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区农业县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山区县如何充分利用国家的良好政策机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结合××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当前,农村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有新居,无新
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较为明显。为此,要建设新农村,必须按照“突出特色,着眼长远,量力而行,适度超前”要求,科学合理搞好规划。规划要注重“四性”:一要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到山区农村产业化的长远发展趋势和城镇化发展布局变化,山区村庄和人口较分散,城镇化的格局尚不明显,要突出重点镇和中心村的建设,不能遍地开花。二要有和谐性。要从村镇的山形地貌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形成各自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防止千村一面。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充分利用山地和旧宅基地,既要建新,更要拆旧,避免出现新的“空心屋、空心村”。三要有递次性。坚持“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率先在经济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条件比较成熟的村庄规划建设项目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并根据群众经济承受能力和群众意愿引导农民在规划区折旧建新,以旧换新,改造民房。四要有包容性。规划中要注意保护存在价值的传统民族等文化遗产,××是赣西北客家人主要聚集地,要结合发展山区生态旅游经济、庭院经济,设计一些反映客家文化底蕴和特色的民宅。同时××农村祠堂很多,且大部分位于村庄中心,在村镇规划中要重视保护和利用祠堂,把祠堂变成培训基地和文化活动中心,使旧祠堂发挥新功能。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前提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优势产业,农民增收能富才能有保障力,新农村建设才有支撑力,要突出发展庭院经济,将发展庭院经济与发展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产业规模效应。一要突出山区特色。突出发展“小茶园、小药园、小果园、小树园、小菜园”等“五小园”,突出发展家禽养殖、山羊、奶肉牛、蜜蜂、珍稀野禽等特色庭院种养业,形成一批养殖专业村、专业户。二要实行专业化生产。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将资源、政策资金、信息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及产业基础较好的村组集中,大力扶持和优势产业、专业大户和专业大村。三要加大科技投入。做好优势产业良种的引进工作,确保产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努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真正把新型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和加工的各个环节,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增产增效。四要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农”字号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山羊、药材、茶叶等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三、以“阳光培训”依托,培育新农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把农村巨大的人人压力转化为人为资源优势,这是推进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一是培育技术型农民。依托“阳光培训工程”,借助××职业中专、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培训阵地,开展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创业技能培训,使全县18岁以上45以下的本文来源:文秘11
4http://www.xiexiebang.com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二是鼓励壮大股东农民。引导农民将自己承包的土地、集体林经营权等转换为股权,组建各类股份制经济组织,实现土地、林地的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引导成为“会员”农民。一方面,大力推广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外向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覆盖农业产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群体,做到乡村主导产业有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农民与市场的关联度;另一方面,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等“内向型”的农民服务体系,提升农民的自我服务能力。
五、以民主管理为保障,探索新模式。农
民是新农村建设活动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创建活动的力量源泉。只有在活动中始终依靠群众,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一要坚持农民“自主申报”。确定示范点不下硬性指标,不搞人为指定,哪个村庄是否设点由农民群众自己拿主意。二要坚持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建设具体怎么搞,如采取哪种建设模式、确定哪些建设项目等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建设资金由农民自己投入为主,建设施工也由农民自己投工投劳。三要坚持农民“自主管理”。引导各地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理事会全权负责发动群众、资金筹集、组织建设、质量监督、后续管理等工作,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六、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快乡镇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乡镇党委和政府把主要精力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建设文明村镇。二是在巩固乡镇党委开展的“亲民、为民、富民”活动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三民”活动的要求延伸拓展到村一级,与农村党支部书记、党员“双富十带头”活动结合起来。三是结合正在农村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二篇:山区农业县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山区县如何充分利用国家的良好政策机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结合××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当前,农村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有新居,无新
