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21:1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第一篇: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饶丹梅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今后要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小城镇建设,完善农业政策,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关 键 词〕 农业 结构调整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重大项目办副主任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总面积9914平方公里,总人口300多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占80%。全市范围内石漠化比较严重,人均耕地不到2亩。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拓展,新建项目的上马,耕地越来越少。在六盘水这块有限的土地上,如何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呢?我认为必须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各县(区)逐步建成了一批以粮食、林木、烤烟、蔬菜、生猪、牛、羊等为主的商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改变了过去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的小农经济模式,形成了农、林、牧、渔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是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7年达42.2%,比2004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进一步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从各地的情况看,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是各地都将农业结构调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落实,结构调整开始向优质高效、产业化迈进,如各县已基本建成黑山羊、商品猪、肉牛养殖基地。二是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将创名牌作为开拓市场的主要手段,如盘县信友核桃乳、钟山区大桥蔬菜、水城县富硒茶等一些农副产品先后抢占六盘水市场,对周边地区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三是部分农产品实行优质优价政策,通过财政和信贷资金实行有偿、无偿、贴息等,重点扶持和全面启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四是逐步探索出公司+农户+基地的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支部+协会+农户+基地的市场带动模式等。五是部分农村形成了自己的结构调整特色。如钟山区地处市中心城区,在结构调整上紧紧围绕城市餐桌做文章,大力发展错季蔬菜、大棚蔬菜和养殖业,延长餐桌产业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水城县利用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

二、我市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

1、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存在着重生产轻市场的现象。一方面,农户对结构调整缺乏认识,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停留在农业内部,而对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农业劳动力、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深层次问题思考不够,对农业生产发展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服务。

2、生产社会化、农业产业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挑战。我市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尚未健全,很难为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中介机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载体,由于只顾生产,不注重加工、流通,从而影响了农民结构调整的积极性。服务体系滞后,致使产销脱节,在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上,科技手段有限,“名特优”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扩大市场份额。

3、农民增收缓慢,农业投入比重减小。农民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户投入是农业生产投入的主要来源,而农户收入低,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才2348元,其中60%以上还是实物折款,即使农民意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也“不敢调”、“不愿调”,多数农民也只是心动没行动。

4、现行政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首先是价格政策,优质不能优价是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中遇到的最大问题,由于没有完善的质量检测标准和质量检测手段,做不到优质优价,从而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其次是现行的信贷政策。农业结构要调整,势必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随着信贷抵押制度的出台,发展农产品加工的企业越来越难贷到资金,农户贷款难的问题较突出。三是目标考核政策。现行的目标考核政策

不合理,还有意识地将某种产业、产品总量增减作为考核基层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5、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遏制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据2007年统计资料,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14.66%,小学文化程度占45.9%,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39.44%,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影响了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广度。

三、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及建议

按照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重点搞好特色农业和立体农业;在2010年,力争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5%,农产品的综合商品率从2001年的40%上升到60%,真正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我市农业结构调整重点要从农业生产布局上入手,突出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在农林牧渔的特色产品上下功夫,突出畜牧产品;在农产品的加工上努力,突出抓农产品的增值和商品率;在市场开发上努力,突出抓农产品的流通和中介信息,并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1、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六盘水的地理结构及生态环境,决定了六盘水的农业不能以粮食生产为主导,不必强求粮食的自给。经有关专家计算,六盘水粮食种植的边际效益很小,机会成本则很大,过分强调粮食自给,反而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在这种情况下,要转变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同时,按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扩大优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把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同时,引导乡镇企业搞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村第三产业,壮大经济规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在各类涉农投入渠道不变的前提下,采取区域相对集中的办法,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放开搞活农业基础设施产权和经营权,形成滚动发展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信用社和金融部门更应立足于服务农户和企业两个重点,一方面拓展贷款项目,带动农户进行结构调整,开展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和乡镇企业扩大规模。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信息体系和信息网络,加快农村“信息入乡”网络建设,实现市、县、乡网络联网。建成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建成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业标准体系,大力发展流通中介组织。加快农产品加工、存储、保鲜和运销体系建设,高起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采取公司+农户、支部+协会、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落实各种惠农政策,努力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

