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10:2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永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08年7月23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明显效果。

一、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党和国家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性政策措施。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以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全国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显然,农业综合开发一开始就跟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先锋队,农业综合开发既能有力地推动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村实现生活宽裕,又能有效地促进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村貌和管理方式的全面进步,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农业综合开发致力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

永州市地处湖南南端,与“两广”接壤,位于北纬24°39′至26°51′,东经111°06′至112゜21’之间,所处地理位置属温、热带结合部,加之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亚热带气温条件,既具阳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全年平均气温在17.6℃—18.6℃之间,无霜期年均285-311天,年降雨量1290-1900毫米。在全市3366.55万亩土地总面积中,平原面积478.67万亩,占14.29%;岗地面积596.87万亩,占17.81%;丘陵面积486.3万亩,占4.51%;山地面积1656.68万亩,占49.45%。从总体上看,全市大体呈现“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

永州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市,同时又是一个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脆弱的农业弱市。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从1989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党的支农惠民政策给永州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初步统计,二十年来永州市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达14个亿,改造中低产田达250万亩,开垦宜农荒地达30万亩,配套完善了各类农田排灌自如的水利设施,项目区内新修了四通八达的机耕道路,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地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成了一批高效、节水、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平台,整合涉农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力度更大、范围更宽、内容更丰富,更加有利于促进“生

产发展”。祁阳县连续三年在项目区整合涉农部门资金1400万元左右,帮助项目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科学种田。如2007年白水项目区,整合农业局100万元,用于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生态种植;整合林业局130万元,用于造林和油茶品改;整合农机局130万元,用于农机补贴及机具库房建设;整合卫生局21万元,用于无公害卫生厕、卫生井及用户改水建设;整合国土局20万元,用于土地平整;整合教育局50万元,用于教学楼维修及部分教学设备购置;整合交通局257万元,用于公路路面硬化;整合科技局6万元,用于稻鸭共生示范基地、水果生产基地、优质油茶示范基地建设;整合畜牧水产局60万元,用于生猪养殖;整合能源办56万元,用于修建沼气池;整合蔬菜办20万元,用于修建蔬菜基地;整合大江边水库管理所450万元,用于大江边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整合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30万元,用于油茶品改;整合银利来粮油实业有限公司50万元和天龙米业有限公司20万元,用于稻鸭共生示范基地建设、修建频振式诱蛾灯及良种补贴。又如,宁远县近几年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与烟田建设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建设,零陵区和冷水滩区2007年将土地治理项目区放在永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建设,提升了项目区建设标准和工程建设质量,提高了规模资金整体效益,更好地促进了生产发展。

(二)农业综合开发致力于拓宽增收渠道,发展效益农业,有利于促进“生活宽裕”。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农业综合开发为了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发展效益农业,近几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土地治理项目区以发展粮食主产区和优势农业生产基地为重点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建设单位则是那些以粮食发展和优势产业发展为支撑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如2007年祁阳县白水镇三江片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项目区和三丰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都以发展优质粮食为主导产业,引入银光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和天龙米业有限公司两家以优质米加工为主的省级产业化龙头,建立优质稻谷生产基地,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优质粮食。一是科技兴农,节支增收。企业聘请的农业技术人员常年活跃在优质稻种植基地,随时为农户现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并定期举办培训班,印发各种技术资料,推广科学种粮实用技术。如在项目区推广稻鸭共生、频振式诱蛾灯杀虫,每亩可节支增收40元。二是扩种面积,增产增收。企业鼓励农民种优质粮食,种植优质稻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1000元至3000元的奖励。三是企业反哺,优价增收。企业负担运费,即就近设立固定收购站和临时收购点,方便基地农户卖粮,为农户节约运费;企业实行二次结算,诚信让利,承诺在优质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基地内,每年按合同价收购农户优质稻入库后3个月内,如粮价上涨,上涨部分公司全部返还给农户。四是转移劳力,开源增收。项目区修筑水渠和道路,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节约了农村劳动力。富余劳动力或外出打工增收,或就近给企业帮工增收。

(三)农业综合开发致力于科技兴农,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科技措施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市为了支持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大了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兴农力度,推动了项目区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首先,加大了科技投入。

