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交镇辛堡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古交镇辛堡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辛堡村位于古交镇西北部,东有环乡公路,西临稷山,北靠泉掌,南有108国道、侯西铁路、蔬菜通道,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1166人,耕地面积1332亩。在县委、县政府和古交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四议两公开”战略目标,我们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共同努力,团结奋斗,有力推进了辛堡村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一、强化主导产业发展
一年来,我们帮扶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依托土地综合开发项目和农田水利基本条件的改变,积极组织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大力发展以蔬菜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在村西坡规划建设温室蔬菜面积360亩,采用六统一的办法,(即统一调地、统一贷款、统一建棚、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新建琴弦式冬暖窑高标准蔬菜温室70座,在设施农业建设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去年冬天虽遭冰冻灾害,大棚内菜苗全部冻死,经过抗灾自救又重栽西红柿、黄瓜、西葫芦、豆角等作物。今年,我们和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组织有能力的专业户到山东实地考察,请专家指导。引导种植户成立了“新绛县景源蔬菜专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目前,蔬菜大棚内菜苗长势良好,精品蔬菜已上市销售,效益可观。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一项新的主导产业。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在和村两委的密切配合下,该村投资15万元新开并硬化村
西至蔬菜示范基地大路1000米,并绿化栽树3000余株。为广大菜农管理、运销提供了便利条件。辛堡村争取上级资金5万元,使该村整修环村道路800米,整修汾灌渠道基础工程350米,该村投资2万元,在村内实现硬化、绿化的基础上安装路灯60盏,实现了亮化标准;投资1万余元,完善文体广场和文体设施,村民自发捐款5000余元购买健身器材。
三、强化村容村貌整治
在村容环境整治上,我们和村两委组织成立了专业队,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同时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长效措施,经常保持村内卫生清洁,环境优美。9月份聘请市新农村规划职能部门对辛堡村进行了园林村远景规划,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称赞和认可,通过了有关部门的认定。
四、强化土地利用
投资四万余元,复垦村原一、四组旧砖厂土地50余亩,现已恢复耕种,实现了当年复垦当年收益。
五、强化和谐文明创建
实现党员包联到户(国土资源局26名党员包联户名单已上报),促使全村共评选和谐文明户40户,全村村风和谐,安定团结。在今年为四川灾区捐款中,广大村民积极奉献爱心,仅用一天时间捐款6895元,党员交纳特殊党费1680元。为强化和谐文明创建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六、强化民主自治和管理
在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中,我们村选举委员会严格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行宣传和指导,使辛堡村圆满完成第八届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连续三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的“群众最信赖的十佳优秀村官”曹立功同志再次高票当选,新的一届村委会确定了辛堡村新的战略目标。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该村的帮扶力度,使该村设施农业发展更快,协调好辛堡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抓好蔬菜示范基地建设,继续发挥本村运输业的优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践村委承诺,完成民心工程。同时着力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辛堡村做出更大的贡献。
辛堡村
杨峰
第二篇:武功镇聂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本文作者:陈科宁 好范文原创投稿
武功镇聂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武功镇聂村是个农业重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等各界人士的关注,我们积极发动群众,精心组织,自我加压,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和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这两年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情况如
何?还存在什么问题?未来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
一、基本情况
武功镇聂村位于武功镇西塬,距西宝北线1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36人,总户数334户耕地面积1680亩,有党员28名其中女党员1名,60岁以上党员8名,40岁以下党员9名,该村,一面临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产丰富 有着丰富传统的种植养殖经验。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工作成效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基础设施逐步改善
2006年底,县财政支助该村资30万元发建起了生猪养殖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07年9月镇上扶持又建起大棚蔬菜基地拉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蓄、沼、菜、产业链,拓宽了群众收入的路子。07年按市场每头猪净利润600元,每舍年出栏生猪200头算每户年纯收入12万元,并且年底黄瓜就已上市每棚年纯收入可达到1.2—1.5万元08年虽说市场波动,但群众收入还是稳中有升08年人均纯收入3800元。与此同时该村又采取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群众自筹资金,水泥硬化了通村路及村间街道,建起了花坛,完成了绿化,改善了人居环境;新打机井2眼,解决了人畜饮水;建成面貌一新的村委会、广场、超市、图书室牢固阵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办起了农家书屋,配备了广场休闲、娱乐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2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素质明显提高、自富带富能力明显增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细胞,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过去两委会面积小,环境差,破烂落后,而且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少、组织生活缺乏。自07年新建了阵地140余平方米,安排了干部驻村、并配备了电脑、投影等电教施、材料以来,通过这个平台党员干部学习经常化了,并对无职党员进行了设岗定责,还能公开承诺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增强了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也提高了党员、干部素质和自富、带富能力,为该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3.