”经济发展战略,坚持走好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之路,发挥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等潜在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农业增效、农
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科学规划,有机结合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
统筹规划是推动产业互动的前提和基础。以蒲江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产业优势等为载体,乡镇发展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农村交通规划、乡村旅游规划、农村居民集中居住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划等要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乡镇、村组界限,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统筹协调,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统筹解决和协调好区域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推动乡村旅游园区建设,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
二、做大做强产业支撑,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进一步强化“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以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三化”联动为重要抓手,加强“茶叶、生猪、猕猴桃”三大农业主导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以加快乡村旅游园区建设为核心,发挥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等潜在优势,推进一二三产业
联动发展,拓展农民多元化增收渠道。
(一)“三化”联动促发展。依托“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茶叶标准化建设示范区、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国家食品农产品安全监测示范区、全国首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四川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以抓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以产业化来提升农业。一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根据市场需求,运用标准化的“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理,编制和完善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一步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服务、农村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追溯及检测、市场信息和营销服务等体系;加快培育农业标准化实施主体,扎实抓好生猪、茶叶、桔柑、猕猴桃、蔬菜等50个农业标准化核心示范区建设。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以龙头企业建可控原料基地为方向,实施租赁、股份合作、托管等经营模式,作为企业“第一车间”来统一经营;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目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联合组建农业开发公司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发经营;以产业区域布局为载体,鼓励工商企业、专合组织、种养殖大户等流转土地,更好更快地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主导农产品。力争到2010年全县建10万头优质母猪养殖基地和百万头肉猪标准化生产基地;建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生产基地15万
亩,同时在成佳镇、大塘镇、甘溪镇、光明乡、白云乡建设万亩茶林混植带;建10万亩以上优质彩色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优质苗圃培育推广基地。二是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服务为纽带,以经营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加强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政策,着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速引导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完善,在蒲江工业集中发展区形成休闲食品、饮料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先进的专业猕猴桃包装储运基地;在寿安工业点建设川西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万吨猪肉储备基地;在成佳茶叶加工区建立以“蒲江雀舌”为主的绿茶加工集群。培育和扶持专合组织规范、健康发展,指导专合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采收、加工、分级、贮藏、运输;依托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积极筹建专合组织联合社,力争到2010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带户面达85%以上,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申报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树立品牌意识、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维护其经济利益。推进“蒲江造”农产品创国家、省、市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工作,增强蒲江农产品市场竞争
力,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效应。
(二)推进农业现代物流业发展。进一步配套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设施。加快实施以以寿安镇为中心建立集农副产品展示、交易、加工、包装、储运、检测综合配套的农副产品现代物流中心;以成佳镇为中心建设具备茶叶展示、交易、仓储等基本功能的信息化茶文化氛围浓厚的川西茶叶交易市场。抓好“日用品放心店”和“农资放心店”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培育多元化的市场流通主体。
(三)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创新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把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资源利用、生态农业开发、生态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传承、现代农产品加工、农村新型社区及生态家园建设等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连点成线,培育集生态农业观光和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休闲观光旅游区(带)。以成佳镇万亩茶园为中心打造集体验种茶、采茶、制茶、茶艺等休闲游为主题的茶文化休闲观光旅游区(带);以鹤山镇为中心打造“桔子花香”、“橘子红了”、“花果同树”等一系列的赏花、摘果、品果为主题的休闲观光旅游区(带);以光明乡为中心打造集观樱桃、摘樱桃、品樱桃、望峨山农家乐、登山健身为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带;以复兴乡、西来镇为中心沿临溪河打造集摘猕猴桃、品猕猴桃、猕猴桃农民
会所、绿色蔬菜、特种鱼养殖、观古镇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区(带)。力争每年每季举办一次富有生态特色、地方特色、文化特色的乡村节庆活动,突出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断聚集人气,增强活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一二三
产业互动,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强农村环境建设,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转变
(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实施好农村外联路、扶贫路、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红层找水、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搞好水、电、通信和生活污水、垃圾处置等配套设施建设。
