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胡志军
〔内容摘要〕 本文就我市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并通过对主要产业的测算,勾勒出了我市产业发展前景。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研究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产业结构是地区产业之间关联的动态反映,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决定因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作为资源转换器的产业结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调整态势不同,具有的经济整体效益也不同。就某一地区而言,产业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则决定着这一地区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健康、较快增长。
一、六盘水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六盘水市经过数十年建设,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为支柱产业的新兴工业城市。生产总值由“三线建设”时期的4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30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34:42:24调整为7:59:34,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结构逐步改善、协调性逐步增强的良好态势。但从六盘水资源禀赋以及发展水平来看,经济结构高度依赖煤炭资源、原材料工业,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
(一)产业结构单一
传统支柱产业煤炭、电力、钢铁和建材占据全市经济主导地位,2007年四大行业对全市GDP贡献率达到54.89%,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超过60%。四大行业都是属于资源初级消耗型,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大,一旦政策出现变动,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大。
(二)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链短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支柱产业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高技术、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少;产品技术档次,深加工类型少,附加值低,知名品牌少,整体市场竞争力弱。尚未形成一条具有紧密联系、门类齐全的主导产业链,工业企业分布零散,行业间的生产联系和协作配套差,成本高,资源浪费大,产品链和市场链薄弱。
(三)优势产业和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2亿元,为经济总量的7%,工业增加值161亿元,为经济总量的53%,作为农业人口比例逾70%的城市,城乡二元结构越显突出。
二、六盘水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重点产业发展
(一)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工业化不同阶段市场条件和资源条件变化的要求,扬长避短、推陈出新、新旧交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于市场、是否符合本地资源优势发挥。所以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是:符合市场导向,发挥优势资源,实现效益富民。按照这个原则,就不必过多在意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调整的重点就不不必在重轻还是轻重工业上过多讨论先后顺序,而应当重点放在分产业、分行业的项目选择上。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经济发展分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提阶段、经济起飞阶段、成熟推进阶段、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从发展状况和指标来看,我市处于由传统经济进入现代化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起飞阶段,要实现经济的持久发展,必须确立增长型的主导产业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以替代目前单一性的资源型支柱产业结构型式。从我市资源禀赋和以及产业的净产值率、技术进步速度对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产业关联系数(推动系数加带动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等指标综合考虑,能源原材料工业仍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六盘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围绕煤炭、煤炭衍生产品、冶金等几个优势产业门类延长产业链发展配套关联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地方经济总量的积累,以此推进“以工补农”和“以二(产)带三(产)”;加快推进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关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服务业,促进产业门类的多样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增大产品和装备工业的科技贡献率,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使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均衡协调发展,实现六盘水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六盘水市产业发展重点
按照以上产业调整的思路,重点是要确定主导产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板块。根据我市实际,应在三次产业门类中重点实施“六八五”产业发展战略,即:一产发展草食畜牧、无公害蔬菜、马铃薯、富硒茶、烤烟和中药材六大产业;二产发展原煤、电力、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机械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八类产业;三产发展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旅游文化休闲业、社区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五类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短腿,基础条件薄弱,产值低,既有先天的缺陷,也有后天的不足。但从我市农业发展状况来看,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紧紧围绕“转变、提升”,做好农业这篇文章,一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转变传统种植,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马铃薯、富硒茶、烤烟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发展立体种植、盆栽花卉、休闲观光等新形态农业,大幅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积极发展草食畜牧,通过品种改良、规模化养殖,大力提高肉、奶产量。二是努力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实现农产品的再次增值。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扩大种养殖规模、提高产品品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发展成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1、畜牧业:草食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我市具备气候、草地、饲料等优势资源,在发展生猪、羊、肉牛方面具有较好条件。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户,鼓励规模化养殖,提高养殖业专业化水平和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支持和引导各类饲料生产厂、屠宰加工厂、畜禽饲养场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扶植畜产品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系机制,加快产业化进程。力争在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肉类总产量达到18.64万吨,产值约20亿元;到202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约40亿元。
2、马铃薯:加大推广良种良法和标准化生产,加强脱毒原(良)种薯生产基地、菜用商品薯生产基地、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建设,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提高马铃薯商品率。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到2010年,马铃薯产量达230万吨以上,加工率达25%,综合商品率30%以上;到2020年,马铃薯产量达400万吨以上,产品加工率达35%,综合商品率50%以上。
3、无公害蔬菜:充分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以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夏秋反季节蔬菜为主,与周边地区形成错季生产,一方面满足当地需求,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开拓周边市场。着重发展西红柿、黄瓜、白菜、莴苣、瓜类、豆类等新鲜即食蔬菜,同时积极抓好辣椒、山野菜、磨芋、生姜、花椒等特色系列产品的种植,为农产品深加工提供原料。到2010年,蔬菜种植达到25万亩,产量50万吨,其中生姜种植面积达7万亩,产量13万吨。到2020年,蔬菜产量达到80万吨。
4、烤烟:做好烤烟生产规划,配套烟水、烟路、智能化密集型烤房等工程建设,配置烟机设施,提高烤烟种植机械化程度,提高烟叶质量,推动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在生产方面实现“三步走”,即2009年力争产量达到30万担,2010年达到50万担,产值达3.5亿元,跨入重点烤烟种植地区行列;到2020年达到80万担的烤烟基地,烤烟产值达到5.6亿元以上。
5、富硒茶产业:合理调整茶叶产业布局,加强茶园培育管理,以名优绿茶为主,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把茶叶产业建设成为绿色优势产业。重点抓好无公害茶、有机茶认证及QS认证、茶叶标准化建设及茶叶加工、茶园基地建设;配套加工设施,提高加工技术;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现有茶叶加工企业,实施“富硒”品质战略,打造国内知名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在抢占本地市场绝对份额的基础上,拓展沿海茶叶产区(如浙江)、北方茶叶产销区(如天津、大连)和西南地区的销售渠道,巩固扩大的市场份额。到2010年,茶叶产量达2600吨,其中名优茶产量占40%,茶叶产值超过1亿元;到2020年,茶叶产量超过4000吨,产值超过2亿元。
6、中药材:积极发展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建立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优质无公害的中药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杜仲、喜树、鱼腥草、半夏、黄柏、厚朴、天麻、金银花等市场前景看好的特色中药材。完善中药材营销和加工体系,依托贵州神奇、益佰制药、贵州汉方等制药龙头企业,力争成为其原料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本地中药材制药产业。
第二产业: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我市立市之本、兴市之道。一是要提高现有我市能源原材料工业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改变我市现有工业产业初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高污染的现状;二是紧紧围绕煤炭、电力、钢铁和建材四个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机械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形成新的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三是发挥这八个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通过这八个主导产业的壮大,衍生出其它新兴加工业,促进我市工业门类多元化。