近几年来每年用于科技方面的经费在400万元以上。其次,大力推广了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每年在项目区引进和推广名特优新品种40-50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0项以上。再次,切实加强了对项目区农民的技术培训。每年印发各类农业科技资料约2万份,培训项目区农民和科技示范户1万人次以上。同时,伴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农民团结互助意识得到了增强,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促进了乡风文明。江永县桃川镇所城和里川两个村,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田地用水和山岭使用纠纷,两个村群众结了怨,特别是旱季期间,两村村民因用水浇田问题常闹纠纷,还因引水灌溉发生械斗,打死打伤数人。2004年实施所城、里川的两个村0.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修建河坝8座,硬化渠道15公里,修机耕路12公里,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积300亩。随着“团结坝、连心路、致富渠”相继建成,上游排水畅通,下游用水自如,缓解了两村争水矛盾,两个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化干戈为玉帛,正如当地干部群众所说“昔日械斗散人心,今朝团结心连心”。此外,部分县区开发办还积极与各有关部门配合,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如祁阳县开发办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合作,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不定期举办科技培训班,较好地促进了农村科技事业发展;与教育部门合作,改造和配套完善中小学校,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与卫生部门合作,加强农村医疗保险事业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与民政部门合作,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落实各项优抚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困难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与文化、体育部门合作,建立村级文化室,在大院落和居民集中区修建休闲、健身场所,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

(四)、农业综合开发致力于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有利于促进“村容整洁”。改变乡村面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把建设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规划,予以建设。一是通过营造农田防护林和生态保持林,控制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治理项目区环境。二是通过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带动项目区优化人居环境。近几年来,每个县区都在项目区选择建设了一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结合改水、改厕、改猪圈、建沼气、修道路,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居住环境,深受老百姓欢迎。如,祁阳县2007年在项目区新中村村子旁、住宅旁、水渠旁、道路旁“四旁”新建绿化带1600米,植树1185株,种草7510平方米,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63%,初步开成了“山顶杉松盖帽、山腰瓜果橙桃、山脚绿草环绕”的生态型格局;在新中村、湘江村实施了“四清四改”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清洁工程”,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空心房,改水、改厕、改厨、改道路,共新建卫生井18口、无害化卫生厕60座、沼气池156口,完成改水1200多户,新建垃圾处理池38座,配套购垃圾运输车2台,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树立卫生责任牌,划定卫生责任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五)、农业综合开发致力于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有利于促进“管理民主”。农民是农村主人,农村各项事业应由农民自主管理。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按照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项目区农民群众参与开发、管理开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民主管理”。在项目确定时,以“农民要办”、“农民

有利”为前提,实行项目许可,项目须经三分之二以上农民签字同意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项目名称、实施地点、建设内容、资金额度进行张榜公示,广泛接纳农民群众监督管理;在发动农民群众筹资投劳时,严格按“一事一议”制度办理;在项目验收和工程管护中也让农民群众参与,真正把调动和保护农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贯穿于农业综合开发的全过程,体现民主管理的要求,提高了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瓶颈

当前,制约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因素较多,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当前,对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存在几点误区:一是认为农业综合开发砌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水渠、修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机耕道,对农业和农村大局无足轻重,农业综合开发只不过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搭头;二是认为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是“井水”与“河水”关系,互不相联,互不干涉,不能混为一谈,在工作中不愿把农业综合开发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之中;三是认为农业综合开发有自己的建设任务和资金使用范围,把农业综合开发结合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是不务正业。

2、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总量偏少,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总体上看,我市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生态环境较差,粮食的增产增收对水利基础设施的依赖度较大,机械化耕作因交通不便难以推广,所有这些都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建设,但实际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总量偏少,土地治理项目每年只有5000万元左右,并且资金规模逐年增幅不大,在10%左右。如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投资总量基本上没有增加,有时甚至是减少。一方面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农业大市、农业弱市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开发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3、土地治理项目区开发资金投入标准偏低,难以延伸覆盖到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一是土地治理项目资金特别是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耕道路建设,用于其它方面开发的资金很少,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和村容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二是土地治理项目亩投标准低,近几年,我市改造中低产田亩投财政资金只有400多元,与国土整治的1000多元、烟基建设的800多元相比,明显偏低;三是由于设定了相应的项目区开发面积和建设任务,受农民群众筹资投工不足和物价上涨因素影响时,项目资金只能保证主要工程建设所需,项目工程建设数量和质量还打折扣,难以延伸覆盖到新农村建设内容。

