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务输出对新农村建设负面影响的调查与思考(含5篇)

时间:2019-05-13 23:4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劳务输出对新农村建设负面影响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劳务输出对新农村建设负面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劳务输出对新农村建设负面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劳务输出对新农村建设负面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劳务输出对新农村建设负面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四川省南部县委党校课题组

内容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不仅是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劳务输出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劳动力输出过量,造成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失,给劳务输出地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制约了建设新农村的进程,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农村劳动力的有序适度流动。

关键词:劳务输出

负面影响

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体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增加了收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大批青壮农民外出务工,“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又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认真研究过量劳务输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重新审视劳务输出工作,控制劳务输出规模,努力提升劳务输出质量,做到本地用人不紧张、外出人员有保障。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的现状及特点

南部县位于川东北丘陵地区,为国家级贫困农业大县。劳务输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课题组深入该县10个乡镇、20个村,对乡镇、村社100多名干部和500多户村民进行了走访和问卷,发出问卷650份,收回646份。邀请县委政府领导4人,分管农业、劳务输出的部门领导15人座谈。并认真借鉴了2007年县统计局连续5年对本县8个片区200户农村住户的跟踪调查资料。

(一)劳动力输出现状

南部县幅员面积2235平方公里,辖72个乡镇、1053个行政村,总人口125.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85万人。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85万,其中18岁至65岁劳动力为72.2万。1995年至2007年,该县劳务输出从21.4万上升到了42.5万。2004年后,一直稳定在42万人左右。近4年来,南部县劳务收入稳定在21亿元以上,约占全县经济总量的42%、农村经济总量的53%。

(二)劳动力输出的特点

1、劳动力本地转移少,到外地务工多

从南部县整体经济发展来看,第一产业是该县的支柱产业,第二、第三产业比较落后。农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也非常有限。乡镇企业大批倒闭,荡然无存,县内工业企业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相反,沿海、沿边地区和大城市的工业发达,用工需求量大,工资待遇较高,因此,农村劳动力多愿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据统计,转移到县外务工的,占外出务工总数的94%,在县内乡外务工的占6%;到东部地区务工的占67.45%,到西部地区务工的占到25.49%,到中部地区务工的占2.45%。

2、男性比重高,女性比重低

据调查,劳务输出中男性约占65%,女性约34%左右。男性在需要强体力和技能的行业占据着决定性的优势,如建筑、采矿、交通运输、汽配修理和邮电通讯等行业,女性在商业、饮食业和工业占有相对较大的份额。

3、中青年比重高,老年人比重低 调查显示,在外出务工劳动力中,18-20岁的占7.1%,21-40岁的占66.1%,41-50岁的占25.2%,50岁以上的占1.6%。40岁以下的占70.2%,40岁以上的占26.8%。

4、外出务工周期长,回家时间少

上世纪80、90年代,农民工外出挣钱的同时,多不愿抛弃家庭承包土地,农忙时回家种地、收割,春节与家人团聚,农民工季节性返家较多。2003年后,有规律、季节性返家的农民工越来越少。有的农民工一出去就是数年,抛家弃子多年未归。

5、政府组织性差,劳务输出盲目流动性大

据统计,2007年通过政府有组织方式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占4.79%,通过中介组织介绍外出的占20.55%,而以自发方式或通过亲戚介绍外出的占74.66%。这样,一次性找到工作的农民工非常少,农民工的务工成本较大。

6、农民工学历、技能与收入成正比,与劳动强度成反比

据县统计局长期跟踪调查,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小学学历和文盲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17.80%,初中学历占61.29%;高中以上学历占19.50%。这种状况决定了大多数低技能劳动力只能从事重体力、低安全性的苦活、脏活,如建筑、矿工、鞋匠、清洁工及灰色服务等行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月工资一般700-1000元左右。而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如模具编程、造型行业、设计规划及管理,工资少则两三千元,多则四五千元,但从事这类工种的只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1.61%。

二、劳务输出对新农村建设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随着劳务输出产业的做大做强,大量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脱离农业,致使农村劳动力结构严重畸形。过量的劳务输出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负面问题凸显。

(一)对农村生产发展的影响 1.农村产业调整难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农业生产排斥对农用机械的使用,导致农业生产规模小;较低的商品率和劳动边际产出率,使得农民缺少足够的生产剩余进行资本和技术投入;农民与市场对接错位,农产品的商品转化难,效益差,农民产业调整的积极性常常受挫,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严重影响。2003年以来,南部县地膜花生产业带、脆香甜产业带、龙竹产业带规划都因劳动力不足而先后流产。2.农业科技运用能力差

据调查,我县留守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9.5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6.2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7.99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37%。留守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运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比较难。据南部县科技局统计,该县每年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运用率不足20%。传统的“人畜并用”耕作模式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农业生产逐步由精细化趋于粗放化。3.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一是留守老人和妇女从事农耕往往力不从心,在保证一家人基本口粮的情况下,耕种常限于良田沃地或离住宅近的土地,而对相对贫瘠的耕地和离住宅较远的田地弃而不耕。二是有的农户在耕作方式上变双季为单季,造成季节性撂荒。三是有的农户举家外出,无人照顾承包土地,造成土地荒芜。四是农业税取消后,农民依赖土地生存有所降低,有的外出务工农户自己不想种,也不愿让别人种。据统计,2007年南部县可耕地面积54752公顷,其中耕地撂荒1642.6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3%。

4.制约了对农村基础设施改造、修建

该县共有水库109座,病险水库73座,塘、堰 4597处,出现病险3300多处。按规划截止2008年全县应修建、改造村道公路2500公里,到目前有1000公里还未动工。应改造中低产田31.5万亩、旱地52万亩,到课题组调查结束时还有田18万亩、地37万亩未改造。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一些村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让村民投工投劳,绝大多数村民非常理解和支持,显示出了较高的建设热情,但出工的多为老人和妇女,面对这些高强度的体力活,心有余而力不足,改造、修建工程进展十分不顺。

