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综合练习(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0:0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学概论综合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学概论综合练习》。

第一篇:文学概论综合练习

文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题型及分数分布

一、填空题,共15空,每空2分,共30分

二、列举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

三、简答题,共1题,15分

四、论述题,共1题,25分

填空题

1、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的作品大部分是四言一句,称为_____________。

2、从四言诗向五言、七言过渡时期的诗体,是_____________和汉初的_____________

3、唐代五七言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称为近体诗

4、中国古代的诗大多是合乐歌唱的,在宋代的代表是词,又称诗余、_____________。元代的代表体裁是_____________

5、在中国诗体形式规范的发展中,一个重大的演变是从古代的格律诗过渡到现代的_____________

6、在西方,“诗”一词源于希腊语,包括_____________和非韵文形式的作品,古希腊的_____________开叙事诗之先河。

7、彼德拉克创立的_____________是西方典型的一种格律诗,而西方的自由诗,是由美国的_____________创立的8、西方自由诗的代表性作品是惠特曼的_____________,自由诗还包括散文诗,鲁迅写于1924年的_____________是中国散文诗的代表作。

9、中国古代散文最初分为记言和记事两种,记言逐渐演变为_____________,如诸子百家,记事发展为史传文,司马迁的_____________是其范例

10、南北朝时的著名文论家刘勰把各类文章分成两大类,其中有韵的诗赋称为_____________,不押韵的各种散体文章称为_____________

11、明代主张“独抒性灵”的散文流派是_____________,清代占统治地位的散文流派称为_____________,他们思想保守,可取之处是文章写得谨严精炼

12、西方的随笔(essay)这个名称,是由法国作家_____________创造的,随后_____________把这种文体引进了英国

13、中国小说真正的渊源是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前者以刘义庆的_____________为代表,后者以干宝的_____________为代表

14、唐代小说的代表性体裁称为_____________,以《莺莺传》《霍小玉传》《枕中记》等为代表,宋代的小说主要体裁为_____________,是说书人讲述古史旧事、英雄传奇的底本。

15、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小说达到巅峰,章回体小说发展成熟,代表性作品如罗贯中的_____________,施耐庵的_____________、吴承恩的_____________、曹雪芹的_____________等

16、进入20世纪,梁启超提倡_____________,推动了现代小说在中国的发展,成功的白话小说以_____________的《呐喊》《彷徨》为代表

17、西方的小说发展历史上,文艺复兴时期以薄伽丘的_____________为先导,短篇小说创作日渐兴盛,塞万提斯的_____________奠定了欧洲近代小说的基本样式

18、西方进入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全面兴起,在小说上,法国作家_____________的《巴黎圣母院》和_____________的《人间喜剧》分别成为两者的代表性作品

19、小说的叙述视角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一般来说有四种情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人称叙述和人称或视角转换叙述

20、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中,通常会把小说人物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前者是具有

单一或简单性格的人物,后者是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内蕴丰富的人物

21、小说中的空间是叙述空间,是由作家选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

22、中国传统的戏剧基本形式都是由唱做念打构成,剧本总是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构成,前者用韵文,后者用散文

23、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统称为影视文学

24、戏剧的结构处理方式多种多样,但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叫_____________,另一种可以叫做_____________

25、_____________的《玩偶之家》,曹禺的_____________是锁闭式结构的典范,_____________的《威尼斯商人》,老舍的_____________则是开放式结构的杰作

26、影视文学的一大特征是_____________结构,它原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是建筑学名词,意为装配和组合,用在影视艺术上即为镜头的剪辑和组合的方式。

27、文学阅读具有消费功能、_____________功能和_____________功能

28、文学阅读的效果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文化交流效果

29、就个体而言,阅读的效果是有差别的,大致有三个不同层次的效果表现,分别是_____________、创造性、_____________

30、毛诗序中说,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是典型的_____________型批评

31、评点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批评文体,在小说点评中,_____________的《红楼梦》评点,毛宗岗的_____________评点,都是其中的成功典范

32、现代心理分析批评模式的最早应用者是_____________,他关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与莎士比亚悲剧《哈姆莱特》的论述,与其代表作《梦的解析》的发表一同引起关注

列举:

1、请列举美国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所提出的“文学四要素”

2、请列举教材中提到的六种文学观念

3、请列举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4、请列举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5、文学文本的五个层面分别是什么

6、请列举文学媒介的五个发展阶段

7、诗根据抒情和叙事元素比重不同,可以分为哪两类,请分别举出两种体裁

8、请列举五种格律诗的体裁

9、根据小说篇幅的长短,小说可以分为哪几个类型,请分别举一个例子

10、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以及它对读者的感染作用,戏剧文学可以分成哪几种类型?请分别举一个例子

11、请列举文学批评的四种基本批评类型

12、请列举文学批评的六种批评文体

简答题

1、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其中一个特征进行简单分析

2、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其中一个特征进行简单分析

3、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其中一个特征进行简单分析

4、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其中一个特征进行简单分析

论述题

1、什么是“意象”,它有什么特征,请举出一首诗歌作品,分析其中的意象

2、什么是“意境”,它有什么特征,请举出一部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意境

3、什么是“文学典型”,它有什么特征,请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分析一个文学典型

4、文学阅读过程一般包含哪几个阶段,请结合你自己的阅读体会,进行分析

文学概论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诗经四言诗

2、楚辞杂言乐府

3、律诗绝句

4、长短句散曲

5、自由诗

6、韵文荷马史诗

7、十四行诗惠特曼

8、草叶集野草

9、论说文史记

10、文笔

11、公安派桐城派

12、蒙田培根

13、世说新语搜神记

14、传奇话本

15、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6、小说界革命鲁迅

17、十日谈堂吉诃德

18、雨果巴尔扎克

19、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

20、扁平人物圆形人物

21、地域范围景致器物社会环境文化氛围

22、唱词宾白

23、电影剧本电视剧本

24、锁闭式结构开放式结构

25、易卜生雷雨莎士比亚茶馆

26、蒙太奇

27、鉴赏认知

28、个体效果社会效果

29、愉悦性提升性

30、道德教化

31、脂砚斋三国演义

32、弗洛伊德

二、列举题

1、宇宙、作品、艺术家、观众

2、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文化论

3、再现型,如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对伏盖公寓的描写,表现型,如余光中的《乡愁》;象征型,如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4、高雅文化文本、大众文化文本、民间文化文本

5、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余意层、衍意层

6、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网络媒介

7、抒情诗:如田园诗、山水诗、牧歌、咏史诗等,叙事诗,如史诗、故事诗、诗剧、诗体小说等

8、律诗、绝句、词、曲、十四行等

9、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10、悲剧(《窦娥冤》、《哈姆莱特》、《雷雨》等)喜剧(《威尼斯商人》等)正剧(《玩偶之家》《龙须沟》等)

11、审美欣赏型、理性认知型、道德教化型、消遣娱乐型

12、以诗论诗式、评点式、评传式、序跋式、随笔式、论文式

简答题

1、诗的特征是:(1)语词凝练新奇,(2)结构跳跃简约,(3)形象鲜明生动,(4)情感浓郁强烈。

2、散文的特征是(1)语言运作自由,(2)结构形散神聚,(3)表述对象广泛,(4)抒写真情实感

3、小说的特征是:(1)语言包容舒展,(2)叙述故事情节,(3)塑造人物性格,(4)建构时空情境。

4、戏剧文学的特征是:(1)语言富于个性和动感,(2)结构紧凑,(3)矛盾冲突尖锐

论述题

1、“意象”就是表意之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它往往具有特定的哲理意味或者观念内涵。

