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难点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0:2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难点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难点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难点的调查与思考

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难点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全国新农村建设进展如何关键看贫困山区,说它是难点是因为贫困山区相对而言,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难保证,人力难解决,环境难保护,陈规陋习难根除等。因此,研究并设法解决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困难意义重大。

关键词: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调查思考

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66%,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327个,其中有225个在山区,所占比例为68.8%,贫困发生率达23%。⑴贫困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重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行一年后,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究竟怎么样?如果有困难,难点又在哪里?为此,我们对沅陵、通道县部分乡镇的29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作为国家贫困山区县的沅陵、通道县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是较快的,农村的变化是巨大的 , 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 农村的人居条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 但与全国全省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2005年沅陵、通道人均GDP分别为7738元和3854元,比全国分别低6567元和10451元,比全省分别低2628元和6512元。两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74.7元和1465元,比全国分别低1780.3元和1790元,比全省分别低1643.3元和1653元。⑵与新农村建设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十字标准相比较仍然相距甚远。通过调查 , 我们感到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主要面临四大难题。

一、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急需投入与资金难保证

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投入。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有关专家在江西、四川的25个村调查的基础上预测,按照一定标准要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扣除已经建成的投资项目,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元至4900元,其中贫困地区和一般地区投资需求较大,城市近郊投资需求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平均每户8265元,农民希望政府补助资金4158元。仅农村基础设施,包括自来水、沼气、道路硬化等,全国都搞起来,大概需要4万亿元。⑶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很多方面, 都属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范畴。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可以拿出更多的财力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让农民更好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2006年开始, 在全国范围全面取消已有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中央对国家建设资金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提出了“三个高于”的原则。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⑷国家在这方面开始迈出重要步伐, 较多地增加了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即便如此,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村感觉仍不解渴。

新农村建设资金困难虽然是带普遍性的问题 , 但贫困山区表现更为突出。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 绝大多数贫困山区乡镇都存在着负债运转的现象 , 乡镇财政保运转尚且存在问题 , 根本无力投入资金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村级集体经济大多为零 , 即使列入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 29 个综合条件相对较好的村 , 有集体经济的村也只有14 个 , 其中

最多的 19 万元 , 最少的仅有2000 元。依靠村级资金开展新农村建设 , 对绝大多数村来说是不现实的事情;近几年来农民年均纯收入虽有所增长 , 但用于日常生活支出和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的费用也同步增长 , 据统计部门资料显示 ,2005年农民年纯收入较 2004年增长 1.9%, 而人均总支出增长了 2.6%, 农民口袋并无余钱。由于资金困难 , 再好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只能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 , 无法落实在行动上。

今后应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实现市管县体制的初衷,城市应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动员城市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民这个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创新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与人力难解决

要顺利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的战略任务,关键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和要求。农村全面发展之最深刻的内涵,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同时,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必须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素质,以便能创造性地承担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只是简单地通过建新屋、铺新路就能完成,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经济发展问题,又有社会进步问题;既有产业结构调整层面的内容,又有体制改革深化层面的内容;既有科技手段的运用,又有经营方式的选择。因而,需要农民不断提高素质,以适应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客观要求。只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素质提高了,农村的建设才能持续地进行并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轨道,快速、有效地推进,才能在低成本高效率、低能耗少污染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理想的“新面貌”。

事实上,当前中国农村的落后,根本上还是人的落后,贫困山区更是如此。目前,由于农民受生计所迫,外出务工多和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加上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等等。贫困山区陷入了人口多但新农村建设合格主体严重缺乏的尴尬局面,具体表现为 : ①、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所调研的 29 个示范村只有劳动力 22301 人 , 其中外出务工的达9155 人 , 占劳动力的 41.5%, 其中 3 个村外出务工人口占到劳动力的 71% 以上 ,4个村外出务工人口在劳动力的 60%-70% 之间。有的甚至举家外出打工。目前 , 在农村很少能见到青壮年劳动力 , 稍有一点文化和门路的都离开农村外出谋生。留在农村的除了老弱病残就是妇女儿童 , 要么就是文化素质太差无法在外谋生的,即人们戏称的“993861”(老人、妇女、儿童)部队。②、乡土人才极度缺乏。据对 100 个家庭主要劳力调查统计 , 是文盲和半文盲的有18 人 , 占 18%,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 小学文化程度的有 56 人 , 占 5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3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 20 人 , 占 2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7个百分点;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 6 人 , 占 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62个百分点。⑸③、农村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 但也助长了小农意识。调查显示 ,70% 以上的农民对集体缺乏认同 , 只关心自己家庭的生活如何提高 , 对投工投劳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村支两委很难调动劳动力从事农村公益事业。这样的人口结构和心理状态 , 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 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正是“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民思想观念相对陈旧,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因此,培育新型农民,需要从教育入手。而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管理体制不顺和教育模式单一,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因而,解决我国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突破体制性障碍,变革单一的教育模式,进行制度创新。一是创新农村教育体制,为培育新型农民提供制度保证。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民办教育占一定比例的农村教育格局。二是创新农村教育模式,搭建培育新型农民的广阔平台。要转变单一的农村应试教育模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教育,使农村的学生各有所学,学有所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应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在教育时间、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克服单一化、集中化等简单化的做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讲求实效和高效,使农村的居民都能有“学”可上,并“学”有所获。