4、加快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是有机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将有一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这就为农村小城镇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结构调整也需要小城镇带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5、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行农业政策,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首先应实行农产品优质优价政策,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使农民按市场需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其次稳定和完善土地政策。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搞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使用权按照市场需求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之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

6、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要积极培养和挖掘农村乡土人才,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应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对口支援政策和培训计划,通过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这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第二篇: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陶用红

〔内容摘要〕 本文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 调研报告

〔作者简介〕水城县农业局副局长 九三学社水城支社主委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农业工作总体思路,笔者对当前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1、马铃薯产业和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市按照“突出发展马铃薯产业和蔬菜产业,稳步发展油菜、茶叶、生姜、苦荞、折耳根等特色农产品”的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实效。2008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151.51万亩,比2006年增加了58.41万亩,增长62.74%,马铃薯产量达到166.7万吨,比2006年增加71.8万吨;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93万亩,占计划28万亩的110.46%,比上年增加7.43万亩,蔬菜总产达到45.41万吨,比上年增产6.13万吨,增长15.16%。同时,还在六枝的郎岱、平寨,盘县的西冲、红果、城关,水城的蟠龙、阿戛、发耳、,钟山的大河等乡镇新建商品蔬菜基地3万亩。

2、传统经济作物及特色经济作物得到稳步发展

2008年,全市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2.69万亩,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62万亩,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4.2万亩,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其他特色经济作物不断得到发展,芭蕉芋种植达到12.13万亩,荞麦达到5.36万亩,大蒜达到0.92万亩,白芸豆达到8.26万亩,杜仲、板兰根、半夏、喜树等中草药材的种植面积发展到11.71万亩。

3、主要作物的良种普及率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由于我市积极实施粮食增产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油菜产业化工程等项目的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双杂”良种、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等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普及率大幅度提高,作物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到2008年,全市推广杂交水稻28.19万亩,普及率达到83.83%推广杂交玉米95.69万亩,普及率达到87.89%;推广脱毒马铃薯102.24万亩,普及率达到67.48%,推广杂交油菜8.46万亩,普及率达到66.66%。

4、规模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强劲增长点

近年来,我市先后实施了六枝特区优质肉猪基地,盘县优质肉牛、优质肉羊和优质肉猪基地,水城县优质肉牛基地和优质家禽基地,钟山区优质家禽和优质肉猪基地等一批省级畜牧业基地建设项目。通过畜牧业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区域畜牧业的发展和

畜牧业结构调整,对全市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到2008年,全市有年出栏生猪2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958个,出栏生猪占全市生猪出栏量的16%;年出栏牛10头以上的养殖场491个,年出栏羊30只以上的养殖场804个,出栏羊占全市出栏羊的38.5%;年出栏500羽以上的规模养鸡场272个,出栏肉鸡占全市出栏量的43.3%。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15.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7%,畜牧业增加值7.6亿元,占农业总增加值的31%。2008年共出栏肥猪88.54万头,生猪存栏106.2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1.69万头;出栏牛5.6万头,存栏牛35.67万头;出栏羊9.08万只,存栏羊15.69万只;出栏家禽475.86万羽,存栏家禽464.59万羽。规模化养殖成为全市畜牧业发展的强劲增长点。

5、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长足发展

2008年,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246个,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7个。已有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一家企业获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优秀企业称号,6家协会被确定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试点,一家协会被确定为农业部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资产总额达到4.87亿元,固定资产为2.37亿元,建立原料基地33.3万亩,饲养大牲畜10万余头,饲养禽类250万羽,带动农户25.2万户。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资产总额4.6亿元,固定资产2.24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产总额2661万元,固定资产1274万元。2008年,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利润4015万元,上缴利税1775万元,带动农户15.8万户。全市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3家,1000万元以上的8家,500万元以上的15家,500万元以下的24家。

