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泾川)研讨会上的发言
中共XX市委副书记、市长 XXX
(2006年7月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在这景色宜人、生机盎然的美好季节里,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共甘肃省委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XX市委、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泾川)研讨会”今天隆重召开了,这是我市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市农村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把这样一个重要会议放在XX召开,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和各个方面对欠发达地区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体现了中央党校和省委、省政府对XX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必将对我市乃至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共XX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全市224万人民,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远道而来出席会议、不辞辛劳检查指导我市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XX发展的各位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XX市的基本情况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些做法作以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XX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市辖6县1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到80%。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正在修建的平定高速、银武高速和即将开建的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将使XX成为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2.3%,庄浪县被评为全国第一个梯田化模范县,泾川县被命名为全省实现绿化第一县、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县;XX被农业部划定为全国苹果优势产区,是甘肃主要的优质果品基地和绿色畜牧基地,已形成百万亩苹果和百万头肉牛的规模优势;煤炭资源富集,华亭煤田为甘肃省第一大煤田,是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煤电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未来五年将形成6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国家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开工建成,又将使XX成为西北重要的电力枢纽。以国家首批4A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为龙头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以上,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已培育形成了XX煤电、XX金果、XX红牛、XX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去年被评为12个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之一,全市人心齐、人气旺、活力强、发展快。“十五”期间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速,2005年GDp达到110亿元,财政收入迈上12亿元台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新的起点,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坚持以培育特色产业、改善基础条件、建设小康住宅为重点,在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大力实施“千村百乡”小康工程,共建成小康村227个,占13.6%,为全市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
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后,我们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渠道狭窄的市情实际,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二十字”方针内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小康XX、和谐XX、魅力XX为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任务,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支撑、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设施配套、分步实施,启动了以“五新一好”(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建设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宣传引导,积极探索,确定的102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产业开发、设施配套和小康住宅建设进展顺利,56个“三清五改”(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清洁道路,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试点村村容村貌明显改观,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新的改善。特别是泾川县按照“生态奠定基础、产业增加收入、居住提升文明、城乡一体推进”的思路,探索出的产业支撑型、项目带动型、城镇拉动型、商贸服务型、生态移民型等五条新农村建设路子,为全市做出了示范。全市新农村建设呈现出科学规划、群众参与、点面结合、合力推进、统筹发展的良好势头。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规划是先导,坚持以科学规划引导具体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进行。为此,我们在规划制定上突出前瞻性、长远性、群众性、整体性、实用性,统筹安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村镇和住宅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农民教育培训等各项任务。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及实施方案,确立了“五带两区一园”的新农村建设具体构想,即建设以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和312国道主干线为主的特色产业“五大经济带”,抓好泾河川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崆峒旅游经济开发区“两区一园”建设。县乡两级也结合实际,对县域发展、产业布局、城镇建设、村庄改造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划和安排。按照“客观科学、尊重群众、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设施配套、分步实施”的要求,开展了村镇建设规划修编工作,目前已完成82个乡(镇)180个村庄详细规划,为新农村建设勾画了蓝图,起到了起点较高、起步较快、规划引领的作用。
增收是核心,坚持以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加快农村产业开发,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从而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我们不断优化思路,突出重点,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地方性特色产业三个层次上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目前,全国优质果品基地、绿色畜牧基地、全省煤电化运基地、黄土高原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初具规模,“XX煤电”、“XX金果”、“XX红牛”、“XX旅游”四大产业已成为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0%来自于四大产业。尤其是草畜、果菜产业和劳务经济已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建成了诸如恒兴果汁、旭康肉食、西开牧业、伊壮乳业等一批龙头企业,特别是百兴制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鞋面革生产企业;“XX金果”作为全国第一个市级苹果类证明商标,实现了直接出口;“XX红牛”证明商标已被国家商标局受理;全市果产业和牛产业生产总值在农村经济中的占比达到40%,农民收入的50%来自于这两大产业。年输出劳务35万人左右,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657元。相当一部分群众靠种果、养畜和外出务工走上了致富路;全市每年约有3.4万农民转向二三产业,实现了向市民的转变,城镇化水平由“九五”末的14.5%提高到“十五”末的21.6%,初步形成了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局面。