4、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面窄量小,难以拓展新农村建设的范围。一是在政府引导、市场选择条件下,每个县区每个区域都形成了主导产业,但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政策限制,每年只有为数很少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了扶持,意味着只有少数县区的优势产业能进入扶持笼子,大部分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正在成长的产业化企业及其带动的优势产业得不到政策恩泽;二是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主要扶持龙头企业,龙头带动侧重于优势产业,集中建设企业的原料基地,只有是原料基地的项目区农民才能受益,而那些大部分不是原料基地的项目区农民享受不到这方面优惠政策;三是地方项目县进不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笼子,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来扶持发展地方县的优势产业无从谈起。

三、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农业综合开发如何不辱使命,发挥财政支农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各级党政领导、各个部门和广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者都要进行有益的、不懈的探索。

(一)、理清开发思路,谋划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首先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和主线,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业综合开发,“努力为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作出新贡献”。其次要客观分析形势,认清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中长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科学布局,合理安排。

(二)、引导开发主体,服务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既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并且还是农业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主体。因此,要引导他们投身于农业综合开发,服务新农村建设。在土地治理项目区要让农民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护运行全过程,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开发、投资开发的积极性。要采取竞争立项,尝试先建后补、拍卖产权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工程建设筹资投劳。同时,要引导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企业,到土地治理项目区加大产业基地建设投入,带动优势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四两拔千斤”的杠杆效应

(三)、丰富开发内涵,带动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首选是土地治理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化经营,因此,要加强土地治理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充实农业综合开发内涵。在开发目标上,既要把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作为直接目标,又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目标,将两个目标统一起来。在开发范围上,既要建设粮食主产区,增加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又要建设优势产业区,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优势产业发展,摒弃国家项目县与地方项目县之分。在开发内容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经营项目结合起来,围绕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优势产业来加强基础实施建设;没有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地方允许在土地治理项目区既有改造中低产田工程建设内容,又有扶持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两者内容兼而有之。在开发措施上,既要建设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又要建设中型灌区渠道配套设施;既要解决农田灌排问题和道路问题,又要解决土地持续产出问题,避免掠夺性开发;既要考虑发展生产、方便生产生活,又要考虑科学经营管理,提高组织化程度,真正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关键措施,不断推动农业综合开发上新台阶。

(四)、扩大开发外延,推动新农村建设。一是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允许适度项目资金投向乡村道路、饮水卫生、村庄环境整治等方面,在改善生产条件的同时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促进村容整洁;二是要把科技开发与公益性事业结合起来,允许适度项目资金投向农民智能培训和科技普及等方面,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生;三是要把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经营项目、外资项目结合起来,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本地优势产业确定土地治理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活宽裕。

(五)、创新开发机制,保障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创新投入机制。要广辟资金渠道,实行多元投入,争取支持新农村建设投入上有突破。要坚持走整合资金、规模开发道路,按照“统筹规划、捆绑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探索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与其它涉农部门项目资金相互配合、统筹安排的投入机制,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配合力度,发挥各类资金互相支持、取长实短的聚合效应。二是要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机制,建立有利于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比如,划定其管理权限,细化其建设任务,量化其考评内容,等等。

(六)、巩固开发成果,完善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要建设一片、成功一片,也需要巩固一片,转变农业综合开发过去那种重建设轻管护观念,建立健全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后续投入和工程管护的长效机制。一是明确工程管护责任。工程建设竣工后,农发部门、各镇(场)和村、组之间要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把工程所有权、使用权和管护主体落到实处,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形式不同、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管护办法,落实管护责任。二是强化管护督查。每年对工程项目的后期管护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对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各镇(场)、村、组对工程项目及时进行维护、检修和整改。三是落实管护资金和后续增效资金。不仅各镇(场)、村、组要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适量筹集项目管护资金,维修损毁工程,而且国家和省每年也安排足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工程的维护和建后增效,确保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工程长期发挥效能,群众长期受益。

第二篇: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如何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7的重点调研课题,也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方向。近日,我们实地走访了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等项目区,与项目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深入交流,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另外,组织各市(县)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具体负责同志召开专题座谈会,探讨研究,对无锡地区如何开展好新时期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一点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国家农发办的调研课题积累一点数据。

