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渔亭镇楠玛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渔亭镇楠玛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2012年,楠玛村两委在渔亭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调整了村新农村工作领导组,制定了全年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将新农村建设列入村级工作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
一、楠玛村概况
楠玛村地处渔亭镇西陲,与祁门县相接壤,皖赣铁路、慈张公路横穿全境,屯(祁)景高速公路上下线出口位于本村,现在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中。渔亭工业园区座落于本村辖区,有着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有9个村民组,共595户2055人,其中党员数56人,劳动力1678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352人。土地总面积21414亩,其中山场15046亩,林业用地13763亩,退耕还林926亩,森林覆盖率76%以上,水田2311亩,茶园1200亩,桑园960亩,是集林、粮、茶、桑多种经营的农村大村。2009年楠玛村验收通过市级新农村示范村。
二、主要成效
1、巩固和加强我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农业
我村始终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全村公路村村通油路4.5公里,村内道路硬化总长达到7.6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工程8处,改善2000人的饮用水质量。村内建有标准卫生室、农民科技书屋。村级道路亮化进一步改善,新增路灯23盏。通过上级补助和村民“一事一议”,完成楠玛水库加固除险,对楠玛河进行护岸修复和疏浚。结合高速路拆迁安置,完成农民新村建设项目。上半年我村基本完成了对楠岭、三村、金凌引水渠、枫坑林区道路的建设,在三村新增100千瓦变压器一台,完成第二次农网改造,欧村组正在进行。
2、加快推进我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壮大我村集体经济
2.1、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去年我村在2010年206亩山茶油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新建了三村梓坞油茶基地60亩。我村总计投入近10万元分5次对新和葛山和三村油茶基地进行了护苗和拨山除草工作,目前苗木长势良好,成活率都在95%以上。我村结合自身实际,利用固有资源优势,投入近2万元在枫坑更新再造毛竹、枫香林89亩,为我村产业升级进行先期的有益尝试。
2.2、结合渔亭镇“两个工业重镇”的发展思路,利用闲置资源,积极招商引资。通过去年对楠玛水库一系列的建设和维修,再加上楠玛水库自身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楠玛水库招商引资的条件已基本形成。在去年7月份我村对外进行了招投标,结果由屯溪吴雷中标,按照其前期投资规划,将投入300余万元进行楠玛水库休闲养生项目进行建设。积极整合闲置土地,利用原春江木业土地引进黄山市万达新型材料公司,日前公司已全面开工生产,将为带动我村经济发展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利用已经废弃的楠玛小学引进新顺电子厂,不仅实现了闲置资产的有效利用,还新增就业30人,有效增加了我村村民的收入。
2.3、我村整合了高速路两旁的山场60亩,投入12600元,全部栽种上了紫竹,紫竹不仅和毛竹一样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还有很高的观赏和美化环境的价值,相信能在短期内为我村带来经济效益。
3、加强我村民生工程建设,保障改善民生
3.1、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今年6月21日—22日,我村30余农民参加了县农委组织的农机培训,学到了丰富的现代农业知识,有效改善了我村群众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他们致富的本领。
3.2、认真做好我村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低保工作。我村的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始终保持在98%以上。今年的缴费工作也已经完成。养老保险在去年的基础上,对新增加户及时、准确地上报镇政府,保证他们及时办理。年初开始全面对我村低保进行全面审核,在按照上级民政部门的要求,我们积极学习、领会新政策,确保群众利益,杜绝了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动作,基本上做到了大多群众满意。
3.3、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我村积极配合镇计生部门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前期工作由于各种原因有所懈怠,两委及时统一思想,加强工作力度,较好完成了上级部门交予的工作,总计完成上环 9例。
3.4、继续加强民生工程建设,为我村民生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上半年我村投入20多万元,开始对金凌主干道进行硬化,目前工程已全面开工,进展顺利。
4、大力加强综治和文明新风工作
4.1、全面加强综合治理工作。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我村全面完善了综治工作,配备专人整理综治档案,及时、准确了解我村的各类矛盾纠纷,力争小事不出村,大事及时汇报,全面了解纠纷,仔细解决纠纷,争取做到各方都满意。今年上半年我村共处理各类纠纷19起,基本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群众满意率在90%以上,无重大上访事件。4.2、利用各种条件,做好文明新风工作,加强慈张线两旁道路整治和改善村村容、村貌。共发放垃圾桶32个,建设垃圾池15个,聘请环卫工人8个,并对楠玛河道进行了全面的清淤,清洁了河道,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对慈张线道路两旁进行密切关注,防止违章建筑,清理道路两旁的乱摆乱放,保障交通安全。上半年我村共投入6000元,对新和铁路桥两侧河沟进行了挖深和清淤,保证了在雨季桥底交通的顺畅。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1、加快小城镇建设
