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长期以来,工程建设领域一直是公认的腐败重灾区。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面临国家政策性扶持和发达地区资本扩张的外在机遇,城市开发建设进入全面提速阶段,工程建设的数量和体量都空前庞大起来,而防治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问题也比以往更加迫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连云港作为江苏这个经济大省的欠发达地区,在中央和省委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最近
几年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今年计划新开工重点建设工程320项,计划总投资超过80亿元。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防治工程建设中的腐败行为,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跨越发展、崛起腾飞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工程建设领域发生腐败问题的主要环节
工程建设特别是重点工程施工周期长、涉及环节多、资金流量大,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潜伏着腐败的诱因。从最近几年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看,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环节:
1、工程前期立项环节。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开发方兴未艾,工程建设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只要能承接一两个大项目,就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维持企业全年甚至几年的正常运转。正因为如此,一个工程从立项开始,就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建筑企业采取各种或公开或隐蔽的手段进行攻关。有的以帮助建设单位获取立项审批为筹码,或在项目考察阶段进行“感情投资”,得到建设单位决策者给予承建的承诺;有的则是在对将来承建有“充分把握”的前提下,对立项决策方进行公关,提前干预项目的投资规模、建设标准、补偿资金额度,从而为实现利益最大化打下基础。
2、工程竞标发包环节。一是陪标、串标现象较为严重。参加竞标单位结成利益同盟,有的在自定的最低投标价格内开展竞争,有的以商定的价格中标后轮流承建,还有的借用多家单位资质独自“作秀”。二是串通、泄底行为时有发生。表面上看,招投标的入围、评标,由专家、领导集体决策,但实际上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投标方与建设单位私下串通,甚至用金钱贿赂相关人员,事先获得标底,从而击败资质优良的公司。三是规避招投标、指定承包人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将工程化整为零、分批建设,达到投资数额小、不须招投标的目的;有的建设单位以建设资金短缺、需要有实力单位垫资为由,实现指定承建的目的。四是转包、分包问题屡禁不止。有的凭借在地方的“过硬关系”,逢工程项目就参与竞争,中标后即收取高额“劳务费”予以转包,俨然成了重大工程的“承揽专业户”、“一级经销商”;有的为回报在中标过程中有关人员的“帮助”,或为在施工过程中得到相关人员的“照顾”,应他们的“介绍”将工程分包。
3、工程施工建设环节。有的施工单位通过游说建设单位负责人,或采取其他非正常手段,导致少数领导干部将个人意志凌驾于专业设计和专家意见之上,置工程量变更须监理单位、原设计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四方会签的规定于不顾,以初始设计不适用、不美观、不大气、不超前等为由,擅自变更工程设计,增加额外工程量,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有的施工单位通过对建设单位负责人、工程主管人行贿等手段,以使用特殊材料、采取新工艺达到更高的环保、安全要求等为由,抬高决算造价。
4、工程质量监管环节。有的施工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商通过向工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质量检测机构的负责人员行贿等违纪违法手段,在建设工程中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降低工程及设备材料质量等级;有的建材供应商以高额回扣引诱材料采购人员,建材物资以劣充优、以次充好,造成工程质量低劣、安全隐患严重,这些工程发现得早是“烂尾楼”,发现得晚便是“彩虹桥”。
5、工程款结算环节。有的建设单位的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利用职权或职务之便干预工程款结算,以优先拨款相诱或以迤延结算相协,迫使建筑企业向其“进贡”;有的建设单位的领导干部与施工单位合谋,虚结工程量、提高项目造价,增加工程结算款,从中获取私利。
二、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的严重危害性
1、扰乱了正常的建设市场秩序。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条件,也是体现“优胜劣汰”法则的根本途径。但是,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商业贿赂行为从根本上扭曲了这种公平竞争的本质,使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对市场的调节作用无法正常发挥,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破坏了市场的交易秩序,使靠诚信经营、科学管理立身的企业在竞争中落败,而靠行贿、欺诈或其他非正常手段获胜的企业却大行其道,这种背离法治、践踏诚信的现象反映出商业道德的沦丧,也必然会影响企业生产、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阻碍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2、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工程建设领域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中发生的商业贿赂费用,最终都会转嫁给消费者,使得交易成本增加,消费者不堪重负。而且从曝光的工程建设领域中商业贿赂案件来看,工程施工中偷工减料或以次充好较为普遍,公共项目“豆腐渣”工程常有所闻,极大妨碍了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危及了工程质量和安全,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不惜以重金腐蚀、收买工程建设中的相关人员,败坏了商业风气
;而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损公肥私、中饱私囊的行为,则对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都产生极大的毒害作用,甚至蔓延到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4、破坏了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对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倚重于城市开发和工程建设带来的拉动效应。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工程建设环境在整个发展环境中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有很大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外地客商必然会“择善而从之”。如果建设市场混乱、商业贿赂横行,外来投资者便会望而却步,一个地方的凝聚力、吸引力将大为降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域外资本进入,对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工程建设领域腐败多发的原因分析
1、心态失衡,私欲膨胀。综观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中的领导干部,无一不是见利忘义、贪心过重。他们之所以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究其思想根源,在于心态严重失衡、私欲恶性膨胀。有的领导干部看到自己一个决定、一个签名就能使他人一夜暴富,而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还不如他们轻轻松松干一年,觉得当官太吃亏,于是眼红手痒,对开发商送来的巨款坦然接受,认为这才是对自己用权行为的合理回报。有的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审批权、监理权、验收权向开发商索取好处费,错把正常履行职责当作索取回报的筹码,权力观扭曲,价值观错位,最终堕入犯罪的泥潭。
2、体制不顺,制权不力。在经济转型期,与工程建设相关联的一些行政管理体制、市场运行体系还有一些不衔接、不完善、不配套的地方,使工程建设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如国家尽管出台了建筑法、招投标法等法律法规,但体系仍不健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工程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在具体落实的各个环节上也缺乏一套完备的操作程序,而且各地区、各部门由于区域情况、认知水平的差异,出台的招投标操作细则往往不够严整统一,甚至在解释上也有很大的幅度空间,使招投标制度不能形成真正意义的、统一的有形建筑市场。同时,现行的工程管理权力配置也存在弊端,相关的法律法规只是一个管理规程,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决策权却集中掌握在地区、部门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手中,使一个或几个人就能随意干扰工程立项、工程建设的正常秩序。这样一来,主要的权钱交易完全可以在进入法定程序之前完成,之后不过是走走形式而已。
3、违规操作,滥用职权。从工程建设领域违纪违法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看,不按规定程序操作、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是腐败多发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领导干部便千方百计插手和干预建设项目的开发、规划、建设等,有的无原则地打招呼、批条子,有的让亲友承接工程、开发项目,有的对依法办事百般刁难、处处设卡。这些非正常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私欲、私心、私利,直接导致工程建设领域的违纪违法问题纠而不止、久治不愈。
4、唯利是图,恶性竞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里包含着大量的隐蔽工程,由于监管难以到位,加之建筑材料市场价格的经常性变化,为一些不法之徒留足了谋取非法利益的空间。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城市建设的滞后性,所以城市开发的空间特别大,这几年建筑市场多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建筑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如雨后春笋,个体公司、个体承包户层出不穷。一些规模、管理、技术、资质等方面处于劣势的企业,为了能与条件好的企业相抗衡,便不择手段,以金钱铺路、贿赂开道,或是以色情引诱、提供高档娱乐消费活动等方法打通关系、获取工程。而一些各方面占有优势的建筑企业在正常竞争往往败下阵来的情况下,转而开始效仿,形成恶性循环。本应是技术、质量、信誉激烈竞争的建筑市场,却变成了贿赂的竞争;本应是公平竞争、程序规范、运作有序的商业行为,却形成人人皆知的“潜规则”。
5、监督不严,惩处不力。重点建设工程投入资金数额大、覆盖面宽、施工周期长、建设主体多元化等特殊性,加大了对其市场监管难度。同时,腐败本身具有隐蔽性,加上监督人员专业水平不足,责任意识不强,许多监督行为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对一些深层次问题介入不够,导致大量腐败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曝光、立案和惩处,在高额利润、侥幸心理的驱使下更加肆无忌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出于加快城市开发的考虑,怕管得过死会影响干部的积极性,减缓工程建设步伐,对重点工程建设领域的不法行为提得多抓得少,要求严监管松。还有的认为收受回扣、手续费等行为属于商业惯例,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即使查处,也多是一罚了之,缺乏长期有效的制约机制,导致商业贿赂在建设工程领域泛滥蔓延。
四、治理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的对策
1、加强廉洁教育,提高涉及工程建设人员的拒腐防变意识。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追求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在工程建设中变通政策、简化程序等现象屡见不鲜,这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客观上为违反制度、规避监督提供了机会。因此,在教育引导上,首先应加强对地方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正确政绩观教育,引导他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遵循规律、尊重实际、遵守法规的前提下,加快城市开发步伐,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绝不能为树样板、出政绩而忽视工程监管,让腐败分子有空可钻,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其次,要加强对项目管理和建设单位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针对腐败易发多发的关键环节,有的放矢地开展事前、事中教育,增强党员干部法纪意识。再次,要加强对建设承包单位和施工单位人员的教育。建设主管部门及各行业协会要自觉承担起教育责任,尽快解决建筑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廉政建设无人抓、无人管的状况。要引导建设企业以诚信立业、靠质量生存,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和经营道德,坚决杜绝靠行贿承揽工程、靠偷工减料增加效益的错误理念。
