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10:3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对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对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公共娱乐场所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减轻、消除工作上的疲劳和生活上的压力,充实精神,丰富业余生活必不可少的去处。然而随着需求的日益增多,公共娱乐场所突显出来的治安隐患和治安问题也更加严重,甚至于有些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由高雅向庸俗、由服务人民向污染社会、由守法经营向违法盈利的方向发展。为此,探讨如何加强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我区公共娱乐场所管理基本情况

2016年4月以来,XX区文体局组织执法人员对全区文化市场经营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地调查摸底。截至目前,XX区区管文化市场共辖歌舞娱乐场所32家,演出场所1家,电子游艺场所45家,网吧11家,市场总量不大,个体规模偏低,且市场总体规模处于萎缩态势。总体而言,我区上述公共娱乐场所经营状态良好,近年来未发生重大治安管理事故和案件。在今年的安全隐患摸底排查中,全区各类公共娱乐场所发现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场所6家,限期整改到位3家,依法取缔1家,移交相关单位立案处理2家,未发现存在重大治安管理隐患的经营场所。然而,经过深入调查走访,在我区的一些公共娱乐场所中,依然存在治安管理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有的偶发,有的长期潜在,不容忽视。

二、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共娱乐场所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阵地,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业余生活,进行精神享受和娱乐、休闲的场所。但是,由于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和环境复杂等客观因素,在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发秩序”和监管部门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秩序传统和社会规范的需要建立的“公共管理秩序”之间矛盾冲突的客观存在,导致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经营者的不良管理行为导致治安问题多发。近年来,各类公共娱乐场所,特别是歌舞娱乐场所中的“黄、赌、毒”等非法活动猖獗,一些娱乐场所卖淫、嫖娼活动从隐蔽、半隐蔽向半公开、公开化发展,一些娱乐服务场所赌徒集聚,赌博形式多样;一些娱乐场所吸毒问题屡禁不止,并有蔓延之势。娱乐场所成了藏污纳垢、滋生卖淫、嫖娼、淫秽表演、色情陪侍、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的主要场所。究其原因:一是经营项目缺乏良性发展基础。公共娱乐场所要良性发展,就要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品位特色、服务特色,而我区各类公共娱乐场所的状况只是规模外延上的不同,在内涵、品位上没有什么新的特点,基本上是面貌趋同、品种单调,与市场经济和时代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及市场运作规范仍未建立起来。有的经营者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抱着捞一把的目的铤而走险,臵法律而不顾,甚至公开经营违法活动和项目。二是经营方式和经营行为发生了偏差。近年来,伴随着陪侍小姐和毒品等的普遍出现,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了价值上的扭曲,文化品位意识淡化,有些公共娱乐场所经营者为了追求利益,无视社会影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违法活动提供场所,有的直接参加违法犯罪活动,经营者、消费者、服务人员三种人形成一个违法活动的链条,导致其经营逐步步入了恶性发展的怪圈和误区,使得行业整体形象欠佳,形成了一种错误的经营导向。三是经营者想方设法欺骗对抗监管部门。有的经营者为了追求暴利,采用各种方式欺骗、应付检查,甚至是对抗监管部门。如有的经营者在大门外放臵暗哨监视执法检查人员的行动;有的经营者在场所内非法安装专门对付检查的报警铃、报警器;有的经营者把灯开关改为可调的,遇到检查时,灯光明亮,检查人员走后,灯光立即恢复黯淡。经营者想尽各种对策频繁变换包装和手法,实质内容丝毫不变,欺骗、应付检查,与监管者打“时问差”、“位臵差”、“游击战”。

2、监管机制执行难导致治安管理的困境。当前,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困境的主要表现是管理行为短期化,不能形成长效机制。一是各项监管机制执行乏力。各监管部门只重视各种规章制度、监管机制的制定和有关部门责任的落实,而缺乏规章制度、机制执行的管理资源和科学有效的管理行为,尤其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力和物力,缺乏必要的技术力量,使审批和监管工作往往不能做到无缝对接,日常管理出现真空。二是各类专项整治治标不治本。近年来,在全区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监督管理工作中,公安、消防、安监、文化等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独立或联合开展的各类专项整治活动每年不少于10次,每次专项整治行动都出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都会取得一定程度的实效。然而,专项集中整治行动只能暂时解决治安突出问题,治标不治本,由此形成经营管理秩序“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三是 日常监管机制不科学、不协调。目前,我区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尚未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意识墨守成规,管理措施和办法原始陈旧,如何依托科技手段、法律手段、市场经济手段加强管理则少有问津。加之,各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上往往从本部门的局部利益出发,各自为政,各唱各调,在总体上难以形成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的合力。导致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罚款、取缔等行政处罚手段失灵,往往是以罚代管、罚不胜罚,吊销证照的寥寥无几,多是限期整改、停业整顿,或者象征性地罚款。