1、原煤:煤炭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尽管我市还处于资源型城市成长期,但煤炭资源枯竭的危机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因此我市原煤产业一定要采取集约开采利用,加快扩大原煤本地加工能力,发挥更大效益。一是要实施规模化集约型开采。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煤矿产能和数量,对煤矿资源实行有序开采,提高煤炭资源保障能力。做大煤矿规模开采能力,对布局、产量不合理以及生产工艺落后的煤矿,要加快关闭整合和技改进度,重点建设30万吨以上矿井和1000万吨以上矿区。二是提高原煤加工能力,延长煤炭资源产业链,大力挖掘煤炭产品附加值。根据煤炭资源的分布结构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发展具有洗选加工、焦化、瓦斯发电等综合能力以及“煤—电”联合、“煤—化工”联合的大型煤炭综合企业,提高原煤本地加工率。到2010年,全市煤炭生产能力要达到7000万吨,其中大中型煤矿产量占70%左右,煤炭平均回采率提高到50%以上,产值约350亿元,增加值160亿元。力争2020年全市煤炭生产能力达13000万吨,煤炭平均回采率提高到60%以上,实现产值超过800亿元,增加值约360亿元左右,70%实现就地精深加工。
2、电力:发展电力产业,是将我市基本建成西南地区重要能源基地的主要举措,是我市发展成为西南重化工基地的必要能源支持。发展电力要充分考虑国内、西南、珠三角这样的大区域、大环境内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国家对贵州地区能源建设政策。“十一五”期间,电力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之一,国家政策对贵州建设大型坑口火电给予政策支持,其装机容量将实现较大的跨越,到2010年全市电力装机由现有的约5600MW发展到8000MW左右,其中以大型坑口火电为主约占88%、水电约占6%、风能、瓦斯及其他发电约占6%,发电量将逾570亿kWh,电力产值将达到150亿元左右,实现增加值70亿元以上。2011年~2020年,预计全国电力需求将会出现阶段性饱和,因此我市在发展电力方面应采取稳健措施。在适当发展火电的基础上,电力发展重点应放在小型水电和风力发电上面,力争到2020年,全市装机容量达到12000MW,其中火电约占85%,水电和风电约占15%,发电量超过850亿kWh,电力产值约200亿元,实现增加值约100亿元。在基本满足周边地区对电能需求的的同时,应加强我市电能的就地消耗能力,大力发展各类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大型能耗工业,增强电力就地调济能力,实现电力产业链的就地再延伸。
3、煤化工:六盘水发展煤化工具有别地无可比拟的煤炭、煤层气和丰富的水资源等组合优势,将煤炭资源开发与新型煤化工多联产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是扩大本市煤炭消费量、拉动煤炭以及后续生产,促进本市化工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举措。通过推进“六大煤化工基地”建设,引进先进煤化工技术,重点发展大型煤焦化以及后续深加工产业。在“十一五”期间,以大型焦化为核心,年消耗2500万吨原煤,实现1200万吨大型机焦生产能力以及50万吨煤焦油和相应焦炉气深加工能力,生产包括焦炭、甲醇、苯等25类产品,力争产值达到300亿元,增加值90亿元。到2020年,实现新增1600万吨原煤、16.2亿立方米煤层气深加工能力,在焦化产业的基础上,完善焦化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丰富焦炉气后续加工生产醋酸乙烯等以及煤焦油深加工体系,生产低碳烯烃轩项目,逐步发展PVC、聚氯乙烯、复合功能肥料、二甲醚等下游产业,力争产值达到600亿元,增加值240亿元。
4、钢铁:在现有300万吨钢材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能到1000万吨以上,其中水钢扩建为500万吨,引进首钢500万吨钢生产线,产品由现在的线材向板材、钢结构发展,由普通钢向合金钢、特种钢发展。到2010年钢产量力争达到400万吨,产值240亿元,增加值56亿元左右;到2020年钢产量达1000万吨,产值650亿元以上,增加值超过160亿元。
5、有色金属冶炼:我市电能资源丰富,除本市用电之外,大部分通过贵州电网统筹调剂输往两广、重庆、云南和湖南,例如2005年全市发电量为88亿kWh,但本市用电总量为46亿kWh,外输电力达到总发电量的近50%。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业,旨在承接富余电能就地消化,实现我市电力工业产业链延伸,促进我市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10年,有色金属冶炼业产值达140亿元左右,增加值超过42亿元;到2020年,有色金属冶炼业产值超过314亿元,增加值约100亿元。其中,电解铝:以双牌铝业为扩能重点,扩大电解铝生产规模,由现有的电解铝锭产品延伸到铝板、铝材、铝箔、型材等,由初级铝产品向建筑材料、包装容器、电子、电气业、机械制造业等用铝发展。到2010年初级铝生产规模达到35万吨,年耗电能49亿KWh,实现产值约80亿元,增加值约25亿元;2020年原铝生产规模达60万吨,其中深加工铝量不低于50万吨,产值达133亿元,增加值约40亿元。电解锌:整合规模以上炼锌企业,提高锌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提高技术装备,以湿法电解锌技术为主,到2010年电解锌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其中深加工锌量不低于5万吨,年消耗电能12亿KWh,产值达15亿元,实现增加值5亿元;到2020年电解锌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实现80%含锌废料回收,再生锌产量达4万吨/年,黄铜、压铸锌合金和镀锌用锌合金年产量分别达到8万吨、5万吨和15万吨,锌产业产值达70亿元,增加值达21亿元。铁合金:以六枝特区为中心布局,发展以硅铁、硅锰合金、中低碳锰铁、工业硅为主的铁合金产品,为水钢等企业提供所需铁合金产品,并为电解铝、电解锌产业链的延伸创造条件。以此为基础,延伸发展铁合金下游产品,扩大精深加工度,综合利用铁合金废渣发展铸石项目,调整工业硅产能,发展下游产品,扩大化学级工业硅产能,以及废渣高附加值利用。到2010年,硅锰合金、硅铁、中低碳锰铁和工业硅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0万吨/年、10万吨/年、10万吨/年和20万吨/年,年消耗电能42亿KWh,新增产值约44亿元,增加值约12亿元;到2020年,新增0.5万吨多晶硅生产项目和8.5万吨有机硅项目,全市铁合金总产值达68亿元左右,工业硅及深加工产品总产值达到43亿元,铁合金及工业硅加工项目增加值约达30亿元。
6、建材:加大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废钢渣等工业废料再生利用,加速淘汰和改造传统建材产品污染严重、能耗高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扩大建材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推进建材制品的技术进步。2007年我市大约有近400万吨的粉煤灰、900万吨煤矸石、40万吨废钢渣产生,并且随着下一步煤炭开采、火力发电、钢铁冶炼的规模扩大,到2010年预计将有约650万吨粉煤灰、1600万吨煤矸石、50万吨废钢渣和超过100万吨脱硫石膏的工业副产品产生,到2020年,预计将有超过900万吨粉煤灰、2600万吨煤矸石、100万吨废钢渣和200万吨脱硫石膏的工业副产品产生,这将为我市发展和扩大建材业提供最基础的原料支持。力争到2010年,建材产值达50亿元以上,增加值12亿元,工业废料回收使用率达到40%;到2020年建材业产值达到70亿元,增加值18亿元,工业废料回收使用率达到65%。要着重发展三个产业,一是水泥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特种水泥、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在“十一五”期间,淘汰现有机立窑、回转炉等落后生产工艺和小规模生产企业,通过改造和新建达到80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实现产值40亿元左右,增加值10亿元左右。到2020年,全市水泥生产能力扩大到1000万吨左右,占据周边区域市场70%左右份额。实现产值50亿元左右,增加值13亿元左右。二是墙体建筑材料,对现有的制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水平,淘汰3000万块/年以下生产规模的烧结砖企业,加速开发页岩粉煤灰和煤矸石为原料的空心制品,积极开发以脱硫石膏、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石膏块、板以及纤微瓦、复合板材等墙体材料。到2010年,墙体材料生产规模达到5亿块左右(折标砖),到2020年生产规模达到8亿块左右(折标砖)。三是化学建材及其制品,如塑料门窗、管道、内外墙涂料、地面材料等新产品及其配套配件。
7、机械装备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是我市发展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关联产业,境内的水城钢铁(集团)公司和首都钢铁集团可提供原材料供应,并且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其发展潜力巨大。要加快现有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联合重组、改组改制、技改扩能,提高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形成主导产品突出、分工合理、各有侧重的联合机械制造及设备加工基地。至2010年,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增加值6亿元左右。其中:防爆特殊型蓄电池式系列化电机车2万吨/年、单体液压支柱、液压支护、井巷支护、带式输送机、刮板机、矿车、铲车、卷扬机、电机、化工设备及其他金属制品等10万吨/年,丁基胶塞5亿只/年。到2020年,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科技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增加值15亿元左右。一是对六盘水煤矿机械厂技改扩能,主要生产防爆特殊型蓄电池式系列化电机车、单体液压支柱、井巷支护拱圈(包括铲车、卷扬机等);二是水矿集团机械制造分公司技改扩能,主要生产液压支护,各类带式输送机、刮板机、矿车、绞车、机电、水泵、扒斗装岩机等;三是六枝工矿宏狮机械制造公司技改扩能,主要生产各种带式输送机、液压支护、各种刮板机、各种矿车、减速箱等;四是加快盘县红果化工设备制造厂布局,主要生产煤化工的各种化工设备制造。
8、轻工业:以红山石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加工制造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做大啤酒、农产品加工等食品工业,稳步发展制药、皮革工业,有序发展印刷包装、塑料制品等行业。啤酒业:依托“山城”品牌,进一步扩大产能和本地及周边地区市场占有份额,力争在2010年达到10万吨生产规模,到2020年达到30万吨生产规模,成为“山城”啤酒主要生产基地。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发展口味纯正、淡爽(醇厚)的高档啤酒;开发不同类型、不同风味特点和使用不同修饰技术的啤酒,使品种更加多样化,改进产品包装,向多样化和小型化发展。发展听装酒,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马铃薯加工业:在提高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上下功夫,重点抓好马铃薯全粉及综合利用、淀粉及综合利用、鲜薯分选与包装、油炸薯片及综合利用等深加工项目。通过新建和对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技改扩能,实现大型机械淀粉和薯片加工,到2010年实现马铃薯淀粉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薯片生产能力达到7000吨;到2020年达到20万吨,薯片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皮革制造业:随着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到2010年,预期我市猪、牛、羊出栏数为142万头、19万头和37.5万只,年产生牛皮17万张、羊皮21万张,加上周边毕节地区和兴义地区产量,预计皮革总产量达到70万张以上,为皮革加工提供了很好的原料条件。皮革制造业需要的畜皮、电力和人力三类主要资源得到有效供给,将为承接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皮革制造业转移提供接纳空间。通过规划专业园区,聚集产业,引入国内外知名皮革制造品牌,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关联度、集中度和竞争力。到2010年,力争我市皮革制造和深加工规模达40万张以上,到2020年达到100万张以上。中药材加工业:大力发展本地中药材深加工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和扩大规模。规划建设医药工业园区,引导制药项目向园区聚集。新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对我市现有的大华制药、宏奇制药进行改建扩建,扩大本地深加工规模。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尽快建设中药材专业贸易市场和六盘水中药材网络化信息平台,为生产者、经营者和加工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为该产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产业: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发展服务业不仅可以容纳更多的就业,也可以创造更多的附加值,是城市中最具富民潜质的产业,应当大力发展。发展我市服务业要做好“两手抓”,一手抓生活服务业,一手抓商务服务业。一是发展生活服务业,打造休闲“凉都”。生活服务业的各产业,围绕人们的吃、住、行展开。依托凉爽的气候资源,以旅游作为休闲活动的主线,完善城市观光休闲服务项目,让休闲成为城市的氛围,为外来者和本市人、老人小孩和青年人等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人,满足不同的休闲需求。二是发展商务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聚合具备知识型产业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即具有附加值高、低有形资产投入的特点。以金融业、物流业为核心,积极发展现代信息咨询中介、会展服务等其它服务业,围绕企业的融资、管理、销售、宣传等活动,提供全套的商务服务,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打造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商务中心。围绕以上内容,可将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旅游文化休闲业、社区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五个产业列为为我市服务业重点发展内容。