2、注重制度建设,打造规范有序的工程建设招投标市场。把抓制度落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建筑市场规范有序运行。一要认真落实招投标法。对投标单位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禁止挂靠投标;对投标过程进行严格监督,禁止串标行为;对中标单位进行跟踪监督,禁止分包、转包等行为。要积极推行“标底公开和无标底招标”、“技术标、商务标分段评定”、“封闭式评标”等评标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二要建立权力制衡机制。要坚持决策、监管、操作三分离,坚持科学的项目论证决策程序,制定规范的招投标程序,建立公开的审批程序,严格专家资格的评定标准。要合理制约和分解权力,促使有形建筑市场与行业招投标管理机构、招投标代理机构分离,建立统一的招投标市场。三要建立岗位工作责任制。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延伸到工程建设领域,建立具体的岗位工作责任制,从建设单位主管人员、招标办工作人员、专家评委,到施工人员、采购人员、监理验收人员,根据每个人职务、职责、岗位和权限,制订严格的责任要求、工作制度和岗位纪律,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涉及人员都要承担相应责任。
3、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重点建设工程的全程督查。一要建立专门机构。要通过实行招投标管理办公室与招投标中心脱钩、充实专业能力较强人员等途径,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做到监管分离,实现由“体内监督”向“体外监管”的转变。今年,我市成立了重点工程建设监督领导小组,对全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实施统一领导,并下设办公室和派驻监督组,形成了重点工程建设监督大格局,对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产生了较强的遏制作用。二要实施全程监督。要围绕监督的目标要求,把实施工程建设监督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纪律等,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靠制度监督、按程序办事、由纪律约束的监督模式。三要落实监督成果。要完善重大项目稽查制度、审计监督制度、财政监管制度和行政执法监察制度。要建立诚信档案,建立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对有假借资质、转包、发包和行贿等不良记录的施工企业或人员,限制进入建设市场;对达不到规定技术要求的企业及人员,坚决依法予以降级或清出。
4、加大惩处力度,扩大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的警戒效应。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督管理的责任,对重点工程中标合同的实施要实行跟踪调查,对监督中发现的违纪违法者要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保证监督效果。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招投标环节、施工过程、资金使用、工程决算等环节的审计,对掌握的违纪违法线索,要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关要拓宽监督渠道,建立举报激励机制,通过群众举报、走访用户单位、剖析有质量问题工程等多种渠道,严肃查处私下发包、泄露标底、定向评标、层层转包、从中收受贿赂等问题;对一些典型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要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以震慑犯罪分子,扩大警戒效应。
5、运用科技手段,探索解决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的新途径。加大电子监控力度,对重大工程的评标过程要用监控设备和录像音设备进行影像、声音全程监控。要针对传统办公模式信息沟通不畅、彼此间缺乏监督的弊端,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积极探索利用网络技术与反腐倡廉相结合的新途径,提高科技含量,强化技术监督,加快实现工程建设反腐败斗争手段的现代化。要积极探索工程建设网络招投标的新路子,推行网络招投标,提供公正、公平的竞标条件。要建立工程建设信息平台,尽快实现工程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建设施工企业的微机联网,做到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远程适时查询、管理、监督,堵塞滋生腐败的渠道。
第二篇: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调研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历史选择,也是“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题。建设新农村,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新的内涵,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欠发达地区就面临着
建设新农村和扶贫攻坚的双重任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工作重点和方法措施。具体来说,就是要从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和突出问题入手,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不断创新组织领导、工作方式和体制机制,抓好阶段性重点工作,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云和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制约因数
云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农村户籍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2%,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特点的山区县,是浙江省25个欠发达县(市)之一。受历史和客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云和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偏小。如何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是全县上下长期以来思索和探讨的一个课题。从云和县实际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以来,全县工业化、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总体上正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城镇行政村向城镇社区转变的新阶段。目前,全县90%以上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发展,有一半以上人口集中在县城搞建设,有82.8%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例约为64.3%,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已占55.7%左右,农村“三无”集中供养率达到90.1%,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6%,2006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91亿元,比上年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3716元,比上年增长10.6%,“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初见成效。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应更加正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
1、自然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云和山多地少,村多人少。全县14个乡镇10.9万人口分布在170个行政村、800多个自然村,平均每个行政村人口只有531人,其中100人以下的有5个村,200人以下的有16个村,500人以下的有90个。3000人口以下的乡镇就有5个,5000人口以下的有8个。安溪、雾溪面积都只有30平方公里。县域中三分之二以上的行政村分布在山区内,立地条件差。如此分散的人口和村镇布局,如此差的集体经济,使得新农村建设成本很高,基础设施共享率低,不利于新农村建设。而作为一个欠发达县,这样村村实现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显得更不现实。
2、产业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缓慢。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县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仍很低。到目前,全县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才15家,受资金、用地等因素影响,农业龙头企业规模难以壮大,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低,发展后劲不足,带动力较弱。年产值在千万以上的几乎没有(除玩具企业外),产值上500万的企业也只有几家。加上农村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市场体系不成熟,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息闭塞等因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往往带有趋同性和滞后性,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目前仍然处于爬坡阶段,在总量上与其他地区有拉大趋势。
3、农民文化素质低、困难群体庞大。农民群众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其中高中及中专文化的仅占14.7%,初中文化占40.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4.8%,大专文化程度为零。受文化程度影响还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在思想上,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由于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在技能素养上,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同时,贫困面仍很大,全县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有5386户15184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6.98%。
4、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保障措施有待完善。虽然云和在以点带面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支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集中财力物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省教育强县等一系列成绩。但受县级财政困难等因数影响,农村总体上在医疗卫生、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上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相对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着返贫。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仍然薄弱。
5、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民主管理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一些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
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全县 137个行政村收入低于1万元,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并且往往受家族和宗族观念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云和地理形势复杂,农民居住分散,同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工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面临一些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新阶段宏观背景的新变化和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牢牢把握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方向和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发展中破解难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满足百姓求新、求知、求富、求乐的需求。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做法
