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坪镇谭屋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大坪镇谭屋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大坪镇委员会
大坪镇人民政府
(2012年6月)
大坪镇位于汝城县南部,总面积136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辖1个居委会、20个行政村。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为切实做好谭屋村“空心村”重建等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干新三年,争取把谭屋打造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湘南第一村”。按照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从谭屋实际出发,结合《大坪镇谭屋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初稿)积极开展工作。现将我镇谭屋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谭屋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一)科学规划,着眼谭屋长远发展。
围绕把谭屋村打造成“湘南第一村”,镇党委、政府投入38万元,聘请深圳市中泰翰建筑设计公司编制了谭屋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一是突出规划尊重自然规律。在规划设计中,镇党委政府紧扣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反复研究,结合谭屋村地势和防洪要求,确立了道路高程总趋势为北高南低、中间东高西低,道路纵坡控制在3—40‰之间,各条道路中心线交叉坐标的规划设计。二是突出规划尊重社会人文规律。整个规划设计采取“统一规划、长期控制、分步实施”的建设模式,在充分继承谭屋居民现有的背山面水建筑形式基础上,利用方格网式的道路形式将整个小组串联成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的不可分割整体。三是突出规划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谭屋村整体规划坚持贯彻“以人
为本、可持续发展、建设有特色的新农村”的思想,以“空心村”重建为重点的谭屋新农村建设建成后将极大提升“硬实力”和“软实力”。前者是指“空心村”重建与交通优势及村级经济实力,后者是本村在外人员的经济圈和信息流,以此为依托,把目前的铁矿经济转型为项目引资和旅游观光型经济,开创谭屋“新经济”时代。
(二)三资并进,破解资金短缺难题。
一是政府投资。2011年镇财政统筹安排()以上专项资金支持谭屋新农村建设。围绕“空心村重建”、土地复垦整理和农林水路及村镇建设编报一批符合国家和省市政策的项目、争取项目布局和资金支持,努力增加政策性投资。二是项目捆绑。争取整合农业、水利、交通、危房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优先向新农村建设倾斜。三是群众筹资。通过宣传发动,积极争取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采取“村级自筹一部分、村民捐献一部分、社会各界以及知名人士筹集一部分”的办法解决新农村建设部分资金问题。截止今年6月,共群众筹资共()万元。
(三)硬化措施,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在领导力量上推进。在县领导挂点联系,部门帮建的基础上,镇党委明确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驻村领导干部为直接责任人,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和落实。二是在宣传发动上推进。把宣传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先导工程来抓,深入开展进村组、进学校、进企业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措施及要求;积极组织农村干部和群众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党员干部带动、制定奖惩措施等方法。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统一倒新农村建设中来,营造出浓厚的新农村建设氛围。同时,利
用镇政府大型LED电子显示屏滚动宣传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营造出了浓厚的新农村建设氛围。三是在强化管理上推进。建立工作研讨调度机制,对潭屋新农村建实行“一周一小结一汇报、半月一督查一通报、一月一会议一调度”,及时掌握、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大力实施重点项目责任制度和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查倒逼落实的工作机制, 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蹲点抓,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高效落实。谭屋新农村建设任务重、要求高,涉及居民户多,征地拆迁和矛盾协调压力大,但项目工作组同志发扬“白+黑”、“5+2”精神,实行保姆式、全过程跟踪服务,人盯人、紧逼式抢抓进度,面对面、点对点解决问题,目前所拆迁的225间“老房子涉及100多户,基本上是依靠镇村两级的力量完成。四是在健全机制上推进。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镇、村干部的目标管理考核,与评先评优、经济待遇挂勾,充分调动了镇村干部抓新完农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立一支4名保洁员组成的专业保洁队,每天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河道、水沟做到无漂浮物,无白色污染物。
二、目前工作进展情况
目前主要基本完成了如下几项工作。一是村级投入172万元基本完成了225间“空心房”的拆迁和22个孤寡老人的安置。二是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按照“高起点、严要求”对整个“空心村”的重建进行了规划设计。三是工作队2012年4月下旬进村以来,经与镇、村两级多次交流,并查看现场及走访部分村民,撰写了《大坪镇谭屋村2012—2014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体方案》,认为谭屋“空心村”的重建必须按规划如期进行,而且要建成“湘南第一村”,决不能半途而废。其次,要把谭屋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谭屋学校教学设
施建设也必须加大投入。第三,村民现有居住地也必须在整洁上、绿化上、亮化上做出特色。
三、存在的困难
主要是资金压力大
(一)至今已投入的资金情况①规划设计费38万元。②新建安置孤寡老人住房20间投入45万元。③旧房拆除补偿110万元。
(二)按照规划设计要求,整个项目还需投入的资金①基础实施投入包括道路硬化,广场建设设施1500万元。②村庄绿化300万元。③66户新房屋的建设资金。
结合上述问题,恳请县政府领导组织县民政局、交通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环保局、代赈办、水利局、规划局、农开办、林业局、建设局、移民局、房产局、市管中心及县联系大坪镇相关单位到我镇召开关于大坪镇谭屋村新农村建设的现场会。
第二篇:荷叶镇大坪村扶贫工作汇报
荷叶镇大坪村扶贫工作汇报
