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丈亭镇胡界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胡界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驻胡界村指导员 王诚
2011年6月,通过走访座谈,对丈亭镇胡界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和本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报告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基本的情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调查中发现,近年来,胡界村党委、村委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富有成效地推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通过对本村村级集体负责现状、“农家乐”旅游开发和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调研,现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丈亭镇胡界村位于余姚东首,萧甬铁路穿境而过,东接三七市,西连三江社区,北靠凤凰山,南临姚江。村域面积3.57平方公里,由胡界、山西、顾家埠、柳家四个自然村组成,常住户数905户,全村人口2720人。2008年由党支部改建成党委,下设三个支部,有党员112名。全村耕地面积2073亩,山林面积933.5亩,有苗木、大棚蔬菜基地400余亩。2009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6亿元,人均年收入14500元,群众生活相对宽裕。
(二)新农村建设成绩
近年来,胡界村对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一是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规划,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把 “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抓。二是深入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通过调查了解,村党委定期组织召开了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以及群众大会,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意义进行了宣讲。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三是积极组织村领导班子到外地考察学习,为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做准备。重点是加强人居环境治理,搞好村庄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
(三)党群干群关系和谐,新农村建设软件环境良好
胡界村党委、村委充分认识党群干群关系是新农村建设基础的基础,通过形式各样的方法积极优化党群干群关系,立足长远,标本兼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积极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一是树立和谐的管理理念。面对农村和谐社会的创建面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理念来解决村里所存在的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疏离的问题,充分而深入地分析原因,用长远的观念解决问题,用整体观念把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创建与当前农村的各项工作有机有结合起来。二是以新的行动和姿态取信于民。针对某些“历史欠账”,本持“为人民服务”的先进理念,对以往的工作进行认真而深刻的反省,对原组织以往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表明态度、加以改进,重新取得广大农民的理解和信任。三是转变基层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干部能力。村两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他们对方针政策的理解力和执行能力。四是提高农民思想文化水平和致富水平。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农民素质的低下是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和疏离的至关重要的原因。所以村两委将培育新农民,切实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科技致富水平、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提到重要日程上来,村建成图书室、电教室等为农民的学习提供方便,着力打造“知识型”农民。
(四)村务民主监督,管理规范
村级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财务管理也是村级干群矛盾的主要发起点之一,搞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农村稳定的基础。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村两委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把抓好村财务管理工作提升高度, 切实加强领导。二是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在现金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等方面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三是加强法制宣传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通过法制教育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引导党员干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四是建立村务监督小组、理财小组。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小组成员严格审核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现金、存款等变动情况、账实相符和收支凭证的有效情况、投资收益增减情况等。五是加大村级财务公开的透明度,形成群众参与的监督机制。将村财务活动情况定期、如实地进行公布,以便接受村民监督,财务公开做到
内容齐全,账目真实。
(五)村企合作,共建新胡界
在丈亭镇党委政府提出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胡界村坚持“政府引导、自愿参与、互利共赢、注重实效”的原则,提倡“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积极发动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并聘请胡惠昌、胡沛源等八位政治素质好、市场经济意识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担任 “农村顾问”和“经济顾问”,在村企共建新胡界中,不仅仅局限于经济资助,使内容更加广泛。一是共订发展规划。企业帮助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聘请专家制订新农村发展规划,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入村务管理。二是共谋经济发展。通过农业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利用管阀制造等专业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三是共办公共事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医疗站、文化设施和农民公园等建设,扎扎实实地为村民作贡献。四是共建基础设施。企业发挥各自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抓住村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打实地帮扶绿化、河道石砌等实事工程。五是共育文明乡风。企业可以和村做到组织、思想、文化和学习“四个互动”,组织村民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一)村集体经济薄弱
