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欠发达地区金融效率问题
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从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尽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后,全国各地、各部门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都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但较之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及经济发展巨大资金需求,这一切投入都还显得十分
有限,根本满足不了。
由于欠发达地区长期存在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资金一直短缺,加以政策的针对性不强原因,经济发展仍受到极大制约,尤其受资金短缺的制约更为突出,造成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至今仍有许多欠发达地区没有摆脱贫困状态。同时,欠发达地区的有限资金在管理、使用上,在发挥金融效率上也还存在着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为此,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金融部门在千方百计地争取多方面的资金扶持外,更应关注这些来之不易的稀缺资源的使用效率。以下笔者浅谈提高金融效率的途径,与同行商榷。
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政府财政支出和信贷投入,这两方面的资金使用情况怎样呢?据有关资料反映国家审计署最近一次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专向审计是在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期间,审计署组织17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对50个县的2001年至2002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结果表明,50个县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4.95亿元,主要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弥补经费、出借、经营、建房买车等,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的10%。《经济参考报》日前在部分乡镇进行的采访调查,结果也十分惊人。乡村债务成为乡村发展的巨大障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稀有资金可能被用作偿还债务或其它方面所占用,而最需要或急需的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却无米下锅。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们肩负的长期复杂的历史重任。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政策明确,目标清晰,作为主力,财政和金融部门应该义无反顾地按照中央政策要求和行业规范不遗余力地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这是应尽的义务;不管是来自哪个方面的钱,一定要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资金安全,这又是不可摆脱的责任。
一、加强欠发达地区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欠发达地区信用体系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目前,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着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基础薄弱、信用体系缺失等问题,已经成为融资渠道不畅的瓶颈。其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横行,地方政府制定政策的透明度不够、执行没有连续性,朝令夕改;一些企业恶意拖欠贷款本息或借改革之机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等等,直接威胁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损害着金融效率的提高。信用缺失,使得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发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使企业难于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因此,欠发达地区尽快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改善融资环境,吸引更多资金投入,既是欠发达地区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关键所在,又对提高欠发达地区合理利用有限资金,提高金融效率,促进欠发达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今后的任务就是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要用制度建设来保证良好的信用环境,只有信用制度建设培育欠发达地区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促进欠发达地区企业培植特色经济,实现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保证其经济健康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效率,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二、努力提高地方政府部门金融工作水平。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要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当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和投入,尤其是需要通过银行信贷、证券市场操作和债券发行等方式筹集大量的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资金。而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各级政府,更应思考的应该是如何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金融效率,快速发展经济,实质上就是如何提高金融工作水平,更好地为地区发挥金融效率。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随着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各级地方政府金融工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处于中国经济金融转型与发展的大背景下,仍然存在差距。因此,需要提高地方政府的整体金融工作水平及提高地方金融效率作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抓好抓实。
