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06-10-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描述,它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是一个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统一、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相融合、精神文明与生态美好相和谐的综合性目标。根据省总队的调查方案要求,我队深入到新干县大洋洲镇新市李家村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召开村小组长、村民代表座谈会,采取走访、实地考察、拉家常、发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表》、《基本情况调查表》等方式,随机入户调查了10户农家,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现将调研情况归纳如下: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
大洋洲镇新市李家村距镇政府驻地约3公里,有3个村小组组成,全村现有农户131户,503人,耕地面积1168亩,养殖水面达460亩,生猪养殖大户30余户,境内土地肥沃,村民以种粮、养殖业作为主导产业。长期以来,农户习惯于前房住人,后房作厨,再搭舍屋养猪、关牛、放农具等杂物,村内巷道狭窄,一年四季牲畜粪便散落在路上,下雨天就道路泥泞,造成了村庄路难走、味难闻、貌难看,“脏、乱、差”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如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该村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开拓奋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抓好村子整体规划建设。截至6月底全村通过大部分资金靠地方政府各部门投入,村民出一点、大家捐一点、集体经济挤一点、地皮盘活一点的模式,共投资87万元。兴建了9条3—4米宽约5000米的水泥路,使该村被统一用蓝色装点的7排56户住房格外美丽、整齐划一;拆掉低矮猪牛栏70多栋,低矮凌乱的小屋子和厕所上百栋,面积达3500平方米,全村每户都开通了户户通和改水厕所,兴建了2座公共厕所,全面实施了人畜分离,建立了生猪生态小区和猪牛栏舍集中区,并根据村情确定了以养鱼、养猪、发展货运业为思路的发展路子。建立了全村排污系统,铺下水道1300多米长,平填坑洼地700多平方米,对房前屋后进行了绿化、美化,绿化面积达1200平方米,并种有桂花、女贞、香樟等名贵树种和三百多颗果树。建立了1100平方米的花园广场和3500平方米的村民休闲
公园;对河塘进行了治水处理,共护岸500米,使村内两口塘与村民休闲公园相得益彰,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目前,该村“三难”现象全无,村里也出现了“四少四多”的变化(邻里之间争吵少了、互助团结多了,集众打牌赌博的少了、群众谋发展思发展的多了,村民粗鲁野蛮的少了、讲文明讲信用的多了,找老婆不到的青年少了、姑娘想嫁进来的多了)。
新农村建设启动后,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处处呈现了新气象,人民群众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态度普遍是支持和满意的。本次调查满意度显示:农民对收入满意占60%,基本满意占30%,不满意占10%;对水利设施满意的占70%,基本满意占30%;对出乡镇交通和村级道路满意为100%;村庄卫生满意占60%,基本满意占10%,不满意占30%,主要是认为目前排水沟积水严重;对生态环境满意占50%,基本满意占50%;对生活设施(生活用水、生活用电、灶、厕所)满意占80%,基本满意占20%;义务教育满意占70%,基本满意占20%,不满意占10%;对非义务教育满意占40%,基本满意占50%,不满意占10%;对看病满意占40%,基本满意占10%,不满意占50%,主要是认为村里没有诊所,去诊所和医院看病比较远,不方便且医疗费昂贵;对社会风气满意占50%,基本满意占30%,不满意占20%;对村务公开满意占60%,基本满意的为40%。被调查群众100%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态度表示欢迎,同时,还有90%的人认为在未来5年内家庭收入会平稳增加。总体来讲,被调查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给他们各方面带来的实惠是比较满意的,并且有信心继续扩大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
1、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调查中发现,不少农民 “等靠要”的思想意识较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是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投入,虽然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但这也让当地农民产生了一种依赖性,甚至有些人认为搞好村庄日常的卫生环境管理也需要政府来投入,这也反映出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国家单方面投资建设新农村。
2、农民增收渠道狭窄,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小农意识,大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普遍缺乏技术特长和文化知识,在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上与现代化生活要求还有差距。由于新的思想接收慢,新的技术应用推广慢,导致农民增收渠道狭窄,自主经营创业意识不高。农业产业化滞后,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在该村还没形成优势和品牌,没有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市场信息不灵,难以应付市场的波动,导致该村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的配套资金大多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而乡村两级财力有限。
3、农村卫生医疗条件滞后。调查显示,有50%的被访者对目前农村看病就医不满意,认为在农村看病非常不方便且目前的医疗费用过高,卫生医疗条件差,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4、“一事一议”难以开展。调查发现,在谈到“一事一议”的问题时,群众对“一事一议”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对“一事一议”信心不足,兴趣不高;由于涉及到集资投劳等有关各方利益的事,受历史遗留问题、各方利益不均等因素的制约,不能平均给每户村民带来好处,那些将来不受益或暂时不需受益的人就会提出反对,争吵不休,很难把大家的认识统一起来,最后还是未果。也有部分乡村干部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畏难情绪,怕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害怕一旦实行了“一事一议”让自己处于被动,反而会陷入尴尬境地,甚至费力不讨好,不主张搞“一事一议”,省得自找“麻烦”。乡村干部、农民群众双方的这种复杂心态,影响着“一事一议”制度的推行落实,往往使“一事一议”不吹而散,难以开展。
三、几点启示
李家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成绩是突出的,但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离实现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示范村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的村。通过调研和我们了解的一些情况,认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还任重道远,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1、没有建设主体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主动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政府的引导和农民的自愿有机地结合起来,两个方面的作用任何一方削弱都是不行的。首先政府必须进行正确引导。我国的农村广阔、农民之间差异大,由于认识水平、思想觉悟等方面的制约,表现为新农村建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必须进一步示范、鼓励,逐渐把
