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岚皋县劳务输出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对岚皋县劳务输出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增收难一直是困扰各级政府的难题。岚皋是国家级贫困县,土地贫瘠,工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途径十分有限。近年来,该县充分开发剩余劳动力资源,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2004年输出劳动力3.2万人,实现劳务综合收入1.3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97%,人均劳务收入505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收入来源。
发展现状
总体规模。全县总人口17.2万人,农村劳动力7.43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为49.7%。至2005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3.68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49.5%,其中男性占65.6%。
职业分布。外出务工人员从事职业主要以简单和重复劳动为主,采掘业比重最高,达54.5%;其次是服务业,所占比重为17.44%;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分别占14.25%和14.16%。采掘、服务、制造三个行业共占外出务工总数的85.84%。
工作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务工人员的流动是经过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和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输出的人数只有8.73%;二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性。劳务人员虽然遍及全国各地,但是相对集中在江苏、山西、河南、上海、广东、北京等地区,占到外出总数的80.67%。
收入情况。岚皋目前外出务工人员中,由于受文化素质、工种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限制,务工收入整体偏低。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占41.31%;年收入在6000元至1万元的占40.06%;在1万元以上的占16.66%;年收入在5万以上占1.97%。
现实效果
扩大就业,稳定大局。岚皋人多地贫,全县目前有耕地面积40.5万亩,加上近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确保富余劳动力充分实现就业,不仅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且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至2005年上半年,全县输出人员3.68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49.5%,有效缓解了该县的就业压力,有利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提高素质,增长见识。从总体上说,岚皋县外出务工者因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具有初中及小学受教育程度人口共计达到83.83%,整体素质明显偏低,尤其是具有“一技之长”者为数甚少,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而通过劳务输出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他们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以增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加强沟通,增进交流。岚皋县外出务工者相对集中于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流动为岚皋县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架起了桥梁,大大缩短了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大量的信息返流,既让农村里的人们看到了经济发达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业观念和市场理念,也为扩大劳务输出渠道,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增加收入,促进发展。劳务输出成为岚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型产业”。2005年劳务总收入可望突破1.8亿元,劳务输出给广大农村家庭增加了经济效益,部分资金返流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一些乡村农民通过劳务输出致富后,在集镇新村建房,或县城开发区购置商品住宅房从事第三产业,促进了人口集聚,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
矛盾与问题
劳务经济在带回大量信息、技术、资金的同时,一些束缚劳动力输出的因素也正在制约其良性发展。主要表现为:
“留守”人员问题多,呈“顾虑”型。该县外出务工人员以中青年和男性为主,年龄在16~40岁的人数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78.1%,在家的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家庭人员整体外出较多,老人赡养在法律执行上存在问题,务工家庭矛盾日益突出,打工者与配偶之间的离婚率高,孩子无人带,对子女教育影响较大。
素质低下,呈“低能型”。该县外出务工者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的比例只占13.18%,67%的外出务工者除一身力气外,没有一技之长。
权益保护难,呈“受害型”。该县85%外出打工人员从事的是脏、险、苦、累的体力劳动,权益保护的基础性难度很大。同时,维权意识不高、法律意识淡薄,85%以上的务工者无任何保险,签定劳动安全责任合同的不足10%。输出无序,呈“松散型”。到2004年,只有8.73%的农民工是靠政府和中介组织转移的,其余的劳动力转移均属于亲朋帮带或自发性转移,合法权益很难保障。
资金再利用少,呈“闲置型”。该县82%的外出打工人员收入都寄或带回家,但收入主要用于储蓄备用、建房造屋、高档消费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再投入、再生产和用于创业发展的比重只有20%左右,大量返流闲置资金可利用的潜力巨大。
对策及建议
在当前形势下,分析现状,解决问题,努力思考以劳务经济富县强民战略的对策,是摆在全县各级各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营造环境。为保证务工人员在外安心工作,在务工家庭的农业生产方面,应充分发挥村组作用,采取联户方式,组成生产互助小组,集中管理,统筹安排,实现技术和劳动力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降低劳动成本,搞好务工家庭农业生产,避免外得内失。一方面要认真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支持外出务工农民转包、转让、租赁、托管土地的权利,鼓励扶持能人大户承包,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特别是妇联、工会的作用,建立健全“留守人员”思想教育机制和管理体系,抽调干部和村组能人挂钩帮扶,切实为留守人员办实事,解难事。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的三结合教育体系和务工子女帮扶制度,动态管理,保证健康成长。要把因务工身亡者的困难家属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解决生老病死问题。另外,要建立劳务输出“绿色通道”,进一步规范劳动力转移就业证卡、暂住证、婚育证等的办理,严禁搭车收费、乱收费和拖延办理。尽快形成“你输出我铺路、你就业我服务、你有困难我帮助”的农民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
提升素质。该县外出务工人员已达可外出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外出务工人员增加空间十分有限,靠外出人员的增加来提高劳务收入已经不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因此,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技能,挖掘潜力,提高报酬,是继续保持务工经济稳步增长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首先必须从长远入手,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向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融技能、技术教育于义务教育中,要更加重视每年初高中毕业生等新增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并推荐就业,实行技术资格认证制度,促进劳动力培训工作良性循环,切实提高综合素质。其次,应整合培训资源,充分挖掘潜力,抓紧国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契机,加大争取力度,努力构建教育部门职业学校、农业部门农广学校、劳动部门培训中心“三位一体”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格局。同时,应把各乡镇的农业专干、成人教育专干引进相应的人才资源,制定培训计划,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加强《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知识的培训,强化专业技能、适应能力的提高。另外,积极引导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民工培训领域,多渠道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做到岗前培训、合格发证、带证转移、持证上岗,努力实现体力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全程管理。要按照“加强县级,完善乡镇,健全村组”的思路,真正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切实重视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组织建设,配备相应的主管领导和专职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专项长期负责劳务输出工作。在广东、山西、江苏等劳务输出相对集中的大中城市要设立办事机构,及时、稳妥地处理务工人员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并定期与当地政府沟通信息,交流情况,加强协作,做好务工人员的统筹管理。同时,夯实相关部门单位劳务经济目标责任制及年终考核考评办法,确保用工信息的采集发布、务工人员的组织培训和在外合法权益的保障等都有部门负责,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全程服务。