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精选)
[47]索纾.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涂永红.中国人民大学,2008.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息息相关。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白芝霍特和熊彼特。早期的经济学家们分别从工业革命、创新以及企业家才能角度,阐述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尽管人们对于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看法存在许多争议,但总体上说,无论经济学家还是政策制定者都倾向于认为,金融系统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二战后,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奇迹,有力地证明了金融体系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通过金融体系作用于各产业来体现的,即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在现实经济中表现为金融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仅表现为经济规模的扩大,国民收入的提高,还体现在经济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持续优化过程,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标志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产业结构合理程度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能否保持长期持续增长。结构性问题是困扰不少国家经济发展的难题,我国面临经济发展与体制转型的双重任务,因此,结构性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更为突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失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不稳定的深层次原因。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是我国实现经济健康发展、提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资金是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直接推动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我国的投资格局己经由过去的财政主导型过渡到金融主导型。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实现机制,对于各产业、部门、地区间的资源流动、合理配置发挥着积极作用。如何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围绕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这一主题,运用产业结构理论、资本理论、投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以金融发展为主线,建立了金融发展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框架,在梳理考察产业结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并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误差修正模型、主成分分析等多种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以银行信贷为核心的金融中介对产业调整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间接融资主导型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受到银行信贷结构的直接影响。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银行信贷对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较大作用,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引发了结构的失衡。为发挥金融中介的资源配置作用,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建设。
2.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证券市场是促进产业调整的重要渠道。股票市场通过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影响产业调整,即通过企业上市为新兴产业募集资金,并通过并购等手段,促进朝阳行业的成长和夕阳产业的退出。鉴于我国股票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其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尚未表现出来
3.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发展的动力源,对产业结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金融创新主要通过增量调整影响产业结构调整。鉴于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扭曲,金融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作用,但其效应尚未完全表现出来。
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中介发展;2.发展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3.推进金融创新,矫正金融扭曲。
第二篇:西部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中国地理》课程论文
西部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以新疆沙漠旅游为例
作者姓名 王丽霞
指导教师 尤晓妮
提交日期2010-6-28
西部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以新疆沙漠旅游为例王丽霞生化学院07科教(2)班272040227 摘要:沙漠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活动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新疆是历史上著名的丝路要道,而在这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上,留存下了很多城堡、石窟、驿站、烽燧、墓葬等古迹遗址,它们大多数都淹没在沙漠之中,所以新疆的沙漠成为了神秘而又独特的旅游景点。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生态旅游的兴起,沙漠旅游更是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沙漠旅游也逐渐兴起。为促进沙漠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沙漠旅游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提出了发展沙漠生态旅游,实施沙漠知
【1】识经济战略,发挥沙漠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等发展思路。
关键词:新疆 沙漠旅游 生态旅游
1前言
新疆旅游资源丰富,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资源分类,新疆六大类型资源齐备,【2】在68种基本类型中至少拥有56种,居全国首位。这也使得在新疆工业发展资金短缺、创
新技术能力较弱的条件下,旅游产品的产出成为极为便利的贸易资源。在优化旅游自然资源基础上发展国际旅游业可使新疆获得巨大的贸易利益。
2沙漠旅游的概念(内涵)
作为一种高层次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者的猎奇探险、体验和增长知识的心理需求及特性,以及沙漠景观具有的独特的自然美特征和历史文化遗存,把沙漠与旅游联系在一起,使沙漠成为一种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沙漠旅游通常依托较艰险的自然环境进行,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沙漠旅游中,人们可以为探奇、审美、自我实现等高层次心理需求的满足而暂时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和安定的环境,得到神秘感、新奇
[4]刺激感和异域生活情趣等非常体验。
近年来,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鉴赏更着重于“原始”、“质朴”与“返古”,向往原始的边远地区和纯自然环境的人数不断增多,旅游行为的价值取向已向参与性强的专门层次转化。沙漠旅游一般能带给参与者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纯粹的精神欢悦,感受到彻底地释放、宣
[3]泄、成功,达到另类极限之感。因此,近年来沙漠旅游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潮流。
3国内沙漠旅游的发展
上个世纪中后期,国内有少量沙漠旅游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的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和旅游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使沙漠旅游地的数量不断增加。新疆有吐鲁番沙漠旅游地和鄯善库木塔塔沙漠公园;宁夏有沙坡头、金沙湾和沙湖;内蒙古有乌兰布和沙漠旅游区、鄂尔多斯沙漠旅游公园、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地等。月亮湖旅游区2005年共接待游客27, 000多人,营业额超过610万元。沙湖生态旅游区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0万人次,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都以两位数增长。甘肃的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沙漠旅游区2006年游客达到120万人次。纵观国内沙漠旅游地,各有特色,甘肃和新疆有“丝绸之路”沙漠旅游,内蒙有草原大漠旅游,吐鲁
[5]番维族风情和沙疗旅游。虽然国内的沙漠旅游需求量基本上逐年递增,但在一段时间内,受
可游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闲暇时间等的限制,旅游客源市场不仅有限,而且市场竞争必然越演越烈。因此从长远和更高的发展视角来看,分析沙漠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因子,有助于新建沙漠旅游地在市场确定自己的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在市场中的份额,开拓新的国内国际
市场,研究开发因子对新兴沙漠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至关重要。
4新疆沙漠旅游发展情况
4.1新疆沙漠的分布情况
新疆沙漠面积43.04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沙漠面积近60%。它们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新疆沙漠景观很具典型性,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以固定半固定的非流动性沙丘为主,是中国最大的天然荒漠动物园。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以高大的新月形流动沙丘而著称。库木库里沙漠是
