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欠发达地区信息化能力建设

时间:2019-05-12 14:3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欠发达地区信息化能力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欠发达地区信息化能力建设》。

第一篇:浅谈欠发达地区信息化能力建设

摘要:我局在本地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能力和硬件资源。但是在经济、文化均很落后的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与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产生了发展缓慢、不够全面等情况的发生。例如资源的浪费、人力的不足等方方面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通过平时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个人的观察,本人

对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能力建设有了以下的看法。

关键词:信息化 能力 建设

本人自2000年接触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来,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发现我们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如:设备投入和资源浪费不适应、技术人员的严重不足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软件的开发和更新与日常工作使用习惯不相适应等等。以下就以上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方法叙述一下本人的浅见。

一、欠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基础设备配置现状

自2001年国税系统金税二期工程开展以来,国家已向国税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总体来说,在硬件资源的投入和配置过程中,在数量上是基本能够达到日常使用需求,而且机型也基本上比较先进,能够与同时期最新机种同步。为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1、多个应用软件不能在同一台设备上使用,形成一机一软件的局面,造成设备和资源严重浪费。比如金税工程的报税和认证两个系统在以前就是分别在两台计算机上运行的,后来才整合为一个系统的。

2、设备配置不甚合理。在日常工作中各单位或部门不切合实际,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要求上级配备设备,造成后来的附属设备过多积压,形成浪费。这一部分主要表现在打印设备和ups的配备上。

3、由于软件升级较快,较老的机型不能适应新的软件的要求,形成设备及资源严重浪费。

(二)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我地区信息中心成立8年以来,一直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由于水平有限,所以工作一直不能很好的开展,而且现有的技术人员感觉工作十分吃力。

1、由于技术人员都是由非专业的人员担任,在日常工作中,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感觉十分吃力。技术人员在学习过程中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2、税收业务与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发生冲突。在税务部门工作,税收业务本身就是专业。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不断地更新学习,而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业务知识的学习上,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处理的不好则两方面都被耽误,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技术人员的工作、学习积极性。

3、由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文化和信息等各方面的影响,各操作员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设备的软硬件故障频频发生。而技术人员就基本上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修理工,根本没有时间去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

4、信息技术人员的配备不是十分到位。在我们局有设备70余台,而信息中心却只有两个工作人员,每天基本忙于解决其他操作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忽略了设备的登记、管理、和日志记录等工作,对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应用软件配置现状

1、由于各种管理软件不断地向专业化发展,产生了应用软件多样化,一个岗位需要多个软件协同工作的局面,不但给工作造成了麻烦,而且还很不利于管理。

2、软件更新速度太快,一方面造成操作人员不能适应和熟练操作,另一方面由于不能进行批量升级工作,给信息部门也增加了不少的工作负担,而且管理也比较混乱。

(四)网络资源配置现状

1、网络通讯在我地的配置为4m光纤通讯,完全能够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但是由于全员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水平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形成许多资源不能共享使用,手工传递的情况依然存在,网络资源由于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形成资源浪费。

2、税务网络目前只是在内部使用,缺乏与外部各兄弟部门的互联与共享,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不能及时与各部门进行及时的数据与资料交流,给工作协调带来了不便。

二、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给传统的税务管理带来了一场革命。信息化的发展对税务管理的组织结构、运转方式、工作机制和行为模式以及税务部门和纳税人的相互关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如同电子商务深刻地影响全球企业的经营方式一样,网络贸易、无形商品的大量增加,税源结构的变化,监控难度的增加,都对税务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结合目前推行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金税三期工程的不断深入,为我们的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也带来了当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硬件设备和资源,只要在管理、使用和技术力量上大做文章,就能为我们的工作带来新的改观。

三、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税务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首先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深化征管改革的龙头,是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降低征收成本,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加强内外部监督的最有效手段。要有强有力的措施,推进信息化工作进程。

(二)由散而合实现数据共享。从税务系统来看为了进一步深化税收信息

化工作,要逐步实现与银行、工商、企业等部门之间的连网,加速信息化建设,推广多元化申报纳税体系。通过推行电子申报、邮寄申报、电话申报、网络传输等多元化申报方式和电子缴税、银税联网缴税等多渠道纳税方式,节约征纳成本,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系统整合将纳税人以不同方式申报的数据进行融合汇总,从而进行统一处理。这样不仅方便了纳税人办理涉税事宜而且也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办事效率。