积极为农民就业搭建信息平台,提供支持,努力构建“规模输出、板块运作、动态管理、整体优化”的输出格局。实施“回引”。该县近几年每年有3万多人外出务工,除去各种消费支出,按人均4000元计算,收入超过1亿多元。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成本匮乏的机遇期,要切实重视务工资本的积累、引导和利用,减少农民工无关紧要的侈奢品消费,改变农民的消费观。放开、放宽、放活资金返流的创业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全面实行“招内商”,鼓励返流技术、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开发特色资源和产业后续营销,支持回乡办厂、办龙头企业,甚至可引导其进入县内亏损企业改制,入股入技术,达到企业复产达效,返流资金增殖壮大,促进本地产业上规模、增效益,实现人才回流的二次创业和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健全机制。目前,虽然该县在劳务输出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但管理体制不适应、运行机制不灵活已成为影响劳务输出整体优化的重要制约因素。根据当前劳务经济发展需求,应及时成立主管全县劳务输转和就业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强化职能,充实人员,健全网络,完善制度,真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同时,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要建立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机制。要实行角色多元化,功能复合化,官民一体化,运行高效化,扎扎实实地把劳务输出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篇:劳务输出的调查与思考
劳务输出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劳务输出,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实现农村劳动力区外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务输出在规模和效益上都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为进一步掌握**区劳务输出的现状,我们对**区劳务输出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近年
来劳务输出工作的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区把劳务输出作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战略举措来抓,以加强宣传转变群众思想观念,以拓展基地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以强化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以优化服务维护务工人员利益,使**区劳务输出逐步由无序向有序、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零散向有组织输出转变,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
1、坚持不懈抓引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针对群众存在的人均耕地相对较多,“不愿”走出去;长期封闭生产,“不敢”走出去的现实,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强化引导作为打开劳务输出新局面的突破口,多措并举,常抓不懈,极大地调动了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一方面,狠抓宣传引导。把农业发展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中央和省、市加强劳务输出的精神,以及区里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路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群众中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引导群众克服封闭保守的思想,树立开放开发意识;克服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克服“死守一方、死守一业、死守一家”的思想,树立外出创业意识,有效解决了群众的思想障碍,依靠劳务增收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另一方面,狠抓典型引导。每年都树立一批劳务输出的先进典型,请他们在经济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到群众中间现身说法,给群众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让群众跟着学、比着干,有力地带动了**区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和典型引导,在广大农村形成了“一个劳力在家种田、一个劳力外出挣钱”的输出思路,实现了户户有人搞劳务的目标。特别是农村妇女对外出务工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多女性都在外出务工,极大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况。
2、广泛联系建基地,建立劳务输出网络。把建立稳固的劳务基地作为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每年都组织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开展1-2次劳务基地考察活动,了解各地劳务用工情况,论证建立劳务基地的可行性,签订劳务用工合同,组织输出劳务人员,使**区的劳务基地不断巩固,不断拓展。目前,**区的(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务工人员遍布全国各地。
3、拓宽渠道扩规模,实现了由小群体向大规模的转变。各乡镇积极组织人员外出,寻求用工信息,鉴定用工协议,拓展劳务基地,联系输出人数占到总人数的30%。在21个乡镇成立劳务输出转移基地,依托村经济联合社和劳务能人成立村级劳务输出组织180多个,有效地发挥了组织作用,成批量、规模化、有组织输出比例提高到了45%。还发动600多名长期在外务工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劳务能人,联系用工,传递信息,每年带领亲戚友朋和左邻右舍的富余劳动力输出近2万人次。
4、创新思路搞服务,打造了劳务经济迅速壮大的发展平台。把指导劳务输出工作的重点放在切实搞好服务上,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健康发展。强化教育培训,依托区职教中心和各乡镇农广校,以农业技术、裁剪缝纫、面点制作等实用技术为重点,举办各类长期和短期培训班,使劳动力接受了1-2次技术培训和教育,4万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一些接受过培训教育的务工者凭借自己娴熟的技能和出色的管理经验成了企业的业务骨干,有200多人还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企业的中上层领导,从一个打工者成长为的管理者。狠抓信息服务,在各大劳务基地和劳务市场建立了劳务信息采集点,定期向各乡镇和村组发布各地用工信息,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劳务动态和用工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服务。强化跟踪服务,设立了劳务热线电话,并经常与各劳务基地联系,敦促和监督用工单位履行劳动合同,协调解决了大量拖欠民工工资等突出问题,维护了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总结近年来的劳务工作,主要有这样几条成功经验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一是不断促进思想认识向更深层次迈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关键。二是不断推动劳动力素质向更高水平发展是提升劳务经济效益和质量的突破口。三是不断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是劳务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四是不断提高社会组织化水平是实现劳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五是不断做大做强专业化劳务品牌是提高劳务经济市场
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素质明显偏低。**区农村劳动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1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5%,小学以下的占40%。另外,在全部劳动力中,受过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只占14%,农村成人职业技能教育十分薄弱。这就造成农村外出打工人员从事劳动密
集型劳务的比重大,技术密集型劳务的比重小;在从事服务性劳务中,主要集中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方面的多,而从事对农村工农业产品的采购、贩运、销售等生产性服务的少。因此,本县外出打工人员与掌握一定技术技能的外县区民工相比,就业机会少,劳动环境差,工资待遇低。
2、劳务技术含量低,择业机会少。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影响,农民以粮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粮食生产以外的劳动技能低下,以从事简单的生产性劳务为主,胜任不了技术较高的生产性劳务。外出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基本上是靠出卖体力而获取就业机会。在**区转移劳动力中,80%以上从事纯体力劳动。
3、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弱。一是缺少必要的生产安全保障。一些在建筑、运输、化工、采掘等单位打工的民工,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及保护用品,使民工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二是子女就学问题。一些常年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其子女上学非常困难,需要交一些赞助费或高价学费才能入学,一些交不起高价学费的民工子女只有在家上学,造成了很多的“留守孩子”,很多“留守孩子”因父母不在身边,造成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
三、今后搞好劳务输出工作的对策措施