从调研数据上看,胡界村2006-2009年间村级集体平均每年收入370余万元,但60%以上来自各类项目经费,村级集体经济固定收入每年不足20万元,该村的当前集体经济现状:一是固定收入少。由于村集体固定资产少,部分新发展的农作物培育基地还未到收租年限,所以村集体固定收入及其有限。二是刚性支出较大。首先,文明村、生态村、园林村等创建后,村容村貌有很大改善,各类配套设施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各类设施维护、环境保洁等带来的开支大幅上升。
(二)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农村来说,农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胡界村按照“农业稳村”的富民强村思路加强经济建设,先后引进余姚市彩色苗木研究所、余姚市进口蔬菜基地和
姚东蔬菜公司等三家农业龙头企业,逐步走向农业现代化,但从总体上看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农业科技推广较难,农业新技术、新成果难以到村入户;二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水平普遍较低。由于传统观念影响,有文化、高素质的许多青壮年不热衷于农业生产,均外出打工、经商,目前一家一户从事种养业的大多是低文化、高龄化人员,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三是对农业的有效保护不足。由于投入农业生产回报较低,考虑到如何增加财政收入,政府侧重如何发展工业和建设城镇,导致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深,投入力度不够。归纳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原因,一方面说明农民自身的发展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也在于长期以来对农业投资建设力度的欠缺。
(三)村企结对面还不够广
胡界村党委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部分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积极参与,积极资助公益事业建设,在2006-2008年间村内企业共出资35万元,用于村里的绿化、河道石砌、道路硬化、村庄保洁等实事工程,村企结对为该村的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胡界村是丈亭镇经济较发达的一个村,境内有大小企业140余家,其中年销售量200万以上企业占半数以上,将出资数据与该村村企业的规模及数量相比,显然有点不尽人意。分析此现象的原因是部分企业家还是只顾企业自身发展,没有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未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对策措施
(一)必须进一步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要利用村广播、会议、标语等手段,深入宣传好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任务、标准、要求、政策,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制约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振兴镇村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二)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村两委必须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着力做好三篇文章。一是盘活资产文章。重新分析 “家底”,围绕“全、准、实”的要求,盘活全村的集体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确保不留死角,充分发挥集体资产能量。二是做好以地生财文章。农村税费改革后,来自土地一线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大幅降低,除土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等项目外,来源很少,所以当前必须开展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等项目,努力挖掘潜力。三是借用外力文章。利用市级机关挂钩扶贫和结对帮扶的机遇,主动联系,积极争取他们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弥补村里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少、资金小、技术缺、销售难等不足,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实力。
(三)必须坚持以点示范,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
要紧紧借助中央和省、市、县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以示范点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点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制定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第二篇:界牌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界牌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滩头乡人武部长周文武
2012年3月21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在实行新农村建设以来,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三通”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以来,界牌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萌,环境优美,公路畅通,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地方。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针对界牌村实际情况认真开展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界牌村自然状况与经济发展现状。
界牌村位于滩头乡政府关河西岸,是典型的农业贫困山区村。村辖区总面积21.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399亩,其中梯田1665亩,山坡地4734亩。村辖19个村民小组,人口3357人,774户。其中农业人口3311人,720户,少数民族人口11人,分布在关河西岸山区。山脚交通方便,山区村社交通困难。村辖区海拔350至1050米,海拔落差大。年平均气温17.1度,夏季最高气温41度,冬季最低气温-2.1度。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升,年平均日照965.7小时,日照短,雾多,空气湿度大,阴雨天气多,立体气候明
显。村辖区传统农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小麦、红薯、土豆、油菜、花生、大豆、甘蔗、魔芋等。年粮食总产量896吨,人均有粮280公斤。经济林木主要有:木材,竹笋等。养殖主要有:猪、乌骨鸡,牛、山羊等。全村经济来源主要是农业传统种植、家庭养殖、山地退耕还林补助、外出打工。2011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018元。村两委共有干部8人,全村共有党员58人,党员数占全村总人口1.9%,其中40岁以上老党员18人。
二、界牌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
(一)交通优势:界牌村作为盐津县北大门,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内昆铁路、麻水公路横穿境内,北上水富、东进宜宾、南下昭通昆明,人流、物流交通十分方便。本村19个村民小组共18个村民小组通公路,公路总长45公里。
(二)自然环境优势:年降雨多,空气湿度大,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是该地区特色自然优势。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土豆,油菜,甘蔗,茶叶、蔬菜等农作物,适宜发展养殖乌骨鸡,山羊,黄牛,野鸡,淡水鱼等地方特色畜牧产业。
(三)自然资源优势:一是河水资源丰富、储量大,适宜培育发展水电产业。二是林木资源丰富,尤其竹资源丰富,适宜培育发展竹木产业。三是砂石资源丰富,有利于建筑业发展。四是人力资源丰富,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四)潜在优势:人多地少,广大农民群众对科技,尤其对农业科技的迫切要求也是农业发展后劲的潜在优势。