三、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需整洁村容与环境难保护

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 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 , 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村庄整治工作 , 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 , 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焕发农村社会活力 , 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按理说,贫困山区经济开发不够,资源生态少有破坏,应该是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适宜住居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整洁村容是没有什么任务的,其实不然。近年来 , 为了发展贫困山区经济 , 各地都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 , 不少贫困山区乡村都成功地引进了一些外来投资者。但投资顶目多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作为代价的。据对近几年进入这两个县乡村的外来企业分析统计 ,95% 以上的外来企业都是从事矿产开发、林木加工的 , 真正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化、有助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企业微乎其微。部分矿产资源丰富的乡镇 , 在外来企业投资热情高涨、乡镇财政收入逐年增加的同时 , 生态环境也在急剧恶化 , 个别地方已到了必须彻底治理的地步。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这个问题上 , 乡村两级干部普遍感到左右为难 : 贫困山区的优势在生态 , 但生态直接变不成黄金白银, 没有钱就无法发展;而引进企业投资兴业, 发展有了经济基础 , 生态环境又可能遭受破坏。一边是国策 , 一边是发展 , 顾得这头顾不了那头 , 最后大多不得已选择了牺牲环镜 , 换取发展。既要建设新农村又要保护环境成为贫困山区面临的两难选择。

基于这种现实,贫困山区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发展资源性经济时要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同时,还要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一是要启动实施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 , 树立“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清洁生产理念 ,变废为宝 , 化害为利。以村为单位 , 用经济的手段、市场的机制和物业管理的模式进村人户 , 示范带动 , 推进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杆、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燃料、饲料的资源转化 , 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通过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等实用技术和工程措施 , 净化水源、净化庭院 , 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二是要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太阳灶、太阳房、小型风力发电、小水电和省柴节煤等 , 减少农村室内空气污染 , 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 创造舒适、清洁、方便的农村生活环境。在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 , 支持开展太阳灶、太阳房、小型风力发电、小水电建设;在传统炉灶为主要炊事取暖设施的地区 , 大力普及高效低排放的省柴节煤炉灶 , 进一步提高省柴节煤炉灶的标准化制造和商品化水平;三是要建设生态富民家园。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 建设包括沼气池、猪圈、厕所和果园在内的“猪一沼一果”能源生态模式,充分利用高效生态农业技术 , 建设各类能源生态模式 , 挖掘农民家庭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部潜力 , 形成能流和物流良性循

环 , 达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

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需文明乡风与陈规陋习难根除

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程度。而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生产和活动的总称 , 包含思想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 , 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 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任何一个社会形态 , 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经济是基础 ,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根本保证 , 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 政治和文化反过来又给予经济以很大的影响。与此相适应 , 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 , 任何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都是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的 , 是随着一定的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又能动地作用于物质文明 ,为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 决定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 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 , 在抓好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 必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发展农村经济 , 归根到底要靠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而当前一些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滞后于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 , 一些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滞后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 , 一些农民群众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还滞后于社会文明迅速发展的要求。调研中, 我们发现目前在农村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陈规陋习有如下一些 : 一是打牌赌博成风 , 二是封建迷信盛行 , 三是人情消费成灾 , 四是红白喜事大操大办, 五是语言、行为方式不够文明 , 六是没有养成文明卫生习惯。通过调研 , 我们发现农民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村的农民 , 在维系农村社会平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伦理道理 , 对外来的先进的文化风尚有着天然的抵触心理 , 建设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 自然会受到来自旧的传统陋习的阻挠和冲击。特别是部分乡村宗族势力抬头 , 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乡村经济、政治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应当移风易俗 , 发扬传统美德 , 树立健康文明的新风尚。要大力弘扬公民道德规范 ,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 ,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家庭为立足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 广泛宣传农村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先进典型 , 逐步形成扬善惩恶、争先创优的文明新风。建立健全乡规民约 , 注意发挥各种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 , 运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 弘扬正气 , 鞭鞑丑恶 , 增强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 , 突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 采取有效措施 , 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 , 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二是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要针对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首位。着力提高农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 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 , 加速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 努力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机制。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 ,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以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为核心 , 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加大政府投入 , 调整资源配置 , 深化体制改革 , 加