当前,随着国际贸易、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使得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对产业技术工人,特别是廉价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为一部分农民走出农村、入住城市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农民适应市场要求,发展劳务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劳动力需求市场。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欠发达地区来讲,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机遇,下大决心,抓好劳务输出工作。
1、加强宣传引导,靠舆论“牵动”劳务输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和农闲、赶集等时机,深入乡村,大力宣传劳务输出的形势和意义。在民工返乡过节之机,组织召开民工座谈会,了解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带动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抓好劳务输出成果和典型的宣传,树立一批通过外出打工先富起来的能人典型,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村到组巡回报告、现身说法,用典型给群众算经济帐和长远帐,解除群众后顾之忧。通过全方位、强有力的宣传攻势,促使农民陈旧的就业观念和择业观念得到进一步改变,在**区范围内营造一种务工光荣、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为劳动力双向转移开发推波助澜。
2、整合资源优势,靠培训“推动”劳务输出。坚持“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的原则,着力提高劳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操作技能,使劳务人员输得出、站得住、能致富。一是整合培训资源。今后,要充分发挥区职业培训中心的职能作用,对农村青壮年劳力,特别是初、高中落榜生进行专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并充分发挥乡镇农广校的作用,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活动,扩大培训覆盖面。二是整合市场资源。积极与用工单位联系,开展“订单培训”,根据用工单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劳务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三是整合投入资源。采取群众受益、政府买单的投入办法,加大政府投入,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3、加大培养力度,靠能人“带动”劳务输出。把打工能人培养作为“双培双带”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有计划地确定一批素质较好、头脑灵活的打工者到经济发达地区经风雨,见世面,增长组织才能和领导才干,使其成长为劳务经济的带头人。对现在已经有一定影响的劳务能人,从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给予扶持,促其尽快发展壮大。把那些有政治头脑、有组织能力、有社会影响、有突出贡献的劳务能人吸收到党团组织中来,选拔他们担任村干部和协会会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头雁。同时,注意发现总结典型,建立激励机制,对劳务输出能人进行表彰奖励,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并继续利用劳务能人形成的影响力,发挥中介作用,传递信息,联系用工,带领更多剩余劳动力输出。
4、注重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在对劳动力对外输出的同时,也要注重当地对劳动力的需求,积极与当地用工单位联系,开展“订单培训”,根据用工单位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劳务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不出家门,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第三篇:关于劳务输出对新农村建设负面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劳务输出对新农村建设负面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劳务输出对新农村建设负面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四川省南部县委党校课题组
内容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不仅是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劳务输出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劳动力输出过量,造成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失,给劳务输出地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制约了建设新农村的进程,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农村劳动力的有序适度流动。
关键词:劳务输出
负面影响
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体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增加了收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大批青壮农民外出务工,“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又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认真研究过量劳务输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重新审视劳务输出工作,控制劳务输出规模,努力提升劳务输出质量,做到本地用人不紧张、外出人员有保障。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的现状及特点
南部县位于川东北丘陵地区,为国家级贫困农业大县。劳务输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课题组深入该县10个乡镇、20个村,对乡镇、村社100多名干部和500多户村民进行了走访和问卷,发出问卷650份,收回646份。邀请县委政府领导4人,分管农业、劳务输出的部门领导15人座谈。并认真借鉴了2007年县统计局连续5年对本县8个片区200户农村住户的跟踪调查资料。
(一)劳动力输出现状
南部县幅员面积2235平方公里,辖72个乡镇、1053个行政村,总人口125.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85万人。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85万,其中18岁至65岁劳动力为72.2万。1995年至2007年,该县劳务输出从21.4万上升到了42.5万。2004年后,一直稳定在42万人左右。近4年来,南部县劳务收入稳定在21亿元以上,约占全县经济总量的42%、农村经济总量的53%。
(二)劳动力输出的特点
1、劳动力本地转移少,到外地务工多
从南部县整体经济发展来看,第一产业是该县的支柱产业,第二、第三产业比较落后。农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也非常有限。乡镇企业大批倒闭,荡然无存,县内工业企业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相反,沿海、沿边地区和大城市的工业发达,用工需求量大,工资待遇较高,因此,农村劳动力多愿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据统计,转移到县外务工的,占外出务工总数的94%,在县内乡外务工的占6%;到东部地区务工的占67.45%,到西部地区务工的占到25.49%,到中部地区务工的占2.45%。
2、男性比重高,女性比重低
据调查,劳务输出中男性约占65%,女性约34%左右。男性在需要强体力和技能的行业占据着决定性的优势,如建筑、采矿、交通运输、汽配修理和邮电通讯等行业,女性在商业、饮食业和工业占有相对较大的份额。
3、中青年比重高,老年人比重低 调查显示,在外出务工劳动力中,18-20岁的占7.1%,21-40岁的占66.1%,41-50岁的占25.2%,50岁以上的占1.6%。40岁以下的占70.2%,40岁以上的占26.8%。
4、外出务工周期长,回家时间少
上世纪80、90年代,农民工外出挣钱的同时,多不愿抛弃家庭承包土地,农忙时回家种地、收割,春节与家人团聚,农民工季节性返家较多。2003年后,有规律、季节性返家的农民工越来越少。有的农民工一出去就是数年,抛家弃子多年未归。
5、政府组织性差,劳务输出盲目流动性大
据统计,2007年通过政府有组织方式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占4.79%,通过中介组织介绍外出的占20.55%,而以自发方式或通过亲戚介绍外出的占74.66%。这样,一次性找到工作的农民工非常少,农民工的务工成本较大。
6、农民工学历、技能与收入成正比,与劳动强度成反比
据县统计局长期跟踪调查,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小学学历和文盲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17.80%,初中学历占61.29%;高中以上学历占19.50%。这种状况决定了大多数低技能劳动力只能从事重体力、低安全性的苦活、脏活,如建筑、矿工、鞋匠、清洁工及灰色服务等行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月工资一般700-1000元左右。而从事技术含量高的,如模具编程、造型行业、设计规划及管理,工资少则两三千元,多则四五千元,但从事这类工种的只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1.61%。
二、劳务输出对新农村建设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随着劳务输出产业的做大做强,大量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脱离农业,致使农村劳动力结构严重畸形。过量的劳务输出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负面问题凸显。
(一)对农村生产发展的影响 1.农村产业调整难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农业生产排斥对农用机械的使用,导致农业生产规模小;较低的商品率和劳动边际产出率,使得农民缺少足够的生产剩余进行资本和技术投入;农民与市场对接错位,农产品的商品转化难,效益差,农民产业调整的积极性常常受挫,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严重影响。2003年以来,南部县地膜花生产业带、脆香甜产业带、龙竹产业带规划都因劳动力不足而先后流产。2.农业科技运用能力差