(二)对农村居民生活的影响

1.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生活质量差 大量青壮劳动力长年外出打工,造成家庭生活分裂,导致支撑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家庭基础塌陷,出现所谓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现象。留守老人不仅要完成全家承包田地的耕种任务,还要承担起隔代抚育后代的重任。留守老人既要“磨皮”,还要“磨心”,心力交瘁。留守老人尽管有儿有女,但子女打电话问候小孩的多,关心老人的少,老人成了事实上的孤家寡人。过去由男劳动力承担的重体力活现在也落在了留守妇女身上,负担沉重,生活艰难。孩子与父母长期时空分离,学习生活被迫自立,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又是现实中的“弃儿”。留守儿童得到父母关爱的少,新一代的农村儿童深受其苦。2.农民工伤残多

有的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作环境恶劣、自身又缺乏安全知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农民工伤残后,让家庭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支撑,不少家庭因此陷入了经济困境,成了农村新的弱势群体。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06年全县因外出打工造成死亡和工伤事故有600多起,600多家庭近1万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安全事故造成伤害的农民工,索赔艰难,不少人就走了上访之路,增添了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3、婚姻家庭不稳定

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大,不少人农民被迫外出务工,夫妻长时间分居,情感疏远了,离婚案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县农村登记离婚117例,2005年全县农村登记离婚猛增到617例,平均每年以39.5%的速度增长。调查发现,在留守妇女中,40%的青年妇女受到过性骚扰,对留守妇女带来极大伤害。

(三)对农村社会管理的影响 1.计划生育管理难度增大

一是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完善的情况下,养儿防老的思想在农民中根深蒂固,有的农民为了逃避计生部门的管理,便以外出打工为名,恶意超生。二是有的农民工在外打工期间,非法同居,未婚先孕增多。三是有的外出经商、打工发了财的农民财大气粗,对征收社会抚养费无所谓,超生比较普遍。四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大背景下,计生管理部门对超生人群除了征收社会抚养费外,难以采取其它强制措施,有的人便以为政府为计划外生育开了绿灯,计划外生育呈现出新的高潮。据统计,我县2006年度计划外出生396人,其中外出人员超生318人,占总超生数的80%。2.农村土地流转矛盾时有发生

农村劳动力的输出使土地流转变成了现实,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打下了基础。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因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也给土地流转带来了矛盾。一是有的农民外出务工后,既无家人耕种,也未转让他人代耕,有的村委会便把这些撂荒的土地转包给了其他村民。但随着免交农业税和实行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不少农民工又看到了种地的希望,返乡要求耕种自己的承包地。二是按法律规定,代耕超过一年的,实行租赁、转包的都必须签订书面合同,但有的农户习惯于口头约定,对双方的责、权、利约定不明,一方反悔极易产生矛盾。三是有的农户对土地的预期增值把握不准,随着承包地市场价值增高,感到吃了亏,随意撕毁合同,造成矛盾。四是法律规定土地流转时,承包方必须向发包方申请备案,但有的村民没有履行这一程序。矛盾发生后又常常找村委会的麻烦,上访告状,干群关系紧张。

3.农村社会治安堪忧

一是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后,农村“十室九空”,为盗贼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有的留守老人、妇女自我防范意识差,被骗钱、骗色案件时有发生。三是留守人员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弱,黄、赌、毒逐渐向农村侵蚀,有的村民不仅不举报,反而主动为此类活动提供场所。四是一些留守学生为了寻找关爱,在学校“拉邦结派”;崇尚武力,欺负弱小;沉迷网络,迷恋色情,陷入早恋,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构成较大危害。2005年以来,我县受到治安处罚和追究刑事责任的中小学生79人,其中留守学生58人,占73.4%。问卷中“您对本村及周边环境的社会治安如何评价”,62%的村民选择了“差”或“较差”,30%的村民选择了“一般”,只有8%的农户选择了“较好”。

(四)对村级组织建设的影响 1.制约了村党组织建设

一是外出打工的党员越来越多,村支部难以正常开展组织活动。据调查,2000年以来,全县1053个村支部中,全体党员都参加的组织活动,一次都没有。二是流出地党组织由于人力、精力、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主动与流动党员交流少,主动对流动党员教育少,有的甚至不闻不问。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和单位建立党组织和把流动党员明确划归流入地一个党组织管理的工作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因此,不少农村流动党员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三是留守的优秀青年非常少,有的村支部书记又担心在流动“能人”中发展党员会对自己的“位子”构成威胁,因此,多年来农村新党员的发展滞后,农村党员队伍老化问题严重。据组织部统计,全县农村党员31000多人,近10年吸收的新党员不足9000人。1998年至2004年未发展一名新党员的村支部全县共计10多个。四是农村贫困党员多,党员的示范作用差,“双带”能力不强,支部的凝聚力减弱。

2、村组织后备干部奇缺 农村中青年人才大量流失,造成农村后备干部奇缺。村干部只有330元的工资待遇对外出务工人员又没有吸引力。2007年底换届时,全县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为52.4岁。从去年开始,县委组织部抽调大批机关、乡镇干部到村任职,加强了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培养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干部紧缺的矛盾,但未从根本解决村级后备干部奇缺的问题。

(五)对农村文化教育的影响 1.“读书无用”重新抬头

在农村,一些文盲或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打工人员获得了比种地更多的经济收益,盖房子、买家电、骑摩托、用手机、娶媳妇等等,他们成了村里最先富裕的群体。近些年来教育花费又居高不下,许多大中专毕业生花费了家里大量的金钱,到毕业时却找不到工作,导致“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蔓延。适龄青少年退学、辍学等现象比较严重。尽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加大普九宣传教育,但未能从根本上消除新“读书无用”对义务教育的冲击。

