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探析
张
盛
超
一、绪论
自1960年开始萌芽发展的新兴信息科技――电子计算机,与1990年代初期开始普及的通讯科技――国际互联网相结合,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效率。电脑科技的优势在于信息处理的速度快、正确性高、而且存贮能力强,因此可以增加人的生产力、支援决策、降低成本。而互联网更是消弥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打破了国界、疆界的藩篱,将人类生产力与价值带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信息与通讯技术正在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巨大的影响,促使整个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在世界各国积极提倡的“信息高速公路”的五个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府”(e-government)一直被发展中国家列为第一位。《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明确电子政务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电子政务促进电子商务和家庭上网工程的发展,将“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一项基本策略。《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加快国家基础信息库建设,促进基础信息共享,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促进互联互通。总的来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开展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三是到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目前,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在全国范围来讲,电子政务发展是不均衡的,特别是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电子政务建设还处于最初级的办公自动化阶段。本文设定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为研究范围,从改善政府管理水平,加强政府便民服务职能,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公共决策质量的角度,系统研究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理论与实践,综合分析以往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通过电子政务所内含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政府再造的关联性研究,揭示了电子政务在实现政府管理创新、优化行政业务流程、重组行政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行政职能和实现科学决策等方面的具体途径及其解决方案,揭示电子政务在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功能与价值,揭示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理论内容。
二、电子政务概述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运作方式的优化重组和有效改造,构建精简、高效、廉洁的服务型的现代政府,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透明的管理和服务”①。电子政务是政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是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务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变革的创新,是现代政府治事理政不可缺乏的工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电子政务必须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依靠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技术发展;二是电子政务的内容是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事务,包括政府自身行政管理事务和对社会的公共管理事务;三是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有着显著的区别,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对现有的政府形态的职能、结构、业务和工作方式进行全面重组和再造,以造就一个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崭新的政府管理形态。从服务的对象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是指通过网络实现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办理等,主要包括法规政策、公文办理、辅助决策、绩效评估、税务管理、财政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教育培训等电子系统;三是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网络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方便地为企业进行公共管理和提供信息服务,主要包括信息发布、信息咨询、采购招标、证照办理、税务办理、中小企业服务等电子服务;四是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网络为公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信息发布、电子证件、电子税务、就业指导、教育培训、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交通指导、电子报警等电子服务。
(二)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及经验。
1、国外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一般原则。
(1)审慎规划、小步快走。
因为信息工程项目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对项目管理的要求比较高,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快,新的设备和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因此,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一步到位的解决方案是不切实际和有害的。所以“‘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扩展要快’是全世界对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一个原则共识”②。“审慎规划”就是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期,审慎地确定具体的、可以测量的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总的来说,就是规划要从“大处”着眼,要有充分的洞察力和想像力。“小步”就是要以小的项目、以容易实现的项目、以效果明显的项目起步,确保“初战必胜”,赢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快走”就是在己经取得经验和效益的基础上,加快系统扩张的步伐,尽快实现这个系统所应有的全部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享受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系统的发展,扩大影响,在更大程度上取得支持。
(2)统一领导和协调推进。
从传统政务过渡到电子政务不是简单的对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并实现电子化,而是一场行政管理方式上的变革,这必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因而不可避免会遭遇到各种阻力。在现代民主政治的推动下,政府领导人的敏锐洞察力、强烈的政治意愿和有力的领导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领导人要结合本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明确电子政务建设总体目标,制定了统一的、综合性的发展战略和具体的阶段性行动计划,其次落实相应的实施部门制订有效的实施计划和措施。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实施强有力的领导,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改革意识和责任感,协调推进,是保证电子政务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
