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调研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选择,也是“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题。建设新农村,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新的内涵,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欠发达地区就面临着
建设新农村和扶贫攻坚的双重任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工作重点和方法措施。具体来说,就是要从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和突出问题入手,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不断创新组织领导、工作方式和体制机制,抓好阶段性重点工作,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云和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制约因数
云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农村户籍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2%,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特点的山区县,是浙江省25个欠发达县(市)之一。受历史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云和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如何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是全县上下长期以来思索和探讨的一个课题。从云和县实际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以来,全县工业化、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总体上正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城镇行政村向城镇社区转变的新阶段。目前,全县9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发展,有一半以上人口集中在县城搞建设,有82.8%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例约为64.3%,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已占55.7%左右,农村“三无”集中供养率达到90.1%,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6%,2006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91亿元,比上年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3716元,比上年增长10.6%,“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初见成效。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应更加正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自然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云和山多地少,村多人少。全县14个乡镇10.9万人口分布在170个行政村、800多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行政村人口只有531人,其中100人以下的有5个村,200人以下的有16个村,500人以下的有90个。3000人口以下的乡镇就有5个,5000人口以下的有8个。安溪、雾溪面积都只有30平方公里。县域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行政村分布在山区内,立地条件差。如此分散的人口和村镇布局,如此差的集体经济,使得新农村建设成本很高,基础设施共享率低,不利于新农村建设。而作为一个欠发达县,这样村村实现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显得更不现实。
2、产业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缓慢。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仍很低。到目前,全县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才15家,受资金、用地等因素影响,农业龙头企业规模难以壮大,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低,发展后劲不足,带动力较弱。年产值在千万以上的几乎没有(除玩具企业外),产值上500万的企业也只有几家。加上农村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市场体系不成熟,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息闭塞等因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往往带有趋同性和滞后性,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目前仍然处于爬坡阶段,在总量上与其他地区有拉大趋势。
3、农民文化素质低、困难群体庞大。农民群众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其中高中及中专文化的仅占14.7%,初中文化占40.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4.8%,大专文化程度为零。受文化程度影响还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在思想上,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由于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在技能素养上,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同时,贫困面仍很大,全县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有5386户15184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6.98%。
4、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保障措施有待完善。虽然云和在以点带面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支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集中财力物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省教育强县等一系列成绩。但受县级财政困难等因数影响,农村总体上在医疗卫生、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相对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着返贫。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仍然薄弱。
5、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民主管理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一些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
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全县 137个行政村收入低于1万元,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并且往往受家族和宗族观念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云和地理形势复杂,农民居住分散,同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工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面临一些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新阶段宏观背景的新变化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牢牢把握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方向和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发展中破解难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满足百姓求新、求知、求富、求乐的需求。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做法
云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重视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动员,使有关“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营造浓厚的新农村建设氛围,进而形成部门、乡镇、村齐抓共管,广大村民踊跃参与的良好态势。同时,借助信息专刊、专题讲座、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推广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乡镇、村也纷纷组织了本地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到县内已建成的示范村、整治村进行了参观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探讨,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科学规划。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把村庄整治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县财政专门安排工作经费,委托相关专业机构进行了村庄规划,并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尤其是当地乡镇和村民的建议和要求,确保村庄规划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村庄整治建设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几年来,我县严格按照村庄规划开展村庄建设,项目建设力求科学、有序、严谨,一步一个脚印,干一件,成一件,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广大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充满信心。