农民引导到新农村建设的轨道上来。但光靠政府方的作用而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仍然是一句空话。针对农民新农村建设主动意识淡薄、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消极现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知道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自己;不管是生产发展,还是村容村貌的整洁和其他方面,农民都应该是建设的主力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把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
2、没有新农民,新农村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脚踏实地、不断进取的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也难以顺利推进。从这个意义上讲,着手培养和塑造新农民应该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实用技术培训,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潜力,加强经营管理知识教育,从而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
3、没有生产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没有经济基础。看新农村建设是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否提高,农民收入是否增长。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把坚持自主发展与利用外部条件有机结合起来,依靠内生力量与外部力量双轮齐驱,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在自主发展方面,我们不能“等靠要”,而要艰苦创业,充分挖掘本地的资源、区位、交通、环境等方面的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内在活力。在利用外部条件方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借助外力求发展。我们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引进外地客商,可以让他们来开发农村,从事农业产业开发,大搞规模种养等,实现客商发财、农村发展、农民得实惠,全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4、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新农村建设工作就难以常抓常新。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要着力提高村干部带领全体村民的致富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化解矛盾和组织协调能力,切实转变作风,在解决问题中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树立良好形象,在服务群众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促使“一事一议”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落实制度治村和村务民主决策制,真正实现民主管理。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肥西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肥西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一、肥西县新农村建设现状
肥西县在新村建设中,采取改造型、新建型、保护型三种模式。各乡镇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各自的方式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尝试。目前,全县呈现多种建设模式。这里重点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示范村:
(一)铭传乡启明村。该村为新建型,乡政府实行统一规划、选址、建设,统一拆迁安置。目前,已新建房屋44套,每户建筑面积156平方米,建设方估算单价每平米近900元(未决算),乡政府承诺农户按每平米500元回购,户均承担8万元,扣除拆迁补偿费3—4万元,尚需补交4—5万元。此外,乡政府共需投入400多万元(其中每户拆迁平均补偿4万元,约150万;建筑单价补贴近400元,约250万元;基础设施等建设费用)。这样的模式,突出问题是造价高,脱离了当地实际生活水平(农户年均收入1—2万元),政府大包大揽,群众完全被动参与,政府和群众都难以承受,无法推广。
建设意义:为刘老圩(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故居)旅游开发打造环境。
(二)山南镇小井庄村。群众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建设面积,镇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选址,统一组织建设。目前,拆迁安置81户,每户居住面积30—140平方米不等,建筑单价约650元(包括基础设施),镇政府承诺农户按每平米550元回购,群众扣除拆迁补偿费,每户约补交1—2万元左右。山南镇政府共投入约400万元(包括每户拆迁补偿4万元,约320万元;建筑单价补贴100元,约80万元)。这样的模式,是群众基本满意,能够承受。但政府拆迁补偿负担过重,不能推广。
建设意义:做靓小井庄红色旅游(小井庄是全国包产到户发源地)。
(三)官亭镇张祠村。镇政府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新村选点、建设样式、面积大小进行规划设计,每户面积140平方米,由群众按规划设计自行建设。目前,新村自愿入住已有42户,政府采取每户补偿1.5万元(分三次发放补偿—新房打基础、封顶、老房拆除)的办法鼓励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再加上征地和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等费用,政府共投入约200万元。镇政府采取退宅还耕争取项目资金(已到位390多万元)进行投入,此项目的实施镇财政没有背上包袱。这种建设模式,体现了政府积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的方针,实现了政府和群众都满意的结果。这种利用政策争取资金的做法值得借鉴。
(四)高刘镇连环村。高刘镇政府结合合肥新机场建设拆迁,引导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钱。连环村村委会提供安置点土地,结合群众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每户建筑设计面积为120—140平方米,群众按每平方米650元的价格购买,由开发商进行统一建设,村民委员会对基础设施投资给以补贴并负责销售,在安置拆迁户的同时,允许连环村村民购买入住。这样的建设方式,群众愿意,政府满意,在工业园区、开发区和大项目建设时,可以借鉴参考。