(3)与政府改革紧密结合。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与政府改革的紧密结合,通常以政府的业务流程为主线来实施电子政务,根据轻重缓急先把那些最急需的政府业务流程实现电子化和数字化,当所有业务流程按照优先顺序一个一个地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电子政务建设目标也就实现了。而没有列入优先顺序的部门就是需要调整的政府机构,这既满足了政府的急需,又有利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组织重组。
(4)服务全体公民。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在两大人群中很可能出现
“数字鸿沟”:一类人能够灵活运用互联网和现代通讯工具,从容地享受它们带来的种种便捷;另一类人却因为无法使用互联网和其他信息通信设备,所以无法获得它们带来的信息优势。电子政务必须要努力避免发生一部分人能够享受到新服务而另一部分人被排除在外的清况,致力于“数字鸿沟”的消除。作为政府来讲,在增加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信息弱势群体的需求,推行“普遍性设计”原则,营造一个信息弱势群体也能够自由、方便地获得电子政务的服务环境。因此各国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加强城乡宽带网络建设与信息教育,使信息应用普及社会每个阶层和每个地理区域,照顾信息弱势群体,缩小信息差距,使信息社会的信息享用平等成为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之一。
2、国外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方式。
(1)加强与企业和其他机构的合作。
电子政务项目的广泛性和重要性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参与。国外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加强与企业和其他机构的合作,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例如,将系统开发、建设甚至业务运行外包给企业。从一些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采购和外包最好采取模块化合同的方式,即把大的信息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小的模块进行采购或外包,这样既容易管理和方便新技术的采用,又能减少相互依赖和降低风险。
(2)服务项目应用带动业务整合。
后台整合和前台应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两个重点,而后台整合涉及业务流程优化和重组甚至是结构性调整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难度很大。从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以前台服务项目应用带动后台整合是一条有效途径,在确定服务应用项目时,要调查居民和企业的需求,把他们最为关心而且又能实现的服务项目确定为优先发展的项目。在后台整合过程中,加强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作。
(3)强化IT项目管理和人员培训。
从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来看,政府IT项目的失败率较高,原因主要是项目管理的失误。因为lT项目具有目标不精确、任务边界模糊、质量要求主要是由项目团队来定义;客户需求不断变化,导致项目的进度和费用计划不断更改;受人力资源影响较大,项目成员的构成、责任心、能力和稳定性对项目成功有决定性的影响;项目的建设涉及政府部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业务流程的调整,具有特殊的风险等特殊性,所以加强IT项目管理和人员培训是保证电子政务成功实施的重要环节。
(4)加强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建设。
在实施电子政务过程中,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要。为了确保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实施,各国都先后出台了涉及信息资源管理、电子签名及认证、信息安全和政府业务流程规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了从网站建设到后台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标准化体系,以协调各级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很多国家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法是建设电子政务的关键措施之一。
(5)注重安全管理。
为了保证国家的核心机密,有必要建设若干个独立于互联网的专网,但是专网建设过多会给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造成许多壁垒,同时,也给中央政府为监控和决策而获取信息带来诸多不便。“西方国家在实践中,对不同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根据情况设定不同的安全级别,制订具体的安全标准,平衡安全、成本与效率三者的关系,实现‘恰到好处’的安全,节省了在安全问题上耗费的人力物力,而且还有助于安全评估、审计和管理,制定有效的安全政策”②。
(6)重视绩效评估。
西方国家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非常重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工作,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等制定相应方案,对电子政务进展情况开展绩效评估,并公开发布进展报告,以便及时了解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重点。
3、国外电子政务的建设发展成功案例。
(1)美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美国是电子政务的倡导者和先驱者,在众多实施电子政务的发达国家之中,美国是起步较早、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近三届的美国政府对建立和发展电子政务不遗余力。90年代初,为了“减少‘橡皮图章’和降低政府的运作成本,提高政府的效率,加速对国民需要的回应,让美国人能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政府,并能‘一站式’满足公民向政府申请贷款、竞标合同、网上付税等服务”,实现重塑美国的政府系统,“彻底扫除美国政府的官僚作风”,克林顿政府先后制定了“走近美国”计划和“重塑政府计划”推行电子政务,提出了借助信息技术再造政府,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政府”。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对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力度有增无减,他要求联邦政府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充满活力,但又有限的”政府。2002年,美国政府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投入就达48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作推广电子政务。还成立了“电子政府特别工作小组”,并由该小组制定电子政务计划实施框架,推出了21世纪美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新战略,反映了小布什政府延续和发展了克林顿政府“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美国竞争力”的理念。美国发展电子政务的经验:一是政府把电子政务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并全力以赴。二是按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分阶段实施的策略,分步实施,务实推进,效益优先。三是互联网成为“电子政府”中枢神经,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成为美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点。
(2)新加坡电子政务发展历程。