【6】 世界上最高的沙漠;库木塔格沙漠是中国离城市最近的沙漠,景观独特。
4.2新疆沙漠旅游的类型
按旅游目的分类
4.2.1大众大漠观光游
大漠观光游面向的客源层最广,广袤的大漠风情深深的吸引着大批游客到沙漠中去观光赏玩,大漠观光游面向的主要是一般游客,景观观赏是他们最主要的游览活动。
4.2.2沙漠探险游
沙漠探险旅游具有冒险性,它的客源层相对较少,主要面向比较专业的探险家和勇于探
【7】险的旅游者。这类游客较为注重对极端生存环境的体验和挑战,而观光游览不是其主要目的。
4.2.3遗址考古游
遗址考古游的客源相对也较少,主要面向比较专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那些对历史遗迹有浓厚兴趣的游客。他们到大漠中去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学术研究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
4.3沙漠旅游的特色
4.3.1浩瀚的沙漠景观(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例)
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位于36°50′~ 41°10′N,77°40′~ 88°20′E之间,东西
2长约1000km,南北宽约400km,面积3.38×105km。目前能够流入沙漠的河流有24条,如
【8】和田河、尼雅河等。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北部和东部,广泛分布着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受主风向影响,大多为横向沙丘链;尤其是且末和于田之间,受多风向作用影响,多为高大
2的金字塔形沙丘,一般在50~100m,甚至有超过200m的。在罗布泊地区,约有3000km的雅
【9】丹地貌,土丘高峻似城廓宫阙,其形似龙伏卧,所以形象地叫做“白龙堆”。广袤的沙漠
赋予人类叹为观止的自然美,使游客感受浩瀚沙海的神奇魅力。
4.3.2壮观的原始胡杨林(以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例)
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周,沿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车尔臣河两岸,密集的胡杨林和柽柳灌丛形成了“沙海绿岛”,在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流域,有世界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原始胡杨林保护区。胡杨的祖先远在1.35×108年前就出现了,被称为“第三
【7】纪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由于塔里木河位置始胡杨林保护区。胡杨的祖
先远在1.35×108年前就出现了,被称为“第三纪活化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由于塔里木河位置的不断变迁,它流经之处都留下了十几道条带状的胡杨林,如轮台县南部塔里木河河畔的青年期胡杨林,沙漠公路零公里处的中年期胡杨林,以及塔里木河南侧尉犁
【10】 县境内的老年与枯死的胡杨林区。
4.3.3特色的旅游产品
比如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哈密瓜,库尔勒的香梨,番茄等。新疆的羊肉也很出名,比如说烤全羊,涮羊肉,牛肉干等等都很受欢迎。手工艺品技术精湛,例如英吉沙小刀是维吾尔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别致、精巧,既可作刀具,又有艺术欣赏价值,是颇具特色的丝绸之
路旅游纪念品。
4.3.4独特的民族文化
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以维吾尔族为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这说明他们的文化历程也很丰富,这里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不管是男女老少,都多才多艺、能歌善舞。
5新疆沙漠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1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
新疆处于我国西北地区,相对偏远,距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较远,国内客源市场的开发处于劣势。其沙漠旅游资源的分布受中东部优势资源的屏蔽影响,国际客源市场主要流向中东部优势资源分布区,且旅游地交通线路数量不足,道路等级较低,交通
【11】不便,可进入性较差,从而严重制约了沙漠旅游的发展。
5.2景点的分散
沙漠旅游景区多分布在沙漠边缘,景区开发成本高。沙漠地区道路建设、保护难度大,景点之间距离大,造成旅游线路较长,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较高,在旅游营销推广过程中价格较高,市场竞争力减弱。
5.3基础建设落后
沙漠地区处于我国西部较落后地区,经济实力较弱,在政府的指导开发下,由于资金的匮乏,旅游项目和景区开发档次及质量受到极大的限制,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
5.4品牌意识不强
【12】好的形象是提高景区知名度的关键,能起到开拓市场,增加客源的巨大作用。由于
现阶段开发沙漠旅游资源的市场意识淡薄以及缺乏宣传经费,新疆沙漠旅游整体形象定位没有确立,产品特色和潜在优势得不到体现和发挥,从而降低了资源的品位,造成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
6发展对策
6.1挖掘沙漠旅游文化内涵
旅游产品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旅游者的选择空间和选择余地很大,只有最先满足旅游者真实需求的产品的企业,才能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因此,旅游企业的管理需要从过去的“产品导向”转变为“客户导向”,只有快速响应并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与瞬息万变的需求,重视旅游者的终身价值,加强与旅游者间的动态关系管理,并不断挖掘潜在客户,保留老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借助于客户群体的支持得以生存和发展。并与企业内外客户实现关系共赢。
6.2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人们对服务质量需求的提高,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增强服务意识,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服务技能,不再停滞于客人提出什么给什么,而是提前了解客人需求什么就给什么。景区单位应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活动,适当设置奖惩措施,激励员工进步,督促员工尽职尽责。每年都选报一些有培养价值的员工外出学习,带回新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服务技能。
6.3加大旅游广告宣传,充分运用“主题促销”手段
加强旅游广告宣传就是要加强对细分旅游市场的市场促销力度。沙漠旅游产品是一种可以向海内外市场开发和营销的高产出产品,在宣传时往往更关注具有特殊兴趣的散客,通过提供丰富的生态和文化体验,激发游客的动机。旅游广告宣传只有对目标市场有的放矢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沙漠旅游的旅游广告必须充分考虑沙漠旅游者的个性特点。沙漠旅
游者往往更注重自我感受,旅游宣传必须投其所好,满足沙漠旅游者行为层次的需求。促销的目的在于利用宣传促进的方法,诱发游客的旅游动机使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有利于自身旅游产品的销售。主题促销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推销手段。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找准促销主题,这个主题既应该充分反映本地的特色,又必须对海外或国内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新疆的沙漠旅游产品开发也可以充分利用主题促销的手段。如举办“新疆‘大漠孤烟直’摄影展”这样的特色主题来宣传打造沙漠旅游的吸引力。在新疆几乎全部为传统低价观光旅游产品的产品系列中,凸现沙漠旅游的产品层次来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
6.4严格控制游人数量,强化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工作
确定合理的环境容量,有效地控制游人数量,一方面可以防止生态旅游资源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满足游人舒适、方便、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需求。另外,还可以使地方上获得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对于生态旅游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管理效果,定期分析总结。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正确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自觉接受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避免污染和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发生,确保生态旅游
【13】 事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6.5支持协调因子是开发旅游地的政策保障
旅游地开发的顺利进行不可缺少地方各方面的支持协调。政府需要充分认识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一系列税收、价格、外汇等优惠政策,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强与发达地区旅游地的协作,采取合作联合经营,输送游客客源和人才培训交流等方式,提供配套服务等,【9】保证旅游投资经营顺畅,从而鼓励刺激了进一步经济发展。在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
时,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规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结论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旅游资源,沙漠地区的旅游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景观独特,神秘感强,给游人以强烈的对比和新奇的刺激。而实现沙漠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必须加强对沙漠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保护,开发中必须全面实施“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利用开发促进保护”的战略,树立沙漠旅游开发的全新发展观。
参考文献
[1]牟炳友, 赵文茹, 赵峰松.略论新疆旅游开发战略[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 2002,(04)
[2]祖玛.新疆鑫融工程咨询公司 新疆红柳泉绿色生态旅游山庄生活休闲好去处[J].大陆桥视野 , 2005,(04)
[3]叶建东.发展生态旅游[J].上海经济 , 2004,(06)