首先,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把金融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不良的经济行为和金融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因此,在政府的各项工作中都应该增强金融安全意识。其次,各级地方政府要提高对信用建设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一个地区社会信用环境好,企业进入该地区市场的成本和各项交易成本,经营成本就会降低,就会吸引大量企业和民间资本流入该地区,金融部门也会把大量资金调往和投入该地区;相反,信用环境不好,各项市场成本上升,不仅不能吸引企业和民间资金流入,不能利用好金融资源,更会抽走本地资金。而且,信用环境不好,还会使企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遇,增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机会成本。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把以改善信用环境为核心的金融生
态建设作为关键问题来对待,从战略高度认识其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花大气力抓好抓实。第三,各级地方政府要提高对欠发达地区中小金融机构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如何,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该地区金融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地方金融是否稳定。因此,必须把推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摆到地方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第四,各级地方政府要提高对加强金融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只有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和运行规律,增强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金融意识,才能有效利用区域内各种金融资源,发挥金融资源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步伐的作用。第五,要努力提高管理金融、有效利用金融资源的水平。要管理好地方金融机构,并为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造条件。要努力提高金融总体运行效率。通过创造良好信用环境、严厉制裁逃废、占压银行贷款等浪费金融资源行为,发挥财政贴息作用,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等措施,提高其信贷投放和市场营销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促进金融资源在欠发达地区配置和循环。
要切实推进社会诚信文化建设,规范政府和社会的不良经济行为。推进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是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之一。作为主导部门,地方政府要把建立和健全诚信文化作为本地改革和发展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列为对下级政府政绩考核重要指标。要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金融机构与有关部门的合作,使重要非银行信用信息能够纳入到中央银行信贷征信系统当中。要加强对干扰正常市场交易的经济信息和造假行为的查处,消除统计失真现象。进一步推进信用村镇建设,扩大农村信用网络,持续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健全农村金融安全区。
要加强司法环境建设。就一个地区而言,如果该地区法制环境不好,不能公正司法,企业、个人、银行的合法利益就不能得到保证,经济秩序就会失衡,失信行为就会层出不穷。因此,加强司法环境建设是提高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金融工作水平,提高地方金融效率的一个主要着力点。
三、用政策机制消除金融腐败
欠发达地区铲除包括商业贿赂在内的金融腐败,对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效率,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在良性运转的基础上实现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反腐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有注重预防、着眼长远,既注重加强对金融部门权力的监督约束,又注重构建有效的权力监督约束机制,才能从源头上遏制金融腐败行为的滋生,金融反腐之战,攸关金融机构改革的顺利进程,攸关金融业乃至整个欠发达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攸关这个地区金融效率的提高。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已经架起了道道“防护网”,严防金融腐败的入侵。欠发达地区的政府、金融机构应该积极配合,同力合作,以胜利的佳绩,还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发展一片明净的蓝天。
提高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效率是一项综合工程。欠发达地区的政府、金融机构及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都应在一个大目标下同力合作,携手共进。
第二篇: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探析
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探析
中国人民银行白银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发布时间:2011-03-2
4旅游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在当前国家加快产业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作为欠发达地区,抢抓机遇,实施赶超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对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改善生态环境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如何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推动旅游产业的迅速提升和跨越式发展,是金融部门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在对白银市旅游资源及发展优势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旅游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所面临的症结,提出了消除金融抑制,加大产品创新,全面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白银市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白银全市共有旅游资源单体147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44个,人文旅游资源93个,服务旅游资源10个,拥有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黄河石林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寿鹿山),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2个(会宁会师旧址、永泰龟城),省级森林公园3处(法泉寺、铁木山、哈思山),其它主要的景区还有:西部影视新城大敦煌影视城、休闲之乡四龙度假村、千年古刹法泉寺、道教圣地北武当、穆斯林圣地马明心道堂、景电高扬程提灌工程,以及白银公司露天矿、黄河大峡、五佛沿寺、牛门洞遗志、王进宝将军墓、屈吴山、红山寺、雪山寺、莲花寺、西部民俗生态谷、长城峰隧遗址等多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经过多年努力,白银市旅游已经形成了以黄河石林为龙头的黄河风情游,以会师旧址为重点的红色教育游,以法泉寺为代表的寺庙古迹游三大旅游品牌的发展格局。同时,白银乡村休闲农家乐旅游自开办以来,生机蓬勃,发展势头良好。
