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河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贷需求分析

时间:2019-05-12 19:1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河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贷需求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河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贷需求分析》。

第一篇:对河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贷需求分析

对河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贷需求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贷需求现状

1.1现实中存在的农村借款需求.1.1借款需求与农户收入的典型关系

1.2农户借款需求的相关问题

1.2.1农户的贷款需求量

1.2.2农户的贷款目的1.2.3农户贷款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1.3农户贷款需求的结构特征

1.3.1农户贷款需求的金额特征

1.3.2农户贷款需求的期限特征农村信贷需求满足情况

2.1总体需求满足情况

2.1.1农户借贷来源

2.1.2正式与非正式金融对农村信贷需求的满足情况

2.1.3农户借款难度有所增加

2.2农户贷款需求难以满足的因素

2.2.1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单一

2.2.2农信社利率定价僵化

2.2.3农村金融市场政策不够完善

2.2.4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桑坡村、南董村与北董村的民间借贷问题 4 满足农村信贷需求的对策建议

4.1改进金融机构服务

4.2开发多样性信贷方式

4.3扩大农户贷款范围

4.4创建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建立农户贷款配套政策

第二篇: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

村庄,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它有别于城镇,具有独特的发展特征,其规划也有特殊性。近年来,随着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庄的功能及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但由于对欠发达地区村庄发展规律的研究和认识不够,使村庄的发展普遍缺乏整体性和发展的后劲;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村庄发展的特征及规划布局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部经济地带,除昆明周边区域外均属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众多,城市化进程落后。本文以云南省罗平县明格村为例来分析我国欠发达地区村庄的发展特征及其规划要点。村庄规划的一般性问题

现行的城市规划法律体系中,涉及村庄规划的国家级法规和规章只有《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及《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两个文件。按照这两个文件的指导,村庄规划一般应参照村镇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制;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地也通常是按照村镇规划标准进行编制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往所编制的村庄规划主要集中

1.1 我国村庄的总体特征

(1)规模少,布局分散

这是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低和便于耕作管理的要求造成的。在乡(镇)域范围内,有许多规模大小不等的村庄和集镇,形式上是分散的个体,实质上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他们在生产、生活、文教、服务和贸易等方面形成网络结构体系,呈金字塔形分布。

(2)村庄类型多样化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自然生存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巨大,造成各地村庄在结构布局形态、社会经济职能、民俗民风、生产特点乃至建筑风格等多方面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3)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

各地区村庄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的不同,造成村庄的规模、分布密度、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及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等各不相同。

1.2 村庄建设发展的一般性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以往的村庄规划所遇到的村庄建设发展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集中表现为:土地浪费严重、资源利用差、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差、难以培育工商业文明、生产要素市场难以建立、环境污染难以治理和村庄自身特色缺失等八个方面[1]。

1.3 传统村庄规划的体系构建

根据现有的两个法规文件的规定,村镇规划包含村镇体系规划、村镇(庄)总体规划和村镇(庄)建设规划三个层次;而涉及村庄规划的主要是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并且在实际的操作层面,常常将后两个层面的规划合并编制,统称为“村庄规划”。实践证明,村庄总体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的合并能够提高规划的效率,有利于村庄长远发展与当前建设需求的结合,便于操作实施。

1.4 村庄规划所涉及的一般性问题

已有的研究表明,村庄规划在内容上所涉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口与用地的合理计算问题、村庄的规划布局问题、村庄的道路交通问题、村庄公建设施的配置问题和村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保护问题等方面,这些问题在《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2]中有过深入探讨,此处不再赘述。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非常规性问题

2.1 山地多,耕地少

欠发达地区的村庄一般位于山区,也正是由于山地的比例过大造成了生存、生产、生活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交通不便,其村庄自然也就比较落后。而较大的平原或坝区往往是比较发达的城镇和村庄所占据,并且这种情况在西部欠发达省份(如云南、贵州)尤为典型。山区的村庄通常会依托一小片平地进行耕作,而村民的民居建设多位于山上依山而建。由于山地多、平地少,农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无其他产业支撑,从而导致经济长期不发达。比如罗平县明格村,全村耕地面积410亩,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83%;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1亩,远远低于平原地区的耕地数量,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只有林地较多,面积2050亩,可占总面积的34.17%,但由于国家的山林保护政策,林木的经济效益往往无法发挥。

2.2 区位偏僻,远离中心城、镇

欠发达地区的村庄通常都远离中心城市,甚至距离中心镇、集镇都较远。这种区位条件也限制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使之无法受到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无法享受到中心城镇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机遇,长期以来只能够依靠自身的力量相对封闭、内向的进行缓慢发展。如明格村离罗平县城60余公里,且多为山路,长期只能依靠所处九龙瀑布景区的外围区位进行部分游客餐饮接待来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形成的规模不大,品牌效应不明显。

2.3 人口数量少、素质低

由于发展的滞后,欠发达地区人口的增长动力主要依靠其自然增长。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相对宽松,通常这些地区自然增长率会比较高,但如果考虑到机械增长因素,这些村庄的人口,尤其是素质较高的人口,多向发达地区和城镇迁移(即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且迁移速度高于自然增长,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常呈现负增长的趋势,这也就导致了这些地区长期以来人口数量少、劳动力不足、素质低下,并且人口的结构也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如明格村的总人口只有不到600人,青壮年劳力则更少,连组成一个稍大型的工厂所需的人力资源都不足。如此,要想走大规模工业化道路,使该村的经济达到发达地区村庄(如江苏华西村等)的水平是十分不现实的。

2.4 社会及市政基础设施落后

相对于发达地区的村庄,欠发达地区实际的发展水平有限,其自身没有经济能力改善社会和市政基础设施;外来资本又没有动力对该地区进行投入。由此所造成的现实是很多村庄没有上下水设施、没有小学、图书室、医疗室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其卫生条件堪忧,生产生活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

2.5 法治观念、管理观念滞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欠发达地区的村民由于长期为生计奔波,忙于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其经济形式具有自然经济和小农生产的特征,长期脱离社会化生产分工和协作,导致其观念的落后、封闭,尤其是法治观念的缺失和村庄管理层管理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形势。

这样以来,即使有科学的《村庄规划》,也无法得到管理层的透彻领会和真正认可,难以真正落于实处。因此在欠发达地区编制村庄规划,更应当注重规划编制的过程。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编制过程,应当成为对村民普法教育、对村庄管理者更新治村理念的过程。