(三)不断升级软件以满足实际业务需求。软件作为推进税务信息化工作的载体,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根据业务需求对软件进行不断的整合、补充,才能更好的满足工作需要。其主要目的在软件的可操作性、易用性、集中性等方面进行完善,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四)培养人才补充人才。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必须要用信息网络知识武装广大税务干部的头脑。首先要拓宽育人、用人视野。其次要在抓好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同时,继续做好全员计算机知识的培训,要完善培训制度,特别是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要求取得操作资格才能上岗,以此促进全员科技素质的提高,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再次要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拼搏进取精神。同时从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关心计算机专业人员,提高计算机专业人员待遇,形成一个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对热爱计算机并有浓厚兴趣的非专业人员,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并给予充分的学习环境,努力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技能,一旦这些人员能成才,则他们就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五)加强与政府其他部门的联系。共同推进信息化建设税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与社会各界是密不可分的,要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进程,必须取得政府与其他管理部门的积极支持,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中也有明文规定,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与政府及其他管理机关的联系。

总之,税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融现代科技、税收业务、组织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只有尊重规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改造我们的税收工作手段。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对事物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认真分析,不断总结,才能进一步推进提高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收征收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长重《对税收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现象的思考

》中国税网,2006年3月14日

(2)严正明《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收征管质量》江苏省国税局网站

(3)刘长裁《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中国税务报,2002年07月03日

第二篇: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

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作为内陆欠发达地区,怎样建设呢?结合多年的工作,我认为要准确把握六点。

一、找准起点,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长远、因地制宜,认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一要前瞻性规划新农村。要充分考虑到今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突出重点乡镇和中心村建设,不搞遍地开花,不片面追求水、电、路的通村率。欠发达的村和人口比较分散的村以及城镇化格局尚不明朗的乡镇,尤其要注意科学编制规划。二要和谐性规划新农村。要从村镇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托水,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突出农村特色和便利农民生产生活,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庄、庭院和社区。同时,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三要包容性规划新农村。要特别注意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土家族吊角楼等文化遗产,在充分利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重视和保护土家族、苗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文化阵地。

二、把握重点,扎实推进农村经济新一轮大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是基础,农民增收是前提,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紧紧抓住不放。一要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牢固树立以工促农的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工业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举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培养出3到5个销售过5个亿的骨干企业。二要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巩固以椪柑为主的水果业、以烟叶、蔬菜为主的经作业、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不断壮大以“秦简”、“换金”、“仙仁云雾”等品牌为主的特色茶业,以“武陵青”为主要品种的花椒产业,以网箱养鱼为主的水产业。同时,要继续巩固和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向纵深发展,提高农产品转化率。三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充分抓住“湘西地区农村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利机遇,最大限度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要积极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引导农民就地向城镇和第三产业转移。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的项目、技术和资金有序回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抓住热点,着力夯实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钳制因素,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必须着力解决。一是突出抓好农村交通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变农村交通落后的现状,抓好县乡油路改造工程,实现等级公路连接;抓好以村级公路为主的通达工程和乡镇汽车站场建设,力争到2010年,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交通落后的面貌。二是切实抓好小城镇建设。要依托迁默公路、209国道、花龙公路等主要干道,重点抓好清水坪、毛沟、复兴、水田河、葫芦、碗米坡等重点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依托酉水灿烂文化,建成一批名镇名村,逐步夯实旅游产业基础,努力形成一批工业重镇、旅游大镇和边贸强镇。三是努力加快水利能源建设。继续抓好病险水库山塘治理、城镇防洪、武水酉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积极争取腊洞水库建设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要加大农网改造力度,优化供电服务质量,力争到2010年,供电保障率和入户率达到100%,基本实现电气化。

四、突破薄弱点,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是农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解决这些薄弱环节上下狠功夫。一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巩固普九成果,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积极引导基础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倾斜,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认真落实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力争到2010年,基本实现普及高中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比例达65%以上。二要突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要不断深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救助制度,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使农民人人享受初级卫生保健权利。三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不断完善对农村贫困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率,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农村社会救济保障制度,逐渐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力争用2~3年时间,乡镇普及敬老院建设,让所有愿意入院的老人全部到敬老院实行集中供养。到2010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五、扫除盲点,不断加快农村生态能源保护 农村环境不仅仅是一个形象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健康和农业生产的安全,必须着力加以改善。一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建立科学的管护制度,落实管护措施和护林人员报酬,切实抓好现有退耕还林面积的管护。重点研究好农民退耕还林后长期的生计问题,坚持把退耕还林与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二是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要切实保护森林资源,重点抓好公路沿线、酉水沿线、水库周围、迁陵城区周围和吕洞山、白云山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封山育林。禁止毁林开荒和乱占林地,坚决打击乱砍滥伐林木的不法行为。三是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要围绕新农村建设,采取政府引导、集体补助、群众投工投劳、整村推进的方式,积极开展以改厨、改厕、改栏为重点的“一池三改”工程,大力推广“猪—沼—菜(果)”的生态模式,着力提高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率。继续扩大“节材节能”工程建设的规模和实施范围,加快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步伐。