3、政策推动。认真贯彻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从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扎实有效地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2005年以来,我县先后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新农村建设的近期目标、要求和措施。通过政策措施的完善,使新农村建设有目标、有任务、有载体、有组织、有投入、有创新、有考核、有奖励、有进展、有实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进展并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4、增加投入。资金投入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施过程中,云和一方面突出“三农”工作这一重点,在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资金,多渠道筹措新农村建设经费,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如“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专项资金,从2005年开始,每年从县财政中拿出500万元。同时,对万名农村饮用水工程、康庄工程、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等都安排500—1000万元不等的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开。每年县政府实施的为民办实事工程中,都有一半以上属新农村建设范畴,涉及农村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环境卫生、农业产业化等各个领域。另一方面,立足云和农村实际,加强规划和引导,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用,力求达到投资省、作用大、效果好的目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5、创新机制。一是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新农村建设涉及“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范围广,内容多,必须高度重视实施过程中的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优化利用。在村庄整治建设中,我县根据省市“示范整治的点定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服务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的要求,将万名农民饮用水、库区建设、康庄工程、沼气建设、乡村旅游、双百接对等工程与村庄整治多方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建设资金的大积聚,提高了村庄整治的实效。在实施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把分布在农办、扶贫、人劳、城建、妇联、团委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合理配置,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连年获得省级先进。二是建立联系帮扶机制。为搞好新农村建设,我县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结对村的新农村建设帮扶制度和“一村一企”共建制度,动员机关单位和各企事单位帮助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做好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工作指导员“住村”指导新农村建设。三是建立考核评估机制。为能将各项新农村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我县在每年年初下达项目建设任务、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时,均层层签订各项责任书,分解各项工作。同时建立领导督查与综合协调部门督查相结合、定期督查和不定期督查、平时督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制度和方法,对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了整体评估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乡镇、部门年终考核评比中,从而促进了新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对今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由于受山区半山区等地理条件的限制,新农村建设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农民群众对推进农村项目建设的需求热情很高。对于政府来说,在这一阶段,不但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同时还要补前期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课。因此,要做好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城乡协调互动,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以快速发展工业,壮大城镇,发展县域经济为基础,形成工农互动,城乡联动,一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局面。作为欠发达地区之一的云和,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加速产业和人口两大元素向县城集聚,加快传统农业向优势效益农业转移、农民向县城和中心村镇下山转移、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异地综合开发转移。同时,进一步抓好农村的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基层组织四项基本建设,夯实新农村发展的基础,真正实现“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村建农村、减少农民富农民”。
1、搞好建设规划。欠发达地区农村一般都基础设施差,村庄和人口布局分散,要逐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多,投资大,财政资金绩效差。因此作为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要注意优化人口与产业集聚,重点要抓好村庄布局和建设的规划,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路径加以推进,防止重复和浪费。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要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各个村的不同情况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而使规划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愿望,能够得到顺利实施。根据我县实际,下一步要充分调查、统盘考虑,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突出抓好中心村建设”的思路进行村庄布点。撤并人口少、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的村庄,发展培育辐射区域大、人文条件比较好的村庄为中心村。并结合“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明确中心村和基层村的布点及迁并去处,加快中心镇规划和改造,积极引导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地质灾害点农民下山搬迁进城,提高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改善村庄的环境卫生状况。同时要积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并注意规划间的相互衔接、有机统一、便于操作,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基础作用,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效率。
2、加速产业集聚。欠发达地区要增加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就必须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根据“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扶持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增强特色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步伐;支持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群体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经济组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工程项目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创出一批绿色名牌产品。建立健全龙头、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确保农业产业化体系内部各环节协调发展。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在做大做强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上取得突破;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的工业项目,在发展产业集群上实现大突破;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大力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化加工配套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内引外联,搞好资源精深加工,创一批名牌产品,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通过不断繁荣县城和中心镇经济,增强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形成区域内具有工业、商贸、交通枢纽优势的重点镇,引导和支持农民向县城和小城镇集中。