二、界牌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劣势、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加强村组公路建设。山高坡陡,山区村社交通不便,严重制约着农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建议: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力度使我村达到组组通公路,“若要富,先修路”。
(二)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人多地少,传统农业种植养殖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产量低,农民的经济收入不高。建议:加强科技培训,增强农户科技意识,引进优良品种,提高科技含量,改善传统种植养殖模式,提高单产和质量,用科技手段提高农民收入。
(三)加强农村新思想宣传工作。地区农产品不丰富,山区农村交通、信息闭塞,商品意识差,农户有自给自足思想。外来农产品冲击本地市场,导致本地生活物价高。建议:加强农村新思想宣传工作,引进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农产品品种,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的种植养殖和品种多样化,满足市场需求,降低生活物价,改善人们生活。
(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缺少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农民年人均收入低,县乡财政困难。建议: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
策,“放水养鱼”,拉动内需,增加就业,促进农民和财政增收。
(五)大力招商引资。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地方特色资源如水电、竹木、乌骨鸡、山羊等特色产业的开发力度不够。建议: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对外特色资源宣传和招商引资开发力度。
(六)提高村干部薪酬。村社干部工作艰苦,工资报酬待遇低,不同程度影响村社干部的积极性。同时,界牌村委会办公经费紧张,无固定经济来源,制约着村两委行政工作的开展。上级党委政府领导对村社干部工作、生活多给以关心,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切身问题,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工作有劲头,前途有盼头。村委会要发挥自身优势,要开动脑筋多渠道想办法,争取项目资金办实体,增加村委会收入,解决办公经费紧张和办公条件问题。
(七)界牌村基层组织面临新问题。一是党员数量少,年龄偏大,结构不合理,农村困难党员多,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不够。二是农村年轻人员和有一技之长人员长期外出打工,村里仅留有老人和小孩,外出人员难以联系,发展党员困难。三是部分村民小组长年龄偏大,年老体弱,家庭贫困,难以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四是贫困村社能人不愿当头,缺少领头人也是村社面临的问题。建议:上级党组织对贫困
地区农村党员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让党员与非党员有实质性区别,让他们老有所养,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问题,树立“党员光荣”的社会氛围。让党员年轻时多为党贡献,老来时有党关心。吸引农村优秀青年和致富能手加入到党的组织,选到村、社班子上来,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八)建立村庄建设规划。界牌村所辖社分布在山区,农户建房各自为阵,散而零乱,缺乏统一规划。坝区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经验在山区难以实施。建议:每个村社都要因地制宜建立长远的村建统一规划,尤其是建房,严禁乱占乱建,通过统一规划长期管理,彰显山区新农村特色风貌。
第三篇:武功镇聂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本文作者:陈科宁 好范文原创投稿
武功镇聂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武功镇聂村是个农业重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等各界人士的关注,我们积极发动群众,精心组织,自我加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和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这两年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情况如
何?还存在什么问题?未来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一、基本情况
武功镇聂村位于武功镇西塬,距西宝北线1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36人,总户数334户耕地面积1680亩,有党员28名其中女党员1名,60岁以上党员8名,40岁以下党员9名,该村,一面临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有着丰富传统的种植养殖经验。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工作成效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2006年底,县财政支助该村资30万元发建起了生猪养殖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07年9月镇上扶持又建起大棚蔬菜基地拉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蓄、沼、菜、产业链,拓宽了群众收入的路子。07年按市场每头猪净利润600元,每舍年出栏生猪200头算每户年纯收入12万元,并且年底黄瓜就已上市每棚年纯收入可达到1.2—1.5万元08年虽说市场波动,但群众收入还是稳中有升08年人均纯收入3800元。与此同时该村又采取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群众自筹资金,水泥硬化了通村路及村间街道,建起了花坛,完成了绿化,改善了人居环境;新打机井2眼,解决了人畜饮水;建成面貌一新的村委会、广场、超市、图书室牢固阵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办起了农家书屋,配备了广场休闲、娱乐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2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素质明显提高、自富带富能力明显增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过去两委会面积小,环境差,破烂落后,而且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少、组织生活缺乏。自07年新建了阵地140余平方米,安排了干部驻村、并配备了电脑、投影等电教施、材料以来,通过这个平台党员干部学习经常化了,并对无职党员进行了设岗定责,还能公开承诺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增强了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也提高了党员、干部素质和自富、带富能力,为该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3.信息的灵通,增强了准确把握市场的能力,促进了我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信息匮乏,农民分析市场信息能力差,对市场供求信息掌握不灵,农业生产只凭经营者直觉和经验决策,农产品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生产经营呈周期性波动,市场竞争力不强,社会资源浪费巨大。信息交流不畅,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的一些实用技术欲求无门,种植、养殖技术缺乏,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多元服务新体系,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指导服务工作,组织引导农民拓展商机,加强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的沟通,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07年县上为我们免费装上了电话、电脑网线,我们经常利用电脑网络向群众查询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价格、销路及市场等方面信息,同时还办起了田园信息专栏不定期向群众宣传小麦病虫害防治、生猪养殖、防疫,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等信息,实现了现代农业时代信息的经济价值,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4、农村医疗制度得到了改革
