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状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3:0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状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状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状调查与思考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状调查与思考

农发办课题组

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对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发展,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课题在调查分析丽水农业综合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使农业综合开发更大程度上惠及山区百姓,作些探讨。

一、山区资源与经济状况

㈠耕地分布垂直差异大,低产田原因多样性。丽水市有耕地面积133.8万亩,其中水田121.1万亩、旱地12.7万亩。耕地从海拔6米到1400米都有分布,海拔高程250米以下、250-500米之间、500米以上耕地大体各占三分之一。耕地按坡度分,6度以下、6-15度、15-25度、25度以上大体各占四分之一。同一高程不同坡度耕地所占比例差异明显(表一所示)。由于丽水山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垂直差异非常明显,客观条件决定山区农田低产原因多样性。主要表现:盆地耕性差,受侧渗水浸渍危害,土层浅薄,漏水漏肥。高丘低山区为抗旱能力弱,“靠天田”面积大。中低山区为冷水浸渍,灌溉水温低,土壤通透性差。

㈡小流域涉及面广,数量多。丽水市有瓯江、钱塘江、闽江、福安江、飞云江、椒江六大水系,溪流纵横,源短流急,纵向比降大,洪水暴涨暴落,属典型山溪性河流。据调查:瓯江流域涉及近80%的乡(镇、街道),约三分之一的农村、乡镇居民住在这些小流域中。而小流域多数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上游山区,自然环境恶劣,防洪能力低,20-100平方公里小流域有189条,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只有20%左右小流域防洪能力达到5年一遇,形成小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年年遇灾现象。有处州粮仓美称的松阳县20-100平方公里小流域16条,其耕地面积8.2万亩,占全县51%,人口9.13万人,占全县40%,集雨面积78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6%。遂昌县5-20平方公里小流域有55条,368公里,涉及全县90%的乡(镇)。由于山区小流域面广量大,水土流失严重,丽水山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5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4.84%,而疏林地水土流失面积达2217平方公里,占总水土流失面积86.36%。

㈢小型水库山塘多,病险库比例高。丽水市有小型水库山塘1558座,其中小㈠型水库49座,小㈡型水库203座,1-10万立方米山塘1306座。小型水库山塘100座以上有6个县(区),缙云县高达470座,占全市30%。丽水市小型水库山塘多数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大多为土坝,经多年运行已老化严重,绝大部分存有各种隐患,小型水库中病险库占

53%,山塘中病险库占60%以上。山塘水库病险原因有:坝体填筑土料质量差,造成渗漏;坝体设计,施工不够规范,坝坡不稳定不安全;溢洪道防洪标准不足;坝内涵管损坏;启闭设备损坏;内坝坡风浪侵蚀严重;白蚁危害等。

㈣经济林面积大,基础设施差。2004年丽水市有水果面积52万亩,产量30万吨,产值4.4亿元;茶叶面积27万亩,产量1万吨,产值4.7亿元;毛竹面积174万亩,其中笋竹两用林面积100万亩,毛竹采伐2300万支,产笋26万吨,产值5.2亿元。茶叶、水果、竹笋产值1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2%。由于经济林基地建设投入少,标准低,路、水、电等设施建设差。据调查:松阳县水果面积7.6万亩,有机耕路的不到30%,有水利设施的不到20%,有输变电线路配套的不到10%。松阳县茶园面积7.8万亩,水利条件较好的只有1万亩。遂昌县三仁畲族乡竹林面积2万亩,需改造面积占90%。

㈤经济欠发达。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谓之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总面积17298平方公里,占全省六分之一。全市有九个县(市、区),195个乡(镇、街道),总人口250.66万人,农村人口194万人。2004年全市GDP264.57亿元,人均GDP10582元,不到全省人均GDP半数,有三分之二的县(市)人均GDP在万元以下,人均GDP最低的县只有6721元。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6.3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1.8%,尚有财政总收入不到亿元县。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321元,只有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半数,不到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半数的县占三分之二,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县只有2735元。

二、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实践

㈠基本情况。丽水市1996年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至今整10年,由初期的5个国家级开发县发展到全市各县(市、区),现有6个国家级开发县,3个省级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从临时到常设,人员从少到多,人员结构得到改善,全市现有农业综合开发干部职工62人,其中专职人员43人。1996年-2004年丽水市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4.6亿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投入2.96亿元,产业化经营项目投入1.64亿元。完成土地治理项目87个,治理面积69.42万亩,新建修建山塘水库391座,新建修建溪流护岸46公里,新建灌排渠道1878公里,埋设地下管道78公里,建设渠系建筑物11640处,新建修建机耕路1408公里,建设良种基地1.6万亩,造林6.5万亩,园地改造1.4万亩。建设产业化经营项目25个,其中种养项目10个,加工项目13个,市场流通项目2个。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360万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10元。

㈡主要特点。一是开发内容不断调整。1996年丽水市以建设30万亩旱粮基地项目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1997年提出开垦宜荒地和改造中低产田相结合,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1998年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2001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200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转到以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为重点,2004年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二是单项工程造价高。据5县(市、区)调查:新建溪流护岸每米单价658元,最高1112元。修建山塘水库每增加1立方米水单价8.6元,最高11.3元。新建机耕路每公里单价14.8万元,最高21.5万元。新建灌排渠每米单价106元,新建排渠每米单价最高703元。新建路渠结合型的每米单价214元,最高231.6元。且单项工程投资比例高。松阳县2000年樟溪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改造面积1.5万亩,其中新建2.3公里大型排渠,流量15.66m/S,投入资金136.2万元,占财政资金50.44%;龙泉市2003年源底溪山区小流域治理项目,治理面积0.5万亩,其中新建修建溪流护岸10.5公里,投入资金214万元,占财政资金77.54%。三是库容越小造价越高。为考虑人工工资、原材料价格因素,将下表