2.6 规划重视不够,经费不足

由于欠发达地区在市域、县域甚至乡(镇)域范围内所处的地位常常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上级主管部门(一般是所在县的城市建设或规划管理部门)对于其规划也较城市和中心镇的规划重视不足,直接导致上级经费投入不足甚至没有规划费用的投入。而实际中这些地区的村庄又根本无力承担正规规划院高昂的规划费用,或者即使有些经费也不愿投入到非直接效益的规划之中。村庄经济实力远不能跟城镇相比,如果得不到专项经费支持,规划编制经费很难筹措,编制经费短缺使得村庄规划流于应付。为了应付规划检查,行政村组织往往自己或委托上级管理部门简单做个规划,这样,规划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不足便成为理所当然。

2.7 少数民族聚居

欠发达地区的村庄很多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西南诸省尤其突出。一方面这会加强该地区发展的紧迫性;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蕴藏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文化,也为其发展带来隐性的有利条件。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要点(以明格村为例)

3.1 明格村现状的简要分析

(1)道路系统:现有的道路网系统尚未完善,各级道路普遍偏窄;村内小巷狭窄弯曲,消防车无法进入;除过境路外,村内其他道路均为质量较差的水泥路;道路附属设施不够齐全。

(2)村民住宅:住房布局散乱,住宅用地严重;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通风条件不良,质量较差;建筑风貌参差不齐,新建的砖混农家乐建筑对原有村落风貌破坏严重;环境脏乱,卫生状况差。

(3)公共设施:小学规模太小,教学设施不完善;无幼儿园、医疗所等设施;村内商业点店铺店面凌乱,无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商业气息。

(4)市政基础设施:排水不成系统,生活污水无处理;村中乱拉电线,存在火灾隐患。

(5)环境卫生:生活垃圾缺乏管理,闲置空地内和排水明沟垃圾较多;居民家庭多露天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

(6)景观环境:绿地率低,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河流岸线绿化较差,垃圾较多;村内“裸”房子居多,严重影响村的视觉环境。

3.2 规划内容与思路

针对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明格村实际,笔者认为其村庄规划在满足基本的规范要求的基础之上,尤其应当突出重点、抓住中心,避免“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所谓重点和中心也只能有一个。对于几百人的一个村子,无论如何难以聚集多大力量做出多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因此村庄规划的内容与其遍地开花,不如集中力量研究好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经济滞后),办好一件事,谋划一个发展思路,解决好一个问题……。

就明格村而言,由于其属于自然村庄,经济主要依靠基础农业为支撑,附带旅游餐饮接待服务,所以明格村的发展在做好农业这个基础的前提下,尤其应强调特色农业的发展,走以农

带商,以商促农的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做好几个方面,不能贪大求多,具体归纳为五个“一”的发展思路,即:

(1)一个目标:即和谐农村建设,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合理发展)和人与人的和谐(文明的提高)。

(2)一个中心任务:即经济发展,抓住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向,带动农家乐的餐饮接待业。

(3)一条主导产业链:即绿色农业――延伸产业(农业产品浅加工、绿色服务业)。

(4)一个窗口:即能够反映明格村自然生态及丰富资源的窗口,通过一个重新整合的村落风貌,来表达这个窗口的形象。

(5)一种新面貌:即明格村新的物质环境与精神面貌,物质环境包括生产环境的改善,生活环境的美化,生活物质内容的丰富,精神面貌包括,人的满足感增加,对未来充满希望。

同时,规划的主要内容,重点也需围绕这五个“一”来展开,包括:(1)合理布局村庄发展用地,明确未来发展方向;(2)理顺村内道路交通,处理好内外交通的联系;(3)改造村庄生活环境,包括卫生、生活、生产、旅游接待环境;(4)营造特色村庄景观,包括建筑风貌的统一,突出明格村的自然景观特色;(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给排水、电力电信、污水处理等;(6)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为将来作为旅游餐饮接待区的建设打下组织基础。

3.3 功能布局的调整

依据突出重点这一规划主题,本次规划在用地调整上以增加“合力”为核心内容,将原有的两个不同村落(上明格村和下明格村)的空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空间关系,使其组成一个完整的环境空间,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使整个规划区形成“一轴、一带、三片”的格局:

(1)“一轴”:即原村庄道路,穿越整个村庄的主干道构成的村庄发展主轴。

(2)“一带”:即一条滨江绿化带。

(3)“三片”:以现状形成的居住村落形态,将整个规划区分为三个片区,即北部村民居区,南部村民居区,以及位于河道两侧的新规划居住和管理片区。

3.4 村庄特色规划

村庄特色是吸引外来投资及外部消费对象的重要因素。明格村有山有水,环境优越,同时处于旅游景区的外围。规划在保持现有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力求将山、水、绿地、村庄各项用地融为一体,注意地方特色的挖掘,将当地民居文化的特色融入村庄建设之中,使山区村庄环境和景观建设的特色得到更充分的体现,营造出“山中有村、村内有水,水绕村行”的自然村庄特色形象。因此,规划考虑从“一种风貌、两大特色、三个要素”三个方面形成有主有次,点、线、面相结合的特色系列:

一种风貌:即以自然村落的肌理为主调的纯朴乡村风貌。

两大特色:紧紧抓住山、水、村相依的特色,使山青水秀成为村庄最突出的两大特色。

(1)山青:对村庄周围的山体加强绿化,使之成为村庄的绿色背景。有山之处,建筑布局依山就势,相得益彰。

(2)水秀:充分利用现有水系景观,规划把水系揉进村落,使村庄有青山的衬托,房前屋后有潺潺流水,面对一片开阔的田园风光。

三大景观元素:

(1)休闲空间:为了使城镇空间更为通透和具有现代感,规划将在重要地段设置各具特色的广场,一是使村庄空间富有变化;二是为村庄增加 “客厅”,它是表现村庄形象的重要窗口。

(2)游览空间:依据现状条件,在村庄北部、中部、南部设置一个休闲游园,设计充分突出滨水特色,使公园成为村庄景观的“点睛”之笔。

(3)休闲绿化带:滨水绿化带,以地方性民俗民风为主要文脉,沿江设置部分休憩的小品设施,利用绿化营造不同氛围的空间环境,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的外部空间环境。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差异