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资源或农产品为依托,通过选定主导产品,挖掘传统工艺、传统配方,先后加工生产了近百种农产品,其中:“西山牌杂交玉米”、“岩脚面”、“郎岱酱”、“红心猕猴桃”等30多个农产品在市首届农产品展销会上获得六盘水市地方品牌农产品称号,其中“雾峰牌苦荞糊”、“滴水滩牌优质米”、“信友牌核桃乳”、“水城春牌茶叶”等农产品在国内、省内举办的大型博览会上、展销会上荣获金奖、名特优农产品奖,已打造成为省内外知名品牌农产品;有15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分别通过了QS、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这些品牌农产品极为有力的奠定了我市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6、结构调整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市涌现出一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典型,如六枝落别、陇脚的优质水稻,岩脚的冬瓜,大用镇毛坡村的大蒜,盘江镇的折耳根,郎岱、英武的西瓜,大山、郎岱、大河、发耳等乡镇及百车河片区的蔬菜,保田镇马鞍山的黄花梨,四格乡坡上村的马铃薯,猴场乡、鸡场乡的猕猴桃,南开乡的辣椒,大用镇的胡萝卜,盘县盘南片区的芭蕉芋,南开的白芸豆,板桥的中药材等一批结构调整的典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亮点。为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起到了强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

7、农产品行业协会有了一定的发展

全市有各种组织、协会共207家,所有的协会均是企业主导型的行业协会,企业居主导

地位,起支配作用,政府则起宏观管理和辅助推动作用,这一批协会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盘县的折耳根协会、四格乡的马铃薯协会等。

二、存在问题

1、有的县区对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认识还局限于粮食生产和传统意义上的面积和规模的简单扩大,还有认识不到位的现象。

2、商品流通渠道不畅,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一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没有成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外部市场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仅靠部分个体户小打小闹,形不成大气候,内部市场容量又有限,农产品商品率极低。二是加工企业不发达,农产品加工率低。市内的加工企业如六枝、盘县、水城的茶叶公司、“天使”土豆片厂、“山明”姜茶等加工企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生产规模小,加工能力弱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少,带动力还不强。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生产很难做到适销对路。农村经纪人队伍等中介组织发展缓慢,销售渠道不畅,产销脱节。

3、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滞后。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规范化程度低,其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农技服务体系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事农技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太少,个别县区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仅占20%,农技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技术指导服务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4、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特别是县、乡两级财政紧张,在进行结构调整方面的投入不足,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结构调整项目无法启动实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工企业、信息服务网络等建设发展滞后,导致结构调整步伐相对缓慢。

5、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我市农业生产区内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还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资金投入,发展困难。农业生产除业主和政府投入外,吸纳社会资金少,投资渠道单一。农业生产贷款难,限制了农业的投资规模,制约了结构调整。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利润薄,积累少,资金周转慢,投资回报期长等原因,致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缺口进一步拉大。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政策和措施。一是进一步调整和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发挥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作用。二是进一步研究改革农业扶持专项资金、退耕还林资金的使用和拨付办法,切实改进扶持农业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方式,在扶持对象上,重点扶持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项目、龙头企业,把它们做大做强,发挥其幅射带动作用。农业扶持资金应主要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大效能地发挥农业扶持发展资金的作用。对龙头企业要实行动态管理,认真统计考核,做到能进能出。三是加大对农业工作、农业招商引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的评选、表

彰、奖励力度。

2、抓住重点,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特征,紧紧抓住马铃薯和蔬菜两个主导产业,整合资金、技术进行大力扶持,促使两大产业的生产、加工与销售链条顺利延伸。同时,兼顾提升油菜、茶叶、荞麦、大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档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把一、三产业特别是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走高效生态农业的路子,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走优势开发、规模发展之路,使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努力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生产、技术、销售、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引进和培育新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要引进加工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先在马铃薯、蔬菜、茶叶、苦荞等特色产业上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逐步推进产业化经营工作。对产业链条进行综合考虑,加大对种—加—销的协调和服务,对已有的产品和品牌进行资源整合,提升重点产业和部分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5、做好农业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以及资金筹集工作。首先要解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农技队伍不稳的问题,其次是提高农技人员的科技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第三,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小额贷款和更多的信贷支持,采取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农业扶持资金等方式,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性投资提供保障。

6、加大对农产品行业协会扶持和建设力度。一是推进政府职能改革,将属于社会管理层面的行业管理职能较交行业协会。二是改革双层管理体制,取消业务主管单位。三是政府要减少对行业协会的直接介入。四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协会规章制度。