3划分为2000-2001年、2003-2004年二个时段,下表说明新建山塘水库随库容增加造价减少。

四是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路渠造价高于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松阳县2003年湖溪畈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湖溪至白角外横路,路长526米,宽6米,造价7.28万元,每米单价138.4元,而2003年清源坌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泮村环开发山路,路长961米、宽5米,造价18.16万元,每米单价189元,单价对比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比改造中低产田项目高36.56%。松阳县2004年望松畈改造中低产田项目,鸟井机井灌渠,40×50U型渠,长616米,造价3.8万元,每米单价61.7元,而2003年清源坌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黄坑源至岩西灌渠,40×50U型渠,长1690米,造价16.2万元,每米单价95.9元,单价对比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比改造中低产田项目高55.43%。五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比重大。如丽水市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省以上财政资金4280万元,其中无偿资金3542万元,有偿资金738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无偿资金占全市省补农业资金58.68%。㈢困难和问题。第一,补助标准偏低。新建溪流护岸单价比补助标准高出450元。新建山塘2000年每立方米库容单价比补助标准高出3.6元,按照现在人工工资、原材料价格,每立方米库容单价比补助标准至少高出10元;修建山塘水库增加每立方米水单价比补助标准高出5.6元。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耕地治理补助标准偏低。园地改造投入资金远高于补助标准。第二,工程建设存在缺位。如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农民技术培训、扶持农技服务组织等科技措施不够到位,且科技投入少,全市2000-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投入只占财政资金4.9%。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园地改造有差距。近年来,山区冷浸田改造没有很好实施,土壤改良流于形式多,灌溉衬砌渠道6米以上难实现。第三,项目没有充分整合。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土地整理项目结合建成标准农田,2000-2002年全省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71.88万亩,而丽水市只有1.4万亩,占1.95%。2000-2002年丽水市土地整理面积25.16万亩,建成标准农田19.88万亩,而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整理项目结合建成标准农田为1.9万亩,占9.51%。第四,总量规模小。据统计:2000-2004年全市6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市、区),争取省以上财政资金1.34亿元,占全省53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的6.83%,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02亿元,占全省7.79%;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0.32亿元,占全省4.92%,均不到全省平均数。2000-2004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20个,只占全省7.52%,平均单个项目省以上财政资金扶持160万元,比全省少84.7万元,且全市没有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重点项目。第五,现行政策没有用足。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印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小流域治理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坡耕地治理、沟道治理、小型蓄排水工程、成片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沼气池等工程。目前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对封山育林、沼气池建设工程未制定补助标准。第六,工作经费不足。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工程布局分散,立项调研,规划设计,踏勘测量等工作

量大,施工图设计编制量大、图多,且山区县市财政困难,安排事业费少,全省执行统一的管理费和设计承包费,对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其提取比例偏低。

三、思考与建议

㈠加大山区小流域治理力度。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丽水山区特点,必须加大山区小流域治理力度。强化规划。遵循防洪与抗旱并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保护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各小流域调查研究,分析其自然环境条件,找出问题,明确目标,以小流域为单元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扩大治理范围。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达到治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的目的,必须开展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和全流域的开发性治理。因此,实施山区小流域治理项目,不应受目前规定的流域范围20平方公里以下、单个项目治理面积5000亩的限制,应以条为单位,立足规划,全面治理,如果流域大,投资多,可一个规划分年分步治理。深化治理内容。要根治小流域洪涝灾害,提高抗旱能力,发挥小流域治理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治理内容上做好三个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加强中下游治水工程和上游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改田与改园相结合,加强田间工程和园地基础设施建设;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加强现有山塘水库除险加固,水力等资源开发利用和村容村貌改善。

㈡着力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根据丽水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状,结合丽水山区实际,为推进丽水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上水平,要重视农业措施,加强科技推广,强化支农项目整合。大力推广和应用多孔塑料波纹管改造山区冷浸田。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改善山区土壤理化性能。通过委托业务部门,邀请专家,结合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开展讲座、现场示范指导、印发资料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群众实用技术培训。通过与业务部门签订合同或科技招投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试验示范,加快项目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通过经费补助,配备仪器设备,扶持农技服务组织和具有技术推广服务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网络,更好地为项目区农民群众及时提供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山区管道输水技术应用。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与土地整理项目相结合,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库保安、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工程等项目相结合,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与省政府确定的100条小流域治理项目相结合,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水平,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效益。

㈢拓展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外延。丽水山区山多田少、发挥山区优势,挖掘山区潜力,关键要做好山上文章,促进山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建议园地改造列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水果、茶叶、笋竹两用林是丽水山区农业支柱产业,面积大,涉及农户数量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这些经济林大部分在山上,基础设施建设差,效益不高,依靠农民自己改造园地,其经济能力难以承受。目前虽然园地改造已列入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内容,由于受山区小流域治理范围,面积限制,园地布局影响,丽水山区大部分园地没有得到改造。因此,从山区实际出发,将水果、茶叶、笋竹两用林等园地改造列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有利于发挥山区资源优势,促进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议封山育林和沼气池建设列入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内容。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危害性大,将封山育林和沼气池建设列入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内容,通过以管促封和以改促封做好封山育林和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作,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生存条件。实施封山育林,建议每个封育区面积在500亩以上,封山时间5年,封山育林每亩补助财政资金50元,其中护林员工资每亩补助15元,农户每亩补助25元,林业部门管理费每亩补助10元。农村能源生态

建设,松阳、遂昌、庆元三县普遍开展,取得成功经验。实践证明,推广猪、沼、果(茶、菜、鱼)模式,推动“一池三改”工作(户用沼气池建成8-10立方米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对全面建设生态家园,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小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建议每个沼气池补助财政资金1500元。

㈣大力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明确扶持农业产业化组织,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是新形势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树立发展意识,转变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财政有偿资金风险大,回收难,少发展不发展的观念,创新择优选项机制,选准选好项目,多报做大项目。突出发展重点。要围绕山区农业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工、流通项目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为农户提供优良种子、种苗、种禽补助或赊销,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服务,通过定单农业回收农产品,企业产生效益实行二次分配,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强化管理。既要积极报好项目,又要认真管好项目,在项目建设中,要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帮助业主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保质保量尽快建成,发挥龙头带动辐射作用。

㈤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提高补助标准。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性,施工条件差,交通不便,人工二次搬运费用高等原因,造成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造价高。为确保各项工程保质保量实施到位,促进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上水平,必须提高补助标准。建议:新建溪流护岸补助标准,从现在每米补助200元提高到400元。新建1-10万立方米库容山塘补助标准,从现在每立方米库容补助5元提高到10元,新建10-20万立方米库容小㈡型水库补助标准,从现在每立方米库容补助5元提高到8元;修建山塘水库补助标准,从现在每增加1立方米水补助3元提高到6元,耕地治理补助标准应继续提高,且山区小流域治理项目应比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高出20%,园地改造补助标准,从现在每亩补助300元提高到400元。降低山区市县财政资金配套比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及省财政厅非常重视和支持丽水山区的发展,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省补专项资金增加,对减轻当地财政支出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对丽水山区也实行低配套,但丽水山区经济欠发达,又都是革命老区,财政收入总量非常小,因此,为争取加大对丽水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又不增加市县财政资金配套,建议继续降低丽水山区市县财政资金配套比例,由目前的20%降到10%,同时,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经费,为做好、做深、做实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调查研究,规划设计,评估论证工作,配齐、配好办公设施,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应提高山区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设计承包费和管理费比例。