1、商贸流通业。结合我市城市规划、重点城镇发展的思路,以各市、县市场为中心,以乡(镇)集市为基础,以多元化的流通组织和规范化、规模化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为纽带,选择重点行业率先突破,抓紧建设依托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以“钢材、建材、矿产品、绿色食品、文化电子信息技术产品、日用百货商品、凉都粮油物流网、物流金融、机电产品”等为主导的物流园区和商业网络。加快商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贸工农一体化、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推进连锁、超市、专卖、便民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商业,逐步形成商业布局较合理、服务功能较齐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以“万村千乡”工程为主要载体,重点支持农村市场、物流基地建设。
2、房地产业:随着城镇化步伐的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仅新增人口计算,按照六盘水市规划,到2010年城镇化率为35%,城镇人口为112万人,从2008年起年均新增城镇人口约7万人,以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计算,到2010年将新增住房面积525万平方米,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折算为建筑业增加值约为13亿元。规划2020年城镇化率为48.5%,城镇人口为170万人,2010-2020年需新增城镇人口58万,年均增长5.8万人,以小康标准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计算,需新增加住房面积1740万平方米,按固定资产投资折算为建筑业增加值约为43亿元。
3、旅游文化休闲业。紧紧围绕“中国·凉都”品牌的打造,突出城市个性,完善服务功能,发掘夜郎文化。以休闲度假产品为重点,以娱乐、康体、探险等特色为突破口,以农业、工业旅游作补充,以市区为中心,沿北盘江大峡谷实现梯级推进,构建以北盘江峡谷园区,碧云洞溶洞群园区;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盘县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落、金盆天生桥景区、韭菜坪黔之颠景区、阿勒河景区“两大园区、五大特色景区”的旅游发展格局,抓好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加快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开发,积极发展城郊度假休闲,实现立体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链。加快星级宾馆、交通运输业等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与周边主要景区的联系,共同做好旅游产业的推介与宣传,不断开拓客源市场,推销我市的旅游特色。到2010年,旅游收入达到22亿元;到2020年,旅游收入达到82亿元。
4、社区服务业。以社区为依托,加快对现有社区服务体系的整合,完善便民、健民、安民、乐民等功能,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维修服务、接送服务、幼儿和养老服务、保健服务,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专业公司和连锁家政服务公司,实现社区服务专业化、产业化。建立以市场运作为主导、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
5、金融保险业。工业资本的扩张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撑,新型制造业更需要金融资本的扶植。要以构造现代金融资本为轴心,全力打造与新型工业化相匹配的多功能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以市区为中心、以四大商业银行和中国人保等为龙头、以多类资金以及股份制金融机构为依托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地方信用体系,有效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做强城市商业银行,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探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融合的途径,培育金融产业集群。
以上19个产业为我市三次产业主体框架,通过抓好这19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将引导其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兴产业的诞生,逐步完善我市产业结构内容。根据以上粗略测算,假如原煤、电力、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和机械装备制造业7个产业能达到预期生产规模,在2010年和2020年仅这7项产业增加值就超过400亿元和800亿元,我市GDP亦将超过800亿元和2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20亿元和300亿元,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公共服务将有充足的财力以保证实施。
三、关于促进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加强功能园区规划,促进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向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做好我市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区规划建设,通过园区实施外引内联,形成关联企业的集聚,完善产业链的形成,促进各项资源的耦合,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二)以项目为结构调整的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要加快实施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工业大项目,以煤电化气项目为重点,拉长我市主导产业产业链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创新项目建设机制。要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加强对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形成政府、行业、企业三位一体、协调推进的科学的项目研发、生成体系,不断提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提升产业素质、优化经济结构的项目,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项目生成机制,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项目支撑。
(三)采取有效措施,软化瓶颈产业约束
对六盘水这样的资源型、欠发达地域而言,其经济发展存在着多种约束因素。比如产业演进所需技术、资金与人才短缺的约束、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限制的约束等。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自身实力优势,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的起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利用资源优势的聚集作用,通过多元化融资手段、有效的利益驱动和积极的政策引导,打破资金、技术等障碍。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执行和运用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和投资支持,比如积极争取省将我市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环保化新上符合我市市情的产业,使之稳定、有序发展。
(四)通过社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资源配置实现优化发挥更大效益,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决定着产业调整效果的好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交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只有实现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客观上创造了新的社会岗位,同时也创造了社会流动的需要。作为加快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措施,就是要加速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流动,从农业劳动者向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个体工商户、专业技术人员等更高阶层流动。只有加速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动,才能在客观上推动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形成经济结构变动与社会结构变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二篇: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1.概述
资源型城市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但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远景规划,导致其资源型城市在其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困难重重。本文以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为研究目标,深入分析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的特点和现状,提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
2.国内外研究概况
2.1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国外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伴随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研究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由于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盛行国家干预主义,尤其是英国1936年成立的巴洛委员会,设法遏制产业和人口向伦敦中心过度转移,和美国罗斯福政府大力开发田纳西河流域,这种老工业区出现结构性衰退,政府采取经济手段促进其产业转移,可以看作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初步尝试。
