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六盘水市食品工业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03:5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六盘水市食品工业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六盘水市食品工业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对六盘水市食品工业的调查与思考

对六盘水市食品工业的调查与思考

2009-04-26

六盘水市经贸委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市食品工业的调查,指出了我市食品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优势及条件,提出了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及思路。

〔关键词〕 食品工业 调查一、六盘水市食品工业现状

(一)企业的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我市食品工业重点发展酿酒、粮油、肉类及乳制品、饮料、辣椒制品及调味品、方便食品。特色食品汇集了饮料、调味品、粮油、肉类、果蔬、茶叶、山野菜等各类产品加工,既有传统食品。也有应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传统食品以酒、茶、肉及奶制品为代表。新兴特色食品有辣椒、生姜、核桃、剌梨、马铃薯、苦荞及山野菜等系列产品、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企业。截止2007年9月,全市有食品企业446户,其中,重点生产企业50余户,在产重点企业40户。据不完全统计,企业资本达10320.2万元,其中:在产国有企业13户,国有资本5122.88万元。根据31户食品企业的报表统计,这些企业在册职工人数1544人,从业专业技术人员325人。

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3.97%。2005年以来,九龙液酒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又增加了永恒粮贸、鑫鼎薯淀粉等具有强劲实力的食品加工企业。从本次调研采集到的数据分析,全市食品工业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863亿元,销售收入1.8256亿元;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375亿元,增长率为16.83%,比全国“十五”期间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少0.77个百分点,比贵州省食品工业同期总产值增长率高1.46个百分点;销售收入2.3658亿元,增长率为29.59%。食品工业的发展呈现强劲的势头。盘县信友公司的核桃乳和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姜茶通过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六枝特区茶叶开发公司获绿色消费企业标志认证,六枝特区雾峰纯天然食品厂的苦荞糊、苦荞米等获无公害食品认证。六盘水古夜郎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精米、六枝特区岩脚绿色食品加工厂面条正申请无公害食品认证。

(二)企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改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20多年来,全市食品工业企业与其它企业一样面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适应这一转变的企业获得了生存和发展,如市食品总厂、市啤酒公司。而不适应转变的如市酱菜厂、市食品公司、市面粉厂等企业,要么艰难度日,要么倒闭。

2.个体经济是食品工业的主要支撑。进入90年代以来,国家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与支持,使民营食品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涌现出凉都乳业、金荞食品公司、等一批企业。

二、制约六盘水市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多数企业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等靠国家支持的思想依然严重。

2.受煤炭开采和房地产业开发效益高、见效快的影响,许多人不愿意把钱投入食品工业,这是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投资环境,如社会治安、思想意识、宣传力度、政策落实、社会和谐、环境状况、资源保障、办事效率等还有待改善。特色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滞后,食品工业原料基地的建设与原料深加工企业的建设相脱节。

4.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没有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龙头企业,发展速度缓慢。技术力量薄弱,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竞争力差。六盘水食品总厂土豆片生产线年加工鲜薯5000吨,为全市年产马铃薯总产量180万吨的0.3%;永恒粮贸日产精米200吨,也只能供应附近部分市场。有许多好产品,如苦荞醋、苦荞米、苦荞方便饭、苦荞面条等,受到海内外客商的一致好评,但产量却连本地市场都不能满足。

5.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融资渠道有限。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食品工业投入资金不足,创新能力及自我造血功能较差;工艺设备陈旧,产品质量和卫生条件较差;无证生产企业安全隐患严重。

6.企业市场观念不强,缺乏科学的营销策划和品牌意识;企业市场信息不灵,导致有产品的不一定找到市场,有市场的不一定有充足的货源,食品工业基础比较脆弱。

7.长期以来,食品工业存在多部门、多系统交叉管理的问题、多头发展,导致重复建厂、资源浪费、无序竞争,增长方式粗放,影响食品工业健康发展。

三、六盘水市食品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政策环境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联合制定的《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了西南区域“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方向。随着六盘水重型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工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投资食品工业的商户越来越多,各县、特区、区正加紧进行轻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区位和交通