农民是主体,坚持以尊重农民意愿、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为前提,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干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只有不断提高农民闯市场、抓产业、增收入的本领,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应当做到三点:一是着力培养和树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意识。针对部分农民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党和政府给钱给物、建新房子、直接过上好日子的模糊认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正确引导,促使农民认识到建设新农村不仅要依靠党的富民政策,更重要的是要依靠自主创业,才能真正走上小康之路,从而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谋求快发展、致富奔小康、建设新农村的活力和动力。今春一季农民就自愿新植果园12.7万亩,果实套袋达到10.8亿只,比去年增长1.5倍。二是着力提高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发展能力。我们把培养造就具有较强现代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多形式、分层次实施了人力资源培训“万千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工程以及结合发展劳务经济开展的定单培训工程,每年培训达10万人(次)以上,使不少农民掌握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全市约有3.87万农民进入商贸流通和餐饮服务领域,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类民营企业发展到838户,农村信用等级户发展到16.9万个,这些农民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三是着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投资主体作用。在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围绕保护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的积极性,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制定资金扶持、产业用地等更为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特别在住宅建设上,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从规划选址到具体建筑设计以及产业培育、资金筹措等各个方面,都广泛征求大多数农民的意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利,形成了以农民自主投资为主体、以政府改善公共设施为基础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建设格局。今年,全市开建小康住宅示范点154个9534户,建筑面积达到119.2万平方米,总投资达5.2亿元,其中,农民自主投入4.5亿元,占86.5%。共规划建设用地4460亩,复垦老庄基5840亩。
典型是方向,坚持以抓点示范带动整体工作。农村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本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只有在各个层面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的典型,才能使新农村建设由点上突破向面上延伸。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我们对全市104个乡镇和1671个村进行了分类排队,根据不同情况,分“实力型”、“成长型”、“待哺型”三个层次提出了发展目标和要求。并选择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102个村开展了“百村试点”,初步建成了泾川县丁寨村、灵台县蔡家塬村、崇信县党洼村等一批先进典型,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机制是动力,坚持以机制创新推动工作落实。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身面临的问题多,推进的难度大,需要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务求实效的新机制、新办法。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注重建立和完善三种机制:一是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通过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地方投入、采取市场化运作、鼓励群众筹资投劳等多种途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从今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拿出3000多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其中工业基础较好的华亭县拿出1000多万元反哺农业。同时通过产业开发,吸纳民间资本3亿多元参与新农村建设。二是建立全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开展党员、部门、企业与乡村“三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参与、共建新农村的良好氛围。全市共有154个部门与102个村结成了共建对子,共提供扶助资金1270万元。华亭煤业集团公司今年一次性拿出700万元支持华亭县新农村建设。三是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抓住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良好契机,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双培双带”活动,完善村民议事制度,强化村委会的依法管理,落实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各项措施,深化党务公开、村务公开,使广大群众在项目建设、自主投资、产业发展、自我管理等方面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尊重和体现,在全市农村形成了团结、和谐、求富、快富的良好局面。
政府是主导,坚持以政府引导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推进。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政府不断强化主导作用,把政策支持、组织引导和协调服务渗透到农村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紧迫、受益最直接的基础建设、公益事业抓起,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从我们的实践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抓政策引导,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在深入宣传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市情实际,制定出台了加快果产业、牛产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具体《意见》,提出了更为优惠的扶持措施,从而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产业、增收快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积极性。二是抓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大力发展公共事业,为建设新农村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协调整合有关项目,统筹使用各类资金,集中力量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到去年底,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8.9%,通油路的乡占到71.4%,通等级公路的村占到33.8%,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45%和91.78%。在4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率达到86.68%,参合农民占到全市农业人口的49.1%。建立了农村五保、特困户、教育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较好的引导扶持作用,使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抓社会化服务,为农民增收快富提供有效保障。围绕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积极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物资、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在全市建起108个农民信息之家,建办农业示范园区20个,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1%。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735个,入会农户达到12.3万户,为农民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咨询、科技示范、技术指导和营销服务,初步走出了农户连基地、公司连市场的种养加贸一体化的路子。目前,全市农村一个以产业致富、商贸致富、劳务致富、中介致富为主要特色和一些乡村农民自觉开展住宅建设、优化美化环境、享受各类文明成果的格局正在形成。
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与中央的要求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很大。借这次研讨会机会,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对我市各项工作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以这次研讨会为新的起点,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理论观点和精辟见解,用这次研讨会议成果指导我市新农村建设实践,对我们的思路、规划、目标、措施再优化、再完善、再落实,切实把我市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第二篇: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
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怎样建设呢?结合多年的工作,我认为要准确把握六点。
一、找准起点,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长远、因地制宜,认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一要前瞻性规划新农村。要充分考虑到今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突出重点乡镇和中心村建设,不搞遍地开花,不片面追求水、电、路的通村率。欠发达的村和人口比较分散的村以及城镇化格局尚不明朗的乡镇,尤其要注意科学编制规划。二要和谐性规划新农村。要从村镇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托水,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突出农村特色和便利农民生产生活,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庄、庭院和社区。同时,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三要包容性规划新农村。要特别注意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土家族吊角楼等文化遗产,在充分利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重视和保护土家族、苗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文化阵地。