7、把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目标。重视竞争力和整体效益的提高。重视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构建“公司十销地批发市场十中介组织十产地批发市场十基地十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8、发展龙头企业、创建专业市场、发展中介组织带动农户产业化的发展。一些重点建设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政府应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上的扶持。充分发挥各种商会在行业协会中的桥梁作用。选拔和培训农村经纪人。

9、结合重点产业,努力探索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使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零散土地合理流转起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鼓励部分能人、种植、养殖大户率先行动。使流转出土地的农民回到土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和就业升值。

10、创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大种植、大养殖是基础、大加工是核心,大市场是关键。通过市场带动,将种养加工的农产品转变为商品,最终让农民增加收入。

第三篇:对##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对##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对##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目前,##镇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全镇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要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向知识和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效益、少污染的产业和产品转移,争取在短时期内使

比较效益较高的畜牧业和经济作物的产值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从各种不同因素看,##镇这次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关系到今后全镇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镇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一)、##镇自然状况

##镇,距安宁37公里,镇辖面积205.18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02°17′~102°27′北纬24°35′~26°46′之间,##小河河谷盆地中部,东西最宽18公里,南北最长20公里,位于滇中高原中部,东、西分别与晋宁县、易门县接壤,南、北分别与本市一六街乡、鸣矣河乡毗邻,海拔高度1900米~2400米之间。全镇地势东西边缘高,向中部逐步倾斜,境内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季节多雨,冬春季节晴干,属滇中地区中亚热带山原温凉气候。干湿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4.8℃,年日照数可达2054小时。镇域内共有大小河流4条,年径流量每平方公里20万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约850毫米。全镇耕地面积27997亩,人均1.3亩,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主产稻谷、蚕豆、小麦、玉米等,是安宁主要粮食和农副产品产区。素有“南部食品柜”之称,是安宁市的“农业型大镇”。

(二)、社会经济状况

##镇属农业型乡镇。##镇现有过境省道2条,镇域内交通便利,下辖12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67个村民小组及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耕地总面积1884.94公顷,其中水田1028.26公顷,旱地856.68公顷。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矿、磷矿、硅矿等;传统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烤烟、浅水藕、茭瓜等。2002年末全镇总人口30880人,人口密度150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23987人,非农业人口6893人。财政收入1330万元,农业总产值1.89亿元,非农业总产值1.47亿元,人均纯收入2646元。2002年程控电话装机总数为1869门;手机拥有量1368部,占全镇总人口数的4.6,现已有11个村委会50个自然村达到电话普及村,完成邮电通讯业务总量39.6万元,其中邮政业务8.9万元,电讯业务30.7万元。沼气、秸杆气化、液化石油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全镇60的村实现沼气化。2003年##镇农业从业人员为11922人,出售农产品总收入7769万元,人均6516.52元,扣除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投入,实际人均来自农业纯收入为1500元左右。

(三)、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上

建设全面小康,难点是农村的小康,建设农村的小康,重点是农民经济上的小康。加快调整农业结构,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打牢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科技贡献率、经费投入的增大,以及农业各项政策的落实,##镇农业基础地位得以巩固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民在生产中投入更大的热情,粮食农副产品生产连年丰收,全镇农民解决了温饱,基本上实现了小康。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出现了农产品卖难,农业效益低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困扰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一大难题。拿1999年来说虽然粮食总产达17000多吨,全镇粮经丰收,但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扣除乡镇企业产值后,不足1000元,形成增产不增收的状况。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全镇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要解决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的观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上,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短缺一过剩一短缺的恶性循环,推动农村经济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镇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仍属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部分基层干部观念因循守旧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于大多数农村基层村委会、村(社)干部,指导农业生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长期是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产品品质意识、品牌意识、结构意识和开发市场的意识不强,往往应用“什么赚钱种什么”这种实际滞后的市场信息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没有正确理解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内涵。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就是面积上的加加减减在数量增减上做文章,忽视了质和量的内在关系,没有从根本上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商品意识。一些基层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怕担风险,不敢下大力气进行结构调整。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规模。

