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报告(5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0:2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报告》。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报告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民经济的发展,土地问题的科学规划,新农村新道路的铺建给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农村垃圾回收站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以及污染问题,也让更多的可回收利用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农村文体教育体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大学生及技术人员的下乡也让农业的发展有了技术方面的支持,新农村医改及养老政策也实现了农民病有所医,老友所养。

关键词:新农村环境经济建设农民

时间:5月1日——5月15日

地点:我所在的村以及周边村庄

对象:我所在村的村民和村长,以及周边村的村民、村长 目的:更好的了解新农村的发展了解农民生活

调研方式:走访

调查数据:概况:寺后刘行政村位于大新镇南3公里处,是大新镇瓜果交易中心。村民平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全行政村有六百户人家,人口3000人,主要农产品有:小麦,蔬菜,西瓜,玉米,大豆等。95%以上的农民对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不了解。政府在组织宣传这一政策时,大多不够详细认真,这是造成农民对政策不了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五个目标中,63%的农民认为应该首先解决的是生计问题。68%的农民年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农产品种植。村民的粮食、蔬菜都自给,只买少量的油盐、肉制品,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100元以下。大部分农民用水是靠井水和挑水。57%的农民是用柴草做饭。58%以上的农民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82%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仅是小学,为数不少的农民甚至不识字。40%的家庭有两个孩子在上学。70%的农民子女在初中结束后辍学,上大学的比例不足2%。45%以上的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子女的教育,其中教育费用是最主要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农民希望政府能为他们提供更优质便宜的医疗服务,对农产品实行价格保护以及对考上大学的孩子提供更多的学费减免。并希望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正文:根究学院要求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对新农村的建设方面进行了走访了解。因为我本就生长在农村,所以,对农村的很多事物都有所了解。根据国家政策,新农村的定义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内涵十分丰富,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总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新农村的建设也是围绕这几个方面开展起来的。

我本身就生长在农村,而我们村的新农村建设大多数还只是在理论讨论之中,实践的也就是有了平坦的水泥路,以及垃圾集中处理站,因为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去了周边许多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地方,了解到这些地方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文体资源的丰富、乡风文明的建设、铺路、建房、建造垃圾集中处理站„„

一、文化资源

随着新农村工作的深入,就我所在的村,还有周边的其他新农村,基本都已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大约有1000多册,里面的图书涉及到养殖,种植,管理,还有很多学生读物,这些图书,都是可以借阅的。与此同时,还建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协会等,这里参加的老年人,都学会了很多的老年舞蹈,在很多节日的前夕,他们会组织节目表演。这些文化设施的建立,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也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让农民也可以更好的利用知识来发展农业,因而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对我们村的了解以及村支书的谈话知道,在我们村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儿媳”等评选活动,积极倡导文明高尚的社会风尚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的开展,鼓励、引导和带动群众崇尚文明,营造祥和、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这项活动的举行更好的推动了我们村乡村文明的建设。

三、乡村道路的硬化带动经济发展

新农村道路的硬化是农民生活走向小康的开始,所以村村通公路急不可待,当每家每户的家门口铺上了平坦的水泥路,我看到了大家脸上的笑容,便利的交通方便了农民的出行,也方便了外面的人来到村子里,这促进了村里的小经济发展,让农民的农作物有了更广的销路,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发展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会向前迈进一大步的,所以路给了很多人很大的希望。

四、垃圾集中处理

在农村,由于大多数人没有什么环保意识。因此对垃圾的丢弃的随意性就相对较大。以前一刮风便是纸屑、尼龙袋满天飞,有些难降解的垃圾倒在农田土地上,造成土地污染,有些倒在河沟里又造成水污染。这种水土污染的双重冲击,这些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环境的污染让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垃圾集中处理站的建立让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在不少农村垃圾站旁边便是回收站,这让部分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垃圾集中处理站的建立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子孙后代的生活有了保障,所以我们不得不感谢新农村给我们带来的福音。

五、工业和城市如何带动农村发展

通过对几个村的村长,村子书的走访中,了解到现在部分农村的农民,减少了外出打工,其中的部分农民都在城乡结合的工厂中找到了工作,对此,我到了城乡结合的地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新建的工厂,这些工厂的建立,很好的解决了周边农村地区的就业问题。对于农民的利益,政府也作出了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来保证农民的利益。

