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现状调查

时间:2019-05-12 03:5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现状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现状调查》。

第一篇:北京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现状调查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之所以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根源也在于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超凡的感染力。作为新时代的发展中的大国,随着日益增强的国家影响力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让世界清晰地认识一个真实的、发展的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断代,已经360多年。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自有其历史延续性。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涵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翻天覆地的社会制度变革,有反抗民族压迫的的战争史诗,还有看似平静,实则蕴涵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运动。当然,社会变革也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十年浩劫。在这近一百七十年间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学贯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释道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批判,甚至在今天仍然不时引起学界争鸣的声音。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两个世纪中接连不断的社会变革中究竟体现出了多少生命力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微弱。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呼唤民主与科学的中国发展无大益处。回顾历史,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遭尴尬。

19、20世纪的中国社会现实和世界发展潮流使大部分中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丧失了自信,只有少数思想家仍然能在新旧体制交错的夹逢中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固有文化事业百废待兴,然而其发展道路十分坎坷,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民众基础。今天,有些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和造诣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甚至超过我们大部分国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国内早已被锁入故纸堆无人问津,反而是在日、韩还有一些西方国家中掀起热潮,然后外国人的关注学习热情反过来刺激了中国人,使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发掘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围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钱钟书先生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然而这一可叹事实直至今日仍在国内有其市场。近日某大学设立国学学科。这本是件好事,但有人提出,设立如此科目在今天有多少实际意义呢?而发问者并不在少数,实在发人深省。走在街上,无数年轻时尚男女的生活、思想内容里除了一些国骂,其余已相当“西化”,可即便是他们,对西方文化又能了解多少呢?难道西方文化仅仅就意味着“星巴克”、宝马车和CD香水吗?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又能有多深的体会呢?日前火得不能再火的“超级女声”在今天中华大地上引发的热情如此之高,甚至超过了2500年间中国人对孔子的敬仰。这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娱乐事实,更是一个凸显了中国当今文化走势的文化现象。

我们是否已经面临着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难道仅要靠几句口号和少数专家学者来继承?这其实已经涉及到“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诚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离不开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化,离不开高科技和跨国公司,但是更离不开自己本土上已经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果将高科技比作立国之骨,市场经济比作立国之肉,那么民族文化将是立国之气。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气强则筋骨健壮,气弱则根基扶摇。而气之不存,骨肉焉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中国今天的战略性发展如失去人文精神与素养的滋润,尤其是属于中国自身的文化精华的滋润,那么中国文化最终将失去自己的根基和特色,可悲地被西方文化同化。

二、中国文化发展现状主要原因

保护传统文化意识淡薄。进几十年来,无论是因大量知识分子西学意识强烈,还是全球化形势愈演愈烈,都使国人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与接受外来文化。当一种文化现象久了便成为一种习惯,无形之中使我国国民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就更谈不上对其实行保护。而当举世都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后,才发现并愿意承认其博大精深。尽管如此,国人仍沉浸在外来文化之中,对本民族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中国文化缺乏认识的结果。而更值得反思的是,政策上历来对其关注较少,并且中国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显得更为“宏观”,教育上对青少年培养传统文化意识重视不够,社会上对其涉及较少,难以形成多流派观点以便提出好的对策,此外,广大经营者为获取经济利益大力宣传外来文化,忽视本土文化,这其中有媒体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完成历史责任。由于政策等方面的不加重视,导致民众意识淡薄,从而难以有文化危机感,就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

由于我国地域广泛、民族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执行文化政策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我国已认识到传统文化民族前途的重要性,而且也在努力寻求有效的应对对策,但实施进程缓慢。这其中有历史遗留心理因素,有各地区发展不同步的客观原因,也有社会各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政策不可行和管理上的不到位等。仅就管理而言,目前按管理模式相对滞后,不符合当前形势发展,事业单位活力不大,体制内文化产业结构改革尽管勉力推进,还显得发展较为缓慢和滞后。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创意才是长久的成功通行证。随着世界竞争的加剧,各文化强国已采取政策、经济扶持等多种形式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从文化创新占据受众思想到创造文化附加产品获得丰厚利益。我国传统文化民族与地域性特征显著,又无可比拟的丰富资源,为取材提供广阔的空间。但目前我国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并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文化附产品更是无从谈起。

三、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可是我们建立新文化的任务直至今日却仍嫌宭迫。使我经常感到危机的是,就在我们很多人十分惬意地沉浸在“星巴克”、宝马车和CD香水营造的氛围中时,西方人不仅很好地继承并发展着自己的文化,更在积极努力地研究《孙子兵法》和《论语》的真谛。中国人从西方学来了马克思主义,更应该从西方发展历程中学到发展壮大自己的宝贵经验与教训。那些走在大街小巷里的“西式”男女,那些将要成为明日中国主流的人们,难道就仅靠以张扬个性为荣的气质和对中国、对西方一知半解的常识要将中国的火车头驶向未来世界吗?

然而,整理传统文化并建立新文化的任务实在有其艰巨性,因为它牵扯着历史和现实多条神经。它不可能仅靠数条口号、数篇学术论文和数场国际会议就能得到解决,虽然这些努力不可缺少。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光荣而重大,然而在高度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其力量终显得有限。具有巨大影响力量的不是别的,而是靠多方面协调而成的社会风尚,好比当初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其影响渗透到千家万户,其力量最终催枯拉朽,从而催生新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人自信心遭遇摧残的状况下渐渐失落,也必须在中国人正视自我、恢复自信的条件下复兴。中国文化在今天全球化进程中的自主性,不是取决于别的,就是看我们能否扎扎实实吃透自身文化,然后有效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从而在新时期建立起中国的新文化。只有这种文化才是符合当今乃至今后中国发展之潮流的先进性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出的,在此,我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方面是要昭告世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另一方面也是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进行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民族精神的,它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开展国际交流,参与世界竞争的条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保证和动力支持。而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适合民族心理、维持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的中国才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历史也告诉我们,世界上几大文明古国唯有伟大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饱经历史沧桑而绵延几千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践行,它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注重实践、崇尚创新的文化;是兼收并蓄、不断融合的文化;是强本节用、注重和谐的文化;是含蓄内敛、勤于自省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学习古老又年轻,充满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

第二篇: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

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

——以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例

摘要: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是整合多种资源的平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合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发展各民族地区经济,提高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本文以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研究主体,综合地对当地的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居民和外来游客进行深入调查。围绕珠市彝族乡的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及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三大主题,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就珠市彝族乡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劣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等方面,认真分析了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及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三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本文还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辩证地提出了一些关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珠市彝族乡 旅游资源 生态环境 民族传统文化 发展 保护

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经济普遍落后,但基本上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这些文化旅游资源中,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更是吸引着广大的外来游客。因此,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利用其民族特色,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没有做好开发过程中的保护,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民族传统文化日渐变质和消亡。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也和众多的少数民族地区一样,在自身不合理开发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共同作用下,部分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因此,抢救、保护其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已刻不容缓。

一、珠市彝族乡主要旅游资源概况

珠市彝族乡山川秀丽,景色迷人,境内有一个省级风景区——赫章县韭菜坪风景名胜区。韭菜坪景区主要分为小韭菜坪风景区和石林风景区,小韭菜坪的山高丛入云,雄伟壮丽,石林的石星罗棋布,千姿百态。除了有奇异的自然景观之外,珠市彝族乡还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其中,以彝族的民风民俗最为原始、纯朴、多彩和绚丽。每逢民间盛大节日,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便来珠市彝族乡举行各种活动,欢度节日。