3、加快农民转移。受欠发达地区产业、经济和地理等因数影响,农村富裕劳动力多,就地增收途径少。要建立长效、稳定的收入机制,必须加快农民转移。一是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以“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培训、转移、服务”三轮驱动,努力抓好农民素质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着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继续实施“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根据云和二三产业发展的要求,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对失地农民、下山转移农民、低收入农民进行定点、定向、定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符合企业用工的职业技能,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实现农民转产就业。同时,要积极支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设立“农家乐”项目补助资金和政府奖励基金,实现农民就地转产就业。二是大力实施“组团式”异地综合开发。围绕建设新农村,大力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技术农民在异地他乡寻找发展机遇。以“组团式”开发为主要手段,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综合运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中介服务、法律维权等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培训机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具有地方特色的异地综合开发“云和师傅”劳务品牌,推进异地综合开发产业发展。重点要通过颁发“双证”、评选星级云和师傅、后续教育等手段,确保“云和师傅”的含金量,使“云和师傅”食用菌生产等技术逐步走上优化资源重组的发展之路,实现生产技术、自然资源、市场信息、劳动力等社会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异地综合开发层次,推进云和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业产业向全国辐射和发展,促进“云和师傅”和当地农民增收。三是深入实施“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自愿、梯度推进”的原则,按照《云和县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建设规划(2005—2010年)》的要求,以重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高山远山困难群众为重点,鼓励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搬迁,实现异地脱贫。同时加大对已经转移和即将要转移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下山转移者整体素质,提高转移成功率,确保下山农民迁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4、加强公共事业建设。欠发达地区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普遍不足,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医疗、村容村貌等状况相对落后,要按照城乡一体、文明共享的要求和“多予少取”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建作用,探索一条政府、农民、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筹资模式,合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一是优化村落环境。坚持村落改造建设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区分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优化策略,对沿库、沿路、沿风景区的“三沿五带”进行重点整治。除对少部分有条件的村进行整体改建外,主要走以梳理整治的路子,严格控制大拆大建,尽量保持村落原有特色。重点对农村危房、违章房、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房子进行拆除,同时,根据村庄现有水平和财力情况开展好村庄的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加大农村沼气等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确保整治一个,成功一个。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万名农民饮用水工程、康庄工程、千库保安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为载体,逐步建好农村路网、水网、公共卫生网、生态环境网、农村信息网,改善农村生产、卫生、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沟通衔接、联网共享,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能力。特别是要抓好万名农民饮用水工程和雾溪水库保安工程,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要作为重点,加速推进,确保取得实效。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和研究农村道路建设、管理和养护机制,为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构筑通道。三是健全农村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家庭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供养救助制度,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特别是对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村贫困户,要采取“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5、加强民主管理。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有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围绕建设好的领导班子和培养带头人,要大力加强以村党支部建设为重点的村级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村民自治,认真开展党员新农村建设教育活动,把一批有技能、能干事、公道正派的人选配到领导岗位上来,使村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农村班子建设上,既要注重整体功能,形成最佳组合,更要选好和配强党组织一把手。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清正廉洁、能力强、见识广、肯干事、干成事的人选配到农村领导岗位上来。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更加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内容更加反映农民的要求,过程能够让农民充分参与。同时,通过农村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培育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主发展意识和建设主体意识,不断激发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6、健全运行机制。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一套长效机制来保障。处于欠发达地区的我们更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着力建立三个方面的机制:一是探索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建立支农资金整合平台。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资金非常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而大量的支农资金又分散在各部门。因此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整合县内所有支农资金,建立一套项目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资金分配机制。资金安排根据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依照重大、急需、关键的原则安排支农资金,真正做到规划、项目、资金整合,形成合力,突出支持新农村重点,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的规模和效益。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的多元筹资渠道。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积极为民营企业能人回报父老乡亲提供平台,为社会力量建设新农村提供载体,积极构筑一座工业反哺农业的“桥梁”。同时通过土地、山林合法流转、建设用地复垦等市场机制筹集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社会元素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财政资金补一点,涉农资金凑一点,联系单位助一点,帮扶企业捐一点,受益群众筹一点,政策优惠建一点”的多元筹资渠道。二是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加快生产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要制定和落实惠农政策。