㈥切实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领导。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认识。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效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一项措施,同时,农业综合开发省以上财政资金又是我市支农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意义和作用,要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列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关心、支持、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一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作用。要经常召开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加强部门之间沟通、配合、协调,形成合力,多报、报好、做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合支农项目,争取农业综合开发省以上财政资金更多投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宣传。发挥有关部门、乡镇村干部作用,通过多种方法宣传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理解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充分

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队伍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干部职工服务意识;要不断学习,加强培训,提高干部职工业务水平;要充实人员,加强力量,与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相适应。

组长:潘建青成员:李小涛范成成执笔:金宝林

第二篇: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汇报材料

巫山县位于重庆市最东端,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典型的山区型农业县,农业资源丰富,生态条件良好。近年来,我县一直秉承结合山区实际,突出山区特色,围绕山区优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优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开发治理理念,以生态综合治理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加快推进生态涵养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2012年-2015,我县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累计投入资金6123万元,实施生态综合治理面积6.83万亩,较好实现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涵养发展的目标。

其主要做法是:

一、抓开发思路,制订切实可行的开发目标。思路决定出路,科学合理的开发思路,不仅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随着农业综合开发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县及时贯彻落实国家、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新政策、新理念和新要求,调整开发思路:一是立足我县山区优势,紧紧围绕市委四届三次全会部署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和县委县府提出的“两地一区一名片”的发展定位,努力打造生态农产品基地县、生态文明旅游大县和特色效益农业高地;二是明确了以生态综合治理为中心,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力求实现项目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攻坚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优势产业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库区生态循环农业结合;三是提出了“因地制宜,流域规划、集中连片、逐年实施、规模开发,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项目规划指导思想,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抓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巫山生态涵养发展。

二、抓典型设计,确保规划科学和设计合理。规划是基础,“一流的规划”是保证项目效益的前提和关键。在基础设施规划方面,我县依据山区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突出坡面水系建设和农田道路改造,实现项目区“水系”、“路系”网络化布局,做到泥土不下山,肥水不乱流,力争实现自流灌溉,农机人畜下田耕种方便,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推进现代农业和生态涵养发展。如在坡面水系规划设计上,我县充分考虑山区水资源立体分布、时间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率低等特点,通过治理力求做到集水系统、蓄水系统、排水系统、灌溉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分级拦截地表径流,防治农田冲刷和水土流失,做到立体蓄水、自流灌溉方便。在集水蓄水方面,做到集雨、引水结合,一是充分利用机耕道背水沟、耕作道背水沟、沿山沟等农田设施拦截坡面径流并引至就近蓄水池或山坪塘,实现就地蓄水,蓄水池或山坪塘溢水口与下一级排灌、蓄水设施紧密相连,做到长藤结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二是利用管道引用山泉水,确保水池复蓄次数;三是取水用水方便,为方便农户取水灌溉,节约灌溉用水量降低用水成本,我县大胆创新,自2012年开始,在项目区广泛采取了“管网+取水柱”的农田网格化取水系统,方便农户灌溉,受到项目区群众的普遍欢迎。此外,在工程设计方面尽量做到“沟路”结合节约用地,就地取材降低成本,设计标准科学合理、投资预算费省效宏。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抓住山区立体气候优势科学布局,在确保粮油生产同时,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三带经济”模式,即在低海拔地区大力发展柑桔、蔬菜,在中海拔区域发展以脆李为主的优势小水果,在高海拔地区发展烤烟、巫山庙党为主的中药材,推动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三、抓工程质量,确保项目效益

多年的实践证明,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强化项目管理,必须抓住工程质量这个关键点。为此,我们在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除严格遵守执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和建设程序外,主要还从以下几个方便严格把控质量:一是严把“材料关”,不符合要求的材料严禁进入施工现场,从源头监管。二是严把“工序关”,前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不合格工程坚决予以返工。三是严把“验收关”。为确保验收公正合理,今年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聘请“中介单位”验收制度。由中介公司独立开展验收,监理单位、县农综办、项目镇村监督,规范了验收行为。此外,在项目区成立由项目乡镇分管领导、现场代表、监理单位及村社干部组成项目建设指挥部,把工作哨卡前移到一线和现场,有效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促进了施工进度。

四、抓制度建设,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制度建设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原点。我县在积极落实项目招投标制、资金与项目公示制、竣工审计制、县级报账制、工程监理制等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制度外,结合项目管理实际,我县还先后制定了《工程设计变更细则》、《工序验收制度》、《合同资金控制制度》、《工程先行示范制度》、《巫山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现场管理办法》、《现场代表目标管理责任制》等,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项目,有效地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促进了施工进度,确保了各类项目顺利推进。

五、抓队伍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关键在人,从开发思路到项目规划,从工程设计到项目实施,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发展指导,农业开发工作系统性强,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要有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农业综合开发队伍才能保证工作的有效推进。为此我县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充实人员数量,切实做到开发任务与开发队伍力量相适应;二是优化了队伍的专业、年龄、文化结构,实现专业互补,年龄梯级化,做到后继有人;三是通过技术培训,外出考察学习,传帮带等形式,培养技术骨干和团队精神;四是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加强职工考核和交流,将工作任务分解到每月,实行层级管理,将工作责任落实到科室,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头,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做到工作主动。通过几年努力,目前我县开发队伍力量充足,经验丰富,年轻技术骨干已勇挑重任,团队精神正在逐渐加强,先进的规划设计、项目管理理念将得到继承和发扬,这些将为我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和人才保障。

六、抓农综开发宣传工作,营造浓厚开发氛围。近年来,我们在扎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同时,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宣传信息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一是提高认识,强化责任,优化机制,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二是注重选材质量,贴近中心,大力烘托农业综合开发特色亮点;三是拓宽宣传渠道,除加强网络报道外,还主动与《巫山报》、《巫山电视台》联系,极大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宣传工作的覆盖面和受众率,明显提高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地位。

第三篇:8.7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丘陵山区开发:由荒山到乐园的转变

【口播】:农业综合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大力发展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丘陵山区的农业基础生产条件,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我市农业的总体实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像】:时值夏末,记者来到位于马陵山麓的五花园,穿行在林间小道上,微风袭来,带来阵阵清香。道路两侧绿色植物郁郁葱葱,五颜六色的花朵争相绽放,分外妖娆。让昔日的马陵山麓披上了一层五彩缤纷的新衣。

