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2 14:2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第一篇: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晋源区明清古太原县城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古太原县城的保护与开发,弘扬古城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文物保护法》,《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古太原县城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所指的古太原县城保护范围为:北起北外环路南侧道路红线、南至南外

环路以南60米(包括龙天庙)、西起西外环路西侧65米、东至东大街与城东田间路交叉口以西80米,总面118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34047公顷,主要包括后街至东街,横街至北街,西街至朱家巷、小西街,傅家门道至南街,城隍

庙至东街,王家大门至南街片区。建设控制地带面积83.63公顷。

第三条 同意规划确定的保护内容、保护重点以及控制要求和保护措施。核心保护范围

内,严格保护现有文物保护单位、传统建筑;新(改)建建筑严格按照晋阳传

统建筑风格控制,建筑高度以一层为主;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建筑形式与核

第四条

第五条 心保护范围内传统风格相协调,新(改)建建筑高度以二层为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古城内的文物寺观和古城遗址、遗存现状、建筑木刻、石刻,牌匾等随意破坏。加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建设工程应严格改选

相关管理程序,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保护

和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六条第二条

第二篇:临沂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精)

临沂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旅游资源开发行为,加强对全市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山东省旅游条例》等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包括已开发的各类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地质、森林、风景名胜、水利、文物、城市公园、科教、工农业、湿地、温泉、湖泊、河流等各类旅游资源,也包括未开发的具有旅游开发利用价值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资源。

本办法所称旅游项目是指围绕旅游资源开发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配套设施,包括食宿、交通、游乐设施、商业网点,以及其他必要的旅游区(点)服务设施。

本办法所称旅游区(点)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空间或地域。

第三条凡在本市范围内从事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区(点)经营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市、县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本辖区内旅游资源保护、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和旅游区(点)经营服务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协助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做好辖区内旅游资源保护、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和旅游区(点)经营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有旅游前景的乡镇所在地人民政府应配备专(兼)职的旅游管理工作人员。

发改、国土资源、水利、环保、交通、民政、规划、建设、农业、林业、渔业、民族宗教、文化、公安、工商、税务、卫生、物价、流通、民航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第五条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有序开发、体现特色、科学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以规划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第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对在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文明服务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资源保护

第七条旅游资源保护坚持严格保护、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实现协调监管、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的目标。

第八条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利用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保持其特有的历史风貌,不得擅自重建、改建、迁移、拆除。开发建设旅游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建筑规模和风格应当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破坏旅游资源。禁止在旅游资源地开山、采石、挖砂、取土、填塘、排污、砍伐树木、修坟立碑等。

第九条 旅游资源普查是旅游资源保护的基础,县区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辖区内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向社会公布,并适时补充、更新相关信息,作为开展旅游资源保护、制定旅游规划的基础数据。

第十条市、县区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强旅游经营者、民众和游客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应当对各类各项旅游资源划定保护范围,实行挂牌保护。

第十一条任何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依法从事旅游资源保护工作。对于发现的旅游资源破坏事件,任何团体和个人都有权利向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举报。第十二条开发建设旅游项目,施工建设单位应具备有关施工建设许可证和相应的资质条件,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护建设地周围的景物、植被、水体和地貌,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及时清理施工现场,不得在旅游资源地及外围保护地带内倾倒建筑废弃物。

第十三条旅游资源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建设应与旅游资源的主题景观环境相协调;建筑设计应当贯彻适用、美观、安全的原则,符合国家有关节约资源、抗御灾害等规定。

第十四条旅游者在旅游资源地游览,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景物、设施上刻划、涂污或者攀折树木和采摘花卉等损毁景物、林木植被和公用设施等行为;

(二)乱扔垃圾、污物等;

(三)从事封建迷信活动,行乞、酗酒滋事;

(四)燃烧树叶、荒草、垃圾,在禁火区内吸烟、动用明火;

(五)未经批准在旅游资源地内采集物种标本;

(六)私埋乱葬;

(七)捕猎野生动物;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章 开发建设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建设和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增加旅游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鼓励和扶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

第十六条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必须编制旅游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旅游规划”),其规划应当符合市、县区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所在区域城乡规划、村镇规划的要求,并纳入所在区域有关城乡规划的总体规划。

旅游规划的编制实行“事先立项”制度。编制旅游规划的委托单位在与规划编制单位签订编制合同前7个工作日内,逐级向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规划编制立项,由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立项申请、编制合同、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等进行事先审查,对未经立项审查而委托编制的旅游规划,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不予评审。