(二)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抓好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成果,实施“万亩速丰林”和“万亩茶林混植带”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积极在农村规模畜禽养殖场推广废弃物综合处理和转化利用技术。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农民集中居住后,采取“集中建养殖场+沼气池”循环经济模式,牲畜产生的粪便进入沼气池处理,沼渣、沼液建绿色食品基地,沼气解决了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保护了环境,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依托土地整理、拆院并院、小城镇建设、规模流转、泥砖(土坯)房改造和易滑场地段农房搬迁等项目的实施,按照《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
设标准》和体现川西民居风貌的要求,突出特色,搞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有序推动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让农村居民充分享受城乡统筹,资源共享的成果。
四、营造浓厚的乡村旅游氛围
加强宣传造势,要以亲近自然、体验农事、享受生活为主题,积极推出独具特色的主题活动,从观光、休闲、体验、娱乐、购物等一条龙配套服务着手,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与兴趣点,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播、户外等多种媒体宣传促销,扩大知名度与美誉度,吸引都市消费群体。
五、加强农村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服务和保障体系对实现产业互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推动作用。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完善农技、农机、畜牧兽医、水利、林业等农业服务体系;以信息全覆盖为目标,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以延伸政府管理职能为核心,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促进农民充分就业为重点,完善农村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各项制度建设中,要重点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努力实现全覆盖,增强农村保障功能。
蒲江县农村发展局
第五篇:国际化社区调研报告
**街道国际化社区管理调研报告
立足需求 积极探索
着力提升国际化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街道成立于****年*月,辖区**平方公里,基本涵盖了**新城**城组团核心部位,紧邻首都机场。总入住户数**万户,常住人口**万人,户籍人口**人,外籍人口**人,占**区外籍人数的85%以上;辖区有**个自然小区,其中**个别墅小区,**个拆迁小区和普通小区。
作为**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街道,针对辖区涉外机构多、高档别墅多、外籍人员多这一实际情况,街道秉承“以文化为媒,以服务为先”的宗旨,积极探索涉外国际化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努力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全覆盖、无盲点。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创新物业管理模式为依托,提高社区管理水平**街道将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化解物业纠纷作为街道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于2011年1月,建立了区住建委和街道物业联合监管机制。物业管理模式创新以来,在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保障居民合法权益、优化物业公司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区居民、物业公司等各方的支持和好评,(一)健全组织,成立三级物业管理服务机构。在全市 率先建立了首个街道层面的物业管理服务办公室,辖区*个社区全部设立了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站,每个园区设定了1名专职工作人员,形成“街道-社区-园区”三级物业管理服务组织。
(二)创新机制,实施物业监管联合考核。**街道办与区住建委协商,将原由区住建委负责考核的《北京市物业服务企业及项目负责人违法违规行为记分标准》规定中的*大类共**项内容,区住建委将物业监管职能以委托形式下放到空港街道办事处,由空港街道办事处代为考核,加大从源头及时有效化解物业纠纷的力度。
(三)突出重点,着力化解物业矛盾纠纷。物业管理模式创新后,街道协调公安、司法、住建委、物业公司、业委会共同参与物业纠纷矛盾调解,方便了业主反映问题,方便了街道和居委会现场协调和监督解决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据统计,**街道2010年物业纠纷为40起,2011年矛盾纠纷仅10起,2012年目前只有3起,无越级访。通过实施物业监管模式,使物业公司成长环境更加优化,民意诉求渠道更加畅通,有效提升了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以强化社区服务为宗旨,提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
(一)便民服务全覆盖。推行“管家”式管理服务模式,即50户业主设一名“管家”,管家负责与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具体内容包括,开通24小时双语客服热线,为居民提供报 事、报修、急救、出租车、入境登记、居住证办理、投诉建议等各种服务;为每位业主发放便民联系卡,内容包括联系人、电话和各项便民服务项目等;针对外籍居民设立了一站式受理窗口,并配有多种外文版本的涉外规范性文件,为境外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指南,包括入境登记、居住证办理、子女入学等各方面,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二)定期培训强素质。居委会协调物业及相关部门,定期组织人员、物业员工以及园区内保姆、保洁人员开展技能、双语等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从而为外籍居民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三)个性服务促和谐。采用通知公告(书面通知、短信、电子邮件、电话联系)、社区网站、《月讯》、业主月度座谈会、客户满意度调查、民意调查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与居民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并及时有效的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传达给每一位居民。
(四)志愿服务保稳定。从外籍居民的意愿和兴趣出发,深入挖掘社区的各类社会资源、人才资源,组织壮大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促进外籍志愿者在维护辖区稳定、促进社区管理、加强互助服务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三、以开展文化活动为纽带,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宿感
(一)完善硬件设施,搭建社区居民交流平台。国际化社区都设有居民活动场所,其中,室内有游泳、健身、乒乓 球、羽毛球等设施,室外有网球、足球、儿童乐园、采摘等活动区域,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二)丰富文体活动,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充分挖掘文化的纽带作用,增强外籍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是开展传统民间活动。在传统节日期间,积极营造节日氛围,给予外籍居民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在组织社区活动前,广泛征求和听取外籍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开展包饺子、吃粽子、舞狮、赛龙舟等中华传统民间活动,搭建外籍居民与社区进行信息传递、交流的平台,引导他们融入中国文化,营造中西互融、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二是针对外国的传统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各社区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居住在社区内的外籍居民切实感受到家的氛围。三是开展共建友谊活动。社区经常组织外籍居民与辖区共建单位开展联谊活动,如篮球赛、足球赛等,强化了共驻共建意识,增进了友谊。
(三)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凝聚引领作用。针对国际化社区人员素质较高且经济较为宽裕的特点,街道积极引导社区居民成立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语言翻译类等社会组织,在满足了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社区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国际化社区慈善组织积极组织居民参加冬衣送温暖、建母亲水窖、为贫困人员献爱心等活动,今年北京遭遇特大暴雨,捐赠衣被2000余件,为 受灾群众送去了温暖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