3、消防安全隐患源头多,监管任务重。目前,有的公共娱乐场所或偶发、或长期存在各种消防安全隐患,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一些娱乐场所在营业期间封堵、锁闭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一旦火灾发生,势必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有的经营者法律观念淡薄,擅自进行场所的修建、改建或扩建、内部装修工程而不向相关监管机构报告和进行建筑设计的防火审核,完工后,在没有取得消防安全竣工验收的情况下就擅自营业。有的经营场所消防规章制度不健全,未建立防火安全组织和层层责任制,有制度也只是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而得不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有的经营者和员工在开业前未进行任何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培训,不懂得消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的经营场所缺乏应急预案,也不开展实地演练。有的经营场所讲究豪华气派,采用大量木材、塑料、纤维织品等可燃材料,直接导致火灾荷载大幅度增加。有的公共娱乐场所由于用电设备多,连接的电气线路也多,吊顶等隐蔽工程内电气线路纵横交错,倘若安装、使用不当,很容易引发火灾。

4、噪音扰民问题不断增多,监管难。近年来,我区公共娱乐场所噪音扰民问题呈多发态势,公安、文化执法、城管、环保等部门近年收到群众关于公共娱乐场所噪音扰民的投诉举报正在逐年增加。娱乐噪音,民不堪其扰,管理部门亦伤透脑筋,尽管三番五次对娱乐场所扰民的问题进行查处,但很快就死灰复燃。娱乐场所噪音扰民,主要就是选址不当、隔音设备不好和缺少专业技术指导等原因,成因不算复杂,但实际治理远比想象难。执法人员在接到市民举报投诉赶到现场后,经常屡屡扑空,原因就是这些娱乐场所往往有工作人员专门在门口守候,一有风吹草动就通风报信。各相关监管部门的整治行动也只是短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缺乏科学、长效的机制,牵头主管部门长期没有得到明确,加之取证难,各部门之间没有真正形成合力,难以根治。

三、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的对策建议

1、严格审批条件,提高准入门槛。古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要有效解决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问题,首在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规定的设立资格和条件,不断提高行业准入的门槛,将那些潜在会引发治安管理问题的对象在第一时间拒之门外,防患于未然。具体而言,对于申请设立公共娱乐场所的投资者和从业人员进行严格限制,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审批条件。在审批设立娱乐场所的过程中,由文化部门牵头,组织公安、消防、安监、城管、工商等具有不同监管职能的部门在 常规的设立资格条件审查工作结束之后,开展一次联合实地检查,并在检查合格之后严格执行听证制度,接受群众的监督举报,杜绝一切事前隐患。同时,对申请设立娱乐场所的投资者、经营者、从业人员和选址进行严格审查,禁止国家工作人员、有违法犯罪前科人员以及其他有不良记录人员开办娱乐场所。

2、完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率。一是建立以公安机关等监管单位为主导的治安管理社会合作机制。在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过程中,探索形成一个监管单位与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之间、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式、网络化的行动结构。借助我区社会治理网格化建设的相关工作成果,改变以往主要由公安机关单独地进行治安管理的方式,利用行政、法律、市场、社区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秩序更优化的供给机制,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的功能优势互补。二是鼓励建立公共娱乐服务行业的自我管理机制,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其实现行业自治。行业自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成立行业管理商会、协会以及由多方协作参与的具有一定管理权力和责任的自治组织等。各监管单位由文化部门牵头在行业自治中主要发挥治安工作的支持和辅助作用。三是由专项治理模式向预防管理模式转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的信息监测和情报分析工作。从近几年来各监管部门或分散、或集中的专项治理行动的情况看,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的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往往会随着各项集中治理行动的开展而短期减少消失,但又长期存在。为此,公安、文化、消防等主要监管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对公共娱乐场所的信息监 测和信息通报工作,利用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协作监管。

3、强化业主责任,规范经营行为。要进一步强化经营业主的责任意识教育和自我管理工作,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娱乐场所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切实抓好娱乐场所自律建设,教育、监督娱乐场所坚持文明经营、诚信经营、廉洁经营、公平竞争,筑牢抵制违法犯罪活动的防线,保障娱乐场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建行业协会参与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的新模式,以行规会约来规范娱乐业的经营活动。通过培养教育来规范从业人员行为,针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法制宣传,举办各种形式的法律培训班和治安安全防范知识讲座,尤其是要大力宣传《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监管单位要建立监督指导行业协会和行业自律工作的机制,督促行业协会以及经营者定期开展行业自查自纠,建立有效的纠错惩罚机制,督促和帮助业内经营单位制订有关安全、经营管理等制度,确保安全设施齐全有效,经营管理制度健全。