2006年以前,据了解调查我村农民应住院而没有住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占全部贫困农民的比例上升到33.4%;58%的患者因为经济困难应治疗而没有治疗,73.1%的患者还没有治愈就要求提前出院。这些数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就医困难。从2006年起,中央和县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06年07年我村参合率达到98%以上,08年09我村参合率连续两年均达到了100%,08年全村农民住院共计报销56户,金额达10万余元,群众确实在这方面得到了实惠。
5、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我村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06年至今我村累计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局畜牧兽医专家和县农林局畜牧兽医专家大棚蔬菜、小麦、玉米种植专家来我村举办培训会28次,同时还高
薪聘请大棚蔬菜种植技师常驻我村指导作务,使农民种植、养殖技术得到了大力的提高,为不断推出新型农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我村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
断得到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直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并做到“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1.产业发展局限,结构有待扩展调整2006年底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该村建成了可存栏2000头的肉猪育肥基地。两年来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产业规模局限,有育肥基地没有繁育基地,猪苗来源基本都是从农贸市场及周边农户家中零散购回,而且购回的猪苗品种不纯、大小不
一、出栏周期长,加之走街串巷可能购回带病仔猪,难免有个别猪染病,造成猪群交叉传染,风险较大,效益不能稳步快速提升。
2、村民环境意识淡薄该村村民普遍存在环境意识淡薄的现象,村间卫生治理措施还不够得当,许多地方还存在死角。虽然通村路、村间街道和广场已全部绿化景色宜人,令人耳目一新,但是许多地方还可见群众乱扔、乱倒的生活垃圾。同时猪场排污还存在排污缺陷,每到夏季蚊虫滋生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破坏了自然环境
3产业协会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健全的制度。如养猪协会和大棚蔬菜种销协会,由于没经费、经验欠缺、运作盲从等种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4、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县、镇下拨每年经费,无法维持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截至现在该村修路、建广场、等还负债29万余元,有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村干部正常的生产生活。
5、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政策观念淡薄。大多数村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村民思想还比较保守,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文化素质方面,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较高的纷纷外出务工。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民由于文化水平低,对国家的各项法规、政策了解的很少,很少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何谓“三农”,何谓“新农村建设”,这些都不利于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5、基层组织建设虽有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为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改造思想,同时镇上还下派了工作能力强、文化层次高发展眼光远的干部驻村挂职帮助学习和工作。但个别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还乐于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工作被动、疲于应付。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单一。
四、发展的几点思索思
1、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狠抓产业升级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农民经济底子薄,赚起赔不起,抗市场风险能力很差。所以要加快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快速增加。
2、提高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程度
继续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3、加强明化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不断编修新农村发展规划,不断改变农村面貌。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结论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建设,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新农村发展的中心,不仅仅是使农民增加收入,而是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村更好的发展。,要搞好一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光靠政府的扶持、拨款是不够的,重在引导,要让群众在得到利益的基础上,自发自觉的进行自己的新农村建设才是关键。
第四篇:木杆镇细纱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木杆镇细纱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这项任务关系农村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正成为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抓好细纱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全面推进和带动全乡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型农村
一、基本情况
木杆镇细纱村位于木杆北面,年平均气温15度,年降雨量1355毫米,其中耕地面积3475亩,自留山和责任山39680亩,林地56650亩,人均占有土地16亩,人均耕地1.2亩。全村共27个村民小组,647户2896人。农民人均有粮306公斤,人均纯收入1032元。整改推进项目一个。
二、取得的成绩
一是基础设施有了改善,产业发展正在起步。
二是目前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22户的新建和15户的加固工程正在进行中。