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 加强政策调控 ,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 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 为农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 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作者简介:黄贻修(1963-)男 湖南溆浦人 怀化市委党校副教授 主要从事“三农”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⑴ 赵文智山区发展概论 〔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⑵ 怀化市统计局 〔C〕怀化统计年鉴2006

⑶ 李健建设新农村钱从哪里来 〔N〕中国青年报 2005.12.12

⑷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真金白银” 〔N〕 经济日报 2006.7.13

⑸ 李官生 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 〔N〕 湖南日报 2006.2.14

第二篇: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XX县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准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县情实际,对制定发展新思路,落实发展新举措,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结合XX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启示及建议,谈一管之见。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基本成效

近两年来,XX县坚持“种草养畜富民、壮大工业强县、改善环境创业”的发展思路,排难攻坚,苦干实干,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亿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72元,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的发展,以养牛为主的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县牧草留床面积达18.7万亩,牛饲养总量达17.83万头,养牛收入接近亿元。农民人均从草畜、林果、药材三大产业中实现收入585元,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文明生态家园建设取得了较大突破,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建成文明生态家园56处1556户,配套建设了温棚、沼气池、集雨水窖以及村部、学校、卫生所、人畜饮水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三清五改”村庄整治31个村8406户,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城镇人口达4.7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0.1%,比五年前提高了8.3个百分点。

(二)发展优势

综合调查分析,XX的发展优势有三个方面:一是地理优势。XX县地处陇东南缘,是平凉出入关中的东大门,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同时,川、山、塬兼有的地理特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条件比较优越。二是资源优势。现已探明的邵寨煤田和正在勘探的油汽等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这是XX发展的新动力。全县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其中梯、条田面积67万亩,农民人均达3亩。林地面积达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这是XX发展的根本优势。三是人文优势。XX文化底蕴深厚,晋代医学家、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唐代名相牛生儒等历史名人曾诞生于此。

古商周文化、皇甫谧文化独具魅力。境内已发现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址近500处,出土文物近万件。现有名胜古迹古XX、密须国遗址和皇甫谧、牛僧儒、左丘明墓等,在省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1996年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这是XX发展的新优势。

(三)主要问题

客观地分析,制约XX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产业开发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从目前初步形成的草畜、林果、药材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看,绝大多数是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加工转化滞后。全县大小龙头企业仅53户,总体技术设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力弱,且企业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和农民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明确、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在参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实惠不多。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XX远离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地形地貌复杂,尤其是直接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饮水、行路、就医和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县尚有98村486社8.92万人和3.86万头大家畜存在饮用水困难;县、乡道路砂石化率极低,晴通雨阻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山区乡、村社更为明显。三是传统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缺陷。集中体现为以家庭生活居住为主,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绝大多数住宅不具备经营功能;农村居民点水、电、路、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容易引发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普遍没有将养殖区与生活区隔离开来,卫生条件差,容易引发人畜共患疾病;土地浪费严重,据调查,全县农村居民点占地总面积达到11.08万亩,户均分摊面积高达2.05亩。四是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农产品销售处于一种自然无序状态,主要靠零星的运销户分销,农户几乎承担着全部的市场风险,农产品销售大起大落或卖难现象时常发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普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运行管理不规范,难以承担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双重功能。五是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XX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支撑拉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县域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农业投入总量严重不足。2005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971万元,用于农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只有76万元,仅占财政收入的3.8%。