要在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出台惠农政策的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和落实符合云和实际的农民增收的新政策。重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人口和产业集聚,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和劳动力培训,低收入农户增收上加大政策扶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对乡镇机构进行综合设置,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还要加大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要深化土地承包制度和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建立新农村建设评估考核机制。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各单位任务、强化责任、细化措施,完善相关的评估考核办法,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篇: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在省委党校学习一个月,有多方面收获,从获取知识方面来讲,最实用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理论,当然,这些理论不仅仅是直接操作层面的,也还包括一些综合性的理念层面的。具体而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两个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思考更多一点,因为后者才是我们学习真正的目的。
我来自磐安,是浙江省的欠发达县之一,因此,在这里我想仅对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谈三点粗浅认识。
一、没有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就没有全国的新农村
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设》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为什么如此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因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然而,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比较注重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两化”领域取得相当可喜成绩的同时也间接造成了城乡的巨大反差,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反差、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城乡基础设施和面貌存在巨大反差等等方面,这些反差已经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十分严重。而这些反差在欠发达地显得尤为尖锐。从我省情况看,发达地区的农村,发展势头也比较好,基本上享受到了城市所具有的现代文明,甚至一些城郊农民的住房条件、经济收入等方面已超过了城市居民,而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农民增收困难、农村上学难、看病难、保障低、行路难,看不上电视、打不通电话、喝不上干净水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农民难以享受现代社会应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水平也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因此,我觉得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上,不仅要有统筹城乡的理念,更要树立统筹区域的理念,要把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放在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上,要把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作为整体新农村建设的最终落脚点。
二、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惑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两难选择,一方面,就建设的紧迫性而言,比发达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从加快推进的基础和现实可能而言,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央作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据是“两个趋向”的论断,以城带乡城不大。因为欠发达地区之所以落后就因为工业发展滞后,因此,欠发达地区面临了双重任务:一是要补先发地区已完成的工业化的课,二是又要和先发地区一起抓新农村建设。欠发达地区也不能按部就班先补工业化的课,再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因为这样就要拖全国的后脚。
三、如何正确对待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综上所述,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任务也最艰巨。那么如何更快更好地推进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呢?我在这里提四点建议:
1、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欠发达地区不能因为难度大就一味地等待观望,等上级来要求,靠上级来推动,指望别人搞出经验供自己照搬照套,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它人之长的同时,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特征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2、把握好建设方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方向,否则,推进力度越大造成损失也越大。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方向,要以规划为龙头。在规划问题上,欠发达地区要有跨越式理念,在规划的档次上要适度超前,尽量避免重复走发达地区已走的并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老路。追求短时间、低成本效果,就是通过科学规划减少追赶发达地区的时间,降低追赶成本。在规划的实施上则可以分步进行,条件成熟的先实验,条件不成熟先预留。具体可采用“四个一批”的办法:一是设施配套一批。根据“农民最直接、最需求”的原则,在避免重复投资的基础上,优先考虑解决饮水工程、移动网络工程、有线电视工程等最基本的配套设施,在对现代基本文明的享受上缩小与发达地区农村的差别。二是旧村改造一批。对在公路沿线并且农民经济收入相对比较高的村,实施以拆旧建新为主的规划和改造,力争培养几个示范点,对其它村起到一种激励、引导作用,也作为对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高要求的响应。三是村容整治一批。对大多数地处偏僻、农民收入也较低的村,村容整治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通过对垃圾和污水的整治,使农民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四是整合转移一批。对一些配套设施无法覆盖的规模较小的自然村,动员农民实现下山移民,走梯度转移之路,条件好的可直接鼓励进城进镇,条件较差的鼓励和帮助向中心村转移,让年轻的农民大多数脱离高山远山的生活环境,使这些自然村最终实现自我“矮缩”,把山还给野兽,把生态重新恢复。
3、破解“钱从何处来”的难题。投资问题是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最“瓶颈”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要“两条腿”走路:一是作为上级政府,对欠发达地区要实现政策倾斜,加强推动。因为:一方面,这是体现党和政府对欠发达地关怀的最直接的载体,是欠发达地区人民最能感受到的手段。另一方面,这也是政府对欠发达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补偿方式。欠发达地区多数处于生态敏感区,许多工业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错过了一些发展机会。譬如我们磐安,地处四江之源,我们有为下游数百万人民送去“四江清水”的义务,如果上级政府不通过相应的渠道加以补偿,权利和义务就会不对等,这对欠发达地区人民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二是欠发达地区自身要主动有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牢固树立“发展不能破坏”的理念,利用生态优势,力争在发展产业上实现跨越。在农业上,要从传统农业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跨越,向休闲、观光农业跨越;在工业上,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清洁工业,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要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发展再生农、林产品资源加工型产业;在三产上,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结合特色村建设,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山区旅居业。通过三次产业发展联动,努力使欠发达地区实现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双赢”,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