一、“十五”期间无锡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显著成效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以土地治理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五”期间,无锡市共改造中低产田21.5万亩,基本解决了农田的抗旱排涝问题,为稳产高产提供了基本条件,也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惠山区阳山镇通过连续几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治理,逐步建成为一个水蜜桃种植面积超万亩,林、渠、沟、路等设施配套齐全的农业生态镇,水蜜桃面积从03年前的0.35万亩扩大到3.17万亩。水蜜桃产量逐年提高,2007年预计达1.35万吨。平均亩产值从2002年的7200元,提高到现今的1.1万元。可以说是农业综合开发赋予了阳山水蜜桃新的活力、新的发展机遇。

二是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共建设经济林、蔬菜、药材面积约16万亩,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服务项目12个,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宜兴市利用丘陵山区项目,有效推进产业化经营,突出培育茶叶、毛竹等丘陵山区重点产业。通过培育,茶叶种植效益不断提高,亩均效益达3000元左右,以名特茶为主打产品的盛道茶业、乾元茶场、岭下茶场等茶叶企业的亩收益达8000元以上;毛竹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竹制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5家,竹地板、竹窗帘等竹制品年产值达5.5亿元,原竹价格也由15元/担上升到30元/担。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三是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培养现代农民为重点,不断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发展改造农业。建设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项目周边地区生产水平的提高。江阴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推进了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全市阳光、华西、霞客等八大园区中有六个得到开发资金扶持,改善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设施,实现了园区规模的扩展和质量的提升,推动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同时,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到2006年底,农业综合开发共组织农民培训3.5万人次。

二、无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无锡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方略,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抓手,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措施,积极开拓创新,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无锡共有耕地面积239.1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93.2万亩。2006年,全市农业占GDP的比为2%;完成农业总产值101.13亿元,农业增加值5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3%和6.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880元,增长10.9%。现代农业建设呈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是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以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企”为抓手,全力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全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30万亩,其中亩效益在5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达13.64万亩,10000元以上的4.7万亩;建成农业特色镇

38个、特色村281个,积极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规划区集中,2006年,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达53%以上。

二是农产品质量建设有了新突破。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牵头组织成立了绿色食品行业协会,强化了农产品生产监管、农产品检测等各项工作,全市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10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0个,新认定绿色产品62个,有机产品6个;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基地累计已达11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242个、绿色食品142个、有机食品21个。农业品牌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培育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02只。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组织制订省级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标准)17项,市级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66项,已建成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开拓新局面。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综合创新试点,2006年成功启动锡山区现代农业开发园区项目,建成高标准蔬菜大棚5万平方米,万亩水稻田平整项目基本完成,园区建设初见雏形,设施化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坚持以良种良法推广和农民培训为重点,深入实施农业品种、技术和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8.6%。

四是农业市场化迈出新步伐。成功举办2007中国无锡现代农业博览会暨一村一品发展研讨会,农博会期间,农产品展示展销吸引了35万人次城乡百姓参与,实现农产品销售300万元;签订“三资”合作项目73个,签约总金额36.42亿元人民币,6600万美元。各市(县)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在以节促农上做文章,先后举办了无锡阳山桃花节、“太湖翠竹”茶叶节、中国江阴“江鲜节”等系列节会活动,促进了农业经贸合作与交流,地方特色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

三、无锡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几点问题

农业开发从中低产田改造起步,将近20年,为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村已从解决温饱转向实现全面小康,农民已从农业收入为主转向非农产业收入为主。江苏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多样,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较大、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和内容也有所不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如果千篇一律,不考虑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实际,在农业综合开发上始终沿用旧的标准,就难免会造成偏颇。从近年无锡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些情况来看,出现了以下几类现实问题,如果能将这些问题研究透、解决好,无锡在农业综合开发上将呈现更多的亮点,江苏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也将跃上一个新台阶,为全国不同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偏低。无锡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相对偏高,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相对偏低,以土地治理的沟渠建设为例,现在的标准是470元/亩,无锡地区1米沟渠的造价在120元左右,470元的标准仅够造4米沟渠。当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无锡,更多体现的是锦上添花的功效。

