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六盘水市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对六盘水市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姓名:王佳伟.学号:1052001454452.学校: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六盘水分校.专业:行政管理专科.2010 年 12 月
社会调查报告正文内容
第二篇:对六盘水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对六盘水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陈雁桦
〔内容摘要〕 随着我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物业管理应运而生,迅速发展,同时一些问题和难点也在所难免。在实现市场化的进程中,应加强物业管理宣传,理顺物业管理体制,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关 键 词〕 物业发展 情况问题 建议
〔作者介绍〕 市政府研究室
最近,笔者对我市物业管理行业进行了调查,旨在结合六盘水的实际,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物业管理之路。
一、发展历程及现状
物业管理作为房产投入使用的后续服务,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产业,从1981年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在深圳诞生,到现在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并且由于地区经济的差异,发展很不均衡,沿海发达城市起步较早,物业管理相较内地较为完善规范。我市首家物业管理公司于2001年成立,到目前已发展到23家。尽管我市物业管理起步较晚,但借鉴发达地区经验,物业管理行业较为迅速地发展起来。
(一)服务内容逐步丰富,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房地产产业发展和房地产市场发育完善,物业管理由最初保安、环境保洁的单一模式发展到房屋及相关设施设备维护、绿化养护、居民生活服务等众多服务领域,成为社区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行业逐步规范,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在短短的6年中,我市物管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发展中不断规范管理、提高水平、改善服务,一批优秀的物业管理企业脱颖而出。如服务于荷城花园·时代佳园住宅小区的小白熊物业管理公司、服务于荷城花园·丰荷广场·河滨宛住宅小区的润丰物管企业、服务于双水新区“水之宛”小区的四联物业管理公司、服务于六盘水供电局黄土坡住宅小区的康兴物业管理公司,都为广大居民所认可接受,对带动物管企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二、存在问题及难点
物业管理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配套“软件”,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而迅速增加,政府给予了高度关心和重视,物管企业也在发展中不断规范自身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但由于引入时间短,业主对物管行业认识的不到位,以及物管企业的服务水平能力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业主与物管企业之间仍不能达成共识,尤其是近两年,由物业管理造成的投诉不断增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物管企业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多数物管行为不专业,员工队伍素质普遍不高,服务水平低,这些问题最终引发了企业与业主之间的矛盾,影响了物管行业的整体形象,未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对专业物业管理的需求。同时,我市物管企业目前还处于求生存的状态,抗风险能力弱,遇到意外问题,容易受挫。
(二)业主委员会的组织建设不规范。业主委员作为居民代表,集中了小区居民意见和需求,代表业主行使职权,维护业主的合法权益。但是,目前各小区业主委员会建设不尽规范,或者没有业主委员会,或者成立业主委员会时随意性大,居民不服从其约束。水城水泥公司“水泥新苑”由馨园物管公司进行管理,收取0.3元/平方米的管理费用,但后来业主嫌价格高而提出按0.25元/平方米收取管理费用,协商物管公司未果,导致该小区脱管,一度变得混乱,绿化、设施受损,业主意见很大。后又将物管费又涨至0.3元/平方米,由社区提供物管服务,但要完整修复补换受损的设施、绿化,由谁来承担没有定论,所以,加强
业主委员会组织建设,规范业主委员会行为,对于维持小区有序管理、稳定物管市场非常重要。长期以来,我市没有相应的系统管理办法,使得物业管理工作缺乏依据,业主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很好的维护。
(三)物管企业的服务与业主需求不对等。一是对物业管理的认识观念不对等。一方面,物管企业强调管理,服务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业主强调服务,对物业管理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或一知半解,特别是不少业主存在着“买火车票想乘飞机”的消费心理;还有一部分业主习惯了过去由单位包干、传统福利性管理的“大锅饭”体制,对有偿服务的物业管理不能接受,致使物管费的收取成为一大难题;此外,对物管区域内的空置房是否收费、收费比例与空置时间怎么结合等问题,业主与物管企业之间存在争议,也无法可依。二是法律地位不对等,《物业管理条例》中规定了许多企业的禁止行为和相应罚则,而对业主的违规违约行为,却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对于拒交物管费的行为,物管企业一般是通过业主委员会进行协调,如果业主委员会不能承担其责任,物管部门则只能上门劝导。
(四)物业管理基础薄弱,住宅小区规模小、品味低。从地域看,我市地处高寒地区,属发展中城市,大量旧宅小区物业管理费用支出有限;从需求上讲,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人均收入低,规范的物业管理还没有达到生活必需,广大业主对物业需求的认识有待提高;从体制上讲,由于物业维修资金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物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机制。
(五)物业管理与相关行业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物业管理行业由于起步晚,相关政策法规严重滞后于房地产业的发展,造成物管行业与其他相关行业之间存在许多矛盾。一是建管交接没有有效的制约机制,建管也没有从根本上分开,大量开发建设单位的责任与物业管理服务交织在一起,甚至房开商占用公共设施、将一些责任转嫁给物管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物业管理、业主与水、电、热、有线电视等公共事业单位责任区分不明确,物管公司承担了很多份外责任。
三、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物业管理行业是改革传统房产管理方式的必然产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与房产市场紧密相连,是一个新兴产业,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未来发展趋势总体看好。
