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最佳答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问答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的原则是什么?
答: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是什么?
答: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是什么?
答: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一个基本认识,即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
扎实稳步地推进。在具体工作思路上,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提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什么?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要引导农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家园。
六、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能得到哪些实惠和好处?
一是可以享受到完全取消农业“三税”的实惠。在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农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了历史的句号。
二是可以更多地享受到国家财政的直接补贴。国家继续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饮水安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可以在教育、医疗、保障和文化服务上得到直接好处。国家实行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医疗求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逐步做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四是可以享受到国家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更多支持。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广大农民都可以从中央的这些惠农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七、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答:一是认真组织学习,不断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党组织要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同时帮助广大农民搞好学习,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措施,以及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惠,深刻认识农民自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进而把广大农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来。
二是增强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要努力实现生产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干部,积极发展新党员。选拔农村基层干部要突出“发展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和公道正派理念强”的要求,发展农村党员要在坚持党员标准的前提下,突出“带头致富能力强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要求。同时,加强对现有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培训,努力使他们掌握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以过硬的本领积极投身到全民创业行动中来,以实际行动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是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路先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带领党员干部,组织农民深入讨论研究,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当好新农村建设的开路者,要求农民做的,自己先走一步、先做一点,要求农民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当好帮带者,积极参加“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带领群众共同创业;当好保护者,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得到实惠;当好调解者,积极化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与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有什么联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与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有什么联系?
人教版书上的答案最好
我们讲过吗
最佳答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二十字方针: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与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一致的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物质文明)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物质文明)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精神文明)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精神文明)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体现了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最佳答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问答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的原则是什么?
答: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是什么?
答: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是什么?
答: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一个基本认识,即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
扎实稳步地推进。在具体工作思路上,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提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什么?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要引导农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家园。
六、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能得到哪些实惠和好处?
一是可以享受到完全取消农业“三税”的实惠。在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农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了历史的句号。
二是可以更多地享受到国家财政的直接补贴。国家继续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饮水安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可以在教育、医疗、保障和文化服务上得到直接好处。国家实行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医疗求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逐步做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四是可以享受到国家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更多支持。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广大农民都可以从中央的这些惠农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七、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答:一是认真组织学习,不断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党组织要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同时帮助广大农民搞好学习,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措施,以及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惠,深刻认识农民自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进而把广大农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来。
二是增强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要努力实现生产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干部,积极发展新党员。选拔农村基层干部要突出“发展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和公道正派理念强”的要求,发展农村党员要在坚持党员标准的前提下,突出“带头致富能力强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要求。同时,加强对现有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培训,努力使他们掌握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以过硬的本领积极投身到全民创业行动中来,以实际行动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是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路先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带领党员干部,组织农民深入讨论研究,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当好新农村建设的开路者,要求农民做的,自己先走一步、先做一点,要求农民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当好帮带者,积极参加“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带领群众共同创业;当好保护者,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得到实惠;当好调解者,积极化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与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有什么联系?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有什么联系?