[4]李翠林.基于旅游动机分析的新疆沙漠旅游产品开发[J].区域经济, 2006, 473(7): 197-198.[5]克里木.吐鲁番沙漠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 29(5): 16-20.[6]邱兰香.浅析新疆生态旅游[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 2004,(01)
[7]阿痴.新疆没理由不爱你[J].资源与人居环境 , 2005,(04)
[8]郑坚强,李森,等.沙漠里游资源利用在西部开发中的意义及策略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22(1): 77-79.[9]肖建珍, 肖光明.对国内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 , 2005,(01)
[10]陈国军.新疆迎来经济建设的重大转折[J].瞭望 , 1995,(40)
[11]何丽芳.生态旅游 引领时尚[J].湖南林业 , 2005,(03)
[12]张英.生态旅游知多少[J].中国林业 , 2004,(17)
[13]张莉.浅谈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必然性及策略[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04)
第三篇: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胡志军
〔内容摘要〕 本文就我市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并通过对主要产业的测算,勾勒出了我市产业发展前景。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研究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产业结构是地区产业之间关联的动态反映,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决定因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践证明,作为资源转换器的产业结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调整态势不同,具有的经济整体效益也不同。就某一地区而言,产业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其经济素质和实力的强弱;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则决定着这一地区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健康、较快增长。
一、六盘水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六盘水市经过数十年建设,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为支柱产业的新兴工业城市。生产总值由“三线建设”时期的4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30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34:42:24调整为7:59:34,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结构逐步改善、协调性逐步增强的良好态势。但从六盘水资源禀赋以及发展水平来看,经济结构高度依赖煤炭资源、原材料工业,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
(一)产业结构单一
传统支柱产业煤炭、电力、钢铁和建材占据全市经济主导地位,2007年四大行业对全市GDP贡献率达到54.89%,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超过60%。四大行业都是属于资源初级消耗型,受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大,一旦政策出现变动,对地方经济影响较大。
(二)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链短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支柱产业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高技术、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少;产品技术档次,深加工类型少,附加值低,知名品牌少,整体市场竞争力弱。尚未形成一条具有紧密联系、门类齐全的主导产业链,工业企业分布零散,行业间的生产联系和协作配套差,成本高,资源浪费大,产品链和市场链薄弱。
(三)优势产业和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2亿元,为经济总量的7%,工业增加值161亿元,为经济总量的53%,作为农业人口比例逾70%的城市,城乡二元结构越显突出。
二、六盘水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及重点产业发展
(一)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工业化不同阶段市场条件和资源条件变化的要求,扬长避短、推陈出新、新旧交替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是否适应于市场、是否符合本地资源优势发挥。所以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是:符合市场导向,发挥优势资源,实现效益富民。按照这个原则,就不必过多在意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调整的重点就不不必在重轻还是轻重工业上过多讨论先后顺序,而应当重点放在分产业、分行业的项目选择上。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经济发展分为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前提阶段、经济起飞阶段、成熟推进阶段、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从发展状况和指标来看,我市处于由传统经济进入现代化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起飞阶段,要实现经济的持久发展,必须确立增长型的主导产业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以替代目前单一性的资源型支柱产业结构型式。从我市资源禀赋和以及产业的净产值率、技术进步速度对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产业关联系数(推动系数加带动系数)、需求收入弹性等指标综合考虑,能源原材料工业仍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六盘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围绕煤炭、煤炭衍生产品、冶金等几个优势产业门类延长产业链发展配套关联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地方经济总量的积累,以此推进“以工补农”和“以二(产)带三(产)”;加快推进农业和工业的产业关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服务业,促进产业门类的多样化,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增大产品和装备工业的科技贡献率,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使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均衡协调发展,实现六盘水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六盘水市产业发展重点
按照以上产业调整的思路,重点是要确定主导产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板块。根据我市实际,应在三次产业门类中重点实施“六八五”产业发展战略,即:一产发展草食畜牧、无公害蔬菜、马铃薯、富硒茶、烤烟和中药材六大产业;二产发展原煤、电力、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机械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八类产业;三产发展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旅游文化休闲业、社区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五类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短腿,基础条件薄弱,产值低,既有先天的缺陷,也有后天的不足。但从我市农业发展状况来看,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紧紧围绕“转变、提升”,做好农业这篇文章,一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促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转变传统种植,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马铃薯、富硒茶、烤烟和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发展立体种植、盆栽花卉、休闲观光等新形态农业,大幅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积极发展草食畜牧,通过品种改良、规模化养殖,大力提高肉、奶产量。二是努力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实现农产品的再次增值。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扩大种养殖规模、提高产品品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发展成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1、畜牧业:草食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我市具备气候、草地、饲料等优势资源,在发展生猪、羊、肉牛方面具有较好条件。大力发展养殖专业户,鼓励规模化养殖,提高养殖业专业化水平和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支持和引导各类饲料生产厂、屠宰加工厂、畜禽饲养场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扶植畜产品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系机制,加快产业化进程。力争在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肉类总产量达到18.64万吨,产值约20亿元;到2020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约40亿元。
2、马铃薯:加大推广良种良法和标准化生产,加强脱毒原(良)种薯生产基地、菜用商品薯生产基地、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建设,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提高马铃薯商品率。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到2010年,马铃薯产量达230万吨以上,加工率达25%,综合商品率30%以上;到2020年,马铃薯产量达400万吨以上,产品加工率达35%,综合商品率50%以上。
3、无公害蔬菜:充分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以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夏秋反季节蔬菜为主,与周边地区形成错季生产,一方面满足当地需求,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开拓周边市场。着重发展西红柿、黄瓜、白菜、莴苣、瓜类、豆类等新鲜即食蔬菜,同时积极抓好辣椒、山野菜、磨芋、生姜、花椒等特色系列产品的种植,为农产品深加工提供原料。到2010年,蔬菜种植达到25万亩,产量50万吨,其中生姜种植面积达7万亩,产量13万吨。到2020年,蔬菜产量达到80万吨。