规划编制单位在编制县区区域旅游规划以及旅游区(点)开发建设规划之前,应当事先征求市、县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规划编制结束后,由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旅游规划评审工作;旅游规划通过评审后,由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审查意见后,经县区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对未经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通过评审而申请报批的旅游规划,县区人民政府不予批复实施。对未经县区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旅游规划一律不准实施。旅游规划经批准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改变。确需调整、变更、修编旅游规划的,必须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十七条 旅游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与其他有

关规划相协调,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和旅游发展实际需要,对相关规划提出改进要求。编制其他规划,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应当统筹考虑旅游功能,为旅游业预留发展空间。旅游规划应当遵守国家基本建设计划有关规定,旅游规划所确定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应当根据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有关规定进行报批,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八条 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实行“预先初审”制度。开发建设旅游项目必须逐级征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未经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对新建、改建、扩建旅游项目的规划选址、项目立项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应依据批准的旅游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报请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凭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初审意见书》到相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九条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对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的旅游项目,国土资源部门要在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优先安排用地,提高审批效率;旅游开发项目建设需要占用农用地的,要适当安排用地指标,优先办理用地手续。市外企业在我市投资兴建大型旅游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前提下,按有关规定供地。对列入省、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的旅游业聚集区、重点项目要合理安排用地指标。

第二十条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按缴纳。旅游企业有形场所因城市建设需要依法拆迁时,须按国家规定进行补偿。

第二十一条各旅游资源地现有的非旅游项目,不再批准扩大生产规模;有污染的企业要限期迁出旅游资源地。旅游资源地内的土地、山地、林地、水面等资源的出租和转让,需经旅游等相关部门批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和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鼓励以转让、承包、租赁等方式吸引各类资本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二条开发和利用古遗址、名人遗迹、历史纪念地、寺庙建筑、园林、特色建筑等人文资源作为旅游项目,应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不得改变其特有的历史风貌。

第二十三条国家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市级旅游度假区按有关规定批准设立。未经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国家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或市级旅游度假区的称谓从事开发和经营活动。

第二十四条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项目,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损害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地风貌;

(二)兴建宣扬封建迷信、淫秽和有害公民身心健康的项目;

(三)在旅游资源地内进行开山、开荒、采石、开矿、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

(四)盲目、重复建设,或者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开发建设旅游资源项目及配套设施;

(五)在核心旅游资源地内建设宾馆、饭店、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旅游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

第二十五条项目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将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情况按规定报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取得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合同规定和旅游规划要求进行开发建设。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二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旅游区(点)的监督管理,规范旅游景区管理制度,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受理并妥善处理旅游者投诉,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第二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旅游区(点)营业前(含试营业)的综合验收管理,经综合验收符合要求的,方可营业。旅游区(点)经营涉及公众安全的特种旅游项目,其设施、设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有关法定机构检验,取得合格证后方可投入运营。

第二十九条旅游区(点)经营者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编制、实施旅游区(点)旅游规划;

(二)制定、落实旅游区(点)管理制度;

(三)设置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和受理投诉的游客中心;

(四)完善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识;

(五)公开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亮照经营、明码标价;

(六)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七)有效保护和管理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址,落实保护责任;

(八)加强旅游区(点)环境卫生管理;

(九)向社会公布投诉、咨询电话和电子信箱;

(十)旅游区(点)经营者应遵守的其他规定。第三十条实行旅游区(点)等级评定制度。旅游区(点)等级评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未被评定等级的旅游景区,不得使用等级称谓从事经营活动。未经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旅游规划评审的旅游区(点),不再受理国家A级旅游区申报。

第三十一条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当健全旅游区(点)档案,对旅游区(点)的历史沿革、资源状况、生态环境、服务设施、经营及建设活动的基本情况和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妥善保管。

第三十二条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管理责任制度,配备与安全管理工作相适应的专(兼)职人员和必要的安全设备、设施,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对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场所和旅游项目设置显著的警示标志,划定警戒范围和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制定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迅速合理处置突发事件,并及时向当地政府旅游、公安、安监等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三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单一门票和联票,供旅游者自主选择。禁止向旅游者强行出售联票,禁止擅自设置景中景门票。门票价格应当公开。调整门票价格应当提前三个月进行公示。价格主管部门在确定或调整旅游区(点)门票价格时,应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意见,必要时应当依法举行听证会。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等对象减免门票费。

第三十四条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国家规定应当具备岗位资格或职业资格的,必须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第三十五条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建立健全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旅游信息发布、查询、预订和结算,促进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第三十六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在旅游区(点)及其周围摆摊、设点和出租景观,不得尾随、纠缠、胁迫、欺骗旅游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有偿服务。在旅游区(点)管理范围内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单位及个人,须经旅游区(点)经营者同意,按照核定的营业地点、经营范围开展经营活动,并接受工商、税务、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旅游区(点)经营者应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在旅游区(点)从事商业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主要经营特色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特色副食品、土特产品、照相摄影器材、医疗服务及游客生活必需品等项目。第三十八条在旅游区(点)从事经营和服务,不得有下列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一)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旅游合同或约定;