(二)、农产品结构调整步子慢。一部分农民主动性差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但是一部分农民心里仍然存在“饿怕了”的心理,加之对不种粮食种什么心里没有底,认为种粮食一时卖不出去还可以保存起来,风险小,因而对农产品结构调整存有余虑,缩手缩脚放不开

步子,采取观望的态度,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相对缺乏,不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农民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进程上,最需要的是市场信息。但是,由于农村市场信息体制建设滞后,农民在产业结构中往往因市场信息不灵,导致盲目生产,盲目投资,造成农产品的积压与卖难。另外,由于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知识结构老化和机制不够灵活等原因,导致农技推广机构不能较好发挥职能作用,指导服务不足。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

##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虽然不少,但目前只有浅水藕初具规模。结构调整上规模是实现产业化的基础,没有规模,再好的农产品也不能体现地方特色,不可能闯出市场,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销售商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两者之间大多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尽管签订了购销合同,但约束力不强,市场一旦发生变化,违约的现象时有发生,吃亏的仍然是农民。

(五)、结构调整的资金准备不足

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镇财力有限,资金短缺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要加快、加大##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产业结构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而又扎实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全镇社会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一)、正确理解产业结构调整深刻内涵

要充分认识这次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的条件下提出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这种条件下结构调整不是局限于面积的增减和规定比例内部的平面调整,而是依靠科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是一种立体式的调整。它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自身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长期任务。

(二)、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首先就要正确认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在调整产业结构中,我们既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坚持市场导向,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同时又要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要坚持以转变观念为前提,充分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潜力和优势,树立起大农业、大市场的观点,强化市场意识,围绕农民增收这一全局性问题以观念更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加强农村市场及质量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搞活产品流通

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加强市场建设与管理:一是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产地批发市场,是农民销售产品并感受市场信息的快捷渠道,目前##镇虽然建有一个农贸市场,但主要是以买卖日常所需蔬菜为主,今年镇政府将在交通要道,一八公路旁规划建设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畅通农副产品流通渠道,二是要加快农产品质量体系的建设,建立严格、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三是以销定价,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同时积极鼓励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进入流通领域,形成多形式流通。要反向思维,为了抓生产,先要抓市场抓流通,镇政府要组织专人跑市场,建立市场网络服务机构,为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安排生产和经营,使市场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

(四)、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结构的优化

在产业结构中,要改变单纯追求产量的传统做法,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一是在良种上要有新突破,以种子工程推动农产品品种,品质的提高;二是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上有新突破,推动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三是各级组织在工作中要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要加大“绿色证书”工程的普及率,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品种,品质的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坚持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镇政府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切实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前提下,农林牧副渔并举,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有效地刺激了全镇农业从单纯的粮食作物生产向多元化的格局转化,从烤烟的发展,果园的更新改造到多种经济作物的发展至浅水藕、水生蔬菜基地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镇党委、政府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把提高规模化经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上级上档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

1、巩固发展支柱产业烤烟生产,稳定万亩浅水藕基地规模及万亩优质梨基地,作好“烟、藕、梨”这三篇大文章

在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保证粮食总产的前提下,稳住粮经种植比例为3:7。其中:烤烟面积稳定在12000亩,要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上等烟的比例,产值达1700万元;充分利用##镇水源林保护区的优势,争取水生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0亩产值达到2000万元;对已经完成高换的12000亩红梨基地加强管护,争取3年后投产,产值达2400万元。

2、坚持因地制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通过优化布局,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

把提高畜牧业的比重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良种的改良选育,以及适用科技的推广运用,同时积极引进适合##地区的畜牧业发展项目,切实增加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争取在2003年的基础上全镇生猪存栏达18000头,其中肥猪出栏达28000头,家禽出栏达8.2万只,肉牛出栏达1000条,肉类总产值达2400吨禽蛋产量60吨,在2003年的基础上畜牧业总产值达1800万元。

充分利用##镇水资源保护区的水资源优势,加大对渔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引进渔业技术人才,把现有的水面充分利用起来,有计划地开挖鱼塘,加快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使之在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3、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论那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同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都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镇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公正地处理好双方的利益,使传统农业向“合同农业”、“订单农业”转化,较快地适应市场经济机制。

4、加快集镇建设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推进##小城镇建设,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农业人口从事第三产业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把引导私营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