4、烤烟:做好烤烟生产规划,配套烟水、烟路、智能化密集型烤房等工程建设,配置烟机设施,提高烤烟种植机械化程度,提高烟叶质量,推动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在生产方面实现“三步走”,即2009年力争产量达到30万担,2010年达到50万担,产值达3.5亿元,跨入重点烤烟种植地区行列;到2020年达到80万担的烤烟基地,烤烟产值达到5.6亿元以上。
5、富硒茶产业:合理调整茶叶产业布局,加强茶园培育管理,以名优绿茶为主,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把茶叶产业建设成为绿色优势产业。重点抓好无公害茶、有机茶认证及QS认证、茶叶标准化建设及茶叶加工、茶园基地建设;配套加工设施,提高加工技术;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现有茶叶加工企业,实施“富硒”品质战略,打造国内知名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在抢占本地市场绝对份额的基础上,拓展沿海茶叶产区(如浙江)、北方茶叶产销区(如天津、大连)和西南地区的销售渠道,巩固扩大的市场份额。到2010年,茶叶产量达2600吨,其中名优茶产量占40%,茶叶产值超过1亿元;到2020年,茶叶产量超过4000吨,产值超过2亿元。
6、中药材:积极发展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建立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优质无公害的中药材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杜仲、喜树、鱼腥草、半夏、黄柏、厚朴、天麻、金银花等市场前景看好的特色中药材。完善中药材营销和加工体系,依托贵州神奇、益佰制药、贵州汉方等制药龙头企业,力争成为其原料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本地中药材制药产业。
第二产业: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我市立市之本、兴市之道。一是要提高现有我市能源原材料工业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改变我市现有工业产业初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高污染的现状;二是紧紧围绕煤炭、电力、钢铁和建材四个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机械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形成新的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三是发挥这八个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通过这八个主导产业的壮大,衍生出其它新兴加工业,促进我市工业门类多元化。
1、原煤:煤炭产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尽管我市还处于资源型城市成长期,但煤炭资源枯竭的危机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因此我市原煤产业一定要采取集约开采利用,加快扩大原煤本地加工能力,发挥更大效益。一是要实施规模化集约型开采。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煤矿产能和数量,对煤矿资源实行有序开采,提高煤炭资源保障能力。做大煤矿规模开采能力,对布局、产量不合理以及生产工艺落后的煤矿,要加快关闭整合和技改进度,重点建设30万吨以上矿井和1000万吨以上矿区。二是提高原煤加工能力,延长煤炭资源产业链,大力挖掘煤炭产品附加值。根据煤炭资源的分布结构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发展具有洗选加工、焦化、瓦斯发电等综合能力以及“煤—电”联合、“煤—化工”联合的大型煤炭综合企业,提高原煤本地加工率。到2010年,全市煤炭生产能力要达到7000万吨,其中大中型煤矿产量占70%左右,煤炭平均回采率提高到50%以上,产值约350亿元,增加值160亿元。力争2020年全市煤炭生产能力达13000万吨,煤炭平均回采率提高到60%以上,实现产值超过800亿元,增加值约360亿元左右,70%实现就地精深加工。
2、电力:发展电力产业,是将我市基本建成西南地区重要能源基地的主要举措,是我市发展成为西南重化工基地的必要能源支持。发展电力要充分考虑国内、西南、珠三角这样的大区域、大环境内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国家对贵州地区能源建设政策。“十一五”期间,电力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之一,国家政策对贵州建设大型坑口火电给予政策支持,其装机容量将实现较大的跨越,到2010年全市电力装机由现有的约5600MW发展到8000MW左右,其中以大型坑口火电为主约占88%、水电约占6%、风能、瓦斯及其他发电约占6%,发电量将逾570亿kWh,电力产值将达到150亿元左右,实现增加值70亿元以上。2011年~2020年,预计全国电力需求将会出现阶段性饱和,因此我市在发展电力方面应采取稳健措施。在适当发展火电的基础上,电力发展重点应放在小型水电和风力发电上面,力争到2020年,全市装机容量达到12000MW,其中火电约占85%,水电和风电约占15%,发电量超过850亿kWh,电力产值约200亿元,实现增加值约100亿元。在基本满足周边地区对电能需求的的同时,应加强我市电能的就地消耗能力,大力发展各类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大型能耗工业,增强电力就地调济能力,实现电力产业链的就地再延伸。
3、煤化工:六盘水发展煤化工具有别地无可比拟的煤炭、煤层气和丰富的水资源等组合优势,将煤炭资源开发与新型煤化工多联产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是扩大本市煤炭消费量、拉动煤炭以及后续生产,促进本市化工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延伸,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举措。通过推进“六大煤化工基地”建设,引进先进煤化工技术,重点发展大型煤焦化以及后续深加工产业。在“十一五”期间,以大型焦化为核心,年消耗2500万吨原煤,实现1200万吨大型机焦生产能力以及50万吨煤焦油和相应焦炉气深加工能力,生产包括焦炭、甲醇、苯等25类产品,力争产值达到300亿元,增加值90亿元。到2020年,实现新增1600万吨原煤、16.2亿立方米煤层气深加工能力,在焦化产业的基础上,完善焦化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丰富焦炉气后续加工生产醋酸乙烯等以及煤焦油深加工体系,生产低碳烯烃轩项目,逐步发展PVC、聚氯乙烯、复合功能肥料、二甲醚等下游产业,力争产值达到600亿元,增加值240亿元。
4、钢铁:在现有300万吨钢材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能到1000万吨以上,其中水钢扩建为500万吨,引进首钢500万吨钢生产线,产品由现在的线材向板材、钢结构发展,由普通钢向合金钢、特种钢发展。到2010年钢产量力争达到400万吨,产值240亿元,增加值56亿元左右;到2020年钢产量达1000万吨,产值650亿元以上,增加值超过160亿元。
5、有色金属冶炼:我市电能资源丰富,除本市用电之外,大部分通过贵州电网统筹调剂输往两广、重庆、云南和湖南,例如2005年全市发电量为88亿kWh,但本市用电总量为46亿kWh,外输电力达到总发电量的近50%。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业,旨在承接富余电能就地消化,实现我市电力工业产业链延伸,促进我市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10年,有色金属冶炼业产值达140亿元左右,增加值超过42亿元;到2020年,有色金属冶炼业产值超过314亿元,增加值约100亿元。其中,电解铝:以双牌铝业为扩能重点,扩大电解铝生产规模,由现有的电解铝锭产品延伸到铝板、铝材、铝箔、型材等,由初级铝产品向建筑材料、包装容器、电子、电气业、机械制造业等用铝发展。到2010年初级铝生产规模达到35万吨,年耗电能49亿KWh,实现产值约80亿元,增加值约25亿元;2020年原铝生产规模达60万吨,其中深加工铝量不低于50万吨,产值达133亿元,增加值约40亿元。电解锌:整合规模以上炼锌企业,提高锌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提高技术装备,以湿法电解锌技术为主,到2010年电解锌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其中深加工锌量不低于5万吨,年消耗电能12亿KWh,产值达15亿元,实现增加值5亿元;到2020年电解锌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实现80%含锌废料回收,再生锌产量达4万吨/年,黄铜、压铸锌合金和镀锌用锌合金年产量分别达到8万吨、5万吨和15万吨,锌产业产值达70亿元,增加值达21亿元。铁合金:以六枝特区为中心布局,发展以硅铁、硅锰合金、中低碳锰铁、工业硅为主的铁合金产品,为水钢等企业提供所需铁合金产品,并为电解铝、电解锌产业链的延伸创造条件。以此为基础,延伸发展铁合金下游产品,扩大精深加工度,综合利用铁合金废渣发展铸石项目,调整工业硅产能,发展下游产品,扩大化学级工业硅产能,以及废渣高附加值利用。到2010年,硅锰合金、硅铁、中低碳锰铁和工业硅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0万吨/年、10万吨/年、10万吨/年和20万吨/年,年消耗电能42亿KWh,新增产值约44亿元,增加值约12亿元;到2020年,新增0.5万吨多晶硅生产项目和8.5万吨有机硅项目,全市铁合金总产值达68亿元左右,工业硅及深加工产品总产值达到43亿元,铁合金及工业硅加工项目增加值约达30亿元。
6、建材:加大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废钢渣等工业废料再生利用,加速淘汰和改造传统建材产品污染严重、能耗高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扩大建材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推进建材制品的技术进步。2007年我市大约有近400万吨的粉煤灰、900万吨煤矸石、40万吨废钢渣产生,并且随着下一步煤炭开采、火力发电、钢铁冶炼的规模扩大,到2010年预计将有约650万吨粉煤灰、1600万吨煤矸石、50万吨废钢渣和超过100万吨脱硫石膏的工业副产品产生,到2020年,预计将有超过900万吨粉煤灰、2600万吨煤矸石、100万吨废钢渣和200万吨脱硫石膏的工业副产品产生,这将为我市发展和扩大建材业提供最基础的原料支持。力争到2010年,建材产值达50亿元以上,增加值12亿元,工业废料回收使用率达到40%;到2020年建材业产值达到70亿元,增加值18亿元,工业废料回收使用率达到65%。要着重发展三个产业,一是水泥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企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特种水泥、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在“十一五”期间,淘汰现有机立窑、回转炉等落后生产工艺和小规模生产企业,通过改造和新建达到800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实现产值40亿元左右,增加值10亿元左右。到2020年,全市水泥生产能力扩大到1000万吨左右,占据周边区域市场70%左右份额。实现产值50亿元左右,增加值13亿元左右。二是墙体建筑材料,对现有的制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水平,淘汰3000万块/年以下生产规模的烧结砖企业,加速开发页岩粉煤灰和煤矸石为原料的空心制品,积极开发以脱硫石膏、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石膏块、板以及纤微瓦、复合板材等墙体材料。到2010年,墙体材料生产规模达到5亿块左右(折标砖),到2020年生产规模达到8亿块左右(折标砖)。三是化学建材及其制品,如塑料门窗、管道、内外墙涂料、地面材料等新产品及其配套配件。