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建设规划滞后。长期以来,村级规划建设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有的虽然有了规划,但过于简单,或是适用性不强,难以指导建设;或是有了规划不按规划建设,存在乱搭乱建、建设水平低、杂乱无章、重复建设现象,并且大多农民受封建迷信等陋习的影响,不靠科学规划,而是依靠风水先生选址定向,严重阻碍了村庄科学规划和有序建设,也增加了农村管理的难度。

2、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由于农民的环境自律意识差,农村大部分村庄普遍存在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苍蝇乱飞、污水乱流、摊点乱摆、牲畜乱放等脏、乱、差现象,农村生活垃圾、废水处理等问题较为严重,同是,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不正当使用化肥、农药等,也造成农村环境不同程度受污染。

3、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随着现代文明不断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但部分农村居民封建思想、宗族观念及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小农意识浓厚,只看重眼前利益及局部利益,法律知识贫乏、法制意识淡薄,违法违纪行为仍有出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村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4、农村建设资金匮乏。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巨大,县乡村财力薄弱,尤其是在农村“三减免二取消”后,镇、村二级只能够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转,根本没有财力投资农村。新农村试点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以省、市、县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农民至今还不知道什么是新农村。二是部分群众发展意识不强,在垃圾的处理方面做的不够到位。三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够,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有所欠缺,致富能人、小康建设带头人等队伍薄弱。四是信息资源交流不便。五是土地不能合理规划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何谓新农村建设,其实还有很多人不理解。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也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把新农村建设与平安村(社区)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实践中。

4、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5、抓好村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带头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问题。

6、加强沟通协调。要协调通信部门。通过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沟通联络,为广播电视的覆盖普及,租借电缆、线缆搭挂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

7、合理进行新农村土地规划。因为生长在农村,所以深深的明白农村一切都是建立在土地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生命线。在现代的农村中仍有九成农民的生活依靠土地,如此类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该转移到最基本的土地上来,于是如何利用好手中的土地是建设新村的关键。

建设新农村,对土地一定要科学规划,爱护珍惜。对于城市扩建,郊区越来越小,农民手中的土地在不断的缩小,土地是农民主要经济的来源,土地的缩小在很大程度上给农民的经济来源造成了损害。另外,随着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民生活日渐富裕,农民对住宅条件的要求逐年提高。在建设新宅时,部分农民往往将旧宅弃在一边,重新选新地盖新房,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旧宅地因为人的活动已久,所以几年内根本不适于栽种农作物。这样算来,农民盖一处新宅要用两倍的宅地面积。一些村民为了交通方便,建房选址一般在交通要道的两旁,且具有很大随意性。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与此同时,占用土地时缺乏规划,管理不到位,占地规模难以调控,建设布局零乱等等问题使农村的土地利用率降低。因此,要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

8、加大小康住宅建设力度。通过项目扶持新建一批、适当补贴改造一批、群众自筹翻新一批等多种方式,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同时注重环境整治,组织和发动群众及时清理“三堆”,整治环境,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形成制度,彻底整治脏、乱、差,改善村容村貌。

新农村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也有不妥之处,就是对于房屋重建资金补助不一,部分村转已建的不错,在摧毁重建不仅浪费资金也不利于当地发展,所以我认为,对于新农村建设应因地而异,采取不同政策发展。但总的来说,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都充满了期待。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2011.5.10 院 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班 级:09 电气自动化 2 班姓 名:刘 鹏 辉学 号:200905090021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报告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报告

作者:合肥师范学院 束雯蕾

摘要: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民经济的发展,土地问题的科学规划,新农村新道路的铺建给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农村垃圾回收站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以及污染问题,也让更多的可回收利用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农村文体教育体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让农业的发展有了技术方面的辅助,也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经济