1.“贵州屋脊”小韭菜坪景区:小韭菜坪是横亘于滇黔两省之间的乌蒙山的主峰,海拔2900.6米,是贵州省山岭的最高峰,人称“贵州屋脊”。小韭菜坪海拔较高、污染少、破坏小、植被覆盖率高,故夏季温度适中,天高气爽,极少有30°以上高温天气。加上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在2008年、2009年的香港城市研究院组织专家评比中,连续入围“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景区以“全球变暖,我自清凉”为主题,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打造“阿西里西”文化旅游品牌。

2.“喀斯特迷宫”石林景区:石林景区由盆景石林和迷宫石林两部分组成,景区各式各样的石头星罗棋布,数不胜数,是贵州省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国主要的喀斯特地貌区。盆景石林处于较潮湿地区,石林上灌木、藤蔓丛生,形成了一片石上长树,树丛冒石,藤缠于石,树石相依的盆景式石林。盆景石林附近,由于白云岩溶解性较弱,石林的发育程度较差,形成了一片连座石林。石间灌木丛生,藤萝缠绕,人在石缝中穿行,容易迷路,故人们把这片石林又称为“迷宫石林”。

3.彝族语言、文字、服饰、建筑文化:珠市彝族乡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支东部方言恒可土语。一字一音,语轻文雅,全乡的彝族人基本都会说彝语。文字多为象形和会意,一般由布耄(类似于巫师)传授。彝文献均为五言体,以三段式和铺叙式较多,手法常以物为喻,用歇后语衬托文采。彝族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欢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花边、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重。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服装的花纹、花边,含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彝族建造房屋是一种龙图腾文化的象征,嗜究风水,常以山脉称为“龙”,山脉的支系称为“龙筋”。山脊顺沿而下的山脚,是建宅的最佳地,表示刚好接着“龙筋”。

4.彝族歌曲舞蹈:珠市彝族乡彝族歌曲,按其表演场合的曲调进行分类,有出嫁歌曲、悼念歌曲、酒礼歌曲、道喜歌曲、爱情歌曲、四句山歌调子等类别。其中以四句山歌曲调最为丰富,一曲一调,约有170多个调子。舞蹈有酒礼舞、铃铛舞、敬酒舞、燕麦舞、琴弦舞撒麻舞等,其中,以铃铛舞最为出名。铃铛舞,又称“跳脚”、“抄子舞”,彝语称“恳合呗”,意为灵体告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中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此舞在珠市彝族乡保留得最完整,铃铛舞无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只作间隙的吹奏,其所表现的内容为彝族人民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

5.彝族节日文化: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节日期间,家家饮酒、吃坨坨肉、杀牲祭祖。人们穿上民族装,参加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三天晚上,人们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除火把节外,彝年也是彝族的重要节日。彝年也就是彝族年,现在多以农历十月初一,以前由布髦占卜而定。节日期间,中年男子们三五成群,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妇女不出门留在家中招持客人。人们除唱歌跳舞外,还举行磨秋、赛马、射箭等竞技活动。

6.民风民俗:珠市彝族乡因为坐落在偏远的西部山区,自古交通闭塞,对外交流极少,内迁和外迁人口都不多,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并不断被继承下来。如崇拜山神、灵魂、图腾,喜食包谷饭(玉米饭)、荞麦饭、坨坨肉、羊肉、烧洋芋(土豆),好酒好客等。另外,还有一些相亲、婚嫁、待客等习俗极具趣味性和神秘性。

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珠市彝族乡“把享受韭菜坪清凉夏季”和“体验阿西里西民族文化”相结合,加大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珠市彝族乡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然而,由于不合理开发,不重视保护,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民族传统文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受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不可再生性影响,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

1.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彝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山区,从事艰苦的农耕生活,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利用自然,就必须保护自然、善待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珠市彝族乡广泛流传的谚语,而世代与高山峻岭为伴,更增加了他们对山的敬畏,故当地彝族人民皆崇拜山神。他们觉得要想永远有山“吃”,就得合理利用,加以保护。然而,在旅游业可观的回报的诱惑下,政府盲目地开发旅游资源,导致基础设施、游客承载量、环境自净能力等相矛盾。如大量的游客涌入,使主要景点区的草坪、景观等受破坏;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不足等加大了景区的环境污染;建设过程中破坏了植被、景观等。

2.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逐渐消亡: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魂,是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与风俗习惯的基础与载体。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表现了多样的民族风情,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经济、教育的不断发展,民族融合不断加强,汉语在全国各地得到普及,这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受到冲击。此外,少数民族在恋爱、通婚、交友等方面思想观念发生改变,无专业人员教授民族语言文字而缺少学习环境等,更让语言文字传承难度加大,并不断呈现在走下坡路的趋势。

3.民间艺术、工艺传承面临断层:经济全球化导致消费文化的传播,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民间建筑、歌曲、舞蹈、刺绣等賴于生存的环境改变了,具体表现在民间歌曲、舞蹈、刺绣等艺人逐渐老化;中年人忙于劳作、赚钱,没有时间;年轻人多数出外打工,无心向老一辈学习。少数民族地区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品,如服饰、漆器、首饰等与现代工业制造品相比,既费力又耗时,成本太高而没有竞争力,因此,年轻一代没人愿意去学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工艺技术。长此以往,工艺传承就不可能持续,工艺技术也就走向了消亡。

4.外来文化和商业化影响民俗民风变化: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珠市彝族乡不断对外交往,促进了当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伴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商业化,外来文化不断渗入到当地,游客以自身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介入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并对当地文化产生“示范效应”,这使当地的人们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独特生活习惯,如饮食、祭祀、穿戴、婚恋、娱乐等。彝族是个好酒好客的民族,他们有着纯朴善良、重义轻利、朴实勤俭的好民风。但受商业化过程中重钱重利、腐败奢侈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骗客”、“宰客”等现象,民族文化旅游开始走向庸俗化。

5.工业化和全球化影响价值取向:在经济大潮的驱使下,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在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在不断改变。首先,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无论富裕或贫穷,无论悠闲或劳苦,都开心快乐地生活。而是“一切向钱看”,没有钱就没有开心快乐。其次,为了开发旅游资源,改变和捏造一些民风民俗,导致“伪民俗”、“假民俗”的出现。这些改变,使民风民俗或夸大隆重,或假借别地,或无中生有。还有一些民族商人和外出年轻人,受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耻于学习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他们觉得那都是些落后的东西,并把新的思想观念带回到本土,潜化和冲击着本民族特有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

三、旅游、生态和民族文化间的关系

毫无疑问,旅游、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有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护民族文化之间也一样,民族文化的发展会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会对民族文化传承产生作用。

1.发展旅游对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有利有弊

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搞活经济,为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保护提供物质保障,也可以激活文化,为游客提供一种到文化原生地参观的机会,加强人们对文化的了解。但是同时又对文化造成一种冲击,对自然生态造成一种破坏。在“发展旅游”的大旗下,部分传统的风俗被改造成商业性表演,民族节日经常化,这些虽满足了游客需要,但是使民族旅庸俗化。过度开发、缺乏科学规划、管理不善、忽略景区游客承载力等破坏了生态环境。

