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9:0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提要:

△****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提高都市农业的能级;推进建设现代农村,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面貌;着力培育现代农民,变传统农民为新市民和新农民。

△****新郊区建设过程中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何实现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如何正确处理确权确田与集约化生产关系;如何加强农民镇保后集体土地的管理。

****开发以来,****的基本粮田面积逐年东移,目前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几个镇,而****、机场二镇合一后,****区域面积达139.8平方公里,蔬菜粮食面积约25000亩。基于****历来是农业大镇这一事实,同时借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和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把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抓手,统领解决“三农”问题。

一、****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解决劳动力就业。

****现有蔬菜粮食面积约25000亩,过去“一家一户”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农村城市化的推进,与****的发展规划也不相适应。近年来,通过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建设,使****粮食、蔬菜生产进一步上规模化生产水平。另一方面,积极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着重培养一批懂科技、善经营的本地农业经营者,利用农业自身发展消化农村富余劳力和失地农民,拓宽农民的增收就业渠道。****现拥有26家蔬菜园艺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286人;上海****临空出口农业园区,开发建设四年来已经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近千个。

2、注重农业科技实践,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龙头企业产品质量好、附加值高、经营相对稳定,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强。如临空出口农业园区依托较强的技术优势,围绕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利用郊区农产品资源,自主创新,开发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的新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相关新产品开发工作,直接组织郊区农产品出口,抢占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园区企业2005年实现出口创汇2.15亿元。

3、建立“科技兴农”体系,开展农业科技结对活动。

重视科技队伍建设,更新配齐农业科技力量,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和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对象的培训。去年以来在市农委、区农委的支持下,****开设了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培训中心由新区农委组织的专家、教授向当地园艺场、种地大户提供有机无公害水稻和蔬菜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土肥管理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教程,学员同时也可以将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提出,请专家、教授提出解决方案。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学员到各园艺场进行参观、交流,使各园艺场之间也能相互交流生产经验,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共同提高生产技能、效率。

4、组建农产品服务平台,做好为农服务工作。

通过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创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生产、产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目前,****拥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基地,其中包括26家蔬菜园艺场和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并通过重点扶持,建成了****都市景观农业园区、临空出口农业示范园区等代表****农业发展方向的示范基地,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同时,加强基层农业综合服务队建设和积极实践农机作业、农业植保社会化服务方式,以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服务社建设,提高综合利用率。

(二)推进建设现代农村

1、实施村容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部分村的环境卫生、生产生活方式与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要求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为此,****今年开展了违法农田乱搭建整治和不规范生猪养殖退养整治工作,共整治农田违章乱搭建739户,清理违章棚舍37881㎡,退养生猪15790头,拆除棚舍12900㎡,改变了部分村宅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面貌,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07年我们将继续开展生猪退养工作。最终做到村域内无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散养现象,村庄内外整洁优美,人居环境良好。建议以后可以在****范围内选取1-2个由条件的村作为试点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使村内生产、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保证雨污水纳管。

2、完善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村,规划建设比较散乱,土地利用率低,村级经济社会发展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村内道路狭窄弯曲,基础设施不配套,阻碍了****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要本着解决村民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原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建设。既要防止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又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特别是要拆除违章建筑及危房。

(三)着力培育现代农民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直接受益者,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一是培育具有高素质、现代经营方式的新型农民。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与农民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型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其主体地位,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06年****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如不定期进行蔬菜种植培训、水稻和蔬菜病虫防治培训、新型农机操作培训,定期开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定向培训班等等,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增加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

二是加快非农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水、电等基础设施及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便利,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集中开发,兴办工业园、商贸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引农民到城镇创业、就业。同时,鼓励引导农民围绕城镇居民需要的生产、生活服务,积极开展家政、贩运等社区服务。通过城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载体。通过消除农民进城镇就业,创业和发展的各种政策壁垒,促进和鼓励农民向城镇的适度转移并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

二、****新郊区建设过程中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一,关于如何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的问题。

****农业目前基本上还是以单一为城市提供副食品的城郊型农业为主,它的特点是生产单位偏小,设施化程度较低,深加工水平不高,与市场衔接不够紧密,不利于长远发展,所以必须转向具有生态、观光、休闲等综合性功能的都市型农业。必须高起点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在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科技化、园艺化、工厂化、智能化的设施农业,重点抓好临空农业产业带和****地区现代都市农业生产示范区的建设,以点带面推进都市型农业的综合开发。