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较为明显。为此,要建设新农村,必须按照“突出特色,着眼长远,量力而行,适度超前”要求,科学合理搞好规划。规划要注重“四性”:一要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到山区农村产业化的长远发展趋势和城镇化发展布局变化,山区村庄和人口较分散,城镇化的格局尚不明显,要突出重点镇和中心村的建设,不能遍地开花。二要有和谐性。要从村镇的山形地貌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形成各自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防止千村一面。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充分利用山地和旧宅基地,既要建新,更要拆旧,避免出现新的“空心屋、空心村”。三要有递次性。坚持“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率先在经济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条件比较成熟的村庄规划建设项目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并根据群众经济承受能力和群众意愿引导农民在规划区折旧建新,以旧换新,改造民房。四要有包容性。规划中要注意保护存在价值的传统民族等文化遗产,××是赣西北客家人主要聚集地,要结合发展山区生态旅游经济、庭院经济,设计一些反映客家文化底蕴和特色的民宅。同时××农村祠堂很多,且大部分位于村庄中心,在村镇规划中要重视保护和利用祠堂,把祠堂变成培训基地和文化活动中心,使旧祠堂发挥新功能。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前提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优势产业,农民增收能富才能有保障力,新农村建设才有支撑力,要突出发展庭院经济,将发展庭院经济与发展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产业规模效应。一要突出山区特色。突出发展“小茶园、小药园、小果园、小树园、小菜园”等“五小园”,突出发展家禽养殖、山羊、奶肉牛、蜜蜂、珍稀野禽等特色庭院种养业,形成一批养殖专业村、专业户。二要实行专业化生产。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将资源、政策资金、信息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及产业基础较好的村组集中,大力扶持和优势产业、专业大户和专业大村。三要加大科技投入。做好优势产业良种的引进工作,确保产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努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真正把新型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和加工的各个环节,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增产增效。四要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引进培育一批“农”字号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山羊、药材、茶叶等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三、以“阳光培训”依托,培育新农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把农村巨大的人人压力转化为人为资源优势,这是推进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一是培育技术型农民。依托“阳光培训工程”,借助××职业中专、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培训阵地,开展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创业技能培训,使全县18岁以上45以下的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二是鼓励壮大股东农民。引导农民将自己承包的土地、集体林经营权等转换为股权,组建各类股份制经济组织,实现土地、林地的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引导成为“会员”农民。一方面,大力推广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外向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起覆盖农业产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群体,做到乡村主导产业有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农民与市场的关联度;另一方面,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等“内向型”的农民服务体系,提升农民的自我服务能力。
四、以文明进村为基础,塑造新风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在狠抓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当更加注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一是树立文明风气。深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建设,组织农民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科普宣传活动,狠刹封建迷信、赌博、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逐步在乡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二是共建平安乡村。要加强法律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居)”创建
活动,密切关注解决由于林权改革、土地承包、征地拆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影响农村稳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三是建立有力保障。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福利、医疗保障体系和困难群众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失地农民保险制度等,重点解决农民就医、就学难题,切实保障低收入农民、失地农民和病残孤寡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五、以民主管理为保障,探索新模式。农
民是新农村建设活动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创建活动的力量源泉。只有在活动中始终依靠群众,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发挥其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一要坚持农民“自主申报”。确定示范点不下硬性指标,不搞人为指定,哪个村庄是否设点由农民群众自己拿主意。二要坚持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建设具体怎么搞,如采取哪种建设模式、确定哪些建设项目等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建设资金由农民自己投入为主,建设施工也由农民自己投工投劳。三要坚持农民“自主管理”。引导各地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理事会全权负责发动群众、资金筹集、组织建设、质量监督、后续管理等工作,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六、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一是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快乡镇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推动乡镇党委和政府把主要精力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建设文明村镇。二是在巩固乡镇党委开展的“亲民、为民、富民”活动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三民”活动的要求延伸拓展到村一级,与农村党支部书记、党员“双富十带头”活动结合起来。三是结合正在农村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起着基础性、先导性、载体性和保证性的巨大作用,今年以来,作为贫困山区的山东省泗水县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为泗水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插上了翅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先发展农业机械化。那么,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如何发展山区农业机械化?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笔者通过十多年的农机推广工作经历,及对贫困山区所作的调查研究,下面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加快贫困山区农机化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边远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作业含量普遍较低,都是小型、轻便的农业作业机械。相对地讲,小型、轻便农业作业机械的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服役周期短,单位面积配套成本高等等,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不想办法、不采取措施,大中型、新型农用机械就无法进入山区。