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之路——— 对赣州实践的调查与思考(xiexiebang推荐)
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之路
——对赣州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2日 14:46
来源:《求是》期号:2006.13作者:孟建柱
江西是一个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的经济欠发达省份。如何把中央的大政方针与江西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2004年9月起,我省在赣州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一年多来,我带着这个问题多次深入该市部分乡村进行专题调研,并作了一些思考。
坚持立足实际做好结合文章
赣州市立足人口大市和农业大市的实际,在做好结合文章、注重实践创新上下功夫,以“五新一好”(发展新产业、形成新机制、建设新城镇、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通过示范引路、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扎实稳步地开展新农村建设。
l. 坚持以发展经济和富裕农民为根本,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赣州市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结合起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抓好基地建设,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市里确立了脐橙、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四大主导产业以及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并采取“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套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政策”的办法,力促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同时,赣州市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在城镇一些周边地区,农民成为“就业在工业园,居住在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为提高农民素质,全市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对农民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能培训。
2. 坚持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了农村新的建房高峰。据赣州市2004年底的抽样调查,70%的农民近几年有建房打算。同时,村镇建设无序、建房杂乱散、环境脏乱差,是农村的普遍现象。这既为改变农村环境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赣州市把产业发展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农民最希望解决而又能做到的事情抓起,以村镇规划为龙头,以“三
清三改”(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泥,改水、改厕、改路)为突破口,开展村庄整治,改善人居环境。试点以来,赣州市全面启动了村镇规划,目前已完成264个乡镇总体规划和16700多个自然村落的详细规划,并设计编印了150套既有客家民居风格又方便实用的农民新型住宅式样,免费推介给农民选用。同时,引导和规范农民建房行为,实行一户一宅,拆除废弃的“空心房”,复耕腾出的宅基地,硬化村庄道路,绿化美化村庄环境。在村庄整治中,坚持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出发,不搞大拆大建、过度建设。注意保留农村的历建文脉,传承建筑文化;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体现农村田园风光的特色。
3. 坚持以村落社区建设为载体,拓展新农村建设的内涵。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迫切需要的公共服务不到位,除了投入不足外,关键是缺乏一个有效平台。赣州市在“三清三改”的基础上,按照地域相近、资源共享的原则,打破原来的村民小组格局,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将农村传统的自然村落逐步改造为新型的村落社区。社区建设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服务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内容,积极推进党建、综治、文体、商贸、医疗“五进社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在一些人口密集、条件较好的中心村,结合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支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娱乐室、农民培训点、农技服务站、商贸网点、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点等,提升社区的配套服务功能。村庄整治和社区建设,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和自我民主管理的热情。我们在调研中看到,赣南客家村落普遍存在的祠堂,成了农民的培训基地和文化活动中心。群众反映,开展新农村建设后,农村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参加赌博的少了,娱乐健身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
4.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构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推进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在调研中,我们感到赣州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最可贵探索,就是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一套“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宣传发动、制定规划、政策扶持和投入支持上,引导而不代替,支持而不包办。农民主体,就是始终把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发动农民放在首位,农民的事情让农民做主,农民的事业农民来办,切实落实农民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实施主体的地位。
从实践中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我省赣州市试点来看,新农村建设不仅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而且从长远来看,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农”工作的创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打破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逐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繁荣。江西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必须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的关系。从我省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主要靠的是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发展,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不能长期建立在薄弱的农业和落后的农村基础之上。因此,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要求,我省提出要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赣州市的实践来看,按照“城乡经济发展统一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安排,社会各项事业均衡发展”的思路,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使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不会制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打破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新农村建设为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总抓手。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指导思想。但是,从实践来看,对如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我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过去,我们在农村发展的目标取向上,考虑全面性和协调性不够;在“三农”工作思路上,缺乏长远的和系统的布局;在工作方法上,缺乏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推进农村工作的对策。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没有很好地把握“三农”各项工作
之间的内在联系。适应新阶段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和“五大建设”任务,使农村工作系统化,成为统筹“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农村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把整个“三农”工作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协调推进。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试点中,从本地实际出发,着眼于农村工作全局,把以往农村工作中业已成型的工作载体、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予以整合,确立了“五新一好”的工作思路,从具体化和操作性层面上,比较好地体现了中央的要求,改变了过去农村工作单兵突进、零打碎敲的做法,克服了力量分散、资源配置效率低的弊端,有利于整体推进农村工作,统筹解决“三农”问题。
第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革。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根本任务。同时,让农民享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始终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当前,农村一些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不仅影响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既要转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牢牢把握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要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协调推进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我们在调研中看到,不仅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建设,而且通过村庄整治建设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民从身边的变化感受到了小康社会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为乡风文明提供了载体,提高了农民的文明程度,促进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同时,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内在动力。