2.宗教信仰活动日盛

据宗教局统计,全县依法修建宗教寺庙27个,非法修建300多个,农村宗教信徒10多万人。宗教信仰对农村主流文化带来了严重冲击。究其原因,一是不少留守老人把儿女养大后,还要继续替外出打工的子女种庄稼、带小孩,认为自己的命不好,信教以求自慰。二是有的老人难与子女交流,精神空虚,不得不寄托于宗教。三是不少外出经商、打工人员把自己在经济上的成功归功于神灵的庇佑,回家祈神还愿的多。四是一些地方政府、村级组织长期以经济工作为重点,对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关心较少。

3、迷信活动猖獗

在农村,过去求神治病、婚嫁算命、看风水建房造坟的多,而现在因打工、经商、当兵、求职、升学而打卦抽签、析梦测字非常普遍。

三、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抓手。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参与的程度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有足够数量的劳动力投入,特别是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劳动力积极践行,这是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重要保证。毫不讳言,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过量输出,大量农村优秀青壮劳动力的流失,使得“三农”问题更加突出,新农村建设也受到严重影响。采取积极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必需的劳动力已迫在眉睫。

(一)转变干部认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适度流动 随着农业比较效益日益低下问题越来越明显,农民外出打工成了潮流。由于劳务输出地往往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农耕自然条件又比较差,农业产业调整见效又慢,基层干部便把眼光投向了成本低、见效快的劳务输出,许多地方政府将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劳务输出规模越来越大,不少地方转移出去的已不仅仅是剩余劳动力,连主要劳动力都输出去了,农村的优秀人才流失贻尽。

过量青壮劳动力的流失,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妇女化现象严重,消极作用日益凸显。一些地方劳动力过量输出,又不及时回流,在没有外来劳动力补充时,输出地农村劳动力就越来越少,人地配置失效。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在对待农村劳动力输出问题上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看到劳务输出的积极效果,也不能对其负面影响视而不见。在劳务输出问题上应当积极,但不能着急,对农业劳动力不能掠夺性输出,要做到科学规划,有序、适度流动。劳务输出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一要准确掌握本地农村劳动力情况。迅速建立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库,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建立农村劳动力档案,按人地配置情况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登记造册,做到心中有数;二要按当地经济发展的总要求,引导农民有序流动。在经济后发展地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劳务输出都必然是农村居民重要的家庭经济支撑,也是劳动力输出地积聚发展资金的重要途径,因此,继续做好当地的劳务输出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但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劳动力输出中,应充分考虑人地配置比例、农民家庭的实际需要和劳动者的实际技能,有计划输出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民工流动的盲目性;三要提升劳动力质量,做到适度流动动。劳动力输出的数量必须以不影响本地新农村建设需要为限,努力提高劳务输出质量,使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劳动力资本。既保证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要需求,又保证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的正常需要。

(二)教育引导,鼓励农民在农村创业

从客观上讲,城乡比较收益的差别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都必然存在。目前,非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日益增大,那些常年在外的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后在城市获得生存和发展,资金自外向内的流动成为乡村社会的一种常态,农民外出务工的动力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但从长远角度看,农民外出务工只有利于经济发展初期“绝对贫困”的解除,但不利于经济纵深发展后“相对贫困”的缩小。“打工”只能提供原始积累,缓除贫困程度,无法从根本上让自己摆脱贫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亦是如此。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教育农民有立足农村、自我发展,鼓励农民千方百计自主创业,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与市场对接的种养植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增收致富,为彻底摆脱贫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植能手、业主和企业集中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既是解决目前农村土地撂荒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扩大农村就业的良好途径。一是推行“代耕”。外出经商、务工农民在保留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将自己承包的土地交由留守种田能手代为耕种。这样,经商、打工农民在外可以安心挣钱,种植能手可以放心种田,既保证了土地不撂荒,又增加代耕者的收入。二是鼓励“转包”。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土地流转模式,由业主和企业接包、租赁农民土地。出让土地的农民在享有租金和转包费的同时,又可以在业主、企业打工,不仅保证了稳定的生活来源,而且增加了经济收入。三是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运用市场机制,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采取农村土地使用权入股,农民变为股民,参与龙头企业、业主从事规模经营。南部县先锋蚕业合作社吸纳了300多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共转移100多人就业。

(四)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对本地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以从农业内部安置富余人员。首先,可以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适当减少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比如种植水果、蔬菜、药材、花卉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农业部门的就业机会。劳动力不再集中于农业的产中环节,而是向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分流。其次,可以从初级产品的范围内扩展开来,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开拓新市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再次,加快观光农业发展步伐,开拓转移就业渠道。如城皇垭村、望月村、满福坝村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跟进旅游服务业,转移了100多人就业。

(五)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减轻留守劳动人员的劳动强度

在目前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过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失的情况下,留守老人和妇女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建设热情,减轻他们的劳动负荷,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他们量身寻找致富门路。传统种植业,投劳多,效益差,事倍功半。经过多年的探索,南部县县委政府根据本县的气候、土壤、劳动力现状,放弃棉花种植业,大力发展蚕桑、药材、水果、花生,大大减轻了从事农业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是改变传统种植技术,最大限度减轻留守劳动者的体力付出。南部县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积极推广先锋蚕业的“一步成园、小蚕共育”技术,改变传统种养蚕技术,成片、整乡发展适合70岁老年人干的农活—蚕桑业,覆盖13个乡镇,10多万农民受益。种植水稻是我县传统优势产业,经过积极努力,改插秧为抛秧,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全县72个乡镇30万农民受益。

