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2012年真题
新传史论
一、名词解释(30):
(1)新闻价值(2)媒介融合(3)《向导》
(4)苏报案(5)库利(6)既有政治倾向假说
二、简答题(30):
1、新闻媒介的负面影响。
2、受众作为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
3、简评抗战后的“第三条路线”。
三、论述题(90):
1、“走转改”的意义。(走:走基层;转:转作风;改:改文风)
2、赖特的四功能说,结合具体新闻事例说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以及简评我国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3、从《大公报》的四不方针看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文人论政”的传统以及对当今时代的意义。
新传实务
一、名词解释(30):
(1)新闻特写(2)中性报道(3)短评
(4)制播分离(5)媒介产品
二、简答题(30):
1、记者在实地调查中应具备怎样的能力。
2、精确新闻的特点以及精确新闻采访的方法。
3、评论写作:老人跌倒了该不该扶。结合舆论的特点从评论员的角度分析新闻媒介在报道此类新闻事件中的得失。
三、应用题(90):
1、消息写作:科技新闻人物报道,关于湖南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曾光明教授。
2、广告部各科的主要工作内容和职责,报纸的广告是如何定价的,广告经营运作应注意的问题。
更多考研信息请咨询湖大新闻考研QQ:1845799848,另出售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专业书和复习资料
第二篇:2014上海交大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050300)
635 传播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5分×6)
1、传播
2、微信
3、社会责任论
4、意见领袖
5、非语言传播
6、守门人
二、简答题(15分×2)
1、(这个记不起了 额啊 对不起大家,记起来会即时更新的。)
2、手机人际传播的内涵及特征。
三、论述题(30分×2)
1、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2、何为“框架”理论?与议程设置功能有何异同?结合实际说明。
四、评论题(30分)
运用传播学原理及相关学科的原理,对给出的“上海报业集团的成立”进行评论。1000字以上。
第三篇: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模版)
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334专业综合一、简答
1.媒介即讯息 2.童年的消逝 3.拟态环境
二、论述
1.中华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传播的思想,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与之谋而不忠乎,朋友叫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结合西方传播学理论,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知晓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结合实例,分析公众的知晓权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440专业基础
一、论述
媒介素养的含义是什么,大学生具备媒介素养的意义,请结合实例分析
二、分析
印刷媒介的特点? 印刷媒介和新媒介的融合,图书出版业有什么新变化,又出现了什么新问题,请结合实例分析
三、新闻评论
请围绕网络媒体如何传播正能量写一篇新闻评论,有具体实例,字数不少于800。
第四篇: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个人总结
名词解释
2004
史论:
1、新闻观
2、《向导》
3、《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4、经验学派
5、拟态环境实务:
1、新闻线索
2、新闻根据
3、新闻角度
4、采访计划
5、说明性按语
2005
史论:
1、新闻传播的反馈
2、新闻价值观
3、新闻媒介
4、客观报道
5、新闻事实
6、苏报案
实务:
1、错问
2、新闻点子
3、述评新闻
4、编者按
5、专栏评论
6、媒介产业的双重性
7、媒介产品定位
8、媒介组织
9、广告代理
10、广告AIDA法则
2006
史论:
1、清议报
2、中国报学史
3、人际传播
4、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5、传播效果
6、大众传播
实务:
1、现场观察
2、统摄思维
3、提问
4、新闻清晰度
5、说明性按语
6、二元化的媒
介产品市场
7、制播分离
8、媒介“双效”统一原则
9、媒介产业整合
10、广告创意
2007
史论:
1、新闻传播
2、新闻事业
3、湘报
4、洋旗报
5、自我互动理论
6、休眠理论实务:
1、新闻背景
2、新闻敏感
3、深度报道
4、发散思维
5、来论
6、邮发合一
7、节目公司制
8、媒介产业的无形资产
9、媒介内容的可替代性
10、广告目标受众
2008
史论:
1、“苏报案”
2、“红中社”
3、象征性互动理论
4、流言
5、传播效果
6、经验学派 实务:
1、报道思想
2、新闻线索
3、.概括性导语
4、悬念式结构
5、马铁丁
6、媒介人力资源
7、媒介生产管理
8、报业集团
9、媒介经营管理的整体互动原则
10、广告代理公司
2009
史论:
1、新闻
2、新闻传播
3、新闻事实
4、新闻价值观
5、急选报
6、大公报四不方针实务:
1、新闻职业道德
2、统摄思维
3、新闻特写
4、评论立论
5、《今日谈》
6、媒介产业
7、媒介双效统一原则
8、编采分离
9、EPS方式
10、广告代理公司
2010
史论:
1、新闻的客观性
2、新闻传播
3、人内传播
4、施拉姆
5、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6、西行漫记
实务:
1、报道思想
2、新闻导语
3、倒金字塔式结构
4、舆论
5、《今日谈》
6、商品性
媒介产品
7、主持人中心制
8、媒介市场细分
9、媒介生产管理10“二旧化一新”
2011
史论:
1、新闻选择
2、新闻专业理念
3、讯息
4、传媒接近权
5、葵丑报灾
6、红中社 实务:
1、劝服
2、深度报道
3、新闻评论
4、媒介市场
5、媒介无形资产
2012
史论:
1、新闻价值
2、媒体融合3、“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4、库利
5、“苏报案”
6、《向导》
实务:
1、新闻报道
2、中性特写
3、短评
4、媒介产品
5、制播分离
简答
1、简述新闻价值评价的客观性。
2、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了哪些主要报刊,其报刊宣传活动有哪些进步作用?3、简述新媒介发展的特点及其社会意义。
4、树立“人民公仆”思想、反对“无冕之王”的观点是什么时候提出的,简述你的理解。实务:
1、什么是新闻敏感?它具体包括哪些内涵?