第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农民是我们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是我们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赢得农民,党的执政地位就能巩固;失去农民,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动摇。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发挥,但在一个时期内,一些地方向农民索取的多了,给农民的少了,在农民的眼里,乡村干部的工作成了“要钱要粮”,基层党群干群关系曾一度紧张。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基层干部的工作职能发生了深刻转变,但该向何处转、怎么转?不少基层同志思想上有些茫然。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试点中,广大乡村干部适应
农村工作整体环境的新变化,重新找到了工作位置。在调研中,许多基层干部说,“现在我们考虑的是更多地为群众办实事,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虽然工作多了、任务重了,但与群众有了亲切感,事业上有了成就感”。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发挥,村民理事会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管理,成为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好助手,以前很难推行的“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得到实现。我们在调研中欣喜地看到,许多农民群众正是通过新农村建设,增进了对党组织的亲近和信任。在不断创新中推动新农村建设
赣州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和成效是初步的。如何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创新完善。
一是必须始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模式,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新农村建设,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在实践中探索。农村工作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工作就比较顺手;什么时候违背农民意愿,工作就显得棘手。在调研中我们有一个深刻的感受,赣州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中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都是在及时总结基层和群众的有效做法和鲜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正是这些来自基层、源于群众的创造,使新农村建设生机勃勃而富有成效。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在新农村建设中,尽力而为是我们肩负的责任,不能无所作为;量力而行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有科学态度。现在,基层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热情很高,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应该肯定。但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如果操作不好,就有可能造成农民的新负担;帮助农民走致富之路,如果方法不当,就有可能伤害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规划要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农村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实施要立足当前,从群众迫切希望解决而又能办到的事情抓起。各项事业建设都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充分考虑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盲目攀比,不急于求成,更不能搞负债建设,加重农民负担,形成新的乡村债务。
三是必须始终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农村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决非朝夕之功。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但不是一项阶段性工作,更不是一般性工作部署,而是一个必须长期实践和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随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要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克服思想上的片面性、操作上的简单化。要把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科学地结合起来,一任接着一任干,尤其要重视打基础、管长远,做好积累性的建设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四是必须始终重视和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新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实践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能以过去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去解决,需要我们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比如,近年来,中央逐年加大了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各级财政也增加了对“三农”的投入。但现行财政支农资金存在多头管理、项目分散、效益不高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这些资金的整合、使用、管理和监督,切实提高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需要从财政体制上深入研究。再比如,在新农村建设中,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发展,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和农民自身的积累性投入是不够的。当前,农村金融支持严重不足,金融服务不配套,农村资金外流,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金融服务滞后制约了农村的发展。探索农村金融新的组织形式,创新农村的金融产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更有活力的服务“三农”的金融体系,是农村发展中的一个迫切问题。对此,我们都要加强调查研究,不断破解难题,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第二篇: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调研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选择,也是“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题。建设新农村,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新的内涵,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欠发达地区就面临着
建设新农村和扶贫攻坚的双重任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工作重点和方法措施。具体来说,就是要从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和突出问题入手,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不断创新组织领导、工作方式和体制机制,抓好阶段性重点工作,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云和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制约因数
云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农村户籍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2%,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特点的山区县,是浙江省25个欠发达县(市)之一。受历史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云和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如何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是全县上下长期以来思索和探讨的一个课题。从云和县实际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以来,全县工业化、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总体上正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城镇行政村向城镇社区转变的新阶段。目前,全县9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发展,有一半以上人口集中在县城搞建设,有82.8%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例约为64.3%,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已占55.7%左右,农村“三无”集中供养率达到90.1%,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6%,2006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91亿元,比上年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3716元,比上年增长10.6%,“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初见成效。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应更加正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自然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云和山多地少,村多人少。全县14个乡镇10.9万人口分布在170个行政村、800多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行政村人口只有531人,其中100人以下的有5个村,200人以下的有16个村,500人以下的有90个。3000人口以下的乡镇就有5个,5000人口以下的有8个。安溪、雾溪面积都只有30平方公里。县域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行政村分布在山区内,立地条件差。如此分散的人口和村镇布局,如此差的集体经济,使得新农村建设成本很高,基础设施共享率低,不利于新农村建设。而作为一个欠发达县,这样村村实现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显得更不现实。
2、产业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缓慢。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仍很低。到目前,全县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才15家,受资金、用地等因素影响,农业龙头企业规模难以壮大,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低,发展后劲不足,带动力较弱。年产值在千万以上的几乎没有(除玩具企业外),产值上500万的企业也只有几家。加上农村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市场体系不成熟,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息闭塞等因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往往带有趋同性和滞后性,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目前仍然处于爬坡阶段,在总量上与其他地区有拉大趋势。