人教版书上的答案最好 我们讲过吗 最佳答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二十字方针: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与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一致的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物质文明)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物质文明)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精神文明)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精神文明)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政治文
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要求体现了三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第三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二十字”方针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二十字”方针
镇远县发展和改革局龙秀明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二十字”方针是对它的高度概括,其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角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和认识,以期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认识,最终达到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十字”方针,它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总体目标。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方面。
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是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生产设施、经营及管理的水平和现状,决定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既要协调粮食与
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又要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实现相互促进和良性协调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是要把生产各要素进行有机的优化组合,探索解决耕地、林地、水面等农业资源的有偿流转和转让的体制机制,生产器械的高效使用,种养殖、农业生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与建设及农业农村经营、管理等责权利关系和投入机制等问题,降低综合生产成本和提高投产率,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现代农业转化。二是把培育新型农民和搞好农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长期和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只有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才能实现农业从业人员资源占有量的增加,也才能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而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三是做好农业人口的稳步转移。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农民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对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通讯不便或是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自然村组的农户,做好农村人口的稳步转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随着农民在集镇或城市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实践,他们又已基本或完全能够在这些地方生存和发展,为农民向集镇转移创造了条件,同时又可增加城镇人口,关键是要通过产业和引领企业建设增加非农就业机会的问题。在实施好农业人口的稳步转移的同时,又为农业各种资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供和创造有利条件,亦有利于生产发展。
二、“生活宽裕”是农村建设的目标
要实现“生活宽裕”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归根到底,是要解决农民
收支结构调整和农业农村建设投入问题。一是要认真分析农民的收支结构,找准为农民增收节支切入点。目前,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来源于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种养殖业收入增加的幅度是很低的。同时,农民的支出除基本生活开支外,要投入住房、猪牛圈舍、农用机具器械、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及就医、学习培训等。二是要解决好农业农村建设投入的问题。从大量的数字可以看出,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足和滞后,是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只有通过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才有资本投入农业农村;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才能减少农民的投入,实现农民生活的宽裕。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合作医疗、教育、农业农村等政策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等也正是为了使他们实现“生活宽裕”。
农民生活宽裕了就可以激发农村广阔而巨大的消费潜力,让农民的需求真正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实现消费拉动国民经济的战战备略意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分析和了解农业农村的收支结构和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才是关注民生真实现。也仅有如此,才能实现 “生活宽裕”的农村建设目标。
三、“乡风文明”是农民整体素质提高的体现
“乡风文明”实质上是农村党建、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设等问题,内容包括对农村思想文化、风俗习俗、社会法制、治安等诸多方面的领导、引导和建设。
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文化生活却发展很缓慢,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协调、不相适应,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急待提高,主要问题是基层组织协调乏力、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学习宣传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工作方式方法上没有与时俱进。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工作任务。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好农村良好健康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又要革除陈规陋习,不给不良习气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空间。
四、“村容整洁”是改善农村生存状态的必然要求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住房、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实施过程的基本要求,为农村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长期以来,绝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没有经过规划,住房、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均是因时、因地和农民自家的情况自行决定,没有经过分析论证,更谈不上优化布局。人居环境很难让人满意。一方面造成土地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造成设备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在相关于硬件设施缺乏的同时,加上农户、家族等在历史上形成的不理解、不容让、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等不和谐因素而形成的矛盾和隔阂,再加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另一方面所造成的“小家庭”、“小生产”和“均等占有”等负面影响,在缺乏行政干预和协调的情况下,环境污染、乱搭乱建、乱用资源等问题日益突显。
实施新农村移民搬迁是实现“村容整洁”和农业人口的转移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办法。新农村移民搬迁,主要目的是要改变城乡的“二元结构”,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农村深厚的风俗习俗及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而应配套的相应基础设
施,实现“生产地”与“生活地”分离。它又包括就近搬迁和向城镇搬迁两种方式。
五、“管理民主”是民主与集中制度下的人民当家作主与现代科学管理的结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农村地区普遍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农民不仅注重其自身的经济利益,也更关心他们的民主权利,因为只有他们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他们的经济利益才能得到保证。我们的党和中央要求政治文明及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正是为了保障农民合法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农村在变,农民也在改变,他们采取保障利益和权利的方式或手段也在改变,最终是朝着科学管理的方向变。当前,加强农村级基层组织建设、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
当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的是: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征地、拆迁、就业转变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经营、管理和决策等问题时,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这是依法行政,实现民主管理和决策、关注民生的基本要求。二是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有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的区别,在规划过程中千万不能搞一刀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正确透析事物的双重性,扬长避短;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辩证法,解决我们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深刻领会“二十字”方针的侧重点,并将其相互涵盖和衔接进行融会和