山区就不可能实现机械化,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因边远贫困山区的地理环境、人为因素、单一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等给农机化事业发展带来的问题和缺陷,根据贫困山区的本地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从政府行为参与、加强农机组织自身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加强科研、推广、生产有机结合等几个方面入手,在贫困山区营造一个适应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新型的农机作业环境,进一步推进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加大政府行为的参与,加强优惠政策的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扶持机械化事业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完全靠市场调节和农民自发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尤其是在贫困山区,更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贫困山区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等决定了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作业规模小,使用效率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再加上优惠政策没到位,政府引导和参与少,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很缓慢。各级政府应把发展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纳入到日常议程上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完善农机法规,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大投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转轨,加快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进程。
2、完善基层农机推广网络。贫困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技术培训等主要是靠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但农机部门,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机部门经费一般十分紧张,很少有到外学习、考察、交流的机会。健立健全贫困山区基层农机服务站,落实提供推广服务经费,组织开展一些流动的现场会,进行产品介绍,示范表演和技术交流,对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进行武装和培训,进一步推动新机具、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推广力度,进一步调动贫困山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的工作服务热情和动力,以便推动山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3、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山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机械作业效率不能得到正常发挥等都是与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差有着直接的关系。对贫困山区的乡村公路,机耕道,水渠网路,田土改造(主要是小块改大块)山塘沟坝等要进行重点建设和完善,在山区营造一个适合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的条件。这样,子孙后代受益,也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机作业的完全系数和机动性,能充分发挥农机应有的效力,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贫困山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有明确条款,关键是地方政府的具体落实。
二、加强农机作业组织创新,推动和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仅靠农民自发的力量和市场的导向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树立好的样板,以人为本,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在职能部门的正确引导下,组建以村支“两委”牵头的农机作业协会(或服务队),或者以农机户自愿组成的联合服务体等多种形式的基层服务组织。这是新形式下贫困山区规避市场与自然双重风险的需要,也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发挥农机效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农业机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贫困山区,由于自然条件、经营方式、品种差异等,再加上田地带的不连片,农户的土地纠纷等不利于机械的连片作业。所以,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化期待土地的规模经营,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让大块田给种植能手集中管理经营,加快土地流转,形成种植大户。这样有利于土地步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进农艺及技术的引进和利用,有利于优化配备农业机械和配置劳动力,可以推进农机化的进程,提高农机的作业效力,转移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三、拓展农机服务领域。贫困山区农业产业结构、劳动力流转发生重大变化,农机服务领域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贫困山区的园林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等发展速度很快,但这方面的机械投入和引进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工具的出现,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开发和拓展农机的服务领域。
四、加大培训力度。针对贫困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有关职能部门应利用自已的优势和特点,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市场的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好包括农机操作、修理、安装、焊工、车工等多种适用技能的培训和引导,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五、加强信息综合和技术反馈工作。科研、推广、生产分属于不同的三个部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些部门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和沟通,三个部门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主性差、责任心不强,受经济利益约束等。在科研方面存在着成果技术性差,适用性不强,转化率低,不配套等;在推广方面存在着无目的,无选择,推广的方向受政府及单位领导的偏好所左右,推广结果的好坏与其它单位无关;在生产方面存在着产品质量差,售后跟踪服务不到位等。三个部门之间相互脱节,各自为营,很难形成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相互之间各种信息不能得到很好的沟通,从而给农机具的开发,创新及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所以,政府应该充当一个很好的连接器,使科研、推广、生产一体化。技术推广服务部门把最终的使用性能,适应性能,技术效果等综合信息反馈给科研单位,科研单位再进行综合开发,进行技术革新,指导生产部门开发新产品,新机具,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生产出合格的新产品。把新型的合格产品再推向市场,形成如此的良性循环,不断研制和生产出适应贫困山区的农业机械。