提起五花园所在的山麓,熟悉的人都知道,在以前这个地方是一个遍布野草、乱石的荒山,山上没有几条像样的砂石路,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基本不适合种植农作物。而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植被满园、瓜果飘香的五花园。

记者走进其中的一个园内,只见数不清的葡萄挂满了架子,一颗颗葡萄晶莹剔透,看起来如同珍贵的宝石,据了解,虽然今年是葡萄丰收的头一年,可是经济效益却非常可观。

同期:新沂市马陵山林场 场长 吕宣升【葡萄因为今年是第一年投产,葡萄的效益的话亩产我们控制在3千斤一亩,现在均价在十块钱左右,一亩实实在在的效益也在3万元钱以上。】

除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以外,让吕场长感到最为开心的是5年以来林场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自2006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大对丘陵山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不但修好了上山所用的砂石路,还将灌溉所用的沟渠配套完备,据了解,市农业资源开发局以马陵山林场观光农业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2010年新建拦水坝2座、护坡3座、蓄水池2座、新建砂石路5300平方米、水泥路18575平方米,营造林网190亩,新发展茶园388亩、采摘园和桃园400亩等等。一个观赏性高、经济效益好的新马陵山林场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同期:新沂市马陵山林场 场长 吕宣升【从2006年开始我们开发资金的介入,现在打造成集生态和经济林果包括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这样一个综合性林场。通过开发资金的注入,我们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的改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都明显的提升。通过开发以后,我们山区的老百姓、林场的职工从经济收入这一块得到明显的提高,受益匪浅。】

向荒山丘陵要效益,踢球山林场作为我市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项目的另一个重要区域,说起近年来的大变化,小青山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继民最有感触。

眼下正是桃子的销售旺季,这两天前来小青山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购桃的客户络绎不绝,合作社的仓库里装满了等待发往南京、上海等地的水蜜桃,虽然价格比往年都高,但是水蜜桃依然是供不应求。

同期:新沂市小青山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继民【目前的效益正常的农户确保五千到一万块钱的效益,高的能超过一万,比

如像我走的是精包装道路效益已经超过两万块钱(一亩)。】

取得了这么好的收益,李继民显得格外兴奋。他告诉记者,这还得多亏农业综合开发踢球山经济林果基地项目的实施。据了解,去年市农开局利用项目资金为项目区新建了平板桥、涵洞以及砂石路、林网等,极大改善了山区的农业基础设施,为水蜜桃的高效种植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期:新沂市小青山生态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继民【今后我想通过我个人努力,在农开局领导关心支持下扩大种植面积,把农副产品产业链拉长、延伸,把我们新沂的农副产品、农业做出自己的品牌。】

路修了,电通了,水到田头了,我市丘陵山区附近的农民朋友可以说是农业综合开发最直接的受益者。据市农开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丘陵山区面积70.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9%,丘陵山区耕地面积40.2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4%,是徐州市丘陵山区面积最大的县(市)。重点分布在南、北马陵山和踢球山三大区域,涉及10个镇5个场圃,部分地区农业基础条件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现状,2010年我市按照“完善提高、培优推新”的工作思路,以加强农业基础、产业、科技三项支撑,突出农业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打造,重点实施建设了“马陵山林场观光农业基地、马陵山观光农业基地、踢球山经济林果基地、马陵山镇花卉基地、北马陵山观光农业基地、马陵山特色蔬菜基地、踢球山林场经济林果基地、新店镇特色蔬菜基地”等8个项目。

为了将这8个项目建成真正有实力、有特色、有潜力、有效益的助农产业,按照实施一个项目,形成一个农业园区的要求,我市努力把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培育成全市现代农业的先导区和示范区。重点加强项目区水、电、路、林“四网”建设,大力实施强基工程。(字幕)2010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础设施财政投入769.13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739.43万元、农田林网投入29.7万元。通过项目建设,达到蓄水有工程、引水有线路、节水有措施,实现项目有园区、产业有特色、经营有机制,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我市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果品、名优茶叶、花卉苗木、生态观光、特色蔬菜等特色高效农业,使项目区农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2010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产业结构调整共投入财政资金303.02万元,发展高效优质水蜜桃0.5万亩、花卉苗木0.55万亩、设施农业0.1万亩、有机绿茶500亩。通过项目实施建设和辐射带动,丘陵山区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南北马陵山区为核心的高效观光农业产业带,以踢球山区为核心的高效优质林果产业带,培育打造了马陵山五花园、苏北花木盆景园、金土地生态园、北马陵休闲农业园、踢球山水蜜桃基地、马陵春有机茶基地、马陵山鲜切花基地等一批产业有特色、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新、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为推动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地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在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我市注重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实现科研与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与典型引导有机结合。(字幕)大力引进“名优茶叶、新特果蔬”等新品种13个,推广“生物有机肥应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10项,示范“标准化生产、订单农业”等新方法3项,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积极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项目区生产的“春生牌”鲜切花、“甜缘牌”蔬菜以及“钟吾牌”、“幸福老大牌”水蜜桃已成为连云港、合肥、杭州、上海等大中城市的紧俏商品、产品供不应求。

据了解,多年来,我市已经通过实施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和省级丘陵山区开发项目,利用农业开发财政资金建设了以瓦窑、草桥、新安为中心的高效设施瓜菜基地;以时集、邵店、新店为中心的无公害优质稻米基地;以窑湾、草桥为中心的高效渔业基地;以高流为中心的高档花卉苗木基地;以马陵山区为中心的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基地;以踢球山区为中心的优质林果基地。【字幕】并通过连续投入,扶大扶强正康食品、卫岗乳品、大唐食品、徐州东升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龙头+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同期:新沂市 副市长田志耕【

【口播】:随着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深入实施,往日的荒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百果园、百花园、香茶园,丘陵山区的农民也有了新的乐园,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将会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集聚资源,合力做优做精项目区,全力打造出一条丘陵山区的开发富民之路。好了,今天的节目在这里就结束了,感谢你的收看,下期节目再见。

第四篇: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背景

(一)立项的目的和意义。1.立项的目的。

有机大樱桃基地的建设选用抗性果树品种,利用秸杆覆盖、还田、施用绿肥和无公害化处理动物粪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养份循环,采取物理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虫草害,推广果园生草制,保护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产体系及周围环境的基因多样性等,解决现代农业及相关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品质劣化等问题,在现有近几年已发展的6300亩有机大樱桃的基础上,再新发展4000亩,达到集中连片,把项目做大做强,着力发展优良品种,使有机大樱桃成为厉庄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为消费者提供大量健康营养的优质果品。2.立项的意义