(一)行业发展空间上看:物业管理作为新兴产业,与城市发展速度和水平息息相关。当前各大城市对发展物业管理不断重视,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加以扶持,鼓励其发展壮大。并且目前各个城市倡导建设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已逐步为广大居民所接受,其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都是良好和巨大的。
(二)从发展潜力上看:近年来,我市城镇房地产开发增长迅速,以每年递增近百万平方米的速度发展,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市目前只有物业管理企业23家,接管物业面积仅130.62万平方米,全市目前实施物业管理的房屋(含企业自治、业主自治)仅达近千万平方米,尚有80%的房屋特别是工业区、学校、医院、车站、机场、商场、办公楼宇还没有纳入物业管理。随着文明卫生城市的创建,城市建设步代的加大,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业管理的需求将逐渐加大,标准化高水平的物业管理消费群体将越来越多。
尽管我市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大,但是由于多方面的问题,物管企业还处于求生存的状态,物管水平普遍不高,这与物业管理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不相适应。物业管理公司就其性质而言,应该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其经营方式是自负盈亏。同时它也是一种社会服务机构,它的管理职能应该社会化,将来势必走向市场参与竞争,从而代替仅管收费而不管服务的“房管所”管理模式,所以市场化、专业化物业管理将是我市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结合我市实际,物管工作应做到与社区管理相结合,与城市创卫相结合、与平安创建活动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城市就业和失地农民安置相结合。
四、建议和对策
针对我市物管行业存在的问题,结合物管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建议。
(一)理顺物业管理与相关行业之间的关系。一是建立有效的建管交接制约机制,明确开发建设单位的责任和物管企业的服务,从根本上实现建管分开;二是明确区分物业管理与水、电、热、有线电视、垃圾清运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责任,这些单位应当直接向最终用户收取相关费用。物管企业接受委托代收费用的,可以向委托单位收取手续费,不得向业主收取手续费等额外费用。
(二)加强对物管行业的宣传和指导。在物业管理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市民、单位对物业管理的认知度不高,目前只能达到贵阳市三四年前的认知程度,不少业主对物管企业的服务权限不了解,对物管工作不理解,导致业主与物管企业间纠纷频发。为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加大对物管行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物管示范小区的作用,提高市民、单位对物管的认知度、接受度、配合度。
(三)依法规范物管工作。一是尽早出台《六盘水市物业管理暂行规范》,尤其是在明确物管企业承担范围、规定物管企业的禁止行为和相应罚则的同时,应对如何制约业主及业主委员会的违规违约行为作出规定,并明确物管区域内空置房的收费标准,使得物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有关部门要规范前期物业管理,重视和做好业主大会及业主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工作,倡导公平竟争、合理定价,建立健全质价相符的物业管理价格机制,引导和监督各方履行物业服务合同。三是成立物管行业协会,协调业主或业主委员会与物管企业之间的分歧和矛盾,组织开展有关活动,指导物业管理企业自觉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引导业主委员会规范建设。
(四)本着合情、合理、合法的原则,在政策、收费等方面扶持物管企业走市场化道路,逐步培育健康状有序的物管市场。由于我市物业管理基础薄弱,特别是广大业主对物业需求和物管收费的认识不到位,与物业管理成本高、支出大形成明显反差。就是小白熊、润丰等优秀物管企业都只处于求生存的状态,只要有5%至10%的业主拒交物管费,就要亏本。目前,收支不平衡成为物管业走向市场化的最大畔脚石。建议本着合情、合理、合法的原则,在政策、收费等方面给予一定扶持,促进物管企业走向市场化道路;严格市场准入与清出制度,加强企业资质管理,加大对违规经营、收费不规范的企业的清理整顿工作力度,培育健康状有序的物管市场;建立物业维修资金制,推进旧住宅区的房改房物业管理。
(五)物业公司应将其管理权限、服务范围及收费等情况向广大业主公开,得到业主委员会的一致通过再接管住宅小区,提高公司的服务意识,要充分认识到物业公司的服务性质,对业主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业主与其他单位发生的有关矛盾要积极参与协调。
(六)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目前我市物管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物管企业应从内强素质入手,配备专业物管人员、维修人员、园林绿化人员等,积极引进外地的先进做法和先进技术,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用优质服务来赢得广大业主的认可。
第三篇: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饶丹梅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今后要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小城镇建设,完善农业政策,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关 键 词〕 农业 结构调整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重大项目办副主任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总面积9914平方公里,总人口300多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占80%。全市范围内石漠化比较严重,人均耕地不到2亩。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拓展,新建项目的上马,耕地越来越少。在六盘水这块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呢?我认为必须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各县(区)逐步建成了一批以粮食、林木、烤烟、蔬菜、生猪、牛、羊等为主的商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改变了过去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形成了农、林、牧、渔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是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达42.2%,比2004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进一步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从各地的情况看,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是各地都将农业结构调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落实,结构调整开始向优质高效、产业化迈进,如各县已基本建成黑山羊、商品猪、肉牛养殖基地。