白银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一)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氛围初步形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提出了把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八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奋斗目标;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全市旅游景区进行调研,并提出指导意见;各县区对旅游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制定出台了一些措施和办法,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各部门、社会各界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在涉及旅游业发展的重大工作上都能主动配合、积极支持,全市各级旅游部门广大干部为加快旅游业发展付出了辛勤劳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旅游业的热情也不断高涨。
(二)旅游业发展的框架基本成型。按照构建覆盖全市旅游业规划体系的要求,初步形成了“以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县区旅游业发展规划为基础,以旅游景区(点)详细规划为重点”的旅游规划框架,2002年,编制了《白银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5个县区中资源相对丰富的景泰、会宁都编制了旅游发展规划,其中会宁旅游发展规划已完成初审;黄河石林、会师旧址、大敦煌影视城等景区景点,白银区四龙镇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也完成了旅游规划编制工作,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旅游行政管理机构逐步健全。2002年,白银市旅游局成立,全市县(区)旅游局由2002年的3个增加到现在的5个(其中4个县区成立独立建制旅游局)。旅游企业数量稳步增加,全市现有星级宾馆饭店13家,旅行社7家,旅行社分社9家,旅游汽车公司2家,旅游商品生产定点企业17家,旅游商品更加丰富多样,吃、住、行、游、购、娱链条初步形成。
(四)具有地区特色的旅游形象初步树立。确立了“黄河奇观、红色圣地”旅游主体形象,有效提升了白银的知名度和白银旅游的影响力。通过举办黄河石林文化旅游风情节、会宁红色旅游节、法泉寺“四月八”浴佛节、寿鹿山“六月六”采香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丰富了旅游文化内涵,营造了旅游气氛,活跃了旅游市场。同时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参加外省市节会活动,通过创新营销机制,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与新闻媒体、旅行社合作,固定了兰州及宁夏周边市场,拓展了青海、内蒙、西安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了白银旅游的市场占有率。
(五)旅游产业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旅游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旅游直接从事人员增加到5000余人,带动间接从事旅游业人数约1.5万余人,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25.8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01亿元,年均增幅超过40%。2009年,全市接待游客14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5亿元,旅游经济对全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2.66%,旅游业已成为白银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2010年“五一”假期短短3天,全市接待游客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24.8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0%和21%。
金融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障碍分析
(一)旅游企业规模较小、管理粗放,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全市现有涉旅企业20余家,但没有一家可起到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涉旅企业规模小、分布散,难以形成合力。对旅游景点的管理太过分散,不能做到统筹安排,各景区各自为战,不能充分发挥出整体优势,不利于旅游产业整体和谐发展。旅游局目前只起到对国家旅游政策的传达和导向作用。每个旅游景点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为财政性拨款。基于当前这种现状,有相当一部分旅游景点不具备承贷主体资格,无法获取银行信贷支持。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模式制约了旅游业发展的融资规模。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贷款风险终身责任制,将信贷风险与信贷人员的职位、工资奖金等挂钩,并追究终身责任。由于对信贷人员的激励机制并未形成,而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大部分旅游项目开发贷款属于中长期贷款,资金投入大、产出周期长、利润回收慢、风险控制难,造成金融机构负责人和信贷人员产生了惜贷、恐贷心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业对白银市旅游业信贷支持力度。据调查了解,目前白银市旅游开发企业多采用民间融资方式融资。在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方面,金融机构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
(三)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滞后限制了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一是旅游业缺乏统一的长远规划。突出表现在旅游定位不明确,在整合本地旅游资源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和突破,各旅游景点、各旅游特色资源之间也各自为战,未形成整体合力。另外,旅游行程停留在“一日游”的低水平阶段,旅游经济还局限于观光经济,复合型的旅游开发思路不够清晰,吃、住、行、游、购、娱协调发展的布局有待进一步深化。二是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综合服务水平较差。当前白银市景区景点普遍存在硬件条件差、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大规模、上档次的酒店、娱乐场所太少,服务游客的观念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导致旅游规模小、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消费低,也限制了金融业的服务能力提高以及服务产品创新。