大坪村位于荷叶镇西部,地理位置偏僻。该村户籍人口1078人,其中党员30名,有11个村民小组。水田828亩,旱地164亩,大小山塘329口,山林面积3300多亩。由县委县镇府、县扶贫办指派我财经办对该村实施建整扶贫工作。由我办副主任刘正文同志具体负责。
一、狠抓组织建设和村级班子建设。今年协助该村进行村支两委换届选举。选举产生了年富力强、群众满意的新班子,同时吸收了1名入党积极分子。
二、狠抓社会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工作。该村无重大违法犯罪行为。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
三、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行动。财金办的同志利用节假日亲临该村与群众一道打扫卫生死角,建立垃圾池四个。通过实际行动和大力宣传,该村的卫生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且受到上级的好评。
四、为落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刘正文主任不分昼夜与该村干部走家串户,宣传工作细致耐心,两项工作全面完成任务,让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保。
五、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与电力部门多次申请协调,增装200千瓦变压器工作正在紧张施工,有望今年元旦之前完成。
六、积极多方协调,为该村争取项目和资金。全年计划落实扶贫资金10万元,至目前为止已落实到位资金6.8万元。解决了该
村的实际困难。
虽说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将一如既往积极努力工作。与大坪村人民一道把大坪建设得更加美好。
县财金办扶贫工作组 2011年11月25日
第三篇:*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村地处富阳市西端,东临渌渚江,紧挨23省道,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全村农户142户,总人口438人,耕地面积480亩,山林面积3600亩。2005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人均收入元。2005年被评为富阳市“百千”工程重点整治村、市生态村和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一、以“百千”工程为抓手,加大环境整治力
度
去年以来,**村围绕“百千”工程重点整治村的工作重点,根据本村自然环境和村宅散落的特点,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高标准的村镇规划,建立了村宅中心区、商贸文化区、休闲健身功能区;首先加大“空心村”整治力度,筹措资金11万元,wenmi114.com先后拆除23户52间1720平方米的破旧房屋和乱搭乱建建筑物,拆除率100,同时加大“赤膊房”的整治力度,采取镇资助一点、村补助一点和农户自筹一点的方式,完成22幢“赤膊房”的粉刷;其次是以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54万元完成了**至毛岭头长550米、宽7米的主干道铺浇,投资80万元,新建了1204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和村办公楼,投资12万元,安装路灯38盏、新建灯光篮球场和科普图书室,投资40余万元,疏浚沟渠、埋设污水管道2100米和道路护岸4125平方米,新建了生态公墓。目前全村道路纵横交错,沟渠排放通畅,供水、供电、通讯、电视、卫生等公共设施基本配套,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
二、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去年以来,村支两委会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工作思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式,大力引进项目、资金,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成功引进了登城建材有限公司投资2900万元、年产100万吨的水泥生产线和投资500万元、年产石料300万吨的瑞富矿业有限公司,为村级公共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对照新农村建设要求,明确新一轮发展思路
2006对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村支两委及时召开村民组长以上干部扩大会议进行讨论,对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征求到的各方面意见建议,结合本村实际,制订2006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完善和制订各类议事制度,规范办事程序;
二是加强组织建设,及时挖掘和培养年轻干部,充实后备力量;
三是加强经济建设,想方设法引进企业及资金,解决群众就业增收和壮大集体经济;
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百千”工程整治建设后续工作,完善村道路两边绿化和沟渠砌坎、铺浇,不断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五是加强实事工程创建,着力解决村民饮用水问题,进一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第四篇: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17个村民组,农户599户,耕地面积500亩,山林面积3400亩,企业(基地)21家,是个山多田少的村庄。全村拥有大小、机动车辆112辆,摩托车500辆,手机450只,电脑39台,互联网入户31家,固定电话460余门,程控电话入户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全村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秩序井然,民风淳朴纯
正,文明新风层出不穷。曾多次荣获“中华优秀单位”、“江西省农村先进村落社区”、“江西省文明村”。2006年被评为“上栗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村庄”。
2006年,××文明自然村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该自然村全面规划,齐抓共建,各项工作和谐发展。
一、发展农村经济,实现生活宽裕
该村借助区位优势扬长避短,拓宽致富路子。一是发展工业,走以工促农、以工兴村的科学发展之路。做活煤炭、鞭炮传统产业。从技术、安全、管理等主要环节入手挖掘潜力,使以前连年亏损的老煤矿焕发了青春,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并取缔家庭作坊式生产鞭炮模式,将花炮加工基地建在远离居民点的山坡上,同时进行技术提升改造,建成正规的生产厂。二是扩大招商引资。优化招商环境,巧用地域边界优势,吸引了湖南等一大批客商落户××,引进了为花炮生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的相关生产厂商,所需的包装、原材料等大都能在村内就地采购,为企业节约了成本,形成了规模效应,从而将传统产业做成了优势产业。三是做活运输业。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将运输业做大做强。四是拓宽就业渠道。目前,村上配备电脑39台,建立了信息网站,利用网络为村民提供致富信息,培训青年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收集发布农产品营销动态等,提高了村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全村基本实现了村内就业,还接纳了来自外村的600余名劳动力。