7、机械装备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是我市发展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关联产业,境内的水城钢铁(集团)公司和首都钢铁集团可提供原材料供应,并且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其发展潜力巨大。要加快现有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联合重组、改组改制、技改扩能,提高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形成主导产品突出、分工合理、各有侧重的联合机械制造及设备加工基地。至2010年,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增加值6亿元左右。其中:防爆特殊型蓄电池式系列化电机车2万吨/年、单体液压支柱、液压支护、井巷支护、带式输送机、刮板机、矿车、铲车、卷扬机、电机、化工设备及其他金属制品等10万吨/年,丁基胶塞5亿只/年。到2020年,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科技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机械及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增加值15亿元左右。一是对六盘水煤矿机械厂技改扩能,主要生产防爆特殊型蓄电池式系列化电机车、单体液压支柱、井巷支护拱圈(包括铲车、卷扬机等);二是水矿集团机械制造分公司技改扩能,主要生产液压支护,各类带式输送机、刮板机、矿车、绞车、机电、水泵、扒斗装岩机等;三是六枝工矿宏狮机械制造公司技改扩能,主要生产各种带式输送机、液压支护、各种刮板机、各种矿车、减速箱等;四是加快盘县红果化工设备制造厂布局,主要生产煤化工的各种化工设备制造。
8、轻工业:以红山石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加工制造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做大啤酒、农产品加工等食品工业,稳步发展制药、皮革工业,有序发展印刷包装、塑料制品等行业。啤酒业:依托“山城”品牌,进一步扩大产能和本地及周边地区市场占有份额,力争在2010年达到10万吨生产规模,到2020年达到30万吨生产规模,成为“山城”啤酒主要生产基地。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发展口味纯正、淡爽(醇厚)的高档啤酒;开发不同类型、不同风味特点和使用不同修饰技术的啤酒,使品种更加多样化,改进产品包装,向多样化和小型化发展。发展听装酒,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马铃薯加工业:在提高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上下功夫,重点抓好马铃薯全粉及综合利用、淀粉及综合利用、鲜薯分选与包装、油炸薯片及综合利用等深加工项目。通过新建和对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技改扩能,实现大型机械淀粉和薯片加工,到2010年实现马铃薯淀粉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薯片生产能力达到7000吨;到2020年达到20万吨,薯片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皮革制造业:随着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到2010年,预期我市猪、牛、羊出栏数为142万头、19万头和37.5万只,年产生牛皮17万张、羊皮21万张,加上周边毕节地区和兴义地区产量,预计皮革总产量达到70万张以上,为皮革加工提供了很好的原料条件。皮革制造业需要的畜皮、电力和人力三类主要资源得到有效供给,将为承接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皮革制造业转移提供接纳空间。通过规划专业园区,聚集产业,引入国内外知名皮革制造品牌,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关联度、集中度和竞争力。到2010年,力争我市皮革制造和深加工规模达40万张以上,到2020年达到100万张以上。中药材加工业:大力发展本地中药材深加工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和扩大规模。规划建设医药工业园区,引导制药项目向园区聚集。新建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对我市现有的大华制药、宏奇制药进行改建扩建,扩大本地深加工规模。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尽快建设中药材专业贸易市场和六盘水中药材网络化信息平台,为生产者、经营者和加工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为该产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产业:随着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发展服务业不仅可以容纳更多的就业,也可以创造更多的附加值,是城市中最具富民潜质的产业,应当大力发展。发展我市服务业要做好“两手抓”,一手抓生活服务业,一手抓商务服务业。一是发展生活服务业,打造休闲“凉都”。生活服务业的各产业,围绕人们的吃、住、行展开。依托凉爽的气候资源,以旅游作为休闲活动的主线,完善城市观光休闲服务项目,让休闲成为城市的氛围,为外来者和本市人、老人小孩和青年人等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人,满足不同的休闲需求。二是发展商务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聚合具备知识型产业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即具有附加值高、低有形资产投入的特点。以金融业、物流业为核心,积极发展现代信息咨询中介、会展服务等其它服务业,围绕企业的融资、管理、销售、宣传等活动,提供全套的商务服务,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打造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商务中心。围绕以上内容,可将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旅游文化休闲业、社区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五个产业列为为我市服务业重点发展内容。
1、商贸流通业。结合我市城市规划、重点城镇发展的思路,以各市、县市场为中心,以乡(镇)集市为基础,以多元化的流通组织和规范化、规模化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为纽带,选择重点行业率先突破,抓紧建设依托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以“钢材、建材、矿产品、绿色食品、文化电子信息技术产品、日用百货商品、凉都粮油物流网、物流金融、机电产品”等为主导的物流园区和商业网络。加快商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贸工农一体化、代理制等现代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推进连锁、超市、专卖、便民店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商业,逐步形成商业布局较合理、服务功能较齐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商业综合服务体系。以“万村千乡”工程为主要载体,重点支持农村市场、物流基地建设。
2、房地产业:随着城镇化步伐的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仅新增人口计算,按照六盘水市规划,到2010年城镇化率为35%,城镇人口为112万人,从2008年起年均新增城镇人口约7万人,以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计算,到2010年将新增住房面积525万平方米,按照固定资产投资折算为建筑业增加值约为13亿元。规划2020年城镇化率为48.5%,城镇人口为170万人,2010-2020年需新增城镇人口58万,年均增长5.8万人,以小康标准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计算,需新增加住房面积1740万平方米,按固定资产投资折算为建筑业增加值约为43亿元。
3、旅游文化休闲业。紧紧围绕“中国·凉都”品牌的打造,突出城市个性,完善服务功能,发掘夜郎文化。以休闲度假产品为重点,以娱乐、康体、探险等特色为突破口,以农业、工业旅游作补充,以市区为中心,沿北盘江大峡谷实现梯级推进,构建以北盘江峡谷园区,碧云洞溶洞群园区;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盘县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落、金盆天生桥景区、韭菜坪黔之颠景区、阿勒河景区“两大园区、五大特色景区”的旅游发展格局,抓好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加快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开发,积极发展城郊度假休闲,实现立体多样化的旅游产品链。加快星级宾馆、交通运输业等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与周边主要景区的联系,共同做好旅游产业的推介与宣传,不断开拓客源市场,推销我市的旅游特色。到2010年,旅游收入达到22亿元;到2020年,旅游收入达到82亿元。
4、社区服务业。以社区为依托,加快对现有社区服务体系的整合,完善便民、健民、安民、乐民等功能,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维修服务、接送服务、幼儿和养老服务、保健服务,鼓励发展社区服务专业公司和连锁家政服务公司,实现社区服务专业化、产业化。建立以市场运作为主导、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
5、金融保险业。工业资本的扩张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撑,新型制造业更需要金融资本的扶植。要以构造现代金融资本为轴心,全力打造与新型工业化相匹配的多功能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以市区为中心、以四大商业银行和中国人保等为龙头、以多类资金以及股份制金融机构为依托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地方信用体系,有效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做强城市商业银行,推进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探索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融合的途径,培育金融产业集群。
以上19个产业为我市三次产业主体框架,通过抓好这19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将引导其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兴产业的诞生,逐步完善我市产业结构内容。根据以上粗略测算,假如原煤、电力、煤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和机械装备制造业7个产业能达到预期生产规模,在2010年和2020年仅这7项产业增加值就超过400亿元和800亿元,我市GDP亦将超过800亿元和2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20亿元和300亿元,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公共服务将有充足的财力以保证实施。