三是群众的观念有了明显变化。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状况及乱堆乱放垃圾的现状有所改善,村民的守法意识、科技意识、致富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三、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是农民群众对新农村认识还有模糊现象。在调研中,深深感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理解是不够全面,许多群众仅仅简单的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修条好路、盖个好房而已,没有对这五句话进行全面而联系的认识。还有认为新农村建设是阶段性的任务,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相当多的群众甚至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地位、作用、达到的目标、任务不清。更有甚者,新农村这一概念在相当多的农民群众头脑中还是一个笼统的印象,没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可以概括为:理性认识不全,感性认识模糊。
二是个别农民对养殖的积极性不高。此次调研了解到,群众对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的态度有没有新的转变,认为养殖太累人,收入又不理想,个别农民对养殖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对新的科学技术接受不快。调研中发现,虽然大部分农民群众盼望科学种田,对科学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有热情,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为数不少的农民群众不配合工作。如地膜种植农民就等政府扶持,要政府干部到村组摧种农民才行动.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还是不容乐观的。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距新农村建设对人的文化素质的要求还有
不少差距。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新事物、新技术的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事物、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五是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村组干部对新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如何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就是摆在村组干部面前的一项难题。
四、几点建议
此次调研认为,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一个‘新’字,突破一个‘难’字,解决一个‘实’字,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搞好新农村建设。针对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建设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通过调研认为,必须将宣传教育工作做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没有广泛、持久而深入的宣传,就无法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水平。要像抓计划生育宣传那样,把县委县政府关于新型民居工程有关文件精神作为主要宣传内容,让村两委班子和群众了解地县两级人民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标准、方法、措施,真正做到思想先行、舆论先行。
(二)加强领导,夯实基层组织建设。要把建设新农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加强,在新农村建设中,选好用好两委班子是关键,确保领导坚强有力,基层组织巩固。
(三)要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要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克服依赖思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建设美好家园,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如果群众不主动参与,光靠政府引导,那么这项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
(四)要组织农民外出学习,提高感性认识。鉴于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建议尽可能的组织农民到地区新农村建设好的地方进行学习考察,提高感性认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五)要尽快落实对口帮扶措施,帮助村解决水、电、路的问题。县上要协调、督促各对口扶贫单位,落实好扶贫措施,落实对口帮扶责任制,把扶贫资金、扶贫物品以及扶贫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让村建设尽快见到实效。
(六)要做好村民小组规划,发展庭院经济。新农村建设要做到规划在前,建设在后,不能本末倒臵。要引导农民、督促农民
按照要求落实好村民小组规划,实现人、畜、生产三分离。要引导农民群众发挥好妇女的主体作用,发展好庭院经济.(七)要以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种植、养殖观念,能帮助农民收到最大效益。
(八)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新农村建设要注重量力而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防止盲目跟进、过度负债建设,给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加负担。这是农民反映最多,也是最担心的问题。要注重特色,防止千村一面、千篇一律,不宜大拆大建,要突出农村特色和民族风格。要征求群众的意见,遵循群众的意愿选择‚乡管村建、村管村建‛。
(九)要建立目标管理考核责任机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综合考核重要内容。县上应把把各部门和驻点包村单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服务工作列入考核范围,把新农村建设成效作为考核评价各级各部门班子执政能力、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工作进展和履行工作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奖优罚劣、行之有效的考评验收机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层层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这次新农村村调研,由于调研内容多而杂,而时间较短,一些实质性的,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探讨解决。所提的建议仅供县委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决策参考,共同推进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农民群众建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第五篇: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万亩,林地万亩,水田万亩。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全镇gdp总量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万平方米,年产蔬菜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亿元,比上年增长18%。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
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做到“三为主”,突出“一个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
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
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
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
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
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
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
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