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推行“政府信息化”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新加坡就把大力运用IT技术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并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集成性、一致性原则。从最初的行政部门计算机化,到今天的“以公民为中心”公共服务的电子化,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一是国家计算机化计划(1980-1985)。二是国家IT计划(1986-1991)。三是“IT2000”计划(1992-1999)。四是“Infocomm21”计划(1999-现在)。五是“E-Government
Action
plan”(2000-现在)。在实施“Infocomm21”计划过程中,新加坡政府又推出了“电子政府”行动计划(E-Government
Action
plan),计划在2006年后三年内投资10亿美元,大力发展电子政务。该实施计划既包括了在数字经济时代再造政府;传递完整集成的电子服务;保持政府的主动性和回应力;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构建新的能力与能量;实现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创新五大要素,也包括了创造一个知识管理的空间,电子化服务传递,开展技术实验,提升政府管理绩效、建立自适应的、强大的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大力开展信息通信教育六大战略方案。总的看,新加坡发展电子政务经验主要体现在:一是强政府发展模式。二是全方位的服务功能。三是大力主张采用高新信息通信技术。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取得成绩。
我国电子政务可以分为初期的缓慢发展和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两个阶段。初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但是,这些都还只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初级阶段。
到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1998年4月,青岛市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其目标是在1999年实现6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在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1999年5月,gov.cn下注册的政府域名猛增至1470个,2001年1月底,达到4722个。根据2003年中国互联网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政府网站19085个,占全国www.xiexiebang.com),开办了网上专项审批、网上注册与年检、网上经营者身份及经营行为合法性认证、经营性网站备案核准、域名备案登记等业务。2001年6月1日,海关总署、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信息产业部等12个部委共同参与的“中国电子口岸”(www.xiexiebang.com)在全国各口岸推广实施。“中国电子口岸”将上述部门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等电子底帐数据集中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在统一、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物理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交换。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执法和管理需要进行跨部门、跨行业的联网数据核查,企业也可在网上办理各种进出口相关手续。
第三,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安全性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的特殊性为民族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目前,联想、北大方正等国内主要IT企业都在纷纷推出各自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与各级政府和部门合作,积极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发展与完善。同时,电子政务也为众多中小软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批有竞争力的中小软件企业脱颖而出。
三、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
电子政务作为一种崭新的政府与公民互动方式和新的管理体系,它影响的不仅仅是欠发达地区政府的服务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一次理念的变革,进而影响到欠发达地区政府和公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一)实现了欠发达地区政府和民众的互动,为民众创新了一条可行的参政通道,促进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在欠发达地区政府与公民间架起一座电子桥梁,为欠发达地区民众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参政通道,提高了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份量。同时电子政务为欠发达地区政府机构公开自身的工作、接受群众的监督以及依法行政提供了一个方便、有效、快捷的途径,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又使政府能够比以往更广泛地听取各方的意见,从而集思广益,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从根本上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及科学性。网络这种能够使信息不受时空限制的快捷有效的互动方式还使公民对于参与政治有了崭新的认识,而政府在网上开放的姿态与方便的技术手段促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兴趣,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极大提高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办事效率。在欠发达地区传统的政府结构中,部门林立、条块分割、等级森严。这种结构的政府提供给公众的服务也是各自为政,部门信息获得成本很高。而电子政务创新了工作手段和方法,它的实施使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的各部门拥有了统一的服务平台。公众在这个电子服务平台上,可以通过检索极快获得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的有关信息,而不必像以前一样,要到各个部门咨询,大大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率。
(三)大大降低欠发达地区行政管理成本。首先,电子政务使信息、知识、人力以及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真正实现共享,提高了欠发达地区政府的信息传递速度,节约了信息成本,从而大大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其次,虚拟办公,无纸办公,政府部门之间跨部门、跨地区的电子交换作业,公务活动的连线办公,电子邮递,办公自动化,公文电子化处理等成为现实,大大降低政府之间的交流成本。第三,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节省了许多办公费用,同时可以使政府机构更为精简。
(四)改变欠发达地区领导干部落后的思想观念。改变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对于欠发达地区经济以及民主政治发展来说是首要问题。因此,改变地方领导干部落后的、保守的思想观念犹为必要。与传统进行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相比,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通常来得更加有效。例如,“文山会海”是传统政府的通病,过去政府部门要开一个会,会务工作人员通常要反复打电话通知有关领导干部,但还不一定来得齐,电子政务系统建成之后,会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短信通知有关领导干部,甚至举行远程视频会议,政府开会效率和会议管理的精确度得到了提高。