第二阶段,理论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理论界开始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进行系统的研究。马什(B.Marsh)和欧费奇力格(C.Oeallaigh)主要从居民归属感和人口静态特征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进行研究。卢卡斯(R.A.1ucas)对单一工业社区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进行了全面阐述,对矿区发展生命周期方面进行了研究。塞门斯(siemcs)提出通过规划来改善矿业资源城市的生活质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重点转向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就业问题与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其中对于劳动力市场问题尤为重视。
2.2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我国专家学者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研究,也是伴随着宏观经济与城 市发展过程而进行的。
李文彦在1978年发表的《煤矿城市的工业发展和城市规划问题》开启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研究的先河。刘红,杨伟民等人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健康发展进行阐述。樊杰对我国煤炭产业转换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单
一是造成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期,随着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深入,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危机,国家加大了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2001年12月辽宁省阜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此后,国内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这方面的研究也一时兴起,每年都有两部以上理论专著出版。如2003年出版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王青云)、《从刚性到柔性一一资源枯竭型老工业基地改造》(李清均);2004年出版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学》(齐建珍等)、《中国资源(矿业)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科技战略研究》(贾敬亭、黄黔、徐铭)等;2005年出版的《市场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张米尔)、《中国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研究》(李成军)等。这一时期,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具体、系统,达到了高潮。
3.选题背景
淮南市是一座因煤炭产业开发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并且以煤炭产业为 支柱产业的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淮南市煤炭产业开发于民国时期,崛起六、七十年代,因煤炭产业的高速发展,淮南市一跃成为我国较大的城市,但是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煤价的下跌,由于自身产业发展的瓶颈的制约以及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等新经济形式的影响,煤炭城市面临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缓慢、生态污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淮南市煤炭产业仍然面临着煤炭产业结构单
一、粗放式开发等缺点。本文立足于淮南市正处在煤炭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以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为理论支撑,同时结合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结构特点,提出了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方向及政策建议,为促进淮南市未来产业发展更加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
4.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淮南市过于倚重煤炭产业的局面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本文立足淮南市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未来淮南市产业发展的趋势,考虑到淮南煤炭产业对环境污染和历史欠账等问题,指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是淮南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淮南市从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国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力度,加大了促进淮南市煤炭产业
转型步伐,结合淮南市自身产业的特点,加快接续产业资金、技术、政策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扶持力度。从而实现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因此应大力发展淮南市煤炭、电力、机械、化工、新兴产业等多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从而实现淮南市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淮南市经济更加辉煌奠定坚实的基础。
5.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按照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展开论述。论文主要内容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淮南市产业的现状,在淮南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而煤炭产业又居第二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进一步阐述了淮南市的资源禀赋和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以及淮南市煤炭产业主要产业结构单
一、产业链短小、产业技术水平低下、产业发展环境薄弱等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以及经验启示,可以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借鉴的经验。
第三部分,通过SWOT分析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在淮南市产业转型中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新模式、复合模式三个模式中,结合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的基础上选择了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模式,即复合模式。
第四部分,提出实现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政策和建议,从政府、人才、社会保障、技术等角度为突破口,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产业上主要包括培养其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具体建设淮南市煤、电、化三大基地的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医药、电子、机械、轻工、建筑等新兴产业,形成淮南市多元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第五部分,论文主要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研究路线及拟解决的问题
6.1研究路线。
本文拟先从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演化的规律对比分析入手,着手分析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尤其是煤炭、电力、化工为主体的淮南市产业的现实,同时结合国内外比较成熟的产业转型理论,以及淮南市未来煤炭机械、生物制药、电子工业、建筑、轻纺工业、服务业等新兴的接续产业的发展趋势。
6.2拟解决的问题
6.2.1提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必要性
6.2.2在淮南市产业转型上如何合理规划淮南市煤炭产业发展,使淮南市各产业发展趋于合理,从而促进淮南市产业转型成功,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7.研究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这是本文研究方法的灵魂。系统分析方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根据系统分析方法的原理,本文把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作为一个系统,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判断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方向。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本文研究方法的主线。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是当今科学研究的趋势。本文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对淮南市产业结果进行判断:从煤炭产业内部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上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本文的总体研究框架。本文在理论研究之后,对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政策和建议。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存在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得出淮南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优势,规避其劣势,实现煤炭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此外,文中还采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和现状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8.进度安排
2011年9月-2011年11月:收集资料并到淮南市相关部门索取数据图表资料。2011年12月-2012年4月:完成论文主要内容(五个部分内容)
2011年5月-2012年6月:论文排版完善、论文答辩
9.参考文献
[1]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人民出版社,2004;
[2]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孙雅静,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出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64.69.
[4]赵俊平,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87.89
[5]马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仁[J],求是杂志,2005,16.79
[6]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安树伟,张杏梅.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冲国科技论坛,2005(4):11.15
[8]齐建珍,杨中华,张龙治,工业转型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5
[9]赵金龙,陆益龙,安徽省经济增长极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3):25-29.
[10]陆玉麒,董平,王颖,双核结构模式与淮南区域发展[J],人文地理,2004,19(1):32.36.