3、农民文化素质低、困难群体庞大。农民群众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其中高中及中专文化的仅占14.7%,初中文化占40.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4.8%,大专文化程度为零。受文化程度影响还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在思想上,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由于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在技能素养上,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同时,贫困面仍很大,全县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有5386户15184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6.98%。
4、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保障措施有待完善。虽然云和在以点带面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支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集中财力物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省教育强县等一系列成绩。但受县级财政困难等因数影响,农村总体上在医疗卫生、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相对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着返贫。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仍然薄弱。
5、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民主管理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一些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
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全县 137个行政村收入低于1万元,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并且往往受家族和宗族观念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云和地理形势复杂,农民居住分散,同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工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面临一些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新阶段宏观背景的新变化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牢牢把握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方向和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发展中破解难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满足百姓求新、求知、求富、求乐的需求。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做法
云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重视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动员,使有关“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营造浓厚的新农村建设氛围,进而形成部门、乡镇、村齐抓共管,广大村民踊跃参与的良好态势。同时,借助信息专刊、专题讲座、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推广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乡镇、村也纷纷组织了本地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到县内已建成的示范村、整治村进行了参观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探讨,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科学规划。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把村庄整治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县财政专门安排工作经费,委托相关专业机构进行了村庄规划,并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尤其是当地乡镇和村民的建议和要求,确保村庄规划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村庄整治建设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几年来,我县严格按照村庄规划开展村庄建设,项目建设力求科学、有序、严谨,一步一个脚印,干一件,成一件,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广大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充满信心。
3、政策推动。认真贯彻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从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扎实有效地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2005年以来,我县先后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新农村建设的近期目标、要求和措施。通过政策措施的完善,使新农村建设有目标、有任务、有载体、有组织、有投入、有创新、有考核、有奖励、有进展、有实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进展并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4、增加投入。资金投入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施过程中,云和一方面突出“三农”工作这一重点,在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资金,多渠道筹措新农村建设经费,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如“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专项资金,从2005年开始,每年从县财政中拿出500万元。同时,对万名农村饮用水工程、康庄工程、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等都安排500—1000万元不等的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开。每年县政府实施的为民办实事工程中,都有一半以上属新农村建设范畴,涉及农村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环境卫生、农业产业化等各个领域。另一方面,立足云和农村实际,加强规划和引导,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用,力求达到投资省、作用大、效果好的目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5、创新机制。一是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新农村建设涉及“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范围广,内容多,必须高度重视实施过程中的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优化利用。在村庄整治建设中,我县根据省市“示范整治的点定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服务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的要求,将万名农民饮用水、库区建设、康庄工程、沼气建设、乡村旅游、双百接对等工程与村庄整治多方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建设资金的大积聚,提高了村庄整治的实效。在实施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把分布在农办、扶贫、人劳、城建、妇联、团委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合理配置,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连年获得省级先进。二是建立联系帮扶机制。为搞好新农村建设,我县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结对村的新农村建设帮扶制度和“一村一企”共建制度,动员机关单位和各企事单位帮助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做好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工作指导员“住村”指导新农村建设。三是建立考核评估机制。为能将各项新农村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我县在每年年初下达项目建设任务、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时,均层层签订各项责任书,分解各项工作。同时建立领导督查与综合协调部门督查相结合、定期督查和不定期督查、平时督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制度和方法,对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了整体评估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乡镇、部门年终考核评比中,从而促进了新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对今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由于受山区半山区等地理条件的限制,新农村建设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农民群众对推进农村项目建设的需求热情很高。对于政府来说,在这一阶段,不但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同时还要补前期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课。因此,要做好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城乡协调互动,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以快速发展工业,壮大城镇,发展县域经济为基础,形成工农互动,城乡联动,一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局面。作为欠发达地区之一的云和,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加速产业和人口两大元素向县城集聚,加快传统农业向优势效益农业转移、农民向县城和中心村镇下山转移、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异地综合开发转移。同时,进一步抓好农村的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基层组织四项基本建设,夯实新农村发展的基础,真正实现“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村建农村、减少农民富农民”。