(五)提升欠发达地区领导干部的业务素质。政府上网能够使欠发达地区的领导干部扩大视野、提高素质、开阔思路,这对于欠发达地区政府管理体制的进步非常有好处。例如,对信息化有深刻理解的领导干部会借鉴各地网上公共服务经验来提高本地网上公共服务的实施效果,那些没有接触信息化的领导干部是不会想到这一点的。推行电子政务要求领导干部会上网、会用电子邮件、会基本操作,这对他们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也促使他们把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六)规范欠发达地区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政务标准化能够将传统行政管理工作量化,避免政府工作的随意性。欠发达地区很多事情做不好与当地干部的作风松懈、行事粗放密切相关。在推行电子政务之前,由于干部管理工作是粗线条的,干部桌子上公文一大堆,做没做事除了自己谁也不知道。推行电子政务以后就不一样了,工作任务布置、任务进度检查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计算机系统的严格管理认事不认人,迫使干部日常行政工作精确了、规范了,这对转变欠发达地区干部的工作作风有很大的好处。
(七)开展电子政务还能提升欠发达地区干部的为民服务意识。如“12345
市长信箱”、“96666效能投诉”、为市民提供的免费的公务信箱、市民信箱、法人信箱,有利于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把政府部门的许多工作在网上进行公布,通过门户网站与热线电话来接受企业、公众的意见,可以极大地促进欠发达地区的民主监督,减少官僚腐败、玩忽职守、欺民霸市等丑恶现象的发生。回答群众的电子来信不仅可以使干部更容易地了解群众的呼声,感受到社会监督的巨大压力,还将促使干部小心行事,廉洁从政,从而推动政府勤政廉政建设。
四、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目前,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没有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等自然特性存在严重冲突。缺乏规范和标准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得政府间信息共享度低,信息割据和信息资源浪费状况严重。缺乏规范与标准也将导致信息流通不畅,资源无法共享,影响跨部门、跨区域共性业务的处理和政府的有效监管。这造成了政府各部门间的互联互通障碍,也势必会影响行政效率,不利于横向和纵向间的沟通和协作。欠发达地区省级政府都没有制定出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也没有明晰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细则。因此,各地的电子政务建设都比较无序,各自为政,建设标准也是五花八门,既浪费了资金,也影响了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
(二)对发展电子政务性质和作用认识不足。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些都是注重信息手段而忽视政府业务流程改进的结果。另外,重电子轻政务,重硬件轻软件,这是我国欠发达地区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自1999年以来,我国电子政务的主要发展方式就是硬件投资,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在硬件设施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却不重视软件的开发,也不重视业务流程的重组,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其结果是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或者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投入不足,人才缺乏与“数字鸿沟”问题严重。一方面,欠发达地区人口素质偏低、复杂的多元文化和落后的农业社会模式是欠发达地区政府推行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阻力。欠发达地区的有些民族现在还保留着封闭的生活传统和生活方式,对现代科技成果的接受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过程。另一方面,电子政务所依托的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从技术层面上讲,电子政务的出现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电子政务的实施及应用也必须建立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基础之上。当今世界各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恰恰反映了其社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而我国地区间信息化发展的差距也是造成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欠发达地区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建设严重不足。欠发达地区政府网站存在着“三多”现象。一是打不开的网站多,在各个搜索引擎上,几乎县以上的政府网站都能搜索到,真正顺着链接进去的时候,却有很多不能打开。二是内容陈旧的网站多,这些网站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有时一个月也见不到一条新信息。相当多的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网仅仅局限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公开的信息数量少,质量也不高,网页的形式比较单一,网页与网页之间的链接渠道少,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还没有形成网络。三是不具实用性的网站多,大体浏览一遍所有可以访问的站点,可以发现,大多数网站仍停在简单的概况介绍上,其实用性相对不足,其中很难找到所需的具体业务部门的详细信息,而且多数没有邮件地址,公布电话的也不多。同时,政府信息网络重视了网页宣传介绍的静态功能,而对于政府部门的信息没有动态的反映;网站设计不是从用户需要出发,而是从部门偏好出发,而且缺乏与用户的交流沟通手段,更谈不上及时的信息反馈和服务。群众虽然从网上可以了解一些政务信息,但要办理一些事务却缺乏必要的渠道,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与回应。
五、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制约因素
(一)制约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客观因素。
1、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条件比较落后。目前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还未全面完成,网络的运行速度还很慢,电信领域的改革尚未到位,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的“三网融合”迟迟不能实现,影响了欠发达地区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各级政府的计算机、电信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不高、无线互联网、数字电视和呼叫中心等数据通信设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此外,我国电信的服务价格偏高,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欠发达地区网络的普及和电子政务的应用。因此,整体的技术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电子政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低,影响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发展较缓慢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电子政务的发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政府信息化的推进,必须建立在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之上,因为政府信息化很难孤立地进行,离开企业、社会乃至个人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就将失去基础。从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不仅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水平也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对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信息技术方面的整体研发能力不强,安全技术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信息安全是当前欠发达地区政府信息化中的关键问题。与电子商务相比,电子政务对信息的安全有着更高的要求。