信息的灵通,增强了准确把握市场的能力,促进了我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信息匮乏,农民分析市场信息能力差,对市场供求信息掌握不灵,农业生产只凭经营者直觉和经验决策,农产品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生产经营呈周期性波动,市场竞争力不强,社会资源浪费巨大。信息交流不畅,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的一些实用技术欲求无门,种植、养殖技术缺乏,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业多元服务新体系,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指导服务工作,组织引导农民拓展商机,加强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的沟通,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07年县上为我们免费装上了电话、电脑网线,我们经常利用电脑网络向群众查询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价格、销路及市场等方面信息,同时还办起了田园信息专栏不定期向群众宣传小麦病虫害防治、生猪养殖、防疫,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等信息,实现了现代农业时代信息的经济价值,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4、农村医疗制度得到了改革
2006年以前,据了解调查我村农民应住院而没有住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占全部贫困农民的比例上升到33.4%;58%的患者因为经济困难应治疗而没有治疗,73.1%的患者还没有治愈就要求提前出院。这些数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就医困难。从2006年起,中央和县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06年07年我村参合率达到98%以上,08年09我村参合率连续两年均达到了100%,08年全村农民住院共计报销56户,金额达10万余元,群众确实在这方面得到了实惠。
5、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我村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06年至今我村累计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局畜牧兽医专家和县农林局畜牧兽医专家大棚蔬菜、小麦、玉米种植专家来我村举办培训会28次,同时还高
薪聘请大棚蔬菜种植技师常驻我村指导作务,使农民种植、养殖技术得到了大力的提高,为不断推出新型农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我村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
断得到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直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并做到“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1.产业发展局限,结构有待扩展调整2006年底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该村建成了可存栏2000头的肉猪育肥基地。两年来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由于产业规模局限,有育肥基地没有繁育基地,猪苗来源基本都是从农贸市场及周边农户家中零散购回,而且购回的猪苗品种不纯、大小不
一、出栏周期长,加之走街串巷可能购回带病仔猪,难免有个别猪染病,造成猪群交叉传染,风险较大,效益不能稳步快速提升。
2、村民环境意识淡薄该村村民普遍存在环境意识淡薄的现象,村间卫生治理措施还不够得当,许多地方还存在死角。虽然通村路、村间街道和广场已全部绿化景色宜人,令人耳目一新,但是许多地方还可见群众乱扔、乱倒的生活垃圾。同时猪场排污还存在排污缺陷,每到夏季蚊虫滋生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破坏了自然环境
3产业协会发展缓慢,尚未形成健全的制度。如养猪协会和大棚蔬菜种销协会,由于没经费、经验欠缺、运作盲从等种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4、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县、镇下拨每年经费,无法维持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截至现在该村修路、建广场、等还负债29万余元,有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村干部正常的生产生活。
5、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政策观念淡薄。大多数村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村民思想还比较保守,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文化素质方面,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较高的纷纷外出务工。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民由于文化水平低,对国家的各项法规、政策了解的很少,很少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何谓“三农”,何谓“新农村建设”,这些都不利于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5、基层组织建设虽有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为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改造思想,同时镇上还下派了工作能力强、文化层次高发展眼光远的干部驻村挂职帮助学习和工作。但个别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还乐于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工作被动、疲于应付。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单一。
四、发展的几点思索思
1、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狠抓产业升级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农民经济底子薄,赚起赔不起,抗市场风险能力很差。所以要加快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快速增加。
2、提高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程度
继续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3、加强明化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不断编修新农村发展规划,不断改变农村面貌。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结论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建设,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新农村发展的中心,不仅仅是使农民增加收入,而是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村更好的发展。,要搞好一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光靠政府的扶持、拨款是不够的,重在引导,要让群众在得到利益的基础上,自发自觉的进行自己的新农村建设才是关键。
第三篇:木杆镇细纱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木杆镇细纱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这项任务关系农村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正成为我们每名党员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抓好细纱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全面推进和带动全乡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型农村
一、基本情况
木杆镇细纱村位于木杆北面,年平均气温15度,年降雨量1355毫米,其中耕地面积3475亩,自留山和责任山39680亩,林地56650亩,人均占有土地16亩,人均耕地1.2亩。全村共27个村民小组,647户2896人。农民人均有粮306公斤,人均纯收入1032元。整改推进项目一个。