第二,关于如何正确处理确权确田与集约化生产关系的问题。

在土地延包过程中,一些村采取了“确权确田”的方式,造成一些 “单门独户”的散户、小户经营,不但单位产出不高,而且浪费土地资源。而村民对传统的土地流转法积极性不高,致使这些土地很难流转出来,妨碍了农业集约化。我们设想让这些农户以入股方式,加入基地、公司,年底得到一定的分红,而且基地、公司在经营这些土地时,要优先解决这些农户的就业问题。同时,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推进土地流转的政策。

第三,关于农民镇保后如何加强集体土地管理的问题。

为了避免土地资源浪费,杜绝违章建筑现象,可由承包者书面授权委托镇农业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统一发包,建立台帐。对已解决镇保、实行预征田、宅基地置换后的农田,由专业公司统一管理,聘用本镇生产能手、原农业管理人员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经营,农业服务中心负责技术指导,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对于即将开发的土地,可由中心安排种植短期作物。

第四,关于如何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

无论是发展都市型农业,还是建设新郊区新农村,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目前农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的三重调整,整个调整过程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从执行情况看,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更多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对农业技术推广、新产品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相对较低。因此政府要在实行价格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同时,扩大农业技术力量,重视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要充分发挥****农业大镇、农产品品种齐全、已创出浦优、上优品牌等优势,培育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包装的特色产业基地,扩大辐射功能,搞活流通销售,使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稳定来源。

第二篇: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和探索的问题:如何实现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如何正确处理确权确田与集约化生产关系;如何加强农民镇保后集体土地的管理。

****开发以来,****的基本粮田面积逐年东移,目前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几个镇,而****、机场二镇合一后,****区域面积达139.8平方公里,蔬菜粮食面积约25000亩。基于****历来是农业大镇这一事实,同时借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和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把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抓手,统领解决“三农”问题。

一、****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解决劳动力就业。

****现有蔬菜粮食面积约25000亩,过去“一家一户”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农村城市化的推进,与****的发展规划也不相适应。近年来,通过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建设,使****粮食、蔬菜生产进一步上规模化生产水平。另一方面,积极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着重培养一批懂科技、善经营的本地农业经营者,利用农业自身发展消化农村富余劳力和失地农民,拓宽农民的增收就业渠道。****现拥有26家蔬菜园艺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286人;上海****临空出口农业园区,开发建设四年来已经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近千个。

2、注重农业科技实践,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3、建立“科技兴农”体系,开展农业科技结对活动。

重视科技队伍建设,更新配齐农业科技力量,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和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对象的培训。去年以来在市农委、区农委的支持下,****开设了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培训中心由新区农委组织的专家、教授向当地园艺场、种地大户提供有机无公害水稻和蔬菜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土肥管理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教程,学员同时也可以将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提出,请专家、教授提出解决方案。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学员到各园艺场进行参观、交流,使各园艺场之间也能相互交流生产经验,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共同提高生产技能、效率。

4、组建农产品服务平台,做好为农服务工作。

通过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创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生产、产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目前,****拥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基地,其中包括26家蔬菜园艺场和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并通过重点扶持,建成了****都市景观农业园区、临空出口农业示范园区等代表****农业发展方向的示范基地,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同时,加强基层农业综合服务队建设和积极实践农机作业、农业植保社会化服务方式,以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服务社建设,提高综合利用率。

(二)推进建设现代农村

1、实施村容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部分村的环境卫生、生产生活方式与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要求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为此,****今年开展了违法农田乱搭建整治和不规范生猪养殖退养整治工作,共整治农田违章乱搭建739户,清理违章棚舍37881㎡,退养生猪15790头,拆除棚舍12900㎡,改变了部分村宅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面貌,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07年我们将继续开展生猪退养工作。最终做到村域内无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散养现象,村庄内外整洁优美,人居环境良好。建议以后可以在****范围内选取1-2个由条件的村作为试点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使村内生产、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保证雨污水纳管。