二是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将创名牌作为开拓市场的主要手段,如盘县信友核桃乳、钟山区大桥蔬菜、水城县富硒茶等一些农副产品先后抢占六盘水市场,对周边地区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三是部分农产品实行优质优价政策,通过财政和信贷资金实行有偿、无偿、贴息等,重点扶持和全面启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四是逐步探索出公司+农户+基地的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支部+协会+农户+基地的市场带动模式等。五是部分农村形成了自己的结构调整特色。如钟山区地处市中心城区,在结构调整上紧紧围绕城市餐桌做文章,大力发展错季蔬菜、大棚蔬菜和养殖业,延长餐桌产业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水城县利用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
二、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
1、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存在着重生产轻市场的现象。一方面,农户对结构调整缺乏认识,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停留在农业内部,而对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农业劳动力、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深层次问题思考不够,对农业生产发展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服务。
2、生产社会化、农业产业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挑战。我市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尚未健全,很难为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中介机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载体,由于只顾生产,不注重加工、流通,从而影响了农民结构调整的积极性。服务体系滞后,致使产销脱节,在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上,科技手段有限,“名特优”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扩大市场份额。
3、农民增收缓慢,农业投入比重减小。农民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户投入是农业生产投入的主要来源,而农户收入低,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才2348元,其中60%以上还是实物折款,即使农民意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也“不敢调”、“不愿调”,多数农民也只是心动没行动。
4、现行政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首先是价格政策,优质不能优价是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中遇到的最大问题,由于没有完善的质量检测标准和质量检测手段,做不到优质优价,从而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其次是现行的信贷政策。农业结构要调整,势必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随着信贷抵押制度的出台,发展农产品加工的企业越来越难贷到资金,农户贷款难的问题较突出。三是目标考核政策。现行的目标考核政策
不合理,还有意识地将某种产业、产品总量增减作为考核基层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5、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遏制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据2007年统计资料,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14.66%,小学文化程度占45.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39.44%,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影响了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广度。
三、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及建议
按照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重点搞好特色农业和立体农业;在2010年,力争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5%,农产品的综合商品率从2001年的40%上升到60%,真正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我市农业结构调整重点要从农业生产布局上入手,突出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在农林牧渔的特色产品上下功夫,突出畜牧产品;在农产品的加工上努力,突出抓农产品的增值和商品率;在市场开发上努力,突出抓农产品的流通和中介信息,并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1、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六盘水的地理结构及生态环境,决定了六盘水的农业不能以粮食生产为主导,不必强求粮食的自给。经有关专家计算,六盘水粮食种植的边际效益很小,机会成本则很大,过分强调粮食自给,反而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在这种情况下,要转变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按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扩大优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把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同时,引导乡镇企业搞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村第三产业,壮大经济规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在各类涉农投入渠道不变的前提下,采取区域相对集中的办法,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放开搞活农业基础设施产权和经营权,形成滚动发展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信用社和金融部门更应立足于服务农户和企业两个重点,一方面拓展贷款项目,带动农户进行结构调整,开展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和乡镇企业扩大规模。