六、攻克难点,努力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讲起来“硬”,做起来“软”,操作难,考核难,所以落实也难,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突破这一难点抓出成效。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坚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八荣八耻”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准则,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二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农村文化宣传阵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按照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要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高度重视和解决好农村因农民负担、退耕还林、土地征用、移民搬迁、拖欠民工工资等引发的矛盾纠纷,维护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进一步完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方法,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注重理顺群众情绪,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有效调处化解和妥善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三篇:欠发达地区生态县建设之我见

欠发达地区生态县建设

建设生态县,是新形势下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与其他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工业科技含量低下,是生态县建设的“软肋”;农村环境差、社会生态意识不强是欠发达地区生态县建设的“难点”;生态工程难度大、资金投入短缺是欠发达地区生态县建设的“瓶颈”。怎样破解“难点”,打开“瓶颈”搞好生态县建设,是值得大家认真探讨的课题。东海县在生态县创建工作中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面积2037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2个国营场圃,1个省级开发区和1个市级旅游度假区,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农业综合实力百强县等称号。东海县是江苏省的农业大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我县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厚实的农业生产基础等优势,先后建成了万亩生态葡萄、万亩无公害草莓、万亩鲜切花等特色产业基地,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0多万亩,建成3个有机食品基地,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品牌80多个,被列为全省首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推进示范县,并于2006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在巩固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东海县委、县政府于2007年初开始着手创建国家生态县,“东海县生态县建设规划”也于2008年4月通过县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批准,由县政府组织实施。目前,全县上下正在全面掀起创建国家生态县的热潮。

东海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建设生态县,我认为,要在围绕环保部关于生态县考核验收的基本要求,以及22项指标进行全面创建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重点。

一、立足县情实际,实施“三大工程”

(一)围绕生态优先,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生态优势是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在新的发展阶段,欠发达地区要赋予生态建设新的内涵,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总量转化为经济总量,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要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根据东海实际,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东粮、西果、中间菜”的农产品生产种植格局。即:按照当地生态经济区的特点,在西部地区,结合丘陵地形实际,发展生态果林、无公害及有机食品经济,重点建设以板栗、甜柿、大枣、黄桃、油桃等为主的15万亩干果基地,建设1万亩有机食品示范区,食用菌基地达6000亩;在中部地区,依托农业产业化基础较好的优势,打造农果蔬菜综合型农业生态经济区,重点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无公害葡萄园、万亩生态草莓基地,加快培养农业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水平低、规模小的硅工业企业,碳化硅企业基本退出市场,石英砂淘汰60%,融熔石英企业淘汰40%。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企业做强做大上,扶持太平洋石英制品有限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照明用石英制品企业,年产石英管1800吨,高纯石英粉2000吨。同时,在开发新产品,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上不断提升发展档次,带动东海独具特色与比较优势的硅材料产业迅速崛起。

二是逐渐形成农副产品深加工板块。东海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果丰硕,被评为全省首批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规模较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4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8家,成功引进全国最大的畜禽饲养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集团,“公司+农户”模式快速扩张;华东地区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南京雨润集团在我县的投资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条加快延伸。

三是机械汽配板块。依托冠卓机械、临宏建筑机械以及桃林汽车钢圈等项目,逐步形成机械制造业高地,努力打造生态工业的新亮点。

四是新型建材板块,利用东海优质石材石料,以奥林石材、宏杨木业、百怡木业为龙头,加快建材板块建设。

(三)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欠发达地区,多为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多,环境脏、乱、差,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创建行之有效。一是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示范村”创建活动。按照“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环境优美

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与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使用安全、高效的环保生态型饲料和先进畜禽养殖环境监管,在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敏感区,要严格控制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为推动生态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东海县地处淮泗水系中下游,既受上游来水污染的威胁,又受下游市区饮用水保护的限制,一些效益好尾水排放量比较大的项目,往往因为保护下游饮用水的环境安全因素而不得不放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的经济发展,成为欠发达的一个因素。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了一种区域之间或经济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不均衡,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十分合理也十分重要。这是推动欠发达地区生态县建设有效之举。否则,将挫伤生态建设与保护的积极性。