2、完善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村,规划建设比较散乱,土地利用率低,村级经济社会发展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村内道路狭窄弯曲,基础设施不配套,阻碍了****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要本着解决村民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原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建设。既要防止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又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特别是要拆除违章建筑及危房。

(三)着力培育现代农民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直接受益者,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一是培育具有高素质、现代经营方式的新型农民。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与农民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型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其主体地位,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06年****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如不定期进行蔬菜种植培训、水稻和蔬菜病虫防治培训、新型农机操作培训,定期开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定向培训班等等,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增加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

二是加快非农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水、电等基础设施及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便利,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集中开发,兴办工业园、商贸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引农民到城镇创业、就业。同时,鼓励引导农民围绕城镇居民需要的生产、生活服务,积极开展家政、贩运等社区服务。通过城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载体。通过消除农民进城镇就业,创业和发展的各种政策壁垒,促进和鼓励农民向城镇的适度转移并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

二、****新郊区建设过程中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一,关于如何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的问题。

****农业目前基本上还是以单一为城市提供副食品的城郊型农业为主,它的特点是生产单位偏小,设施化程度较低,深加工水平不高,与市场衔接不够紧密,不利于长远发展,所以必须转向具有生态、观光、休闲等综合性功能的都市型农业。必须高起点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在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科技化、园艺化、工厂化、智能化的设施农业,重点抓好临空农业产业带和****地区现代都市农业生产示范区的建设,以点带面推进都市型农业的综合开发。

第二,关于如何正确处理确权确田与集约化生产关系的问题。

第三,关于农民镇保后如何加强集体土地管理的问题。

第四,关于如何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

第三篇:郊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城镇化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生活方式改变等诸多方面,而这些方面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需要处理好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近年来,北京市先后出台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力度,努力破除二元结构对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有力地促进了郊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京郊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郊区城镇化进程加快。从郊区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的变化看,1980年―1990年,郊区农业人口由375.3万人增长到392.1万人,说明当时的城镇化进程缓慢,带动郊区农民转移的作用不明显;1990年―1995年,郊区农业人口开始减少,1995年为373.4万人;2005年,农业人口进一步减少到300.5万人。其中,2000年―2005年平均每年减少9.26万人。这说明,“十五”时期以来郊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的速度明显提高。

郊区城镇化与城市郊区化合流。合流的交汇点集中在郊区新城以及区位、经济和环境等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和部分农村社区。城市郊区化进程的加快,将对郊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比如,城市人口扩散、城市高消费需求增加,会推动郊区第三产业、郊区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结构升级和更多城乡混合型社区的形成,带动农村的旧村改造。

郊区新农村建设进程与城镇化进程合流。近年来,北京郊区出现了一种新的城镇化模式――原地改造型和环境整治型,也就是一般农村的旧村改造或环境整治。这种城镇化虽然没有较明显的经济及人口转移和集聚趋势,但通过旧村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条件改善等,使农村面貌得到根本改观,让农民享受到城市文明成果、开始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从广义上讲,城市化的最终结果不是使所有的农民都集中到城市,而是让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也能享受城市文明成果。这种城镇化不属于传统的城市化范畴。由此可以看出,郊区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呈现出合流趋势。

京郊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郊区农民城镇化转移和非农就业转移滞后。1980年―2005年,北京市农业户籍人口总数由375.3万减少到300.5万人,减少了74.8万人;而全市城镇人口则由521万人增加到1286.1万人,增加了765.1万人。郊区农业户籍人口减少数只占全市城镇人口增加数的9.8%。这表明,北京城市化率的提升主要是由外埠进京人口实现的,本市郊区人口转移所占的份额很小。1995年―2004年,农业生产总值占郊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2.6%下降到10%以下,但同期郊区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仅从40%下降到31.8%。这说明,郊区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仍然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

郊区二、三产业集中不够,区县城集聚力不足。郊区企业数量大,但单体规模小、布局分散。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企业分散在乡镇或村所在地,无法形成城镇集聚效应。工业集中程度低,造成区县城经济规模小和集聚力不足,在郊区城镇化进程中难以发挥主体带动作用。区县城第三产业升级缓慢,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中心城区。

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不能有效带动当地农民转移。目前,京郊小城镇核心区的大多数村庄尚未完成由传统农村向现代城镇社区的转变,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不能形成对外围村庄的集聚和辐射效应。

