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务实重干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基
务实重干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实现和谐农村的重要载体。对此,##镇党委政府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今年以来,通过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特色农业,改变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生活水平,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基。到目前,全镇形成了以试点村建设为龙头,有条件的村积极实施,其它村稳步推进的建设格局,根据统一规划,到2008年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在全镇全面普开。
##镇位于##市西南25公里处,辖24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26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9万人,总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万亩,其中经济作物面积3.2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镇,全镇经济收入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总值占年生产总值的80%以上,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各种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度相对较大。2008年,##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工作全局,以试点村建设为突破口,以改善群众基础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以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务实重干,科学发展,徐徐渐进推进新农村建设,选择了条件较好的王宅村进行建设试点,进而通过典型进行示范带动。
一、工作方法及成效
2008年,##镇把王宅村做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点线面相结合,把握全局,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真正让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
1、积极引导,强力组织,多渠道筹措资金,强力推进全镇农村道路建设进程。通过内引外联,多方位筹措资金,利用国家补贴农村道路建设的有利条件,倡导村民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士捐资修路,造富乡里。由于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全镇24个行政村共硬化道路80多公里,现已全部实现“村村通”。作为王宅村不但提前实现“村村通”,今年又多方筹资17万元,硬化村内道路1.1公里;制定了每修1米水泥路,给农户补贴50元钱的优惠政策,目前60%以上的农户门前通上了水泥路,预计今年年底,户户通上水泥路。
2、提高文化生活水平,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镇现有文化大院10个,程度参差不齐。试点王宅村今年投资10余万元不但搬迁了村文化大院,还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了配套改造,设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安装了健身器材,农民可以在农闲时,学习科技,锻炼身体。组织群众粉刷沿路房屋7000余平方米,刷写标语20余条,悬挂宣传新农村建设知识版面8块,投资2万余元对坑塘四周进行了硬化。同时,制定了文明村组、五好家庭标准,制定了农户下水道修建补贴标准,引导群众自觉规范各种柴草、垃圾堆放位置,净化了群众房前屋后生活环境。
3、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镇党委政府认为,作为一个农业大镇,要想真正使农民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只有切切实实把“一村一品”工程抓起来,这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一条发展之路。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实际,充分发挥群众的种植和手工业传统习惯的优势,积极引导扶持,大力培育村级支柱产业。目前,全镇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村就有10多个,大葱村,小麦繁育村,柳编村,花生米加工村,辣椒村,苇编村等等。支柱产业的形成,不但撑起了群众的腰包,还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活力。##村的小麦良种繁育已有24年历史,每年的繁育面积都在1200亩以上;##村的苗木繁育历史也300多年了,发展面积达5000亩,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亩均效益在6000元以上。这些农业产业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品牌特色,现已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4、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改善村务民主管理形式。##镇通过刷写标语,召开群众代表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标、意义,做到家喻户晓,引导群众积极主动配合参与新农村建设。##镇对照新农村“四化”、“八健全”的标准,逐步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和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让群众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民主管理意识。
5、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以教育资源整合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本镇外出务工人员多的特点,实行“阳光工程”,运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联系职业学校,对外出农民工进行短期职业培训。同时,对镇内的农民进行党性和实用技术教育,注重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投资数千万元,新建35千伏变电站一所,并对所有行政村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民用电方便充足。有线电视普及率达70%以上,可以接收到40多个电视信号。全镇8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医疗合作,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沼气建设方面,以项目试点村为重点,鼓励广大农户发展沼气建设,倡导农民利用沼气生火做饭,实施“