三、关于促进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加强功能园区规划,促进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是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向集约化和可持续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做好我市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区规划建设,通过园区实施外引内联,形成关联企业的集聚,完善产业链的形成,促进各项资源的耦合,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二)以项目为结构调整的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要加快实施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工业大项目,以煤电化气项目为重点,拉长我市主导产业产业链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创新项目建设机制。要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加强对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形成政府、行业、企业三位一体、协调推进的科学的项目研发、生成体系,不断提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提升产业素质、优化经济结构的项目,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项目生成机制,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项目支撑。
(三)采取有效措施,软化瓶颈产业约束
对六盘水这样的资源型、欠发达地域而言,其经济发展存在着多种约束因素。比如产业演进所需技术、资金与人才短缺的约束、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限制的约束等。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自身实力优势,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的起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利用资源优势的聚集作用,通过多元化融资手段、有效的利益驱动和积极的政策引导,打破资金、技术等障碍。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执行和运用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和投资支持,比如积极争取省将我市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环保化新上符合我市市情的产业,使之稳定、有序发展。
(四)通过社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资源配置实现优化发挥更大效益,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决定着产业调整效果的好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交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只有实现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才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客观上创造了新的社会岗位,同时也创造了社会流动的需要。作为加快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措施,就是要加速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流动,从农业劳动者向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个体工商户、专业技术人员等更高阶层流动。只有加速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动,才能在客观上推动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形成经济结构变动与社会结构变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第四篇: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重点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使我省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的集聚力明显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一)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着力发展壮大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集团),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围绕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和关键项目,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
(二)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发展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建材、林产等传统产业,发挥我省对台优势,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做强做大我省优势传统产业。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围绕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依托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5个省级高新区的建设,推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加快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和先进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五)提升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产业综合配套功能, 改善产业集聚条件,优化入园企业发展环境。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污染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
三、当前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技术和产品
(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积极推动优势企业增强集聚能力,重点发展移动通信手机产业、计算机及外设、数字视听产品、显示器及软件等五大产业集群,把我省沿海建设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电子信息制造业:支持笔记本电脑、网络计算机、路由器及调制解调器等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发展程控交换机、无线接入网设备、光通信器件等数字通信产品;促进数字音视频产品、3C融合产品、数字电视、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数码相机、数字电视机、数字电视机顶盒等产品的快速发展;加快片式电容、电阻、电感及液晶显示屏、半导体照明、发光器件等新型元器件发展,提升整机产品的配套能力和元器件产品的出口能力;鼓励集成电路、汽车电子产业发展。
通信设备制造业:开发IP和数据多媒体技术、传输、移动通信技术、接入技术,重点发展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数字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及可视电话与会议电视系统、高效通信开关电源等通信终端产品。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重点发展高性能台式PC、便携式PC、网络计算机等,以及高分辨率显示器、液晶显示器、POS、UPS和激光、多功能、专用打印机等计算机外设产品。
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采用数模兼容电视接收、数字处理电视及高密度数字光盘等先进设备与技术,重点发展数字电视接收机、等离子、液晶、背投等大屏幕高端彩电、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处理模拟彩电、甚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机以及数字照相机等产品。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壮大以华映光电新型显示器件为核心 的产业链并与冠捷显示器组成核心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彩电显示管、液晶显示器件、等离子显示器件、蓝光二极管等新型显示器产品,以及6″、8″集成电路、多层、柔性印刷电路板、表面贴装元器件、混合集成电路、敏感元器件、高频频率器件、光通信器件等新型元器件产品。
壮大以福州、厦门软件园为龙头的软件产业集群,重点开发应用软件并向支撑和系统软件发展。
(二)机械工业
不断提高产业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及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把我省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一定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机械装备工业产业基地。
汽车工业:扩大和提升闽台汽车合作规模和档次,加速与国内大汽车集团的战略联盟,重点发展东南汽车,福建戴·克等中高档乘用车,厦门金龙大中型客车,闽西北的改装车、载货车,适时开发汽车发动机、变速器、转向器、自动车门、等静压马达、空气悬挂系统及汽车电子产品等重要组成零部件。
船舶工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壮大龙头企业,形成厦门、马尾、泉州、福安四大修造船基地,将我省建成东南沿海的修造船中心。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造船设计软件,提高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建立与国际船舶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集装箱货船、大功率拖船及金枪渔船系列船型,开发建造53000吨散装船和4300吨汽车滚装船,逐步形成船舶产品品种多样化;积极发展船舶分段、舱口盖制造、安装、船舶涂装以及船舶机械设备制造。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支持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工器材制造业的发展,促进福安电机电器产业集群的壮大发展。采用先进技术重点发展:真空断路器高压开关柜、lokv-220kvGIS间隔、智能化低压电器等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电力电缆、数字通信电缆、特种漆包线、光纤电缆等电工器材,柴油发电机组、特种电机等电机产品。工程机械:提高工程机械制造技术水平及产品开发能力,支持装载机、挖掘机、压路机、叉车、路面机械等五
种工程机械主导产品及相关产品链的发展。
(三)石化工业