据调查,我县留守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9.5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6.2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7.99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37%。留守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运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比较难。据南部县科技局统计,该县每年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运用率不足20%。传统的“人畜并用”耕作模式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农业生产逐步由精细化趋于粗放化。3.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一是留守老人和妇女从事农耕往往力不从心,在保证一家人基本口粮的情况下,耕种常限于良田沃地或离住宅近的土地,而对相对贫瘠的耕地和离住宅较远的田地弃而不耕。二是有的农户在耕作方式上变双季为单季,造成季节性撂荒。三是有的农户举家外出,无人照顾承包土地,造成土地荒芜。四是农业税取消后,农民依赖土地生存有所降低,有的外出务工农户自己不想种,也不愿让别人种。据统计,2007年南部县可耕地面积54752公顷,其中耕地撂荒1642.6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3%。
4.制约了对农村基础设施改造、修建
该县共有水库109座,病险水库73座,塘、堰 4597处,出现病险3300多处。按规划截止2008年全县应修建、改造村道公路2500公里,到目前有1000公里还未动工。应改造中低产田31.5万亩、旱地52万亩,到课题组调查结束时还有田18万亩、地37万亩未改造。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家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一些村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让村民投工投劳,绝大多数村民非常理解和支持,显示出了较高的建设热情,但出工的多为老人和妇女,面对这些高强度的体力活,心有余而力不足,改造、修建工程进展十分不顺。
(二)对农村居民生活的影响
1.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生活质量差 大量青壮劳动力长年外出打工,造成家庭生活分裂,导致支撑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家庭基础塌陷,出现所谓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现象。留守老人不仅要完成全家承包田地的耕种任务,还要承担起隔代抚育后代的重任。留守老人既要“磨皮”,还要“磨心”,心力交瘁。留守老人尽管有儿有女,但子女打电话问候小孩的多,关心老人的少,老人成了事实上的孤家寡人。过去由男劳动力承担的重体力活现在也落在了留守妇女身上,负担沉重,生活艰难。孩子与父母长期时空分离,学习生活被迫自立,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又是现实中的“弃儿”。留守儿童得到父母关爱的少,新一代的农村儿童深受其苦。2.农民工伤残多
有的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作环境恶劣、自身又缺乏安全知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农民工伤残后,让家庭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支撑,不少家庭因此陷入了经济困境,成了农村新的弱势群体。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06年全县因外出打工造成死亡和工伤事故有600多起,600多家庭近1万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安全事故造成伤害的农民工,索赔艰难,不少人就走了上访之路,增添了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3、婚姻家庭不稳定
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大,不少人农民被迫外出务工,夫妻长时间分居,情感疏远了,离婚案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全县农村登记离婚117例,2005年全县农村登记离婚猛增到617例,平均每年以39.5%的速度增长。调查发现,在留守妇女中,40%的青年妇女受到过性骚扰,对留守妇女带来极大伤害。
(三)对农村社会管理的影响 1.计划生育管理难度增大
一是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完善的情况下,养儿防老的思想在农民中根深蒂固,有的农民为了逃避计生部门的管理,便以外出打工为名,恶意超生。二是有的农民工在外打工期间,非法同居,未婚先孕增多。三是有的外出经商、打工发了财的农民财大气粗,对征收社会抚养费无所谓,超生比较普遍。四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大背景下,计生管理部门对超生人群除了征收社会抚养费外,难以采取其它强制措施,有的人便以为政府为计划外生育开了绿灯,计划外生育呈现出新的高潮。据统计,我县2006计划外出生396人,其中外出人员超生318人,占总超生数的80%。2.农村土地流转矛盾时有发生
农村劳动力的输出使土地流转变成了现实,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打下了基础。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因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也给土地流转带来了矛盾。一是有的农民外出务工后,既无家人耕种,也未转让他人代耕,有的村委会便把这些撂荒的土地转包给了其他村民。但随着免交农业税和实行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不少农民工又看到了种地的希望,返乡要求耕种自己的承包地。二是按法律规定,代耕超过一年的,实行租赁、转包的都必须签订书面合同,但有的农户习惯于口头约定,对双方的责、权、利约定不明,一方反悔极易产生矛盾。三是有的农户对土地的预期增值把握不准,随着承包地市场价值增高,感到吃了亏,随意撕毁合同,造成矛盾。四是法律规定土地流转时,承包方必须向发包方申请备案,但有的村民没有履行这一程序。矛盾发生后又常常找村委会的麻烦,上访告状,干群关系紧张。
3.农村社会治安堪忧
一是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后,农村“十室九空”,为盗贼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有的留守老人、妇女自我防范意识差,被骗钱、骗色案件时有发生。三是留守人员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弱,黄、赌、毒逐渐向农村侵蚀,有的村民不仅不举报,反而主动为此类活动提供场所。四是一些留守学生为了寻找关爱,在学校“拉邦结派”;崇尚武力,欺负弱小;沉迷网络,迷恋色情,陷入早恋,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构成较大危害。2005年以来,我县受到治安处罚和追究刑事责任的中小学生79人,其中留守学生58人,占73.4%。问卷中“您对本村及周边环境的社会治安如何评价”,62%的村民选择了“差”或“较差”,30%的村民选择了“一般”,只有8%的农户选择了“较好”。
(四)对村级组织建设的影响 1.制约了村党组织建设
一是外出打工的党员越来越多,村支部难以正常开展组织活动。据调查,2000年以来,全县1053个村支部中,全体党员都参加的组织活动,一次都没有。二是流出地党组织由于人力、精力、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主动与流动党员交流少,主动对流动党员教育少,有的甚至不闻不问。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和单位建立党组织和把流动党员明确划归流入地一个党组织管理的工作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因此,不少农村流动党员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三是留守的优秀青年非常少,有的村支部书记又担心在流动“能人”中发展党员会对自己的“位子”构成威胁,因此,多年来农村新党员的发展滞后,农村党员队伍老化问题严重。据组织部统计,全县农村党员31000多人,近10年吸收的新党员不足9000人。1998年至2004年未发展一名新党员的村支部全县共计10多个。四是农村贫困党员多,党员的示范作用差,“双带”能力不强,支部的凝聚力减弱。
2、村组织后备干部奇缺 农村中青年人才大量流失,造成农村后备干部奇缺。村干部只有330元的工资待遇对外出务工人员又没有吸引力。2007年底换届时,全县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为52.4岁。从去年开始,县委组织部抽调大批机关、乡镇干部到村任职,加强了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培养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干部紧缺的矛盾,但未从根本解决村级后备干部奇缺的问题。
(五)对农村文化教育的影响 1.“读书无用”重新抬头
在农村,一些文盲或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打工人员获得了比种地更多的经济收益,盖房子、买家电、骑摩托、用手机、娶媳妇等等,他们成了村里最先富裕的群体。近些年来教育花费又居高不下,许多大中专毕业生花费了家里大量的金钱,到毕业时却找不到工作,导致“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蔓延。适龄青少年退学、辍学等现象比较严重。尽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加大普九宣传教育,但未能从根本上消除新“读书无用”对义务教育的冲击。
2.宗教信仰活动日盛
据宗教局统计,全县依法修建宗教寺庙27个,非法修建300多个,农村宗教信徒10多万人。宗教信仰对农村主流文化带来了严重冲击。究其原因,一是不少留守老人把儿女养大后,还要继续替外出打工的子女种庄稼、带小孩,认为自己的命不好,信教以求自慰。二是有的老人难与子女交流,精神空虚,不得不寄托于宗教。三是不少外出经商、打工人员把自己在经济上的成功归功于神灵的庇佑,回家祈神还愿的多。四是一些地方政府、村级组织长期以经济工作为重点,对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关心较少。
3、迷信活动猖獗
在农村,过去求神治病、婚嫁算命、看风水建房造坟的多,而现在因打工、经商、当兵、求职、升学而打卦抽签、析梦测字非常普遍。
三、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抓手。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参与的程度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是决定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有足够数量的劳动力投入,特别是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壮劳动力积极践行,这是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重要保证。毫不讳言,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过量输出,大量农村优秀青壮劳动力的流失,使得“三农”问题更加突出,新农村建设也受到严重影响。采取积极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必需的劳动力已迫在眉睫。
(一)转变干部认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适度流动 随着农业比较效益日益低下问题越来越明显,农民外出打工成了潮流。由于劳务输出地往往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农耕自然条件又比较差,农业产业调整见效又慢,基层干部便把眼光投向了成本低、见效快的劳务输出,许多地方政府将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劳务输出规模越来越大,不少地方转移出去的已不仅仅是剩余劳动力,连主要劳动力都输出去了,农村的优秀人才流失贻尽。