推行生态补偿,要做好三个方面。一要各级政府要通过规划、政策引导、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开展异地开发等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江苏农垦系统岗埠农场座落连云港市区,其占地3平方公里的新经济集中区,就是经连云港市政府特批,作为补偿东海从新浦区划出来的。二要尽快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实现生态补偿的公平和规范。区域之间,对同一条河流因跨行政区域往往分段执行不同功能区划标准,给在环境敏感区域的上游设置了很高的排放门槛,而其它区域往往因为跨行政区而执行较为宽松的标准。执行标准的“紧”与“松”,也应该体现到经济补偿上的“得”与“失”。要明确生态补

欠发达地区生态县建设不能因欠发达而降低建设标准。生态基础设施一定要跟上,今年,县政府将在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要建设污水处理厂,完善城区污水接纳管网工程。为了彻底解决东海县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问题,保护连云港市区饮用水安全,东海县投资1.5亿元建设尾水排放通道,工程全长65公里,整个工程在2008年底可建成。2007年,我县投资800万元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2008年,我县将建成新农村示范点10个,同时在山左口、温泉度假区等乡镇推行农村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的模式,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三)加大财政投入,保证生态县建设顺利进行。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往往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缺少资金投入要建成生态县是十分困难的。今后东海县每年用于生态县建设的财政投入不少于1.5亿元,其中用于治污设施建设确保3000万元,环境基础工程建设6000万元,农田林网城市绿化建设1600万元。并逐年增加投入,东海县在建设生态县过程中,还逐步尝试多元化筹集资金的办法,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以独资、合资、BOT等多种形式,投资建设环保生态基础设施。县城污水处理厂就采取BOT运行方式,由徐州源泉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并管理,县政府从收取自来水污水处理费中支付运行费用,环保部门监督管理,投产以来运行正常,效果良好。大力兴办环保产业,我县的由稻米糠壳生产的食用油环保产业,效益十分可观,将平常丢弃的废物,变废为

外宣传牌、生态示范点标志牌。深入开展环保进学校、进社区、进村镇、进企业活动,创建绿色学校、社区、宾馆、环保教育基地近百个。通过广泛宣传,全县广大干群的环境意识明显提高,公众参与生态县建设的热情不断增大,生态利国利民等生态理念深深根植于东海百万人民的心中。

四、强化目标管理,完善内部考核体系

实施生态县创建工作目标管理,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高管理工作规范程度,促进整体工作水平提高,保证生态县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使目标管理细则得以落实,我们重点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跟踪督办。我们把生态县建设工作列为全县重大事项推进项目,县督查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对23个乡镇场和13个创建责任单位进行跟踪督办,特别是重要生态工程、难度大的指标,做到及时了解掌握办理进程,协调解决查办中碰到的问题,从进度、质量上把好关口,保证按期、优质完成。二是检查核办。我们通过创建单位负责人例会和定期核实的方式,对年初县政府与乡镇及创建责任单位签订的目标责任状完成情况加强检查。生态县建设指挥部每季召开一次工作例会,由乡镇场和创建责任单位汇报交流生态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指挥部提出工作要求;每季度核实一次工作进度,重点从生态工程建设进度、工程质量、指标数据方面核实,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

在总结发达地区生态县(市)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县经深入调研,制定生态县考核办法及计分办法和考核细则,细则中生态县创建责任明确,指标明了,重点突出。在

011-

第四篇: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之我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之我

马财

扎兰屯市蘑菇气镇地处扎兰屯市西南65公里处,东与黑龙江省龙江县接壤,南与兴安盟扎赉特旗毗邻。辖区总面积415平方公里,现辖13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万人,是扎兰屯市西南较大乡镇之一。这里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结合在蘑菇气镇多年工作中所见所闻所感,我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当前,农村农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由农转牧,也就是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转为以牧业为主,实行“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的农业经营理念。但由于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连续多年自然灾害,农业大幅减产,农民减收,手中资金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政策性因素,农村信贷扶助资金又严重不足,年平均发放额度在1000——2000元/户之间,仅仅能够维持农业生产所需,量小面大,且还款周期短,难以提供足额的牧业发展资金,造成农牧业结构调整转型期资金严重不足,农民虽有牧业养殖意愿,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方面,当地政府这些年尽管也做了大量努力,但由于受财力制约,仍然不能取得较快进展。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就必须积极拓宽国家信贷渠道,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给予足够的贷款支持,或通过专项财政周转资金予以保障。

