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0:2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对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对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2006年,六盘水市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市各级党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初具雏形。

一、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全市共有省、市、县、乡新农村建设试点11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0%以上,其中:省、市级试点村5个、县级试点村15个、乡级试点村98个。

六枝特区

主要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共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3个,其中:省级1个、县级3个、乡镇级19个。2006年以来共整合各项资金4440.85万元投入试点村新农村建设。盘县

以探索工业反哺农业为重点,共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村42个,其中:省级1个、市县级4个、乡镇级37个。为使新农村建设试点达到“地企对接、村企共建、和谐发展”的目标,盘县依托企业与所在村的经济发展,按照就近结对,推进“百村联百企”,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的路子。

水城县

坚持科技扶贫为先导,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生产发展为核心,按照富裕型、温饱型、贫困型三种类型确定了39个省、市、县、乡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通过近几年的实施,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钟山区

以城市带动农村为主确定1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中:省级1个(区级共抓试点)、区级4个、乡级9个。几年来,钟山区主要以大力实施“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以企促农”战略,从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六个方面统筹城乡协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存在误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从调研中发现仍有少数干部认识上存在误区。表现在: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产业发展;只注重眼前,没有长远规划与目标,有一蹴而就的想法。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因此也就存在新农村建设无非是盖几栋新房、修几条新路、群众看不到真正的实惠和利益。

二是劳动力综合素质低。据第二次农业普查,全市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30.7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68.88万人,占52.7%;女劳动力61.83万人,占47.3%。农村劳动力文化结构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61万人,占5.18%(全省5.89%,全国12.22%);初中文化程度44.78万人,占34.26%(全省37.8%,全国49.3%);小学文化程度60万人,占45.9%(全省38.95%,全国31.1%);文盲19.16万人,占14.66%(全省17.35%,全国7.4%)。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年,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继而带来的是农业技术推广难,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民就业难。

三是产业调整和产业化进程缓慢,发展生产的核心不突出,农民增收渠道窄。总体看,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特色优势不突显,规模小,进程慢,生产效益低,后劲不足,农民就业门路窄,增收缓慢。在农民收入中来自务工的收入占60%,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大批返乡,增收更加困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创品牌意识

不强,市场竞争能力弱,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不突出。

四是投入严重不足。作为以城市以及重工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六盘水市政府而言,倚重于提升经济实力,其政策扶持偏向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便以城市为重点大力进行工业化建设,而对农业的总体投入则相对较少,并且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 在这样一种“农业哺育工业和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方略指引之下,政府的种种制度安排因而也存有一种明显的“偏袒城市”和“偏袒城市人”的倾向,与之相应的体制成为必然。这个政策的导向至今仍未得到根本转变。

三、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策建议

1、壮大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夯实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六盘水市农业结构的调整,首先要转换思路,关键是发挥比较优势和相对优势,如自然禀赋优势、要素禀赋优势、规模效率优势、流通便捷优势等。根据我市农业生产气候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交通条件,围绕市场需求,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由于六盘水市不是粮食主要产区,在种植业上,确保或基本稳定粮食生产的条件下,应重点发展经济价值高、见效快的农业经济作物,如烤烟、茶叶、蔬菜、马铃薯等,是我市的主要农产品,并形成了一定规模,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牧业方面,由于我市是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为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要大力发展养殖畜牧业,鼓励和支持以公司+农户表或协会+农户的形式实施规模养殖,保障农民增收;林业方面,我市林业产品在农林牧渔业中占的比重很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应根据我市的气候资源发展中药材、水果等林业产品;渔业水产方面,由于受水资源的制约,渔业生产在我市农林牧渔产业发展中最薄弱,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应积极发展渔业生产,并使之规模化,提高渔业在农林牧渔产业中的比重。其次,发展多种经济,种、养、加工相结合,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延长农产品加工式增值链条,走农业区域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以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和规模化效益。应特别注意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加快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经营,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把农业的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连接起来,使第三产业的许多经营活动渗透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一体化经营。