(五)柿树岗乡周桥新村。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很有代表意义。该村充分利用原有的村庄基础,只对房屋进行简单整治,同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对房屋简单整治的建筑材料由群众自己筹集,政府统一施工建设。全村共189户,政府投入不到100万元(包括水、电、路),每户农户也只需要拿出几千元。周桥新村现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小花台、小游园,每户通水泥路(可兼做晒场)、自来水,农户的主房面积约100—120平方米,副房面积20平方米左右(包括猪圈、厕所、工具间),每户还建有一座8立方米的沼气池,功能设置合理实用,既满足了生产生活需要,又不铺张浪费搞花架子。在改造中,乡政府和群众投入少,对以村庄改造为主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有效地节约了耕地。通过新农村集中建设,每户新的住宅用地比原来平均减少了一半左右。二是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由于各级政府的大量投入,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方便了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三是社会公益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由于各种项目的配套和支持,新村建设中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商贸、敬老院等多种公益设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农民群众直接享受公益设施带来的好处。四是新村内的环境得到了全面整治。通过重点实施“四清四改三化”工程,村容村貌都有了巨大变化,新村示范点基本上实现了“村容整洁”。
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政府过于投入、群众积极性不高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在于:
(一)规划行为不科学。从调研中发现,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科学合理性不足,一是示范点规划更多地是体现乡镇领导和专家的设计理念,没有充分征求群众的意愿,没有充分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实施情况。二是论证时缺少深入群众、深入生产生活实际。有的示范点、整治村严重超标规划,贪大求洋,脱离实际,增加了政府和群众的负担。三是在规划实施的时空方面缺少弹性,即对未来发展空间和完成建设内容时间的连续问题没有延伸,给人的感觉象是一个很快就要完成的房地产项目。四是规划的监管缺位,出现一边在轰轰烈烈抓示范点建设,一边继续乱搭乱建,规划制约力不强,还有农户在新村的房屋建好了,但原来的老宅子没有拆除,一户多宅,没有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二)政府行为过于突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政府只是起引导作用。但在目前,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家庭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再加上规划方案与群众当前认知程度的差距,导致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有的乡镇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建设任务,或为了出政绩树形象,采取大包大揽的做法,把政府的主导作用变成主体行为,从新村的选点、规划、房屋的设计、面积、造价等等都是政府说了算,导致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群众还不满意。铭传乡启明村在新村建设中,政府自主决定每户住房规划面积为150多平方米,且造型设计精美别致,造价高达每平方米近900元,给政府和群众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群众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于是政府就采取补贴奖励的办法,甚至对规划点外的农户给予高标准拆迁补偿,以此来吸引群众参与这项工作。政府因此投入了大量的财力,财政负担压力过大。如小井庄村建设中,山南镇政府对一、二期建设的60套房屋共补贴了400万元左右。铭传乡启明村建设中,乡政府对一期建设的44套房屋和新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需补贴400多万元。即使周桥村那样的简单建设,乡政府也投入了近100万元。由于建设资金缺口较大,部分乡镇、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积极性不高,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工作难度很大。有的乡镇负责人就直言,新农村建设还按照这种模式走下去,本乡镇的新农村建设就到此为止,再也不会进行新的建设了。
(四)群众的承受能力有限。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还不太高,收入很有限,许多群众的大部分收入,还是靠打工得来的,目前即使有了一些存款,也不是太多。如果盲目地追求新房建设,很可能使一部分人重新回归贫穷,出现住新房、借新债、过苦日子的现象。如启明村在建设中,乡政府每户要补贴近10万元,群众每户也需要拿出5万多元,而每户群众的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许多群众是新房建好了,生产生活水平立刻下降了。
(五)新农村的产业支撑力不强。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目前肥西县在新村示范点建设的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规划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发展生产来带动群众致富,从而支持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但事实上,政府计划安排的许多产业,除极少数外,对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的带动力并不强,产业支撑能力很弱,群众的收入还是靠原始耕作和外出打工来维持生活。许多新房子建好了,常年居住的都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当地的生产仍旧发展不起来。
四、新农村建设如何更好发展的思考
如何更好地推进肥西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认为应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把“生产发展”作为首要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新农村建设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搞大拆大建。新农村建设可能要经历10—20年的时间,甚至更加漫长。当前要做好长远规划和长期建设的思想准备。
(一)要进一步抓好新农村的规划工作。要确保规划编制工作的科学合理性,全面完成全县的新农村规划。把新农村的近期建设和长期规划与交通、教育、卫生、商贸、产业布局调整等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规划设计要加强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绝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贪大图洋,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规划专家设计的新村建设方案,要交群众充分讨论,并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再经反复修改,最后形成一个各方面都满意的方案,分步分阶段实施。要做到“建一次房子,让几代人居住”,决不能让一代人建几次房子的现象继续重演。在抓好规划编制的同时,还要强化对规划的监管。上世纪80年代是农村建房高峰,许多房屋即将需要维修或重新建设,因此,一定要把握这一动态,加强对房屋建设的管理,确保新建房屋都纳入规划点建设。县政府可以出台一个类似对城中村改造管理的办法,加大对农村违规建设的管理力度。对不按规划擅自建设和乱搭乱建的现象,做到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二)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设新农村。目前,全县实施的“221工程”和“一点一线”工程,要深入研究肥西县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先易后难。一是对肥西县撤并的原乡镇政府所在集镇进行规划和改造,这些集镇现有基础很好,加以一定的改造就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二是对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群众生活比较宽裕、地理条件比较理想的村,优先进行建设,尤其是那些基础条件好,人口也比较集中的大自然郢,可以与村村通工程建设相结合进行整治,作为新村建设点。三是新村建设可以与工业建设拆迁安置相结合,与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拆迁安置相结合。