云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重视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动员,使有关“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营造浓厚的新农村建设氛围,进而形成部门、乡镇、村齐抓共管,广大村民踊跃参与的良好态势。同时,借助信息专刊、专题讲座、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推广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乡镇、村也纷纷组织了本地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到县内已建成的示范村、整治村进行了参观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探讨,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科学规划。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把村庄整治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县财政专门安排工作经费,委托相关专业机构进行了村庄规划,并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尤其是当地乡镇和村民的建议和要求,确保村庄规划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村庄整治建设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几年来,我县严格按照村庄规划开展村庄建设,项目建设力求科学、有序、严谨,一步一个脚印,干一件,成一件,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广大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充满信心。
3、政策推动。认真贯彻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从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扎实有效地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2005年以来,我县先后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新农村建设的近期目标、要求和措施。通过政策措施的完善,使新农村建设有目标、有任务、有载体、有组织、有投入、有创新、有考核、有奖励、有进展、有实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进展并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4、增加投入。资金投入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施过程中,云和一方面突出“三农”工作这一重点,在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资金,多渠道筹措新农村建设经费,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如“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专项资金,从2005年开始,每年从县财政中拿出500万元。同时,对万名农村饮用水工程、康庄工程、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等都安排500—1000万元不等的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开。每年县政府实施的为民办实事工程中,都有一半以上属新农村建设范畴,涉及农村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环境卫生、农业产业化等各个领域。另一方面,立足云和农村实际,加强规划和引导,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效用,力求达到投资省、作用大、效果好的目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5、创新机制。一是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新农村建设涉及“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范围广,内容多,必须高度重视实施过程中的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优化利用。在村庄整治建设中,我县根据省市“示范整治的点定到哪里,相关部门的服务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的要求,将万名农民饮用水、库区建设、康庄工程、沼气建设、乡村旅游、双百接对等工程与村庄整治多方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建设资金的大积聚,提高了村庄整治的实效。在实施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把分布在农办、扶贫、人劳、城建、妇联、团委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合理配置,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连年获得省级先进。二是建立联系帮扶机制。为搞好新农村建设,我县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结对村的新农村建设帮扶制度和“一村一企”共建制度,动员机关单位和各企事单位帮助和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做好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工作指导员“住村”指导新农村建设。三是建立考核评估机制。为能将各项新农村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我县在每年年初下达项目建设任务、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时,均层层签订各项责任书,分解各项工作。同时建立领导督查与综合协调部门督查相结合、定期督查和不定期督查、平时督查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制度和方法,对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了整体评估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乡镇、部门年终考核评比中,从而促进了新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对今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由于受山区半山区等地理条件的限制,新农村建设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农民群众对推进农村项目建设的需求热情很高。对于政府来说,在这一阶段,不但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同时还要补前期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课。因此,要做好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城乡协调互动,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以快速发展工业,壮大城镇,发展县域经济为基础,形成工农互动,城乡联动,一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局面。作为欠发达地区之一的云和,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加速产业和人口两大元素向县城集聚,加快传统农业向优势效益农业转移、农民向县城和中心村镇下山转移、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异地综合开发转移。同时,进一步抓好农村的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基层组织四项基本建设,夯实新农村发展的基础,真正实现“跳出农业抓农业、走出农村建农村、减少农民富农民”。
1、搞好建设规划。欠发达地区农村一般都基础设施差,村庄和人口布局分散,要逐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多,投资大,财政资金绩效差。因此作为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要注意优化人口与产业集聚,重点要抓好村庄布局和建设的规划,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路径加以推进,防止重复和浪费。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要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各个村的不同情况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而使规划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愿望,能够得到顺利实施。根据我县实际,下一步要充分调查、统盘考虑,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突出抓好中心村建设”的思路进行村庄布点。撤并人口少、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的村庄,发展培育辐射区域大、人文条件比较好的村庄为中心村。并结合“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明确中心村和基层村的布点及迁并去处,加快中心镇规划和改造,积极引导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地质灾害点农民下山搬迁进城,提高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改善村庄的环境卫生状况。同时要积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并注意规划间的相互衔接、有机统一、便于操作,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和基础作用,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效率。
2、加速产业集聚。欠发达地区要增加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就必须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根据“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扶持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增强特色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步伐;支持各种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群体发展,培育、壮大农村新经济组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工程项目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创出一批绿色名牌产品。建立健全龙头、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机制,确保农业产业化体系内部各环节协调发展。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在做大做强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上取得突破;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的工业项目,在发展产业集群上实现大突破;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大力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化加工配套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内引外联,搞好资源精深加工,创一批名牌产品,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通过不断繁荣县城和中心镇经济,增强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位,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形成区域内具有工业、商贸、交通枢纽优势的重点镇,引导和支持农民向县城和小城镇集中。
