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垭镇三柳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龙垭镇三柳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三柳村位于龙垭镇以北6公里处,辖4个村民小组,227户,832人。有耕地1441亩,其中水田680亩。该村地理条件相对较好,民风淳朴,有龙垭“白菜心”之说。自2009年被定为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紧紧围绕“20字方针”,科学规划,严格实施,通过两年的努力,全村的基础设施面貌,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产业发展现状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科学规划,打造汉阴北区最美乡村
在落实新农村建设规划时,村上多次召开两委会,党员和群众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在充分收集民主意愿的基础上与镇党委政府领导共同协商,从路、桥、河堤、居民改造、社区建设、产业调整等方面制定了详细发展规划,提出了打造汉阴北区最美乡村的奋斗目标。
二、真抓实干,权利改造基础设施面貌
两年多来,三柳村通过政府项目带动,群众自筹,上级帮扶等多种方式,衬砌河堤1000米,过河大桥1座,硬化通村水泥路1.1公里,建家100户,集中移民搬迁89户,建集中搬迁点3处,坡改梯100亩,修建了三柳村社区服务中心。衬砌U型渠道2200米,改造堰塘1口和修建三柳村标志性门楼1座,并建有双龙中心敬老院。修建了篮球场、羽毛球场等活动场所,添置了各种健身器材,组织群众健身强体,并在村部设置了农家书屋,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
三、培育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生产,富裕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三柳村根据自身资源和地理优势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一是积极引导,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创办了三柳肉兔养殖公司。发展养鳖、养鱼等水产养殖户5户。二是积极组织农户到涧池紫云等地学习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建蔬菜大棚18亩。三是在县财政局的帮助下种植莲藕60亩。四是将坡改梯农田用土地流转形式,建立了100亩的烤烟种植示范点。
通过政府领导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如今的三柳村是林果山戴帽,公路户中绕,家家住新房,村美人欢笑。一个美丽富饶的新村正是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二篇:福清龙田镇东华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简介
突出产业带动建设优美家园
------福清市龙田镇东华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简介
东华村位于福清市龙田镇东南部沿海,全村535户2020人,村党委下设11个党支部(其中企业支部10个),党员105名。经济以发展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水产品销售和在外投资办企业为主。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20多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00元,村财收入35万元。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省级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福建省品牌村”、“五星级党支部”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东华村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系列工作部署,特别是今年按照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要求,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是发展壮大产业经济,创建富裕新家园。东华村大力发展壮大了水产品营销、加工出口等产业。目前有6家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落户东华村和龙田工业区,有大批的村民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水产品营销网络,在外地地投资兴办1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2008年产值达20亿元。目前全村80%的劳动力直接从事水产加工、营销产业。依托已经建成的商品粮基地加快耕地的集中流转,与嘉叶蔬果公司合作发展现代农业。利用滩涂地与东威食品公司联营,发展对虾养殖,实现村企联动。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不仅富裕了一方群众,村财收入有了稳定来源,兴办公益事业有了坚强后盾。
二是着力推进项目实施,锻造亮丽新家园。2006年以来,东华村就着力于提升新农村创建水平,确定了打造特色精品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坚持有重点、分步骤地推动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完善“家园清洁”行动长效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投 1
入机制,“家园清洁”行动工作通过了省级验收。完善村庄规划建设,2004年编制村庄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修编完善,体现长远发展,合理布局。大力兴办公益事业,先后筹集365多万元资金,修建村道、休闲公园、老年人活动中心,增设路灯,添置了体育健身设施等。投入资金145万元实施整村绿化建设,实施纵贯全村800多米河道的改造工程,建设河岸景观路。
三是建立完善工作机制,营造和谐新家园。东华村以党建创优为抓手,在经济快速发展、产业不断夯实壮大的基础上,着力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机制,突出社会文明建设。突出宣传发动作用,坚定了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信心。突出党建龙头作用,建立村企联动机制,形成合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突出民主管理作用,重点抓好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下一阶段,东华村将总结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进一步推进新东华的发展。
一是做大做强产业。优化工业区投资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实行强强联合,打造水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占地2000平方米文体休闲公园,兴建村级标准现代化花园式小学,建设村两委办公楼、村文化广场、新农村建设展览室等项目。三是健全村企联动。联合本村企业投资捐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积极参与产业开发和村级社会管理,组织引导企业与本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经济困难户结对帮扶。四是加强村庄管理。引进物业公司管理模式,今年将投入资金20多万元,安装安保监控系统,雇请安全保卫、水电管理、环卫清洁、绿化维护等专业人员,对全村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规范化管理。
第三篇:三十里铺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简介
巉口镇三十里铺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简介
巉口镇三十里铺村位于镇区以南4公里处,距安定区15公里,陇海铁路、312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村现辖6个村民小组,515户2030人,总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15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