二、加强基础建设,实现村容整洁。
××村制定了《发展远景规划》,实现了“五化”、“五通”、“六有”,将改水、改路、美化、亮化村容村貌列入重点工作计划,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道路面积56000多平方米,全村实现水泥路组组通,文明自然村入户道路全部硬化。安装高杆路灯35盏,既方便村民晚上外出、活动,又起到了美化效果。大兴水利,改造农田。修建了760米的水泥渠道,疏通了2480米的两条灌溉水圳,改造河道1000米,使过去260亩的深水低产田变成了良田。二是大力改善人居环境。通过村民自筹和村上补助新建房屋9户,每户村上补助4000元,其中1000元专门用来改水改厕。目前90%以上的房屋已贴上墙面砖。组织实施“三清三改”,新建了两个自来水工程,全自然村完成改水改厕100%,村民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和水冲厕。开展“植树造林、妆扮家园”活动,引导村民在屋前屋后栽种花木,美化庭院。提出了“一户十棵树,十盆花”的口号。还封山育林3400亩,新建了一个30多亩的苗木基地,村道两旁建成绿化带,设有花坛、石桌、石凳。增配保洁人员,成立保洁队伍,新设40多个垃圾箱,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道路长期保洁。
三、创新活动载体,促进乡风文明。
该村注重打造文化阵地,文体设施齐全,新建了健身广场、文化大院、多媒体教学楼和农民夜校。在村部门口建立了一个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广场。添加了活动设施,购买了军鼓、腰鼓、表演服装、音响设备等,特别为青少年购买了一批图书、图片;为老年人建立了门球场,添置了太极剑、花棍、牌桌等。村上建立了秧歌、腰鼓、军鼓、门球、舞蹈等队伍,还搭建了戏台,组织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让村民登台表演歌舞、小品、春锣、花鼓戏、狮子舞等民间艺术,定期组织青少年进行演讲比赛、书画作品展等活动。每年开展“十星文明户”评比活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90%的农户获得了“十星文明户”称号。
该村还新建了一个全省唯一一家村级无线广播站,每家每户开通调频喇叭;完善了有线电视站,使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广泛开展了“破陈规、革陋习”活动,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文化氛围。
四、抓好村务公开,实现民主管理。
该村成立了村务监督小组及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健全村规民约、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及村级帐务代理制度,定期公开财务、计育、民政优抚、升学奖金等。健全农民理事会,理事会每月定期召开会议,对试点自然村的集体资产处理、公益事业建设等日常事务,进行事前听证、参与决策,引导村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推动村民志愿服务活动,让村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材料-镇村
新农村建设材料
西来桥镇西来村
西来村位于西来桥镇西南,地处集镇,南接常州,西傍长江,238省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区域面积约4.6平方公里,下辖4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37户,常住人口4275人,耕地2420亩。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村两委班子以“20字方针”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业同步推进,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紧抓强村富民这一主线。近年来,村累计投资260万元,分期建立富民工业区,新建标准化厂房2100平方米,改造老厂房2000余平方米,工业区内实现水、电、路三通,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承载经济发展的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村域经济长足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村级集体的增加,由“十一五”初的不足万元,到2010已达38万元;另一方面,带来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全村约400余人就近上班,村民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9400余元。
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是强村富民的必由之路。为了充分利用岛镇特有的江滩资源,我村在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对江滩进行围垦,建成农业生态园一座,现已成为集江虾、特色鱼养殖,花卉苗木种植培育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基地。在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的探索中,我村大胆尝试,09年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流转土地100亩建成大棚秧草种植基地,随后在此基
础上,又成立了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农民组织化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集镇的优势为发展三产服务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整个西来桥镇“产业岛”建设的深入,三产服务业的需求也会更加迅猛,为此,村里的三产服务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以提供物业房的形式引导和带动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正如村支书施为民所说:“
一、二产的发展能强村,但真正要富民,还要靠三产,要人人有事干,人人有生意做,那么西来村就真正富裕了。”
发展重在利民,截止到2010年底,村累计投入400万元,铺设改造高标准水泥路面40000余平米,村内水泥路覆盖率达98%。下大力气进行村容村貌的改造,强化环境治理力度,对河道沟塘进行疏浚清淤,对道路、河道两旁种植香樟、紫薇、广玉兰、黄香球等花卉和美化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道路整洁,环境优美。一条条水泥路直通村民的家门口,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院里整洁卫生,鲜花盛开。“村强,民安居”的设想已经初步实现。
以村民服务中心为阵地,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其中,每年定期举办文化培训不少于8期,累计培训村民不少于400人次。各项文体活动蓬勃开展,西来村老年秧歌队和太极柔力球队先后在市镇表演比赛中获奖。
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几年来,该村把政治文明建设作为重点,不断健全规范村务运行体系。建立三级议事机制。对于事关村级发展,群众利益的大事,都要经过党
员、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
我村通过“产业强村、生态建村、文化兴村、民主治村”,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