第二篇:务实重干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基
务实重干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的重点,是实现和谐农村的重要载体。对此,##镇党委政府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今年以来,通过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特色农业,改变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生活水平,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基。到目前,全镇形成了以试点村建设为龙头,有条件的村积极实施,其它村稳步推进的建设格局,根据统一规划,到2008年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在全镇全面普开。
##镇位于##市西南25公里处,辖24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26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9万人,总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万亩,其中经济作物面积3.2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镇,全镇经济收入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总值占年生产总值的80%以上,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各种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度相对较大。2008年,##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全局,以试点村建设为突破口,以改善群众基础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以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务实重干,科学发展,徐徐渐进推进新农村建设,选择了条件较好的王宅村进行建设试点,进而通过典型进行示范带动。
一、方法及成效
2008年,##镇把王宅村做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点线面相结合,把握全局,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真正让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
1、积极引导,强力组织,多渠道筹措资金,强力推进全镇农村道路建设进程。通过内引外联,多方位筹措资金,利用国家补贴农村道路建设的有利条件,倡导村民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士捐资修路,造富乡里。由于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全镇24个行政村共硬化道路80多公里,现已全部实现“村村通”。作为王宅村不但提前实现“村村通”,今年又多方筹资17万元,硬化村内道路1.1公里;制定了每修1米水泥路,给农户补贴50元钱的优惠政策,目前60%以上的农户门前通上了水泥路,预计今年年底,户户通上水泥路。
2、提高文化生活水平,整治村容村貌,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镇现有文化大院10个,程度参差不齐。试点王宅村今年投资10余万元不但搬迁了村文化大院,还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了配套改造,设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安装了健身器材,农民可以在农闲时,学习科技,锻炼身体。组织群众粉刷沿路房屋7000余平方米,刷写标语20余条,悬挂宣传新农村建设知识版面8块,投资2万余元对坑塘四周进行了硬化。同时,制定了文明村组、五好家庭标准,制定了农户下水道修建补贴标准,引导群众自觉规范各种柴草、垃圾堆放位置,净化了群众房前屋后生活环境。
3、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镇党委政府认为,作为一个农业大镇,要想真正使农民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只有切切实实把“一村一品”工程抓起来,这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一条发展之路。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实际,充分发挥群众的种植和手工业传统习惯的优势,积极引导扶持,大力培育村级支柱产业。目前,全镇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村就有10多个,大葱村,小麦繁育村,柳编村,花生米加工村,辣椒村,苇编村等等。支柱产业的形成,不但撑起了群众的腰包,还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活力。##村的小麦良种繁育已有24年历史,每年的繁育面积都在1200亩以上;##村的苗木繁育历史也300多年了,发展面积达5000亩,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亩均效益在6000元以上。这些农业产业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品牌特色,现已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4、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改善村务民主管理形式。##镇通过刷写标语,召开群众代表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标、意义,做到家喻户晓,引导群众积极主动配合参与新农村建设。##镇对照新农村“四化”、“八健全”的标准,逐步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和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让群众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民主管理意识。
5、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以教育资源整合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本镇外出务工人员多的特点,实行“阳光工程”,运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联系职业学校,对外出农民工进行短期职业培训。同时,对镇内的农民进行党性和实用技术教育,注重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投资数千万元,新建35千伏变电站一所,并对所有行政村进行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民用电方便充足。有线电视普及率达70%以上,可以接收到40多个电视信号。全镇8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农村新型医疗合作,有效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沼气建设方面,以项目试点村为重点,鼓励广大农户发展沼气建设,倡导农民利用沼气生火做饭,实施“
