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项教育活动的意义与任务
浅论三项教育活动的意义与任务
2009年4月9日,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发出《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以后,中宣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召开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座谈会,要求中央新闻单位率先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召开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工作会议,对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闻媒体承担的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强信心、振奋精神的任务越来越重。越是这样,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加突出。新闻宣传工作处于意识形态前沿,位置重要、责任重大。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新闻宣传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迅速,新闻队伍不断壮大,大量年轻同志开始走上新闻采编岗位,更需要帮助他们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牢科学的思想理论基础。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对于增强广大新闻工作者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正确分析和指导新闻实践,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思想认识上有新提高,必须立足于时代赋予新闻战线的光荣使命,进一步认识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会涉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维护稳定的任务很重。新闻宣传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新闻宣传工作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对于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坚定自觉地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自觉地服从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在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及时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大力讴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准确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广大干部群众对我们新闻媒体寄予的殷切期望。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对于落实“三贴近”要求,改进创新新闻宣传工作,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有机统一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闻宣传责任重大,队伍素质直接关系着新闻宣传的效果。我们应该可以经常看到,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不正之风,严重损害着新闻工作的崇高声誉,严重损害着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严重损害着新闻工作的公信力。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对于大力弘扬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切实解决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新闻队
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一系列部署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率先示范,在新闻宣传单位引起强烈反响。普遍认为,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新闻战线具体落实中央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新闻战线加强自身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的有力抓手,是新闻战线内强队伍素质、外树队伍形象的重要途径,是新闻战线改进新闻宣传、提高引导水平的良好契机。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很有必要性、紧迫性、针对性,非常切合新闻队伍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各地新闻宣传单位表示,一定要认真贯彻《通知》精神,深入广泛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加强领导,扎实组织,认真整改,务求实效。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对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真解决好对新闻工作各种各样的模糊观念和错误认识;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对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方针原则,认真解决事业心、责任感、纪律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紧密联系作风实际,对照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要求,认真解决工作精神、工作状态、工作追求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对有偿新闻、虚假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问题,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集中进行整改,务必得到解决。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参加“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纷纷表示要通过学习教育,打好理论路线根底,打好政策法律纪律根底,打好群众观点根底,打好知识根底,打好业务根底,以坚定的立场、精湛的业务、高
尚的人格、正派的作风来立身正气,为党的新闻事业增光添彩。为确保“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开展,各地迅速成立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进行安排部署:
一是加强组织动员,扎实推进学习教育活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各地领导小组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总结五年来的工作情况,分析当前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部署下一阶段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各项工作。
二是加强学习培训,通过理论武装打牢思想政治基础。根据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总体安排,将进一步加大学习培训力度。今年9月、11月,中宣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巡回报告活动,报告团成员从新闻界“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者、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在近期重大宣传报道战役中表现突出的编辑、记者中挑选。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高等院校新闻院系教学科研骨干、在校学生的培训力度,努力推动“三项学习教育”内容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从源头上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重点内容,组织力量编写适合编辑、记者和新闻院系师生使用的“三项学习教育”系列读本。对每年涌现出的新闻界先进典型,以及发现和查处的违规违纪案例,分别编印成册,作为供新闻单位内部培训使用的学习和警示教材。
三是创新和丰富活动载体,增强学习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发出通知,结合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面向新闻界组织征文活动。围绕纪念范长江诞辰一百周年和2009年记者节,以“增强政治素质、提升职业道德,做一名范长江式的新闻记者”为主题,在新闻战线开展演讲活动。组织新闻单位的名记者、名编辑和年轻新闻工作者,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厂矿企业等进行采访和体验生活,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今年记者节活动期间集中表彰200名左右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进一步激发新闻战线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潮。
四是建立部门查处联动机制,加大突出问题治理力度。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将建立违规违纪行为举报及查处联动机制。制定“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接受社会举报处理规程,采取包括向所在地区和新闻单位领导通报、在新闻界内部通报、在新闻媒体公开曝光等三种不同程度的处理办法。
五是建立长效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的组织保障。依托中国记协网,开设“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网站。同时,指导各地各新闻单位办好“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网上园地。还将抓紧修订《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于今年记者节期间正式向社会公布。
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学习教育活动组织体系。建立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各单位要健全和完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主要负
责同志负总责、亲自抓,确保学习教育活动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第二篇:三项教育活动
三项教育活动
全国开展“三项学习教育”以来,农业战线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密结合农业队伍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组织开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对提高农业工作质量、提高农业工作者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项学习教育”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而是一次重在提高队伍素质的集中系统的综合性学习教育。形势的发展,对农业发展,特别是对农业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农业队伍不断新老交替的新阶段,唯有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才能进一步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农业政策和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维护队伍形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改革创新,提高引导水平。
通过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农业工作者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农业无大事”贯穿于整个农业宣传工作始终,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通过“三项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农业工作者认真查找思想政治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挖掘根源,制定措施,抓紧整改。通过深化“三项教育”活动,可以进一步完善农业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农业工作者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建设,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农业工作者队伍。
而要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就要在学习教育上狠下工夫,通过学习讨论,提高认识,武装头脑,增强做好农业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在务求实效上狠下工夫,总结经验教训,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进而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通过“三项学习教育”的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更加充分认识到身为一名农业农经工作者,肩负着做好农经工作宣传的责任。在思想上忠于农业事业,不折不扣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国家政策,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行动上要服从领导,对领导和各项决定应认真地贯彻执行,不得自行其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办事,勤勤恳恳工作;在工作上要任劳任怨,勤奋好学,不论是大小事都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做好。团结同志,宽以待人,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对人必须宽厚诚恳,对事必须严谨认真。通过“三项教育”的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实事求是”是我们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所以说,“三项教育学习”是农业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教育,也是农经工作沿着正确轨道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三项学习教育”,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