(1)利用秸杆还田,施用绿肥,培肥土壤,采用物理和生物措施,防治病虫草害,解决现代化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土地退化,推广果园生草制,水上山PVC管灌工程,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生物多样化减少等问题。

(2)有机大樱桃基地的建设可向社会提供大量富营养、品质高、味口好的无公害果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3)有机大樱桃生产,有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苏北地区的后发优势,提高果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果品生产产业化。

(4)有机大樱桃基地建设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5)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

(二)项目区概况 1.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及范围

有机大樱桃基地建设项目位于国家级小流域治理示范点——龙泉河小流域内厉庄镇北部的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省级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谢湖村南岭,新坝村北岭,核心区面积4000亩,辐射区8000亩。(2)水文气象

项目区属暖温带海洋季风气候。平均相对湿度74%,年平均降雨量952mm,年蒸发量1525.12mm,年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3.9%。无霜期214天,年平均气温13.2℃,≥10℃活动积温4874℃,年太阳总辐射125.5千卡/平方毫米,年日照时数2640小时,是我省日照时数最长地区之一,雨热同期,灾害性天气较少,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是提高土地生产率的良好气候资源。根据多年生产实践经验分析,适宜发展优质林果生产。(3)地形地貌及土壤 有机大樱桃基地建设项目地形主要是丘陵山区,地面起伏较大,海拔高程在40-100m之间,坡度在5°-12°之间,土壤类型有棕壤、岭砂土,土层厚度一般在0.5-1m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0.8-1.38%,PH5.5-6.3之间。(4)水资源

基地内有小水库1座,塘坝2座,库容量26万立方米,外部可利用水源为小Ⅰ型西陡岭水库、尖岭水库、龙泉河两处石坝截流,整个基地水源充足。(5)自然灾害

①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大自然的灾害是经常性的,灾害的发生对大樱桃生产影响较大。该项目的设计对自然灾害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特别是对旱灾采取了引水上山等多种节水措施。

②种苗数量严重不足,且价格昂贵。2.社会经济状况

(1)总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及劳动力

项目区所辖谢湖和新坝两个行政村,总人口4030人,其中农业人口3978人,劳动力1590人。(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属丘陵坡地,按照当地自然条件和土壤条件,该区土地70%田块为两年三熟,30%田块为一年一熟,复种指数较低。主要种植作物为花生、小麦、玉米及部分地瓜。(3)农民收入情况

近年来,在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部分丘陵坡地进行改造与治理,但是由于仍然还有部分丘陵坡地灌溉设施配套不齐全,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全年农民人均收入3558元。

(4)农业科技及其它社会服务体系状况

厉庄镇农业科技及社会服务体系网络健全,镇村两级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合理,项目单位依托镇政府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自89年以来,先后与江苏省农科院、中山植物园、南农大、省环境保护研究所、连云港市农科所、市果树站、市多管局、水利局、山东省果科所、烟台市科委建立长期技术协作关系,为厉庄镇培养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骨干。全镇现有农技、园艺、环保等技术人员19人,其中大中专院校毕业17人,农艺师2人,先后承担《龙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连云港市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省农开局《雪枣、大樱桃苗圃与示范园建设》,市科委《大樱桃引种栽培与基地建设》、《果树母本园建设》、《连云港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厉庄杂果基地建设》等省、市、县科技项目57项,有25项通过国家、省、市科技鉴定,有15项获省、市、县科技进步奖,引进推广蓝莓、大樱桃等名、特优果树6大类37个品种,面积6300亩。95年列为省科技示范乡镇,95年、97年两年获省科技工作先进乡镇,1999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杂果之乡”,具有较强的科研、经济技术实力。近年来,项目区与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南农大多名教师多次到项目区进行考察和技术指导,尤其是自从2003年开展江苏省百名教授进百村活动以来,联系更加紧密,大樱桃的丰产优质栽培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2007年与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建立合作关系,2008年,又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建立合作关系,依托扬州大学农学院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对项目区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3.产业基础情况

(1)厉庄镇谢湖有机大樱桃专业协会,2006年和2007年被列为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高效农业项目区,现有大樱桃6300亩,其中进入盛果期的有800亩。2006年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发展2000亩,2007年发展3500亩。1999年向国家有机食品验证中心申请有机食品认证,2001年10月中心派检查员实地考察,2003年10月大樱桃已被认证为有机转换食品。

(2)厉庄镇大樱桃专业协会开发生产的大樱桃,由于自然条件较好,光照充足,生长期短,不用药,具有“春果第一枝”的美称。土壤条件适合大樱桃的生产,再加上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合作,管理技术先进,生产的大樱桃粒大肉嫩,营养丰富,美味可口,属有机食品,远销全国各大城市,产品供不应求。

二、项目建设目标

(一)建设规模

1.核心区:本着做大做强的原则,突出特色、规模、效益开发,在2006年和2007年两个项目基础上,扩大开发范围,2008发展大樱桃核心区4000亩

2.辐射区:以三个项目区为核心,向东、西、南发展,辐射面积8000亩。

(二)产业发展目标

有机大樱桃生产是本项目的主导产业,通过连续、连片开发逐步建成江苏省最大的大樱桃基地,规划产业发展目标是用2-3年时间发展面积2万亩。

重点推广乌克兰系列大樱桃良种、土壤培肥调酸技术和果园节水灌溉技术。

(1)良种化技术。选择最适宜本地区生态环境的果树品种,突出特色,品质优良,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大,人大我优”的特点。同时引进抗病性强,病虫害少或生长季节免受病、虫危害的品种。

大樱桃:引进宇宙、胜利、友谊、奇好、早大果五个乌克兰专利大樱桃品种。乌克兰樱桃丰产性好,可耐-37℃低温,个头大,一般12-15克,最大35克,含糖达12%以上,皮无涩味,不裂果,耐贮运,可出口,具有目前栽培红灯、意大利早红等品种不具备的一些优点,是目前国内大樱桃更新换代品种。

(2)大樱桃生产无污染、无公害,并取得无公害产品认证,部分产品已取得有机食品认证。(3)产品主要指标

有机大樱桃基地建设项目采用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建设,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达到国家绿色食品A级标准,部分产品达到AA级标准或有机食品标准。