2.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制约着旅游业发展 秀丽的自然景观、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没有任何特色,或者原有的特色被破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很难吸引人们去观赏、品味,旅游业也就很难兴起和发展。珠市彝族乡旅游业要想走出去,走下去、就必须加大对原始草原、石林、民族传统文化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都具有脆弱性,如果忽略了对它们的保护,旅游业发展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

3.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相互影响

人和自然是相互影响的,文化不可能存在于真空中。环境对文化有影响的同时,又通过文化作用于生态系统,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任何文化都适应着特定的生态环境,人类就是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创造文化、发展文化的。就像珠市彝族乡,为了适应高山气候,服装偏厚;居于高山峻岭,崇拜山神;地广草肥,流行放牧等。而民族文化中的一些风俗、信仰对保护自然环境有着一定的作用,例如崇拜山神利于保护山林,旱作文化利于合理利用土地等。

四、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建议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能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文化向好的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文化的同化。随着现代社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或多或少地存在逐渐被同化、庸俗化以至消失的现象,如民居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等。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迫在眉睫,不容忽视,为此,我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措施。

1.要积极调动民族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少数民族人民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保护的核心,要想民族文化真正得到保护和发展,关键还是在本民族自身,民族自身才是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民族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和意义。可以通过开办学校双语教育、相关民族文化学习班等,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增加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乐于接受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

2.充分发挥好政府的调节、指导、保护作用

政府要发挥好调节、指导、保护的作用,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是关键。法律法规没有制度、完善和实施好,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无法可依,有法难依,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借鉴其他民族地区及国外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发达国家保护民族文化的经验和做法,对民族文化保护的过程加以指导,也是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的。此外,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机构和设施建设,大力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鼓励、扶持少数民族艺术创作,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尊重和脑户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都是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

3.培养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和传承专业人员 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需要专业人才,拥有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是关键。在坚持培养本地民族民间文化研究、传承人才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出包括管理、表演、导游等大批专业人才,也要大胆引进一些熟悉文化产业策划、设计、销售,具有创新思维和现代科技素质的文化经营人才,把强劲的外力与本地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以满足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多种要求,为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智力保证。

4.选准突破点,开发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生存于少数民族民间的手工艺品诸如编结、纺织、制陶、漆艺、雕刻等手工艺品以及少数民族的装饰品等,深受旅游者的喜爱。如果将这些手工艺品作为旅游纪念品,有较大的市场和开发领域,但生产此类手工艺品时,一定要避免机械化批量生产,粗制滥造。少数民族种植的传统作物,如彝族人的苦荞,经加工后可作为健康饮品、点心,苦荞皮更可做枕头,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彝族人种植苦荞,既可保留他们的生产方式,又可转化为旅游商品。民族文化中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重大节日、服饰、饮食、手工艺品、建筑、文物古迹等,我们可以采用科学合理的途径,将它们选好并集中开发出来,既能保留传统的精神又能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5.把文化开发与文学及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形式相结合

发掘更多的少数民族风俗、生活方式、原生态音乐、舞蹈等,制成电影、电视等产品,出版更多有关少数民族文化题材的书籍、刊物、杂志。利用文学艺术的吸引力、歌舞的流行性、音像制品的生动性,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激发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至使更多的人支持甚至投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特别是对少数民族青少年,激发他们对自己文化的热爱,积极参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和保护,让民族文化更好地得到发展。

6.应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采用不同保护方式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旅游资源的源泉,若无民族文化,民族旅游资源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地旅游业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已针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但少数民族文化浩繁庞杂,丰富多彩,前人所抢救和整理的材料与整个民间文化蕴藏量相比,仍显不足,许多民间文化至今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甚至面临消亡。因此,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急需采用合理保护方式。对这些文化资源先挖掘、整理,然后开发与保护并重,形成开发式保护模式。

7.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传统文化资源有许多唯一性和独特性,因此在开发前要有科学有序的规划方案,突出其精华,因地制宜。首先,在进行旅游开发时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产品为中心,提高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水平,积极倡导生态旅游,贯彻“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和“保护性开发与开发性保护并举”的指导思想,坚决制止破坏性开发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其次,要协调旅游开发中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及旅游开发规模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旅游发展模式或旅游开发策略,引导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面对少数民族地区丰富民族文化的损毁、流失、消失的现状,我们不能再等闲视之,必须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加以行之有效的保护。否则,消失的不仅只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灵魂、精神与民族自身。总之科学地、合理地把握好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但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使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也蕴涵了社会的时代内涵,是一个民族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得以体现的根本,对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开发与保护并重,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在人类文化百花园中的地位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①李宏,李伟.论民族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②赵世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思想战线,1995,(6).③温开照.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D].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7 ④吴仕民.中华民族理论新编[M].中南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08

第三篇:泉州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

泉州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

——来自“海丝”起点的光芒闪耀

有人说一种文化的命名,就在于它具有自身独立的特色和存在价值。福建泉州,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闪耀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在这方美丽的土地上,形成了特有的泉州文化,养育了一批批泉州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泉州文化之所以称得上是一种文化,与它自身所存在的特色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形成过程是分不开的。自宋代起,泉州便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商文化——这是由当地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不断碰撞与交融所逐渐形成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抱着对泉州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我选择这个课题进行调查。泉州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说起来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包括普度、提线木偶、南音等。

进行调查的这几天,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忧之——早已经沦为陋习的普度如今被视为百害而无一利;让人喜爱的提线木偶后继不力,最具代表性的泉州木偶剧团成员少而且年龄大。喜之——泉州南音已远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了。

泉州南音

正如之前所说的,艺术要存在于受者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而南音就是如此。南音在泉州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我们闽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而三五成群,家庭式的南音演唱在泉州最为常见。下午四五点的时侯,走到小区的亭子里,你会发现有很多老人聚在一起。而我就是挑这个时间去看看,听听曲调优美南曲,来荡涤一下思绪。走了几个小区,看到两三个小亭子,都聚集着老人们,还有陪老人出来逛逛的小孩子。不过,也有一些老人聚在了太阳照不到的花丛中,坐在石椅上泡着荼乐呵乐呵。清唱也有,伴乐也有,可惜我实在不懂如何去欣赏,只能说听起来很舒服。尤其是看在眼里的那番景象着实让人感动。在落日的黄昏里,老人们听着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的南音,安静地坐着,微笑地闭着眼,好一幅祥和的画啊!也有小孩跟随着老爷爷来听多了,清清喉就大声唱起来,引得老人们笑呵呵的,童音稚语,听起来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想拍张照留恋,但放弃了,不忍打破这样一种平静。等着声音一停,我就走到一位老爷爷旁边,老人心情很好,他说不只在这里,在其他地方也都有这样的小聚,人老了,对什么都没有追求,反而更喜欢听听唱唱这些历史久远的南音,磨磨时间,又有点儿消谴,多好啊。

因为南音几乎成了泉州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日三餐一样,所以,南音并不需要多余的保护,它会在人们的手中代代相传。而就我的调查结果,这可以算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最佳典范了。而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弘扬南音。于泉州南音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继承和研究,政府一直处在中心位置,近十年来,各种活动层出不穷,为了南音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学术界也对南音曲目进行搜集、整理。由小方面可以看到,南音依然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大方面则可以看到,南音在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与了解。从而总结出,南音的现状还是很好的,在弘扬方面也绝不逊色。