(二)不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供服务;

(三)强迫旅游者接受服务,尾追游客强行推销,哄抬物

价、欺诈游客等行为;

(四)对服务范围、内容、标准等做虚假或者容易产生误解的宣传;

(五)提供质次价高的服务;

(六)出售假冒伪劣商品;

(七)侵害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

(八)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制度和旅游行政执法程序,公布旅游投诉电话和其他联系方式,严格履行职责,秉公执法。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旅游区(点)服务质量降低或者不符合相应等级标准的,由评定机构降低其等级或者取消其等级称谓。未被评定等级或者已被取消等级的旅游区(点)使用等级称谓以及等级旅游区(点)使用不真实等级称谓从事经营活动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山东省旅游条例》第五十二条的有关规定,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对未经批准,擅自以国家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或者市级旅游度假区称谓从事开发经营活动的,由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山东省旅游条例》第五十条的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十三条拒绝、阻碍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以暴力威胁等手段阻碍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四十五条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不履行法定职责,致使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旅游资源涉及宗教场所的,对宗教场所的管理按照宗教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旅游管理 办法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临沂军分区。各人民团体。

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9年3月25日印发

第三篇: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浅谈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摘 要

临沧,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临沧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至于造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性欠缺。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以推动临沧民族文化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临沧 少数民族文化 开发 保护 旅游资源

导言:在现代性的语境下,民族文化保护的价值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面对强烈的现代性趋势下,捍卫民族文化价值已经上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中具有核心价值的元素成为必然,这表明民族文化的价值在现代性的巨大背景下得到了再度确认。由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在文化价值的驱动下将具有长期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知道,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而是构成文化现代性和多样性的重要特征。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推进人类文明,繁荣人类社会。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我们只有保持优秀的民族文化特色,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一、临沧简介

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魂缘于水清,水灵缘于山绿,悠悠风情飘荡于山水之间,这构成了临沧独特的风景韵味。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东邻思茅,北连大理,西接保山,西南与缅甸交界。全市辖临翔、凤庆、云县、双江、永德、镇康、耿马、沧源8县。土地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26.5万人,其中以佤族为代表的23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8.6%。临沧四季如春,有“亚洲恒温城”之美称,年平均气温17.2℃。

临沧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全市现有佤族人口35万人,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佤族最集中的地区,神奇美丽的阿佤山有闻名海内外距今3500多年历史中国八大古崖画之一的沧源崖画,有与缅甸山水相连的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集建筑、雕刻、绘画 为一体的云南民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代表建筑之一的广允佛寺;有保留较完整的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现代文明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有丰富的佤族民间文学艺术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其中木鼓舞、甩发舞享誉中外,集中展现了中国佤族文化的内涵。

临沧是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是世界种茶的原生地之一,有500余年的种茶制茶历史。全区茶叶面积达65万亩,年产量达2万多吨,面积和产量均为云南第一。

临沧是亚洲独具特色的水电基地。澜沧江境内流程232公里,属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中间地带,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国家和省规划已建成的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180多公里的水面流域建成三座百万千瓦级电站在全国乃至亚洲尚属独有。

临沧是昆明通往缅甸仰光的陆上捷径;全市有沧源、耿马、镇康三个县与缅甸接壤,国 1 境线长290.8公里。昆明经临沧出境至缅甸仰光公路里程仅1893公里,临沧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茶古道,孙中山先生曾规划在临沧建立 “欧亚第三大陆桥”。

二、临沧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优势

1、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是云南滇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中心,有干线公路直通昆明、大理、楚雄、思茅、保山、西双版纳等地州以及临沧市各县、乡。云南临沧还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素有“黄金口岸”之称。它有着长达290.29公里的国境线,耿马、镇康、沧源三县有大片土地与缅甸接壤。有孟定、南伞、勐董三个国家二级口岸及17条边贸通道和众多的边民互市点,也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及其他东南亚国家最便捷的通道之一。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得它有广阔的市场和较近的市场距离。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在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表现为:“桥”的优势明显,“头”的潜力巨大,“堡”的地位突出,所以对于民族文化开发具有强大的政策优势。

2、多元的民族文化

以佤文化为显著特色的,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临沧民族文化已日渐引起世人瞩目。澜沧江沿岸的彝族习俗,边境一线的佤族木鼓文化、耿马孟定的傣族风情从不同侧面呈现了临沧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亮丽风景,纵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发展,一方面源于各民族民俗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得益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交流,具有一些“合金文化”的特点。