2、建设新农村应注重培养高素质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就要求我们的广大农民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强的大局意识与之相适应。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坚持完善农民就业培训。完善就业培训体系要靠政府组织,要尽快健全对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信息采集机制、师资组织机制、专业培训机制、评价考核机制、反馈跟踪机制、资质认证机制等,由组织、人事、劳动、教育等部门共同参与实施,把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培训转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主要议题。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有效的扩大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范围;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坚决摈弃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建设以市、县、区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以街道、乡镇劳动力管理服务站为网点的就业服务网络。打破城乡“藩篱”和所有制界限,取消对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的种种不合理限制。同时,把失地农民纳入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政府应主动承担其教育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责任。2008年六盘水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完成1.03万人,2009年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5502人,2010年六盘水市劳务输出4.8万人,农业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9482人,顺利的完成了六盘水市的农民技能及再就业培训任务。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支农惠农的投入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

巨、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围绕“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的整体工作思路,采取多种形式,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新增财力物力向“三农”倾斜,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如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民进行种粮补贴、对农民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补助等等。盘县政府针对自己的资源优势,拟出台了新的农业补贴政策:地方煤炭开采企业,从每吨煤中提取5元/吨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基金,主要用于四个方面:①扶持农业产业发展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③村庄整治④抚贫济困。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应建立全市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从全市所有煤炭开采企业和煤炭资源消耗企业中,每吨煤提取3~5元/吨的工业反哺农业费用,建立专项工业反哺农业基金。但是,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需要国家集中更大财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划拨专项资金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教育),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等等。

4、建立和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种种问题,除了农民自身要转变观念,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之外,当前最为紧迫和现实的任务是政府部门必须走在前沿,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模式,在养老、医疗、就业等方面积极发挥政府的干预作用,从资金筹集、机构设立、监管制度等环节,尽快形成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第一,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界定保障对象,确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第二,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鼓励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第三,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制度。六盘水市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并建立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投入、风险共担的机制,确保卫生经费,主要用在农村卫生事业。

5、要建立专门机构,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建议增设专门的新农村建设机构,定编、定岗,工作上实行“四个统筹”即在“区域安排上、资金整合上、农业项目上、分类扶持上”的统筹,真正做到新农村建设工作能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和活力,按规划扎实推进。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虽然在建设初期,困难重重,但我坚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这一宏伟目标必将实现。

第二篇: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唐世清

为了解掌握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日,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今年以来,我县把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作为整个农业农村工作的统揽,按照中、省、市的要求,结合邻水实际,坚持“产业为本、文明为重、管理为上、环境为辅”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个新农村试点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截止目前,全县==个新农村重点村完成柑桔栽植====亩,占总任务的==;西瓜栽植=.=万亩,完成总任务的===;生猪补栏=====头,养殖家禽======只;农房美化规划===户,已启动建设===户,其中改建=====;,贴砖=====m=,涂料美化=====m=,房屋座脊====m=;新修村道==.=公里,便民路==.=公里,整治塘库堰==口,建沼气池===口,有线电视新增===户,固定电话新增===户,新建农民超市、农资连锁店=个,计生室和警务室各=个,正在抓紧建设=个大型规模养猪场和=个大型养鸡场。据有关调查统计,上半年试点村农民通过收取产业发展土地租金、土地入股分红、务工收入、返租土地发展西瓜、蔬菜等可实现人均增收===元。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县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

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

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邻水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镇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文艺演出队、科技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起政府出大头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三篇: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某县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唐世清

为了解掌握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近日,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今年以来,我县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整个农业农村工作的统揽,按照中、省、市的要求,结合邻水实际,坚持“产业为本、文明为重、管理为上、环境为辅”的工作思路,全力抓好==个新农村试点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截止目前,全县==个新农村重点村完成柑桔栽植====亩,占总任务的==%;西瓜栽植=.=万亩,完成总任务的===%;生猪补栏=====头,养殖家禽======只;农房美化规划===户,已启动建设===户,其中改建=====;,贴砖=====m=,涂料美化=====m=,房屋座脊====m=;新修村道==.=公里,便民路==.=公里,整治塘库堰==口,建沼气池===口,有线电视新增===户,固定电话新增===户,新建农民超市、农资连锁店=个,计生室和警务室各=个,正在抓紧建设=个大型规模养猪场和=个大型养鸡场。据有关调查统计,上半年试点村农民通过收取产业发展土地租金、土地入股分红、务工收入、返租土地发展西瓜、蔬菜等可实现人均增收===元。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县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