二、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纵观农业产业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农户+公司”、“农户+流通专业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零售市场”、“农户+各种协会”等等。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抓好主导产业建设,突出抓好辐射面广、经济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加大科技投入,抓好农业研新成果推广。三是完善市场服务体系,搞好产业流通。在龙头企业建设方面,蘑菇气镇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以凯业酒精为龙头的玉米生产加工业、以绿野畜禽屠宰公司为龙头的肉羊、大鹅等养殖业、以华裕公司为龙头的色素万寿菊生产加工业三大经济产业链。但发展前景令人堪忧,一是企业终端产品加工水平低,仍局限在对原材料简单加工或出售半成品范围内,产品利润水平低。二是企业小富即安,没有创新竞争意识,品牌效应不能有效发挥,在未来严酷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密,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有效机制。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大难来时各自飞”,产业链条将土崩瓦解,不能形成合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应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在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的倾斜,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使农村产业化项目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在科技投入方面,农村科技队伍素质普遍偏低,大多都是“泥腿子”出身,在适用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有限,对此,国家应加大农村科技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积极推动大中专院校及有关科研机构与农村的有效联合,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在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各类经济组织、产业协会、经纪人队伍建设现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今后政府应通过一定的资金、技术、政策等多方面加大对这类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使其在发展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加快乡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村级道路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河道疏通、大坝整修等公益性建设经费问题。税费改革以后,由于取消农业费税,加之村级集体经济困难,乡镇财政资金紧张,这些费用只能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的办法,由群众集资、出劳解决。但由于农民群众生活困难,拿不出钱来搞建设,出工出力还可以,出钱的事往往很难得到群众支持,许多事情办起来举步维艰,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期望国家能加大对农村财政资金转移支付额度,或划出专项资金,在这些方面予以保障。

四、农民就医难,看病负担重。就蘑菇气镇而言,医疗设施老化,而且严重缺乏,医疗诊治效果有限,特别缺少医疗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农民一般的病都要到市级医院就诊。应该加大国家对农村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使乡镇医院具备“大病不误诊,小病不离乡”的医疗条件,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事业,采取国家、地方、个人分别负担的办法,减轻农牧民就医负担。

五、教育资源亟待整合。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师资问题,突出表现在村级学校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1985年以前起用的民办转公办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已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教师队伍雍肿,吃饭的多,真正能干活的少。另一方面,一些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得不到有效安置,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整合教育资源,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妥善措施,让正规院校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发挥作用。

六、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复杂,且覆盖面大。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政策性因素造成的土地问题。二轮土地延包前,农村对土地的管理主要依靠群众自主,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策法规,村、组通过群众会议便可决定土地使用权归属。各乡镇、各村甚至一个村里的几个组对土地的管理政策都不一样,有的组一年一调整,有的组三年一调整,还有的组在二轮土地延包前从来就没有调整过。而且,当时镇、村为完成市里粮食任务、甜菜任务等指令性计划,可以随意制定“土政策”,对于不能完成指令性计划的农户,村组有权抽回部分土地另行发包。实施二轮土地延包后,尤其近几年,随着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被抽取土地的农户按现行法规政策纷纷找村里要地,而村里却无地可给,形成土地矛盾纠纷。二是由于土地流转不规范,造成土地矛盾纠纷。农业费税取消以前,农民土地负担很重,农民种地投入大,收入少,再加上自然灾害,有时甚至赔钱,严重影响农民种地积极性,相当一部分农户私自弃耕外出,或为逃债,或为打工经商,造成土地闲置,无人耕种,这部分土地费税无人代交。为完成市乡两级费税任务,村组织只能将这部分土地通过社员会另行转包他人,并签订了长期承包合同。现在国家取消农业费税,并给予一定补贴,粮食市场价格也普遍上扬,农民种地积极性空前高涨,许多外出农民纷纷回乡要求种地,而村里没有任何机动地可给予调剂,形成纠纷。对于这些问题,由于历史背景复杂,涉及面大、范围广,“牵一发而动全身”,为稳定大局,很难在短期内予以全部解决。只能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然后按照国家关于土地承包的政策法规,区别情况,理顺关系,在小范围内予以调整,或归还土地承包权,或在以后土地流转中予以解决。今后,要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流转手续,杜绝新的土地矛盾发生。

七、乡、村债务大。乡村债务大多是由于过去超负荷建设留下的,对于这部分债务,由于费税改革,乡村根本已无力偿还。对涉及教育、卫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力设施、民政抚恤等政策性建设遗留下来的债务,应通过逐级上划国家有关部门或由国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予以核消,对除此而外的村级债务通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办经济实体的办法,逐步予以化解。

