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盘水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调查与思考
六盘水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调查与思考
张兴荣
〔内容摘要〕 农村经济协会作为我市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组织形式,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观念、体制和引导措施等方面的影响,协会工作的许多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惑,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关 键 词〕 农村 经济协会 调查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民政局
六盘水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起源虽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但作为具有社团性质的组织,是从1997年后起步发展的。目前,全市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共144个,会员农户约3.8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储运、营销等10个行业。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和发展工作,2006年10-12月,六盘水市民政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先后对市内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走访了20多个协会、搜集到了许多鲜活的资料。
一、六盘水市农村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基本情况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换以及加入WTO的国际化大势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产物。六盘水农村面广,城乡差异大,农村市场发展比较滞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一直以来都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种养(殖)大户、农民企业家和科技能人纷纷挑头,带领周围的农户自发组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协会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因而深受农民的欢迎。目前,有1/4以上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作用发挥得比较好,并涌现出冬瓜协会、西瓜协会、生姜协会、蘑芋协会、大蒜协会、马铃薯产业协会等一批区域声誉比较好的协会。当然,由于大多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规模还比较小,又没有专职人员,不具备《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的登记条件,正式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备案的有150家,大多数尚未进行登记。
针对这种情况,市民政局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如:加强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调查和摸底;将协会的培育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下发文件降低门槛,放宽登记的标准条件;减少批准筹备环节,简化登记程序;减免登记费和公告费;开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复查登记;广泛开展了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试点工作。应该说,目前,六盘水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各地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既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也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农民加入协会的积极性较高,与其他农村组织相比,协会在农村的作用开始显现,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
协会重视农业科技的开发和推广,促进农副产品的更新换代,积极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共建联系,同时自身也成立相应的研究推广机构,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协会在维护当地市场秩序、为会员的经营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方面都起到应有的作用,协会通过技术培训、信息引导、科技示范等形式,有效地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有的经济协会立足本地,联结全市、全省、全国,已经走向市外省外,以集体力量闯荡大市场,促进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六枝特区大用镇毛坡村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下成立了大蒜协会,通过大蒜协会的带动,毛坡村先后引进了“毕节红蒜”、“贵定蒜”等优质品种,提前了蒜薹的上市时间,同时协会还派人到贵阳、水城、安顺等地跑市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目前全村大蒜种植面积已达2000亩,仅此一项农民户均增收8000多元;六枝岩脚镇冬瓜协会与贵阳和云南昆明的客商打交道,不仅使会员单位获得了更大的利益,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总之,作为农村社会中的一种新型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科技含量、规范市场和开展对外交流、增加农民收入、带领农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业等方面,已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六盘水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面临的矛盾和困境分析
(一)协会发展的超前性和滞后性的矛盾。在以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常常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也不例外。有人说,协会需要根据市场条件的要求慢慢
发展,过急了就会事与愿违,前两年的农村产业化改革不是在许多地方遭到农民的反对吗?这实际上是一个如何认识协会的问题。前几年农村发展停滞的局面不得不让人反思,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农民仅仅依靠传统的生产经验、经济手段和增加劳动时间与强度,是难以致富的,因而需要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实行多种经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已表明这一点。在优势产业得到发展之后,农民往往发现单靠一家一户,是难以应付多变的市场的。那么如何探索出一条农业市场化、组织化的新路,既是深化农村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广大农民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愿望。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小政府大社会的必然趋势,要求政府必须从管理具体经济活动中退出来。因而,农村中需要一种组织,在农民和市场间、农民与政府间架起桥梁,经济协会正是这样一种组织,它的民间性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现实表明,在目前发展经济协会并不超前,而是迫切需要,是市场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结果,从2004年以来,在中央连续下了4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中,都对加快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作了明确的规定。
(二)协会发展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矛盾。目前,协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资金、人才、办公场地等,其中资金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没有相应的经费,协会的正常运转必然受到限制。调查发现,会员对交费问题很敏感,许多协会连会员应交的会费都不敢收,如果硬收,会员可能就不加入了,有些必要的协会活动都是由会长、副会长等出资。因此,很少有协会建立财务账户,这一方面反映了协会免费为会员服务,是非营利性组织,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协会活动不规范、缺乏资金支持的现实。协会要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那么资金来自哪?只能来自会员,政府的支持只是暂时的,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协会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并不在于是否收费,而在于是否合理,在于资金的使用是否能得到会员的赞同。对于要想有长远发展的协会来说,没有资金的不断积累很难保证协会的长足发展后劲,至于如何积累资金,需要靠各协会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摸索。