意象的特点

指意性: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

暗示性:往往通过隐喻、转义等等方式,暗示其内在的意义

朦胧性:往往显得意味多样、景象晦暗,不能最终确定其意义

2、文学意境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象,是通过读者的感会于心,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方式呈现的,具有韵味无穷的阅读特点的审美画面

意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感会于心

3、文学典型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象,是一种以独特的个别去显现普遍性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 文学典型的特征

从价值形态上看,典型是“这一个”,具有独创性

从审美表现看,典型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写照,具有历史性

从阅读接受看,典型给人的感受复杂多样,具有多义性

从修辞效果看,典型形象可以激发人的强烈认同感

4、文学阅读过程一般包含四个阶段

发生阶段:这是文学阅读过程的发端

发展阶段:文学阅读继发生之后的拓展与深化过程

高潮阶段:是文学阅读达到顶端的时刻,这一阶段包含共鸣、净化、领悟等过程

后效阶段:是文学阅读高潮完结后的效果延续过程

第二篇:文学概论

文体分类,三分法:1 叙事类:指通过对事件的客观描述,刻画人物性格,塑造艺术 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具体思想感情的作品。特点:作品描述的生活事件仿佛是本身自然而然地发生着,作者是故事的叙述人,生活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都渗透在描述的具体对象之中。

代表:叙事诗、叙事散文、小说和寓言故事等。2 抒情类:指通过作者抒发某种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的作品。

特点:作品主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要求描写完整的生活 事件,出现的事物都被感情化,向读者揭示作者的内心精神。

代表:抒情诗、抒情散文等。3 戏剧类(表演类、舞蹈类):指把人物形象安排在舞台上,通过 登场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思想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

特点:作品有完整情节,生活事件不由作者叙述,而是让舞台上的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在展现矛盾事件发生过程中,不过分显示基内在的精神,从特殊的方式把主观的或抒情的,客观的或叙事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叙事与叙事学

1.叙事——是与抒情相区别的一种话语类型,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讲述故事。所以“讲故事”即叙事,进一步说,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见备注)2.叙事学(naratologie)作为专业的学术话语,并没有形成定论,所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种界定: 普兰斯《叙事学》——叙事学是对叙事文形式与功能的研究。

查特曼《故事与话语》——叙事学是“叙事文的结构研究”。

巴尔《叙事学》——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

叙事的主要特征:

1.与抒情文学相比较而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2.与历史考证比较而言,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的构成

1.叙事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要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关心的中心内容。2.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陈述语句本身。

3.叙事动作——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叙事内容

故事:完整的故事包括行动中的人物、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和具体明确的场景。1.事件

1)含义:它由的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2)事件的分类:

①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叙述单位

如: 林冲夜宿山神庙用一块石头顶住庙门这一小的事件却是后来情节发展的关键。②起塑造形象、渲染场景作用的叙述单位

单纯从行动元很难区分人物性格,“做什么”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划分,具体的“怎么做”才是区分一个人的本质特征。人物的行动元和角色特性并不一定相吻合,有时一个行动元可由几个角色担任,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行动元与角色的多重性使人物在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变得复杂起来。环境

⑴定义: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⑵功能:形成气氛、增加意蕴、塑造人物甚至建构故事等。⑶环境的呈现方式

①支配式环境:即环境因素在作品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人物和情节,如沈从文的《边城》《无极》

②从属式环境:即整个故事强调突出人物和情节,环境则处于并不显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为迎合读者的传奇侠义小说,这种现象比较明显。⑷根据环境在结构中的功能和它与人物、情节的关系分为:

①象征性环境——它是叙述作品中的主导的环境模式,是作品中的人物的转喻性或隐喻性的表现。环境有时具有深化作品意蕴的作用,通过环境可以隐喻或暗示作品的内涵。

②中立式环境——指作品中所呈现的环境避免一种人为化的主观色彩,只将环境视为一种存在,仿佛与人物、情节没有直接的关系,这在法国新小说中比较突出。

③反讽型环境——它不同于前两种环境,它与人物行动既然有关系又不和谐,环境与人物的情感或行动发生对立和隔膜。

反讽型环境最深刻的表现是环境对人物的嘲弄,一种对崇高、庄严、神圣的解构。结构:

①历时性向度(表层结构):指根据叙述的字面顺序研究作品中各个单元之间在作品文本中的关系,这是传统文学理论分析的方法。②共时性向度(深层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各个要素在叙述顺序背后的内在关系。开端时间:即叙事文开始叙述的那一时刻,一般指作品开始标出的时间位置。

开端时间≠事件发生的最开始时间 跨度:指现时叙述与逆时叙述的跨度 幅度:指逆时叙述与所涵盖的故事时间长度

直接引语: 常见的人物对话与独白,一般有引导词并用引号标出,是人物语言的实录.间接引语:叙述者转述的人物话语和思想,“对话的内容”被保留下来,但在语法形式上却变成小说叙述者的讲述。

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主要讨论叙述的方式,包括叙述者的角度、叙述者与作者、叙述接受者的关系等问题。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或讲述故事。类型:

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 ∈一个角色 内在式焦点叙述 第二人称叙述:叙事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叙述者: 1 定义:指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即“声音或讲话者”,与视角一起,构成叙述。2 几组关系:

①叙述者:真实作者:创作或写作叙事作品的人

暗含作者:又称为作者的第二个自我,诞生于真实作者的创作状态之中

②叙述者→声音:故事中叙事者的存在还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叙述声音用于传达内容的意义,声音的表情特点是为了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意蕴。③叙述者→接受者 诗的起源:

⑴ 诗、乐、舞同源。

⑵ 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① 重叠。② 和声: 一诗数章,每章收尾都用同一语句。有时一章数句,每句之后用一字或语句,在民歌中这种现象很普遍,戏曲中也有“帮腔”、“和声”。③衬字:衬字没什么意义,主要是因为乐调漫长而歌词简短,所以歌词必须加上衬字才能与乐调合拍,常见的有“啊”、“咦”、“呀”、“唔”等。④格律与用韵:诗歌讲究章句的整齐,即所谓的“格律”。

⑶ 诗与文学游戏:① 诗与“谐”: 谐即说笑话,它是喜剧的雏形。“谐”与“巫”和“优”联系紧密。“谐”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② 诗与“隐”:隐与修辞:隐的技巧——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技巧,隐也是比喻的基础,隐的效果常常通过比喻来实现。许多咏物诗都以比喻的方式构成了隐的形式。双关:指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多种意义。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是乙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③ 纯粹的文字游戏: 纯粹的文字游戏综合使用重叠、接字、排比、颠倒、回文等形式。

诗的思维与手法: ⑴赋、比、兴

最复杂的是比:比拟,比喻;比附,象征

象征:① 定义:象征即符号,以直陈的事物或意象作为标识或符号来指代或暗示心理世界、某种观念或事物,简而言之,象征就是以具体有形的符号来表现或代表抽象无形的观念的方法。象征主义:(法)[诗人]让.莫雷阿斯(1856-1910)——最早使用象征主义这一称谓,1886年他在《费加罗报》上发表文章,以Symbolism一词概括当时的法国诗歌,阐述了这种创作倾向的基本原则,此文被称为“象征主义宣言。”