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郊区环境卫生、饮用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郊区城镇化进程;郊区一般农村地区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滞后于城市,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育等资源的占有率偏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亟须提高。

协调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

北京郊区的新农村建设是和郊区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应当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转型。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本质都是郊区经济社会调整转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北京郊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必然是郊区经济和社会结构全面调整转型的过程,是现有的村庄逐渐向被动城镇化、主动城镇化、亦城亦乡的混合型社区以及现代农业农村社区分类演进的过程。郊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民的市民化和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村庄的整治合并等,都是这一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结构调整过程同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二者互为条件。只有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社会结构转型统筹安排,加大包括规划、土地、社区组织(乡村两级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力度,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才能保证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

统筹城

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对于郊区整体现代化进程而言,加快郊区城镇化进程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只是起点和侧重点不同的同一过程,二者殊途同归。城乡统筹是措施,城乡一体化是目标。城镇化进程如果不能解决农民的就业和转移问题,不能使农民享受改革发展和城市文明的成果,就偏离了正确方向;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以工促

农、以城带乡机制的保证,没有城镇化进程的带动,也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应把北京郊区的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第四篇: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郭定邦 刘自碧

最近,笔者和南江县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县人大代表在常委会主要领导的组织带领下,分别深入南江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沿溪河村、南鹰村、元顶子富硒茶产业园区、碓盘村、槐树村等地方,对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并对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思考。

中央关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打造了很多亮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江县是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于一身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尚有贫困户6.9万户22.86万人的新农村建设,如何做到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激发新农村建设活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一、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与成效

南江县按照“追赶跨越、加快发展”要求和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发展定位,围绕“城乡统筹、三化联动”的建设思路,突出产业培育、基础实施、公共服务,强力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重民生,强基础。按照山水林田路气电机综合治理要求,高标准抓好以小农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新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着力完善水利设施。全县完成水利工程2845处,配套改造中小型灌区18个,新增渠道60条149公里;新建19处集中供水工程和333处农村分散供水工程,解决了4.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二是狠抓中低产田土改造。充分利用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切实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全县完成建设投资7035万元,高标准完成了九泉、字库、碓盘村等土地整理项目,槐树、西坝等7个村灾毁耕地复恳项目,长赤、兴马等8个乡镇土地开发项目。共整理土地12.1万亩,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4.2万亩,新增土地5000亩。三是切实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实施通达通畅工程,2010年以来,全县建成通乡水泥路5条49.9公里,实施村道公路通畅工程20个村75公里、通达工程58个村180公里。新建沼气池7065口。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结合农村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大力推行1+6村级综合服务建设模式,合理布局学校、村卫生室、商业网点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二)促增收,建体系。树立大开发的理念,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以抓工业的理念抓产业,提升农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构建新农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一是推进产业基地规模化。依托南江独特的生态优势和农民种养习惯,将全县的特色农业集中并定位于两个区域,即海拔800米以上区域重点发展南江黄羊、核桃,海拔800米以下区域重点发展生猪、巴山土鸡、翡翠米。目前,全县富硒茶、金银花、山核桃、翡翠米、累计分别发展到12.5万亩、29万亩、25万亩、15万亩,南江黄羊、生猪、小家禽分别达到94万只、180万头、285万只。二是推进龙头企业集团化。进一步健全完善北牧黄羊集团、米仓林业集团、翡翠粮油集团、新合农特集团等龙头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应对市场的能力。三是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化。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一园一特、一园一业、集团经营、规模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园区型种植业、资源型加工业和基地型养殖业,规模发展富硒茶、金银花、核桃、翡翠米、食用菌、富硒杨梅、南江黄羊、生猪、巴山生态鸡等八大农业产业园区。按照‘统一名称、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的要求,集中打造了一大批以云顶牌茶叶、米仓牌核桃、翡翠牌粮油为重点的特色农业知名品牌。