一池三改”,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环境,从而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滞后。一方面是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满足不了需求。##镇目前外出务工人员达1.3万人,占全镇总人口6.9万人口的19。这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加工业,收入偏低,职位不固定。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培训,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后只能在干中学,学中干,致使只有少数文化素质较高、悟性较强、学习能力较强的农民工掌握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技术,而大多数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环境较差、收入较低的。另一方面是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滞后。应该看到,自税费改革以来,特别是自取消农业税和实行各项直补政策以来,农民的负担减轻了,思想包袱没有了,致富的劲头更足了,这些都是好的方面;但与此同时,农民的思想觉悟却没有因此而提高。一小部分人只顾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只有短期利益,不顾最远利益;只想物质利益,不重文明素质提高。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格格不入。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没有及时跟上。
2、社会治安形势不稳定。在税费改革以后,农村相对而言减少了很多矛盾,群众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勤劳致富中去,民事纠纷也处于下降趋势。但总体来看,农村的治安形势仍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主要体现在:一是集体财产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特别是盗割电缆、电线的事件时有发生,而且造成的损失较大。二是警力不足,农村派出所的警员一般只有4—5人,往往难以应对复杂的治安形势。三是由于实际与部分人利益产生矛盾而引起一些非正常上访现象突出。四是部分地区因利益冲突引起的治安案件有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因争夺资源而引起的冲突情况复杂,冲突面较大,造成的影响比较恶劣。
3、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政策不明晰。无庸置疑,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否则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的速度不可能加快,农业综合生产条件提高的进程不可能加快,农民的生活质量也不可能快速提高。但资金从何而来,宏观上是国家给、集体补、群众投,国家给的方面是有限的,而目前主要只集中在沼气及道路“村村通”建设上,然而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是更高层面的。以道路为例,不仅要村村通,而且要求户户通。以饮水工程为例,国家投资的重点是高氟地区,不在此范围的村所需要资金又从何而来?做为集体补的方面,以我镇为例,由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工业、第三产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各村的集体经济实力较差,每年的办公经费也仅是从转移支付中划出的7000元左右,以这种实力来弥补新农村建设的费用几无可能,而镇级财政也是捉襟见肘,每年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额最大限度也仅有10—20万元。以此来看,农民不仅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理应是投资的主体,这种主体的作用如何发挥,筹资的办法、资金的使用如何规范,做为基层政府来讲有时也有难以操作的感觉,也就是说政府如何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政策和制度来规范。
4、基层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仍待加强。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村民自治章程》颁布以来,农民的自主权利和民主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相对应的,农村基层组织,即村支部、村委会管理农村事务,进行重大决策和科学判断的能力也必须得到相应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少部分村仍然存在管理、决策不规范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一是群众参与决策的方式不规范或意识较弱,容易形成极端,个别群众或认为必须按照个人意愿来决策事务,或认为只要不影响个人利益怎么办都行。二是个别地方村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不协调,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协商机制,影响了村级班子团结,致使基层组织凝聚力、向心力不强。三是部分村两委不能很好的集中民智、民力,两委的作用仅限于管理日常事务,不能顺应形势有所创新,集中民智、民力发展经济。
三、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加快生产发展,奠定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围绕农民增收,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各地要根据实际,尊重农民的种植和加工习惯,立足实际把特色产业品牌化,品牌产业规模化,规模产业现代化,延伸产业链条,改变农业乡村两级集体经济薄弱、工商税收增长速度较慢的现状。
2、强化对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除以阳光工程的形式培训外,还应以短期的实用技术培训为主,每年集中10—15天的时间,培训焊工、机械维修工、服装加工、车床加工等实用技术。
3、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让群众的文明程度有所提高,思想觉悟有所提高,关心集体、顾大局的意识有所提高。
4、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政策上的支持。比如进一步明晰农民筹资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为农民建房提供美观、实用、免费的住宅样图等。