4、明确监管职责,形成监管合力。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的监管事项繁杂、监管部门众多,涉及文化、公安、消防、工商、城管、卫生多个重要部门,这就需要各单位不仅要充分明确自身监管职责、做好分内工作,更需要加强沟通、联合协作,才能形成监管合力。一是要进一步细化监管事项,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各监管单位对在公共娱乐场所日常治安管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梳理,形成治安管理事项与问题清单,对照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职责,对于一些职责不明晰的监管事项和问题要 及时召集相关单位通过联席会议的方式进行明确。尤其是对于消防安全,噪音扰民,“黄、赌、毒”等群众重点关注的治安问题必须要明确监管职责并广泛宣传,畅通群众投诉举报的渠道。二是要加强日常检查,及时发现、整改各类隐患。在日常的治安检查工作中,重点检查各项安全防范制度的落实情况、各种安全设施的完好情况及遵章守法的情况、违法犯罪活动情况。加大摸排力度,明确排查重点,及时掌握经营从业人员基本信息,汇总分析群众举报投诉、来信来访信息,形成台账并及时录入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平台。三是要完善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通报制度。文化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相互间的信息通报制度,及时通报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对有关部门在对娱乐场所日常监督检查时,发现的属于其他部门管理范围的问题,及时通报这些相关情况信息,有助于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娱乐场所的实时情况,有效防范、迅速查处娱乐场所内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和治安灾害事件、刑事案件。四是探索建立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黄牌警告和一次性死亡机制。对出现违法违规经营问题的场所予以黄牌警告,对于存在组织、容留卖淫,买卖毒品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和发生严重消防安全事故的场所,只要发现一次就要取消其经营资格,吊销营业执照,通过建立场所经营行为和经营人员档案和信息库,并实现联网,及时将违法经营活动的经营者有关信息输入信息库。同时,明确规定,凡受到相关监管部门处理,被取消经营资格的场所经营者,今后不得再从事此类经营活动,实行一次性死亡法,从而限制违法人员从事娱乐服务行业经营及从业资格,防止其再次危害社会,确保公共娱乐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几点思考(定稿)

社工111王琪210110215

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立法的几点思考

王琪

(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摘 要:为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发展与实现法制统一的需要,对现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调整、规范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并通过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比较,剖析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新意。论述了新法在增加处罚种类,调整处罚幅度,加大处罚力度,纠正与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冲突的基础上,更加规范警察的执法行为,充分保障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彰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理念,进一步推动我国民主与法制化进程。

关键词:治安管理处罚;保障人权;执法监督;和谐社会

1986年9月5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1994年5月1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对该《条例》进行了修订,并重新公布施行。《条例》是目前我国公安机关处理一般社会治安案件的基本依据,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管理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秩序时运用最广泛、最直接的一部法律武器,同基层公安工作的开展关系十分密切。27年来,《条例》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犯罪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社会治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加之现行法律间的碰撞,《条例》已不能适应现阶段和今后治安管理工作的需要,亟待国家通过立法予以调整、规范和完善。

一、现行《条例》修改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社会治安发展形势的需要

快速发展的经济,日新月异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社会治安涌现出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治安形势的日益复杂多变,治安管理客体的不断发展变化,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了挑战。而现行《条例》明显滞后,存在许多法律盲点和漏洞,导致公安机关在执法实践中处理起来于法无据,形成执法真空。

1.调整范围过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应当受到处罚的治安违法行为太少。《条例》规定了12大类共73种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这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基本能够适应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惩处各种违法行为的需要。然而18年来,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丰富而深刻的变化,许多新的违法行为出现并大量增加。由于《条例》未作修改,导致大量不构成犯罪、但明显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得不到惩处,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同时,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纷,若由于处罚无据得不到及时处理,就有可能演变成刑事案件,给个人、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2)单位违法是《条例》的空白点。现行《条例》规定的治安管理处罚仅针对个人,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些单位违反治安管理的实际情况,显得无能为力。

2.处罚种类、幅度和程序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处罚种类太少。《条例》只规定了警告、罚款和拘留三种处罚种类和没收、训诫、具结悔过等相关措施。面对纷繁复杂、形式多样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这三种处罚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及今后治安管理的需要。

(2)处罚幅度偏轻。同《条例》制定时的1986年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相对于提高了的刑事案件立案标准和刑罚中的罚金数额以及5道路交通安全法6等处罚力度的提高,《条例》所规定的1元至200元的罚款数额明显偏低,对相当一部分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人起不到教育惩戒作用,无法体现法律的权威和威严。

(3)处罚程序过于简单。现行《条例》仅规定了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仅对传唤、讯问、取证、裁决等程序性内容作了原则规定,对事前和事后告知、复议、听证、行政诉讼等必要的程序没有规定。

3.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现行《条例》对案件管辖、证据种类、违法物品的扣押等办理治安案件的基本内容均未涉及。没有授权公安机关采取相关的强制措施,致使其在现场处置时

束手无策。此外,《条例》授权公安机关在治安处罚时可以裁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赔偿并可强制执行,从行政机关职能角度考虑,明显越权。因为如何赔偿及赔偿多少,属于民事法律调整的范畴,应由当事人通过民事审判程序解决;同时,也不利于公安机关集中主要精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二)是实现法制统一的需要

《条例》的诸多规定,与我国近年相继颁布或修订的一系列与治安管理处罚有关的法律不相协调,给公安机关的执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新《刑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的制定,使得该条例中的一些规定与之相抵触。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使得执法者遭遇了尴尬。修改《条例》,协调其与这些法律之间的冲突,可以从立法层面把法律规范本身存在的不一致、不协调、不衔接消除掉,从立法源头保持法制统一。

因此,为了严厉打击和惩治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行为,在总结实施《条例》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很有必要,使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制度更加完备,更加具有现实针对性,为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修改后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比原《条例》凸现六大立法新意,充分体现了执法为民、保障人权的原则,对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意义