为适应报纸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面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与时俱进,进一步促进报业健康发展,必须用“三项学习教育”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要做到立场坚定、心明眼亮,必须打牢理论路线根基、政策法规纪律根基、群众观点根基、知识根基和业务根基,着力“自我加压学习创新提高素质”,尤其要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必须“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维护队伍形象”,自律公约,建章立制,规范自己的行为,引导
大家大力弘扬忠于党和人民、坚持政治性原则、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新闻职业精神,切实遵守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团结协作、严守法纪的职业道德,增强政治素质,提升职业道德的活动主题,强化学习培训,努力增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职业精神和恪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以坚定的立场、精湛的业务、高尚的人格、正派的作风来立身正气,肩负起新时期党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做一名合格的农经工作者,为党的农业事业增光。
第三篇:三项教育活动
三项教育活动
会计学院党总支工作简报
(二十六)2005年9 月 30日
=======================
会计学院党总支工作计划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
(2005/9/1-2006/1/10)
为进一步落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和会计学院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方案,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努力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和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按照第二次党代会和学校党委提出的“内强实力,外树形象,推进改革,跨越发展,创建国内一流财经院校”的总体要求,结合会计学院工作实际,经会计学院党总支委员会研究决定,对2005-06第一学期会计学院党总支党建工作提出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六大四、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根据党中央保持先进性教育工作的安排,结合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的召开和学院各项工作任务和特点,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促进学院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注重理论学习,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一)各支部要继续检查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整改措施落实情况,把学习新《党章》、邓小平理论、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建基本知识作为政治理论学习的重点,着力解决党员队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二)认真组织好“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传达党委的精神,在组织各支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召开会计学院全体党员大会,就师德、教风、院风问题认真开展讨论,弘扬教书育人的正气和优良的师德。
(三)坚持领导班子会议制度。注重实效,切实解决思想上、工作上存在的实际问题。
(四)办好初级党校,加强师生党的知识学习,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加强组织建设,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005年党总支委员会继续把党总支建成会计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党总支一班人要进一步团结协作,各负其责,要建立健全党建制度,保证各项活动有章可循。要在工作中统筹协调,分工负责。要经常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解决职工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严格党内生活
2005年各支部书记,要落实组织工作计划,组织工作总结,健全组织生活。要求各党支部书记制定本工作计划,要求各支部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支部大会。各学期终了,要求各党支部总结报告本支部的工作情况,听取党员意见,讨论决定党支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总结思想、工作情况,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搞好党员评议。坚持民主议事规则,做到重大事情民主决策,集体讨论决定。
(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发展新党员工作
努力做好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工作,加强党外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严格党员标准,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积极努力地做好党费清理收缴工作,以支部为单位对党费收缴实行管理,并按规定按时上交。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坚持按照上级党委的指示和要求,认真扎实地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和规定,搞好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建立好领导干部的廉政档案,对违法违纪人员严格追究。切实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利用学习时间认真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文件和材料、收看反腐倡廉电教片,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自觉克服和抵制消极腐败现象。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在人事和财务方面增大透明度,搞好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结合校风建设年,做好学风、教风和机关作风的转变工作,积极投身教学质量年、三风转变年、科研提升年的各项工作。