(四)旅游企业缺乏承贷主体资格和合格抵押物等问题制约金融支持。一是多数旅游景区归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不符合贷款条件。如会宁会师楼景区是旅游局下设的事业单位,不具备承贷主体资格,因此无法取得银行贷款,难以满足景点开发和改造所需的大量资金。二是大多旅游企业难以落实有效的抵押、担保手续。多数景区景点资源属于国家财产,不能用于贷款抵押,部分旅游景点偿还贷款的来源仅靠门票收入,而以门票收费权作质押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障碍。同时,一些项目投入资金较大,项目单位在申请贷款时很难找到价值充分又能长期保值的抵押物,一般企业也无相应的信用担保能力,或不愿为此提供长期担保。三是政府财政支出有限,不能提供有效的财政贴息等政策扶持和担保。由于白银市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政府财政收支较为紧张,加上目前旅游企业在盈利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能力不足,给地方政府带来的税收有限,所以政府在给予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提供贷款担保等方面的能力也十分有限。
(五)金融服务水平相对滞后。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接待游客量的增多,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相对发达地区而言,白银市金融机构在存取款、结算、汇兑业务方面所能提供的服务仍然较为落后。目前,辖内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网点中,大.部分集中于城区,而旅游景区大多地处偏僻的乡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稀少,使得游客存取款不方便。另外,银行卡只能在旅游景点、文化演出场所刷卡消费,而购买文化纪念品、观看民俗文艺表演等环节的消费,基本上只能使用现金。虽然多家商业
银行开办了外汇兑换业务,但是能够方便地进行外汇兑换的营业网点并不多,这也极大制约了白银涉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金融支持白银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尽快制定科学明晰的旅游发展战略,增强吸纳银行信贷资金的能力。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的发展战略是实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吸引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基础。因此,市委、市政府应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甘肃省关于加快发展甘肃旅游业的意则等文件精神,做好旅游产业长远规划和总体布局,形成主题突出的对外旅游品牌,增强旅游产业对于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一是重点抓好旅游景区的升级、度假产品的开发和纪念品的挖掘生产,努力推进旅游方式由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为主转变,旅游产品由低档次消费向中高档次消费转变,旅游开发由不注重规划的低水平开发向严格规划的高水准开发转变,重点支持黄河沿线和红色旅游景区的宣传和开发,突出本地资源优势,提升景区文化品位。二是不断提升旅游业服务层次和质量。加强对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引导旅游企业维护声誉,加大对旅行社的让利推介力度,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素质和服务质量。三是注意保护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企业形象。严厉处罚污染景区环境,破坏旅游景点治安、生态环境的行为,积极组织开展针对各省市、各旅行社的宣传营销活动,维护优良的旅游企业形象。同时,以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谋求市场开发,强化行业经营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增强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
(二)落实旅游业投资相关优惠政策,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一是充分利用旅游业作为西部大开发鼓励发展的特色经济产业,切实落实旅游业投资应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关优惠政策和甘肃省的有关投资优惠政策,如减征或免征新办旅游企业一年内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所得税;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优先考虑安排项目建设用地,并对上规模、有效益的旅游项目用地,在全额缴纳土地地价款后,允许将该土地部分的出让金专款用于该项目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以充分调动投资者投资旅游产业的积极性。二是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鼓励和扶持民间资本在广大农村地区从事旅游开发,并制定相应的贷款优惠利率政策或给予贴息支持。三是简化旅游业贷款在抵押登记方面的手续,并减收抵押登记费用,降低旅游业的融资成本。
(三)创新金融服务,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高效的金融支持。各级金融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增强大局观念、发展观念和服务意识,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基层央行要进一步加强窗口指导,通过召开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银企项目洽谈会等形式,引导金融机构对旅游业资源及发展前景做出准确判断。积极支持具有发展前景的旅游业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
进旅游经济持续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及时研究旅游业发展特点,不断增强金融服务意识,完善金融服务功能。要强化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外地游客的资金需求,多设ATM机和POS机等便捷的工具,以提供及时、周到的金融服务。在防范风险前提下,结合白银市旅游资源定位,积极开展贷款业务创新,设计多种适合旅游业发展需要的贷款品种,要针对旅游景区景点投资规模大、资金需求额大的特点,尝试推行银团贷款等模式,降低信贷风险。要积极探索开办收费权质押、经营权质押等新型贷款抵押方式,解决目前旅游业贷款落实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现行信贷管理办法,可适当下放县域金融机构特别是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县(区)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权限,不断促进信贷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四)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方式,努力实现旅游业融资渠道多元化格局。一是加强对优势旅游项目的论证评估和上报工作,争取更多的旅游相关项目列入地方城投债发行计划。二是建议国家政策性银行在对白银市旅游业定位和发展前景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介入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做大做强旅游企业,积极创造上市融资条件,疏通各种渠道,努力营造良好上市融资氛围。四是根据《企业债券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旅游企业及其相关产业企业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争取发行债券和短期融资券,扩大旅游业的筹资渠道。五是积极发展BOT(即建设—经营—移交)融资模式、TOT(即移交—经营—移交)融资模式、ABS(即资产证券化)等项目融资模式,扩大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业的渠道,满足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