1,前期:a时间:19C70S~90S b 代

表人物:魏尔伦,兰波,马拉美。c观点:强调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认为诗歌的目的是表达主观意识展现出来的音乐性、通灵性和神秘性色彩。

2,后期:时段:20C前40年。代表

人物(法)瓦雷里、(比)维尔哈伦、(奥)里尔克(美)艾略特、(爱)叶芝等。

总结:象征主义诗学重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音乐性和色彩感,认为唯有如此,才能把不可言说的存在,不可言说的对亲身的体验转化为部分可听、可嗅的东西。

隐喻的具体类型:博喻:诗中连续用几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转喻:西方的转喻≈借代,多用与本体相近的事物来代替本体。提喻:部分至整体。诗的比喻分类:角度——形象思维。类型:形象的事物——形象的事物;形象——抽象;抽象——形象;抽象——抽象。悖论:定义:指那些表面上自相矛盾,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诗歌的基本特点: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

① 凝炼性——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② 强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 ③ 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精练,音韵和谐

④结构的省略、跳跃、错位

散文(三最)——是内容、形式、语言和表现手法最灵活、最自由、最少有拘束的一种文体,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和境遇的文学样式。

散文:广义散文:与古时的韵文

(“文”)相对,即中国传统的“笔”;近代指诗歌、戏曲以外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游记、札记、传记、寓言等。

狭义散文:现代意义上的散文,即“四分法”中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存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的基本特征:第一、“形散而神严”、“形散而神凝”,第二、亲身见闻,直抒胸臆。第三、散文一般矮小精悍,文情并茂。散文的分类:

叙事性散文:定义:它又被称为“记叙文”、“叙事文”,是以描述人物事件为主的散文,也有一定程度的抒情、议论的成分。

类 型:报告文学:它是文艺性的通

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被誉为文学中的“轻骑兵”。一般以现实中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 的艺术加工,迅速而及时地反映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要求新闻性、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统一不能凭空虚构人物事件和情节。传记文学:用文学手法记叙真实人物的生平事迹、斗争生活、思想感情和成长历史的叙事性散文作品,要求历史的真实性同文学性相结合。如《史记》中的人物传记

游记散文:记叙参观、游览、旅游见闻的文章,主要通过描写旅游行程,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抒写文化情感、历史情怀等。

抒情性散文: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抒发思想感情为主的文章。论说性散文:定义:以议论、说明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文学性散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抓住生活中某个典型人物事件发表议论,包括杂文和各种小品文,是一种文艺性的政论文、鲜明的倾向性和战斗性、矮小精悍,语言活泼犀利,形象隽永,多讽刺幽默的笔调。

类型:杂感、杂谈、杂论和小品文等 随笔—简而言之“随心所欲、包罗万象”的一种文体,往往记叙、抒情、议论、描写融为一体,新时期这种文体极为活跃。

戏剧艺术和戏剧文学:

戏剧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它通过演员装扮角色,在舞台上表演故事情节、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直接感染观众,发挥社会作用。特点: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

戏剧文学——是供戏剧演出的剧本,是戏剧艺术的首要因素,是舞台演出依据,戏剧演出以剧本为基础,剧本必须适应演出的特色和需要。

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在一定时空限度内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第二、强烈而富于表现力的戏剧冲突。第三、动作化和性格化的人物语言 语言是戏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戏剧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动作化和性格化。语言的动作化——把人物的对话、独白与姿态、表情、动作结合起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愿望和意志。戏剧语言——是演员“内心动作”的具体表现,贴切的语文有利于促进外部动作的表演,出于演出的需要,一般没有叙述的语言,主要是演员的对白和独白,它们又常和人物动作、表情相结合。戏剧语言的性格化——要求剧中的对话、独白等语言能够表现说话人的个性特点与他的年龄、经历、教养、生活习惯、社会地位相符合,表现

出他特有的思想感情。

戏剧语言—还要洗炼含蓄、含义深刻,使读者观众易于理解,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潜台词——即角色台词的内在意蕴,包括说话人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意等,既有助于人物的表情,又使观众以片言明百义。戏剧文学的分类:一般按戏剧冲突性质:悲剧、喜剧、正剧

文学批评的涵义: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欣赏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哲学思想、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文艺理论,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流派等各种文学现象,其中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是文学批评的核心。

文学批评的几种标准:⑴ 政治标准同艺术标准的统一。⑵ 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统一。⑶ 美学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相统一,美学的观点:主要是从美的创造规律出发,对文学作品作出整体评价,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其创作中的艺术世界和生活世界。作家的情感联系,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结合程度,作品给人的审美感受,读者的审美观点心理等等,注重艺术审美特征,把审美价值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标准。历史的观点:即是从作者生活和创作的整个时代,从历时和共时角度来考察他的作品,揭示其作品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从而探讨作品的价值大小。

真、善、美的标准:善——指文学作品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即是文学的功利价值。批评中的善的标准,主要是衡量作品所蕴含的感情的性质和深度,估价其对社会的影响。美——即按美的创造规律来衡量作品,如是否具备形象性、情节性、独特性等审美特征。

悲剧:在希腊原文中,悲剧就是“山羊之歌”。希腊悲剧最早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祭祀活动中的合唱,即“酒神颂”。悲剧:《说文解字》:“悲,痛也。从心,非声。”悲,又称为悲剧、悲剧性。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广义的悲剧;

作为戏剧的一种样式的悲剧——狭义的悲剧

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

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 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典型悲剧观

黑格尔的悲剧观——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和调解 尼采

“酒神精神”:主体的狂放、沉醉,任由自我原始生命力的自由袒露。“日神精神”:是对绮丽华美的梦幻的追求,一种对光明的追求。

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快感

杜博斯:使精神有所寄托

立普斯:紧张感或努力感。筋肉感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审美满足的基础。瑞恰兹:冲突的平衡

亚里士多德:情绪的宣泄和缓和平衡。我们所要求于悲剧的不是各种各样的快感而是它所独有的那种快感。

弗洛伊德: 是被压抑的无意识的宣泄的快乐。

悲剧的实质——“只要命运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历 史还不是可以自由掌握的,那么,悲剧就会仍然是审美形态的一种。”

悲剧最积极的审美效果就是使人正视人生与社会的负面,认识人生与社会的严峻,接受命运的挑战。”

积极悲剧:人在面临困境时所激发的主体精神的胜利。

消极悲剧:人所体味到的人的生存的有限性,以有限而追踪无限,此乃人之最大悲剧。

中国无悲剧论的相关论述:

王国维——中国无悲剧说最早的滥觞

《红楼梦评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厌阅者之心,难矣。若《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所以,他认为中国一直没有真正的悲剧,真正的悲剧只有《红楼梦》与《桃花扇》。

第三篇:文学概论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1)、文学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5)、艺术交往论

二、文学作为活动

1、文学活动的构成(填空)

世界

作者

作品

读者

2、文学活动发生的几种学说及其关键人物

(1)、巫术发生说

弗雷泽

提出的巫术原理:“相似律” “接触律”(2)、宗教发生说

赫尔德

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

康德

席勒

(4)、劳动说

马克思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艺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3、把劳动作为文学起点的原因

(1)、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2)、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3)、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4)、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

三、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的文化及审美含义

(1)、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2)、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就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①、无功利与功利

(从目的看)文学的无功利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②、形象与理性

(从方式看)③、情感与认识

(从态度看)