(三)抓风貌,建新居。结合自然环境和农民现有居住条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按照就近相对集中居住的原则,突出川北民居风格,适度推进人口向重点城镇、中心村和新型社区集中。一是高标准推进聚居点建设。全县建成沿溪河、南鹰村、元顶子社区等村30户以上集中居民点40个。以特色集镇、聚居点、综合体、中心村为重点,实施元顶子连片开发示范片“1122”工程,建成东垭社区、跃进村、元顶子社区、槐树村4个新型农村综合体。二是高质量推进风貌改造。突出川北民居风格,按照“农户自愿申请、村社集中审核、群众公开评议、部门检查验收”的建设模式,以正直、光雾山镇两个新农村连片推进乡镇和元顶子片、槐树片为示范,由建设主管部门统一设计农房新建和改造图纸,印发农户选择,全县改造农房风貌3850户。以城乡结合部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和“2345”城乡综合整治示范创建活动。三是高要求推进新居工程。坚持规划引领、统筹统建、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的原则,全县67408户农户的新居建设任务,逐步实施“77711”工程(7个特色镇、70个中心村、7个综合体、1000个聚居点、10000户风貌改造)。实现农民向特色镇、中心村、产业聚居地、居民聚居点集中,达到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四)创机制,激活力。探索创新建设机制,有效克服“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和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坚持政府引导、业主带动、市场运作、农户主体,加大财政投入,整合项目投入。沿溪河村整合扶贫、交通、小农水、农业、畜牧、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890多万元,撬动了农民投入和社会资金注入2700多万元;南鹰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200多万元,却带动了农民筹资和外来业主投入700多万元。二是发挥专合带动作用。按照“让农民参与专合组织、成为市场主体”的要求,发挥专合组织的作用,一个乡镇抓一个县级专业合作社,一个县级相关部门抓一个市级专业合作社,促进南江黄羊、金银花、核桃、富硒茶、翡翠米等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农民稳定持续增收。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健全组织、服务、市场、保障为重点的涉农体系,切实保护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两个积极性。采取项目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手段,用好用活“一事一议”,引导农民自主投入、自主建设、自主管理、放大资金效益。大力推行“金融保障、企业保险、龙头保护、专合保证”的农业发展保障机制。

二、新农村建设的短板与困惑

在抓点示范、逐步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农房面貌焕然一新,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通过笔者的深入调查分析,仍感到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短板和困惑。

(一)“人”的问题。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人”,对于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至关重要。然而,农村村级“两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发展不平衡。干部年龄结构普遍趋于老化,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在外务工或当老板,不愿在家当干部;个别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号召力和凝聚力不强;个别干部素质不高,影响带动作用不大。其次,绝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挣“活钱”,留守家里的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幼。比如,离正直镇街道仅2公里多的沿溪河村总人口1010人,常年外出务工480人,举家外迁17户、58人,实际在家不足500人。而相对偏远、经济落后的村外出务工人员和举家外迁的更多,许多农家院落成为“空巢”,留守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且劳动者素质不高,致使农村人气不旺、土地撂荒加重、新农村建设后续乏力。

(二)观念的问题。观念决定出路。一是基层指导抓新农村建设的观念问题。部分同志把新农村建设单纯的认为只是改造农民的住房和抓经济发展,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或者只注重抓“点”,缺乏研究“面”的发展;只重视公路沿线,供上级领导看,缺乏对边远山区里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新农村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标准,资金如何筹措,农民承担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是什么,新农村建成后的管理和持续发展等问题,都应由农民来讨论决定,并将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监督、管理的主体。不然,农民认为,政府抓新农村建设是为了搞形式、出政绩,由此出现“政府干、农民看”的个别尴尬场面,甚至存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工作结束了,新的债务也欠下了,最后收“摊子”的还是政府的遗留问题。二是农民的思想观念问题。相当部分农民“等、靠、要”思想浓厚,只想政府投入,不想自己掏腰包;还有些只求过得去,认为现在比过去好多了,满足了,不想再努力了。在农村中,封建思想、宗族观念、小农意识浓厚,法制观念淡薄等等也还普遍存在。这些与社会主义现代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资金的问题。资金的投入与保障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资金从何而来,又如何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到新农村建设的“刀刃”上,并发挥好资金的使用效益,是百姓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考虑的重点。目前的新农村建设资金,主要分三部分构成。一是国家项目资金,也是最大的一块,占整个投入的70%以上;二是农民投资建房、建产业,或者以劳折资建公益事业;三是引进业主建产业,促发展。但国家对项目的补助标准较低,项目资金缺口较大。比如,以建宽3.5米、厚18厘米的1公里水泥路为例,一般需资金29.5万元,若考虑原材料涨价、运输成本增加、自然灾害等因素建1公里水泥路需资金35万左右。国家补助标准是20万元/公里,缺口是9~15万元左右,而应由老百姓筹集的资金缺口部分因举家外迁、外出务工几年不回、家庭经济困难等又不能到位。在外部投入不足,农民筹资困难,而农村几乎都是集体经济“空壳”村,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或没有的情况下,新农村建设就缺乏应有的原动力。