3、加快农民转移。受欠发达地区产业、经济和地理等因数影响,农村富裕劳动力多,就地增收途径少。要建立长效、稳定的收入机制,必须加快农民转移。一是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以“提高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培训、转移、服务”三轮驱动,努力抓好农民素质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着力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继续实施“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根据云和二三产业发展的要求,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对失地农民、下山转移农民、低收入农民进行定点、定向、定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符合企业用工的职业技能,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实现农民转产就业。同时,要积极支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设立“农家乐”项目补助资金和政府奖励基金,实现农民就地转产就业。二是大力实施“组团式”异地综合开发。围绕建设新农村,大力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技术农民在异地他乡寻找发展机遇。以“组团式”开发为主要手段,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综合运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中介服务、法律维权等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培训机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具有地方特色的异地综合开发“云和师傅”劳务品牌,推进异地综合开发产业发展。重点要通过颁发“双证”、评选星级云和师傅、后续教育等手段,确保“云和师傅”的含金量,使“云和师傅”食用菌生产等技术逐步走上优化资源重组的发展之路,实现生产技术、自然资源、市场信息、劳动力等社会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异地综合开发层次,推进云和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业产业向全国辐射和发展,促进“云和师傅”和当地农民增收。三是深入实施“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自愿、梯度推进”的原则,按照《云和县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建设规划(2005—2010年)》的要求,以重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高山远山困难群众为重点,鼓励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搬迁,实现异地脱贫。同时加大对已经转移和即将要转移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下山转移者整体素质,提高转移成功率,确保下山农民迁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4、加强公共事业建设。欠发达地区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普遍不足,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环境、医疗、村容村貌等状况相对落后,要按照城乡一体、文明共享的要求和“多予少取”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建作用,探索一条政府、农民、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筹资模式,合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一是优化村落环境。坚持村落改造建设与环境整治相结合,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区分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优化策略,对沿库、沿路、沿风景区的“三沿五带”进行重点整治。除对少部分有条件的村进行整体改建外,主要走以梳理整治的路子,严格控制大拆大建,尽量保持村落原有特色。重点对农村危房、违章房、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房子进行拆除,同时,根据村庄现有水平和财力情况开展好村庄的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加大农村沼气等设施建设和管理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确保整治一个,成功一个。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万名农民饮用水工程、康庄工程、千库保安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为载体,逐步建好农村路网、水网、公共卫生网、生态环境网、农村信息网,改善农村生产、卫生、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沟通衔接、联网共享,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能力。特别是要抓好万名农民饮用水工程和雾溪水库保安工程,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要作为重点,加速推进,确保取得实效。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和研究农村道路建设、管理和养护机制,为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构筑通道。三是健全农村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家庭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供养救助制度,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特别是对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村贫困户,要采取“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5、加强民主管理。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有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围绕建设好的领导班子和培养带头人,要大力加强以村党支部建设为重点的村级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村民自治,认真开展党员新农村建设教育活动,把一批有技能、能干事、公道正派的人选配到领导岗位上来,使村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农村班子建设上,既要注重整体功能,形成最佳组合,更要选好和配强党组织一把手。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清正廉洁、能力强、见识广、肯干事、干成事的人选配到农村领导岗位上来。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更加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内容更加反映农民的要求,过程能够让农民充分参与。同时,通过农村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培育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自主发展意识和建设主体意识,不断激发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6、健全运行机制。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一套长效机制来保障。处于欠发达地区的我们更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着力建立三个方面的机制:一是探索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建立支农资金整合平台。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资金非常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而大量的支农资金又分散在各部门。因此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整合县内所有支农资金,建立一套项目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资金分配机制。资金安排根据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依照重大、急需、关键的原则安排支农资金,真正做到规划、项目、资金整合,形成合力,突出支持新农村重点,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的规模和效益。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的多元筹资渠道。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积极为民营企业能人回报父老乡亲提供平台,为社会力量建设新农村提供载体,积极构筑一座工业反哺农业的“桥梁”。同时通过土地、山林合法流转、建设用地复垦等市场机制筹集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社会元素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财政资金补一点,涉农资金凑一点,联系单位助一点,帮扶企业捐一点,受益群众筹一点,政策优惠建一点”的多元筹资渠道。二是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加快生产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要制定和落实惠农政策。要在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出台惠农政策的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和落实符合云和实际的农民增收的新政策。重点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人口和产业集聚,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和劳动力培训,低收入农户增收上加大政策扶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对乡镇机构进行综合设置,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还要加大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严防农民负担反弹。要深化土地承包制度和林权制度改革,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建立新农村建设评估考核机制。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各单位任务、强化责任、细化措施,完善相关的评估考核办法,保证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三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考
“九五”期间,我省在区域经济的划分上,将13个地级市分为“沿江8市”和“苏北5市”。经过几年的努力,纵向比较各县(市)都有较快的发展,横向比较南北经济发展梯度进一步明显,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省委“十五”计划建议正式提出“苏中板块”的概念,将南通、扬州、泰州从“沿江8市”中划出。在全省中比较,苏中、苏北同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下属县(市)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就南通地区而言也存在“南三县、北三县”之说。比较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进程,发达地区无不得益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之所以滞后,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重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成败。欠发达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的差距,但归根到底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因此,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尽快融入世界市场,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发展开放型经济,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迫使我们必须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去。我国加入wto后,我们是“与狼共舞”,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会不断向我们发出挑战,我们的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工作思路、政策导向等都必须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相适应,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嫁接提高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起高效的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使之能经受住入世后的考验,在广阔的世界经济舞台上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二,发展开放型经济,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不敢加大投入,不愿意到国际市场上去闯。企业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迟早要被陶汰。只有主动地融入到国际大市场中去,积极寻求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才能提升企业的产品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我县联发集团和鑫港公司在引进外资方面力度很大,特别是我县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鑫港公司2001年成功引进投资额达1400万美元的“鑫港电动工具城”项目,今年一期工程将投产,全年可望实现销售额3亿元。