1、搞好建设规划。欠发达地区农村一般都基础设施差,村庄和人口布局分散,要逐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多,投资大,财政资金绩效差。因此作为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要注意优化人口与产业集聚,重点要抓好村庄布局和建设的规划,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路径加以推进,防止重复和浪费。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要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各个村的不同情况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而使规划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愿望,能够得到顺利实施。根据我县实际,下一步要充分调查、统盘考虑,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突出抓好中心村建设”的思路进行村庄布点。撤并人口少、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的村庄,发展培育辐射区域大、人文条件比较好的村庄为中心村。并结合“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明确中心村和基层村的布点及迁并去处,加快中心镇规划和改造,积极引导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地质灾害点农民下山搬迁进城,提高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改善村庄的环境卫生状况。同时要积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并注意规划间的相互衔接、有机统一、便于操作,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基础作用,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效率。
2、加速产业集聚。欠发达地区要增加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就必须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根据“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扶持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增强特色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步伐;支持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群体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经济组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工程项目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创出一批绿色名牌产品。建立健全龙头、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确保农业产业化体系内部各环节协调发展。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在做大做强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上取得突破;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的工业项目,在发展产业集群上实现大突破;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大力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化加工配套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内引外联,搞好资源精深加工,创一批名牌产品,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通过不断繁荣县城和中心镇经济,增强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形成区域内具有工业、商贸、交通枢纽优势的重点镇,引导和支持农民向县城和小城镇集中。
3、加快农民转移。受欠发达地区产业、经济和地理等因数影响,农村富裕劳动力多,就地增收途径少。要建立长效、稳定的收入机制,必须加快农民转移。一是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以“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培训、转移、服务”三轮驱动,努力抓好农民素质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着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继续实施“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根据云和二三产业发展的要求,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对失地农民、下山转移农民、低收入农民进行定点、定向、定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符合企业用工的职业技能,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实现农民转产就业。同时,要积极支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设立“农家乐”项目补助资金和政府奖励基金,实现农民就地转产就业。二是大力实施“组团式”异地综合开发。围绕建设新农村,大力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技术农民在异地他乡寻找发展机遇。以“组团式”开发为主要手段,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综合运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中介服务、法律维权等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培训机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具有地方特色的异地综合开发“云和师傅”劳务品牌,推进异地综合开发产业发展。重点要通过颁发“双证”、评选星级云和师傅、后续教育等手段,确保“云和师傅”的含金量,使“云和师傅”食用菌生产等技术逐步走上优化资源重组的发展之路,实现生产技术、自然资源、市场信息、劳动力等社会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异地综合开发层次,推进云和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业产业向全国辐射和发展,促进“云和师傅”和当地农民增收。三是深入实施“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自愿、梯度推进”的原则,按照《云和县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建设规划(2005—2010年)》的要求,以重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高山远山困难群众为重点,鼓励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搬迁,实现异地脱贫。同时加大对已经转移和即将要转移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下山转移者整体素质,提高转移成功率,确保下山农民迁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4、加强公共事业建设。欠发达地区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普遍不足,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医疗、村容村貌等状况相对落后,要按照城乡一体、文明共享的要求和“多予少取”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建作用,探索一条政府、农民、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筹资模式,合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一是优化村落环境。坚持村落改造建设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区分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优化策略,对沿库、沿路、沿风景区的“三沿五带”进行重点整治。除对少部分有条件的村进行整体改建外,主要走以梳理整治的路子,严格控制大拆大建,尽量保持村落原有特色。重点对农村危房、违章房、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房子进行拆除,同时,根据村庄现有水平和财力情况开展好村庄的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加大农村沼气等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确保整治一个,成功一个。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万名农民饮用水工程、康庄工程、千库保安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为载体,逐步建好农村路网、水网、公共卫生网、生态环境网、农村信息网,改善农村生产、卫生、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沟通衔接、联网共享,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能力。特别是要抓好万名农民饮用水工程和雾溪水库保安工程,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要作为重点,加速推进,确保取得实效。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和研究农村道路建设、管理和养护机制,为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构筑通道。三是健全农村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家庭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供养救助制度,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特别是对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村贫困户,要采取“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5、加强民主管理。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有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围绕建设好的领导班子和培养带头人,要大力加强以村党支部建设为重点的村级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村民自治,认真开展党员新农村建设教育活动,把一批有技能、能干事、公道正派的人选配到领导岗位上来,使村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农村班子建设上,既要注重整体功能,形成最佳组合,更要选好和配强党组织一把手。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清正廉洁、能力强、见识广、肯干事、干成事的人选配到农村领导岗位上来。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更加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内容更加反映农民的要求,过程能够让农民充分参与。同时,通过农村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培育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主发展意识和建设主体意识,不断激发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6、健全运行机制。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一套长效机制来保障。处于欠发达地区的我们更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着力建立三个方面的机制:一是探索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建立支农资金整合平台。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资金非常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而大量的支农资金又分散在各部门。因此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整合县内所有支农资金,建立一套项目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资金分配机制。