二、把握重点,扎实推进农村经济新一轮大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是基础,农民增收是前提,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紧紧抓住不放。一要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牢固树立以工促农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工业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举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培养出3到5个销售过5个亿的骨干企业。二要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巩固以椪柑为主的水果业、以烟叶、蔬菜为主的经作业、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不断壮大以“秦简”、“换金”、“仙仁云雾”等品牌为主的特色茶业,以“武陵青”为主要品种的花椒产业,以网箱养鱼为主的水产业。同时,要继续巩固和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向纵深发展,提高农产品转化率。三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充分抓住“湘西地区农村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利机遇,最大限度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要积极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引导农民就地向城镇和第三产业转移。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的项目、技术和资金有序回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抓住热点,着力夯实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钳制因素,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必须着力解决。一是突出抓好农村交通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变农村交通落后的现状,抓好县乡油路改造工程,实现等级公路连接;抓好以村级公路为主的通达工程和乡镇汽车站场建设,力争到2010年,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交通落后的面貌。二是切实抓好小城镇建设。要依托迁默公路、209国道、花龙公路等主要干道,重点抓好清水坪、毛沟、复兴、水田河、葫芦、碗米坡等重点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依托酉水灿烂文化,建成一批名镇名村,逐步夯实旅游产业基础,努力形成一批工业重镇、旅游大镇和边贸强镇。三是努力加快水利能源建设。继续抓好病险水库山塘治理、城镇防洪、武水酉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积极争取腊洞水库建设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要加大农网改造力度,优化供电服务质量,力争到2010年,供电保障率和入户率达到100%,基本实现电气化。
四、突破薄弱点,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是农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解决这些薄弱环节上下狠功夫。一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巩固普九成果,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积极引导基础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倾斜,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认真落实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普及高中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比例达65%以上。二要突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要不断深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救助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使农民人人享受初级卫生保健权利。三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不断完善对农村贫困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率,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农村社会救济保障制度,逐渐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力争用2~3年时间,乡镇普及敬老院建设,让所有愿意入院的老人全部到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到2010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五、扫除盲点,不断加快农村生态能源保护 农村环境不仅仅是一个形象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健康和农业生产的安全,必须着力加以改善。一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建立科学的管护制度,落实管护措施和护林人员报酬,切实抓好现有退耕还林面积的管护。重点研究好农民退耕还林后长期的生计问题,坚持把退耕还林与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二是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要切实保护森林资源,重点抓好公路沿线、酉水沿线、水库周围、迁陵城区周围和吕洞山、白云山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封山育林。禁止毁林开荒和乱占林地,坚决打击乱砍滥伐林木的不法行为。三是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要围绕新农村建设,采取政府引导、集体补助、群众投工投劳、整村推进的方式,积极开展以改厨、改厕、改栏为重点的“一池三改”工程,大力推广“猪—沼—菜(果)”的生态模式,着力提高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率。继续扩大“节材节能”工程建设的规模和实施范围,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步伐。
六、攻克难点,努力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讲起来“硬”,做起来“软”,操作难,考核难,所以落实也难,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突破这一难点抓出成效。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八荣八耻”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准则,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二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农村文化宣传阵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按照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要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农村因农民负担、退耕还林、土地征用、移民搬迁、拖欠民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纠纷,维护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进一步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注重理顺群众情绪,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有效调处化解和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三篇:XX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
紧扣实际 创造条件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XX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 XXX
各位领导:
根据这次研讨的主题,我代表XX镇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具体化。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我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将依据实际,创造条件,区别对待,全面权衡,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客观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和难点
XX镇是我市的传统农业乡镇,素有济源“东大门”之称,新济公路横贯东西,207国道贯穿南北,济焦、济洛、济晋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全镇地域平坦,总面积67.2平方公里,总人口43150人,辖45个行政村。
农业发展基础良好,粮食播种面积69975亩,林果面积达到5600亩,温室大棚达到310座,粮经比60:40;目前,主要以畜禽养殖、林果、蔬菜、粮食种植为主导产业,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881元。
工业上,乡镇企业达到3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从业人员3500余人,初步形成纺织、化工、皮革加工等支柱产业。2005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30440万元;地方企业入库税金539万元。
以上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为我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镇农村经济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能够左右全镇经济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三产发展滞后,特别是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增收空间越来越小。二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力所限,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凸现农村建设的相对落后;三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不够。四是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这些落后的农村面貌是全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中最薄弱的环节。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紧迫现实需要,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科学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既要立足当前缓解突出矛盾,又要着眼长远解决根本性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多建楼房、多修道路,其根本落脚点是解放生产力,实现生活幸福、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因此,我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模式,探索新的途经,创造新的条件,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