3、独特的自然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四季如春,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加之其开发尚晚,所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出了神奇的自然景观,其境内旅游景区有:奇丽壮观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临沧大雪山、山水峻秀的五老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雕琢神奇的小道河省级森林公园、险峻俏丽的白石岩山水、天然温泉度假山庄、雾龙山古战场遗址,县城南郊以硫磺泉为特点的温泉宾馆、西北郊以碳酸为特色的晚翠温泉宾馆、列入全省25个旅游精品工程之一的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临沧茶文化风情园。

三、临沧市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与不一致,导致临沧市境内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没有被开发或者是开发不全面,许多有价值的资源没有被世人所熟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

2、外来文化对临沧市民俗文化的冲击。现如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显现出不同程度的衰落、退化甚至消亡的趋势。

3、临沧旅游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旅游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缺少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品牌。其次是体制机制不活,景区开发深度不够,宣传促销乏力等。我市旅游业发展较慢,总量较小。

4、旅游产品组合不成体系。产品比较单一,缺少系统化的发展,竞争力较弱,发展较缓慢,使得旅游产品对文化传播和发展起到的作用较小。

5、旅游高层次复合人才匮乏。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在临沧市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引导,使民族文化发展缺少引导力和创新力。

四、临沧市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路

1、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少数民族文化问题主要是指保护与传承、研究与开发、发展与创新等问题。我们应该继承具有深厚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它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整个中国文化一起成长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的文化力量,也成为各个民族自身发展的精神力量。

2、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产品

文化内涵越丰富,旅游产品吸引力越强,自治区开始大力挖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

3、继续将佤文化打造成临沧市的旅游品牌

丰富佤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形式,支持和鼓励民间文艺演出队伍、重大节日举办打歌等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举办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接触类狂欢节——摸你黑、举办民族民间打歌舞蹈大赛、举办佤族饮食——佤王宴冲击吉尼斯纪录活动、开展月亮升起来佤族舞蹈组合的推广与普及活动、编辑出版民族文化丛书、佤族歌舞列入职业中学的教学专业、在全县百户以上的自然村建设佤族民俗文化传习所,组织佤族民俗文化演出队伍到外参赛或演出等。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为扩大旅游业发展规模,应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坚持旅游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景区配套服务功能;深化改革,创新旅游开发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促进旅游产业水平的整体持续提高。

5、推出若干条精品旅游线路。

开发中旅游点、线、面应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开发网络。选择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依托民族民俗博物馆、自然民族村落或模拟村落建立民族民俗旅游点;围绕这些旅游区的开发,实行区际合作,推动地区间联合行动,开辟民族民俗旅游线路;依托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城镇,系列开发成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区。

6、培养高层次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培育人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及规划设计的人才。为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育。要特别注意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充实到各类教育培训中去。

7、开发旅游工艺品

为了迎合市场的要求,有必要设计出更好更新颖的工艺品来充实市场,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挖掘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一件好的旅游工艺品,作为承载了特定功能和意义的商品,其设计首先应考虑它的纪念性功能,以人为本,从消费者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同时,要与地域文化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实把握好人、设计和文化的三者之间的联系。

8、政策性支持

在这方面,政府和企业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任务。政府部门主要负责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而企业具体负责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要做好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接,上下联动,形成宣传促销的整体合力。

9、宣传手段

旅游经济是眼球经济,必须搞好宣传促销。旅游业要发展,仅靠“天生丽质”是不够的,还要“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加强宣传促销,推动深度营销,把人的目光吸引过来。要研究游客心理,选准消费群体,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重点客源市场反复宣传促销。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旅行社的合作,搞好旅游线路的对接,由近及远、由内而外、3 有重点、分层次地开拓市场,努力实现旅游综合效益的新突破

结语:

由于历史原因,临沧经济发展叫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临沧民族文化尚未得到全面的开发利用,没有发挥其区位优势。但临沧却是中国西南边陲待开发的一块宝地,有着奇异独特的旅游资源。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临沧这块神奇、美丽、富饶的热土,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民族文化根底在基层,主体在群众,生命在原生态,发展在政府,出路在创新。临沧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工作的一个长期的、渐进的、配套的、复杂的过程,其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极佳的发展机遇期,相信临沧民族文化会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大放异彩。

第四篇:九寨沟开发与保护

世界遗产九寨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自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旅游影响力在国际上日益提高,为了使一流的景区与一流的硬件设施相配套,景区管理局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同时在改善景区交通、通讯,保护生态等方面也取得了显着成绩。回顾四川九寨沟旅游开发历程,总结九寨沟旅游开发与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对策,对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关键词:世界遗产;九寨沟;开发与保护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保护区面积为643km2,海拔1996~4760m;旅游区面积为55km2,海拔1996~3100m。年平均气温7.8℃,因沟内有树正、荷叶、则查洼等9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九寨沟冬无严寒,夏季凉爽,四季景色各异:仲春树绿花艳,盛夏幽节推移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风韵。沟内9个古老的藏族村寨、石磨房、栈道、经幡和藏羌歌舞等,藏族特色浓郁而神秘,又构成了九寨沟独特的旅游文化。当前,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当地自然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热点问题。一、九寨沟的旅游资源概况