(三)协会发展的官办性与民办性的矛盾。从目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形成机制来说,主要有农民自愿组会和政府引导或扶持组建两种。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政府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哪里?有人提出,既然是民间组织,政府就不应该插手。这未免太绝对化,在目前中国,协会没有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不可能有所发展。其实,国外的行业协会也并不是只有民办,也有官民同办的协会。调查认为,对于官办性和民办性问题,各地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诸如协会的形成机制、行业特点、历史沿革、成熟程度等因素,都要考虑进去。就目前来说,大多数经济协会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对于那些由农村大户、技术能人或龙头企业牵头组织的协会来说,势力比较雄厚,可以突出一些民办特色;而对于处在经济欠发达的状态下,协会本身又没有实力,需要政府的指导和扶持,因而可采取政府引导、相关部门督导,协会相对自治的方式,官办色彩浓是必经阶段。
(四)协会发展的渐进性与超常性的矛盾。就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自身来说,渐进性和超常性是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浓缩发展过程。西方的行业协会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要求而逐步完善起来的,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行模式,我国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既不能按部就班地象西方农业协会那样,慢慢发展起来,也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市场规则,否则就要受欺、“挨打”,但不缩短发展过程更不行。因此,我们要在遵循市场规则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好渐进性与超常性的关系,采用非均衡性发展模式。
三、六盘水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在各县区形成的传统产业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农业产业。加快这些产业发展经济协会的步伐。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骨干产品培育协会,既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又使农村经济发展有了组织的依托。
2、选择重点区域来抓,协会的职能作用有多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为会员搞好服务。一般情况下,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协会发展就比较快。六枝特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比较快,可以选择在这些地区重点培育发展。
3、加强对协会工作的领导和重视,是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尊重群众意愿,避免依靠行政命令培育发展协会。要不断加大对协会作用的宣传力度,使群众真正认识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将会给自身带来好处,努力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关注、支持和参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健康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4、坚持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提高协会的合法性。不少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依法登记意识淡薄,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些协会迟迟不到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因而开展活动没有法律保障,权益经常受到侵害。要引导和指导协会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自律机制,建立起各项规章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民主议事制度和民主决策制度,争取早日与国外同业协会管理规则接轨。
5、制订扶持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使协会尽快发挥作用。浙江省从省长基金中拨出经费,对重点扶持的农村产业协会,每个协会给予80万元的补贴。我市也应专门设立一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基金,对重点扶持的专业经济协会给予支持。通过配套的优惠政策,增强协会的自我造血功能,如对于协会建立的特色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协会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协会引进的新项目等,都要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在财政、税收等方面也要体现出对协会的扶持,在项目争取、工作人员的权益、人才的吸引等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
6、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目前,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大多是小型自发组成的,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其规范性尚有欠缺。如果一开始就过分强调规范,就有可能束缚农民的实践,限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先培育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急于求成,不一哄而上,切实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带动一片,发展一个成功一个。
第二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章程
青年与企业发展课题研究协会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协会的名称。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名称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准确反映其特征。社团的名称应当与其业务范围相一致,以产品或技术特征命名为原则,不得以人群特征命名)
第二条 本团体的性质(其中必须载明:组成的人员或单位;自愿结成;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第三条 本团体的宗旨(其中必须载明: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
第四条 本团体接受业务主管单位、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必须载明具体的业务主管单位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
第五章 本团体的住所(载明×县[市] ×乡[镇] ×村)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 本团体的业务范围(必须具体、明确):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三章 会员
第七条 本团体的会员种类(单位会员、个人会员)第八条 申请加入本团体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本团体的章程;
(二)有加入本团体的意愿;
(三)从事与本团体宗旨直接有关的活动;
()××××××××××××××××××。第九条 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二)经理事会讨论通过:()××××××××××××××××××。第十条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本团体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团体的活动;
(三)获得本团体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本团体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十一条 会员履行下列决议:
(一)执行本团体的决议;
(二)维护本团体合法权益;
(三)完成本团体交办的工作;
(四)按规定交纳会费;
()××××××××××××××××××。
第十二条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
第十三条 本团体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大会,会员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
(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决定终止事宜;
()×××××××××××××××××;()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四条 会员大会须有2/3以上的会员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五条 会员大会每届×年(会员大会每届最长不超过4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1年。