资金安排根据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依照重大、急需、关键的原则安排支农资金,真正做到规划、项目、资金整合,形成合力,突出支持新农村重点,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的规模和效益。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的多元筹资渠道。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积极为民营企业能人回报父老乡亲提供平台,为社会力量建设新农村提供载体,积极构筑一座工业反哺农业的“桥梁”。同时通过土地、山林合法流转、建设用地复垦等市场机制筹集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社会元素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财政资金补一点,涉农资金凑一点,联系单位助一点,帮扶企业捐一点,受益群众筹一点,政策优惠建一点”的多元筹资渠道。二是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加快生产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要制定和落实惠农政策。要在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出台惠农政策的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和落实符合云和实际的农民增收的新政策。重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人口和产业集聚,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和劳动力培训,低收入农户增收上加大政策扶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对乡镇机构进行综合设置,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还要加大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要深化土地承包制度和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建立新农村建设评估考核机制。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各单位任务、强化责任、细化措施,完善相关的评估考核办法,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篇: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在省委党校学习一个月,有多方面收获,从获取知识方面来讲,最实用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理论,当然,这些理论不仅仅是直接操作层面的,也还包括一些综合性的理念层面的。具体而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两个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思考更多一点,因为后者才是我们学习真正的目的。
我来自磐安,是浙江省的欠发达县之一,因此,在这里我想仅对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谈三点粗浅认识。
一、没有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就没有全国的新农村
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设》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为什么如此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因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然而,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比较注重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两化”领域取得相当可喜成绩的同时也间接造成了城乡的巨大反差,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反差、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城乡基础设施和面貌存在巨大反差等等方面,这些反差已经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十分严重。而这些反差在欠发达地显得尤为尖锐。从我省情况看,发达地区的农村,发展势头也比较好,基本上享受到了城市所具有的现代文明,甚至一些城郊农民的住房条件、经济收入等方面已超过了城市居民,而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农民增收困难、农村上学难、看病难、保障低、行路难,看不上电视、打不通电话、喝不上干净水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农民难以享受现代社会应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水平也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因此,我觉得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上,不仅要有统筹城乡的理念,更要树立统筹区域的理念,要把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放在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上,要把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作为整体新农村建设的最终落脚点。
二、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惑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两难选择,一方面,就建设的紧迫性而言,比发达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从加快推进的基础和现实可能而言,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央作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据是“两个趋向”的论断,以城带乡城不大。因为欠发达地区之所以落后就因为工业发展滞后,因此,欠发达地区面临了双重任务:一是要补先发地区已完成的工业化的课,二是又要和先发地区一起抓新农村建设。欠发达地区也不能按部就班先补工业化的课,再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因为这样就要拖全国的后脚。
三、如何正确对待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综上所述,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任务也最艰巨。那么如何更快更好地推进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呢?我在这里提四点建议:
1、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欠发达地区不能因为难度大就一味地等待观望,等上级来要求,靠上级来推动,指望别人搞出经验供自己照搬照套,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它人之长的同时,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特征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2、把握好建设方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方向,否则,推进力度越大造成损失也越大。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方向,要以规划为龙头。在规划问题上,欠发达地区要有跨越式理念,在规划的档次上要适度超前,尽量避免重复走发达地区已走的并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老路。追求短时间、低成本效果,就是通过科学规划减少追赶发达地区的时间,降低追赶成本。在规划的实施上则可以分步进行,条件成熟的先实验,条件不成熟先预留。具体可采用“四个一批”的办法:一是设施配套一批。根据“农民最直接、最需求”的原则,在避免重复投资的基础上,优先考虑解决饮水工程、移动网络工程、有线电视工程等最基本的配套设施,在对现代基本文明的享受上缩小与发达地区农村的差别。二是旧村改造一批。对在公路沿线并且农民经济收入相对比较高的村,实施以拆旧建新为主的规划和改造,力争培养几个示范点,对其它村起到一种激励、引导作用,也作为对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高要求的响应。三是村容整治一批。对大多数地处偏僻、农民收入也较低的村,村容整治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通过对垃圾和污水的整治,使农民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四是整合转移一批。对一些配套设施无法覆盖的规模较小的自然村,动员农民实现下山移民,走梯度转移之路,条件好的可直接鼓励进城进镇,条件较差的鼓励和帮助向中心村转移,让年轻的农民大多数脱离高山远山的生活环境,使这些自然村最终实现自我“矮缩”,把山还给野兽,把生态重新恢复。
3、破解“钱从何处来”的难题。投资问题是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最“瓶颈”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要“两条腿”走路:一是作为上级政府,对欠发达地区要实现政策倾斜,加强推动。因为:一方面,这是体现党和政府对欠发达地关怀的最直接的载体,是欠发达地区人民最能感受到的手段。另一方面,这也是政府对欠发达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补偿方式。欠发达地区多数处于生态敏感区,许多工业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错过了一些发展机会。譬如我们磐安,地处四江之源,我们有为下游数百万人民送去“四江清水”的义务,如果上级政府不通过相应的渠道加以补偿,权利和义务就会不对等,这对欠发达地区人民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二是欠发达地区自身要主动有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牢固树立“发展不能破坏”的理念,利用生态优势,力争在发展产业上实现跨越。在农业上,要从传统农业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跨越,向休闲、观光农业跨越;在工业上,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清洁工业,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要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发展再生农、林产品资源加工型产业;在三产上,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结合特色村建设,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山区旅居业。通过三次产业发展联动,努力使欠发达地区实现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双赢”,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
4、做实“人到哪里去”的文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就不会稳定。目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农业现代化生产手段的推广,更加剧了人地矛盾。解决“人到哪里去”的问题,不能单打一,就转移搞转移,而要用综合的办法,稳步推进。一是要加强培训,使农民素质实现跨越式提升。这里的“跨越”是指区别于传统的文凭式教育的方式,采用最直接、最实用的知识来武装农民,使农民在某一领域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培训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成为“专才”而不是“全才”,从而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二是要加强合作,加速就地转移。要积极创办适宜千家万户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业,如圣诞礼品、箱包、竹木制品等;要大力培养经纪人,加大农民与市场的对接力度,从市场上直接或间接揽活到家里干。从而使农民实现低成本的产业转移。三是要加强引导,鼓励农民走出去。通过这三条途径,努力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呈“三三制”的分布格局,即“三分之一从事效益农业,三分之一从事来料加工,三分之一劳务输出”。这样,一方面可加快推进城市化,因为在后两个“三分之一”中可能会涌现出一批竞争强者,在城市获得一席生存之地,知名度完成身份转化。另一方面,又可减轻城市发展的压力,因为如果农村不能就地转移一批,就会有太多的农民向城市流动,这必然会增加城市的不安定因素,甚至会出现象“拉美陷井”一样的“中国式城市病”。除上述三条之外,还要努力探索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第四篇: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启示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来自响水县示范村创建的调查