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信息体系和信息网络,加快农村“信息入乡”网络建设,实现市、县、乡网络联网。建成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建成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业标准体系,大力发展流通中介组织。加快农产品加工、存储、保鲜和运销体系建设,高起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采取公司+农户、支部+协会、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落实各种惠农政策,努力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
4、加快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是有机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将有一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这就为农村小城镇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结构调整也需要小城镇带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5、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农业政策,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首先应实行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使农民按市场需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其次稳定和完善土地政策。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搞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使用权按照市场需求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之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
6、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要积极培养和挖掘农村乡土人才,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应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对口支援政策和培训计划,通过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这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第四篇:对六盘水市食品工业的调查与思考
对六盘水市食品工业的调查与思考
2009-04-26
六盘水市经贸委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市食品工业的调查,指出了我市食品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优势及条件,提出了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及思路。
〔关键词〕 食品工业 调查一、六盘水市食品工业现状
(一)企业的发展状况
“十五”期间我市食品工业重点发展酿酒、粮油、肉类及乳制品、饮料、辣椒制品及调味品、方便食品。特色食品汇集了饮料、调味品、粮油、肉类、果蔬、茶叶、山野菜等各类产品加工,既有传统食品。也有应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传统食品以酒、茶、肉及奶制品为代表。新兴特色食品有辣椒、生姜、核桃、剌梨、马铃薯、苦荞及山野菜等系列产品、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企业。截止2007年9月,全市有食品企业446户,其中,重点生产企业50余户,在产重点企业40户。据不完全统计,企业资本达10320.2万元,其中:在产国有企业13户,国有资本5122.88万元。根据31户食品企业的报表统计,这些企业在册职工人数1544人,从业专业技术人员325人。
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3.97%。2005年以来,九龙液酒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又增加了永恒粮贸、鑫鼎薯淀粉等具有强劲实力的食品加工企业。从本次调研采集到的数据分析,全市食品工业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863亿元,销售收入1.8256亿元;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375亿元,增长率为16.83%,比全国“十五”期间食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少0.77个百分点,比贵州省食品工业同期总产值增长率高1.46个百分点;销售收入2.3658亿元,增长率为29.59%。食品工业的发展呈现强劲的势头。盘县信友公司的核桃乳和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姜茶通过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六枝特区茶叶开发公司获绿色消费企业标志认证,六枝特区雾峰纯天然食品厂的苦荞糊、苦荞米等获无公害食品认证。六盘水古夜郎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精米、六枝特区岩脚绿色食品加工厂面条正申请无公害食品认证。
(二)企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改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20多年来,全市食品工业企业与其它企业一样面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适应这一转变的企业获得了生存和发展,如市食品总厂、市啤酒公司。而不适应转变的如市酱菜厂、市食品公司、市面粉厂等企业,要么艰难度日,要么倒闭。
2.个体经济是食品工业的主要支撑。进入90年代以来,国家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与支持,使民营食品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涌现出凉都乳业、金荞食品公司、等一批企业。
二、制约六盘水市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多数企业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等靠国家支持的思想依然严重。
2.受煤炭开采和房地产业开发效益高、见效快的影响,许多人不愿意把钱投入食品工业,这是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投资环境,如社会治安、思想意识、宣传力度、政策落实、社会和谐、环境状况、资源保障、办事效率等还有待改善。特色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滞后,食品工业原料基地的建设与原料深加工企业的建设相脱节。