5、帮助镇、村争取项目,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条件。在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农业综合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加快,必须要依靠项目支撑,这需要上级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6、进一步稳定农村治安形势。特别是要从严打击恶势力对农村的渗透,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保证乡镇企业经济有一个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
7、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在正确引导群众参与民主管理;规范村两委班子的职责、权利、义务,完善决策程序,制定村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给予村干部合理合法足额的物质待遇和精神鼓励,真正使村干部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行其权、获其权、取其荣、咎其过、惩其误。
8、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落实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实现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把村民当前最关心、最急迫的事项作为发展重点,抓出成效,从而激发村民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着力在加强教育、政策配套、完善体系、营造环境上下功夫,培养造就出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效、持续地进行下去。
第三篇: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对2005年山东农机化发展情况的分析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又是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打基础的重要一年。山东省农机系统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为中心任务,按照我省农机“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战略思想和“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购机补贴政策,大力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狠抓农机安全生产,着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全省农机化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态势,强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2005年全省农机化发展情况及特点
(一)农机化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
1、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的稳定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体系保障。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全省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机管理、安全监理、试验鉴定、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维修及社会化服务等农机化发展支撑体系,为全省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组织保障。2005年,全省县以上农机管理机构152个,乡镇农机管理机构1793个,各市和农业县都设立了独立的农机管理机构,90%以上的乡镇设立了农机管理机构,其中76.4%是独立的乡镇农机管理站。县以上农机安全监理、技术推广、修配管理、职业技能鉴定、教育培训机构体系保持稳定,从业人员4893人,其中科技人员占67.3%。
2、农机服务三大市场的蓬勃发展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催化剂。我省农机部门把农机服务作为一个大产业来谋划,为了规范和指导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2005年专门出台了《山东省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协会的意见》和《山东省关于加快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的意见》,积极引导农民合理节约的投资农机,进行合作化服务经营,农机作业市场逐步规范。2005年,全省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1.76万个,其中乡镇、村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分别达687个和1.34万个,分别增长28.4%和2.8%,其中农机总值30-50万元的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组织898个,50-100元的219个,100万元以上的193个;全省农机户年增10.76万个,达500.1万户,占农村户数的24.4%①,其中农机总值10-30万元的近4.1万个,30-50万元的4182个,50-100万元的1475个,100万元以上的有609个;全省农机协会450个,其中县级60个,乡级358个。农机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了全省农村,初步形成了以农机户为主体,农机大户为骨干,各类新型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组织和农机协会为龙头的农机服务组织新体系,并着力打造农机化服务品牌,有效地缓解了由于机构改革带来的农
机管理工作线断、网破、人散的实际问题,探索了一条解决家庭承包小规模经营与机械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新途径,并逐步发挥出组织带动、示范推广、富民增收和桥梁纽带的作用。同时,作业市场的规范和繁荣带动了农机销售市场和维修市场也呈现出勃勃生机。2005年,全省农机维修厂点近2.6万个,比上年增3.2%,实现维修收入17.2亿元;农机经营机构
1.3万个,增长7.5%。
3、农机化投入的大幅增长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保障。2005年,全省农机部门心系农民,认真落实各项政策,不断强化工作措施,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部门的支持,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全省农机化投入37.7亿元,比上年增8.5%,其中各级财政投资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亿元,增幅达58%,用于农机购置的财政资金近1个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热情,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农民投资33亿元,农民成为农机化发展主体的地位更加明确。各级农机部门不断加大农机化自主创新力度,争取科研推广资金1165万元,比上年增31.4%。