三是因地制宜,研发、推广先进农业机械。南部县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农耕条件较差,增大了务农者劳动付出。特殊的自然条件对小巧、价廉、实用的农业机械需求强烈。积极研发、推广适合丘陵地区农耕条件的先进农业机械,这必将极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减轻农民的体力付出,这也是以人为本在农业生产中具体体现。

四是加大投入,搞好农技宣传和服务。留守劳动者由于年龄大、文化基础差,接受新农耕技术、使用先进农业机械的能力普遍弱。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培训“家庭明白人”、“合作社技术骨干”工程,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广大基层干部转化为支农、助农技术服务队。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做到充分就业,是能否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关键。而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于大力发展一批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于大力新办一批农产品深加企业,在于大力盘活一批现有企业。为此,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兴办企业,变农民到外地打工为在本地就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之一,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取得初步成效。据南部县招商局统计,全县共引进和洽谈外资项目52个,协议合同金额 30多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亿元。目前已建成项目32个,在建项目4个,解决就业人员16000多人。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效果。传统的、单一的招商方法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企制宜、因事制宜,创新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从传统的招商引资方法转向网上招商、专业招商、园区招商、环境招商、以商招商、项目招商上来,真正实现工业强县目标。

(七)做好回引工作,让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劳动力从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是必要的。农民工回乡创业,一是扩大了当地农民就业的机会。回乡农民工创办的一些劳动密集、技术要求不高的企业,吸收了部分既难以外出打工,也在当地缺乏非农就业机会的农民就业,为他们提供了低门槛、灵活多样的就业机会,为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子。二是吸引了不少打工崽打工妹一同返乡创业。这就解决了回乡就业农民工随着年龄增长所产生的家庭团聚,照顾老小的实际需要,延续了他们产业工人的生命,成为他们新的就业途径和收入增长点。三是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不少观念新、信息灵、致富能力强的返乡农民工被选进村(社区)“两委”班子,缓解了村(社区)干部紧缺的矛盾,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四是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形成。绿神丝绸公司、元安药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县蚕桑、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种创举,不应停留在现有的自发形态,而应当加以总结、组织、引导,并作为社会系统工程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各地政府应制定“回乡创业工程”规划,提出创业目标,落实创业政策。把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像招商引资工作一样摆上重要日程,营造浓厚的回乡氛围,增强有投资能力农民工的投资愿望、投资意识、投资荣誉感。在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时,将农民工回乡创业按招商引资对待,给予政策优惠。(课题组成员 敬功德 罗水生 刘丙全)

主要参考文献

(1)2007年南部县统计年鉴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3)陈湘舸、吴太贵:《“新三农”问题及其对策探析》,《经济研究信息》2006年7期。

(4)罗芳、彭代彦:《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空巢”家庭养老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6期。

(5)胡强强:《城市化过程中的“留守”老人照料》,《南京人口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6)杜鹏、丁志宏、李全棉、桂江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人口研究》2004年第6期。

第二篇: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XX县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准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县情实际,对制定发展新思路,落实发展新举措,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结合XX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启示及建议,谈一管之见。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基本成效

近两年来,XX县坚持“种草养畜富民、壮大工业强县、改善环境创业”的发展思路,排难攻坚,苦干实干,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亿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72元,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的发展,以养牛为主的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县牧草留床面积达18.7万亩,牛饲养总量达17.83万头,养牛收入接近亿元。农民人均从草畜、林果、药材三大产业中实现收入585元,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文明生态家园建设取得了较大突破,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建成文明生态家园56处1556户,配套建设了温棚、沼气池、集雨水窖以及村部、学校、卫生所、人畜饮水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三清五改”村庄整治31个村8406户,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城镇人口达4.7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0.1%,比五年前提高了8.3个百分点。

(二)发展优势

综合调查分析,XX的发展优势有三个方面:一是地理优势。XX县地处陇东南缘,是平凉出入关中的东大门,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同时,川、山、塬兼有的地理特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条件比较优越。二是资源优势。现已探明的邵寨煤田和正在勘探的油汽等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这是XX发展的新动力。全县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万亩,其中梯、条田面积67万亩,农民人均达3亩。林地面积达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这是XX发展的根本优势。三是人文优势。XX文化底蕴深厚,晋代医学家、世界针灸医学鼻祖皇甫谧,唐代名相牛生儒等历史名人曾诞生于此。

古商周文化、皇甫谧文化独具魅力。境内已发现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址近500处,出土文物近万件。现有名胜古迹古XX、密须国遗址和皇甫谧、牛僧儒、左丘明墓等,在省内、国内具有较大影响,1996年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这是XX发展的新优势。

(三)主要问题

客观地分析,制约XX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产业开发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从目前初步形成的草畜、林果、药材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看,绝大多数是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加工转化滞后。全县大小龙头企业仅53户,总体技术设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力弱,且企业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和农民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明确、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户在参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实惠不多。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XX远离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地形地貌复杂,尤其是直接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饮水、行路、就医和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县尚有98村486社8.92万人和3.86万头大家畜存在饮用水困难;县、乡道路砂石化率极低,晴通雨阻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山区乡、村社更为明显。三是传统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缺陷。集中体现为以家庭生活居住为主,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区,绝大多数住宅不具备经营功能;农村居民点水、电、路、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容易引发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普遍没有将养殖区与生活区隔离开来,卫生条件差,容易引发人畜共患疾病;土地浪费严重,据调查,全县农村居民点占地总面积达到11.08万亩,户均分摊面积高达2.05亩。四是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农产品销售处于一种自然无序状态,主要靠零星的运销户分销,农户几乎承担着全部的市场风险,农产品销售大起大落或卖难现象时常发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普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运行管理不规范,难以承担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双重功能。五是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足。XX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支撑拉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县域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农业投入总量严重不足。2005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971万元,用于农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只有76万元,仅占财政收入的3.8%。