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

第四篇:对XX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与思考

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XX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与思考

廖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要求。自己作为曾任XX镇农技服务站站长,现任三秀党总支副书记和挂职石柱村党支部副书记,在实际工作中就如何结合XX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问课题,通过日常座谈、入户等形式,对全镇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一、成绩与经验:评价我镇新农村建设的运转情况

1、在生产发展方面,着重念好四篇文章。一是田里丰收篇。实施万亩优质稻及水稻油菜治种和订单农业工程、建立果业协会,营造5000亩名优水果(提升茂铭果业、台北柚、互助新安米枣等品位)、做大做强2000亩蔬菜(建立治河、新安、石柱商品蔬菜基地)产业、规划和布局1000亩食用菌及芦笋等生产线,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粮经比例实现了6:4,农民从田里得到的人均收入达1100元以上。二是家里庭院篇。通过建设畜牧业五个生产示范基地(肖春秀、肖琳的仔猪繁育生产基地;罗代友的中育肥猪生产基地;兰焕全、宋开泽的青山养兔场;王全友的禽苗家畜家禽饲养基地;欧阳籍、欧阳笃等蛋鸡养殖专业群)引导带动,农民从中得到的人均收入1200元以上。三是是企业成效篇。重点抓好了民营企业以及加强劳力转移工作,有序组织中青年人员外出打工。四是水产养殖合作篇,重点以燕窝、同金、蟠桥等水库及中小型塘埝水产养殖的技术交流、饲料统购和产品联销,提升水产养殖效益。上述四项合计人均纯收入3240余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2、在生活宽裕方面,优先解决了交通不便问题。近年来,我镇通过“一事一议”原则,对“金三”油路、“金六”油路和“同云”、“同石”泥级碎石公路进行了整治和维修,在市科协的帮扶下对蟠桥村村道进行了整治,在县交通局的支持下新修了桐子村一公里多长的村道油路以及对荣庄、草堰村道铺垫块石进行适度维修,随着国家对农村公路路网建设项目的启动,冯家丫口至三秀村村址、冯家丫至友谊村村址、XX场镇影剧院至泉源村村址、深丫口至元山村村址、青龙嘴至荣庄村村址、同石公路至新安村村址、同石公路至治河村村址标准泥级碎石公路、油路路面、水泥路面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3、在镇风文明方面,努力创建市级文明卫生集镇和治安模范镇。社区文化生活不断提升品位,在县、市的知名度大提高,80%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殡葬改革健康推进,“打造平安XX、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风尚正深入人心。

4、在基础建设方面,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全镇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 进一步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宽带网络、等通信设施齐全,实现村村通电话和有线电视,XX、同德综合市场、金鑫园、荣庄新村,鑫磊水业等集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建治河、燕窝为代表的20余座提灌站和以新安村塘堰精修、瓦窑村新担塘堰的辐射带动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用水条件,“红层找水工程”的扎实推进,逐步解决了的农民饮水难问题。完成了村小学和三秀初中与XX中学合并的教育布局调整等工作。

5、在工作保障方面,实行了综合目标和中心工作考评制度。在组织保障上,建立了15个村远程教育站点,村社干部误工标准提高工作正在启动,发放离职村三职干部定额补助工作正在按要求开展,研究制定了农村工作综合目标和中心工作考评制度,把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与当前计划生育、扶贫攻坚、维护社会稳定、党建和发展农村经济等工作有机结合。

结合XX镇域实际,从发展经验看,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个人认为必须在抓好“五个一”工程上下功夫:

1、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新安村、荣庄村等之所以每年经济不断提高,关键是有“村支书榜样”邓远超、刘万书这样的好带头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瓦窑村、蟠桥村,之所以迅速致富,也是有了达定钊、何克金等好的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是基层领导班子的主心骨,直接关系到基层组织强不强;是党员队伍的排头兵,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好不好;是发展经济的领头雁,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富不富;是村务管理的当家人,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不稳。在他们身上,不仅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而且体现了懂政治、善经营、讲奉献的时代特征。

2、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证。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还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一个好的村委会,把那些具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的各种农村能人选拔配备到村级班子,形成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同德办事处28名村干部就有20余名村干部有自己的致富项目,石柱村四名村干部支部书记阳廷佳从事油料、粮食收购;文书张长辉种植商品蔬菜;妇女主任肖春秀建生猪养殖场,年养殖繁育母猪20余头,产仔猪500余只,育出栏肥猪300余头,同时还年养出栏肉兔400只;村四职干部每人都带头种植亩平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蘑菇8分以上,形成了一个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要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行“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把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按程序召开不同范围会议,听取群众意见,让村民说话,让集体决策。

3、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我镇许多村都能因地制宜理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4、要有一个好的创业氛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首先,要营造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氛围。其次,要营造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氛围。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再次,要营造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氛围。注重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形成文明向上、敬老爱幼、家庭和睦、互帮互助的稳定和谐的良好风气。

5、要有一套好的扶持政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保障。许多村之所以发展得又快又好,还得益于党的富民政策。无论是老典型的玉仙、海棠、长虹村,还是新安、燕窝、蟠桥村等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典型,各级党委、政府都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就XX而言,只要着力推进“五个一”工程,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就能够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德政工程、发展工程、民心工程。

二、障碍与问题: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分析

XX镇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主要有:

1、发展后劲不够有力。突出表现在产业优势不明显,综合竞争力不强。支柱产业不突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整体素质不高。村级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运行质量普遍不高。

2、经济发展环境不够优化。在思想观念方面,小农意识仍普遍存在,部分干部和群众存在排外思想,一些村的干部工作方式方法和群众的生产观念几乎还处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缺乏“敢拼、敢闯、敢干”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在服务经济建设方面,一些单位部门利益意识严重,“中梗阻”现象时有发生。

3、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老化严重。我镇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为70年代修建,特别是力互渠、长虹渠、136渠和金回渠等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抗旱、排涝、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多数村的通村公路基本上还处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和“晴天颠簸,雨天停摆”的交通运输状况,这些已成为制约全镇农村发展的“瓶颈”。

4农资价格持续上涨,抵消了国家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镇农资价格在2005年涨幅较高的基础上继续上扬,尤其是化肥价格普遍上涨,影响农资价格总水平上升10%以上。其次是种子价格同比上涨12.5%,地膜价格上涨了17.8%;农用柴油上涨15.7%,农药价格同比上涨8.8%,农资价格上涨过高过快,加大了农民种田成本,农民对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反映较烈。

5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文化素质偏低。我镇现有农村人口3万多人,目前已转移在外从业人数在1万人左右,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以上,随着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外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显然部分低文化的农民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6村级组织管理协调偏弱,造成工作难落实。(1)基层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上头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急事难事、窝囊事、事事缠身”,基层干部穷于应付。(2)部分农村干部为政不廉,各种服务令人生怨。个别村干部以权谋私、搞宗族关系、裙带关系,在干部中造成不良影响。(3)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全镇有70%的村级集体经济年低于3000元。(4)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认同感低,干群关系疏远,据调查分析,目前农村干群关系融洽的约占20%,紧张的占10%,70%处于中间或疏远状态。