二是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成效不明显。农业综合开发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主要体现在支持良种良法良饲的推广应用,搞好先进适用技术的组合配套,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扶持现代农业开发区项目建设等。近年来,无锡地区工业反哺农业之势强劲,以红豆集团紫杉醇提炼、阳光集团石蒜种植资源筛选和快速繁殖培育、申港三鲜养殖公司“长江三鲜”繁育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推动了高效农业规模化,这样的科技创新同样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必要的奖励和扶持。

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不强。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苏南这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保护不容忽视。虽说在“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在改善农业生态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基本都是依托土地综合治理、丘陵山区改造等间接行为进行。新时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在农业综合开发中设立农业生态环境专项整治项目,非常有必要。

四是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讲规范,项目管理讲程序,是农业综合开发科学管理的一大特色,也是保障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得到有效利用的重要制度。无锡地区的开发项目以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为主,企业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财政资金仅起引导、鼓励作用,资金量仅占投资总量的20-30%,农业项目工程主要是满足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一般需要,建设水平要求相对较低,为了保证质量和工程进度,开发者一般选择本地或者有业务关系的建设单位承担建设任务,为了节约时间和节省成本,招投标环节一般被省去,财务结算上也一般以收据、凭证为主。这就带来了招投标制度和项目财政资金的报账、审核、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结合苏南现行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和无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四点建议:

1、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造价能否稍微放宽,以起到更好地建设效果;

2、对经济发达地区,在不违背各项政策的前提下,能否考虑更好地设立资金方向,使得支持内容与建设现代农业更加吻合;

3、在农业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能否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方面有所突破。

4、在保证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的基础上,能否适当完善苏南地区项目招投标制度和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最终实现以奖代补为主的资金管理方式,减少环节、节省成本、规范操作,提高每一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无锡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无锡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应该结合经济发达地区实际,不能仅停留于一般水平上,不能仅局限于提高生产能力上,要解决的问题,理应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的开发,理应是科技元素份额更多的开发,是效益更好的开发。应紧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开发。未来,无锡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应坚持“一个原则”、抓住“两个方向”、加强“三个结合”、突出“四个重点”。

(一)坚持“一个原则”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也应该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没有理由不考虑支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切涉农项目。

(二)抓住“两个方向”

无锡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相对发达,资源却相对缺乏,单纯依靠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经营等很难实现农业效益质的飞跃。近年来,无锡农业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体现于两个方向,一是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二是生态环境压力日趋严峻,农业的生态环境功能需要加强。为此,建议农业综合开发在无锡地区的项目支持上能优先向这两个方面倾斜。毕竟,无论是农业科技创新还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所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

(三)加强“三个结合”

一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从总体上看,现代农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第二,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第三,现代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第四,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农业。第五,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农业综合开发应该结合现代农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立项目方向。

二是与提升农民素质相结合。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千方百计提升农民素质,培养适合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特点的新型农民应该成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任务。

三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就应该与这20字有机联系起来,更加注重生产、更加注重生活、更加注重村民素质培训、更加注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措施、设立新项目、开展新工作,为新农村建设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突出集聚开发。苏南地区虽然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是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不足,苏南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应充分结合园区建设,整合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日,实行集中投入,连续投入,形成规模,形成品牌,促进土地、资金、技术“三大”集聚,并以此吸引“三资”进园开发。应努力将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区建设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样板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突出产业化开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在苏南同样如此。尽管苏南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但是优势资源有特色。以无锡为例,包括南部丘陵山区高效茶果林产业集群、三沿(沿江、沿湖、沿河)特种水产产业集群等在内的6大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充分概括了无锡的农业资源特色和优势,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支持高效农业产业集群产业化经营,对于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是突出功能开发。现代农业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生产,还应该包括生态、生活、生命,今年5-6月间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给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环保农业的概念深入人心。现代农业需要更加注重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也应该更加突出在生态、生活、生命等方面的功能开发,真正融入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滚滚洪流中。

四是突出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应该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所以,农业综合开发不应局限于农业生产方面的开发,应该充分结合各地区实际,结合发展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新课题,不断拓展开发内涵,创新开发范围,提高开发效率和水平,使农业综合开发为提高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参观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项目区总结