我镇新农村建设将按照“三增方向、三化联动、四基一新”的基本思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增方向”指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强;“三化联动”指的是农村经济产业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和精神生活健康化;“四基一新”指的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发展、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以镇村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作支撑,以示范村为带动,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强富民产业,壮大新经济组织,创建好班子,塑造新风貌,着力打造富裕和谐的新农村。
具体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进镇域经济稳步发展,使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一是抓好新产业的培植。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镇将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通过项目建设这个载体,集聚各类生产要素,调整和优化我镇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今后,我镇将着重服务和规划好“三大工业园区”。服务好全市沿获轵路,以东江为基点的 “东南新工业园”;以荣昌公司、兴达公司为起点向东延伸,建设“纺织工业园”;沿207国道和新济路两侧用于工业园区建设。同时,我镇要依托优势产业,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未年五年,我镇要努力新增4万锭精梳棉纱生产规模,使纺织业总量达到10万锭,形成豫西北地区规模较大的纺织园;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建成一家2万吨无公害冷鲜肉制品企业;要通过招商引资争取到10—15个较大规模的项目;产值超亿元企业要达到3—5家,以工业化实现全镇经济总量的扩张,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强镇富民。二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规模化经营,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沿新济路、207国道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带,抓好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围绕奶牛、生猪、蛋鸡三大优势畜禽品种,在全镇推行标准化养殖区和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储藏、保鲜、包装和运销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群众生活环境不断优化。以城带乡是建设新农村的有力引擎,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在新农村建设中,我镇将以抓好范庄、五里沟、大交、薛庄新村为突破口,加大对农村道路、边沟、卫生环境的整治力度,扎实推进水利、饮水安全、能源、广播电视、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文化、休闲、体育娱乐设施建设,使小城镇及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通过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今年,我们计划投资800万元,启动镇区巷路改造、商贸楼开发、镇区亮化、自来水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乡村与城镇的融合能力,建设农村道路8条20公里;解决群众吃水难题,完成7个村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
三)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使干部执政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农村建设关键还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的力量。我镇将紧紧围绕“五个一”工程,以全面争创小康村(户)活动为基础,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典型教育的示范作用,在各村、各支部广泛开展“干群联心”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争当先锋模范;同时,我镇还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领农民致富的积极作用,推行“支部加协会”工作模式,实现党支部职能作用的转换。“支部加协会”活动,就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实现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农村专业协会为纽带,以科技大户为基础,以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有机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四)加强文明教育科技培训,使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我镇要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实施科普大集、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争取每年培训农民达6000人(次)以上,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科技能人。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尝试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各村开展“能人带动”工程,把农村思想素质好、致富本领高、社会影响大的农民评选出来作为能人,组织他们与“想富不会富、要富没门路”的农民结成帮带对子,发挥能人在农业技术、产业项目、资金信息、市场销售、外出务工经商经验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帮助被带动人从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业中尽快转移出来,快速增收致富。
总之,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在全镇尽快掀起新农村建设的高潮,推动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最终实现新农村的各项目标任务。同时,我们也诚挚希望各位领导对我们的工作安排提出建议和意见,以确保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进行。
第四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班上的发言
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年初对我市提出的“把老区发展得更好”的重要指示和省委卢展工书记提出的“把老区建设、海西建设结合起来,发挥老区在海西建设中重要作用”,加快建设海西重要增长极的重大机遇,更是××各级党委、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为民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重大责任。此次研讨班系统、全面研讨学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实践和各个方面的问题,省领导的报告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方向、理清了思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特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的主要内涵,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文明新风树立,村镇容貌改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社会民主和谐。五句话二十字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整体,是全面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体化,是三个文明、四个建设在农村的形象化。
××和全国、全省的许多地方一样,80%的农村人口、80%的区域面积属于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是关系区域发展的大事,必须跳出“三农”看“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必须从区域发展的大局出发,进行统筹谋划建设;必须从经济发展的规律、区域发展的基础、可以形成的优势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落实“20字”的要求。
一要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把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落实到一个个项目上。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这几年我市坚持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作为发展的主线,围绕发展抓产业、围绕产业抓项目、围绕项目抓服务、围绕服务造环境,实践证明促进了经济发展;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增加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城乡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就业增加、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的转移。同时,还促进了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营造了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发展氛围。在新农村建设中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生产性项目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党建、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并举,在继续抓好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项目;坚持非资源型产业与资源型产业并举,在继续抓好资源精深加工和接续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所有项目应符合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规划,符合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财税点、新的就业点,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向上争取、利用外资和区域协作、激活民资、现有企业延伸做大四条渠道实施项目。通过项目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经济政策、效能告诫、项目考评五项措施推进项目环境建设。把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合力。