第十六条 理事会在会员大会闭会期间领导本团体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大会负责。
第十七条 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长(会长)、副理事长(副会长)、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会员大会;
(四)向会员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六)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和实体机构等事项;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
(八)领导本团体各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第十八条 理事会须由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方能生效。
第十九条 本团体的理事长(会长)、副理事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团体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的;
(四)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
第二十条 本团体理事长(会长)为本团体法定代表人[社团法定代表人一般应由理事长(会长)担任。如因特殊情况需由副理事长(副会长)担任法定代表人,应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后,方可担任,并在章程中写明]。
本团体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第二十一条 本团体理事长(会长)行使以下权利: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
(二)检查会员大会、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代表本团体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四)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
(五)提名秘书长以及各办事机构、主要负责人,交理事会决定;()×××××××××××××××××。
第二十二条 本会秘书长协助会长(理事长)处理日常工作。
第五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二十三条 本团体经费来源:
(一)会费;
(二)捐赠;
(三)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四)利息;
(五)其他合法收入
()×××××××××××××××××。
第二十四条 本团体收取会员会费标准须经会员大会决定。第二十五条 本团体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第二十六条 本团体建立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二十七条 本团体的资产管理必须接受会员大会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公布。
第二十八条 本团体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业务主管单位组织的财务审计,结果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二十九条 本团体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条 本团体专职工作人员的报酬应由会员大会决定。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一条 对本团体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会员大会审议。
第三十二条 本团体修改的章程,须在会员大会通过后15日内,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生效。
第七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三十三条 本团体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三十四条 本团体终止动议须经会员大会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第三十五条 本团体终止前,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三十六条 本团体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于本团体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章程经×年×月×日会员大会表决通过。第三十八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团体的理事会。
第三十九条 本章程自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
第三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章程范本
新农民协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协会的名称为新农民协会(以下简称本协会)。
第二条本协会的性质:是由农大学子自发组成的学生团体,是
为促进新农村发展与服务的非营利性的学生组织。
第三条本协会的宗旨:服务三农,永不止步。为未来的新型农
民提供一个更为适合的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为农村、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条本协会接受团委老师监督管理。会长、副会长及会员
听从团委老师及学生会的指导和建议,认真负责地施行自己的权力,履行自己的义务。
第五条本协会设一个会长,两个副会长。协会直属部门则设立
办公室、宣传部、外联部、组织策划部等各部。各部设一名部长,一名副部长。
第二章会员
第六条申请加入本协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本协会的章程;
(二)有加入本协会的意愿;
(三)从事与本协会宗旨直接有关的活动;
第七条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或口头向协会申请;
(二)办公室讨论通过:
第八条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本协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协会的活动;
(三)获得本协会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本协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九条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执行本协会的决议;
(二)维护本协会合法权益;
(三)完成本协会交办的工作;
(四)按规定交纳会费;
(五)向本协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和信息;
第十条会员缴纳会费的标准:全部会员入会时需交10元会费。第十一条会员退出应书面或口头通知本协会。
第十二条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或有严重损害本协会合法权益的行为,会长大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三章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
第十三条会长、副会长负责协会的主要事物,共同管理协会的费用来源与支出,保证各项活动的安全性和合法性。会长及副会长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二)决定内部个人职务的任免;
(三)决定设立和取消直属部门;
(四)审议通过会费标准;
(五)决定社团成员的奖赏和惩罚;
(六)决定组织宣传、招新计划、举办活动等;
(七)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四条会长及副会长决议须经两个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第十五条选举大会每届1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会长表决通过,报业团委、学生会并经团委批准同意。
第四章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十六条 本协会经费来源:
(一)会费:任何一笔经费开销都需有单据证明及会长副会长的签名方可报销;
(二)协会活动的经费可由任何一个合法企事业单位提供赞助,各项赞助经费须向团委老师学生会申请、报告,得批准后才能进行。
第十七条 本协会经费必须用于协会举办活动和协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第十八条 本协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九条 本协会的资产,任何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五章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二十条 对本协会章程的修改,须会长及副会长表决通过。
第二十一条 本协会修改的章程,须在会长及副会长通过后15日内,经团委审查同意,并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生效。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本章程经2009年10月27日会长大会表决通过。第二十三条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协会会长大会。
第二十四条本章程自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
第七章 我们共同的期盼
本协会的发展将寄希望于本协会会员的共同努力、团委老师及学生会的支持,也寄希望于更多人士的关注。
我们大家会长久地关注和支持本协会的成长与发展,不忘母校、感恩祖国,保持对“三农”的热爱,同时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服务三农,永不止步!