参观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项目区总结

共二村

2010年7月19日,肖港镇共二村党员干部和部分村民赴朋兴乡、新铺镇五个村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给我们影响最深的是徐山村、建光村新农村建设,感觉到他们最成功的经验是“农业产业特色化、农民居住集中化、农民素质技能化、农村管理民主化、新农村建设投资多元化”。我们共二村虽不能照搬照抄他们的经验,但他们在建设新农村中表现出来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受参观之启示,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要狠抓六项措施。

一、打牢基础,通过解决群众最急需的事情推进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制约共二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从建光、徐山村新农村建设经验看,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共二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扎实推进生产设施建设工程,尤其要加大以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建设力度。要争取项目资金,借助农业综合开发灌溉区八汊洼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加快人畜饮水、节约灌溉、小流域生态治理、抗旱减灾等项目。另一方面加大人居环境的建设力度,实施水电路话“四通”工程。

二、壮大特色产业,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经济,主要是继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三、培养新型农民,通过发展劳务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的要求,以“阳光”工程为载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技能、语言、基本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四、大力发展公共事业,通过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抓好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为??的公共事业体系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以建立健全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为核心,建立覆盖全县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基本生活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

五、加强社会稳定,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一要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为龙头,深入开展“八荣八耻”、“共铸诚信”、“公民道德日”等道德实践活动,继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努力创造加快农村发展的良好环境。三要加强农村社会稳定工作。切实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实行乡镇村社月排查、县上季排查制度,及时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营造农村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通过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一要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和“创先争优”活动,选好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抓好党员的学习教育和管理,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要加大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根据新农村建设对村级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和干部特点,采取党校培训、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对村级干部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增长才干。三要进一步落实各项民主制度。加强村规民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全面落实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公开,让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形成村支部定思路、村民大会讨论表决、村委会抓落实的新农村建设机制。

第四篇:彭水县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与思考

彭水县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与思考

http://bnz.cq.gov.cn2009年12月7日

彭水县位于渝东南部,处武陵山区乌江下游,幅员面积3906.63平方公里,全县有耕地79.74万亩。境内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徒,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属严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寒潮、冰雹、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性气候频繁。彭水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

近段时间,县农综办对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就如何搞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研讨。

一、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我县历来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0年至

着力加强了以田间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9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加强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

县农综办成立以来,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区域内水土流失状况,建设了一大批

排水通畅,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整体效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沟、池、田、林、桥”配套齐全,农村经济发展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9年来,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在田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完成水利工程达处,其中排水渠道18条,蓄水池

其中人行耕作便道达72

万亩。相继建设了保家项目区、雷公盖项目区、白云项目区、新田项目区等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通过中低产田土的改造,建设了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不仅减少了农民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降低了农业的市场风险,让农民掌握了结构调整的主动权和多种调整方式的选择权。一体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08年,我县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资金 27座,便民水井机耕道建设达完善田间配套基础设施,,加强了项目区田间农业基“田成方、路相连、沟相通,现在许多乡村出现了6处;完成田间道路建设25千米;共完成土地综合治理面积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4161万元,“路、5197千米,5.5我县通过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历史性的 千米,在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加强土地治理、改造中低产田的同时,注重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先后建设了水产养殖、优质桑园、优质红薯、无公害蔬菜等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为当时较好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雷公盖蔬菜基地和新田乡蔬菜基地的建设为农业结构调整、蔬菜产业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积极发展了经济林木,致力于将区域内国道“319”沿线建成“优质水果长廊”和“生态旅游观光带”,目前已建有布郎李、优质枇杷、桃花山庄桃子基地各1个。在该片区农家乐、节假日度假、观光旅游等正蓬勃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综合开发效益正渐渐显现出来。

(三)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并蓬勃发展。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

农村经济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上功不可没。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田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实践和调查中,反映出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难,亟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民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困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主体是农民,受益主体也是农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建设中需受益农民按国家投入的一定比例筹划资投劳。然而,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受益农民主动筹资投劳的现象很少,并且时常有农民阻碍施工建设的情况发生。例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国家农综办要求农民筹资投劳应达到中央财政投入的70%,其中自筹资金

劳不接受,不参与,更有一部份农民在工程建设中横加阻挠,无端强行收取石料费,引水费等增加施工难度。这样就造成了工程投入不足,计划工程量无法完成等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质量。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上级下达的计划任务完成困难。