(一)条例更名为法律,增加处罚种类,加大处罚力度

由《条例》转换为法律层面。它的适用范围,类似英美法等国家的“轻罪”范畴。为何变规为法?第一,《条例》规定的罚款标准为1-200元,行人闯红灯仅罚款5元,过低的罚款数额,对违法行为的纠正无异于隔靴搔痒,法律的威慑力大打折扣。第二,近年来不断增加的新型违法案件,令执法机关时时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在社会治安秩序亟需重新规范的今天,变规为法并加以修正完善,无疑使法律更加严肃,也使法律体系更加完备。第三,社会对人权保护的呼声与加强执法监督的要求愈来愈高。

原《条例》仅有5章45条,规定了73种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这基本能满足当时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需要,但现在已经远远不够。《治安管理处罚法》共6章119条,将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分为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妨害公共安全行为、侵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行为以及妨害社会管理行为,由原来的73种违法行为

增加到238种,新增违法行为主要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投放虚假的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违法举办大型活动的行为;强迫他人劳动的行为;发送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行为;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猥亵他人的行为;强迫交易的行为;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情况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的行为;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行为;违反房屋出租管理规定的行为;违法承接典当物品的行为;非法收购国家禁止收购的物品的行为;在公共场所拉客招嫖的行为;传播淫秽信息的行为等等。同时,将单项罚款上限升至5000元,比《条例》上涨了25倍。对行政拘留的适用规定的更细,更具操作性。

(二)、衔接相关法律,保证立法一致性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实施以来,国家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法制建设进程更快,许多法律相继颁布或者修订,这些法律在内容、形式、实体、程序上存在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不一致的地方,造成立法不统一,行为表述不一致,处罚设定不一致,给公安机关执法带来很大困难。制定《治安管理处罚法》,充分考虑到与《刑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等有关法律的联系和衔接,使之不相抵触。

1.与《刑法》的衔接

原《条例》规定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只有8类73种,而新《刑法》规定了400余条罪名,导致大量不构成犯罪,但确需治安管理处罚的行为无据可罚,形成了执法真空。例如强买强卖、手机短信骚扰等虽未触犯刑法,但给公民生活、工作造成影响,公安机关却没有惩治的法律依据;公共场所存在安全隐患未造成严重的后果,公安机关无法处罚;强迫他人劳动未造成伤害,时间短又不构成非法拘禁,也无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等。对这些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都有明确的处罚规定,避免了无法可依,填补了法律空白。再如,规定合并执行行政拘留处罚的,最长不超过20天,因为刑法当中规定拘役可在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量刑,可拘留30天的就可判处拘役1个月。

2.与行政法规的衔接

《治安管理处罚法》注意到与行政法律的衔接。如关于扣押程序的规定;关

于作出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处罚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依法享有的权利;关于处罚决定应当载明的事项;关于罚款收缴分离的规定等,与行政处罚法基本一致。《治安管理处罚法》也援引了行政法规中的听证制度,规定公安机关作出吊销许可证和两千元以上罚款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权要求举行听证;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举行听证。

(三)、尊重公民权利与人格,张扬宪法人权精神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条规定了公开、公正的原则,此外,还明确规定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其它具体规定也明确贯彻了上述原则。例如,规定执法机关在实施治安管理处罚过程中,公民享有知情权、隐私权,有申请回避、陈述理由、进行申辩、申请举行听证、申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等权利。为了保障行政相对人的人身自由,法律对询问当事人的时间做了限定,即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实施处罚前已采取限制人身自由强制措施的,其羁押时间可折抵行政拘留时间。合并执行行政拘留处罚的,最长不得超过20天。

为了保护特殊人群的利益,法律规定对于违反治安管理的未成年人、盲人、聋哑人,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不予处罚,特别规定当事人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七十周岁以上的;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不适用行政拘留处罚。

为了更方便当事人行使权利,规定公安机关在做出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处罚的理由和依据,以便当事人陈述和申辩;要求公安机关做出处罚决定时,制作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并在其中明确告知当事人申述的途径和期限,以便当事人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这些让人感到温暖的人性化设计,充分体现了宪法保护人权的精神。

(六)、处罚单位违法,填补法律空白

《条例》规定的治安管理处罚相对人只是个人,“单位违法”是空白点。现实生活中,一些单位违反治安管理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无法律依据无法对其处罚。因此,《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新增了追究单位违法责任的内容。规定单位违反治安管理的,对单位处以罚款的同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要依照本法的规定处罚。这一规定把单位作为违法主体对待,防止单位违反

治安管理无从处罚,最大限度地避免单位违法现象发生,保护其他单位和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对《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立法新意的比较分析,我们深刻领悟到新法涵盖了当今社会的各种主要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堵塞了法律漏洞,细化了处罚限度,加强了执法监督;真实感受到新法对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我们有理由说《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颁布实施切实推动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廉旭,杨书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2] 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民常用法律法规手册[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3] 姚伟章.公安执法中的公民权利保护[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61-65.[4] 陆晶.依法行政与警察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5):61-63.