蒋道明
邵玉生
蒋兴和
如何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响水县针对建县迟、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示范村创建作为带动全县面上新农村建设的“主抓手”和“推进器”,坚持生产发展和环境整治“双轮齐驱”,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推进,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响水县新农村示范村创建的工作实践
1、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促进新农村产业发展特色化。把实施高效农业示范工程摆在示范村创建的重要位臵,强化特色产业培植,以产业发展带动富民强村。至10月份底,14个示范村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平均达到4329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900元高11%。扶持培植高效特色农业。按照“一村一业”的要求,明确每个示范村因地制宜培植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500亩以上、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种植小区或年收益10万元以上的养殖场,出台扶持示范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对高效规模农业除享受市政府奖励外,县政府给予同额度奖励,新办1个规模农业龙头企业的,县政府给予3万元奖励,新增浅水藕连片种植1000亩的给予3000元奖励,掀起了高效农业发展的新热潮。响水镇潘庄村2000亩赤穗梨、大有镇康庄村5000亩水稻制种、黄圩镇云梯关村2500亩浅水藕、陈家港蟒牛村2000亩海水滩涂混合养殖等高效规模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扶持培植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对浅水藕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100户以上、销售额达200万元以上的,县给予5000元奖励。14个示范村成立19个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户3600户,平均每个合作经济组织带动190户。扶持培植创业大户。对年肉鸭出栏10万只以上的,除享受市政府奖励外,县奖励1万元。14个示范村新增农民投资创业439人,其中种养大户399户,投资总额达4390万元。
2、坚持以环境整治为载体,促进新农村村庄面貌整洁化。聘请高资质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完成全县镇村布局规划,全县由原来的2360多个自然村落减少为636个集中居民点,完成示范村集中居住点整治规划编制,新一轮镇村建设详规以及农民集中居住点详规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从农民要求最迫切、最关心、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道路通达、河塘整治、“一池三改”以及集中居住区整治等实事工程为抓手,积极开展示范村村庄环境整治。14个示范村累计实施村庄道路33.5公里,改造农桥15座,河塘整治43.02万方,实施“一池三改”399户,新增公共绿地4500平方米,栽植女贞、垂柳等行道树2.9万株。加大对空心房、坑式老厕、猪圈、违章建筑的整治力度,逐步改变村容村貌,不断增强老百姓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信心。
3、坚持以民主管理为保障,促进新农村道德风尚文明化。一抓农民教育培训。把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带动农民就业、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14个示范村累计培训农民3076人,新增转移2077人。二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和村干部“目标承诺”制度,推进村“双强”型干部队伍建设,14个示范村干部新上项目112个。三抓村民自治。14个示范村均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和志愿者协会等群众性组织,规划、拆迁、整治方案经过理事会讨论。四抓文明和谐村居创评活动。示范村文明村和“五好家庭”申报氛围浓厚。示范村通过在村庄主要路段,悬挂产业发展和“八荣八耻”宣传教育牌,有力促进了村风民风建设。
4、坚持以城乡统筹为合力,促进新农村建设机制长效化。把示范村创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合力推进示范村创建的机制作用凸现。完善领导挂帅机制。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挂帅,明确23个部门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办公室抽调人员定点办公。县四套班子领导每人挂钩指导1个示范村。建立驻村指导机制。全县有实力的16个重点工作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兼任示范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发挥部门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全方位支持。今年帮建资金投入总盘子达396.08万元,实施项目79个;扶持到贫困户468户,投 入16.03万元。细化结对帮扶机制。县委抽调的驻村扶促工作队队员,不仅帮扶兴办社会事业实事,而且与示范村困难群众结成对子,每人帮助新上1个增收600元以上的项目。落实项目化推进机制。制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的5大类55项创建重点工作目标,具体实施17项创建工程,明确工作时限、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实行一月一检查一通报,一季度一点评一交流,半年一考核一奖惩的工作推进落实机制,将示范村创建工作与年终评先评优及干部考核管理与提拔使用相挂钩,通过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在全县形成了齐抓示范村创建,共促新农村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增收渠道拓展难。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附加值低。一些乡村特色农业展现出不少亮点,但总体上规模不大、产业化水平不高,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拉动力不强。二是劳务工资收入增长慢。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量的扩张潜力不大,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开始变窄,目前尚未转移的劳动力,大多数年龄偏大,缺乏专业技能,难以获得较高收入。三是非农产业增收比重少。从收入结构上看,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不到50%,主要是在本地企业打工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资本红利所得和资产经营收入很少,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资产经营收入和资本收入两个方面。
2、公益事业兴办难。一方面农村道路等实事工程建设,上级虽有扶持政策,但基层“吃饭财政”配套难;另一方面,群众大局意识不强,不愿意投工投劳,部分镇村兴办实事工程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任务还比较艰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所需要的资金缺口较大。
3、农民素质提高难。长期形成的一些陋习和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面对市场风险和生产发展中的困难,部分基层干部怕难、怕烦、怕担风险,部分农民未富先安、小富即安;在发展社会事业方面,有些农民只要多得实惠,不愿意尽义务;河塘整治后,生活垃圾等依旧乱扔、乱丢、乱放。
4、土地流转实施难。国家对种粮安全的重视和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现阶段的土地流转更加困难,一般群众不愿意轻易将自己的承包地流转出去,即使在一方土地上做好大多数群众的工作,但只要有个别群众不愿意流转,就可能影响全局。
三、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思考
1、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做到狠抓关键,夯实基础。一要大力实施“以工富民”战略。全力聚焦大项目,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二要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主攻主导特色产业。大力吸引“三资”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新办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支持各类主体发展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四有”的要求,做大做强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竞争实力,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三要大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水平。坚持异地输出、就地转移和自主创业三业并举,拓宽转移渠道。坚持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提高转移水平。坚持转移对象、领域、范围“三个拓宽”,挖掘转移潜力。
2、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把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做到顺应发展,因势利导。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出现了三个趋势:一是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二是农民外出务工日渐增多,但绝大多数人虽工作在城市,而根仍留在农村;三是城乡差异比较明显,先富起来的农民热切期望生活城镇化。在保障衣食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解决好住和行的问题,已成为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响水县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推进示范村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积极引导农民走集中居住、集约发展的路子。这样,交通、水电、学校、医疗、邮电等设施的投资成本相对下降,服务效率可以提高,并且人口集中后就业机会也随之增加。就欠发达地区而言,目前应该先发展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初步分离出来,土地载容量扩大、农民生活能够改善的示范村集中居住,而后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随着经济能 力的增强再向发达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农村小区”过渡。