我县在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加大了工程建设的难度,增加了工程建设的成本。在项目资金投入不变,或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工程计划任务难以完成。如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平缓地段的治理成本在每亩1500-2000元,缓坡地段在每亩

1000元。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护不力,工程项目利用率低,项目效益发挥不充分。项目工程的良好管理是工程持久、充分发挥效益的保证。一是在我县的一些土地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常常可见乱搭乱建民宅,人为破坏基础设施,垮塌等情况;二是在水利工程方面,沟渠内杂草丛生、乱石成堆,还存在许多病危排水渠道需要整治和改造,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其效益的充分发挥;三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相结合,良好的基础设施与传统的低效益的种种模式并存,农业结构调整3174元,与20%,投工投劳 2000-30002000年相比翻了一番多。全县50%。但在工程建设中农民对筹资投元,而市上的治理投入标准每亩不足

力度不够,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迟缓,未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形成定点和有力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队伍有待加强。

我县目前农田基本设施建设队伍人才溃泛与农业大县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的现实不相符。据统计,农综办项目科仅1个人。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部门协作少,条块分割严重。

在2000-200年,农业综合开发还能与以工代赈资金、水利建设的部分资金整合、协同建设农业基本设施,但最近几年存在条块管理,分散使用基本建设资金的现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多个部门管理,部门间各自为战,致使资金安排使用分散,不能形成合力,影响了基本建设资金的整体效益发挥。二是县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虽然我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但还是应保证必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经费的投入。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这重,从2004年起,连续多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同时中央对新时期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众和社会主义的提出,对我们科学认识和切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四、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议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和农村的各个方面,涉及到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部门,县委县政府要加强对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组织好各部门打好总体战,一是建立健全我县农田基本设施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统一协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个方面的工作,解决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形成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格局。二是乡镇人民政府要把农田基本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行政领导责任制,要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内容;计委财政部门要研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扶持政策加大前期工作经费投入,解决好办公经费不足的问题;乡镇人民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口相关部门要在乡镇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规划,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要密切配合各施其职。三是加强各部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机构和队伍建设,解决好无人做事的状况,四是加大宣传和开展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评比、表彰活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大搞农业基础设施的良好氛围。

(二)规范群众筹资投劳,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目前,我县项目区农民筹资投劳困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

入,不仅取消了两工和统筹费,而且从今年开始取消农业税,补贴农业生产性投入。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人均收低,以及劳务经济的发展农展,每户经济状况和劳动力状况参差不齐,筹资对农民来说仍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就不会取得成功,如何解决筹资投劳问题,一是要通过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实现增收的过程,也是减轻负担的有效措施。二是让农民参与到项目规划编制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来,尊重农民意愿,发扬民主,大力推行项目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农田基本建设的透明度,激发农民自觉自愿筹资投劳。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按照总体规划,项目区群众积极性高的先实施,积极性差的后实施,以此引导激励筹资投劳,四是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作用,严格遵循“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村民自治办法,规范农民筹资投劳。

(二)整合资金,合力开发,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中央在去年和今年的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加大国家在农业资金投入的整合力度,鼓励以县为单位,在不改变投资来源渠道和部门职责分工的前提下,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等方式整合投资提高资金使用率。因此,我县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大农口部门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确保投入的资金产生最大的效益。一是坚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捆绑使用支农资金,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二是坚持资金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原则,各负其责,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确保资金的渠道不乱,性质不变。三是选好支农资金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为资金整合找准载体,当前,支农资金的整合要选择一些全县重点难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管护利用结合起来,确保其效益的充分发挥。一是要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小型农业基础设施权责不明、管理不善、效益发挥不充分的问题。二是乡镇、村组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落实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杜绝人为破坏的行为,三是加大对水毁工程和病险设施的修复力度,确保农村安全生产,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繁荣农村经济结合起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的健全和完善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推行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然选择。一是项目区投入推进“四百”工程,发展特色农业,二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发展业主制农业。三是项目区积极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提高农民和农业的整体素质。

第五篇:找准农业综合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找准农业综合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杨汉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国家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如何发挥作用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首先要找准农业综合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中介组织培育做好开发文章。

一、发展富民优势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综合开发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是关键。富民优势产业的发展必须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时要深入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调查研究,对项目区进行全面踏勘,了解项目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自然条件,分析出宜发展何种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有多大,能实现多大的发展规模,制定出最佳土地治理规划,实施好土地治理项目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引导项目区群众积极投入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来,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结合起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发挥本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推动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