株六铁路复线,水柏铁路,内昆铁路、南昆铁路、六盘水铁路编组站的完工,使六盘水成为华南、西南铁路大通道的交汇处,成为西部地区的铁路枢纽城市,增加了路网的灵活性,对促进我市的物质交流,促进食品工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三)自然资源

我市是全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富含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的260余种农作物及植物资源为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创造了条件。

四、推动六盘水市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把食品工业作为轻工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培养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力争保持每年15%以上的增长速度。用5年左右时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2015年,实现食品工业总产值过10亿元的目标。

(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

坚持高起点、高技术、多投入、精产出,通过政策导向和管理体制的创新,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力争5~10年,重点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市级龙头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提高技术创新实力,扩大技术创新成果,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

(二)推进轻工业集中区建设

从政策、人才、信息、技术服务、配套公共设施等多方面入手,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吸引著名大型食品企业落户六盘水,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三)抓好优质原料基地建设

按照食品制造业对原材料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进一步抓好优质果蔬,“三芋”(洋芋、魔芋、芭蕉芋),茶叶种植;养殖和饲养瘦肉型猪,新型PIC猪以及奶牛、肉牛、肉羊、禽类基地建设,建设一批优质原料基地,并实行企业加农户的合同基地建设模式,确保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原料需求。

(四)培育一批重点项目和产品

今后10年内,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原料生产基地为依托、现有骨干企业为基础,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形成以中低档酒、粮油制品、肉制品、奶制品、果蔬制品、生姜制品、苦荞保健制品、优质茶叶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第二篇:对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对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2006年,六盘水市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市各级党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初具雏形。

一、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全市共有省、市、县、乡新农村建设试点11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0%以上,其中:省、市级试点村5个、县级试点村15个、乡级试点村98个。

六枝特区

主要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共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3个,其中:省级1个、县级3个、乡镇级19个。2006年以来共整合各项资金4440.85万元投入试点村新农村建设。盘县

以探索工业反哺农业为重点,共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村42个,其中:省级1个、市县级4个、乡镇级37个。为使新农村建设试点达到“地企对接、村企共建、和谐发展”的目标,盘县依托企业与所在村的经济发展,按照就近结对,推进“百村联百企”,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子。

水城县

坚持科技扶贫为先导,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生产发展为核心,按照富裕型、温饱型、贫困型三种类型确定了39个省、市、县、乡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通过近几年的实施,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钟山区

以城市带动农村为主确定1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中:省级1个(区级共抓试点)、区级4个、乡级9个。几年来,钟山区主要以大力实施“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以企促农”战略,从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统筹城乡协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存在误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从调研中发现仍有少数干部认识上存在误区。表现在: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产业发展;只注重眼前,没有长远规划与目标,有一蹴而就的想法。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因此也就存在新农村建设无非是盖几栋新房、修几条新路、群众看不到真正的实惠和利益。

二是劳动力综合素质低。据第二次农业普查,全市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30.7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68.88万人,占52.7%;女劳动力61.83万人,占47.3%。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61万人,占5.18%(全省5.89%,全国12.22%);初中文化程度44.78万人,占34.26%(全省37.8%,全国49.3%);小学文化程度60万人,占45.9%(全省38.95%,全国31.1%);文盲19.16万人,占14.66%(全省17.35%,全国7.4%)。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年,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继而带来的是农业技术推广难,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民就业难。

三是产业调整和产业化进程缓慢,发展生产的核心不突出,农民增收渠道窄。总体看,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特色优势不突显,规模小,进程慢,生产效益低,后劲不足,农民就业门路窄,增收缓慢。在农民收入中来自务工的收入占60%,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大批返乡,增收更加困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创品牌意识