农业费税尾欠情况,就蘑菇气镇而言,多年来全镇农民欠缴费税总计978.8万元,其中只有326.3万元可通过逐年清缴的办法解决,但由于对农民不能采取强有力措施,清缴难度很大。其余652.5万元,由于多年来走死逃亡,造成“呆帐”、“死帐”,已无法进行清缴。

八、村级组织建设情况令人堪忧。村级组织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债务大,经费短缺,村干部整天被繁重的债务捆住手脚,无力搞其它建设。待遇普遍偏低,好汉不想干,赖汉干不了,相当一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村级组织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对此,一方面应大力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选准配强村支部书记,提高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的财力倾斜,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使村级组织能干事,干成事。

九、文化建设与农民思想道德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在这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除了看电视以外,喝酒赌博成了农民群众的主要业余消遣。一些宗教组织趁机兴风作浪,严重影响社会。在这方面国家应加大对农村落后地区的文化设施投入,当地政府积极作为,让群众活动有场所,娱乐有设施,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十、“十二五”期间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大幅提高群众收入,改善乡村面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二是改造乡、村道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三是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搞好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推动农业进步和产业化发展。五是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六是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第五篇: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

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产业集群是较好的选择。当前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着较大难题,解决这些难题要求政府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产业集群主要环节,采取强化园区产业集群引导、增强园区产业集群功能、构建园区产业集群支撑等方面的政策举措。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建设

产业集群是由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它已成为一些地方发展工业,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有力途径。当前,各地正在积极探索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政府及园区管委会等有关部门对产业集群发展更是有浓厚兴趣。本文就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谈点浅见。

一、当前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首先应强调的是,欠发达地区并非所有的工业园区都要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方向。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既有积极因素,但更面临着不少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工业经济总量较低,园区规模较小。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总量较低,工业增加值小,园区规模则更小,不少地方只是近几年才在加快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较弱。

(二)园区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发展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小。园区具有品牌、规模和市场优势的大型企业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国家级龙头企业少,省级也不多,多数产业还是市级所谓龙头,其产品档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有限,在一个行业内生产量、销售量、资产总额等方面占有支配地位的骨干企业更少,对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小。

(三)本地企业家队伍群体小,中小企业配套少。欠发达地区园区企业主要由招商引资和当地原有企业的“退城入园”组成,根本不具备配套性。根据发达地区经验,形成产业集群必须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的规模化集中,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式企业走出来的,多数企业主文化程度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缺乏远见卓识、能驾驭市场的领军人物。短期内要形成中小企业的产业配套难度很大。

(四)园区发展环境还不如人意。不可否认,当前欠发达地区政府抓招商引资,抓园区发展,抓项目建设,力度不可谓不强。但园区发展总体环境还不如人意。一是服务环境有欠缺。园区的服务体系仍不健全,机构调整还没到位,某些扶持政策难于落实。具体到县级,项目推介、投资咨询等中介服务基本没有,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方向、争取技术支持等方面得不到有效服务,相反对民营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和单位多达20多个。二是金融环境较差。园区

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普通存在贷款难、担保难等问题,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长期投资主要依靠民间融资,融资规模少,成本高、风险大。三是人文环境不理想。没有形成产业群内所需的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人文环境,园区企业信任度不够,企业间缺乏信息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五)园区尚未形成有效的集聚机制,产业链不完整。从企业集聚机制看,园区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导致园区企业间的关联性不足,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园区企业与中介组织、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机制不健全,有的根本就没有任何联系。从产业链看,产业链完整问题突出,有的园区根本没有产业链。同时,工业园区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各自为政”,必要的中介服务缺乏,企业得不到有效的专业化服务。

二、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必须抓住的主要环节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要解决上述难题,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必须把握产业集群的科学内涵,遵循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抓住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一)必须抓住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这个环节,打好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离开产业,产业集群就无从谈起。做强产业,使之产生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是园区产业集群产生的基础。园区产业能否做大做强?要看该产业是否有市场优势。市场优势可以来自多方面,一是具有传统地方特色。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名牌,或源于与该地区的传统历史渊源,或源于本地区独特的资源,这类产品有利于做强为优势产业。二是上规模,在本地有影响。无论什么产业,都必须具有规模和影响,才可能形成优势产业。浙江省很多地方就是在没有资源的条件下,通过规模取胜,形成“小产品、大市场”的优势产业。三是存在市场“空隙”和没被满足的需求。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这种市场“空隙”已很难寻找了,但并非完全没有,新兴产业主要靠“空隙”发展为优势产业。优势产业能否生产产业集群的关键在于龙头企业。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有优势产业还不够,还要有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是技术、品牌、质量、竞争的领跑者,如果缺少龙头企业,显然无法实现集群,只要有了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就能真正自发聚集,就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分工与协作。从这个意义上看,欠发达地区并非每个工业园区都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如果缺少产业和龙头企业这个因素,产业集群则不可能出现。因此,必须抓住培植优势产业和发展龙头企业这个产业集群基础环节。