加快“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湄洲湾、海沧石化工业基地和福州江阴精细化工园区建设。支持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及其后加工项目的建设,鼓励发展省内外市场紧缺、附加值高的有机化工、精细化工产品。
石油化工:坚持“上游带动下游,下游促进上游”发展战略,围绕炼化一体化项目,使石化工业上、下游协调平衡发展。形成:炼油-乙烯裂解-乙烯、丙烯-合成树脂-颜料制品加工、建材、包装材料产业链;乙烯、丙烯、芳烃、碳四-合成纤维原料-合成纤维-纺织产业链;C4裂解-丁二烯、异丁烯-合成橡胶-橡胶制品产业链;丙烯、芳烃-聚酰胺、聚碳酸酯、PBT、PTT-工程塑料加工产业链;丙烯-丁辛醇-增塑剂产业链;乙烯、丙烯、C4-有机化工原料及其他合成树脂产业链。
精细化工:支持硅酸钠、白炭黑、草酸、氟化工产品等精细化工生产基地的建设。以点带面,重点发展市场前景较好塑料助剂、涂料、农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造纸化学品、生物化工、胶粘剂等八大类精细化工产品发展。
化学原料及化肥工业:为农业、电子、建材等社会多行业服务的基础化工原料的配套发展,使基础化工原料产品形成系列化、专用化、多规格化,重点发展甲醛、液体二氧化碳、液氨、液氯、1,4--丁二醇二甲醚等基础化学原料。提高非肥化工产品比例。
(四)轻工业
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品牌经营,着重发展鞋业、食品、陶瓷、家具、塑料管材等产业集群。
(五)纺织工业
发展具有我省特色的服装、家用纺织、工业纺织用布产品;发展泉州、厦门、福州及辐射闽西北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以石化下游化纤原料及涤纶、腈纶、丙纶、氨纶等化纤产品为主,开发高仿真织造等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提升高档织物面料质量和染整水平,重点抓好时装、衬衣、牛仔服、针织服装和制鞋五大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形成以泉州为中心的服务产业群和晋江、莆田的鞋业产业群。大力发展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
(六)冶金工业
铝业:采用快速铸轧、非晶合金薄带制造、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制造等先进技术,重点发展制罐坯料、PS版、铝箔坯料等高精度铝板带材,双零铝箔、电子铝箔、空调亲水铝箔等高档铝箔,以及新型断面结构和表面处理的工业和建筑型材。
钨业:重点发展硬质合金、贮氢合金粉等贮能材料及钼丝、钼坯等钼产品,向国内外市场提供所需难熔金属加工材的服务,提升我省钨及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钢铁工业:充分利用我省具有的水资源、深水岸线、劳动力等优势资源,积极承接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的转移, 在沿海地区形成以1~2个以大型钢铁企业为龙头、关联度较高的钢铁产业群。
发展关键钢材品种,如冷轧薄板、镀锌板和涂镀层板、不锈钢薄板、冷轧硅钢片;促进我省特大型磁铁矿采选扩产改造,充分利用我省水电及硅石资源优势,引导铁合金生产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
(七)建材工业
结合淘汰落后工艺,鼓励采用新型干法回转窑技术生产优质水泥,提高干法回转窑水泥比重;发展闽东、闽南石材产业集群,以泉州、闽清为主的闽南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和南安水暖器材产业集群。
石材行业:提高各类石材大板、薄板、异型材及石雕制品等高附加值石材产品和出口产品比例,促进金刚石锯片,磨具磨料等石材机械产品发展。
建筑陶瓷行业:采用多管布料、辊微印花、二次给料等先进技术及大吨位自动压机、现代辊道窑等先进设备,提高产品档次,节能降耗减污,开发抗菌、自洁、抗静电、荧光、吸声及发热等多功能性陶瓷新产品。水泥行业:以节能降耗减污、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加快新型干法水泥建设。
玻璃行业:发展优质浮法玻璃,汽车安全玻璃。鼓励和促进玻璃加工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性能优良的中空玻璃、镀膜玻璃、真空玻璃及各种复合加工玻璃。
(八)林产工业
发挥我省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的优势,积极发展闽北林纸板一体化及竹木加工产业集群;支持沿海引进大型造纸制浆企业,培植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纸制品印刷包装产业集群。
人造板业重点发展刨花板新板种,薄板型中密度纤维板、多功能型、环保型中密度板,建筑用人造板,促进以人工林小径材、薪材、“三剩物”、技桠材等为原料的单板层积材、定向成材等人造成材产品的开发。
造纸业重点发展办公用纸、卷烟纸、彩色纸、白面牛皮卡、非植物纤维纸等,促进高得率、低污染制浆技术及印刷纸低克重化发展。
(九)医药工业
突出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发展,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着力发展现代中药、天然药物、优势化学原料药、生物工程新药和药物新剂型,加快中药GAP基地建设,培育形成医药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天然药物、优势化学原料药、生物工程新药、药物新剂型和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以现代生物、基因工程技术为先导,大力拓展生物医药前沿领域项目的开发和产业化,推动海洋生物药物的开发生产;着力发展抗艾滋病病毒原料药生产基地和β-内酰胺类头孢类抗生素原料药。
(十)企业信息化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发展冶金、石化、轻纺、机械以及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内部网络建设。建立链接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综合网络管理系统。
(十一)节能、环保、安全及资源综合利用
节能降耗:企业进行节能、节材、节水及水资源循环利用改造,鼓励企业利用中低温余热。
污染防治:冶金、煤炭、轻工、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推行清洁化生产,并对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等进行治理。
安全生产:煤矿安全生产系统改造,工业采用安全先进技术、消除事故隐患。
资源综合利用:对矿山尾矿、低品位矿、粉煤灰等工业废渣进行资源化利用;对废钢铁、废旧轮胎、废旧电器等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
环保装备产业:重点发展固体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粉煤灰、烟尘)处理设备,促进节能、节水、三废治理器材、器件和环保型产品的生产。
(十二)农副产品加工业:
发展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以闽南为主的果蔬加工、蘑菇罐头产业集群,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以闽北、闽西为主的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闽东食用菌、闽南茶业等产业集群
第五篇: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1.概述
资源型城市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但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远景规划,导致其资源型城市在其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困难重重。本文以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为研究目标,深入分析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的特点和现状,提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发展方向。
2.国内外研究概况
2.1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国外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伴随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研究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由于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盛行国家干预主义,尤其是英国1936年成立的巴洛委员会,设法遏制产业和人口向伦敦中心过度转移,和美国罗斯福政府大力开发田纳西河流域,这种老工业区出现结构性衰退,政府采取经济手段促进其产业转移,可以看作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初步尝试。
第二阶段,理论成熟阶段。20世纪60年代,理论界开始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进行系统的研究。马什(B.Marsh)和欧费奇力格(C.Oeallaigh)主要从居民归属感和人口静态特征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进行研究。卢卡斯(R.A.1ucas)对单一工业社区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进行了全面阐述,对矿区发展生命周期方面进行了研究。塞门斯(siemcs)提出通过规划来改善矿业资源城市的生活质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重点转向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就业问题与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其中对于劳动力市场问题尤为重视。
2.2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我国专家学者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研究,也是伴随着宏观经济与城 市发展过程而进行的。
李文彦在1978年发表的《煤矿城市的工业发展和城市规划问题》开启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研究的先河。刘红,杨伟民等人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健康发展进行阐述。樊杰对我国煤炭产业转换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单
一是造成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初期,随着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深入,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危机,国家加大了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2001年12月辽宁省阜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此后,国内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这方面的研究也一时兴起,每年都有两部以上理论专著出版。如2003年出版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王青云)、《从刚性到柔性一一资源枯竭型老工业基地改造》(李清均);2004年出版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学》(齐建珍等)、《中国资源(矿业)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科技战略研究》(贾敬亭、黄黔、徐铭)等;2005年出版的《市场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张米尔)、《中国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研究》(李成军)等。这一时期,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具体、系统,达到了高潮。