时间:7月23——8月10

地点:我所在的村以及周边村庄

对象:我所在村的村民和村长,以及周边村的村民、村长

目的:更好的了解新农村的发展了解农民生活

调研方法:走访

正文:暑期,根究学院要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对新农村的建设方面进行了走访了解,因为本身生长在农村,所以,对农村的很多事物都有所了解,新农村的“新”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建设也是围绕这几个方面开展起来的。我本身就生长在农村,而我们村的新农村建设大多数还只是在理论讨论之中,实践的也就是有了平坦的水泥路,以及垃圾集中处理站,因为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去了周边许多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地方,了解到这些地方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文体资源的丰富、乡风文明的建设、铺路、建房、建造垃圾集中处理站····

一、文体资源的丰富

随着新农村工作的深入,就我所在的村,还有周边的其他新农村,基本都已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大约有1000多册,里面的图书涉及到养殖,种植,管理,还有很多学生读物,这些图书,都是可以借阅的。与此同时,还建立了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协会等,这里参加的老年人,都学会了很多的老年舞蹈,在很多节日的前夕,他们会组织节目表演。这些文化设施的建立,丰富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也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让农民也可以更好的利用知识来发展农业,因而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对我们村的了解以及村支书的谈话知道,在我们村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儿媳”等评选活动,积极倡导文明高尚的社会风尚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的开展,鼓励、引导和带动群众崇尚文明,营造祥和、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这项活动的举行更好的推动了我们村乡村文明的建设。

二、乡村道路的硬化带动经济发展

新农村道路的硬化是农民生活走向小康的开始,所以村村通公路急不可待,当每家每户的家门口铺上了平坦的水泥路,我看到了大家脸上的笑容,便利的交通方便了农民的出行,也方便了外面的人来到

村子里,这促进了村里的小经济发展,让农民的农作物有了更广的销路,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发展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会向前迈进一大步的,所以路给了很多人很大的希望。

四、垃圾集中处理

在农村,由于大多数人没有什么环保意识。因此对垃圾的丢弃的随意性就相对较大。以前一刮风便是纸屑、尼龙袋满天飞,有些难降解的垃圾倒在农田土地上,造成土地污染,有些倒在河沟里又造成水污染。这种水土污染的双重冲击,这些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环境的污染让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垃圾集中处理站的建立让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在不少农村垃圾站旁边便是回收站,这让部分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垃圾集中处理站的建立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子孙后代的生活有了保障,所以我们不得不感谢新农村给我们带来的福音。

五、工业和城市如何带动农村发展

通过对几个村的村长,村支书的走访中,了解到现在部分农村的农民,减少了外出打工,其中的部分农民都在城乡结合的工厂中找到了工作,对此,我到了城乡结合的地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新建的工厂,这些工厂的建立,很好的解决了周边农村地区的就业问题。对于农民的利益,政府也作出了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来保证农民的利益。

六、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试点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以省、市、县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农民至今还不知道什么是新农村。二是部分群众发展意识不强,在垃圾的处理方面做的不够到位。三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够,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有所欠缺,致富能人、小康建设带头人等队伍薄弱。四是信息资源交流不便。五是土地不能合理规划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七、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何谓新农村建设,其实还有很多人不理解。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也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把新农村建设

与平安村(社区)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实践中。

4、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5、抓好村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带头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问题。

6、加强沟通协调。要协调通信部门。通过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沟通联络,为广播电视的覆盖普及,租借电缆、线缆搭挂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

7、合理进行新农村土地规划。因为生长在农村,所以深深的明白农村一切都是建立在土地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生命线。在现代的农村中仍有九成农民的生活依靠土地,如此类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该转移到最基本的土地上来,于是如何利用好手中的土地是建设新村的关键。

建设新农村,对土地一定要科学规划,爱护珍惜。对于城市扩建,郊区越来越小,农民手中的土地在不断的缩小,土地是农民主要经济的来源,土地的缩小在很大程度上给农民的经济来源造成了损害。另外,随着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民生活日渐富裕,农民对住宅条件的要求逐年提高。在建设新宅时,部分农民往往将旧宅弃在一边,重新选新地盖新房,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旧宅地因为人的活动已久,所以几年内根本不适于栽种农作物。这样算来,农民盖一处新宅要用两倍的宅地面积。一些村民为了交通方便,建房选址一般在交通要道的两旁,且具有很大随意性。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与此同时,占用土地时缺乏规划,管理不到位,占地规模难以调控,建设布局零乱等等问题使农村的土地利用率降低。因此,要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