不强,市场竞争能力弱,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不突出。

四是投入严重不足。作为以城市以及重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六盘水市政府而言,倚重于提升经济实力,其政策扶持偏向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便以城市为重点大力进行工业化建设,而对农业的总体投入则相对较少,并且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 在这样一种“农业哺育工业和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方略指引之下,政府的种种制度安排因而也存有一种明显的“偏袒城市”和“偏袒城市人”的倾向,与之相应的体制成为必然。这个政策的导向至今仍未得到根本转变。

三、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策建议

1、壮大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夯实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六盘水市农业结构的调整,首先要转换思路,关键是发挥比较优势和相对优势,如自然禀赋优势、要素禀赋优势、规模效率优势、流通便捷优势等。根据我市农业生产气候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围绕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由于六盘水市不是粮食主要产区,在种植业上,确保或基本稳定粮食生产的条件下,应重点发展经济价值高、见效快的农业经济作物,如烤烟、茶叶、蔬菜、马铃薯等,是我市的主要农产品,并形成了一定规模,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牧业方面,由于我市是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为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要大力发展养殖畜牧业,鼓励和支持以公司+农户表或协会+农户的形式实施规模养殖,保障农民增收;林业方面,我市林业产品在农林牧渔业中占的比重很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应根据我市的气候资源发展中药材、水果等林业产品;渔业水产方面,由于受水资源的制约,渔业生产在我市农林牧渔产业发展中最薄弱,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应积极发展渔业生产,并使之规模化,提高渔业在农林牧渔产业中的比重。其次,发展多种经济,种、养、加工相结合,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延长农产品加工式增值链条,走农业区域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以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和规模化效益。应特别注意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经营,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把农业的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连接起来,使第三产业的许多经营活动渗透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一体化经营。

2、建设新农村应注重培养高素质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就要求我们的广大农民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强的大局意识与之相适应。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坚持完善农民就业培训。完善就业培训体系要靠政府组织,要尽快健全对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信息采集机制、师资组织机制、专业培训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反馈跟踪机制、资质认证机制等,由组织、人事、劳动、教育等部门共同参与实施,把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转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主要议题。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有效的扩大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范围;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坚决摈弃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建设以市、县、区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以街道、乡镇劳动力管理服务站为网点的就业服务网络。打破城乡“藩篱”和所有制界限,取消对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同时,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政府应主动承担其教育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责任。2008年六盘水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完成1.03万人,2009年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5502人,2010年六盘水市劳务输出4.8万人,农业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9482人,顺利的完成了六盘水市的农民技能及再就业培训任务。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支农惠农的投入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

巨、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围绕“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的整体工作思路,采取多种形式,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新增财力物力向“三农”倾斜,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如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民进行种粮补贴、对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助等等。盘县政府针对自己的资源优势,拟出台了新的农业补贴政策:地方煤炭开采企业,从每吨煤中提取5元/吨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基金,主要用于四个方面:①扶持农业产业发展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③村庄整治④抚贫济困。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建立全市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从全市所有煤炭开采企业和煤炭资源消耗企业中,每吨煤提取3~5元/吨的工业反哺农业费用,建立专项工业反哺农业基金。但是,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需要国家集中更大财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划拨专项资金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教育),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等等。

4、建立和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种种问题,除了农民自身要转变观念,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之外,当前最为紧迫和现实的任务是政府部门必须走在前沿,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模式,在养老、医疗、就业等方面积极发挥政府的干预作用,从资金筹集、机构设立、监管制度等环节,尽快形成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第一,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界定保障对象,确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第二,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鼓励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第三,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六盘水市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并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投入、风险共担的机制,确保卫生经费,主要用在农村卫生事业。

5、要建立专门机构,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建议增设专门的新农村建设机构,定编、定岗,工作上实行“四个统筹”即在“区域安排上、资金整合上、农业项目上、分类扶持上”的统筹,真正做到新农村建设工作能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和活力,按规划扎实推进。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虽然在建设初期,困难重重,但我坚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这一宏伟目标必将实现。

第三篇: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赵丽蓉

〔内容摘要〕近年,我市各县区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市委政研室调研组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并就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 键 词〕 农业产业化 发展 建议