通过上述分析和实例说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差异可概括为:①内容差异:后者追求全面发展,注重协调,而前者更突出重点,特别强调经济的发展;②产业差异:前者较之后者更注重农业基础,走以农带商(或以农带工,尤其是加工业)的绿色产业发展道路,而非大规模工业化生产;③用地布局差异:前者以基本的宅基地划分为主,而后者多参照城镇居住小区规划进行布局;④发展策略差异:前者多利用后发优势,尤其是古建筑、古民风保存完好的优势,并常利用山地打开发展的思路,强调对山地的开发;后者则多利用先发优势,走工业化道路;⑤灾害防护差异:由于地形条件的不同,前者的村庄灾害防护多以防洪为主,而后者则以防涝为主;⑥特色差异:前者更强调原始古朴、自然生态的村庄环境特色,主要是对现有村庄空间格局的保护、建筑的维护与更新、生活环境及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别于发达地区的建设向城市特色发展的趋势;⑦编制过程差异:前者更注重规划编制的过程,规划过程强调村民的参与,强调规划人员与村民的互动及对村民村官规划普及教育;⑧经费来源差异:前者以多方筹措和政府财政支持为主,规划行为更少市场性、更多计划性,而后者多实力雄厚、自筹经费。结语

尽管欠发达地区有诸多制约发展的欠发达因素存在,但其村庄规划却不应是“欠发达”的。该地区的村庄规划凭借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产业基础、民俗风情和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在规划布局、建筑形式、建造方式、环境利用和资源开发各方面都可舒展地方特性、挖掘传统文化,创造具有鲜明山乡村寨特色和浓郁乡土文化氛围的村庄规划。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先行;改变现状农村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落后面貌将成为推进国家整体文明的大事,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郑毅.城市规划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王富更.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6(3):96-99.刘志安.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性和民族性[J].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王新跃,权亚玲.乡村改造中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原广司.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于天祎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2003.6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省罗平县明格村村庄规划.2006.

第三篇: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融合教育问题探讨

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融合教育问题探讨

黄晓宏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特殊教育学校,333413)

[摘要]

融合教育是当今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深远的全新的特殊教育理论。融合教育强调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与正常儿童一同学习,通过对环境和教学方法上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特质的孩子的学习。强调合作学习,友爱互助。通过融合教育更利于发展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发展能力,使每位特殊儿童都能达到其最近发展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不平衡,通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融合教育发展的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经济、融合教育、改革、发展模式

一、融合教育的概述

(一)融合教育的内容

孔子曰:“有教无类”,意思是:“任何人都应该受到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对于残疾人一样的重要。

特殊学生(包括:肢体残疾、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等)与健全人在同样环境中学习,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教育,称为“融合教育”或“全纳教育”。

(二)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

融合教育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6月7日至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教育需要大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两份文件,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1]。

2008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大会以“全纳教育:未来之路”为主题。“全纳教育”的理念是改善现存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从长远角度进行反思,进行切实的变革,制定并实行新的政策。至此标志着国际社会已形成推动全纳教育的共识。

西方的残疾人教育发展史,经历了从以教会关怀为核心到隔离式教育,再到正常化主张,直到现在的一体化与回归主流的教育运动,各国不断出台教育法案,确保残疾学生可以在学校接受同等教育。意大利的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接受融合教育的比例高达98%,成为世界融合教育的典范。

在我国1988年7月11日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等七部委发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1992)》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随班就读”和“特教班”这一概念,成为我国推行融合教育的主要方式,除了中重度残疾孩子需要在特殊教育学校之外,“随班就读”和“特教班”打破了轻度残疾人走进普通学校的壁垒。

2014年1月,《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总体目标提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从回归主流运动到全纳教育,融合教育思想更为成熟,融合教育实践持续发展。

2017年5月1日《残疾人教育条例》经国务院第161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并正式施行提出积极推进融合教育,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等表述,为贯彻落实该条例教育部、中国残联联印发了《关于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

我国的融合教育还处在不断发展中,从“质疑、疑惑、观望”到“尝试、开放、接纳”,还有多种改革措施坚定了不断改良的信心。

(三)融合教育的意义

融合教育概念的提出原本是基于实用主义,使障碍儿童更大程度的融合于正常班级、学校、社区,通过各方面努力发挥潜能使其身心最大程度的发展。融合教育后发展演变又有更多重意义,例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融合教育:“学困生”与超常生的融合教育;贫困家庭学生的融合教育。无论如何演变,融合教育的意义都是使其回归正常发展模式之中。对于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

1.促进教育的公平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第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三十八条内容:“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都需要教育,而只有融合教育最大程度保证了教育法中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力。

2.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教学相长原则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看作独特的人,而特殊儿童更是独特的人,每个儿童都是特殊的与众不同的个体,不仅要求做到公正施教、平等对待学生,更要做到差异化教学,把特殊学生看作是是独一无二的人,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上更具有灵活性,对个别学生还需要采取个别化教育,从而间接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3.符合康复心理学相关理论

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激发康复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康复活动的心理体验,旨在最大程度的促进和完善康复效果。

康复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不仅有利于患者心理康复,而且有利于他们身体功能的恢复和健康。在康复工作中,只有考虑到康复对象的心理因素,才能制订出更加合理的康复计划,才能帮助他们完成更好的康复目标。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注重融合教育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融合非常必要[2]。融合教育有利于特殊学生的行为、心理、性格的矫正,有利于他们的社会性的发展。

4.传递爱心,扶贫攻坚,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构建和谐的社会需要我们弘扬无私奉献的爱,人与人发自内心的相互关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校不仅要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还需要教会做人的道理,更需要培养一个有爱心的好人。通过发展融合教育,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使健全儿童学会与特殊儿童相处,了解身边还有特殊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从而培养其爱心,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有很多残疾儿童的家庭因病致穷,因残致穷,生活艰辛。通过学校和社会的接受程度增加,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些群体和他们背后的家庭,更精准的扶贫攻坚,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

二、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融合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融合教育实践模式

1.重点发展特殊教育学校

20世纪80年代前,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很少(1980年为292所,1985年为375所),而且主要由省市两级政府举办。2008年我国为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全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特殊教育学校从上世纪1990年的746所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1706所,到2017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计2107所,特殊学校在校生从41.7万人增长到57.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得到迅速发展。

2017年7月17日,为巩固前一期成果,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部等七部门共同制定《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该计划不仅要求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还提出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主要包括学前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使特殊教育从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发展。

注:数据来源为历年教育分地区特殊教育情况统计年鉴

注:数据来源为历年教育分地区特殊教育情况统计年鉴

2.以随班就读为主体

随班就读指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入实施义务教育的普通中小学,平等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是我国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融合教育的一种形式[3]。