4、做实“人到哪里去”的文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就不会稳定。目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农业现代化生产手段的推广,更加剧了人地矛盾。解决“人到哪里去”的问题,不能单打一,就转移搞转移,而要用综合的办法,稳步推进。一是要加强培训,使农民素质实现跨越式提升。这里的“跨越”是指区别于传统的文凭式教育的方式,采用最直接、最实用的知识来武装农民,使农民在某一领域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培训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成为“专才”而不是“全才”,从而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二是要加强合作,加速就地转移。要积极创办适宜千家万户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业,如圣诞礼品、箱包、竹木制品等;要大力培养经纪人,加大农民与市场的对接力度,从市场上直接或间接揽活到家里干。从而使农民实现低成本的产业转移。三是要加强引导,鼓励农民走出去。通过这三条途径,努力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呈“三三制”的分布格局,即“三分之一从事效益农业,三分之一从事来料加工,三分之一劳务输出”。这样,一方面可加快推进城市化,因为在后两个“三分之一”中可能会涌现出一批竞争强者,在城市获得一席生存之地,知名度完成身份转化。另一方面,又可减轻城市发展的压力,因为如果农村不能就地转移一批,就会有太多的农民向城市流动,这必然会增加城市的不安定因素,甚至会出现象“拉美陷井”一样的“中国式城市病”。除上述三条之外,还要努力探索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第三篇: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
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怎样建设呢?结合多年的工作,我认为要准确把握六点。
一、找准起点,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长远、因地制宜,认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一要前瞻性规划新农村。要充分考虑到今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突出重点乡镇和中心村建设,不搞遍地开花,不片面追求水、电、路的通村率。欠发达的村和人口比较分散的村以及城镇化格局尚不明朗的乡镇,尤其要注意科学编制规划。二要和谐性规划新农村。要从村镇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托水,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突出农村特色和便利农民生产生活,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庄、庭院和社区。同时,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三要包容性规划新农村。要特别注意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土家族吊角楼等文化遗产,在充分利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重视和保护土家族、苗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文化阵地。
二、把握重点,扎实推进农村经济新一轮大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是基础,农民增收是前提,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紧紧抓住不放。一要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牢固树立以工促农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工业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举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培养出3到5个销售过5个亿的骨干企业。二要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巩固以椪柑为主的水果业、以烟叶、蔬菜为主的经作业、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不断壮大以“秦简”、“换金”、“仙仁云雾”等品牌为主的特色茶业,以“武陵青”为主要品种的花椒产业,以网箱养鱼为主的水产业。同时,要继续巩固和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向纵深发展,提高农产品转化率。三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充分抓住“湘西地区农村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利机遇,最大限度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要积极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引导农民就地向城镇和第三产业转移。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的项目、技术和资金有序回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抓住热点,着力夯实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钳制因素,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必须着力解决。一是突出抓好农村交通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变农村交通落后的现状,抓好县乡油路改造工程,实现等级公路连接;抓好以村级公路为主的通达工程和乡镇汽车站场建设,力争到2010年,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交通落后的面貌。二是切实抓好小城镇建设。要依托迁默公路、209国道、花龙公路等主要干道,重点抓好清水坪、毛沟、复兴、水田河、葫芦、碗米坡等重点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依托酉水灿烂文化,建成一批名镇名村,逐步夯实旅游产业基础,努力形成一批工业重镇、旅游大镇和边贸强镇。三是努力加快水利能源建设。继续抓好病险水库山塘治理、城镇防洪、武水酉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积极争取腊洞水库建设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要加大农网改造力度,优化供电服务质量,力争到2010年,供电保障率和入户率达到100%,基本实现电气化。
四、突破薄弱点,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是农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解决这些薄弱环节上下狠功夫。一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巩固普九成果,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积极引导基础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倾斜,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认真落实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普及高中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比例达65%以上。二要突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要不断深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救助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使农民人人享受初级卫生保健权利。三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不断完善对农村贫困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率,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农村社会救济保障制度,逐渐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力争用2~3年时间,乡镇普及敬老院建设,让所有愿意入院的老人全部到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到2010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五、扫除盲点,不断加快农村生态能源保护 农村环境不仅仅是一个形象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健康和农业生产的安全,必须着力加以改善。一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建立科学的管护制度,落实管护措施和护林人员报酬,切实抓好现有退耕还林面积的管护。重点研究好农民退耕还林后长期的生计问题,坚持把退耕还林与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二是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要切实保护森林资源,重点抓好公路沿线、酉水沿线、水库周围、迁陵城区周围和吕洞山、白云山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封山育林。禁止毁林开荒和乱占林地,坚决打击乱砍滥伐林木的不法行为。三是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要围绕新农村建设,采取政府引导、集体补助、群众投工投劳、整村推进的方式,积极开展以改厨、改厕、改栏为重点的“一池三改”工程,大力推广“猪—沼—菜(果)”的生态模式,着力提高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率。继续扩大“节材节能”工程建设的规模和实施范围,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步伐。