五、本学期具体工作计划
1、准备在2005年10月12日召开一次全体党员动员大会,传达校党委本学期
工作计划,要求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第二次党代会精神,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经验,为我校本学期召开的党建研讨会作好准备工作。
2、准备在10月13日召开的党总支扩大会,主题是制定本学期党建活动具体计划,布置党建评估准备工作的任务。
3、根据会议精神计划在2005年10月19日召开一次全体党员动员大会,主题是布置党建评估准备工作,准备各种党建评估资料。
4、要求本学期各支部组织安排两次组织活动,一方面检查整改措施落实情况,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一方面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即学习“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学习马列主义立场方法和观点、学习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方面的8个文件,进行党建工作研讨,进行政治思想辅导员工作交流。
5、准备在2005年11月11-13日与会计学院2005年教学科研研讨会相结合,召开一次会计学院党建研讨会,为全校举行的党建研讨会作好准备。主要内容是进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心得体会,进行我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措施落实情况汇报活动和经验交流活动,同时继续进行第二次党代会主要精神的宣传和落实活动。
6、开展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和年轻党员的发展准备工作。本学期准备进行两位年轻教师的发展准备工作。如果成熟,利用发展会的形式进行一次党的组织活动。
7、期末各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进行本学期各支部的组织生活,检查与联系人的思想交流情况,汇报政治思想辅导员工作情况,汇报个人政治思想学习情况等。
8、期末党总支召开领导班子党员干部的民主生活会,进行本学期党风廉正建设检查,总结本学期工作。
会计学院党总支
执笔人:刘仲文
2005年9月30日星期五
第四篇:设计的任务与意义
设计的任务与意义
设计的不安性
所有设计提及的需求皆被认为与产品、市场、会计、商业功能同价,并且需要相同的管理技巧,有些管理者的反应会有二种状况,不是去忽略种种的证据及拒绝设计重要性,或是可认知设计的重要性但仍将责任加诸于其他项目上,管理者将不会梦想著让财政状况,或是个人对产品决定走下坡(例如),或许会从设计可做的任何事物去拉近距离。
厌恶设计的原因通常著重于实际面上及文化层面上的解释,其中受争议的一点是:管理者当在下决定性好坏的判断、或是适当不适当的设计时,典型地会感到较大的困难及不安,因为他们的技术知识似乎都是分析法则中获得(例如机械或是会计)。常常的,他们在未做好准备时便处理相关非类似的设计概念之个案,杰出的视觉(比手写来得佳)资讯,以及主观评估公式化的需求,特别的是,他们将不会去评估设计个案的结果。
除此之外的解释则是外观的利基点,颜色及外型将会被视为主要的女性关键点,而许多男性并不能适用(或是提出并不适合)。因为管理仍继续由男性操控,特别是高阶层主管,缺乏对设计之爱好,另一文化上的影响或许有关系;在教育上,早期的专门意指直接非学术性的相关创造性主题,如:艺术设计及手工艺研习,剥夺了聪明学生发展相关领域技术的机会。
这部分可能落实到产业及明显的许多公司--即使有些依赖改革可振兴公司之好的设计,但皆需由可管理控制会计,致力于现有活动而不是培养新想法的人去加以管理。
无论这些解释的要旨为何,亳无疑问地是,当需要去做有关于设计及管理设计个案的决定时皆会有些许的不安,达成好的设计结果需要的,不再是不确定性而是其他的管理工作。
成功的关键在于在设计个案开始之前的充份准备工作,以及设计开始运作时的控管工作,许多的不成功设计发生是由于管理者对于什么是他们所需要去达成的事没有清楚的概念,或者是因为他们无法按步就班地确定计划是否会有正确的结果,设计的方向及控管必须由公司大部分高级主管制定,但是少部分公司明显藉由理事会主题认知去认定设计、甚至少部分分配特定的责任给予管理者,但大部分捏造设计为重要之事。
管理者与设计师不同的看法
当管理者及设计尝试去了解彼此的观点时,心态在改变,但仍旧对于目赌文化的冲突有兴趣。对于已达成共识的管理者来说,设计则是一可增加产品及服务之附加价值的资源,假使使用得当,就像聪明地把钱花在广告上或是制造系线的流线,设计上的投资可以产生良好的利润并且增加一个企业的获利率;相反的,设计师则会著重在他们工作中其他优先项目,并且反对尝试去测量在财政及计画项目中他们的努力结果。
与设计师对话有时可显示出更宽广的关心事物,例如:改善环境的渴望,使大众对艺术及设计的品味提高或者甚至去帮助社会或政治改变,然而,管理者可会把重点放在这些项目较佳或较少,他们主要的设计兴趣几乎一成不变地称为”设计为了利益”。相继地,什么是好或坏的设计有著愈多的不同。在商场上的说法是好的设计简单定义是销售得好,但有时设计师批评受大众欢迎的设计而以得奖设计成果加以代替,以世俗的眼光来说似乎显得难懂且不实际。
即使彼此看法是如此分岐,当设计杂志及设计奖企划了产品特质如家俱时,却又是易于图示,大众销售项目已很少被涵盖进去,即使它们可能为数百万消费者购买,呈现出的是金钱更高的价值以及提供了相当多的工作机会及展望,在那些似乎充满怪异主题的相片中有著一些商业的潜力。有些不凡及怪异的想法或许对于评估新方向提供了一目标。但不幸的是,关于每日事物的变迁,有时对非设计者是完全无法理解的,而且难以发觉设计师能简单地去解释过程,非科技语言。
提出这些问题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些未来展望的根本基础,主要观点是将设计视为一商业资源,是在商业利益竞争中的一重要决定性要素,这并不表示非利益或非商业组织有关之设计,他们设计计画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是决定设计方向的技巧是相同的,简报的设计师及运作中的个案也都是相同的。
设计是什么?
在我们对设计管理做进一步的了解之前,我们应该先对设计是什么以及设计师做什么有些概念,”设计”这字经常使用(也许太常了),字典定义成计画或方案,这字有时也用来表示最终结果,特别是设计过程的外形一如我们称做”车子设计”。
也许对设计常识的了解是最佳的入门观念,我可以当成是外观的形状,或是事物的物质配置,如,形状、草图、色彩、织法、图案等等,有时以科技的角度去看待设计则是一个产品或是使用便利性,包含人体工学的观点和经济学相似的是,购买价格或服务价值显现时,也许会看出(正确地)某些部分和设计相关。
使用设计常用的理由是可帮助发现转化成成功的改革--或是扩大一个现有的改革之用处,许多的例子可证明基本的改革市场潜力已因设计而多元化发展。
同样地,有关于设计技巧上的好的想法可从我们个人生活经验撷取,在同时间或是我们大部分有的,例如:装饰房间、重建造花园、或是作衣服、所有设计在于我们去改变现存的状态,就能达成新型、较有用或较具吸引力的结果。我们可称这是精细的调节去达成一个适合我们需求的结果,而且这是一个思考设计的好方法。
如此精细的调节暗示了我们已经对入门观念有了基础的产品概念,而且几乎总是如此,设计必定从一张白纸开始的说法是个神话,在99%的新品个案中,更多或更少的范围,是由一现有产品衍生出来的,对于那些管理设计计画者来说应对各式各样有益的相互关系有重要的认知,善用设计师的时间,较快速的个案计画等等。
留意有□于设计的描述也著重在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可清楚地定义这些需求;设计师很少提供所有他们需要的资料并且他们必须知道如何自己去寻找,所以设计是一个较广泛、比一般想像中更为复杂的活动,理所当然地不应该被视为一个为回应特定的输入而产生的产量的黑盒子。
设计师做什么?