第三篇:浅谈如何加强对公共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2009.2.26

毕业论文

浅谈北京市延庆县文化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娱乐场所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紧张的学习工作后所必不可少的娱乐去处。然而随着需求的日益增多,文化娱乐场所突显出来的治安隐患和治安问题也更加严重,以下为我个人通过对北京市延庆县的文化娱乐场所存在的治安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找出延庆文化娱乐场所的主要的治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延庆文化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文化娱乐场所 治安管理 北京 延庆

引言 党的十六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摆在了各级党委政府面前。文化市场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作为文化市场管理及执法人员是必须加强研究并做出回答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对文化市场的状态及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对其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作为北京市的“西北大门”,延庆县对于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更是应该从严从紧,严格把好延庆城县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为我们北京市的良好文化市场把好第一道大门,就是我们作为延庆县执法人员所必须共同努力完成的。下面我就北京市延庆县的娱乐市场存在的问题并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与措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北京市延庆县的公共娱乐场所存在的治安问题:

(一)概述

根据国务院2006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娱乐场所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并向公众开放、消费者自娱自乐的歌舞、游艺等场所。既说明了纳入公安机关管理的娱乐场所是经过工商部门登记,向公众开放的营业性场所[1]。

娱乐场所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窗口”。它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阵地,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业余生活,进行精神享受和娱乐、休闲的场所。但是由于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和环境复杂等客观因素,它很容易被各种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成为藏污纳垢、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场所。

(二)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北京市延庆县内现有各类娱乐场所近50家,主营税金全年近100万,从业人员约两、三千人。由此可见,我县的各类娱乐行业已形成相当规模,娱乐业已成为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消费的重要场所,娱乐业同时成为了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三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加就业人数、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县歌舞娱乐场所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总量过多,超出了消费市场的需求。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在审批层面上文化行政部门对文化市场的主管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协管部门过分扩大自己的权力,越位越权,这使得文化行政部门对文化市场难以进行全面有效的宏观调控。审批程序错位,审批关口难以把住,没有一套完整的立项审批制度,往往是经营者投资装潢完成之后,再办审批手续,很容易造成被动局面和无序状态,加之经营者的盲目性很强,只知道开歌厅等娱乐场所很赚钱,却没有真正了解本地的消费市场,致使歌厅等娱乐场所的发展基本上是一种数量增长,而不是质量和效益的增长。

第二,经营项目雷同,门类单一,缺少特色。歌舞厅作为一个文化娱乐场所要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品位特色、服务特色,而我县歌舞厅的状况只是规模外延上的不同,在内涵、品位上没有什么新的特点,基本上是面貌趋同、品种单调,与市场经济和时代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及市场运作规范仍未建立起来。

第三,消费行为发生扭曲,经营方式和经营行为发生了偏差。文化娱乐场所应该是健康、高雅、大众的娱乐场所,人们在这里应该得到轻松、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服务和消费。但是,近年来,伴随着陪侍小姐的普遍出现,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发生了价值上的扭曲,兴奋点从过去的唱歌、跳舞、欣赏节目转移到了陪侍小姐身上。消费者的文化品位意识淡化,形成了“歌厅养小姐,小姐养歌厅”、“没有小姐就没有生意”的怪圈和误区,有些歌厅甚至在营业场所门口小姐成排,十分不雅,使得行业整体形象欠佳,形成了一种错误的经营导向,各个歌厅在经营方针、方向、方式上进入了一种误区。

(三)治安管理的困境

当前,娱乐服务场所治安管理困境的主要表现是管理行为短期化,不能形成长效机制。

1、只重视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有关部门责任的落实,而缺乏规章制度执行的管理资源和科学有效的管理行为,尤其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力和物力,缺乏必要的技术力量,使审批和监管工作往往走过场,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日常管理出现真空;

2、专项集中整治行动只能暂时解决治安突出问题,治“标”不治“本”,由此形成经营管理秩序“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

3、罚款、取缔等行政处罚手段失灵,以罚代管,罚不胜罚,甚至由此出现权力寻租,形成权钱交易的潜在市场.滋生行政腐败。

三、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在管理理念上,长期以来,公安机关都把娱乐场所看作潜在的治安隐患,把经营者看作监控的对象而予以防范,一直期望将他们“管起来”、“管住了”。其结果是非但没有“管住”,反而在公安机关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消极的对立情绪,使公安机关在娱乐服务场所的治安管理工作失去群众基础,变得耳不聪、目不明,陷人孤军奋战的境地,给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机,提供了违法犯罪活动的空间。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我们的认识存在误区:

首先,从服务属性看,娱乐场所提供的服务是收费的,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经营比较有效;另一方面它的服务又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是集体消费的服务,这就存在着公共问题,比如治安问题、防火问题等。此外,文化娱乐属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必须符合国家的精神文明要求、法律规范和社会伦理道德标准,所以,其服务应该由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监控和管制,纳人政府公共管理的范围。可见,在娱乐服务场所的经营管理中一直存在着两种秩序: 一是从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形成的“自发秩序”。二是公共管理部门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秩序传统和社会规范的需要建立的“公共管理秩序”。