非农收入是我村农民收入新的重要增长点。目前,本地农民增收带动性强的优势企业稀缺。希望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做大工业园区、建设特色农产品市场,拓展商贸服务,扩大农民就地务工、增收渠道,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大资金扶持,迅速增强其辐射与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薄弱、收入不稳。重点加大农田水利、信息通达、改水改厕、文化建设等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水利设施建设、村组道路改善与桥涵建设配套资金缺口较大,部分村组的饮水工程急需扶持。
3、完善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机制有待完善。在外地就医的大部分均是费用较大的患者,报销时间较长,不利于患者及时再就医。
4、加快发展旅游产业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调动社会资源发展旅游经济。
四、下一步工作举措
按镇区总体布局,规模化生产理念,加快建设新的农业生产基地,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培育购销大户和农业经纪人,以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带动农业增效。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继续推进各项硬件设施建设,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近期工作重点:
1、引导农民新村建设。加强服务和监督,积极引导建房户严格依据规划安全施工。
2、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围绕楠玛水库、林场优质生态资源的旅游开发,做大做强以发展 “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活动,带动农民增收,加快项目区规划和开发项目的编制及前期准备工作。
3、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发挥合作社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已建楠玛林业专业合作社规范运作的基础上,加快组建茶叶、养猪等专业合作社。
4、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搞好民间文化遗产收集整理与保护,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逐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5、落实民生工程措施。继续落实全村符合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奖励(特别)扶助,确保奖励和特别扶助资金及时、准确、足额发放;继续对全村农村重度残疾人实行经济补助,实施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救治,为镇内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药品。扩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农业专业技术培训范围。
6、高质量完成重点项目建设任务
高速公路各项服务工作跟进;镇综合文化站暨楠玛村村民活动中心完善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发挥社会效益;依托镇自来水厂,彻底解决部分村组供水困难问题;争取240万元对楠玛水库除险加固等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280万元对楠玛河进行整治;在林坑坞再造毛竹150亩,杉木150亩。
楠玛村委会 2012-8-22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材料-镇村
新农村建设材料
西来桥镇西来村
西来村位于西来桥镇西南,地处集镇,南接常州,西傍长江,238省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区域面积约4.6平方公里,下辖4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37户,常住人口4275人,耕地2420亩。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村两委班子以“20字方针”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业同步推进,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紧抓强村富民这一主线。近年来,村累计投资260万元,分期建立富民工业区,新建标准化厂房2100平方米,改造老厂房2000余平方米,工业区内实现水、电、路三通,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承载经济发展的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村域经济长足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村级集体的增加,由“十一五”初的不足万元,到2010已达38万元;另一方面,带来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全村约400余人就近上班,村民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9400余元。