二、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经过近几年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既使我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也让我们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解放思想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前提。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解放思想要取得实效,首先必须敢于创新。我县生态家园建设起步于2004年,县委、县政府就提出把小康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积极偿试生态小康家园建设模式,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建成了蔡家塬和店子新村,为全县文明生态家园的建设树立了样板,积累了经验。其次是必须把解放思想与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改变解放思想与改革发展“两张皮”问题。近年来,XX县始终坚持抓点示范,典型带动的包抓责任制和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机制,促进了干部思想的大解放。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实践证明,加快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结合XX县实际,就是要大力发展草畜、林果、药材、制种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在星火乡蔡家塬调查时我们发现,只要是从事玉米、小麦制种的农户,收入就高,存款就多。从全县看,只要是主导产业发展好的乡村,路就修得平坦,房子就盖得好,村容村貌就变化大。全县现在基本建成的文明新村中,80%以上都有比较突出的产业支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农村改革以来,我县农民住房先后经历了由老窑旧房到土木结构,再到砖木结构的两次变化,但农民的居住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目前农民住房正在由砖木结构向砖混结构转变。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随着收入增加,农民已经有了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农村发展已经呈现出由只注重经济发展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只注重发展速度向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的趋势。只要政府坚持规划先行,用科学实用的规划引导农民,用有力的政策扶持农民,就能把农民建房与新村建设、农民住房质量提高与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政府的积极性只有与农民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地平稳推进。XX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注意用政策引导和激励群众,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民主机制的决策作用,实行决策、建设和结算全过程公开,努力把实事、好事办得让农民明白,让农民高兴。特别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乡村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扶持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整个新农村建设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为我们抓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主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农业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实际,统筹安排,瞄准着力点,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努力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突破性发展。

1、制定科学发展规划。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在具体规划中,必须把握三条:一是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规划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具体操作的可行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与产业开发、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二是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新农村规划涵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部门很多。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同时,要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制定本部门的专业规划、行业规划,明确具体任务,落实具体措施。三是长远与当前相结合。规划要对远期目标有总体要求,近期任务要与十一五规划、优势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对于一些重要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有分年实施要求。县一级首先要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产业结构布局,从宏观上搞好长远指导,并统一协调,逐村编制出新农村建设的详细规划。统筹农村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以及人居环境改善,科学合理地进行旧村改造,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新社区。

2、培育农村增收新产业。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XX而言,就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草畜、林果、药材、制种以及优质粮食生产和煤炭等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塬、山、川的不同自然优势,建设塬区优质农产品基地、山区绿色畜牧业基地和川区特色瓜菜基地。对一个乡镇来说,要按照规模化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从当地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出发,把市场有需求、农民愿意搞、当地适宜种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3、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切实抓住中央、省、市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的机遇,想方设法争项目、争资金,拉动基础设施建设。要把重点放在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建产业园、沼气池、教育文化设施建设上,使村容村貌不断改观,逐步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家居舒适化,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4、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关键是培育农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要大力整合培训资源,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突出抓好科学种田和农村人力资源技能培训,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质、转移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农民技术员队伍、乡土人才队伍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医疗保险水平,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保持农村优良传统,引导农民自觉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弘扬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促进村风、乡风文明。

5、完善农村民主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充分利用和发挥村民一事一议制度,调动农民自主开展公益性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第三篇: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郭定邦 刘自碧

最近,笔者和南江县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县人大代表在常委会主要领导的组织带领下,分别深入南江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沿溪河村、南鹰村、元顶子富硒茶产业园区、碓盘村、槐树村等地方,对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并对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思考。

中央关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打造了很多亮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江县是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于一身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尚有贫困户6.9万户22.86万人的新农村建设,如何做到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激发新农村建设活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一、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与成效

南江县按照“追赶跨越、加快发展”要求和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发展定位,围绕“城乡统筹、三化联动”的建设思路,突出产业培育、基础实施、公共服务,强力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重民生,强基础。按照山水林田路气电机综合治理要求,高标准抓好以小农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新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着力完善水利设施。全县完成水利工程2845处,配套改造中小型灌区18个,新增渠道60条149公里;新建19处集中供水工程和333处农村分散供水工程,解决了4.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二是狠抓中低产田土改造。充分利用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切实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全县完成建设投资7035万元,高标准完成了九泉、字库、碓盘村等土地整理项目,槐树、西坝等7个村灾毁耕地复恳项目,长赤、兴马等8个乡镇土地开发项目。共整理土地12.1万亩,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4.2万亩,新增土地5000亩。三是切实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实施通达通畅工程,2010年以来,全县建成通乡水泥路5条49.9公里,实施村道公路通畅工程20个村75公里、通达工程58个村180公里。新建沼气池7065口。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结合农村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大力推行1+6村级综合服务建设模式,合理布局学校、村卫生室、商业网点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二)促增收,建体系。树立大开发的理念,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以抓工业的理念抓产业,提升农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构建新农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一是推进产业基地规模化。依托南江独特的生态优势和农民种养习惯,将全县的特色农业集中并定位于两个区域,即海拔800米以上区域重点发展南江黄羊、核桃,海拔800米以下区域重点发展生猪、巴山土鸡、翡翠米。目前,全县富硒茶、金银花、山核桃、翡翠米、累计分别发展到12.5万亩、29万亩、25万亩、15万亩,南江黄羊、生猪、小家禽分别达到94万只、180万头、285万只。二是推进龙头企业集团化。进一步健全完善北牧黄羊集团、米仓林业集团、翡翠粮油集团、新合农特集团等龙头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应对市场的能力。三是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化。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一园一特、一园一业、集团经营、规模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园区型种植业、资源型加工业和基地型养殖业,规模发展富硒茶、金银花、核桃、翡翠米、食用菌、富硒杨梅、南江黄羊、生猪、巴山生态鸡等八大农业产业园区。按照‘统一名称、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的要求,集中打造了一大批以云顶牌茶叶、米仓牌核桃、翡翠牌粮油为重点的特色农业知名品牌。