(三)要切实抓好示范效应,带动面上建设。要充分利用当前有限的资金,集中人力和物力,抓好示范村建设。在抓示范村建设时,一定要把有限的资金重点投放到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上,使新村的水、电、路、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商贸等设施不断加以完善,使示范点真正成为农民居住的理想地方,让周围的群众自觉加入到新村建设行列中来,从而推动面上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对那些居住分散、人口少的老村庄,停止对其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投入,让其逐渐萎缩,直至自然消失。
(四)要拓宽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要充分利用财政部、农业部的政策资源,利用省市政府的鼓励政策,积极编制项目,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整合涉农资金的使用,并适当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倾斜,投资重点要围绕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环境的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公益性事业。示范点中的新建、改建房屋建设资金应以农民自筹为主,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不能使乡镇政府、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新农村建设也可以借鉴高刘镇连环村的模式,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五)要着力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农民才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要因地制宜,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走农业产业化之路,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突出发展养殖、苗木花卉、菜瓜果和生态观光农业等,逐步实现“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不断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民生活宽裕。
(六)要注重对农民的教育,提高整体素质。没有新型的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中“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些要求,更多的是人文管理和建设,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我们可以结合“阳光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培训等形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同时,要注重抓好农民思想道路和精神文明教育,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改善农村的脏、乱、差现象,革除乡村陋习,促使农村民风、乡风上台阶,全面推进肥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安徽省肥西县发改委)
第四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现在农村在关于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针对一些问题浅谈一些粗略的见解。
一、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及心态
(一)总体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立即引起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战略转轨,推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少数国家因战略调整滞后造成发展缓慢的惨痛教训,适时地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近些年城乡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购买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搞活农村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两者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城乡一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新农村之“新”,正是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上、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上。总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非常鼓舞人心。他们坚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目标必将实现。
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上,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次与五十年代提出的“新农村”概念主要有三个不一样:一是提出的背景不一样。目前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人均GDP过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就仙桃市而言,2005年,全市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04万,全市生产总值达153.0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5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亿元,完全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二是内涵不一样。这次的新农村建设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全面。五句话,20个字,紧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命题,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三是目标和要求不一样,这次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五新”上,即: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二)当前的心态。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基层干部群众是“既喜且忧”。基层干部喜的是新农村建设使“三农”工作有了新抓手;忧的是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担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同时担心政绩考核难以过关。基层群众喜的是农民有了新盼头,政府会有新举措,农村会有新变化。沙嘴办事处杜柳村村民王顺军喜笑颜开地对调研组人员说: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出力,群众受益”。忧的是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民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的是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还有少数农民群众则存在“急、怨、冷”的心态:一是“急”。期望值过高,恨不得马上建成新农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二是“怨”。有的地方群众看到电视上和周边村庄发展建设得比自己村好,埋怨本村干部争取不到政策资金扶持,没有找到致富门路;三是“冷”。有的村基础条件较差,没有致富门路,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漠不关心,冷眼相看。