有机统一,解放思想、努力探索、扎实工作,最终达到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
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广西精神:团结和谐 爱国奉献 开放包容创新争优
钦州精神:自强实干 融合共赢
村级阵地“八个一”工程建设包括:①村委综合办公楼②村卫生室③舞台④篮球场⑤党务村务公开宣传栏⑥党务活动室“(含农家书屋)⑦远程教育终端设备⑧党群志愿服务队
第五篇:2006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状况报告——二十字方针量化
2006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状况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与市场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充分表明,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生产发展,要求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如果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可以说是粮食自给率大于95%,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要大于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大于60%,人均肉类拥有量大于80%。
生活宽裕,就是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我们认为,生活宽裕的标志一是农民收入达到了一定水平,按小康标准计算,到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至少应达到6000元;二是消费结构有所改善,即恩格尔系数小于40%;每百户拥有电话80部,彩电49台;三是农民生活质量有新的提升:70%的农户家庭有卫生厕所,80%的农户室外有硬化路面。
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在农村形成,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村容整洁,要求优化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求重点抓好道路、饮水、垃圾、污水、粪便处理等五个方面的建设任务,以及实施新能源利用、信息化、农村防灾体系建设等惠农工程。
管理民主,是指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其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当家作主,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
二、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第一,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都得到了一定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三农”问题仍然存在。可以说,没有“三农”问题好的求解,也就没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城乡差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与难点。构建和谐社会,要求逐步扭转城乡差距,而新农村建设为扭转这一差距提供了可能。
第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就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
第四,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科研工作的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第五,新农村建设是加强政府管理的重要抓手。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全面概括,为各级政府工作提供了一个十分明确的工作抓手。
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党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以来,各地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实践,探索出了一些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模式和好的经验。但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区域资源、文化和地理特点差别明显,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
东部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东部地区以人均GDP将近3000美元为标志,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其新农村建设带有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特征,有这样三种模式。
一是城郊经济模式。在以城带乡能力较强的东部城市,这种模式比较常见,新农村建设见效较快。具体来说就是对城市边缘进行重构,建设城郊型新农村。二是工业带动模式。这种模式在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比较适宜。工业企业参与、主导新农村建设,是实践“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行动。具体来说就是以发展乡村工业为导向,推进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型转变,增强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
三是商贸流通带动模式。这种模式即通过发展现代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和市场网络,进而形成以当地农村为中心的市场,以市场促产业、以产业带乡村,最终形成商贸发达、乡村繁荣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
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 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自主能力非常有限,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产业,加强小农经济的组织,同时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是特色产业带动模式。这种模式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比较普遍。具体的做法是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
二是劳务经济带动模式。这在缺乏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而又存在庞大剩余劳动力的地区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模式。通过转移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优化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乡镇企业带动型。这种模式也是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常见的模式。以发展乡镇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
四是村庄整治模式。包括异地新建模式和旧村改造模式等。异地新建模式是结合国家移民建镇和扶贫搬迁政策,对分布在山坳、水库、湖滩周围,村庄规模小,人口居住分散,生存环境恶劣,整治难度大的村庄实行整村搬迁。
五是小城镇建设模式。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然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农民就业转移,形成新型的产业结构和居住体系。
六是资源开发模式。资源开发既包括矿产等资源开发,也包括利用现有资源开展的旅游开发。
粮食主产区的新农村模式 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业生产,针对粮食主产区的优势、特点、现状,粮食主产区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应该紧紧围绕农业这一基线。
一是农业产业化模式。粮食主产区的优势是粮食生产,应该依托粮食生产这个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绿色食品工程带动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推动绿色食品工程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牧区和边远少数民族的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内蒙古等牧区及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共性是生态环境亟待保护和治理,经济严重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其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有这样几种。
一是生态建设模式。对追求生态效益为首要目标的边远牧区、林区,应将草原生态建设和林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牧区、新林区建设的自然基础和载体。
二是产业集群型模式。可以概括为:以经济园区为平台,积极引进高标准、有活力、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并以此为龙头,大力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围绕经济园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
三是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即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新农村建设。
总的看来,以上不同区域新农村建设模式和做法与经验值得借鉴,具有很好示范和指导意义。但这些模式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不能照搬照抄。选择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时要注意:一种模式突出的是主要方面,不能涵盖整个新农村建设。一个地区在确定目标模式和制定规划时应当切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
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到目前为止,新农村建设已有很好的起步,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我们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六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二是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三是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限制的关系。
四是正确处理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
五是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六是要正确处理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农民自治组织的关系。
我们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的作用特别重要,政府应该有更大作为。
第一,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社会经济的投入力度。
第二,要把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第三,要加快农村合作医疗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
第四,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