8、加大小康住宅建设力度。通过项目扶持新建一批、适当补贴改造一批、群众自筹翻新一批等多种方式,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同时注重环境整治,组织和发动群众及时清理“三堆”,整治环境,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形成制度,彻底整治脏、乱、差,改善村容村貌。

新农村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都充满了期待。

参考文献:

[1] 张丽琴,牟增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0(3):75-76

[2] 秦正修.《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2):50-51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问题调查报告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关于关于新农村建设问题调查报告 班级:电气自动化1001班

姓名:刘高德

学号:1030191012

4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民经济的发展,土地问题的科学规划,新农村新道路的铺建给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农村垃圾回收站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以及污染问题,也让更多的可回收利用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农村文体教育体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让农业的发展有了技术方面的辅助,也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调查人:刘高德

时间:2011年8月13——2011年8月18

地点:我所在的村以及周边村庄

对象:我所在村的村民和村长,以及周边村的村民、村长

目的:更好的了解新农村的发展了解农民生活

正文:

暑期,根究学院要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对新农村的建设方面进行了走访了解,因为本身生长在农村,所以,对农村的很多事物都有所了解,新农村的“新”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建设也是围绕这几个方面开展起来的,我本身就生长在农村,而我们村的新农村建设大多数还只是在理论讨论之中,实践的也就是有了平坦的水泥路,以及垃圾集中处理站,因为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去了周边许多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地方,了解到这些地方都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文体资源的丰富、乡风文明的建设、铺路、建房、建造垃圾集中处理站····

一、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对我们村的了解以及村支书的谈话知道,在我们村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儿媳”等评选活动,积极倡导文明高尚的社会风尚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的开展,鼓励、引导和带动群众崇尚文明,营造祥和、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这项活动的举行更好的推动了我们村乡村文明的建设。

二、乡村道路的硬化带动经济发展

新农村道路的硬化是农民生活走向小康的开始,所以村村通公路急不可待,当每家每户的家门口铺上了平坦的水泥路,我看到了大家脸上的笑容,便利的交通方便了农民的出行,也方便了外面的人来到村子里,这促进了村里的小经济发展,让农民的农作物有了更广的销路,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发展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会向前迈进一大步的,所以路给了很多人很大的希望。

三、垃圾集中处理

在农村,由于大多数人没有什么环保意识。因此对垃圾的丢弃的随意性就相对较大。以前一刮风便是纸屑、尼龙袋满天飞,有些难降解的垃圾倒在农田土地上,造成土地污染,有些倒在河沟里又造成水污染。这种水土污染的双重冲击,这些都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便,环境的污染让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垃圾集中处理站的建立让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在不少农村垃圾站旁边便是回收站,这让部分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垃圾集中处理站的建立让人

们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子孙后代的生活有了保障,所以我们不得不感谢新农村给我们带来的福音。

四、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试点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以省、市、县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农民至今还不知道什么是新农村。二是部分群众发展意识不强,在垃圾的处理方面做的不够到位。三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够,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有所欠缺,致富能人、小康建设带头人等队伍薄弱。四是信息资源交流不便。五是土地不能合理规划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农村经济的五、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何谓新农村建设,其实还有很多人不理解。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也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把新农村建设与平安村(社区)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实践中。

4、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5、抓好村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带头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问题。

6、加强沟通协调。要协调通信部门。通过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沟通联络,为广播电视的覆盖普及,租借电缆、线缆搭挂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

7、合理进行新农村土地规划。因为生长在农村,所以深深的明白农村一切都是建立在土地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生命线。在现代的农村中仍有九成农民的生活依靠土地,如此类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该转移到最基本的土地上来,于是如何利用好手中的土地是建设新村的关键。

建设新农村,对土地一定要科学规划,爱护珍惜。对于城市扩建,郊区越来越小,农民手中的土地在不断的缩小,土地是农民主要经济的来源,土地的缩小在很大程度上给农民的经济来源造成了损害。另外,随着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民生活日渐富裕,农民对住宅条件的要求逐年提高。在建设新宅时,部分农民往往将旧宅弃在一边,重新选新地盖新房,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旧宅地因为人的活动已久,所以几年内根本不适于栽种农作物。这样算来,农民盖一处