4、农机装备水平快速增长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到2005年底,全省农机总值达490亿元,总动力9199.33万千瓦,分别比2004年增长7.5%和5.1%,超额完成十五规划目标。乡村户均拥有农机原值2387.8元,占农村住户年末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56.6%,户均拥有农机动力4.48千瓦,每百亩常用耕地拥有动力96.5千瓦,每百户拥有拖拉机10台,联合收割机0.4台。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出结构性增长特征。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增长较快,2005年底分别达到22.79万台和41.96万部, 分别比上年增长7.6%和9.5%,增速是小型的2倍和2.7倍。设施农业设备、经济作物收获机械等农业结构调整适用机械均有20%以上的增长。
5、农机化作业水平持续稳步提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2005年,全省机耕作业面积、机播面积和机收面积分别比上年增1.5%、11.6%和5.3%,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3%,比全国高出近20个百分点。全省通过大力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新技术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机械化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薯类收获、牧草打捆作业面积分别比上年增56.7%、15.7%、36.1%和29.5%,充分地体现了我省农业生产的新发展。
6、玉米机收实现新跨越,是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的重大突破。玉米作为我省主要粮食作物,其生产方式一直没有改变,农民对玉米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各级党政领导关注程度日益增强。2005年,我省以突破玉米收获机械化为重点,落实购机补贴
政策,大力实施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和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加大投资力度,仅中央和省两级补贴资金就达2000多万元,占补贴资金总额的63.6%。通过召开现场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购机热情,市场一度出现了持币待购的现象。截止2005年底,全省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5873台,年增量达2405台,增长69.3%;共完成作业面积270.8千公顷,比上年增56.7%,玉米机收技术已基本成熟,机收市场坚冰已破,农业生产实现了新突破。
(二)农机化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农机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替代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业劳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同时还吸纳和稳定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催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专业户、农机大户,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过程中赚钱致富。2005年,全省实现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产值340.1亿元,增加值21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4.7%,人均实现增加值3524.9 元。农机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增强了服务功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2005年我省农机服务业为农民人均增收261.0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推动农民生活日益富裕起来。
(三)农机化新技术的应用,为村容整洁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支持。
伴随着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通过秸秆直接机械粉碎还田、秸秆机收打捆回收、秸秆揉丝青贮等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直接为农民增加了收入,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污染源,有效控制了焚毁农作物秸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问题,为村容整洁立了头功。2005年,全省机械化秸秆还田3227.5千公顷,机械化青贮秸秆599.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15.7%和5.1%。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精少量播种、深耕深松、节水灌溉等以节本增效为核心的节约型农机化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新型节能机械与老旧落后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加快了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
(四)农机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大力开展,促进了现代农业文明建设。