由此看来,全面提高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建设新农村应尽的一份责任,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重要内容的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民职能的扩展、农村劳动力活动流转的局面,客观上都要求农业实现机械化,没有现代的农业机械化,怎能显示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呢?所以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机是主导,发展农业机械化才是根本。(泗水县农机局 杨玉栋 蒋瑞平尤伟)
第四篇: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郭定邦 刘自碧
最近,笔者和南江县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县人大代表在常委会主要领导的组织带领下,分别深入南江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沿溪河村、南鹰村、元顶子富硒茶产业园区、碓盘村、槐树村等地方,对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并对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思考。
中央关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打造了很多亮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江县是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于一身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尚有贫困户6.9万户22.86万人的新农村建设,如何做到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激发新农村建设活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一、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与成效
南江县按照“追赶跨越、加快发展”要求和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发展定位,围绕“城乡统筹、三化联动”的建设思路,突出产业培育、基础实施、公共服务,强力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重民生,强基础。按照山水林田路气电机综合治理要求,高标准抓好以小农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新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着力完善水利设施。全县完成水利工程2845处,配套改造中小型灌区18个,新增渠道60条149公里;新建19处集中供水工程和333处农村分散供水工程,解决了4.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二是狠抓中低产田土改造。充分利用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切实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全县完成建设投资7035万元,高标准完成了九泉、字库、碓盘村等土地整理项目,槐树、西坝等7个村灾毁耕地复恳项目,长赤、兴马等8个乡镇土地开发项目。共整理土地12.1万亩,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4.2万亩,新增土地5000亩。三是切实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实施通达通畅工程,2010年以来,全县建成通乡水泥路5条49.9公里,实施村道公路通畅工程20个村75公里、通达工程58个村180公里。新建沼气池7065口。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结合农村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大力推行1+6村级综合服务建设模式,合理布局学校、村卫生室、商业网点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二)促增收,建体系。树立大开发的理念,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以抓工业的理念抓产业,提升农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构建新农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一是推进产业基地规模化。依托南江独特的生态优势和农民种养习惯,将全县的特色农业集中并定位于两个区域,即海拔800米以上区域重点发展南江黄羊、核桃,海拔800米以下区域重点发展生猪、巴山土鸡、翡翠米。目前,全县富硒茶、金银花、山核桃、翡翠米、累计分别发展到12.5万亩、29万亩、25万亩、15万亩,南江黄羊、生猪、小家禽分别达到94万只、180万头、285万只。二是推进龙头企业集团化。进一步健全完善北牧黄羊集团、米仓林业集团、翡翠粮油集团、新合农特集团等龙头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应对市场的能力。三是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化。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一园一特、一园一业、集团经营、规模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园区型种植业、资源型加工业和基地型养殖业,规模发展富硒茶、金银花、核桃、翡翠米、食用菌、富硒杨梅、南江黄羊、生猪、巴山生态鸡等八大农业产业园区。按照‘统一名称、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的要求,集中打造了一大批以云顶牌茶叶、米仓牌核桃、翡翠牌粮油为重点的特色农业知名品牌。
(三)抓风貌,建新居。结合自然环境和农民现有居住条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按照就近相对集中居住的原则,突出川北民居风格,适度推进人口向重点城镇、中心村和新型社区集中。一是高标准推进聚居点建设。全县建成沿溪河、南鹰村、元顶子社区等村30户以上集中居民点40个。以特色集镇、聚居点、综合体、中心村为重点,实施元顶子连片开发示范片“1122”工程,建成东垭社区、跃进村、元顶子社区、槐树村4个新型农村综合体。二是高质量推进风貌改造。突出川北民居风格,按照“农户自愿申请、村社集中审核、群众公开评议、部门检查验收”的建设模式,以正直、光雾山镇两个新农村连片推进乡镇和元顶子片、槐树片为示范,由建设主管部门统一设计农房新建和改造图纸,印发农户选择,全县改造农房风貌3850户。以城乡结合部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和“2345”城乡综合整治示范创建活动。三是高要求推进新居工程。坚持规划引领、统筹统建、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的原则,全县67408户农户的新居建设任务,逐步实施“77711”工程(7个特色镇、70个中心村、7个综合体、1000个聚居点、10000户风貌改造)。实现农民向特色镇、中心村、产业聚居地、居民聚居点集中,达到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四)创机制,激活力。探索创新建设机制,有效克服“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和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坚持政府引导、业主带动、市场运作、农户主体,加大财政投入,整合项目投入。沿溪河村整合扶贫、交通、小农水、农业、畜牧、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890多万元,撬动了农民投入和社会资金注入2700多万元;南鹰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200多万元,却带动了农民筹资和外来业主投入700多万元。二是发挥专合带动作用。按照“让农民参与专合组织、成为市场主体”的要求,发挥专合组织的作用,一个乡镇抓一个县级专业合作社,一个县级相关部门抓一个市级专业合作社,促进南江黄羊、金银花、核桃、富硒茶、翡翠米等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农民稳定持续增收。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健全组织、服务、市场、保障为重点的涉农体系,切实保护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两个积极性。采取项目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手段,用好用活“一事一议”,引导农民自主投入、自主建设、自主管理、放大资金效益。大力推行“金融保障、企业保险、龙头保护、专合保证”的农业发展保障机制。
二、新农村建设的短板与困惑
在抓点示范、逐步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农房面貌焕然一新,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通过笔者的深入调查分析,仍感到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短板和困惑。