为了去解决设计管理相关工作的问题,我们需要去思考培养设计师工作之问题,靠一些公众意见及讨论去决定,似乎对设计师本身有一定程度的困扰。设计的定义,如以下从教科书(Jones 1980)列出的项目,描述了大范围的认知:一个目标导向的解决问题活动。
对于相关产品状况给予满足。
从现有的事实跨越到未来可能性事物的想像力。
有关于大众产品的部分检查因素。
这些描述并非完全地互相有关系,但彼此是不相同的,对于那些对设计寻求一简单的理解之管理者来说可强调其不同。
设计也许被当成在行销问题(或时机)中适当解决方式之前置准备工作,这些问题可能是清楚或不露痕迹的,在任一个案中,设计的关键性活动是重新检视相关的表徵或环境,并明确地定义或再定义问题。然后分析,重覆、评估以往习惯被剥夺的可能解决方式。
在设计过程的部分,许多活动应是相关的,包含培养新奇的想法,重新检视以及修改现有概念进行实验制作样本,并寻求有建设性的意见及其他的判断,因此,那些从事此工作的人必定具有创造力、分析力、组合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再加上现今解决方式之技术知识及现今与未来的设计趋势。
在设计产品时需要特别的技术包含了解使用者需求、渴望、品味及优先爱好之能力,选择正确的材料及制造过程的能力,创造完全合乎审美观念、人因工程学、品质及经济效益之产品的能力,以及能以图样及说明与企业内工作的人沟通设计最后完成阶段。
设计过程之模型
事实上,有些设计师负责承办的案子和那些没有设计部门的公司是相似的,因设计工作管理的方法与技巧已经为管理者所认知(也许用一种有经验方式,例如,定义设计问题),也将设计工作及其他专门知识视为同等重要,像判断一个固定的设计方式,为了能精确地落实管理观念去思考建构一设计过程的模型是有用的,但综括来说,试图去建构一典型的设计模型是有其危险性,不只是它暗示了一个适用于所有状况的普通方法。因此,它著重在于在一模型方式可在设计工作的关键点上加以应用叙述。
第五篇:任务教学法意义
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也叫任务型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被概括为任务教学模式。
任务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也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推荐和提倡的外语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 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 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
任务教学法的内涵的探讨
第一篇
任务教学法中什么是任务?任务的本质是什么?任务是否等于普通的课堂练习?任务在课堂上怎样组织?任务的设计原则是什么?任务教学法的特点是什么?要使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外语课堂上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应用,作为中学外语教学实践者,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因而也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什么是“任务”
“任务”(task)一词进入应用语言学文献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它不仅仅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引起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的兴趣,同时,它也和大纲设计、教材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尽管“任务”在语言教学文献中是一个流行词,但使用者对这一术语的理解或解释却不尽相同。如Breen认为,有助于达到语言学习整体目标的所有课堂活动都可看成是任务,包括简单短暂的语法练习以及复杂耗时的集体课堂活动。[1]而Krahnke则将任务限定为为语言学习而进行的具有非教学目的的活动,[2]也就是说,Krahnke将课堂任务看成类似课堂之外(即真实生活中)的社会交际实践,具有交际目的而非教学目的的活动才能称之为任务。Breen和Krahnke对任务的定义从教学理论和实践上看都欠妥当。如果任务只是“活动”或“练习”的代名词,其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这就掩盖了任务这一概念的积极属性,使课堂教学不能反映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和先进理念。而如果我们把任务仅仅局限在具有真实生活中所反映的交际目的的课堂活动,就会削弱任务教学法的包容性,同时降低它的可操作性。Candlin将任务定义为“一组涉及学习者的认知和交际过程,以集体的形式对已知和新信息进行探究,在社会语境中完成某一预期或临时目标的可区别的、相互关联的问题指向型活动”,[3]这一定义反映了任务的本质特点,但似乎又太学术化。笔者认为,外语课堂上任务这一概念可概括为:学习者应用目的语所进行的促进语言学习的,涉及信息理解、加工,或解决问题、决策问题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具有目标指向的课堂交际或互动活动。
二、“任务”及任务型教学法的本质
任务与传统的“练习”(exercise)或通常意义上的“活动”(activity)究竟有什么样的本质差别呢?首先,任务具有目的性。这里的“目的”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所包含的非教学目的,二是任务设计者所期望任务参与者达到的教学目的,而练习通常只具有教学目的。其二,任务通常会产生非语言性结果,而练习总是产生语言性结果。比如,根据所听天气预报的信息,决定怎样安排野
炊;或根据火车和汽车时刻表,选择哪几趟车能方便准时地赶到某地开会,任务完成后所得到的结果是非语言性的,而课堂练习,如用短语造句、用介词填空等,其结果总是语言性的。第三,任务具有开放性,也就是说,任务的履行并非有一套预定的模式或途径,或者会达到统一的结果,完成任务的途径,包括应用的语言是可选择的、不固定的、非限制性的。第四,任务具有交际性或互动性。任务通常是集体性和合作性活动,任务的履行通常以交际或互动的方式进行,这种互动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输入材料之间的双边或多边互动。