二、取得的成绩
一是基础设施有了改善,产业发展正在起步。
二是目前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22户的新建和15户的加固工程正在进行中。
三是群众的观念有了明显变化。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状况及乱堆乱放垃圾的现状有所改善,村民的守法意识、科技意识、致富意识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三、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是农民群众对新农村认识还有模糊现象。在调研中,深深感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理解是不够全面,许多群众仅仅简单的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修条好路、盖个好房而已,没有对这五句话进行全面而联系的认识。还有认为新农村建设是阶段性的任务,没有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相当多的群众甚至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地位、作用、达到的目标、任务不清。更有甚者,新农村这一概念在相当多的农民群众头脑中还是一个笼统的印象,没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可以概括为:理性认识不全,感性认识模糊。
二是个别农民对养殖的积极性不高。此次调研了解到,群众对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的态度有没有新的转变,认为养殖太累人,收入又不理想,个别农民对养殖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对新的科学技术接受不快。调研中发现,虽然大部分农民群众盼望科学种田,对科学发展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有热情,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为数不少的农民群众不配合工作。如地膜种植农民就等政府扶持,要政府干部到村组摧种农民才行动.四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还是不容乐观的。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距新农村建设对人的文化素质的要求还有
不少差距。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新事物、新技术的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事物、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五是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村组干部对新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如何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就是摆在村组干部面前的一项难题。
四、几点建议
此次调研认为,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一个‘新’字,突破一个‘难’字,解决一个‘实’字,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搞好新农村建设。针对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建设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通过调研认为,必须将宣传教育工作做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常抓不懈。没有广泛、持久而深入的宣传,就无法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水平。要像抓计划生育宣传那样,把县委县政府关于新型民居工程有关文件精神作为主要宣传内容,让村两委班子和群众了解地县两级人民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标准、方法、措施,真正做到思想先行、舆论先行。
(二)加强领导,夯实基层组织建设。要把建设新农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不断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加强,在新农村建设中,选好用好两委班子是关键,确保领导坚强有力,基层组织巩固。
(三)要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体作用。要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克服依赖思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建设美好家园,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如果群众不主动参与,光靠政府引导,那么这项工作就无法正常开展。
(四)要组织农民外出学习,提高感性认识。鉴于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建议尽可能的组织农民到地区新农村建设好的地方进行学习考察,提高感性认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五)要尽快落实对口帮扶措施,帮助村解决水、电、路的问题。县上要协调、督促各对口扶贫单位,落实好扶贫措施,落实对口帮扶责任制,把扶贫资金、扶贫物品以及扶贫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让村建设尽快见到实效。
(六)要做好村民小组规划,发展庭院经济。新农村建设要做到规划在前,建设在后,不能本末倒臵。要引导农民、督促农民
按照要求落实好村民小组规划,实现人、畜、生产三分离。要引导农民群众发挥好妇女的主体作用,发展好庭院经济.(七)要以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种植、养殖观念,能帮助农民收到最大效益。
(八)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新农村建设要注重量力而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防止盲目跟进、过度负债建设,给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增加负担。这是农民反映最多,也是最担心的问题。要注重特色,防止千村一面、千篇一律,不宜大拆大建,要突出农村特色和民族风格。要征求群众的意见,遵循群众的意愿选择‚乡管村建、村管村建‛。
(九)要建立目标管理考核责任机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综合考核重要内容。县上应把把各部门和驻点包村单位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服务工作列入考核范围,把新农村建设成效作为考核评价各级各部门班子执政能力、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加强对工作进展和履行工作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奖优罚劣、行之有效的考评验收机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层层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这次新农村村调研,由于调研内容多而杂,而时间较短,一些实质性的,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探讨解决。所提的建议仅供县委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决策参考,共同推进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农民群众建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驻村调研报告
选准突破口 加快强村富民步伐
根据组织安排,本人在xx乡xx村住村蹲点。在蹲点期间,走访了住在xx集市的部分农户和个体经营者、xx小学,召开了村组干部和党员代表座谈会,了解了村情、民情,帮助xx村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下一阶段目标任务,同时协调资金x万元铺设xx村出庄道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群众出行难的状况。