(三)抓风貌,建新居。结合自然环境和农民现有居住条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按照就近相对集中居住的原则,突出川北民居风格,适度推进人口向重点城镇、中心村和新型社区集中。一是高标准推进聚居点建设。全县建成沿溪河、南鹰村、元顶子社区等村30户以上集中居民点40个。以特色集镇、聚居点、综合体、中心村为重点,实施元顶子连片开发示范片“1122”工程,建成东垭社区、跃进村、元顶子社区、槐树村4个新型农村综合体。二是高质量推进风貌改造。突出川北民居风格,按照“农户自愿申请、村社集中审核、群众公开评议、部门检查验收”的建设模式,以正直、光雾山镇两个新农村连片推进乡镇和元顶子片、槐树片为示范,由建设主管部门统一设计农房新建和改造图纸,印发农户选择,全县改造农房风貌3850户。以城乡结合部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和“2345”城乡综合整治示范创建活动。三是高要求推进新居工程。坚持规划引领、统筹统建、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的原则,全县67408户农户的新居建设任务,逐步实施“77711”工程(7个特色镇、70个中心村、7个综合体、1000个聚居点、10000户风貌改造)。实现农民向特色镇、中心村、产业聚居地、居民聚居点集中,达到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四)创机制,激活力。探索创新建设机制,有效克服“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和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坚持政府引导、业主带动、市场运作、农户主体,加大财政投入,整合项目投入。沿溪河村整合扶贫、交通、小农水、农业、畜牧、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890多万元,撬动了农民投入和社会资金注入2700多万元;南鹰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200多万元,却带动了农民筹资和外来业主投入700多万元。二是发挥专合带动作用。按照“让农民参与专合组织、成为市场主体”的要求,发挥专合组织的作用,一个乡镇抓一个县级专业合作社,一个县级相关部门抓一个市级专业合作社,促进南江黄羊、金银花、核桃、富硒茶、翡翠米等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农民稳定持续增收。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健全组织、服务、市场、保障为重点的涉农体系,切实保护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两个积极性。采取项目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手段,用好用活“一事一议”,引导农民自主投入、自主建设、自主管理、放大资金效益。大力推行“金融保障、企业保险、龙头保护、专合保证”的农业发展保障机制。

二、新农村建设的短板与困惑

在抓点示范、逐步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农房面貌焕然一新,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通过笔者的深入调查分析,仍感到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短板和困惑。

(一)“人”的问题。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人”,对于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至关重要。然而,农村村级“两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发展不平衡。干部年龄结构普遍趋于老化,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在外务工或当老板,不愿在家当干部;个别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号召力和凝聚力不强;个别干部素质不高,影响带动作用不大。其次,绝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挣“活钱”,留守家里的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幼。比如,离正直镇街道仅2公里多的沿溪河村总人口1010人,常年外出务工480人,举家外迁17户、58人,实际在家不足500人。而相对偏远、经济落后的村外出务工人员和举家外迁的更多,许多农家院落成为“空巢”,留守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且劳动者素质不高,致使农村人气不旺、土地撂荒加重、新农村建设后续乏力。