九寨沟内地质构造复杂,山高沟狭,河谷深切,属高山深谷地貌类型。气温适宜,山川秀丽,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以翠湖、叠瀑、彩林、雪峰、蓝冰、藏情“六绝”著称于世。主要景点包括树正群海、五花海、诺日朗瀑布、珍珠滩及珍珠滩瀑布。

1、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9.8%,优越的环境条件和多样化的自然地理特征,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野生动物255种,其中珍稀动物26种。由于自然生态资源十分丰富,造就了一大批自然生态景观,其不但有“童话世界”、“人间仙境”美誉的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还有九寨国家森林公园(甘海子风景区,神仙池风景区)、白河金丝猴保护区、勿角大熊猫保护区、甲勿天池、玉瓦石碏红叶风景区、喇嘛石大峡谷风光、杜鹃山„„

2、人文景观众多:九寨沟属藏、羌、回、汉等民族的聚居地,民族文化特色突出,形成了众多人文景观。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具有典型藏族建筑艺术特色的大录寨;独特民族文化的白马藏族风情园;藏传佛教寺庙―――扎如寺、东北寺和达基寺以及典型汉族文化寺庙风城庙和朝阳庙等。

3、文化底蕴深厚:作为“采花小调”的发祥地,九寨沟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民风、民俗。不但有以抒情优美见长的“南坪小调”,而且还有各种藏族民歌。其中“南坪小调”较流行的唱腔有“背宫”调、“小宫”调和“高腔”,主要集中在永乐、白河、双河(部分地区)和郭元等汉族聚居地;而藏族民歌中白马藏族的民歌最具特色,歌手一般熟悉固定的曲调,遇不同情况,即现编现唱,内容生动,曲调深沉、幽雅、婉转。二、九寨沟旅游开发状况

20年来,通过对九寨沟的“保护性开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利用”,九寨沟县旅游业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发展壮大,逐步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目前,九寨沟风景区已拥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绿色环球21”、“国家A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等多项桂冠

1、九寨沟景区的保护和开发

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源于对九寨沟景区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化利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前,九寨沟景区为南坪林业局的林场。直到1978年,经过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停止了林业采伐,使九寨沟的生态旅游资源得以了保存。1983年在原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的基础上成立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加强了对九寨沟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1984年九寨沟迎来生态旅游发展的春天,在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相应成立了九寨沟风景名胜管理局。九寨沟也走上“保护性开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利用”的道路,九寨沟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1992年景区公路实现柏油化,同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进一步优化九寨沟自然生态环境,防止旅游车辆尾气对景区环境的破坏,从1998年起在景区全面实行绿色环保观光车运营,使九寨沟的环境生态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优化,当年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02年为进一步改善环境,投资1600万新建了诺日郎游客中心,同时在景区内完成了5000多平方米的拆迁工作,并通过“绿色环球21”专家认证。

2、九寨沟县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将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工作重点,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融资手段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县的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基本改善。从1997起投入近上亿资金,先后完成了交通、通讯、能源、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等建设,使我县旅游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大大提升了旅游的可进入性。

3、旅游接待设施初具规模,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

到1988年,在九寨沟沟口建成了首家按三星级宾馆设计的九寨沟宾馆,同时景区新建和改建了60家宾馆、饭店,接待能力和设施、设备明显的提高。

1998年成功抓住更改县名和举办四川生态旅游节之机,加强了对外宣传和促销力度,使游客成倍增加,带动了当地第二次投资热潮,新九寨宾馆、九寨国际大酒店、星宇大酒店等一批高档次宾馆、饭店相继建成并投入营业,特别是九寨沟喜来登国际大酒店和九寨天堂的建成,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的旅游接待档次,为其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上升

1993年正式成立旅游局和县旅游目标管理小组,进一步加强了对旅游业的管理和对外宣传,随着中外游客的不断增多,到了1995年旅游业的龙头作用已逐步显现出来,当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6.7万人次,旅游社会收入达3900万元。1998年九寨沟旅游环线全线贯通并首次推出了九寨沟冬游活动,使旅游实现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增加了经济和社会效益。1998年接待游客人次突破了40万大关,旅游社会收入突破亿元大关。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加快我省旅游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以九寨沟、黄龙为载体,建设大九寨沟国际旅游区。2001年国家投入修建九黄机场并于2003年9月实现通航。三、九寨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门票价格居高不下。从九寨沟管理局获悉, 景区旺季时限为4月1 日到 11月 15 日, 淡 季则为11月16 日到3月31 日;正常价格门票淡季为80 元/人, 旺季为 220 元/人。如此高的门票, 让不少游客望而却步。