新宅要用两倍的宅地面积。一些村民为了交通方便,建房选址一般在交通要道的两旁,且具有很大随意性。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与此同时,占用土地时缺乏规划,管理不到位,占地规模难以调控,建设布局零乱等等问题使农村的土地利用率降低。因此,要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

8、加大小康住宅建设力度。通过项目扶持新建一批、适当补贴改造一批、群众自筹翻新一批等多种方式,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同时注重环境整治,组织和发动群众及时清理“三堆”,整治环境,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形成制度,彻底整治脏、乱、差,改善村容村貌。

新农村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都充满了期待。

六、收获体会

通过这次实地的走访调查,我对我们村的环境状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其实这些问题都是现在农村里遇见的常见问题。在自己的童年和小学时代,我基本上就没有出过我们村,那时的环境不说是人间仙境,那也是世外桃源。随着自己上初中、高中、大学,在村里住的时间就少了,特别是上高中以来,在家的时间更少了。但每次回家都是真真切切的感到家乡的环境不断的变化,在变得越来越差,越来越丢掉了农村特有的气息,多了很多的虚华。经济是在不断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不断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劣,这并不是我想看到的情况。不过环境的变化终究是人的问题,领导的腐败和不作为、老百姓的“自扫屋前雪”都是很大的问题,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道德的滑坡。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是真的希望农村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和谐之地。

第四篇:田家庵区新农村建设研究报告

田家庵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田家庵区是淮南市中心区,面积256平方公里,人口51.6万人。辖5个乡镇,42个村、19个社区,人口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万人,农村劳动力7.5万人;农村土地总面积21.4万亩,其中农业耕地13.7万亩、林地2.1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7万亩。

近年来,我区新农村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在市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736元,“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16.1%。现将我区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1、新农村建设规划情况。突出抓好重点镇、村建设规划。根据省新农办推进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指导意见,我区安排曹庵镇及15个示范村作为全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试点,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指导示范镇村编制完成经济发展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以此发挥在全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区新农村建设协调平衡发展。

2、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情况。实施并完成曹庵镇李桥农民新村170户农房改造工程。该工程是淮南市2011年农房建设与改造示范工程。工程于2011年5月开工,目前已完工。完成修缮整治120户,拆除扩 1

建44户,拆除新建6户。修建环村主干道和下水工程1500米,休闲文化广场1处,对道路、绿化、照明、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安成镇连岗村230户农房改造工程正在实施,将于年底前完工。

3、农田水利建设情况。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科学谋划,精心实施。近年来,先后完成姚皋、毛洼、泉山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新建扩建当家塘87口,拦水坝7座,新增蓄水量355万立方米,完成灌区桥、涵、闸配套工程37处,清淤加固灌渠37.6公里,疏浚排涝沟52公里。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0.7万亩,占耕地面积78%。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整修安成镇中心路、曹庵镇桃花园路、史院乡卢岗路等46条乡村公路100.5公里,修建“村村通”道路198公里。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7—2010年,建成供水工程51处,其中打井提水工程30处,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21处,解决5个乡镇35个村6.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一绿二清五改”工程,完成曹庵镇曹庵村和史院乡瓦杨村2个绿色小康村创建,清理农村排水沟153.8公里、违章搭建137处,修建大中型沼气及配套工程5处,完成改水1600户、改厕528户,改厨430户。示范镇村开展了便民服务中心、培训中心、警务室、医务室和农家书屋等公共事业项目。

5、卫生环境整治情况。我区于2010年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区政府出台《田家庵区“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制度的意见》。目前,我区“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

达到30个,其中史院乡9个村实现全覆盖,各示范村按照《意见》要求,落实保洁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5个乡镇均成立环卫管理办公室,明确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建立农村环卫管理和督查制度。各示范村结合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细化日常保洁制度和工作职责,并聘用保洁员,购置垃圾清运车。修建垃圾池212处,聘用保洁员124名,购置保洁车66辆、转运车30辆。基本实现生活垃圾每日清扫,按时清运的日常保洁管理目标,农村卫生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6、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和以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为载体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全区涌现了一大批两个文明建设示范村镇、示范户。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提高了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技文明素质。