3、什么是话语,什么是话语蕴藉,话语的构成,什么是语境(1)、话语是特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语言行为,(2)、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的可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3)、话语的构成: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4)、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语言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4、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的内容

含蓄: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一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四、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1、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生产[微软用户1]

(1)、物质生产指的是,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2)、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3)、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的“始因”,而且在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总之,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说是被物质生产所决定的。但是另一方面,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它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首先,精神生产的繁荣与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其次,精神生产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它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发生作用。

(4)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共同的特征,首先,两种生产都作为人的生活活动,具有人的生活活动的一般特点,这就是自由自觉性和创造性。其次,两种生产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5)、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①、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②、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③、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6)、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文学创造就是以话语为原材料的生产活动)

①、首先,作为叙述、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文学活动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②、其次,文学话语甚至使用“陌生化的语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③、最后,文学话语的虚构性常常制造某种处在变化中的情境,这种叙述出现多种可能性

2、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1)、文学创造的客体(即文学反映的对象)的两种解释 ①、客体即“自然”说,这以学说认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

②、客体即“情感”说,与客体即“自然”说相对立的一种理论认为,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 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

(2)、文学创造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①、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②、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3)、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②、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③、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4)、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作家、诗人)解释 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②、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5)、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①、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③、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3、何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

精神生产的繁荣与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精神生产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发展成一般比例的”

五、文学创造过程

1、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是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虽然生活是文学活动的唯一源泉,材料是文学创造的起点,但艺术发现却是文学创造赖以发生的根基)

2、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六、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1、文学的真实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艺术真实,情感把握,形式创造)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①内蕴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认识是理智的体察、感悟是直觉的把握)②、假定的真实: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属性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①、主观的真实 ②、诗艺性

(3)、艺术真实: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2、诗意的裁判

谁对谁的评价

“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七、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文学作品的类型(填空)现实型

理想型

象征型

八、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态的理想形态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包含哪些层次

(1)、文学言语层面,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文学形象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3)、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2、文学典型[微软用户2]

(1)、何为典型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2)、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①、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B、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C、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整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

九、叙事性作品

1、叙事的构成有哪些构成、时间的问题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以及视角的问题(人称)(1)、叙事的构成:

①、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体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物、人物、场景等

②、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③、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2)、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概括的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文本时间”(也可以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文本时间顺序和故事时间顺序互相对照形成的关系(顺叙、逆时叙)

(3)、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的情境的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①、零聚焦叙述,“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多

②、内聚焦叙述,“内聚焦”的特点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一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

③、外聚焦叙述,“外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

十、文学风格

1、创作特性和风格的关系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创作个性是风格的内在根据。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十一、文学消费与接受

1、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2、文学消费的二重性

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因此文学产品及其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与精神享受以及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二重性质,具有商业(交换)价值与审美价值,价值规律与艺术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二重性。

十二、文学接受过程

1、期待视野的具体层次(填空)

(1)、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2)、形象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3)、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2、接受心境有哪些

欣悦 :欣悦心境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振奋、欢快、乐观的情绪状态;

抑郁 :抑郁心境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伤感、郁闷、压抑的情绪状态; 虚静 :虚静心境则超脱于二者,其情绪状态呈现为冲淡平和、清静自然。

3、何为召唤结构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那里面包含着某些“空白”,只有读者能填充这些空白。(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

4、何为隐含的读者

所谓的“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5、文学接受的高潮的几种表现

共鸣 :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净化 :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领悟 :是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和净化之后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余味 :所谓余味,就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

十三、文学批评

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其标准(填空)(1)、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2)、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在运用艺术标准时,首先是文体的评价,即对文体的外在形态,内部结构所达到的完美程度作出分析判断;其次是艺术形象的评价;最后,艺术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即意蕴的深刻与丰富。

第四篇:文学概论

1、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它是作家根据创作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真实、可感而又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或生活情境。

2.文学的审美性:指的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观照和反映客观生活,所创造的适应人的审美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一种本质属性。

3、题材:广义的题材是指可以作为创造材料的社会生活现象的某些方面,如通常所说的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等。狭义的题材是指经过作家选择、集中、提炼和虚构而进入文学作品中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

4、结构:组织安排作品的各种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叫结构。结构包括各种人物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情节线索的安排方式以及场面的调度、细节的刻画等方式,其基本任务是使艺术形象彼此协调、匀称和完美,以便构成一幅主题突出、形象鲜明、意境隽永的美的画面。

5、文学体裁的“三分法”:“根据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而把文学作品分为抒情、叙事和戏剧文学三大类。这样有利于人们理解不同种类文学体裁的内在特点。

6、四分法:综合文学作品在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结构体裁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点,而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别的分类方法。这种方法是我国“五四”以来传统的文学作品的体裁分类方法。

7、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经过作家提炼、概括、想象、虚构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真实。它显示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体现着作家审美评价的倾向性,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晶。艺术真实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属性。

8、文学典型:即文学作品塑造的典型形象。是指具有鲜明而丰富的个性特征,又能高度概括社会本质规律某些方面的,独特的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强烈社会效果的艺术形象。

9、典型化:就是将生活素材经过艺术提炼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以及至典型形象的过程。典型化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典型化的方法三种

10、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把感觉、知觉和表象加工改造成为形象的一种艺术思维方式。作家的形象思维就是运用富有感情特色的文学语言,把感性形象改造制作成为艺术形象。

11、创作方法:创作方法是作家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艺术地认识生活、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形象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创作方法不等于艺术方法。

12、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文学风格的形成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创作实践等三个方面的原因。文学风格有时代、民族、社会、文体、个人和审美等特征。

13、文学流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某些政治倾向、一书观点和创作风格相近的作家,常常自觉货不自觉地结合起来,以其理论或作品对社会发生相当的影响。这种由风格相近的作家所形成文学派别,就是文学流派。

1、从哪些方面把握文学形象的特征?p9 1.具体与概括的统一 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通过夸张,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写得具体生动可感,而又概括了封建社会有抱负的人不得志的苦闷;

2.描写与造型的统一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太阳靠着山的那边慢慢落下去,奔腾的黄河汇入大海,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还要再上一层楼。在诗中,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表露了诗人的宽广胸怀,体现了人们奋发向上的人生哲理

3.认识与情感的统一 鲁迅在《阿q正传》和《故乡》中,都以“哀悲所以悲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的感情态度对待阿q和闰土这些被封建势力压迫和损害的人物,既同情他们的苦难,又批判他们的麻木,表现了他希望有一种新生活的审美理想。

2、文学语言锤炼的原则是什么? ① 文学语言里更深层的东西是思维方式、思维模式、而在思维模式的深层,是文学观念 ② 文学语言要开放。要努力吸收外国语中词汇、语法,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民族化,群众化。③ 文学语言贵在独创,允许打破语言常规,允许变体交叉,但要注意语言相对的规范和相对的稳定。

3、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P87 文学作品内容是:作家所加工和评价过的社会生活;文学作品内容是主客观的有机结合,由题材、主题、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组成。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文学作品内容的内部组织和外在形态,是为表现文学作品内容服务的结构、语言、体裁的结合体。两者的关系怎样? P87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

(一)文学作品的内容对形式的主导作用

在真正的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统一在形象之中,内容始终起主导作用。

就创作来看,作家是先有了感受,先有了内容后,然后才用相应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二)文学作品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作用

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发展速度并不是同步进行的。旧形式并不随同旧内容的消失而消失。文学的新内容出现以后,或则利用旧形式,或则产生新形式。

(三)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审美意义

不同文学体裁和语言色彩,影响、制约着题材的选择和形象的塑造。

4、题材和素材的区别?P89 素材是未经作家加工的生活材料,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材是指可以作为创作材料的社会生活现象的某些方面,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等。狭义的题材是指经过作家选择、集中、提炼和虚构而进入文学作品中的一组完整的生活材料。我们所讲的文学作品的题材,是指后者。

素材来于社会生活,是作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题材的形成与作家的思想、道德和审美密切相关。题材的形成是作家对素材进行加工改造的产物。

5、什么是结构? 组织安排作品的各种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叫结构。结构包括各种人物相互关系的处理方式、情节线索的安排方式以及场面的调度、细节的刻划等方式,其基本任务是使艺术形象彼此协调、匀称和完美,以构成一幅主题突出、形象鲜明的画图。联系具体作品说明结构的原则?