六、攻克难点,努力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讲起来“硬”,做起来“软”,操作难,考核难,所以落实也难,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突破这一难点抓出成效。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八荣八耻”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准则,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二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农村文化宣传阵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按照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要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农村因农民负担、退耕还林、土地征用、移民搬迁、拖欠民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纠纷,维护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进一步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注重理顺群众情绪,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有效调处化解和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四篇: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之我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之我
马财
扎兰屯市蘑菇气镇地处扎兰屯市西南65公里处,东与黑龙江省龙江县接壤,南与兴安盟扎赉特旗毗邻。辖区总面积415平方公里,现辖13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万人,是扎兰屯市西南较大乡镇之一。这里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结合在蘑菇气镇多年工作中所见所闻所感,我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当前,农村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由农转牧,也就是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转为以牧业为主,实行“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农业经营理念。但由于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连续多年自然灾害,农业大幅减产,农民减收,手中资金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政策性因素,农村信贷扶助资金又严重不足,年平均发放额度在1000——2000元/户之间,仅仅能够维持农业生产所需,量小面大,且还款周期短,难以提供足额的牧业发展资金,造成农牧业结构调整转型期资金严重不足,农民虽有牧业养殖意愿,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方面,当地政府这些年尽管也做了大量努力,但由于受财力制约,仍然不能取得较快进展。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就必须积极拓宽国家信贷渠道,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给予足够的贷款支持,或通过专项财政周转资金予以保障。
二、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纵观农业产业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农户+公司”、“农户+流通专业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零售市场”、“农户+各种协会”等等。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抓好主导产业建设,突出抓好辐射面广、经济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加大科技投入,抓好农业研新成果推广。三是完善市场服务体系,搞好产业流通。在龙头企业建设方面,蘑菇气镇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以凯业酒精为龙头的玉米生产加工业、以绿野畜禽屠宰公司为龙头的肉羊、大鹅等养殖业、以华裕公司为龙头的色素万寿菊生产加工业三大经济产业链。但发展前景令人堪忧,一是企业终端产品加工水平低,仍局限在对原材料简单加工或出售半成品范围内,产品利润水平低。二是企业小富即安,没有创新竞争意识,品牌效应不能有效发挥,在未来严酷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密,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有效机制。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大难来时各自飞”,产业链条将土崩瓦解,不能形成合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应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在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的倾斜,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使农村产业化项目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在科技投入方面,农村科技队伍素质普遍偏低,大多都是“泥腿子”出身,在适用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有限,对此,国家应加大农村科技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积极推动大中专院校及有关科研机构与农村的有效联合,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在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各类经济组织、产业协会、经纪人队伍建设现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今后政府应通过一定的资金、技术、政策等多方面加大对这类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使其在发展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加快乡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村级道路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河道疏通、大坝整修等公益性建设经费问题。税费改革以后,由于取消农业费税,加之村级集体经济困难,乡镇财政资金紧张,这些费用只能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的办法,由群众集资、出劳解决。但由于农民群众生活困难,拿不出钱来搞建设,出工出力还可以,出钱的事往往很难得到群众支持,许多事情办起来举步维艰,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期望国家能加大对农村财政资金转移支付额度,或划出专项资金,在这些方面予以保障。
四、农民就医难,看病负担重。就蘑菇气镇而言,医疗设施老化,而且严重缺乏,医疗诊治效果有限,特别缺少医疗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农民一般的病都要到市级医院就诊。应该加大国家对农村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使乡镇医院具备“大病不误诊,小病不离乡”的医疗条件,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事业,采取国家、地方、个人分别负担的办法,减轻农牧民就医负担。
五、教育资源亟待整合。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师资问题,突出表现在村级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1985年以前起用的民办转公办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已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教师队伍雍肿,吃饭的多,真正能干活的少。另一方面,一些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得不到有效安置,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整合教育资源,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妥善措施,让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发挥作用。
六、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复杂,且覆盖面大。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政策性因素造成的土地问题。二轮土地延包前,农村对土地的管理主要依靠群众自主,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策法规,村、组通过群众会议便可决定土地使用权归属。各乡镇、各村甚至一个村里的几个组对土地的管理政策都不一样,有的组一年一调整,有的组三年一调整,还有的组在二轮土地延包前从来就没有调整过。而且,当时镇、村为完成市里粮食任务、甜菜任务等指令性计划,可以随意制定“土政策”,对于不能完成指令性计划的农户,村组有权抽回部分土地另行发包。实施二轮土地延包后,尤其近几年,随着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被抽取土地的农户按现行法规政策纷纷找村里要地,而村里却无地可给,形成土地矛盾纠纷。二是由于土地流转不规范,造成土地矛盾纠纷。农业费税取消以前,农民土地负担很重,农民种地投入大,收入少,再加上自然灾害,有时甚至赔钱,严重影响农民种地积极性,相当一部分农户私自弃耕外出,或为逃债,或为打工经商,造成土地闲置,无人耕种,这部分土地费税无人代交。为完成市乡两级费税任务,村组织只能将这部分土地通过社员会另行转包他人,并签订了长期承包合同。现在国家取消农业费税,并给予一定补贴,粮食市场价格也普遍上扬,农民种地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外出农民纷纷回乡要求种地,而村里没有任何机动地可给予调剂,形成纠纷。对于这些问题,由于历史背景复杂,涉及面大、范围广,“牵一发而动全身”,为稳定大局,很难在短期内予以全部解决。只能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然后按照国家关于土地承包的政策法规,区别情况,理顺关系,在小范围内予以调整,或归还土地承包权,或在以后土地流转中予以解决。今后,要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流转手续,杜绝新的土地矛盾发生。