(二)必须抓住相关企业向园区聚集这个环节,促进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随着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力度加大和政府对园区的重视,欠发达地区园区发展速度加快,很多园区已形成了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出现不少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初步具备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随着招商引资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园区企业日益增多,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迅猛,部分产业已有集中的迹象,形成产业集群的条件开始成熟,如抚州市金巢经济开发区在全省开发

区中是比较落后的,其中也集中了10多家医药企业。当前,必须紧紧抓住产业集群形成的这个环节,诱导相关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聚集不是企业地理上简单集中或企业数量相加,必须要有“向心力”和关联性。首先,“向心力”是园区存在产业聚集的吸引力,能吸引区域内园区外大量中小企业迅速跟进,并形成配套和规模。其次,聚集企业必须有关联性,都与某个产业的生产和服务相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说,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建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有项目,无论什么产业、什么行业都吸收落户,要通过各种措施使园区产生聚集的“向心力”,诱导关联企业向园区聚集。

(三)必须抓住形成产业链这个环节,破解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性难题。即使关联企业聚集到了园区,能不能形成产业集群的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琏。只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才能形成。产业链的本质就是一种集群内企业间明确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首先,产业链的形成不一定要在园区,可以是园区区域内,也可以在市域、县域、或乡镇范围内。其次,产业链注重的是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一种是同一产业内部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包括企业处于一个产品的生产链中,分布在这个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在生产、销售等方面相互满足需要。一种是指与该产业相关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及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有明确的职能分工,能围绕这一产业形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形成产业链,政府的主要任务可以放在打造产业琏发展载体上。

(四)必须紧紧抓住优化园区产业发展环境这个环节,为园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有了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同时,相关企业向园区聚集,而且这些企业形成了产业链,产业集群就基本形成。要使产业集群不断得到持续发展,优化园区产业发展环境是保障。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环境,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更离不开环境。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政府作用很突出。但要注意两点:首先,政府不能“越位”。产业集群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下自发合作的产物。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很多企业都是承接发达地区即将淘汰的企业,这些企业的技术、资金、环境和管理的门槛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迫切要求相互间的协同、合作,以求获得群体效应和规模经济。因此,产业集群是企业间、企业与中介机构自愿、互惠、互利合作的结果。政府没有必要去做企业做的事,不能用行政手段去解决市场问题,否则,即使形成产业集群也没有竞争力,结果是产业集群“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其次,政府必须“到位”。在目前状况下,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环境不如人意,需要政府去优化。政府要善于利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去优化园区环境。一是进一步改善园区基础设施。二是政策优惠。即通过产业政策和资金、人才、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去引导。三是优质、高效服务。从优化软环境入手,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

三、围绕主要环节,促进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举措

如果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建设任其自我发展,产业集群形成需要一个很长的阶段,还会走弯路,必须加强政府的作用。促进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必须紧紧抓住上述产业集群发展主要环节,采取正确的政策举措。

(一)制定产业政策,加强产业协调,强化园区产业集群引导。促进园区产业集群发展首先靠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加强产业协调,强化政府引导。一是地方政府

要制定本地区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工业园区要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纲要,重点突出产业政策对产业集群的导向作用,明确重点扶持的产业,着力引导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和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向产业集群倾斜。尤其是要发挥产业政策对龙头企业和配套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保证对产业集群的引导。二是统筹协调特色园区建设。建议以市为单位,在市级层面建立园区发展纵向协调机制,以改变当前园区发展“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加强对各县(区)园区发展的统筹协调,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县(区)园区发展为特色园区,在招商引资、产业政策和产业服务方面形成合力,力争形成“一园一品、一园区一特色”的新格局。在园区内部,也可以对现有园区按照功能进行板块细化,形成园区内部产业聚集块。四要抓好行业协会建设。同类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块,为了体现有效合作和有序竞争,可引导它们成立行业协会,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理顺集群企业关系、发挥中介服务功能,降低企业成本,协调企业行动等方面的作用。