同时,要根据新时期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不断探索培植新优势产业。农业综合开发要充分的挥产业化经营项目的作用,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在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农产品的现代流通方式、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优势农产品出口乡镇企业、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等方面,都是培育新优势产业的着力点和增长点。

二、发挥土地治理项目的作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夯实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差是制约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综合开发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始终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大对土地治理项目的投入力度,着力改善水圳、机耕道等农田基础设施。工程项目规划时就要在规模开发、连片治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水、田、林、路的综合情况和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因素,本着将有限的开发资金发挥最大的开发效益的原则,对“天水田”、水淹田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强化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实施好科技项目,培育新型农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提供人才保障。毋庸讳言,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与农民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农业综合开发要适当提高土地治理项目的科技投资比例,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以科技促高效,以高效促增收,以增收促新农村建设。项目区要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改善耕地质量。可以采取举办科技培训班、聘请专家现场指导、发放科普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主要突出在农业种植、养殖、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使用、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提高科技含量。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每年要制定好科技推广计划,让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着力打造一批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和农机手,培育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型农民。并通过他们的传、帮、带,实现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共同开发树形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但光靠农业综合开发单枪匹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显得势单力薄,难以出形象。所以农业综合开发在要实施开发项目的同时,按照“渠道不变、资金配合、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好新能源建设、水利、林业、人畜饮水工程等其他支农资金,与其他部门搞好配合,共同开发,实行各支农资金集中投入,项目集中开发。这样,更能形成良好的开发形象,开发效益会更加明显,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会更快。

五、培育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支持和保护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目的所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经济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也面临着新的更严竣的形势。一家一户的分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不利于搏击市场经济大潮,不利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更不利于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在这一新形势下探索出来的一条很好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农民自我组织,能把市场信息与区域比较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农民生产既能发挥当地比较优势、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形成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的组织特色,把生产同类产品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农民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使生产的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向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利于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和交易费用。农业综合开发要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扶植以当地优势农产品或产业为纽带组织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六、科学规划设计项目工程,引领创建良好村容村貌

我国未来的新农村应当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化的农村。所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在规划设计和施工时,在充分考虑经济实用的同时,既要坚持整体上美观,又要注重单位工程的形象,要按照一定的使用

年限适当提高设计规格,力争不影响未来新农村的村容村貌,也为目前建设城镇化的新农村示范村增添光彩的一笔。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投入、立项、建设、管护等各个环节都要体现民主管理的要求。项目立项坚持以“农民要办”为前提,须经三分之二以上农民签字同意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农民在项目中的筹资投劳严格按“一事一议”管理办法,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项目规划、建设、验收等都要有农民代表参与,使项目区农民在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民主管理的能力,提高民主管理的意识,塑造新农村农民的新面貌。同时,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也要坚持引导和教育项目区群众树立健康、卫生、环保观念,提高文明程度。

作者:湖南省新宁县农业综合开发办杨汉锌

下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综合开发

    **镇召开20**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 理项目规划工作会议 **月**日上午,20**年**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规划工作会议于**镇府召开。**市水利工程监理设计院、**县农业局等......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5篇材料)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郭定邦 刘自碧 最近,笔者和南江县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县人大代表在常委会主要领导的组织带领下,分别深入南江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沿溪河村、南......

    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提要:△****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提高都市农业的能级;推进建设现代农村,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面貌;着力培育现代农民,变传统农民......

    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和探索的问题:如何实现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如何正确处理确权确田与集约化生产关系;如何加强农民镇保后集体土地的管理。 *......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作者:曾林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4期【摘要】概述隆阳区瓦房乡白龙井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与主要成效,分析新农村......

    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经验材料

    “三控一协调”,促进农发工程质量上台阶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具有点多、面广、田间施工难度大、社会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因此实行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理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工......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工作总结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工作总结一、2011年农发项目实施情况1、整体情况2011年省农发局下达我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12个,总投资2598.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689万元,省级财......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工作总结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工作总结 其中土地治理项目3个,总投资1677.5万元(财政资金1564.9万元,自筹资金112.6万元);省级科技推广项目2个,总投资50万元,全部为省财政资金;损毁修复项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