二、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经过近几年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新的发展,既使我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也让我们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解放思想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前提。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解放思想要取得实效,首先必须敢于创新。我县生态家园建设起步于2004年,县委、县政府就提出把小康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积极偿试生态小康家园建设模式,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建成了蔡家塬和店子新村,为全县文明生态家园的建设树立了样板,积累了经验。其次是必须把解放思想与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改变解放思想与改革发展“两张皮”问题。近年来,XX县始终坚持抓点示范,典型带动的包抓责任制和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机制,促进了干部思想的大解放。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实践证明,加快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结合XX县实际,就是要大力发展草畜、林果、药材、制种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在星火乡蔡家塬调查时我们发现,只要是从事玉米、小麦制种的农户,收入就高,存款就多。从全县看,只要是主导产业发展好的乡村,路就修得平坦,房子就盖得好,村容村貌就变化大。全县现在基本建成的文明新村中,80%以上都有比较突出的产业支撑。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农村改革以来,我县农民住房先后经历了由老窑旧房到土木结构,再到砖木结构的两次变化,但农民的居住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目前农民住房正在由砖木结构向砖混结构转变。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随着收入增加,农民已经有了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农村发展已经呈现出由只注重经济发展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只注重发展速度向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的趋势。只要政府坚持规划先行,用科学实用的规划引导农民,用有力的政策扶持农民,就能把农民建房与新村建设、农民住房质量提高与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政府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政府的积极性只有与农民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地平稳推进。XX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注意用政策引导和激励群众,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民主机制的决策作用,实行决策、建设和结算全过程公开,努力把实事、好事办得让农民明白,让农民高兴。特别是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乡村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扶持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整个新农村建设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为我们抓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主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作为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农业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实际,统筹安排,瞄准着力点,狠抓落实,稳步推进,努力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突破性发展。

1、制定科学发展规划。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在具体规划中,必须把握三条:一是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规划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具体操作的可行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与产业开发、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二是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新农村规划涵盖内容十分广泛。涉及部门很多。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同时,要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认真制定本部门的专业规划、行业规划,明确具体任务,落实具体措施。三是长远与当前相结合。规划要对远期目标有总体要求,近期任务要与十一五规划、优势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相衔接,对于一些重要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有分年实施要求。县一级首先要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各乡镇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产业结构布局,从宏观上搞好长远指导,并统一协调,逐村编制出新农村建设的详细规划。统筹农村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以及人居环境改善,科学合理地进行旧村改造,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新社区。

2、培育农村增收新产业。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XX而言,就是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草畜、林果、药材、制种以及优质粮食生产和煤炭等资源开发,充分发挥塬、山、川的不同自然优势,建设塬区优质农产品基地、山区绿色畜牧业基地和川区特色瓜菜基地。对一个乡镇来说,要按照规模化的要求,从实际出发、从当地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出发,把市场有需求、农民愿意搞、当地适宜种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3、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切实抓住中央、省、市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的机遇,想方设法争项目、争资金,拉动基础设施建设。要把重点放在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建产业园、沼气池、教育文化设施建设上,使村容村貌不断改观,逐步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家居舒适化,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4、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关键是培育农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要大力整合培训资源,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突出抓好科学种田和农村人力资源技能培训,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年的科技文化素质、转移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农民技术员队伍、乡土人才队伍和能工巧匠队伍,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医疗保险水平,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保持农村优良传统,引导农民自觉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弘扬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促进村风、乡风文明。

5、完善农村民主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充分利用和发挥村民一事一议制度,调动农民自主开展公益性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

第四篇:劳务输出的调查与思考

劳务输出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劳务输出,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实现农村劳动力区外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务输出在规模和效益上都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为进一步掌握**区劳务输出的现状,我们对**区劳务输出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近年

来劳务输出工作的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区把劳务输出作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战略举措来抓,以加强宣传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以拓展基地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以强化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以优化服务维护务工人员利益,使**区劳务输出逐步由无序向有序、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零散向有组织输出转变,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

1、坚持不懈抓引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针对群众存在的人均耕地相对较多,“不愿”走出去;长期封闭生产,“不敢”走出去的现实,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强化引导作为打开劳务输出新局面的突破口,多措并举,常抓不懈,极大地调动了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一方面,狠抓宣传引导。把农业发展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中央和省、市加强劳务输出的精神,以及区里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路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群众中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引导群众克服封闭保守的思想,树立开放开发意识;克服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克服“死守一方、死守一业、死守一家”的思想,树立外出创业意识,有效解决了群众的思想障碍,依靠劳务增收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另一方面,狠抓典型引导。每年都树立一批劳务输出的先进典型,请他们在经济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到群众中间现身说法,给群众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让群众跟着学、比着干,有力地带动了**区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和典型引导,在广大农村形成了“一个劳力在家种田、一个劳力外出挣钱”的输出思路,实现了户户有人搞劳务的目标。特别是农村妇女对外出务工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多女性都在外出务工,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况。

2、广泛联系建基地,建立劳务输出网络。把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作为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每年都组织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开展1-2次劳务基地考察活动,了解各地劳务用工情况,论证建立劳务基地的可行性,签订劳务用工合同,组织输出劳务人员,使**区的劳务基地不断巩固,不断拓展。目前,**区的(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务工人员遍布全国各地。

3、拓宽渠道扩规模,实现了由小群体向大规模的转变。各乡镇积极组织人员外出,寻求用工信息,鉴定用工协议,拓展劳务基地,联系输出人数占到总人数的30%。在21个乡镇成立劳务输出转移基地,依托村经济联合社和劳务能人成立村级劳务输出组织180多个,有效地发挥了组织作用,成批量、规模化、有组织输出比例提高到了45%。还发动600多名长期在外务工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劳务能人,联系用工,传递信息,每年带领亲戚友朋和左邻右舍的富余劳动力输出近2万人次。