(一)“人”的问题。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人”,对于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至关重要。然而,农村村级“两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发展不平衡。干部年龄结构普遍趋于老化,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在外务工或当老板,不愿在家当干部;个别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号召力和凝聚力不强;个别干部素质不高,影响带动作用不大。其次,绝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挣“活钱”,留守家里的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幼。比如,离正直镇街道仅2公里多的沿溪河村总人口1010人,常年外出务工480人,举家外迁17户、58人,实际在家不足500人。而相对偏远、经济落后的村外出务工人员和举家外迁的更多,许多农家院落成为“空巢”,留守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且劳动者素质不高,致使农村人气不旺、土地撂荒加重、新农村建设后续乏力。
(二)观念的问题。观念决定出路。一是基层指导抓新农村建设的观念问题。部分同志把新农村建设单纯的认为只是改造农民的住房和抓经济发展,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或者只注重抓“点”,缺乏研究“面”的发展;只重视公路沿线,供上级领导看,缺乏对边远山区里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新农村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标准,资金如何筹措,农民承担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是什么,新农村建成后的管理和持续发展等问题,都应由农民来讨论决定,并将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监督、管理的主体。不然,农民认为,政府抓新农村建设是为了搞形式、出政绩,由此出现“政府干、农民看”的个别尴尬场面,甚至存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工作结束了,新的债务也欠下了,最后收“摊子”的还是政府的遗留问题。二是农民的思想观念问题。相当部分农民“等、靠、要”思想浓厚,只想政府投入,不想自己掏腰包;还有些只求过得去,认为现在比过去好多了,满足了,不想再努力了。在农村中,封建思想、宗族观念、小农意识浓厚,法制观念淡薄等等也还普遍存在。这些与社会主义现代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资金的问题。资金的投入与保障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资金从何而来,又如何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到新农村建设的“刀刃”上,并发挥好资金的使用效益,是百姓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考虑的重点。目前的新农村建设资金,主要分三部分构成。一是国家项目资金,也是最大的一块,占整个投入的70%以上;二是农民投资建房、建产业,或者以劳折资建公益事业;三是引进业主建产业,促发展。但国家对项目的补助标准较低,项目资金缺口较大。比如,以建宽3.5米、厚18厘米的1公里水泥路为例,一般需资金29.5万元,若考虑原材料涨价、运输成本增加、自然灾害等因素建1公里水泥路需资金35万左右。国家补助标准是20万元/公里,缺口是9~15万元左右,而应由老百姓筹集的资金缺口部分因举家外迁、外出务工几年不回、家庭经济困难等又不能到位。在外部投入不足,农民筹资困难,而农村几乎都是集体经济“空壳”村,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或没有的情况下,新农村建设就缺乏应有的原动力。
(四)教育的问题。农村教育事关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思想观念的革新、文明乡风的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传承与持续发展。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义务教育的实施为广大农村的孩子提供了很好的受教育机会,可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凸显。现在农村学校修好了,在农村读书的学生反而少了,在一所所漂亮、宽敞的学校里,多则不足百人,少则几个人,有的村小学一个学生也没有。一方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又给家庭困难的儿童带来读书的不便。究其原因,(1)农村小学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教学质量不高导致学生大量流失;(2)外出务工的农民把孩子寄宿在乡镇或城里的亲戚家就地上学,而那些没有亲戚可投靠和家庭困难的孩子只有步行好几里山路到附近的村小或乡镇中心小学去读书;(3)个别孩子因各种原因小学或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了,成了事实上的半文盲。二是职业教育相对滞后。农村职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拓宽群众致富渠道的有效途径,更是兴县富民的基础工作。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任务,提出要重点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但由于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筹资渠道不畅,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造成职业教育不景气,无吸引力。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认识误区,以及部分家庭因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等原因,导致实际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比例很小。三是对农民的教育缺失。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然而精神却越来越贫乏。这是当前农村一个不争的现实。由于农村在家人口少,基层干部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开展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法制宣传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伦理道德讲座、文明新风活动等相对较少。由此,许多人颓废,不满,消沉,总是计较于外在的不公与得失,不断的与人纠缠制造矛盾,对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则显得很是淡漠。
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复杂、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真正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各方面的任务完成好、落实好,把农村切实建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关键在人,重点在理念,基础在教育,发展在投入。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新村建设关键。一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努力把班子建设成科学发展、致富群众本领强,执行政策、依法办事本领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本领强,艰苦奋斗、务实创新本领强的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完善工作举措。二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学习培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方式努力抓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速培育一支始终走在时代发展前列的中坚力量,形成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的致富带头人群体。三是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技术骨干作用。拓宽培育渠道,加强技术指导,搭建创业平台,用好用活乡土人才,充分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成果最终是当地农民享受,他们亲自参与规划、建设、管理不仅对建设成果倍加珍惜,也将对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十分有利。五是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人才。要通过优化环境、优惠政策、全程服务等措施,研究建设和发展机制,建好支柱产业、落实发展项目、实施“创业扶持工程”、发掘土地潜力来筑巢引“凤”,以此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能人志士回乡创业,并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无后顾之忧。