对任务和任务型教学法本质的认识还可从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的应用语言学家Kumaravadivelu对语言教学方法的三分法中得到启发。克氏认为[4],绝大多数语言教学方法都可根据其关注焦点分为三大类:一是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法(language-centered approaches);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learner-centered approaches);三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es)。[4] 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法(如听说法)着眼于语言结构练习,其课堂操作程序表现为向学习者提供以形式为主的、预先选择并分级分序的语言结构练习,学习者通过使用具体的语法和词汇项目,以模仿、重复、操练的方法进行语言学习,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其语法和词汇项目预先规定在大纲中,教学沿着预定的途径,期望达到预定的目标。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如交际教学法)则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习者需要,努力为学习者提供课堂交际机会,通过交际活动对预先选择并排序的意念和功能项目进行实践,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应用这些功能来完成课堂外的,即真实生活中的社会交际需要。其在课堂操作上可表现为一系列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关注语言的功能特征,学习者利用预先选择和排序的目的语形式、意念和功能特点,参与这些交际活动,通过既定的教学途径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任务的构成要素
作为任务型教学法中的课堂教学任务,至少应包含以下六个基本构成要素。
(一)目标。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教学任务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目标指向。如前所述,这种目标指向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任务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的。如在“案件侦破”任务中,其非教学目的便是根据不断增加的线索进行讨论推理,直到最后找出罪犯。但设计任务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则可能是通过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交流感受语言,增强语言意识,提高交际能力,并在交际过程中应用诸如表示假设、因果关系,或“肯定”“可能”“也许”等目的语表达形式。作为促进学习的教学任务,教师更多地关注它的教学目的。
(二)内容。任务的这一要素可简单地表达为“做什么”。任何一个任务都需赋予它实质性的内容,任务的内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需要履行的具体的行为和活动。
(三)程序。指学习者在履行某一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怎样做”。它包括任务序列中某一任务所处的位置、先后次序、时间分配等。
(四)输入材料。所谓输入材料是指履行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如前面提到的“案件侦破”任务,就需要打印在若干张纸条上的一系列线索,任务就从第一条线索的推理和讨论开始,在不能得到肯定的结论时,依次增加线索,直到真相大白。输入材料可以是语言的,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产品使用说明、天气预报等;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如一叠照片、图表、漫画、交通地图、列车时刻表等。尽管有些课堂任务并不一定都要使用或依据这样的输入材料,但在任务设计中,通常提倡准备和提供这样的材料,使任务的履行更具操作性,更好地与教学结合。
(五)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任务并非都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任务履行中的角色,但任务都会暗含或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点。教师既可以是任务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
在任务设计中,设计者也可考虑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促进任务更顺利有效地进行。
(六)情景。任务的情景要素指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括语言交际的语境,同时也涉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在任务设计中,应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意识。
任务的这六个基本要素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任务的本质。任务本身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它本身不是内容,不是目的,但通过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学生思维、决策,为他们提供在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和用目的语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使语言学习摆脱单纯的语言项目练习,而成为有语境的、有意义的、有交际目的的语言实践。
四、任务设计的原则
任务型教学法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怎样进行任务设计,任务设计所依据的原则是什么。概括起来,有六条原则需要遵循。
(一)真实性原则。此原则是指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当然,“真实”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任务设计的真实性原则也不完全反对非真实语言材料出现在课堂任务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要尽量创造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使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得到有效的应用。
(二)形式/功能原则。传统语言练习的最大不足之处便是语言脱离语境,脱离功能,学生可能知道不同的语言形式,但不能以这些形式得体地表达意义和功能。形式/功能原则就是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明确化,让学习者在任务履行中充分感受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增强学习者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