二、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总的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实践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一)认识上的制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我们这里经济困难,群众温饱勉强解决,没有能力建设新农村,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资金上的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将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一是村级债务严重,化解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一事一议”筹资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资金的需要,资金缺口大。三是地方配套的压力大。落实中央、省相关扶持政策,配套资金大,远远超过了市财政每年增长的可用财力。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无法实施,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三)体制上的制约。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致使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处于空白,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的缺位,直接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领导是关键。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各级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议将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归并到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协调各部门的力量、组织推进实施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仙桃市的几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实践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
(二)制定标准,科学规划。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相当丰富,对全国各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小康的目标基本体现了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在全面小康建设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尽快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性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人口变动、土地整理、生产生活发展、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小城镇建设等实际进行科学规划。制定规划时应重点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求各地依据当地实际,突出产业特色,以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原则。要按照“立足农村抓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思路,把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谋划。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百镇千村”计划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阳光工程”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目标与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尤其要注意将农村区域调整中心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以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起来进行规划,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当地政府“主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防止单独的政府行为、干部行为。四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延及子孙的持久工程,决不能单兵突进,急于求成;要将农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分阶段规划,循序渐进地实施。
(三)重点突破,试点先行。针对实际,当前要抓好以下五个“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以产业扶持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持,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二是要以“一建三改”为突破口。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是农村实现循环经济、改善村容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三是要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突破口。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农民,要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四是要以化解农村债务为突破口。村级债务是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化解。五是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实施“村村通”等为契机,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同时,要采取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办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依据平原湖区、丘陵、山区;城郊、偏远乡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分别选择不同的典型,进行重点扶持,总结经验后,在全省推广。