(二)坚持发展理念,探索新村建设机制。机制决定成败,完善的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法宝。一是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乡统筹的原则,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保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规划应当根据不同的村情而定,并交由村民充分讨论,不能闭门造车。二是树立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城市的理念抓农村,用现代的理念教育农民。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现代化、土地集约化,以此落实相应的工作举措和激励考核指标。三是确立政府引领、农民主体、项目整合、专合带动的建设发展方式。四是坚持建设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法促进新村建设。五是积极探索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完善农村转包、转让、互换、反租、托管、股份合作、土地合作社、土地责任公司等土地流转模式,鼓励农民将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六是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不能重建轻管,重硬件轻软件,要把严格、科学的管理,新农村的环境建设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管理来求得效益的最大化,通过优化环境来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
(三)坚持多元投入,保障新村建设质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农村建设亦是如此,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么龙头蛇尾,要么半途而废。一是切实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扶贫、畜牧等涉农项目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发挥整体效益。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的投入主体作用,积极投资投劳,或以土地出让金入股等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三是建立农村经济发展合作基金,解决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问题。四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与科研院所或企业联合建设、经营,走农户+协会+科研+公司的路子。五是引进业主开发建设。只要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体系,既能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有效的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质量。
(四)坚持教育优先,丰富新村建设内涵。农村教育以及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一是加强基础教育。科学合理布局校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农村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二是发展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三是普及知识培训。通过农村科技知识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土专家。四是重视文化建设。通过法制讲座、创办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构建信息中心、完善文化体育设施,进行传统美德养成教育,开展遵纪守法评比活动,丰富文化体育生活等,以此培养农民积极健康的情趣爱好和树立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郭定邦单位:南江县人大研究室
刘自碧单位:南江县人大农工委
第五篇:关于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提要:
△****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提高都市农业的能级;推进建设现代农村,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面貌;着力培育现代农民,变传统农民为新市民和新农民。
△****新郊区建设过程中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何实现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如何正确处理确权确田与集约化生产关系;如何加强农民镇保后集体土地的管理。
****开发以来,****的基本粮田面积逐年东移,目前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几个镇,而****、机场二镇合一后,****区域面积达139.8平方公里,蔬菜粮食面积约25000亩。基于****历来是农业大镇这一事实,同时借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和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把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抓手,统领解决“三农”问题。
一、****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解决劳动力就业。
****现有蔬菜粮食面积约25000亩,过去“一家一户”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农村城市化的推进,与****的发展规划也不相适应。近年来,通过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建设,使****粮食、蔬菜生产进一步上规模化生产水平。另一方面,积极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着重培养一批懂科技、善经营的本地农业经营者,利用农业自身发展消化农村富余劳力和失地农民,拓宽农民的增收就业渠道。****现拥有26家蔬菜园艺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286人;上海****临空出口农业园区,开发建设四年来已经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近千个。
2、注重农业科技实践,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龙头企业产品质量好、附加值高、经营相对稳定,有一定的品牌优势,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强。如临空出口农业园区依托较强的技术优势,围绕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利用郊区农产品资源,自主创新,开发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的新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相关新产品开发工作,直接组织郊区农产品出口,抢占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园区企业2005年实现出口创汇2.15亿元。
3、建立“科技兴农”体系,开展农业科技结对活动。
重视科技队伍建设,更新配齐农业科技力量,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和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对象的培训。去年以来在市农委、区农委的支持下,****开设了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培训中心由新区农委组织的专家、教授向当地园艺场、种地大户提供有机无公害水稻和蔬菜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土肥管理等一系列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教程,学员同时也可以将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提出,请专家、教授提出解决方案。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学员到各园艺场进行参观、交流,使各园艺场之间也能相互交流生产经验,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共同提高生产技能、效率。