(五)加强财政金融的协调配合,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一是结合白银市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探索由财政部门和旅游企业共同出资建立旅游业担保基金,以解决旅游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二是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由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实行专户储存、滚存使用,专项用于旅游规划编制、宣传营销、资源保护、表彰奖励及对重点景区环境、道路、景观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三是根据旅游业发展特点,探索设立旅游业金融服务区,并赋予一定的经营自主权特别是信贷审批权限。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引进各种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不断完善金融机构体系,适应旅游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四是加快保险业发展步伐,积极开发适应旅游业发展的保险新产品和新险种,提高旅游业保险份额,增强和扩大保险对旅游业的渗透力和覆盖面。
《甘肃金融》2010年第12期
第三篇:以金融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
以金融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
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资金问题,单纯依靠市场手段和地方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介入,特别是需要政府合理的制度安排,培育市场化的解决机制引导资金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这就要求必须重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政府信用的重要作用。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将市场融资推动和政府组织增信相结合,不断运用和放大国家信用在物质生产力建设和制度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成为市场经济分配资源的重要基础性平台。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于1994年,按照既要防范金融风险,又要支持经济增长的要求,积极开展开发性金融实践的探索,明确了把政府组织协调优势与开行融资优势相结合建设市场的方向和路径,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在实践中,大力推动银政合作,共同构造市场化融资平台,实现了项目“政府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市场出口”的全过程,形成了金融财政良性互动、共同拉动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一、开发性金融对促进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是1999年开行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设立的分支机构,10年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开发性金融在新疆的实践和发展,努力探索“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有效途径。截至2009年底,累计发放各类贷款136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730亿元,涉及交通、电力、城市基础设施、水利、农业产业化、煤炭、化工等20多个重点领域,有效改善了新疆生产、生活条件和投资建设环境,为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开展开发性金融合作,支持重点项目。开行新疆分行致力于加强与自治区、兵团及重要行业的政银企战略合作,推进市场建设、制度建设和信用建设,充分发挥融资优势,对新疆基本建设领域投入大额中长期贷款,在关键时期确保了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从成立之初的2000年末至今,贷款余额在新疆金融机构中的占比由4.12%提高到了18.08%,支持新疆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主要支持了电网及电源点、高等级公路、农村及县乡公路、三大河流开发等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建设,拓宽了重点建设资金来源,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新疆经济增长。
二是改善边疆民生,支持瓶颈领域。开行新疆分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 “政府热点、雪中送炭、规划先行、信用建设、融资推动”的指导思想,密切关注民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累计贷款147亿元支持自治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发展;贷款16.4亿元支持全疆281家中小企业;贷款3.91亿元支持乌鲁木齐市黑甲山、青峰路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及经济适用房建设;同时积极支持新能源、节能减排、环保类项目,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和青年创业小额贷款。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开展国际合作。认真贯彻国家“走出去”战略,2006年实现了外汇贷款“零”的突破。截至2009年,累计发放外汇贷款24.9亿美元,余额19.15亿美元。提高了新疆中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中亚地区资源开发的能力,深化了我国与中亚国家油气资源领域的合作,支持了国家外交战略的实施。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措施
坚持规划先行,深化开发性金融合作。要全面参与新疆“十二五”规划工作,结合当前新疆政治以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策划大战略、谋划大规划、构造大项目。与自治区发改委等部门共同推动对新疆长期和全局发展具有重要影
响力的《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新疆天山北坡区域综合发展规划》、《新疆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新疆煤炭开发、煤电、煤化工“十二五”发展规划》、《新疆沿边向西开放“十二五”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规划,谋求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和国家政策倾斜支持。
继续以基础设施为重点,支持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新疆处于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开发性金融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等瓶颈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快推进水利、公路、电力、铁路、民航、农业等基础领域的开发前期工作,做好已开工项目贷款发放的统筹安排,通过融资推动为跨越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按照区域经济梯度、点轴、网络开发的有效模式,优先支持天山北坡经济带、天山南坡产业带建设,支持乌昌一体化进程、准噶尔循环经济区试点,以及铁路、公路沿线区域的开发建设。