4.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没有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龙头企业,发展速度缓慢。技术力量薄弱,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竞争力差。六盘水食品总厂土豆片生产线年加工鲜薯5000吨,为全市年产马铃薯总产量180万吨的0.3%;永恒粮贸日产精米200吨,也只能供应附近部分市场。有许多好产品,如苦荞醋、苦荞米、苦荞方便饭、苦荞面条等,受到海内外客商的一致好评,但产量却连本地市场都不能满足。
5.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融资渠道有限。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食品工业投入资金不足,创新能力及自我造血功能较差;工艺设备陈旧,产品质量和卫生条件较差;无证生产企业安全隐患严重。
6.企业市场观念不强,缺乏科学的营销策划和品牌意识;企业市场信息不灵,导致有产品的不一定找到市场,有市场的不一定有充足的货源,食品工业基础比较脆弱。
7.长期以来,食品工业存在多部门、多系统交叉管理的问题、多头发展,导致重复建厂、资源浪费、无序竞争,增长方式粗放,影响食品工业健康发展。
三、六盘水市食品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政策环境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联合制定的《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了西南区域“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方向。随着六盘水重型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工业也迎来了发展机遇,投资食品工业的商户越来越多,各县、特区、区正加紧进行轻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区位和交通
株六铁路复线,水柏铁路,内昆铁路、南昆铁路、六盘水铁路编组站的完工,使六盘水成为华南、西南铁路大通道的交汇处,成为西部地区的铁路枢纽城市,增加了路网的灵活性,对促进我市的物质交流,促进食品工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三)自然资源
我市是全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富含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的260余种农作物及植物资源为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创造了条件。
四、推动六盘水市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把食品工业作为轻工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培养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力争保持每年15%以上的增长速度。用5年左右时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2015年,实现食品工业总产值过10亿元的目标。
(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
坚持高起点、高技术、多投入、精产出,通过政策导向和管理体制的创新,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力争5~10年,重点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市级龙头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提高技术创新实力,扩大技术创新成果,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
(二)推进轻工业集中区建设
从政策、人才、信息、技术服务、配套公共设施等多方面入手,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吸引著名大型食品企业落户六盘水,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三)抓好优质原料基地建设
按照食品制造业对原材料需求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的要求,进一步抓好优质果蔬,“三芋”(洋芋、魔芋、芭蕉芋),茶叶种植;养殖和饲养瘦肉型猪,新型PIC猪以及奶牛、肉牛、肉羊、禽类基地建设,建设一批优质原料基地,并实行企业加农户的合同基地建设模式,确保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原料需求。
(四)培育一批重点项目和产品
今后10年内,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原料生产基地为依托、现有骨干企业为基础,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形成以中低档酒、粮油制品、肉制品、奶制品、果蔬制品、生姜制品、苦荞保健制品、优质茶叶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第五篇:对推进六盘水市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对推进六盘水市城镇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陈红梅
〔内容摘要〕 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六盘水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关 键 词〕 城镇化 分析 建议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统计局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快实现我市统筹城乡综合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城镇化现状
我市成立三十年来,城镇化总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建市初期,三线建设推进了我市的工业化进程,使我市由一个纯农业地区向工业基础城市迈进,三线建设者的涌入、矿山开发和工业的兴起,城镇化也进入萌芽时期。但当时的城镇化水平极低,198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在8%以下。第二个时期是1981-1996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处在缓慢增长时期,1981-1991年,年均增长0.11%;1991-1996年,年均增长0.48%。第三个时期是1996至今,城镇化率从年均增长0.75%至2000年以后年均增长1.3%,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19%快速增长到30%以上,目前我市城镇化水平在32%左右。2008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为34%,全国城镇化率为46%,我市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根据有关资料,2005年,市中心城区、红果、平寨三个中心城区人口为60.63万人,约占全市城镇总人口的76%,其中市中心城就占全市城镇人口的50%以上。2005年,钟山区城镇化水平为90.39%,六枝特区为25.5%,盘县为19.25%,水城县仅为0.96%。这一时期,建制镇数量迅速增多,全市98个乡镇(办)中共有34个镇(办):其分布为六枝特区5个镇,盘县20个镇。钟山区4个镇、4个办事处,水城县1个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成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项核心战略。