过量青壮劳动力的流失,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妇女化现象严重,消极作用日益凸显。一些地方劳动力过量输出,又不及时回流,在没有外来劳动力补充时,输出地农村劳动力就越来越少,人地配置失效。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在对待农村劳动力输出问题上要有科学的态度,既要看到劳务输出的积极效果,也不能对其负面影响视而不见。在劳务输出问题上应当积极,但不能着急,对农业劳动力不能掠夺性输出,要做到科学规划,有序、适度流动。劳务输出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一要准确掌握本地农村劳动力情况。迅速建立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库,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建立农村劳动力档案,按人地配置情况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登记造册,做到心中有数;二要按当地经济发展的总要求,引导农民有序流动。在经济后发展地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劳务输出都必然是农村居民重要的家庭经济支撑,也是劳动力输出地积聚发展资金的重要途径,因此,继续做好当地的劳务输出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但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劳动力输出中,应充分考虑人地配置比例、农民家庭的实际需要和劳动者的实际技能,有计划输出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民工流动的盲目性;三要提升劳动力质量,做到适度流动动。劳动力输出的数量必须以不影响本地新农村建设需要为限,努力提高劳务输出质量,使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劳动力资本。既保证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要需求,又保证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的正常需要。
(二)教育引导,鼓励农民在农村创业
从客观上讲,城乡比较收益的差别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都必然存在。目前,非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日益增大,那些常年在外的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后在城市获得生存和发展,资金自外向内的流动成为乡村社会的一种常态,农民外出务工的动力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但从长远角度看,农民外出务工只有利于经济发展初期“绝对贫困”的解除,但不利于经济纵深发展后“相对贫困”的缩小。“打工”只能提供原始积累,缓除贫困程度,无法从根本上让自己摆脱贫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亦是如此。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教育农民有立足农村、自我发展,鼓励农民千方百计自主创业,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与市场对接的种养植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增收致富,为彻底摆脱贫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植能手、业主和企业集中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既是解决目前农村土地撂荒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扩大农村就业的良好途径。一是推行“代耕”。外出经商、务工农民在保留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将自己承包的土地交由留守种田能手代为耕种。这样,经商、打工农民在外可以安心挣钱,种植能手可以放心种田,既保证了土地不撂荒,又增加代耕者的收入。二是鼓励“转包”。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土地流转模式,由业主和企业接包、租赁农民土地。出让土地的农民在享有租金和转包费的同时,又可以在业主、企业打工,不仅保证了稳定的生活来源,而且增加了经济收入。三是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运用市场机制,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采取农村土地使用权入股,农民变为股民,参与龙头企业、业主从事规模经营。南部县先锋蚕业合作社吸纳了300多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共转移100多人就业。
(四)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对本地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以从农业内部安置富余人员。首先,可以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适当减少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比如种植水果、蔬菜、药材、花卉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农业部门的就业机会。劳动力不再集中于农业的产中环节,而是向农业产前、产后环节分流。其次,可以从初级产品的范围内扩展开来,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开拓新市场,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再次,加快观光农业发展步伐,开拓转移就业渠道。如城皇垭村、望月村、满福坝村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跟进旅游服务业,转移了100多人就业。
(五)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减轻留守劳动人员的劳动强度
在目前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过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失的情况下,留守老人和妇女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建设热情,减轻他们的劳动负荷,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他们量身寻找致富门路。传统种植业,投劳多,效益差,事倍功半。经过多年的探索,南部县县委政府根据本县的气候、土壤、劳动力现状,放弃棉花种植业,大力发展蚕桑、药材、水果、花生,大大减轻了从事农业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是改变传统种植技术,最大限度减轻留守劳动者的体力付出。南部县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积极推广先锋蚕业的“一步成园、小蚕共育”技术,改变传统种养蚕技术,成片、整乡发展适合70岁老年人干的农活—蚕桑业,覆盖13个乡镇,10多万农民受益。种植水稻是我县传统优势产业,经过积极努力,改插秧为抛秧,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全县72个乡镇30万农民受益。
三是因地制宜,研发、推广先进农业机械。南部县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农耕条件较差,增大了务农者劳动付出。特殊的自然条件对小巧、价廉、实用的农业机械需求强烈。积极研发、推广适合丘陵地区农耕条件的先进农业机械,这必将极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减轻农民的体力付出,这也是以人为本在农业生产中具体体现。
四是加大投入,搞好农技宣传和服务。留守劳动者由于年龄大、文化基础差,接受新农耕技术、使用先进农业机械的能力普遍弱。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培训“家庭明白人”、“合作社技术骨干”工程,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广大基层干部转化为支农、助农技术服务队。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做到充分就业,是能否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关键。而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于大力发展一批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于大力新办一批农产品深加企业,在于大力盘活一批现有企业。为此,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兴办企业,变农民到外地打工为在本地就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之一,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取得初步成效。据南部县招商局统计,全县共引进和洽谈外资项目52个,协议合同金额 30多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亿元。目前已建成项目32个,在建项目4个,解决就业人员16000多人。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效果。传统的、单一的招商方法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企制宜、因事制宜,创新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从传统的招商引资方法转向网上招商、专业招商、园区招商、环境招商、以商招商、项目招商上来,真正实现工业强县目标。
(七)做好回引工作,让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劳动力从城市向农村的回流是必要的。农民工回乡创业,一是扩大了当地农民就业的机会。回乡农民工创办的一些劳动密集、技术要求不高的企业,吸收了部分既难以外出打工,也在当地缺乏非农就业机会的农民就业,为他们提供了低门槛、灵活多样的就业机会,为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开辟了新的路子。二是吸引了不少打工崽打工妹一同返乡创业。这就解决了回乡就业农民工随着年龄增长所产生的家庭团聚,照顾老小的实际需要,延续了他们产业工人的生命,成为他们新的就业途径和收入增长点。三是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不少观念新、信息灵、致富能力强的返乡农民工被选进村(社区)“两委”班子,缓解了村(社区)干部紧缺的矛盾,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四是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形成。绿神丝绸公司、元安药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县蚕桑、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种创举,不应停留在现有的自发形态,而应当加以总结、组织、引导,并作为社会系统工程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各地政府应制定“回乡创业工程”规划,提出创业目标,落实创业政策。把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像招商引资工作一样摆上重要日程,营造浓厚的回乡氛围,增强有投资能力农民工的投资愿望、投资意识、投资荣誉感。在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时,将农民工回乡创业按招商引资对待,给予政策优惠。(课题组成员 敬功德 罗水生 刘丙全)