围绕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支持在产业链中居于关键地位的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以煤炭、化工、农业产业化、装备制造业为重点,支持新疆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统筹提供中长期投融资服务,促进产业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支持央企在疆项目建设,以及一批新疆本地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按照专业分工和综合布局优化相结合的原则,支持产业基地建设,发挥产业聚集的规模化效应。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煤电、煤化工基地为重点,支持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探索股权投资等投行业务对产业项目的支持模式,支持新疆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大力开展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
以“民生富民”领域为重点,推进基层金融业务。对 “三农”、县域经济、中小企业、文教卫生,以及南疆四地州扶贫开发等领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抓住重点、关注热点、突出特点,积极帮助政府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推进
以政府合作为基础、以风险分担和补偿为保障的运行机制建设,从民生富民领域入手启动内需,促进新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针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效果的“三高”农业、节水灌溉、反季节蔬菜、瓜果、食用菌,以及设施农业等领域,采取特殊措施和信贷倾斜政策,予以大力扶持。
以支持推进城市化进程为基础,培育新疆经济“增长极”。城市化是新疆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开发性金融要进一步推动乌鲁木齐及各地州、县的融资平台建设,帮助平台建立完善的财务约束和运行机制,与地方政府共同谋划充实融资平台实力的途径,提升平台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能力。认真研究新疆城市化发展战略和城市布局体系,加快支持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涵盖昌吉、阜康、吐鲁番等城市圈的形成和崛起,发挥特大城市集聚效应。有选择地支持一批有大城市依托、有商贸优势特色的小城镇,特别是兵团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兵团的特殊优势,支持兵团加快发展。同时结合自治区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特色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的凝聚性,支持城市产业发展,以产业促进城市化。
第四篇:论农业政策性金融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论农业政策性金融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吴玉强
2009年10月25日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由于历史和实现的原因,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沿海发达地区与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并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大力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农业政策性金融兼有财政性和金融性双重特性,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农村和农业。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国正在进行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和农业,是解决“三农”资金稀缺的重要渠道。欠发达地区在发展模式上,选择跨越式发展战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道路,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但是欠发达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资本稀缺“瓶颈”会严重本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单纯追求工业化、城市化而忽略面积和人口占绝对比例的农村、农
业、农民,不但会导致经济发展失衡,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长期下去又会阻碍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利用于经济协调发展。作者认为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欠发达地区,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在突出工业化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发挥后发优势,走工农结合发展道路,逐步由农业产业化演变工业化,进而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欠发达地区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的上策。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认为,无论从供给方面还是从需求方面看,在发展中国家资本一般都会存在恶性循环。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会遇到“贫困恶性循环”。本文认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是有效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对占基础地位的“三农”资金供给方面更具实际意义,它在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由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推断出,菏泽作为典型的欠发达地区,既具有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共性特征,又具有明显的资源和地理交通比较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以工业为先导,以农促工,走工农结合的发展道路。在资金需求方面,不但大力引进外资,更要充分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历史机遇,利用农业政策性金大力发展本地农业产业化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在支持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履行职能的同时,其