3.选题背景
淮南市是一座因煤炭产业开发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并且以煤炭产业为 支柱产业的一座现代化的城市。
淮南市煤炭产业开发于民国时期,崛起六、七十年代,因煤炭产业的高速发展,淮南市一跃成为我国较大的城市,但是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煤价的下跌,由于自身产业发展的瓶颈的制约以及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等新经济形式的影响,煤炭城市面临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缓慢、生态污染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目前淮南市煤炭产业仍然面临着煤炭产业结构单
一、粗放式开发等缺点。本文立足于淮南市正处在煤炭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以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为理论支撑,同时结合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结构特点,提出了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方向及政策建议,为促进淮南市未来产业发展更加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
4.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淮南市过于倚重煤炭产业的局面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本文立足淮南市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未来淮南市产业发展的趋势,考虑到淮南煤炭产业对环境污染和历史欠账等问题,指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是淮南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淮南市从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国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力度,加大了促进淮南市煤炭产业
转型步伐,结合淮南市自身产业的特点,加快接续产业资金、技术、政策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扶持力度。从而实现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因此应大力发展淮南市煤炭、电力、机械、化工、新兴产业等多个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从而实现淮南市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淮南市经济更加辉煌奠定坚实的基础。
5.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按照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展开论述。论文主要内容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淮南市产业的现状,在淮南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而煤炭产业又居第二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进一步阐述了淮南市的资源禀赋和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以及淮南市煤炭产业主要产业结构单
一、产业链短小、产业技术水平低下、产业发展环境薄弱等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以及经验启示,可以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借鉴的经验。
第三部分,通过SWOT分析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在淮南市产业转型中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新模式、复合模式三个模式中,结合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的基础上选择了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模式,即复合模式。
第四部分,提出实现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政策和建议,从政府、人才、社会保障、技术等角度为突破口,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产业上主要包括培养其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具体建设淮南市煤、电、化三大基地的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医药、电子、机械、轻工、建筑等新兴产业,形成淮南市多元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第五部分,论文主要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研究路线及拟解决的问题
6.1研究路线。
本文拟先从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演化的规律对比分析入手,着手分析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尤其是煤炭、电力、化工为主体的淮南市产业的现实,同时结合国内外比较成熟的产业转型理论,以及淮南市未来煤炭机械、生物制药、电子工业、建筑、轻纺工业、服务业等新兴的接续产业的发展趋势。
6.2拟解决的问题
6.2.1提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必要性
6.2.2在淮南市产业转型上如何合理规划淮南市煤炭产业发展,使淮南市各产业发展趋于合理,从而促进淮南市产业转型成功,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7.研究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这是本文研究方法的灵魂。系统分析方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根据系统分析方法的原理,本文把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作为一个系统,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淮南市煤炭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判断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方向。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本文研究方法的主线。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是当今科学研究的趋势。本文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对淮南市产业结果进行判断:从煤炭产业内部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上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本文的总体研究框架。本文在理论研究之后,对淮南市煤炭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的政策和建议。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对淮南市煤炭产业转型存在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得出淮南在产业转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优势,规避其劣势,实现煤炭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此外,文中还采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和现状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8.进度安排
2011年9月-2011年11月:收集资料并到淮南市相关部门索取数据图表资料。2011年12月-2012年4月:完成论文主要内容(五个部分内容)
2011年5月-2012年6月:论文排版完善、论文答辩
9.参考文献
[1]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人民出版社,2004;
[2]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孙雅静,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出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64.69.
[4]赵俊平,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87.89
[5]马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仁[J],求是杂志,2005,16.79
[6]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安树伟,张杏梅.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冲国科技论坛,2005(4):11.15
[8]齐建珍,杨中华,张龙治,工业转型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5
[9]赵金龙,陆益龙,安徽省经济增长极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3):25-29.
[10]陆玉麒,董平,王颖,双核结构模式与淮南区域发展[J],人文地理,2004,19(1):32.36.
[11]周民良,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2(11)
[12]袁朱,我国煤炭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06)
[13]李连济,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选择——以山西煤炭城市为例[J],经济问题,2004(05)
[14]万晓琼,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J],中州学刊,2005(02)
[15]王建平,陈元朝.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02)
[16]郭成龙,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硕士论文.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4.
[17]董亚宁,尤强等.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危机及战略决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5(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