通过引进外资,企业规模扩大,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第三,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培育管理人才、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引进外资并不是单纯地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更重要的是外资引进后,还会带来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企业的组织模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中方管理人员、普通职工都会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到锻炼、学到经验、得到提高,从中培养出一批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这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笔宝贵财富,在经济发展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把开放型经济定位在龙头经济的位置上,着力以引进外资,带动外经、外贸,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海安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家禽、丝绸、纺织等方面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劳动力素质比较高,劳动力价格相对于苏南而言较低,必须抓住外商抢滩中国的机遇,做强优势,吸引外商来海安投资。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牢固树立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信心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既面临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接受严峻的挑战,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构筑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推进县域经济国际化进程。
㈠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态势,增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机遇感
入世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可预见性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主动应对,迎难而上,迅速做好应对入世的各项工作,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就我县而言,入世不仅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丰富的、廉价的人力资源优势,而且我县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品、丝绸等产品,国际市场配额逐步取消,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引进技术、设备、资金和人才,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我县的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现,新长铁路和宁启铁路在海安交汇,火车站场的开工建设,沿海高速公路的施工,苏通大桥的规划选址,都极大地带动了我县区位优势的提升和资源的升值,改善了我县的投资环境。因此,抓住新一轮发展商机就能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耽误一时就可能落后多年,错过一次机遇就可能丢失一个时期,甚至丧失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利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放缓,中国经济增速加快这一有利时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入世的正面效应,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细化应对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㈡充分认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增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紧迫感
近几年来,苏中各县市都提出各自的发展思路,我县第十次党代会将“富民强县、实现宽裕型小康”作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但由于我县受历史、地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经济基础薄弱,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水平较低,其成效与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地区的地位不相称;外贸出口的规模偏小,出口总量在南通市8个县(市)、区中仍是最小,仅占全市第一名通州的13.6%,占第7名海门的40.9%。全县26家出口类企业,全年出口超100万美元的仅8家,超300万美元的仅3家,与多年来我们引以自豪的“种养加出”、“海安之路”的美誉不相应;利用外资的数量不多、领域不宽、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去年我县到账外资仅占南通市的6%,占昆山市前11个月的0.3%,除鑫港公司外,只有一家合同外资为80万美元,其余12家合同外资均不足50万美元,与“十五”期末主要经济指标北三县争第一的目标要求不相符;外经直接签约、承包工程数量少、规模小,以中低档次的纯劳务项目居多,发展后劲不足,与“建筑之乡”的称号不相配。发达地区最主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把开放型经济作为“龙头”经济、战略经济来抓,做到把开放型经济作为第一战略来认识,把开放型经济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落实,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增强时不可待的紧迫感和寝食难安的危机感,居安思危,临危思危,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开放型经济工作的新突破。
㈢彻底清除各种思想障碍,增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责任感
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问题,领导者和经济工作者要不畏艰难、振作精神,保持思想认识上的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的紧密协调,拉长开放型经济这条短腿。笔者认为,要克服四种不良倾向。一要克服模糊认识。少数领导认为本地区区位优势不明显,接受辐射少,又没有高质量的项目,抓开放型经济会吃力不讨好;一些部门认为本部门是非经济主管部门,与三外工作基本不搭界,不能放下“主业”抓“副业”。二要克服畏难情绪。一些部门负责人认为人不熟,信息少,经费紧,人手缺,抓开放型经济工作就会难上加难,自找麻烦。三要克服忧患思想。少数企业过去在利用外资上受过挫折,走过弯路,心有余悸,怕重蹈覆辙。四要克服自满感觉。有些企业满足于目前有效益、日子过得去的现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面对周边激烈的竞争态势,缺乏强烈的危机感。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切实增强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充分认识自身的差距既是压力也是潜力,压力可以转化为强大动力,潜力可以转化为现实优势,关键取决于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就海安而言,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最现实的途径,必须放眼世界看行业,立足市场求发展,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引技、引资、引智并举,形成倾全县之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局面。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现实途径
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虽然难度较大,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并非无所作为,必须正视现实,克服制约因素,扬长避短,努力开拓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路子。
(一)突出招商引资重点,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招商引资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各地区争资金、争技术、争项目的问题更趋突出,只有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形势。
1、明确招商重点。其一,明确重点招商目标。从海安县的具体情况出发,招商重点目标以台港侨、日、美、韩为主。台湾地区一直是我县境外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地,由于其制造业、加工业基础较强,而当地劳动力价格偏高,许多企业正在向岛外迁移,大陆是其首选目标;香港有着众多的中小企业,也大多看重大陆。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对台港侨的招商力度,大力兴办台、港、侨资企业。日本、美国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国和重要的合作国,要寻求机遇,争取合作机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要坚持“县外就是外”的工作思路,引进更多的县外民资,吸引更多在外的海安籍实业家回乡兴业,实现能人回归,资金回流。其二,明确重点招商阵地。招商阵地要盯住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北京有外商驻京机构9000多家,上海、深圳也是外商云集。要彻底改变以往大呼隆、一阵风式的招商方式为重点城市的阵地招商、小分队式招商,建立牢固的招商根据地。其三,明确重点招商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是企业,苏中建设集团、茧丝绸集团、联发集团、鹏飞集团、申菱公司、化纤一厂等,作为全县招商引资的重点企业,要认真制订发展规划,选择、编制、包装项目,推进项目招商活动,开展课题招商,从技术、市场、效益等多方面增加企业对外资的吸引力。
2、改进招商方式。一是强化专职招商,发挥招商“正规军”作用。开发区、外经局要发挥专职招商的主体作用,认真行使组织、联络、协调、服务职能,组织策划诸如项目推介会、经贸洽谈会等形式的招商活动,为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搭建舞台;同时要在一些大城市设立招商代表处,选聘能人,敲门引资。二是组建招商公司,发挥“后备军”作用。要组建招商公司,实行市场运作,以招商实绩获得报酬。三是鼓励兼职招商,发挥“野战军”作用。出台奖励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家、营销员、农村经纪人、机关干部以及各界人士参与招商,按外资到账额的比例由政府和企业给予奖励。同时要积极尝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等新方式,多渠道、多层次推进招商工作
3、拓宽招商领域。欠发达地区要继续抓好工业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同时,争取在一、三产业利用外资上取得突破。按照中国加入wto的对外承诺原则,农产品将适度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我县是农业大县,围绕生态资源和特色优势,挖掘种植业、家禽、水产养殖业,特别是茧丝绸等农副产品的开发潜力,加大农业项目开发力度,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兴办合资企业、参股购并等合作形式,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
第四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源培植的若干思考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源培植的若干思考
征管处课题组
丽水市处于浙西南地区,占地1.76万平方公里,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谓,2004年人均GDP为1000美元,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丽水经济的发展,切实加强财源培植和建设,跟上全省发展步伐,实现省委提出的使丽水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要求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财税部门应采取那些措施和办法,促进地方税收的收入增长,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为此,在调研的基础上,就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地方财源培植,增加地方的可用财力,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对策和措施,意在抛砖引玉。