〔作者简介〕六盘水市市委政研室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市委、市政府今年提出农业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总体要求后,全市立足实际,加大各方面的工作力度,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基本情况

(一)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六枝特区以优质稻、优质油菜籽、茶叶等产业为重点;盘县以马铃署、核桃、折耳根等产业为重点;水城县以烤烟、生姜、猕猴桃、茶叶等产业为重点;钟山区则抓住发展城郊农业,形成了蔬菜、奶牛等主导产业。一批专业化较强的乡镇和专业村应运而生,如六枝特区郎岱镇已建成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六枝特区岩脚镇的罗家寨村已建成养鸡专业村,水城县的发那村已建成万亩蔬菜基地,钟山区的大河镇已发展成为成郊蔬菜种植和养殖大镇。

(二)各种协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协会作为民间的中介组织,成为组织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一种好形式,具有政府功能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市现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2个,其中:盘县71个,六枝特区72个(60个专业协会、12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钟山区45个,水城县34个。盘江的折耳根协会结合“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发展迅速,到2008年,已建成面积达600平方米的全市最大的折耳根集散地。六枝特区岩脚镇的冬瓜协会,面向云南昆明、曲靖、和省内市场,促进了该地冬瓜产品有组织外销。盘县四格乡上坡村的马铃署协会面向省内外市场,促进了该地马铃署产品有组织的销售,使马铃署的销售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钟山区的大河蔬菜协会、场坝的个体鲜肉协会等,对农产品的生产、销售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基地建设有了一定规模。如六枝特区的制种基地、优质稻基地、蔬菜基地、油菜

籽基地、茶叶基地,盘县的肉牛养殖、核桃基地、马铃署基地、折耳根基地,水城县的生姜基地、蔬菜基地、茶叶基地,钟山区的蔬菜基地、奶牛基地等,这些基地的建设,体现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重点,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带动了名牌战略。2008年,盘县的“碧云剑”茶获得了“六盘水市知名商标”、“贵州省著名商标”称号和第三届贵州农产品展销会“名优特产品”称号。水城县的红心猕猴桃在省内外已有较大知名度,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黔宏”牌红心猕猴桃在奥运会推荐果品评比会中被评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推荐果品”。品牌价值已初显成效。

(四)龙头企业逐步壮大。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3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如省级龙头企业六枝特区种子公司,已形成了“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该公司在省外还有3000多亩的制种基地。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实行生姜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民营科技企业,公司的产品“山明”姜茶被省科技厅列为星火科技项目计划,并荣获出口产品资格证书,还连续二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其产品“山明”姜茶和“老姜汤”在市场已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及品牌优势。

二、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不能承担“龙头”作用。其原因一是实力较为薄弱,带动能力不强。二是“龙头”与基地两张“皮”,“产”与“加”脱节,没有基地,不顾及农民的利益,“龙头”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管理粗放。

(二)基地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尚未搭起框架。农户生产经营仍以传统的小农式分散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多大改变,经营方式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无市场竞争能力。二是产品包装、宣传和营销手段落后,没有市场竞争力;三是龙头企业或经纪人与基地农户签订的合同仅限于预购数量和价格,对农户生产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不能为逐鹿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规程。

(三)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缓慢。一是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力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乡镇农技站一般有20人左右,但懂技术、从事本行业工作的只有7至8人,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更缺乏。二是农技人员不能集中精力抓本职工作,致使试验、示范全程脱节。三是协调服务不到位。我市的农村各类协会操作不是很规范,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农民得到的实惠不多。

(四)基础设施投资欠帐较多。如“一山一河”地区乡镇村组的道路、通讯等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至今尚未明显改善,水利设施老化落后,无法满足种果、种菜及其他产业的布局。在资金安排上存在重点不突出、谁跑得多就给谁,照顾情绪、撒胡椒面的现象,以致同类项目在多个地方实施,投放资金零星分散,形不成规模。