自身发展过程也存在法律依据缺失、金融环境较差、贷款结构不合理、农业政策性金融政策不灵活、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窄、拓展新业务进展缓慢、农业政策性贷款不良贷款比较大等困境。作者认为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应尽快建立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保障体系,完成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定位,制定灵活的区域发展战略,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和农业政策性金融风险保证体系,建立适应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绩效评价体系。农业政策金融改革应与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2009年11月15日
第五篇:欠发达地区小企业会计准则运用问题研究
欠发达地区小企业会计准则运用问题研究
胡克训
摘要:《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在小企业中执行已经5个多月了。然而,不少小企业并未按时执行《准则》。大部分小企业没有跟进,既然《准则》是立足于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制定的,能够为企业减负,提高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水平和整个企业管理水平,为何小企业反而“不领情”,对《准则》说“不”呢?本文对此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措施。关键词:小企业会计准则运用现状对策措施
小企业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在企业中集中程度较低,或者生产和交易数量规模较小的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欠发达地区的小企业具有知识贫困、技术落后、观念转变滞后、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产出规模小、竞争力较弱、“家族”色彩浓等特点。小企业的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只有实行科学的管理,小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并成长壮大,《小企业会计准则》是适合小企业自己的会计制度,提高小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一、关于小企业会计准则
中央高度重视小企业的发展,发布实施了《中化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规政策,以促进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化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规政策,财政部于2011年10月18日发布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所规定的小型企业标准的企业。但下列三类小企业除外:一是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二是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三是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准则》出台的着眼点之一就是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准则》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保持与《企业会计准则》处理上的一致性的前提下,简化了会计核算方法。《准则》有助于贯彻落实有关扶持小企业的法规政策,加强小企业税收征管,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帮助企业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为小企业减负提供了更具体的保障。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小企业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小企业运用《准则》的现状分析
财政部要求小企业在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准则》。现在已进入5月底,小企业已执行《准则》5个月了。然而,不少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并未按时执行《准则》。大部分小企业没有跟进,一些小企业对《准则》并不领情,继续使用《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即便现在《小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废止,但是目前仍旧有小企业因细节繁琐而拒绝更改。既然《准则》是立足于小企业的基本情况制定的,能够为企业减负,提高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水平和整个企业管理水平,为何小企业反而“不领情”,对《准则》说“不”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准则》的实施无能力。社会上一些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大多被工作条件好、薪金待遇水平高的大企业吸引。欠发达地区工作条件差,薪金低,人员来源主是下岗再就业的老会计人员或改行从事会计工作的中年人,这些人员:首先是年龄大、学历低。绝大多数均在中专、高中以下学历,学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能力和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其次是专业基础簿、无证上岗。欠发达地区小企业会计人员绝大多数上岗前没有经过培训,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有的甚至对会计工作一无所知。有的财务人员虽持有
会计证,但缺乏税法政策知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运用能力低,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管理水平差。不懂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对新会计准则不熟悉,难以适应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其三是法制意识不足、道德观念淡簿。很多小企业的财务人员不认真学习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相关法律和制度,法制观念不强。因此小企业的财务人员不具备实施《准则》的素质能力。
二是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准则》的实施无动力。小企业领导者和非财务专业的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尤其不了解《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有那些变化。企业财务部门组织实施《准则》得不到必要的支持与配合。小企业实施《准则》后,对企业财务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账务处理没有之前实施《小企业会计制度》时那么灵活。由此,企业领导者有所抵触。同时,许多企业管理层在观念上存在误区,认为本企业的所有财务及业务资料都是在自己的全程参与和控制之下形成的,对财务状况了如指掌,无需再做什么财务分析。这样财务人员在企业管理序列中的地位不高,缺乏话语权。导致财务人员没有动力实施《准则》。