随着融合教育理念影响的不断深化,随班就读作为融合教育的实施形式,就

读于普通班的特殊儿童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调查数据显示,2007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67.11%和64.88%,达到目前融合人数的最高峰,2005—2015年间随班就读儿童占特殊教育总人数的比例稳定在50%以上[4],可见随班就读作为为融合教育的主要模式,其“主体”地位显得愈发明显与重要。随班就读的扩大不仅体现在特殊儿童总数的增长,就读于普通班的特殊儿童的类别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从原来主要招收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儿童转向招收具有一定学习能力、能够适应普小生活的轻、中度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及其他类型的特殊儿童[5]。我国随班就读参与人数的增加、类型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融合教育对“公平理念”的追求。进一步扩大特殊儿童的招生规模,扩展特殊儿童类型将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重点。

3.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为补充

送教上门由教师把对学生制定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带到该学生的家中或提供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对其实施计划、评估的过程。送教上门的教育服务主要是保障不能到校就读且年龄在6-15周岁的义务教育阶段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是特殊教育中针对有重度残疾的学生进行的上门教育的教学方式,也是保障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重要举措。

4.小结

我国现阶段融合教育的主要实践模式是随班就读。随班就读在我国特殊教育办学格局中占有主体地位[8]。坚持统筹推进,普特结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9]

相当一段时期内,这种教育格局暂不会有大的改变,值得注意到是在扩大融合教育的同时,也间接的抑制特殊学校的发展,但是鉴于我国人口分布广特点,特殊教育经费,资源教室,专业师资力量等短板,一方面会影响融合教育的教育质量,也使得少部分学生回流到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提高融合教育质量?选择一种更加合适目前国情的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融合教育质量存在问题

1.随班就读学生出现“回流”现象。

随班就读儿童以轻度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自闭症为主,其他类型特殊儿童参与融合成为了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此外,我国随班就读人数占特教总人数的比例在2007年以后逐渐呈现下降趋势,由2007年的64.88%下降到2015年的54.2%[10],其中以小学五年级为分界点,随着年级的增长,特殊儿童在校人数则越少,且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11]。

最新研究也表明,在随班就读大力推行的同时,也有一定比例的特殊儿童从普通学校回到特殊学校就读—出现特殊儿童“回流”现象。其原因可能是管理者和教师对融合教育理念理解不深、学校系统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支持不足[12]。

案例分析:笔者任教的一个班级里有一位男孩子小林(化名)是多重儿童患者(言语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平常走路总是一跛一跛,口手的协调能力不是很好。在2018下半年从普校转入特殊教育学校,他父亲帮人做短工,母亲在幼儿园做生活阿姨,还有一个姐姐念初中。据其父母反应,原来小林原先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但是因为是特殊儿童,无法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老师也没有办法,后来也就慢慢放弃对他的教育,后转入母亲幼儿园与大班小朋友一起度过两年时间,虽然小林心理和智力停滞不前,但是身体发育还在进行,所以继续读大班似乎不太适宜,但是考虑到之前在普通小学的经历,后来还是决定转入特殊教育学校。笔者了解学生情况后,按照他的特殊情况,每节课给他量身订做专属他的角色。如在教授《跑步训练》一课时,他很难像正常人一样进行跑步训练,于是先进行平衡木的练习,这种平衡性的训是他练力所能及的,他很乐于参与。每一次成功的练习都能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消除他自卑的心理。

积极改变教师观念、完善学校资源支持建设,继续提高融合教育的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回流”现象。

2.教育资源分配失衡

特殊教育支出是一种福利性支出,大部分的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大力发展融合教育首先就要考虑经费的配置。在2003—2011期间,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从14.7亿元增加到76.7亿元,表明我国在发展特殊教育上的努力。

但是我国在特殊教育政策制定时没有把特殊儿童在普校随班就读放在与特殊教育学校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因此,随班就读教育经费增加缓慢,随班就读儿童很少能够得到经费支持,导致特殊儿童很少得到满足他们随班就读的特殊支持,如教材、教具、教学媒体与图书设备等[13]。尤其是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国家的教育经费向这些地区倾斜,但是还有部分地区资源教室的数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14],一些地区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导致随班就读发展的地域差异不断拉大[15]。

融合教育资源不足及分配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和资源教室的建设上。这种情况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显得更加突出,甚至有的地市只有在特殊教育学校才有资源教室,即使少数普校有资源教室,平时使用率也是极低,致使经济欠发达地区无法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另外,普通学校教师接受特殊教育培训的比例极低,教师专业程度不高,都制约了融合教育发展。

表一

1998-2011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支出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

全国教育

经费支出

特教校

经费支出

事业费支出

公用经费

基建支出

金额

占事业费比重

金额

占特教经费比重

1998年

2668.9

8.4

7.5

2.7

36.41%

0.6

7.48%

1999年

3046.8

9.3

8.5

2.9

34.11%

0.8

8.98%

2000年

3524.2

10.7

3.3

33.29%

0.7

6.86%

2001年

4259.7

11.9

3.7

30.95%

1.1

8.65%

2002年

5047.9

14.9

4.2

30.22%

0.8

5.68%

2003年

5733.6

16.4

15.6

4.8

30.72%

0.8

5.09%

2004年

6668.6

17.9

5.3

29.38%

1.1

5.94%

2005年

7672.4

23.3

22.7

8.3

36.29%

1.2

5.01%

2006年

8688.6

26.2

25.4

8.9

34.93%

0.8

3.06%

2007年

11668.4

29.5

8.8

30.25%

0.6

1.99%

2008年

13985.7

39.1

37.9

13.8

36.44%

1.2

3.02%

2009年

15923.4

45.7

43.2

14.8

34.34%

2.4

5.36%

2010年

18796.1

67.1

56.4

23.3

41.24%

10.7

15.94%

2011年

23085.8

76.7

69.6

29.9

42.96%

9.18%

注:数据来源为历年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未进行价格指数调整。

表二

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比较

年份

生均教育经费

生均公用经费

特教

学校

普通

初中

特教/初中比

特教

学校

普通

初中

特教/初中比

2005年全国

5803

1759

3.3

4890

1567

3.1

2006年全国

6775

2174

3.1

6042

1966

3.1

2007年全国

6877

3040

2.3

6237

2800

2.2

2008年全国

9163

4038

2.3

7995

3747

2.1

2009年全国

10623

5009

2.1

9505

4688

2.0

2010年全国

16066

5975

2.7

14565

5567

2.6

2011年全国

19234

7706

2.5

16424

6977

2.4

注:数据来源为历年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学生数单位为:万人,经费单位为:元,未进行价格指数调整。

3.医教结合和早期干预缺失

医教结合是指医学与特殊教育学两个彼此相互独立的学科领域,在理论研究、技术探究和研究方法等不同层面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从而有助于特殊儿童健康发展。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特殊儿童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缺失的功能,使特殊儿童最终能够回归主流社会。