一般而言,“自发秩序”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动力,“自发秩序”中经营者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矛盾冲突由价值规律来进行调整,而“市场秩序”中的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冲突则通过“公共管理秩序”来解决。只有当这两种秩序的运作达到和谐统一时,娱乐场所才会健康良性发展。而在实际的运作中,这两种秩序的矛盾冲突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永恒的,这也是市场规则、管理制度等存在的必要性。其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利益的均衡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冲突,以求得其运行机制相对和谐统一的良性循环。其次,在具体的管理措施上,公安机关往往过分强调自己的目标要求,对娱乐服务场所采取限制发展的态度,有时甚至用公共安全利益抑制经营者的经济利益,结果是越加强治安管理,秩序冲突越激烈,管理成本越高,经营者遵章守制的压力越大,最后只能是秩序越加混乱,出现管理失控。

四,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公共事务治理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政府行政改革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公共事务管理理论。它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应该采取与社会合作互动、共同治理的模式[2]。

显然对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属于公共事务,但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政府,特别是公安机关“垄断”了这一事务的管理权,但是在目前我们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模式越来越显现其“管不住”的趋势。

现代公共事务治理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政府应该放弃对公共事务的垄断经营,利用更多的市场化的方法,通过分权和社区参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实现公益物品更优化的供给。以一种互动行为模式从事合作性的治安工作,来解决各种秩序冲突。因此,对于负有治安管理职责的公安机关来说,更重要的是怎样培养各种群体的治安自治能力并支持他们实行治安自治,可以这样说,好的治安秩序只能是治安管理部门和有关群体协作努力的产物。在协作中,两个行为者必须相互作用,以产生预期的效果。这种管理机制的转换需要我们改变现行的娱乐服务场所治安管理的理念、方式与手段。(一)由“限制式管理”向“互动式管理”转变

“互动式管理”将治安管理的基点定位在疏导,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充分考虑管理对象的合理利益与要求,强调有关社会群体成员积极参与,与公安机关共同协作努力维护娱乐服务场所的治安秩序。对此,目前我们应该加强两方面工作:

1、建立以公安机关为主导的治安管理社会合作机制。在娱乐服务场所的治安管理过程中,形成一个公安机关与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之间、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式、网络化的行动结构,改变由公安机关单独、集中统一地提供治安服务的方式,利用行政、法律、市场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娱乐服务场所治安秩序更优化的供给,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的功能优势互补。依此使公安机关与经营者之间由过去管制与服从的关系变为积极配合、互动合作、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2、提高娱乐服务行业的自治能力,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其实现行业自治。行业自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成立行业管理商会、协会、企业集团公司以及由多方协作参与的具有一定管理权力和责任的自治组织等。公安机关在行业自治中主要发挥治安工作的支持和辅助的作用。

(二)由专项治理模式向预防管理模式转变

1、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中治安审核条款的废止,标志着国家对此行业的经营管理放松了行政规制,但是,并不是放弃了管理。尤其是在娱乐服务场所行业自治体系没有完全建立时,必要的规制是不可少的。因此,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市场准入制度与行政审批制度的主要区别是,它以市场为中心而不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准入要求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运作。这样一来,可以较好地实现市场的经济机会均等和实力竞争的原则,既能有效地防止公安机关因行政审批权的自由裁量而出现的权力寻租现象,滋生行政腐败,又能避免因规制而破坏娱乐服务行业的市场秩序。特别是北京市公安局开展“异地执法”[3]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2、加强娱乐服务场所的信息监测和情报分析工作。从近几年来专项治理行动的情况看,娱乐服务场所的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往往会随着公安机关的集中治理行动的开展而发生转移,即公安机关在一个地区进行治安专项治理时,违法犯罪分子就会转移到其他地区卷土重来,形成新的治安突出问题,以致于公安机关防不胜防,打不胜打,疲于应战。为此,各地各级公安机关必须加强信息监测和信息通报工作,加强警务协作。

(三)构建行业协会参与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的新模式 1.以行规会约来规范娱乐业的经营活动。行规会约是行业协会与其会员之间达成的一种契约。它经一定组织机构和组织程序通过并由社团体和管理机关核准后正式生效,因此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行业协会的成员企业就必须遵守[4]。2.通过培养教育来规范从业人员行为。

调查显示,娱乐场所领域内许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等普遍较低,而且法律意识淡

薄。行业协会要承担起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公安机关要在培训和教育中起到监督和管

理的作用。针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法制宣传,举办各种形式的法律培训班和治安安全防

范知识讲座,尤其是要大力宣传《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3.开展行业自查自纠,建立有效的纠错惩罚机制。

首先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制定并完善“行业协会章程”、“行规行约”、“自查自纠”、“法制培训”、“争先创优”等制度;二是通过调研,制定“文化行业自律管理工作制度”、“文化行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制度”及“安全管理”等制度;三是督促和帮助业内经营单位制订有关安全、经营管理等制度,确保安全设施齐全有效,经营管理制度健全。同时重视制度的落实工作,要建立一项,落实一项,注重实效,经常督促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结语:

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暂时性的困境,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政府管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进步,可以取得积极的进展。

同时对于延庆县内的各种娱乐场所,我相信紧紧跟随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提高加强管理制度,各部门积极配合管理,一定会让延庆县内的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熊一新 李健和主编《治安秩序管理》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秦立强 《娱乐场所治安管理低效症结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