(二)观念的问题。观念决定出路。一是基层指导抓新农村建设的观念问题。部分同志把新农村建设单纯的认为只是改造农民的住房和抓经济发展,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或者只注重抓“点”,缺乏研究“面”的发展;只重视公路沿线,供上级领导看,缺乏对边远山区里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新农村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标准,资金如何筹措,农民承担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是什么,新农村建成后的管理和持续发展等问题,都应由农民来讨论决定,并将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监督、管理的主体。不然,农民认为,政府抓新农村建设是为了搞形式、出政绩,由此出现“政府干、农民看”的个别尴尬场面,甚至存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工作结束了,新的债务也欠下了,最后收“摊子”的还是政府的遗留问题。二是农民的思想观念问题。相当部分农民“等、靠、要”思想浓厚,只想政府投入,不想自己掏腰包;还有些只求过得去,认为现在比过去好多了,满足了,不想再努力了。在农村中,封建思想、宗族观念、小农意识浓厚,法制观念淡薄等等也还普遍存在。这些与社会主义现代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资金的问题。资金的投入与保障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资金从何而来,又如何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到新农村建设的“刀刃”上,并发挥好资金的使用效益,是百姓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考虑的重点。目前的新农村建设资金,主要分三部分构成。一是国家项目资金,也是最大的一块,占整个投入的70%以上;二是农民投资建房、建产业,或者以劳折资建公益事业;三是引进业主建产业,促发展。但国家对项目的补助标准较低,项目资金缺口较大。比如,以建宽3.5米、厚18厘米的1公里水泥路为例,一般需资金29.5万元,若考虑原材料涨价、运输成本增加、自然灾害等因素建1公里水泥路需资金35万左右。国家补助标准是20万元/公里,缺口是9~15万元左右,而应由老百姓筹集的资金缺口部分因举家外迁、外出务工几年不回、家庭经济困难等又不能到位。在外部投入不足,农民筹资困难,而农村几乎都是集体经济“空壳”村,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或没有的情况下,新农村建设就缺乏应有的原动力。

(四)教育的问题。农村教育事关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思想观念的革新、文明乡风的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传承与持续发展。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义务教育的实施为广大农村的孩子提供了很好的受教育机会,可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凸显。现在农村学校修好了,在农村读书的学生反而少了,在一所所漂亮、宽敞的学校里,多则不足百人,少则几个人,有的村小学一个学生也没有。一方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又给家庭困难的儿童带来读书的不便。究其原因,(1)农村小学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教学质量不高导致学生大量流失;(2)外出务工的农民把孩子寄宿在乡镇或城里的亲戚家就地上学,而那些没有亲戚可投靠和家庭困难的孩子只有步行好几里山路到附近的村小或乡镇中心小学去读书;(3)个别孩子因各种原因小学或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了,成了事实上的半文盲。二是职业教育相对滞后。农村职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拓宽群众致富渠道的有效途径,更是兴县富民的基础工作。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任务,提出要重点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但由于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筹资渠道不畅,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造成职业教育不景气,无吸引力。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认识误区,以及部分家庭因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等原因,导致实际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比例很小。三是对农民的教育缺失。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然而精神却越来越贫乏。这是当前农村一个不争的现实。由于农村在家人口少,基层干部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开展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法制宣传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伦理道德讲座、文明新风活动等相对较少。由此,许多人颓废,不满,消沉,总是计较于外在的不公与得失,不断的与人纠缠制造矛盾,对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则显得很是淡漠。

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复杂、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真正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各方面的任务完成好、落实好,把农村切实建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关键在人,重点在理念,基础在教育,发展在投入。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新村建设关键。一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努力把班子建设成科学发展、致富群众本领强,执行政策、依法办事本领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本领强,艰苦奋斗、务实创新本领强的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完善工作举措。二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学习培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方式努力抓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速培育一支始终走在时代发展前列的中坚力量,形成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的致富带头人群体。三是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技术骨干作用。拓宽培育渠道,加强技术指导,搭建创业平台,用好用活乡土人才,充分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成果最终是当地农民享受,他们亲自参与规划、建设、管理不仅对建设成果倍加珍惜,也将对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十分有利。五是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人才。要通过优化环境、优惠政策、全程服务等措施,研究建设和发展机制,建好支柱产业、落实发展项目、实施“创业扶持工程”、发掘土地潜力来筑巢引“凤”,以此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能人志士回乡创业,并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无后顾之忧。

(二)坚持发展理念,探索新村建设机制。机制决定成败,完善的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法宝。一是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乡统筹的原则,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保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规划应当根据不同的村情而定,并交由村民充分讨论,不能闭门造车。二是树立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城市的理念抓农村,用现代的理念教育农民。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现代化、土地集约化,以此落实相应的工作举措和激励考核指标。三是确立政府引领、农民主体、项目整合、专合带动的建设发展方式。四是坚持建设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法促进新村建设。五是积极探索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完善农村转包、转让、互换、反租、托管、股份合作、土地合作社、土地责任公司等土地流转模式,鼓励农民将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六是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不能重建轻管,重硬件轻软件,要把严格、科学的管理,新农村的环境建设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管理来求得效益的最大化,通过优化环境来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