4、创新思路搞服务,打造了劳务经济迅速壮大的发展平台。把指导劳务输出工作的重点放在切实搞好服务上,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健康发展。强化教育培训,依托区职教中心和各乡镇农广校,以农业技术、裁剪缝纫、面点制作等实用技术为重点,举办各类长期和短期培训班,使劳动力接受了1-2次技术培训和教育,4万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一些接受过培训教育的务工者凭借自己娴熟的技能和出色的管理经验成了企业的业务骨干,有200多人还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企业的中上层领导,从一个打工者成长为的管理者。狠抓信息服务,在各大劳务基地和劳务市场建立了劳务信息采集点,定期向各乡镇和村组发布各地用工信息,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劳务动态和用工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服务。强化跟踪服务,设立了劳务热线电话,并经常与各劳务基地联系,敦促和监督用工单位履行劳动合同,协调解决了大量拖欠民工工资等突出问题,维护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总结近年来的劳务工作,主要有这样几条成功经验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一是不断促进思想认识向更深层次迈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二是不断推动劳动力素质向更高水平发展是提升劳务经济效益和质量的突破口。三是不断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是劳务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四是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化水平是实现劳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五是不断做大做强专业化劳务品牌是提高劳务经济市场

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素质明显偏低。**区农村劳动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5%,小学以下的占40%。另外,在全部劳动力中,受过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只占14%,农村成人职业技能教育十分薄弱。这就造成农村外出打工人员从事劳动密

集型劳务的比重大,技术密集型劳务的比重小;在从事服务性劳务中,主要集中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方面的多,而从事对农村工农业产品的采购、贩运、销售等生产性服务的少。因此,本县外出打工人员与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外县区民工相比,就业机会少,劳动环境差,工资待遇低。

2、劳务技术含量低,择业机会少。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影响,农民以粮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粮食生产以外的劳动技能低下,以从事简单的生产性劳务为主,胜任不了技术较高的生产性劳务。外出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基本上是靠出卖体力而获取就业机会。在**区转移劳动力中,80%以上从事纯体力劳动。

3、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弱。一是缺少必要的生产安全保障。一些在建筑、运输、化工、采掘等单位打工的民工,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及保护用品,使民工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二是子女就学问题。一些常年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其子女上学非常困难,需要交一些赞助费或高价学费才能入学,一些交不起高价学费的民工子女只有在家上学,造成了很多的“留守孩子”,很多“留守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造成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

三、今后搞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对策措施

当前,随着国际贸易、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使得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对产业技术工人,特别是廉价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为一部分农民走出农村、入住城市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农民适应市场要求,发展劳务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劳动力需求市场。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欠发达地区来讲,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机遇,下大决心,抓好劳务输出工作。

1、加强宣传引导,靠舆论“牵动”劳务输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和农闲、赶集等时机,深入乡村,大力宣传劳务输出的形势和意义。在民工返乡过节之机,组织召开民工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带动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抓好劳务输出成果和典型的宣传,树立一批通过外出打工先富起来的能人典型,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村到组巡回报告、现身说法,用典型给群众算经济帐和长远帐,解除群众后顾之忧。通过全方位、强有力的宣传攻势,促使农民陈旧的就业观念和择业观念得到进一步改变,在**区范围内营造一种务工光荣、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为劳动力双向转移开发推波助澜。

2、整合资源优势,靠培训“推动”劳务输出。坚持“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原则,着力提高劳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操作技能,使劳务人员输得出、站得住、能致富。一是整合培训资源。今后,要充分发挥区职业培训中心的职能作用,对农村青壮年劳力,特别是初、高中落榜生进行专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并充分发挥乡镇农广校的作用,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活动,扩大培训覆盖面。二是整合市场资源。积极与用工单位联系,开展“订单培训”,根据用工单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劳务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三是整合投入资源。采取群众受益、政府买单的投入办法,加大政府投入,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3、加大培养力度,靠能人“带动”劳务输出。把打工能人培养作为“双培双带”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有计划地确定一批素质较好、头脑灵活的打工者到经济发达地区经风雨,见世面,增长组织才能和领导才干,使其成长为劳务经济的带头人。对现在已经有一定影响的劳务能人,从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给予扶持,促其尽快发展壮大。把那些有政治头脑、有组织能力、有社会影响、有突出贡献的劳务能人吸收到党团组织中来,选拔他们担任村干部和协会会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头雁。同时,注意发现总结典型,建立激励机制,对劳务输出能人进行表彰奖励,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并继续利用劳务能人形成的影响力,发挥中介作用,传递信息,联系用工,带领更多剩余劳动力输出。

4、注重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在对劳动力对外输出的同时,也要注重当地对劳动力的需求,积极与当地用工单位联系,开展“订单培训”,根据用工单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劳务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不出家门,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第五篇:对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杨平

内容提要: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深入人心,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任重而道远。目前,新农村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落后面貌。

关键词:新农村 建设

为了了解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情况,有利于主体班的教学,按照我校校委决定,于7月底,由副校长廖楚雄教授、工会主席谭均匀教授各带领一个专兼职教师组对娄底市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查。我有幸参加了冷水江组。我们着重调查了省级示范村毛易乡花坪村、市级示范村禾青镇黄泥村新农村建设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深入人心

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党重视,举国关注。农业兴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昌;农村稳则社会安。这是我国社会的广泛共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性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中国现代化、民族复兴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破解“三农”难题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科学方案,大快人心。