[3]刘金龙 《娱乐场所治安管理》讲座 2006年11月23日 公安大学阶八

[4]詹伟 张景渊《行业协会参与娱乐场所、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探析》公安研究 2005年第6期

第四篇:关于汽车修理业治安管理的调查思考

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汽车修理业得到迅猛发展。其中绝大多数是一些投入少、规模小的小型汽修厂和个体汽修店,管理不严、控制不力,极易被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给社会治安带来很大隐患。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汽车修理业治安管理作了一点调查思考。

一、当前汽车修理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少数企业违规

经营,极易引发矛盾纠纷。主要表现为:没有营业执照非法经营,使用劣质零部件,承接不具备技术条件的高档汽车维修,维修车辆档案记录不全,擅自修改维修记录等。

二是如实登记流于形式,存在治安安全隐患。《机动车修理业、报废机动车回收业治安管理办法》规定,机动车修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修机动车时,应如实登记送修车辆的号牌、车型、发动机号码以及车主名称或姓名等基本情况。但从检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汽车修理企业只要给钱就行,没有按要求建立承修登记、查验制度,存在很大的治安安全隐患。

三是从业人员比较复杂,违法犯罪活动突出。汽车修理业从业人员以外来人员居多,而且流动比较频繁。少数业主和从业人员受利益驱动,从事被盗车辆和交通事故逃逸车辆的拆装、改装、转卖等违法犯罪活动。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是暴利诱惑。为了躲避公安机关的打击,犯罪分子在盗窃汽车得手后,往往以极低的价格急于销赃变现。少数汽车修理从业人员经不住暴利诱惑,不惜铤而走险从事有关车辆的拆装、改装、转卖等违法犯罪活动,以获取高额回报。

二是管理滞后。汽车修理业特种行业审批取消后,主要由工商部门负责核发营业执照,对违规经营的汽车修理企业,公安机关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可以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但是管理办法不多,处罚力度不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是打击困难。一方面,由于如实登记工作流于形式,导致公安机关很难发现汽车修理企业的违法犯罪活动,即使发现了也难以有效开展查证和深挖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从事非法拆装、改装、转卖的多为城郊结合部一带的小型汽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未注册的非法经营点,其从业人员多为外来人员,一旦案发极易逃窜、难以抓捕。

三、加强汽车修理业治安管理的对策

一要积极争取支持,形成监管合力。要针对汽车修理业已不再作为特种行业进行管理,无法通过前置审批加以规范的实际,主动加强与工商、交通、税务等部门的沟通联系,以城郊结合部的汽车修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重点,联合开展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如实登记的,严格依照法律予以处罚;对不符合条件、不守承诺、欺骗用户的,吊销营业执照;对无证无照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同时,要重视发挥汽车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引导其加强行业自治,以行业自律促规范经营。

二要创新方法手段,提高管理实效。要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事前管理与事后监督有机统一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推动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要把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放在首要位置,综合采取岗前治安培训、法制宣传教育、日常监督检查等措施,不断强化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治安责任,积极引导他们依法诚信经营,自觉抵制各类违法犯罪。

三要坚持信息主导,掌握工作主动权。公安机关要将登记内容及时与公安机关情报信息网相关内容核对,并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这样既可以提高如实登记率,把基础性源头信息切实掌握起来,也可以实现信息的大范围远程查询比对,方便侦查破案。同时要大力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在汽车修理行业内广泛物建信息员,延伸治安工作触角,提高获取深层次情报信息的能力,为有效管理、精确打击提供有力支撑。

四要依法严厉打击,震慑违法犯罪。对明知是盗窃、抢劫所得机动车而予以拆解、改装、拼装、倒卖的,要严格追究有关直接责任人员和主管人员的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对已经发现和掌握的被盗车辆拆装、改装等违法犯罪行为,要组织专人进行深挖细查、一追到底,决不让其形成气候。对回收报废机动车的和非法拼(组)装汽车、摩托车的,也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五要健全制度机制,推动工作落实。对内,要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坚持以防为主的考评导向,进一步细化量化考评指标,并将考评结果与奖惩挂钩,以考评来促动派出所认真做好汽车修理行业阵地管控工作。对外,要建立健全治安责任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等方式,严格落实汽车修理企业法人代表或经营负责人的治安责任,确保问责有人、管理到位。同时,要建立健全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召开防范会议、发放警方提示,向广大业主通报治安防范注意事项,指导企业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第五篇:对村务公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对村务公开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通过对农村部分群众和村领导干部的走访调查总结了一些农村政务不公开的典型现象,并认真分析了根源所在,提出了几个实质性建议,希望本村政务可以得到切实改善。

关键字:政务公开干部

这个暑假利用了简短的时间在村委会内做了一些政务公开情况的调查。村委处在基层工作的最前沿,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其政务、村务公开备受群众关注,是人民群众评判农村党风政风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乡镇及村的政务和村务公开工作,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