主要参考文献
(1)2007年南部县统计年鉴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3)陈湘舸、吴太贵:《“新三农”问题及其对策探析》,《经济研究信息》2006年7期。
(4)罗芳、彭代彦:《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空巢”家庭养老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6期。
(5)胡强强:《城市化过程中的“留守”老人照料》,《南京人口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6)杜鹏、丁志宏、李全棉、桂江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人口研究》2004年第6期。
第四篇:对发展“庄园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自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农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暴露出了经济结构单
一、生产成本较高、商品优势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广大农业生产者躬身实践,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步伐。其中,庄园经济不 是一条适合山区农业发展趋势的新思路。
庄园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
庄园经济,是依托农业生产者居住地及住房,以租赁、转包、购买土地使用权等方式适当集中一定规模的土地,广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通过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形成一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业链,促进土地及农副产品迅速增值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XX县XX镇缩山村的李治民,经过近五年的艰苦创业,其庄园经济已初具规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经营项目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水果产业基地,以此作为庄园经济的骨干产业。李治明于1998年购买了本组60亩土地的使用权用于规模发展水果业,栽植锦橙2500株,黄花梨2500株,巨型柚1000株,日本甜柿1000株,红堤葡萄4000株。二是在水果基地间作蔬菜、果用瓜,以此作为庄园经济的辅助产业。在建园培园初期,为了以园养园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的增值潜力,李治民在果树间隙间作韭黄、蒜薹、卷心菜等优质蔬菜,好的上市出售,边脚菜叶则青储用作猪饲料。三是(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发展家庭作坊酿造业,以此作为庄园经济的后劲产业。李治明常年聘请酿酒师2人,大量收购当地农民的剩余粮食,发展家庭作坊酿酒,所生产的纯粮白酒外销邻近7个县市,酒糟则用于喂猪。四是大力发展仔猪繁育和生猪养殖,以此作为庄园经济的主导产业。李治明于1998年从重庆荣昌购回杂交母猪18头进行仔猪繁育,修建规范化养猪场450平方米,常年饲养生猪140头,年平出栏肥猪200头。猪粪水经腐熟悉后又是优质的农家肥,用于浇灌果树和蔬菜。合理的资源配置,高效的产业搭配,使李治明的庄园经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蔬菜一年三季年平收入12万多元,酿酒年平收入3万元,养猪年平收入10万多元,李治民也因此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科技状元”。柳滩乡三角滩村郑俊杰、郑建设承包50亩土地,种菜、栽优质梨、养LY杂交母猪20多头,仔猪2000多头,常年出栏肥猪130头,年纯收入3万元。鲜店乡兴水是谢代荣2002年底从沿海回乡,投资50万元,承包鲜店水库闲置荒滩200亩、荒山450亩,从水库坝下修建了一个蓄水面积达150亩的小型水库,发展水产、畜禽养殖和经果林综合开发,养殖场饲养太湖母猪、荣昌母猪20头,每年产仔猪1000余头,饲养生猪100头,饲养良种鸭1万只,投放鱼苗7.5万尾,产鱼28万公斤,每年可实现总产值100万元。
从以上几个典型的“庄园经济”可以看出,其经营模式有以下几类:一是果蔬型,即在优质水果基地的空地间作蔬菜;二是果养型,即在优质水果基地内饲养鸡、鹅等家禽,家禽粪则是优质的农家肥,能促进果树生长和改善果质;三是果药型,即在水果基地的空地套种中药材;四是果瓜型,即在水果基地空地套种果用瓜;五是加养型,即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发展家庭畜禽养殖相结合,此模式能有效促进农副产品的转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六是鱼果型,池园经济即是此类的典型,即在鱼池四周栽植果树,池内养鱼;七是鱼养型,即立体养殖方式,指导鱼池里养鱼,鱼池上方发展家禽、家畜养殖,畜禽的粪便又是优质的鱼饲料;八是综合型,即多种产业有机结合,合理搭配,李治民的庄园经济就是典型的综合型。
庄园经济的优势
——经济优势:庄园经济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种资源的增值潜力。庄园经济是庭院经济的再发展,其内涵比庭院经济的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更丰富,其外延则扩展了生产经营的领域和空间。庄园经济充分运用了土壤培肥、悬耕免耕、微膜覆盖、化学除草、(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矮化密植等耕作种植技术,引进采用了现代化的生产加工、管理技术,使各种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产业链条连接更为紧密,其增值潜力更大。李治民仅蔬菜一年三季就收入12万多元,扣除生产成本和劳务支出,净收入6万多元;而养猪业的收入年平均超过10万元,净收入5万多元。其显著的经济优势是传统农业的数十倍。
——驱动优势:庄园经济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是单家独户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农业生产者拘限于资金、技术、信息等制约因素,加上难以抗拒的自然、市场风险,导致生产一直停滞在简单再生产阶段,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发展一户,带动一片。经济效益是对传统农业最敏感的刺激,谢代荣庄园经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刺激了农民对科技知识、信息资源的需求,带动了周边乡镇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进程。农业生产者一改过去政府出技术、出资金、出种苗也不愿意发展的落后观念,而是积极主动向政府寻求技术、信息帮助。鲜店乡龙滩村在谢代荣的带动下,发展水产养殖大户7户、生猪养殖大户2户、种植专业户2户。
——科技优势:庄园经济促进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推广运用。李治民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庄园经济的效益,多次外出到成都龙泉驿、重庆荣昌、南充凤垭山参观、考察,并购买各种科技书籍30多本,边学边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积累掌握了丰富的蔬菜高产技术、果树矮化密植丰产技术、短期高效育肥技术。他所雇请的季节帮工,既挣到了劳务收入,也学到了许多种养。当前,山区农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程度还相当低。而通过庄园经济的示范、带动,农业生产者学起来快,用起来也快,能迅速促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推广应用。当前,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其核心因素是“农民增收”。
发展庄园经济的原则
山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可利用资源十分有限,如何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重构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来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值得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组织者、领导者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庄园经济,能容纳多种产业,能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启动发展项目,通过逐步积累与滚动发展,进面全面优化农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应予大力发展。如何推进庄园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原则之一:规模发展。庄园经济没有规模,其经济效益也将难以实现。首先,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和多种经营主体联合协作,集中土地、资金、技术、信息和劳力,突出规模效益和规模优势。其次,庄园经济经营者要主动转包、租赁、购买土地使用权,集中一定规模的土地,大胆发展优质水果、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形成专业化和多业并举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走规模经营的路子。
原则之二:市场定位。庄园经济的生产经营项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庄园经济生产经营项目可选择的类型较多,转型较快,这就要求一个区域的庄园经济要立足本地资源、技术优势,形成本地区的特色和优势,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产品开拓占领市场,形成长远的经济优势。同时要以特色产品刺激市场发育,由被市场牵着走变为吸引市场跟着来。