(四)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温总理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这是今后几年经济工作上的一个大动作,一个战略性举措”。这充分表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从我们在仙桃市调查的情况看,他们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要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要求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村村通”公路的扶持力度,将现在每公里补助7万元,提高到每公里补助10万元;同时要加大对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入。三是加大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农村“一建三改”的扶持力度,要求国家在减少“一建三改”项目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加大对我省的资金扶持力度,将户用沼气池的补助标准由现在的1000元,提高到1500元。四是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国家要求在2008年全面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希望中央支持我省提前完成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目标;要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将我省开展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与村级文化室的建设一并进行,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五是加快探索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农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尽快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建议国家尽快实施农村保障体系试点,并将我省列入农村保障体系试点省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第五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我省阳江市平地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思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时代特点、符合平地村实际的农村工作新路子,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平地村在这个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平地村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切入点,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的创新思路,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这里有一系列的统计数字,原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三万元,到今年超过了20万元,原来是02年不足3万元,经过三年有2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02年的三千多块钱,到去年年底的4049元。被国家民政部、司法部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05年村党支部被广东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个村的村风村貌得到较大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初步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平地村的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促进农民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推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说它是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我们有几个观点。第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新要求。这个新要求就是说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落实到共同富裕上。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上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政治上坚持民主管理,激活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依托于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这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大趋势。
二是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新要求。我认为第一点,我们要看到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必然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统筹城乡发展,以三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化带动我们广东就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
第三个观点,体现了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战略角度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乡关系等,我认为是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社会小康的一个总纲。四是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要求。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几个差距,我认为最大的差距是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差距,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高低、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又加剧了城乡差距,影响社会和谐。我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建设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实现农民富裕安康,农村文明和谐。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几个生动实践,几个部分来说明。
第二部分是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首先我们看到广东省开始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点是从2003年开始,平地人抓住这一契机,首先抓好班子的组织建设,以一公两强为标准,建设群众信任好班子。所谓一公两强,就是有公心,两强是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标准,贯穿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始终,从逐步建立起来一个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群众信任的好班子。他们还采取聘任的方式选拔人才,促进班子结构的年轻化、知识化。
在阳江市委实施的“十百千”优秀后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发挥驻村干部帮扶指导作用,有效增强了村党支部班子的战斗力。加强领导发展的能力,带领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能力,用了很多办法来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能力,这不展开说了。
第三是创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将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建设的动力。有四个创新,创新发展党员渠道,注重在致富能手、青年骨干和种养专业户中发展党员,能够带头致富,也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创新党员学习培训方式。创新党员发挥作用途径。创新党员的考评激励模式,实行村民评议党员活动,“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固本强基,有效地改变了平地村原来班子不强、思想落后、发展滞后的(),这是以固本强基为发展契机。