“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医教结合”的方法,使身心障碍儿童得到早期干预,从而最大限度地接近于正常人的生理或心理机能,达到最近发展区。众所周知,学龄前0—6岁被称为“黄金干预期”,是因为这段时期是婴幼儿神经系统结构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外界环境和经验的作用下能够不断塑造其结构和功能,丰富的环境刺激和经验可改变脑结构总体重量、神经元的大小、个别突触的数目和结构,增加神经元间的连接和神经通路;但环境刺激一旦被剥夺,将会严重阻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关键期对孩子一生智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6岁前是一个人智力、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智力发育方面,遗传是自然前提,环境和教育是决定条件,其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稳定而积极的情感支持,充分的学习机会和大量的自主活动和探索,可以使儿童的智力得到良好迅速的发展。如果良好的环境在婴幼儿早期就被剥夺,则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将不可逆转,儿童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在语言发展方面,3岁前是儿童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的关键期。因此,对残障儿童的语言训练也应越早越好,错过关键期再训练也只能事倍功半[16]。

残疾儿童或高危儿童的医教结合提倡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教育,但在医学诊断和选择干预方式(专家干预,家校合作干预,医学治疗)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特殊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注重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促使特殊儿童肢体与心理并行发展。

目前在发达地区越来越重视早期干预的发展,积极建设康复训练中心,培养专业师资力量,而在经济落后的地区,不仅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和对医教结合的认识缺乏致使大部分特殊儿童错失“黄金干预期”,而一些社会康复机构昂贵的学费令大部分特殊儿童家庭望而却步。

三、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融合教育的建议

1.细分特殊儿童群体,使得教育政策更具有针对性

美国法定的特殊教育儿童有14种,日本法定9类,我国台湾地区规定12种[17],而我国特殊儿童类型仅有7种(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每种类型残疾又分为四个等级,而这种划分标准更倾向于医学鉴定,不利于大众化教育中对鉴定,推出更具体更细分的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政策针对性是指在特殊儿童群体更加细分的基础上,一是针对不同的特殊儿童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康复计划、诊疗方法从而使之更加适合;二是国家政府针对不同群体,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方针政策,包括:财政经费标准的制定、资源教室和康复中心的建设与分布。例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提高到6000元以上,这是一个较笼统的标准,建议下一步改革的目标可以参考不同等级标准的特殊儿童来制定,避免出现有些学校招收轻、中度智力障碍、自闭症、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对于重度、极重度及其他类型特殊儿童紧闭大门。另一个方面细分特殊儿童群体可以更加准确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估。

2.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加大资源教室建设

近年来,虽然我国特殊教育财政拨款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薄弱,新增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主要用于新建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原有特殊教育学校硬件办学条件的改善。

随班就读是我国现阶段融合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但也是最薄弱环节。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方向应是特殊儿童群体而非特殊教育学校。我国大部分残疾儿童实际上在普通学校就读,特殊教育经费应更多投向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

当前,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随班就读教师培训(尤其是资源教室教师)和教研支持严重不足;(2)随班就读教师的补贴标准尚未确立;(3)缺乏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4)对大量“非随班就读”但存在障碍的特殊学生的认定和支持[18]。

我国目前特殊教育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拨付和特殊教育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无论经费投放的对象是特殊教育学校还是普通学校。经费拨款依据还应按照特殊学生数量和特殊学生类型作为考量标准,不能“一刀切”,需要具有针对性,同时教育部门对教育产出做考评,作为下次拨付的依据。

特殊教育经费的开支主要有学校日常开支,差旅费、教师培训、特教津贴、临时工工资、功能教室建设。而经费的短缺首当其冲的是特教津贴、功能教室建设。特教津贴会影响着教师的积极性,有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直接不予发放,或者只是针对特殊教育学校而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却享受不到。而普通学校功能教室的建设显得更是捉襟见肘,但是功能教室对特殊儿童是不可或缺的,三点建议:一是加大资源教室建设,二是康复训练师资力量专业培训,三是加大功能教室的使用率。

3.集中社会力量建设学前康复中心

特殊教育支出不仅是一种公益性支出,也是一种具有丰厚回报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通过康复训练使残疾儿童更能接近正常人,走进正常的社会,无疑是对其家庭对整个社会是很有益处,而不是使之全社会的负担。一切为了残疾儿童,一切为了残疾儿童的发展,但是我国现阶段对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缺失和众多残疾儿童家庭迫切的需要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家庭条件富裕的可以不惜重金,参加私立的医疗康复机构,而家庭条件贫穷的肯能会选择放弃,从而使得很多残疾儿童错失学龄前的“黄金干预期”,有些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弥补显得力不从心。而这一阶段,最主要实施的还是以医疗诊断和康复训练为主,这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最主要的矛盾,即懂得医疗护理也精通康复训练的人才非常匮乏,但这是必要的条件之一,因为学前康复训练具有一定风险,只有通过医疗护理专业人员才能进行,一些地区不得不寻求与康复医院合作,但是没有很好的合作模式。

四、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萨拉曼卡宣言Z.1994-6-7.[2]潘威,葛鑫欣.康复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我国融合教育的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1:13-15.[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特殊教育中心.随班就读基础知识与技能[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6.[4]魏燕荣,陈全银,黄宇亮.我国融合教育质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7,18:9-14.[5]杨希洁.随班就读学校特殊儿童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7):3-10.[6][9]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2017-07-17.[7]国务院.残疾人教育条例(2017年修订版).2017-01-11.)

[8]谢爱明,王玉玲,李智玲.融合教育实践的现状及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16,16:27-32.[10]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74.[11]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59.[12]王雁,王志强,程黎,等.融合教育教师课堂支持研究[J]教育学报,2013(6)):67-74.

[13]魏燕荣,陈全银,黄宇亮.我国融合教育质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7,18:9-14.[14]陈瑾,曾凡林.我国随班就读教育评价问题[J].基础教育,2011(4):108-112.[15]王沫,杨希洁,张冲.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5):3-13.[16]张婷.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20-21.[17]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0(9):3-7.

[18]田志磊,张眉,郭楠,钟未平.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财政:历史、现状及未来[J].教育学术月刊,2015,01:35-49.