全省通过开展“农民满意农机”的评选活动,有效的实施农机产品质量管理,保障了农机质量、促进了农民品牌意识、维权意识的建立,推动了农村诚信文明的建设,2005年,全省受理农机投诉80起,涉及金额168.73万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51.75万元;“平安农机”建设保证了农业安全生产,促进更具人文关怀的农业文明生产。2005年,全省农机事故7起,比上年减少92.9%,没有发生1起特大事故;农机培训引导农民摒弃旧的传统观念、学习机械、农业、经营、法律、安全等知识技能,提高了机手的素质,使农机从业人员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生活得更加体面。2005年,全省农机化培训55万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2.8万人,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668.9万人,占乡村人口数的9.9 %,也就是说近10%的农民已成为掌握农机使用经营的新型农民,并从中得到了全方面的发展。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一)农机服务组织规模和经营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年,随着我省加大对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建设、规范和引导,全省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并创新出多种适合我省农村发展的组织形式,推进了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省农机服务组织规模和经营能力还不高,据测算,2005年,我省乡镇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平均6人,村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平均不足4人,低于江苏、河南等省;农机户平均年经营收入5100元,低于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因此,对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要加强宏观指导、注重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
(二)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有效解决。一是虽然我省农机增量较多,但农机总量基数大,农机化投入相对不多,农业机械存量新旧结构矛盾依然存在,2005年,我省农机净值率为0.74,低于湖南、内蒙古、河南等省,农业机械更新速度不快,因此要加大农机化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农机报废补贴制度,加快农机装备的更新速度。二是农机化应用范围需进一步拓宽。近年我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的比例分别调整到58.1、8.9、10、18.5,粮食的比例较黑龙江、河南、河北等省偏低,而我省同全国一样,农机化生产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方面,即使在粮食生产中发展也不平衡,虽然占农作物种植面积28%的小麦的生产环节已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但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23%的玉米的机械化作业才刚刚开始起步,一些作物机械化作业还是空白,正因为我省农作物的多样性特点,我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54.3%,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因此,农机化发展潜力很大,农机化发展要紧跟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实施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解决主要作物关键环节的技术问题,拓宽农机化应用范围,努力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农机化财政投入依然不足。2005年,各级财政投入3.2亿元,虽然比上年增加了58%,但总量的投入仍然不足,特别是省级以上财政资金投入偏低,与黑龙江、江苏、广东、吉林等省的投入差距较大。购机补贴资金不足,引发出有限的资金同农民巨大的购买需求的矛盾;科研推广培训投入甚少,仅占财政投入的3.6%,农机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步伐相对较慢;因柴油涨价,农机作业用油补贴政策迟迟未出台,直接导致了作业成本的增加,2005年,农机户作业收入虽然增长6.7%,但农机户作业纯收入仅增长了
2.4%,不同程度地挫伤了农机户经营农机的热情;全省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扶持资金,农机服务能力相对提高不快;基本建设资金很少,大多数农业机械只能露天存放,缩短了机械的使用寿命,无形中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购买农业
机械、科研推广培训、作业用油、服务体系建设、机库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应补贴,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2006年发展趋势预测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我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发展环境看,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宣传实施和《山东省农机化管理条例》的修订,农机工作的地位、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同,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机化的扶持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购机补贴财政资金量增大;从经济条件看,我省农民收入得到恢复性增长,农民购买力增强,农机化服务经济效益可观,加速发展农机化的经济基础已基本具备;从技术层面看,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玉米农机化收获技术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已基本成熟;从市场需求看,农机作业价格已低于雇工价格,比较效益显现,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渴望日益迫切;从发展机制看,已初步探索出适合我省农机化发展的路子。因此,预计2006年我省农机化将乘十五发展之势快速协调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省农机化发展主要指标如下:
——农机总值达500亿元,总动力达9500万千瓦以上。拖拉机达213万台,增长4%,其中大中型达24万台,增8%。联合收割机近9万台,增长10%。玉米联合收获机力争发展超过8000台,年增加2100多台。
——农机化作业耕播收程度稳步提高,玉米机收率争取超过15%。
——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总产值、增加值350亿元和220亿元,比上年增加10亿元和7亿元。
——农机化为农民人均增收280元,比上年增长7.3 %。(省农机办计财处)
第四篇:夯实思想作风建设的根基
夯实思想作风建设的根基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咬定青山不放松,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理想信念是领导干部全部政治思想的核心因素,是统摄领导干部全部政治实践活动的主导因素。一个领导干部,只有确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准确地判断政治形势,正确地认识和鉴别政治上的大是大非,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强化自身的政治修养,全面地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在政治实践中自觉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学习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重点、重心放在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上,从根本上解决现实思想问题,为端正思想作风铸牢思想根基。