以“三化并举”为实现途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省委和市委的指导下,平地村确立了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化并举”的战略举措。一是实行“工业带动”、“工业富村”。以万象工业城为发展工业的先锋,盘活土地资源,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通过“土地出租、厂房出租、场地出租”等方式,吸引各地客商前来投资置业。目前,工业园已经开发土地138万平米,吸引了18家企业落户。同时,出租村集体用地,组织本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随着工业项目的增加,流动人口的积聚,村经济得到了兴旺。二是走农业产业化之路,通过引进外地客商开发、引进龙头企业和异地党员联营合作等多种渠道,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村民种植经济作物146亩,产值达到250万元。另外一个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立了农业技术的培训室,与高校合作建立农业教学实验基地,建设平地春雷网,通过信息化促进农业的市场化。
三是改旧建新,推进城镇化建设。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村,一方面搞好各个村民小组的硬底化、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另一方面,规划建设了一个十万平方米,集办公楼、农贸市场、小学、幼儿园、文化广场、社区卫生服务站、星光老人之家、绿化带、路灯、住宅、商铺等配套功能设施于一体的平地新村,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村的雏形。通过“三化”并举,平地村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不仅初步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还促进了平地村民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工人和公民的转变。
以民主管理为政治保障。平地村把民主作为建立新管理机制的灵魂,探索一条富有农村特色的“核心+民主”的民主机制,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一个是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村班子拟定方案——村民酝酿——征求意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的村民自治机制。他们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板凳会议”,也就是说大家带板凳来议论,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第二是建立“两委班子议事会”,一个是村委一个是党支委,确保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和村民自治的协调与统一。三是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了村务情况通报、村务工作征求意见、民主决策、进村入户等制度。四是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成立村务监督小组,规范村务公开,建立健全罢免卸任机制,由群众对村干部进行业绩考核和评议,实行罢免。通过生动深入的民主政治建设,村民对村务工作热心了,积极了,主动了,有效地凝聚了民心,调动了民智。
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一个是培育新村民,树立新风尚。打造以“求变、求富、求强”为内涵的新“平地精神”,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宣传教育活动,“争当文明平地人”主题活动,提高村民的素质。活跃文化生活,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展卫生建设村组竞赛和卫生公约大家谈活动,增强大家的生态意识。加强了社会事业建设,特别是优先发展了教育事业,已经投入了二百万元兴建平地新小学,建起藏书量一千多册的青年书屋,设立邹鹰助学奖学金,开办成人夜校。发展卫生事业,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参保率已达到52%。加强社会关爱,开展助困和慰问活动,建设星光老人之家。今天的平地村村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友好,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新的发展思路带来了新的发展成效。回顾平地村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实践,我们认为可以有几点带有普遍性意义的做法和经验。
首先,要坚持观念先导,切实重视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的问题。我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三个引导。刚才欧广源书记也提到,三个先导是观念引导、典型引导、政策引导,观念是在前面,观念问题关键是转变干部的观念,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观念不改变,还是等、靠、要,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和能力。平地村抓住了村班子和党员的观念改变,通过他们领导和带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解决了群众过去那种依赖的思想,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是第一点我认为他们很好的经验。
第二,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平地村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生产规划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制定了《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三年工作方案》,按照规划分布实施,通过这个规划我们看到平地村整个空间结构体系、现代产业布局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人居生态环境体系等专项规划建设的蓝图,我们可以看到平地村这样一个规划,可以成为全省固本强基一个示范点、农业示范村、园林生态示范村和著名的民营工业村,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促进。
第三,要坚持依托县域经济,统筹解决怎样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观念之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有一个经济基础,没有经济物质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一句空话,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来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物质基础了。平地村实施“三化并举”,正是把握了广东省和阳江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利形势,抓住了地理条件较好、省级民营科技园坐落其中的有利条件,来整合资源,解决了经济基础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也注意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注重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来促进协调发展,加强各项公共建设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平地村在发展中将筹集到的资金主要还是放在公共建设上,为农民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一方面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另外一个方面是加强公共事业的建设,为村民提供有力的公共保障服务。在工农统筹方面,坚持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两篇文章一起做,一方面是发展园区工业,安置本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一方面注重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支撑。壮大集体经济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平地村将农村的土地资源,采取集中创业的方式,整合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达到了扩大规模和集约经营的目的,使得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解决了我刚才说的有钱办事的问题。这是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第三点。