第四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考

“九五”期间,我省在区域经济的划分上,将13个地级市分为“沿江8市”和“苏北5市”。经过几年的努力,纵向比较各县(市)都有较快的发展,横向比较南北经济发展梯度进一步明显,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省委“十五”计划建议正式提出“苏中板块”的概念,将南通、扬州、泰州从“沿江8市”中划出。在全省中比较,苏中、苏北同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下属县(市)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就南通地区而言也存在“南三县、北三县”之说。比较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进程,发达地区无不得益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之所以滞后,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探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重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成败。欠发达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的差距,但归根到底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因此,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尽快融入世界市场,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发展开放型经济,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迫使我们必须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去。我国加入wto后,我们是“与狼共舞”,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会不断向我们发出挑战,我们的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工作思路、政策导向等都必须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相适应,必须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嫁接提高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同时,通过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起高效的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使之能经受住入世后的考验,在广阔的世界经济舞台上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二,发展开放型经济,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不敢加大投入,不愿意到国际市场上去闯。企业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迟早要被陶汰。只有主动地融入到国际大市场中去,积极寻求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才能提升企业的产品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我县联发集团和鑫港公司在引进外资方面力度很大,特别是我县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鑫港公司2001年成功引进投资额达1400万美元的“鑫港电动工具城”项目,今年一期工程将投产,全年可望实现销售额3亿元。通过引进外资,企业规模扩大,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第三,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培育管理人才、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引进外资并不是单纯地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更重要的是外资引进后,还会带来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代企业的组织模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中方管理人员、普通职工都会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到锻炼、学到经验、得到提高,从中培养出一批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这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笔宝贵财富,在经济发展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把开放型经济定位在龙头经济的位置上,着力以引进外资,带动外经、外贸,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海安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家禽、丝绸、纺织等方面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劳动力素质比较高,劳动力价格相对于苏南而言较低,必须抓住外商抢滩中国的机遇,做强优势,吸引外商来海安投资。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牢固树立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信心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欠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既面临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接受严峻的挑战,必须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构筑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推进县域经济国际化进程。

㈠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的发展态势,增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机遇感

入世后,中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和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的可预见性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中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主动应对,迎难而上,迅速做好应对入世的各项工作,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就我县而言,入世不仅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丰富的、廉价的人力资源优势,而且我县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品、丝绸等产品,国际市场配额逐步取消,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引进技术、设备、资金和人才,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我县的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现,新长铁路和宁启铁路在海安交汇,火车站场的开工建设,沿海高速公路的施工,苏通大桥的规划选址,都极大地带动了我县区位优势的提升和资源的升值,改善了我县的投资环境。因此,抓住新一轮发展商机就能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耽误一时就可能落后多年,错过一次机遇就可能丢失一个时期,甚至丧失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利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放缓,中国经济增速加快这一有利时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入世的正面效应,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细化应对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㈡充分认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增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紧迫感

近几年来,苏中各县市都提出各自的发展思路,我县第十次党代会将“富民强县、实现宽裕型小康”作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但由于我县受历史、地域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经济基础薄弱,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水平较低,其成效与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地区的地位不相称;外贸出口的规模偏小,出口总量在南通市8个县(市)、区中仍是最小,仅占全市第一名通州的13.6%,占第7名海门的40.9%。全县26家出口类企业,全年出口超100万美元的仅8家,超300万美元的仅3家,与多年来我们引以自豪的“种养加出”、“海安之路”的美誉不相应;利用外资的数量不多、领域不宽、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去年我县到账外资仅占南通市的6%,占昆山市前11个月的0.3%,除鑫港公司外,只有一家合同外资为80万美元,其余12家合同外资均不足50万美元,与“十五”期末主要经济指标北三县争第一的目标要求不相符;外经直接签约、承包工程数量少、规模小,以中低档次的纯劳务项目居多,发展后劲不足,与“建筑之乡”的称号不相配。发达地区最主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把开放型经济作为“龙头”经济、战略经济来抓,做到把开放型经济作为第一战略来认识,把开放型经济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落实,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增强时不可待的紧迫感和寝食难安的危机感,居安思危,临危思危,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开放型经济工作的新突破。

㈢彻底清除各种思想障碍,增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责任感

欠发达地区在发展开放型经济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问题,领导者和经济工作者要不畏艰难、振作精神,保持思想认识上的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的紧密协调,拉长开放型经济这条短腿。笔者认为,要克服四种不良倾向。一要克服模糊认识。少数领导认为本地区区位优势不明显,接受辐射少,又没有高质量的项目,抓开放型经济会吃力不讨好;一些部门认为本部门是非经济主管部门,与三外工作基本不搭界,不能放下“主业”抓“副业”。二要克服畏难情绪。一些部门负责人认为人不熟,信息少,经费紧,人手缺,抓开放型经济工作就会难上加难,自找麻烦。三要克服忧患思想。少数企业过去在利用外资上受过挫折,走过弯路,心有余悸,怕重蹈覆辙。四要克服自满感觉。有些企业满足于目前有效益、日子过得去的现状,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面对周边激烈的竞争态势,缺乏强烈的危机感。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切实增强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充分认识自身的差距既是压力也是潜力,压力可以转化为强大动力,潜力可以转化为现实优势,关键取决于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就海安而言,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最现实的途径,必须放眼世界看行业,立足市场求发展,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引技、引资、引智并举,形成倾全县之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局面。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现实途径

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虽然难度较大,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并非无所作为,必须正视现实,克服制约因素,扬长避短,努力开拓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路子。

(一)突出招商引资重点,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招商引资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各地区争资金、争技术、争项目的问题更趋突出,只有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形势。

1、明确招商重点。其一,明确重点招商目标。从海安县的具体情况出发,招商重点目标以台港侨、日、美、韩为主。台湾地区一直是我县境外投资资金的重要来源地,由于其制造业、加工业基础较强,而当地劳动力价格偏高,许多企业正在向岛外迁移,大陆是其首选目标;香港有着众多的中小企业,也大多看重大陆。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对台港侨的招商力度,大力兴办台、港、侨资企业。日本、美国是我国最大的贸易国和重要的合作国,要寻求机遇,争取合作机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要坚持“县外就是外”的工作思路,引进更多的县外民资,吸引更多在外的海安籍实业家回乡兴业,实现能人回归,资金回流。其二,明确重点招商阵地。招商阵地要盯住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北京有外商驻京机构9000多家,上海、深圳也是外商云集。要彻底改变以往大呼隆、一阵风式的招商方式为重点城市的阵地招商、小分队式招商,建立牢固的招商根据地。其三,明确重点招商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是企业,苏中建设集团、茧丝绸集团、联发集团、鹏飞集团、申菱公司、化纤一厂等,作为全县招商引资的重点企业,要认真制订发展规划,选择、编制、包装项目,推进项目招商活动,开展课题招商,从技术、市场、效益等多方面增加企业对外资的吸引力。