(三)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涉及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任务在课堂上的实施步骤和程序,即怎样使设计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教学上和逻辑上的连贯与流畅。任务型教学并非指一堂课中穿插了一两个活动,也并不指一系列活动在课堂上毫无关联的堆积。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学通过一组或一系列的任务履行来完成或达到教学目标。在任务型教学中,一堂课的若干任务或一个任务的若干子任务应是相互关联、具有统一的教学目的或目标指向,同时在内容上相互衔接。Nunan曾提出过“任务依属原则”(task dependency principle)[5],即课堂上的任务应呈“任务链”或“任务系列”的形式,每一任务都以前面的任务为基础或出发点,后面的任务依属于前面的任务,这样,每一课或每一教学单元的任务系列构成一列教学阶梯,使学习者能一步一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任务的顺序可多种多样,如从接受性技能到产出性技能,或从预备性任务向目标性任务过渡等。
(四)可操作性原则。在任务设计中,应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尽量避免那些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的课堂任务。必要时,要为学生提供任务履行或操作的模式。
任务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原则;
2、任务适中原则;
3、和谐民主原则;
4、合作学习原则。
第二篇
专业英语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旨在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信息交流的能力,专业英语教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诸多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了很多专业英语教学的理论及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专业英语教学。其中任务教学法就是一种值得一试的方法。
一、任务教学法概述
1.任务教学法及其意义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这种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其原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能动地引导和激励,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任务举一反三。任务型教学是指根据现实生活的交际需要确定语言学习任务,由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订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Ellis,1999)。具体地讲,它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动力、手段和目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获得新知识和提高技能。
任务型教学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学,而且为了运用而学,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去用英语完成各种情景中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Nunan,1989)。
2.任务教学法的的步骤
具体的任务教学模式有所差别,但它们所依据的都是英国语言学家JaneWillis(1996)提出的任务学习法的理论框架。概括地讲,它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前任务:教师引入任务,呈现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
(2)任务环:以个人、双人、小组等形式执行各项任务,小组向班级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3)后任务:由分析(学生分析并评价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和操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两部分组成。
任务型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任务的设计必须具有意义性、可操作性、真实性、差距性和拓展性等。
二、专业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教学法的可行性
专业英语或广义地说专门用途英语,是从语言学习到信息交流的发展,是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的课程。它不但涉及语言和语言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还涉及某一特定的专业知识,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 andWaters 1987)。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商务英语、建筑英语、财经英语、医学英语、计算机英语、法律英语等都属于此类。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明确规定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 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 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专业英语教学担负着促进学生完成从基础阶段到应用阶段过渡的任务。它既不是单纯教英语,也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要以实践训练为主,让学生学会在专业领域中用英语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专业英语教学经历了语域分析、修辞或语篇分析、目标情景分析、技能与学习策略分析和以学习为中心五个发展阶段(Hutchinson & Waters 1987: 9—14)。语域分析的研究中心在句子层内,教学重点在语法。修辞或语篇分析阶段的教学则注重研究句子层外的语篇组织模式,确定这些模式的语言手段,并关注交际特征。目标情景分析的教学进一步对交际法做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能自如地运用语