(五)农产品加工率低。全市39个农业产业化企业基本上存在加工整体比重小,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大部分都处在初级加工和粗加工阶段,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三、对策建议

(一)扶持龙头企业,延长特色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以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运作,生态化的标准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对一批有前途而现阶段步履维艰的企业,要逐个诊断,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对那些“投产之日就是停产之时”的企业,要组织有关专家分析研究,能救活的尽量救活,救不活的要及时清理各项投入,把资金(贷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扶持龙头企业,一定要用“产业化”的思路操作,抓住基地建设与广大农户的利益连结,实现农民增收;要搞好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二)以规模化、专业化为方向,抓好市场建设。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专业乡镇、专业村组,实行区域化布局,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在全市建成一大批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发展大市场,形成大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宏观的市场概念是国内外市场,一方面要抓好大宗的、有质量和品种品牌的农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采取以资金、土地入股、租赁等形式,广泛吸收各方资金,建设具备规模,突出专业,形成群众的大市场。加大各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对外招商引资步伐,积极扶持、培育两三个大型农副产品聚散批发市场,争取使我市真正成为贵州西部地区物资流通中心。

(三)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要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协会、农民购销公司、运销专业村、专业户等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在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发挥其桥梁作用,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交给协会去办。大力推行“公司十基地十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十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真正把农民与企业联结起来。对还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基地,要积极引导成立协会,规范运作,促进农民增收。二要着力于培养一支科技推广型、市场服务型和信息传递型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及时为农民提供到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政府要加大投入,进一步把对农民的科技境况和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落实到位。三要加快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利用网上销售窗口及借助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名优农产品。四要积极发挥好能人经济带动作用。

(四)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一是用好专项资金,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和信贷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特色项目的产业化经营。二是用活社会资金。通过股份合作,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入农业开发。用活盘活农业资产,用资源换资金。三是争取上级的支持。用好的项目争取资金。四是引进外地资金。关键是建立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项目库。五是资金使用严格落实“捆绑用、重点投、追踪补”方针,杜绝“感情投资”、撒胡椒面,提高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深化改革,完善配套措施。一是建立健全保障体系,解决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辐射力不强的问题,推行订单农业,制定“保护价”,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互利互惠、共荣共衰”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和科技创新力度,解决农业科技水平较低的问题。推进良种产业工程,抓好名、优、特和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全面推行良种良法。三是要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投身到产业化经营第一线,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联合和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使科技进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贡献率有明显提高。

第四篇:对六盘水市小康村建设的调查

对六盘水市小康村建设的调查

中共六盘水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内容摘要] 如何科学地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将新农村建设与小康村建设结合起来,事关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本文通过对我市小康村建设的调研,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关 键 词] 农业 新农村 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化。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基本实现小康的支点和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实质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感受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不仅与十六大提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同时强调的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等思想一脉相承,而且也反映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进一步完善,标志着“三农”发展理论和思路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我们开始具备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的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在农村的新支点。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温家宝总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农村人口比重大、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收入增长慢,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农村基本实现小康,唯一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是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过程,是一项项具体的工作,是一个个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过程,完成一项项具体的工作和任务,才能在农村基本实现小康目标。二、六盘水市小康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1995年以来,根据省农办的安排,我室积极开展小康乡镇和小康村的培育、总结、推荐和上报工作,2003年《中共六盘水市委办公室、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农办关于六盘水市2003年小康乡镇和小康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办通字(2003)95号]出台后才普遍推开。按省考核指标要求,我市尚无达标的小康乡镇,2004年才启动培育8个,2005年启动培育5个;目标全市小康村65个,其中,省命名的12个,市表彰的53个。2005年规划设小康村20个,主要以基础设施、种养殖业、沼气池、村小学建设等项目为主。2005年上半年,全市小康乡镇和小康村建设共完成项目100个,总投资331.58万元。根据目标建设情况,2005年小康村建设的目标可能如期实现。