网络的安全阻碍了欠发达地区政府信息化进程,特别是对那些涉及国家安全和政府机密的部门更是如此。互联网不仅互连,而且互动,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更容易进行政治和刑事犯罪活动,如网上诈骗,偷税漏税等。目前的实际状况是,欠发达地区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整体研发能力还有待提高,而欠发达地区政府的信息安全技术又必须由我们自主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4、精通或者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公务员少,专门人才缺乏。欠发达地区政府网站建立和建成之后,其实效性、安全性、长期性,以及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维持的复杂性,客观上需要一批既懂业务、又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公务员适时进行网站的在线维护,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故障。而事实上,欠发达地区政府部门缺乏既懂业务,又精通或者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公务员。主要是因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在整个社会需求中呈供不应求的状况,需求缺口大,而很多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因为待遇问题不愿到欠发达地区政府机关工作。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
5、欠发达地区政府部门与网络系统集成商、开发商的矛盾。由于欠发达地区政府部门不具备自主开发系统和规划网络建设的能力,通常情况下只能求助于网络系统工程公司,即先由政府部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工作任务的需要提出具体要求,网络系统集成商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进行网络系统的集成与规划,完成建网任务,实现电子政务。这也是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通常采用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欠发达地区政府部门与网络工程公司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尤为关键。但现实情况往往是网络工程公司承建的项目达不到政府部门的期望值,而政府部门因为繁琐的财政审批制度和对技术处理的陌生,使得网络工程公司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大批技术人员进行各种维护,大大增加了公司的额外投入。这样对承担项目的系统网络公司的积极性和热情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导致双方的合作产生种种矛盾,网络建成后维护变得很困难。这一原因,也阻碍了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步伐。
(二)制约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观因素。
1、缺乏整体规划、统一的标准和相应的组织机构。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是国外发展电子政务的基本经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政府电子政务规划,如英国政府发布了《政府现代化白皮书》,加拿大政府发布了《利用新技术更新政府服务规划》,法国政府发布了《信息社会政府行动计划》等。各国还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电子政务。如英国在内阁办公室成立了信息中心,美国成立了信息技术理事会,爱尔兰政府成立了信息社会委员会等,负责电子政务的研究、规划和实施。而我国当前的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虽然在这方面做出过一些具体规定,但至今还没有制定出政府信息化的中长期总体规划,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来负责电子政务的建设。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组织,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技术标准也各不相同,以致在宏观层面上各级政府及部门电子政务建设不能很好地进行,妨碍了政府间、部门间的互联互通的实现,给电子政务的推进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2、思想观念问题。由于对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缺乏足够的认识,欠发达地区政府官员在发展电子政务上有一些不正确的观念,主要有: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提供静态的宣传和动态的交流手段,导致政府与上网公民之间缺乏互动性、回应性;尽管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设立了相关机构并建立了网站,但未能履行其职责,只建不管,形同虚设,甚至少数领导人把政府上网当作宣传、提高自己知名度的一种途径;公务员的观念有待提高。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对传统行政权力的行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透明度更高、更加规范等,这势必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和运作起到一定的限制和监督作用。正是这一点,也容易引起少数公务员的抵触情绪,阻碍电子政务的发展。
3、传统政府运作机制的障碍。目前欠发达地区的政府管理运作体制及机制,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机构设置不合理,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审批过多、过滥,办事没有严格的程序,行政流程不合理,透明度低,暗箱操作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推行电子政务的重要障碍。
4、电子政务立法滞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政务应用的法律规定。如英国政府于2000年5月通过电子通信法案,确定电子签名和其他电子证书在法院审判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并授权政府部门修改有关法令,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实施扫除了障碍。由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较晚,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电子支付、信息公开及数据库的保护等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
六、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路
(一)立足客观实际。
立足客观实际就是要要求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要从欠发达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一是要确定哪些公共服务事项是需要优先发展的,并通过相关规划和政策予以规定。因为某些涉及多个部门的、要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在线服务,难度大得多,管理复杂得多,对电子政务的技术、安全要求也比较高。而在工商、税务、金融等具体行业则比较容易。所以欠发达地区来讲,电子政务建设要遵循先易后难、由简到繁的原则稳步推进,不能搞全面开花、齐头并进,而是要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二是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还必须面向群众的需求,从群众的实际应用出发。因为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如果不考虑老百姓的需求,不注重对社会、对企业、对公众服务,将导致社会、企业、公众缺乏参与意识,从而削弱电子政务的价值。所以,在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还要立足用户的需求实际,并用户的需求实际以用户的需求实际为导向。
(二)体现系统协调。