言。技能与学习策略分析阶段的专业英语教学关注语言教学、技巧,特别是阅读技巧的教学和研究。以学习为中心阶段的专业英语教学则强调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选择一切适合的方式把语言的运用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前三个阶段探讨语言的表层结构, 第四个阶段探讨使用语言的过程。只有第五个阶段把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任务型教学法则属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即把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语言。由以上分析可知,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 作的交际能力,满足真实生活中的社会交际需要,而任务教学法正符合专业英语工具性和 实用性特点,因为利用任务教学法可以把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全过程分解到各个教 学任务中,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完成一个个任务中不断培养和拓展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工作能力。由此可见,任务教学法特别适用于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易于达到专业英语教学的目标。
三、任务教学法的应用
专业英语有诸多分类,作者在几年的建筑英语、计算机英语等专业英语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任务教学法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以建筑英语课程中“建筑合同协议书”的教学为例,介绍采用任务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情况。
为使学生达到读写英文建筑合同的目的,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逐渐获得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
1.教师明确任务
任务的设计是任务教学法的关键。根据本部分的内容,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现状和需要,确定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读懂和熟练地撰写英文建筑合同协议书,即教学任务为制作一份建筑工程合同协议书,并把这个任务从结构和文体两方面分解为如下几个具体而简单的小任务:
①明确英语建筑工程合同书通常由哪几部分组成。
②明确每部分具体包含什么内容。
③明确每部分具体格式是什么。
④从用词、造句、时态、语态等方面分析英语建筑工程合同书的文体特点。
教师和学生都围绕如何完成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通过小任务的解决来完成大任务。
2.学生分析任务
这是一个在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引下,学生主动探究摸索,独立自主寻求问题、发现问题、逐渐尝试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按照小组讨论——各组汇报——教师总结的模式,分两个层次进行。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以组为单位围绕第一个小任务——英语建筑工程合同书的组成部分开展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教师把各组汇报结果写在黑板上。从讨论的结果看,学生会讨论出英语建筑工程合同书比较显而易见的组成部分,比如,合同协议书上要有合同双方——业主和承包人、合同正文以及合同文字要清楚明白等。结果可能不完整,不过教师以鼓励为主,不要急于补充内容。
任务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教学法”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尤其在统计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的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除了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的思考,猜想,为学生提供了问题情境,但是如果多增加或加强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设计,那么将会更加突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淄川区第一中学 郗笃诚 2008年7月19日 09:50:30)
二、“任务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效果。即每一章节均有一个具体的任务,能用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计算机上输入汉字了,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改变字体、字号,怎样把输入的文章存盘,怎样打印,怎样在文本中插入表格或图形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将逐步消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使用计算机的乐趣。
“任务教学法”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教学有时不易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因此,在下达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操作过程中把握知识点,在完成任务中指导解决难点,完成任务后共同小结,通过小结把任务中涉及的知识、概念加以归纳、系统化,并做适当提高。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课难上”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中面临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当小先生”。让已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给掌握较慢的学生当小老师,既克服了学生层次上的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而且,“ 小先生”可以采用“轮流制”,谁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好,谁就是小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