5、规范政府行为改变以往由政府承揽一切的现状,鼓励农户进入市场,由企业、公司、个体具体运作

只要能与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能增加农民收入,不论哪种形式,都要积极支持、完善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版权所有

农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然而从当前的情况看,由于农产品消费市场的需求不旺,很难找到一个能够非常直接地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农业结构调整也不是立杆见影的灵丹妙药,如果不充分地认识这一点,而是急功近利地调来调去,只会“欲速则不达”。因此,##镇党委、政府应该扎扎实实地做好各种基础性工作,尊重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并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搞好宏观布局规划,促进科技研究与开发,完善市场体系强化服务引导功能等方面下功夫、花力气,积极支持农民真正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并充分发挥其它农业经济组织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拓展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四篇:对石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对石泉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一、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

石泉是农业大县,农村经济在国民产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经过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县的农村经济同全国一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历届县委、县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走了一些探索性的路子,逐步确立了蚕桑、畜牧两项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

一是全县桑园面积达7万亩,常年发种量15万张,畜牧业生猪饲养量达49.2万头;二是产业化发展模式初步形成,蚕桑、生猪产业目标从种植到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已形成,畜牧业也通过专业市场、中介组织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也雏形初现。三是在结构调整中,农民来自粮食的收入趋于下降,畜牧业与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结构调整真正让农民在“看得见”中受教育,在“摸得着”中学本领,在“学得会中”得实惠,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收。2010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79063万元,按参考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7.5%,比“十一五”末期达到6.1亿元,净增加1.8亿元,年均增长7.6%,比“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7.2%左右高0.4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增加值45929万元,较上年增长7.2%。比“十一五”末期达到3.9亿元,净增加0.69亿元,年均增长7.3%,比“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7.2%左右高0.1个百分点。

二、我县目前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富即安的思想障碍尚未破除

一是安于现状不愿调。一些人小农经济意识较强,习惯了“吃一点、卖一点、贮一点”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也有些人满足“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缺乏高速调整的主动性。二是怕担风险不敢调。怕种不好,没有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的经验,怕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担心普遍种植造成价格下跌。三是按部就班不愿调。面对滚滚而来的结构调整大潮,一些人消极对待,被动应付心思严重,一味求稳、求准、不愿接受一丁点风险,满足于微调、慢调,具体表现在品种选择上,只选择自己熟悉,会种、会养的品种,在调整进度上,看左右、随大流,没有一个时间表,调到几时算几时。产生上述思想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习惯势力影响较大,思想不解放,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机遇意识不强,对“结构调整”这一新生事物不易接受。

2、宣传教育不到位

一是广大农民甚至个别乡、村干部对种植业、养殖业、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大调、快调、多调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对非调不可,不调不行的大趋势认识不清,对结构调整的内涵搞不清。结构调整是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全面调整,是根据当地实际,按照宜农则农,宜牧且牧、宜林则林的原则调整,而不是种多种少的调整。

3、农业产业化进程迟缓 虽然我县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县所处地理位置,引资融资能力较弱,因而现有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的有力拉动,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转化,产业化进程迟缓。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太明显。二是产业化经营体制不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连结不紧密。三是主导产业只注重规模未充分挖掘本自然优势,主导产业无自身特色。四是品牌意识不强,虽有天然无公害绿色产品但都没有经过专业机构认证,更无叫得响的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五是创新意识不强,新兴产业挖掘力度不足,市场敏锐性不够,总是跟着别人跑,抢站不了市场先机。六是主要农产品加工环节薄弱(加蚕桑、黄姜等),科技含量低,初级产品多,高附值产品少;大路品种多,优质新品少,产品结构质量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难以参于国内市场竞争。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根据我县的地理环境、传统习惯、自然资源、国内外市场多种因素分析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为:一是继续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力把蚕桑、生猪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扶持壮大主导产为业的龙头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二是立足资源、面向市场,围绕绿色农业开展开发特色产品。三是积极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衔接机制,促使一体化经营健康发展。