7、民主管理情况。逐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氛围浓厚。顺利完成村支两委换届和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乡镇基层政府转变职能模式,服务农村农民。全区省市级示范村建立了村民理事会,设置了村务公开栏。制定了村规民约,农民自主意识、民主意识不断提高。结合阳光村务公开活动,开展农村“三资”清理,村民公开民主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不断加强,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广大农村形成了乡风文明的良好局面。

二、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各乡镇都相应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与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担负起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形成各级领导班子成员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2、推进项目建设。2011年我区新农村建设项目共投入23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调整农业结构、建设公益性设施、改善村庄环境面貌等内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按照专项补助资金管理要求。对资金使用范围、项目管理、操作程序、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等作了详细规定,通过项目实施和管理,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农民收入有效增长,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有了较大提高。

3、发展优势产业。2010年,区政府制定出台了《田家庵区加快草莓标准化基地建设实施方案》,采取政府投入、项目补贴的方式,对基础设施每平方米补贴25元,每个标准大棚补贴2000元。方案出台后,我区先后建设了一批草莓现代化育苗、生产基地,共建设草莓标准化生产基地3200亩,推动了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4、强化督查考评。区委区政府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督查,将新农村建设列入党政领导工作目标,实行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主要依据。区新农办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及时掌握工作进度,梳理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工作落实。各乡镇也分别结合实际,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考评内容,定期开

展调度和重点督查,推进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滞后。村级规划建设水平较低,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有的村虽有规划,但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有的没有完全按规划建设,存在乱搭乱建、建设水平低,杂乱无章、重复建设等现象,影响了村庄科学规划和有序建设。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当前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仍然落后,城乡差别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与财政实际投入的矛盾仍然突出。三是发展不平衡。各乡镇之间、各示范村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真正形成特色、干出亮点的不多,辐射带动效应不够明显。四是整合力度不够,机制不够完善。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不够完善,缺乏长久有效的新农村建设合力推进机制。五是农村缺乏人才、资金、技术,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快,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渠道不宽、难度较大。

四、下步工作计划

1、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把优质稻麦、蔬菜、草莓、西瓜、优质桃、花卉苗木、畜禽、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农家乐”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

2、努力改善村容村貌。巩固“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成果,以30个示范村为典型,扩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实施村数,2012年实现“农

村清洁工程”全覆盖。落实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制度,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

3、加快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和失地农民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4、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结合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推进新农村理事会建设,建立完善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推进村务民主管理的规范代和制度化,二〇一一年十月十日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问题

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场取向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民日益成为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农村已不可逆转地融入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然而,由于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长期是“重城市,轻农村”,城乡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政策,致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农村公共服务长期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合理配置公共产品资源,真正赋予农民国民待遇,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公共产品:边界范围与基本特征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求,市场不能提供或者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或服务[1](P89—94)。很显然,这些社会产品或服务会使农村受益,农民受惠,但外部性的存在又使得其中有些社会产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地区。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功能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变化,我们将农村公共产品分为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种类型。经济发展型指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支撑和促进作用的公共产品,如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气象、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型指保障农村社区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公共产品,如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经济发展规则等;社会保障型指为提高农民社会福利水平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公共产品,如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救济、农村文化与体育设施等;生态保护型指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共存,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如农村生态保护、环境建设、村庄绿化、农业灾害防治等。

农村公共产品既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属性,还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一是运行成本高与利用效率低并存。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村庄布局的松散性,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组织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农村人口密度不高且分布不均衡,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较低,公众受益范围较小。二是高依赖性与低供给率并存。由于制度变迁,农村集体经济制度裂变为为数众多的农户,农户的分散经营决定了其生产和生活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高度依赖;农业生产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交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支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一直是重城市,轻农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三是高外在经济性与低内在经济性并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高低影响到农业外的其他产业,但是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户的脆

弱性使得农村公共产品具有较低的内在经济性。农村公共产品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它有较强的外在经济性。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格局与问题透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形成,特别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的到来,农村公共产品的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公共产品的供给有了长足进步。然而,必须看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单