①要使结构的总体安排符合客观生活和主观感情。曹雪芹在结构《红楼梦》时,“只取其事体情理”而“不敢稍加穿凿”

②要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复活》的主题,原来是情场忏悔,去顺序方式进行结构,后来改为揭露专制制度的可怕的社会法律主题,结构就顺序变为中间突破。③要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

④要符合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和曲折性 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⑤结构的原则也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结构也应有所改变。《海燕》以海燕的呼唤暴风雨为焦点进行结构。

6、试以郑板桥<<题画竹>>所云“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来阐述文艺家的创作过程。

这里说的“眼中之竹”,是创作主体观察到的自然形态的描写对象,是对象在创作者感官中留下的“表象”;“胸中之竹”,是创作主体构思中呈现的对象与创作者审美感情融合而成的“意象”;“手中之竹”是创作者笔下最后完成的“艺术形象”。郑板桥的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创作三阶段,以及在这几个阶段“表象”——“意象——“艺术形象”的大致演变过程。

7、文学的真实性和文学的倾向性两者的关系如何? 文学的真实性是指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文学的倾向性是指作家对生活的态度。真实性是倾向性的基础,是文学具有综合审美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倾向性又是真实性的主导,作家的进步倾向性有助于他去准确地把握现实,创作出具有高度真实性的作品。

如果说文学存在真实性原则,那么,文学的倾向性必然蕴含其间,是文学真实性原则的应有之义。应当把真实性与倾向性两者统一起来。

8什么是典型化,举例说明叙事文学塑造典型的方法有哪些?

典型化,就是将生活素材经过艺术提炼创造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以及至典型形象的过程。典型化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典型化的方法

一是,在概括大量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塑造成典型。如作家杨沫在《谈谈青春之歌里人物和创作过程》中写道:卢嘉川这个人物,我想象的成分更大一些,我把我一些年对共产党员的观察、体会,对他们的爱和敬意集中在他的身上表现出来。

二是,以生活中某一个人物原型为基础,汲取其他素材而塑造成典型。如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侦查排长杨子荣,是以作者同名战友的原型为依据。

三是,某些特殊文学题材的创作,如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历史剧等,以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具有典型意义、审美价值的人物个性和事迹为基础,经过提炼、加工,创造形象。如《甘地自传》以甘地的事迹为基础,塑造了一个精神、理智、心灵上的王者。

论述

1、为什么说文学情感是创作的动力?P25

(一)文学情感的功能 文学创作需要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文学的生命力。在西方,巴尔扎克说他创作《人间喜剧》都是“以热情为元素”;在中国,刘勰的《文心雕龙》倡导“为情而造文”

(二)文学情感的实践性

① 情感与对象融为一体 如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当按照情节的发展需要,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他自己一嘴砒霜味,像中了毒一样,把晚饭全吐出来了。② 情感移入对象 高尔基写《海燕》就是将情感移给海燕,表现革命者的勇敢战斗。③ 情感火山爆发 屈原以“离骚”为情感爆发的火山口,让忧患意识,爱国思想喷涌而出。④ 情感多重显现 海明威提出冰山理论,爆发是情感的强烈,冷静是情感的深沉。

2、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与其他艺术相比有何异同?(重点,论述)P50 同:文学具有一切艺术共同的特征。异:

(一)形象的意象性

A意象性的局限

1.意象性的文学形象不如其他艺术的形象具有感染力量的直接性、强烈性。如音乐可听,舞蹈视听兼备等,而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字水平和文化素养,具有一定的阅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才能在想象中构建起作家提供的文学形象;

2.意象性的文学形象一般不如绘画、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的形象那样具有感性力量的鲜明性、确定性,不同的读者感受到的文学形象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甚或引起歧义。

B意象性的长处:便于从更多侧面提供形象的丰富的审美意蕴,给读者留有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如:我国汉乐府诗:《陌上桑》写罗敷的美,写罗敷之美本须写容貌,但诗人没有一句话写他的容貌,专写看罗敷者的心理活动,来突出罗敷的美。

(二)形象的丰富性

①勾勒广阔多变的社会生活;如《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话世界,人,神,妖,天堂,龙宫、地府,变幻莫测。

②多侧面多层次地刻画各种人物的个性;如《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葬花从语言、环境、动作等多方面描写。

③深入到人的复杂微妙的精神领域;如张九龄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异地相思之情,柳永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表现“离别之痛”。

(三)形象的深刻性 :文学使用语言文字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的语言手段比其他艺术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实质,所唤起的情感掺和着更多理智因素。作家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因素隐蔽地渗透于形象塑造之中,通过叙述人的身份从旁议论、评价。比如说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多,性格更复杂,主题更多义,因此揭示社会生活本质规律更加多侧面、多层次,更有典型意义。比其他艺术更能表达出历史的哲学的力度和深度。

3、典型人物的特征,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P155-156 典型人物的特征

(一)要有鲜明而丰富的个性

典型形象强调个性,指某个人特有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行为方式,比一般的个性更具独一无二的色彩;

典型个性的丰富,一方面是人的色调是多侧面、多色调的,另一方面,指这丰富复是由占主导地位的个性因素制约着其他因素,要求人物对各种矛盾冲突作出多色彩而符合其个性逻辑的反映;如阿Q出场,其举手投足,音容笑貌,均不会混同于其它典型形象。

(二)要通过个性深刻揭示社会本质规律的某些方面

人物的典型性很大程度决定于对形成人物个性的社会原因的开掘深浅。

A.、典型性不等于阶级性。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和薛宝叉,归属于同一个阶级,但那时两个不容混淆的各具社会历史内涵的典型。

B、典型性不等于类型性,塑造典型要以个别概括一般,以个性体现共性,强调典型要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一)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活动

1、典型环境,是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生活、行动于其中的,形成其个性的具体、独特的环境和一定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的有机统一体。

2、典型环境不能只注意大环境,否则环境的描写就会趋于一般化,甚至导致“一个时代只能有一种典型”的错误结论;也不能只注意小环境,否则环境描写就游离了特定的时代发展和气氛,是片面的,不够典型;它必须是时代的历史的大环境和具体的独特的小环境的结合。如孔乙己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大环境中,主要活动是在鲁镇和镇上的小酒店这两个小环境中。

3、再现典型环境,最重要的是要描绘出作品中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4、总而言之,典型环境影响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是环绕着作品中的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相互作用