[11]周民良,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2(11)
[12]袁朱,我国煤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06)
[13]李连济,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选择——以山西煤炭城市为例[J],经济问题,2004(05)
[14]万晓琼,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中州学刊,2005(02)
[15]王建平,陈元朝.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02)
[16]郭成龙,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硕士论文.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4.
[17]董亚宁,尤强等.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危机及战略决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5(4):23.25
第三篇:广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范文模版)
广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2004-02-11 09:28:34来源:
[摘要]广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种植业比重偏大,渔业优势未充分发挥,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调整优化广西农村产业结构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广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1.种植业比重偏大,产业结构重心过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农业在农村各业产值中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种植业收入占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约50%,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72%。2001年全国农户平均26%的收入来自农业,广西农户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1.5%,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家庭收入过分依赖于农业特别是种植业,说明农业仍是广西农村的主要产业,广西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这种重心偏低的产业结构长期存在,限制了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使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地区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首先,农业(种植业)本身就是一个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下,受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双重约束,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经济回报率较低;其次,农业劳动力过分集中在种植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再次,农民固化在土地上,不利于多种经营的开展,也不利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2.渔业还没有成长为优势产业
广西内陆江河纵横,兼有长达1500多公里的海岸线,沿海滩涂1000多平方公里。广西不仅拥有大量优良海水鱼类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淡水鱼类资源。水产养殖业属于经济效益较高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非常具有发展潜力,但渔业却一直是广西农业生产中的一条“短腿”,存在着经济总量偏小、优质特色产品较少、加工流通滞后、产业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影响渔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由粗放型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2001年,广西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1.6%,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渔业比重明显偏低;另外,相对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渔业生产水平还是较低的。2001年广西人均水产品产量仅为52公斤,而同为东南沿海省份的福建、海南、广东则分别为157、121、74公斤。广东、福建两省的海水养殖面积分别是广西的3.3倍和2.2倍。
3.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结构效益低下
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中,第一产业已经完成了为二、三产业的资本积累,但由于农村第二产业发展较慢,不能发挥对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也制约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西农村第二产业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仅为9.6%,其中加工业为
9.4%,低于全国10.7%、11%的增长率。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缓,造成广西农村经济素质较弱和产出功能落后,导致农民增收进入缓慢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率自1996年起连年下降,这也是县、乡财政始终困难的原因。分析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业增长缓慢的原因,首先是广西第二产业本身就发展滞后,并且与第一产业关联度差,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缺乏城市工业的拉动;其次是没有将农产品加工业摆在应有的战略位置,导致许多农产品加工业能做大的没有做大,别省能做大的广西没有做大;三是农村工业化资金积累没有完成,农村经济开放度低,招商引资力度不足,光靠县域经济独立运作大型加工企业力不从心。
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这是在低水平上的发展,表现在:首先,第三产业还停留在传统的商饮服务业和短途运输业,加上城市化进程的缓慢,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特别是信息、金融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其次,农户分散生产、经营,信息闭塞,市场进入费用高昂,特别是在农产品供给由过去长期全面短缺向结构性和地区性相对过剩转变以后,农民作为市场利益主体的地位得到加强,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信息咨询业的滞后,成为农民难以提高农业收入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金融服务业的滞后与管理混乱,使得农业投资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就业机会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在传统农业资源开发及农业组织方式下,由于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等基础产业的利润率明显偏低,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渔业等产业改造缓慢,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农业的相关产业发育滞后,导致农村就业机会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进而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而且尚有为数不少的乡村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具体表现在:(1)在地区国民经济体系中,广西第二和第三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较少,其中57%的就业机会仍集中在第一产业。2001年广西的社会从业人员构成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的比重为6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2)在农村经济体系中,广西农村非农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较少。2001年广西现有乡村劳动力中,86.7%从业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农业领域,这一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3)农民收入水平低,乡村贫困面大。据统计,2001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944.33元,在全国居第2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61%,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广西尚有28个国家级贫困县。
二、优化广西农村产业结构的对策
1.突出发展养殖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第一,大力发展畜牧业,拉动种植业,促进加工业的发展。畜牧业上接种植业、下联加工业,是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促进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广西草地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势。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粮食为主的植物性消费量下降,以畜禽商品为主的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增加。肉蛋奶等食品不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村人口对其需求也日益增加。畜牧业属于经济效益较高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扩大农民就业门路。
第二,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广西拥有大量优良海水鱼类资源,例如需要重点发展的珍珠、对虾、青蟹、优质贝类、优质海鱼、鱿鱼、鲍鱼、方格星虫等品种;同时拥有丰富的淡水鱼类资源,例如需要重点发展的银鱼、优质鲶鱼、绒螯蟹、罗氏沼虾、鳗鱼等名特优珍稀品种。水产养殖业同样属于经济效益较高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广西应把大力发展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尽快提高渔业在农林牧渔业中所占的比重。
2.加快非农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发展农村工业,提高农村第二产业与农业的关联度。根据广西实际,农产品加工业调整的总体方向:一是由初加工向深加工产品方向调整,由中低档加工产品向高档加工产品方向调整;二是向出口创汇方向调整,提高科技含量,力争生产出一大批适合内需和出口创汇的高档名牌产品,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针对当前广西结构调整的实际,第三产业的发展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1)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大中型产地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销区批发市场为骨干、农村各种小型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2)逐步健全农业信息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市场、价格、新品种、新技术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及市场行情、市场预测等实用信息;(3)建立农产品质
量标准体系,重点制定完善一批适应市场需求,领导市场潮流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标准,并尽快颁布主要农产品的地区标准和行业标准;(4)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确保农民在扩大生产经营和搞特种经营项目上获得足够的投资资金。
3.通过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结构效益,缩小农村产业结构偏差
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与经济系统中其他相关结构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相互配合和促进。通过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大量剩余劳动力由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不仅促使非农产业迅速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化规模经营水平,进而提高其经济效益,使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因效益差距引起的结构偏差逐步缩小,从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从目前广西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情况看,1995~2001年农村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就业比重从89.3%下降到86.7%,只下降了2.6个百分点,但产值下降了1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劳动就业比重从7.2%上升到8.4%,上升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从
3.5%上升到4.9%,上升1.4个百分点,产值则上升了14.4个百分点。农村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结构的负偏差和与第二、三产业的正偏差仍在不断拉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资源配置不均衡引发结构性剩余造成的。农村工业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以及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吸收的非劳动力资源明显高于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减缓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进程。因此优化广西农村产业结构,就要从优化农村要素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入手,加快冗余劳动力由农村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以提高农村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
4.发挥区域优势,建立经济带、产业带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推进,值得深入研究。从目前的情况看,广西各地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趋同性,区域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强;二是盲目性,对自身优势认识不足,市场信息把握不准,一哄而起;三是短期性,品牌意识不强,持续发展能力弱;四是规模小,形不成支柱产业。
笔者认为,地方产业带、经济带的形成,首先要从自身优势出发,选准支柱产业,突出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一般而言,需要重点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有优势的自然资源。从全区来说,亚热带农业、海洋农业是广西的最大特色,也是广西最大的农业资源优势。但是具体到一个县、一个乡(镇)、一个村,情况千差万别,不可一哄而起。比如田林县从本县山地多、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种植竹笋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竹笋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如今,“八渡笋”已成为百色市的著名品牌。因此,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笔者认为:桂北、桂东南和沿海地区集中发展优质稻种植,重点发展96籼、粘小籼、田东香等常规优质稻和培杂双
七、培两优99等两系优质稻以及金优系列、博优系列的优质组合品种;桂南、桂中和桂西集中发展良种甘蔗生产,以主攻单产、提高甘蔗糖分和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逐步加大对新台糖系列、美国CP80/1827、日本农林8号、桂糖系列等新品种的推广力度;桂东、桂西集中发展南亚热带水果生产,发展香蕉、龙眼、荔枝、芒果、沙田柚、脐橙等名优特水果生产,适当扩大桃、李、梨、梅、葡萄等时令水果的比例;桂中和桂西地区发展蚕茧生产,充分利用蚕桑业生产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良好机遇,依靠广西蚕业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扩大种桑养蚕面积;林业生产集中在桂西地区,重点实施速生丰产林工程,建立林产工业原料林及商品林基地,林产品重点发展油茶籽、油桐籽、玉桂、八角、桂皮、松脂等;沿海地区发展海产品生产,包括珍珠、鱼、虾、蟹、贝类等名特优新海产品。二是有市场优势。农产品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后,农业发展受市场的制约越来越突出,是否有市场优势往往成为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比如,桂东南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就具有毗邻广东、香港的地缘优势,贺州市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大力发展面向广东、港澳市场的蔬菜、畜牧