一、区域布局不合理、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并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近几年来,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我国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力度,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总量达到2626.2亿元。国债资金在总规模减少的情况下,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550亿元。但总体上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仍然严重不足。表现为:(1)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转。据调查,目前全国病险水库约有3万座,占水库总数的36%,其中大中型水库的病险占有率接近30%,小型水库的病险占有率更高,结果是农业抗灾能力下降,大部分地区还是靠天吃饭。(2)农村生活居住环境不容乐观。统计显示,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没有用上卫生厕所,“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3)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目前城乡社保覆盖率之比高达22∶1,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限于城市,基本上没有延伸到农村;占全国总人口60%左右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村中学生是城市的4倍,但教育经费只占全部教育经费总额的38%。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既有制度内的原因,也有制度外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城乡分割、工业优先、城市倾斜的发展战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为国家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工业化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和资金保证。但由于国家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长期是重城市,轻农村,实行的是城乡差别政策,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自筹解决,国家提供少量补助,造成公共产品供给的巨大差距。二是受分税制影响,基层政府承担了大量事权,但却没有稳定的财源,由于财权和事权分离,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现象严重。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等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理应由中央财政承担,而事实上这些事权却下放到了乡镇。由于基层财力有限,长期入不敷出,无力承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的数量构成和比例。我国现行社会管理体制是一种自上而下、层层分解指标的行政化体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大多由各级政府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提供,农民缺少实质性的参与。这种方式直接导致了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供需结构失衡。据调查,近几年

来,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增幅较快的是交通、通讯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基础教育支出,说明农民对交通道路、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的公共产品需求增长很快,但在实际供给中,乡村道路和医疗卫生服务等严重不足。统计表明,国家教育经费投向农村的不到1/3,农民人均医疗卫生经费仅为城市居民的1/4。相反,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升级达标,倾心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样板工程”,不仅造成公共资源浪费,而且直接导致地方债务的增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有:(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一直是“自上而下”,决策机制沿袭的是以行政手段强制性供给机制,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不是农民需求的表达,没有体现农民意愿,而是由上级的指令决定。在这种决策机制下,中央给地方的转移支付和支出结构容易出现错位。(2)由于县乡财政困难,基层政权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运转,无力进行公共产品供给,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60%~70%用于人员供养和行政开支,而用于基础建设的支出比重不高。(3)基层政权的目标函数和农民的目标函数并不总是一致。基层政权追求的主要是政绩,农民追求的是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和消费的效用最大化。比如,政府为了政绩工程,可能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大水利,而农民直接受益的是小水利。但是,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公共产品供给比例不协调。

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配置不存在帕累托改进。总体上看,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村居住的分散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水利投资看,“十五”期间,计划的农村饮水解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全国5700多万群众告别饮水困难;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2亿亩,可以说是成绩斐然[2]。但是国家对农村小水利建设、人畜饮水、灌区节水、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财政支农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地区不顾农村的客观条件,热衷于投资一些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公共项目,而不愿提供一些见效慢、期限长且具有战略性的纯公共产品。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大力修建农贸市场、休闲广场、歌舞剧院、高档宾馆等,还冠之为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美名,而实际上这些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并不高,公共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供给效率低下。一方面,农民由于受信息渠道和手段的限制,获取和拥有的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另一方面,政府在没有充分的市场调查情况下,又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因而,常常出现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的进入和退出现象,造成资源浪费,供给效率低下。(2)逆向选择导致了供给效率低下。在政府有限问责制度下,项目申请人的收益不可能小于零,并可以通过项目寻租,却不需要承担项目风险。假定项目的收益一定,只有那些成功时收益较高的项目才会申请;但是,给定期望收益相同,较高的成功收益意味着较低的成功概率(较大的风险)。这样,高风险项目驱走了低风险项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逆向选择,财政支农资金得不到高效率利用。(3)长期博弈下的低水平均衡。政府的公共投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户居住的分散性和低水平的组织化程度,使得农村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平均水平,这势必会在下期降低公共投资在公共财政中所占比例,进一步降低公共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公共投资将收敛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带来供给效率的低下.三、增加和改善公共产品供给,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路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真正赋予农民国民待遇,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集中表现。单一的政策选择、制度变革或资本注入并不能完全改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现实,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完善政策。