(四)教育的问题。农村教育事关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思想观念的革新、文明乡风的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传承与持续发展。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义务教育的实施为广大农村的孩子提供了很好的受教育机会,可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凸显。现在农村学校修好了,在农村读书的学生反而少了,在一所所漂亮、宽敞的学校里,多则不足百人,少则几个人,有的村小学一个学生也没有。一方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又给家庭困难的儿童带来读书的不便。究其原因,(1)农村小学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教学质量不高导致学生大量流失;(2)外出务工的农民把孩子寄宿在乡镇或城里的亲戚家就地上学,而那些没有亲戚可投靠和家庭困难的孩子只有步行好几里山路到附近的村小或乡镇中心小学去读书;(3)个别孩子因各种原因小学或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了,成了事实上的半文盲。二是职业教育相对滞后。农村职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拓宽群众致富渠道的有效途径,更是兴县富民的基础工作。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任务,提出要重点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但由于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筹资渠道不畅,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造成职业教育不景气,无吸引力。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认识误区,以及部分家庭因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等原因,导致实际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比例很小。三是对农民的教育缺失。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然而精神却越来越贫乏。这是当前农村一个不争的现实。由于农村在家人口少,基层干部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开展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法制宣传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伦理道德讲座、文明新风活动等相对较少。由此,许多人颓废,不满,消沉,总是计较于外在的不公与得失,不断的与人纠缠制造矛盾,对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则显得很是淡漠。

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复杂、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真正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各方面的任务完成好、落实好,把农村切实建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关键在人,重点在理念,基础在教育,发展在投入。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新村建设关键。一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努力把班子建设成科学发展、致富群众本领强,执行政策、依法办事本领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本领强,艰苦奋斗、务实创新本领强的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完善工作举措。二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学习培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方式努力抓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速培育一支始终走在时代发展前列的中坚力量,形成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的致富带头人群体。三是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技术骨干作用。拓宽培育渠道,加强技术指导,搭建创业平台,用好用活乡土人才,充分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成果最终是当地农民享受,他们亲自参与规划、建设、管理不仅对建设成果倍加珍惜,也将对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十分有利。五是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人才。要通过优化环境、优惠政策、全程服务等措施,研究建设和发展机制,建好支柱产业、落实发展项目、实施“创业扶持工程”、发掘土地潜力来筑巢引“凤”,以此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能人志士回乡创业,并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无后顾之忧。

(二)坚持发展理念,探索新村建设机制。机制决定成败,完善的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法宝。一是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乡统筹的原则,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保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规划应当根据不同的村情而定,并交由村民充分讨论,不能闭门造车。二是树立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城市的理念抓农村,用现代的理念教育农民。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现代化、土地集约化,以此落实相应的工作举措和激励考核指标。三是确立政府引领、农民主体、项目整合、专合带动的建设发展方式。四是坚持建设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法促进新村建设。五是积极探索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完善农村转包、转让、互换、反租、托管、股份合作、土地合作社、土地责任公司等土地流转模式,鼓励农民将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六是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不能重建轻管,重硬件轻软件,要把严格、科学的管理,新农村的环境建设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管理来求得效益的最大化,通过优化环境来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

(三)坚持多元投入,保障新村建设质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农村建设亦是如此,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么龙头蛇尾,要么半途而废。一是切实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扶贫、畜牧等涉农项目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发挥整体效益。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的投入主体作用,积极投资投劳,或以土地出让金入股等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三是建立农村经济发展合作基金,解决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问题。四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与科研院所或企业联合建设、经营,走农户+协会+科研+公司的路子。五是引进业主开发建设。只要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体系,既能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有效的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质量。