近年来,三十里铺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着眼于新农村发展,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着眼于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求农民增收新渠道,把三十里铺村建设成为“生产专业化、住宅小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典范示范村。村两委班子紧紧抓住省市区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省、市、区、镇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将现有各渠道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2007年以来,村两委班子结合实际,围绕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撑、以新民居建设为突破、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关键”的思路,整合各类资金230万元,在三十里铺村大堡子社规划建设集住宅、养殖于一体的新农村示范户27户(其中原示范户20户,新建户7户),每户占地350平方米,其中住宅区164.5平方米,养殖区185.5平方米,户型设计科学,外型优美。同时投资33.6万元建设占地面积为750平方米,建筑面积336平方米,办公室8间,94平方米的多媒体教室1间的集管理、培训、活动、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村级活动场所一处。通过探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新农村住宅小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区域设计村委会、文化活动广场、卫生所、车库和工具房等公共服务机构,在建好住宅的同时,不断完善了小区内道路、绿化、通信、电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良好的人居、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住宅小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成为我镇乃至全区的新农村建设亮点。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材料-镇村
新农村建设材料
西来桥镇西来村
西来村位于西来桥镇西南,地处集镇,南接常州,西傍长江,238省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区域面积约4.6平方公里,下辖4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37户,常住人口4275人,耕地2420亩。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村两委班子以“20字方针”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事业同步推进,使全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紧抓强村富民这一主线。近年来,村累计投资260万元,分期建立富民工业区,新建标准化厂房2100平方米,改造老厂房2000余平方米,工业区内实现水、电、路三通,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承载经济发展的平台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村域经济长足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村级集体的增加,由“十一五”初的不足万元,到2010已达38万元;另一方面,带来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全村约400余人就近上班,村民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达9400余元。
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是强村富民的必由之路。为了充分利用岛镇特有的江滩资源,我村在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对江滩进行围垦,建成农业生态园一座,现已成为集江虾、特色鱼养殖,花卉苗木种植培育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基地。在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的探索中,我村大胆尝试,09年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流转土地100亩建成大棚秧草种植基地,随后在此基
础上,又成立了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引导农民组织化生产、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集镇的优势为发展三产服务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整个西来桥镇“产业岛”建设的深入,三产服务业的需求也会更加迅猛,为此,村里的三产服务基地正在加紧建设中,以提供物业房的形式引导和带动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正如村支书施为民所说:“
一、二产的发展能强村,但真正要富民,还要靠三产,要人人有事干,人人有生意做,那么西来村就真正富裕了。”
发展重在利民,截止到2010年底,村累计投入400万元,铺设改造高标准水泥路面40000余平米,村内水泥路覆盖率达98%。下大力气进行村容村貌的改造,强化环境治理力度,对河道沟塘进行疏浚清淤,对道路、河道两旁种植香樟、紫薇、广玉兰、黄香球等花卉和美化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道路整洁,环境优美。一条条水泥路直通村民的家门口,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院里整洁卫生,鲜花盛开。“村强,民安居”的设想已经初步实现。
以村民服务中心为阵地,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其中,每年定期举办文化培训不少于8期,累计培训村民不少于400人次。各项文体活动蓬勃开展,西来村老年秧歌队和太极柔力球队先后在市镇表演比赛中获奖。
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几年来,该村把政治文明建设作为重点,不断健全规范村务运行体系。建立三级议事机制。对于事关村级发展,群众利益的大事,都要经过党
员、村民代表会和村民大会讨论通过。
我村通过“产业强村、生态建村、文化兴村、民主治村”,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第五篇:山后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山后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山后村位于高山镇东部,有18个村民小组,辖5个自然村,总人口3875人,总户数1047户,是个五星级党总支,总支部有党员75人,分布于3个党小组,全村人均年纯收入6000元左右。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党员、干部以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山后村各项工作突飞猛进,新农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跨越。
创新载体,党建先行。积极开展“支部+协会+基地”服务新农村”活动,因地制宜地创新了“支部+协会+基地”党建工作模式,通过组建、联建的方式成立了创业就业协会、农技协会、村建管理协会、志愿者协会、文化娱乐协会、计生协会一共六个协会,打造了两个基地。通过三加联动,结合 “创五好评星级”活动、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党总支部充满活力,为山后村新农村建设实现新跨越提供了组织保障。
便民服务,真情为民。两委每人分包一个自然村,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把“村委会”变成“村民服务中心”工作思路,创新 “一点一窗”和“一点多窗”便民服务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广大群众好盖章、好办事、好诉求的问题。村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之后,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群众办事。共为群众办理各种服务项100多件,接受农民技术咨询200多人次,解决群众难题50多个,便捷、高效的服务得到群众的高度赞誉。
完善设施,环境改善。集资120万修缮山后小学,集资32万整
修村委大楼,集资100多万铺设及整治贤邦大道、前北路等多条道路。设立17个垃圾箱,9个垃圾池。集资175万修建的环村河道工程已完成,共兴修了两座启闭机,永久固化河道总长2100米,集资10万元完善排洪涵管等配套设施。拆除了100多座破旧的小厕所,集资2万元,修建了两座大型的公共厕所,其他的厕所也还将陆续修建。集资3万进行灯改,新立了17根立电柱,对已经损坏的路灯进行更换。深入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前期已栽种了600株盘架木,各项建设使得我村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明显好转,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优化。
招商引资,强村富民。引进的长青蔬菜和丰绿养殖基地项目,实际利用闲置土地580多亩,为我村40多人提供就业机会,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0元,有效带动我村农民增收。基地每年按土地参股亩数给农民分红,既保证了农民每年的收入,同时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可以出外务工、经商,还省去了后顾之忧,旱涝保收,日子过得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