目前,泉州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都体来说并不乐观,除了某些文化,比如普度、婚嫁丧娶仪式被人们扭曲成了大操大办、竞相攀比的时机,提线木偶、南音等传统艺术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苦恼局面。我认为,作为泉州人,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把“泉州文化”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发扬光大,而不是让它随时时光的流逝逐渐风化消失。对于这次实践调查,虽然才五天,而且泉州传统文化也不只这些,但是,对于泉州传统文化却有了深一层的了解。作为一个闽南人,泉州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成份,我们都要好好的保护并加以弘扬。在了解了泉州非物质文化的申报情况和保护情况后,我们最关心的是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文化为何会流失甚至于销声匿迹,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从交谈中我们归纳为以下三点:1.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一直以来,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忽略传统、抛弃民俗而融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因此而衍生出了所谓的快餐文化。这样的一些文化不断地在吸引年轻人,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和关注。2 传统艺术失去市场:随着城市拆迁、村落城镇化、开发区大量上马、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大批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村落、建筑物等面临拆除的危机,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正不断消失。大量依附于婚丧喜庆而存在的富有特色的技艺、演艺如花灯、纸扎、大鼓吹、笼吹、高跷、拍胸舞等,随着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而市场萎缩,导致艺人生活无着,出现生存危机。3 传统艺术后继乏人:以前的一些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父传子、师传徒,传承人可以借此谋生。但现在,生活水平迅猛提高,人们谋生的手段和渠道增多,不必拘泥于传统模式。而大部分传统工艺都是手工操作,缺乏改革的余地。目前,以传统手工艺谋生已很难养家糊口,哪有人愿意去学习和继承。因此,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思考,以下是我们为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的建议: 1 政策保护:有改革、有创新地建设“闽南文化保护区”,深入挖掘、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闽南语系的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财政支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亟待保护的传统文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例如予艺人们津贴,保障其生活费用。经常性开展非物质文化展示活动:适时予以引导,利用各种契机和形式,积极组织民间文化的展示与宣传。不遗余力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使之深入人心,更广泛地唤起全民保护意识。培训入手:文化部门可以低价甚至免费办一些培训班,让对泉州文化有兴趣的人来学习,例如可以举办木偶班、民俗班、高甲戏班、梨园戏班等。特别可以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免费培训,因为大学校园可以自由组织各种社团。通过培养大学生在木偶或戏剧方面的一技之长,带到校园,让更多省内外的学生了解、喜欢、学习泉州文化。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了解到:历史的源远流长造就了泉州这座历史文明古城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这座古代远离中原的城市,能够在远离中原的纷飞战火,不断吸收和融合中原文化,从而形成特有的闽南文化。但是在我们的走访中,我们也发现传统文化光芒正在慢慢黯淡,许多传统文化有销声匿迹的危险,这其中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也许是现代文化的冲击,又或许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足,但是我们相信,有一天传统文化会再焕发光芒,作为闽南人,我们有责任来弘扬家乡文化,从我们做起,从小事做起,这也是我们开展这次暑期实践的初衷及目的。我们的这次实践活动受到了许多文化团体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家乡人来关心家乡的文化,让家乡文化走出泉州。但是我们深知文化只有被保护好才能得以推广,作为省外就读的学子,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让更多家乡青年来热爱家乡文化并以保护家乡文化为己任,加入到保护泉州非物质文化的队伍中来。

第四篇: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状调查与思考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状调查与思考

农发办课题组

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对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发展,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课题在调查分析丽水农业综合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使农业综合开发更大程度上惠及山区百姓,作些探讨。

一、山区资源与经济状况

㈠耕地分布垂直差异大,低产田原因多样性。丽水市有耕地面积133.8万亩,其中水田121.1万亩、旱地12.7万亩。耕地从海拔6米到1400米都有分布,海拔高程250米以下、250-500米之间、500米以上耕地大体各占三分之一。耕地按坡度分,6度以下、6-15度、15-25度、25度以上大体各占四分之一。同一高程不同坡度耕地所占比例差异明显(表一所示)。由于丽水山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垂直差异非常明显,客观条件决定山区农田低产原因多样性。主要表现:盆地耕性差,受侧渗水浸渍危害,土层浅薄,漏水漏肥。高丘低山区为抗旱能力弱,“靠天田”面积大。中低山区为冷水浸渍,灌溉水温低,土壤通透性差。

㈡小流域涉及面广,数量多。丽水市有瓯江、钱塘江、闽江、福安江、飞云江、椒江六大水系,溪流纵横,源短流急,纵向比降大,洪水暴涨暴落,属典型山溪性河流。据调查:瓯江流域涉及近80%的乡(镇、街道),约三分之一的农村、乡镇居民住在这些小流域中。而小流域多数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上游山区,自然环境恶劣,防洪能力低,20-100平方公里小流域有189条,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只有20%左右小流域防洪能力达到5年一遇,形成小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年年遇灾现象。有处州粮仓美称的松阳县20-100平方公里小流域16条,其耕地面积8.2万亩,占全县51%,人口9.13万人,占全县40%,集雨面积78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6%。遂昌县5-20平方公里小流域有55条,368公里,涉及全县90%的乡(镇)。由于山区小流域面广量大,水土流失严重,丽水山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5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14.84%,而疏林地水土流失面积达2217平方公里,占总水土流失面积86.36%。

㈢小型水库山塘多,病险库比例高。丽水市有小型水库山塘1558座,其中小㈠型水库49座,小㈡型水库203座,1-10万立方米山塘1306座。小型水库山塘100座以上有6个县(区),缙云县高达470座,占全市30%。丽水市小型水库山塘多数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大多为土坝,经多年运行已老化严重,绝大部分存有各种隐患,小型水库中病险库占

53%,山塘中病险库占60%以上。山塘水库病险原因有:坝体填筑土料质量差,造成渗漏;坝体设计,施工不够规范,坝坡不稳定不安全;溢洪道防洪标准不足;坝内涵管损坏;启闭设备损坏;内坝坡风浪侵蚀严重;白蚁危害等。

㈣经济林面积大,基础设施差。2004年丽水市有水果面积52万亩,产量30万吨,产值4.4亿元;茶叶面积27万亩,产量1万吨,产值4.7亿元;毛竹面积174万亩,其中笋竹两用林面积100万亩,毛竹采伐2300万支,产笋26万吨,产值5.2亿元。茶叶、水果、竹笋产值1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2%。由于经济林基地建设投入少,标准低,路、水、电等设施建设差。据调查:松阳县水果面积7.6万亩,有机耕路的不到30%,有水利设施的不到20%,有输变电线路配套的不到10%。松阳县茶园面积7.8万亩,水利条件较好的只有1万亩。遂昌县三仁畲族乡竹林面积2万亩,需改造面积占90%。

㈤经济欠发达。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谓之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总面积17298平方公里,占全省六分之一。全市有九个县(市、区),195个乡(镇、街道),总人口250.66万人,农村人口194万人。2004年全市GDP264.57亿元,人均GDP10582元,不到全省人均GDP半数,有三分之二的县(市)人均GDP在万元以下,人均GDP最低的县只有6721元。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6.3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收入1.8%,尚有财政总收入不到亿元县。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321元,只有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半数,不到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半数的县占三分之二,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县只有2735元。