通过近几天对广大群众的走访,观察部分群众对本村政务公开情况的态度。又对村级基层领导交谈,进行总结记录。从调查看,近年来,村委会在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方面虽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敷衍了事,公开不规范。政务、村务公开目前虽然在村委得到普遍推行,但同公开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来衡量,仍存在不够规范完备的地方:公开时间不及时,对一些需要公开的事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公开;公开地点不适中,政务、村务公开栏多数设在乡镇机关或村址内,不便于群众浏览,特别是公开栏仅设1~2处,更不能适应居住较为分散或较远者群众的实际;还有公开内容不完整,只公开一些重要的内容,而对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甚至不公开或者半公开。

二是忽视监督,政务机制不完善。一方面,目前农村一些基层组织没有一套完善的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监督组”为主体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即使部分有的,也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形同虚设,相关重大事宜没有在村委会内讨论,仅是部分干部做决策。另一方面,政务、村务公开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一些与之相关的制度不够配套完善,该建立的没有建立,该落实的没有落实,加之考核与奖罚也不完全到位,影响了政务、村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多家管理,凝聚力不够。围绕农村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各职能部门都作了大量工作,但也出现了多头管理、九龙治水的问题。比如关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和村务公开工作,有组织部、民政局、农经站、纪委等多家单位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抓工作,职能相互交叉,有时使得基层无所适从,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忽视反馈,效果不明显。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公开前的形式,而轻公开后的结果,有公开无落实,很少认真考虑公开后如何搜集群众的反馈意见,认为公开后就万事大吉。尤其是个别乡镇和村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面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整改解决,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引发事态,激发矛盾。

分析存在上述不足和问题的根源,我们认为:从主观上看,一是部分村委干部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主要是怕暴露问题、怕失权、怕伤人、怕麻烦、怕引发矛盾引起群众上访,从而不想或不愿公开。二是一些群众在思想上也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担心公开工作能否真的行得通、落得实、有成效,做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思想上缺乏信心;三是“两手抓”的职责意识淡薄,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搞好了有政绩,出现了忽视农业而卖地搞工业的现象,而公开工作是软任务,排个名次,触动不大;四是受利益驱动,怕公开会损伤小团体和个人利益,敷衍应付。从客观上看,有的村委干部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方法不大了解掌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不尽如人意;个别村领导为创造“政绩”,争时间、抢速度,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注重质量和实效,以为下发个文件、开个会议或者建个公开栏,就万事大吉,对于进一步抓好清理财务、民主评议等一系列重要环节将置之不理;还有的奖罚和制度约束不到位,致使履行职责不认真,工作不落实,使政务、村务公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对策与建议

目前,基层政务、村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务、村务公开的深入有效开展,同时也引发了群众的不满。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一、深化宣传教育,切实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在农村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由于涉及面广,影响大,触动基层干部的自身利益较多,推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应抓住解决思想认识这个关键,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政务、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以及具体要求和标准,对村委干部进行一对一培训。同时,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知事权、议事权和监事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切实解决群众不关心公开,不参与公开和不会监督公开、不敢监督公开的问题。

二、完善规章制度,切实解决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村政务、村务公开必须从健全制度入手,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要以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为依据,规范操作,制定一些相关的配套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财务监督、财务公开、村干部任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时间等工作也应逐一作出明确规定,并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还应把政务、村务公开纳入经常性工作,对政务、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和公开后干部群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认真处理,让所有村民对村政务放心。

三、注重团队合作,切实解决成效不明显的问题

团队合作本事职场的规矩,但村委也是村政指挥团队,当前村政务、村务公开由上级多家部门、单位依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和工作分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抓,在具体工作中容易产生相互间的依赖或推脱,最终结果是效率低下,成效不明显。为此,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工作中的相互沟通和协作配合,既履行好自身职能,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同时,乡镇和村也要将自己的政务、村务主动公开、及时公开。

希望所有村委等基层干部履行职责,为人民服务,提高意识,抓紧培训,健全政务,更加民主的服务大众,真正达到切实利村利民。

2009年7月30日

下载对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治安管理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在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流动人口的数量也在大量增加。掌握流动人口现状、特点、趋势,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对维护社会治安、创建平安文明社区、做好计划生育及对社区......

    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定稿]

    近年来,我们xx县委、县政府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大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攻坚战,全县烟叶、茶叶、药材、蔬菜等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发展特色产业基地20多万亩,网络农户2.18万户特色......

    对中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合集]

    对中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独生子女化,中学生的不良消费日益膨胀,有的甚至到了令人膛目结舌的地步。 就成都市的......

    对双争的调查与思考

    对开展“双争”活动的调查与思考军委重新颁发试行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规定,在全军开展争创先进连队和优秀士兵活动。落实《纲要》以来,基层开展“双争”活动究竟是个什么状......

    对建材行业税收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对建材行业税收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联系邮箱:scbzjdz@sina.com 一、税源现状及前景 (一)基本情况:第三税务分局所辖范围共有67户纳税人从事建材生产经营业务,税收入库已占分局年度......

    对全县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范文大全]

    对全县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转发的通知》(中办发〔2000〕23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湘办发〔2001〕......

    对做好县级统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大全)

    县级统战工作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宣传贯彻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的基础环节,是整个统战工作的基础,是基层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

    对六盘水市食品工业的调查与思考

    对六盘水市食品工业的调查与思考2009-04-26六盘水市经贸委〔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市食品工业的调查,指出了我市食品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