主要做法:一是各级认真搞好规划。2003年市出台了小康乡镇、村建设实施方案后,各地都按照方案,结合实际,以县为单位制定了小康乡镇、村发展规划,乡和村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二是层层开展培训。主要是对各级主要领导及业务骨干进行培训,让其准确掌握农村小康村建设的形势、任务、目标、指标。三是整合力量抓重点。整合涉农项目,如农村道路改造、沼气工程、渴望工程、绿证培训、坡改梯等项目,尽可能向确定培训的乡镇、村倾斜,使培育对象超前发展。四是安排专项资金支持。2004年、2005年市级财政共安排专项经费6万元,县、乡镇根据实际都进行了安排。五是实施“五个一百”工程。我市从2004年开始,用3年时间在农村建设100个生态小康文明村,100个科技示范村,100个畜牧强村,100个学色绿先进村,100个村通过重点帮扶脱贫致富。

通过小康乡镇、村的建设,小康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和提高。如水城县双戛乡的马场村,全村5个组,602户,260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00元,人均肉、蛋、奶消费量36公斤,恩格尔系数为42%,95%的农户有一幢改扩建砖木结构住房,村积累18000元,100%农户饮上清洁卫生水,2005年全村无刑事案件发生等。

三、以小康村建设为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要从实际出发,切忌一哄而上。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过程,有完整的内涵、丰富的内容、系统的目标,需要循序渐进、长期努力。建设新农村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能所有村子都一起搞,不能所有村子都建一个样。要选择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较讥、干部主动性较强的村先示范、树典型。坚持先易后难、分阶段落实。农村的贫困落后面貌是长期积淀下来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特别是我市农村因地理原因、居住分散,山高谷深,自然条件差,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农村基础设施欠帐多,建设难度大而且政府财力有限,村集体经济薄弱,这些因素也决定了我市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分阶段实施,不能一哄而上。

2、落实“两人趋势”加大农村投入。要认真落实“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两个论断,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时,要把解决“三农”问题入在优先位置,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特别是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持,逐步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促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3、尊重农民意愿,建立激励机制。新农村是农民的家园,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挥农民的自主性。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要广泛征求农民的意思,让村民参与,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政府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搞行政命令,要真正让广大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同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在这方面,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值得借鉴。韩国新村运动是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入手,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政府光确定若干项目,包括屋顶改造、道路硬化、建自来水管道等,由村民讨论选择最急需的项目,并选举一个新村建设指导者。开始时政府向每个村免费提供335包水泥,让各村自行改善村民生活环境。验收好的村加拨水泥和钢筋,以示奖勤罚懒。

4、整合资源、重点扶持。一是整合涉农资金,改变过去资金撒胡椒面的做法,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涉农资金实行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优化投入结构,优先集中用于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最薄弱、农民最急需的问题。二是将小康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五个一百”工程结合起来。从我市小康村建设情况看,即使是达到小康的村,水平也较低,加之产业单一,经济来源不稳定,波动性、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存在。只有把小康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五个一百”工程结合起来,集中投入,加大项目支撑,才能保质保量,稳步推进,取得实效。

课题组成员:谭明福(执笔)曹正喜 卢云松

第五篇:对黑龙江省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的思考

实现从粮食生产大省到食品供应强省的转变

——对黑龙江省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的思考

《 农民日报 》(2014年07月19日03 版)

杨桂华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过程中,立足省情,不断加大发展食品工业的推进力度,以农产品精深加工释放比较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从粮食生产大省到食品供应强省

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势在必行

黑龙江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对于实现由粮食生产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转变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1.发展食品工业,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食品工业,一头连着农业经济,一头连着工业经济,既能为农产品开辟广阔的需求空间,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延长农业生产链条,提高农产品的增值能力,又能扩大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当前,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在80%左右,中国只有51%,而黑龙江省仅为33%,极具潜力。

2.发展食品工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路径。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扩大农民增收渠道,是食品工业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作用。研究表明,农产品加工成食品,一般可实现2~4倍的加工增值,并可带动农民直接或间接增收。尽管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小,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364元,但总体上农民收入水平并不高、途径少,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发展食