第四篇:对六盘水市食品工业的调查与思考
对六盘水市食品工业的调查与思考
2009-04-26
六盘水市经贸委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市食品工业的调查,指出了我市食品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优势及条件,提出了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及思路。
〔关键词〕 食品工业 调查一、六盘水市食品工业现状
(一)企业的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我市食品工业重点发展酿酒、粮油、肉类及乳制品、饮料、辣椒制品及调味品、方便食品。特色食品汇集了饮料、调味品、粮油、肉类、果蔬、茶叶、山野菜等各类产品加工,既有传统食品。也有应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传统食品以酒、茶、肉及奶制品为代表。新兴特色食品有辣椒、生姜、核桃、剌梨、马铃薯、苦荞及山野菜等系列产品、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企业。截止2007年9月,全市有食品企业446户,其中,重点生产企业50余户,在产重点企业40户。据不完全统计,企业资本达10320.2万元,其中:在产国有企业13户,国有资本5122.88万元。根据31户食品企业的报表统计,这些企业在册职工人数1544人,从业专业技术人员325人。
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3.97%。2005年以来,九龙液酒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又增加了永恒粮贸、鑫鼎薯淀粉等具有强劲实力的食品加工企业。从本次调研采集到的数据分析,全市食品工业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863亿元,销售收入1.8256亿元;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375亿元,增长率为16.83%,比全国“十五”期间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少0.77个百分点,比贵州省食品工业同期总产值增长率高1.46个百分点;销售收入2.3658亿元,增长率为29.59%。食品工业的发展呈现强劲的势头。盘县信友公司的核桃乳和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姜茶通过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六枝特区茶叶开发公司获绿色消费企业标志认证,六枝特区雾峰纯天然食品厂的苦荞糊、苦荞米等获无公害食品认证。六盘水古夜郎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精米、六枝特区岩脚绿色食品加工厂面条正申请无公害食品认证。
(二)企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改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20多年来,全市食品工业企业与其它企业一样面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适应这一转变的企业获得了生存和发展,如市食品总厂、市啤酒公司。而不适应转变的如市酱菜厂、市食品公司、市面粉厂等企业,要么艰难度日,要么倒闭。
2.个体经济是食品工业的主要支撑。进入90年代以来,国家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与支持,使民营食品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涌现出凉都乳业、金荞食品公司、等一批企业。
二、制约六盘水市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多数企业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等靠国家支持的思想依然严重。
2.受煤炭开采和房地产业开发效益高、见效快的影响,许多人不愿意把钱投入食品工业,这是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投资环境,如社会治安、思想意识、宣传力度、政策落实、社会和谐、环境状况、资源保障、办事效率等还有待改善。特色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滞后,食品工业原料基地的建设与原料深加工企业的建设相脱节。
4.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没有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龙头企业,发展速度缓慢。技术力量薄弱,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竞争力差。六盘水食品总厂土豆片生产线年加工鲜薯5000吨,为全市年产马铃薯总产量180万吨的0.3%;永恒粮贸日产精米200吨,也只能供应附近部分市场。有许多好产品,如苦荞醋、苦荞米、苦荞方便饭、苦荞面条等,受到海内外客商的一致好评,但产量却连本地市场都不能满足。
5.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融资渠道有限。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食品工业投入资金不足,创新能力及自我造血功能较差;工艺设备陈旧,产品质量和卫生条件较差;无证生产企业安全隐患严重。
6.企业市场观念不强,缺乏科学的营销策划和品牌意识;企业市场信息不灵,导致有产品的不一定找到市场,有市场的不一定有充足的货源,食品工业基础比较脆弱。
7.长期以来,食品工业存在多部门、多系统交叉管理的问题、多头发展,导致重复建厂、资源浪费、无序竞争,增长方式粗放,影响食品工业健康发展。
三、六盘水市食品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政策环境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联合制定的《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了西南区域“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方向。随着六盘水重型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工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投资食品工业的商户越来越多,各县、特区、区正加紧进行轻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区位和交通
株六铁路复线,水柏铁路,内昆铁路、南昆铁路、六盘水铁路编组站的完工,使六盘水成为华南、西南铁路大通道的交汇处,成为西部地区的铁路枢纽城市,增加了路网的灵活性,对促进我市的物质交流,促进食品工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三)自然资源
我市是全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富含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的260余种农作物及植物资源为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创造了条件。
四、推动六盘水市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把食品工业作为轻工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培养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力争保持每年15%以上的增长速度。用5年左右时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2015年,实现食品工业总产值过10亿元的目标。
(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
坚持高起点、高技术、多投入、精产出,通过政策导向和管理体制的创新,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力争5~10年,重点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市级龙头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提高技术创新实力,扩大技术创新成果,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
(二)推进轻工业集中区建设
从政策、人才、信息、技术服务、配套公共设施等多方面入手,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吸引著名大型食品企业落户六盘水,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三)抓好优质原料基地建设
按照食品制造业对原材料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进一步抓好优质果蔬,“三芋”(洋芋、魔芋、芭蕉芋),茶叶种植;养殖和饲养瘦肉型猪,新型PIC猪以及奶牛、肉牛、肉羊、禽类基地建设,建设一批优质原料基地,并实行企业加农户的合同基地建设模式,确保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原料需求。