二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相结合,继续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立足现有基础、现有条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一方面,要通过加快工业化,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带动农业经济生产经营理念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质量效益的提升;带动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另一方面,要通过城镇化,带动工业的集聚和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人口的转移,带动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充分利用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在高速公路沿线互通、铁路场站、机场等交通便利,土地、水资源比较丰富,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地方,规划发展乡镇工业集中区。统筹规划好工业区、商住区以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水、电、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有效利用各种生产要素,构建金融、科技、物流、信息、人才等服务体系,实施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提高工业发展的承接和服务能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人口与产业集聚相结合的经济增长板块。目前要抓好已先行启动的1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进行相应的产业、基础设施、功能布局、产业工人培育的规划以及立足调动乡镇发展积极性的“飞地工业”政策,使优势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使在岩落户的企业能做大做强做优做久。
三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抓好新农村建设,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成效促进和谐发展。继续从农民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最具体的事做起,有计划、分步骤解决农村读书难、看病难、就业难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完成“五通”工程和水利“六千工程”,完善县、乡、村公路交通路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从利用废渣、废水、废气开始,推行“猪沼果”、“猪沼林”、“猪沼草”等生态养殖模式,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推广清洁生产。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按照 “四位一体” 总体布局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氛围和合力。
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急也不能等。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积极探索,积极推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注重工作实际效果,为闽西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增长极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
摘 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的变化和成效中,发现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久发达;新农村建设;认识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19-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将极大促进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建设和发展进程。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一是产业培植初显成效,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结合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分布和区位状况,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抓好粮、烟、畜、蚕桑、林果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坝区、半山区优质粮烟经济带、蚕桑产业经济带,山区核桃、板栗林果特色产业经济带,建设优质粮烟、核桃、蚕桑、养殖专业村,培强农民增收产业,带动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二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通过整合水利、林业、交通、农业、扶贫等项目,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强了农业和农村水、电、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观。三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突出村文化室、文化活动场地建设,完善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各种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展。四是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提高党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一事一议”、“三议两公开”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新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形成了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建设新农村的良好局面。五是试点建设,各具特色,示范作用初步显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本着政府引导,农民自建,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各级各部门认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出产业支撑型、资源开发带动型、城乡一体整村推进型、精神文明建设助推型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途径。各新农村试点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建成了蚕桑村、核桃村、养殖和民族团结示范村,促进了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在试点建设中,坚持建管结合,健全新农村管理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加强新农村建设管理,努力推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组示范作用明显,为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参考。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直接表现形式,也是广大农村加速发展的办法之一。虽然,在一些贫困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成果还不明显,部分地区还在试点阶段,但不管怎样,大力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给广大农村注入了生机活力,也给广大农村带来希望。然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能忽视的情况。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广大农民群众,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却未能发挥显现。很多时候,人们听到的主张、建议、规划、目标等几乎都来自当地政府组织,从县级到村级,自上而下接受上级部门作出决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也就是农民或是村民,却在这场关乎自己家乡建设的新农村建设中“失语”。结果出现政府部门热情高涨投入新农村建设工作,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即农民群众,却对新农村建设相关事宜不热心,有的群众甚至以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组织的事,与他们无关。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一些地区、村组,群众“等、要、靠”思想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政府组织“好心办了坏事”的现象发生。之所以出现这些矛盾,主要原因还是新农村建设政府部门对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认识和态度,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和真正需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为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相对滞后,进展缓慢,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医疗水平需要提高。随着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加大,农村群众的就医环境有了改善。大部分地区做到了每个村委会配备一名乡村医生。但就目前的现状看,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具备专业知识的医生,大多集中在城市。农村群众患病难以及时就诊,有时更无法确诊;到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群众遇到的困难多,经济负担加重。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科技文化投入政策措施需要改进。随着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应用,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现在的农村,有一定文化、掌握一定技术,接受过国家义务教育的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是老弱病残者或是老人、妇女、儿童。这部分群体,在新农村建设这一全方位改变农村面貌的工程中,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留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这些新型农民成为自己家乡村镇的建设者,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低