原则之三:协调服务。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合理流转方面做好政策引导,起好协调服务,为庄园经济的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保障。庄园经济一般是由专业大户发展壮大的,而目前影响专业大户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地规模较小,而土地又是庄园经济发展所(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依赖的资源之一。因此,应根据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拍卖、租赁、转包等方式推动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着力夯实发展基础。第三要建立健全基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
原则之四:商品意识。庄园经济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贯彻商品意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商品价值规律指导生产经营活动,突出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此,庄园经济要选择品质优良、市场前景看好、生产经营管理成本低廉的项目,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政府推动与农民主动的关系,既合理引导,又正确激励农民创业的积极性,防止采取行政手段压项目、压任务的做法。
原则之五:资金投入。庄园经济虽先期投入资金不是很大,但要依靠传统农业的原始积累来完成投入,势必要经营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所不允许的。因此,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先期投入是十分关键的。各级政府应协调金融部门与农业生产者的供需矛盾,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投入机制,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同时,要广辟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种资本特别是商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第五篇:关于对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对策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对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对策的调查与思考
县工商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进入了县域经济领域,非公有制经济已在各个行业中蓬勃发展,基本上形成了“投入民资、事业民办、设施民建”的经济发展新格局。据统计,我县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6221户,私营企业449户,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已进入我县的采矿业、建筑行业、建材行业、饮食服务行业、农资行业、运输行业,加工等各个行业,他们把分散的资金聚集成生产要素,成为一支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1、从行业分布上看。近几年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开始从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向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已占主体地位。在道路桥梁建设、城市环保、公共交通领域,不少私营企业成为大型项目的中标者。
2、从结构规模上看。原来非公有制经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现已涌现出一批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私营企业户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比如我县广信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我国电绝缘纸板生产基地和全国电绝缘纸板龙头企业,云岩水泥和湘林人造板公司进入省级节能重点企业行列。
3、从组织形式上看。非公有制经济从以个人、家族企业为主逐渐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目前我县私营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占私营企业总数的75%。过去非公有制企业大都是个人、家族制企业,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个人独资。近年来,股份多元化的私营公司发展迅速,民营企业已开始自觉实现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改变,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治理水平逐渐提高,并积极利用资本运作实现跳跃式发展。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调查表明,超过1/3的民营企业设立了股东大会,超过1/2的民营企业设立了董事会,一些企业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来提高管理水平。
4、从产业布局和地区分布上看。原来非公有制经济以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为主,现已在部分地区形成一批以大规模、专业化经营为特征的产业集群。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是千家万户”的特色产业集群,有的被称为专业镇或区块经济。
二、当前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总量较少;二是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分布结构不合理。非公有制企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房地产业,以及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娱乐、美容美发等行业;三是非公有制企业实力不强;四是非公有制企业科技水平不高;五是非公有制经济外向度较低。
(二)制约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1、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许多政策(2003年出台《决定》、2005年出台《实施意见》),各职能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措施,但基层单位执行不到位,造成政策够用不管用。
2、融资渠道不畅通。目前非公有制企业贷款难问题较突出。企业贷款难的深层次成因: 一是企业自身障碍。许多中小民营企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产业,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存在很大政策风险,银行不能贷。许多民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提供财务信息不真不全,存在很大道德风险,银行不敢贷。中小民营企业规模小,普遍缺乏流
动性强的可抵押资产,盈利能力有限,存在很大经营风险,银行不愿贷。中小民营企业一般贷款量小、频率高和要得急,监控成本高,不符合 “成本、收益、风险”匹配原则,银行不想贷。许多中小民营企业没有通过信用评级,或信用评级的等级不高,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银行不能贷。
3、政务环境不理想。一是收费部门多、项目多、收费标准弹性大。据调查,对私营企业有管理职能的部门有25个,私营企业应办各种许可证、登记证、执照达30种,各种税、规费达30项,各种罚款项目五花八门。二是以收代管、以权代法,只收费不服务。三是部分职能划分不清晰,重复执收执法现象时有发生。如企业在进行动植物检疫时,不同地区的执法部门开具的检验检疫证明不能通用,商品进入不同地区市场需重复检验、重复收费。
4、企业内部素质不高。一是在投资上大多数个体私营业
热衷于“短、平、稳”,热衷于在短期内能见效的项目,不够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科技含量等远期见效的项目。二是在利润分配和资金使用上,重消费、轻积累,重非生产性消费,轻技术开发投入。三是在经营策略上,片面追求广告的“轰动效应”,不够重视产品的质量以及服务水平的提高。
5、非公有制企业缺乏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一是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二是技术创新投入结构不合理。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大部分企业在购买设备和技术方面投入较多,而在新产品新技术试制费、人才培训方面投入不足,这种状况很难使企业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最终将影响到企业持久的竞争力。
6、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缺乏诚信。目前个体私营企业不讲信用、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法问题十分突出。一些个体私营企业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进行商业贿赂、商业欺诈、低价倾销,转移、隐匿、销毁违法财物以及企业之间相互恶性拖欠等等。信誉度差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也降低了积累人力、经济、社会资本的能力。
三、推动我县非公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认识,挖掘潜力求发展
一是着眼发展大势,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无论是在经济总量、企业规模、产业集中程度上,还是在创新能力、企业品牌上,与沿海发达地区和省内先进地市相比,我县非公有制经济还存在较大差距。必须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县的战略高度,立足于扩大总量规模,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拓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领域,壮大一批非公有制经济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的主力军作用,为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二是着眼发展现状,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整体实力。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领域上,主要局限于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比重较低。在增长方式上,投入大、能耗较高、创新能力较低,大多处于粗放发展阶段。我县要立足于现有基础,立足于惠及民众,发展就业效应大,带动性强的项目,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实力,以适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三是着眼富民强县目标,推动我县非公有制经济提速增效。非公有制经济必须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环保意识,走集约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的路子;必须进一步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必须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建立企业信用,依法经营,爱护员工,关爱社会,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经济效益和承担社会责任并重转变。