xx村有11个村民小组,3790人,党员86名。村有一农贸市场,在周边乡镇已有一定的影响力。村集体经济空白,没有收入项目。社会事业发展也比较滞后,尤其是道路状况较差,除环乡路为水泥路外,其余均为土路,群众生产、生活极不方便。通过调研,认为xx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发展社会事业缺乏投入,农民增收渠道不宽,但具备加快发展的一些基础条件。当前,xx村应放大本村的传统产业优势,选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全面动员,全力以赴,以一至两年的时间打基础,拉开框架,用两至三年的时间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夯实基础。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作为农业村组,强村富民的有效突破口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要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小麦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要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xx村有水面近1000亩,水产资源比较丰富,但现有经营模式为粗养,经济效益不高。为此,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要开展市场调查研究,采取外出学习取经、邀请养殖专家来村面授等措施,推动鱼塘精养和混合养殖,提高养殖效益,让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同时要在延长产业链方面做文章,一方面要以招商引资或村集体投资领办等形式,搞好鱼产品深加工,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搞好配套服务,另一方面要依托平台,主动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挂靠,签订农业订单,稳固销售渠道,力争养殖业在两年内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三要依靠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以大棚蔬菜推广为重点,以大户领头、科技示范为措施,着力推进种植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向粮、林、果、蔬多元结构转变。
二、提高劳务输出工作水平,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
目前,欠发展农业乡镇农民收入渠道还不宽,增收基础不稳固,靠天吃饭、靠农业增收的现状并没得到根本改观,偶遇自然灾害,稍遇市场波动,增幅就会大起大落,陷于徘徊。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各级组织的头等大事来抓,以农民增收为工作中心,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
当前,xx要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增收,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就业,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开放的观念,积极做到“五个加强”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即: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劳务输出网络。要健全乡村劳务输出机构,明确责任到人,明确考核奖惩措施,使劳动力转移工作成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点。乡劳动就业部门以及村负责同志要广泛收集劳务输出信息并定期发布,正常开展组织培训、输出和职业介绍等工作。目前开发区企业用工需求量大,招录门槛低,尤其是缝纫、针织、电子装配、食品加工等岗位缺员较多,乡村组织要主动与园区企业对接,让剩余劳力在本区就业,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二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劳务技能。我们要用好用足全省对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有关优惠政策,采取技校培训、企业岗前培训、成人校培训等措施,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让青壮年劳力至少掌握一门以上的劳动技能,提高其就业增收能力;三是加强教育引导,保证有序流动。避免盲目外出、无功而返,变无序输出为有序流动。同时要加强外出人员回乡创业的引导,就近消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进一步创新方法,加快有特色的农贸市场建设步伐。但市场规模较小,还缺乏规范引导。如何充分利用发挥这一基础优势,放大市场效应,是一大课题。首先,要合理规划市场,在现有的沿街两侧,要尽快启动拍卖、出售、租赁等程序,对闲置地块进行建设,扩大市场交易的可供地块,以逐年的发展形成规模市场。对沿街两侧低洼、水塘地块,村集体要想方设法填埋,用足建设用地,可以采取吸引大户投资、村党员干部集资、村集体融资等形式,先行建设房屋,公开出售,一方面扩大市场规模,另一方面为村集体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要着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培植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引导农村大户、运销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第三,要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对市场要制定长远发展的规划,至少要形成三点以上的发展规划,逐年投入、逐年建设,对沿街建筑进行美化、亮化,配套路灯、饮食、服务业等措施,做大做强市场,使其成为面向全区的特色市场。
四、依托项目建设,加快经济增长点培植力度。
发展的实践证明,要实现苏北地区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工业化和第三产业,而载体则是推进项目建设。因此,经济欠发达的乡村,要充分发挥、利用好各种后发优势,用足政策,坚持锲而不舍引项目,持之以恒干项目,齐心协力上项目,壮大经济总量,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总量。重点一要鼓励全民创业,用活民间资本。目前,xx村仅有纸盒厂、热水器厂两个私营企业,虽然经济体量不大,但经济效益可观,这就说明发展私营企业是强村富民的首选。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引导、扶持力度,一方面盘大盘强现有纸盒产业,另一方面让在外地创业有成的人返乡投资,让在本地有经济实力的人二次创业,形成全民创业的热潮。二要推行村集体股份合作制、集体个体联营制、租赁制等形式,采取大户投资、村干部集资、资产抵押等形式,多渠道融资,一二三产业齐上,大中小项目齐抓,形成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让农民在创业中得到经济利益,让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得到收益,加快转变经济落后、农民不富裕的状况。
第五篇: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今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设新农村的起步之年。新年伊始,**镇机关干部集体下村作调研,为新年新农村建设摸好底,架好势。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全镇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8个自然村,总户数4005户,面积48.6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32万人。距市中心31公里。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
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北工中城南闲”的区域发展战略,围绕“生态立镇、绿色富镇、文化名镇”的总体思路,全镇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2004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农业6564万元,增长10.26,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194元。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几点建议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