①典型环境环绕着典型人物,促使他们行动,对典型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制约和促进作用。如《水浒传》中的林冲,一方面,他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有比较优裕的物质待遇,这种环境因素形成了他性格中安分守己的一面,对统治阶级的迫害一再忍让。另一方面,他喜欢结交四方好友,这种环境因素形成了他性格中耿直,豪侠的一面,对现实不满,内心勇于反抗。

②典型人物影响甚至改变典型环境。林冲杀死陆谦等人,成了危险的罪犯。上梁山后,嫉妒王伦,推举晁盖为首领,使起义队伍得以迅猛发展,为起义者提供了新的典型环境。

第五篇: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1、意识形态

定义: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维持政治稳定。根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

特征:(1)意识形态的幻想性和隐蔽性(2)意识形态对于现实的整体化与简化倾向(3)意识形态与社会权利(4)意识形态的生产与传播方式(5)文学具有群体性、系统性和历史性。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体系,被某个群体所接受的思想观念。

2、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

审美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特点:

A、审美是感性的康德认为:“为了分辩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像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所以鉴赏判断并不是认识判断,我们把这种判断理解为其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

B、审美的对象是纯粹的表现与形式

“要说一个物件是美的并证明我有品味,这取决于我怎样评价自己心中的这个表象,而不是取决于我在哪方面依赖于该对象的实存。”

康德认为:“被称之为利害的那种愉悦,我们是把它与一个对象的实存的表像结合着的。所以一个这样的愉悦又总是同时具有与欲求能力的关系,要么它就是这种能力的规定根据,要么就是与这种能力的规定根据必然相连系的。但现在既然问题在于某物是否美,那么我们并不想知道这件事的实存对我们或对任何人是否有什么重要性,哪怕只是可能有什么重要性;而只想知道我们在单纯的观赏中(在直观或反思中)如何评判它。”

C、审美是无功利的审美是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审美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喜悦和愉快的感情,没有物质功利却有精神功利,没有个人功利却有社会功利,没有急切性功利却有现实、历史功利。

康德认为:“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康德的这一审美无功利说诚然存在忽视审美的某种功利性的偏颇,但毕竟有其合理的一面:审美在其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换言之,审美正是无功利的。

D、美被认为是普的遍有效的与意识到自身中脱离了一切利害的鉴赏必然相联系的,就是与一种不带有客体之上的普遍性而对每个人有效的要求,就是说,与它结合在一起的必须是某种主观普遍性的要求。

3、审美意识形态分析:英雄赞歌(注重意识形态的分析)

《英雄赞歌》的电影镜头与歌词构成的英雄形象是政治正义性—抗美援朝的象征,它是以构造情感的形式构造人物形象来呈现的。

“人民战士”是政治的概念,“虎豹”是指自然中恶的因素。“人民战士驱虎豹”的战争,表明了人民的正义性是绝对的,无可质疑的。“战旗美如画……大地春常在”“战旗”是武装力量的象征,将政治、自然相结合。“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电光”是一种含混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用隐喻的方式将英雄的身体形象神化、超自然化。“地陷进去独身挡”更是将英雄神化、崇高化,他们似乎拥有“超能力”,能够化解一切困难,能常人所不能,镜头与画面形成鲜明的反讽。画面中空军的出现,将英雄的概念泛化为整个武装力量。“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完全地超自然化,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依据政治立场划分待遇。镜头中“排山倒海地冲锋”简直荒谬,与现实不符。为表现英雄事迹,将警卫员、文工团员皆放入敌我对峙战场冲锋陷阵,体现出了一种牺牲的浪漫化。

艺术形态和艺术手法的介入与政治意识形态的糅合,政治意识形态对艺术手法的选择起到极大作用。

4、柏拉图的艺术摹仿论

首先,柏拉图认为世界是偶然的、可消失的,不是终极的真实,只有理式才是终极的真实。柏拉图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论“影像说”是以他的哲学理论“理式论”为基础的,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叫做“理念”,“理念”不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是早在事物出现之前就已经独立存在的东西,是第一性的。客观物质是由理念派生出去的,是第二性的。

其次,他认为物质世界只不过是理念的影子,是对理式世界的摹仿,而艺术是对物质世界的摹仿,因此它是“摹仿的摹仿”,“和真实隔了两层”。他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都是影像复制者、机械的临摹者,不能达到真理,因此柏拉图的哲学框架中,始终把理念作为第一性存在。他对艺术本质的揭示也是从主观出发,强调艺术和自然与客观现实的距离,强调艺术的虚构性、幻觉性,艺术史影响的制造,有赖于主体,因此他具有主观性特征,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对艺术具有决定性作用。

(文学是对现实的摹仿,现实是对理式的摹仿,是影子的影子,所以文学是无用的。)

5、亚里斯多德的艺术摹仿论

首先,在他看来,“艺术的本质就是摹仿”,认为实体首先是个别的具体事物,其次才是属及种的概念,而且还存在着“永恒实体”作为事物生灭变化的最终原因。他把摹仿看做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根据他的摹仿理论,一切艺术的共同特征是摹仿,只是摹仿所运用的媒介不同,摹仿的对象不同,模仿的方式不同而造成各个门类艺术间的种种差异。

他认为文学摹仿现实,主要有三种方式(1)照事物的本来样子去摹仿(2)照人们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3)照事物可然的,必然的去摹仿。

其次,亚里士多德是摹仿论的集大成者,认为柏拉图提出的理念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而感性世界是真实的,模仿感性世界的艺术同样是真实的,艺术的力量正在于它模仿的是现实世界,因而它能够把握真理。

再次,亚里斯多德把人的生活看作是艺术摹仿的主要对象,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摹仿人的活动,也就是在创造艺术真实,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对柏拉图摹仿说的一种扬弃。

6、迷狂说

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诗在本质上是神的产物,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附体,一是“灵魂回忆”。

诗人在神明凭附或灵魂回忆中进入了迷狂状态,于是获得创作的灵感,进行创作。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感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迷狂说否定了记忆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的迷狂说从宗教文化上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迷狂分为四种类型:①预言的迷狂

②宗教的迷狂

③爱情的迷狂

④神灵禀赋的迷狂

总之,他认为是人“不是凭技艺,而是凭神的灵感创作”。

7、理解“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表现说)

文学创作是由人主体出来的东西,人去创造一个世界,源头是人的情感。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的工具,起源于人们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给别人,而别人也为之感染,体验到这些感情。这种感情是二度的艺术情感,经过实践的反思沉淀平复淘汰。对情感积累的再度体验可以说是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

客体即情感。文学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即人的心灵,文学客体即情感。艺术的职责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表现心灵,表现情感。

后半句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是艺术构思的重要机制。五四时期,郭沫若引进了西方浪漫主义观念“激情”和“想象”,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寻求突破,关键词就是强烈的情感和出格的想象。郭沫若忽略了华兹华斯强调的“强烈情感”的另一面。第一是宁静中聚集凝神;第二是审思中产生,又在审思中消退。认为好诗应该“合情合理”。中国古代文论中一直强调作品与作者情感的关系。而在西方,“表现说”认为作家是文学活动的中心,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因而应从作家方面来考察文艺的本质和特征。主张艺术是艺术家内在本性和情感的自然表现,作品的价值来自作者本身的价值,如柏拉图将文艺看成是灵感的表现,康德也认为艺术是天才的产物,诗是“想象力的自由游戏”。