二、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实践

㈠基本情况。丽水市1996年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至今整10年,由初期的5个国家级开发县发展到全市各县(市、区),现有6个国家级开发县,3个省级开发县。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从临时到常设,人员从少到多,人员结构得到改善,全市现有农业综合开发干部职工62人,其中专职人员43人。1996年-2004年丽水市农业综合开发总投入4.6亿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投入2.96亿元,产业化经营项目投入1.64亿元。完成土地治理项目87个,治理面积69.42万亩,新建修建山塘水库391座,新建修建溪流护岸46公里,新建灌排渠道1878公里,埋设地下管道78公里,建设渠系建筑物11640处,新建修建机耕路1408公里,建设良种基地1.6万亩,造林6.5万亩,园地改造1.4万亩。建设产业化经营项目25个,其中种养项目10个,加工项目13个,市场流通项目2个。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新增粮食生产能力9360万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10元。

㈡主要特点。一是开发内容不断调整。1996年丽水市以建设30万亩旱粮基地项目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1997年提出开垦宜荒地和改造中低产田相结合,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1998年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2001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200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转到以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为重点,2004年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二是单项工程造价高。据5县(市、区)调查:新建溪流护岸每米单价658元,最高1112元。修建山塘水库每增加1立方米水单价8.6元,最高11.3元。新建机耕路每公里单价14.8万元,最高21.5万元。新建灌排渠每米单价106元,新建排渠每米单价最高703元。新建路渠结合型的每米单价214元,最高231.6元。且单项工程投资比例高。松阳县2000年樟溪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改造面积1.5万亩,其中新建2.3公里大型排渠,流量15.66m/S,投入资金136.2万元,占财政资金50.44%;龙泉市2003年源底溪山区小流域治理项目,治理面积0.5万亩,其中新建修建溪流护岸10.5公里,投入资金214万元,占财政资金77.54%。三是库容越小造价越高。为考虑人工工资、原材料价格因素,将下表

3划分为2000-2001年、2003-2004年二个时段,下表说明新建山塘水库随库容增加造价减少。

四是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路渠造价高于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松阳县2003年湖溪畈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湖溪至白角外横路,路长526米,宽6米,造价7.28万元,每米单价138.4元,而2003年清源坌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泮村环开发山路,路长961米、宽5米,造价18.16万元,每米单价189元,单价对比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比改造中低产田项目高36.56%。松阳县2004年望松畈改造中低产田项目,鸟井机井灌渠,40×50U型渠,长616米,造价3.8万元,每米单价61.7元,而2003年清源坌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黄坑源至岩西灌渠,40×50U型渠,长1690米,造价16.2万元,每米单价95.9元,单价对比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比改造中低产田项目高55.43%。五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比重大。如丽水市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省以上财政资金4280万元,其中无偿资金3542万元,有偿资金738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无偿资金占全市省补农业资金58.68%。㈢困难和问题。第一,补助标准偏低。新建溪流护岸单价比补助标准高出450元。新建山塘2000年每立方米库容单价比补助标准高出3.6元,按照现在人工工资、原材料价格,每立方米库容单价比补助标准至少高出10元;修建山塘水库增加每立方米水单价比补助标准高出5.6元。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耕地治理补助标准偏低。园地改造投入资金远高于补助标准。第二,工程建设存在缺位。如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农民技术培训、扶持农技服务组织等科技措施不够到位,且科技投入少,全市2000-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科技投入只占财政资金4.9%。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园地改造有差距。近年来,山区冷浸田改造没有很好实施,土壤改良流于形式多,灌溉衬砌渠道6米以上难实现。第三,项目没有充分整合。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土地整理项目结合建成标准农田,2000-2002年全省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成71.88万亩,而丽水市只有1.4万亩,占1.95%。2000-2002年丽水市土地整理面积25.16万亩,建成标准农田19.88万亩,而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整理项目结合建成标准农田为1.9万亩,占9.51%。第四,总量规模小。据统计:2000-2004年全市6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市、区),争取省以上财政资金1.34亿元,占全省53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的6.83%,其中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02亿元,占全省7.79%;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0.32亿元,占全省4.92%,均不到全省平均数。2000-2004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20个,只占全省7.52%,平均单个项目省以上财政资金扶持160万元,比全省少84.7万元,且全市没有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重点项目。第五,现行政策没有用足。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印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小流域治理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坡耕地治理、沟道治理、小型蓄排水工程、成片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沼气池等工程。目前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对封山育林、沼气池建设工程未制定补助标准。第六,工作经费不足。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工程布局分散,立项调研,规划设计,踏勘测量等工作

量大,施工图设计编制量大、图多,且山区县市财政困难,安排事业费少,全省执行统一的管理费和设计承包费,对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其提取比例偏低。

三、思考与建议

㈠加大山区小流域治理力度。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丽水山区特点,必须加大山区小流域治理力度。强化规划。遵循防洪与抗旱并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保护并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各小流域调查研究,分析其自然环境条件,找出问题,明确目标,以小流域为单元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扩大治理范围。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达到治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的目的,必须开展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和全流域的开发性治理。因此,实施山区小流域治理项目,不应受目前规定的流域范围20平方公里以下、单个项目治理面积5000亩的限制,应以条为单位,立足规划,全面治理,如果流域大,投资多,可一个规划分年分步治理。深化治理内容。要根治小流域洪涝灾害,提高抗旱能力,发挥小流域治理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治理内容上做好三个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加强中下游治水工程和上游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改田与改园相结合,加强田间工程和园地基础设施建设;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加强现有山塘水库除险加固,水力等资源开发利用和村容村貌改善。

㈡着力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根据丽水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现状,结合丽水山区实际,为推进丽水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上水平,要重视农业措施,加强科技推广,强化支农项目整合。大力推广和应用多孔塑料波纹管改造山区冷浸田。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改善山区土壤理化性能。通过委托业务部门,邀请专家,结合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开展讲座、现场示范指导、印发资料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群众实用技术培训。通过与业务部门签订合同或科技招投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试验示范,加快项目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通过经费补助,配备仪器设备,扶持农技服务组织和具有技术推广服务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网络,更好地为项目区农民群众及时提供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山区管道输水技术应用。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与土地整理项目相结合,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库保安、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工程等项目相结合,切实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与省政府确定的100条小流域治理项目相结合,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水平,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效益。

㈢拓展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外延。丽水山区山多田少、发挥山区优势,挖掘山区潜力,关键要做好山上文章,促进山区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建议园地改造列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水果、茶叶、笋竹两用林是丽水山区农业支柱产业,面积大,涉及农户数量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这些经济林大部分在山上,基础设施建设差,效益不高,依靠农民自己改造园地,其经济能力难以承受。目前虽然园地改造已列入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内容,由于受山区小流域治理范围,面积限制,园地布局影响,丽水山区大部分园地没有得到改造。因此,从山区实际出发,将水果、茶叶、笋竹两用林等园地改造列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有利于发挥山区资源优势,促进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议封山育林和沼气池建设列入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内容。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危害性大,将封山育林和沼气池建设列入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内容,通过以管促封和以改促封做好封山育林和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作,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生存条件。实施封山育林,建议每个封育区面积在500亩以上,封山时间5年,封山育林每亩补助财政资金50元,其中护林员工资每亩补助15元,农户每亩补助25元,林业部门管理费每亩补助10元。农村能源生态