有机大樱桃生产:要求果大,单果重10克以上,可溶性固形物15%以上,可食率达92%,5年生株产达15公斤。(4)栽培和管理

①肥:推广有机肥长期定位改土技术。增施有机肥,一般腐熟的土杂肥要达到3000-5000kg/亩,并掺施经过发酵的饼肥。推广免耕制,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通透能力。同时提倡深沟埋草、覆草、用草量每年2000-3000kg/亩。②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根据果树需水特点,采用国内外先进的调亏灌溉制度,以龙泉河两处石坝截流水源、坝西塘坝、谢湖南岭小水库为水源,利用3处最为先进的水上山泵站和PVC管道提水至果园。

③科学修剪、改善光照,做到树稀、枝稀,以达到通风透光,改善光照的目的。④病虫害综合防治。a.严格植物检疫,杜绝危险病虫害的传播。b.保护利用天敌防治害虫。

c.利用生物农药和矿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主要有苏云金杆菌、白僵菌、井岗霉素等。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该项目的建设首先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厉庄镇是连云港市的大樱桃之乡,发展大樱桃是本镇的主导产业,1991年谢湖村发展大樱桃800亩,2001年进入盛果期,亩产2400公斤,每公斤16元,亩效益38400元,农民尝到发展大樱桃的甜头,对发展大樱桃情绪高,积极性大。2006-2007年在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大力支持下,已发展大樱桃6300亩,预计3-5年后,新发展的大樱桃进入商品果期后农民收入80%是来自大樱桃,特别是谢湖大樱桃专业协会有400余户的收入全部来自大樱桃,每户年收入都将在15万元左右,对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有重要作用。

二是拟建的谢湖大樱桃基地位于厉庄镇北部丘陵山区的谢湖村南岭、新坝村北岭,自然环境良好,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境内无化工污染,为发展大樱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是谢湖生产的有机大樱桃生长期短,不打农药,具有“春果第一枝”的美称,再加上品种优,个大肉嫩,味道鲜美,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市场供不应求。四是拟建的谢湖有机大樱桃基地属丘陵山区,虽然有塘坝等蓄水工程,水源较充足,但无提水灌溉工程和灌溉设施,再加上田间工程不配套,十年九旱,无法灌溉,严重影响项目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因此对该项目区综合开发治理,发展高效农业——有机大樱桃生产非常必要。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根据项目的产业基础情况,建设规模、产业发展目标、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项目建议书的设计内容,经过深入细致的查阅有关资料,并深入项目区进行实地考察及对农户的走访,通过认真研究,认为该项目的建设是切实可行的。

(三)制约因素分析

1.市场价格的不稳定对项目影响

该项目建设的建筑材料,因当地市场都有,且价格较低,涨幅不会太大,对项目影响较小。项目所生产的大樱桃价格虽然有变动,但随着生产规模化、无公害化、标准化,产品产量质量将大大提高,同时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产品需求量增加,果品价格不但不会下降,相反将有所提高。政府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动,不断调优、调活产业结构,向优质、高效果品方向发展。

2.干旱洪涝灾害对项目的影响

大自然的灾害是经常性的,灾害的发生对大樱桃生产影响较大,该项目的设计,对自然灾害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特别是对干旱采取了多种节水措施,对特殊自然灾害,果品产量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补救措施是:积极完善配套工程,加强防患意识,以积极的态度战胜自然灾害。

四、主要建设内容

厉庄镇有机大樱桃基地项目开发突出水源工程、低压管道输水工程、骨干交通道路工程,依托科技支撑等手段,大力发展大樱桃高效经济林果。

(一)基础设施建设

1、水源工程:根据项目区用水量采取分区蓄水的方法,建设20×20M大口井2座,建设直径20米蓄水池2座。

2、管道灌溉及排水渠系:项目将按照泵站补给改建泵站4座,埋设低压输水管道主管道11704米,其中Φ160mm1390米、支管道Φ110mm5300米、分管道Φ63mm5014米,建成布局合理,使用方便的管道供水网络,同时建设2.5×2.5M闸阀房52座,建出水口632座,用于项目区灌溉用水的输送和控制,满足项目区大樱桃灌溉需要。

3、田间配套工程:建Φ100×18M过路涵1座。

4、喷滴灌工程:购12马力喷灌机8台,满足大樱桃特殊地块的灌溉需要。(二)产业结构调整

种苗引进:以科技为支撑,突出主导产业,因地制宜,项目区引进大樱桃新品种树苗1组5个品种13.125万株,发展大樱桃核心区4000亩,辐射面积8000亩,满足基地生产的需要。

(三)农业措施

按照改造骨干路,突出生产路,实现循环路的原则,加大项目区道路建设,修建机耕路7.6公里,铺设风化石、碎石,厚度20厘米,满足项目区生产生活及产品购销运输的需要。

(四)林业措施

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植被,建防护林160亩,增加项目区防风、防沙和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为大樱桃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护条件。

(五)科技推广

1.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 重点推广乌克兰系列大樱桃良种。

(1)良种化技术。选择最适宜本地区生态环境的果树品种,突出特色,品质优良,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大,人大我优”的特点。同时引进抗病性强,病虫害少或生长季节免受病、虫危害的品种。

大樱桃:引进宇宙、胜利、友谊、奇好、早大果五个乌克兰专利大樱桃品种。乌克兰樱桃丰产性好,可耐-37℃低温,个头大,一般12-15克,最大35克,含糖达12%以上,皮无涩味,不裂果,耐贮运,可出口,具有目前栽培红灯、意大利早红等品种不具备的一些优点,是目前国内大樱桃更新换代品种。(2)大樱桃生产无污染、无公害,并取得无公害产品认证,部分产品已取得有机食品认证。(3)产品主要指标

有机大樱桃基地建设项目采用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建设,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达到国家绿色食品A级标准,部分产品达到AA级标准或有机食品标准。

有机大樱桃生产:要求果大,单果重10克以上,可溶性固形物15%以上,可食率达92%,5年生株产达15公斤。2.农民培训

聘请专家对基地科技示范户、果农进行先进实用技术系统培训908人次。3.技术依托单位

扬州大学农学院专家教授对项目区进行技术服务指导,负责制定科技推广的路线、措施及具体方案、推荐核心区示范所需的大樱桃优良品种,提供有优良品种(品系)3-5个供小面积试验示范、提供核心区示范所需的大樱桃裁培新技术3项、负责培训班的讲课及现场技术指导。

项目实施后,通过新技术推广示范,可以大大提高大樱桃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新发展的大樱桃3—5年亩可生产有机大樱桃桃800公斤,实现产值6400万元。

五、资金筹措和投资概算(一)总投资

该项目总投资为1056万元。其中:基础配套491.31万元,结构调整439.25元,农业措施88.8万元,林业措施10.24万元,科技措施14.08万元,管理费12.32万元。