8、物感说

又称感物说,是一种自然审美理论,解释人在自然审美中发生心理反应的原因。“天人合一”是他的哲学理论。“物感说”是原始自然生态观念在诗学上的直接体现,它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魂灵。它形成于原始的万物有灵观,从万物“生命——体化”的整体自然观念出发,把自然物看做与人类同情同构,物我互渗的观念引发出“物我不分”、“物我同一”的整体性观念。在认识上必然用“以己度物”的方式去体验自然对象的形式感和情绪感。在同自然事物发生强烈的情感双向交流中,主体必然要“情以物兴”,产生审美激情。从中国人的审美眼光看来,满眼都是生命之情,艺术中的自然事物自然地也就成为表达情感的载体了。“物感说”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在诗学上的直接运用,它直接构筑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品格和创作风格,是中国诗学理论的特质,其强调文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观点,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就很受现实的影响。

9、理解“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气决定了物的变迁,物的变迁又惹起了人的感慨,因此人们受其感召,这种丰富多彩的万物是值得歌咏的。

钟嵘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气之动物”中国向来以为宇宙万物的生成有阴阳二气,人是由气构成,四季的变化也是由气的消长决定的,阴消阳长,阴盛阳衰,气的运动规律是宇宙的运动规律,气推动一切事物的生命运作。”“物之感人”人有感知能力,有心理存在,外物会感动人,会感应人,人受外物的影响。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把人的生理和心理放在整个宇宙之中,考究宇宙对人的影响,人的性情受到影响,一定要有所表现。钟嵘的物感美学在注重自然感应的同时,有注重社会现实的感应注重文学艺术创造之于社会现实的责任,同时,又不忽略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无感的终极目标是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体验的超越,在钟嵘来这是通过赋、比、兴来完成的。

10、佛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

佛洛伊德:“人的理性的自我能够清楚认识自我还有一种神秘力量,远远超过自我的力量。无意识的,人类无法掌控的力量,巨大的、黑暗的、是人类之外异己的力量。”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里过程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他认为在这三者中无意识最重要。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其一、各种本能冲动

二、被压抑的心理活动。

他认为无意识是以意识为基础的,隐藏在我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包括我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恐惧、和非理性的东西等。正如“冰山理论”所说,人的精神意识只占了很小的一部份,是冰山一角,无意识是冰山沉睡在下巨大的部份。无意识是人们经验的大储存库,由许多遗忘的欲望组成。用一定的技术去控制它,如催眠,让无意识的东西浮现出来。

无意识是人的本能(欲望的本能、性本能),主要是性本能,是没有理性的、混乱的,处于大脑皮层,人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却是最能影响到你的一股强大力量。

11、本我、自我与超我(关系+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由各种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本是一切心理力量之源。本我的机能是求得本能冲动和被压抑欲望的满足。这一过程遵循快乐原则,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不被个体所察觉;(激情控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

自我:代表理性,感受外界的影响,满足现实的要求,遵循现实原则;自我在本我与超我的抗争中调解二者的关系。

超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是理想化、道德化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社会规则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超我的机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禁止本我的冲动;二是使自我的机能从现实向道德发展。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反省和批判,以及理想的形成等都是“超我”活动的结果。如果违背了“超我”,人就会产生耻辱和罪恶感等情绪。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是非现实的;超我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12、佛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1)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主要是泛性论和性与升华说。

弗洛伊德对文学创作通过精神分析法归为无意识说。他认为文学形式富有幻想,生动而具体,具有妥协性。强调创作对象和内容要来自现实生活。他认为力比多是文艺创作的动因,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本能欲望的驱使。文选创作是个人无意识,是被压抑的性欲的“改头换面”的显现形式。

2)弗洛伊德认为,作家普遍存在的个性特征是:第一,压抑力量的松弛;第二,超乎平常人的强烈的性本能欲望;第三,异常巨大的升华能力。正是最后一种特征,是作家艺术家有别于一般的精神病患者。艺术家虽然也受到强烈的性欲所激动,也无法在外部世界得到满足,也会中断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转向内心世界,但艺术家同时还能找到一条与现实协调起来的道路,他们通过艺术创造的方式获得本能欲望的替代性满足,同时还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赞扬。(俄狄浦斯情结)

3)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艺术,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发泄那些在今日大部分已被压抑的冲动,是性欲的升华。文学艺术的起源和本质在于性欲的升华。

主张升华说,生活的是欲望,根本上是性欲。主要内容包括:文学是性欲的生活,俄狄浦斯情节与创作动力、创作与白日梦、作品是经过改装的梦。白日梦是多种欲望压缩成的一种现象,进行一只替换。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达,与梦的手段相似,是二度加工,是经过改装的梦。

13、俄狄浦斯情节

佛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节是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是儿童对教育双亲的爱与恨的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存在的外形条件是人类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弗洛伊德指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同,可反映的都是一个主题,即“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也即恋母仇父、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可见,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情结不仅适合于说明每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同时,俄狄浦斯情结对于说明整个人类童年时代的普遍精神倾向也很有意义,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无不发源于俄狄浦斯情结,所以能感动千千万万的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欣赏者,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恋母情节,是性欲的升华。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对外寻求性对象。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双亲的刺激(父爱女,母爱子)占有欲、排斥。

14、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与佛洛依德的异同)

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是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认为人的大部分无意识是先天存在的,是有遗传形成的一种心理勤想,而非后天形成的。

他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的两个层面。虽然荣格承认无意识这一概念,但却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的冲动的观点。他相信所有的人不仅有着个人无意识而且同时也都具有集体无意识,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拓展成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荣格同样也关注人的潜意识(无意识)领域,认为,在潜意识中分出所谓“集体无意识”,指人类资源是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这是一个保存在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一个象征性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遥远的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荣格认为文艺作品是个“自主情结”,其创作过程并不完全受作者自觉意识控制,而常常受到一种积淀在作者无意识深处的集体心理经验的影响,这种心理经验就是“集体无意识”。

15、原型

原型,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是构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现象,然后在不同时代通过无意识激活为艺术形象,这些原始意象和原型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艺这个载体。

“原型”一词源于心理学荣格的名词,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是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因素或一个人物、一个意像、一个叙事定势,或是一种可以从范围较大的同类描述中抽取出来的思想。它源自于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这种意像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原型是表像性的东西,是人类共同的经验,是特殊形式的记忆表像,是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的,是一切心理反应的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

16、文学真实(内涵)

1、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通过语言来表现处于历史进程之中的人的世界。

2、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基础。“真实性”是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

3、作家对世界的理解、反应和阐释,只要是合情合理,他的作品就会具有“真实性”的品格;而具有“真实性”的品格,能让读者产生信任感及认同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艺术真实总是发掘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与规律联系在一起。

4、、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作品只要建立在他们合乎事理逻辑或者符合情感逻辑的基础上,建立在能为读者所接受的基础上,就能让读者产生真实的幻觉,得到读者的认同。

5、文学真实还表现在他与科学不同,文学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使他必然要讲究“诗艺”。

17、文学起源诸种学说(几种、怎么理解,重要,须分类说明)

文学的起源:①模仿说

②表现说

③游戏说

④巫术说

⑤劳动说

(1)

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热或现实生活的模仿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

揭示了史前人类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特点,即人有一种模仿的天性。指出模仿可能是人类最早采用的艺术创作方法。

(2)