四、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1、抓调研、宣传,切实转变观念

全面摸清,理清思路,转变观念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今年以来我县狠抓农业工作调研、宣传。一是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组织县直涉农部门一把手赴常州、寿光考察农业产业化建设,进一步开拓视野、更新观念,认识到自身不足增强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是深入农村调研,县级每一名领导都有联系乡、村,使我们对本县县情有了更深刻认识。三是狠抓宣传,我县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标语、网络等形式宣传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突出其重要性,使广大干部群众意识到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农业结构调整的共识在全社会逐步形成。

2、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优化区域化布局,必须因地制宜,才能促使农业规模化生产,在这方面县政府已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先后出台了《蚕桑产业化实施意见》、《畜牧产业化实施意见》,印发了高效农业示范带《实施规划》、《实施方案》,使结构调整科学合理、有序进行,促使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根据我县情况在中高山重点发展畜牧业,在浅丘山区重点发展蚕桑,在川道重点发展优质粮、蚕桑。二是请省、市有关农业、气象、水文等专家对我县农业生产资源进一步合理规划,做到宜桑则桑、宜粮宜粮、宜牧则牧、宜蔬则蔬。三是规划突出主导产业,扶持后续产业,提升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3、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产品,大力抓好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主导产业产品是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一是根据我县实际,确立了畜牧、蚕桑三项主导产业。在主导产业建设上我们首选项目应为畜牧业,其次是蚕桑、设施农业等。二是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后续产业既要有地方特色;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时又要有市场前瞻性,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如我们现已开发出的蚕桑系列产品。三是主导产业的发展要有品牌意识,力争使我县的一些产业产品尽快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农产品。

4、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带,突出辐射带动功能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选准项目、重点突破、依靠科技、示范带动”的发展原则,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聚集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倾斜投入,加快农业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积极开拓大中城市市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力打造“绿色”品牌,促进农村经济整体效益全面提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上规模、五年见成效”的发展步骤,重点在池河、城关、银龙、饶峰四乡镇19个村建设三大基地、两大园区,即万亩蚕桑基地、5万头畜牧基地和设施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示范园,使该区域内的产业经济效益在较短时期内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递增300元,对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5、创新科技推广体制,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建设为契机,我们在业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首问责任制,否定报备制,责任追究制、干部职工绩效考评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农技推广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石泉县农技推广责任制,农技推广管理职责、基层农技人员绩效考评制度,聘用制度,培训制度及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机制等多项制度,通过加强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建章立制管理人,考评绩效激励人,严格监督约束人,树立依靠制度管事,塑造全县农业系统技术指导员敬岗爱业,奋发有为的良好工作形象,激励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起基层农技推广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6、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基础地位

当前,我县农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增强农民和龙头企业的“造血”功能。一是继续坚持金融扶持、财政倾斜、部门帮扶、科技投入的政策,把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在实处。二是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把农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农村教育培训作为支持重点,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实现农产品的绿色环保、无公害化,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增强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通过对贷款的用途、方向限制、扶持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引导其产业化发展,弥补其产业化经营的资金不足。四是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扶持,农业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率、效益,增加农业部门科技推广经费,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

7、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结合山川秀美工程推广无公害种植、标准化种养、沼气等生态农业技术。一是推广无公害种植技术,结合市政府实施的月河川道万亩无公害蔬菜计划,在城关、池河发展无公害蔬菜4000亩,以此为重点,在全县逐步全面推广无公害种植,以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扩大生物技术使用和普及。二是推广以舍饲养殖为重点标准种养技术,狠抓标准化建圈和人工种草以实现农业内部结构良性循环,降低放牧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三是推广生态沼气技术,为彻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目前我县已建成万余口沼气池,结束了建设农户烟熏火燎、蚊蝇滋生的生活环境,在村民中反响十分强烈,极大地调动了附近农户对生态家园模式建设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来讲又减少了柴薪使用,巩固了退耕还林、山川秀美工程来之不易的成果。