品工业,引导农业生产基地集约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工业化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3.发展食品工业,是扬长避短、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保障。在推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只有发展以食品加工为主导的农产品深加工业,对有限的农业成果进行深层次加工,减少对“原字号”农产品的直接消费,把农产品中有效成分“吃干榨净”,才能最大限度地缓解土地资源紧张局面,降低农业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黑龙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工业,食品工业迅速壮大,2013年增加值增长19.9%,成为全省工业经济中的第二大产业。实践证明,以食品工业领军农业产业化,是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契合黑龙江发展实际、切实可行的绿色发展道路。

化环境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加快发展食品工业正当其时

黑龙江省经过60多年的建设,食品工业已成为与石油、装备、能源并列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近年来,黑龙江省围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一主线,整合绿色食品品牌资源,带动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品牌,可谓资源基础好、产业基础好、发展后劲足。

1.资源优势突出。一是黑土天然绿色。全省现有耕地2亿多亩,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占到80%,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黑土面积占全国黑土面积的67%,黑土中腐殖质含量是黄土和红土的5到10倍,产出的农产品口味纯正、品质优异、营养丰富。二是原料充足优质。2011年起,全省粮食总产量跃居全国第1位,粮食商品量、调出量多年居全国首位。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6720万亩,占全国的28%。优质荷斯坦奶牛存栏数量居全国第1位,鲜牛奶产量居全国第2位,生猪、肉牛出栏量位居全国前列。三是发展要素潜力较大。全省能源电力充足,电力装机总容量达2167.7万千瓦。食品产业集聚区立体交通网络比较完善。食品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出让价格较低,增量空间大,全省重点推进的12个绿色食品产

业园区已经开发面积106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中还有61平方公里可供新项目落地。园区给水、排水、道路、供电、供热、供气及土地平整达到“七通一平”。四是发展成本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以上,拥有一大批熟练技术工人,食品加工制造业用工成本处于全国同行业较低水平。

2.产业优势良好。近年来,黑龙江大力推进产业项目和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产业为代表的“十大重点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条件。一是食品加工体系初具规模。全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863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407家,超十亿元企业28家,超百亿元企业2家。二是品牌特色日益显现。拥有10个中国名牌产品,18个中华老字号,138个黑龙江省名牌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总数10807个,其中绿色食品认证1310个,有机食品认证330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909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数量68个。三是绿色食品产业逐渐成型。初步形成了以九三粮油、哈高科大豆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大豆精深加工业;以中粮生化能源肇东公司、龙凤玉米公司等为龙头的玉米加工业;以北大荒薯业、大兴安岭丽雪为龙头的土豆精淀粉加工业;以完达山、飞鹤等乳制品企业为龙头的一批全国名牌产品,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乳品加工业;以哈尔滨、鹤岗、绥化等水稻主产区为龙头的无公害米、绿色稻谷和有机米加工业;以双汇北大荒肉业、大庄园肉业等企业为龙头的肉制品加工业。四是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日渐推进。在食品安全方面重点推进乳制品、肉类、酒类、调味品和饮料5个行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有9家乳制品企业包揽了国家首批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证书;多数企业建立了包含原辅料进货管理、生产过程及仓储管理、不合格品管理等9大类、21项诚信管理制度。五是政策环境越发理想。“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初验上升为国家战略,省政府把绿色食品产业列为“十大重点产业”发展之首,出台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明确了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并从举办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常设绿色食品交易中心、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等8个方面进行推进。

3.机遇优势明显。一是正处于食品工业的战略机遇期。衡量食品产业发展水平,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重要标志。发达国家是2~3.7∶1,发展中国家为1∶1。全国为0.77∶1,黑龙江为0.76∶1。食品产业发展仍有较大空间。二是人口的增加和向城镇转移。在未来15年左右时间里,我国年净增加人口保持在近千万人左右,将保持促进食品需求的刚性增长。同时,人口向城镇转移将扩大食品需求。未来十年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人数仍将保持在1300万人左右,将形成新的食品需求。三是国家政策倾斜。食品工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原料主产区、重点主销区、物流节点集中。黑龙江是粮食、畜产品、山产品的主产区,又是老工业基地,政策层面有利于食品工业发展。