二、我市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小城镇布局发展不均衡
六盘水地域辽阔,各县小城镇的发展存在着区域不平衡性。数量上,盘县远远多于六枝特区、水城县,盘县建制镇占总数58%以上,南昆、水柏铁路沿线成为小城镇发展的密集地带。发展建设水平上,钟山区高于其它县区。
(二)城镇发育程度低,规模不够大
我市城镇人口主要向中心城市集中。市中心城就占全市城镇人口的50%,说明城市对人口的聚集作用较其他城镇强,城市规模越大,生产要素的聚集程度就越高,辐射和带动作用也越大。特别近几年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城市,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滞后,主要体现在规模小,分散建设,达不到基础设施的规模门槛,又缺乏
产业支撑,使其不能更多地增加人口容量。按全市305万人计算,以32%的城镇化水平,全市有城镇人口97万人,市中心城和平寨、红果两个次中心城约有人口71万,而全市30个建制镇仅容纳城镇人口26万,再除去盘县老县城城关镇6万人,就成了29个建制镇仅有城镇人口20万人。根据有关专家统计,一个小城镇只有当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左右时才能发挥经济中心对镇域经济的集聚作用,2万人时作用比较明显,超过5万人可以产生“棘轮效应”,对乡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明显作用。我市大部分小城镇的规模都远远小于该规模水平,小城镇目前的人口规模不足以使其产生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城镇化水平滞后,城镇化质量不高
我市32%的水平不仅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很大,与西部平均水平和全省平均水平也有差距。从以上数据分析,我市2005的城镇化水平大致相当于全国1990年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比全国落后了15年,是3个五年计划。就算2010年实达到了35%的水平,也还比2000年的全国平均水平至少低1个百分点以上。突出的表现为,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按照有关的评介考核标准,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合理比值在1.4—2.5之间,而我市2006年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仅为0.5。特别是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等相关政策带动下,中心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城区面积大量增加,而产业和人口聚集跟不上,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导致部分新区房屋空置率高,人气不旺。这种滞后型城镇化呈现出“工业城市、农业社会”的格局,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差距拉大,必将制约工业化进程和城市经济发展。
(四)城镇化与工业化不相适应,小城镇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2008年我市乡村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最高为64.72%,其次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小的是第二产业;另外,全市小城镇乡镇企业总共有5560个,工业企业个数仅占总数的23.5%,第三产业中传统的农业服务型企业占大多数。由此可见,我市小城镇建设中二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农业比重偏大,二、三产业起点较低,缺少支撑财政收入的支柱企业。
我市工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且主要是重工业,工业结构单一。服务业和后续产业发展滞后,使我市长期以来城镇化与工业化不相适宜,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滞后。推进城镇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树立新型城镇化观念
在我市工业化已经先行的现实条件下,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六盘水要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就要依托城镇这个载体提供的优良设施和环境,可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注入,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推进城镇化是有效减少农民数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根本途径。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问题,实现城乡同步协调发展,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城镇人口。通过大力推进城镇化,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这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如果没有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没有认识上的提升,工作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城镇化就会停滞不前。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着眼于长远谋划,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的态度积极推进我市的城镇化进程。
(二)科学规划,统筹大、中、小城(市)镇发展
城镇规划是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调控手段,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滚动发展的思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城镇建设的科学规划设计。按照优先发展大中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形城市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以我市现行的城镇布局和发展格局,对市中心城、平寨、红果进行扩容,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经济辐射带动力。对市中心城进行扩容,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品位。依托“中国凉都”品牌,以建设大城市和贵州西部中心城市为目标,把六盘水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消夏避暑胜地。在优先发展大中城市的基础上,超前谋划小城镇建设,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所有建制镇中心区建成万人以上城镇。适时调整城镇布局和城镇区划,着力推进交通条件好、发展潜力大、产业优势明显的重点镇加快发展。促进城镇扩容升级,形成大中小城镇发展并举,城市规模、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子,逐步建立辐射带能力强,功能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