3、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把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作为重要目标,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民风民俗不尽相同,发展也不平衡。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立足现有民居布局、当地生活习俗、生产耕作条件以及农民的心理接受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一是处理好急与缓的关系。既顺应发展规律,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又不盲目攀比,不搞政府包办和强迫命令,尤其是不能增加乡村债务和加重农民负担。二是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既着眼长远目标,兼顾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社会事业、基层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设,搞好整体规划,又立足当前,注重实效,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三是处理好软与硬的关系。既注重宣传引导,讲清道理,过细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又基础设施先行,搞好农村道路、水利设施、饮水、电力、电视、通讯等公共设施,逐步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让进示范村的农户得到实惠,对未进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农户产生吸引力。四是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坚持抓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条件成熟的村加快布局调整,条件不具备的村先从村庄整治抓起,从花钱少、见效快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庄环境整洁卫生等入手、以不平衡发展带动全面发展。
4、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把村庄建设规划作为重要指南,做到科学指导,循序渐进。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对建房的需求很旺。有的村有1/3左右农户盖起了楼房,还有一批农户在建房时打下了楼房基础,准备将来有钱时直接改造成楼房。但是由于一些村建房以前缺少统一规划,其饮用水源选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存在诸多隐患和麻烦;还有的村许多农户已经沿公路建成长条型新房,重新布局难度很大。如果不尽快制订和实施规划,农民无序建房就会增多,今后示范村以及集中居住点建设将难度很大。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在规划中分类指导。示范村的建设规划,一要力求与农村发展的要求相衔接,做到适度超前,把握好村庄的经济走向和发展趋势,做到凸现特色,村庄的村容村貌、主导产业、形态布局尽可能体现特色和个性。二 要力求与群众意愿相一致。三要力求布局优化调整,使得交通不便的村庄向交通便利的村庄集中,经济落后的村庄向经济条件好的村庄集中,规模小的村庄向规模大的村庄集中,集镇附近的村庄向镇区集中。对经济发展速度快,农民新翻建住房需求多的村,尽快实施集中居住;对经济基础较好、楼房率较高的村以及公路周边的成村侧重改造;对城市近郊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引导农民进城安居;对地处偏远,或是从趋势上萎缩的村庄不再投入,引导农民自觉进行村庄迁并。
5、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把深化政府服务职能作为重要举措,做到政策扶持,协调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能就农村论农村,需要政府统筹城乡,把农村发展放到整个地区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谋划,并围绕难点问题的解决,形成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协调推进机制。
要解决好资金哪里来的问题。目前欠发达地区的许多农村经济薄弱,县乡财政入不敷出,基层政府无力向农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而农民收入水平偏低,自我筹集资金能力差。为此建议:一是加大上级政府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财政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主要提供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重点选择对农村发展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项目。要明晰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在政策上明确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更大的比例用于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快构建农村信贷资金的投资体系。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以强化信贷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三是出台支持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扶持性政策。要制定农民到示范村建房的税、费等减免政策,对农民搬迁后原宅基地恢复耕地,而新建住宅占用耕地的免征耕地占用税等费用。要引导城市优质资源进入农村,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在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到农村发展社会公共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开发。
要解决好土地怎么调的问题。当前示范村建设用地存在着基本农田难以调剂,集中居住必然要跨组甚至跨村的远距离调整等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要出台支持解决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土地调整政策措施,对示范村建设所需土地,允许农民集体性跨组、跨村臵换;允许农民在确保占补平衡有余和基本农田连片的情况下,以退耕地臵换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允许原有住宅退宅还耕且耕地有所增加的,不占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用地计划,对示范村农民住房进行统一代建的用地不作为经营用地管理;改革征地制度,允许探索集体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在符合国家土地使用规划、严格管制非农用地总量的基础上,把更多非农建设用地直接留给示范村集体开发。
要解决好示范村建后如何管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次发动农民告别传统陋习的过程,是一次农村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再造过程。各级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抓好“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活动,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引导农民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教宗派势力,形成文明卫生、与邻为善、尊老爱幼、简办红白喜事等新风尚。要按照“村容整洁”目标,拿出对农村的污染治理和环境卫生整治的一整套管理办法,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水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广“一池三改”,促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村庄发展生态化建设,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蒋道明同志为响水县委农办主任)
通联:江苏省响水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蒋兴和 邮编:224600 电话:05*** *** 7
第五篇: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导语
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的确认、确定,简称确权。是依照法律、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的土地(或称一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隶属关系和他项权利的内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要经过土地登记申请、地籍调查、核属审核、登记注册、颁发土地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才能得到最后的确认和确定。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被称为为首部针对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全国性指导文件。该《意见》明确将土地经营权分离出来,对农村土地流转领域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进行了分类指导,强调指出:农村产权交易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地经营权为主,且不涉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依法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集体土地承包权。去年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自2013年到2018年,5年内完成土地确权,鼓励土地向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合作经济组织流转;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在 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 营,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2014年1号文件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又一次大步推进土地改革。最新土地政策不断让农村土地财富开始释放,越来越多的外来资本进入农业,农业成了继房地产、互联网又一大热潮。从逻辑上来讲,确权是基础和前提。没有经过认真确权的土地,产权是模糊的,一旦全面放开流转,必然引发新的侵权和攫取行为,容易造成新的分配不公。但从另 一个层面来看,确权的目的也是为了流转。如果只是农民在自己的房子里面住,根本不需要什么土地、房产证,如果想土地流转就不行了,没有确权没有发证,流转 之路走不太远。目前,安徽、四川、山东等省都拿出试点县,把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立单独确权,这对于后期土地大面积流转都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从逻辑上来讲,确权是基础和前提。没有经过认真确权的土地,产权是模糊的,一旦全面放开流转,必然引发新的侵权和攫取行为,容易造成新的分配不公。但从另 一个层面来看,确权的目的也是为了流转。如果只是农民在自己的房子里面住,根本不需要什么土地、房产证,如果想土地流转就不行了,没有确权没有发证,流转 之路走不太远。目前,安徽、四川、山东等省都拿出试点县,把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立单独确权,这对于后期土地大面积流转都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祁东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土地确权问题上目前也正在进行探索和改革,怎样明确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促进土地有效的经营流转,出台合乎祁东实际的政策办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收益,需要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一、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一,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基本前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要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开展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工作,可以全面查清我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以及各类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来源、位置、界线、面积和建设规模等情况,明晰集体土地的产权关系,处理各类土地权属纠纷,将农村集体土地的占用、使用和流转等行为纳入法制轨道,从而保障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