(二)加强引导,激发活力谋发展
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我们一定要善于抢抓机遇,加强引导,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这个最活跃的市场主体的作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集约化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在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准入领域的同时,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市场准入门槛,关闭一批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避免新上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高起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二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集群式发展。坚持走小企业、大集群的路子,依托我县资源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优势产业及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鼓励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要抓好各类专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将产业集聚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向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聚焦,推动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集群化发展。三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创新式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推进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内联外合、资本经营、组织结构创新等方面走出新路,增强内在活力。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四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式发展。把自身的发展放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坐标中去定位,用开放的思维、国际的视野,借助“外力”做大做强。
(三)优化环境,形成合力助发展
坚持政府营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在全县形成适合全民创业、自主创业和艰苦创业的“阳光、空气和土壤”。一是要完善落实政策。近年来,国家和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现在关键是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这些政策,使有效的政策措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进一步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规章和政策文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是营造良好环境。坚持阳光行政,以服务促发展,不仅要及时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而且要及时发布全局性的产业预警信息,帮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本地产业现状、竞争者动态及政府的相关政策,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结构和企业发展方向。要整合社会资源,加快发展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和专业服务组织,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要着力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的问题,加快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组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非公企业融资提供中介担保服务,建立健全灵活的贷款担保机制,开展形式多样、多品种的融资服务。今年7月,市工商银行、市工商联联合开展“携手合作、服务中小企业”活动,我县工商联积极协调,邀请市工商银行、市工商联到我县相关企业调研,了解企业融资需求。现已向市推荐了湖南大成科技有限公司等25家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他们与工商银行开展抵押、贸易等多四种形式的融资合作,湖南大成科技有限公司、新邵广信纸业有限公司被推荐在省工商银行、省工商联“服务中小企业银企签约洽谈会”签约仪式上分别签订了2000万元的信贷融资意向协议;帮助中伟煤业、大源纸业争取信贷融资资金签约意向各500万元,银企对接工作取得了实效。三是要关心和爱护企业家。要形成让非公有制经济放心投资、安心发展、心情舒畅的法制环境和社会氛围。关心和爱护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政治上鼓励、经济上激励、政策上扶持、法律上保护,支持他们艰苦创业,发展壮大。对非法干预非公有制经济合法经营活动,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和以权谋私等行为,要严肃处理;对侵害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人身财产
安全、欺行霸市、欺生排外等行为,要严惩不怠。非公有制企业家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企业的发展、自身价值的实现,同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宏伟目标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发展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回报社会。四是激励创业兴业。非公有制经济是富民经济,是百姓经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业精神,鼓励全民创业。各级党委、政府要千方百计创造好的发展环境,为全民创业兴业排忧解难。
(四)规范管理,帮助教育促发展
发挥统战部门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便捷性,切实做实“团结、帮助、引导、教育”文章,逐步规范管理非公经济人士。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广泛团结不同资历,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引导他们满腔热情地做好工作,调动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积极性;代表和维护非公企业和人士的合法权益,反映他们的正确意见,帮助他们在政策允许和可能的范围内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搞好服务;在政治上引导他们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一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兴利抑弊,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抑制不利于国家宏观调和不利于协调社会收入分配等的消极作用,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搞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推荐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各级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工商联常执委,充分发挥他们在国家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在思想上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奉献意识教育,培育和宣传非公经济人士精神文明之花;在管理上要科学,要科学开展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综合评价工作,推动综合评价成果的有效应用,让综合评价成为检验非公经济人士综合能力、素质和印象的重要指标,并建立信息库;要规范开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光彩事业工作,加强活动组织和优秀事迹宣传,把光彩事业促进会办成非公经济人士和企业实施社会回馈,履行社会责任的唯一平台。
(五)强化素质,凝心聚力搞发展
首先,各职能部门要加强队伍建设,执法和服务过程中,要重教育轻处罚,把对企业的管理、服务和引导等工作寓于各种服务之中,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个细节,推动守法经营、照章纳税、遵守职业道德、维护职工利益逐渐成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爱国、爱党的自觉行动。其次,企业要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确立以“道德、团结、和谐、发展”为特色的企业精神,以“德报人类,力创未来”为主题的企业理念,使广大员工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熏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再次,企业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和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员工素质。私营企业的职工,既有本地的农村工、外来打工者,也有国有、集体企业下岗的职工,还有一批大中专毕业生,思想素质差异较大,员工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私营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个人业务技能、法制意识、道德水准为中心,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