2、改进招商方式。一是强化专职招商,发挥招商“正规军”作用。开发区、外经局要发挥专职招商的主体作用,认真行使组织、联络、协调、服务职能,组织策划诸如项目推介会、经贸洽谈会等形式的招商活动,为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搭建舞台;同时要在一些大城市设立招商代表处,选聘能人,敲门引资。二是组建招商公司,发挥“后备军”作用。要组建招商公司,实行市场运作,以招商实绩获得报酬。三是鼓励兼职招商,发挥“野战军”作用。出台奖励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家、营销员、农村经纪人、机关干部以及各界人士参与招商,按外资到账额的比例由政府和企业给予奖励。同时要积极尝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等新方式,多渠道、多层次推进招商工作

3、拓宽招商领域。欠发达地区要继续抓好工业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工业项目。同时,争取在一、三产业利用外资上取得突破。按照中国加入wto的对外承诺原则,农产品将适度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我县是农业大县,围绕生态资源和特色优势,挖掘种植业、家禽、水产养殖业,特别是茧丝绸等农副产品的开发潜力,加大农业项目开发力度,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兴办合资企业、参股购并等合作形式,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种养、加

第五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源培植的若干思考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源培植的若干思考

征管处课题组

丽水市处于浙西南地区,占地1.76万平方公里,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谓,2004年人均GDP为1000美元,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丽水经济的发展,切实加强财源培植和建设,跟上全省发展步伐,实现省委提出的使丽水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要求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财税部门应采取那些措施和办法,促进地方税收的收入增长,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为此,在调研的基础上,就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地方财源培植,增加地方的可用财力,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对策和措施,意在抛砖引玉。

一、丽水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财源的主要特征

(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几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和实施“三市并举”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速发展期,据统计,到2005年底止,预计GDP现价总量达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0%,人均GDP约1200美元,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

1、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认真贯彻“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工业经济迅速发展,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工业投资急剧增加,合力扶工氛围浓厚,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工业总量急剧扩大,全市工业总产值达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

2、城市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城镇建成面积以每年5个平方公里速度扩展,发展经济,做大总量,提高质量,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总体态势良好;

3、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全市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各地近年来把发展经济、培植财源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来抓。

(二)我市财源建设呈以下特征:1.投资拉动性税收明显。近年来,随着金丽温高速公路、丽龙、龙丽高速公路建设,省级重点扶贫项目—滩坑电站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带动地税收入的增长,如青田县由于几大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税收增长幅度较大,到十月底已完成了全年税收收入计划113.55%。2.对房地产、建筑安装税收的依存度提高。随着城市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基础设施城市的集聚功能的提高,城市房地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来自房地产企业的税收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房地产税收已成为我市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2005年全市房地产、建筑行业税收收入达70350万元,占地税收入的44.2%,市本级高达51.57%。3.非国有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成为财源新的增长点。随着全市国有企业改制的到位,国有资本的退出以及对外开放度的加快,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为财政提供的税收比重逐年提高,增速明显高于收入平均增幅。据统计,2005年底止,全市非国有经济上缴税收110640万元,同比增长27.85%。占地税总收入的比例为69.54%,比上年增长五个百分点。个体税收14980万元,比上年增长14.52%,占地税总收入的比例达9.42%。

4.经济开发区建设顺利进行,企业开工率提高。各地坚持“三市并举”的发展战略,大力扶持工业经济的发展,开发区建设顺利进行,二产财源的主导地位逐渐显现。2005年全市工业税收34226万元,比上年增长38.53%。近几年,三次产业提供的财源在整个财政总收入中,呈现“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在我市实施工业化和加大园区建设的发展战略推动下,二产提供税收所占比重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县(市、区)二产提供的税收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强,部分工业发展较好的县甚至超过三分之二;5.小税种税收征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现成为地税增长新的亮点。各地在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在税收征管上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适时地开征建筑用石资源税,并实行从源头控管的办法,收效明显;二是进一

步加大房产税的管理,在加强对营业用房税收征管的基础上,加大对个人出租房税收征管,并通过社会化的协税护税网络,实行委托社区代征,对出租房税收征管达到有效控管;三是根据城市规模的扩大,调整土地使用税等级划分,提高征收比例;四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文件精神,对房产税收征收实行先税后证的一条龙管理,此项措施的出台,既方便了纳税人,又达到对税收的控管。上述税收征管措施的出台,收到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全市个人所得税、城建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权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资源税等小税种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6.9%、30%、25.7%、156.6%、25.6%、145.6%、18.9%和67.9%。

二、当前财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统一,工作职责不明确。对于财源培植的工作职责,目前有三种说法,即:自由发展说,政府、财政说,与地税无关说。持第一、三种观点的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或个人,会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环境和实力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什么赚钱,怎么去赚均是企业的事,培植财源是地税部门不务正业,地税只负责依法征税;而持第二种观点的则认为,经济是税收的基础,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不能忽视税收对经济的促进和调节作用,按现行税法而言,地方税务部门没有制订税收的政策权利,但税收征管措施的力度把握仍有较大的空间,税收的减免仍有很大的余地,同时不能忘记财政的扶持职能。

2、财源结构不够理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收入结构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拉动性特点比较明显,对投资的依存度提高,依附经济大投入基础上的财源建设地区之间不平衡,如青田县近年由于几个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所以其收入任务完成较好,而相对龙泉、松阳等县则完成计划都有困难;二是在收入中,建筑和房地产税收占比较大,对建筑业的依赖性较强,而这些行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较大,一旦出现变动,势必影响税收的收入稳定和增长,乃至财政收支的平衡。

3、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受地域、交通、投资的影响,全市各县之间发展不平衡,沿330国道线的缙云、市本级、青田发展较快,而庆元、景宁等县则发展相对缓慢。

4、财源建设新的增长点不多。近几年,经过各级的努力,我市已初步形成了化工、金属制品、皮革等十大类行业,但形成较为稳定大企业的数量则不多,主体税源不明显,一些县(市、区)来源于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一次性税收占有相当比重。

5、财源建设增长的亮点不多。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在农业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税源的“气候”。在工业产业上,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正在建设之中,在投产的初期,相当部分要兑现各项优惠政策,真正形成现时的税源尚需一段时间。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已基本到位,通过前几年的调整,已成为各地现实税源,而作为省委、省政府提出重点扶持的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由于受工业经济发展滞后性影响,近期难以形成现实的财源。