(二)资金筹措

该项目总投资1056万元,其中省补助资金32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32万元,项目单位自筹704万元。

(三)分项投资概预算

六、综合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该项目的综合效益分析采用有项目、无项目比较分析方式进行。

1.在无项目情况下

项目建设前,面积4000亩,主要种植旱作物,如花生、地瓜、玉米、小麦等,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复种指数为150%,由于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干旱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极大,平均亩收入在300元左右,4000亩纯收入120万元左右。2.在有项目情况下,由于水利配套完善,水源充足,灌溉及时,亩收入大幅度提高。

新发展有机大樱桃4000亩,进入盛果期后,亩产达800公斤,新增产量4000亩×800公斤=320万公斤,每公斤按20元计,320万公斤×20元/公斤=6400万元。大樱桃亩成本(肥、水、土地、管理、税费等)1000元。

年成本:4000亩×1000元/亩 = 400万元 年纯收入:6400万元-400万元=6000万元 综合以上分析,每年可增加纯收入: 6000万元-120万元=5880万元

(二)社会效益

有机大樱桃的品种引进,缓解了供求的矛盾,丰富了城乡人民的生活,带动辐射周边地区林果发展,推动全县乃至全市农业结构、林果布局的调优调活和产业化发展,带动果品贮藏、包装、加工、贸易,农村经纪人队伍及运输、营销、服务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基地建成后可转移劳动力680人,带动8个相关产业发展。生产的无公害果品,为城镇居民提供安全、富营养、口味好的果品,丰富城乡人民生活,避免了隐性和累积性危害,符合人们在农产品消费上,从满足数量的低水平需求,向追求质量的高水平需求的转变。既有益于人体健康,又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既有益于质量型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增值,又有益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繁荣农业市场经济,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巩固完善了农民承包责任制.(三)生态效益 有机大樱桃基地建成后,增加了绿化植物的覆盖率,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降低灾害性气候危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特别是实行乔(大樱桃)、灌林果、农田林网的综合栽培以及林、路、渠综合治理,桥、涵、闸、站、跌水相互配套,林间覆草、种草、免耕作业,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防止了土壤的退化,增加了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从而为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七、保障措施

(一)实施管理

项目区的土地流转工作,由镇主要领导组织谢湖大樱桃专业协会、项目所属村委会进行协调,目前已协调完毕,协调结果:a.谢湖大樱桃专业协会原有丘陵坡地面积1200亩参与开发;b.谢湖村委会集体拥有丘陵坡地1700亩、新坝村委会集体拥有丘陵坡地1100亩,转让给谢湖大樱桃专业协会,双方订立协议,由谢湖大樱桃专业协会负责开发。聘请扬州大学农学院负责本项目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实行跟踪服务与管理,县农开局、财政局负责本项目建设规划实施、资金筹措、监督、管理

(二)运行管理

谢湖有机大樱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后,谢湖大樱桃专业协会与会员订立大樱桃管护承包责任书,履行交接管手续,专业协会将项目区内的各项工程的管护纳入协会章程,有专人管护。

(三)带动农民增收措施

1、谢湖大樱桃专业协会以合理的价格与农民签订有效的土地使用流转合同,通过优先聘用项目区农民工680人、带动项目区435户的农民增加收入,年增加收入1305.2万元。

2、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与大樱桃农户签订大樱桃购销合同、及时外运销售,保证了农户的收入

(四)生态保护措施

在项目实施中,对原有的防护林、水土保持工程予以保护,从而增加项目的生态效益。

八、结论和建议

(一)可行性研究结论

通过对该项目的建设可行性研究以后,该项目的地理位置优越,土壤、气候、光照适宜有机大樱桃栽培,组织领导力度大,主导产业和生产发展目标可行;工程设计合理,技术路线正确,建设规模大,项目建设运行机制合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明显,建议该项目可以尽快组织实施。

(二)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该项目可行性研究,该项目各方面条件较优越,但在实施过程中建议在以下方面要严格控制管理。一是在项目资金管理上要严格按要求运作;二是在土建工程、政府采购方面要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三是项目运作过程中,各职能单位密切配合,确保把该项目区建成全市乃至全省优质工程。

第五篇:关于加快苍溪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苍溪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苍溪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北接女皇故里,东通巴南大地,西横剑门雄关,南临古城阆苑,雄控千山,险扼万水,自古乃巴蜀屏风,峻锁川北。辖39个乡(镇)、718个行政村,71个居委会、78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68万,属低山为主的低中山窄谷长梁地貌,幅员面积2330.19平方公里,耕地54万亩。

1.苍溪农机化发展的现状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苍溪县就是全省农机化试点县。近年来,随着各级领导对农机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陆续出台,苍溪农机化发展步伐提速加快。截止2010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了63.9万千瓦,装备总值达3.52亿元;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33.02%;全县乡村机耕道累计达14330.2公里(含田间道路),硬化129公里;拥有22千瓦以上机电提灌站578座/706台;拥有拖拉机4000多台,其中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运输车)528台;拥有中小型联合收割机400多台/套,耕整机20000多台/套;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健全,培植发展农机装备在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600多户;全县农机生产企业9个,销售企业(滩点)129个,维修网点72个,农机作业服务收入达2.2亿元。农机监理设施进一步加强,实现了连续15年无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

2.苍溪农机化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效

2.1农机化水平大幅提升。

近年来,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拉动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户购机热情不断高涨。一是农机化投入不断加大。2006—2010年,我县共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4900多万元,拉动农户投入达3.5亿元。二是农机具推广增多。近五年来,共推广各类农业机械91000多台/套,其中耕整作业机械20000多台/套、农用拖拉机4100多台/套、联合收割机200多台/套。三是农机化装备水平明显提升。截止2010年底,我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3.916万千瓦,农业机械装备总值达3.58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29%和31%。四是农机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截止2010年底,我县农业生产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33.02%,比“十五”末提高了13个百分点;机械耕作、机械插秧、机械收割、机械灌溉等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5.21%、1.87%、33.12%、27.84%。

2.2农机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5•12地震后,共争取国家和省级乡村机耕道建设投入项目资金9104万元,带动群众自筹13136万元,新改建泥结石机耕道312公里,硬化472公里;共争取机电提灌站建设资金3374万元,新建53座、改造276处。全县拥有乡村机耕道13497公里(含田间道路),其中整治达标2049公里;10千瓦以上的机电提灌站702座,总装机31772千瓦,控灌面积13.4万亩;节水灌溉设备6处、控灌面积1380亩。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