七、乡、村债务大。乡村债务大多是由于过去超负荷建设留下的,对于这部分债务,由于费税改革,乡村根本已无力偿还。对涉及教育、卫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力设施、民政抚恤等政策性建设遗留下来的债务,应通过逐级上划国家有关部门或由国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予以核消,对除此而外的村级债务通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办经济实体的办法,逐步予以化解。
农业费税尾欠情况,就蘑菇气镇而言,多年来全镇农民欠缴费税总计978.8万元,其中只有326.3万元可通过逐年清缴的办法解决,但由于对农民不能采取强有力措施,清缴难度很大。其余652.5万元,由于多年来走死逃亡,造成“呆帐”、“死帐”,已无法进行清缴。
八、村级组织建设情况令人堪忧。村级组织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债务大,经费短缺,村干部整天被繁重的债务捆住手脚,无力搞其它建设。待遇普遍偏低,好汉不想干,赖汉干不了,相当一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村级组织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对此,一方面应大力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选准配强村支部书记,提高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的财力倾斜,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使村级组织能干事,干成事。
九、文化建设与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在这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除了看电视以外,喝酒赌博成了农民群众的主要业余消遣。一些宗教组织趁机兴风作浪,严重影响社会。在这方面国家应加大对农村落后地区的文化设施投入,当地政府积极作为,让群众活动有场所,娱乐有设施,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十、“十二五”期间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大幅提高群众收入,改善乡村面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二是改造乡、村道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搞好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推动农业进步和产业化发展。五是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六是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第五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
摘 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的变化和成效中,发现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久发达;新农村建设;认识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19-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将极大促进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建设和发展进程。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一是产业培植初显成效,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结合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分布和区位状况,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抓好粮、烟、畜、蚕桑、林果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坝区、半山区优质粮烟经济带、蚕桑产业经济带,山区核桃、板栗林果特色产业经济带,建设优质粮烟、核桃、蚕桑、养殖专业村,培强农民增收产业,带动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二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通过整合水利、林业、交通、农业、扶贫等项目,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强了农业和农村水、电、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观。三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突出村文化室、文化活动场地建设,完善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各种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展。四是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提高党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一事一议”、“三议两公开”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新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形成了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建设新农村的良好局面。五是试点建设,各具特色,示范作用初步显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本着政府引导,农民自建,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各级各部门认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出产业支撑型、资源开发带动型、城乡一体整村推进型、精神文明建设助推型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途径。各新农村试点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建成了蚕桑村、核桃村、养殖和民族团结示范村,促进了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在试点建设中,坚持建管结合,健全新农村管理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加强新农村建设管理,努力推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组示范作用明显,为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参考。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直接表现形式,也是广大农村加速发展的办法之一。虽然,在一些贫困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成果还不明显,部分地区还在试点阶段,但不管怎样,大力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给广大农村注入了生机活力,也给广大农村带来希望。然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能忽视的情况。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广大农民群众,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却未能发挥显现。很多时候,人们听到的主张、建议、规划、目标等几乎都来自当地政府组织,从县级到村级,自上而下接受上级部门作出决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也就是农民或是村民,却在这场关乎自己家乡建设的新农村建设中“失语”。结果出现政府部门热情高涨投入新农村建设工作,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即农民群众,却对新农村建设相关事宜不热心,有的群众甚至以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组织的事,与他们无关。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一些地区、村组,群众“等、要、靠”思想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政府组织“好心办了坏事”的现象发生。之所以出现这些矛盾,主要原因还是新农村建设政府部门对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认识和态度,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和真正需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为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相对滞后,进展缓慢,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医疗水平需要提高。随着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加大,农村群众的就医环境有了改善。大部分地区做到了每个村委会配备一名乡村医生。但就目前的现状看,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具备专业知识的医生,大多集中在城市。农村群众患病难以及时就诊,有时更无法确诊;到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群众遇到的困难多,经济负担加重。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科技文化投入政策措施需要改进。随着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应用,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现在的农村,有一定文化、掌握一定技术,接受过国家义务教育的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是老弱病残者或是老人、妇女、儿童。这部分群体,在新农村建设这一全方位改变农村面貌的工程中,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留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这些新型农民成为自己家乡村镇的建设者,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低