第四,要坚持上下联系动,形成合力,以创新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讲创新精神了。在平地村的建设过程中,当然首先是得益于固本强基中的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制度了,党委、政府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农民积极参与,成为建设的主体。社会各界给予了资金、技术和知识等的帮助,成为新农村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部分,平地村的领导挂点推动,本身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有社会各方面给予了支持,将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在这个方面做的比较好,进步发展也是比较快。这是我们总结的四点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第三个部分,我想说一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战略思考。有一点探索性质,不一定对。从平地村的实践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一个是外源型发展与内源型发展的关系。这是我们概括的。我们根据平地村发展的启示,我们认为要协调好外源型发展和内源型发展的关系,既要重视外部资金的投入,更要重视壮大本地的经济。开始我们要招商引资、征地办厂打开局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结合实际,既发展本地的支柱产业与特色产品,这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二,既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更要着眼于就地发展。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农村人口庞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记得温总理说过,中国农村人口很多,不可能都很快变成城市人口。将来的模式是这样的,就算去城市务工的人,他也是经常回到农村住的。这是一个特点。另外从国际的经验来说,就算是城镇人口占到了百分之八九十了,但是住在农村的人口会占到百分之五六十,德国就是一个例子。一个方面我们要想到农村要解决它的劳动力的就业发展与经济,第二要改变村容村貌,搞好农村的建设,让大家很高兴的像是住在城市里一样回到村里居住,将来如果平地村很好,我们广州人可能都会来这里居住了,当然可能交通有一点远。决定一方面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转移农村人口,另外一方面要立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第三要根据自身实际推进工业化,更要着力加强农业与农村自身发展。第四既要面向外部的需求,更要面向农民和农村内部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立足于满足农民与农村的自身发展需要来推进,同时也要瞄准外部需求来拉动村级经济的发展。
第三,制度变革与主体力量培育的关系。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阶段成为投资建设和指导的主导力量,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力量,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互联系发挥作用的纽带和平台。我初步了解,韩国也是这样。这些力量要组合好,要通过制度与组织的创新发展,形成壮大建设新农村的合力。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完善政府体制,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要加快农村组织的创新,从平台村的实践看,村委两班子实际上承担了组织农民的功能,从农民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来看,还需加强农民自身的组织建设,特别是要允许、引导、规范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比如说发展行业协会、农业协会等经济组织,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吸引能力、谈判能力、经济能力,而且还可以在一些方面通过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发展,有利于调和矛盾、提高素质、活跃文化氛围。要积极发展各种社会力量,平地村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力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源于政府推动,作为社会力量的自发性、专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应该在社会组织结构的调整中发育更多的中介组织,来发挥社会方面的作用。这是第三个关系。
第四个关系就是面向现代与传承传统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人文指标的统一。我们搞现代化不是以农村取代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眼于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第一,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风貌相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方式,应该具有现代生活的健康特征,又具有传统社会的乡土风貌,不是说将城市的那种情况都搬过来。当然我们在传统的方面有一些东西要改,比如说传统的陋习、卫生习惯等,但是农村中的乡土特色、地方特色不能改,保护好地方的人文风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各有特色。第二,现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相结合,新农村的新农民必须是现代社会新公民,具有现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相结合的新的精神风貌。现在我们不要走弯路,现在很多农村民风很纯朴,传统好的东西我们要巩固要发挥,要在意识上和时代性上赋予新的精神风貌,比如说一些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等等,过去那种勤俭节约、诚信知礼等,我们要保持。第三,现代制度与传统风俗相结合,现代制度以其理性精神、契约化的形式对于农村村务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具有根本性作用,乡村的传统风俗以人情关系,、血缘和地缘等文化力量促进了乡村的和谐发展。平地村在加强现代民主制度的建设同时,就十分重视乡规民约的作用,把全体村民反复讨论,上下酝酿的“村规民约”变成村民的“小宪法”,规范思想和行为。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要求,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的创造热情,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推进,实现富裕、公平、安康文明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