2.3农机社会效益有所提高

2010年底,全县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34374万元,上缴各种税费1267万元,农机纯利润4340万元。普通农机大户作业收入达30000多元/年。

2.4农机安全监理进一步加强

全县农机监理机构健全,监理职能得到提升,农机监理执法进一步规范。全县拥有农用车和各类农机具25000多台/套,实现了农机重特大事故为“零”的指标,农机安全生产状况明显的改善。

3.苍溪农机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农机化发展较快,但我们也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3.1全县农业机械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全县农业机械总量和装备总值增长较快,主要以耕作、收获、运输机械发展较快,播种、精细加工机械增长缓慢。区域发展不平衡,西南部深丘地方农业机械发展教快,东北部低山(东溪、三川、龙山片区)发展较慢。一是数量不够。发展最好的耕整机也只有总需要数的一半左右。二是科技量少。大型骨干工程少,精深作业机具欠缺,低耗高效技术应用不够,综合利用差,在低水平、浅层次徘徊。三是结构不优。一方面种类结构不优,发展好的乡镇,一年新增微耕机600多台,有些乡镇拥有量还不足100台;另一方面科技水平不优,一般机具多,高性能机具少;动力机具多,配套机具少;粮食生产机具多,高效农业机具少。

3.2农机化配套基础设施较差。一是田间耕作机械缺少可行机耕道,绝大部份田间道路农业机械无法通行,现在是通村道路逐步完善,田间道路基本底子还很薄,需要各级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加大田间道路修建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财政资金引导、农村群众投入为主的田间道路投入机制,争取尽快改善田间道路现状。二是部分农机提灌站设施老化,年久失修,亟待维修改造。

3.3农机服务体系薄弱。乡镇农机站破产清算后,经营性农机服务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机专业户也较少,农民买机械只是满足自己需要,完成自己家的农田作业后就闲置在家,影响机具利用,制约了农机服务组织发展。一是保障不力。对机具的维修、保养、油料,不能充分保障,制约着农机发展空间;二是组织不紧:多数机手没有建立或参加组织,彼此没有联系,自我服务能力弱,对外服务十分零散。

3.4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缺乏专项资金。科技含量较高的耕作机械、收获机械、插秧机械推广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购置成本高,一般机型要两万多元,高的要十多二十万元,农户难以承受。二是上级部门没有专项的推广资金支持,工作开展的难度较大。

3.5农机安全监理形势严峻。一是安全意识淡薄。农机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安全意识差。二是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乡镇农机站撤销后现乡镇没有专门的农机安全管理人员和机构,造成基层农机安全监管力量薄弱。三是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各部门间安全信息共享不够,联系协作不够。县、乡、村之间在安全监管上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网络,安全监管资金、人员及设备不到位。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后,由于农机部门道路监管“三权”被取消,公安交管部门受警力限制,农机道路安全监管工作滞后,拖拉机安全管理工作形成“真空”,造成其注册率、检审率和持证率有所下降。四是农机安全培训不够。安全培训,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培训工作不到位。

4.加快苍溪农机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4.1以项目为拉动,逐步实现农机化平衡发展。加大争取项目和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和鼓励本地区新技术新机具研发;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宣传途径大力宣传,以“三机”演示现场会为抓手,加强薄弱地区,薄弱环节的农机具示范推广。积极助推进农机企业送技下乡,培训下乡等活动,着力抓好适合山区地貌特点的农机新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民、农机经营者对农业机械装备的投入,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环节机械化的投入,逐步实现农机装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重点提高适地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力提高耕、种、收等环节农田作业机械量和作业面。

4.2 提升农机基础设施质量和效益。积极争取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用于农村机耕道等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重点整治农村便民道、入户路,积极开展田间作业道的规范化建设,做到机具入田易、作业易。二是加大对旱区、缺水地域地段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对自然条件差、生产基础薄弱村组的机电提灌站、滴灌、喷灌的建设。三是加强对农村机耕道、机电提灌站管理运行实践探索,建立建全长效机制,充分保障农机化基础设施质量与效益发挥。

4.3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一要积极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和农业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机作业协会和各类农机服务组织,积极组织协调和扩大服务领域,拓宽服务项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二要鼓励和引导跨区作业,引导各类农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健康发展,组织建立农机手为主要成员的农机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机作业市场活力。三要是优化维修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农机维修体系完善和持续稳定。进一步规范农机维修机构,加强对维修人员与维修机构的从业规范管理。四是规范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制定农机作业质量指导性标准和作业市场管理办法,探讨农机具报废更新、租赁和二手农机市场管理办法,加强农机服务市场中介和作业质量维权监督。搞好农机维修行业的管理审定工作,督促农机生产销售企业搞好跟踪保障服务。

4.4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和行业人才培养。一是优化培训结构,拓展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充分利用国家“阳光工程”、“惠民工程”,加强对农机从业人员、农机技术员的培训;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定期组织农机补贴经销商下乡培训,加强对购机户进行操作技能、机具保养培训;充分利用县农机培训机构与企业技术培训相结合,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等农机作业、维修技能的培训。二是积极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农机部门要充分利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培训阵地,认真抓好农机干部的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全县农机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4.5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一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路,逐步完善 “政府牵头、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的农机安全监管机制;二是切实加强农机安全源头管理。严格拖拉机驾驶员的培训关、考试关、检审关;三是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监理技术装备,强化农机安全管理手段,严格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切实做好拖拉机上路行驶的安全监理工作。建立公安、农机、安监和各乡镇人民政府齐抓共管的农机安全监理体系。(苍溪县农机局:赵术军)

下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状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状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武安市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武安市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在各级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河北武安市的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攀升,农机对农业的贡献率愈加提高,但与此同......

    对衡东县人才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精选五篇)

    对衡东县人才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加入时间:2010-5-11 9:46:24 | 访问量:284 人才资源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主动性的生产要素,我县作为目前还比较落后的地区,如何认识当......

    四平市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四平市区域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于明晶 赵 军 葛振骞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年第01期 摘要:本文对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

    乡镇统计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

    乡镇统计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2-24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文/尚春华[导读]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建设,提高统计工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统计工......

    乡镇统计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

    乡镇统计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近年来我县的统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统计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统计在全县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统计事业不断......

    农村林业现状调查与思考

    农村林业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 要:农村林业发展的前景不容乐观。深入农村实地进行广泛调研,分析农村林业发展状况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旨在为加快农......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一、课题的产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部署。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

    县级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调查与思考

    县级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近年来,XXX县环境保护工作在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