2.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九寨沟给游客唯一的印象是九寨归来不看水, 并没有其他更多的印象,许多游客到九寨沟都十分地遗憾不能亲近水。这样一来, 九寨沟旅游实质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旅游层面, 基本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或初期阶段。

3.旅游商品缺乏品牌。九寨沟目前的旅游商品市场不规范, 大多数没有标明产地和出处;已有的旅游商品定位模糊, 面向低端市场与中高端市场的旅游商品混杂交织在一起, 地域文化特色和相对优势不明显, 缺乏一批与九寨沟相匹配的品牌旅游商品。4.九寨沟旅游资源开发过快,对周边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带来一定的压力。

5.九寨沟随着游客需求逐渐的增多,面临周围竞争越加的激烈,根据九寨沟的定位,国内九寨沟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安徽黄山、湖南张家界及云南丽江,它们由于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造成了对九寨沟旅游景区威胁与压力。

6.九寨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由于九寨沟旅游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九寨沟旅游长期发展,使得旅游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使旅游行业发展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人为环境的破坏,九寨沟旅游景点几十年中不断修葺、使得旅游环境附有强烈的人工、商业化的气息,这使得原始的景点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由于一部分游客在观光的时候,会留下一些一次性的筷子、饭盒等,对景区环境造成一定危害与压力,从而使景区的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与污染;九寨沟旅游环境保护管理与规划比较滞后。

7.九寨沟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滞后。九寨沟饭店、酒店的规模小、星级饭店较少,接待能力差,景点饭店以及设施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8.九寨沟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九寨沟旅游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其整体规模小、分散等,且旅游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小,专业化程度低,多数管理模式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成本较高,其竞争力不强。另外,九寨沟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旅游人才与管理人才。

9.九寨沟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够。九寨沟旅游宣传产品较为单调,难以与民俗文化相结合,自然风景较差,无法体现九寨沟旅游资源的优势。

10.九寨沟旅游企业难以应用信息时代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无法有效的利用信息产品的宣传以及旅游产品信息产品的开发。四、九寨沟自然遗产的保护对策:

有鉴于此,我在这里呼吁,把九寨沟的保护问题尽快地提上 议事日程。而且在开发和保护的 位置上, 要把保护放在首位,通过保护促进开发,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旅游景区的开发和保护是一对不可分的矛盾。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该定在保护方面。如果不加保护地进行开发,势必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破坏,开发也将无以为继。只有在保护的前提 下进行开发, 开发才能持续地进行下去, 才能在开发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第一, 对于大自然的变化这 相应的管理人员,一非人力可以逆转的因素, 如厄尔尼诺现象等,我们人类在目前虽无可作为。但在局部上,凭我们人类的不懈努力, 总可以作一些补救的。我们可以在整个九寨沟自然区,甚至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持久的植树造林, 停止采伐 森林, 退耕还林,退牧还林等一系列措施来涵养水土,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点, 国家已有了政策法令的保证和已经付诸实施,作为九寨沟风景区的管理部门,需要在九寨沟的门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来, 支持这一工作的开展,以九寨沟养九寨沟是天经地 义的事情。

第二, 我们在九寨沟景区内,实行严格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把九寨沟的景点区分为远距离观赏区和人水亲近区,实行不同的游览方式。在远距离观赏区,乘观光车观赏,观光车在这些景点要实行慢行和停车观赏,在保证游客尽情观赏的前提下,把人和水分离开来,避免游客对各景点的水色、水质和水形造成污染和破坏。在人水亲近区,允许游客近距离观赏, 但要在硬件设施 的建设上和软件管理规则上作一些严格的要求。如修建与景区景点的自然景观相吻合的隔离栏,既方便于游客观赏水色游鱼,能起到减轻游客污染和破坏自然景观的作用。在这样的景点还要设立醒目的敬示性和提示性标牌,以防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发生。旅游质量。在景区内增建高规格的洗手间和垃圾收集装置,增加清洁维护人员的数量,保持景区的清洁卫生。

第三,向游客大力宣传九寨沟保护的意义和对不文明行为的惩治措施。惩治条款要细要严要重, 并便于实施。在各景点设置相应的管理人员,严格进行监督和处置,及早养成良好的文明游览风气。