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是强村富民的必由之路。为了充分利用岛镇特有的江滩资源,我村在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对江滩进行围垦,建成农业生态园一座,现已成为集江虾、特色鱼养殖,花卉苗木种植培育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基地。在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的探索中,我村大胆尝试,09年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流转土地100亩建成大棚秧草种植基地,随后在此基
础上,又成立了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农民组织化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集镇的优势为发展三产服务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整个西来桥镇“产业岛”建设的深入,三产服务业的需求也会更加迅猛,为此,村里的三产服务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以提供物业房的形式引导和带动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正如村支书施为民所说:“
一、二产的发展能强村,但真正要富民,还要靠三产,要人人有事干,人人有生意做,那么西来村就真正富裕了。”
发展重在利民,截止到2010年底,村累计投入400万元,铺设改造高标准水泥路面40000余平米,村内水泥路覆盖率达98%。下大力气进行村容村貌的改造,强化环境治理力度,对河道沟塘进行疏浚清淤,对道路、河道两旁种植香樟、紫薇、广玉兰、黄香球等花卉和美化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道路整洁,环境优美。一条条水泥路直通村民的家门口,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院里整洁卫生,鲜花盛开。“村强,民安居”的设想已经初步实现。
以村民服务中心为阵地,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其中,每年定期举办文化培训不少于8期,累计培训村民不少于400人次。各项文体活动蓬勃开展,西来村老年秧歌队和太极柔力球队先后在市镇表演比赛中获奖。
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几年来,该村把政治文明建设作为重点,不断健全规范村务运行体系。建立三级议事机制。对于事关村级发展,群众利益的大事,都要经过党
员、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
我村通过“产业强村、生态建村、文化兴村、民主治村”,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第三篇:山后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山后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山后村位于高山镇东部,有18个村民小组,辖5个自然村,总人口3875人,总户数1047户,是个五星级党总支,总支部有党员75人,分布于3个党小组,全村人均年纯收入6000元左右。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党员、干部以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山后村各项工作突飞猛进,新农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跨越。
创新载体,党建先行。积极开展“支部+协会+基地”服务新农村”活动,因地制宜地创新了“支部+协会+基地”党建工作模式,通过组建、联建的方式成立了创业就业协会、农技协会、村建管理协会、志愿者协会、文化娱乐协会、计生协会一共六个协会,打造了两个基地。通过三加联动,结合 “创五好评星级”活动、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党总支部充满活力,为山后村新农村建设实现新跨越提供了组织保障。
便民服务,真情为民。两委每人分包一个自然村,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把“村委会”变成“村民服务中心”工作思路,创新 “一点一窗”和“一点多窗”便民服务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广大群众好盖章、好办事、好诉求的问题。村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之后,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群众办事。共为群众办理各种服务项100多件,接受农民技术咨询200多人次,解决群众难题50多个,便捷、高效的服务得到群众的高度赞誉。
完善设施,环境改善。集资120万修缮山后小学,集资32万整
修村委大楼,集资100多万铺设及整治贤邦大道、前北路等多条道路。设立17个垃圾箱,9个垃圾池。集资175万修建的环村河道工程已完成,共兴修了两座启闭机,永久固化河道总长2100米,集资10万元完善排洪涵管等配套设施。拆除了100多座破旧的小厕所,集资2万元,修建了两座大型的公共厕所,其他的厕所也还将陆续修建。集资3万进行灯改,新立了17根立电柱,对已经损坏的路灯进行更换。深入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前期已栽种了600株盘架木,各项建设使得我村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明显好转,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优化。
招商引资,强村富民。引进的长青蔬菜和丰绿养殖基地项目,实际利用闲置土地580多亩,为我村40多人提供就业机会,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0元,有效带动我村农民增收。基地每年按土地参股亩数给农民分红,既保证了农民每年的收入,同时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可以出外务工、经商,还省去了后顾之忧,旱涝保收,日子过得更加充实。
第四篇:XXX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前进中的XXX村
--XXX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一、基本概况