协调是指系统之间、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比较一致的状态。政府是重要的社会系统,社会系统的协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社会系统协调是指人们自觉地按照系统协调的客观规律,使其运行或构成处在比较适应、比较平衡、比较和谐的状态,以利于保持系统的优化组合、系统的稳定,以促进系统向有利于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显然,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必须要自觉遵循协调规律。人们在谈及电子政务时,往往可以认为:建立电子政务之后,政府机构各部门就可以通过虚拟办公、电子邮件交换、远程连线会议,克服了“文山会海”、“公文旅行”等现象,大大提高了推行政令的时效性和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从技术层面上看,上述看法无疑是合理的,但将其放在非技术的层面上来看,就可能出现相左的情况。电子政务对行政效率的提高是建立在现代化设备与行政管理模式和体制的相应变革的基础之上的。这就使得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注重电子政务项目与行政管理体系的协调,要注重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差别,主动进行体制、组织结构、职能等的协调,达到以信息化促使传统体系的变革,以体制和职能的变革巩固电子政务的成果。
(三)注重效能提高。
注重效能提高指的是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要注重系统的行政效能。“行政效能”就是指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为实现其管理目标,从事公务活动时,发挥功能的程度及其产生效益、效果的综合体现。行政效能是行政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追求的首要目标。行政效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可以看作行政效率,提高行政效率就是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办尽可能多的事情。坚持注重行政效能就是指在电子政务建设时,首先要考虑其行政效能,把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作为系统构建的目标之一。行政效能是行政管理的生命线,是检验行政机关运转是否正常的尺度。任何低效率、无效率、甚至负效率的行政机构都是不可取的。因此,注重效能就成为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降低行政成本。
降低行政成本是指降低行政成本是构建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下政府管理体系的必然要求。政府行政成本是政府产出即向社会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所必须的行政投入或耗费的资源。有效地控制行政成本、高效低耗地开展行政管理活动,是各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现行政府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分5
级,包括:中央政府的70
多个部委级机构,31
个省级政府,333
个地区级府,45000
多个乡镇政府,500
万左右国家公务员”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从这个角度看,欠发达地区采用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也是我国现实的国情所决定的。如果我们不注意把降低行政成本作为构建系统的基本要求的话,就可能出现电子政务建设没有达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转变政府职能的目的,从而违背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初衷。所以,欠发达地区在构建电子政务下的政府管理体系时,应该体现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本+
政府的行政成本<
政府传统的行政成本的关系。既要降低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成本,又要通过电子政务项目降低整个政府行政成本。这就是说,在我们在进行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时,应该在保证系统的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而不是盲目追求设备的高配置,系统的高性能。同时还要尽量规避电子政务项目的风险,尤其是非技术因素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行政成本。
(五)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指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电子政务下政府管理体系的管理方式和理念。“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建设,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⑥。人性,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自由、尊严和价值观等,一直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在这样一个大的哲学背景和社会氛围中,人的核心地位得以确立是很自然的。人是管理中的首要因素,因此进行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观念,把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发展人放在首要地位。电子政务下政府管理体系无疑是由机器设备和人构成的“人-机”系统,但是人是首要、核心的因素,一方面电子政务建设需要人来推动,二方面电子政务的推动也有利于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全过程中,都涉及到依靠人、开发人的潜能、尊重人,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凝聚人的合力等方面。具体来说,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中,以人为本体现为所构建的系统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要能提供个性化、人情味、使用方便的服务,要使电子政务系统成为企业、公众、社团以及政府内部都积极参与的交流、办公、服务平台。
(六)注重应用效果。
一是注重电子政务系统的先进性。在实用性的前提下,所采用的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应是国际公认的主流技术,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同时要求系统能保持在一定时期内不落后,并保证该网络各系统互连的方便性。二要注重电子政务系统可靠性。随着系统的建成,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对系统的依赖程度将变得很高,系统失效所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系统的设计必须在投资可接受的条件下,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选型以及厂商的技术服务和维修响应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以确保系统长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三是注重电子政务系统安全性。对政务办公和信息服务系统来说,安全性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所以,安全问题是电子政务系统要注重的问题。四是注重电子政务系统扩展性。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办公自动化则是它的基础和核心平台,我们不但要研究它的现状,还要充分考虑其将来潜在的需求。科学的设计思想应着眼于目前的应用系统及现有的技术,并考虑以最小的代价来适应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使现有系统能够与需求同步增长,使系统规模在急剧扩张时亦不需要重新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充分保护当前的投资。五是注重电子政务系统经济性。在整个网络设计时,根据目前的应用及将来的发展确定网络联接手段。就网络设备而言,由于支持多协议和分级结构,容易扩展,也不会因升级而被淘汰。另一方面,所采用的软硬件平台均挑选能满足当前需求,并具有较高性能价格比的产品。六是要注重电子政务系统的易用性。考虑电子政务系统用户的范围和以后社会公众用户的参与,系统设计必须考虑到使用者水平和以后的维护的方便容易,在系统的设计中要求系统架构易于理解,系统界面简单实用,系统功能强大,系统管理方便简洁,系统维护自动容易。七是注重电子政务系统规范性。整个系统的各种软件、硬件均应符合相关的国际、国内标准,各级管理信息系统应保持统一业务、统一功能、统一标准、统一界面。办公业务流程、业务功能以及业务岗位职责应遵循统一的规范。
七、加快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一)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阶段实施。