建设,松阳、遂昌、庆元三县普遍开展,取得成功经验。实践证明,推广猪、沼、果(茶、菜、鱼)模式,推动“一池三改”工作(户用沼气池建成8-10立方米与改圈、改厕、改厨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对全面建设生态家园,改善村容村貌,促进小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建议每个沼气池补助财政资金1500元。

㈣大力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明确扶持农业产业化组织,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是新形势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树立发展意识,转变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财政有偿资金风险大,回收难,少发展不发展的观念,创新择优选项机制,选准选好项目,多报做大项目。突出发展重点。要围绕山区农业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工、流通项目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为农户提供优良种子、种苗、种禽补助或赊销,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服务,通过定单农业回收农产品,企业产生效益实行二次分配,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强化管理。既要积极报好项目,又要认真管好项目,在项目建设中,要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帮助业主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保质保量尽快建成,发挥龙头带动辐射作用。

㈤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提高补助标准。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性,施工条件差,交通不便,人工二次搬运费用高等原因,造成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造价高。为确保各项工程保质保量实施到位,促进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上水平,必须提高补助标准。建议:新建溪流护岸补助标准,从现在每米补助200元提高到400元。新建1-10万立方米库容山塘补助标准,从现在每立方米库容补助5元提高到10元,新建10-20万立方米库容小㈡型水库补助标准,从现在每立方米库容补助5元提高到8元;修建山塘水库补助标准,从现在每增加1立方米水补助3元提高到6元,耕地治理补助标准应继续提高,且山区小流域治理项目应比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高出20%,园地改造补助标准,从现在每亩补助300元提高到400元。降低山区市县财政资金配套比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及省财政厅非常重视和支持丽水山区的发展,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省补专项资金增加,对减轻当地财政支出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对丽水山区也实行低配套,但丽水山区经济欠发达,又都是革命老区,财政收入总量非常小,因此,为争取加大对丽水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又不增加市县财政资金配套,建议继续降低丽水山区市县财政资金配套比例,由目前的20%降到10%,同时,降低农民筹资投劳比例,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经费,为做好、做深、做实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调查研究,规划设计,评估论证工作,配齐、配好办公设施,提高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应提高山区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设计承包费和管理费比例。

㈥切实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领导。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认识。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效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一项措施,同时,农业综合开发省以上财政资金又是我市支农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意义和作用,要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列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关心、支持、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一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作用。要经常召开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加强部门之间沟通、配合、协调,形成合力,多报、报好、做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合支农项目,争取农业综合开发省以上财政资金更多投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宣传。发挥有关部门、乡镇村干部作用,通过多种方法宣传好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理解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充分

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拓宽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农民筹资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队伍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干部职工服务意识;要不断学习,加强培训,提高干部职工业务水平;要充实人员,加强力量,与农业综合开发任务相适应。

组长:潘建青成员:李小涛范成成执笔:金宝林

第五篇: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调研报告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得资源的优化配置得以实现。因此,我们要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制度。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才可能实现。要想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开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我今天抱着这一态度,展开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的调研。以便得出保护、开发、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何种经济模式?同时在开发时要怎样才能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二、传统文化开发利用现状

1、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要领导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坚持并完善科学执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在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上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要积极制定并颁行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意见和决定。

2、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到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3、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延长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对传统文化要深

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前提

1、在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规划之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职能部门尽职尽责,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只有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规划实施,才能充分调动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认真组织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前提条件。

2、合理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为核心,以产业为纽带,培育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市场,实现物质文化遗产的振兴价值。通过实施文化经济政策保持民间艺术,特别是手工艺生产企业走向市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与开发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促进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发展。积极支持开发民族民间特色产品。如德钦县民族银制品厂,香格里拉尼西乡制陶业,州藏药厂,藏族、傈僳族等民族手工毛纺制作,尼西、奔子栏一带的木制品生产。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产业链。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州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产生,如流失严重、后继乏人、投入不足、资金紧缺、人才匮乏,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缺乏保护意识等。当前,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民族传统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社会各界的倍加关爱和保护。在调查时发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中还存在重视不够和工作不到位的问题,许多工作还停留在申报、命名和调查材料的存档上,工作相对滞后,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已处于濒临消失的境界,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形势十分严峻

1、缺乏整体性的保护规划。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由于涉及的部门多,加之没有统一的规划,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2、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依存于独物时空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各种文化艺人、技艺、民间习俗等文化遗产已在不断消失,一些作为流传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正在消失。如藏族曲艺《格萨尔》的说唱艺人在我州至今仅存2人,傈僳族的音节文字在渐渐消失。

3、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民族民间文化(如民居、雕塑、民族民间设施、工具、服饰等)有失去原有的文化性和独特风格之趋势。尤其是以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值得认真关注。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引起了重视,但由于财政困难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民族文化发展,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挖掘、保护、研究、开发工作无法实施。

(四)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一批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我州从事民间文化的职业人员,特别是具有一定业务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的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宣传力度还不够大

相关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搜集整理、保护工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还不大,特别是有关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和政策,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

义的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缺乏应有的共识,从而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建议

民族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各民族的宝贵财富。人类文明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文物化成。加强对我州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要保护、也要继承发扬和创新。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要实行依法保护,利用现代手段将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针对我州当前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社会各界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充分认识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连接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最近国务院领导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该保护的要全力保护、该扶持的要扶持到位、该投入的要加大投入、该给的政策要给足。”等有关文件及指示精神,把传承与保护工作纳入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二)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明确责任,着力解决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1、文化保护与传承,立法先行。如何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把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步纳入法治化管理保护的轨道,这是当

前十分紧迫的工作任务。中央、省都相继出台了有关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法律法规;有的州市也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性保护办法。建议州委、州政府:一是成立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州县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统一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二是抓紧制定和起草与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保护办法,严格依照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办事,依法抵制和制止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决定和行为,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做好传承工作。民间艺人一直是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建立文化传承人(继承单位)认定和培训机制。通过艺人命名,帮助扶持、保护等形式,做好对传承人的激励机制。解除传统单一保守的传承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培养民间艺术后备队伍,使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做到后继有人,永不失传。

3、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处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做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将合理开发利用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把我州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好地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之融入现代经济社会生活,在开发中加强保护,在利用中加快发展,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合理利用开发。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我州建设民族文化州、构建和谐社会、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大资金投入

要把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需经费继续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同时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多渠道募集资金,抢救保护,传承和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整体保护,以保存历史记忆,加以传承和弘扬。篇二:关于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

参加者:颜子珍

主题:文化之复燃

时间:2010-1-27 地点:江苏常州

现将此时间活动的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现状:

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的保护显得非常困难,中国的发展必须融入国际社会,融入国际社会便会受到国际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以至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和冷落。大部分年轻人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化了解不多,有的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形成和组成方面不甚了解。从对社区青少年寒假期间活动的调查,以及网络问卷题为“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很多青少年寒假期间的主要活动内容,是以完成课外练习以及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为主的。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上课外补习甚至都比阅读古籍和了解传统文化来的契合实际。目前的大部分年轻人对于中国古典文化中如京剧等经典文化的认识主要持不感兴趣的态度。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是以了解较少居多。同时,大部分人表示平时也并没有阅读古籍的习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甚至偶尔的翻阅也成了奢望。然而值得欣慰的是绝大部分的受调查者认为很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

资料:

“活体保存、活化保存”,是《非常有戏》诞生的始音。华阴老腔充满激情的吼唱、昆曲十番《牡丹亭》古韵盎然的吹奏、肘股子《梁山伯与祝英台》婉转殷切的演绎、海南临高木偶的谐趣横生??在连续六期的《非常有戏·寻根之旅》中,古中国歌声和舞姿的丰富多彩和长久魅力真切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追溯往昔的回首是必须的。问题是,谁会以一种文化自觉来承担这样一种责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王文章说:“在这一点上,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动承担使命、承担起一个主流媒体的责任,是难能可贵的。《非常有戏·寻根之旅》将那些不为广大群众,甚至是不为一般专业人士所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节目宣传的主要内容,而不是收视率和广告收入,这的确是很大的冒险,但这也充分体现了它的文化自觉。”

《非常有戏》开播至今,整个节目涉及的物质的、非物质的及自然遗产数近200种,包括非文化遗产近70种。其中,除京剧、越剧、昆曲、评话、苏剧等为人熟知的遗产种类外,白居、眉户、素鼓、文场、肘股子、哩哩美等纵使专家

也未必涉猎的表演类文化遗产,孟昶祭奠、女吊、祝福等民俗类遗产,云锦制造工艺、金华戏曲剪纸、闻喜面塑、徽州三雕等手工艺类,康熙临高木偶、金代墓葬砖雕、徽州民居、陈寿故里等物质文化遗产尽皆囊括其中。

剧作家罗怀臻认为,《非常有戏·寻根之旅》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对传统文化的尊敬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忧患融于轻松的娱乐形式之中,现代理念和平等姿态呈现传统艺术的内在活力进而激起当代人的心理共鸣。“说起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就会故作高深,让人不可亲近,而《非常有戏》试图告诉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它和我们所有人的情感是心心相通的,和现代人的生命体验是互动共鸣的,我们不会因为地域的隔膜、时间的久远而产生陌生感,因为它就是我们生命中埋藏的记忆,所以我们将它称为‘重新种植记忆’。” 正文:

09年的春晚,当很多观众满目期待赵本山的小品时,电视机里出现一个新形象,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传苏格兰长裙的男人形象,此人说话阴阳怪气,做事扭扭捏捏,很多人对此颇感兴趣,因此也对那个“苏格兰男人”产生了兴趣。然而于我,才看了两眼,就差点让我把年夜饭都吐出来。我赶忙关了。后来通过网络我知道这个“苏格兰男人”名叫小沈阳,是当红笑星,赵本山的徒弟,更是本次联欢晚会的金子招牌,而且网上追捧他的人也不在少数。我感到非常疑惑,什么时候民众的审美观发生了如此重大的转移,一个如此低俗男扮女装的人也在春晚上登台亮相?难道仅为了取悦所谓观众要将眼光放低?

几个月后在网上浏览时又看到小沈阳被评为劳模的新闻,但不久又爆出消息,说小沈阳在某地表演吃饭不给钱,还大吵大骂,多次以放弃演出来要挟主办方。使得主办方十分生气,消息一传出,网上的声音更是对授予小沈阳劳动模范的相关单位产生质疑,如此一个扭曲文化、在大众面前倡导低俗文化之风,连吃饭都上演“不差钱”的人,怎么有资格成为劳模?而且在某期武林风上,我再次目睹了“长裙飘飘”小沈阳的风采,不对,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某个崇拜者,穿着一身小沈阳装扮在武术竞技频道登台亮相,最终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此人被对手打得好无还手之力,最后躺在擂台上像面粉袋子一样滚来滚去。

无独有偶,模仿和小沈阳的粉丝绝不只他一个。在某城市的信息平台上,我看到一条新闻:某餐馆服务员小张是小沈阳的忠实粉丝,在客人点菜时由于模仿小沈阳激怒了对方,险些遭到毒打。由此可见,小沈阳倡导的文化之风已经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新型文化的登场并不是坏事,它带来的是焕然一新的中国现代。然而,有时它的来临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它代表着民众对传统文化开始失去兴趣,转而去追捧一些快餐文化,这必然导致整个国民的精神世界变得浮躁虚无。早在几年前,日韩非主流文化传入我国时就引发了巨大争议,有一段时间,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穿着打扮另类的非主流人士,网上也不知不觉中充斥了难以辨别的非主流字体和。而且使用这种火星文的人还振振有词:这是对个性的追求,这是时尚的象征。国家对文字的规定显然不能约束这些“非主流”文字的泛滥,一个个扭曲怪异的文字让我看到了非主流人士扭捏作态的模样,同时也反应出他们内心的空虚。

在文字上不足以说明什么,但是在对自己以及他人身体以及精神上的损害却足以说明这种新型文化的弊端。古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有些自认所谓非主流人士不仅在耳朵鼻翼上要打上十几个耳洞,在身体上还要打上几个,一谁打得多为荣,这种对自己身体的伤害造成的后果以及带来的同龄人及后辈的

恐慌正是所谓非主流新型文化引起的。是什么在导致传统文化在堕落,又是什么滋生了腐朽的,所谓的“新”文化。这是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

国家为出台保护传统文化的措施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青少年辨别能力的缺陷以及家长在文化领域正确引导的缺失。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国,其文化竟然不敌才进入短短十几年的外国文化,谁又是这幕后黑手?聒噪的选秀节目充斥着屏幕,为电视台带来巨大的受益,其他电视台争相模仿。而传统的国学文化节目收视率低得可怜,百家讲坛甚至在有一段时间位列央视收视率之末,到了差点停播的命运。

我认为人们的眼光还是不够长远。传统文化的积淀对丰富整个国民精神,加强道德礼仪修养教育方面有着不可评估的作用。我们不可否认所谓的新文化有一定的娱乐价值,但使这种文化成为当今民众视听的主流必然会导致整个文明被外来文化逐渐侵蚀、同化。同时,缺乏社会责任感、只追求眼前利益的媒体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传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在国民心中的认同度上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之所以在近年来被外来文化抢占了先机是由于有关部门疏忽了对传统文化的正确引导。经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少年不喜欢传统文化,四书五经,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太枯燥,因此如何使这些传统文化焕发新魅力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提倡传统文化教育,要让下一代拥有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应有恻隐之心,应有忧患意识,应有赤子之心,应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传人,以正直、睿智、勇于探索、仁和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这件事贡献一份力量。

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与现行的社会制度和人文氛围相适应的前提下,传统 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才可能实现。要想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开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在开发时要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要在全社会形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观念。在此,我有几点建议:

1、要在全社会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青年人甚至更小年龄群体做起。

将传统文化深入校园,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以及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对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2、采取有效措施,对民间艺人加以保护,以实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民间

艺人一直是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3、建立有效机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仅仅是在高科技

方面,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方方面的知识产权涵盖在其中,不要再等到别人抢注的时候我们才去着急。

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与复兴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苦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投入。

艺术设计学院 10广告

颜子珍篇三: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调查报告

主题: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时间:2011-1-25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活动内容:

(一)了解传统文化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三)如何开发利用及保护传统文化

二.调查资料:

来源于百度网,google网,中国传统文化网,旅游运营网

三.调查结果:

(一)了解传统文化 1.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传统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2.传统文化的优势

(1)中国文化是一种积极理性的文化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2)强烈的道德色彩

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政治宗教设施,无一不是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积极作用表现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3)顽强的再生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最富于魅力并引起世人赞叹的,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它在内忧外患之中,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来的顽强再生能力。(4)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庸之道