(三)坚持多元投入,保障新村建设质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农村建设亦是如此,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么龙头蛇尾,要么半途而废。一是切实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扶贫、畜牧等涉农项目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发挥整体效益。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的投入主体作用,积极投资投劳,或以土地出让金入股等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三是建立农村经济发展合作基金,解决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问题。四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与科研院所或企业联合建设、经营,走农户+协会+科研+公司的路子。五是引进业主开发建设。只要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体系,既能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有效的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质量。

(四)坚持教育优先,丰富新村建设内涵。农村教育以及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一是加强基础教育。科学合理布局校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农村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二是发展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三是普及知识培训。通过农村科技知识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土专家。四是重视文化建设。通过法制讲座、创办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构建信息中心、完善文化体育设施,进行传统美德养成教育,开展遵纪守法评比活动,丰富文化体育生活等,以此培养农民积极健康的情趣爱好和树立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郭定邦单位:南江县人大研究室

刘自碧单位:南江县人大农工委

第四篇: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曾林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4期

【摘要】概述隆阳区瓦房乡白龙井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与主要成效,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该村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问题 ;思考; 白龙井

瓦房乡白龙井村是保山市隆阳区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之一,该村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461户,农业人口1928人。全村辖区海拔1310~2207 m,农业耕地(旱地)126hm2,粮食总产1744 t,人均有粮904.7 kg,农村经济总收入5877.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9元。2008年首次在古戛自然村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投资10万元,整合资金20万元,建设示范户92户,惠及村民408人,新农村建设试点成效初步显现,但随着新农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一些制约和阻碍新农村建设的深层问题不断凸现,为此,我们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1建设成效

1.1农业结构调整成型,夯实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基础

隆阳区西山“3+2”扶贫战略实施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户均有1名农业科技明白人,农业结构调整已成型,具体表现在稳定种植杂交玉米165.4hm2(其中泡核桃套种27.4hm2),实现人均667m2以上杂交玉米;泡核桃定植成型面积295.4hm2,人均667m2以上;大牲畜989头,能繁母猪335头;小春作物冬早豌豆34hm2,红花100hm2,目前,农民在产业调整中得到了切实的收入。

1.2基础设施改善,农民有了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1.2.1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整体推进

自实施乡村公路村村通、通达工程、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后,沙瓦线公路豹子洞至四棵树乡村公路15.6 km于2009年全线通车,改变了过去路面窄,晴天通路通车,路难走,雨天通路不通车的现象,全村3个自然村村通路通车,人人能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1.2.2新农村建设试点,旧貌换新颜

古戛自然村是属白龙井村一个村民小组,该组有92户,408人,自实施“新农村试点村建设”项目后,以村级活动室为中心的半山坡上,户户通水泥路,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路难走”现象,家家住上了新瓦房,出行有摩托车代步,户户通了电,有了彩电、手机,人人能喝上安全卫生自来水;沼气池、卫生厕、卫生厩,节能灶样样具有,大部分农户还使用上了太阳能淋浴,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换了新颜。

1.3医疗卫生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2009年在上级卫生项目的支持下,白龙井村级卫生室已建成,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由最初的30%提高到现在的80%,解决农民看病难,费用高,小病不出村的问题。2010年全村农民1928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857人,参保比例96.3%,同时确定了散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的家庭和人员的为“五保”人员,保障了他们的生活。

1.4教育文化事业有了新的突破

白龙井村由于地理环境距乡政府远,交通又不方便,加之村民小农思想等问题的存在,全村3个自然村,3所单小,共有教师8人,学生143人,分布在四棵树教师6人,学生97人;白龙井教师1人,学生22人;古戛教师1人,学生11人;无完小、教育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为此,今年初瓦房乡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积极申报建校项目,并获得批准。该项目村级投资土地及资金4万元,区教育局投资150多万元,新建白龙井村完小教学楼,实现了集中办学,优化了教育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

2存在的问题

白龙村虽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1长效产业效益还不明显

在西山“3+2”扶贫战略实施后,虽然在杂交玉米,生猪养殖、红花、冬旱豌豆等方面农民收益显著提升,但是长效产业泡核桃从2005年开始至今已发展到295.4hm2,仅有2hm2挂果,客观原因是泡核桃种在海拔1900 m以下,生长相对高海拔地区较慢,主观因素是农民的管理问题,泡核桃间作在玉米地,未留足生长空间,耕种玉米时影响了泡核桃根系生产,加之部分农户把泡核桃氮、钾专用复合肥施在了玉米地,致使长效产业泡核桃目前效益不明显。