欠发达地区推行电子政务要有组织、有步骤地制定详细实施规划。首先要搞好规划,按规划有序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要制定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明确电子政务发展目标和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任务、目标。电子政务规划既要有总体的发展目标,又要按照党委、政府业务特点,分别制定详细的实施规划。电子政务规划中的建设项目要按照党政部门业务急需程度、人民关心的程度进行选取,根据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安排。各地、各部门也要结合自身实际职能,制定相应的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电子政务的关键。欠发达地区可以在加大建设投资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与企业有关机构共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提高信息网络的覆盖率。为包括农村地区在内的大多数居民和企业提供廉价的接入连接,为电子政务的开展和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还要健全和完善欠发达地区政府专网,加强建设宽带高速政务网络系统,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
(三)改变观念,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
政府是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它的认识水平及关注程度直接关系到电子政务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为此,首先要从政府尤其是从公务员开始转变观念,使之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不仅是一次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而且是一次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它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建立服务型、学习型政府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要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理论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将其迅速引入到实践可操作层面,指导电子政务的建设。把政府部门公务人员同电子政务工程技术人员结合起来,合作共建电子政务。最后,对于普通民众,要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的宣传力度,让公众对电子政务有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和越来越主动的参与。
(四)拓宽思路,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
加大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投资体系。欠发达地区财政每年应从预算内资金和科技发展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建设(包括公益性、基础性大型数据库的建设与开发)。金融机构应加大贷款投放规模和力度,对信息产业和企业电子政务项目进行全方位支持。开放市场,拓宽市场运作的社会化投融资渠道,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更快发展。
(五)加强立法,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刚性保障。
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是许多国家发展电子政务过程中极为关注的问题,所以发展电子政务保护网络安全,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发展和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内容和形式的规范进行必要的规定和约束,保障政府信息网络的规范、安全运行。在加强立法方面,首先要加快欠发达地区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化步伐,可以在各层面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法规或者在其他新颁布的有关法律中加入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其次要加虚拟网络,而是采用网上与网下联合完成业务,重要的审批、授权、决策等放在网下,还是依靠传统手段来执行。最后,重视与电子政务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最新进展情况,尽量将这些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应用到政府管理领域中来,不断促进电子政务现代化。
(六)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改革同步进行,建立扁平式网络化政府。
从理论上讲,电子政务塑造的是一种扁平化的矩阵式、网络式组织结构;电子政务流程采取的是并行化作业方式;电子政务的“人机互动”机制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人为因素的消极影响。建立在互联网高度普及基础上的电子政务也可以向更多的“顾客”提供公平、优质的服务。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关于电子政务的所有理想化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对现有行政体制进行彻底改革的基础上。“电子政务建设不是简单地将政府原有的职能和业务流程电子化或网络化,而是政府行政方式和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电子政务建设必须与转变政府职能和机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府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更加自觉地把建设电子政务和大力推行行政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把建设电子政务的实力、能力和效力结合起来做综合考虑,平稳推进而不是盲目跃进。
(七)电子政务建设要有侧重点和体现欠发达地区特色。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是制约落后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财政拮据使有些落后地区领导认为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件奢侈行为,他们不能真切地体会到电子政务带来的好处,反过来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因此,欠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必须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着手,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加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的收入。一是劳务输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为劳务输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这方面的电子政务建设。二是开发农村市场,建立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解决市场信息不畅导致的农民收入增加困难,农副产品资源的巨大浪费的问题,同时引入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提高农民农业技能,构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推动农村地区脱贫致富进程。
(八)加强应用研究,发挥电子政务实效。
电子政务投资大,计算机更新速度快,软件升级也快。因此,欠发达地区一定要以认真负责的精神,搞好项目设计和论证,坚持实用为本,不要一味追求先进。要充分发挥专家组的作用,做好项目的论证工作,没有论证的项目一律不能批准立项。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高电子政府质量,发挥其应有作用。一方面,要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闭。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工商、公安、税务、民政、社会保障等“窗口部门”作为突破口,明确界定这些“窗口部门”应予公开的范围。另一方面,打破“重硬件,轻软件”的做法,将信息的再开发和再利用,以及相关技术作为电子政务整合的重点工作。