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樊怡菁(1971—),女,湖北当阳人,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湛江海洋大学图书馆,广东 湛江 524088)
摘自:2003.1卷12期(33—35)《经济与社会发展(武汉)》
第四篇: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浏阳二中
【背景材料】
⊙重大事件:
一、2003中央经济世作会议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三方面措施:第一,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调整和改革,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人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等。第二,要稳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第三,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
二、胡锦涛在山东、河南考查“三农”问题。2003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山东、河南专门就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进行考察。他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深刻认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三、全国农业工作会议。2003年8月8日至9日,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农业部提出,今后将通过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农民外出务工的指导和服务、农业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八个方面,全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重要观点: 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主要突破是,在强调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第一次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表明了国家从根本上保护农民最基本生产资料的决心。
二、坚决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2003年:以来陆续出台了许多这方面的法规政策。2003年1月15门,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切实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多次联合下发通知,要求采取措施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温家宝总理非常重钡农民工欠薪问题,作出重要批示。
三、积极推进农村的各项改革
(1)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全面实行。
(2)进一步做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3)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正在全国陆续展开。
(4)户籍制度改革。2003年11月8日,湖南省政府宣布,从现在开始,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户口登记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湖南省政府同时还宣布,过去因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门所产生的计划生育、退伍兵安置、最低生活保障、抚恤优待、上地承包等政策,也相应做出调整。
(5)农民进城务工方面的改革。2003年11月20日。山东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意见》。今后,山东省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可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意见》规定:每年百万人进城。进城条件放宽。就业不受歧视。可入工会组织。政府负责培训。工资权益无忧。子女就近入学。
⊙热点展望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样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可以说本专题的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必定要考查的知识点。因此全面分析和掌握本专题的知识至关重要。
复习本专题的知识要特别注意关注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把握几个重点问题:一是严格保护耕地,完善土地制度的问题;二是解决农民工欠薪、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三是农产品价格上扬的问题;四是积极发展农业科技的问题:五是搞好农村税费改革及相关配套改革的问题。
复习本专题的知识要把课本内容和时事材料结合起来,要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来把握材料,重视二者的结合。对时事材料的把握既要从宏观上整体十巴握,又要注重从微观上具体分析,特别是农村改革中一些典型的事例,要有针对性地分析。最后.要训练对时事材料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能力。提高对材料的整合能力。
【教材回归】——思想政治学科内分析
1.经济学分析
(1)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搞好农业,要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必须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生产优质品种。使产品适销对路.才能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
(2)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农产品价格应以它本身的价值为基础来形成。但同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目前,我国部分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当然也受农产品供求状况的影响。
(3)价值规律起作用。农业的改革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遵循价值规律。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利用,都充分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4)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发展农业要使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农产品的生产要面向市场。要通过市场来调节农业资源.但同时也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要靠国家对农业的支持、管理和引导。
(5)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经营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和完善。
(6)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巩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能否在国际关系中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搞好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7)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还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总的指导思想仍是“多予、少取、放活”。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是当前一个重点。
(8)搞好农业关键靠科技。发展农业关键在发展农业科技,这是提高农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根本保证。我国积极开发水稻、棉花等新品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9)发展农业要搞好农村的各项配套政策。农业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其他各项配套改革的支持、协调,税费改革、村民自治、户籍制度等改革都会对农业发展有较深的影响。
(10)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的需求逐步增加,粮食是“重中之重”,因此要注意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支持主产区搞好粮食生产,保护好基本农田。
2.哲学分析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搞好“三农”问题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业自然条件差距较大.发展农业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搞“一刀切”。同时,党的各项改革、措施在农村落实时也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
(2)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三农”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进行的各项改革,如税费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民主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不是孤立进行的。对整个农业的发展都有影响。
(3)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农业、农村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农村中各项改革要循序渐进。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特点不同,当前我国农业已发展到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促进农、比的持续发展。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村中各种情况复杂多变.我国农村不同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农村各项改革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我问农村各地的情况不同,在进行农村各项配套改革时就要坚持先试点,再推广的路子,如税费改革、村民自治、医疗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都应先试点,然后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6)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增加农民收入.关键靠农民自力自强,靠农民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但同时要注意社会、国家各方面的支持。比如农民工欠薪问题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帮助,要为农民工外出打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靠制度和法律的保障来解决。
(7)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农村的经济要循序渐进,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全面考虑各种具体的环节,努力实现质的变化。积极推进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使结构的变化推动质的变化。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农村的各项改革中。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真正把农民视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政治学分析
(1)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因此解决好农民收入问题。努发展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能否稳固的根本问题。
(2)正确履行国家职能。国家重视农业的发展,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的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都是在履行管理经济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有关部门开展“三下乡”活动或“送书下乡”活动,是在履行文化职能。
(3)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我国有关部门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的权益,这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4)党的宗旨和性质。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从我党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就可以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当然也包括农民的利益。
(5)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我党的指导思想。关注农民问题,促进农村的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典型例题分析】材料一: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都要抓好,而农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材料二:下图是我国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国际市场价格指数的对比(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00)。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非常重视农业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剖析:本题以农业立意,考查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上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等问题,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针对第(1)问,要回答出两点:一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农业问题在我国国家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体现为什么“非常重视”。对于第(2)问,回答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只要完成语言转换即可。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对于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方法.要结合教材内容并针对我国农业的实际回答。
通过本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复习农业问题要抓住关键.用联系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看问题。
答案:(1)①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问题,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②当前特别强调农业问题的原因还在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我国粮食生产还没有完全过关;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
(2)①材料二表明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猪肉和部分蔬菜等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玉米、小麦和部分经济作物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
②原因是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资源有差异。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习题精练】选择题:
2003年3月5日,朱容基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谈到五年来的主要工作体会时说,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我们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了很大的功夫。据此回答1—2题:
1.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这是因为
()
1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 ○3农业的基础是否牢固,关系到我国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 ○4农业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的技术水平○1○2○A.○1○2○C.○1○3○4
B.○
2○3○4 D.○
()2.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有效途径是
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2增加有效劳动力,降低农产品成本
○3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
○4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 ○1○A.○2○3
C.○1○2○3