4、组建农产品服务平台,做好为农服务工作。
通过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创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生产、产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目前,****拥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基地,其中包括26家蔬菜园艺场和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并通过重点扶持,建成了****都市景观农业园区、临空出口农业示范园区等代表****农业发展方向的示范基地,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同时,加强基层农业综合服务队建设和积极实践农机作业、农业植保社会化服务方式,以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服务社建设,提高综合利用率。
(二)推进建设现代农村
1、实施村容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部分村的环境卫生、生产生活方式与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要求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为此,****今年开展了违法农田乱搭建整治和不规范生猪养殖退养整治工作,共整治农田违章乱搭建739户,清理违章棚舍37881㎡,退养生猪15790头,拆除棚舍12900㎡,改变了部分村宅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面貌,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07年我们将继续开展生猪退养工作。最终做到村域内无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散养现象,村庄内外整洁优美,人居环境良好。建议以后可以在****范围内选取1-2个由条件的村作为试点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使村内生产、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保证雨污水纳管。
2、完善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村,规划建设比较散乱,土地利用率低,村级经济社会发展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村内道路狭窄弯曲,基础设施不配套,阻碍了****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要本着解决村民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原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建设。既要防止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又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特别是要拆除违章建筑及危房。
(三)着力培育现代农民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和直接受益者,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一是培育具有高素质、现代经营方式的新型农民。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与农民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型农民当作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其主体地位,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06年****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如不定期进行蔬菜种植培训、水稻和蔬菜病虫防治培训、新型农机操作培训,定期开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定向培训班等等,将农民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增加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
二是加快非农劳动力转移。充分发挥小城镇在水、电等基础设施及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便利,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集中开发,兴办工业园、商贸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引农民到城镇创业、就业。同时,鼓励引导农民围绕城镇居民需要的生产、生活服务,积极开展家政、贩运等社区服务。通过城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载体。通过消除农民进城镇就业,创业和发展的各种政策壁垒,促进和鼓励农民向城镇的适度转移并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
二、****新郊区建设过程中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一,关于如何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的问题。
****农业目前基本上还是以单一为城市提供副食品的城郊型农业为主,它的特点是生产单位偏小,设施化程度较低,深加工水平不高,与市场衔接不够紧密,不利于长远发展,所以必须转向具有生态、观光、休闲等综合性功能的都市型农业。必须高起点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在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科技化、园艺化、工厂化、智能化的设施农业,重点抓好临空农业产业带和****地区现代都市农业生产示范区的建设,以点带面推进都市型农业的综合开发。
第二,关于如何正确处理确权确田与集约化生产关系的问题。
在土地延包过程中,一些村采取了“确权确田”的方式,造成一些 “单门独户”的散户、小户经营,不但单位产出不高,而且浪费土地资源。而村民对传统的土地流转法积极性不高,致使这些土地很难流转出来,妨碍了农业集约化。我们设想让这些农户以入股方式,加入基地、公司,年底得到一定的分红,而且基地、公司在经营这些土地时,要优先解决这些农户的就业问题。同时,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推进土地流转的政策。
第三,关于农民镇保后如何加强集体土地管理的问题。
为了避免土地资源浪费,杜绝违章建筑现象,可由承包者书面授权委托镇农业服务中心统一管理、统一发包,建立台帐。对已解决镇保、实行预征田、宅基地置换后的农田,由专业公司统一管理,聘用本镇生产能手、原农业管理人员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经营,农业服务中心负责技术指导,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对于即将开发的土地,可由中心安排种植短期作物。
第四,关于如何探索农民增收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
无论是发展都市型农业,还是建设新郊区新农村,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目前农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的三重调整,整个调整过程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从执行情况看,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更多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对农业技术推广、新产品培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相对较低。因此政府要在实行价格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同时,扩大农业技术力量,重视对农民进行职业培训、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要充分发挥****农业大镇、农产品品种齐全、已创出浦优、上优品牌等优势,培育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包装的特色产业基地,扩大辐射功能,搞活流通销售,使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稳定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