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筝导学案4
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 陈国清审批人:_________授课时间:
班:_______姓名_________
《风筝》导学案
鲁迅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记叙基本要素。
2、分析文章环境描写对烘托氛围的作用。
3、体会文章细致语言的表现效果。
4、文章深刻主题的揣摩。
学习重点:
1、分析课文细致的语言。
学习难点:
文章主题的把握。
学习课时:
三课时
一、导前案。
1、文学常识积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和。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坟》《华盖集》等16部
2、给下列词语注音。
筝蕾堕丫杈
掷伶仃嫌恶肃杀
诀别可鄙什物惊惶
瑟缩虐杀宽恕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惩罚添刻憔悴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伶仃憔悴:
嫌恶:笑柄:
可鄙: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二、导中案。
(一)自主探讨
1、文中介绍了哪两件事?按照记叙的要素,分析这两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分析两件事中“我”的情感变化过程,指出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深入理解
1、分析三、四自然段,找出表现弟弟喜爱风筝的神态描写词语;找出“我”毁掉弟弟风筝的动作描写的词语。体会作者细致的语言表现我们兄弟对风筝的爱憎。
2、“风筝”是文章中刻意表现的一种工艺品吗?那它在文章中起的作用是什么?
(三)能力延伸
1、我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4、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
5、为什么说心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为什么我的心“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7、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
8、“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体现了作者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9、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结合文章首尾环境描写,分析这种描写的作用。
10、根据以上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写作时间,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导后案。
1、交流
2、讨论
3、展示
四、学生互动。
1、学生就讨论中的问题相互交流。
2、课文第五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第二篇:《风筝》导学案
10、《 风 筝》 导学案
吴桂华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2、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翩翩飞舞”、“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感悟小伙伴们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寻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复习学案】
1、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回顾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哪些事儿?再回想一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是由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来写的呢?
2、引入课文: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他 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就让我们和这群孩子一起去做风筝吧!
【导学案】
一、合作探究:
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二、交流、点拨导学案
1.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
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放风筝的儿歌吧!播放多媒体课件.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小组交流:
1)、“我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2)、你觉得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的快乐心情?
需要精读的句子:
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播放翩翩起舞多媒体)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三、合作探究
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结合语境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的意思。
四、交流、点拨导学案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1)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2)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表演。
3)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五、拓展训练。
“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吧
六、课后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在词语积累本上。
2、收集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下节课交流:
第三篇:风筝导学案
原中学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编号设计江云峰审核初一语文2包科领导
风筝导学案姓名组别
【学习目标】
1、识记陌生的生字生词(注音,词语释义)
2、学习作者鲁迅
3、通过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体会鲁迅的自省精神,感受文章流露出来的手足深情。
【学习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会鲁迅的自省精神,感受文章流露出来的手足深情。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浙江人,字。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他的(二)积累字词
1、生难字:给加点词注音 筝()蕾()堕()丫杈()掷()伶仃()嫌恶()肃杀()诀别()憔悴()可鄙()什物()惊惶()瑟缩()惩罚()
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
(三)通过听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质疑探究
1、第三段中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请在文中找出原句
2、第五段中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五)品析下列词句的表达效果
1、我向来..不爱放风筝的,并且嫌恶他,因为我觉得这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意。
2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
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六)阅读感悟读完此文,你在写作方法方面有哪些收获。
第四篇:风筝导学案1
〈风筝〉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网络,了解鲁迅生平及重要作品等信息
2、解读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说出你的感悟
3、学习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并积累、运用。
学习重点与难点:
1、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2、体会鲁迅对亲情的感悟;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作业设计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他不仅有深刻的思想,犀利的文笔,战斗的精神,更有 细腻的情感和善良的爱心。很多人都在研究鲁迅,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小研究员,走近鲁迅,了解鲁迅。预习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选做以下作业,上传到本年级语文资料库。
1、网上检索,了解鲁迅生平,制作“鲁迅简介”幻灯片。
2、小组合作,利用网络及其他资料,制作“名人评鲁迅”幻灯片。
3、夯实基础,找出文中重点字词及你喜欢的句段,读读写写。每小组以幻灯片形式出一页基础检测题。
4、读熟课文,可借助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课文,并提出你的问题。
二、教师展示优秀预习作业。
三、课堂探究
(一)用研究的态度自读课文,与作者对话,体会“悲哀”之情。(方法指导: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1、小声读课文,拿起笔,用你喜欢的符号做好圈点勾画,把你的理解或者疑问记在某个句子旁边。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文章的开头结尾有哪些词句相互照应,说明了这种心情?
(二)用研究的态度品读课文,与文体对话,品味浓浓的亲情。(方法指导:选择一项任务,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在班内交流。)
任务一:回忆往事,再现当年情境。
1、找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不同态度,并思考:我为什么不喜欢?
2、找出这部分内容中对“我”和弟弟的描写方法,品一品其妙处。
3、想像一下弟弟偷做的风筝被“我”发现并毁坏时的心情怎样?写一段话表达。任务二:补救过错,展现浓浓亲情。
1、“我”什么时候开始省悟的?“我”为了补救过错想到了哪些方法?
2、你认为“弟弟”还记得这件事吗?如果你是弟弟,你会怎么面对哥哥的道歉?
3、你从兄弟二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用研究的眼光默读课文,与文中人物对话,再现温馨亲情。(方法指导:仔细默读,不出声,不动唇,眼到心到)
1、研究过课文,你一定有好多话想对哥哥或者弟弟说吧?请写在下面:
2、以“亲情是„„”的格式说一句话,表达你对亲情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有丰富的内涵,不同阅历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读,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悟。今天我们在课堂上是从“亲情”的角度解读鲁迅的《风筝》的,你是否还有其它的理
解呢?或者,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这篇短文,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吗?课后请你借助网络多方查询,看看别人是如何解读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的,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解读,写一篇读后感,发表到你的博客空间或者班级论坛上。
第五篇:理想的风筝导学案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能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一、谈话导入,感悟“思念”
1、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近他的刘老师,跟他一起去放飞——
2、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分别是那几件事?
、、、。
3、选取这三个典型事例,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什么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
之情。
二、研读细节,体验“思念”
(一)研读“谈腿疾”,体验“思念”之情。
作者是怎么写这件事的?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写写批注。
从 这几个词中,我感受到刘老师。
(二)略读“上课极好”“提问学生”,体验“思念”之情。
1、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
2、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三)研读“放风筝”,体验“思念”之情。
1、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
从,可以看出刘老师。
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生活,让自己和学生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作者的心里又怎能忘怀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自肺腑地呼唤。
三、品悟心声,升华“思念”
1、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思念了近30年啊!我们一起来听听苏叔阳的真情告白。(第十一、十二自然段)轻声读,说说作者思念什么?
2、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念”
1、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思念刘老师吗?读一读以下文字。
苏叔阳,生于1938年,当代著名作家。创作过《丹心谱》《中国读本》等多部作品。1994年4月,作者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01年10月,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但是他仍然坚强而乐观地生活着、工作着,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他在《苏叔阳文选》的总序中写道:“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五、习得方法,迁移“思念”
1、苏叔阳是一位大作家,这篇课文,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校。回顾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写作方法?
2、苏叔阳不见刘老师近30年,而你也肯定有多时不见的老师、朋友,他曾经陪伴你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趁你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用选典型、写细节、抒真情的方法,写一写你的老师、朋友,给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