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思索
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思索
初中语文新课程的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初中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且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更要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语文新课程主要包括的内容:
初中阶段学生应能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会规范书写;能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欣赏文学作品能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语言交流要文明得体;能够自主地参加一些活动,能够采用多种渠道查找资料。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中华民主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课程的实践当中,有时还是单纯的知识性的学习,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这是我努力地方向,还得继续摸索和研究。
新课程实践中进行的尝试及感受: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地教学、幽默地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效果,从而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第二篇:《初中语文新课改经验总结》
语文新课改经验总结
新一轮的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以高潮的热情,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在语文教学新课改中花了心思,下了苦功,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我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 “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事会(《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静夜》,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四、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五、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师生、生生、人机的三向交互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
END
—
第三篇:初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改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
-----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
作者:雕庄中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3 更新时间:2008-2-19 9:13:14
通过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后,明确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发现在新旧课标改变局势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弊端,从教师观念的转变,课堂中进行分组、合作阅读和学生思维激发方面来阐述了进行教学尝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课程标准观念转变合作阅读思维激发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于是堂堂课都由教师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考虑到正在课堂中听课的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是无从谈及;教师还只是在字词句、语法中捣来捣去,让学生机械地掌握“死”的呆板的知识,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来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儿而没有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份儿,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是无从谈及的。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就造成许多切身之苦:听不懂之苦,跟不上之苦,陪坐之苦。由于老师讲课的调子高,而学生本身的基础差,以及学生没有自觉性,最终导致听不懂或不想听,乃至对语文产生厌倦情绪。这样也就自然没有好的教学效果。
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的课程性质做了这样的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怎样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呢?”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上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以下就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必要性;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 1
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无利的;凭借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变对文本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老师的教,不是把教材完全嚼烂,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遐想;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不是只是讲题,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去再加以重复,讲得不完整,没有深度,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就更正。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多媒体);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4)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等等,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更新了、先进了,对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后,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第二、合理的分组是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成功的基础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
本次进行的分组合作阅读教学的尝试,是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上,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兴趣,诱发其思维。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想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能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维激发训练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的核心内容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受到激发与启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情感等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种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
1、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
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探讨和推究,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决心。当然会将学习进行到底。
2、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同学的提问谁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较长的小说、故事等谁能在快速阅读后准确地复述出来,如此等等。教师
都是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加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是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航灯的指引下顺利的航船,志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是在吃透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的、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进行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合理公证的评价,就尤如给学生“雪中送炭”,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先学后教的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改革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的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有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二、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以后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功劳?
新课改,以其鲜活的生命力会在语文课堂上扎下了深根,让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第五篇:初中语文新课改经验总结
初中语文新课改经验总结
东坑中学
韩彦肖
新一轮的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以高潮的热情,本着
“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在语文教学新课改中花了心思,下了苦功,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我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学期伊始,不马上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内容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 “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月球知识擂台赛,新闻发布会,故事会(《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静夜》,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办手抄报,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四、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五、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
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节日、纪念日、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国际新闻等,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师生、生生、人机的三向交互活动中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也简化了教师的教学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