“中和”思想突出强调了两个侧面:一是中即把握事物的量的准确性;二是和即不同因素、不同方面的合理组合、对立统一。

这种思想方法在古代中国社会曾经促使中国人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身协调、天人协调和人我协调,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3.传统文化现面临的问题

张祥龙在《中国传统文化危机》一文中提到:自新文化运动、“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他以儒家文化为例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

(2)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自中国倾全力以西方意义上的工业化为强国之术之后,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3)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

其次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更上加速了传统文化的衰落(这并非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造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没有做到“趋时更新”,饱受冲击;在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引入了竞争机制,传统文化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力下降,受到了更大冲击,衰败的速度加快。

(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得到传承和延续,是这个社会成员的社会道德观念自觉认同的结果,而决不是以强制性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因此,只有正确地对待传统道德文化,才能正确地对待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2.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需要我们继承传统的文化,因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国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中国的智慧礼仪文化受到了世界各族人民的赞扬好评.继承传统,还要发扬传统,就是好的方面加大弘扬,进一步突出,比如儒家讲的

----仁义礼智信就要广泛推广,这是中国文化的精义,这是中国儒家的精华,也是现代社会同样应该具有的美德.同时也要适当的抛弃一部分不好的方面.传统文化要想对现代文化具有正确地导向性,就必须坚持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它既可以坚持反对“全盘西化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又可以坚持反对过了时的所谓的保守的复古的意识现象的发生。

改革必足于本国实际,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力,国势利导,努力寻找传统和现实的结合点,扬长避短,超利避害,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传统,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对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否则就会无原则地,失去理性地否认“自我”,陷入迷茫之中,最终背离社会主义大方向。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统一的高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

(三)如何开发利用及保护传统文化 1,大体方法

我们要保护及利用传统文化,必须引导传统文化适应市场经济制度。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前提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才可能实现。要想保护并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开发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开发、复兴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采用市场经济模式。同时在开发时要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之符合我国通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苦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投入。.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共要领导并长期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坚持并完善科学执政方式,健全民主集中制,推动党在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上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要积极制定并颁行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意见和决定。.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到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行政效率,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等瓶颈。要坚决打击假借传统文化之名宣传封建、资本主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及时向人民群众释清保护与复兴传统文化的原因和意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全社会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荣的观念,坚持了解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

认可率。要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坚持用传统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在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上消费,提升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延长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对传统文化要深加工、细加工,扩大其市场份额。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2.具体方法

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相结合

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这些文化元素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经历史沉淀,不可回避地显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时代的发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向维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的,因而反映着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体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从纵向维度来看,任何时代的室内空间设计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设计形式来自文化,人们按照丰富的经验(历史与传统)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室内设计中应用频繁。例如中庸的思想: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横向维度来看,无论何种风格的设计,都有着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结构,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展开和完成的,因而反映着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体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从纵向维度来看,任何时代的室内空间设计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设计形式来自文化,人们按照丰富的经验(历史与传统)加工着有关存在的一切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历史的设计就是设计的历史。

传统文化利用于商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丰富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生动的现代商业精神文化因子,不乏士大夫精神向现代企业家精神转化的因素。中国的传统文化,足以成功地造就具有东方文化特质的,完全可以和西方相媲美的企业家精神。我们通过对当代企业家生存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可以看出,企业家精神塑造中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企业家的修养中最重要的是民族文化;而要做好企业家自身的修养和企业家精神的塑造,学习是第一位的。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要实现社会精神由士大夫精神到企业家精神的转型。应该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和定位企业家精神,从而打造出时代的企业家伦理。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应该说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相联系的。首先是那种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那种被本民族几千年来所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其中,最核心的是儒家倡导的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态;因此,当代中国的企业家精神,首先应该具备历史传承下来的士大夫精神中的优秀因子,从而转化为“修身、兴企、报国、富天下”的崭新时代伦理,并由此构建

出今天这个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从根本上实现从士大夫精神到企业家精神的社会精神转型。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群体经营人材,优秀企业家群体的高素质有多方面的要求,但基本的一条应具有德性和功利完美结合的人格属性。企业、商业经营当然需要有效益、出产值,实现经营上的功利目标,同时,企业、商业经营以及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还须遵循“生财有道”原则,达到市场经济活动的全面、持久发展,这又要求优秀企业家群体具有德性的人格。德性和功利的完善结合,在儒商这里是通过“义利合一”的经营价值观念加以实现的,这对现代经营者来讲,同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只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商业经营的“义利合一”观念充实了新的内容。

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

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既是人际交往,又是经济流通,同时又是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现代化步伐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更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在社会发展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接待地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说,中国土地面积大,因而形成了南北各异的春节文化。与此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春节活动、内容都不一样,具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旅游业应该依靠当地的特色民俗,推出民俗游,对于保护传统文化大有益处。

刘德谦认为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传承,对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发展民俗旅游,不仅仅要发扬民俗节日,更要根据各地的条件、区位予以考虑。有些地方民俗成分多,有些地方民俗元素比较少,因此要因地制宜。老百姓是民俗的载体,没有老百姓的传承,民俗必然没有生气,此外物质载体也非常重要,建筑、村落等对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如果有很好的区位、附近或者不远处有很大的客源地或者方便进入的目的地,民俗旅游就有机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无论如何,对当地的民俗、传统的民风和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应该尽力保护,因为一旦外来冲击过大,涵化现象严重,容易造成原有民俗民风的变迁,从而丧失文化个性。

例如春秋淹城遗址以春秋文化为内涵,实现文化与环境有机融合,在有效保护遗址资源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淹城旅游资源,合理进行旅游布局和项目建设,理顺各功能区间的关系,引导和促进淹城旅游区的快速和持续发展。提出了内虚外实,在建设发展中保护淹城遗址的规划思路。就是要对淹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科学、合理地统筹策划,把遗址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其真实性、完整性与观赏性获得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在保护淹城遗址的同时,促进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谋求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

下载北京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现状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现状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浅谈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摘 要 临沧,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造成少数民族......

    九寨沟开发与保护

    世界遗产九寨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四川九寨沟......

    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晋源区明清古太原县城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古太原县城的保护与开发,弘扬古城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物保护法》,《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

    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状况调查

    安阳市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状况调查【摘要】近期,进行了“安阳市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状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采用“点面结合”,即选取亲身体验、社会调查方式深入学习......

    临沂市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开发保护

    摘要: 综合分类整理了临沂市的旅游资源,简单分析了临沂市旅游资源的利用所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行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认为,首先应构建出临沂旅游资源综合开发......

    北京养老院生存现状调查

    北京养老院生存现状调查:住不起的养老院 “一般来说,一个房间里两张床,带卫生间的,床位费加伙食费,至少1500-2000元/月左右。加上护理费一般为2500-3000元/月,这是一个中间水平。......

    2012北京养老机构现状调查

    北京养老机构现状调查:1家公办院入住需等10年3月22日,北京郊区一家民办养老院内,一名老人坐在走廊的长椅上。3月25日,大兴一家老年公寓内,一位腿脚不好的老人在走廊里行走。北京......

    关于泉州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合集5篇)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泉州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 ——来自“海丝”起点的光芒闪耀 北京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物流0902 09245050 王妮莎 泉州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