2、什么是报道选题?一般说来,确定报道选题有哪些策略?
3、与一般新闻报道比较,解释性报道有些什么样的特征?
05年史论:
1、简述新闻自律的特点及重要作用
2、简述产生“知识沟”的原因及填补的措施
3、简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
4、简述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创办的主要报刊及形成的优良传统
实务:
1、应该如何理解新闻报道“大体须有,定体则无”?
2、你认为,应怎样改进会议新闻报道?
3、简述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不同
4、印刷媒介的发行销售模式主要有哪几种?
5、为什么同一地区的城市媒介比非城市媒介经济效益更好、更具竞争力?
6、简述广告策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简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报人的新闻思想。
2、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及其意义。
3、在新闻传播过程当中,为什么说新闻媒介是工具?
4、为什么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 实务:
1、简述记者发现和判别新闻的“特异功能”。
2、为什么新闻报道摇高度重视设计导语?
3、这是评论文章《医院摇讲究精神文明》的开头一段:“日前,有些医务人员道德观念淡薄。缺乏应有的医德教育,这是一个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大力提倡社会注意精神文明,还是医务人员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一个重要课题。”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立论方法?它一般有几种方式?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经营管理观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影响电视广告价格制定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6、简述广告目标与营销目标的异同。
1、简述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接受心理的主要特征。
2、1926年9月新记《大公报》创刊后,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四不方针,请你谈谈对“四不”方针的理解与评价。
3、简述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及其区别。
4、为什么传播学中传统学派的研究注重传播效果而轻视传播主体?
实务:
1、简述隐性采访及适应的范围。
2、科技新闻既要体现特色、价值,还要通俗易懂、生动感人,采写时应重点注意那些方面?
3、简述新闻作者的五个要素。
4、简述制片人制的主要特点。
5、简述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总经理负责制的好处。
6、简述现代广告策划的策划程序。
1、简述《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经验。
2、简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民主参与理论及其特点。
3、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关于报纸上的批评,要实行„开、好、管‟的三字方针,充分发挥新闻批评的作用。请你谈谈新闻批评的作用是什么?
4、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实务:
1、新闻价值的定义是什么?新闻价值应含有哪些主要因素?
2、新闻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如何用事实说话?
3、简述代表编辑部意见的主要评论形式及它们的写作要求。
4、简述实现媒介产品差异化的策略的四种途径
5、简述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报业管理体制
6、简述广告效果测定的常用方法。
:
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2、列举麦克卢汉出版的三本主要著作,并简述他关于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
3、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报业短暂繁荣的状况及其产生的原因
实务:
1、什么是“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解释性报道的基本特征
3、《新闻调查》是哪家媒体的专栏评论?它有什么特点?主要的主持人有谁?
4、媒介消费者一般包括哪几类人群?他们的消费需求分别是什么?
5、媒介财务部门应从那几个方面来掌握资金运营的主动权?
6、简述广告的社会伦理冲突
1、如何认识新闻的真实性?
2、简述传播的直线模式以及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直线模式的缺陷
3、简述梁启超(1873-1929)主要的的新闻传播活动和经历
实务:
1、试述新闻敏感的基本内涵
2、如何做好会议新闻报道?