(二)打造产业链,完善产业层次,增强园区产业集群功能。欠发达地区政府很多领导亲自挂点抓一个个重点项目,这对园区起步阶段的发展非常重要。有条件的地方园区要从当前的离散抓项目向抓产业链转变,逐步打造产业链,完善产业层次,强化园区产业集群功能。产业链是一件产品通过若干产业层次,经过流通环节到达消费者手里的路径。这中间经过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大大小小的企业合作。打造产业链需注重两个关键点:一要注重产业关联程度。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产业集群就越高效、越有竞争力。二要注重产业深加工程度。加工程度越深,说明分工越精细,产业链越长,产业层次就越丰富。欠发达地区打造产业链,政府除了加强规划和培育产业外,一是要确定打造载体。当前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围绕现有骨干企业打造产业链。可以依托现有骨干企业,上下延伸,左右扩展,催生与之相关联的新项目,做到项目延伸,不断延长产业链。第二,围绕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链。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产业,通过资金、人才、技术等扶持政策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出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高和知名度,构建一条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群和优势产业琏。二是培育和扶植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链形成的关键和核心,也是现阶段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可选择有一定生产规模、管理水平较高、市场品牌知名度较高、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之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成为产业链的核心。三是丰富产业层次,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围绕所打造的载体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丰富产业层次,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参加到产业分工到来,形成以核心企业领头、大量中小生产性服务企业跟进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

(三)发展要素市场,优化服务环境,构建园区产业集群支撑。

1.大力发展现代商品流通市场,构建园区产业发展物流平台。一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配合园区物流量的增加,规划建设一批适应产业集群发展、功能配套的运输、仓储、配送、包装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规划建立市级物流服务中心;结合全民创业的大好形势,积极培养物流业创业主体,进一步鼓励民营资本投入物流业,拓宽物流服务市场,以物流业建设加速产业集聚。二是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专业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的功能配套,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圈和供应链,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

2.大力发展技术、人才市场,强化园区企业技术和人才支持。一是整合技术资源,建立市级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面向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组织攻克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共性技术,使得某一技术成果在该行业内得到资源共享,加快园区整体技术的提高。?二是探索形成园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技术联系机制。行政手段引导,市场手段激励,探索形成园区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联系机制。三是加强园区与园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园区企业引进高级人才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如在职称评定等待遇方面提供方便;探索运用社会力量,如职业技术院校等,为园区企业提供人才“对口培训”,及时向它们输送急需的技术工人。

3.鼓励各类中介组织发展,提高服务水平,为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环境支撑。一是设立产业信息中心(或称商务中心)。一方面可以为园区企业及时提供所需的信息,服务于园区企业的生产与营销。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统一对外宣传地方的整体形象,方便对外联系和交流,进一步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同时,也能为外地客商提供优良的信息服务,客商只要一到信息中心,就能及时得到和掌握该他们需要的行情及相关信息。二是鼓励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鼓励发展包括管理咨询、信用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为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共享的软环境。三是优化园区产业发展环境。环境是生产力,环境出生产力。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依法行政,减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倡导诚实守信,营造信用环境;学习浙江精神,鼓励全民创业,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队伍;加强与金融机构协调,优化园区发展的金融环境;继续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建立责、权、利统一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实行“一个中心审批、一个楼层办公、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口子收费、一人代理报批”和“规定日办毕、全天候值班、宾馆式服务”的动作机制。同时,积极为园区企业解决如社会治安、招工难等实际问题,

下载浅谈欠发达地区信息化能力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欠发达地区信息化能力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共5篇)

    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实施策略 Executive Strategies of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 in Under Development Regions 段奎 云南省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E-m......

    信息化能力建设

    信息化能力建设1.单选题1.以启发式教育方式将人类专家的知识呈现出来的计算机程序系统(D )A. 办公自动化系统 B. 决策支持系统 C. 管理信息系统 D. 专家系统2.以下(B )是信息系统的......

    欠发达地区灌云县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而苏南、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又是江苏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矛盾和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北地区不少县......

    欠发达地区灌云县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而苏南、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又是江苏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矛盾和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北地区不少县......

    欠发达地区如何培养和引进人才

    欠发达地区如何培养和引进人才 钟建全 欠发达地区经济起点较低,发展速度较慢,规模总量偏小,财力有限,区域特色不明显。造成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思想观念较为落后。......

    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

    村庄,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它有别于城镇,具有独特的发展特征,其规划也有特殊性。近年来,随着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庄的功能及结构逐步......

    对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问题探析

    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探析张盛超一、绪论自1960年开始萌芽发展的新兴信息科技――电子计算机,与1990年代初期开始普及的通讯科技――国际互联网相结合,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社......

    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调研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选择,也是“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题。建设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