第二,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制约的因素将会越来越突出。保护和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统筹考虑吃饭和建设、生存和发展问题,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明晰每一块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利归属,查清土地的利用状况等情况并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保护耕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依法处理违法违规占用的土地资源,才能真正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
第三,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是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国家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背景下,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导致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紧缺。而长期形成的农村集镇、村庄的土地利用粗放浪费现象还大量存在,各地节地挖潜的空间较大。加快推进土地整治工作,必须以农村土地确权和登记为基础,在全面、准确地掌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的布局、规模、权属和利用状况等情况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第四,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是保护广大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有效措施。农村集体土地是广大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最重要的不动产物权,主要包括农民宅基地的权益,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农村集体土地项目的权益。只有在进行土地确权和登记,界定清楚土地范围、面积和四至界线,依法确认土地权利主体,才能使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用益物权,得到有效保护。
二、当前农村土地确权现状分析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的政策,这无疑给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带来了福音,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大量土地向种植大户流转,但这导致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主体不清,产权虚化,最终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矛盾,甚至引发上访事件。我国《物权法》采用“三分法”将土地所有权分为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这一立法模式吻合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也吻合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模糊提法。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制约了土地流转,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以来,在广大的农村都在进行不规范的土地流转,这种小规模的不规范流转导致农村土地权属出现了混乱,为争取土地使用权而引发的矛盾常常被激化,同时由于建设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农用地被征用而农民得不到合理补偿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矛盾,甚至发生群体上访事件。广大农民朋友对土地由于没有所有权,实事上也就丧失了话语权,在土地征用时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最后由于其正当权益得不到诉求只能通过上访来加以解决。
1、所有权制度存在缺陷
首先是集体所有权主题不清。我国法律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包括乡镇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和村民小组农民集体。但是,目前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缺失或名存实亡,如果让乡镇政府行使其主体职能,事实上使集体土地演变为国有土地。村民委员会是基层自治组织,不是集体经济组织,也不能成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而由于实行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农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村民小组的合并,事实上村民小组作为集体经济组织也已名存实亡。这就使得“集体所有权”因缺乏主体而成为空中楼阁,徒有虚名。其次是集体所有权权属不清。由于集体经济组织名存实亡,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属也就模糊不清了,这就导致谁也无法说清谁是土地的真正主宰,最后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侵犯农民权益提供了借口。由于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而代表农民的切身利益的集体经济组织也不可能为农民谋取真正的权利,从而使农民容易成为宰割的对象。
2、使用权经营出现错位
当前,在广大农村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大量土地闲臵。调查发现,造成土地闲臵的原因有六点。一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匮乏,土地被迫闲臵;二是由于农副产品价格较低使得部分农民丧失了耕种积极性,最后纷纷放弃土地外出务工或者从事其他工作;三是受传统的土地禁锢思想的束缚,大量举家外出者将土地看着是自己创业的最后保障,他们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其他人耕种;四是权属不清使得部分农民工不知如何将土地流转给其他人耕种,从而也就只好让土地闲臵、停耕。五是土地流转政策的不完善和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土地流转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终导致土地流转不畅,大量本该耕种的土地由于没得到及时流转而荒芜甚至杂草丛生。五是有些地方开发商为了囤积土地大量征用农民土地而不进行合理有效开发,最后导致土地闲臵、浪费。
三、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充分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成果,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将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直接发放村民小组;条件不成熟的,可采取“组有村管”的方式,在明确村民小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将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发放到村,由村委会代管,待条件成熟时,再将集体土地所有权证换发到组。同时,对无权属纠纷,经济关系清晰的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也要及时给予登记发证。
第二,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对过去已经形成的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资料,逐一进行复核和完善。对宅基地权属存在争议的,及时进行调处。对新申请宅基地的,当事人在办理宅基地用地审批的同时,要申请土地登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住宅建成并实地检查合格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核发土地权利证书。
第三,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和登记工作。按照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用地政策,本着尊重历史,注重现实的原则,对农村公益事业、公共设施、乡镇企业和其他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确权和登记发证。
四、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难题
1、群众和少数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很多群众及少数基层干部对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够,部分农民没有充分认识到宅基地登记的重要性,根本不能够重视。存在指界不签字、不盖章等不给予支持配合,加上现在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找不到人签字指界,有的甚至无法联系到人,在地籍调查时直接影响本宗地和相邻宗地界址的指界工作,对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和进度的滞后。
2、存在一定的历史遗留和权属争议等问题。这次发证涉及到各村、组、乡镇之间的权属界线问题,还有的界线不清和存在一定的权属纠纷有待于解决。以及少批多建、未批先建等违法用地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把违法用地给予妥善处理后方可确权发证,否则会引起上访事件和社会矛盾等不稳定因素。农村还存在部分“小产权房”和城镇居民购买农村的宅基地没有到土地登记机构办理相关的变更登记手续,给这次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带来一定的难题。
3、权属来源资料不全的问题。由于我县基层国土资源所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每次改革都要分流人员,造成许多人员下岗,使得土地登记缺乏连续性,有部分资料丢失的现象。而过去所有土地登记、审批、图件档案又无电子文档。有的少数农民自己保管不善,连土地使用证、用地审批手续等权属来源证明材料全部丢失,给依法登记发证带来一定的难度。
4、需要足够的经费才能确保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需要大笔的经费用于完成此项工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经费是无法按时保质完成这项工作的。因为我县是湖南省贫困县之一,财政资金比较紧张,要及时筹集大笔的经费会有一定的难度。
5、及时组建工作专班。根据湘政办发〔2012〕26号省政府的文件要求,我县已经成立了以县政府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由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组长,其成员由县直各部门领导和技术人员组成,抽调的技术人员要与原单位脱钩全力参与,负责确权工作的技术业务和上下联系协调等相关工作,确保顺利完成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五、祁东县对农村土地确权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