1、XXX社区地处 西郊,北临清江、长江,陆渔路、宜华一级路横贯全境,是宜都市的西大门。村委会距城区1公里,版图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49亩,下辖5个村民小组,865户,2505人。XXX村现在是农业以柑桔为主导产业,全年柑桔产量1300吨,产值100多万元,其次是生产杂粮蔬菜等,除此之外(村无其他企业)大多数富余劳力以外出务工为主,全年劳务收入800多万元,近年来,该村立足城郊优势,以建设经济强村为目标,以便民服务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村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先后被评为宜昌市文明村、宜都市文明村、宜都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近几年来,共投资400多万元,对全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接通了城区卫生水,完成了高低电压、电网改造,完成了村级主要通村公路硬化12.5公里),还同时完成了其他一些公益事业。
今年以来,XXX村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放思想中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勤政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找准发展路子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顺利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915万元,同比增长10%;人均纯收入6900元,同比增长14%;人均消费620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生猪出栏3000头,家禽出笼1.7万羽,柑桔产量850吨;务工人数比上年增加200多人,务工收入增加200多万元;新添小车10辆,新添农户住房15栋(楼房),楼房拥有率达95%;电话、电视普及率90%,电脑拥有率15%;新增天然气用户30余户。
二、穷则思变谋发展,励精图治抓机遇
1、还是在2000年前,XXX村还处于极端贫穷状态,当时全村工农业总产值在1000万元以下,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内,从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来看,吃的是硝质水,因电、管道时常故障,村民要到1公里外甚至更远的河里挑水吃,用电方面,由于线路久长氧化,电力增压不够,经常性的断电和停电,每个农户常年都要备齐足够的燃油及蜡烛,交通方面:无一条通村水泥硬化路,全部公路为泥巴路,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天晴自行车驮人,下雨人驮自行车。综上基础设施情况,广大村民是牢骚满腹,怨言满天……
2、在党的十五、十六大召开以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对全国“三农”问题极为重视,特别加大了对农村水利及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此发展的大好机遇里,XXX村“两委”班子全体成员心潮澎湃、激情满怀,齐心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立志要改变旧面貌,要让XXX村焕然一新。
3、光说发展,永远是一句空话,XXX村由于多年来是家底空虚,无积累,加之有无其他村办企业,发展中的建设资金是一个关键问题。在这个大问题上,村“两委”班子人人出主意、个个想办法,并把讨论意见在村民代表会上有机地同群众意见结合起来,群策群力,并策划出多条方案措施。一是依靠党的方针政策;二是求助于挂靠单位和部门;三是盘活集体闲臵资产;四是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合理地安排好统调工,倡导谁受益、谁出力、谁投资;五是采用激励措施,农户受益,国家集体补贴。由于掌握了客观村情,实施了这些得力方案,全村的发展工作正在按计划地进行着。
4、在抢抓机遇、落实政策方面,凭着村“两委”班子全体成员的一颗为民服务的诚挚心和拼搏精神,取得了各级领导的信任,市委主要领导也多次来村现场办公,市级的通村公路硬化指标首先下达到村(村、干部又利用其他渠道争取了一些其他指标),“新农村示范村”和“生态文明示范村”的两个示范点也放在XXX村,农村庭院净化的指标都放在XXX村。因此,仅凭政策惠农资金落实到村近100万元。
5、挂靠单位对XXX村也给了大力支持,由于村“两委”班子成员提高了为民服务素质,说知心话,办实在事,每件事有起有落。为了落实每笔资金,村干部有时是日夜操劳,废寝忘食,用一股热情,赢得对方理解和支持。如移民局、交通局、老干部局、市改委等部门都愿将建设和援助资金投放在XXX村。
6、在农村土地二轮延包以后,村集体原闲臵的、学校、加工厂、塑料厂、蚕茧站、泵房等一直占拥大量固定资金不能发挥作用,经村委会提议,村民代表会议通过,转值了几十万元资金也注入了新农村建设。
7、公益事业提倡于公私共同投资,如自来水、电力改造、庭院净化、组户公路建设、天然气入户等工程,除了村集体投入大量资金以外,农户私人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农户受益的统调工。
8、在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了两个方面积极性,村集体共投入资金250万元以上,农户也投入资金150多万元,由于以上资金的投入,大大地改变了XXX村的基础设施和外部形象。
三、干群团结建家园,敢叫旧貌换新颜。
近几年中,XXX村由于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班子和谐,干群团结,村总支、村委会连续三年被市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文明村”殊荣,有目共睹的变化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评价和广大群众的真心认可。
1、接通了城区自来水;2彻底改造了高低压电网;
3、硬化了通村公路、新村街道和组内公路12.5公里及完成晴雨路2公里;
4、完成了全村600户庭院净化和安装下水道涵管2300米;
5、配备了村中心景点和农户花坛;
6、安装了2公里太阳能路灯(共24盏);
7、新建了村办公大楼;
8、完成了社区建设“八室两栏两场”和远程教育网络;
9、重新改造了有线广播和宽带信息网入户50户;
10、完成了200米三面光渠道;
11、对村农户千亩桔园进行了投资改造管理;