第四,加强景区景点的维护。从景点设施的维护保养,到及时对受到破坏的景观进行清理复原,以维持景观原貌。

第五,按期实现景区内居民的外迁计划,逐步停止游客在景区的食宿,以减轻生活对九寨沟风景区的污染和破坏,为满足游客对九寨沟风景的欣赏要求,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以增加经济效益,可以在进入景区的方式上作一些改观或变通。在九寨沟风景区的开发方面,有以下思路可供选择: 第一, 大力开发具有九寨沟特色和藏羌风情的旅游纪念品。目前,九寨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纪念品可供游客购买,以留作纪念并扩大宣传。应该聘请 一批著名的工艺美术专家和民间 艺术专家参与设计,精心制作出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价廉物美、有收藏价值的旅游纪念品来满足游客对旅游纪念品的需要。第二,大力开发和创新具有九寨沟特色和藏羌风味的食品。使游客在观察了九寨沟的人间仙境的同时,可以领略和享受具有九寨沟特色的藏羌风味食品,又给游客以多方位的享受,并留下无穷的回味。这一工作目前仍然处于待开发的水平,这一工作的意义重大,它可以提升九寨沟的 旅游质量。

第三,在急速扩大和提升旅游食宿条件的同时,注重开发休闲环境娱乐设施的建设。作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九寨沟既是旅游观光的最佳去处,又是最好的休闲乐土,要注意到旅游发展的 动向和游客对旅游的不同需求。除了继续提高藏羌歌舞的表现力和表演水平以外,还要发展一些具有九寨沟特色的休闲娱乐活动。譬如在一些适宜静观的景点设置咖啡座和茶座;在荷叶寨以下,已经不再影响九寨沟景观的河段上,开展漂流活动和具有藏羌民风民俗的民间游乐活动等。

第四, 有计划地开发九寨沟的外围景区,增加对九寨沟的景区景点。在扩大九寨沟游客规模的基础上,以减轻游客数量急增对九寨沟现有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神仙地、甘海子、黑河风景区和九寨沟风景区内其它景点的开发,要有梯度、有序地安排进行。每个新风景区和景点的开发,要注意保持各自不同的要保证景区资源开发的安全性,不因为急于求成而造成对景区资源的破坏。第五,提高九寨沟旅游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使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获得超值的享受以后满意而归。为此,九寨沟应该 在景区的硬件设施,如道路、环境、休闲环境、观光车、就餐环境、卫生设备、急救设施、安全 保卫等方面向更高的等级提升。还应该在软环境上下功夫,在游客组织、游程编排、游览线路方面精心的设计,让游客花最少的成本、最短的时间达到最满意的游览效果。九寨沟的服务人员要 尽力保证旅游设施的正常运转,为游客提供舒适、周到、细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 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 J].旅游科学, 2005,(3):16-19.[2]曹丽莎, 杨璐嘉.对九寨沟品牌管理的几点思考[ J].商场现代化, 2006,(25): 203.[3] 陈菲.九寨沟景区的生态旅游管理探析[ J].经济研究导刊, 2009,(21): 147-148.[4]吴勇.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生态旅游地的应用研究—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5]石璇、李文军等.保障保护地内居民受益的自然资源经营方式-以九寨沟股份制为例[J].旅游学刊.2007,(3):12-17。

第五篇:浅谈中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浅谈中国旅游资源 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Tourist Resources),又称作“旅游吸引(因素)”(Tourist Attraction),即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它们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且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旅游资源既包括具象的,例如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主题公园、自然或人文特殊景观、节庆活动、会展、娱乐中心、会议中心、购物场所、某些特殊劳务等,也包括抽象的,例如社会风气、文明程度等;更有综合的

人类旅游活动的历史极其久远。从生产水平提高到产品除了维持生存需要之外有了剩余的时候,一部分人便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便开始了旅游活动。一般将此时期的旅游称为“旅行”,以区别于现代的旅游。人们主要是对自然山水、文物古迹的游览和对社会风情的考察,也涉及歌舞、杂技、动植物等。当时较多的是从属于政治、军事、商业、文化、宗教等活动,这些可以从《庄子》、《山海经》、《论语》、《诗经》、《穆天子传》、《史记》、《战国策》等中国古代文献中得到大量有关信息。

自从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开创了近代旅游业之后,由于旅游日益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人们的兴趣是多层面的;由于旅游业竞争的激烈,迫使旅游业经营者必须想方设法来迎合旅游者的需要,不断创造新的旅游项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金的积累与集中,使得一些新颖的创意能够得以实现。这在现代人造景观建设中尤其突出,所以旅游资源的内容日益丰富。旅游活动也从一般的游览观光到寻求亲身体验、感受刺激、增长知识、度假疗养、休闲,所以原先看来很平常的事物或原本是科研、文教和生产的单位,现在也颇受旅游者的青睐,不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民情,而且生产和商业场所、文教单位、科研基地、电视塔以及文化名人、长寿者等,也常有旅游者光顾,乃至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战争、监狱等社会现象,也都已被利用来发展旅游业。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旅游资源,这不仅因为文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自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达,并因此能够创建许多新奇的、高科技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游人。这种文明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旅游吸引力,特别是吸引那些希望了解其成功途径、学习科学技术的人们前往考察。旅游资源的范畴,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而逐渐扩展。