一、丽水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财源的主要特征
(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几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和实施“三市并举”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速发展期,据统计,到2005年底止,预计GDP现价总量达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0%,人均GDP约1200美元,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
1、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认真贯彻“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工业经济迅速发展,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工业投资急剧增加,合力扶工氛围浓厚,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工业总量急剧扩大,全市工业总产值达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
2、城市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城镇建成面积以每年5个平方公里速度扩展,发展经济,做大总量,提高质量,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总体态势良好;
3、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全市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各地近年来把发展经济、培植财源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来抓。
(二)我市财源建设呈以下特征:1.投资拉动性税收明显。近年来,随着金丽温高速公路、丽龙、龙丽高速公路建设,省级重点扶贫项目—滩坑电站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带动地税收入的增长,如青田县由于几大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税收增长幅度较大,到十月底已完成了全年税收收入计划113.55%。2.对房地产、建筑安装税收的依存度提高。随着城市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基础设施城市的集聚功能的提高,城市房地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来自房地产企业的税收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房地产税收已成为我市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2005年全市房地产、建筑行业税收收入达70350万元,占地税收入的44.2%,市本级高达51.57%。3.非国有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成为财源新的增长点。随着全市国有企业改制的到位,国有资本的退出以及对外开放度的加快,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为财政提供的税收比重逐年提高,增速明显高于收入平均增幅。据统计,2005年底止,全市非国有经济上缴税收110640万元,同比增长27.85%。占地税总收入的比例为69.54%,比上年增长五个百分点。个体税收14980万元,比上年增长14.52%,占地税总收入的比例达9.42%。
4.经济开发区建设顺利进行,企业开工率提高。各地坚持“三市并举”的发展战略,大力扶持工业经济的发展,开发区建设顺利进行,二产财源的主导地位逐渐显现。2005年全市工业税收34226万元,比上年增长38.53%。近几年,三次产业提供的财源在整个财政总收入中,呈现“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在我市实施工业化和加大园区建设的发展战略推动下,二产提供税收所占比重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县(市、区)二产提供的税收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强,部分工业发展较好的县甚至超过三分之二;5.小税种税收征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现成为地税增长新的亮点。各地在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在税收征管上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适时地开征建筑用石资源税,并实行从源头控管的办法,收效明显;二是进一
步加大房产税的管理,在加强对营业用房税收征管的基础上,加大对个人出租房税收征管,并通过社会化的协税护税网络,实行委托社区代征,对出租房税收征管达到有效控管;三是根据城市规模的扩大,调整土地使用税等级划分,提高征收比例;四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文件精神,对房产税收征收实行先税后证的一条龙管理,此项措施的出台,既方便了纳税人,又达到对税收的控管。上述税收征管措施的出台,收到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全市个人所得税、城建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权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资源税等小税种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6.9%、30%、25.7%、156.6%、25.6%、145.6%、18.9%和67.9%。
二、当前财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统一,工作职责不明确。对于财源培植的工作职责,目前有三种说法,即:自由发展说,政府、财政说,与地税无关说。持第一、三种观点的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或个人,会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环境和实力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什么赚钱,怎么去赚均是企业的事,培植财源是地税部门不务正业,地税只负责依法征税;而持第二种观点的则认为,经济是税收的基础,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不能忽视税收对经济的促进和调节作用,按现行税法而言,地方税务部门没有制订税收的政策权利,但税收征管措施的力度把握仍有较大的空间,税收的减免仍有很大的余地,同时不能忘记财政的扶持职能。
2、财源结构不够理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收入结构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拉动性特点比较明显,对投资的依存度提高,依附经济大投入基础上的财源建设地区之间不平衡,如青田县近年由于几个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所以其收入任务完成较好,而相对龙泉、松阳等县则完成计划都有困难;二是在收入中,建筑和房地产税收占比较大,对建筑业的依赖性较强,而这些行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较大,一旦出现变动,势必影响税收的收入稳定和增长,乃至财政收支的平衡。
3、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受地域、交通、投资的影响,全市各县之间发展不平衡,沿330国道线的缙云、市本级、青田发展较快,而庆元、景宁等县则发展相对缓慢。
4、财源建设新的增长点不多。近几年,经过各级的努力,我市已初步形成了化工、金属制品、皮革等十大类行业,但形成较为稳定大企业的数量则不多,主体税源不明显,一些县(市、区)来源于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一次性税收占有相当比重。
5、财源建设增长的亮点不多。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在农业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税源的“气候”。在工业产业上,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正在建设之中,在投产的初期,相当部分要兑现各项优惠政策,真正形成现时的税源尚需一段时间。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已基本到位,通过前几年的调整,已成为各地现实税源,而作为省委、省政府提出重点扶持的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由于受工业经济发展滞后性影响,近期难以形成现实的财源。
三、强化财源建设的几点对策和措施
(一)统一思想,更新观念,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源建设的新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源建设要体现市场的特点,要根据现行体制的要求,并与地方政府的职能相结合,按照省委提出的“八八战略”“平安浙江”、建立和谐社会和市委、市政府“三市并举”的战略。在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地方财源建设,努力增加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促进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各级各部门必须更新思想观念,适时调整地税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树立新型的财源建设观念:
1、树立地方财源发展的理念。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局“三个三”工作措施,在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的前提下,牢固树立发展地方经济的思想观念,真正把经济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转移到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轨道上来。确保地方财政收入的持速、稳定增长。
2、增强效益的观念。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地方经济的大局出发,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坚决克服重投入、重项目、轻产出、轻效益,轻管理的倾向,认真贯彻和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切实形成“经济发展重投入,投入讲究产出和效益,效益提高看利税,利税增长看入库”的共识。努力增加地方的可用财力。
3、树立宗旨意识,增强服务理念。服务工作是组织收入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地税部门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地税部门不仅要有向经济发展要税收的本领,更要有向征管质量要税收的能力。关键就是提高干部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从管理入手,强化服务,向管理要税收。
4、坚持收支平衡的观念。一方面要贯彻依法治国、依法治税的方略,力争做到应收尽收,决不收过头税,保证税收收入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税收的各项优惠政策,保证各项优惠政策的兑现,财政部门 切实加强各项财政性资金的管理,综合运作各种有效方法,加大跟踪问效的力度和广度,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应尽可能地安排资金,用于培植后备财源,促进梯级财源建设,确保地税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
(二)强化财源建设,做大、做好收入“蛋糕”。经济是税收的基础,经济的持续增长是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保证,强化地方财源建设,关键是要固本开源,在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加大后续财源和替代财源的培植力度,增强财政增收的后劲。
1、坚持“三市并举”的方针,大力支持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要根据市委提出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强化工业发展的思想,把主攻工业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市人均GDP已超过去1000美元,经济发展将进入高增长阶段,加之多年的努力,我市工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化工原料及制品、金属制品、皮革羽绒、木材加工、通用设备制品等十大支柱产业初具雏形。只要常抓不懈,发展工业涵养财源,完全可以成为我市财源建设的重点,实现省委提出的把丽水培育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要求。在发展地方工业经济的同时,要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认真贯彻省委有关文件精神,整合税收政策和征管资源,落实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如:扶持小型服务业,提高起征点标准,降低纳税人负担,鼓励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社会中介机构的政策支持等等,通过几年的努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地税收入新的增长点。