延伸产业链与提高附加值并举加快发展食品工业任重道远

黑龙江农业要想摆脱“原字号”、粗加工困局,要实现延伸产业链和提高附加值双丰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必须立足优势,统筹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发挥好宏观政策的引导作用和龙头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才能不断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开拓黑龙江食品工业的广阔前景。

1.加强引导扶持。当前,黑龙江农产品加工业正处在扩大总量、优化结构阶段,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最关键的一条是政府扶持。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结合黑龙江农业发展实际,建立健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平台,取消一切限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不合理规定,积极落实好培育农产品加工业的各项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在积极争取中央扶持的同时,加大财政支农、基本建设、科技发展等项资金投入力度,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税务部门要做好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改革,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综合利用、建设原料基地的税收实行优惠政策。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行积极的金融政策,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金融支持的重点,把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不断扩大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增加中长期贷款,切实解决农产品

加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农户,肩负着带动农户和农业生产基地的重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走龙头带动之路。一是依托优势招引龙头。充分利用黑龙江农产品资源丰富、成本低廉、交通便利、工业发展空间广阔等综合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之一,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战略性合作伙伴。二是扶优壮强培育龙头。按照“扶大、扶强、扶优”原则,选择一批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改造、营销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形成与优势农产品生产产业相适应的加工企业,引领和带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三是整合资源组建龙头。通过上市融资、合资合作方式,鼓励现有优势企业盘活存量资本,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整合、兼并和重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优势,采取联合重组或互相参股等多种合作方式,形成企业集团或经济共同体,实现资源整合、增强实力、提升影响,发挥规模效益。

3.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利用黑龙江独特的寒地黑土、绿色环保优势,培育打造一批在省内外、国内外市场上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知名品牌,以品牌拓市场,靠品牌提高竞争力。一是强化品牌扶持。制定鼓励品牌做大做强的支持政策,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国家、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要分别给予省财政奖励,对获得全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优先给予政策扶持。二是突出质量建设。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体系建设,以优质特色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打造“龙头企业+基地+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的质量安全链条。支持和推动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严格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三是搞好技术研发。加强农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开展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把农产品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淀粉、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花青素、油脂、蛋白质等多种成分“吃干榨尽”,为做强品牌提供技术保障。四是做好品牌营销。抓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农产品批发

市场改造升级,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直销网络,广泛运用现代配送体系、电子商务等形式,加强品牌农产品组织营销,促进本土品牌成为全国品牌、世界品牌。(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出版社)

下载对六盘水市食品工业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六盘水市食品工业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盘水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调查与思考

    六盘水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调查与思考 张兴荣〔内容摘要〕 农村经济协会作为我市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组织形式,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对六盘水市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对六盘水市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姓名:王佳伟. 学号:1052001454452.学校: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六盘水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专科.2010 年 12 月社会调查报告正文......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饶丹梅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今后要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小......

    对标河南食品工业

    对标河南食品工业——一粒小麦的不断升值之旅河北、河南,同为农业大省,地缘相接,资源相近。然而,当我们还在农产品的初级链条上耕耘时,河南人却在思考怎样从农业中挖出黄金。于是......

    对推进六盘水市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对推进六盘水市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陈红梅 〔内容摘要〕 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六盘水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

    对供销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对供销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打印】 【关闭】 对供销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供销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调查报告 赵 勇 3月下旬区委全面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对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社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型社会共同体,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越......

    对双争的调查与思考

    对开展“双争”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军委重新颁发试行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规定,在全军开展争创先进连队和优秀士兵活动。落实《纲要》以来,基层开展“双争”活动究竟是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