(四)培育一批重点项目和产品
今后10年内,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原料生产基地为依托、现有骨干企业为基础,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形成以中低档酒、粮油制品、肉制品、奶制品、果蔬制品、生姜制品、苦荞保健制品、优质茶叶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第五篇:六盘水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六盘水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六盘水市农办
〔内容摘要〕通过深入调查六盘水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认真分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特点、类型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措施。
〔关 键 词〕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
一、基本情况
六盘水市辖4个县(特区、区)、98个乡镇办,1095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304.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8万人,占总人口的78%。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
全市农业人口238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127.6万人(其中男劳力66.3万人,女劳力61.3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53.6%。18-45岁的农村劳动力人数99.1万人,占全市总劳动力的77.7%。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的占43.49%,初中文化的占19.51%,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5.3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1.52%。以六枝特区为例,全特区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男性占58.1%,女性占41.9%;18-25岁的占32.7%,26-35岁的占36.4%,36-45岁的占17.9%,46岁及以上的占6%。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我市现有耕地455万亩,按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人均耕作5亩计算,我市第一产业需劳动力91万左右,占总劳动力的71.3%,农村富余劳动力为36.6万左右,占总劳动力的28.7%。按劳动部门统计,我市现已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8万人以上,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8.6万人左右。农民收入中约有50%--60%来自农民务工收入,劳动力转移创收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六盘水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呈不断增长势头。现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务工人数达到28万人以上。按人均月净收入500元、每年务工10个月计算,每年创收14亿元。
(二)转移地域向外扩张,就地转移与向外转移同步增长。从加强领导、搞好培训、增加投入、强化管理、抓农民维权等方面入手,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民自主转移与政府牵头转移步伐不断加快。农民除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外,主要向上海、江苏、浙江、广州、深圳、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进军。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不断优化。目前,我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性别比例方面逐年优化。务工者年龄在18-45岁居多,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女性务工比例开始上升。
(四)农村劳动力就业行业比较集中。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用工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住房装修及水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制鞋、电子装配等工作,他们的平均月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是支撑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主力军。在调查中了解到水城县纸厂乡一次性向水矿集团输送50名合同制工人;滥坝镇2007年向电解铝厂解决就业198人,向国贸焦化解决就业89人,向兴利焦化解决就业102人,向盛伟焦化解决就业78人。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类型
从劳动力转移的情况看,我市的劳动力转移情况,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离土不离乡”型。这种类型的劳动力,界于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边缘地带,早出晚归,食宿在家。他们属于农村人口,有耕地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从事运输、煤炭采掘、加工、流通、餐饮等服务行业。其土地租给他人耕种,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2、“不离土不离乡”型。这种类型的劳动力转移,有季节性的特点,于农闲季节就近打工,农忙季节歇业务农,其收入来源构成渠道较多,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高于从事第一产业的收入。
3、“离土又离乡”型。这种类型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时间比较长,经验较为丰富,其就业行业、区域比较固定。他们除了身份还是“农民”外,其它各个方面已和城镇居民一样。打工创收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户籍管理、子女入学等原因,大多数还无法成为城镇正式居民。
4、“离乡不离土”型。这种类型的劳动力,迫于生计远走他乡,在外无固定就业渠道,在家虽有土地,但撂荒未种。
四、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市场竞争力差。我市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据调查,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占43.49%,初中文化占19.51%,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5.3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52%。以六枝特区为例,全特区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3.3%,小学的占34.1%,初中的占39.1%,高中、中专的占11.4%,高职及大专以上的占2.04%。大多数农民素质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及专业技能,这是影响他们向二、三产业顺利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目前已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情况来看,存在专业技术水平低、综合素质较差等问题。而且这些农民工从事的多是一些科技含量不高、体力型、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工资收入低,待遇差,自身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他农民转移的积极性。