思想作风是理想信念支配下的行为表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9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旗帜鲜明地在自己的纲领上写下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宏伟目标,表明自己是代表全中国人民大众而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政党。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才有了无数共产党人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的英雄史诗,才有了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才有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辉煌。历史启迪未来。事实告诉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邓小平语)。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指导共产党人的思想作风的总源头。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信念支配行动,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作风表现。缺乏先进思想指导的作风一定会出现一些“悖论”、“怪相”。时下有的文艺作品、网络传播,忽视理想信念教育,过分强调眼前的趋利性,忽视长远的基础性;过分强调个人私利的重要性,忽视奉献社会的必要性;过分强调初级阶段人们思想觉悟的局限性,忽视用共产主义思想引导的根本性。这样,就使一些人,包括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的“支配因素”上出现了偏差,用“人之常情”、“初级阶段”、“尊重现实”、“多元化社会”等种种理由,为自己的私欲、私利开脱,渐渐把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变得心安理得,觉得符合“时代趋势”。分析近年来党内查处的一些腐败分子,他们犯罪的形式、手段虽各有不同,但有一条几乎人人相同,就是放弃了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目光看偏了,头脑想歪了,行动自然就出轨了。“正衰邪必侵,善弱恶滋生”。无数事实证明,铸牢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思想作风建设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作风建设,必须从思想源头抓起,切实把树立和弘扬优良思想作风的根基搞扎实。”
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是军队思想作风建设的核心。军队思想作风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强和巩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本色。必须使我军每一个成员特别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牢记:军队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共产主义就是党永远的旗帜和方向。胡锦涛同志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追求和强大精神支柱,对理想信念坚贞不渝是我们党的强大政治优势”。对共产党人来说,共产主义理想是“思想灵魂”,是管总的“哲学”。“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了崇高目标,有了远大理想,才能自觉坚定信念,抵御种种诱惑,思想作风才不会偏离方向,不跑出正确轨道。
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来,越来越受到世人推崇,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宝库,闪耀着永恒的真理光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我们走上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立军之本、建军之魂,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有了这样的信仰,我们就有了不竭动力,就不会迷失方向。不可否认,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想文化更加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但是共产党人作为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同在”不是“同质”,“并存”不是“并重”,越是多元越要突出一元,越是多样越要确立主导,越是多变越要高扬主流,无论什么样情况,都要坚持用主旋律统领多元化,主导多样性。信仰靠真诚而赢得尊重,靠坚定而得以实现。在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官兵思想,引导官兵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真正对党的创新理论在思想上理解、在情感上认同,在实际中自觉践行,成为统领思想的“魂”、指导工作的“纲”。从而,在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交织中,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在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面前,始终保持坚定立场和敏锐头脑。
第五篇:“三个建设”夯实企业发展根基
“三个建设”夯实企业发展根基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两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的有关要求,国家电网黑龙江新华供电局积极追求“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牢牢抓住“三个建设”发展的脉搏。着力建设坚强的党组织、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和一流的员工队伍,全面提高了凝聚力、执行力、软实力。