三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意识不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高,《准则》的实施无压力。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讲,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的单一的业主或有限的股东,以及国家税务部门等。对于单一的业主或企业股东来说,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模式复杂,管理者自身水平参差不齐,会计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对于财务会计不一定都熟悉,要完全看懂按照复杂的《准则》提供的会计信息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国家税务部门来说,在个体规模小的客观情况下,税务部门所需要了解的仅仅是企业的纳税情况,而对于其他的会计信息并不关心。导致财务人员没有压力实施《准则》。
四是内部监督缺失,外部监督不全,《准则》的实施无推力。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和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个控制系统。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
善,财务清查、成本核算、财务收支审批等基本制度都没有设立,有些虽然设立了那么几项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从未认真执行过。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导致中小企业内部监督不力。中小企业除内部监督不力外,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也缺乏一定的力度,主要表现为:国家监督往往偏重于国家利益而不够重视中小企业。社会监督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中小企业内外部监督不力是制约中小企业实施《准则》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三、促进中小企业实施《准则》对策措施
小企业的会计的特性是:会计管理主体与产权主体一致,会计管理工作往往由业主负责;会计管理内容较简单;由于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使会计管理方法的运用受到限制;由于企业失败率高, 企业寿命受很多因素限制,因此会计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简化的核算与报告模式,同时体现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需要。确保《准则》的顺利实施,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措施:
一是增强小企业管理者财务观念,是实施《准则》的前提。中小企业应按照 “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的财务管理体制。要通过定期举办高级人才业务培训班,广泛宣传新出台的会计法规、会计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使企业的领导者了解会计知识,能够看懂会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并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同时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会计工作中的职责,判断自己和会计人员的行为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从思想上强化财务管理观念,管理者的财务决策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经验与直觉,要用财务管理观念指导其行为,树立财务管理的价值观,不管是进行资金筹集、投放还是分配都要以企业财务管理思想为出发点,发挥财务管理预测、决策、控制、考核、监督等方面的作用,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核心地位,真正担当起会计责任主体的重任。
二是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是实施《准则》的关键。《准则》顺利实施的关键是拥有足够而且能够胜任的专业财会人员。现阶段要不断加强对企业已有财会人员的培训,强化对《准则》培训,是《准则》顺利实施的核心。自《准则》颁发以来,为了顺利推行《准则》在小企业内部实施,关于《准则》的培训便相继开始。各地也相继针对《准则》开展培训班。虽然各地进行了《准则》的培训,但是培训的覆盖面依旧太窄。小企业数量太多,目前培训只能算是“星星之火”,还未形成“燎原之势”,并非所有的小企业都能得到这方面的培训。各地财政部门必须重视培训工作,要多多组织培训,尽量让更多的小企业的财务人员能真正了解《准则》,进而在工作中运用,这是《准则》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小企业组织《准则》内训,使企业管理人员对《准则》有必要的了解。当地税务部门应组织小企业财务人员进一步学习《准则》,讨论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会计专业技术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积累经验、提高素质,为实施《准则》注入动力。
三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运用效率,是实施《准则》的目标。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为会计规范化提供有力保障,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记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某些信息的资源共享,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因此,必须加快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进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分析更加规范,有效克服因手工操作出现的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为会计信息的使用都提供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让他们体会到会计信息对加强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迫使财务人员不得不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为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施加内在压力。
四是加大小企业内外部监督力度,是实施《准则》的保证。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 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 改
变家族管理的模式;同时,要建立健全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形成独立的受企业董事会直接领导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贯彻落实《准则》的监管到位。对严格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小企业,在符合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前提下,要加大财税、信贷等扶持力度,促进这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对执行差甚至违法违规的小企业,要给预曝光,加以惩处。以推动小企业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小企业会计准则释义201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2]湖北省会计学会编:《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