新农村建设是农民太久的期盼。面朝黄土背朝天,粗茶浓饭,默默耕耘是农民几千年的真实写照。他们做梦都希望能过上好日子。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他们的日子一天一天地好起来,但他们更希望象城里人那样,手一拧就出水,火一点就做饭,在村里看病,在屋里“方便”……,这些都是他们几代人的期盼。从调查中了解到,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改变生存环境状况的愿望强烈,迫切希望能象城里人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等。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很高,愿意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靠自己的劳动改变落后面貌。以花坪村为例,全村5个小组,每个组都修了水泥路,有人行道2000米左右,水渠道3000多米,还修建了4个排洪区等,村民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活动之中。禾青镇黄泥村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此同时,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氛围已经形成,有了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目前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对“新农村建设”的概念理解模糊。从调查中得知,有不少人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兴建新村庄,理解为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不能只取“村容整洁”这四个字。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地追求村容整洁。新的村庄规划建设能搞到什么程度,实际上是由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支持程度决定的,不能搞一刀切,更要防止形式主义。

2、新农村建设规划普遍滞后。当前,农村居住状况普遍存在小、散、乱、脏的问题,家畜养殖缺乏环境治理,禽畜粪便成为农村地面污染源。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对村镇河流污染较严重,严重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镇村建设规划尤其是村庄建设规划明显滞后,严重阻碍着村容村貌的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益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不利于新农村建设。

3、农村公共产品不足。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缺。由于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绝大部分村寨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大部分农村没有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公用设施匮乏。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政府财政收入失去了主要来源,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更是有心无力。村委会要供给公共产品,必须筹集资金,但村委会不是一级政府,更没有独立的公共财政权。以黄泥村为例,村办公楼长年失修,现借用村小学的一间教室做办公室,没有村级图书阅览室、蓝球场等。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缺,成为当前农村的大难题。

二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近几年来,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乡镇农技站、畜牧站、水产站等涉农部门一门心思忙于自己的经济利益,很少提供对农业的技术服务。而农民迫切需要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指导,现实中却普遍缺乏。农民最需要政府提供科技、信息以及其他公共服务,其次是农产品销售、农业新品种、新化肥、新机械信息等指导。

4、农村文化教育缺乏。一是农村基础教育缺乏经费。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由过去过多依靠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农民集资的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较变到由县政府财政拨款的体制上来。但是当前,在多数地方,县乡财政严重困难,农村教育经费仍然紧缺。同时,农村基础教育将面临学校危房没有资金维修、学校办公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境地。二是农民缺乏教育培训。新农村建设呼唤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的塑造。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目前农民普遍缺乏教育培训,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劳务技能培训。第二、缺乏市场意识培训。第三,缺乏组织管理培训。

三是基层干部急需再教育。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关政策在操作过程中出了问题。例如,为鼓励农民使用清洁能源、建设沼气池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政策规定农户每建设一个沼气池,由国家补助800元。结果,有的农户只在村里领了200元,有的分文未领。这严重影响了农户建设使用沼气池的积极性,导致农户对上级政策的不信任,产生了怀疑,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有的村级干部整体素质许多方面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四个不适应”。第一,自身的基本条件、基本素质不适应。文化水平偏低、科技素质偏低、致富能力偏低。第二,理论政策水平不适应。有的村干部对党的基本理论和政策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执行片面。第三,理念思维方式不适应。第四,管理方法手段不适应。基层干部的服务观念、公仆意识和服务能力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当前基层干部急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强化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第二、转变观念,强化公仆意识;第三、牢记宗旨,提高服务能力。

四是农村文化传播手段滞后。乡镇文化站大多已停止了运转,农村文化生活非常单调,有的村自发组织的管乐队,只用来操办红、白喜事,从不用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而电视节目内容单一,除了拳头就是枕头,不是康熙就是乾隆,农村实用文化节目少之又少,而且文化传播的信息量十分有限。目前,有些农村社会风气越来越差,道德观念淡化,主要表现在社会责任感下降,打牌成风等。

5、农民增收十分困难。近年来,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渠道仍然非常单一,增收依然十分困难。以花坪村为例,支柱产业是两个小煤矿,全体村民除1-2个外出打工外,都是围着小煤矿转。须知,煤是不可再生资源,煤挖完了,农民的收入哪里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挖掘农民增收潜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6、现行体制机制篱笆有待打破。我国现行对农村管理体制的设置框架,尚未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窠臼,没有触动原有的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农民支持市民的宏观管理格局。与“三农”联系最密切的涉农基层政府权限划分严重失衡。县乡两级政府的自主权不够。县乡自身的定位和职能模糊,转变职能任务艰巨,难以适应建设新农村的新要求。城乡协调发展的方针虽然已经提出,但是阻碍城乡平等的“旧”的政策的清理和畅通城乡自由流动的实实在在的政策还有待陆续出台。破解这些难题仍然面临着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直面现行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从新的起点、新的角度、新的需求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各行各业不断努力。我们必须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落后面貌。我认为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这个概念。新农村主要体现在“新”字上:现代农业要有新进展,农民收入水平要有新提高,农村改革要迈出新步伐,社会事业发展要有新举措,社会风气要发生新变化,村镇改革要取得新成果,基层党的建设要有新面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开创新局面。要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要求,不能只取“村容整洁”这四个字。同时,也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色,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决不是喊几句口号即成,需要一个过程,任重而道远。

2、新农村建设要高起点描规划。各乡村应因地制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规划的前瞻性、长期性,确保新农村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特别是首先要搞好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一是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和关键举措,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应考虑当地群众习俗和当地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农村一、二、三产业配套发展,大力实施“一方一业、一片一品”战略,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不断促进农村产业化经营,帮助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规划。对农村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适度超前,既要避免好高骛远、铺张浪费,又要注重长远发展,少走弯路,为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还要规划好农村卫生医疗、文化娱乐中心、五保户集中供养区等公益设施建设,使农民新村既有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气息。

三是村居建设规划。针对现在农民住房格局比较杂和散的现状,应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合理规划村民聚居点,彻底改变“有新房无新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