建好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需要加大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状态。一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低,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能力不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营内容的龙头企业不多。二是农产品生产粗放。在畜牧业养殖和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产品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不成正比,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市场信息利用机制不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不够,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欠发达地区,现在使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都是几十年以前就修建的基础设施工程,由于年久失修或是管理不善,多数都在带病运转,安全隐患大,抵御自然灾害、抗风险能力不强。
(四)管理有待加强
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农村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村容村貌、村集体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观。但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是各级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建设资金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基础配套设施等建设;另一方面却是受益群众保护意识淡漠,建好的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村级群众集体活动室作用发挥不明显,出现重建轻管现象。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继续加大各方面力量投入时,要抓好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同时,要采取相应措施,投入力量,加强对村民群众思想觉悟提高的教育管理。
三、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应该以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整治作为重点。继续完善村村通电、通水、通道路,疏通沟渠排水管道等各项具体工作,加大改造好畜圈、厕所,“村容整洁”的目标就达到了。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启动农村的存量需求,消化过剩生产劳力,疏通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使农民收入得以逐步增长,“生活宽裕”的目标就能得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使农民从农产品的供给者变成需求者,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民收入可随着发展而提高,“生产发展”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村村通电视、广播后,可以使农民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村村通道路后,可以使农民更方便地融入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建设中,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才会有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风文明”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的对象应是自然村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逐渐发达的城市近郊农业即将不存在,农民转变为居民的机会增加。因此,新农村建设就应多以现在已形成的在耕地附近的自然村为建设对象,或者是离城市相对较远的自然村为主要建设目标。而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给农村地区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村庄的规划,农村群众房屋建设的标准等一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容,要让群众自己规划设计,不能像有的地区,为了达标而对农民群众做出硬性规定。对于一些私有品,如厕所、畜圈等会影响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具有一定公共设施的性质,政府可通过补贴的方式来鼓励农民进行改造。
(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仍需以财政投入为主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由于受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限制,增收困难,贫困程度高。因此,贫困地区在广泛动员广大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出资金、出劳动力的情况下,建设资金应以财政投入为主。
(四)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贫困地区面临着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体的扶助问题。因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因时因地而异,立足实际,分类指导。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一是要着力抓好水、电、路为主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产业,紧紧围绕山、水、田、林等自然资源做文章,把丰富的山林、水力、生态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农民群众尽快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二是大力发展“牧、桑、烟、药”等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在大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上下苦功,全力扶持以桑蚕、名优水果、干果、特色高原农业、无公害蔬菜等基地建设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好辐射带动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实现以工哺农,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趋势,尽快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医疗、文化、广电、通信等社会服务事业。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村级卫生室,逐步改善提高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现代化程度,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四是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引导农民跳出本地市场,瞄准国内外大市场的广泛需求,开拓新兴市场,拓展市场空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强农村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乡风文明”典范。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步入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让先进思想和良好的外来文化传入农村,提高当地农民群众各方面的素质,逐步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五是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建立、完善各类公共服务体系。要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搞活农产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手段,努力扩大订单农业市场占有额,鼓励和扶持民间专业大户、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二三产业。
(五)新农村建设要重视人的因素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定因素在人。一是要举贤任能,选好领头人。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头人的选拔任用、新生力量的培养发展、基层组织综合素质的提高等环节入手,重点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形成团结战斗的领导力量和坚强堡垒。二是要留住培养造就出的新型农民。培养造就一批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的力量源泉。同时,留住这一批批新型农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县、乡、村劳务输出网络,加强劳务协调工作。近年来,劳务输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明显,相关部门要更加主动地与劳动力需求较大的地区建立相对稳固的劳务输出协作关系,促进劳务输出合理、有序、稳定发展。四是要加大劳动力就地转移力度。积极开辟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些适合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就业门路,开工建设一批开发时间长、就业岗位多的项目,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就地转移。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