一、搭建多元化平台,开创党建新格局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点,利用网络、板报、宣传栏、座谈等多种渠道搭起多元化平台。将党的建设工作在围绕中心、促发展、保稳定营造和谐上做实功。一是学习的平台。坚持支部中心组学习制度,创新学习方法,认真落实好电业局党委和农场布置的学习任务,组织党员过好一到四季度组织生活,每季度把学习完成情况汇报给农场组织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全年召开支委会11次,党员大会8次,党小组会议6次,党课8次。二是管理平台。在民主评议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检查考评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生产经营,重点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和对干部的廉政制度约束。增设公式栏三处,把党务、政务、财务、企业的社会承诺等十余项内容做到公开、透明。三是责任平台。以党员责任区为载体,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典型党员引路的办法注重抓典型树典型,不断提高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和公仆意识。建立了党支部书记包支委,支委包党员,党员包群众的“三包”责任制。四是活动平台。开展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先锋岗创建”和“爱企业、建企业、奉献在企业”活动,党员陈振华同志虽然身体有病残,他仍带病坚持工作,以局为家,不计个人得失,起到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单位党员责任区主要分布在各个党小组,形成了全员覆盖的网络体系。示范区内实现了“六有”,即:党员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电化教学设备、党建图板、各类报刊。为党员的学习和开展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正是有了党组织、党员的示范和带动,才使企业增强了生机与活力。
二、弘扬核心价值观,让企业文化落地
企业文化建设谋求的是一种合力,培养的是一种团队精神。一直以来,新华供电局延续着这一宗旨。本着“用文化改善企业管理、用文化提高企业形象、用文化提升工作业绩”的理念,使企业文化在我们新华供电局落地生根。
安全、廉政、服务三位一体的企业文化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打响的第一炮。多方实践真切体会到优秀的企业文化不能一阵风,做样子。脚踏实地,做的深入才能发挥它的潜能。在安全文化建设上。采取三种形式。一是标语式。把人性化安全警示语作成了3条横幅,挂在企业最醒目的地方,并定期更换内容。让员工天天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二是活动式。开展“员工心连心签字”、“每周一答安全提问、”“安全现场评讲“等多种员工喜闻乐见的安全生产与文体相结合的活动,向员工灌输安全理念,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三是媒体式。利用宝泉岭信息港、赶大集、板报、宣传栏等舆论宣传形式,使员工在接触到眼观的宣传时,接受安全文化的教化,将安全理念铭刻在心,落实在行动上。10月份,以身边人、身边事为素材,精心编排情景剧、男生小合唱等节目,参加了宝泉岭电业局组织的首届电力职工文艺汇演,荣获得了第一名。系列活动的开展,即宣传了安全知识,又调动了员工参加安全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企业实现多年安全生产无事故,且多次被农垦宝泉岭电业局党委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廉政文化建设的文化生长点在于营造洁净和谐的工作和生活氛围。为此,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杜绝党员干部“闯红灯、压黄线”的主阵地。把廉政文化与全员育人有机结合,做到出手重、效果净、制度严。先后制定了〈新华供电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考评办法〉〈新华供电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实施科及科级以下单位“三重一大”制度的方案〉,开展“每月一法”常敲警示钟。反复教育,实情感化。在营造廉政文化的基础上,围绕电业局下发的七项制度完善了十余项“清规戒律”,规范派车、加油、修车、招待费等制度,对大物资采购实行多步走,多方监督的方式,堵腐防漏。并打破常规,深入挖掘新的廉洁教育资源,在内部开辟了廉政宣传专栏、张贴反腐倡廉警句,年初开展了廉政文化进班子、进部门、进班组、进家庭“四进”活动。秦华局长和副局长田仲凯在“四进”活动中,为企业利益,舍弃人情,拒收礼金近万元,在员工中树了榜样。硬性的手段,温情的教化,使我局连续多年无违纪违法现象发生。
服务文化是塑企业形象,树国网品牌的重要途径。要求全体干部员工增强责任意识和超前意识,大力发扬“三千精神”,在全局建立大营销服务,推行客户走到哪儿服务跟到哪儿的用心服务,对客户维修实行“维修回执”的贴心服务。借鉴省公司管理模式,建立了包括用电业务报装、咨询、投诉、信息公布等服务在内交流平台3754161供电服务系统,营业场所统一国网标识。连续多年,实行无假日售电、助残助弱、文明礼仪服务。周到的服务,使我们与农场及周边地区的关系更加和谐,供电生产、经营服务各个方面也得到了农场和地方前所未有的支持。真诚的服务,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新华供电局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示范营业窗口”光荣称号。被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和总局党委授予总局级“文明单位标兵”。被宝泉岭农垦分局工会授予了“工人先锋号”。企业文化建设受到了黑龙江省电力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领导的肯定。
三、锻造技能型人才,促队伍建设提档
高度重视员工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了“人才强企”战略,建立了一套人才使用、培训、激励、考核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带动员工队伍建设。把弘扬爱岗敬业精神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的每个方面。以“大培训、大练兵”活动为依托,构建了金字塔型培训体系,建立了“每周学习日”制度。利用半天时间组织员工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一年来,共组织各类学习培训50余次,全员培训率达100%,制定了《员工培训实施细则》。各班组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开展小型技术比武、技能展示等,形成参与面逐层扩大,参与人数逐层增加的“金字塔”型培训体系。由于员工本身年龄、文化素质的参差不齐,决定职工接受能力也不一样。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班组、不同岗位。建立了技能帮扶互助小组,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技术水平的员工互相搭配起来,让年轻的职工给老职工补充理论知识,让老职工给年轻的职工传授工作经验。并突出学习教育的特点化、兴趣化,有针对性地把员工培养成“五有”员工即:有理想信念,有专业素质,有敬业精神,有创新能力,有良好形象的拿得起,放得下的全能人才。实现打造思想技术双过硬的员工队伍。
精心的培育结出了硕果香。该局在宝泉岭电业局举办的 “配电标准化现场比武”上,5名主要参赛选手在强手云集的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此岩中”。目前,新华供电局正沿着“三个建设”这条主线,正风、正心、正气,推动着企业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