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0:2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篇: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描绘了我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摆在“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的第一条,并具体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为我们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努力方向。这一重大举措,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体现了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体现了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要求,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现就相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为什么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什么要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工农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而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削弱了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投入,使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对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实行重大转变,也要求对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工作布局进行重大调整。XX年出台的“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标志着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按照《建议》要求,今后将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XX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610万人,有4977万低收入人口仅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这表明我国农村居民还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处于较为困难状态。另据统计,XX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城镇居民家庭则为37.7%。“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主要是考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现在我国既是经济社会结构快速调整的时期,也是各种利益关系复杂、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把握得当,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处理得好,就能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反之,就会造成收入差距和社会矛盾扩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尽快扭转,不仅制约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也会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总的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平衡、品种多样、安全可靠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要加快发展农区和牧区畜牧业,保护和利用好渔业资源,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的节约型农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长期过程,“十一五”期间关键是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

第二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05年12月09日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中共农业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主要观点

●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依靠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各级农业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

在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后,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

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农业仍以手工劳动为主,资源约束增强,科技含量不高,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弱,劳动生产率低,组织化程度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直接原因是农民消费能力太低,农村市场没有启动;根本原因则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广开农民增收渠道,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有利于扩大村民自治,加强民主监督,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行的一系列富民政策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但农民的生活还不富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采取系统的扶持农业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把握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部门责无旁贷。各级农业部门应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握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任务。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略。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条件。应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贯穿始终,大力提高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坚持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基本目标。加快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坚持以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为根本动力。加快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让城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依法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坚持以广大农民群众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部署,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应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城郊型和外向型农业;中部地区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西部地区加强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转变牲畜养殖方式,发展特色农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进一步提升热带作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和品种、品质结构,引导粮食生产向主产区集中。以优质专用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现代农机装备使用、促进粮食加工转化等为重点,加大投入,完善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基地,加大农田改造和技

术推广力度,发挥农垦企业和种粮大户的带动作用,稳定和提高商品粮供给水平。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探索农业投入品的补贴方式,健全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制度。

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加强畜禽良种繁育,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减少疫病对畜牧业造成的损失。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防疫队伍素质。实施天然草原保护等工程,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水产业,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

努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围绕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提升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的目标,加大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搞好服务、完善管理”的方针,取消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各种就业限制,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条件,依法保障他们的权益。

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机装备、农村信息服务网络、设施农业建设。完善农村公益建设一事一议制度,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建设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抓好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快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应用范围。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提高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围绕农业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三个关键环节,从管理、技术和生产实践三个层面切入,加速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进程由点到面全面铺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推进农产品源头污染治理,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基础。

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注重培育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建立“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形成农民家庭内部能流和物流的良性循环。鼓励农民循环利用资源,变“三废”(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为“三料”(肥料、燃料、饲料),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切实加强农业“七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努力使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公共管理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各级农业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认真学习,着力贯彻。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和广泛宣传五中全会精神,使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成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研究政策,细化目标,制定措施,落实项目,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自觉地把本行业本部门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立足现有基础,科学制定不同地区、产业、阶段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尊重农民意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和推广经验。注重典型引路,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从群众最迫切需要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办起,量力而行,确保效果。

建立机制,保障建设。安排专项资金,明确投入渠道,落实建设项目,建立投入保障机制。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第三篇: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科学发展

福泉市财政局 罗润琼

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不断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着力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的本领,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十五”的5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5年,也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5年。5年间,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这一切,使得我们在新世纪有了良好的开局,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们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多,前进道路上也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的矛盾和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譬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体制创新任务艰巨;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长

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解决好“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要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综合分析,今后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对于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必须准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既要充分把握促进发展的有利条件,更要认清和着力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也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们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实践证明,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应当强调,这种发展不是片面追求速度或片面追求GDP,而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我们立足科学发展,就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就是要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从思想上、体制上、措施上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全党全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十一五”时期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

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努力把这些要求落到财政工作实处的同时,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还应抓紧解决关系发展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要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扩大国内需求,更好发挥消费的拉动作用;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坚持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坚持统筹区域发展,推动东中西部良性互动;坚持节约优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保护环境,促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经圆满结束,一个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迅速兴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我国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温家宝同志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结束时还发表了公报。全会通过的《建议》,描绘了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认真学习、全面贯彻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认真学习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是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认真学习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温家宝同志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的说明,认真学习会议公报。学习,必须完整、准确地领会全会的精神;通过学资料习全会的各项文件,明确当前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明确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明确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党中央的重大部署,在思想认识上切实做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学习贯彻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要抓住关键。要明确认识,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学习贯彻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发扬优良学风。要以全会的精神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分析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实事求是找差距,定措施。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努力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提高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提高务实创新的能力。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学习贯彻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积极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动员全党全国人民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县委部署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12日下午,在全市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电视电话会后, 县委就全县深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向与会的县领导、24个镇乡、73个部门“一把手”等同志进行了工作部署。

一是要及时学习,深刻领会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实质。要以中心组学习为抓手,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对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理解。通过原文学习、讨论交流、心得体会等方式扎实学习五中全会公报及人民日报社论《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阔步前进》。全县各级中心学习组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切实吃透上情、分析市情,掌握县情,更好地指导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的学习贯彻活动。

二是要广泛宣传,兴起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要按照中央、市委的统一部署,努力营造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浓厚舆论氛围。要紧紧围绕全会主题,深入宣传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要充分发挥县内“三网两刊一台一中心”的媒体功能,深入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的新举措、新成效。特别是县委办、县委宣传部、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广播电视台要各施其职,协调配合,认真开展好宣传教育活动,使五中全会精神真正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深入人心。

三是要结合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必须与推动当前的各项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真正起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作用。首先,要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相结合,集中力量编制好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着力谋划好我县发展大计,推动我县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全力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努力实现年初制定的各项指标,确保经济发展任务的全面完成;第三,是要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推动第二批、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第四,是要统筹安排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相关工作,促进在又快又好的发展中实现和谐。第五,要狠抓安全稳定工作,坚决确保亚太市长峰会期间全县社会政治稳定。第六,要弘扬“”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加强广大党员干部“两个务必”的教育,调动全县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13日,通过县党政网了解到,县广大干部群众对十六届四中全会极大关注,并对大会的成功闭幕给予了高度评价。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是研究和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五”规划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关系到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大家认为,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十一五规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下载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工作简报 派驻市政府办公厅 环保局纪检组二00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市政府办公厅 市环保局 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近日,市政府办公厅、环保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传达了......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五”时期取得的巨大成绩我国成功应对了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战胜了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效抑制了经......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

    四川大学关于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五”计划,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

    贺国强: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贺国强在山东省调研医疗卫生、科研、文化等事业单位先进性教育活动时强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扎实推进先进性教育活动 新华网济南10月18日电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的具......

    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2(大全5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十一五”发展的进军号角。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促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充分发挥团组织在繁荣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中的生力军作用,团县委决定,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乡村......

    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2005年11月8日-11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六届五中全会,这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