(三)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培育支柱产业
一方面要发展壮大产业,推动产业聚集,提高产业的关联度,这是农村城镇化的依托和功能定位的基点。城镇发展必须依托产业带动,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开发劳动密集型岗位,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以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把切入点放在产业发展的定位上。根据六盘水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现状,着重培育和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同时兼顾其辅助产业的发展,以便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链以及合理的产业结构,我市要加快发展轻工业,尽快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和重工业一统天下的现状。特别是要搞好城镇工业布局规划,要努力做到每个镇都要有一个支柱产业,以产业支撑起城镇发展。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弥补重工业对人力需求减少的缺陷,提高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重点发展以交通运输和专业物流市场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培育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地方特色旅游业;将气候资源融入城市环境、建筑和文化,做强“凉都”城市品牌;大力发展地方餐饮业、规范娱乐服务业。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依托,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四)建立小城镇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
资金来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依靠市场机制筹措资金,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盘活城镇的土地和其它资源存量。
(五)加强政策引导,解决体制问题
认真贯彻落实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我省城镇化工作的通知》精神,同时
认真落实好《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决定》。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到城市生产、经营、定居的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对市区、县城、重点小城镇规划范围内的农业人口,可以考虑整村转为非农业人口,对在城镇有固定住所、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办理城镇户口;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对外商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项目,可以采用特许权经营(BOT)、转让资产权益(TOT)等方式,吸纳国内外资金参与开发建设;引入城市经营理念,加大城市经营力度,全面放开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权,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多渠道筹融资体制,实现城镇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科学调整土地用途,合理确定城镇发展建设用地,建立城乡土地资源统一优化配置、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新机制,加强建设用地的宏观调控,完善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放开二级市场,认真执行土地招、拍、挂制度,逐步使土地收益成为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六)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是新农村建设的保证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是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七)打造宜居城镇,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和“硬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通过合理布局规划,把我市打造为重要的休闲、绿色、生态的宜居城市。一要重视城镇绿化建设。要加强绿化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绿化建设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植树造林为主,注重乔木、灌木、花草的合理配置,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城镇绿地体系。二要突出特色,塑造城镇美的形象。要根据历史文化、自然特征,突出的城镇风格,建设一些标志性建筑、寓意深刻的城市雕塑和现代化的广场。三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项目上马。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对新上项目严把审批关,坚决杜绝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加强城镇“三废”处理设施建设,减少污染,美化环境。四要营造宜居城镇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居民树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养成遵纪守法、文明诚信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加强对市民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镇、园林城镇、生态城镇的活动,使城镇的品位不断得到提升,宜居城镇的文化内涵得以丰富,从而推动和促进城镇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同步发展和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