三、强化财源建设的几点对策和措施

(一)统一思想,更新观念,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源建设的新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源建设要体现市场的特点,要根据现行体制的要求,并与地方政府的职能相结合,按照省委提出的“八八战略”“平安浙江”、建立和谐社会和市委、市政府“三市并举”的战略。在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地方财源建设,努力增加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促进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各级各部门必须更新思想观念,适时调整地税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树立新型的财源建设观念:

1、树立地方财源发展的理念。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局“三个三”工作措施,在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的前提下,牢固树立发展地方经济的思想观念,真正把经济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转移到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轨道上来。确保地方财政收入的持速、稳定增长。

2、增强效益的观念。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地方经济的大局出发,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坚决克服重投入、重项目、轻产出、轻效益,轻管理的倾向,认真贯彻和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切实形成“经济发展重投入,投入讲究产出和效益,效益提高看利税,利税增长看入库”的共识。努力增加地方的可用财力。

3、树立宗旨意识,增强服务理念。服务工作是组织收入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地税部门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地税部门不仅要有向经济发展要税收的本领,更要有向征管质量要税收的能力。关键就是提高干部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从管理入手,强化服务,向管理要税收。

4、坚持收支平衡的观念。一方面要贯彻依法治国、依法治税的方略,力争做到应收尽收,决不收过头税,保证税收收入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税收的各项优惠政策,保证各项优惠政策的兑现,财政部门 切实加强各项财政性资金的管理,综合运作各种有效方法,加大跟踪问效的力度和广度,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应尽可能地安排资金,用于培植后备财源,促进梯级财源建设,确保地税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

(二)强化财源建设,做大、做好收入“蛋糕”。经济是税收的基础,经济的持续增长是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保证,强化地方财源建设,关键是要固本开源,在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加大后续财源和替代财源的培植力度,增强财政增收的后劲。

1、坚持“三市并举”的方针,大力支持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要根据市委提出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强化工业发展的思想,把主攻工业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市人均GDP已超过去1000美元,经济发展将进入高增长阶段,加之多年的努力,我市工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化工原料及制品、金属制品、皮革羽绒、木材加工、通用设备制品等十大支柱产业初具雏形。只要常抓不懈,发展工业涵养财源,完全可以成为我市财源建设的重点,实现省委提出的把丽水培育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要求。在发展地方工业经济的同时,要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认真贯彻省委有关文件精神,整合税收政策和征管资源,落实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如:扶持小型服务业,提高起征点标准,降低纳税人负担,鼓励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社会中介机构的政策支持等等,通过几年的努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地税收入新的增长点。

2、抓住机遇,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正处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之下。省委、省政府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周边经济发达地区在完成产业升级后实现产业转移也为我们提供发展机遇。所以,我们要抓住机遇,一是在搞好园区规划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园区的规模,加强园区的管理,提高园区投资密度和产出强度,完善园区的管理体制体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园区的发展,打造精品园区和财源园区;二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坚决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努力克服重数量轻效益,忽视环境的现象,实行有选择地招商引资,多引进税源型、效益型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集聚和产业升级。目前我市已形成十大产业群,其主要产业中高消耗、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比例偏大,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金属冶炼加工产品,使得竹木资源、旧钢铁等资源材料紧张,电力能源压力加大。为此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和产品的升级,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档次,提高企业的效益,为地方财政提供更多的税收。

(三)加强税源管理,促进税收增长。

1、树立“既要向经济发展要税收,又要向税收征管要税收”的理念。努力完善纳税服务,以构筑“一站、一网、一话”纳税服务体系,开展有各项纳税服务工作。增加即时办结事项,规范服务内容,营造和谐的纳税环境。

2、以ISO9000和TF2000O 为抓手,贯彻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的方略,坚持持续改进理念,不断完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容,及时清理TF2000的基础数据,根据总局提出的精耕细作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简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坚持抓大不放小,重点监控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使地税收入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3、发挥财政部门的积极作用,加大对后续财源和替代财源的建设。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利用省委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更多的转移支付资金,培植税源;二是地方财政要尽可能地挤出资金,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扶持力度,支持工业、旅游业、外贸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要贯彻落实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民政福利企业、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培植地方财源。

(四)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财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思维统领各项工作,做到虚实结合、远近搭配、大小共抓的格局,具体:

1、“虚、实”结合。要搞好每一项工作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财源建设也是如此,而且更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思想认识到位了什么都好办,否则出成绩也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并结合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坚持“三市并举”的战略,找准工作的突破口,虚实结合,扎实地推进财源建设向前发展,只有这样新的财源建设就大有起色。

2、“远、近”搭配。对地方财源建设上,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做到长短结合,远近搭配,既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也不能一味放长线,远水解不了近渴。努力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在巩固现有财源的同时,保持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3、“大、小”共抓。财税工作讲的是既抱西瓜,又捡芝麻,这就叫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财源建设我们必须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一方面要集中我们的优势力量,重点扶持本市的重点骨干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以此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如纳爱斯、元立集团、青山特钢等,巩固主体税源。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小财源的建设。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小规模、小项目、小效益抓起,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抓、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地培植、一个税种一个税种地积累。把各项税收征管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只有大小共抓,才能形成大小皆有,繁花似锦财源建设新格局。

组长:崔军成员:吴建军刘古草吴灵芝程礼萍

执笔:陈炜平

下载对河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贷需求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河南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贷需求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考

    “九五”期间,我省在区域经济的划分上,将13个地级市分为“沿江8市”和“苏北5市”。经过几年的努力,纵向比较各县(市)都有较快的发展,横向比较南北经济发展梯度进一步明显,发展差距......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考

    “九五”期间,我省在区域经济的划分上,将13个地级市分为“沿江8市”和“苏北5市”。经过几年的努力,纵向比较各县(市)都有较快的发展,横向比较南北经济发展梯度进一步明显,发展差距......

    浅谈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浅谈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全党、全社会调度重视人才开发利用......

    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增收,关键是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为此,市政协组织部分农林界委员,于2003年8月15日至9月25日,深入泽州、高......

    浅谈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范文合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全党、全社会调度重视人才开发利用的今天,我省欠发达地区如何把握机遇......

    浅谈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浅谈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全党、全社会调度重视人才开发利用的......

    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增收,关键是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为此,市政协组织部分农林界委员,于2003年8月15日至9月25日,深入泽州、高平......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查帐户偏少现状进行分析(5篇模版)

    日前,笔者就都昌县地税局企业所得税纳税户的所得税结构及征收方式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所有地税管辖的企业所得税户中,查帐征收比例为15,其余都为核定征收方式,而核定征收户数中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