(九)加强培训和教育,全员普及信息知识。
加强培训和教育,逐步提高公务员和公民的现代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水平一方面政府机关应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公务员的信息素质以及应用能力的高低,是政府信息化能否落实的关键。首先,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录用等途径,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从现有国家公务员中选派一批已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熟悉计算机业务的年轻人,到高等院校、网络工程公司学习、进修,为政府网站(网页)将来的持续更新和维护提供人才支撑。最后,必须普及现有公务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并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关倾斜政策,在全社会的教育体系中,进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这是电子政府建设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需要。一是要调整教育政策,积极引导优秀高中毕业生选择数学、物理、计算机信息科学等专业,比如在这些专业设置优厚的奖学金等;二是要抓好中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教育。要在中小学中开设计算机课程,从小学起就进行现代信息意识的培养;
要鼓励各类成人技术学校及社会培训结构举办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班,逐步提高全体公民的现代信息意识和通讯技术水平。
(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
加快建立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府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电子政务安全。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政府上网的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加强政府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重视网上工作的程序规范和控制体系建设。其次,我们要将电子政务系统对安全的需求进行分类、分级,实施科学管理。对于国家的核心机密可以采用专网、物理隔离的方法,不是特别重要的地方采用虚拟专网,再下一级可以采用内部局域网和防火墙。我们应该对不同的安全需求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第三,还要制定相关的信息安全政策,制订和完善适合我国政府电子化的安全法规。第四,有针对性地加强电子政务安全技术方面的研究。
八、结论
电子政务是公共行政一个新兴的主题,它构筑了政府与公众的新型关系,缔造出前所未有的政务工作模式和政府工作形态,是构建高绩效政府的战略手段,是政府办公方式的历史性跨越,电子政务已成为治国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既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对发展电子政务性质和作用认识不足;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投入不足,存在“数字鸿沟”;政府网站信息资源建设严重不足等问题,受到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条件比较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信息技术整体研发能力不强,安全技术问题未得到很好解决;精通或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公务员少,专门人才缺乏;政府部门与网络系统集成商、开发商的矛盾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缺乏整体规划、统一的标准和相应的组织机构;思想观念问题;传统政府运作机制的障碍;电子政务立法滞后等主观因素的制约。欠发达地区只有按照立足客观实际,体现系统协调,注重效能提高,降低行政成本,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应用效果的思路,切实采取制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阶段实施;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人们观念;拓宽思路,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立法工作;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改革同步推进,建立扁平式网络化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有侧重点并体现欠发达地区特色;加强应用研究,发挥电子政务实效;全员普及信息知识;高度重视安全问题等措施,才能促进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研究涉及内容很多,由于受篇幅限制,本文没有进一步深入研究,主要有:设置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信息主管官员;确保信息安全的具体措施等,这些问题留待广大同仁进一步探讨。
【注释及参考文献】
注
释:
①金江军、潘懋:《电子政务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王平:城市信息化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③王春正:《中国信息年鉴》,北京: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2004年版
④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市人事局:《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版
⑤李大珊:《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变革》,《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第2期
⑥沈湘平:《人文素质与人的发展
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第1期
参考文献:
〔1〕杨星灿:《论电子政务对行政主体的影响》,《湖湘论坛》2005第6期第79-80页
〔2〕曾霞、贺永祥:《电子政务人才培养问题论析》,《理论观察》2005第五期第59-60页
〔3〕沈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工会论坛》2005第6期第76-77页
〔4〕李峰:《电子政务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沈阳干部学刊》2005第7卷第6期第46-47页
〔5〕李妙然:《行政环境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22卷第1期第64-68页
〔6〕晁旭:《我国电子政府建设的新进展及发展对策探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第2期第69-73页
〔7〕柳新华、董相志:《中小城市发展电子政务的环境约束与对策研究》,《情报杂志》2005第6期第48-50页
〔8〕晋一:《电子政务-行政与社会管理的革命》,《前沿》2005第7期第99-101页
〔9〕崔自然、郭立甫:《浅议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价值工程》2005第8期第5-7页
〔10〕谭银华、吴丽娟:《中外电子政务发展比较及对策分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5期第85-87页
〔11〕冯耀明:《电子政务推进中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中共山西
省委党校学报》2004第27卷第3期第29-31页
〔12〕宋皎:《试析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制约因素》,《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第10期第165-167页
〔13〕张彬:《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三大制约因素》,《电子政务》2006第5期第60-63页
〔14〕姬泊:《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建设对策探讨》,《宿州学院学报》2005第20卷第1期第105-107页
〔15〕黄曼慧、黄燕:《缩小我国国内“数字鸿沟”的对策分析》,《生产力研究》2005第3期第150-151页
〔16〕王长胜:《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