1.建立各级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共同承担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责。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外溢性特征和供给的现状迫切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有效供给力度。各级政府作为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应着眼于全体公民、全部社区,尽快改变公共产品供给上的“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倾向,真正承担起农村社会最起码的公共产品供给[3]。二是重新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职能,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明确县、乡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农村公共产品构成上的层次性决定了各级政府间责任划分的原则:属于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承担,属于地方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承担,一些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可由地方政府承担为主,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协调。三是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政府间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将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转变为制度内供给,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理顺公共分配关系,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应有中央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必须提供必要的转移支付。

2.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公共财政不可能覆盖到农村所有领域,也不可在短期内大规模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研究者依据公共产品供给的回报率,了解农民最需要的公共产品。从研究结果看,对全国而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依次是科研、教育、道路、通讯、电力和灌溉。国家财政部农业司在实际调研中设计了相关问卷[4],结合对浙江、四川、陕西、河南四省的调查,财政部农业司认为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优先序,对东部地区而言,第一,建立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第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重点是农村中小学必要设备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培训;第三,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第四,农村文化建设。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主要是:

(1)保障基层机构的正常运转,主要是编制内的人员工资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2)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重点是中小学危房改造、必要教学设备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培训;(3)支持乡村道路建设和清洁饮水主要设施建设;(4)

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防疫体系建设,重点是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农村大病医疗救助;

(5)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弱势群体发展,主要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村扶贫开发;(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放在中部粮食主产区。

在符合WTO规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家财政的实力,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以及农民的关注度,笔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优先序是,经济发展型: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乡村道路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型:乡村债务化解、乡村规划、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型: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社会救助;生态保护型:农业灾害防治、生态建设、村庄绿化、环境保护。

3.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各类农村公共产品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受益范围,因而其适应性的供给机制和制度安排也就有所不同。诚然,政府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但政府供给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提供,我们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既要考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又要保证社会公众的福利最大化[5](P224—228)。根据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应广辟渠道,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主要应是政府,政府不能推卸责任,但政府绝不是惟一的供给主体。政府在目前有限的财力下,不可能在短期内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明晰产权关系的条件下,积极引进民间投资,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动员社会资源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这样一方面可减轻财政供给公共产品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实际上我国目前已出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诱致性变迁现象,如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的民间供给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或大中型农机具的私人化等。政府应创造条件诱导和促进这些创新行为,以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拓宽公共产品筹资渠道,形成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一是采用许可证经营的方法,吸引市场资金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如学校、农资供应、小型水利设施、乡村卫生院等公共产品,以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吸引私营企业进入经营领域,让农民代表监督。今后,在明晰产权、加强管理的前提下,要有多元化投资的思路,多渠道融资,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逐步扩大范围和增加内容。二是实行政府与市场共同分担的筹资机制。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入机制和“以农为本”的筹资机制,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新机制,政府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分别采用委托代理、公开招标等方式为农村公共产品筹集资金。

4.建立“由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必

须重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程序和需求表达机制。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变迁,目前,须逐步将“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变为“自下而上”的供给模式,满足广大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构建新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另一方面,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变由外生变量即来自社区外部的各种因素来决策公共产品的供给为由社区内部需求决定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使一个村或一个乡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意愿得以体现。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由全体农民或农民代表对本社区的公益事业项目进行投票表决,使农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充分表达自己对公共产品的意见。

下载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报告(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报告(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报告

    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实践报告摘要:在党的领导下,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的农村地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今非昔比了。告别了原来的土瓦房,家家都住上了装......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姓名:陈群香 08级法学二班 学号:200814220210 内容摘要:随着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各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寒假社会实践论文 农村孩子谈“新农村建设”感受 摘要:近年来,我国特别注重“三农”问题,这一问题一直作为头号文件被国家注重,作为一名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是怎样看待......

    新农村建设问题论文

    新农村建设问题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

    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关于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三农问题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由此我深入到了家乡的王家屯,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找到了一些方法。下面......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研究报告.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研究报告 中共中央主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2月14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

    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第1章总 论 ..................1 -第2章项目提出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3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 -3.1 ***概况 .....................14 -第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