第五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要求和相当长时间内的艰巨任务。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必须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市场导向为驱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要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资源流向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指导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并且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如何让农民更好地适应市场,更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就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带领农民去闯市场,帮助农民开拓市场。首先,要建设好农产品市场。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有市场做支撑,市场不仅为农民销售农产品提供场所,更重要的能为农民传递各种信息,引导农民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调整生产、改进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因此各级政府要把建设各类专业农产品市场摆上重要位置,积极搭建农业结构调整的大舞台,促进农业结构的大调整。其次,要建设好信息网络体系。信息引导是指导农民调整结构的有效形式,各级政府要把信息网络建设作为重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承担相应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工作,把准确的、权威的和实用的信息通过简报、宣传品、网络等多种有效方式传递给农民。第三,要建设好农村经济合作组。要改变农村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现状,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利益,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把建立农村合作组摆在突出位置。政府要大力引导农户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协助指导农民成立了各种专业协会组织,实现农民自我管理、技术信息共享、丰增产收。要积极帮助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要发展“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直接将农民带入市场,要利用农村合作组织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

二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科技创新是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技术支持,推动农村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且能够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首先,要在品种创新上下功夫。能否实现农产品产量的稳定增长,品种优劣是关健,这就要求我们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在研究引进和开发符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上下功夫。其次,要在配套技术创新上下功夫。要对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进行技术创新,产前主要搞育种攻

关,产中主要搞节种、节肥、节水、化除等方面的攻关,产后重点抓产品的保鲜、贮存、加工等技术攻关。第三,要在设施创新上下功夫。农业结构调整要在高附加值上做文章,要以设施创新为抓好,主要有粮食、经济作物的耕、种、管、收、储各环节的机械设施创新,蔬菜、花卉等的环境调控设施创新,家禽家畜和水产品集约化饲养设施创新,农产品加工机电一体化设施创新等。第四,要在推广网络创新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工作,要建立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导,乡镇农技站为桥梁,村级农业技术推广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纵向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第五,要在农民培训创新上下功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基本途径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要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科技下乡、远程教育、农民书屋、专家授课、菜单式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为农村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要大力兴办农村职业学校,培养当地技术适用人才,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强他们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吸收、应用和传播能力。

三是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因此,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能力。政府在按产业化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要以构建农业产业链为突破点。一是建立产业链。走产业化道路,就是通过建立产业链,把加工、销售环节从生产环节中延伸出来,实现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农业生产从要素投入到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实现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二是壮大产业链。构成产业链的要素很多,其中以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商品基地最为重要。要建立龙头企业,形成主导产业,要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形式使产业链上的各环节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三是优化产业链。产业链的质量高低与功能发挥,取决于其内部机制的作用。一条完善的产业链,一般包括产、加、销多环节,农、工、贸多领域,龙头、农户、基地多种经营主体,要保证充满活力地运行,就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内部机制,即利益机制、协作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等。

第二,要以制定农业产业扶持政策为支撑点。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利益驱使,要想提高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就需要政府制定各项产业政策。包括各级财政的资金扶持和国家有关农产品优惠政策及税收扶持,也包括职能部门增强服务意识和有关部门放宽经营管理等。

第三,要以调整各个方面利益关系为切入点。要按经济规律,妥善处理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关系,龙头企业和其它服务组织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要遵循扶持生产、互相支持和自我保护的原则,凡涉及到经济利益的事情,都应在自愿、平等的前提下,签订合同或契约,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四是坚持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理应是农民自觉、自主的行为,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主要是发挥宏观调控、扶持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同时为了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市场需求,政府要积极向农民提供指导性计划,通过示范引导,完善服务机制,使农民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科技水平,从而变成他们自觉自愿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农民自主权得到尊重,才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下载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了需求约束。在此形势下,农业进一步发展,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材料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人......

    关于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关于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 查 报 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为了全面细致、优质高效地审议好县政府关于......

    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2008年底我们深入部分乡镇,围绕 “四区一线”产业布局,就如何立足龙头企业带动调活、调优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开展了调研。通......

    XX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

    XX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近年来,XX乡始终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在农业农村工作首位常抓不懈,在不断地探索,努力寻求适合XX乡发展的产业。在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情况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结合农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与目标 1、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谷里镇2012年上半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汇报材料今年上半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全县农业产业 “54321”工程要求,按照“公司+基地+农......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且看柳城畲族镇如何发展吊瓜产业以前人们说到柳城总离不开宣莲,现在,通过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几年来的不断努力发展、探索和总结,柳城这片古老而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