2.2基础设施管理滞后,农民产生生活还不够方便

全村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公路15.6 km,虽然路修通了,但白龙井、四棵树入户道路未解决;人畜饮水四棵树4个村民小组实行拍卖管理权,适当向农户收取水费,期限满后,保持户外管道完好,干旱季节实行分路开水,保证了农户饮水安全,特别是2010年百年一遇的干旱,由于建立管理制度,均未影响农民的人畜饮水;白龙井和古戛虽然水源充足,管道完好,但是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管理制度,农户的人畜饮水时有影响,生产生活还不够方便。

2.3资金不足,农民的期望值过高

近几年来,尽管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村推进等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明显,但是由于农民素质普遍不高,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小富即安的心理认识严重,没有充分认识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主人),上级的有限资金只能投入“村容村貌”上,农民不能很好的主动配合投工投劳投资,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对上级投资期望过高,农民主体意识、村风文明等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对策及建议

瓦房乡白龙井村是隆阳区典型的贫困村之一,耕地126hm2均为旱地,无水浇灌,靠天吃饭,针对这样的贫困山区的村情民意,为改变山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旧面貌、旧思路、旧观念、旧模式、旧形象,吸取古戛村试点的经验,积极争取各种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资金,按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分别在白龙井(127户、527人),四棵树1、2组(94户、364人)和3、4组(148户、629人)三个自然村,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从建设新村庄,培植新产业、培养新农民、建立健全新机制,塑造新形象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3.1建设新村庄,创建山区中的“村中城”

在没有实施新农村建设的白龙井、四棵树,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围绕“美丽村庄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的目标,做好规划,首先规划要做到户户通路、通电,家家有小水窖,人人能喝上安全卫生饮用水,卫生厩、卫生所、节能灶、太阳能淋浴样样具有;其次按规划报告积极申报项目实施,第三即使在无项目支持情况下,各户房屋新建、道路建设也要按规划实施,便于新农村建设后形成山区农村的美丽转身。

3.2培植新产业,发展经济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念好“山字经”,在巩固提投升西山杂交玉米、泡核桃、养猪业、冬早豌豆和红花产业的同时,成立协会,寻找农产品经纪人,把村里农产品收集起来后带头远销各地。积极引导农民试种烤烟,申报项目,依托项目建设高稳水浇农地,改善农地硬件建设,增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实现特色产业经济。

3.3培养新农民,建设现代化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劳动人口整体素质又起决定作用,从长远着想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诚实守信、有专长”的新型农民,并且通过培训,引导部分农民带着到外地长见识,接受信息、学技术、学经营、集资本的目的外出务工,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3.4建立健全新机制,构建和谐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困难在于资金,持续发展又在于机制保证。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农村土地山林经营机制,山区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土地山林资源,土地山林资源可以参照城市经营土地的理念,促进劳动力转移,在土地山林有序合法流转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二是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三是区直机关单位与村委会对口帮扶制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四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低保、五保动态管理机制;五是继续加强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及村民自治机制建设;六是建立健全农村道路、村民活动室、饮水设施等公益性设施的长效管理机制。

3.5塑造新形象,促进乡风文明

新农村建设成绩不能单独体现在宽畅的水泥大道,新房屋(洋楼)等工程项目上,还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统一协调发展,最终建设形成文明、和谐、发展、进步山村的新形象。

作者简介:

曾林,男,(1965-),大学专科,农艺师,中共党员,连续5年从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并在工作中取得佳绩,2008年考核隆阳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指导员,2009年考核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指导员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

下载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难点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难点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关于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王志禹〔内容摘要〕 六盘水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是机遇;贫困山区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机遇。本文立足贫困与建设的关系,着重探讨贫困地区新农......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最终版)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

    对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杨平内容提要: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深入人心,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任重而道远。目前,新......

    对丹凤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推荐5篇)

    对丹凤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丹凤县来说,新农村建设任务重、难度大。面对困难和问题,丹凤县立足县情实际,突......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作者:唐世清为了解掌握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日,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作者:唐世清 为了解掌握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日,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

    对XX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与思考

    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XX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与思考廖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全......

    贫困山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贫困山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又一重大举措。贫困山区县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