(四)坚持教育优先,丰富新村建设内涵。农村教育以及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一是加强基础教育。科学合理布局校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农村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二是发展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三是普及知识培训。通过农村科技知识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土专家。四是重视文化建设。通过法制讲座、创办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构建信息中心、完善文化体育设施,进行传统美德养成教育,开展遵纪守法评比活动,丰富文化体育生活等,以此培养农民积极健康的情趣爱好和树立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郭定邦单位:南江县人大研究室

刘自碧单位:南江县人大农工委

第五篇: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曾林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4期

【摘要】概述隆阳区瓦房乡白龙井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与主要成效,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该村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问题 ;思考; 白龙井

瓦房乡白龙井村是保山市隆阳区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之一,该村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461户,农业人口1928人。全村辖区海拔1310~2207 m,农业耕地(旱地)126hm2,粮食总产1744 t,人均有粮904.7 kg,农村经济总收入5877.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9元。2008年首次在古戛自然村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投资10万元,整合资金20万元,建设示范户92户,惠及村民408人,新农村建设试点成效初步显现,但随着新农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一些制约和阻碍新农村建设的深层问题不断凸现,为此,我们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1建设成效

1.1农业结构调整成型,夯实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基础

隆阳区西山“3+2”扶贫战略实施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户均有1名农业科技明白人,农业结构调整已成型,具体表现在稳定种植杂交玉米165.4hm2(其中泡核桃套种27.4hm2),实现人均667m2以上杂交玉米;泡核桃定植成型面积295.4hm2,人均667m2以上;大牲畜989头,能繁母猪335头;小春作物冬早豌豆34hm2,红花100hm2,目前,农民在产业调整中得到了切实的收入。

1.2基础设施改善,农民有了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1.2.1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整体推进

自实施乡村公路村村通、通达工程、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后,沙瓦线公路豹子洞至四棵树乡村公路15.6 km于2009年全线通车,改变了过去路面窄,晴天通路通车,路难走,雨天通路不通车的现象,全村3个自然村村通路通车,人人能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1.2.2新农村建设试点,旧貌换新颜

古戛自然村是属白龙井村一个村民小组,该组有92户,408人,自实施“新农村试点村建设”项目后,以村级活动室为中心的半山坡上,户户通水泥路,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路难走”现象,家家住上了新瓦房,出行有摩托车代步,户户通了电,有了彩电、手机,人人能喝上安全卫生自来水;沼气池、卫生厕、卫生厩,节能灶样样具有,大部分农户还使用上了太阳能淋浴,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换了新颜。

1.3医疗卫生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2009年在上级卫生项目的支持下,白龙井村级卫生室已建成,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由最初的30%提高到现在的80%,解决农民看病难,费用高,小病不出村的问题。2010年全村农民1928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857人,参保比例96.3%,同时确定了散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的家庭和人员的为“五保”人员,保障了他们的生活。

1.4教育文化事业有了新的突破

白龙井村由于地理环境距乡政府远,交通又不方便,加之村民小农思想等问题的存在,全村3个自然村,3所单小,共有教师8人,学生143人,分布在四棵树教师6人,学生97人;白龙井教师1人,学生22人;古戛教师1人,学生11人;无完小、教育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需要。为此,今年初瓦房乡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积极申报建校项目,并获得批准。该项目村级投资土地及资金4万元,区教育局投资150多万元,新建白龙井村完小教学楼,实现了集中办学,优化了教育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

2存在的问题

白龙村虽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2.1长效产业效益还不明显

在西山“3+2”扶贫战略实施后,虽然在杂交玉米,生猪养殖、红花、冬旱豌豆等方面农民收益显著提升,但是长效产业泡核桃从2005年开始至今已发展到295.4hm2,仅有2hm2挂果,客观原因是泡核桃种在海拔1900 m以下,生长相对高海拔地区较慢,主观因素是农民的管理问题,泡核桃间作在玉米地,未留足生长空间,耕种玉米时影响了泡核桃根系生产,加之部分农户把泡核桃氮、钾专用复合肥施在了玉米地,致使长效产业泡核桃目前效益不明显。