D.○1○3○4 B.○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指导思想仍是“多予、少取、放活”,所谓“少取”即减轻农民负担。针对当前不少地方存在的农民负担增长之势,江泽民同志严肃指出:“减轻还是加重农民负担绝不是多拿几个钱的问题”。据此回答3—4题: 3.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
()
1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双重增长,拉动内需
○2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3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杜绝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 ○1○2○A.○2○3
C.○2○3○
4B.○
2○3○4 D.○4.农民和企业负担沉重历来是党和政府急于解决的心头大事,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
A.减负问题关系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D.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各级国家机关的基本宗旨
国家规定,从新粮上市起,部分品质比较差,不受市场欢迎的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同时对棉花收购实行优质优价,拉开差价。据此回答5—7题: 5.材料主要表明
()
A.“保护”是有限的,市场才是无限的 B.国家改变了对农业的政策 C.我国农业将全面推行产业化经营
D.必须调整粮食品种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
()6.棉花收购之所以优质优价,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优质棉花质量好,买者众多,市场上供不应求 B.优质棉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的技术含量高 C.优质棉花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量比较大 D.优质棉花能更好满足人们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7.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的变化是宏观调控的突出表现,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 A.经济手段
B.价格杠杆
C.行政手段
D.法律手段
8.《半月谈》载文介绍,几年前兴起的“订单农业”,如今已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农业经营
新模式。它拉近了农产品与市场的距离,使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更加明确,为农产品的畅
销增强了保障。通过订单农业
()
A.农民再不用面向市场,吃“追市场”的亏了 B.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C.可以确保农产品顺利销售,确保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D.有利于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的路子
非选择题
材料一: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都要抓好,而农村的发展是重中之重。
材料二:下图是我国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国际市场价格指数的对比(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00)。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非常重视农业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
剖析:本题以农业立意,考查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农业在国际竞争上的优势和劣势、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等问题,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针对第(1)问,要回答出两点:一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二是农业问题在我国国家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体现为什么“非常重视”。对于第(2)问,回答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只要完成语言转换即可。分析原因时要结合各国的实际情况。对于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方法.要结合教材内容并针对我国农业的实际回答。
通过本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复习农业问题要抓住关键.用联系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看问题。
答案:(1)①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农业问题,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②当前特别强调农业问题的原因还在于:我国是—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我国粮食生产还没有完全过关;我国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
(2)①材料二表明我国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猪肉和部分蔬菜等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有——定的价格竞争优势;玉米、小麦和部分经济作物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
②原因是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自然资源有差异。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材料一: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三农”问题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也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富裕;没有农村的小康,也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破解“三农”问题,十六大提出新思路:一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三是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材料二:200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F列问题:
(1)简述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体现的政治学道理。(2)谈谈上述两则材料蕴含的哲理。
(3)运用经济学道理,分析说明十六大提出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参考答案:(1)体现了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体现了党对农村工作的政治领导;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国家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体现了国家性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原理;“没有农业现代化,„„也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小康”体现了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3)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就农业内部来说,一是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来增加农业效益,二是优化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比较优势;三是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打破了目前农产品销售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农民增加收入的必由之路;可促进现代化和全国工业化。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进农村“费”“税”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材料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
材料二:龙港镇,20世纪80年代还是一个只有6000多人的小乡。改革开放以来,该乡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根据“北高南低、北旱南涝”的地理特征,确立了“南渔北牧”的发展思路,2002年仅水产一项农民人均就增收550元。同时引领农民向企业进军,许多农民纷纷办厂,农村的劳动力相对集中,便形成城镇。如今的龙港已发展成为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的新城。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财政收入30亿元,人均收入7600元。
(1)为什么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自觉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2)运用哲学知识说明龙港人是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的?(3)结合材料二分析当前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分析]该题以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为背景材料,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对农村经济和城镇化建设进行综合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归纳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解答这道题的思路是依托设问(如何审读材料指明方向),审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联系相关知识编制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1)①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②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各项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贯彻和实现“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
(2)①从实际出发。龙港人从本地地理特征出发,发展水产业和养殖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②解放思想,注重创新。龙港人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路,解放思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了城镇化建设。③坚持联系的观点。龙港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将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联系起来,走出了一条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3)意义:①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②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③有利于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④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并提高生活质量。⑤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应注意的问题:①要从实际出发。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能盲目发展。②既要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些地方为推进城镇化,不按规律办事,凭主观意志办事,只能适得其反。
[易错辨析]该题会出现错误是第(2)问的答案组织不合理,许多考生只是简单地列出哲学观点,没有按照设问的要求完整地组织答案。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设问中“如何发展”,只是抓住哲学说明这一点上组织答案。可见,审设问同样是解答好题目的重要环节,应重视这一环节。有整个国家的小康。破解“三农”问题,十六大提出新思路:一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三是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产业结构调整——工业
【背景材料】
⊙重大事件: 一、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阐述
十六大报告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强调加强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时指出要“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阐述
二、温家宝在2003年的两次辽宁之行使东北地区的振兴进入高潮。月21日至6月3日,温家宝在辽宁考察工作时指出,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我们在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把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东西互动,促进协调发展。温家宝还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路子。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
2003年8月1日至3日,温家宝总理在黑龙江、吉林两省考察工作并在长春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他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实行东西部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党中央作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温家宝进一步强调,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最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
四、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问题
2003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任务之—,是研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问题。会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重要观点:
一、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党的的十六大报告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都对今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明确的部署。1.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意义
(1)重要性: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技术改造的主要力量。
(2)紧迫性: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主要体现在体制和结构两个方面。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权、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结构问题主要是指企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从生产力角度看,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劳动力结构都存在不合理因素。
(3)意义: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酌目标
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3.国有企业改制问题
(1)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制工作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
(2)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3)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政策含义作常重要:一是要更加积极地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革,积极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组。二是今后要尽量少搞国有独资企业。三是重要的企业需要国有控股的,也要尽可能相对控股,这是规范的股份制和公司制的要求。个别仍需实行国有独资的。也要由多家国有投资主体共同持股,使出资主体互相制约。四是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也可向非国有企业参股,但要遵守市场经济自愿交易、公平竞争的原则,不能凭借政府力量强令推行。五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需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控股公司、投资公司等。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控股或参股,从事资本经营,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5.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6.加快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