2、抓住机遇,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正处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之下。省委、省政府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周边经济发达地区在完成产业升级后实现产业转移也为我们提供发展机遇。所以,我们要抓住机遇,一是在搞好园区规划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园区的规模,加强园区的管理,提高园区投资密度和产出强度,完善园区的管理体制体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园区的发展,打造精品园区和财源园区;二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坚决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努力克服重数量轻效益,忽视环境的现象,实行有选择地招商引资,多引进税源型、效益型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集聚和产业升级。目前我市已形成十大产业群,其主要产业中高消耗、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比例偏大,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金属冶炼加工产品,使得竹木资源、旧钢铁等资源材料紧张,电力能源压力加大。为此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和产品的升级,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档次,提高企业的效益,为地方财政提供更多的税收。
(三)加强税源管理,促进税收增长。
1、树立“既要向经济发展要税收,又要向税收征管要税收”的理念。努力完善纳税服务,以构筑“一站、一网、一话”纳税服务体系,开展有各项纳税服务工作。增加即时办结事项,规范服务内容,营造和谐的纳税环境。
2、以ISO9000和TF2000O 为抓手,贯彻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的方略,坚持持续改进理念,不断完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容,及时清理TF2000的基础数据,根据总局提出的精耕细作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简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坚持抓大不放小,重点监控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使地税收入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3、发挥财政部门的积极作用,加大对后续财源和替代财源的建设。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利用省委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更多的转移支付资金,培植税源;二是地方财政要尽可能地挤出资金,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扶持力度,支持工业、旅游业、外贸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要贯彻落实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民政福利企业、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培植地方财源。
(四)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财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思维统领各项工作,做到虚实结合、远近搭配、大小共抓的格局,具体:
1、“虚、实”结合。要搞好每一项工作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财源建设也是如此,而且更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思想认识到位了什么都好办,否则出成绩也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并结合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坚持“三市并举”的战略,找准工作的突破口,虚实结合,扎实地推进财源建设向前发展,只有这样新的财源建设就大有起色。
2、“远、近”搭配。对地方财源建设上,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做到长短结合,远近搭配,既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也不能一味放长线,远水解不了近渴。努力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在巩固现有财源的同时,保持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3、“大、小”共抓。财税工作讲的是既抱西瓜,又捡芝麻,这就叫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财源建设我们必须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一方面要集中我们的优势力量,重点扶持本市的重点骨干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以此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如纳爱斯、元立集团、青山特钢等,巩固主体税源。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小财源的建设。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小规模、小项目、小效益抓起,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抓、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地培植、一个税种一个税种地积累。把各项税收征管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只有大小共抓,才能形成大小皆有,繁花似锦财源建设新格局。
组长:崔军成员:吴建军刘古草吴灵芝程礼萍
执笔:陈炜平
第五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考
“九五”期间,我省在区域经济的划分上,将13个地级市分为“沿江8市”和“苏北5市”。经过几年的努力,纵向比较各县(市)都有较快的发展,横向比较南北经济发展梯度进一步明显,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省委“十五”计划建议正式提出“苏中板块”的概念,将南通、扬州、泰州从“沿江8市”中划出。在全省中比较,苏中、苏北同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下
属县(市)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就南通地区而言也存在“南三县、北三县”之说。比较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进程,发达地区无不得益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之所以滞后,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重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成败。欠发达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的差距,但归根到底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因此,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尽快融入世界市场,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发展开放型经济,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迫使我们必须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去。我国加入wto后,我们是“与狼共舞”,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会不断向我们发出挑战,我们的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工作思路、政策导向等都必须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相适应,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嫁接提高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起高效的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使之能经受住入世后的考验,在广阔的世界经济舞台上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二,发展开放型经济,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不敢加大投入,不愿意到国际市场上去闯。企业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迟早要被陶汰。只有主动地融入到国际大市场中去,积极寻求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才能提升企业的产品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我县联发集团和鑫港公司在引进外资方面力度很大,特别是我县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鑫港公司2001年成功引进投资额达1400万美元的“鑫港电动工具城”项目,今年一期工程将投产,全年可望实现销售额3亿元。通过引进外资,企业规模扩大,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第三,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培育管理人才、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引进外资并不是单纯地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更重要的是外资引进后,还会带来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企业的组织模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中方管理人员、普通职工都会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到锻炼、学到经验、得到提高,从中培养出一批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这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笔宝贵财富,在经济发展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把开放型经济定位在龙头经济的位置上,着力以引进外资,带动外经、外贸,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海安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家禽、丝绸、纺织等方面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劳动力素质比较高,劳动力价格相对于苏南而言较低,必须抓住外商抢滩中国的机遇,做强优势,吸引外商来海安投资。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牢固树立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信心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既面临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接受严峻的挑战,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构筑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推进县域经济国际化进程。
㈠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态势,增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机遇感
入世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可预见性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主动应对,迎难而上,迅速做好应对入世的各项工作,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就我县而言,入世不仅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丰富的、廉价的人力资源优势,而且我县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品、丝绸等产品,国际市场配额逐步取消,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引进技术、设备、资金和人才,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我县的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现,新长铁路和宁启铁路在海安交汇,火车站场的开工建设,沿海高速公路的施工,苏通大桥的规划选址,都极大地带动了我县区位优势的提升和资源的升值,改善了我县的投资环境。因此,抓住新一轮发展商机就能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