3、简述电视新闻评论的特征
4、实行“企业化经营”的新闻媒介与企业有何不同之处?
5、怎样理解媒介市场是一个二元化的产品市场?
6、简述企业广告运作的基本方式
1、简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2、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
3、简述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大致情况
实务:
1、新闻采访的定义,隐性采访构成侵犯隐私权的主要方面。
2、新闻背景定义,类型和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3、论述潜规则与法制社会的冲突。
1、简述新闻媒介的负效应
2、简述受众作为社会成员和公众在传播过程中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3、评述抗战后“第三条道路”报刊的兴起
实务:
1、记者在调查研究中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
2、精确新闻报道的主要特点以及精确新闻采访的调查方法
3、老太太跌倒该不该扶,成为全国热议的话题。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对需要救治的路人产生戒备与冷漠心态。站在评论员角度,结合舆论特点,谈谈媒体在此类报道中的得失
论述
1、联系韬奋新闻工作的主要经历,试论述“韬奋先生的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2、联系当前新闻传播实际,论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原则。
3、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谈谈应如何正确认识、理解新闻自由
1、论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的关系
2、梁启超曾说<时务报>上的论说:”举国趋之,如饮狂泉”,试论述其原因及今天的借鉴意义
1、在谈到新闻真实性问题时,有的认为新闻可以“合理想象”,有的认为新闻就是“有闻必录”。请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谈谈应如何正确认识、理解新闻真实性。
2、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和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时,分别提出了什么要求?这两次改版有哪些共同特点?
1、论新闻自由的社会控制。
2、论述刘少奇的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1、著名记者范长江在《怎样学做新闻记者》一文中说:“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请联系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联系新闻传播实际,论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功能。
1、联系新闻传播实际,谈谈应如何正确认识、理解新闻价值标准
2、以近几年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分析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并阐述“把关人”理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3、《申报》早期在新闻业务上有哪些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对《申报》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1、如何理解我党“以人为本”思想对于建构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的含义?并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2、联系我国新闻传播实际,评述“受众即市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与缺陷,并阐述这一观点对促进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启示。
3、试述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改进的基本情况,并联系实际加以评述。
1、联系实际,分析中国新闻界职业道德中的问题以及改进对策
2、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请结合不同国家传播制度的具体实际,论述国家和政府对媒介控制的主要方式
3、五四运动时期,京沪两地民营报业发展状况有显著差异,请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加以述评
1、论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的意义(“走转改”即“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2、依据赖特“四功能说”,结合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具体事例,阐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并对当前中国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作用的发挥进行简要评价
3、从大公报的“四不方针”看中国新闻事业中“文人论政”的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第五篇:2011年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2011年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新闻学部分
一 辨析下列概念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0)
1、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包含的能成为新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2、新闻真实性要求本质真实,要求新闻符合社会的本质。二 辨析一下相反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1、新闻报道娱乐化是新闻机构追求商业价值的结果,会影响民主政治的顺利进行。新闻报道娱乐化是民主政治生活的正常结果,不会影响民主政治的顺利进行。
2、媒体应该更多的接受公共和公共团体的监督。媒体接受监督会影响媒体独立性。三 结合材料分析
美国记者洛得到消息,美国一条街上每天晚上都有毒品交易,打架斗殴。洛对其他消息来源进行了采访,发现那段时间警察不是在睡觉,就是在做其他事情。新闻是真实的,但她却面对一个难题:如果报道新闻,她会失去一部分消息来源,失去十几年辛苦培养的消息来源。新闻报道后,警察局进行了重组,一些警察与洛断绝了联系。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给洛打电话,愿意给她提供消息。有人说,不仅是记者在培植消息来源,消息来源也在培养记者,希望通过他们让公众知道自己的观点。结合材料分析,应怎样处理记者与消息来源的关系。
传播学部分
一 辨析以下观点。
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是受众居于一定得需求和动机进行媒介接触和使用行为。因此,受动机驱动,受众接触媒介和使用具有必然性。
2、传播学的主流是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传播学的主流范式就是基于资本主义制度研究传播学。(这个是大概的,不是很准确)
二 简要论述大众社会理论的媒介观和现实意义。三 材料分析
最近几年,中国发生了不少针对青少年的校园袭击案件,专家分析,他们之间存在相互效仿的可能。
法学专家说,媒介的过度关注,会增加案件发生的可能性,他们有可能通过模仿的吸引公众的关注。
结合材料,使用传播效果理论分析材料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