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人,引入竞争机制。有条件的 1企业要积极推行投资多元化。继续推进和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的改革重组。加快推进铁道、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对自然垄断业务要进行有效监管。
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原则
2003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提出厂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任务及政策。会议指出,振兴老工业基地.要重点把握和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调整改造;二是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三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五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六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会议还研究了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任务、政策和措施。
⊙热点展望
自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成为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新世纪新阶级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因此,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对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均作了连续报道,使之成为当今中国经济生活中一大焦点和热点。那么,作为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的高考,在文综考试或是历史、地理、政治的单科考试中必然会涉及此问题。
建议高三学生在应考复习中对此问题要重点把握。主要从思想政治(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如何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教材回归】——思想政治学科内分析
1.经济学分析
(1)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了国家要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
(2)工业的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工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它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晶;它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它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
(3)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的素质,从而有利于推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4)如何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促进调整发展;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
2.哲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方针政策和要求,是根据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现状提出来的。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也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特别是要立足于现有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2)坚持联系观点。“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等都体现了这一点。(3)重视意识的作用。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这都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原理。(也可以用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认识对实践反作用原理分析之)(4)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精神。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要走出一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新路子。
(5)既要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r既要量力而行,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6)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既要发挥市场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7)坚持内外因相结合。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既要深化改革,又要扩大开放。既要自力更生,又要国家必要的扶持。
(8)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要充分认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长期性,从长计议,分步实施。这体现了重视量的积累的道理。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所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9)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遵循的原则之一“统筹兼顾”,体现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这体现了抓重点抓关键的道理。(10)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任务艰巨,但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有成效。
3.政治学分析
(1)国家职能。国家作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并予以支持,这主要体现了国家在行使经济职能。
(2)党的领导。中共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3)综合国力。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典型例题分析】
2003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吉林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验可概括为三点:一是规划先行。二是突出重点,突出抓汽车、石化和农业。三是观念突破。
1.“规划先行”是强调
()
A.重视意识作用
B.重视量的积累
C.物质决定意识
D.坚持发展观点
近年来,我国农村消费市场逐渐升温,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许多商品争相登场,可在这眼花缭乱的背后,农村消费市场出现了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现象。权威人士指出,要解决这一难题,工商企业必须克服“三病”:一是“脑病”,认为启动农村市场就是为城市卖不出去的产品找出路;二是“眼”病,把启动农村市场当作工业品下乡。分析研究市场时以打量城声市场的眼光打量农村市场;三是“腿病”,设计生产者腿不勤,没有广泛深入农村,听农民的想法。据此回答1—2题:
2.工商企业的“脑病”和“眼病”,从哲学上看,病根在于他们不懂得()①主观必须与客观相符合 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有条件的 ③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强调工商企业必须克服“腿病”,是因为()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B.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创新就是站在前进的、上升的立场上,促进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D.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完全统一的非选择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2003年8月初,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由此,国内外媒体称之为新世纪的“辽沈战役”拉开了帷幕。联系材料,回答:(1)旧中国,我国工业的分布有什么主要特点?(2)20世纪的年代和60年代我国东北三省工业的发展有哪些标志性工程?在此期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了哪些著名的英雄模范人物?(3)分析说明我国建设大庆油田的主要原因。
(4)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建设实施了哪些全局性的战略决策?(5)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有什么重要意义?(6)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决策,东北三省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辽宁省提出,要抓紧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吉林省提出,要建设以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基地,完成由农业资源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黑龙江省提出,要重点建设装备工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绿色特色食品、医药工业等五大基地,对400多个国有大中型企业分三类进行重组、改制的调整。这则材料中蕴含着什么重要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解析:这是一道跨地理、历史、政治三个学科的综合题,在历年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一般都有两道这样的试题。在该题中,地理学科涉及到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以及中国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历史学科中则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中经济建设的成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中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就。政治学科不仅涉及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重要观点,还联系十分丰富的时政内容。要求根据每一问题的要求准确全面作答。
答案:(1)旧中国,工业极其落后,地区分布又极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关内沿海六省及上海市,工业产值占全国80%左右。东北是全国重工业集中地区,又主要集中在沈阳、抚顺、本溪、鞍山和大连,关内沿海六省和上海市是全国轻纺工业集中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岛、广州、无锡等少数城市,当时内地各省除汉口、汉阳、重庆、太原稍有现代工业外,大部分地区都没有现代工业。
(2)20世纪50年代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到1957年,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第一飞机制造厂都先后建成投产。60年代,我国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了黑龙江大庆油田,打破了“洋油”的一统天下。在此期间涌现出鞍钢技术革新能手、著名工业劳动模范王崇伦,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解放军战士雷锋等英模人物。
(3)为了摘掉“贫油国”的帽子,打破依靠“洋油”的局面,我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发大庆油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石油资源被广泛应用,在新的燃料、原料基地出现新的工业中心,是工业生产布局新的发展趋向,大庆油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石油含量丰富,地域辽阔,交通便利,有着发展石油工业的优势条件。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为大庆油田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协作条件。大庆石油工业基地,利用附近可垦荒原,积极发展农牧业生产,对保证职工生活需要,起了良好作用。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解放了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形成了长江三/R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20世纪末党中央义适时地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几年来已取得重大进展。2003年我国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她的重大决策。这些重大决策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5)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尤其是重工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特别是重工业能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五篇:产业结构调整材料
„„乡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乡地处城乡结合部,人口5万人,耕地6.2万亩。境内有宁洛高速出入口,西有利楚路,交通条件较好。近年来,该乡利用近城傍郊的区位优势,强力优化一产,狠抓种植业结构调整,力促农民增产增收,重点抓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于2011年规划建设了3万亩的绿色果蔬产业园,目前,全乡有蔬菜大棚1.2万亩,露天蔬菜、果园、苗木、药材9500余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总地亩面积的35%,并初步形成了西瓜、辣椒、葡萄、苗木等规模品种种植,初步成为利辛城北绿色菜蓝子和果园子。
基础设施完善,规划科学合理。该乡近年来利用“一事一议”的优惠政策,在县水利局的科学规划下,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治理一片成一片。通过近四年的推进,全乡标准农田治理面积已达4.2万亩,区域内初步实现“沟、渠、田、林、路、井、站、涵、桥、闸”十位一体。规划的绿色果蔬产业园内供电、路网完善,并经省农科园设计了各产业种植区,布局科学合理,为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打下了良好基础。
农业招商成果丰硕,结构调整良性发展。通过优化环境,提供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二年来共引进农业项目12个,分别是双飞蔬菜种植合作社、顺意蔬菜种植合作社、芜湖祥宽花木公司、星华果蔬有限公司、北京庆仕隆蔬菜物流公司、阜阳恒诺农资公司和腾翔牧业公司、阜阳阳光药业、天普生态发展公司等种养项目,项目总投资达2亿多元。在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努力打造农产品品牌,目前拥有“文州”、“绿色双飞”和“双飞兄弟”三个注册商标,绿色农产品和有机蔬菜认证正在申请中,农业结构调整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措施得力。一是强化结构调整的硬件环境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利用各项支农资金和农业扶贫资金实施道路、供电、供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快土地流转,在项目确定后,以最快的速度把土地流转给种植企业。为了保证第一时间供地,我乡各村均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合作社把土地先集中起来进行合作化经营。三是重点培育新农民,利用专业技术培训,把农村剩余劳力培育成种菜能手和技术能手,为各农业项目输送所需的技术工人,把传统的农民变成了新型的农业产业工人。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通过劳动获得每月15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一般用工为每天每人50元),平均每年可以实现务工10个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四是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在绿色果蔬产业园内规划建设2—3个大型标准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配套沼气池,实行“猪—沼—菜”循环种养模式,解决经济作物所需的有机肥料。
不断拓展新产业,实现持续增收。一是大力开发休闲农业项目。充分发挥现有农业资源,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依托绿色蔬果产业园,打好“组合拳”,大力开发“农家乐”、农业观光、绿色蔬果采摘等休闲农业项目,打响休闲农业品牌,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应用科技、打造品牌。要以科技为先导,加快农业新科技的应用推广,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种养销专业大户,创立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打造绿色食品基地。三是做活农产品深加工文章。着力培育蔬果休闲食品、脱水蔬菜加工等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