四是生态保护规划。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特别是要突出抓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积极开展治脏、治乱和改水、改厕、改栏舍等工作,推广适合农村特点的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行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同时,要引导农户提高绿化意识,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3、着力抓好新农村队伍建设。①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要把农村义务教育当成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来抓,从源头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其次要抓好农民职业教育。乡镇政府在农民职业教育中应担负主要责任,可以在农村中学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并在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把教育内容拓宽到第二、第三产业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第三要抓好远程教育。通过远程教育精心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网上学习。第四要抓好专业协会。要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农村专业协会建设。第五要搞好下乡服务活动。要贴近农村、贴近群众,大规模开展下乡服务活动,把文化、科技、信息、卫生知识等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村、送给农民。创新内容、创新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指导,到农户家中去,到田间地里去,面对面解答群众的疑难问题,真正让农民享受到最新的实用科技成果。

②大力建设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一是要突出三个重点强化教育。第一、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提高农村干部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提高他们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对问题的认识能力,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第二、加大致富本领的培训,提高农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共同富裕的能力。第三、抓好农村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农村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手段、优质的服务,提高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二是着力打造现代培训机制。首先,培训形式要层次化。培训基地的培训,主要以市、县、乡党校为主阵地,逐步形成市、县、乡、村统分结合的培训网络,做到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市县两级培训由组织、宣传、党校、农业等部门承担,定期组织培训,发挥龙头示范作用;乡镇培训以乡镇党校和农业站所为依托,按照市县统一部署,结合本乡镇需求,灵活组织培训;村党支部经常组织干部学习讨论,进行更具体、针对性更强的培训。其次,培训手段要多样化。在各级培训中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包括电视、电脑、录像、远程教育等手段,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教育资源问题。第三,培训师资要多元化。采取挖掘本县市师资和邀请外地教师相结合,专家教授与领导讲授相结合,电化教育与观摩考察相结合的办法。第四,培训内容要实用化。可邀请本地教师、各级领导、省级、国家级专家学者为农村干部讲授文化课,邀请农村实用技术专家和种田能手讲授农业知识。

三是加强对任职干部的有效监督。实践证明,引入选人用人竞争机制,加强对任职干部的有效监督,是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从各地的经验看,在乡村两级实行“民主推荐、公开竞选、组织考察、有效任期”是行之有效的模式之一。

4、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特别是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重点拓展农业发展领域。一是要拓展农业功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农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保护自然资源等功能。二是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健全产加销各环节和贸工农各领域相互链接、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内部联系,促进农业增值增效。三是要拓展农产品市场,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四是要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为农产品流通、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5、构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按照中央要求,从全局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发展和战略眼光设计和构建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和机制。

①、创新政府农村发展管理体制。实行大农村管理格局,调整中央涉农机构职能结构,在中央和省、市、县成立统一的农村发展管理协调机构,由县派专门人员负责与乡镇协调,制定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体化政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与有关部门一起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包括医疗卫生,就业和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

②、尊重县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应当加强县城经济社会发展行政能力,扩大县级权限,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减少由于过多行政层级对县级政府行政能力的限制。改变中央和省级部门的条条分割拨款模式。同时加大资金财务审计、项目绩效审计和行政监察力度。必要的考核工作,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组织实施,使县乡政府从各种形式主义的达标考核带来的沉重行政事务负担中解脱出来。法律法规规定由上级政府及其部门承担的职责不要转给县、乡镇政府承担,县乡镇政府也不能把其承担的行政职责转给村民自治组织。上级政府及其部门要求县乡镇政府承担法定职能以外的事项,应当给予相应的财力支持。

③、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要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群众真正有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法制观念,建设平安乡村。三要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农产品加工、销售、出口、信息服务与行业协会的发展。鼓励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的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④、建立国家农村综合发展基金。这些资金投入方向: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二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是建立动植物防病检疫体系和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安全标准和质量标准。四是农民社会和医疗保障体系。五是农业救灾防灾体系。六是农村水、电、路、环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总之,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的要求,做到“五个坚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人为本,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牢记“五要五不要”。要注重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要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要强调一律;要引导扶持,不要包办代替。使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变,农村的基础设施有较大加强,农村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有较大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大有好转。

执笔人:杨平二OO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参考文献: 周发源,《新农村之路》(M),湖南农民出版,2006年4月第1版,第32-33页。左然,《构建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人民论坛》(J),2006.04。3 潘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框架性思考,《理论与当代》(J),2006年第2期。刘满仓,发展中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对策与建议,《领导科学》,2006.7。5 邓德林,全面建设新农村要做到“三高”,《领导科学》(J),2006.8。6 陈森,培养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前进》,2006年第4期。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新技术》,2006.5。

下载关于劳务输出对新农村建设负面影响的调查与思考(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劳务输出对新农村建设负面影响的调查与思考(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对岚皋县劳务输出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对岚皋县劳务输出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增收难一直是困扰各级政府的难题。岚皋是国家级贫困县,土地贫瘠,工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途径十分有限。近年来,该县充分开发剩余......

    对丹凤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推荐5篇)

    对丹凤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丹凤县来说,新农村建设任务重、难度大。面对困难和问题,丹凤县立足县情实际,突......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作者:唐世清为了解掌握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日,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作者:唐世清 为了解掌握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日,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

    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难点的调查与思考

    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难点的调查与思考摘要: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中的重点和难点,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全国新农村建设进展如何关键看贫困山区,说它是难点是......

    对XX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与思考

    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XX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与思考廖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全......

    对筠连县煤炭产业负面影响的调查与思考5篇

    对筠连县煤炭产业负面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筠连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芙蓉筠连县煤炭储量现已探明达35.8亿吨,目前是四川省的最大煤田和惟一具备可开发条件的煤炭资源富集区,具......

    肥西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肥西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一、肥西县新农村建设现状 肥西县在新村建设中,采取改造型、新建型、保护型三种模式。各乡镇在实际工作中,采取各自的方式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