2.2基础设施管理滞后,农民产生生活还不够方便

全村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公路15.6 km,虽然路修通了,但白龙井、四棵树入户道路未解决;人畜饮水四棵树4个村民小组实行拍卖管理权,适当向农户收取水费,期限满后,保持户外管道完好,干旱季节实行分路开水,保证了农户饮水安全,特别是2010年百年一遇的干旱,由于建立管理制度,均未影响农民的人畜饮水;白龙井和古戛虽然水源充足,管道完好,但是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管理制度,农户的人畜饮水时有影响,生产生活还不够方便。

2.3资金不足,农民的期望值过高

近几年来,尽管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整村推进等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明显,但是由于农民素质普遍不高,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小富即安的心理认识严重,没有充分认识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主人),上级的有限资金只能投入“村容村貌”上,农民不能很好的主动配合投工投劳投资,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对上级投资期望过高,农民主体意识、村风文明等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对策及建议

瓦房乡白龙井村是隆阳区典型的贫困村之一,耕地126hm2均为旱地,无水浇灌,靠天吃饭,针对这样的贫困山区的村情民意,为改变山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旧面貌、旧思路、旧观念、旧模式、旧形象,吸取古戛村试点的经验,积极争取各种新农村建设项目,整合资金,按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分别在白龙井(127户、527人),四棵树1、2组(94户、364人)和3、4组(148户、629人)三个自然村,成熟一个推进一个,从建设新村庄,培植新产业、培养新农民、建立健全新机制,塑造新形象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3.1建设新村庄,创建山区中的“村中城”

在没有实施新农村建设的白龙井、四棵树,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围绕“美丽村庄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的目标,做好规划,首先规划要做到户户通路、通电,家家有小水窖,人人能喝上安全卫生饮用水,卫生厩、卫生所、节能灶、太阳能淋浴样样具有;其次按规划报告积极申报项目实施,第三即使在无项目支持情况下,各户房屋新建、道路建设也要按规划实施,便于新农村建设后形成山区农村的美丽转身。

3.2培植新产业,发展经济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念好“山字经”,在巩固提投升西山杂交玉米、泡核桃、养猪业、冬早豌豆和红花产业的同时,成立协会,寻找农产品经纪人,把村里农产品收集起来后带头远销各地。积极引导农民试种烤烟,申报项目,依托项目建设高稳水浇农地,改善农地硬件建设,增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实现特色产业经济。

3.3培养新农民,建设现代化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劳动人口整体素质又起决定作用,从长远着想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诚实守信、有专长”的新型农民,并且通过培训,引导部分农民带着到外地长见识,接受信息、学技术、学经营、集资本的目的外出务工,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3.4建立健全新机制,构建和谐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困难在于资金,持续发展又在于机制保证。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农村土地山林经营机制,山区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土地山林资源,土地山林资源可以参照城市经营土地的理念,促进劳动力转移,在土地山林有序合法流转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二是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三是区直机关单位与村委会对口帮扶制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四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低保、五保动态管理机制;五是继续加强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及村民自治机制建设;六是建立健全农村道路、村民活动室、饮水设施等公益性设施的长效管理机制。

3.5塑造新形象,促进乡风文明

新农村建设成绩不能单独体现在宽畅的水泥大道,新房屋(洋楼)等工程项目上,还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统一协调发展,最终建设形成文明、和谐、发展、进步山村的新形象。

作者简介:

曾林,男,(1965-),大学专科,农艺师,中共党员,连续5年从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并在工作中取得佳绩,2008年考核隆阳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指导员,2009年考核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指导员

下载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发言

    新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发言2005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必将对某市的农村公路建设产生影......

    美丽蜕变: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美丽蜕变: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昆山市大渔村调查 唐 琨1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整个苏南在城市化的实践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昆山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表现......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万年地处鄱阳湖东南岸,是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地。现辖15个乡镇(6镇9乡)、151个行政村、1251个自然村,人口37万,其中农业人口27.5万人;土地面积1140.76公里,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具有重要......

    山区农业县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山区县如何充分利用国家的良好政策......

    纪检监察机关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作为纪检监察机关,正确认识和处理反腐倡廉工作与建设......

    纪检监察机关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作为纪检监察机关,正确认识和处理反腐倡廉工作与建设......

    山区农业县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山区县如何充分利用国家的良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