建好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需要加大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状态。一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低,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能力不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营内容的龙头企业不多。二是农产品生产粗放。在畜牧业养殖和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产品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不成正比,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市场信息利用机制不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不够,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欠发达地区,现在使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都是几十年以前就修建的基础设施工程,由于年久失修或是管理不善,多数都在带病运转,安全隐患大,抵御自然灾害、抗风险能力不强。
(四)管理有待加强
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农村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村容村貌、村集体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观。但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是各级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建设资金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基础配套设施等建设;另一方面却是受益群众保护意识淡漠,建好的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村级群众集体活动室作用发挥不明显,出现重建轻管现象。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继续加大各方面力量投入时,要抓好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同时,要采取相应措施,投入力量,加强对村民群众思想觉悟提高的教育管理。
三、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应该以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整治作为重点。继续完善村村通电、通水、通道路,疏通沟渠排水管道等各项具体工作,加大改造好畜圈、厕所,“村容整洁”的目标就达到了。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启动农村的存量需求,消化过剩生产劳力,疏通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使农民收入得以逐步增长,“生活宽裕”的目标就能得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使农民从农产品的供给者变成需求者,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民收入可随着发展而提高,“生产发展”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村村通电视、广播后,可以使农民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村村通道路后,可以使农民更方便地融入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建设中,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才会有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风文明”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的对象应是自然村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逐渐发达的城市近郊农业即将不存在,农民转变为居民的机会增加。因此,新农村建设就应多以现在已形成的在耕地附近的自然村为建设对象,或者是离城市相对较远的自然村为主要建设目标。而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给农村地区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村庄的规划,农村群众房屋建设的标准等一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容,要让群众自己规划设计,不能像有的地区,为了达标而对农民群众做出硬性规定。对于一些私有品,如厕所、畜圈等会影响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具有一定公共设施的性质,政府可通过补贴的方式来鼓励农民进行改造。
(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仍需以财政投入为主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由于受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限制,增收困难,贫困程度高。因此,贫困地区在广泛动员广大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出资金、出劳动力的情况下,建设资金应以财政投入为主。
(四)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贫困地区面临着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体的扶助问题。因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因时因地而异,立足实际,分类指导。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一是要着力抓好水、电、路为主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产业,紧紧围绕山、水、田、林等自然资源做文章,把丰富的山林、水力、生态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农民群众尽快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二是大力发展“牧、桑、烟、药”等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在大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上下苦功,全力扶持以桑蚕、名优水果、干果、特色高原农业、无公害蔬菜等基地建设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好辐射带动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实现以工哺农,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趋势,尽快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医疗、文化、广电、通信等社会服务事业。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村级卫生室,逐步改善提高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现代化程度,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四是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引导农民跳出本地市场,瞄准国内外大市场的广泛需求,开拓新兴市场,拓展市场空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强农村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乡风文明”典范。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步入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让先进思想和良好的外来文化传入农村,提高当地农民群众各方面的素质,逐步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五是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建立、完善各类公共服务体系。要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搞活农产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手段,努力扩大订单农业市场占有额,鼓励和扶持民间专业大户、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二三产业。
(五)新农村建设要重视人的因素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定因素在人。一是要举贤任能,选好领头人。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头人的选拔任用、新生力量的培养发展、基层组织综合素质的提高等环节入手,重点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形成团结战斗的领导力量和坚强堡垒。二是要留住培养造就出的新型农民。培养造就一批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的力量源泉。同时,留住这一批批新型农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县、乡、村劳务输出网络,加强劳务协调工作。近年来,劳务输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明显,相关部门要更加主动地与劳动力需求较大的地区建立相对稳固的劳务输出协作关系,促进劳务输出合理、有序、稳定发展。四是要加大劳动力就地转移力度。积极开辟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些适合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就业门路,开工建设一批开发时间长、就业岗位多的项目,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就地转移。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