总之,现代已经很难找出哪一类事物和现象绝对不可能被用作旅游资源了,而且绝大部分原来都是其他产业的资源或产品。

首先必须确定分类标准。标准不同,其分类结果必将大相径庭。人们可以从旅游资源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是否可以再生、利用方式、赋存状况等各种角度来对其进行分类。

较为普遍的是从其产生原因或称为属性的角度,将其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与各地自然条件相关。各地的自然条件与地球的形成、地壳的变化、大气环流等有直接关系,也与其地理区位有关。它们决定了山地的高度及走向、岩石的性质及风化程度,河流的水量及其季节变化,气候条件和动植物品种等,故自然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某些自然旅游资源还具有垂直分布特征,以动植物最为明显。各种自然因素之间会相互作用,因而某些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互为条件,例如岩石性质与泉水的出露及水质,海拔高度、气候条件与生物群落,流水切割与峡谷等。

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与人类历史有关。文物古迹多分布在人类文明发展较早、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而现代城市、游乐项目多分布于现代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至于少数民族风情则多分布于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边远地区,因为历史上少数民族多因曾受到压迫和排挤而不得不逃避到偏远、荒芜地区以求生存。如今那些地区也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独特的民族风情得以较好地保持下来。另一方面,人文旅游资源必须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自然因素的影响。即以建筑而言,气候湿热地区的建筑物较轻盈单薄,寒冷地区则较厚重,房顶的坡度与雨量有直接关系。

旅游开发是一种经济技术行为,即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以使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过程。其中,资源和市场是基础,经济、技术是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同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是前提。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智力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独具匠心的规划开发才可以创造出出类拔萃的旅游项目。唯此才能保证其在剧烈的竞争中具有优势。

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条件并不平衡。有的地方原本缺乏价值高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便创造旅游资源。有的地方虽有旅游资源,却“藏在深山人未识”,或虽明知其存在而因不具备某些条件无法被旅游者利用,只有经过规划开发才能产生具有足够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点,有些旅游资源已经在利用,为了提高其效益还应加强开发力度。

所以,旅游开发包括三重内涵:一是从无到有,创造新的旅游项目;二是使尚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变得能够为旅游者所利用,并产生效益;三是使已被利用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深入开发,增加其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其效益。

旅游业是否能够顺利、持续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环境状况。故几乎在世界上提出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同时,也就提出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为了旅游持续、健康地发展,并充分发挥旅游的积极影响和抑制消极影响,专家们开始提出“旅游生存战略”的命题。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宪章》指出,旅游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能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而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资源是有限的,故要求改善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宪章》呼吁国际社会各政府当局与人士,接受其提出的目标和原则。主要有:旅游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旅游要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成为一个整体,保持旅游地原有的平衡的关系;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当地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注意维护地方特色、文化和旅游胜地,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正确选择,但目前我国旅游业还存在着许多不良因素制约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依赖于健全的机制,依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依赖于全体公民的共同行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虽任重道远,但前途无限光明,只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旅游业必将更加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陈卫东,旅游持续发展规划初探,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 马勇,李玺,.旅游景区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石凤英《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第4期

刘丽梅.旅游企业环境意识的调查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8, 17(2): 166-174

下载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思考

    旅游管理(1)班3100511139 么雪玲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旅游资源的大规模开发随之而来的就是开发带来的问题......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涿州三义宫为例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

    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

    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 ——以武陵源为例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充实和发展,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日益突出。特别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世界遗产因其具有“突出的、普遍的价值”......

    旅游开发与保护汇报

    2临潭县关于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的汇报 临潭县旅游局 2012年9月14日 一、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我县旅游业 临潭,古称洮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浅谈乡村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 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企业经济》 作者:唐 勇 黄俐波 [摘 要] 本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

    浅论武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浅论武汉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摘要:武汉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从武汉市的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其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其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研究如何通过对现有旅游......

    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本站推荐)

    浅析西塘古镇旅游保护与开发 1.历史背景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同为申请世界遗产的六个江南古镇之一,西塘虽远没有周庄、同里出......

    中秋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公选课民俗旅游开发与欣赏》课程作业 学号:201006010427 姓名:崔雪露 课程名称:民俗旅游开发与欣赏中秋节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姓名:崔雪露 学号:201006010427 指导老......