(二)少数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尽管政府各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然而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农民工仍然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农民工大多依赖社会关系网络进城打工,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煤矿、焦化厂、餐饮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一方面农民工难以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另一方面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社会,一旦发生纠纷,农民工举目无亲,他们的诸多权益受到歧视甚至侵害。此外,由于办理进城户籍、用工行为不规范、劳动生活条件差以及拖欠工资等问题的困扰,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积极性,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城市在用工制度上对农民工的歧视,导致农民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不想回归农村,成为往返于城乡的“两栖”农民。
(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稳定。从调查数据看,城郊农村劳动力大多数是小范围、近距离、季节性的转移,转移的区域大多集中在市内和省内。由于受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思乡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外出到沿海地区务工的人员务工几个月后纷纷返乡。如水城县纸厂乡、双戛乡、滥坝镇转移的劳动力大多数是在本乡境内的乡镇企业。
(四)土地流转不畅制约着农民外出务工。由于土地分散于各家各户,传统种植模式下,每亩地年均纯收益一般不超过500元,回报率低、收入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农业发展的出路,但由于受旧的思想观念影响,许多农民仍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解放出来。土地流转不畅,严重制约着农民外出打工。
(五)劳务中介服务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规范。调查发现,广大农户具有强烈的外出务工愿望,但苦于没有门路。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影响了劳动力转移。中介组织不完善、不规范,通过政府部门组织的农民外出务工极少,依靠亲属、同乡等关系或自发加入外出行列仍然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很难尽快找到工作,导致部分农民无法在外生存,无功而返;许多农民工都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权益容易受到侵害。
(六)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农民“外流”,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同时,在一些地方农民工转移后,留下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及时流转使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另外,由于留守在家的多数是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在村组公路、水利建设、土地整治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组织劳动力比较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实施的进度和质量。
(七)思想观念落后,成为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农民的恋乡情结、依赖思想尤为严重。大多数农民仍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依靠有限的土地资源,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获取收入,生产率低下,增收缓慢。“小富即安、稍进则满”思想观念的束缚成为制约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之一。
(八)引发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隔代哺育”不利于农民工的子女成长。许多农民工由于工作稳定性差,流动性大,在外地进学校“门槛”高,又无精力照管,便纷纷将子女留在家中由老人看管,导致管理跟不上,孩子学习不用心,甚至极少数走上了邪路。受打工潮影响,少部分农村适龄儿童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外出打工。
五、对策措施
(一)高度重视,政策扶持。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制定和完善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相关政策,清理和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为农民进城打工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要从我市实际出发,针对进城农民工的流动现状,在户籍、农民工子女入学等问题上给予优惠政策。同时,通过媒体加强对农民工的正面宣传,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二)强化培训,有序输出。随着市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当前,要重点加强对青壮年的培训,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采取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技能、法律、卫生、城市生活知识等方面对农民工进行综合指导。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素质和维权意识,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增加就业的机会,避免因盲目外流给农民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防止个别农民误入歧途。
(三)体制创新,规范管理。政府在劳动力转移中主要职责是维护经济秩序,保护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当前,应着力抓好两点:一是按照“有序输出,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大管理力度,把好用工考察、培训、规范用工合同等关口,维护务工人员的权益。对部分行业如建筑业、煤矿业、餐饮业等农民工聚集的行业特殊对待。二是严厉打击黑中介和坑骗务工人员的行为,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产业支撑,促进转移。要发展壮大乡镇企业,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其吸纳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同时,鼓励农民进城从事生产活动,逐步使一些具备条件的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从而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五)建档立卡,形成网络。要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档案,逐步形成较系统的劳动力转移储备库。建立健全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进行劳务培训和输出,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使农民“外流”由自发松散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提高农民工外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促进劳动力资源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积极与务工所在地公安、计生部门取得联系,切实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六)积极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我市劳动力常年性转移虽然占到了转移总数的80%,但从转移农户来看,完全脱离土地真正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却寥寥无几。因此,必须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帮助和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合理流转土地,使土地资源向种植能手和种养大户集中,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入,防止耕地撂荒现象。
(七)抓好“民工回引”工作。民工回引有利于地方经济的长足发展。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吸引在外打工学到技术、积累了资金、懂得了管理的民工回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