权,耽误一时就可能落后多年,错过一次机遇就可能丢失一个时期,甚至丧失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利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放缓,中国经济增速加快这一有利时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入世的正面效应,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细化应对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㈡充分认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增强发展
开放型经济的紧迫感
近几年来,苏中各县市都提出各自的发展思路,我县第十次党代会将“富民强县、实现宽裕型小康”作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但由于我县受历史、地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经济基础薄弱,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水平较低,其成效与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地区的地位不相称;外贸出口的规模偏小,出口总量在南通市8个县(市)、区中仍是最小,仅占全市第一名通州的13.6,占第7名海门的40.9。全县26家出口类企业,全年出口超100万美元的仅8家,超300万美元的仅3家,与多年来我们引以自豪的“种养加出”、“海安之路”的美誉不相应;利用外资的数量不多、领域不宽、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去年我县到账外资仅占南通市的6,占昆山市前11个月的0.3,除鑫港公司外,只有一家合同外资为80万美元,其余12家合同外资均不足50万美元,与“十五”期末主要经济指标北三县争第一的目标要求不相符;外经直接签约、承包工程数量少、规模小,以中低档次的纯劳务项目居多,发展后劲不足,与“建筑之乡”的称号不相配。发达地区最主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把开放型经济作为“龙头”经济、战略经济来抓,做到把开放型经济作为第一战略来认识,把开放型经济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落实,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增强时不可待的紧迫感和寝食难安的危机感,居安思危,临危思危,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开放型经济工作的新突破。
㈢彻底清除各种思想障碍,增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责任感
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问题,领导者和经济工作者要不畏艰难、振作精神,保持思想认识上的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的紧密协调,拉长开放型经济这条短腿。笔者认为,要克服四种不良倾向。一要克服模糊认识。少数领导认为本地区区位优势不明显,接受辐射少,又没有高质量的项目,抓开放型经济会吃力不讨好;一些部门认为本部门是非经济主管部门,与三外工作基本不搭界,不能放下“主业”抓“副业”。二要克服畏难情绪。一些部门负责人认为人不熟,信息少,经费紧,人手缺,抓开放型经济工作就会难上加难,自找麻烦。三要克服忧患思想。少数企业过去在利用外资上受过挫折,走过弯路,心有余悸,怕重蹈覆辙。四要克服自满感觉。有些企业满足于目前有效益、日子过得去的现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面对周边激烈的竞争态势,缺乏强烈的危机感。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切实增强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充分认识自身的差距既是压力也是潜力,压力可以转化为强大动力,潜力可以转化为现实优势,关键取决于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就海安而言,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最现实的途径,必须放眼世界看行业,立足市场求发展,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引技、引资、引智并举,形成倾全县之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局面。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现实途径
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虽然难度较大,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并非无所作为,必须正视现实,克服制约因素,扬长避短,努力开拓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路子。
(一)突出招商引资重点,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招商引资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各地区争资金、争技术、争项目的问题更趋突出,只有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形势。
1、明确招商重点。其一,明确重点招商目标。从海安县的具体情况出发,招商重点目标以台港侨、日、美、韩为主。台湾地区一直是我县境外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地,由于其制造业、加工业基础较强,而当地劳动力价格偏高,许多企业正在向岛外迁移,大陆是其首选目标;香港有着众多的中小企业,也大多看重大陆。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对台港侨的招商力度,大力兴办台、港、侨资企业。日本、美国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国和重要的合作国,要寻求机遇,争取合作机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要坚持“县外就是外”的工作思路,引进更多的县外民资,吸引更多在外的海安籍实业家回乡兴业,实现能人回归,资金回流。其二,明确重点招商阵地。招商阵地要盯住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北京有外商驻京机构9000多家,上海、深圳也是外商云集。要彻底改变以往大呼隆、一阵风式的招商方式为重点城市的阵地招商、小分队式招商,建立牢固的招商根据地。其三,明确重点招商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是企业,苏中建设集团、茧丝绸集团、联发集团、鹏飞集团、申菱公司、化纤一厂等,作为全县招商引资的重点企业,要认真制订发展规划,选择、编制、包装项目,推进项目招商活动,开展课题招商,从技术、市场、效益等多方面增加企业对外资的吸引力。
2、改进招商方式。一是强化专职招商,发挥招商“正规军”作用。开发区、外经局要发挥专职招商的主体作用,认真行使组织、联络、协调、服务职能,组织策划诸如项目推介会、经贸洽谈会等形式的招商活动,为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搭建舞台;同时要在一些大城市设立招商代表处,选聘能人,敲门引资。二是组建招商公司,发挥“后备军”作用。要组建招商公司,实行市场运作,以招商实绩获得报酬。三是鼓励兼职招商,发挥“野战军”作用。出台奖励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家、营销员、农村经纪人、机关干部以及各界人士参与招商,按外资到账额的比例由政府和企业给予奖励。同时要积极尝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等新方式,多渠道、多层次推进招商工作
3、拓宽招商领域。欠发达地区要继续抓好工业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同时,争取在一、三产业利用外资上取得突破。按照中国加入wto的对外承诺原则,农产品将适度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我县是农业大县,围绕生态资源和特色优势,挖掘种植业、家禽、水产养殖业,特别是茧丝绸等农副产品的开发潜力,加大农业项目开发力度,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兴办合资企业、参股购并等合作形式,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将招商引资向服务领域延伸,在建筑、医疗、教育、法律、运输、中介等行业寻求与境外公司合资合作,形成服务业利用外资的相对优势。要利用南通港口经济洽谈会和中国海安禽蛋节的机会,重点推介海安的特色产业,大力度吸引外资和县外民资。
(二)优化外贸产品结构,增加自营出口总量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美国经济因“9.11”事件遭受重创,日本经济衰退,欧盟经济疲软,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不旺,竞争更趋激烈,这给扩大出口带来了较大压力。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抓住入世的机遇,熟悉市场游戏规则,调整外贸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千方百计扩大出口规模,努力寻求四个突破。
1、寻求商品结构突破。对我县而言,传统的出口商品要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增加花色品种,加快更新换代。用进口技术、设备提升工业水平,用进口原料、配件配置生产资源。机电产品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更新设备,开发新品,培植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出口商品,提高机电产品的出口总量,发挥海安机电行业的传统优势。
2、寻求市场结构突破。我县的外贸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市场,我们的客户渠道多、贸易量稳定,要加以巩固,保住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入wto后,我国可享受130多个国家的最惠国待遇,要抓住这一机遇,致力开发拉美、非洲、中西亚、东欧等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从信息搜集、市场调研入手,把我县质优价廉的优势产品更多地推销到发展中国家去。
3、寻求贸易结构突破。海安从事加工贸易的出口企业仅近20家,其中自营进出口的不足10家。其数量少,也是制约我县对外贸易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引导三资企业和自营生产企业寻找客户,大力发展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业务,扭转进口业务下降的状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贸易,扩大进出口规模。
4、寻求单体规模突破。我县要注重培植出口大户,对联发集团、友谊服装、南岛服饰等骨干企业,要进一步强化服务,建立行之有效的联系服务制度,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在信贷、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在税收、贴息方面重点倾斜。力争通过全方位培育,促其规模迅速扩张,档次继续攀升,使之成为支撑我县出口总量的顶梁柱。
(三)推进对外承包工程,提高外经合作质量
欠发达地区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要以推进对外承包工程为重点,提高自营签约率,开拓更广泛的市场,不断提高外经工作档次和质量。
1、增加承包工程数量。承包工程技术层次高,综合效益好,除输出劳务外,还可带动技术、成套设备和产品的出口。这是提高外经合作总量、档次、效益水平和综合位次的关键所在,要作为拉动外经总量,做大、做强外经工作的突破口来抓。要拓宽承包工程视野,拓展工业厂房、路桥建设、河道疏浚、管道安装等工程,在继续承接二手和分包工程项目的基础上,致力总包工程、大中型工程项目,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我县的特级资质企业苏中建设(集团)公司作为拥有对外签约权的实体公司,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制订国际化经营战略,调整充实海外公司力量,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其他外经公司要发挥桥梁作用,寻求参与对外承包工程,提高自身的参与能力,向外经合作的更高层次发展。
2、提升外经合作档次。发挥我县基础教育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的优势,多渠道、全方位地扩大对外劳务输出,不断优化外派劳务结构。在稳定建筑、服务两大主导行业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种植、海洋捕捞、路桥建设、商业服务以及医疗护理行业的市场开拓。一是扩大热点市场,日本、以色列、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市场规范,收益率高,可作为重点开发;二是开拓新兴市场,拉美、大洋洲、东南亚等国,发展潜力大,与我国互补性强,合作机遇广泛,可集中精力开发;三是迈进发达市场,欧、美等国,是劳务输入大国,市场潜力巨大,但要求相对较高,要花大力开发,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形成遍布五大洲的多元劳务市场布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劳务层次,储备劳务资源,推动更多技术型、管理型、智力型和复合型劳务到海外就业,提高外经合作档次和综合效益。
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的领导决策水平和宏观调控能力,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发达地区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将开放型经济置于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去通盘考虑,超前谋划,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才会给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