三、探索与完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镇要充分发挥地处团结水库绵德(绵阳市、德阳市)两市和三中(三台县、中江县)两县交汇之处的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优势、乡土人才优势,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净化环境、固本强筋”四个方面上下功夫,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规划先行,建设美丽新农村。要建设美丽新农村,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既要形成XX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又要体现农村特色,充分尊重农村民俗和生活习惯,让农民感到生产、生活方便,还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貌、田园村庄。其次,要把党委提出的“治水、兴路、发展产业”的发展战略狠抓落实,引导农民增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提高生产积极性,推进乡村道路、农田用水、群众饮水、卫生、沼气等,开展镇村人居环境综合整理,加快推进镇村“四化”(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2、产业支撑,建设富裕新农村。要整合三种资源。一是整合土地资源。全镇共有3.3万余亩,土壤肥沃,要通过经济作物的种植来增加土地产出率,要提高农作物种植的科技含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要打造出“XX米”的知名品牌,要将发展反季节蔬菜3000亩、蘑菇芦笋1000亩做真做实。二是整合山地资源。要结合林业体制改革,把林地资源的潜力发挥出来。要以茂铭果业为支撑把5000亩名优水果做真做实并与时俱进地提升品质。三是整合畜牧业生产和水产养殖资源。要尽快将已经发展发展起来的星星之火的的各种亮点连线成片,提升规模和品质,形成强大的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产业支撑体系,使之真正成为我镇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3、净化环境,建设和谐新农村。要注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一是人口环境。坚持“四个不动摇”,完成“六项指标”,力争在2008年以前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不断改善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水平,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二是社会环境。加强法律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创建“平安XX”、“平安村社”创建活动,密切关注解决由于土地承包、塘堰承包、水权纠纷等影响农村稳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健全群众联防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三是文明进村。以创建市级文明镇为目标,深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建设,组织农民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家庭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科普宣传活动,狠刹封建迷信、赌博、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逐步在镇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4、固本强筋,建设民主新农村。推进农村民主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组织保障。一是狠抓机关干部作风整顿,转变服务理念,把主要精力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确保决策科学、依法行政、政令畅通。二是抓好班子建设。把创建好班子、选配好干部,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和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要以镇、村换届为契机,选好配强镇、村领导班子。尤其是配强“第一把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尤其是要让那些德才兼备、农村经验丰富和在干部群众中威望高的同志既在班子中有位,又在生产一线指挥,从而起到融洽农民-基层组织和干部-机关单位和干部-领导机关和决策高层的桥梁纽带作用,从而真正建立起一个“上中有下、下中有上、上中下一体”的新农村和谐格局,切忌形而上学地不分“真才”与“伪才” 片面任用“所谓年轻是个宝”的庸才作帅才,如果我们由于用人不当而贻误新农村建设战机或导致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社会风气污染甚至倒退,那么就严重损害了党的事业和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三是健全民主制度。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第五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现在农村在关于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下面将针对一些问题浅谈一些粗略的见解。

一、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及心态

(一)总体认识。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立即引起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家战略转轨,推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抉择。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党中央高瞻远瞩,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少数国家因战略调整滞后造成发展缓慢的惨痛教训,适时地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方面,我国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近些年城乡差距的拉大,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农村购买力不强,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必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从根本上搞活农村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其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好从理论和实践上体现了两者的本质要求。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从实践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城乡一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与近期目标的统一。新农村之“新”,正是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上、体现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上。总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认为,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农村实际,非常鼓舞人心。他们坚信,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民致富、农业发展、农村进步的目标必将实现。

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上,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次与五十年代提出的“新农村”概念主要有三个不一样:一是提出的背景不一样。目前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人均GDP过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就仙桃市而言,2005年,全市总人口148万,其中农业人口104万,全市生产总值达153.0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8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5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7亿元,完全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二是内涵不一样。这次的新农村建设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全面。五句话,20个字,紧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命题,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等多方面的内容。三是目标和要求不一样,这次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五新”上,即: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要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二)当前的心态。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基层干部群众是“既喜且忧”。基层干部喜的是新农村建设使“三农”工作有了新抓手;忧的是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担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同时担心政绩考核难以过关。基层群众喜的是农民有了新盼头,政府会有新举措,农村会有新变化。沙嘴办事处杜柳村村民王顺军喜笑颜开地对调研组人员说: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出力,群众受益”。忧的是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民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的是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还有少数农民群众则存在“急、怨、冷”的心态:一是“急”。期望值过高,恨不得马上建成新农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二是“怨”。有的地方群众看到电视上和周边村庄发展建设得比自己村好,埋怨本村干部争取不到政策资金扶持,没有找到致富门路;三是“冷”。有的村基础条件较差,没有致富门路,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漠不关心,冷眼相看。