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

表现说是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情感在推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动力作用。仅仅强调感情的冲动和宣泄还不能完全说明艺术产生的真谛。

(3)游戏说:认为艺术发生于人类的游戏活动。席勒认为人又游戏的冲动性,即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理性冲动)

游戏说将精神上的“自由”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于人们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创造的基本动因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忽略了社会原因,把艺术活动仅仅归结于“本能冲动”或者“天性”,难以从根本上解释艺术起源的真正原因。另外,过分强调艺术与劳动的对立,是片面的。

(4)巫术说

巫术说认为艺术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有关。主要代表有泰勒、弗雷泽等。

巫术思维:

1)、万物有灵论——瞬息神与图腾崇拜

。原始人从瞬息神逐渐发展为图腾崇拜,相似律是他们的思维方式。

2)、相似律——模仿巫术。原始壁画是一种巫术行为,即模仿巫术

3)接触律——交感巫术。一个东西在与某物接触后,其间的相互作用依然存在。许多巫术师两种思维方式并用的(5)劳动说:认为劳动是原始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因。

首先,劳动是原始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其次,史前艺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劳动生活的印记。劳动为原始艺术的发生准备了生产主体、生产工具,提供了主体需要,创造了形式与内容的早期范型

18.读者在文学接受中的作用

读者在接受、面对作品时不可能处于空白状态,各种各样的信息均会给读者印象。这些信息会唤醒读者以往的阅读信息,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感环境,形成期待。

从读者与文学作品的关系上看,读者在文学接受中有着重要作用。

1、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尽力理解或还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读者以自己之意去迎受作者之志,推想到作者之志,并从中接受教诲。

2、读者在文学接受中对作品意义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读者的阅读行为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参与过程。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解释不尽相同。作者有他自己的用意,但是读者各有自身不同的境遇和心理状态,二者相遇之时,必然会产生丰富多彩的阅读效果。

3、同一个读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个作品也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19、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预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文学接受课题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期待视野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标,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期待视野的形成要素是素养和动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视野往往进行调整,形成新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往往与文本形成文学接受。

期待视野大体包括三个层次:文学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与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是相对应的。简单地说,“期待视野”就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

20、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接受过程大致分为阅读前的素养储备、审美感受、审美评价三个阶段。

一、阅读前的素养储备

1、读者的接受素养: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读者接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来自生活体验的积累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素质养成。

2、接受动机:接受动机是指推动读者阅读并接受文学作品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审美动机、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借鉴动机和批评动机等,这些接受动机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往往交叉出现,相互转化。

二、审美感受

1、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在阅读中始终伴随着审美体验。

2、文学审美感受的独特性:文学媒介的特性是的文学的感受和体验呈现出更大的创造性和自由行,这也体现了文学接受本身的独特价值。

三、审美评价

1、审美评价的特点:人类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从文学接受的过程来说,第二阶段的感受、体验以感性心理为主,而第三阶段的审美评价则理性因素更多。

2、一般读者的审美评价

普通读者的审美评价往往是随机的,感想式的,零碎的,但也是他们对作品最直观的理解、最真切的感受。

3、批评家的审美评价:批评家对作品的理解往往比一般读者理解的更为独到。

总:文学接受活动并非是一个单纯循着这三个阶段的顺序梯次进行的活动,往往是相互交织,难分先后。

21、读者如何影响作者

1、现实读者是作者难以预测的,有许多并不符合作者的隐含读者的想象。大体来说,现实读者与隐含读者有一定距离。一部分信息会反射、反馈给作者,从而影响作者对隐含读者的想象,对写作进行调整。

2、读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者的创作。现实读者是作者难以预测的,有许多并不符合作者的隐含读者的想象。大体来说,现实读者与隐含读者有一定距离。一部分信息会反射、反馈给作者,从而影响作者对隐含读者的想象,对写作进行调整。

文学活动作为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联。作品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平台,读者通过这个平台走进作品的感情世界,间接地接近了解作者所描写的生活世界,从而作出反应和反馈。自己对读者的阅读反应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为作者所了解,使作家对自己的创作的影响作出相应的自我评定,并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创造思想和方法,从而影响其新的创作。

22、媒介技术手段的发展对文学生产有何影响

电子媒介的高度发达极大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1、广播文学、电视文学,特别是网络文学等新的文学形式或多媒体文艺样式的兴起,改变着传统上以纸质印刷媒介为主要载体的文学存在形式,使文学的传播方式和存在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文学大家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2、文学与其它艺术载体,如电影、广播文艺、电视艺术等的互动进一步增强,产生了新的接受效果。

3、文学的社会功能逐渐向休闲娱乐方向偏移,传统社会中文学的雅俗之分以及现代社会中文学的审美取向与非审美取向之间的区分逐渐消解。

4、伴随着广播、电影、电视日渐成为当代的主导媒体,以这些媒体为依托的艺术样式也在当代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总体格局中越来越占据有利的主导型的位置,而文学在艺术活动以及社会文化总体结构中的位置相对来说被边缘化了。

可见,电子媒介对文学的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其积极的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不利的一面。媒介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但绝不是关键的影响的力量,不能撇开时代的境界和政治状况来孤立的谈媒介对文学发展的作用,从而走向媒介决定论。

23、数字与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

1、文学生产是指文学创作活动的社会过程,文学消费是指购买并阅读文学作品以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过程。

2、在当代,文学生产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制作活动,文学消费是指与这样的文学生产相适应的拥有、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社会行为。

3、①当代文学生产作为精神生产活动,创造着满足公众审美文化需求的精神产品,具有物质生产所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生产活动也具有产业属性,能够为文学产品的创作者、出版发行者带来商业利润。上述,文学生产的两重性,使当代文学生产暨作为社会精神生产的文化事业而存在,也作为社会商品生产的文化产业而存在。

3、当代文学消费具有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两重性。一方面,文学产品作为精神产品,能够使消费者受到精神感染和教育。另一方面,文学产品具有一般物质产品的特点,需要通过购买或其它方式拥有才能实现消费。这里的其它方式包括政府免费发放和社会赠予等。

当代文学生产的新特点:1、生产规模庞大

2、受众群体广大

3、文化品位趋向通俗化4、依托文化市场运作

当代文学消费的新特点;1、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的反作用越来越大

2、文学消费的快餐化趋向明显了文学消费出现“夸示性消费”现象

下载文学概论综合练习(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概论综合练习(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 选择,填空,判断 1 . 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 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 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 2. 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

    《文学概论》论文

    论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的价值结构——真、善、美 内容摘要: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是认识与审美的统一。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和价值追求。......

    文学概论1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文学概论1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学概论(一)试题课程代码:005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

    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一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为其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文学史、文学作品选、美学等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文学欣赏概论

    文学欣赏概论 (一)概念 广义的文学,指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包括纯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一种文化型的文学观念。我国在魏晋以前,西方在......

    文学概论重点整理(定稿)

    1.文学流派:由思想倾向、文学见解、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作家群,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并以有影响的文学成果作为标志的创作派别。 2.“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尧斯提出来......

    《文学概论》教案

    第一章绪论 本章概述: “文学概论”是阐述文学基本理论的一种教材体系,也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在不同程度上几乎涉及了文艺学的方......

    文学概论书目

    韦勒克 ,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柏拉图《文艺对话录》、《理想国》莱辛《拉奥孔》丹纳《艺术哲学》 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尼采《悲剧的诞生》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博尔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