12、对村卫生室、文化、体育等场所和设施都进行了投入和改造;
13、已完成天然气入户400多户并使用,本村成为全省天然气使用首家普及村;
14、在全市首村推行了农户垃圾送运城区垃圾站处理的环保洁净措施;
15、完成了太阳能热水器176户及“一池三改”50户。
四、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持续增收,紧扣三大发展重点:一是围绕柑桔主导产业狠抓低产园改造。全村柑桔面积1200亩,位于红湖堤院内,地下水位高,挂果桔园多数过密老化。去年村委会邀请本乡和红花套柑桔技术服务队25人对300户柑农实施了低产园改造,疏散桔树3200株,系统修剪800亩,村委会按每疏出一株桔树补10元,修剪一株办0.5元的标准直补到户,政策扶持达6万余元。经过低产园改造,去年柑桔平均单产3700斤,比上年增产50%。二是立足城郊优势,狠抓特色蔬菜生产。去年全村动员引导农户新发展节节根、香椿、韭菜100亩,亩平创收5000元。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第三产业。对劳务输出带头人实行奖励。去年村委会对5名带头人奖励8000元(输出10以上奖1000元,20人以上奖2000元)。全村常年外出务工810人,就近在城区或企业务工420人,从事商店经营、农产品营销、机动车修理、餐饮等第三产业服务人员68户125人,实现劳务收入850万元,同比增长18%。
五、狠抓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
一是党的政策进家。进一步增强形势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先进文化进家。逐步完善村体育场、棋牌室、图书室、电教室等活动场所,积极开展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三是致富信息进家。利用广播电视、通讯、宽带入农家,以文化中心户为骨干,将科技光碟、科技丛书供农户开展家庭式、循环式的电教和阅览。四是文明习惯进家。修改完善村规民约、村卫生公约、村庄管理等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将再接再厉,抢抓国家扶持农村发展的机遇,牢牢把握发展生产、改善基础设施、塑造文明新风三大重点,把全村新农村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六、前进无止境,发展无句号
XXX村在各级政府和援助单位的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社会的发展、生产的发展、生活的需求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的方针目标还相差甚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村干部的责任是任重道远,很多工作亟待我们去做,存在的主要工作:
1、组与户之间还有一部分公路没有硬化结束;
2、农村水利中的中心排水沟3000米还没有“三面光”浆砌;
3、还有少数户的危房改造没有完成;
4、弱势群体的生活、养老、就医等问题还没有集体落实;
5、全村农户的房基排水管道还没有全面安装。存在的主要困难根源:
1、村土地全部纳入城镇规划无企业收入;
2、村多年来资金底子薄弱无积累;
3、办任何公益事业不能向银行贷款,更不能向农户摊派;
4、办每件公益事业的同时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还要给农户补贴。由此,资金是遏制发展的第一大难题,但是我们并不灰心,并不气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要素。在发展中除了发挥“两委”班子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努力以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增强集体荣誉感,建立声誉和外部形象,让社会和更多部门和单位了解XXX村,认识XXX村,支持XXX村,让XXX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村和典范村。
第五篇:李家庄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李家庄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李家庄村共有154户,511口人,耕地面积662亩。该村坐落于XX镇东北方,位于金栈路北段路东,离镇驻地2公里。全村现有优质茶园100亩,生猪存栏30头以上的养殖户6家,蛋鸡存栏量近万只。
一是美化村庄环境。通过村企共建、亲情共建等方式,多方筹资30万余元,硬化了村内“六纵三横”2.7公里的街道,实现了“户户通”;修配了村内街道两侧的石渠,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和文化;通过党员包段、门前三包、集中清运等方式,建立起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
二是完善村级服务设施。投资46万元新建建筑面积500平方米的村级综合服务楼,为村民参政议政、学习教育等提供良好平台;投资16万元规划建设了占地15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配套了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桌等,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体育锻炼等服务,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投资96万元,新建集休闲购物、学前教育、医疗卫生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1处。
三是实施“一池三改”工程。全村计划实施“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圈)工程130处,目前首批10个“一池三改”建设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该工程每处造价2900元,其中安装玻璃钢沼气池2000元,配备供气管道、专用炉灶和压力表300元,挖掘安装用工600元。沼气建设工程给群众带来了很大的实惠,产出的沼气为农民提供了新型清洁能源,每户年可节约燃料1100元;配合改造厕所,改善了生活条件;配合改造猪圈,节省了保洁用工,保持了环境卫生;产生的沼渣用于农业生产,节省了肥料投资,形成了猪粪—沼气—燃料以及猪粪—沼渣—肥料的循环农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