二、当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总的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实践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一)认识上的制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是盖新楼房,建新农村就是修新马路,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是中央提出来的,我们这里经济困难,群众温饱勉强解决,没有能力建设新农村,应该由上面拿钱解决,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有的认为建新农村,就要马上将现有的自然村落拆迁,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立足各地实际,循序渐进,不能急躁冒进。

(二)资金上的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将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一是村级债务严重,化解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一事一议”筹资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对资金的需要,资金缺口大。三是地方配套的压力大。落实中央、省相关扶持政策,配套资金大,远远超过了市财政每年增长的可用财力。由于财力有限,部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很有可能因为拿不出配套建设资金而无法实施,进而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进度。

(三)体制上的制约。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致使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处于空白,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的缺位,直接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是前提,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农民是主体,领导是关键。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发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各级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议将农村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归并到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协调各部门的力量、组织推进实施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仙桃市的几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实践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积极改革,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

(二)制定标准,科学规划。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相当丰富,对全国各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小康的目标基本体现了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议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在全面小康建设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尽快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性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村人口变动、土地整理、生产生活发展、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小城镇建设等实际进行科学规划。制定规划时应重点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求各地依据当地实际,突出产业特色,以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坚持城乡联动、统筹发展的原则。要按照“立足农村抓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思路,把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行谋划。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百镇千村”计划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与“阳光工程”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新农村建设目标与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尤其要注意将农村区域调整中心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以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起来进行规划,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当地政府“主政一方、造福一方”的工作思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防止单独的政府行为、干部行为。四是要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延及子孙的持久工程,决不能单兵突进,急于求成;要将农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分阶段规划,循序渐进地实施。

(三)重点突破,试点先行。针对实际,当前要抓好以下五个“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以产业扶持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要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持,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稳步、持续推进。二是要以“一建三改”为突破口。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是农村实现循环经济、改善村容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三是要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突破口。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是农民,要加强对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四是要以化解农村债务为突破口。村级债务是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化解。五是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围绕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实施“村村通”等为契机,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建设。同时,要采取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办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依据平原湖区、丘陵、山区;城郊、偏远乡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分别选择不同的典型,进行重点扶持,总结经验后,在全省推广。

(四)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温总理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这是今后几年经济工作上的一个大动作,一个战略性举措”。这充分表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从我们在仙桃市调查的情况看,他们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要求中央和省两级财政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一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壮大。要通过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要求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村村通”公路的扶持力度,将现在每公里补助7万元,提高到每公里补助10万元;同时要加大对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入。三是加大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农村“一建三改”的扶持力度,要求国家在减少“一建三改”项目的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加大对我省的资金扶持力度,将户用沼气池的补助标准由现在的1000元,提高到1500元。四是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国家要求在2008年全面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希望中央支持我省提前完成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目标;要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将我省开展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与村级文化室的建设一并进行,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五是加快探索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农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尽快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建议国家尽快实施农村保障体系试点,并将我省列入农村保障体系试点省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下载对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六盘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合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我省阳江市平地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思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发展......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我省阳江市平地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思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思考(五篇)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信息工程10-01 姓名:王会民 学号:541007070138形势与政策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班级:信息工程10-01 姓名:王会民 学号:541007070138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现状与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现状与思考 摘 要:自2006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 正式公布后,很多农村中建起了文化大院,这对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对山东省利津县北......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范文大全)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赵丽蓉〔内容摘要〕近年,我市各县区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市委政研......

    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XX县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准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县情实际,对制定发展......

    东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推荐)

    东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近几年来,东阿县新农村建设思路进一步清晰,“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农村生产有所发展,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五篇范文)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我省阳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